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文化传播

新媒体文化传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传播力;影响;提升

就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态势来看,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且让文化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文化的多元化有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的革新与发展[1]。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其在文化传播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方式,指的是利用科学技术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媒体表现形态,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媒体表现形式有触摸媒体、手机新闻以及数字杂志等,同传统的媒体形式,例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相比,其优势非常明显。新媒体让文化在传播中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种种限制,让文化渗透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与传播,其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让文化信息的获取更加及时,供全人类进行交流,让地球村的设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虚构。

二、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文化传播体系,单从对社会信息的影响而言,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其有效的推动了当下文化传播平台的发展和转变传统传播的方式[2]。在我国古代,那时候的文化传播通常就是奔走相告、口口相传的方式,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投入使用,人们便能做到足不出户也可知晓天下事,这不仅改变了很多传统文化传播的样式,而且也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在时空上的限制,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文化传播原有的模式。由于在新媒体上具有匿名的特性,所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便脱离了身份的限制,更愿意将内心真实想法表露在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上,提升了信息的交流性与互动性,让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古代,文化传播的速度比较慢,传播的范围也比较窄,而这些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新媒体出现之后统统被打破,使得文化传播更多了共享性。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放大,越来越多丰富多元的思想文化透过新媒体被传送到我们眼中的同时,也将我国独特的文化向世界各地进行传播,有效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文化的传播、交融与多元化发展。此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多数为图文结合,这也让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不同文化,同时,新媒体的页面有着良好的交互性与便捷的操作性,它让人们在彼此交流的同时促进了文化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文化变得更加便捷化、速食化与碎片化。

新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不仅起到了媒介作用,其自身也在逐步丰富文化内容,紧跟时代脚步。在新媒体的推动之下,曾经那些古老的传统文化也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例如一些传统的文化表演艺术,现在的年轻一代对其越来越不感兴趣,但是在新媒体的有效改良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3D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光影技术与之进行有效结合,以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重回大众的视野中,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所以说,现如今的文化传播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和参与性。

三、提升新媒体文化传播力的策略

在当今国际社会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文化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各国的文化产业正逐渐向规模化发展,例如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娱乐业,美国的电影业等等,都已成为各自国家的代表性产业[3]。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还远远不够,且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源配置不足、发展导向性不够、建设重复度过高等等,都急需我们着手进行解决。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崛起,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地促进,产生良好的杠杆效应,通过科学合理、高校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通过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力度,逐步研发和引用新媒体技术,才能够提高文化的传播力。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审美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新媒体技术,去更好地适应当下人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文化得以快速高效地传播开来。正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文化传媒当中,让新媒体技术时刻保持更新,才能不间断地丰富文化内容。因此,在新媒体科技的研究方面,国家要给予更大力度的资金扶持。

对新媒体进行科学配置,使新媒体资源分配更加合理。随着新媒体的智能化,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精神气质发生了转变,而且也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愈发职能化。通过对新媒体科学合理地运用,不但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能够节省文化产业的运作成本,更好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让社会资源达到完善和整合。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创新力与产业体制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在文化经济产业的道路上逐步探索,其发展形势较为良好,然而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管是南方与北方、内陆与沿海,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贫富差距,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失衡,所以,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平衡,将文化产业链扩大,积极创新文化产业的生产、宣传、营销和传播等策略,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时刻保持时代代表性的文化观。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国家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无时无刻都对其民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且引领着不同领域的发展。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新媒体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打造极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观。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沉淀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所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向世界传播文化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我们极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观[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是目前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对文化的传播能与影响都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且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为社会大众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活力与动力,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增添了竞争力与凝聚力。现如今,随着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手段急速扩张与发展,我们更应该对新媒体进行灵活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国的民族文化向更多地区传播开来,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当代传播,2012(01):46-48.

[2]卢广婧璇.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方法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 (12):333.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强势到来,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新媒体时代的核心在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在此环境下音乐文化传播特征的更新,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加大对新媒体的应用力度助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高效传播成为了值得关注的课题。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现状进行简要概述,基于新媒体环境分析其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作用,从而提出对新媒体环境下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策略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生更深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

新媒体;民族音乐;音乐文化;传播特征;传播策略

音乐文化的传播是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亦成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主要途径。在现代社会,媒介的生成成为了音乐文化传播的平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的更新频率也在不断上升,音乐的传播从最初的口耳相传迅速过渡到了音像与唱片传播,时至今日已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下实现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纵观媒介平台每一次的更新,均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更进一步的促进作用,音乐文化的发展空间也由此无限放大[1]。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不仅承载着深刻的历史烙印,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代,民族音乐遭受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冲击而大受排挤,甚至逐渐呈现出了被社会遗忘的趋势。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亦应当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跳板。因此,基于新媒体环境探寻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新出路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民族音乐文化概述

顾名思义,民族音乐即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而衍生出的一种具有着民族文化内涵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华民族具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在时间的沉淀作用下,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逐渐形成,加之历史、多民族等文化的整合,赋予了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从而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领域当中的重要位置。就民族音乐的内容来看,多以中国古代乐器为伴奏,以对大自然之音的模拟为主题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自然之感的音乐艺术[2]。因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侧重点多在于倡导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性。由此可见,我国民族音乐集历史与民族文化于一体,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使民族文化内容因此而更加丰富,关于民族音乐本身的文化属性也就无须赘述。

二、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意义及现状

1、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意义

民族音乐作为融进了民族化特色的音乐艺术,在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赋予了民族音乐以特定的文化属性。本文认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播;另一方面在于对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产的传播。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具有着音乐艺术的普遍性特点,其独特之处即在于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特色文化方面。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广袤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众多民族,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民族音乐却将此整合形成了统一的民族精神共鸣,并在此其中以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为核心凸显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与此同时,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着属于自身的历史背景,也正是在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背景下沉淀出了不同特色的民族音乐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亦象征着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以及不同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质,因此成就了民族音乐艺术在文化领域的延伸,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财产。综合两方面来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则对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2、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便一直备受重视。在早些时期,民族音乐的传播途径主要依赖于不同主题的实体文化活动,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的综合化发展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已难以为继,无法满足国内外对民族音乐文化日益增长的认识需求[3]。新媒体环境的创设,为当代音乐艺术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在国际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新时期,以西方音乐为代表的一些外来音乐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致使我国民族音乐逐渐被冷落,加之民族音乐传播方式的局限性,迫使民族音乐迎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拓宽传播渠道成为了大势所趋。本文认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之所以相对滞后,一方面是因为在国际多元音乐文化冲击下所体现出的我国文化自觉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民族音乐文化应对多元化文化的冲击而逐渐淡化了自身的个性化音乐艺术魅力。加之我国民资音乐本身传播机制的创新力度不足,致使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明显受限。

三、新媒体环境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作用

1、新媒体环境下音乐文化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是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所生成的新型媒体形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在各类新兴网络终端设备的技术支撑作用下实现了大数据的广泛传播,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优势,包括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传播内容的海量化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等等。分析其对于音乐文化传播的特征,本文将此总结为三方面:第一,音乐传播的高效率。新媒体凭借着对传统音乐媒体时空局限性束缚的突破为音乐的传播开辟了更广阔的平台,将所有类型的音乐整合,人们可以在新媒体中尽享音乐盛宴,并随时随地掌握各类音乐信息。第二,音乐传播的广泛性。新媒体环境下的最显著特征表现在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方面,因新媒体平台中音乐数据具有着广泛性,因此赋予了新媒体所有受众接触、感知并传播音乐的机会。加之在新媒体环境中,所有人均可以成为音乐信息传播的主体,为音乐艺术的相互交流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说,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艺术传播途径更广,已实现了音乐艺术传播的广泛性特点。第三,音乐传播的互动性。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前文提到多以实体活动为主,这种传播形式均以传播者为中心进行着单向性的传播[4]。而新媒体环境则直接打破了这种传播模式的局限性,通过对互联网优势的利用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架起了一座互动桥梁,受众不仅能够更直接地接收传播者所传播的音乐,更能够成为转播主体将音乐传播给更多的人实现多向互动。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音乐传播的互动性直接使传播效率超越了传统的任何一个媒体。综合以上传播特征能够看出,我国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紧随时展的浪潮借新媒体平台实现传播实效性的质的飞跃具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民族音乐借新媒体的传播,能够直接增大人们了解民族音乐的机会,从而拓展民族音乐爱好者的队伍,进而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新媒体环境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新媒体环境下音乐文化的传播特征的分析能够看出,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文化传播拥有了空前的机遇。新媒体技术优势主要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获得,在互联网以及通信技术发展的综合作用下,新媒体环境下的音乐传播渠道不断拓宽,人们享受音乐艺术再也不需要购买音响制品或者去各种音乐活动现场,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搜索关键字则能够获取海量的音乐信息[5]。就民族音乐来看,均具有着民族性特点,因此多数音乐本身的限制性就较强,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音乐,传播范围也就更小,成为了制约民族音乐传播实效性的最大阻碍[6]。而新媒体的优势则能够有效打破民族音乐传播的传统限制,为民族音乐信息的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民族音乐的传播与推广效率也就由此全面提升,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民族音乐应当正视当前传播现状的不足之处,利用好新媒体平台,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开辟更多的渠道。

四、新媒体环境下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建议

民族音乐文化借新媒体环境优势提升传播的实效性实为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我国当前民族音乐的传播现状,本文认为要想保证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效率,应当重点做好如下方面工作:

1、塑造民族音乐文化精品以占领更大的新媒体空间

我国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艺术领域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我国的多民族文化精髓。我国众多民族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差异也赋予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以保罗万象的特点。因此本文认为,要想将所有的民族音乐一并“打包”置于新媒体环境下显然不切实际。而应当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基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择取优秀的且极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进行传播,确保传播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着广阔的影响范围以及深邃的思想内蕴,并且能够为更多的人所喜闻乐见[7]。如此,才能不断塑造出更为优质的民族音乐文化精品,引导人们喜爱民族音乐作品,并从中了解到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赢得更多的优势。比如《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以及《高山流水》等,此类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以厚重的民族历史沉淀和民族化的审美特性对于民族音乐精品文化的引航作用不容忽视。

2、在保留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加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力度

民族音乐多生成于该民族历代乐人的不断创新成果,虽然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但基于民族音乐特色基础上的创新加工亦是必要环节。新媒体时代,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已难以满足现代人的品位,对此,本文认为应当在充分保留民族音乐作品风格神韵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创新为民族音乐注入新的活力,赋予其时代价值及内涵。比如《新贵妃醉酒》、《花为媒》等,此类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均是由传统民间音乐创新而来,既保证了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特点,同时也通过创新力度的加大赋予了民族音乐以鲜明的时代性,不仅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同时还使人们的文娱生活更加丰富。

3、强化对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华民族具有着几千年文明史,我国的音乐文化遗产也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有着丰厚的累积,成为了民族音乐的宝贵文化遗产。这些音乐文化成为了当前民族音乐不断创新的源泉。然而在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作用下,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却不乐观,很多民族音乐有所流失,老一辈的音乐传承人数量也在减少,使得民族音乐在多元音乐领域当中备受冷落。在此情形之下,本文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新媒体优势的利用,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延续性传承与发展。

4、打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新媒体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一体化融合的深度,究其原因主要是出于新媒体环境本身的便利性与开放性优势。因此,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不应当仅限定于国内,更要放眼国际,从一个新的高度审视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前景[8]。对此,可以在保留我国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融合西方乐器的应用,通过改革创新使我国民族音乐更容易被外国人所接受。比如《风雅颂》、《卧虎藏龙》以及《蝶恋花》等民族音乐作品,都是通过中西乐器的融合加之民族美声和西洋唱法的综合在国外的演出中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被誉为是极具中国民族风格的“中国气派”音乐作品。由此可见,打开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格局有利于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走的更远,从而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传播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具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具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时至今日,中华文化宝库已累积出了博大精深的资源,其中,民族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传播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作用不容忽视。就民族音乐的文化特征来看,是经由数千年发展沉淀而形成的具有着美学思想内蕴的宝贵文化遗产,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对中华音乐文化的尊重,也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新媒体环境的生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只有对此予以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多元渠道为民族音乐的传播提供新的动力,才能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全面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并推动其健康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雪,苏畅.新兴媒体对我国民族音乐跨文化传播的影响[J].音乐传播,2015(01):85-88.

[2]贾恒存.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之路探析——以京族民间音乐的传承现状为例[J].歌海,2015(05):41-49.

[3]何晓兵.论音乐类平面媒体的发展及其对音乐生态的影响——近现代媒体环境中的音乐生态研究(之一)[J].中国音乐,2014(01):192-211.

[4]柯琳.整体反观解构整合——论少数民族音乐在当代的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3(05):50-55.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项目基金】本文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3―2014年度中央财政专项“中国古典文献重点学科及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zczw0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凝聚了本民族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并构成了本民族的特质。有效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对维护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同样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各种新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思想观念,影响着少数民族群众的价值意识构建的内容和方式。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无论是在媒介信息的选择上,还是受众在信息接收上都处于弱势,因此,借助新媒体传播、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势在必行。

一、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现状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南部,在境内生活着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壮、土家、仡佬族等36个少数民族。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积淀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各民族建筑、服饰、婚俗、祭祀、歌舞等古朴浓郁,美不胜收。如,水族的端节、马尾绣、被誉为“华夏古文化宝库中一块珍贵的活化石”的神秘的水书;苗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衫龙,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有委婉动听、抒情优美的“游方歌”,还有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的苗族木鼓舞和庄重的踩鼓舞;布依族的花灯以其灯夹戏的独特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美的音乐唱腔而闻名遐迩;毛南族的猴鼓舞、瑶族的打猎舞等,这些独特的民族节日活动和舞蹈构成一座黔南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深藏着民族的记忆和对本民族历史的追溯。民族节日活动的举行有其独特的时间性、神秘性、神圣性和文化性,在这样的文化场域中,吸引着本民族青少年参与其中,民族文化才得以展示、传播和传承。

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年轻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信息通讯和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改变。一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地一般都位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为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离乡背景进城务工。由于种种原因,年轻的一代人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兴趣,缺少文化自觉,民族文化的传承后继乏人,使得一些传统的民族歌谣、传说、民族民间技艺开始失传,一些民族歌师的离世,便出现“人死曲终”的状况,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陷入困境。另一方面,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方式随着现代传播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民族节日不再具有神秘性,节庆活动的时间性不再具有唯一性,而根据需要变得具有多元性。民族节日传统的原生态已变成现代意义的衍生态,成为游客观赏、猎奇的一种应景表演。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文化的强势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不断造成冲击,媒介的转型加速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遗忘,少数民族文化汉化趋势明显,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离其民族特色渐行渐远,民族文化的传播式微,带来更多是对本民族文化的隔膜与疏离,甚至有的在传播中面临着变异消失的危险。

在传播的内容上也不对称。从当前媒介的传播内容看,大部分集中在时尚、前沿的城市生活,虽然这些内容给受众带来了新鲜的、先进的生活理念,但这些内容对祖祖辈辈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民众来说,存在距离感。而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和文化的节目较少,有的节目表现的并不完整,使得外界对少数民族产生一些刻板印象。

二、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困境

民族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性格,关系着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改革开放前,由于交通和自然地理位置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传播相对闭塞,文化的传播方式也较单一,传播途径也很有限,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莫过于人际传播。常常是通过市井街头,还有一些特殊场合,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特定的公共场所,人们才能聚集起来交换信息。社会生活中最直接也最常见的传播方式莫过于人际传播,客观上造成少数民族文化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格局。

当今社会的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媒大幅度地改变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媒体的扩张,自然打破了村落的闭塞状态,与外部的信息交流规模日益扩大,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文化传播得到了飞跃式发展。过去黔南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鲜为外界所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交通基础设施和传播环境的改善,藏在深山的黔南独特绚烂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外界所知。但笔者就有关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内容上网查阅发现(截止2016年7月),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相对缺乏,信息传播不对称,传播的内容均集中在各类新闻报道方面,对活态的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播力度不够。

(一)新媒体已使用,但民族文化内容缺乏

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对新媒体开发不足,微博、微信中难觅有关黔南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网站中的信息一般常聚焦于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新闻报道,且信息传播形式陈旧,呈现扁平化,未对背景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客观上导致少数民族文化整体形象不够丰富。对少数民族风情、风俗习惯传播不够,难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有的内容更新滞后,失去传播活力。

(二)文化资源利用率低

黔南地区生活着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毛南族、壮、土家、仡佬族等36个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特性,如,布依族文化的典型性、苗族文化的多样性、水族文化的唯一性、瑶族文化的神秘性、毛南族文化的特殊性等,这些是黔南多元民族文化的代表。在对外传播上,媒体有时关注的多是黔南奇特的山水风光和舒适气候条件,或是对少数民族祭祀活动过度渲染,真正涉及文化层面的东西不多,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并未被完全开发利用,以至于可能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被误读,产生片面的解读。

(三)商业性过于浓厚

由于现代传媒根植于城市,特别是媒体在商业化模式运作下,传播内容倾向娱乐化,传播内容侧重于时尚前沿的都市生活成为众多媒体的经营方针。许多时候少数民族文化在各种媒体上得以呈现,是以经济活动的附属品形式出现。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助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这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有时为了视觉冲击力,为了视觉审美效果,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人为的“改造”,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进行“包装”,致其“变味”。民族文化展演成为一种仪式或者一场视听盛宴去满足受众,脱离了民族文化本来的原貌,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深入的挖掘与传播,有去乡土化倾向,给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负面影响。

三、创新传播渠道,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

民族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媒体不但包括了网络、手机等日常接触频率较高的媒体,同时也包括了户外广告、灯箱广告、车载电视等传播媒介。这些媒介无处不在,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选择更加多样,丰富的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与渠道应与时俱进。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生态环境悄然发生着变化,一成不变的传播形式和内容很难得到受众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年轻受众的认可。

文化的表达、传播必须要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通过媒体表现出来。新媒体具有强大的扩张力和表现力,这为传播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应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加强对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应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载体形式,使黔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常态化、网络化、个性化、持续化。

(一)人才队伍建设是民族文化传播的保障

新媒体是现代传播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传播平台,它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现在大众传播活动将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融合于一个平台,因此在传播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确立少数民族大众传播的理念,加强培养一支民族文化传播的专业队伍。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传播民族的文化,必须要有一支民族文化传播人才队伍来支撑。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包括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工程、文化活动、文化人才等方面,其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传播从业者对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进行选择和把关,所以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应重视少数民族传播人才的培养。任何一种少数民族文化,没有谁比它们自身更有发言权。民族文化传播从业人员与本民族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与深厚的感情,是实现民族文化自主传播的有生力量。另外,在培养民族文化传播人才时,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团队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利用好高等院校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与科研成果。在加强对民族文化研究的同时,不断提高新媒体应用能力,以多维度的方式传播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多样性的开发

传播渠道多样化是新媒体的一大特征,这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用户持续增长,互联网文本、图像和声音等超文本的叙事整合,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便利的传播空间。其一,利用非文字传播形式,将民族文化用电视、电影、绘画、舞蹈、歌曲等多种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让受众用五官去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因为这一类传播模式更加直观、更加真实可靠,让受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最真切的一面。在叙事策略上,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受众的关注,找到与受众共鸣点,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如,由中央电视台《中华民族》栏目和黔南广播电视合拍摄制作的四集人文生态纪录片《喀斯特神话》,分《绿宝石》、《茶人生》、《江之盼》、《望星空》四个篇章,围绕贵州黔南独特的气候、生态、民俗、自然风光等,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示黔南喀斯特的神奇,展现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之美。美丽的黔南借助电视媒体走出了黔南,走向了世界,培养了黔南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觉。又如黔南举行唱响布依族歌曲《好花红》活动,对民族文化品牌进行深度推广。

其二,利用动漫传播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以动漫为媒介传播民族文化,更易为受众所接受。动漫作品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还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黔南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三维动漫题材选取源,如,各民族历史、传说、民族传奇人物、民族节日、民族风俗等等,用三维动画的形式,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少数民族的文化进行阐述与展示,使受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还可以通过动画带来的动漫附属品,进一步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优秀的动漫作品可以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一部动态民族志。

其三,新媒体是时代的弄潮儿,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新媒体,新媒体也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变革。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和迅速发展也改变着社会文化的存在形态、传承方式、传播手段、价值功能和生存环境。从某种程度来说,新媒体扩大了文化传播的主体,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突破了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降低了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成本。尤其是微信平台让大众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提升民族文化自主传播的参与度。可以开设黔南民族文化传播的微信公众号,这将大大提高传播效率,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来说意义重大。

(三)互联网+终端体验,拓展民族文化传播

立足于黔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互联网+民族文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一方面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助推民族地区文化品牌的塑造;另一方面,为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和旅游服务,为文化消费提供自主参与、体验互动的需求。如,在黔南州60周年州庆活动期间,在都匀古老的石板街举行布依长桌宴活动,近千名群众齐聚石板街尝美食、品美酒。宴席上,主客相对并对酒高歌,展示布依族特有的风情民俗和布依族人民勤劳、热情、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将民族文化以多媒体形式在线上展示与线下受众的参与体验结合起来,增强受众尤其是本民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和认同,激发少数民族的自豪感,从而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促进“互联网+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参考文献:

[1]仁青卓玛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利弊研究――以藏族文化传播为例 [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2]陈峻俊、 邹慧霞 .论网络媒介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8).

[3]徐俊六 .新媒体环境下民族节日的文化传承研究[J]. 昆明学院学报,2015(2).

[4]王朝阳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困境及对策[J].新闻前哨,2011(3).

[5]肖M.创新传播方式 促进文化传承[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2.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第4篇

1.1存储的海量化

在多媒体技术下,音乐能够被海量存储,特别是云时代的到来,音乐存储技术已经十分发达,海量存储音乐已经不成问题;与此同时,手机存储量随之增大,其内容与形式呈现海量化趋势。

1.2传播的多样化

在新媒体中,音乐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首先,播源不再单一。在新媒体下,音乐传播的覆盖面更加丰富,除了专业人员,业余爱好者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渠道获得相应的音乐;其次,在多媒体下,音乐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

1.3渠道的交互化

在新媒體下,音乐的传播渠道呈现出较大的变化,音乐虚拟社区化已经成为趋势;在音乐传播过程中,其用户之间的交互、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交互已经成为趋势;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音乐传播渠道交互更加方便,在App端可以更加方便地形成交互链接,即时交流更加方便。这种传播渠道使得音乐传播互动性大大增加,音乐更加亲民。

1.4受众的个性化

在现有的多媒体下,受众的个性化逐步突出,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更加个性、细分,个性化趋势明显。多媒体下的移动音乐可细分为:社交类,音乐服务中加入诸多社交因素,提高用户满意度,这是未来移动音乐的重要趋势,唱吧等服务供应商就是符合趋势的产品;曲库类,这一形式是十分传统的音乐服务,这类服务的供应商是目前最多的,但曲库类产品的用户黏性不足,容易流失;电台类,豆瓣FM等产品就是此类别的代表,其主要通过被动收听方式实现音乐传播;音乐商店类,在这种模式下,收听音乐需要付费,需要依靠较好的音乐环境才能较好支撑其产品;运营商类,主要通过彩铃等形式进行产品运营,沃音乐便是其典型产品。二是交互、共享等特点已经成为音乐传播的标签。在多媒体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下,音乐传播的广播式传播形式已经成为过去,交互式传播成为趋势;在音乐社交文化方面,多米等产品已经实现由用户自行新建歌单,并实现上述音乐的分享,互动交流大大提高;在唱吧产品方面,通过社区化的形式提高互动程度。

2、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文化传播内容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平台的信息存储能力有了质的变化。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等信息存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信息资源的储备管理以及共享能力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新媒体音乐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信息存储能力还是资源共享能力都得到了提升。网络平台中,海量音乐传播内容以及不断优化的传播管理技术,加快了音乐传播的速度、拓展了音乐传播的范围。

另外,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内容的永久性是传统电视等媒介传播形式不能比拟的,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地查找音乐信息。音乐传播内容的永久性离不开信息存储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技术的创新能够确保海量音乐内容的快速传播,提高了传播的效率。综上所述,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音乐传播内容海量化发展的趋势。

3、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文化传播渠道

首先,这种变革体现在音乐传播渠道的综合性上。开放式的网络平台赋予了网络媒体兼容并包的特点,使传统媒介传播和网络媒介传播相辅相成,呈现出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传统媒介依靠网络媒介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和补充自己,丰富了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使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渠道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其次,网络媒介技术的变革使人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传播者和受众。这种没有区别的角色转变,使新媒体时代的音乐传播形成了一个大的虚拟音乐社区。在这里,人们可以在音乐创作、表演和传播过程中实现即时交流和互动。

4、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文化传播注意要点

4.1内容增强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当前我国数字音乐的获取形式多是免费下载,通过网络下载地址就可以得到所需的音乐内容,这与音乐文化产权的保护是完全相悖的。观察国际网络媒体对音乐传播的管理控制可以发现,在日本的网络媒体环境下,对互联网、现场演唱以及KTV歌曲都有相应的产权保护规范,而且还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监管和执行。西方欧美国家同样也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因此,可以看出国际网络媒体对文化产权的保护和监管执行都已达到比较全面的程度,能够有效保护音乐行业的权益。

虽说近期实现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监管和执行比较困难,但这对音乐行业的版权规范来讲是势在必行的,而且也需要国家版权管理机构推出相应的管理规范。只有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版权管理,才能保障音乐行业的基本利益;只有在根本上重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文化产业的管理和监督,才能让流行音乐的发展得到保护。

4.2实现新型运营和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第5篇

目前,国内尚无对民族文化传播的确切定义,相关的理论探讨也鲜见。郝朴宁的《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可视为较系统性地从理论上对此问题进行探索的代表性成果。该著作运用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从传播主体、符号和内容、传播介质等几个主要方面,对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进行了历史性考察,揭示了传播在民族文化产生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与力量,并尝试性地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和构建民族文化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在民族文化的传播中,有几个方面的影响机制在发挥作用,即文化的维模功能、文化适应、文化的圈层性、文化融合、文化增殖、文化积淀、文化分层。他将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基点建构于民族文化的延存、传播、传承之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七个层次的建构要求。同时,作者应用传播学的方法与框架,将民族文化传播放在中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大视野下,提出了民族文化传播学的现代建构内容。这些思路和观点,尽管尚未达到建构起民族文化传播学的层次,但对于民族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以及对民族文化传播学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传统大众传媒的民族文化传播效力

传统大众媒体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也是覆盖面和渗透力最为广泛的媒介形式。配合国家的政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大量涉及民族内容的节目和栏目、专刊等被制作并广泛传播。对于大众传媒在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的功能优势,基本没有异议。然而,对于实践中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实际效力,学界存有不同的观点和评判。张燕认为,尽管大众传媒在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方面具有某种积极作用,但其实际存有的功利性,导致传播初衷与实际的议程设置效果之间产生了偏差,造成大众传媒在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的某种异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族文化原本的文化品质。同时,在表现方式上也丧失了民族文化最真实的面貌。故而她强调,大众传媒应充分尊重和维持民族文化的本真状态,从整体和细节上做到真实展现,才能真正发挥大众传媒传播民族文化的效力。刘祥平在对贵州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指出,大众传媒在当地的民族文化传播和旅游形象宣传中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仅仅依靠传统大众媒体是很难完成传播地区民族文化,促进当地旅游形象建设的任务。唯有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与新媒体形式,同时配合外部优势媒体的传播力量,才能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化传播的作用,提升传播效果。另有学者从个案出发,探讨了少数民族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传播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从电视节目的主体元素角度探讨了大众传媒如何提升民族文化传播效力的问题。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传播的研究中,有关网络、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的相关探讨数量最多,这是针对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而做出的积极回应。庄晓东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为背景,探讨了网络媒介与当地民族文化的互动,以及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民族意识与民族文化认同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实证考察,作者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了考察,提出了当地网络媒介建构民族文化的新模式,尤其强调并分析了民族意识建构的相关情况。陈峻俊认为,网络以其传播优势极大地改变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面貌,不仅扩展了民族文化传播的视野,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更深刻地影响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观念。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可极大地开发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潜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对于网络保护抑或是破坏了传统文化的争议,正是由于网络媒体的低门槛、互动性、自媒体特征,使得族群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不但不会导致某个民族文化的退化,反而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和谐,更好地平衡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阎敏以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与具体的策略性措施,建议通过联合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地打造文化传播精品内容;同时根据民族文化的特色,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细分传播内容,加强民族文化传播的集中性与针对性;提倡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体验式民族文化传播,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文化的特色。孔钰钦以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所面临的困境为基础,分析了利用新媒体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的可行性,提出从“建立新媒体动态生态少数民族博物馆”、“建设少数民族新媒体书店”、“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新媒体产业链”几个方面入手,开辟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新渠道。相比前两类微观层面的策略性探讨,张竞月和王金磊从宏观上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提出了“民族文化消费畸形”、“对外传播受限”、“文化符号机械复制”等问题,并给出“构建国家共同文化”、“进行民族分层化传播”、“民族文化大数据传播”等建议,同其他学者一样,他们也主张建立民族文化传播的产业链,加强民族文化传播的市场化运作,从而在吸引更多关注者的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学者针对“微时代”的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问题进行了讨论,如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建立在数字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传播方式,都将成为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有学者认为,应建立信息化平台,制定出符合具体民族文化内涵的微信息传播方式与路径,从而有效地拓展民族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提升传播力度。此外,自2008年开始举办的“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已成为此领域研究的重要平台,会议每隔一年举办一次,积极探讨了有关新媒体的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播、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等方面的最新最前沿的问题。

四、民族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是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另一大成果集结领域。在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不断与他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部分交融的动态过程。因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播与传承必然绕不开它同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处理情况,而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已是不可避免。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这种现实,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利与弊、得与失,让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在同族外文化的互动中得到传扬与承续,是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杨芳芳从宏观视角探讨了跨文化传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强调民族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的跨文化传播特性。且随着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各族文化之间在相互适应与融合的同时,也造成了具体民族文化的异化与原有文化传统的消解。因此,她从全球传播和文化霸权的角度出发,认为民族文化只有平衡好汲取外族文化的文明成果与保持自身鲜明特色和文化主旨的关系,增强文化传播力方能得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李娜用传播学的框架,对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方式进行了历史性的考察,爬梳了三个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形态与途径,并从文化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对传播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此为基础,提出少数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的三个主要特质,即“生产生活的需要”、“娱乐化”、“地缘特质”,这三个方面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广度与深度具有重要影响。另有学者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对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旅游中的跨文化良性传播与互动对于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还有不少研究者针对民族文化的表层结构,如民族服饰、舞蹈、音乐、习俗、体育等的跨文化传播价值与策略进行了专项研究,个别学者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影视作品中的民族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和效果给予考察,倡导通过这些可以跨越民族间差异的方式,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以促进本族文化的外部认知与传扬,从而完成保护和延续本民族文化的任务。此外,针对少数民族禁忌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问题,有学者进行了系统地考察。以少数民族禁忌在传播中的特殊性为基础,运用传播学的框架,从传播者、传播系统和受众三个层面分析了民族禁忌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情况与机制,为更好地控制跨文化传播中的这种负面因素,提高传播效果提供了重要思路。

五、文化传播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第6篇

一、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集成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性思维,在表现形式上、创作过程部分或全部依靠数字科技手段的新艺术形式,称为计算机生成艺术或计算机图形艺术,简称为CG(ComputerGenaratedArts或ComputerGraphicArts)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受控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和信息设计在表现形式、表达内容和传播形态上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开始走进艺术领域,促进了艺术发展,更新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普及和繁荣,以其数学化技术特征和交互性传播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具有可实现信息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和艺术性的沟通的优点,已全方面渗透至包括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报纸、书刊、动画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和包括传统绘画、平面设计、展览展示、建筑和工业设计、旅游业、咨询业、计算机游戏及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公共媒介系统。作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新兴艺术形式,归属于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创作工具数字化、作品展示交互性、作品呈现多样性、表现题材广泛性和艺术传播大众化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传播

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定居地,为体验不同文化和经历,本着对另一个地方的向往,选择去这个地方旅游,以实现认识这个地方的目的。旅游过程中,除了对旅游地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色、人文特色和历史遗迹等观光外,对旅游地文化的认识和传播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追求。正是这种新需求,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深挖旅游地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同步产生,但被得到关注和重视仅有20多年的历史。旅游文化被晏亚仙先生在《旅游文化管见》中被完整定义:是基于区域规划和建设思路,以山水景等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为框架,以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展览和科研等多种途径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综合性活动。如果说旅游的灵魂是文化,那保证旅游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传播。旅游文化的传播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山岳景观文化、水景观文化、生物景观文化和特异景观文化等自然景观文化传播,人文景观文化传播,包括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社会景观文化传播及企业文化传播等。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可以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等旅游主体,也可以是旅游社和旅游地职能部门等旅游中介。其中旅游者既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向旅游地居民和来自其他旅游居住地旅游者传播自己居住地的文化,也是旅游文化的接受者,可以接受旅游地的文化和其他游客的文化传播。随着数字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媒体业已为旅游业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旅游文化呈现出视觉化传播和媒介化传播时代特征。一方面,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元、生动形象的视觉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且以旅游者角度出发,提供符合旅游者的需求和接受方式的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文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实现有效的旅游文化传播。

三、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不同地域间景观、人文、社会和民族文化等文化信息的流动,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文化旅游者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渗透至旅游文化传播的各个角落,在传授关系、传播形式、传播媒体、传播效果和传播意义等方面产生了下列的影响:

(一)传授关系

依托于电视媒介和平面印刷媒介的传统旅游文化信息基本上属于被动型媒体,信息和旅游者形成的是给予与被给予的单一关系,旅游者仅可以被动接受信息。基于主动化传播是传播的重要属性这一思想,数字媒体艺术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以其强大接受力和传达效果实现了旅游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主动传播。旅游者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旅游文化信息,从灌输式传输的消极接受过程到互动双选的主动参与过程,通过双向沟通、合作、互动和反馈过程,旅游者从传统的旅游文化接受者角色主动转变为旅游文化的传播大使。基于数字技术数字化和高容量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旅游文化的传播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从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均采用数字化形式和数字设备完成,利用计算机将实拍素材和图像合成实现非线性自由编辑,经数字保存、压缩和传输技术完成高质量影像作品至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地图、旅游电子杂志、网路虚拟旅游等数字终端设备上,均以数字化的形式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

(二)传播形式

无形的旅游文化经数字媒体艺术视觉听觉综合处理后,具有多感官体验的综合表现,有利于实现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最好传播。基于数字技术和创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增强旅游文化的视觉感知,加之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响等新型形式组合的巧妙使用,不仅有助于增强旅游者对文化信息和内涵的视听感官效果,而且会以全面化和立体化,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效果,吸引旅游者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旅游文化传播活动,开阔旅游文化传播新视野和高效互动性。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集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响、文本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维性的创意设计语言集中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三)在传播媒体上,实现了多媒体的整合传播和新旧媒体的延续与共融

基于计算机虚拟完成平台和资源的整合,打破传统媒体各自为政的格局。在结构上,通过调研各媒体的优劣,优化组合,借助统一的数字形式整合众多单一的传统媒体为一个多元媒体组成的扩媒体传播平台,即数字传播媒体。在功能上,数字媒体集成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构建了高效、高容、多元的传播方式,彻底打破时空限制,方便旅游者自主选择。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完全取代旧媒体,旧媒体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会在新的数字环境下继续适应和演进。一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大的群体对新媒体的尚未充分适应,另一个方面,在数字媒体的帮助下,传统媒体也实施了相应改革,在内容制作和传播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

(四)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数字媒体艺术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引起了旅游者的注意。数字媒体艺术多元化的设计帮助旅游者选择性理解,充分挖掘和彰显了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通俗易懂方式帮助旅游者顺利读懂人文景观文化。数字媒体艺术通过多种手段加深旅游者选择性记忆,帮助旅游者多记住有意义的旅游文化信息,同时忽略或抑制不友好的旅游文化信息。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综合考量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像、本文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五)传播意义

旅游本身是综合文化需求、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活动。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可以实现追求文化差异,领略不同区域人文差异,寻求文化认同,探索文化环境的跨文化交流。数字媒体不仅有利于信息高度沟通,加大对话时空密度,丰富沟通内容,更能保证文化交流的及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全面性和直观性,尽最大可能避免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作为贯穿于旅游全过程的旅游文化传播,基于视觉形象的社会化和商业化行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是每时每刻均有经济和消费相关,数字媒体艺术促进旅游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是基于数字媒体的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新的旅游消费咨询、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过程。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旅游的模式,改变了破坏环境,破坏地方特色的粗犷式旅游模式。现代科技手段在旅游业的应用,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实现由传统单向、静态、被动的传播方式到动态、交互主动的传播方式的过渡,旅游者可通过网路自主在线观看、下载保存和沟通分享旅游文化。数字技术可通过扫描、拍摄、模拟等重塑传统传媒手段无法还原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音乐等即将消失或业已消失的旅游文化,不仅可以通过配合文献解译、现场解说和文书解释为旅游者提供素材,还可以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子孙后代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一睹历史,实现旅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

四、结语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第7篇

【摘 要】大学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指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传播大学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媒体形式越来越多、传播环境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有效传播校园文化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分析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多媒体传播整合”的观点。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传播 整合传播

校园文化是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建设校园文化并在学校进行有效的传播,让其内容和精髓得到全体教职工,特别是大学生的认可,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媒体融合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运用多媒体进行校园文化的整合传播,就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特点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由学校领导者所倡导,全体教职员工与广大学生共同实践而形成的,较明显体现出本校特点和适应性的各种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我国高校一直坚持运用校园媒体传播校园文化。从早期的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到现在的校网站、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移动传播平台,多种媒体相互融合,共同传播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传播进入了新的时代。如今,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具有如下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是学校各级行政和教育主管部门,他们通过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等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园文化传播。但如今,学校的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学生社团,甚至于各个学生班级等都拥有自己的媒体,可以用自己的媒体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播活动。过去是受众的老师、学生等也因为拥有自媒体,也开始从单纯的受众变成了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校园文化传播主体多元化时代已经来临。

2、校园文化传播手段和渠道多样化

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和传播校园文化变得越来越便捷。一方面,学校媒体运用学校配备的设施,如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校网站等制作和传播校园文化。同时,越来越多的非媒体人员,主要是教职员和学生,也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非专业设备,如通过照相机、手机、电脑等来制作和传播自己认可的校园文化内容。在传播方式上,校园媒体通过正式的渠道,如校报、校刊等有计划地传播校园文化,自媒体拥有者则通过各种各样的非正式渠道,如手机网络、社交网站、微博、微信、聚合客户端等各个移动传播平台传播校园文化内容。因而,校园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呈献出多样化的趋势和特征。

3、校园文化内容越来越多,传播效果呈现出不确定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中的物化形态内容,制度形态内容和精神形态内容都随着社会和高校的发展而发展,并呈献出数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等特征。一方面,这些海量的校园文化信息往往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存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校园文化。另一方面,海量的校园文化信息会增加传播者确定传播内容的难度,同时,校园文化受众也会对校园的内容进行选择性接收。因此,校园文化的传播效果不会呈现出简单的因果对应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不确定性。

4、传播时效不断增强

随着传播设备的普及和传播速度的提高,校园文化的内容形成和速度都会明显的提高。校园文化的传播过程会从过程的分阶段进行变为采集、制作、传播和实时反馈一体化。这种不断增强的时效性,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校园文化传播的速度,保证校园文化内容的实时更新与即时反馈。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校园文化传播的负面风险。当高校出现某个影响校园文化的负面因素时,学校如不采取及时、迅速的行动,有效消除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多媒体的自发传播就会放大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给校园文化传播带来负面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多媒体传播整合

基于高校校园媒体的多元化、融合化的特征,通过整合校园多媒体来传播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传播的效果,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多媒体传播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整合校园媒体资源,形成校园文化的全媒体传播

当前,高校的媒体资源越来越多,每种媒体都相对独立地开展校园文化传播活动。由于每种媒体均有各自的传播优势和不足,如果学校不能对传播媒体实施有效的管理,任由每一种媒体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校园文化传播,就可能导致传播内容不统一,可能出现重复、混乱甚至于错误等现象。因此,在传播校园文化过程中需要通过整合校园的媒体资源,实现传播的整体优势。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主要包括:

(1)校级媒体的整合和统一,如实现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网站等的整合和统一,形成统一的媒体管理中心等,统一协调每一种媒体在传播校园文化中的内容、功能、作用等,充分发挥每一种媒体的传播优势。同时,确保各种媒体在发挥优势的同时,相互配合,形成传播的整体优势。

(2)实现校级媒体与二级学院、社团甚至班级媒体的整合和统一。由于二级学院、各社团、学生班级媒体分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和部门,其在传播校园文化时往往具有很强的自由性,会对校园文化的整体传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整合和使用的难度较校级大,整合后的管理难度也较大。高校必须下大力气整合和管理这些媒体,确保其传播作用的发挥。

2、整合校园媒体设施,改善校园媒体的传播条件,为实现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物质保障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传播设施的不断更新变得越来越重要。校报、校刊、广播台、电视台、网站等原有的设施可能无法跟上不断更新的传播技术,其校园文化的制作和传播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大对学校媒体设施的投入,对现有的制作和传播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适应传播技术不断升级的能力,发挥学校媒体在传播校园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3、整合校园文化,并根据每一种媒体的传播特点,确定传播内容,提高校园文化传播的整体效应

为了实现校园文化的整体传播和有效传播目标,高校主管部门在开展校园文化传播时,要根据校园文化的传播规律,特别是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对传播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确定不同时期和条件下,校园文化传播的内容、目标、预期效果等。整合校园文化传播内容,主要包括:

(1)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相适应,确保通过宣传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来传播校园文化。一般来说,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规律性较强,重复性活动较多。学校在整合校园文化内容时,要根据一年里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和规律,确定校园文化的内容,并争取做到校园文化的内容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如新生入学教育、社团节、考核考试、集中性社会实践活动等。因为这些活动涉及到全校同学,其传播的影响力和效果最好。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活动所在的时间来传播校园文化。

(2)充分利用每一种媒体的传播优势,在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传播内容进行科学、有效的分解,为了保证新闻的新鲜,多媒体要追赶时效,尽量做到把最新消息传递给受众,而传统媒体要学会从多媒体中获得新闻源,并立即对新闻源进行再加工和。各媒体要寻找不同的报道点,使不同媒介的报道有特色。

4、整合校园媒体人才,为校园文化传播提供连续稳定、高质量的人才队伍

目前,高校媒体的从业人员中除了指导老师外,大多数主力是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大二、大三的学生。这些大学生由于存在毕业、考研等问题,往往会在大三或者大四时放弃校园媒体工作。因此,会导致校园媒体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和质量的下降。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传播主力,会存在传播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隐患。整合媒体人才变得十分迫切。整合校园传媒人才,要从二个方面入手:

(1)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针对媒体人才流动快、流失多的现状,学校要做好媒体人才梯队的建设。学校要制定长远的校园媒体人力资源管理计划,做好传播人才的招聘、培训、使用和管理,使得每一校园媒体都有一个低年级(大一学生)、中间年级(大二、大三学生)和高年级(大四学生)相结合的、数量合理、人员稳定的传播人才梯队。低年级的学生是校园媒体的培养对象,中间年级学生则是媒体的中间力量、高年级学生在媒体中主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人才专业结构和职能的整合。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传媒专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就有传播校园文化的现成人才。学校要依据传播校园文化的专业技术要求,在大学生中定期招聘、培养他们,形成一个数量充足、专业结构合理的大学生传播团队。同时,根据现代媒体的特点和传播工作要求,在有效内部职责分工基础上,依据专业结构和工作职能,进行专业整合和工作职能整合,形成专业分工明确、一专多能的传播团队。

总之,在新媒体不断出现、多种媒体相互融合的大趋势下,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传播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又遇到巨大的挑战。只要能充分认清当前的传播形势,加强媒体管理,积极主动做好校园媒体的整合,发挥整合传播的作用,就一定能让校园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①《中国电视节目移动传播百强榜》,it.people.com.cn/n/2014

/0612/c1009-25140081.html,2014-6-12

②蒲剑:《电视文艺传播研究》[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③张长明:《传播中国——二十年电视外宣亲历》[M].人民出版社,2012

④《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的传播策略》,news.xinhuanet.com/new-

media/2011-12/26/c_122485963.htm, 2011-12-26

⑤夏静、张晶,《电视传播还可以这样做》[N].《光明日报》,2013-12-21

新媒体文化传播范文第8篇

一、关于数字媒体的概述

现阶段的数字媒体总体上主要是以下三个种类:一是结合了数字技术的传统媒体。例如,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二是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下的网络媒体。例如,微博、腾讯网以及其他搜狐等不少网络平台。三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基础构建的移动终端,其中最主要是手机,同时也包括了IPad、车载视频播放等。现阶段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传媒力量,不断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大致上实现了人人参与的传播现实。

二、实现数字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促进作用的主要途径

数字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也使得文化传播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更让整个文化传播系统发生革命性的转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文化传播平台与渠道的拓展,除此之外,还让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更为迅速,并超越地域的限制,发展出更多的传播方式,促进了文化内涵的内容丰富和融合。

(1)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媒体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利用数字媒体的巨大优势,实现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信息进行传输与获取。目前,数字媒体的覆盖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越国家、地区以及时区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实现,信息通讯的即时通联都是极为现实的事情,文化的整合更是有了极大的发展。

(2)丰富了传播的内容种类。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依靠文字内容和简单的图像技术,然而新媒体的发展却将声音、高清图片以及影像技术应用于信息传播当中。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络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包括6.5亿在内的网民每天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进行信息的传输和接受,巨大的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影像等内容通过各类设备在不同用户之间进行传输,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信息种类。

(3)促进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数字媒体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文化内容。因为数字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包括电视、报纸以及广播在内的媒体通过与网络技术的融合,让电视节目的观看和储存都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让人们可以逐渐适应在任意时间点通过数字媒体来查看数字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媒体信息传播的模式,促进了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4)数字媒体扩大了传播范围。传统媒体尽管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但其影响力在数字媒体出现的短短十年间便被超越了,究其实质便是其对于受众选择的要求较高,限制了受众的群体面积。然而数字媒体可以通过对多种重点设备的应用来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受众面积,更是以图文并茂与声影结合的方式来加深受众对于媒体信息的理解,进一步扩大媒体传播信息的影响。

(5)极大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数字媒体在具备传播普遍性的同时,又让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很好地满足。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信息的选择与接受,更让自身在生活和空余时间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尽情地选择媒体信息,这是传统媒体所难以企及的。

三、数字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的改进

(1)促进媒体间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结晶,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主要是利用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例如,报纸、书籍、广播以及电视电影等。虽然这项媒体曾经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承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力量,因此促进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融合,以此来加深传统媒体传播的效用,重塑文化经典。

(2)政策支持。数字媒体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变革,给我国的信息产业、网络产业以及传统行业都是极大的促进。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分析情况,及时的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对新行业的发展进行支持和规划。不仅仅是对数字媒体的管理进行强化,防止其发展走向歧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分析,更是要对数字媒体进行引导和扶持,在促进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量,确保其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