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旅融合现状

农旅融合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旅融合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1篇

1 播州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播州区都市农业以“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融合型”农业为载体,立足资源和地域优势,凭借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断进行农业科技创新,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攀升。

1.1 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播州区都市农业紧紧把住市场脉搏,以建设产业链长、综合效益高、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核心,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现代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扩宽农产品市场的可开发空间。目前,播州区已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超过73万亩,其中辣椒30万亩、商品蔬菜28万亩、经果15万亩。

1.2 现代都市农业实现初步融合

一是“以农促旅”、农旅文融合,播州区通过举办“旅发大会”、洪关乡“斗牛节”、泮水镇“蜜柚文化节”等旅游活动,不断宣传和推广境内乡村旅游业,2015年全区共接待游客6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0亿元。二是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融合发展,全区立足猕猴桃、辣椒、大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了“枫香黄金奇异果”、“贵三红”、“白果贡米”等品牌,农产品附加值得到显著提升,新型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三是农产业销售与电商有机融合,“乡亲淘”、“爱特购”等电商平台兴起,将本地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1.3 农村经营体制逐步完善

播州区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先进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思路建设农业,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用市场思路推广农业,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三社融合”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激发了都市农业活力,农民积极性得到很大提升。

1.4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播州区都市农业发展迅猛,2016年底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5家,农业企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能力得到增强,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如播州区枫香九丰蔬菜园区,通过发展智能观光大棚旅游业,带动周围镇乡发展蔬菜种植1万亩,带动300余人就业,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万元。

2 播州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播州区目前还没有农产品交易市场,缺乏农产品信息权威机构。二是都市农业发展受到自然和市场两方面的双重制约,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生产环境下降,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城乡二元制结构制约因素依旧长期存在。三是农业集约化水平低,播州区地形破碎,土地分散,没有发展集约化农业的基础。四是都市农业依旧以乡镇为单位,现在的都市农业多为小型种养农业,农业生产规模较小。

3 发展播州区都市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3.1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首先要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市场联结机制,调整农业结构,淘汰附加值低的农产业,培育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其次要优化都市农业产业布局,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蔬菜、精品水果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最后,播州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落脚点还是需要流转土地,建设城市保供基地,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

3.2 扩展科技型农业规模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与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发展农业“产学研”体系,培育当地优势农产品,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二是大力推广农业“321工程”,发展林下经济、稻+工程、精品水果等,实行无土栽培、吊蔓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让科技创新与新型农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地区可以加强“三沼”综合利用,对农村污染环境进行整治,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推广效益型农业

都市农业要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业附加值。播州区下一步要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培育大型农业企业,创造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建设,保证农业生产效益。

3.4 着力建设带动型农业

播州区都市农业当前发展的最大短板在于没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所以,播州区应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要进行农业企业技改升级,重点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加强农业企业招商,引进优质农业企业带动;三是加强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收入;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三合镇“三社融合”试点工作。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政府;精准扶贫;水满乡;立体式扶贫

一、水满乡的现状

(一)地理位置

水满乡座落在五指山脚下,位于海南省五指山市东北部,介于北纬18°41′~18°52′,东经109°28′~109°37′之间,东与琼中县毗邻,南与保亭县和五指山市南圣镇交接,西与冲山镇、毛阳镇相依,北靠琼中县,距五指山市区34公里,距海输中线33公里。

(二)基础设施滞后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水满乡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基础差、底子簿,群众自给自足观念根深蒂固,生活水平低,特别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水满乡经济调控体系 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青壮年劳动力缺失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 老年人和部分幼龄儿童留守乡村。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多为劳动能力欠缺的老弱, 这部分人群缺乏创造财富的能力, 并且身体状况相对较差, 容易出现 “因病致贫” 或“因病返贫”的现象。

二、政府精准扶贫的举措

(一)茶为媒旅开道――茶叶+旅游 实现“农旅融合”

五指山市出台了《五指山市全域旅游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抓好牙胡梯田、水满毛纳村、南圣新民村、初保原始村落、水满新村苗寨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政府通过将扶贫纳入地方旅游整体规划,将贫困地区打造成“乡村度假基地”,将脱贫产业建成旅游产业,将贫困人口发展成为旅游从业者,实现旅游与农业、旅游与扶贫的有机融合。一个以茶产业为基础,以农业和旅游为双核,以现代茶叶生产、山地休闲、乡村文化体验、乡村养生度假等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的精准扶贫示范区正在五指山悄然崛起。

近年来,种植在热带雨林里的茶树,更是吸引了不少团队游客前来参观、采摘,村民们借此机会开办农家乐、民宿,销售农副产品,这个小村庄慢慢富了起来。随着旅游项目的不断推进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水满乡旅游接待能力增强,游客旅游体验舒适度也得到提升。在旅游的带动下,景区景点、餐饮、住所等旅游相关产业为水满乡人们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培训助推精准扶贫――只有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

五指山是海南著名的茶乡,但苦于没有技术创新,村民一直没有发展茶叶种植的合适机会。五指山市政府请来了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茶叶专家结合水满乡实际,为少数民族贫困户及茶农深入浅出地讲解茶叶品种选择与苗木调运、茶园园地选择与规划,着重讲解了种植规格与种前整地施肥、茶叶种植、苗期管理和移栽、采摘和初加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的技术要领,并就如何进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如何科学灌溉、基肥,如何保障茶叶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解析。通过培训学习,使少数民族贫困户及种植户进一步了解了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要领,增加了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培训人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既增长了见识,又拓宽了思路,将努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去,让茶叶产业成为自己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早日鼓起“钱袋子”,摘掉“穷帽子”,实现脱贫致富。

(三)种植山栏稻125亩,精准扶贫促进黎族农民增收

山栏稻是一种旱稻,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适宜在干旱地带种植的稻种。近年来,因其产量不高且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山栏稻的种植规模已经逐渐缩减。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将山栏稻从山地种植转变成水田种植,其规模已达上百亩。此举措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让山栏稻这种传统稻种的传承得到了延续。

水满乡为了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少数民族农民增收,利用产业发展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发挥规模效应,积极培育和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去年,为了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该乡毛纳村黎族村民积极整合村中土地资源,自发成立了五指山毛纳村有机农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加入该合作社不仅可以获得地租收入、务工收入,还可以按照持有的股份获得利润分红。为保证山栏米的销售渠道和经济利益,合作社采取订单式农业模式,与收购公司签订了购销协议。据悉,2017年合作社共育秧700斤,亩产量预计达到300斤上下,稻谷的售价也暂定在12元/斤。

三、助力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智力扶贫:扶贫扶智方长久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最根本的扶贫。要实现精准扶贫需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生活技术传授、培训等,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开展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读书,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口素质,真正让村民变被动为主动,变“输血”为“造血”。同时,还需深入群众生产基地,结合实际,为村民传授种植、养殖等技术方面的知识,并深入考察贫困户的养殖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二)重视党建教育,思想先行

政府应重视对扶贫点的党建工作,政府派党支部进行党建共建,结对帮扶。驻村第一书记召开党员会议,讲党课,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水满乡党员干部、贫困户、致富带头人到三亚校区、三亚吉阳区中廖文明生态村、天涯区槟榔河文明生态村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开拓了党员干部群众的视野,极大地促进了党建共建工作。

(三)“一粢徊摺敝力精准扶贫

根据水满乡的水利设施、交通道路、农业生产等情况,政府应派驻村干部到该帮扶的贫困户家中,仔细查看他们的住房环境、生活条件等。填写扶贫手册,详细了解每个帮扶对象的家庭成员、生产生活和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询问致贫原因、具体发展愿望以及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详细分析发展水满乡目前发展所遇问题,探讨“一户一策”的脱贫致富方案。

(四)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尽快推动水满供水工程、污水处理厂、集镇广场改造、毛水路至郑海度假村市政道路、方龙北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在不断完善水满各项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逐步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目,一步一脚印,丰富水满的特色旅游资源,积极发展全域旅游,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五)积极探索“立体式扶贫”新思路

要从平面、分散式扶贫转向综合、聚力式扶贫。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资金帮扶、科技扶贫、就业扶贫、卫生扶贫、基础设施扶贫等统筹协调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帮扶贫困户,实施“立体式精准帮扶战略”。同时,强化结对帮扶工作,与贫困户结对子的学校干部和驻村干部要深入群众,做好困难户摸排,搞好民情调研,建立工作台帐,切实把握水满乡及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到知民情、了民意,做到对每个帮扶联系对象底子清、情况明,切实解决帮扶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同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一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老百姓真正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找准扶贫突破口,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将扶贫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二要发挥学校智力资源优势,开展农业生产生活技术传授、培训等,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开展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读书,进行智力扶贫;三要因地制宜,制定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狠抓落实,探索出多维立体的精准扶贫开发模式,实现从民生帮扶到产业帮扶,再到智力帮扶,带动水满乡脱贫致富。

四、总结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要推进五指山市水满乡脱贫致富,政府除了现有的因地制宜推行茶叶+旅游 实现“农旅融合”、培训茶农种植茶叶知识、种植特色山栏稻外,还需从智力上扶贫,重视党建教育,建立一户一策档案,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积极探索“立体式扶贫”新思路,实现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4(06).

[2]马尚云.精准扶贫的困难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4(19).

[3]武国定,方齐云,李思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应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04).

[4]郑万军.通过主体培育推进农村精准扶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2-17.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3篇

中国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十年最重要的财富机遇之一!

中国农业现代化过程本质是新型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过程,这种化学反应般的奇妙融合将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迸发出巨大的创新力量,颠覆我们对农业的一贯认识!

现代农业“小三农”:“传统农民”变“黄金农夫”;“传统农业”变“多彩农业”;“传统农村”变“绿金农村”。

――黄福堂

20年前,隔海相望的两岸交流还不甚通畅,距离台北1400公里的河南郑州更鲜有台湾同胞的踪迹,但历史的机缘总是那样奇妙,中原大地孕育的伟大河洛文明、根亲文化,把一位名叫黄福堂的台湾青年带进了河南这片厚重沃土,并且在这里扎根生长、开花散叶。一晃20年过去了,在郑州商界,黄福堂先生的名头很是响亮,熟悉他的人言必称其“台湾老黄”。

9月1日上午,在郑东新区CBD商务内环的一幢写字楼里,黄先生回忆起在河南的种种过往,仍然兴奋不已。他说,他现在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祖籍在河南潢川,事业在河南大地,结婚生子在河南郑州。他热爱这片土地,他因河南的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吸引而来,也因河南的发展而成长,他现在的一切都是因这片土地而得。至今,他仍不忘初心,把这里当成了真正的家乡!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久经商战的老黄,如今外有业界名声、德望,内有贤妻孝子,既无经济之忧虑,又无世俗之烦恼,可谓幸福满满。但是,在今年年初,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停掉公司商业、投资等业务板块,专心致志做现代农业,并立下豪言壮语,要做中国现代农业综合服务第一高端平台,三到五年内上市。这下,招来了很多人的规劝甚至还有不理解的非议,诸如“农业风险大”“农业不赚钱”等,但是他没有动摇,而是以行动来回答所有的疑问。短短6个月内便完成了公司在河南的筹备和开业,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客户络绎不绝。

“我在孤独中前行,但坚信中国农业一定有好的未来,也坚信自己的中原农业梦一定会实现!”眺望着窗外不远处的“大玉米”标志性建筑,老黄的眼神中透射着一种刚毅和坚强。

老黄的台湾鸿龙绿金生技控股集团总部设在台湾,是一家综合性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服务机构,一直把农业板块作为公司发展的战略性板块,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强化,不断研究、整合政府政策资源、行业产学研资源、跨界资本、品牌、营销资源,鸿龙绿金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核心能力体系建设和完善、高效、落地的执行团队。

老黄说,集团总部之所以把第一个分部选在河南,定在郑州,这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从小看到父辈的辛劳,深知农民的艰辛,想尽自己的一份努力让中原父老乡亲在康庄大道上走得更快一点、更好一点。“河南是我的祖籍地,20年间,河南可谓是养育和成就了我,五十知天命,我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猛觉中原农业的现代化事业,正是我的人生归宿所在。我生长在农村,成长在农业大省,回报中原大地,是我这个台湾人的中原现代农业梦!”

他说,任何梦想的实现,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起点最低,成长空间最大,中央支持政策最多,并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所在,这是大势所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如此优质的资源禀赋,当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首先区域,“世界农业看中国,中国农业看河南”,这是地理优势;台湾面积约为河南的1/5,人口约为河南的1/4,地狭人多,自然禀赋与河南乃至全国基本类似,属于小农经济。但台湾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国际上很有名气,被称为台湾精致农业。认真研究、比较台湾和河南的差异、相同、发展阶段等等,发现台湾农业和河南农业有着很多的互补性,这是地缘互补。

“作为一个台湾人,我时常来往于两地,对两地农业资源的熟悉和认知,更让我看清了这种互补的现实可操作性,并且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种互补性的交流将逐步常态化,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把台湾农业的精华,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引入河南,切切实实在河南落地生根,切切实实地推动河南乃至全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老黄说,我们种农田,是用亩来衡量产值的,而商业讲平效,讲的是一平方米要实现多少价值,当农业也变成平效绩效,传统农业才真正会成为高附加值的绿金农业,成为亿万富翁最多的一个行业。他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个用来提升传统农业附加值,让农业成为千万、亿万农民兄弟成长、发展的平台。

“我们不讲虚话、套话,我们关注的是现状,聚焦的是难点,运用的是系统化、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老黄娓娓道来,慢慢地勾勒出了他的“中原农业梦想”。

老黄说,河南古称“豫”,“豫”者,象之大者。他们正在筹备一个叫“农象岛”的高端企业会员组织,以发展现代农业的广大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群体,提供线上、线下紧密结合的系统化服务。他解释说,“农象岛”既寓意河南农业的气象万千,又意涵河南农业万象奔腾。“农象岛”的近期愿景是培育100家中原中心农企,力争成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样板,同时要把“农象岛”打造成中原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价值共享平台,服务领域主要聚焦于目前广大农业从业者最需要的十大板块。

“第一块就是农业企业上市。因为农业融资体制不健全,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代表农业发展方向、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心农业龙头企业融资更难,会扼杀农业新生长力或新增长点的美好前景。”老黄说,公司在资本市场,特别是私募基金领域有多年的经验和沉淀,可以能够精确地整合农业部委、财政、证券、证监、会计、法律等相关资源,服务于相关企业的上市工作。

“第二块要做大型文旅一体化综合农业开发。”老黄说,对于河南来讲,城镇化率还相对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避免摊大饼式的城镇化,大型文旅一体化方案可以就地城镇化,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既符合国家战略规划,又能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全产业链规划是第三块,是帮助农企或农业生产组织构建高效产业结构、流通体系的一项服务。”老黄说,目前在河南乃至全国,农业产业链普遍比较冗杂,且效率不高,常常导致产销的矛盾,要不产品过剩要不突然短缺。他们主要是帮助农企逐步优化和形成真正和市场相匹配的覆盖种养、初级加工、生产制造、仓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和全流通体系建设。

“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承担着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的一系列园区,都可以被称之为农业产业园,但有一个通病是形式大于内容,不但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反而浪费了政府资源。”老黄说,这是他们提供的第四块服务,鸿龙绿金有多年的产业园区咨询经验,在农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模式方面有独到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地帮助农业产业园快速突破经营瓶颈,推动园区良好发展,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常说温室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农业要提高附加值,就要开拓眼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改变目前河南农业品牌化率不高、品牌美誉度不高的基本现状。”老黄说,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和自然禀赋的优势,只有通过市场才能转化为价值,国际化的品牌运作,可以说是快速提升中原农业现代化的方法之一。因此,农业品牌国际化运营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五大服务板块。

近年来,国家政策不断向农业倾斜,2015年我国农业政策补贴高达1.6万亿元。但是,国家的农业补贴是针对有规模、有前途的经营主体,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和评估标准。老黄说,农业政策资源与项目对接是他们的第六大服务板块。公司正在广泛联系省市的涉农部门,结合自身的管理咨询优势,从规划设计、投资运营、管理营销等环节全方位服务,来帮助更多符合条件的农企拿到应得的农补资金。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农业创业潮、农业投资潮下的投资者往往对农业不甚了解。老黄说,公司经过深思熟虑、精确定位,专门推出了第七大服务板块,那就是农业项目综合金融服务。“目的就是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向多角度、多层次的资产交易、财富管理、信息管理、企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发展,服务千万个有发展前景、有商业潜力的优质农企。”说起来这些,老黄如数家珍,用商业发展农业的理念呼之欲出。

“农业发展中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复杂,上游供应商多为高度分散的农民,市场交易意识不佳;下游消费者品牌忠诚度低、价格敏感度高,违约率高,因此企业商业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尤为关键,搞农业,不会设计商业模式很危险。”老黄说,他们多年从事商业模式研究,不仅从垂直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上积累了众多的商业创新经验,还针对土地制度、劳动力、自然条件等纵向生产要素角度设计了一系列创新的商业模式,建立了具有实操性的商业模式库,他们的第服务板块就是新型农业商业模式的建立。

生物技术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目前在美欧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台湾在这方面也有独到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借鉴台湾发展绿色生物技术的经验和模式,将绿色生物科技研发推广作为第九大服务板块,将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借助国家政策及行业力量支持,探索和建立生物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台湾农业为农林渔牧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但由于市场容量有限,有很多成熟的资源、技术、品牌、资金资源需要寻求出口,而这正是大陆所不足的,因此两岸的农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互动交流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老黄说,公司已经启动海峡两岸农业深度之旅项目,通过考察台湾农业的精髓所在,挑选台湾品牌农业、科技农业、休闲农业的著名厂家或运营商输出技术、人才、管理、资本等,或直接进行成熟的一站式整厂输出,努力加速中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至此,十大服务板块的内容清晰而完整,成为老黄中原农业梦的核心所在。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4篇

一、成都市新津县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和需求

新津县已依托梨花溪风景区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跻身四川省旅游强县行列,正着力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2012年―2014年,全县旅游收入年递增26%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省平均6.8个百分点,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高于全省平均21.3个百分点,农民因发展旅游获得的收入高于全省平均7.9个百分点。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3.3%和26.4%,旅游收入占全县GDP比重11%,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6大主要考核指标:①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②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③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④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⑤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⑥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新津目前还未建立起全域旅游相应的指标体系,但就当前数据来看,新津在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当地农民年纯收入来源于旅游收入的比重等方面还有一些差距。不过也应看到,相关数据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反映出新津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未来大有可为。特别是提出了“山水卫星城、幸福新津渡”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设现代化滨江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也需要在全域旅游发展上做足文章,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从而真正构建起“大旅游、大宜居、大商贸”发展格局。

二、成都市新津县发展全域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程度不高、综合效益较低

游客和群众普遍反映,新津虽有一些特色的景点,但相对零散,没有串珠成链、形成合力,仅有以黄辣丁为代表的河鲜美食以及以花舞人间、梨花溪为代表的观光旅游等少数亮点名声在外。同时,山水资源、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城市整体营销宣传欠缺、全社会共同参与氛围不浓等问题也导致资源整合度低,整体效益低下。

(二)产业协同发展不足,融合程度不深

工业方面,主要强调产业内部优化,同时工业集中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布局,旅游装备制造有待形成特色产业链,工业旅游也有待探索发展。农业方面,虽然一三产互动、农旅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周边区(市)县相比仍显优势不足。服务业方面,旅游业与商贸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行业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从一日游向多日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的足够吸引力。

(三)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优,协调力度不强

文旅产业是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六大要素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需要以旅游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协同配合。就表面和实际运行效果看来,设立梨花溪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后,旅游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的模式、力度没有明显改变。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必然要求强化旅游发展的统筹力度和协调能力。

(四)旅游发展动力不足,项目支撑不够

项目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当前新津旅游产业发展大项目支撑仍显不足,现有项目也未能形成辐射全域的带动效应。同时,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除道路通达性较差外,停车、住宿、购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直接影响旅游形象和接待能力的提升。

(五)旅游发展特色不明,优质产品较少

虽然新津也有花舞人间、梨花溪、观音寺等著名景点,但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新津旅游产品的单一化、同质化现象也比较突出。这需要新津县旅游产品有更加明确的发展定位,突出优势特色,开发优质产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佳”。

(六)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除花舞人间等大型旅游景点以及少数知名餐饮酒店企业有较为规范的管理团队以及较为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外,大多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仍以家庭成员、亲属为主开展服务工作,旅游专业人才薄弱,职业培训也略显不足。

三、成都市新津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建议

(一)坚持全域视野,统筹规划建设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完善现有旅游总体规划,树立“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理念,优化全域旅游空间研究,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渗透旅游元素,融入到“小组微生”、棚户区改造等项目规划中,统筹布局“行游住食购娱”等六要素,着力推进景城合一、城乡互动。在旅游规划引导下实现“多规合一”,使旅游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融合衔接,合理配置土地、项目、资金等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大力度推进规划落实、项目落地。

(二)落实交通先行,完善基础配套

一是提升景区景点通达能力。充分对接二绕、高铁、成乐复线等主干交通网络,加强专线公交、自驾导引设施等建设,形成更加便捷畅通的对外旅游交通体系。整合现有县乡村道路资源,打断一批“断头路”,合理安排组织旅游公交线路,加快打造旅游环线。二是提升景区景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标识导览服务,完善景区景点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介绍,尝试多媒体展现,设置多语种标识牌,增加景区无障碍设施,推进公共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推动梨花溪旅游度假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三是提升景区景点配套服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创新创业,引导农家乐提档升级,推动农家乐改水改厕,提供除餐饮以外的儿童游乐、运动健身等特色旅游活动,增强吸引力。特别是积极探索“引进旅游管理公司、引导群众参与”的形式,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闲置资源发展民宿体验等业态,切实解决乡村旅游景点旅店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探索建立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加强食品安全、服务质量、道路交通、价格等监管,维护旅游市场环境。

(三)突出特色亮点,加强资源整合

基于全县主要景点都是以花、田、水、林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现状,结合“美丽成都建设”工作部署,强化旅游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提升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加快梨花溪转型升级。树立“大花舞人间”理念,整合梨花溪片区各景区景点,实施“增花添彩”,发展特色花卉种植和观光旅游,形成四季都有花卉观赏的整体效应。同时,引导现有旅游景点景区加强联动,开发旅游景区景点套票,带动人气聚集,拉动消费提升。二是增强项目带动效应。进一步支持花舞人间做大做响品牌,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斑竹林景区完善和提升,争创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引进大型主题公园等项目;加强重大旅游项目促建,进一步聚集人气。三是积极开发特色产品。做好宝墩遗址、观音寺等国家级文物的保护利用,深挖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形成图书和影视作品,释放品牌效应,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突出历史文化、河鲜美食以及梨花等主题,策划、包装和开发具有一定体系的成套系列特色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

(四)加强营销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开展精准营销。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和主体电视、报刊媒体的宣传合作,借势借力开展旅游营销,提升省级旅游度假区知名度,刺激游客度假意愿。二是打造精品会节。以传统梨花节、龙舟赛、国际名校联盟挑战赛为重头戏,进一步提升品牌会节的影响力。依托山水条件,串联景区景点,做好活动策划,将山地马拉松、城市定向赛等活动办成传统赛事。三是拓宽宣传渠道。充分把握“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通过开展“微电影”、网络小小说、优秀博客等征集活动,增加线上关注度。积极对接电影、电视剧、真人秀等到新津拍摄,进一步提高新津知晓度。

(五)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融合

一是积极发展旅游新兴业态。首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新津葡萄、柑橘、水产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市级杜鹃花()、梨花等赏花基地打造,以成新蒲示范带以及农业公园等为依托,推动农旅融合、一三产互动。其次,探索发展工业旅游,以三大支柱产业开展工业旅游,引导企业开辟相应项目,围绕公众关注的食品生产、科技创新、轨道交通等主题,打造工业旅游线路。第三,依托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等资源,开展通用航空及低空旅游项目,积极争取和办好国际航空展会,着力打造航空小镇。二是积极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结合新津产业特点,依托泰隆游乐、新筑、鲁晨等企业,推动游乐设施装备制造业、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旅游装备产业化发展,打造旅游装备新材料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依托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成都艺术职业学院,推进产学研一体以及校地合作,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引导人才就地就业创业,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推动旅游景区、景点与旅游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加强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旅游服务的专业水平以及业务素质。四是大力推动“互联网+”应用。推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酒店、餐馆及其他旅游服务商通过OTA(在线旅行社)拓宽消费市场,提供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服务,优化游客消费体验,提高游客消费额度。五是积极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结合318汽车营地建设,在斑竹林景区发展自驾车营地,拓展自驾旅游集散功能。打响“骑闯天路”口号,对接专业自行车、摩托车骑游团队,在大件路、成新蒲沿线为骑友提供必要的餐饮、车辆维修等服务以及交流平台,打造骑游川藏318最美景观大道大本营。大力引进国内各大旅游中介机构在县内设立分支机构,同步配套建设旅游用品、户外用品市场。

(六)推动全民共建,实现利益共享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5篇

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田园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特,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近年来,临沂市围绕“绿色沂蒙”主题,开发了山岳观光、古村古镇、休闲农业、度假酒店、规模化农家乐等一大批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不少经验和模式对全省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具有示范意义。2015年,全市乡村游接待国内外游客230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5.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9.3%,被命名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市。

近年来临沂乡村旅游进入重要的黄金发展期,出现多样化、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融游览观光、科学考察、文化学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增长速度迅猛,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看好,但总体发展水平尚需提高。

临沂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将成为大众休闲旅游的主打产品。临沂市已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120多家,同时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一业一片”的思路,积极推动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发展,放大规模效应。着力培育打造沂南沂蒙“七彩乡村”旅游区、沂水沂蒙风情旅游区、蒙阴岱崮乡村旅游区、费县大田庄果香慢谷旅游区、许家崖美丽乡村风情区等几个乡村旅游片区,将辐射带动周边60余个村庄3500余户群众。近年来,临沂市以打造“沂蒙人家”乡村旅游品牌为抓手,突出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着力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取得良好成效。

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无论哪种区位类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乡村旅游经营人员具有两栖性,中老年农村妇女所占比例较高,起到了其它产业所没有的吸纳闲散劳动力的作用。游客消费模式属于休闲娱乐体验,游客结构在年龄、收入、居住地域上一般不具有显著特征,是一种全民同乐的低端旅游业态,但具有多次重复消费、核心游客来自附近城市等特点。

临沂市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分布于平邑、费县、蒙阴、沂南等县区的乡村,这些地区大多植被茂密,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乡村旅游业开展较早,积累了一些发展经验。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对植被的保护不够,引起个别地区尤其蒙山地区的水土流失;二是乡村旅游地全民经商,社会环境整治有待提高;三是旅游承载力超荷,近年来临沂市的乡村旅游过于集中,尤其是旅游旺季更为突出,交通、住宿、甚至饮食等存在一定的隐患(如今年国庆节黄金周蒙山天蒙景区的交通安全事故)。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常态经济下的一个产业,旅游决策部门、政府以及经营者应根据各地实际,创新观念,探索沂蒙特色的新乡村旅游业态。

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统筹协调,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成立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在推行市、县、乡三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村旅游联系点制度,并在旅游强乡镇安排专人负责乡村旅游工作,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乡村旅游管理体制。例如,临沂市政府明确每年省政府拨付的“一圈一带”专项资金中,拿出30%以上比例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各县区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对乡村旅游给予大力扶持。如新建的规模化乡村旅游项目将能够享受一定程度的所得税减免;行政性、服务性收费予以部分减免,以此降低农家乐经营和改造成本。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项目明确为建设用地优先供应对象,并在土地手续办理等方面享受一条龙服务,出让土地的政府收益也将全部返还用于配套设施建设;农家乐停车场、厕所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按照公益性土地进行审批。鼓励农民按照相关标准建设高品质、上档次的农家乐。

积极探寻乡村旅游差异发展之路,以打造“沂蒙人家”品牌为载体,开启了乡村旅游发展新征程。在巩固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沂蒙人家”乡村旅游标准化工程,丰富产品体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广泛开展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加强示范带动,以更多特色产品和精品线路打造个性更加鲜明、形象更加饱满的“沂蒙人家”地区旅游新名片。

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要保留乡土味,打造有差别、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要加强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模式,提高精准扶贫成效,努力放大乡村旅游综合效应。郯城县从规划、整治、开发、利用着手,加快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美丽乡村样板,不仅让街道乡村环境彻底改观,更成为新农村的风景线。规划是龙头和引领,对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郯城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名胜繁多,拥有“郯国故城”遗址孝妇冢、于公墓等名胜古迹。将发展定位为“山东南大门”,来谋划美丽乡村建设。

因陋就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让居民和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旅游必须注重保持现有山水脉络的独特风光,为乡风民俗的积淀传承留一席净土。为维护好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营造后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保护一大批原生态自然景观、地质地貌、古村古镇,成功打造了沂河、沭河、汶河、p河四条滨河生态旅游长廊,整治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特色小流域等。

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来源是个关键。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呈现资本化、规范化、品牌化和规模化的趋势。乡村旅游将充分吸引社会投资,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广开财源、广集财路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钱铺路。笔者认为,“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应该因陋就简,就土避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例如郯城县十里乡村记忆馆,置身其中,细细品味着六七十年代的晒谷场、磨豆腐、烙煎饼等情景泥塑,春、夏、秋、冬四季农时的田间劳作和主要劳动方式、过程,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节庆、嬉耍及民间生活习惯。通过半景画与泥玩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一幅四季分明、乡风淳朴、乡愁浓郁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郯城地方乡村的别样景致。游客置身记忆馆中,流连忘返。

挖掘遗存,根植沂蒙乡土记忆。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各县区而应考虑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充分表现沂蒙山和临郯苍平原的地域特色,来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增强旅游经济的发展后劲,再整个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活动环节设计上,凸显沂蒙地域特色。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往往也是对游客吸引力最大的地方,沂蒙文化中的红色文化、书法文化、兵圣文化、孝文化等都应作为重点在合适的乡村旅游景点得到体现。如郯城县最大的“颜桥农耕文化公园,轱辘、古井、茅屋、石碾、犁耙等农耕器具呈现在游客的眼前,昔日的农耕文化让游人追思感怀。“农耕文化”公园,围绕“农情、农趣”的主题,演绎了乡土风情和民间文化,倡导健康传统文明,充分把农耕文化与传统健身相融合,既突出运动乐趣,又不失原生态自然民俗文化。不但使年轻人体验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增加了乐趣,更勾起中老年人往年的回忆,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俗。

加强旅游产品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郯城县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坚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农耕文化和生态资源相结合;突出“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农旅互促”的旅游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城郊休闲一日游”。以打造城郊休闲旅游为突破口,按照“一园一景点,一园一特色”的规划理念,为万亩板栗园、白马河湿地、古郯人文、华夏至孝等景区,量身设计主题,积极开发团体游、自驾游、自助游等特色旅游。

基于临沂市乡村居民以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缺乏,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不够重视,导致个别乡村旅游资源破坏现象发生。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大讲堂、媒体等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在最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促成临沂市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6篇

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现象,而现代旅游不仅注重经济消费,更着眼于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逐渐由观光为主转变成为集观光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形式。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因其关联度高、融合度深、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成为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一、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背景

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是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国和第四大客源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中的南孔文化就是这一长期积淀所形成的衢州文化品牌。但从目前衢州市的旅游现状来看,出现了旅游线路杂乱无规划、各旅游景点缺乏文化内涵、旅游点缺乏主题特色等问题。基于2011年《中国旅游发展报告》中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目标,浙江省出台的旅游发展报告计划中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要求,依据衢州市现有的优势,并结合经济迅速发展的实情,依附于南孔文化在衢州市的深厚文化积淀和完善的学术体系。亟待发育的文化旅游市场,催生了主打“南孔文化休闲游”的衢州市南孔旅游设计规划有限公司。

衢州市南孔旅游设计规划有限公司以孔子文化、儒商精髓为指向,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和衢州学院孔子研究所等单位为学术支撑机构。通过休闲旅游线路开发和旅游宣传带动衢州南孔文化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保护和发掘孔氏南宗文化并以“南孔文化”这一文化主链来串联衢州市内各大名胜风景区,将零散的旅游景区集合成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商业品牌,以文化为导向,丰富旅游内涵,通过与景点合作、导游、导购、提供文化服务这四项内容为主要收益,再通过广告植入、文化宣传等附加收益来扩大效益。通过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的深刻互渗互动,促进“以旅兴文、以旅旺城、以旅促农、以旅富民”,带动衢州市经济快速增长。

二、衢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前景

浙江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位、率先在全国建成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衢州作为四省交会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和区位优势。而作为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绿色产业”,衢州旅游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更是“兴一业、旺百业”的富民产业。

由于南孔文化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使地方文化品牌缺乏必要的物态产业支撑,从总体上看衢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仍滞后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才缺乏,致使各旅游景点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足够的文化内涵,旅游推广缺乏主题和新意,旅游品牌建设未形成集群效应。得力于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当前衢州旅游业发展正面临着大好机遇。

三、衢州市文化旅游线路规划

衢州市位于中国浙江省西部,地处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四省通衢”之称,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腹地的结合部。衢州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地貌多姿,山川秀美。有誉为“南孔圣地”的孔氏南宗家庙;有世称“围棋仙地”、道家福地的烂柯山;有公认“丹霞峰神州第一,一线天全国之最”的江郎山;有地貌奇特、在五亿年前奥陶纪形成的三衢石林;有碧波万顷、风光秀丽的九龙湖;有云雾缭绕、江源风光的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有物种丰富、古木参天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有以峡谷奇峰、涧泻飞瀑见著的紫微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誉称为“千古之谜、文化瑰宝”的龙游石窟。基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衢州市南孔休闲旅游有限公司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规划,推出三条旅游线路:1.文化休闲线:以“东方地下金字塔群”龙游石窟为始,游“中国第一奇村”兰溪诸葛八卦村,访学“砺学砺行,维实维新”的浙江师范大学,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2.自然文化线:游“天然氧吧”开化钱江源,赏“根雕佛国”根博园,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3.自然风光线:赏“秀甲东南,江南一绝”三衢石林(常山),登“卧如来、云观音”常山黄冈山,住世外古镇江山廿八都,攀“奇峰赤壁”江郎山,游“南孔圣地”孔氏南宗家庙。

四、综述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7篇

在我国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进程中,旅游业不仅仅可以拉动内需,也将在很长一个时期成为提升人民生活生质量的重要行业,旅游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江西省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旅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把江西建设成为要素更全、品质更精、形象更好、配套更优、效益更佳、活力更足的旅游强省,旅游人才培养与行业存量人才结构性调整更是重中之重。

一、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队伍现状

1.“十三五”期间,江西省旅游将通过全域旅游发展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旅游产业结构,通过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战略意义和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企业和公共服务体系,把旅游业建成核心产业。江西省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行业知识更新势头迅猛,行业内部细分与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对人才要求分类更加细化和复杂化等因素影响。江西省旅游人才的需求从现在到2020年将大幅度增加,尤其是规划策划、投融资管理和旅游新型业态的人才将出现短缺。

2.根据样本测算数据,江西省旅游产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高端人才匮乏、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流动频繁、新兴领域人才紧缺。人才结构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性高于男性占67.40%;二是学历结构低层化,在从业人员中尽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旅游产业人才的比例达到了55%,但其中专科高达33.60%、本科仅占16.20%、研究生仅占4.70%;三是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多样化,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偏少,只占到行业人才的41.30%;四是年龄结构性矛盾突出,40岁以下人员占到抽查总人数的84.40%;五是薪酬结构两极分化严重,总体水平偏低,问卷调查中,月工资 2000元以下的占14.30%,2000―3000元的占40.10%,8000元以上的占1%;六是从业年限不长,跳槽现象较为严重,呈现流动频繁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从事旅游业超过五年的只占23.50%。关键是旅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接待业中,一些新兴旅游服务业,如旅游电商、大型活动策划、旅游新媒体、景区规划、旅游市场开发和营销等人才都非常紧缺。

二、江西省旅游人才培养现状与应对思路

1.目前江西省高校培养的旅游人才有高职、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培养单位却以相同的通才型旅游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甚至专业课程设置出现雷同,本科阶段学什么研究生阶段还学什么。问题出现在专业设置与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教学投入与师资建设、学生观念与企业认识等方面存有误区,导致旅游专业不同层次毕业生难以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高校间专业重置与同构竞争的不协调现象也造成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是院校培养规模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是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还很大,行业中的新兴业态确实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

其中,普遍引起关注的是本科院校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本科学生定位为应用、管理型人才,即培养目标是旅游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随着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为行业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素质,又有深厚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与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应用管理型人才,应当成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应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差异化的需求结构,实行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

3.如何应在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突破通才型、同质化、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实施旅游人才需求市场细分。在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旅游策划规划、旅游管理服务、客户关系管理与维护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针对不同岗位对学历和能力的不同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定位,实现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应明确区分研究生、本科、专科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大力加强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和区域旅游产业优势,设置特色鲜明的旅游专业、方向和课程。

研究生阶段还应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差异化培养,专业硕士应重高端培养而学术型硕士应重学术能力培养,为江西省旅游企业储备人才;本科和专科阶段同样应进行差异化培养模式,本科院校应着重强化人才的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突破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和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使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的情况。

三、江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江西财经大学通过以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专注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突出能力、知识、实践、创新的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1.随着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的发展对本科阶段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态较为单一的时期,旅游人才培养研究多关注社会实践能力,如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至今仍未摆脱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老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行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和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增L脱钩。江西财经大学就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课程群做了重新设置,主要包含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管理学科知识、博雅学科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和旅游规划五大模块,通过夯实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征和兴趣爱好并在此基础上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才能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理论课程与实验、实训课程的分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将不同类型的理论课程分类设置到实践实训课程中去完成教学,才能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江西财经大学依托学校财经类高校办学特色、结合江西旅游特质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办学条件为保证,建设特色化专业。借力与行业和景区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重视景区体验式教学与课堂研究性学习以及实训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创新性旅游管理人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本科阶段专业培养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基础上的管理能力,与专科阶段培养定位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应区别开来,但由于各高校招生规模放大后,师资力量跟不上,课程设置改革滞后,院校相关院系沟通交流不足,对人才培养的效果和人才的质量造成影响,使人才培养规格始终处于一个平面化水平,无法形成各高校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江西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学生能力提升培养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三创”应用型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意观念,并从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三个方面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明确将管理能力、策划规划能力、涉外能力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

4.高校能否立足相关专业的院系、研究院所的专业优势,准确把握区域发展与经济环境,带领学生深入旅游行业、企业一线做深入的调研,积极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意见和建议,会直接影响培养的各层次学生的视野和能力;另一方面,对毕业生进行跟踪,通过收集毕业生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对行业用人标准等方面的信息反馈及建议,可以使学校对本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及工作情况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使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同时,需要听取旅游企业的负责人的意见和反馈,这些来自于企业一线的意见能够使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江西财经大学与省旅发委共建的研究中心已经完成大量的调研,并已成为江西旅游发展的高端智库,与用人单位的磋商反馈机制也已经成为常态。

农旅融合现状范文第8篇

XXX工业园区属于省级100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园区规划为“一园三区”(罐子窑(北部)工业聚集区、江西坡(东部)轻工业聚集区、青山(南部)工业聚集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为推动XXX园区经济更好发展,根据县政协常委会的安排,于2019年11月19日,县政协副主席王强带领县政协调研组,对全县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园区发展现状

(一)青山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区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以新型建材、冶金、物流为主。承接沿海东部地区转移的相关产业。目前,入驻企业2家。

(二)江西坡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设集“世界茶乡、慢病康疗、民族风情、精准扶贫”于一体的绿色发展示范区,以产定城、以产养城,打造以茶产业种植及系列茶产品深加工、茶旅一体化文化旅游和康养基地。以“正山堂·普安红”为品牌,深度挖掘茶文化产业链。依托“四球古茶、普安独有”的唯一性,慢病康疗与国民养生的独特性,融合地方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大力推进世界茶源文化广场、布依生态小镇、国际山地自行车赛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程及精准扶贫和民生改善,形成“产养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有入驻企业15家。

(三)北部石材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以石材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同时发展冶炼、载能、建材工业基地;打造现代新型化工业发展基地,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潜在优势区。目前引进石材加工企业5家,其中2家正在进行厂房建设。

二、XXX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除江西坡园区外,园区内道路建设、亮化、绿化、给排水、弱电管沟(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没有完全建成。如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项目建设因资金资困难而停工,江西坡厂房改造工程没有全部完成,白沙石材产业园的路网、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因缺资金推进缓慢,几乎处于停工状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营运。

(二)入园企业不多、投资强度不高。园区内企业的种类单一,呈现产业形态单一化现象。企业大部分是从外部引入,企业彼此没有“缘”和“链”的联结,形成的产业形态差异大。比如江西坡轻工业园区入园的项目只有手袋加工、农特产品加工、茶叶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玻璃加工等,企业之间缺乏价值联接,也缺资源相似性、市场相似性的联盟条件,企业间经济活动上的非相关,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三)园区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效率低下。行政干预导致规划随意调整,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征用市场混乱。园区土地指标有限,不能按约定时限给入园企业办理土地手续。如在青山园区范围内,虽有部分土地已被征用,但用地性质任然没有调整为工业用地,而部分已调整为工业用地的土地又还没有征用储备,导致企业选址用地比较困难。

(四)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一是园区管理人员少,大多不熟悉园区工作和经济工作;二是与园区建设相关的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为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搞好服务。管理和服务的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业主的投资积极性。

(五)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①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②服务企业不到位,因园区工作人员少,事务多,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③园区社会管理滞后,如医疗卫生、劳动保障等机制不健全,管理难度大,劳动就业保险难以保障。④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企业融资难。

三、对我县园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工作。继续推进青山园区青石主干道的修建工作,快速推进白沙石材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江西坡园区厂房改造工作。切实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结合园区实际,依托园区优势产业,明确产业定位,编制储备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重点要依托我县煤电、茶旅、石材、长毛兔养殖等主导产业,依托我县政策和资源优势,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

在青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加大园区规划调整和工业用地的调规和储备,科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主要围绕中电厂进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一是紧紧围绕青山电厂下游产品,按照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生态招商理念,就如何有效处理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求引进1至2家专门利用电厂产生的脱硫石膏、粉煤灰、炉渣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的规上企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二是结合园区实际,围绕煤电产业、煤化工、生态农业产业、农特产品加工、建筑材料加工等相关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布局。力求把青山园区打造成全县见效快、效益高、总量大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要着重发展以茶业手工、机器加工为主,以仓储物流、农产品加工、轻工业生产加工、康养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力求把江西坡双创产业园打造成为茶业生产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托江西坡双创产业园区,在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

在北部工业园区:以石材产业为主,以北部铅矿、铁矿、大理石、硅等资源为极点,辐射兴中、白沙、龙吟等乡镇。重点发展以石材加工、冶炼、载能、建材为主的工业,带动其他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以北部区域的优质饰面灰石、大理石、萤石、砂石、硅石等矿产资源为依托,加大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外引内联多渠道筹集资金,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优势,独资和合作开发,培育和发展非金属矿产生产企业,规划建设好石材产业园。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建材工业发展,努力扩大总量和市场份额,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调整升级,发挥建材工业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优势,加强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节能利废建材,延长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严格进退机制,抓好僵尸企业清理工作,促使企业有效转型升级。一方面严格按照产业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对入园企业严把入园关,对不符合相关产业规划的企业一律不得进入相应园区,对已进入园区但不符合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的企业进行及时有效清退。二是加强破产企业的清理工作。1.对停建停产企业项目督促其尽快建设,确实无力恢复建设的项目园区尽早收回土地或厂房再对外招商,企业不得长期占用园区有限厂房资源而长期不生产运营,造成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2.对停产的企业给予政策性帮扶,进行转产后再对外招商;3.对已投产但土地利用率偏低或产能税收未达标的企业,督促企业启动下一步建设和扩产增效。同时,帮扶生产企业转型升级。1.督促企业改代加工为进料加工,扩产增效,提高税收贡献;2.引导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科技成果向产业成果转移;3.加强园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提高企业职工的培训率,保障企业的技术工种用工需求;4.帮扶企业挖掘潜力,做大规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申报规模以上企业。

(四)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扩建园区,让产业相对分类、集中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聚效应。结合园区产业分布实际情况,为充分有效利用园区土地,将相关产业分类集中发展:一是将以浙茶集团为中心的茶业生产加工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发展;二是以才华手袋厂为带动,积极引进一批以轻纺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做大做强园区现有产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将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有效衔接,不仅形成各类产业集中、互补、互动、相互促进的集聚效应,还能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及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