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质循环利用

物质循环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物质循环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物质循环利用范文第1篇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5章第二节,本节内容综合性较强,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不仅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能量流动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各营养级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比较复杂,学生理解难度相对较大。但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又学过水(氧)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另外,生活经验也提供给他们大量相关的信息,学生对生物学主题中与实际应用和社会问题相关的内容兴趣较浓,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有利条件。为此,本节教学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特点和碳循环过程作为重点,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作为难点,应用问题情境、阅读、小组讨论、比较和师生谈话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分析、总结,学会思考。教学设计如下。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描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说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初来源。

    2.2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总结,培养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图片的观察,培养识图、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2.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环境、资源意识,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3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并搜索相关资料。

    3.1引入

    播放纪实视频“实拍灰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片段,学生观察:在草原上,一只野兔遭灰狼的追逐最终被捕食,狼欲捕食羊群,遭到牧民策马驱逐。精彩、直观的视频展示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能否说出草原上一条食物链?学生很容易回答:“草兔狼;草羊狼”等。进一步提问:兔(羊)的能量从哪里来?兔(羊)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学生思考后回答……,那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输入的呢?又是怎样传递和散失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

    3.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提出问题:从上述的食物链中,大家知道了兔(羊)靠吃草获得能量,那么草的能量又从哪里来的?按以下步骤展开教学:(1)第一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文字,设置问题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最初来源是什么?②能量进入生产者的途径是什么?③能量来源的起点是什么?④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设置问题情境导读,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激发竞争意识。(2)第二步尝试分析“草兔狼”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级以及所属的生物组成,学生分析后作汇报(如下),明确“营养级”概念。(3)第三步呈现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何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教师可作为参与讨论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师生交流: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还有一部分被植食性动物摄取,这样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人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教师再问:能量从一种生物传到另一种生物,是不是百分之百传递?为什么?(不是,因为有一部分散失了)能量从哪种生物又流向哪种生物?(由被取食者流向取食者)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能不能倒流过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条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排序是否可以变动(不能,单一方向)。能否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学生:逐级递减,单向传递。接下去,可展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动画(配解说),丰富学生的感觉视觉,加深学生对能量流动的理解,有突破教学难点;继续展示“能量金字塔”,阐明其含义及特点……通过层层递进,引导和分析,使学生获得新知,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过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伴随物质的循环,能量由太阳提供,物质由地球提供的,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大量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耗尽呢?是因为物质可以被循环利用的。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课件呈现“碳循环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每一个箭头代表的生理过程及物质名称,可设置思考题:①碳在大气中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②碳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的?③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④地球上无数的生物每天都要消耗大量氧气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缺氧?⑤尝试描述碳循环的过程。通过图片观察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讨论和交流中,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小组合作能力。接着,播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动画,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碳循环的含义:碳(元素)循环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循环;碳循环的范围是全球性的,特点是全球性往复循环。引导学生继续探讨: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那么地球上的资源是不是用之不竭?乱砍滥伐和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没有影响?你有什么建议?谈谈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各杼己见。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

物质循环利用范文第2篇

一、分解者的种类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糖、蛋白质、核酸等,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物质分解成生物能够利用的小分子,没有分解者这些物质就不能被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将无法循环,整个生态系统会崩溃。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是一类生物所能完成的。

(一)细菌细菌是重要的分解者,他们分布很广而且可以分解有机物,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重要的。细菌的增生是被限制而且吃暴露在表面的有机物,真菌可以使用他们的菌丝去穿透较大的有机物质。

(二)真菌真菌不同于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大多腐生营养真菌会增加分歧网状系统的菌丝。真菌可以分解许多生活垃圾。真菌很能分解腐烂物质,如腐烂木头上木耳,蘑菇。真菌表面的菌丝用于分解物质和吸收营养以及再生产。当两个真菌的菌丝生长接近对方,便会融合在一起,并形成另一真菌。

(三)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苍蝇、蜣螂、蚯蚓。它们以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为食物,将这些大分子物质分解后,供给其他生物再利用。分解者还有中大型食腐动物,例如秃鹫等。

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分解者是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纽带,将生物群落内部的有机物分解后回归到无机环境。它们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盐和水,其中无机物能被植物重新利用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多有机物分解分为细胞外分解和细胞内分解。

细胞外分解:各类分解者分泌胞外酶将大分子的物质水解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多糖被水解成单糖,蛋白质被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或短肽)分解者吸收这些小分子物质到细胞内加以利用合成自身的物质。

细胞内分解:是指营养物质在分解者的细胞内在多种酶参与下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这两种方式将这些营养分解成无机物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去。[1]

三、分解者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方面的应用

(一)分解者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中的应用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生态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发展、降低居民生活质量的一大因素。分解者参与了水体氮、磷等元素的代谢循环,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分解者大部分是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分布广泛,个体数量多。分解者在水体中通过分解、还原作用对净化水体起着重要作用。提高了水体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进而改善水体环境质量,进一步影响整个水体生物修复过程。

(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1.海洋生态系统

整个生物圈中海洋占到70%左右,海洋生态系统对全球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海洋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海水、无机盐,溶解氧等。海洋的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海洋中微生物是海洋分解者的主要成员,[2]海洋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离不开分解者的作用。

2.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分解者,环境中将垃圾如山,最终物质不能被循环利用。分解陆地上枯落物对调控陆地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意义。陆地生态系统地上枯落物的积累和分解,主要考陆地上的一些分解者进行分解,经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最终被分解成无机物返还到无机环境中。陆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数量直接影响物质循环的速度。

(三)分解者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

现阶段,分解者在环境保护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微生物技术在处理环境污染物等方面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没有污染的特点。 应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可以将其中的氮、磷等有机污染物降解,防止富营养化,处理时同时会产生代谢副产物,这些物质被分解者利用,周而复始,循环利用。分解者分解有机物的能力是惊人的,分解者几乎能分解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有机物。[3]应用微生物技术也能够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可以间接的提高粮食的安全性。废水中重金属微生物处理法的原理是利用细菌、真菌、藻类等生物材料及其生命代谢活动去除和积累废水中的重金属,并通过一定的方法使金属离子从微生物体内释放出来,从而降低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微生物治理环境的应用前景广阔。[4]

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备成分之一,许多分解者个体很小,我们肉眼几乎看不见,但它在生态系统的平衡、物质循环方面却有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福贞.生物学通报[M].1996-12-20

[2]周浩,王璐.论微生物在海洋中的作用[M]2010年12月17日

物质循环利用范文第3篇

【文章摘要】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文明以来给烟草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循环经济也是烟草行业发展必须面临的严重问题。面对着国内外相关法律和烟草行业内部改革的冲击,烟草企业提出了和谐烟草,实施循环经济的长远规划。也引发了循环经济中烟草企业的角色问题,新形式下的工商关系及人才问题,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及运用绿色会计来量化循环经济等问题。

【关键词】信息文明;和谐烟草;循环经济;人才互动;绿色会计

在人类走过游牧、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甚至今天的信息文明,烟草行业也提出建设和谐烟草的文化导向。一方面烟草的发展开始吸收东方文化中的和谐要素,开始反思烟草与人的健康,烟草与自然,烟草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烟草文化与人的融合,能否创建一个和谐烟草已得到国家局的高度重视。

一、循环经济中烟草企业的角色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按照以往的理解,企业儿乎只有经济责任,而且主要是为它们产权所有者谋取利益。但是现在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烟草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而且还有社会和环境责任。社会责任主要是指遵守商业道德、保护员工权益、发展慈善事业、捐助公益事业等。环境责任是指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只有同时承担起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责任的企业,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先进的烟草和谐企业.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角,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给烟草行业提出了“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行业目标,国家局提出了一系列例行节约的措施,发展循环经济保障税利指标的完成,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维护专卖法打好基础。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在3R(减量化、再使用和循环利用)原则的指导下的物质循环。以烟草企业为例,有以下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小循环——烟草企业内部的烟用物质循环。例如,下游工序的烤烟、卷烟废物返回上游工序,作为原料重新处理以及其他消耗品在企业内的循环;中循环——工商企业之间的循环。例如,下游商业的废物返回上游工业,作为原料重新处理加以利用;大循环——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这主要是指烟草企业产品经使用报废后,其中部分物质返回原部门,作为原料重新利用。以上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都是以烟草企业为主的。小循环发生在烟草企业内部,中循环在烟草工商企业之间,大循环在烟草企业与社会之间。可见,烟草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之一。做好烟草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是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首要任务。

二、工商紧携手,共创和谐

烟草2003年工商分离在中国烟草改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工商分离新的格局的出现,要走新型的工商关系之路,就要深刻领会国家局对行业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就要时刻认清烟草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就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消费市场变化,把烟草行业新型的工商关系定位为和谐发展、循环发展。一个地方烟草商业的发展思维,除了贯彻落实国家局、省局的要求,还要与当地的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水平相适应。2003年以来,昭通烟草立足于自身的文化沉淀和区域特色,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络品牌,提出了统筹、互动、循环的和谐发展模式,与工业企业共同打造新型工商关系。工商分开后的工商关系处在不对称中。地位的不对称造成了商业企业相对处于强势、工业企业相对处弱势的格局。商业企业单一地注重自身效益增长,从而与工业企业的价值取向对立起来,导致工商分开后两个局部利益主体发生矛盾。新型工商关系还必须注重,客户资源与品牌资源的和谐。商业企业提供的是服务,面对的是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零售客户,拥有的是客户资源,要不断构建循环利用现有资源的模式。工业企业提供的是产品,工业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的产品业务上,通过产品做市场。从供应链上来讲,工业和商业是互为客户的上下游关系,它们是行业供应链上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只靠一方实现不了行业的整体价值和节约循环发展。从这一层面讲,双方都拥有客户资源与品牌资源,客户资源与品牌资源也是和谐统一的。

三、烟草人才互动,共建和谐平台,循环发挥人才优势

哲学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烟草企业烟草人才互动,共建和谐平台,循环发挥人才优势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要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企业更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需要逐步营造、逐步构筑的,即通过企业人的建设来逐步形成、发展和提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因素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企业必须从纯商业范围中解脱出来,注重人的因素,倡导人本管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利用行业人才优势的循环,不断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

物质循环利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县域生态经济 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生态旅游业 发展模式

一、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国际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理论界的认可,国外学者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对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少探究,其中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模式是:

1.太空人式经济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K.E.Boulding)在《未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一书中认为,近代人类社会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世界各国工业界的经济体系是一种不独立和不完整的开放式的生态系统,这种牧童式经济(cowboy economy)几乎完全丧失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需要时刻输入大量资源和能源,同时又向环境排放大量废弃物。由于无法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这种体系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会给环境和人类的长远福利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基于牧童式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很多经济学家都确信,现存的经济体系是不能无限期维持下去的,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重建一个良性循环型的工业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类似鲍尔丁所描述的太空人式经济(spaceman economy)。在鲍尔丁看来,现在的牧童式经济将会被太空人式经济所取代,这种太空人式经济体系把地球看成是一艘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得到满足,这就意味着此种经济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具有极为完善的物质循环性能。太空人式经济能够实现一个工厂排放的垃圾成为另一个工厂的原材料,其本质在于工业的综合利废,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使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太空人式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2.B模式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R.Brown)在其《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中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的B模式。他认为,当今的全球文明,是基于环境上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一种将导致经济衰退并且最终崩溃的模式。目前,环境恶化趋势正在削弱全球经济的基础,环境支持系统的继续衰退,任何社会都将无法赖以生存。因此,重构全球经济已刻不容缓,人类未来的发展必须转向B模式,即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他指出,B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重构全球经济,使之能够支持;二是采取一切措施消除贫困、稳定人口,并且恢复希望,以吸引发展中国家的参加;三是通过先后有序的努力恢复自然界的各个系统。对于中国的发展,布朗指出,中国经济如果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中国的人均收入将在2031年达到目前美国的水平。那时的中国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也就达到当今美国的消费水平,人口数字庞大的中国资源消耗量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中国面临的挑战是领先从以高资源消耗为基础、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强物质化西方经济模式即A模式向以人为本、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反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即B模式转变。

二、我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我国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主体部分,因此县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生态经济模式的构建尤为重要而迫切。县域生态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孵化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基于对县域生态经济内涵的认识,根据我国地域辽阔、类型多样、且各地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差异很大的特点,我们认为,我国县域生态经济的模式应当多元化,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模式。

1.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生态农业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不仅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生态农业,还包括了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花卉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和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各地不同地理、资源优势,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主要有:

(1)生物立体共生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利用生态位和生态共生竞争及相克的原理,将在生理和生态上适应性不同的生物群体组成合理的复合生产系统,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使其对环境资源特别是空间的利用充分合理,并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根据生物类型、生物因子的数量等要素,可划分为立体种植型,立体养殖型以及立体种养型等。如河南省南阳市的立体种植型模式主要有粮、棉结合,粮、粮结合,粮、经结合,粮、瓜、菜结合,林、经结合等。

(2)有机物多层利用型。这种模式主要利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来设计生产环节,利用生产环节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优点来实现价值增值和废物资源化目的。这一系统中一个生产环中的产出(或废弃物)即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它包括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型、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型、种养结合,以及种养加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型等。这种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比较成熟的生态技术利用成本不断提高已难以为续,如家用小沼气池因费工费力而被液化气所替代,因此,应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创新在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政府应对生态技术的创新和推广给予有力的扶持。

(3)全面规划良性发展型。这种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当地资源优势,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工、贸,优化系统调控,使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在较高层次上达到良性循环。它适用于较大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浙江省山一村、江苏省河横村就是采用此种模式进行生态村建设,并因成绩显著而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的。

(4)山区生态农业工程及资源开发型。这种模式主要解决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沙化、盐碱化及荒漠化等问题。主要是对山区、丘陵小流域实施堰、坝、坊等水保综合治理措施和水源涵养防护林工程建设。

2.生态工业建设模式

根据联合国工业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生态工业是指“在不破坏基本生态进程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在长期内给社会和经济利益作出贡献的工业化模式”。近年来,我国生态工业建设模式主要有:

(1)资源节约型。这种模式以“减量、再用、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把资源综合利用与治理污染、资源开发与恢复重建结合起来,使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走出一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综合利用、节约资源的新路子。如在开采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时,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等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包括城市的生活垃圾)的资源化等。针对水资源短缺现状,在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降低污水对河道和水体污染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搞好工业废水循环和再生利用工程,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主导特色型。这种模式是指各地根据自身发展条件,以特色化、本土化、民族化为切入点,按照“有限目标、有所作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目的地退出和放弃不具备优势的产业和产品,选择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主导产业。一般来说,县域经济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把发展以农产品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和精深加工业为特色的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在措施上,应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基地的投入,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主动按照国际通行的“绿色”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示范园区型。这种模式是指按照生态链和闭路循环原理,将若干个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内不同的子企业集聚在一定的区域内,分别承担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角色,建立一个物质能量多层利用、良性循环、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工业链网结构,实现园区内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要以治污治散为重点,搞好规划和治理整顿。如2001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园区实现了生产中资源的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和废弃物的再循环,有效解决了制糖业存在的结构性和区域性污染问题,是以生态产业概念改造传统工业的成功尝试。

(4)高新技术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技术升级换代,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高新技术型是实现我国生态工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3.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对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该定义强调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1)景观休闲型。这是一种在观赏森林、山地、草原等生态环境、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新型旅游模式。它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植物园、原始草原、名山水库、沼泽湖泊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为载体,在为游客提供惬意休憩环境、使人们充分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2)科考探险型。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生态环境和旅游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观光、科考、探险等生态旅游活动,丰富和扩充生态旅游方式。如漂流探险游、瀑布漂流滑翔、峡谷地质地貌探险科考、洞穴遗址矿藏遗址科考、湿地海滨观光科考等。如河南南阳近年出现的江河漂流探险游、南水北调源头游、野生动植物观赏游等即是科考探险型生态游的代表形式。

(3)民族文化型。这是一种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民族村寨直接接待旅游者的旅游模式。它的目标是使游客“原汁原味”的文化旅游需求、当地社区居民经济利益需求和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保护需求得到最大程度实现。自然村寨是中国乡村的基本社区,是相对完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自足的社会生活单位。一个民族村寨,包括了该民族所有的文化要素,在这个有限的区域范围内,该民族的各种民俗事象会在特定时间里有规律的展现。所以,它是最全面、系统、集中的负载本民族各类民俗事象的相对完整社区。同时,民族村寨是“原生的”,它处于所赖以生存的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可以给旅游者更真切更深刻的文化体验。

(4)农业科技型。农业科技旅游是把能够吸引大众进行旅游消费生活的农业科技资源,与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文化、农业外文明、民俗风情和土特名优珍稀产品等结合起来,组成农业科技旅游资源系统,吸引旅游者观光休闲,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科技,体验农村风情,享受农业成果。

参考文献:

[1]尚玉昌:生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王智红: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刘云佳:美国专家:中国应走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J].建筑科技,2006(12)

物质循环利用范文第5篇

近几年,我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广了农村沼气生态家园循环农业模式,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循环模式,林下循环经济模式,围绕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农业时空拓展与共生利用循环农业模式和测土配方施肥等等。尽管成效显著,但我们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生态循环农业要走的路还很长。主要表现为:政府层面认识和重视还不足,政策扶持不够,人力、资金投入严重缺乏;农业基础条件差、利润薄、风险高、效益不好,发展循环农业受到一定限制;以规模化、工厂化、集约化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大量呈现,集中产生大量的污染源,没有配套足够的土地消纳和循环利用;科技应用少,先进技术普及不够。

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全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迈上新台阶。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议农业、环保、国土部门统一规划,联合制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挖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和循环发展潜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农业走循环利用、生态发展、特色效益之路。

依据实情选准模式。根据各区县的土地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各企业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例如畜沼果、种养加、畜沼草、畜粪蚓、有机肥生产、鱼菜共生、稻虾共育、秸秆覆盖秋洋芋等。

加大政策扶持激励。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养殖场环保处理设施建设费补贴方面的经验,建议市发改委每年在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一些专项资金,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给予补助。比如,对养殖场配套的沼气工程及配套设施、粪污处理设施、粪肥还田、沼液还田管网等实施补贴;对有机肥生产和有机肥使用实施补贴;对废弃物综合治理、病虫害统防统治、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实施补贴。

大力推广应用科技。加强科技创新,围绕废弃物减量排放、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循环利用,广泛应用科技。比如,在生产的前端应用一些先进技术,减少排放量,在畜禽饲料中加入维生态制剂等科技手段,将新技术的应用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支撑。

物质循环利用范文第6篇

关键字:生态工业园;规划与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will be the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the requirement of cleaner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ecology theory three together to design and build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industrial park. But our country eco industrial park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is not yet ripe, so the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industrial ecology theory, puts forward the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 of this.

Keywords: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前言

全球工业的日益壮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资源,加剧了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恶劣天气的频繁出现与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如何和谐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难题。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领域的问题,有学者提出的现代工业的发展可以模仿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与生物界的运行规律,这样将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甚至达到零排放,实现人类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带动下,一种新的概念工业生态学开始在20世纪的90年代盛行。

生态型工业园区(简称EIP:Eco-Industrial Parks)是对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而且在很多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已经有了大量成功的应用,这是工业生态学思想广为传播的结果。它将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要求与工业生态学理论三者融合起来设计并建造的一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园区。而在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尚未成熟,在规划设计方面还没有本地化,所以本文尝试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并借鉴国外生态园区的成功案例,提出了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的方法并阐述了这样做的优势。

2 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的方法

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应在传统的城市区域规划、工业园区规划与环境规划方法得基础上建立,这样既能利用传统方法的实践经验又能增添新理论方法的新鲜动力。传统的规划方法,例如数学规划法、系统规划技术与空间规划法等都能利用在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中。同时结合工业生态学本省的特性,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应结合生命周期分析、副产品交换、清洁能源、生态经济、绿色工业等思想或方法,通过物流或者能量流的方式把不同的企业或者工厂纳入到园区的生态链中,达到物质与能量闭合循环的目的。

2.1物质的循环利用

建立物质循环网是根据生态园区的前期产业设计,通过分析园区内企业或者工厂之间的物质需求与供给关系,并利用过程集成技术来统筹规划与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与数量,同时根据其它技术与标准来提高物质在流动过程中的质量,来保证工业生态网中的物质循环网的完成。根据工业生态学的思想,要达到上述目标,生态工业园区必须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规划设计:对于单个企业或者工厂,在其内部实施清洁生产;在园区内的不同企业或者工厂之间,通过副产品交换使一家企业或者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企业或者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以此来优化园区内物质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在园区外部,充分分析与挖掘外部对园区物质的需求信息,使园区在整个城市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链接与节点作用,拓展园区物质循环的空间。

2.2能源的绿色利用

生态工业园区的能源绿色利用不仅仅指的是园区各企业或者工厂寻求自己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而是要使整个园区总能源消耗的最优化。它包括三种途径:

第一,最大可能的利用绿色资源,可再生资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与潮汐能源等等。

第二,阶梯方式利用能源。园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行业、产品与服务、工艺等能源需求的等级差异,统筹安排园区内的能源阶梯利用流程,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热电联产。在部分园区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工业锅炉等设备,向园区和社区供热、供电,从而达到降低能源总体消耗,改善环境的目的,同时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3信息技术的集成共享

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核心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是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包括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绿色生产等。因此在园区的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要从一开始的产品设计初始阶段开始,遵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参照工业生态学的思想,应用高新技术、管理方法与废物回收利用与交换技术等等,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建立资源消耗最少,废物排放量最低的生态工业系统。

同时要配备先进的信息系统,以完成园区内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使企业之间清晰的了解对方的供求信息,来达到物质与能量消耗最低的目标。除了园区规划与设计阶段需要大量信息外,在工业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及时的信息的支持。包括园区废物与副产品的去向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先进技术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等等。

3 生态工业园区的优势

3.1 带动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

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功运作,必然使生态经济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可。企业的生态经济效益与物质流动方式密切相关,回收利用相关技术的物质流动模式为:“资源—产品—市场—再生资源”,所以使得企业以及消费者开始关注回收利用的相关技术。通过对物质与能量的回收利用,同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达到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的目的。 园区内企业间建立的副产品与废弃物利用链,将利用不同企业产生的副产品与废弃物作为原料,经过加工重新使这部分物质与能量回到循环中,这种循环利用的思想,最大化的带动了回收利用相关技术的发展,体现出了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的优势。

3.2 促进先进技术的绿色化

先进技术的绿色化是指将先进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杜绝对大自然的污染,消耗最小化的能源和改善自然生态。现在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所以我们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促进技术的绿色化,来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技术的绿色化不仅仅涵盖治理污染、清洁生产等方面,最重要的是如何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废物和副产品的产生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最终解决生态恶化问题。

生态工业园区能使园区内的企业之间在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上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那样的生态链,以达到物质与能量的闭环循环利用和污染物的零排放。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就能促使企业关注并致力于技术的绿色化,最终形成园区整个生产链上的绿色化。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改进现行技术,使技术向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企业纷纷致力于发展绿色技术。在生态工业园区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技术是如雨后春笋般大批量的涌现出来的,这也就是蔟状式创新。这直接促成了整个系统层面上的绿色技术革命。

参考文献

物质循环利用范文第7篇

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了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增长方式就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以资源节约、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则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模式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使所有的物质、能量在这个永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实现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循环经济模式是我国发展的目标取向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我国资源短缺压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最多,资源紧缺,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预测在2040~204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4亿左右。尽管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世界人均土地约2.93公顷,而我国人均土地仅0.777公顷,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2%;我国陆地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我国人均林地0.1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2%;我国人均草地0.3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与此同时,我国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约为31.2%,比发达国家落后约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现有资源供应条件下,如果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意味着资源消耗量还将继续大幅度增加,而这种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必然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必然要求

从环境来看,我国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大量污染和破坏行为,环境资源日趋稀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2003年,我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出环境容量。同时,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1914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就直接排入环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出现了普遍的“垃圾围城”现象。在农村,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日益严重。因此,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目前缓解我国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佳选择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核心就是要改变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用新的思路去调整产业结构,用新的机制去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用新的技术范式和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去指导工业生产。循环经济最能体现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目的,因为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的循环过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循环经济还可以拉长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因此,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选择便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建设在结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地进行具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我国的循环经济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为促进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在循环经济的实施和运作过程中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是从生态学规律的要求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的,它和某些企业、行业和部门所追求的微观经济目标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矛盾。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部门的宏观规划和指导,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统一的规划,并在实践中加强指导,从全局出发,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建立循环经济法制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定了4部环境法律,8部资源管理法律,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框架。然而,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认识含糊,执行不力,这和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理念是不相符的。应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理念,在总结我国以往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对现行的环保法律进行系统修改,完善新的循环经济立法。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则是循环经济立法的良好开端。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让政府各项政令和措施有法可依,生产者和消费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要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约机制,维护法律的权威。此外,还需加快制定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认证、认可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推动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核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通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首先,要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转变成资源的链接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次,要开发绿色科技体系,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大幅度降低生产过程、消费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污、高产出、高效益。最后,组织重大示范项目,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开展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四)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教育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基础

物质循环利用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发展现实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其结果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环境信息公开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或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循环经济是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正在逐渐兴起的概念与实践,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而言的,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引导人们的经济活动,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其含义就是可理解为,在物质的循环利用基础之上,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共生的原理来设计经济体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和使用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资源—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排放或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因此,循环经济可以看作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为基本原则实施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的“再使用”、废弃物的“资源化”,节约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1.减量化原则

又称减物质化原则,所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

2.再利用原则

又称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

又称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式,要求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资源化有两种途径,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例如将废纸生产出再生纸-.是次级资源化,即将废弃物生产成与原来不同类型的产品。一般原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高,而次级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比例低。

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但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综合运用3R原则,按照“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对待废弃物才是资源利用的最优方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减轻环境污染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4.应对新贸易保护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绿色壁垒日益凸显。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国际接轨。

5.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第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人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在资源开采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提倡绿色消费。

第四,发展循环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拉长了产业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1.法规政策缺乏

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求;在循环经济管理方面,中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开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远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关政策比较缺乏;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颁布比较详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

2.制度安排不合理

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这种税收制度对企业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起到的是抑制作用。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而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要缴更高比例的税。再如,我国的资源税普遍较低,造成资源价格偏低,不利于激励企业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

3.企业循环网络薄弱

我国的企业规模普遍小型化,分散化,缺乏规模效益和区域集聚效益,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

4.技术缺乏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有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尚未得到普遍推广。

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制定、修改或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循环经济不可缺少的支点,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来对其进行法制规范。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垃圾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一系列专项法规。要修改《环境保护法》,增加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内容,协调各单项环境和资源法律;修正“三同时”制度;修改预算法、统计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建立绿色核算制度。

2.构建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

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研究提出了《节能产品目录》和《关于政府节能采购的意见》,目前正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对生产和使用目录范围内产品给予减免税的优惠政策,并准备将目录中的产品列入政府采购范围。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关键。国际上现有的先进技术要积极引进。但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针对中国人多资源少的国情,中国更应大力发展自有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要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开发区要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4.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