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医疗卫生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7月1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大多来源于医疗骨干,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尤其是财务管理知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补贴和医疗服务,领导无须担心成本费用问题,所以,经营运转过程中,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教育水平,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落后。
2.财务管理的基础制度不健全,岗位分工不科学,各岗位之间缺少制约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医疗机构为了减少人员配备和人力成本的支出,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很普遍。岗位设置不合理,责权利划分不清,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不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支出失控,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3.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不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流程,没有通过信息系统固化下来, 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会计”模式使会计信息处理更实时、动态、集中,会计核算更规范、高效、便捷。基层医疗机构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财务软件。目前,中心会计核算软件没有与中心信息系统对接,与收费系统相互独立,数据并未实现共享。日常的基础工作数据不能上传,交换,共享,大量会计数据仍需财务人员手动录入会计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力成本,也难以保证工作的准确性,没能发挥“互联网+会计”的特点,削弱了会计信息化和自动化带来的效益。
4.缺少专门的审计部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缺少内部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各项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各个岗位在内部会计控制上存在的缺陷等提出改进建议,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执行,保证财政拨款的合理使用,保证国有资产不发生意外流失。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必须与医院的改革发展相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是促进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为中心提供重要的预算依据,还能够对中心的收支与分配等经济行为进行全程监管,严格控制经营预算,确保医疗机构资金运转良性进行。加强中心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教育,在做好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借助于会计,统计及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2.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务管理基础制度,实施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中心会计人员除遵守国家颁布的各项财政法律法规之外,要在中心设立一套与基层医疗单位相适应的财务预算制度,成本控制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财务审核和评价制度,并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基层医疗系统战略目标和实际运行能力及时改革和完善。内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科学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既要互相配合,又要互相制约。例如按照这一制度要求,药库就不能一个人既管药品的实物入库又做药品明细账,这两个岗位就应该由不同的人来担当,以达到账物分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3.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化水平。互联网+”逐步深入人心,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各行各业。会计工作的许多方面也与互联网开始深入融合,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固化。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信息化是支持管理会计理念与方法落地、支撑管理会计功能发挥及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和推动力量。以会计档案电子化管理为例,其有效克服了传统纸质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占用空间大、行政成本高、保管手段滞后等诸多问题,可以进一步释放会计人力资源,减少会计档案专用储存空间要求,进而大幅降低财务人力资源、计算机配套设备、纸墨耗材等经费支出。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手段,借助信息新工具,更高效地履行分析、决策、辅助管理等新职能。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b)-128-02
近年来,医疗纠纷正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呈现出5高趋势:各种形式的医疗纠纷发生数量高,到卫生行政部门上访人数高,诉讼数量高,患者提出的赔偿数额高,社会传媒曝光频率高。而武汉的医疗纠纷则呈现出4个特点:①发生率上升。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致可以从上访诉讼、鉴定等方面体现出来。②医患矛盾激化常引发暴力事件。由于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缺乏沟通,某些医患矛盾已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一触即发,并引发暴力事件。③社会因素干扰过多。由于医疗纠纷的协调处理涉及医患双方的切身利益,在医疗纠纷的调处过程中,常伴有多种社会因素参与。如金钱的腐蚀、权势的高压、人情的牵绊和媒体的炒作等,使医疗纠纷更趋复杂化、扩大化,也增加了调处难度。如有些病例在事实未查清之前,新闻媒体过早曝光或因了解情况不全在报道时偏袒一方,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社会上有一批人以策划、组织并参与患者家属到医院闹事为业,往往使本已复杂的纠纷陷入泥潭。④处理难度大,索赔金额增高。有时一个医疗纠纷的调处除了进行无数次调查讨论外,还要经医患双方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地协商调解。在索赔金额上,有的开价即是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医疗纠纷数量的居高不下和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之一。在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纠纷很难完全杜绝,一旦形成医疗纠纷,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医患双方的权益、道德和法律责任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医疗纠纷的防范工作,现对如何防范医疗纠纷提出几条对策,以供参考。
1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业务素质教育
1.1 职业道德教育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医疗单位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纵观医疗纠纷的起因,几乎每一起纠纷中都涉及到医德医风问题,所以,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使医务人员做到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求。
职业道德要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要灌输“敬畏生命”的意识,这是医学人文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卫生行业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敬畏生命”的观念是由195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医学家、哲学家阿尔贝托运・史韦兹(Albert Schweitzer)提出的。史韦兹在非洲丛林里与热带疾病搏斗了近60年,走出丛林时怀揣着一套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纲领。在他看来,面对生命的个体,仅有科学技术的知识和实践是无法进入医学职业生活中纯粹的理解和智慧那片领域的,同时还应包括幸福与尊严的分享。敬畏生命既包括对疾病自然过程的认同,也包括对人的最高需求――尊严和幸福感的维护,后者是人的也是医学的最终目的,而征服疾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使命[1]。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自觉磨炼意志,刻苦钻研业务,从而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的源动力,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调节医患关系、医医关系的杠杆和准则,是执行规章制度的基础。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应该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职业风尚。在现阶段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应坚决制止红包、药品回扣等不正之风的出现。②医疗机构应把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建立医德考核与评价制度,切实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③建立医务人员诚信档案,并将之与每个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作为考核、奖励、工资福利涨浮的依据,并且可以经常以适当的方式对外公开。④切实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树立“病人至上,廉洁行医”的观念。
1.2 法制教育
近年来,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经济意识不断增强,而对于医务人员更应经常地开展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明确医患关系的法律地位及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对有效防范与处理医疗纠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医务人员懂医不懂法,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不甚了解,这是产生纠份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后,不少医务人员并没有及时了解,一度非常被动,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对其医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教育。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守有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有关的诊疗护理规范。规章制度是管理科学的结晶,各行各业都有规章制度,临床医疗也不例外,而且因临床工作复杂多变,其规章制度更详细、更全面。因此,医务人员应当有举证责任意识,严格履行各项操作规范,并注意在诊疗活动中不能重治疗、轻病历、不能光做不记或光说不记。这对于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意义重大。
1.3 整体业务素质教育
医院的整体水平需要医院的全体人员从个人做起,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医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诊疗护理水平是防止医疗纠纷发生的根本所在。医疗是高技术集中的特殊服务事业,医务人员面对的是复杂的疾病和患有不同疾病的人群。在医学领域中,人们对疾病和人体的研究和认识,还有许多的未知数和变数,这就决定了医疗活动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实践中,不少的医疗纠份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水平不高,面对复杂或意外情况不能解决,导致病员发生不应有的损害后果而引起的。
医院要对新分配到岗的职工实行上岗前教育,对在岗医务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通过不断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政治思想教育;②医疗卫生事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教育;③医德规范教育;④医院工作制度、操作常规、医疗安全措施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⑤当地医疗卫生工作概况及所在医院情况;⑥现代医院管理和发展的有关内容;⑦最新医学知识,前沿医疗技术等。岗前教育要由院方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岗前教育集中培训应与试用期教育结合起来,在岗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要求在岗职工在一定时间内必须积满一定的继续教育学分。
2 完善制度,强化监管
完善制度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和医疗缺陷的认定制度;医疗事故的鉴定制度;医疗纠纷的和解制度;医疗纠纷的调解制度;医疗纠纷的裁决;医疗纠纷的审判制度等等。
2.1 医疗机构应加强服务质量监控,制定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
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确保医疗工作正常运转和医疗安全。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要监督医务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恪守职业道德。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违纪违章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和处理。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应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并及时受理投诉。对于患者投诉的问题,要做必要的核实,对于问题重大,矛盾突出的,还要做好调查工作。如果确实是由于医疗方面的原因引起患者投诉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要立即采取措施,告知临床和相关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妥善处理,消除医疗纠份隐患和减轻损害后果。
另外,医疗机构还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除了设立医疗质量监控部门和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外,医疗机构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期案。所谓预期案是指事前制定的一系列应急反映程度,明确应急机制中各成员部门及其人员的组成、具体职责、工作措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预案在其针对的情况出现时启动[2]。医疗机构制度的应急预案应包括两种:防范医疗事故预案和处理医疗事故预案。在两种预案中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在防范医疗事故预案中要明确领导机构和承担具体工作的相关部门,分别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针对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因素制定各项和承担具体工作的相关部门,明确医疗纠纷发生后各部门的职责和应采取的措施。
2.2 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制度
有效防范医疗纠纷,还必须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医院要设立社会监督电话和意见箱,有专人负责管理。建立医院领导与所在地区联系制度,听取和了解所在地区群众的反映与意见。不定期向病人发放“征求意见卡”,进行满意度调查。聘请社会义务监督员,定期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征求意见。
3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促进医患沟通
3.1 对病人及家属加强健康知识教育
21世纪,医院功能已从单一的医疗服务向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程服务转变。我们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其对健康知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健康知识教育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它能满足病人在求医过程中的求知需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医疗机构要加强门诊医疗的透明度,加强医护、患者、媒体、管理等方面的沟通,向患者明示各项诊疗收费标准,各科室专业技术情况,专家出门诊的时间,检查地点、注意事项以及作息时间、联系电话等。病人入院时,护士应向病人家属介绍病人所患疾病的基本情况;同时,使患者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医学上还存在着许多尚未认知的东西,使其增加对医护人员的理解,这对有潜在危险的病人更加重要。健康知识教育是加强护患沟通、密切护患关系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3]。
3.2 对病人及家属开展法制教育
指以非方式将置于女性生殖道内(多为阴道内和宫腔内),使精卵结合达到妊娠生育的一种辅助生殖医学技术,人工授精包括供精人工授精和夫精人工授精。
供精人工授精
供精人工授精是指使用别人的人工授精。主要适用于:1.男方患无精症或严重少精症而久治不愈者;2.近亲结婚不宜生育者;3.输精管结扎术后,不可逆不育者;4.男方患有遗传病或智力、体格状况严重低下者;5.免疫性不孕、不育或男方生殖力低下而要求强烈者;6.RH因素不合者。
夫精人工授精
夫精人工授精是指用丈夫的进行人工授精,夫精人工授精主要适用于:1.男方正常,但有障碍,如阳痿、、逆行、截瘫、畸形等,不能使正常射入女性生殖道内;2.数量较少、畸形率高及不液化等;3.女方阴道、宫颈畸形,不能正常进入生殖道内者。
试管婴儿
“试管婴儿”是从卵巢内取出几个卵子,在实验室里让它们与男方的结合,形成胚胎,然后转移胚胎到子宫内,使之在妈妈的子宫内着床,妊娠。正常的受孕需要和卵子在输卵管相遇,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受精卵再回到子宫腔,继续妊娠。所以“试管婴儿”可以简单地理解成由于实验室的试管代替了输卵管的功能而称为“试管婴儿”。尽管体外受精原用于治疗由输卵管阻塞引起的不孕症,现已发现体外受精对由于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异常(数目异常或形态异常)引起的不孕症,甚至原因不明性不孕症都有所帮助。研究显示一个周期治疗后的妊娠率在40%左右,出生率稍微低一点。
单卵胞浆注射:
又称第二代试管婴儿。将近一半的不孕夫妇的不孕原因是由于男性因素造成的,表现为检查的异常,包括浆液中的数量减少,的活动能力下降、死增多或正常形态的数量减少,严重的少精症或无精症患者可以通过单卵胞浆注射进行治疗。即使中只有极少量的存活的,或在无精症的患者如果从及附睾中穿刺能够得到少量的活,都有可能通过这种技术得以妊娠。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卵子从女性体内取出后,选择活力好、形态正常的单个用显微注射器将其直接注射到卵细胞内,继续培养确定卵细胞已受精并分裂后,将胚胎移植到子宫腔内使其继续生长发育成胎儿。这项技术为过去视为不治之症的男性不育患者带来了希望。
单卵胞浆注射(ICSI)技术中促排卵,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步骤与常规试管婴儿相同,值得注意的是“ICSI婴儿”和“试管婴儿”出生缺陷率并无差别。但理论上ICSC有可能将一些影响男性生育的异常染色体,变异基因或其他遗传缺陷传给下一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男科病防治中心主任郭应禄说:“过去,我们的斗争对象是‘电线杆医院’、‘厕所医院’,现在恐怕要转移到‘电视医院’了。”
医院广告在现在商战中已占据一席之地,已从过去的无照游医乱贴广告到现在的明星代言、上荧屏,而医治不孕不育症的广告更是让人感觉充满希望,但同时又很迷惘:北京新兴医院的事件大大冲击了广大患者的“明星效应”心理。现在医院的广告大多是宣称自己“专而全”,究竟什么样的医院才是可靠的呢?本刊建议广大患者就医时注意以下几点:
1、详细了解医院等级
根据《医院分级管理办法》,医院等级分为三级十等。即一级甲、乙、丙等,二级甲、乙、丙等,三级特、甲、乙、丙等。一级医院是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和卫生院;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三级医院是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育、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三级特等医院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医院。
业内人士对医院的评价从高到低依次是:卫生部部属医院或国家重点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省级医院;省一级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部队大型、地方中型(原地区一级的医院和现在的市一级医院)和省一级专科医院;大型厂矿职工医院、县一级医院等二级医院;中型职工医院、医务室、卫生院等;私人诊所。
2、辨别诊所是否合法
一看墙上有没有行医执业许可证;二看许可证上标明的开诊项目及所盖公章的真伪,比如开诊项目中是皮肤科,就不能诊治别的科室的疾病;三看是否有贴着医生本人相片由省卫生厅盖章颁发的医师执业许可证;四看诊室有没有消毒设备,如灯管透明、较细的消毒灯(紫外线灯);五看输液瓶上是否标明药名,发药是否有处方留据,药品是否有厂名厂址、批号、效期。
3、精心挑选医生
如何找到一个好医生,我们咨询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意见,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看知名度:一般名气大的医生,水平也较高。老教授往往知名度高,但年轻医生中也不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
(2)看职称:一般情况下,选择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为好。这些医生年富力强,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反应快,对新的医药信息比较了解,一般疾病都能胜任。
(3)看学位:博士、硕士等高学位的医生,往往对某一专科疾病的诊断或治疗有较高水平。但医学是实践科学,经验靠积累而来,所以在看学位时要结合临床经验。
(4)看医德:医德包括品行和责任心。如果医生向您暗示送礼或诊疗不认真,这个医生肯定医德欠佳。医术与医德一般都是相辅相成的。当然,也有少数医生医术很好,医德却很差。但一般而言,医德好的人,医术都很高明。
4、别让医托拖着您走
“医托”惯用的招术是:找目标―搭讪,套取病情―介绍“黑医”看病―卖“药”狂赚。医托一般会拎着医院放射科的袋子,或抱着小孩,假装是来看病的,随后就四处搭讪,寻找目标。甚至一路跟踪,偷听您与亲友聊天、打电话的内容。来自农村、操外地口音的人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套取病情后,“医托”就见机行事,装成您的熟人、老乡,诉说在大医院看病的种种不是,然后说自己或亲戚得同样的病在哪里看好的,吹嘘一番那家医院如何好、医生技术有多高明……看到您有些心动,“医托”就会拿出纸和笔,写好医院名称、地址及前去的路线,甚至陪您去看病。当您怀着莫大的感激之情见到“好”医生时,您鼓鼓的钱包就换成了一堆不知名的药粉或草药。
5、听听第二种意见
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您也不能一味地相信某个医生或医院,有时也要懂得寻求“第二位医生的意见”。例如,当你治疗一段时间无效后应考虑听听其他的声音。
专家建议,第二个医生的专业程度应不低于第一个医生。如果两位医生意见不一,也是以专业程度不低于第二个医生的标准,来寻求第三位、第四位医生的看法。
这次全县卫生暨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刚才,同志对去年全县卫生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讲得很好,很有操作性,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
过去的一年,是全县卫生工作难点问题较多、工作压力较大的一年。在非典过后多种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两项改革”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大局意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尽职尽责,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行业管理日趋规范。积极稳妥地实施了“两项改革”,卫生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引入并完善了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迈出了新步伐。二是行风建设成效显著。“百姓在我心中,患者是我亲人”的服务理念得到全面强化,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改善,行风评比位次大幅前移,卫生系统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三是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业务楼的建成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的服务能力;投资500多万元为乡镇卫生院购置的近百件医疗设备,有效地改善了基层医疗单位的服务条件,全县医疗卫生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观。四是发展意识日益增强。各医疗卫生单位把想发展、谋发展、敢发展作为工作的主旋律。在硬件上不断加强房屋改造和设备购置,在软件上不断强化管理。全年共送出80多人进修学习,引进县外资金600多万元,在全系统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发展氛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为全县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级干部和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祝贺,希望大家再接再励,再创佳绩。
当前,从总体上讲全县卫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广大职工人心向上,人气上升,卫生事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卫生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工作中还有许多突出问题障碍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一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还不健全。非典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是公共卫生体系欠帐太多,特别是对于我们贫困县来说,在公共卫生支出方面差距更大,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不到2%。受财力、物力因素的制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畅及时的信息指挥系统、协调统一的预防控制体系和高效运转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还不到位,与满足实际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基层卫生院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医疗设备陈旧短缺。目前全县所乡镇卫生院没有一所医疗设备配置达到相应医疗机构基本标准。有很多乡卫生院无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器械,所乡镇卫生院有所没有B超,所没有心电图机,所没有200MA以上光机(现有小毫安的光机大都是60—70年代产品),8所没有最基本的检验设备。医疗设备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全县卫生系统有5所中心卫生院、所乡镇卫生院房屋建设面积过小,不符合相应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有的已成危房,严重影响了正常业务的开展。三是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廉洁行医,诚信服务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工作透明度还不够高,个别医务人员漠视患者疾苦,收受“红包”、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严重败坏了卫生行业形象。四是行业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一方面,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匮乏。全县乡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中级职称人员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同样只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高,不符合知识密集型行业职能要求。另一方面,人才资源配置不成正比。全县卫生系统具有中高级职称人员人,其中有人集中在县城,只有人分布在农村;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其中有人集中在县城,只有人工作在农村,%的县城人口占有着%的中高级卫生资源,使广大农民就医需求不能及时得到保证。
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在正视差距和问题的同时,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利形势。从社会发展背景看,经历非典洗礼后,国家政策取向正逐渐向公共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领域倾斜。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观念的强化,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由疾病预防控制层面向健康保护、健康促进层面延伸,要求卫生行业不仅要救死扶伤,还要积极创造和维护人群健康的环境和条件,这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县内发展态势看,风电、旅游等项目前景十分看好,县财政紧张状况将得到逐步好转,加之省委“一线两厢”战略对张承地区的加大扶持,都将带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经济的大发展也必将促进卫生事业的大发展;从卫生系统内部潜力看,通过抓基层、打基础,抓管理、增合力,抓班子、带队伍,卫生队伍正气上升、合力增强,凝心聚力抓发展的势头很强,这些都为进一步做好卫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氛围。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又要看到发展中的有利因素,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加快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下面,结合当前形势和全县卫生工作实际,我再强调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关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全县卫生事业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方面通过近两年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受财务、物力等因素的制约,与上级和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下大力量认真加以研究。一是在增加公卫建设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加强软件建设。房屋、设备等硬件建设投入较大,受财力制约不能一步到位,因此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争取硬件差距软件补。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乡镇卫生院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建立起连接乡镇到县城、县城到社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形成指挥协调、预测预报、医疗救治、物质储备等功能一体的全县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并及时处置。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知识技能及现场演练等培训,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迅速投入现场调查、疫情控制、临床救治等应急工作。二是在加强机构人员建设同时,要加强体系机制建设。传染病的发生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应急所用要与常规工作相结合。另一方面必须建立完善的长效工作机制,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系统的、复杂的长期工程,相关机构和人员到位后,还要在日常工作机制和体系运行机制上下大力量进行研究,制定详细的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规划,分体系、分年度、分步骤抓好实施。三是在加强公共卫生宣传的同时,要加强对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教育工作。公共卫生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要通过强化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卫生意识,特别是要增强医务工作者对疫情的警觉性。事实上,不单是像非典这样的传染病,很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生化袭击、不明原因中毒等,防控的第一关都在医院。如果医生放松了警觉,就会给后续的处理工作造成被动,就可能危及一个家庭、一个群体。因此,各医院要加强与疾控中心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及时传递和资源共享,避免单位之间的分割,以此确保整个体系的健康协调运转。
第二,关于乡镇卫生院建设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体,是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桥梁和枢纽,在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客观原因,目前全县乡镇卫生院既不具备县级医院的人才、技术、设备等实力,又不具备村卫生所的方便和价格低廉的优势,使乡镇卫生院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对此,一要合理调整布局。根据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卫生资源作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实际,对包袱较重、经营确实困难的医疗单位,可以采取民营资本投入、社会竞争承包等“一院一策”方式转制经营。同时要处理好产权界定、人员安置等相关问题,从经营体制上进行创新。二要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诊疗护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以保证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根据医院实际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应具有公开、公平及合理性,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应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得到绝大多数职工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才能自觉遵守、爱院如家。三要充分发挥三级医疗网的作用。目前,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的逐级转诊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当部分病员由村级直接转诊到县级诊疗。要扭转这种局面,县级医院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乡镇卫生院得到加强,就会使“枢纽”作用真正得到发挥,从而使县、乡、村三级联网体制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既可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又可以扩大乡镇卫生院业务范围,提高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要教育职工认清当前医疗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不跳出个体药房、个体诊所甚至计生站的重围,乡镇卫生院的农村医疗市场主导地位就会逐步消失。使职工树立起不进则退,慢即落后的理念,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开创乡镇卫生院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关于行风建设
近年来,卫生局积极探索行风建设的新办法、新路子,促进了整个系统行业风气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行风建设非一劳永逸之事,需常抓不懈,要在抓反复、反复抓上持续用力。一是抓住热点,突出难点,合理确定行风建设内容。要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的焦点和转变行业作风的难点作为行风建设的重点,紧紧抓住群众“不放心、不方便、不满意”的部位和问题不放手、不松劲,切实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公开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争议,让群众放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导医台、急救快速通道等便民利民措施,为群众提供方便;要进一步做好服务承诺,提供“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的热情优质服务,让群众满意。二是自查自纠,严处,确保行风建设得到实效。要把检查整改贯穿于整个行风建设的全过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做到“三个不放过”,即没有查清不放过、没有处理结果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同时要针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形成规范。三是多措并举,完善监督,推动行风建设不断深入。一方面借助社会监督的力量,采取聘请行风监督员、邀请新闻媒体介入等方式构建社会监督机制,并将整改状况定期向社会公示;另一方面要加大查处力度,对那些坏的典型处理起来绝不能手软,通过教育惩处不断深化行风建设,巩固建设成果,使职工经常受教育,不断提升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四,关于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要发展,关键靠人才。以乡镇卫生院为例,如果拥有几名技术骨干或有较为突出的专科建设,就能在一定区域内树立权威。除解决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外,也具备一些疑难病的初步诊断及相应治疗水平,这个医院的发展就大有希望;否则技术上不去,医院发展就是空谈。因此,必须注重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一是要稳定农村现有卫生人才队伍。要积极研究制定基层卫技人员在工资待遇、申报职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积极性。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卫生人才信息库,合理确定工作年限,保持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相对稳定。二是要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医疗机构就业。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倾斜性政策,鼓励吸引医疗专业毕业生志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既解决就业问题,又可带动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三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一方面加强在职卫技人员的学历教育,按照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达到规定的学历标准;另一方面要强化在职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不断加强与县外医疗单位的技术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和卫生队伍整体素质。
[关键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需求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20
江西省自2010年开始开展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00名学员完成了为期1年的培训,有550名学员完成了理论阶段的学习,进入临床阶段的培训。为了更好地了解培养对象的现状、学习需求、预期目标,本研究分别对2010、2011年参培学员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学员的需求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江西省2010年、2011年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学员。
1.2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本研究自行设计了A、B、C三套问卷,均向我校全科医学专家征求意见后编制而成。(1)A套问卷在学员入学时使用。采用整群抽样的办法,选取参加江西省2010年与2011年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为学员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单位性质及派遣形式等。共发放问卷569份,回收有效问卷47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3.8%,其中2010年学员174名、2011年学员303名。(2)B套问卷在学员理论阶段培训结束时使用。随机抽取2011年学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自身的需求及兴趣等。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4%。(3)C套问卷在学员培训结束时使用。随机抽取2010年学员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对培训基地的满意度、培训收获、效果评价等;还设计了部分开放式问题,征求学员对理论、临床、社区培训基地的意见和建议。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9份,有效回收率为93.1%。
1.3统计学方法 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 2010、2011年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学员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学员的需求现状
2.2.1学员的学习目的、动机 关于学习目的与动机,236名学员选择以下选项的分别有:知识更新195人(82.6%);获得合格证书173人(73.3%);胜任工作的需要162人(68.6%);上级派遣143人(60.6%);人际交往38人(16.1%);从众心理9人(3.8%)。
2.2.2学员参加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 关于参加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236名学员选择以下选项的分别有:所学内容难以应用于实际74人(31.4%);想脱产学习,但领导要求回去工作62人(26.3%);放不下单位工作29人(12.3%);知识基础薄弱,学习困难25人(10.6%);经济负担沉重23人(9.7%);不想参加培训5人(2.1%);其他18人(7.6%)。
2.2.3学员自身的需求及兴趣 基层全科医生需要掌握的临床理论和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需要程度见表2。
关于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内容与学员自身的需求及兴趣相符程度,236名学员选择以下选项的分别有:完全符合13人(5.5%);比较符合71人(30.1%);基本符合120人(50.9%);较不符合30人(12.7%);完全不符合2人(0.8%)。
关于临床基地培训中轮转科室的选择,2010年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149名学员选择以下科室的分别有:急诊科125人(83.9%),呼吸内科120人(80.5%),心血管内科119人(79.9%),儿科112人(75.2%),消化内科108人(72.5%),外科99人(66.4%),神经内科71人(47.7%),内分泌科71人(47.7%),妇产科40人(26.8%),肾内科28人(18.8%),传染科27人(18.1%),血液内科19人(12.8%),风湿免疫科22人(14.8%),康复科3人(2.0%),皮肤科3人(2.0%),五官科1人(0.7%),眼科1人(0.7%),针灸科1人(0.7%),未轮转1人(0.7%)。
2.2.4转岗培训过程中学员的满意度和收获情况 2010年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149名学员对各项的满意度见表3。
针对参加转岗培训后,认为自己的工作在哪些方面可以学以致用,149名学员的选择情况见表4。
针对参加转岗培训后,认为自己的工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149名学员的选择排序为:临床基本技能128人(85.9%);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126人(84.6%);沟通技巧107人(71.8%);疾病的诊治知识104人(69.8%);责任心和事业心97人(65.1%)。
2.2.5转岗培训过程中学员的评价情况 针对在转岗培训即将结束时,对理论、临床、社区基地的意见和建议时,绝大多数学员很中肯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1)针对理论基地,学员认为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建议适当延长课时,便于学员充分理解课程内涵;建议减少各章节部分重复内容;理论基地应增加临床实践技能模拟培训;教材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2)针对临床基地,学员认为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培训缺乏针对性,应多安排适合基层的临床技能知识培训;基地的生活及住宿条件应改善;应多给学员实践操作的机会;培训时间较短,科室轮转较少。(3)针对社区基地,学员认为需要改进的问题有:时间太短,不能深入、全面了解社区全科医生的工作职责及范围;缺乏专业的培训教师;培训较为随意,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讨论
3.1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现状与目的
3.1.1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参培学员中仅有8.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由于基层医生收入低,条件较为艰苦,工作量大,所以大专院校毕业的医学生往往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学员大多为初级职称,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4.2%,可见当前基层医生多为低职称人员,具有较高职称的基层医生大部分到城市的私立医院就业或是在城乡结合部开诊所。从学员的派遣形式上来看,仅有35.0%的学员是主动申请参加转岗培训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一些基层医生对基层卫生服务失去信心,不求进取。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基层医生业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不满意,致使基层医生队伍的稳定面临极大挑战。另外,由于以上种种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迫使群众小病、大病都往大医院跑,造成农村卫生室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这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明显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
截止到2009年底,江西省1530个乡镇共设1553个乡镇卫生院,床位28942张,卫生人员4114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5093人)。我省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为0.86张,低于全国的1.12张;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为1.22人,低于全国的1.30人。全省16880个行政村共设26937个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4786人,注册护士1277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3047人(其中乡村医生41270人)。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1.28人,低于全国的1.46人。我省乡镇全科医生队伍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数量不够,质量堪忧”,福建省卫生厅科教处调研员陈秀华以此来形容福建省全科医生的现状,实际上也指出了我国不发达省份的基层全科医生的基本现状,就是学历层次偏低、业务素质较差、数量相对不足。
3.1.2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目的 江西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基层医疗情况在全国很具有代表性,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同样很具有代表性,在借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农村地区特点,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提升了适合乡镇社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基层全科医师的服务水平和技术能力,保证了乡镇卫生服务队伍的可持续建设,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我省的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将为让农民群众不仅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还能“看得好病”,为农村、为农民培养一批忠诚为农民防、治、保、康、健、计划生育服务的基层全科医生人才队伍。
基层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素质和医疗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当前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保障。此项工作的研究和实施能确保我省基层全科医生培训教育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使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规范性、时效性、实用性。
3.2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为进一步规范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管理与教育工作,进一步实施“以学员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教育工作健康有序蓬勃发展,使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使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取得实效,江西省已经开展并在进一步研究、探索,以期形成一个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长效培训管理机制。
3.2.1人性化管理 重视基层参加转岗培训的全科医生的工资待遇问题,不能让他们因培训使原本应得的工作待遇受到影响,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时间;尤其是基层卫生机构的领导,对派出培训的全科医生应保证他们的脱产学习时间,不应以各种理由要求学员回单位上班。
尊重基层全科医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层全科医生来自农村,他们中一些人可能学历不高、职称不高、基本技能不强、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等,在他们走进高校、走进教室、走进病房时,常常缺乏自信。培训时,管理者、培训师资应给每一位基层全科医生应有的尊重,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转岗培训的角色;并在尊重他们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尊重自己的患者,这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第一步。
人性化管理还体现在学员管理上,建立全省统一报名、推荐制度;建立全省学员管理制度(包括考勤制度)、学员档案(三个基地应衔接);建立年度学员结构调查情况汇总、年度学员培训完成情况汇总;建立学员的学习考核、考评制度。各基地应指定带教导师,学习结束后,导师填写考核手册,给出学员评语,提出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方面,要求学员达到三个提高——基础理论水平提高、基本临床技能操作水平提高、社区人文关怀水平提高。
3.2.2针对性教学的改革
3.2.2.1加强学员学习的目的性 基层全科医学服务理念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新知识、新技能的产生和更新速度加快是现阶段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一个最大特点和难点,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学会批判性思维,努力提高独立解决基层全科医学服务问题的能力,是适应这一特点的对策。目前,比较多的全科医生意识到要使自己适应当今社会职业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参加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才能使自己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在医改大潮中不被“大浪淘沙”,顺利转岗,由基层专科医师尽快转变成基层全科医生,改变自身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技能,使自己能胜任岗位的需求、百姓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合格的基层全科医生。
3.2.2.2针对培训大纲、计划的改革 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在卫生部全科医学岗位第一次培训大纲执行了4年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分析原大纲执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根据卫生部基层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教育的计划和要求,为我省基层全科医学培训教育(理论学习、临床学习、社区实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实用的管理、教学、考核、教学评估计划,含理论、临床、社区三个培训基地的教学计划、实习要求、技能操作手册、考核手册;编制学习复习资料,并在江西省卫生厅科技教育网站公布,供全省各类培训基地和所有学员使用。
3.2.2.3针对培训学员结构的改革 基层转岗培训应以学员需求为导向。(1)学以致用:转岗培训工作应本着“用什么,学什么,学以致用”、“不会什么,培训什么,需求第一”、“怎么有效,怎么培训,适宜实用,因地制宜”的原则。(2)分类办班:A岗位班,学员在规定的培训时间里完成大纲规定的要求,通过考试,取得岗位合格证;B学分班,学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还可根据职称条件安排高、中、初级培训班;根据学习时间安排长线、中线、短线培训班;根据学习需求安排特色、补缺、补新专科培训班;根据知识结构安排理论、临床技能、社区技能培训班等,这样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增加学习兴趣,节省时间。
3.2.2.4针对培训教学的改革 基层转岗培训以胜任岗位为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组织教学、组织实践活动、组织达标考核,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能满足基层卫生服务的需要,能规范化完成防、治、保、康、健、计六位一体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
基层转岗培训应“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全科医学基础理论课可以围绕几个大的理论问题组织教学,例如,“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社区医疗与人际关系、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医疗法规”等。全科医学临床实践课可以在轮科过程中,围绕几个大的系统疾病组织教学,例如,“临床思维方法与典型案例分析”、“社区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各类疾病的转诊指标”、“社区紧急救护”、“社区实用临床基本技能”、“社区简易医疗设备的使用和读片”等。全科社区实践课可以围绕几个大的社区问题组织教学,例如,“走进家庭号慢病照顾”、“社区常见疾病的接诊与重症转诊”、“利用计算机进行全科医学档案管理一社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社区筛查与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管理”。“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有利于有工作经验、医学基础的成年人学习,它不仅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可以调动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5针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考核改革 在基层转岗培训中各类培训机构都应把参培人员的基本功培训放在首位,要求参培人员基本技能操作项项必考、人人过关,确保参培人员具备今后职业生涯中应有的基本技能操作能力。考核组织分为阶段(理论、临床、社区)考核和结业考核。(1)理论考核:理论考试目标是测评经过培训的基层全科医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测评其是否具备了培养标准要求的职业素质、医疗服务、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的工作能力。各教学基地结合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自行组织理论考试,统一命题(题型、题量:单选题30题,每题1分;多选题10题,每题2分;填空题10空,每空1分;临床读片题5题,每题3分;简答题3题,每题5分;分析题10分),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登分,统一进行试卷分析评估。(2)技能操作考核:临床、社区技能考核包括以下项目:接诊患者、基本技能操作、实验室检查读片和分析;临床、社区技能考核可借助真实场景,床边考核;也可借助真实或模拟教具、多媒体教学系统或标准化病人进行考核。
3.2.3建设好三类基地、两支队伍、一个中心 建设三类基地即理论、临床、社区基地;培养出三类基地的两支队伍,即高素质管理人员队伍、教师队伍,为理论、临床、社区基地选拔、培训出一批优秀的带教导师和管理人员;建设好一个融高校、省级教学医院的教学资源,设备相对齐全、资源可以共享的省级结业考试考核中心,可以满足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考核工作要求;用较短的时间、较高的起点、最好的质量完成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确保国家的培训经费落到实处,确保我省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培训质量。
【关键词】 医院药房;管理模式;演变;作用
对医院而言, 药房属于极为重要的基础服务设施, 是对患者用药予以提供, 保证用药质量与用药安全的关键部门, 对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及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1]。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持续改革, 同时由于相关法律不断出台, 药品管理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此背景下, 对医院药房管理模式加以适当调整极为重要。
1 在医院中药房的地位与作用
药房这一科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承担着经营、指导、服务、管理和技术等多项职能, 其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医院健康而稳健的发展造成影响, 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直接影响。药房和临床医师的治疗工作密切相关, 优秀的药剂师通常需要临床药学经验丰富, 能够对患者用药给予正确而合理的指导, 大大促进患者康复。对于医院而言, 功能性科室、内科、检查科、外科如同医院肢体, 而药房就相当于医院心脏, 可对各科室活动予以监督和指导, 并对医院快速而全面的发展发挥重大促进作用。如某市一大型医院为提高自身药房管理水平, 采取了以下措施:对工作制度加以完善, 构建严谨而务实的工作作风, 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监督体制, 对购进、验收与储存加以完整记录, 最终将药房构建成能够展开合理调配与管理、可对药品质量有效监督的科室, 在医院日常经营中, 不仅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而科学的用药知识指导与服务, 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限度实现。
2 医院药房管理和管理模式的演变方向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医院药房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医院药房管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 在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和使用中的每个环节都需加强管理, 否则任一处出现纰漏都会给患者生命安全或药品疗效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在当代社会, 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医疗卫生意识大大增强, 对医院药房管理工作质量要求更高, 因此在医院药房管理模式演变历程中, 规范化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加强医院药房的规范化管理, 使药房管理模式朝着现代化、正规化与科学化方向演变, 对于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健康而长远的发展意义重大。为对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 为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及用药效果提供保障, 医院必须加强规范性管理工作, 促使医院药房管理模式朝着现代化、正规化与科学化的方向演变。
3 推动医院药房管理模式演变的具体措施
3. 1 对药师加强专业培训, 促进药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药学服务是以审方、咨询服务、指导用药为核心的, 因此药房管理工作对从业人员专业要求极高。药师不仅要对药学专业知识有牢固掌握, 同时还应熟悉临床知识和药事法规, 因此医院应对药师加强专业培训, 对医德教育加以重视, 保证药师各司其职, 有效提供患者所需的有效而安全的药品, 同时为患者提供优质药学服务, 使药房整体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3. 2 对药房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实现药房管理的规范化 医院应在充分调研基础上, 结合药房工作人员建议和意见, 组织医学专家对药房管理制度进行制定, 确保管理制度功能完善且具有可行性[2]。另外, 应建立药房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 成立以医院领导、专家、各科室领导和药房领导为成员的药事管理委员会, 对药房各项管理工作负责, 同时要加强药房管理各环节岗位职责建设,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登记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制度与处理制度等, 使药品安全事故发生率大大降低。
3. 3 加强药品采购和验收管理工作 药品属于极为特殊的商品, 在采购时要严格把关, 通常是以集中招标形式对商品加以选购, 对供货单位主渠道和配送方式加以统一, 为药品质量提供保证。在采购药品时, 要坚持对初次使用药品或首供企业严格审核的制度, 对供货方资质展开严格验证, 对特殊管理药品如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等和易致毒药品要严格根据管理规定, 从有相应资质的供应企业购进。在药品到货之后, 要展开验收并做好记录, 特殊管理药品展开双人验收, 同时要求进口药品提供相应资料。
3. 4 加强药房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药品储存与养护工作 药品需在有效期内保持稳定的性能, 因此需根据药品说明书展开储存与养护。药房基础设施是开展药品储存与养护的基本条件, 包括专门的冰箱、冷藏柜及温湿度计等。同时, 门诊药房、库房和住院药房应利用中央空调将室温调至2~25℃并加以保持, 在药库配备除湿机, 避免夏季由于空气湿度过大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同时, 要在基础设施完备的基础上, 严格根据药品说明书对药品进行细致而认真的储存与保养。
3. 5 对药品调配和使用加强管理 在药房管理中对药品进行调配与应用时, 必须严格根据医嘱及执业医师处方执行, 对于特殊药品进行调配与使用时, 要按照专业处方执行并做好记录。同时, 对于药品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要进行及时收集与记录, 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管部门。
3. 6 加强药房信息化管理建设力度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自身便捷性促进了各行各业中对网络技术的大范围应用, 医院药房管理工作也应实现信息化管理[3]。在医院药房管理中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操作简单、便捷快速优势加以充分利用, 可对门诊药房、收费工作中的信息疏通问题加以有效解决, 促使各项工作模式更为规范、简便而科学, 既能为门诊用药提供保证, 同时还可促使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因此, 医院应在对自身实际充分掌握基础上, 构建医院信息化系统体系结构, 制定药房管理总框架与系统目标, 对各子系统相应功能要求与实施策略加以明确, 促使药房管理模式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甘胜群.医院药房管理模式研究.中外医疗, 2012, 15(33): 319, 141.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餐饮业体检人群体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即经济状况,文化知识行为、生活方式、躯体疾病等,为防治心理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针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维护和保护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正确的自我认知,适时进行性教育,全程化优质服务。结论: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的自我认知,适时进行性教育,全程化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 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力保障了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就餐人员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维护;体检;餐饮业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35-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有机结合的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目的国际研究小组认为,医疗卫生发展将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科技追求转向以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为首要目的,简言之,即“战略前移”[1]。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工作苦、脏、累。餐饮业加工原料和供应品种繁多,加工手段多以手工操作为主,使餐饮加工中可能引入危险因素的环节相对较多,如原料变质、烧煮不透、储存不当、交叉污染、餐具污染、人员带菌等,使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食品安全行为,对于保障餐饮业的食品安全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求从业人员每年进行1 次全面体检,并对每位员工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通过多次交流、沟通,综合分析,发现可能有经济状况、文化知识行为、生活方式、躯体疾病等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正确的自我认知,适时进行性教育,全程化提供优质服务等措施, 收到良好的效果,有力保障了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就餐人员的身体健康。
调查对象为参加健康检查的餐饮业人员,调查内容以试卷形式发给调查对象,当场答卷。本次调查1033人,男性534人,女性499人;年龄最大者62岁,最小者18岁,平均年龄36.8岁,认为体检有益878人,占85 %。
1 心理影响因素
1.1 经济状况:一般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的国家,科学技术水平高,劳动条件、营养状况较好,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医疗保健和公共设施完善,有利于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我国为发展中国家,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工作在城市的农民工,聘用制单位为他们购买了医疗保险,但在实施过程中手续繁多,进入医疗保险门槛过高,故绝大多数选择自费看病。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交房租水电、吃饭等,所剩无几,经济上非常拮据,缺少必要的预防和医疗服务,一般小病能拖就拖,病情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不会到医院就诊和治疗。
1.2 生活方式:在生物、环境、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等的诸多致病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冠居榜首,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他疾病因素的发病过程,具有潜伏性、累积性、经常性、广泛性和持久性等特点。我院餐饮业工作人员绝大部分为聘用制,96%是农民工,高中以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工作人员占81.51%。自身文化程度较低, 没有医学基础,职业技能差,劳动强度大, 长期生活在农村,卫生意识淡薄。来到城市后,居住条件简陋,饮食卫生条件差等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不良生活方式。餐饮业人员文化程度分布详见表1。
1.2.1 生活节奏改变:以往乡村田园式的生活方式被子城市高次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取代.生活节奏加快,致使人整日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长此以来往,有些人就会产生“紧张病”;严重者可影响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诱发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偏头痛;影响内分泌系统,出现妇女月经异常,男子阳萎等。大量农村人口拥入城市,使人口密度比乡村高出许多倍,从而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乘车难以及社会化生活服务设施不足等,均是引起心身疾病。
1.2.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类型的逐步转变,机械作业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机械噪声逐渐成为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中较为突出的一种。职业噪声接触是目前我国较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波及范围和接触人群广,其所导致的职业性听力损伤已成为继尘肺病之后的第二位职业病危害。目前,已列入工伤保险目录[2]。厨房和操作间内,抽油烟机、排气扇、蒸汽机会产生很多机械性噪声,长期受噪声侵扰,会引起餐饮人员耳鸣、头痛、失眠、听力下降之“噪声综合症”,继之会对人体各个器官功能造成损害。此外,还有工业性口噪声、交通性噪声、生活性噪声和音乐性噪声等。餐饮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检测见表2。
1.3 文化知识行为。文化与健康的影响是相互的、多层面的,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人际交往的方式等,从而对健康发挥着广泛的影响。
我院餐饮业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他们从农村来城市,生活在陌生的文化氛围中,有着孤独、压抑感,如果得不到认同、理解和尊重,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长期生活在农村,不良卫生习惯难以改变。而移风易俗,改变不卫生的习惯,是消除各种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实际上,与疾病的斗争,是人和社会同疾病的斗争,是文明人和文明社会同疾病的斗争,离开了文化,也就从根本上解除了同疾病斗争的武器。
美国著名的行为医学药赛姆等研究发现,凡在农村长大后来迁居到城市做白领工作的人,比仍留在农村做蓝领工作或在城市里长大做白领工作的人的冠心病发生率高3倍以上[3]。
1.4 担心恐惧:体检中发现,部分从业人员害怕抽血化验,而害怕抽血的原因又主要是怕痛和认为抽血损害身体健康。产生这种恐惧心理在性别、文化程度上均有显著差异。所以在今后工作中,为了消除从业人员对体检的恐惧心理,必须多进行一些有关人体造血功能的生理知识宣传,另外要熟练抽血操作技术,以减少疼痛。值得提出的是本次调查中有80.31%的人乐意接受采静脉未梢血,而不愿采静脉血。
2 维护和保护心理健康的效途径和方法
2.1 正确的自我认知,确立适度的动机水平: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能力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认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概念,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希望和追求,制约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己我调控。个体不仅要对自我有正确的认知,而且要悦纳自我,针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努力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但对那些无法改变的因素,比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背景、父母职业、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要以豁达乐观的态度接受真实自我,勇于面对现实,不要产生自卑、自贱、愤世嫉俗或自负、自傲、狂妄自大的情感,这样可以减少心理冲突,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
2.2 适时进行性教育,加强知识培训:由于餐饮服务公司员工多为聘用人员,这些人员文化层次较低,卫生意识较差,消毒观念淡薄。针对此类人群我们专门制定培训计划,除了加大《食品卫生法》及医院感染基本知识的培训力度,还重点进行个人卫生及清洁洗手的宣教。利用多媒体、板报、宣传册等多种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培训内容,便于员工理解和接受。要求每次培训后进行考试,提高了培训质量。由于此类人员流动性大,我们还规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通过考核方可上岗。
餐厅的工作虽然由餐饮公司承担,但医院不能疏于管理,必须对其工作质量积极监管,严格把关,指导他们规范工作,保证餐饮服务的质量。我们要求从业人员每年进行1 次体检,并定期检查工作人员的健康证。新参加工作的员工必须经过身体检查,证实无传染病后,方可录用。感染控制科除了对餐厅、厨房的空气质量、环境卫生、餐具清洗消毒情况等进行检查外,还着重对下送餐车的卫生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督促整改。同时,要求公司负责人进行自检,并把检查情况与个人经济效益相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对医院餐厅实行规范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卫生事件的发生。最近几年,我院未曾发生食物中毒事件,保障了医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就餐人员的身体健康
2.3 全程化优质服务:我科负责全院餐饮业人员的体检,体检环境装饰宽敞整洁,温馨舒适,使受检者心灵放松、愉快。根据体检项目和工作程序,设有办公接待区、体格检查区、影像化验区、心电B 超区和餐饮保障区,各区布局合理,有机衔接,整体服务方便顺畅、有序高效。有导诊员全程引领分区体检,既避免了拥挤忙乱,又提高了体检效率。常规设备检查和抽血化验是体检人员的普遍需要,而且是影响工作效率的瓶颈,应配备足够的设备和人员,较好地解决常规设备检查排队的现象;相对固定2~4 名护士担负静脉采血工作,解决抽血体检人员集堆排队问题。
针对体检中发现的疑难病症诊疗问题,由检验、影像、肿瘤、传染、妇科及内外科专家组成专家组,对体检中发现的疑难重病及重要阳性体征进行会诊,提出诊断、治疗、用药、保健等指导意见,确保体检质量和效果。针对体检后续服务问题,我们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营养指导、健康评估和疾病筛查等综合措施,拓展体检服务功能。对体检者建立健康档案,提出劳动保护意见,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进行电话或跟踪随访,实现院内、外,体检前、后, 预防、保健一体化服务。
此外,我们依托医院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利用计算机辅助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体检信息化服务功能配套,替代需要手工进行操作的各项活动,提高体检过程的通畅性。首先把体检人员的相关资料输入微机,如个人基本信息、体检项目、费用标准、健康评估等为体检者或单位提供体检凭证、领取和查询各种申请及报告等。而后,依据信息系统编列产生的条形码或序列号,进行分诊编队、计价收费、制备化验、体检检查等。同时,体检医师通过条形码确定体检者身份,查阅个人基本信息,记录体检结果,写出体检结论,提出指导建议。信息化服务不仅对综合所有体检结果及疾病的统计分析创造了条件,而且还为核算体检中心财务状况、设备使用情况和人员工作绩效奠定了基础, 有益于科学管理和优化决策。
表1 1033名餐饮业人员文化程度分布
表21033名餐饮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检测
参考文献
[1] 谢文,余微,范开洲,等.体检中心体检信息与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医疗卫生装备,2008, 7(30):57-58.
一、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的内容
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是指以老干部个人健康为核心、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老干部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原始记录。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主要包括:病历,常规检查、体检材料,影像资料,保健材料,家庭健康监测材料,家族病史记录,保健养生材料,用药常识记录,医疗证件,医疗收据等等。
二、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的作用
1.凭证作用。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是老干部医疗保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医学资料,它记录了每个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通过比较一段时间来所检查的资料和数据,可发现健康状况的变化,疾病发展趋向、治疗效果等情况,有利于下一步医疗保健的决策。如高血压病人根据血压值的变化,就能较好掌握控制血压的方法;糖尿病病人可了解血糖变化的规律,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有些病人对某种药物接连发生过敏反应,这一情况记入健康档案,就可提示再就医时避免用这种药物。
2.参考作用。老干部带着医疗保健档案去医院看病,给医生诊治疾病也带来很大的方便,医生看到有些检查近来已经做过,就可避免重复。不仅为病人节约了医疗开支,还减少了病人因检查所带来的麻烦和痛苦,而且为病人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了条件。万一病人在某些场合发生意外,也可根据健康档案资料判断病情,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
三、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目前,多数部门在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上仍然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 对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轻视老干部医疗保健材料的收集归档,老干部医疗保健材料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档案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应该由哪一个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哪一个部门负责保管利用;档案管理办法、工作规划、工作制度由谁来制定或监督执行等等都不很明确。
3.医疗保健档案建档率不高。多数老干部管理部门没有开展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工作,有的部门根本就没有建立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工作的意识。有的开展了这项工作,因为多种困难和阻力,归档材料严重不全,医疗保健档案很难达到规范管理。
四、做好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工作的对策
1.提高对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工作的认识。首先要通过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宣传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的重要性,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把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其次应根据老干部健康体检结果和体检单位给出的健康指导意见,研究制订促进老干部健康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促进老干部健康的各项工作。再次是提高老干部自身对建立医疗保健档案的认识,及时移交各种医疗保健资料,带动全体老干部行动起来,自然形成一种管理部门、老干部本人齐心合力共建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的意识和氛围。
2.建立健全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工作制度。老干部管理部门应将老干部医疗健康档案纳入工作日程,严格制定老干部医疗保健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制度。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范围,确定各工作人员的业务范围,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互相支持、密切配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设立医疗健康档案室,配备电脑设施,医疗健康档案以人为单位,做到一人一档的原则建立医疗健康教育。 配置档案专柜存放,保持整洁、美观和规范有序,配备电脑的应实行计算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