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律所实习建议

律所实习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律所实习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律所实习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报酬;顶岗实习;立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06-02

由于社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大学实习生已经成为一些单位普通岗位劳动力的重要替代资源。在商务酒楼、大型超市、物流公司、培训基地、电子生产企业等单位,我们总能看到大批如同职工一样忙碌的大学实习生的身影。诚然,实习劳动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但也引发了许多疑问:实习劳动应有工资报酬吗?实习报酬与劳动报酬有区别吗?实习报酬有支付标准吗?实习报酬有法律保障吗?这些问题不但关系到校企合作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到实习效果。在大学生实习规模化、常态化的今天,大学生实习报酬问题无疑让每一个法律工作者深思。

“实习报酬”一词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中就已经出现,但目前还没有权威定义。我们认为:实习报酬是指在实习劳动创造了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实习单位根据实习协议向实习生支付的经济报酬或者其他经济利益。实习报酬形式多样,如实习工资、实习津贴、实习补贴、实习奖励、实习优惠等。其中,实习工资、实习津贴是实习报酬的最主要形式。

实习报酬的性质

对于实习报酬的性质,许多人都有错误的认识。不少实习生,甚至包括实习单位,都误解为其属于工资报酬,这也是他们将实习劳动与职工劳动混为一谈的结果。因此,在实习生主张实习报酬的过程中,对有关他们通过劳动仲裁等程序维权的新闻报道也就不难理解了。

实习报酬不同于工资报酬,它是实习单位对实习生实习劳动的肯定,应属劳务报酬范畴,除非单位与学生签订了劳动合同。而工资报酬是单位职工在完成工作任务前提下所取得的劳动报酬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实习期间单位与大学生签订了劳动合同或者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即使以实习工资名义发放,都应认定为劳动工资。也就是说,报酬发放名义不同也不影响双方的劳动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实习报酬的法律性质是解决实习争议的关键。笔者认为,实习报酬与工资报酬存在以下的本质区别。

法律基础不同 工资报酬是用人单位按照劳动数量和质量及国家的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的经济报酬,是用人单位的主要劳动法律义务。工资关系反映的劳动法律关系,工资报酬的法律基础是劳动合同和劳动法规。实习报酬则以实习协议为基础,属于民事合同关系。在许多实习协议中,实习报酬不构成该合同的必要内容或主要内容。

确定报酬原则不同 工资报酬标准由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劳动法关于工资基准的强制性规定。实习报酬由实习生与实习单位通过协商的方式来约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对于实习报酬,国家没有与工资法一样的法律规定,也没有相关的强制性规定。

法律依据不同 工资报酬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了劳动关系后所享受的劳动报酬。工资纠纷是劳动争议中的“重灾区”,应依据劳动法进行调整。实习报酬由实习生与实习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来规定,因实习生和实习单位没有形成劳动关系,所以不能视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工资”。实习报酬纠纷属于一般的民事纠纷,但也涉及教育领域,应遵守民法和教育法的相关规定。

法律处理程序不同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对于工资报酬纠纷的处理,当事人欲启动诉讼程序,则应当先进行劳动争议仲裁,否则法院不予受理。实习报酬纠纷排除在劳动争议之外,当事人应直接向法院提讼程序;若提起劳动仲裁程序,不但是“费了马达,又耗了电”,而且,结果必然让人既失望,又失意。

实习报酬“有与无”的争议

关于实习报酬执行情况,有的实习单位实施了“惠民待遇”,但也有相当多的实习单位明确表示“只有实习机会,没有实习报酬”。在实习报酬“有与无”上,实习生和实习单位给出的各不相同的主张。

实施实习报酬的理由 实学生都认为,实习劳动创造了经济财富,因为在经过短暂的岗位培训后,实习单位就会安排实习生承担一定的业务工作,进行实习劳动。其中,顶岗实习表现得最为突出,实习生原则上承担与单位职工一样的“工作任务”;同时,社会各界人士都认为:实习劳动降低了单位的用工成本。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单位不必向实习生支付工资报酬,更没有为他们办理社会保险等较大的经济负担;单位不用担心劳动监察部门对违法用工行为的行政处罚等;除此之外,支付实习报酬能激发实习生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更自愿地参与单位的财富创造过程中。

实习报酬难得的原因 实习报酬难得的原因主要来自实习单位的看法:一是实习报酬尚缺乏法律依据。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规范大学生实习的法律法规,实习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的权利义务主要通过当事人协商确定。除非极少数实习协议约定外,实习单位没有支付实习报酬的法定义务。二是实习劳动不等同于劳动法意义上的工作行为。不实行实习报酬制度的单位都认为,实习属于培训性质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三是学生付出了实习劳动但获得了专业锻炼的机会。这也是实习单位、学校的最终目的。

对实习报酬的“有与无”,笔者认为应支付实习报酬。除了上述理由外,笔者认为还有下列法理依据:一是社会文明的体现。社会财富应由其创造者共同分享,而不是某一方或者少数人所独享。当实习劳动确能为单位创造经济财富,那么实习生就有理由与单位共同分享财富。二是实习劳动的特殊性要求。实习劳动有别于职工的劳动行为,但也绝不是“社会志愿者行动”。单位职工劳动以工资报酬为前提,志愿者行动是当事人对社会的感恩,是心甘情愿的奉献行为。这种特殊性可让学生有理由主张区别于工资报酬的实习报酬。三是民法原则和精神的体现。实习是教育实践的行为,同属于民事活动行为,实习协议等除了受教育法规的引导外,还应受《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的制约。实习无报酬有违民法精神,特别是其所倡导的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等法律原则。

实习报酬的支付规则

目前,国家无大学生实习法律制度,自然而然,实习报酬也就成为实习协议中的随意性条款。由于对实习劳动力的巧用让企业增效节支,这也正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实习生成为许多企业的“抢手货”和“香馍馍”的重要原因。实习报酬的支付标准问题,也是实习待遇争议的“焦点”之一。

实习劳动可分为非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以及特殊岗位实习等。因此,实习待遇支付标准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实习劳动创造的价值为基准,参照相同岗位待遇标准,实行“区别情形、合理对待”的原则,按下列模式进行安排。

非顶岗实习的实习报酬 非顶岗实习是实习生虽然没有与单位职工一样承担相同或相似的工作量,但根据单位的需要或安排提供了偶然性实习劳动,完成了单位某项劳动任务。根据双方各自需求和收益的不同,可以合理地在实习协议中预先约定非顶岗实习的实习报酬及其具体标准。法律专业学生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时,常按这类模式进行操作。《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规定:“非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可以在实习协议中约定给予实习补助。”

顶岗实习的实习报酬 与非顶岗实习不同,顶岗实习是指实习生接受单位的安排,承担了与单位职工一样的工作任务,并有相同的业绩要求。可以说,这需要实习生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例如,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多以顶岗方式进行实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规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应当按照同岗位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向学生支付实习报酬,具体比例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确定”,但配套的相关政策尚难查寻。

特殊实习岗位的待遇 目前,没有特殊实习岗位的权威解释,但可以理解为单位在此岗位要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实习机会,还要提供专门师傅进行实习指导。换言之,特殊类实习岗位会占用单位较多的资源,实习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低于单位花费的成本。因此,特殊类实习岗位不实行实习报酬制度,但实习单位和实习学校也不能因此向实习生收取其他的实习费用。

实习报酬是否享受以及享受情形下其发放标准和形式等,都应由实习生与实习单位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具体约定。笔者提倡学生奉献的同时,也希望实习单位不应违反道德要求,向实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

关于大学生实习报酬等立法建议

实习报酬的诸多困惑源于国家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实习报酬内容仅是指导性意见。目前,实习报酬尚难成为实习协议的必备条款,更难以成为实习单位的强制性义务。实习是大学重要的课程计划,是大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面对每年近千万计的大学实习生,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大学生实习法规已经成为紧迫的立法任务。

对涉及大学生实习报酬的立法制度,笔者有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应通过立法将实习报酬条款列入《实习协议》的基本条款。只有如此,才能保障学生有谈判报酬权益的机会,也使其成为单位无法回避的协议主题。二是实习报酬应遵循“区别情形、合理对待”的原则,具体标准和形式由实习生与实习单位通过协商确定,以适应实习形式多样化的需要。三是对于顶岗实习,实习单位负有支付实习报酬的法定义务,且实习报酬不得低于实习所在地的政府标准,如当地最低生活标准等。四是对违反合理支付实习报酬义务的单位规定相应的强制措施,以便让合理的实习报酬获得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姚会平.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实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美蓉,芮淑萍.从政策角度观察大学生实习报酬问题[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4).

[3]毕于民,赵秀荣.关于“企业支付职业院校实习学生报酬国家给予企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

律所实习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酒店 实习生

中图分类号:G642.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91-02

酒店管理专业学校、酒店和学生这三方都有到酒店实习的共同愿望和需求。但在操作过程中,三方对实习的意义、作用、要求等的理解,对实习管理的态度和方法,在相互沟通与协调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对实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重要途径,是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熟悉工作环境的必要一步,是学生实现岗位对接的最佳选择,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教育部对此有明文规定,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作出了具体要求,实习动员时老师也作出了详细安排,但不少学生总是认识不到这点。他们对自己所接受的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和定位认识不清,对自己定位不准,对实习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或者认为实习只是去玩玩,如果“不好玩儿”,就不干了。

2.对实习津贴不满。酒店给实习生的津贴一般比正式录用的员工工资低。从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和管理的需求来讲,酒店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其一,学生实习时间短,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其二,酒店要承担学生来回的路费;其三,酒店要承担与学校的沟通协调费用或实习带队老师的吃住行费用。不少学生对实习津贴很在意、很计较,当看到自己与正式员工的待遇有所区别,就会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工作,或找酒店、学校理论,甚至罢工。

3.对酒店的规章制度不满。学生没有正式进入社会,对企业的运作和规章制度不能理解,一遇到某些束缚自己的制度就会很反感,甚至强烈反对,与企业对着干。

4.不能理性处理实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学生在酒店实习,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出现冲动、偏激的现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或是受歧视者。曾经有位实习生在一家四星级酒店客房实习,他老是跟人说他的领班整他,跟我谈起时还显得非常气愤。后来,我们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他根本就是怕苦,不愿意学习,不守规章制度。他的同事(也包括他的同学)一天整理10―16个房间,而他一天4个房间都整理不完。

二、学校方面的问题

1.动员工作不到位。在我系,所有学生,包括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之前,带队老师、系主任和书记都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实习动员和具体事项的详细安排。主要内容包括:实习的重要性、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实习准备工作、实习的时间和地点、带队老师、实习纪律和安全管理、实习中常见问题的处理、实习协议主要内容等。如果实习动员不到位,该讲的没有讲到,就会使学生产生误解,对实习安排和管理不满。

2.管理制度缺失。在中国,高职教育的出现只有十余年的时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实习管理上有些规范和制度还不到位,使得有些问题的处理很困难。

3.带队老师的问题。学生实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系安排了专门的带队老师与学生和酒店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及时处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但带队老师如果工作上责任心不强或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或处理的技巧有问题,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更加难以处理。特别是实习地点距离学校较远给实习的协调和沟通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三、酒店方面的问题

1.培训不到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习前都进行了一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部分技能训练,但对酒店服务工作流程和具体的技能要求、工作环境等还不熟悉,在进入实际工作前,还需要系统的入职培训,包括酒店基本情况、工作纪律、安全规定、工作流程、服务技能技巧、企业文化等等。但部分酒店由于人力资源的短缺,只对实习生进行简单的介绍后就派到各部门工作,甚至在短时间内就要求学生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顶岗工作。这种情况下的工作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对实习生的工作和生活关心不够。其实,大部分实习生对酒店的希望和要求并不高。他们希望酒店在工作上多给他们以肯定、在生活上多给他们以关心和照顾。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在乎津贴待遇,但更在乎酒店对他们的态度。学生说:“实际上,我们需要的只是一句关心和安慰的话而已,或者只是解决一些小问题,酒店就是做得不好,或者拖拖拉拉,很久都处理不了,真的很不理解。”一点一点的小问题慢慢累积起来,最后变成了与酒店的对立情绪。这时,再怎么补偿,或再做思想工作,都很难有较为理想的效果了,因为学生从情感上、思想上已经不接受解释、道歉或其它做法了。

3.缺乏与实习生的有效沟通。实习生进入酒店实习,发生问题、产生矛盾本来是正常的事情,只要酒店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学校也从旁协调,问题一般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有的酒店没有指定专人负责实习生的管理与协调工作,没有为实习生建立顺畅的沟通和问题申诉渠道,他们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和解决,这很容易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小问题变大问题,最后就难以解决了。

4.个别员工对实习生的“敌视”态度。酒店个别员工,特别是有些一线员工对实习生有反感情绪。这一方面源于员工本身的危机感,怕学生抢了自己的饭碗,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们对部分实习生的工作态度和表现不满意,认为实习生啥都不懂还傲慢无礼,或者个别实习生不善于与他们和睦相处或对他们不尊重。这样,双方就相互反感,甚至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这也成为我系部分实习生提前离开实习酒店的理由之一。

四、措施和建议

1.加强校企联系与沟通。不少实习生在从学生到实习生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很难适应,无心实习,稍不如意就要离开实习酒店回家或换实习单位,甚至提出回学校上理论课。而且,学生长时间在酒店,教师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进行管理和教育,家长也鞭长莫及,如果酒店再放松管理,学生就真成了“三不管”了。所以,酒店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建立长期、紧密、高效的协调与沟通机制,让学校带队老师随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处理发生的任何小事,防止事情扩大化。同时,学校也需要让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充当酒店、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另外,双方可通过共同对实习生实习情况进行考核和鉴定来加强联系,强化对实习工作的管理力度,同时也确保考核的客观、公正、和全面。

2.规范实习管理。酒店开发和利用实习生人力资源应该立足长远,而不是一种短期行为。酒店要依据自身规模和特色、岗位和业务需要,选取一所或几所合适的院校作为自己长期的合作伙伴。酒店除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外,还应指定专人负责实习生的招聘、培训、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工作,从一开始就从关心学生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成长的角度出发,建立起酒店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机制,关注学生诉求,并根据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定、法规和与学校达成的协议,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使实习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依法办事。

3.开展有效培训。酒店要让实习生融入到酒店这个大家庭中,将自己看作酒店的一员,在工作中从各方面真正从酒店的利益出发,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尽心尽力完成各项服务工作,就必须在两个阶段都参与到学生教育和培训之中。第一阶段是学生还在校园学习期间,对他们进行酒店基本情况、实习岗位、工作环境、工作要求、职业道德等的介绍和培训。第二阶段是学生到达酒店后,重点进行员工入职培训内容的介绍,并提出酒店对实习生的特殊要求。主要包括:酒店实地参观和介绍、工作岗位与任务介绍、工作流程、客关系、劳动纪律、人事关系、安全管理、应急处理等。在实习生能顶岗工作之前,酒店还必须安排老员工一对一培训,在独立上岗后也应安排人员予以指导,以便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效率。这也是员工与实习生进行交流和交友的好办法。实践证明,大部份的这种师徒关系都能处理得很好,使双方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有利于双方工作水平共同提高。

4.情感投入。酒店对实习生的管理除了要建立规范的制度外,还必须是全过程、全面和全员参与。一方面了解部门配合进行实习管理的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困难、意见和建议,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和处理。同时,酒店还鼓励学生给酒店提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给予表扬、奖励。这不仅是对学生实习积极性的鼓励,对酒店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6.制定科学的实习生津贴制度。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在酒店实习具有双重身份。对酒店而言,他们代表学校,是学校的学生;面对客人,他们代表酒店,是酒店的员工。现在酒店接收的实习生越来越多,实习生在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酒店对实习生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为节约成本,给实习生的津贴普遍不高。这个问题,不能回避,值得关注和探讨。

7.完善工作规范、流程和制度。实习生一旦走上实习岗位,他们在工作中的一举一动,在服务对象的眼中即代表企业的行为,客人不会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而降低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因此,实习生应当与全职员工遵守同样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规范。

总之,在酒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酒店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今日的实习生很可能就是酒店明日的人力资源。因此,酒店应在实习生管理过程中,加强与学校、学生的沟通与协调,用严格的制度管理学生,用有效的培训提升学生,用真诚的态度感动学生,用富有人情味的文化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实习中学到真本事,在实习中认识酒店、了解酒店、融入酒店、喜欢酒店,使实习成为学生满意、学校放心、酒店获益的三方共赢的好事情,从而为酒店的人力资源储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祝舜.酒店管理专业实习改革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吴水田.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习中的几个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10)

[3]蔡丽伟.专业实习――酒店企业、学生、学校的三赢[J].酒店现代化.2004(7)

[4]陈新华.谈旅游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J].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5]张建宏.用好实习生[J].酒店现代化.2005(8)

[6]张一.抢占酒店业人才的前沿阵地[J].酒店.2006(1-2)

[7]和文征,张启.企业雇佣实习生问题及培训[J].现代企业.2006(4)

律所实习建议范文第3篇

公路工程顶岗实习评价指标我院路桥工程系公路工程专业学生实行了“2+0.5+0.25+0.25”施工季节性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分别在7~11月、3~6月的施工旺季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有测量员、试验员、资料员、监理员、施工员,通过以上岗位的实践锻炼,实现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积累一线工程经验,为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因此,顶岗实习不仅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公路工程类专业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着手,首先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相关文献,充分了解到目前公路工程类专业关于学生顶岗实习评价工作开展的情况;其次通过对9家工程施工监理养护企业、123名顶岗实习学生、10名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开展的不足之处以及探讨高职院校学生亟需提高的能力,从企业岗位胜任的角度来研究制定具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两轮专家意见分析后最终形成了由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的构成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学院顶岗实习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教师要对实习学生的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考察,通过校企双方的共同评价,使得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这一教学环节。

高职公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说明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即满足公路建设需要,具有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能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的工程施工、监理和养护人才。

公路工程行业各个岗位职业标准,也详实制定了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以上四个方面即为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1.收集整理文献资料

广泛参阅相关顶岗实习研究的文献资料,重点关注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指导工作、评价工作等方面,为构建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2.访谈分析

其一,是与兄弟省份交通高职院校开设公路工程类专业的老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评价顶岗实习学生,用什么标准作为评价学生优良差的依据;其二,是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调查;其三,是与顶岗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是实习单位从哪些方面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评价。

3.编制调查问卷

根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共编制了三类调查问卷:其一,是公路工程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评价调查表;其二,是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对顶岗实习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其三,是高职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研究专家第一轮咨询表和高职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研究专家第二轮咨询表。

4.发放调查问卷

选定了南京南部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南京致远路桥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江南公路工程公司、中铁十五局、中铁九局、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监理有限公司、英达养护工程公司等九家路桥施工、监理、养护企业发放公路工程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评价调查表;选定了135名顶岗实习学生发放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对顶岗实习自我评价的调查问卷;选定了12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发放高职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研究专家咨询表。

5.分析调查问卷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明确了以下内容,一是顶岗实习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二是公路工程企业关注的实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三是顶岗实习学生对实习的态度和认识。

6.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

在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按照公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顶岗实习目标、实习内容以及实习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

7.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初步拟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向12位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发放高职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研究专家第二轮咨询表,专家们提出,一是由于公路工程建设行业的施工、监理、养护工作地点大多在野外,工作人员的吃住都比较艰苦,建议在一级指标职业道德中应该增设“吃苦耐劳”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可具体观测的三级指标;二是专业操作知识的内容在职业能力三级指标中有所体现,建议将专业操作知识合并在职业能力三级指标中;三是由于学生处于顶岗实习阶段,对关键技术,保密文件等不容易涉及,建议删除此条。最终形成了由3个一级指标,8 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及其对应观测点组成的公路工程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三、指标权重确立

采用专家排序统计法中单纯排序的指标公式求权重。将评价指标按照重要程度划分为1-5个等级,其中5为最高等级,程度视为最重要,4为比较重要,3为稍微重要,2为一般,1为不重要。由被调查者按其重要程度评定,然后根据公式得出权重值。

1.权重确定公式

2.卡方检验公式

律所实习建议范文第4篇

随着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旅游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其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因此,校企合作机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显得愈发重要。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虽起步较早,但总体上表现出范围小、层次浅、易变化和不持续等特征。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是学校教育通过紧密结合企业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对人才进行培养(张欣然,2017)。校企合作式办学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本科教育的重点模式之一,而在这其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理论,为校企合作制提供了基础和建构内容,如辩证唯物论为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朱飞,2008),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也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教育系统的相关原理应为评估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标准和框长效机制架(余祖光,2009)。

一、校企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第一,学校存在着教育理念的偏差,忽视了学生的切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教育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因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处于一种偏向知识,缺乏技能的状态。第二,教学师资配备和实践设施都相对薄弱。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理论型教师占比相对较大,传授内容多为理论知识,因此,学生难以在实习过程中很好地进行实践。并且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践基地还存在着场地不达标、设备设施数量不足、质量堪忧等问题。

(二)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自愿参与程度较低。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学校所安排的实习岗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实习岗位极有可能并不是学生心之所想,因此,其主观上对这一情况产生消极情绪。其次,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实训的针对性不强、用途较小。因为缺少真正具有高质量的实训,学生又不满于基层重复的体力劳动,所以学生很难对校企合作机制教学加强重视。

(三)企业方面

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来讲,把实习生当成正式员工进行培养的企业较少,这导致实习生能够锻炼的能力范围尤其有限,此外,有些企业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久职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进行实践教学交流时,企业很少会派出骨干员工,走形式的问题严重。除了以上问题之外,国家对于校企合作中各个主体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的界定并不明晰,没有与之对应的追问责任和保障权利的机制,且监管部门的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校企合作机制缺乏真正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等诸多问题。

二、建立长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议

(一)针对学校

合作学校可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企业文化,使学生对企业具有初步了解。并且,学校可以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任务大纲的制定当中来,结合学校自身,商讨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校企合作方式。学校要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就需搭建校企双赢合作平台。另外,学校还要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理论型教师应该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行工作当中,通过实习提高自己的实际技能。此外,学校也可以让企业为其提供资深员工、骨干员工方面的支持,大力帮助学校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二)针对学生

对于学生,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实际操作技能进行训练,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实训当中,从而促进学生思想观念转变。学校可以考虑加大实习学分所占比例,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学生对于实习的注重程度。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关注。

律所实习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教学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48-02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是法学本科教育 的重要内容和培养目标。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法学专业 突破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型教学模式,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种种努力和探 索。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且实践 性教学环节没有相应地形成科学体系,缺乏必要的规范,未能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难以达 到 其培养规格的要求。本文根据我国现行法学教育的实际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状况,对法 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的探讨。

一、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

目前,许多高校的法学本科专业尽管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实践性教学活动,但其实践性教学 环节究竟包括那些内容,至今未见权威的、规范性的明文规定。理论上虽有学者对于实践性 教学环节的内容进行探讨,但至今未形成定论。

笔者认为,应该依据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及课堂所学课程内容, 针对21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确定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具体应包括以下 内容:

1.开设法律诊所课程

法律诊所课程应该是整个法学教育中最具事务性与实践性的一门课程。法律诊所课程又称诊 所式法律教育,它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借鉴了医学院为学生提供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的诊所教育的模式,沿用了诊 所的称谓。它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通过为贫困当事人提供无偿的法律服务,为司法平等以及 司法公正的实现创造条件;二是通过承办真实的案件,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法律,倡导“在 实务中学”的学习模式。在诊所课程中,学生接触了真正的当事人,真正地开始运用法律和 相关知识去“诊断”和“治疗”“法律的疾病”,从而对社会大众的法律需求有了不同程度 的了解,自己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⑥。诊所式法律教育在2000 年已被清华大学等七所大学引入。

2.模拟法庭

“司法”这一视角本身就是实务与学术的关注点,而且也是 法律文化的突出体现。模拟法庭就是展现法律文化的很好方式。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不同 于一般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在仿真的状态下,让学生熟悉司法审判的实 际过程,熟悉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它具有多渠道传递 信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以及实现传播知识 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等特点。该方式适合于法学专业大部分应用性课程。

3.旁听法院审判

教师带领学生到法庭现场听取、观看实际案子的审判全 过程,感知审判程序的操作过程及步骤,了解怎样适用实体法。该方式适合于法学专业大部 分应用性课程。但是,去法院旁听后一定要有相关讨论,针对发言情况给学员评定成绩。

4.法律义务咨询

在适当的公共场合设点,就法律问题对前来求询的群众做出解答,提出意见。其目的是让学 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无偿地回报社会,为有法律疑难的公民或者单位提供法律帮助,同时 通过实际法律问题来检验、衡量学生学业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

5.见习

学生到司法部门或律师事务所进行短期的、专项的实践活动。见 习包括法律见习和专业课程见习。法律见习的目的是通过实案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法律见 习的主要形式是庭审旁听。由实践教学协作单位组织一到两次有典型性的案件进行公开开庭 ,由学校组织学生和部分专业课教师到庭旁听。专业课程见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协助法律从 业人员处理个案中,初步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按照民法、刑法、行政法、律师实务的顺序 依次进行实践。

6.实习

学生到司法部门或律师事务所等地方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时 间相对较长,有更为完整的安排,其重点是诉讼事务实习,要点是学习和掌握办案技巧,案 子要有所选择,最好是民事案、刑事案等都能亲身涉及。除此之外,还应包括非诉讼事务, 可行的有审查合同、律师见证等,力求全面亲自历练,为日后走向社会多作铺垫。

7.公众法律意识调查和社会调查

由教师就公众的法律意识问题及有关法 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门调查。通过公众法律意识调查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广泛地认识社会 并提高社交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8.毕业论文写作

学业即将结束的最后学期,由教师拟定或学生自拟论 文题目,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 基础。

二、科学规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议及措施

1.制定教学大纲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理论课程要制定教学大纲,实践课程也要制定教学大纲。在大纲中将实 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内容、学时及实践的具体时间段加以确定。

在法律诊所实践课程中,学生开始接触真正的当事人,真正地开始运用法律和相关知识去“ 诊断”和“治疗”当事人的“法律的疾病”。所以参加法律诊所的学生一般应是学业压力相 对较轻、有较多可支配时间、有社会实践需求、有一定社会阅历并掌握一定法律基础知识的 高年级本科生。一般来说,法律诊所实践的时间应安排在本科三年级下半学期和四年级上半 学期比较适宜。

见习包括法律见习和专业课程见习。法律见习每学期安排两次:一次是利用典型性案件组织 学生进行模拟公开开庭,一次是对法院审理的典型性公开开庭案件进行旁听。专业课程见习 以一周为宜,一般安排在相关课程讲授三分之二之后较为适宜。

法律义务咨询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有法律疑难的公民或者单位提供法律帮助,所以 应在三、四年级的大学生中进行。时间安排在节假日较妥。

公众法律意识调查和社会调查由于所需时间较长,因而应安排在假期进行。一至四年级的大 学生均可从事该项实践。

目前,大部分院校都把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八学期,而且时间一般为二至三 个 月。笔者认为,本科教学的第八学期学生面临毕业,大部分学生在为就业奔波,根本不把精 力放在实习上,所以建议将实习放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时间三至六个月较为适宜。

2.建立稳定的实践场所

要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设立稳定的实践场所是必需的。从目前而言,采取校外 和校内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法为宜。具体应当在法院、检察 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学校与实践基地签订学生实习的合同 ,以保证教学实践基地的稳定。制定学生实践环节的联络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基地给学 生做出鉴定,以保证学校对学生实习情况的了解。在本校内建立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法律援 助中 心、法律诊所和校内模拟法庭,为学生提供经常性的实践场所,可为实践性教学顺利实施提 供可靠的保障。

3.设立负责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专门机构

制订了实践教学的具体计划后,必须有具体的组织机构负责落实。因而,建议在学校的法学 院(系)内,设立专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机构,具体负责联系、组织、监督、考核等实践教学 各个环节的工作,以保障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该机构可由3~5人组成。

4.配备高水平的、具有双师资格的指导教师队伍

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学生实践 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从事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经验, 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经验,否则就无法指导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因而作为指 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双师资格和双师的素质。除专任教师外,也可以从司法部门中聘 请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担任指导教师。

5.健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还必须健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学校要进一 步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 结合,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相结合,确保实践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法学院( 系)要制订教学计划,规定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评估 制度 ,确保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健全教师实践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对实 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建立起有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把教学 态度、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和教学能力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个人晋升、晋职、津 贴、奖金挂钩,充分调动实践教学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健全对参加实践 的学生的管理制度,在实践的各环节中,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的提高。

三、结束语

本文对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含义、内容及具体的规范措施的探索,为目前国内各 高校法学本科专业开好实践教学提供了思路与模式。我们相信,依据该思路与模式进行实践 环节教学,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将会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我国21世纪法制现代化 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樊明亚,等.法学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及体系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 05(4).

律所实习建议范文第6篇

1.1学生对毕业顶岗实习思想认识有问题

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没有意识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有些学生在人际关系、工作纪律等方面有时存在问题而影响到实习工作。有的学生实习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顶岗实习与自己的理想有偏差,对顶岗实习失去兴趣。有的学生不守企业纪律,对实习工作缺乏敬业精神。

1.2学生对毕业顶岗实习进行专业学习有问题

顶岗实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的学生认为参加顶岗实习只是为完成实习环节的学分,对实习工作存在应付态度。有的学生甚至没有真实在单位进行实际实习;到实习结束,只是叫单位盖章了事。

1.3学校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有些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缺乏实际管理或有效管理。一些学校不能适时地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状况。有的学生没有真在在单位进行实际实习,学校也没有发现;发现了也没有及时处理。

1.4学校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专业要求存在问题

有些学校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专业要求过低,也缺乏实际专业指导或有效专业指导。一些学校没有详细的专业要求,对学生专业要求仅仅限于毕业论文。

2毕业顶岗实习改革情况

毕业生顶岗实习被本校视为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会计专业学生职能培养上。因此,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2.1强化了安全与纪律教育

要求学生学习安全知识。顶岗实习安全生产知识学习材料,有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应急预案知识、安全使用电气设备知识、预防焊花引发火灾知识、使用危险化学品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知识、《安全生产法》所明确的从业人员的义务、安全色、灭火器知识、用电安全知识、火灾类型和灭火器的选择知识和使用方法等,还有施工安全手册。要求完成安全作业试题。学生《安全生产知识学习》作业-试题,题型分为简答题(60分)、论述题(40分),简答题内容有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救、发生火灾事故报警、在施工现场中行驶走、上下“五不准”是什么等,论述题有请列举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条款;请调查一下实习单位目前关于安全生产要求方面的有哪些制度,结合安全生产知识和岗位要求谈谈你将如何做来确保在顶岗实习中的安全。强调顶岗实习纪律要求。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工作纪律。按实习单位的作息时间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有事向实习教师和班主任请假。尊重实习指导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学校的声誉。积极收集资料。查阅资料要注意爱护,不损坏、不丢失,并注意保密。实习期未满,不得擅自离开或调换实习单位。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需中途调换实习单位时,须征得指导老师、所在系及原实习单位同意后办理相应的手续。如果自己的联系方式发生变动,要及时告诉班主任和校内指导教师等有关人员,并且确保提供的联系方式正确有效等。

  2.2细化了顶岗实习专业要求

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按系统要求逐项填列实习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实习期间,每周于周末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认真记实习周记。实习周记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每天(一般是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实习内容,工作的经验教训、心得体会等。周记字数要求在300字以上,周记篇数会计方向不少于12篇。要求按时编制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并上传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开题报告”项目;按时编制顶岗实习专业

工作报告,并上传在顶岗实习系统网上平台“实习报告”项目(后来为方便统计,改为“毕业论文”处);还要求登记本顶岗实习手册所要求的顶岗实习日志等。请校外指导教师填写本顶岗实习手册所要求的有关表格(含实习月度评价表、成绩评定表、实习单位鉴定等)。实习结束,上交本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等。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的字数不少于10000字(其中专业调查部分不少于2500字)。毕业顶岗实习专业报告装订要求:左侧装订,封面要求采用塑封。上交安全作业等有关其他要求。 2.3改革了开题报告与毕业论文等要求

开题报告方面。开题报告改为毕业顶岗实习工作计划。内容目前包括封面、毕业顶岗实习单位介绍、主要工作岗位及职责、主要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分月或周)。笔者建议可以包括毕业顶岗实习目的、实习岗位及职责(实习单位、实习主要岗位、职责)、实习工作任务(指主要实习工作任务、内容)、具体安排(总时间段、分月或周具体工作安排)、遵守纪律承诺等方面。毕业论文方面。要求写毕业顶岗实习报告,而不是毕业论文。毕业顶岗实习主要书面成果是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毕业顶岗实习专业工作报告分封面、目录、正文,正文由四部分组成:实习单位介绍、专业工作情况、专业工作调查、专业工作体会。专业工作调查先要选定题目,选定调查对象,确定什么调查方法,调查哪些问题,统计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给出合理建议。专业工作调查由学生根据实习实际情况来选定,系部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选题。计划和报告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毕业顶岗实习完成后,请将专业工作报告制成电子文本(用word格式),并根据要求放入顶岗实习系统,还要打印装订成册。

律所实习建议范文第7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实习生招聘和管理过程中企业可能面对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管理建议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以期为企业在招聘和管理实习生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实习生 招聘 管理 操作建议

在各个企业中,实习生,这一特殊的人才群体,作为企业的人才蓄水池,在人才储备和防范企业用人风险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实习生的招聘

1.最易还是最难?

一般而言,实习生的校园招聘(以下简称“校招”)流程与社会招聘流程一致,也分为消息-简历收集-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录用等环节,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环节。关于校招面试环节,倒有一个问题可以讨论:校招——最易还是最难?

说最易,是因为校招简历基数大,面试者之间年龄、学历、专业区分度较小;说最难,包含在两点,一是由于学生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较为同质化,面试过程中面试者性格、气质等体现的较为一致,所以难以区分;二是学生在面试前,已经参加过较多的模拟面试,做了充足的面试功课后的结果就是掩饰性较强,企业面试官尚需一定的功力才能进行辨别。现在很多高校或院系都设置了就业辅导中心或者职业发展中心,目的之一是和常年接收本校毕业生的雇主保持紧密的联系,目的之二是培训和辅导即将毕业的学生如何选择一个更好的企业作为职业生涯的开端,培训和辅导的内容包括简历的撰写、模拟面试、目前就业市场上企业基本情况、面试心态、就业心态等等。其中模拟面试会邀请老师做第一次模拟面试,面试后进行点评,提出不足与改进建议,有些学校甚至会进行录像,对照录像,请同学进行自省和改进。通常第二次模拟面试是邀请雇主企业的人力资源面试官进行实战模拟,模拟后由企业人力资源面试官进行点评。除此外,高校在接收本科或研究生时,部分高校会采用夏/冬令营制,选择合适的学生进入夏/冬令营时,也会涉及到上述测评方式。当然,以上测评方式更多倾向于结构化面试或非结构化面试,现在校园的模拟面试已经覆盖到更多的招聘形式和工具,比如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各种心理、行为、职业倾向等心理测评题,原本适用社会招聘的方式、工具现已基本覆盖到校园招聘的范围了。

2.特别注意事项

(1)选择更有利的校招时间节点

校招的时间是每年的9-11月份,补招结束的时间是每年的4月底5月初。但是实习生招聘时间有惯例么?事实上,这个问题和企业招聘实习生的目的性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企业为满足以下目的或之一:项目制企业的单个项目执行、需要人员专业性较强、操作较为简单、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计件或计天薪酬、从业目的以学习锻炼为主、工作时间集中在特定某一时期等,通常会组织实习生招聘,比如操作间或流水线的工人,快餐店员工,商场或超市的临时销售人员,市场活动现场执行人员,某些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简单支持人员等等,招聘的实习生范围较广,从大专、本科到研究生均可以,时间也比较分散,招聘可以随时进行。

如果企业是实习与毕业就业紧密相连,实习生的招聘等于校招,准备就相对周密、提前了。从时间上看,会提前到学生毕业前一或两年组织招聘,本科一般在大三上学期招聘,研究生一般在研一(二年制)或研二(三年制)时期招聘,博士时间较为灵活。通常,企业会安排研究生毕业前一年的下学期(通常为每年4-5月)组织宣讲、扩展企业在校园的知名度、笔试、面试等环节,6月发放实习生录用通知,暑期进行实习,9月开学时实习结束,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11-12月发口头的正式员工录用通知,次年3月发正式录用通知,签署三方就业协议。这是比较顺利的情况,但也存在着补招情况,补招一般是在每年的11-12月,视企业情况和实习生个人情况协商实习期。从效果上看,每年11-12月补招实习生的简历数量和质量远不如4-5月接收的实习生简历数量和质量。

(2)与学校/院系就业办保持紧密的联系

遇到校招紧急情况怎么办?比如说原来没想招实习生,但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又需要招了、现有人员流失急需储备、为控制企业的用人风险急需目前某个在岗实习生的学习、生活资料……部门可能随时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作为职能部门,应变、应急的响应速度、获取特别信息和分析综合资料能力很重要,所以,为预备这些突发问题,企业人资部日常保持与校园的紧密联系很有必要。多参加一些校/院就业办组织的与企业相关的活动,成为企业招聘目标院校的实习合作基地,应学校邀请与在校学生多沟通交流,时刻关注校园的毕业情况,运用微信、微博、校园内著名BBS关注就业办工作等都是保持紧密联系的有效方式。

(3)招聘若是“卖企业”,找到“卖点”很重要

校招和社招一样,要招聘甄选出合适的人才,除了一些科学测评方法、工具的选择外,拥有大量的可甄选的投递简历的基数人选也较为重要。企业和人才都好像一件商品,在招聘和应聘的过程中,要相互介绍自己“物美价廉”的原因,即所谓的“卖点”。这是企业核心的价值,能为企业吸引到真诚、稳定的人才关键点。这种“卖点”大到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层次、市场美誉度、未来升值空间、国际化的视野和平台,小到丰厚的薪酬福利、提升较快的职级晋升、完善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健全的培训保障,甚至是工作地点都是促使人才选择企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人资部要分析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点或几点作为招聘员工时的有力“卖点”,有目的地定向吸引到合适人才,增加可甄选的空间。

二、实习生的管理

实习生该怎么管,这是让很多企业人资工作者极为头疼的工作。原因很简单,实习生说到底还是学生,没有人能为他们的工作负责,但是用人部门对于实习生工作、生活、心理、行为的把握更多的取决于部门负责人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没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去帮助他们做好部门内实习生管理工作,所以外界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是实习生管理较难的一个方面。除此以外,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会对企业、行业、职业有一个新的认识,甚至是他们和同学、朋友的一次聚餐,也许就做出一个关于一生的决定。这些企业人资部无法时刻跟踪的实习生心理活动或多或少会对企业校招工作起到一定的冲击,这是实习生管理工作较难的内部环境的一方面。

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实习生的管理要对症下药,从内、外两部分环境因素着手,企业人资部做好企业和实习生、用人部门和实习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一方面,宣导好企业相关制度、规范,告诉实习生“什么不可以做”,做好硬性管理;另一方面,解读企业文化,洞悉实习生心理,告诉实习生“应该怎样做”,做好软性管理。这两方面有机结合,使实习生管理有章可循。

1.硬性管理——“什么不能做”

职场新人也好,职场熟手也好,容易困惑和遗忘的问题就是“什么不能做”。实习生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更不清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能做和不能做的范围,什么是能够有效利用的资源,如何度过实习初的适应期、谁能给予帮助和资源支持等问题。人资部在此刻起到关键作用,建议做到“宣传+规范”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宣传企业,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如企业规模、部门情况、业务范围等,还要宣传本次的实习项目,如实习项目的基本情况、时间安排等。要使实习生感受到企业对实习项目的重视、认真,企业对实习生的关注、负责,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企业文化对人才的包容。另一方面,要做好制度规范。制度规范一是与实习生所在的部门进行沟通,明确实习期部门要遵守的制度,与实习生项目相关的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即“需要做什么”。再是对实习生的规范,告诉实习生实习期间的纪律,不能触碰的底线,即“什么不能做”。硬性的管理制度在此起到较重要的作用,人资部要协同实习部门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共识性强的制度,形成惯例贯彻下去。

2.软性管理——“应该怎样做”

软性管理也是情感管理,是企业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实习生的选育用留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实习生对实习部门管理水平的优劣感受更为直接,印象更为深刻。

曾有这样一件真实案例:一位国内高校的金融学硕士学生小A在一个企业的投资部门实习,实习期近3个月,实习时间是10-12月。经过10月、11月找工作的纠结彷徨后,心里一直矛盾未来工作的选择,但实习部门负责人不经意的一件小事,使她坚定了到这家企业就业的意愿。因新年临近,小A请假回家,部门负责人很快批准了小A的请假,临走之前,叫她到办公室,把近3个月的实习情况和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同时一起分析了她本人的优缺点和建议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谈话临结束,拿出一个兰蔻的精华液,对她说,“我知道3天后是你的生日,子女的生日也是母亲的受难日,你是一名学生,没什么钱买高级化妆品,这是我买的,送给你的母亲,感谢她培养了这么优秀的人才。”小A后来回想到这段往事,依然眼含泪光,小A顺利的留在了这家企业。小A说:“这件事对我影响确实很大,因为没有想到部门领导会如此重视实习生,我想如此重视实习生的部门领导,也一定会重视她的团队成员。但决定留在这家企业工作不仅因为这个事情让我很感动,除此之外,我觉得我的领导会和我一起分析我的优缺点,适合与不适合做的工作。还有,在工作中,领导风格很细致,对我非常严格,检查我写的每一份报告,深究到每个小数点、数字、语句、标点的使用,告诉我它们的来源、构成的背景,告诉我为什么不能这么写这个报告和为什么这个工作不能这么办,把我当成正式员工来对待。在这里,我获得了锻炼和提高,所以这是我选择的最主要的原因,当然这个部门氛围也很好。”

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听到这个案例非常受触动。如果进行分析总结,实习生留用原因如下:一是部门领导的关心关怀,使实习生感觉到受重视。二是部门领导帮助其在职业上进行自我认识。三是部门领导对其在工作上的指点与督促,教导与培养。四是规则明确,知道工作时的权限和边界。五是个人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六是部门内工作环境比较安全、工作氛围比较舒适。

3.实习生管理操作建议

第一,兼顾企业需要外,尽量按照实习生专业和兴趣合理分配实习部门,保证实习期间工作量的饱满,使实习生有实际的工作可以锻炼,而非复印、跑腿等杂事。

第二,注重实习期的培训,尤其是实习开始时,对实习企业的介绍,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部门设置、各部门职责分工、实习项目的基本情况、实习期间的规范准则、汇报线和实习工作内容等。

第三,做好实习生的入职准备工作,必不可少的是实习生实习期间的指导手册或注意事项说明等材料。内容包括可能面对的部门协调的联系人,汇报线,日常需注意的事项,请假等考勤制度。简言之,是一份指导性资料,使实习生尽快消除陌生感,了解有困难时的求助对象,明白“不能这样做”和“应该怎样做”的范围。

第四,降低实习生的心理预期,实习前明确告知实习生有权知晓的工作范围,实习前期能涉及的工作内容,保密范围等。第五,实习工作内容建议分成两个模块,一是固定内容,即每年每个实习生都会做的工作,比如档案整理、固定资产盘点、票据整理等,既解放了企业实际的人员工作负担,工作内容又非核心高难,适合实习生做。同时,也可以通过这项比较艰苦的工作观察实习生的工作态度、能力、敬业负责的精神等。二是随机内容,根据部门工作安排,挑选稍有难度的工作分配给实习生,观察实习生在面对困难时的反应,是否有积极主动应对挑战的勇气和方法。

第六,建立双导师制。一位导师担任业务指导,可以是资深、有带实习生经验的员工、部门领导或者专业能力较强的员工,主要在实习期间对工作予以支持和指导;另一位导师担任生活指导,可以是同校、同系的师兄师姐,也可以是高管或中管,尽量不在一个部门,即时为实习生答疑解惑,在职业生涯、学习生活方面给予建议和关怀。

第七,实习生座谈会。为企业和实习生创造一个定期或非定期交流和沟通的环境,了解实习生的动态、思想,收集实习生管理的建议,加深实习生对自我、团队和企业的了解。座谈会形式可随意一些,参加人除实习生外,人资部和企业高管均可参加,尽量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第八,关注实习生入职后的关键时间点,如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等,使实习生感受到企业对本人的重视。

第九,严格实习生考核。制定统一公正全面的实习生考核制度,人资部协助组织好实习生的考核、反馈,把握时间节点。请用人部门明确提出对实习生的评价结果、改进建议或留用结论等。第十,实习生的风险控制。招聘是有风险的,实习生的招聘也同样。为了防范实习生的用人风险,在实习生入职时要签署相关协议,如承诺书、保密协议等,约定知识产权的归属、保密义务、工伤保险处理、实习生权责等内容。同时,人资部要确保用人部门不会将核心工作交由实习生带出企业,如用人部门同意实习生非坐班工作,那要保证工作内容可开放,如一些研究类工作等。

综上所述,对实习生招聘和管理,企业人资部要做的硬性工作就是说清楚规章制度,讲明白行为规范;用人部门要做的硬性工作就是说清楚工作内容,讲明白工作边界。企业人资部和用人部门共同协作,帮助实习生了解自身特长、分析职业生涯发展,辅以人文关怀的软性管理,相信实习生管理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律所实习建议范文第8篇

现在许多高校教师的考核方法是机械式的算分数。把各类、教授、副教授、讲师划成若干档,然后规定每档的分数,而分数由上课类别、到款课题费、数等组成。笔者认为,这种考核方法,完全属于机械式的考核方法。致使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拿到相应档次的考核分数,长此下去,高校师资质量将会下降,高校水准也必然下降。

其实要考核高校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聘任关,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对应聘者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和面试。二是明确职责。如开展某一学科方向的研究工作,招研究生,担任课程。三年后进行一次评定,看是否达到被聘要求。三是严格晋升制度。晋升条件要严格,符合晋升条件才能晋升,不符合晋升条件者坚决不升。晋升也要有一个专门委员会来评定。现在提倡创新精神,要自主创新。如果把教师管得只去追求分数,没有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怎样去创新,怎样去培养优秀的学生?

要成为世界一流或高水平的高校,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一支人数较多的大师队伍。而这样一支队伍,绝不是用现在机械式的算分数的方法就能够造就的。因此,必须改革现在的高校教师考核方法。把好聘任、晋升二道关卡,建立浓厚的、创新的学术研究气氛。■

(徐忠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生教育应贯彻“导师负责制”

近些年来,研究生培养一改过去严格实行的“导师负责制”,开始采取所谓“导师组”体制。这种“集体导师制”弊大于利,最主要的问题是,它采取的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如果导师的责任心稍有欠缺(在当前导师水平缺乏严格的考量机制和导师教学过错缺乏追究机制的情况下,这种责任心的欠缺还是相当普遍的),那么对研究生的学习较少关心督促、基本放任自流的情况也就不是个别现象了。于是,在这样同一个知识背景和学术平台上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自然是批量化、共性化、平均化的。为此,笔者建议:

(一)严格贯彻“导师负责制”。2005年1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科工作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会议的主要精神就是“严格贯彻导师负责制”。从“导师负责制”的本义而言,这里所说的“导师”,应该不是“集体”意义,而是“个体”意义上的,或至少是以“个体”为主的。

(二)落实个体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自。要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尊重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规律,改变目前“本科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围绕着学术个性、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落实个体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自。

(三)导师负责制应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导师有自主培养研究生的权力,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没有限制。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应对导师的培养行为实行“目标化管理”。导师必须为他的培养任务制定一个比较详尽的、明确的、最好是量化的目标,而他的任务完成情况,则要经过学位委员会的严格考核认定。

(四)研究生管理体制要同导师负责制相配套,否则导师负责制也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导师负责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这里只是提出一种大略的思路,倘要实行,还需经过科学细致的研究论证和认真规范的推行实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种“导师负责制”是搞好研究生教育,培养富有竞争意识、学术个性和自主创新精神之人才的较好途径,应当予以科学地贯彻和推行。■

(郭松海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高校工程类专业教育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教育质量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工程类专业教育轻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应引起重视。具体表现如下:

1.原有工科院校纷纷向综合型、研究型发展,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已经削弱。

2.本科教育忽视实习环节。大学四年,最后一年基本上在找工作;专业实习基地难找,绝大多数企业由于效益原因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学校往往采取学生自行找单位,结果学生找个单位盖章了事,专业实习名存实亡。

3.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实践经验,而现行高校职称评定也主要是以论文篇数论高低,评定体系本身也不鼓励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实践。

4.工科毕业生不会画施工图,不懂生产及施工基本规程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当多的工科毕业生不愿到工厂、工地甚至设计院等工程技术第一线去工作,而热衷于当高级白领、公务员,搞策划管理。

科学要转化为技术和工程才能成为生产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建议:(一)对工科院校或工科专业的评估应重视实践环节,将有无实习基地及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作为专业设立的基本条件之一。(二)从事工程类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应当具有一定年限的工程技术实践经历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对主持过具体工程项目设计或生产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可将其项目业绩与论文同等看待。(三)校办企业(含工厂、研发基地、设计院等)应有别于社会上的一般企业,应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在经费上要给予支持。(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鼓励毕业生去生产第一线工作。(五)多层次办学,恢复和办好工程技术类中专、大专,培养大量的各种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

(马凯梅 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关于改进高校贫困生贷款的建议

近年来,让大学贫困学生都能完成学业,“不使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已经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任务。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帮助贫困学生贷款的政策,但在一些地方未能得到很好地执行。

笔者认为不应把助学贷款的事全部交给银行去做,而应改为从国家预算中专门设立一个贫困大学生贷款基金,真正做到使贫困学生都能有地方贷款和能够贷到款。在贫困大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学习艺术专业的,他们遇到的困难更为严重。因为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学费为每年一万元,专业艺术院校的学费更高,有的院校达每年一万二千元或一万五千元。目前国家规定的学生贷款最高贷款额为每年六千元,显然在做出这一规定时,没有把这部分学生的困难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