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范文第1篇

前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标准化对于我国的工业、农业、林业、服务行业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下将分别介绍。

1 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分析

德国标准化协会在2001年出版的一本公报中指出,德国国民经济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一是由标准化创造的,可见标准化工作的确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标准化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高了产品质量

质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因此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就难以取得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而产品质量的好坏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使其在满足相关法规标准和顾客需求的前提下,也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产品的成本,而标准化的实施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持久的经济效益。

1.2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产品的产出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则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标准化在企业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均起到重要作用,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资源,降低冗余劳动带来的浪费,具体体现在:第一,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产品设计,有利于降低设计成本,并为日后的产品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第二,标准化有利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以及设备的模块化,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前提条件;第三,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得劳动者定岗更加分明,有利于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效率。

1.3 消除对外贸易技术壁垒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经常遭受国外技术壁垒,也就是增加产品的技术标准等指标来限制我国产品出口,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标准化工作,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引入国际化的标准,能够提高我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达到增加贸易额的目的。

1.4 促进管理科学化和产品创新

管理和创新都是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科学的管理和有益的创新对企业的产品起到增值的作用,而标准化可以指导管理,使管理更加正规、系统和科学。在表面上看来,产品的创新与标准化是相矛盾的,但其实不然,标准化为产品创新提供了经验和基础,而产品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纳入到标准里,使标准不断丰富和进步,可见标准化和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1.5 促进产品规格体系化

产品结构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标准化的产品品种规格有利于促进产品结构的简化,剔除落后的品种,促进同一规格产品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同时,可大幅度降低产品生产周期,因此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2 标准化的社会效益分析

2.1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耗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也因此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世界各国分别制定了大量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标准,一方面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限定在可允许的范围内,保证人体的健康和环境的承受力,促进清洁生产;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约一次能源的使用量,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2 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利益和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有了标准化工作,可使产品更安全,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生产和使用产品的过程对环境更加友好,对人体健康有利,另外,以保护消费者为目的的标准制定后可使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线生产人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从而给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2.3 有利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标准的制定、发行和不断修订的过程是随着当前科技发展水平而动态变化的,标准的制定既是反映当前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为科技水平的提高服务,同时也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使标准得以顺利实施,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促进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

3提高标准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策略

3.1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具体规划

要使标准化工作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当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标准化实施的具体规划,目前国际上经济较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欧盟均制定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标准化战略规划,而随着与国际的接轨,我国也提出了相关技术标准的战略目标,但作为起步较晚的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较为落后,应当在充分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化实施规划,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

3.2标准的科学制定和不断修订

标准的制定涵盖面要尽可能广,保证标准的可行性,同时也要保证标准的质量,应当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同时,标准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修订,使其与当前的社会和科技水平相适应。

3.3建立健全标准化效果的反馈机制

标准化工作效果的好坏主要反映在标准的执行情况,为使标准能够最大程度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应当建立健全标准化效果的反馈机制,采取跟踪、定期审核等方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对标准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科学评价,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结果的形式反映出来,作为下一步标准修订工作的参考。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范文第2篇

    2005年是“超级女声”取得空前成绩的一年。李宇春的异军突起让“超级女声”的影响力瞬间上升到国际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平民偶像能像李宇春这样如此神速地蹿红国际舞台。2006年的“超级女声”在做强做大“超女”品牌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驾齐驱,步步为赢。特别是面对2006年中国泛滥的电视选秀市场,“超级女声”依然凭借其稳固的市场占有率,良好的品牌影响力,独到的市场化运作,以及千百电视工作者集体智慧的节目策划等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继续稳坐电视选秀节目和娱乐节目“龙头老大”的宝座。无论是“超级女声”品牌的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还没有哪一档选秀节目能够企及。 

    一、社会效益是前提 

    作为主办方的湖南卫视一直以来都是走在娱乐最前沿的省台,是娱乐界的领头羊,风向标。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能把一档娱乐选秀节日做到具有国际影响力,其商业操作、策划、包装等等,无疑都是成功的。但“超级女声”成功后所引发的严重跟风现象应当是湖南卫视最感头痛的事情。特别是“超级女声”的节目赛制被一大批选秀节目所克隆,很多类似电视选秀节目动不动就PK,A进B的晋级赛被广泛盗用。有些节目更加直接,连节目的程序都不去修改,而直接套用“超级女声”的操作模式。众多此类行为加剧了电视选秀节目的恶性竞争,同时也凸现了我国对于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健全。而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凸现了“超级女声”的优势。尤其是纯女性比赛和整体的比赛赛制、规则等方面,都是咱们中国电视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否则,也不会出现异常重视品牌保护的国际大型传媒机构要购买“超级女声”的电视节目制作模式和纯节目带的情况。 

    这里所要阐叙的媒介的社会效益,依我看来就是“超级女声”这个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了。试问,在社会影响力已经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还用得着发愁经济效益这等问题了吗?大量涌入的广告赞助商,争相的为能得到栏目的黄金时间段而拼得你死我活。在招商会上,一千万一千万的叫价争夺,那更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当然这幕后笑的最开怀的没过于湖南卫视以及天娱传媒了。姑且先不谈这些,总之,能满足受众的节目就是好节目。正如吴海荣说道的“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必然导致损害传媒的社会效益;满足受众的要求既是传媒社会效益的要求的基础。也是传媒经济效益的要求和基础;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必然产生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相反,正是二者相互统一的要求和基础”。超级女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湖南卫视能把一档娱乐节目在短短三年的时间早做到国际影响,其商业操作、策划等等,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 

    而这一娱乐节目之所以风驰电掣般的风靡华夏大地,引得无数男女高声尖叫,其中最主要打动大家的原因,应该就是一“超女精神”了。而它最具特点的体现就是:在时下年轻一代缺少信仰的时候,“超女”给了她们激励,激励她们勇于拼搏、自强不息,让每一个有梦想的女孩有了一个施展拳脚的空间,并让她们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我想唱歌可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如今,“超级女声”完全颠覆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给“超女”足够的表现空问,让自由歌唱成为精神焕发、积极进取的奏鸣曲。而每一个到“超级女声”舞台的人都是需要勇气的。从18岁到80岁,无论年龄差异多大,地域差异有多大,她们都在“超女”的舞台上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这应该也是21世纪的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就象每个人部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在“超级女声”舞台上,快乐是属于大家的,不管歌唱得怎么样,开心、快乐无疑是最重要的。可以说,“超级女声”是一场署名快乐的精神盛宴。当然,“超女”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诚如今年年度总冠军“尚雯婕”的黑马传奇,所能映证的是:只有平凡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打拼出人生的精彩。 

    同样,站在“超女”舞台上的每一位超女都是坚强的。面临一场场残酷的PK,她们用她们的坚强感染并激励了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坚强。 

    超女感动天下。“快乐中国,感动中国”,是湖南卫视的品牌宗旨。在这个“娱乐并营销着”的时代,大众早已开始了他们的狂欢,这种狂欢是自发的,不由自主的。生活中充满意趣,生活中充满向往,生活中充满欢乐,生活中充满微笑的意味。参加这个狂欢的不仅是大众,同样还要有商家,他们的“上帝”需要他们同样提供感动与快乐。 

    人的一生是在故事中度过的。故事的本质是要通过情节感动人心。在媒介经营当中注入戏剧性,将使其在必要的时候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突如其来或激动人心!“超级女声”

    真正做到让粉丝们一次又次地在“PK故事”中被感动。每位超女都是粉丝们自己选出来的明星,都是一个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生动、感动人心的励志故事,这应该就是“超级女声”成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超女”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一起为“超女”呐喊助威的时候;当“超女”们走进聋哑学校,和聋哑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在湘南出现灾情的时候,“超女”们站在了公益舞台上,为灾区群众募捐的时候……太多的公益之举,让“超级女声”的意义又更加的深远了。 

    总之,能够让中国人感动并快乐的品牌,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驰名品牌:能够让全世界感动并快乐的品牌,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着名品牌。品牌的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也就越大,同时创收也就越来越可观了。由此,社会效益作为成功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

    二、经济效益是基础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沼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88-1

1 经济效益

1.1 为农户节约资金

安装一个8m³的玻璃钢椭圆形保温沼气池,一年四季可以连续运行,有效使用期30年以上。在保持饲养四五头猪解决原料来源的前提下,年产沼气800-900m³,提供沼渣30-35m³、沼液20t左右。沼气、沼渣、沼液均可充分利用。(1)沼气用作日常炊事,供全家一日三餐,年平均节煤2t左右,节省燃料费可达900多元;(2)沼气用作照明,年可节约电费200元左右;(3)沼渣、沼液用作肥料,年产沼肥5000kg左右,折合氮肥约3000kg,折合磷肥约2000kg,可供30亩地追肥两次,节约化肥约2000元左右。由于沼肥无病菌和虫卵,能够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还可节约农药。沼肥还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用沼液代替农药,进行喷施,防止农作物病虫害,年可节约农药开支200多元;(5)沼液作为饲料填加剂,喂养鸡、鱼、猪、牛等,年可节约饲料费500多元。用浓度1%沼液作为有机物复合添加剂喂猪,日增重为640-660g/头,降低耗料48-60kg/头,多盈利40元/头左右。沼渣、沼液喂牛、羊、鸡、鸭,可提高母畜怀胎率,鸡、鸭产蛋率。沼渣、沼液一般没有病源菌和寄生虫虫卵,猪、牛、羊喂沼渣、沼液不易患病,毛色光亮,生长健壮,棚圈少蚊蝇。据有关资料分析,牛、羊喂沼渣、沼液,牛日增重300-400g/头,羊日增重50-60g/只。

综上分析,一年中,一口8m3沼气池可为农户节省开支3000-4000元。

1.2 为农户增加收入

沼液中营养成分相对富集,是一种速效的水肥,也是很好的饲料添加剂。

制作花肥营养液:花肥营养液用于做花卉的液面肥和杀虫剂。500ml葡萄糖瓶市场售价2元/瓶,批发价按1元/瓶,每天收集精细沼液10kg,灌装20瓶,售价20元,除去包装费用,年获利7000多元。

制作饲料填加剂:沼液经过加工过滤,可以喂猪、喂牛、喂鸡、喂鱼。喂猪可以缩短饲养周期1个月左右,成本降低35%左右;喂牛每天可以增加产奶量超过2kg;喂鸡可以增加产蛋率;喂鱼可以促进鱼类更好生长。

制作植物杀虫剂:沼气发酵原料经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后,含有抑菌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激素、抗菌素等有益物质,可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和提高植物抗逆性。(1)防治农作物蚜虫;(2)防治果树红蜘蛛;(3)沼液防治大麦黄花叶病;(4)沼液防治西瓜枯萎病;(5)沼液防治小麦赤霉病。此外,沼液对棉花的枯萎病和炭疽病菌、马铃薯枯萎病、小麦根腐病、水稻小球菌核病和纹枯病、玉米的大小斑病菌以及果树根腐病菌也有较强的抑制和灭杀作用。

制作植物浸种剂:沼液中富含多种水溶性养分,用于农作物、果树等植物浸种、叶面喷施和灌根等,吸收率高,收效快,一昼夜内叶片中可吸收施用量的80%以上,能够及时补充植物生长期的养分需要,强健植物机体,增强抵御病虫害和严寒、干旱的能力。在干旱时期,对作物和果树喷施沼液,可引起植物叶片气孔关闭,从而起到抗旱的作用。

沼渣是沼气发酵后残留在沼气池底部的半固体物质,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殖酸、粗蛋白、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等,是一种缓速兼备的优质有机肥和养殖饵料。

配制营养土。营养土用于花卉和特种作物的育苗,二两袋装花肥市场售价1元/袋,批发价按0.5元/袋,每天收集精细沼渣5kg(干料),可装50袋,售价25元,除去包装费用,年获利8000元左右。

做有机肥:粗糙的沼渣可以做基肥、做追肥,还可以与碳铵堆沤、与过磷酸钙堆沤做有机肥。按每天收入5元计算,年获利1800元左右。

栽培食用菌:沼渣还可以用来栽培蘑菇、栽培平菇、栽培灵芝,获得更大的利润。

沼渣养殖:沼渣还能养殖蚯蚓、泥鳅、黄鳝、土鳖虫等,间接创造效益。

另外,沼气池带动养殖业的发展,保持饲养四五头猪,一年出栏两至三次,出售10余头猪,每头猪纯收入100元,可增收1000元。

综上分析:一年中,一口8m³沼气池的沼渣、沼液深加工产品全部销售,至少能为农户增收两万多元。

2 生态效益

发展沼气可推动农业向无污染无废物的方向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消除环境污染

通过沼气发酵可以消除人畜粪便等农业及生活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并可以杀灭粪便中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2.2 减少农药用量和污染

施用沼肥或叶面喷洒沼液,能使作物基本不发生病虫害,从而可以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产品。

2.3 变废为宝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变废为宝、综合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持续发展。

2.4 改良土壤,增加农田肥力

耕地长期施沼肥,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各种养分的含量,有利于促进作物生长和增产。

2.5 减少生态人为破坏

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农民生活能源,可减少对薪柴的砍伐量,减轻农田及草场压力,增加牲畜的饲料来源,有利于保护自然植被。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高速公路是国家现代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大,尤其是高速公路项目,这种投资大,资金密集型的项目如何运转,从而实现资源 配置的优化配置,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成为高成为当前公路相关部门的重大课题,因此,完善高速公路的运行管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对高速公路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完善制度管理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髙速公路建设的改革推进,高速公路服务 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但是与髙速公路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其秩序化管理起步和发展较 慢,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公路在各项运营管理制度建 设方面还存在很大空缺。因此,为确保高速公路收费还贷的目的得以顺利实现,根据高速公路行业的特殊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服务单位 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制定了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但这些 秩序化的法规对于髙速公路管理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职责未能作出清晰的划分和规定,许多时候这些制度和法规就形同虚设。要切实构建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只有充分建立完善基础规章制度,并用制度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细化权责管理,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构 建起一套秩序化、高效化、经济化和法治化的服务管理体系,更好地防止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体现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同时,制定相应的专门针对本单位员工业务行为的追究制度,切实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的服务效率。为保证制度的先进性、实用性、动态性,依据高速公路服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不断的变化促进制度更新,来推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强化不停车收费理念

当前我国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实行的都是“停车收费“的管理模式,这种方式对于车流量较大的路段来说,极易造成车辆堵车的情况,倘若排队等待收费的车辆队伍过长,还容易造成不必 要的交通事故,这就给高速公路的管理和服务造成了巨大的不便 和麻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持这一现状,大大的加重了管理成本,未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管理。为了实现高速公路的最大化资源配置,可以采用架构电子车 道的检测技术,通过对运行车辆里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测量将 车辆数据信息上传至管理中心,并通过与电子银行的互通交易 完成自动收费的全过程处理,这样就在总体上对收费进行了统一的控制,减少了收费站堵车的现象,更降低了收费的成本投 入,客观上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通过引入的智能交通,实现了公众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城市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高速公路电子收 费、监控系统、应急管理系统、车辆控制安全系统以及物流信 息系统等一体化管理。

三、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要做好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应当把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同时这也是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增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条件。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管理应该根据现代管理,引进健康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并规范聘用操作程序,抓好科学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操作程序,强化竞争激励机制, 给每一位员工施展才能的机会, 最大限度的挖掘员工的潜能,转变人才管理模式,增强竞争意识、使竞争激励机制成为员工奋发向上的动力,为企业增创更多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四、加强高速公路养护管理

高速公路行业是服务行业,因此,首先要对其提供的最基础 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升级换代。高速公路管理企业要定期对道路进 行科学养护,针对道路路面出现的损坏情况进行及时的维修和养 护管理,对桥梁的通道实施必要的清疏管理,对损坏的安全设施 及时予以更换及清洁,并对髙速公路沿线带进行多功能的绿化养 护等。这样就在源头上遏制了因为道路质量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此外,还需要对道路情况进行监控管理,从而有效降低道路及公共设施的损坏率,延长髙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和节约维修成 本。对于高速公路的使用者来说,也实现了很多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有效的减少了高速公路的事故发生率,并使其在舒适的使用 中获得了精神层面的满足。从这个层面来说,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科学养护管理,有利于提升高速公路健康服务的完整性,并最终 在低成本的养护管理中促进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五、规范高速公路沿线副业发展,加强服务区管理

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建设,其周围沿线必然 涉及到商业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是为车辆和司乘人员提供休息、加油、停车等服务的高速配套设施, 但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各大服务区的运营服务存在很大问题,管理较差,群众满意度较低,无形之中增加了很多不安全和不安定因素,影响着高速公路的和谐运营。因此,为了切实加强和提髙高速公路服务 区发展运营中的管理效益,要充分发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功能和优势,应强化沿线副业的管理,做好品牌形象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和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职能,美化服务环境,增设医护服务、网络服务、通信服务、娱乐服务等多重经济增长点,在降低服务价格的同时切实 提升服务质量,并强化群众的满意度、舒适度,为过往群众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驿站”。此外,实现高速公路与沿线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也相当重要,通过与沿线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塑造高速公路展示地方经济、宣传文化形象的窗口,利用高速公路的发展带动周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手段

服务是高速公路管理事业的核心要素,高速公路单位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可持续和谐发展, 就必须树立其主打服务意识,要“用心” “细心”,“贴 心”,做到服从和服务与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只有优良的服务质量,才能带来良好的服务形象。具体而言,首先,高速公路的各级管理者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服务的重要性,要在抓好服务上下工夫;其次是要保证好路率的指标符合要求,使公路的路况得以不断的提高,为确保公路养护能够正常有效的进行,公路人员、组织、设备以及资金等各方面应当进行准备完善来应对公路进行养护。三为满足所有客户的大部分需求,应根据高速公路特有的环境,不断改进服务方法,拓展服务渠道;总之,通过优化服务,能够提高高速公路对外树立良好形象,并开展一系列的机关建设活动,建设学习、创新以及服务型的管理机关,实现服务的创新,促使员工服务水平及其质量的提高,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细化中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指标,最终在社会中树立良好优质服务形象。

七、加强高速公路相关法制建设

高速公路的运行与管理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对高速公路的建设与运行进行规制,是高速公路健康发展的保证,也是高速公路运营发展的规律。只有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细化权责管理,积极制定和修订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人们在高速公路交通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才能为工作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管理依据, 使高速公路行业内的发展环境得到合理的净化, 杜绝徇私枉法、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实现高速公路建设法制化、科学化。近年来,高速公路执法主体繁多、效率低下等因素阻碍了高速公路的发展,因此,公路管理部门在完善了相关法律的基础上,采取综合执法的方式加大执法力度,避免政出多门、多头处罚的现象的发生。

八、结语

在运营管理工作中,实现通过高速公路拉动和最大化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途径、方法有很多, 而提升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最优化途径和方式是加强髙速公路的安全管理与控制,而在一个地区的先进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另一地区, 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经济特点、地方文化特征,这就需要高速公路工作人员根据本地经济特点和特色, 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加强学习和创新,并与兄弟单位多交流、多取经, 才能更好地引进先进管理经验,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徐学松.论述高速公路经济现代化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桥梁健康监测;物联网;必要性;效益

中图分类号:TP707文献标识码:A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1.03.038

0前言

由于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作用和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及重车、超重车过桥数量的不断增加,桥梁结构随着桥龄的不断增长,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必然发生退化。自1940年美国Tacoma悬索桥发生风毁事故以后,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重要性就引起人们的注意。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就是通过对桥梁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实时监控结构的整体行为,对结构的损伤位置和程度进行诊断,对桥梁的服役情况、可靠性、耐久性和承载能力进行智能评估,为大桥在特殊气候、交通条件下或桥梁运营状况严重异常时触发预警信号,为桥梁的维修、养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指导。安装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是提高桥梁的养护管理水平,保证桥梁安全运营的高效技术手段。

1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项目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交通在国民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愈来愈显著地为人们所重视。桥梁是确保公路畅通的咽喉,其承载能力和通行能力是沟通全线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公路交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2009年底,天津市共建桥梁3000多座,其中大桥和特大桥以上桥梁302座,三、四类桥梁仍占一定比例,这些桥梁大多数是20世纪70-80年代建造,桥龄一般在30年左右。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车辆荷载的增大,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交通量不断增加,桥梁的负荷日趋加重,以及外界各种因素作用和影响,使这些桥梁结构产生病害,出现缺陷,严重影响其正常使用。为了保证公路交通的畅通,适应快速增长的交通量和载重量的要求,需要对这些桥梁进行养护、维修、加固和改造。在进行这些工作之前,科学、准确地掌握桥梁的技术状况至关重要,只有正确了解桥梁的现有情况,就能选择经济、合理的维修加固方案。在桥梁管理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各级公路管理部门由于人员、资金等原因,比较注重新桥梁的建设。在旧桥的管理、养护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陈旧,桥梁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管理采用传统的人工方法,使得有关部门对桥梁整体情况了解不足,部分桥梁的技术档案丢失,为养护管理带来许多不便;对桥梁技术状况的掌握停留在定性了解凭工程师经验的基础上,在确定桥梁养护、维修方案时,往往根据过去的经验作决策;另一方面,养护资金短缺、人员素质偏低,桥梁的日常养护得不到保证,有些地方的桥梁甚至处于失修状态,部分地方的二、三类桥梁得不到及时养护、维修,使得桥梁的病害、缺陷急剧恶化,降低了桥梁的承载能力,影响了桥梁的正常使用。桥梁与其它建筑物一样,其“寿命周期”也经历建造、使用和老化三个阶段。公路桥梁造价昂贵,在公路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桥梁安全、畅通、高水平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大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桥梁监测数据采集、处理和决策体系,为桥梁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和通行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就是应用系统论思想和物联网技术,通过分析桥梁外表出现的各种病害、缺陷等现象,找出它们与桥梁内在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对桥梁的技术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和预测,为其养护、维修方案的决策提供依据。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原来繁杂、无序、甚至难以完成的工作,现在变得容易实现,使原来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可在瞬间完成,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桥梁的远程实时管理和决策。因此对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可更新桥梁管理观念,使桥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发挥有限的资金、劳力、机械设备、材料和能源的作用,做好桥梁的养护、维修工作,使现有桥梁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和服务水平,保证公路交通运输畅通无阻。

2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国内外的发展水平

美国最早开始桥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1968年美国联邦公路局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桥梁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被称为“国家桥梁档案数据库”。经过三十多年的充实和完善,它具备记录、存储、更新和统计所有桥梁各项数据的桥梁数据库系统,可对公路桥梁做出评定,对候选维修、改造项目进行优先排序和决策。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研究开发综合性桥梁管理系统,1985年,在联邦公路局的桥梁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美国几十个州先后开发了各自的桥梁管理系统,然后美国各州公路与运输工作者协会开发了一个大型网级桥梁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同时拥有数据库管理、技术状况评定、需求预测、以及采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法进行项目方案优先排序等功能。遂后其它国家也相继开发了自己的、具有上述多功能的综合性桥梁管理系统,像日本道路公路桥梁管理系统,丹麦公路桥梁管理系统,加拿大安大略省桥梁管理系统等。我国的交通部公路科研所、长安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已经开始了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开发了各自的公路桥梁管理系统,以交通部公路科研所的“桥梁管理系统”和长安大学的“公路桥梁管理系统”具有代表性,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3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实施的必要性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法 核心价值 反不正当竞争法

法的价值,是人与法律之间的一种需要与满足的特定关系,而法要满足人的需要,首先要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这样才能体现出法的有用性,也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古今中外对法的价值的研究从未中断,一般意义上,法的价值包括公平、效率、秩序、自由、平等、正义等内容。

经济法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经济法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需要和满足的关系,即经济法的有用性。正如其他部门法有其核心价值一样,经济法也有自己的核心价值。经济法的核心价值,是指经济法对于主体的最根本的有用性,它在经济法价值体系中处于指导性、明示性的作用,引领和支撑着经济法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一、经济法的核心价值

(一)经济法核心价值的确定

经济法虽然作为部门法分支,同样包含丰富的价值内涵,通常认为的价值体系包括效率、公平、秩序等。如何在从这些价值中确认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呢?

经济法的核心价值的研究基点在于经济法本身,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应反映经济法本身所具备的理念。所以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应具备以下三方面内容。

首先,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应该体现经济法的本质,即立法者制定经济法时希望达到的社会效果,而不仅仅是泛泛的法律所期望达到的效果。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应反映经济法的宏观特性,它在国家调整的手段下,实现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应反映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衡平。每个“理性人”天生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个人的盲目性以及市场失灵,导致社会整体利益受损。经济法以特有的衡平理论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双赢。

再次,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应体现国家调控经济的客观需要。经济法之诞生,是基于国家调控经济秩序的客观需要,其发展是基于国家对经济现象认识规律的深化,其目标是实现经济运行的最优化,脱离经济而谈经济法,将如无本之木、无水之鱼而寸步难行。

根据以上三点理念,我们认为,社会整体效益是经济法的核心价值。

(二)经济法核心价值的分析

资本主义进入工业化阶段后,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活动不再局限于分散的小作坊,而具有了国际化的垄断特性。这种新变化要求国家站在社会整体利益的高度,对国民经济进行统一、综合地调整,既对具有盲目性、自发性的市场经济进行规制,又对具有膨胀性、官僚性的政府行为进行调控,以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法的核心价值——社会整体效益,是指在当前及未来一定的时期内,主要是我国范围内整体的效益,即在符合我国全体人民利益需要这一基本前提下,经济领域内的个体充满活力,整体协调、高速发展。

1.经济法核心价值——社会整体效益解析。利益冲突是法律的产生之源。经济法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利益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对经济法的解读更应该首先从它的社会整体效益观开始。经济法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本位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旗帜鲜明地追求社会整体效益。经济法作为一部社会法是毋庸置疑的,它以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为目的,寻求各种利益之间的交融。但每个“理性人”都具有逐利的本性,这种行为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社会地进步,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立足点,规范个人行为,以个人利益地增长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发展。

社会整体效益,并不只是个人效益的简单叠加,而是个人效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实现大多数人效益的增加,才能无限接近社会整体效益的增加。社会整体效益这一核心价值,明确的将它与民商法相区别。民商法主要侧重于保护个人效益,而经济法作为全新的法律部门,克服了形式正义的局限性,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追求实质上的公平正义。民商法是在自由经济主义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将契约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过错责任等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但在社会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社会不公现象已普遍存在,特别是对弱者的保护力度不足,民商法虽然试图进行规制,但效果不佳。经济法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从宏观上调控社会资源的分配,微观上侧重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在利益分配上,侧重于对弱者的扶持,这些满足了法律对新出现社会问题的解决,且满足了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整体效益。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法作为调整经济的手段,效率作为其价值取向是无可厚非的。但有学者据此认为应当以经济效益作为经济法的核心价值,“经济效益,包括劳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利润率等等;并且主要是指社会总体经济效率。此外,经济法的效率虽然主要和直接地是指经济效率,但它不仅指经济量的增长,也应重视经济质的提高。经济的质不局限于经济性指标,还包括如对环境、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思想精神等方面的影响,后者即人们所谓同经济利益相对应的社会效益”。

上述观点在有些方面有失偏颇。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组合的复杂的综合体,经济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经济效益只是社会效益的一个子集。社会效益除了经济效率之外,还包含生态效益、政治效益等诸多方面。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重要工具,其核心价值目标不能具有片面狭隘性。相较于经济效益的经济财富衡量功能,社会效益还注重无形财富和无形利益的分配,它更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也更又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将社会效益作为经济法核心价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3.社会效益与公平。公平和效益,两者似乎相互矛盾且不可调和,实际上两者是辨证统一的。要论证效益和公平之前,我们首先应理解效率和效益的差别。效率和效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率并不意味效益,例如牺牲环境以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虽有效率却无效益,但若完全无效率,就更不用说效益。

经济法是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既是对社会效益的追求,同时也是实现最大的公平。从经济学角度看,人是追求私利最大化的个体,法律给予人们平等的竞争机会、公平地界定权利和义务,实际上就是为个体之间经济行为的效益最大化提供制度上保证。如果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不正当竞争行为、垄断行为、政府过度干预行为等将层出不穷,社会整体效益谈何实现。因此,整体的效益只能在地区、部门、个体间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的相对均衡,即公平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实现.

然而,对公平也不能片面强调,公平亦有自己的客观内容,有高水平和低水平之分。只有达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公平,才是高水平的公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由此可见,在提升社会整体效益的同时,也是在造就高水平的公平。效益和公平实质上是辨证统一的,公平已经内涵在效益之中了,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是实现高水平公平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在经济法的众多价值中,社会整体效益是优先的,第一位的,在秩序、公平、正义之先,秩序、公平、正义都是为了效益。社会整体效益是经济法的核心价值。

二、经济法核心价值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当中的体现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经济法一个重要部门,它同样受经济法核心价值——社会整体效益的引导。反不正当经济法是在鼓励和保护正当的个人竞争的基础上,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以维护市场的稳定有序。经济法核心价值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保护社会整体效益

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将竞争彻底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再局限传统的国内商业领域,而是扩张性地进入其他领域,甚至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越来越国际化。在竞争促进社会进步,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它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由于竞争主体的唯利性,不正当竞争行为——欺诈消费者、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排挤竞争对手等愈演愈烈,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此应运而生。德国是首个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国家,它确立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则。

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制定之初,就承担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利益,意志贫富差距的扩大,实现社会公平的职能,总的来说,它要维护的就是社会的整体效益。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在鼓励正当竞争的基础上维护社会整体效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条和第二条明确指出,“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该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不难看出,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在鼓励正当竞争的基础上制定的,这与经济法的核心价值相一致。追求社会整体效益并不意味牺牲个人效益,而是在鼓励和保障个人效益的前提下进行的。只有社会绝大多数人个人效益的提升,才能带动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

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分配给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资源更加有限,因此,经营者如果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科技含量,恪守交易规则,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法获得经济利益,那么这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所鼓励和支持的。社会整体效益理念并不是指均等的将市场收益平均地分配给每个经营者,而是让每个经营者在合法、透明的竞争环境下参与竞争,以正当的手段获得自己的劳动报酬。反不正当竞争法实质上是给予每个竞争者公平的竞争机会,让每个竞争者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一起开始,至于谁最终能够到达终点,则属于经营者各自经营水平的范畴。

任何试图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第八条(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第十条(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第十一条(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等都明确地指出损害其他经营者利益属于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保护弱势消费者来实现社会整体效益

相对于经营者而言,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不言而喻。为了改善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国家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生产者和经营者,以保护弱者的利益。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正是体现了经济法核心价值理念。社会整体效益观就是在保护社会整体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以欺诈、混淆消费者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明确指出,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

(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以上几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还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由于消费者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准确辨别经营者恶意进行的欺诈行为,往往因此受到伤害。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这些行为的禁止实质上保护了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的利益,维护了社会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还进一步细化了何种行为属于能够造成消费者误解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以便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认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自由竞争,更重要的是它要建立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的秩序目标。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对各方利益就行衡平时,无不依据其价值进行,而其价值就其本质来看仍属于社会整体效益范畴,所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价值本质就是社会整体效益。

三、结语

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的重要法律,维护的社会整体效益,它站在社会本为的角度,追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整体效益作为它的核心价值,不仅反映在经济法整个部门法体系中,也反映在每个分支中。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经济法的重要分支,无不依据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对利益双方进行平衡。由此可知,社会整体效益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假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爱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M].法律出版社,2008.

[2]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M].北京大学出版,2004.

[3]许新.保护消费者权利——论国家干预手段[J].兰州大学学报,2010(5).

[4]徐强胜、王大海.试析竞争法的秩序价值[J].法学杂志,2009(8).

[5]孙国峰.经济法基本价值再探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4).

[6]孔德周.论经济法的价值取向[J].改革与战略,2009(12).

[7]高桂林、杜晓成.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追求——社会效益[J].社会科学家,2009(12).

[8]汪亮.从经济法看竞争法的价值本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

[9]李卓.利益语境下的经济法价值分析[J].当代法学,2006(3).

[10]王佳慧、刘玉红、刘玉锋.新效益观在经济法中的体现[J].工业技术经济,2005(9).

[11]张照涓,邓君韬.效率价值在经济法中的体系地位[J].商场现代化,2005(26).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范文第7篇

关键词:治安效益 必要性 特征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068-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衡量某种工作的意义,常常与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管理工作产生经济效益已经得到人们的共识,普遍认为管理出效益,管理方法科学则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反之管理方法落后则管理混乱,产量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治安管理工作是一项行政管理工作,实际上它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工作,是公共安全的管理,同样它也要追求效益。治安效益的研究,目前正在成为世界警察科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我国公安工作如何讲究治安效益,已成为目前我国公安理论与实践应该加强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治安效益在治安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讲效益的经济,市场经济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谋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效益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成分。公安工作讲工作效率、讲办案质量,目的就是实现治安效益。治安效益是公安工作通过在保障公共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社会实际受益,它反映了公安工作对国家、对社会所作出的实际贡献。为国家提供治安效益的是治安经济主体。

根据经济学理论,产出由投入和需求决定。治安投入的目的,是为了产生治安效益。社会治安状况就是治安效益的体现。同时,社会治安状况也往往是由在治安方面的投入和公众对社会治安的需求决定的,一定的经费和警力的投入,形成一定的治安资源,产生一定的治安效益。公众和社会对公共治安秩序的需求,可以形成一种促成政府向治安进行投入的决策压力。治安效益是公安工作保障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一些违法犯罪、治安事件、治安事故等治安问题仍然存在,人们不仅有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而且还有对社会治安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还必须有治安保障行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治安损失,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正常的治安秩序。

二、治安效益的内涵界定

效益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工作必备的现念,效益是行为价值的体现。经济工作要讲经济效益,公安工作要讲治安效益,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所谓治安效益就是指为满足社会成员对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的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治安经济主体对社会提供治安保障所取得的有效收益。它是通过公安工作在保障公共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社会实际受益,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其表现形式看,它反映的是公共安全效益的全部,是公安工作动机和效果统一的结合点。二是依其作用看,治安效益是公安工作在社会治安方面带来的效益。其实治安效益不仅维护了社会效益,还通过对自然资源、环境和物种的保护带来自然方面的效益。它能够促进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法律效益和其它社会效益。因此,追求治安效益应当成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对公安价值观的直接具体体现。

治安效益是社会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安工作的保障功能产生治安效益,它是对公安保障工作成果的评价,它反映着公安成果与公安投入的比值。社会效益是人类社会实践有效成果的实际表现形式、是人的社会行为为满足社会的需要所创造的实际成果的价值体现。社会效益从性质上分,它是由两种基本的社会行为决定的,一种是建设行为,是创造物质、精神文明成果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建设性效益;另一种是保障,给社会带来保障性效益。建设需要保障,保障促进建设,两种行为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公安工作以自己的治安效益对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治安效益在体现着保障性效益的内容中,有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效果,有形的和无形的效益,是公安机关在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中收到的使社会受益的实际效果,社会受益的表现是起到了公安机关对社会提供安全保障作用。

治安经济主体通过自身的治安活动,可以给社会各方面带来实际的受益。一般来说,治安效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治安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反映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效果,即经济效益=劳动成果的价值÷投入成本。与经济领域的其他投入一样,治安支出也存在着一个经济效益的高低问题,而且在大多数情况,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治安支出活动首先要考虑的目标。第二,治安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指人类实践的有效成果的实际表现形式,即社会效益=获得成果÷投入消耗。社会效益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客观性和增值性的特点。治安支出的效益最直接的白线就是社会效益。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重要位置。治安管理工作通过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活动,可以实现社会稳定、秩序良好、公众人身、财产安全能够得到保护的社会效益。第三,治安的政治效益。治安支出作为政府调节社会、经济的主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政府的政治目的。因此,治安支出的效益也就包含着政治效益这一内容。

三、治安效益的特征分析

治安效益具有一般效益的客观性特征,一旦形成以后,无论其有无与大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与一般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益相比,治安效益具有自身的特质。

1.治安效益的社会公益性与保障性。治安效益是以国家、集体、公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维护的是国家的安全、社会的正常秩序,最终起到了巩固国家政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的作用。与建设性事业所取得的建设性效益相区别,治安效益又是保障性效益,这是由公安工作的保障所决定的,它所表现的是建设成果所避免的损失,保障已有的社会劳动成果不受损失。

2.治安效益的非直接性,以折射形式得到反映。治安效益自身不是社会成果的增值,而是建设效益的保障。它是从对社会治安危害的否定中显示自身的社会价值,是借助建设效益避免的损失值来表现自己,从避免的损失值中显示了治安效益的值。在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治安危害会一定程度地影响经济效益,而一定的公安投入,会对治安危害形成限制作用,从而减少治安损失,使建设事业的经济效益因治安损失的减少而得到相对增值。人们需从曲折的过程中认识治安效益。

治安效益的许多价值只能在抽象的比较中才能显现。治安效益是一种潜在的隐性效益,有时不能立即显现出来。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增值指标易于确切表达,人们也习惯于从建设的增值判断效益。然而治安效益要借助避免损失值折射地显现,使人们常常忽视治安效益的价值。如公安机关在破获了某盗窃案,将赃款、赃物全数退还失主,其避免损失值折射反映出经济方面的治安效益易于确切计算。然而,严密了防范措施,某些社区长期没有发生盗窃案。这实际上肯定了防范存在产生的治安效益,但也常常无法计算究竟避免了多少损失。另外,公安工作的某些保密性,也使其治安效益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公安工作调整社会关系的成果,影响社会心理的成果,都不能直接计算。有些治安效益的潜在作用更是难以统计和估量。如开展治安巡逻,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帮教失足青少年,安装报警设备等,预防了多少案件,减少了多少事故,使多少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等,都无法计算。这就带来对治安效益不易作出充分的、全面的、客观的估价,较难被社会认同。

3.治安效益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公安工作的价值与经济产品的价值不同,表现的不仅是货币价值,而是表现为多种价值形式,可以归纳为八个基本方面的治安效益,即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公民权益方面、社会秩序方面、社会心理方面、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方面、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等。公安工作的一个成果,可以有多方面的治安效益表现出来。如打掉了一个地区横行一时的犯罪集团,惩治了邪恶,伸张了正义,同时产生的治安效益还会宣传法制,教育群众,防止了经济损失,防止了人身侵害,制止了精神污染,挽救了一批失足者等,形成综合性效益。在这个综合性链条中又形成了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衔接的系列,带来多种社会效益的综合反映。

4.治安效益的延伸扩展性。治安效益对公安工作的作用表现在良好的治安效益不仅能起到遏制违法犯罪的作用,而且往往能促成社会组织、社会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治安,自觉维护社会治安,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比如,公安机关开展的某项专项行动,是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不可能兼顾方方面面,然而治安效益一旦形成,其工作绩效就会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打击某类犯罪可以促进预防犯罪,整治特种行业可以改善服务行业的秩序,专项整治可以带动综合治理等等,从而获得更大的治安效益。治安效益还可以弥补公安投入,是通过公安工作的内部循环转化为社会循环来实现的,即公安机关的各项工作投入换取了预想的治安效益之后,由于治安效益所具有的延伸扩展性,使公安工作继续发挥影响。例如某一行业因治安秩序不好,公安机关进行了突击整治,使秩序迅速改观,社会有关部门借助公安机关的工作惯力实行有效管理,不再依靠公安机关的力量也能维护良好秩序,这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公安机关的投入。

四、治安效益的分类及其意义

治安行政管理工作能否取得治安效益及其治安效益的大小是多少,取决于投入治安经济主体的四个基本要素的状况,即治安组织要素、治安意识要素、治安实物要素以及治安信息要素。在某项具体的治安工作上,其投入要素的状况是具体的,其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形成多种不同类型的治安效益。

1.以成果与投入要素相比,治安效益分为:正效益,即治安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取得积极成果。负效益,即发生差错,给社会带来一定危害。如对策上失误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无效益,即没有作出成果,投入要素形成无意的消耗。譬如,有的案件长期没破,这在公安工作中也是不可避免的。

2.以效益作用的时间为标准,治安效益分为:即时效益,如制止一起盗窃案件发生。短期效益,即公安工作对社会发生短期效用的治安效益。比如,经过一段时间对“黄”“赌”“毒”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后,这些违法犯罪行为有所遏制。长期效益,即对社会发生长期效用的治安效益,如有些小区由于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已经数年没有发生严重刑事犯罪。

3.以效益产生的阶段来分,治安效益分为:事前治安效益和事后治安效益。前者指在治安危害行为实施之前即采取防范措施,制止不法行为的发生;后者在危害发生的情况下,通过一发处置形成的治安效益如将违法犯罪分子抓获(法制方面的治安效益),将赃款、赃物追缴(经济方面的治安效益),制止了继续违法犯罪,防止不良后果的蔓延和扩大。

4.以效益的因果关系为标准治安效益分为:直接治安效益与间接治安效益。前者是指治安行为带来的成果所形成的第一层次的治安效益。例如公安机关查破一起侵财案件,其直接效益是制裁违法犯罪分子,挽回部分经济损失。直接治安效益是治安成果的第一结果,又是间接治安效益的导因。实际上间接治安效益比直接治安效益意义更重要,公安工作常常把间接治安效益的追求作为长期的工作目标。但是,效益越是间接,越抽象,越模糊,对其评价就越困难。

治安效益是公安机关为社会提供安宁秩序保障所获得的效果和利益,是公安价值观的直接体现。研究治安效益,有利于提高公安工作的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公安工作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提高公安干警的素质,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有利于公安科学决策;有利于更适当地确定公安行为的基本要素的投入量,并尽可能地以较少的人、财、物的投人获取更大的治安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艳岩.治安经济学[M].法律出版社,2004

2.马丽华.谈我国公安工作要讲究治安效益[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范文第8篇

Abstract: College stadiums are mostly confined to the daily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the lack of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with society. Spending huge sum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variety of sports facilities, not only has not been fully utilized, and also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funds. How can mak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ollege stadiums to be developed and get win-win has become a pressing solve problem. The article not only discussed the links between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generated by the college stadiums, but also discussed the problem that should be noted in the process of stadium operations.

关键词: 高校育场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Key words: college stadiums;social benefits;economic benefits

中图分类号:G8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070-02

0 引言

我国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国人的健身意识,消费者到体育场馆消费的欲望在逐渐增强。近三十年,我国许多高校在体育场馆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资金,但受到传统思想和某些制度束缚及制约,多数场馆和体育设施仅限于常规体育教学、比赛、训练,缺少与社会的交流合作,资金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高校中大部分体育设施社会利用率不高,体育资源过分闲置,还增加了维修、管理经费的投入。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一方面是人们对健身场所需求在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却是高校中体育资源的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将高校中的体育场馆合理开发和利用,发挥其最大使用价值的同时使其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的双赢,值得我们研究。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及运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析。

1 高校体育场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含义

体育的经济效益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是指因从事体育活动而直接所得的经济收益。所谓间接经济效益就是指由于体育活动及其相应的社会影响力,而表现为其他部门和行业所得的经济效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来看,高校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应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之一。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公众反映和社会评价体系上,指体育场馆的产品和体育场馆服务对社会所产生的效应;在衡量体育场馆效益的时候,人们往往注重的是经济效益,通常人们把体育场馆所产生的效益分为硬性指标(经济效益)和软性指标(社会效益);硬性指标是体育场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软性指标是体育场馆生存和发展前提。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