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随着城镇化带来的水资源短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济南的“7-18”暴雨事件(图1)等,导致城市道路被水浸,交通几乎瘫痪,城市雨水排放模式的改善受到高度的关注,结合实际案例的推敲与总结,构建了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表1)。

(二)LID优点

1.LID定义

LID是一种生态化的土地开发(或再开发)技术,它将雨水管理尽可能地模拟成自然状态下的排放,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小规模的、分散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同属综合利用入渗、过滤、蒸发和蓄流等多项技术手段来减少径流排水量,控制暴雨所带来的径流和污染问题。

2.LID与传统的对比

相比于传统的雨水管理技术,LID具有明显的经济及环境效益(表2)。

二、低冲击开发( LID)技术的应用

(一)LID技术体系

LID技术体系(表2)包含两种措施,即非结构性措施和结构性措施。其中,所谓结构性措施就是通过小型落地辅助设施将雨水回收利用起来,雨水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渗漏、过滤、存储、收集、处理、存储等手段。

1.雨水滞留系统

当径流较大时,LID雨水滞留系统主要通过降低流速、延长汇集时间、延迟峰流量等技术措施来降低洪峰流量,通常以雨水花园、下凹绿地、生态草沟、绿色屋顶的形式存在。

2.雨水渗透系统

透水性路面(图2)是通常采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使得暴雨径流能够很快地渗入下一层的土壤中,从而减少雨水的流失以及河流污染问题。

渗透管渠:作为雨水渗透设施,对于材料和管径坡度的进行十分严格的设设计,这样可以提高渗透管内的流速,避免沉积物在管道内聚集,通过水体的自重来缓解其他设计和造价的供应。

渗透井:主要包括集水渗透井和渗透溢流井,前者指具有汇集雨水口和雨水下渗功能,后者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具有向外溢流雨水的作用。

3.雨水贮存系统

屋面蓄水池:屋面蓄水系统的两种存在形式:单体建筑物的分散式系统和小区的集中系统,流程包括集水区一输水系统一过滤系统一储存系统一配水系统,需要时还可与储水池相连。

地面蓄水池:在已有的天然池塘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工程技术处理,形成地面蓄水池,也可以在现有地块的基础上,人工开凿蓄水池。

地下蓄水池:可以在地表加入砾石材料,使雨水暂时储存在砾石间,在减少降雨径流的同时,还能通过自然渗透回补地下水,减少水体流失。

(二)LID技术应用与创新

1.LID园林景观设计运用

LID作为一种生态化的全新理念,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在充分利用园林景观的观赏性的同时挖掘其隐藏的生态手段,例如雨水花园、屋顶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草沟、树盒、过滤带、蓄水池等多方面的LID技术措施,结合相应的景观构筑物的设计,从每个环节中利用现有的资源体系,结合植物的自身的净化特点与多样性特征,使园林绿地在美观的同时还具备保护城市水生态环境的功能。

2.LID建筑单体运用

单体建筑作为构成整个城市运作的实体单元,在对城市雨水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建筑的外表面(通常指屋顶及立面)是雨水的主要接受面。其中,建筑屋顶尤为重要,它是降雨过程中与雨水垂直交接的主要界面,可通过屋顶花园以及相关的储存材料来达到收集雨水的作用。

同时,雨水在屋顶形成径流的过程当中,溶解出屋顶中沉淀的许多污染物,使屋顶雨水成为了重要面源的污染源之一,在雨水管理过程中可将单栋建筑作为一个循环单元,进行雨水的回收利用。

3.LID城市居住区运用

通过对居住区进行场地的功能划分、确定不同材料所具有的自然特点不同,有针对性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居住区作为人群聚集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大量单栋建筑的聚集地,对城市雨水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组图3)。

在居住区的景观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居住区雨水生成的源头以及住区径流排放的路径进行分析,结合居住区内部宜人的绿地景观(包括建筑周边绿化、宅间绿地、组团绿地、综合绿地等),将雨洪管理景观设施与居住区景观设计整合于一体。

三、LID技术案例分析——深圳市光明新区示范区

(一)光明新区LID技术的具体运用

201 0年,深圳市光明新区被确立为低影响开发( LID)技术示范区,对于低冲击技术的运用及绿色城市的营造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规划先导

总体规划层面基于“LID技术”及“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确立三方面的实践项目:公共绿色建筑、市政排水道路及公园绿地项目。涉及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层面的应用。

2.完善新区生态环境基础_严格控制新区河道蓝线以及水生系统修护

深圳市光明新区(约1 50平方公里)在原有生态保护线的调整优化基础上(约83平方公里,超过全区面积的50%),划定全区河道蓝线(组图5),全面保护区内山一水环境、湿地、低洼地等生态敏感区,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3.技术示范项目引导

详细规划层面实施落地,照新区管委会所编制的《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启动区低冲击开发详细规划》、《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等要求,规定了年径流控制在70%、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控制不低于40%的强制指标,同时,细化具体的控制指标: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必须配套雨水综合设施;对新建项目,在两年一遇24小时降雨条件下的,不需增加雨水外排总量。对改建项目,不替换现有雨水管网基础上,排水能力提高到三年一遇。项目类型细化落实公共建筑、市政道路、公园绿地、水系湿地、居住小区以及工业园区等层面的应用。

(二)光明新区LID技术运用的思考

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能够从技术上优化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在规划过程中主体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技术操作,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问题。

但是,低冲击开发基于宏观层面的量化分析较弱,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指导,实施政策不够完善,技术的推广缺乏政策支持,后期应充分借鉴、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让低冲击技术被很好地运用到实际的规划设计中。

四、结语

低冲击开发模式作为一种生态化、景观化、低成本的城市雨水管理体系,在城市未来的绿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我国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是一次重大改革,该理念应广泛运用到如今的建设当中,如景观设计、市政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规划等相关学科,结合相应的地域文化特色,进行城市绿地、园林景观、绿色居住、单体建筑、城市道路等不同类型以及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项目,成功地将雨水作为城市的生态之“源”、景观之“源”,尽不是城市的废水之“源”、污水之“源”。

参考文献:

[1]高莹,基于LID雨水管理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C].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周轩浅谈低冲击开发(LID)技术在绿色建造中的探索与应用

[J]技术与应用,2 014:7

[3]张善峰.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问题解决的景观学方法[J].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2

[4]叶启明.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应用探讨[D]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2

[5]赵林波,李龙,陈新等,城市雨洪管理新模式——低影响开发[J].Value Engineering, 2013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售楼处、体验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售楼处、样板房、体验区俗称房产销售三大件。随着房产销售进入白热化阶段,销售三大件成为影响销售的最重要的道具。本文根据笔者最近两年的工作经验,从营造房产销售亮点,促进房产销售的角度出发,进行售楼处及体验区景观设计的细致分析,从而更好的进行售楼处及体验区的景观设计。

一、设计目的

一个楼盘最初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售楼处、体验区及样板房。在各大开发商进行售价比拼吸引消费者的时候,消费者在关注住宅的户型设计的同时,注意力会更多的集中在日后居住的社区环境上。售楼处、体验区的景观环境作为消费者对该楼盘的最初印象,其具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展示性:

作为整个楼盘最先与消费者见面的部分,是未来楼盘景观的提前展示,它的展示效果,直接决是否能达到消费者对整个楼盘景观的预期。另外,售楼处最大的目的就是其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人车来车往的人知道,并且进入。[1]

2、局限性:

用地受限因素较大,范围一般比较小,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达到出小中见大的效果。

3、室外洽谈功能:

作为室外公共空间的展示,良好的景观设计效果,以及精致的户外家具的布置,让售楼处及体验区成为一个极佳的室外洽谈区。

4、协调性:

作为整个小区的景观提前展示,需与大区的景观设计风格统一,因此一般会选择同一家景观单位进行设计。

5、时效性:

有的售楼处属于临时设计,有的售楼处会是永久建筑,作为以后的会所使用,故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统一的规划,本着节约、融入大区景观设计的精神,进行设计。

二、设计管控要点

1、选址

售楼处及体验区的选址极其重要,利用地块的先天性优势,既要方便消费者易找易达,又要满足消费者看房路线的舒适性。因为很多项目在郊区,并且周边环境比较恶劣,例如前面道路工程车辆很多,周边都是在建工地,尽量避开此地址,确实不能避开,需要在景观设计时,重点进行考虑,保证售楼处及体验区内部环境的良好效果。[2]

昆明绿地云都会项目售楼处,前面道路为昆明市主要的渣土车进出道路,环境十分的恶劣,故在景观设计方案设计的时候,以“水院子”为景观核心,与建筑交相呼应,利用院子环装的围合空间,用植物及施工展示板将售楼处与道路进行分割;摒弃了“移步易景”的景观设计手法,在极小的空间内,提出了“无处不景”的设计理念,将室内室外的景观做到延续性,做到全景观无死角,将高品质酒店理念引入到设计中;引入了大片的镜水设计,让消费者在进入售楼处前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视觉冲击力。达到了很好的消费预期。

2、动线设计

售楼处及体验区的动线设计极为重要,需要达到消费者在到达售楼处及样板房的时候,就能够对这个景观效果进行全面的体验。在进行方案设计时,需要对整个地块及周边的环境进行分析,满足上文提到的五个目的。

动线设计包含两部分:

①落客区及停车场到进入售楼处的动线;

②售楼处经过体验区进入样板房的动线。

一般动线设计,需要保证唯一性,不走回路,保证动线沿线的景观设计有足够吸引消费者的亮点,利于营销购买心理的建立。

3、软硬景比例

软硬景比例一般控制在6:4。硬景的设计一般以水景(叠水、镜水、涌泉、喷泉)体现;铺装样式复杂,石材规格要求高,主要体现在石材的铺装图案、颜色(同一区域,颜色控制在三种以内)、材质;软景设计中,重点控制苗木的规格及搭配方式。根据景观设计的风格,会引进规格大的苗木,冠幅保证完整,修建不影响即时效果;小苗要求毛球苗,种植要求满铺不漏土;时令花卉用量较大,一般会根据开盘时间,提前预定时令花卉,保证开盘时的即时效果。另外根据开盘时间的不同及配合营销的要求,进行不同主题的情景化设计。[3]

4、限额造价

根据楼盘的业态及定位,进行限额设计,一般售楼处及样板区的景观设计单方造价会比大区的高,基本上在800-1200元/O。若为豪宅设计,造价会控制在1500-2000元/O。一般在项目做产品定位决策表的时候,就会做出这个造价。

5、便于施工

现阶段房产项目开发速度,很多项目从拿地到开盘,仅需要半年时间,对售楼处及体验区的要求会跟高,故在设计时,需注意施工的难易程度,根据开发进度要求,在设计效果及施工进度方面进行平衡。尤其是苗木的选择方便,更要根据开盘时间,进行苗木的适时选择。作为甲方进行控制时,不仅需要进行设计效果控制,更要结合施工进行控制。例如,我司南宁项目,要求的开盘时间是5月份,设计需要大片的薰衣草进行气氛营造,结合薰衣草的正常开花时间,需要在前期方案确定时,就要进行草花定制,进行温室的花期控制,满足5月份的开盘效果。

三、案例分析

根据售楼处体验区场地大小的不同,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1、场地比较充足,售楼处与体验区景观能够完全分开。此种情况,售楼处更多的侧重点在于满足展示性的要求,体验区承担体验功能及户外洽谈功能。

2、场地比较局促,售楼处景观与体验区景观重叠。一般为样板房设计在售楼处中,故售楼处的景观设计需要将体验功能及展示功能合二为一。

本文根据上述两种情况,各选一个案例,进行阐述。

1、绿地海珀璞辉项目售楼处及体验区

总平面图如下:

此项目位于上海新江湾城,为绿地住宅产品中最高端的产品系列,海珀系列。鉴于此区域云集了华润、九龙仓等众多一线房企,产品定位做了与周边楼盘的差异化处理。景观设计方面,也着重体现出豪宅的豪华尊贵感,更不失人性化的设计。

售楼处在1#楼,样板房在2#楼。体验区为中间部分。因这个地块面积较小,故结合大区进行了统一的规划设计。售楼处为永久建筑,在完成销售任务后,会成为会所,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进行统一的考虑。

1#楼售楼处的前广场设计,既满足了停车落客的功能性要求,有起到了良好的展示效果。设计简洁大气,在前场区域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利用地形的高差,进行了叠水设计,效果极佳。

作为海珀产品的景观标示性建筑-风雨廊架,也是这次展示的重点。根据风雨廊架的布置,景观在两边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

风雨连廊 对景水景及塑

阳光草坪的休闲座椅建筑入户景观

此方案的景观设计单位为上海柏景景观设计公司;施工单位为广州棕榈景观工程公司。造价约1000元/O。

2、绿地昆明盛高大城四期商业售楼处

总平面图如下:

此项目为商业项目的售楼处,面积很小,约1800O,且样板房在售楼处内,动线仅有停车场到售楼处一条动线。故设计的重点在售楼处前场、建筑灰空间及停车场。参照万科五d坊的售楼处处理模式,进行简洁的设计。考虑到工期比较紧张,仅有约1个月的时间施工,故并未采取较为复杂的设计模式。水景采取常规路线进行设计,运用了大量的石材铺装,主要靠精致的植物修建与施工来体现出商业项目的简洁、大气、精致感。

建筑前场空间的处理

建筑前场空间的鸟瞰图

此项目设计公司为上海泛亚国际景观设计公司,单方造价为800元/O。施工单位为上海绿地森茂景观工程公司。

四、结语

售楼处及展示区为整个楼盘的先期展示,其景观品质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整个楼盘景观效果的预期,对楼盘的销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甲方景观设计师,需要整合各个部门的意见,尤其是重点采纳营销部门的意见,售楼处、体验区、样板房是销售三大道具,如何促进销售,增加销售亮点,增加楼盘销量,是工作的最重要目的。从成本角度而言,景观成本是整个房产各专业成本科目中造价最小的,却是最能达到效果的。在日后的工作中,营造出消费者更为关注的室外环境以及更好的促进销售是此设计的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佳;浅谈龙湖地产楼盘售楼处景观设计; [J];《住宅产业》2011年05期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分析了景观工程中常见的水利问题,并以绣江河景观工程为例,进行了渗漏量分析、水量计算、护岸设计等相关分析。

关键词

河道景观工程;水资源;水面面积

为了景观效果考虑,河道景观工程常常会拓宽水面,拓宽水面增加了水体蒸发和下渗量,改变原有的水系平衡条件,是否会大大增加耗水量,甚至影响下游用水,需要进行水资源的论证。景观工程在河岸周边进行生态种植,增加美化效果,但同时,还需要考虑河道的行洪影响,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抵御高流速的冲击,保障安全行洪,同时保护种植植物。

1.案例简介

绣江河发源于章丘市明水诸泉,向北西方向至金盘村与西巴漏河汇流,向北经绣惠古城,由水寨辛丰村入小清河,是小清河的重要支流之一。景观工程位于绣江河章丘市浅井路到济青路段,设计河长3.5km,区域总面积约3493亩,其中景观面积2400亩。绣江河承担向下游输送灌溉用水的功能,目前仅存3~5米宽引水渠道,渠道采用垂直驳岸。面临的主要水利问题:一是确定是否做河道防渗工程,二是论证扩大水面面积是否对水资源利用带来不利影响,三是河道岸坡如何进行水利工程防护。

2.防渗措施分析

根据当地相关调查,河道下渗仅发生于泉水(即河道水源)的枯水期,下渗量占总来水量的12%~23%。地下水与景观水系可形成互补,地下水位较高时可对景观水系形成补给,地下水位低时,由河道水系补充地下水。另外,防渗工程造价高,并且破坏原有的河道-地下水联通性,将破坏这种互补关系,不利于河道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综上,确定绣江河景观河道不做防渗处理。

3.水面面积论证

来水量:绣江河水源主要为泉水和汛期上游雨洪水。泉水来源于章丘东南部石灰岩山区和淄博市西南石灰岩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属奥陶系石灰岩岩溶地下水类型,具有典型的雨源型特征。泉水多年平均出流量0.76亿m3,其中流入绣江河3076万m3。由于泉水主要为降水入渗补给,泉水出流的丰水期较雨季有一定的延期,主要为每年的8~12月份,1~7月是泉水的枯水期。汛期来水主要考虑上游28km2汇水面积雨洪径流,多年平均来水量554万m3,集中于6~9月份。耗水量:绣江河景观工程耗水量主要为水面蒸发量、渗漏量和景观绿地灌溉量。蒸发量受气象条件影响,如气温、气压、日照等,计算中,采用当地实测月均水面蒸发能力计算。渗漏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较低的5~7月份,河道水补给地下水。绣江河设计水面50万m2,水面宽110~170m。蒸发:设计水面情景下,年蒸发量53万m3。渗漏:发生于泉水枯水期,设计水面下,年下渗量563万m3。景观灌溉:景观项目区内规划绿地面积1230亩,灌溉水源来自绣江河,年总需水量40万m3。不同来水条件下,绣江河可向下游放水量1753~3883万m3。景观设计水面下,丰水年,各月来水量均大于自然耗水量,均可向下游放水,但5月份放水量微小,来水全部截流,用于维持景观水面,6月份开始,放水量逐渐增多。多年平均来水情况下,5月份,水量不足,部分水面可能达不到要求深度,无放水。枯水年份,来水量不足,主要出现在5~6月份,全部水面均有可能达不到要求深度,可采取暂停游船措施,无放水。此文比较了将水面面积缩小为40万m2的水资源情况,结果表明,缩小水面情况下,水量不足的时间会缩短,但对整体结果影响不大,仍然存在5~6月份水量不足的情况。综合景观效果考虑,选择原水面设计方案。由分析可知,一是景观水面蓄水量较合理,占泉水来水量的3%~6%;二是景观水系耗水为蒸发和下渗量,年耗水量占总来水量的14%~25%(以下渗为主)。下渗水量可形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充,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三是景观水系对下游灌溉影响较小。通过水系可向下游输送75%~85%的来水量。景观水面设计合理。

4.河道水利防护

考虑河道设计流速、沿线地质条件、潮汐涨落,为保证渠道运行安全及滨河带生态景观效果,渠道边坡需采取生态防护措施。常用的生态护坡措施包括:铅丝石笼、生态土石笼袋、生态植草袋、生态植草砖、活体木桩、植草毯等。在绣江河水面较窄河段,设计A断面———渠底宽为45m,边坡坡度约为1∶4,子槽采用铅丝石笼和生态土石笼袋防护,边坡配合绿化建设,种植生态植草。在绣江河水面较宽河段,设计B断面———渠底宽为100m,边坡坡度约为1∶4,子槽采用铅丝石笼防护,边坡配合绿化建设活体木桩防护,采用植草护坡。

5.结语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广场;功能思考;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项目概况及环境分析

1.1工程概况

1.1.1项目规模及工程概况

本工程建筑为综合性的文化建筑,总规划用地面积为15.42 公顷,地上建筑面积约53217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17329平方米,总面积为70546平方米,容积率为0.3,建筑密度为23.8%。加上市政绿地,景观设计面积约22公顷。

1.1.2项目位置及周边环境

基地位于新泰市区东南部,青云湖以南,滨湖路以东,青龙路以北地块。该区位恰恰处于新、老城区、青云湖生态风景区以及结构绿带之间,同时也在城镇总体规划的发展轴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基地成为城市发展的活力地带,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呈上启下的关键点。基地西面的滨湖路和南面的青龙路为城市主干道,由于新、老城区均在基地西北方向,主要人流来自基地西北方向,其次是西南方向。基地北面是青云湖,东南方向有青云山,景观资源丰富。

1.1.3基地地形

地形北高南低,从北至南高差约8米,坡度约1.2%。东西方向无高差。

1.1.4建筑性质

多馆合一的综合性文化建筑,包括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电影院、象棋博物馆、城市规划展馆、会议中心以及少量配套的商业,是市民文化活动的中心。这些场馆分布在五栋主体建筑内,五栋建筑围合在一起,中间形成一个有顶盖的半室外中庭,为市民的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灵活、开放的场所。

本项目的定位包括了四方面的特性:

标志性:代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历史性:建筑的表现手法是现代的、面向未来的,并且是与新泰的“和”文化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综合性:多种文化场馆的文化综合体,将各场馆的会议、观演、展览等功能集中布置,共同利用,节省了分馆建造所带来的重复建造、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综合性的功能使市民只要来到这里,就可以方便地进行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它必将成为颇具人气的市民活动中心。

生活性:本项目不仅创造一个文化综合建筑,更重要的是由建筑聚集和衍生出来的城市公共文化生活场所。

1.1.5建筑设计理念

综合利用、功能互补:文化中心不仅在形象上五馆一体,在功能设置上也将许多类似的功能合并,各馆共同使用,同时,建成后,各馆也将进行统一的物业管理,真正实现功能的共享和综合利用。

山水景观的呼应:三山一水是新泰的优质自然资源,位于山水之间的文化中心,与自然景观相互对话,融入城市景观体系。五馆围合的中庭内,人们可以通过建筑的开口远眺东面的青云山,向南,可以俯瞰市民文化中心的广场景观。中庭虽由建筑围合,但与周围景观相互渗透、联通。

历史文化的窗口:文化中心是展现新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当代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的窗口。文化中心不仅通过各种展览、文化活动让市民更深地接触新泰的历史文化,也将通过景观及建筑细部的设计,将新泰的历史文化呈现在市民的眼中。

文化生活的舞台:通过文化中心的建设,提升整个城市的品味,使市民的文化生活更上一个层次。

1.2建筑及周边环境分析

1.2.1总体布局

综合性的文化建筑,集中在基地中部布置,形成完整的体量,加强建筑的标志性,各场馆用同一屋面覆盖,在内部围合出一个半室外的大型的中庭,成为场馆之间的共享空间,在空间上把各场馆连成一体。该布局方式为建筑的标志性和整体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场地的利用上,西北方向为交通集散广场,南侧为市民广场和绿化。

在场馆的分布上,规划馆、会议中心、科技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对外功能较强的场馆布置在北侧主要人流方向,博物馆、图书馆等相对较安静的场馆布置在南侧,面向广场和绿化。

1.2.2竖向设计

基地地形东北高、西南低,主楼室内±0.000标高定位黄海标高230.2米,中庭广场的标高为-0.200米(相当于黄海标高230.00米),西面广场设计标高为-0.800米(相当于黄海标高229.40米),西面广场排水方向设计为由东向西排向滨湖路;南面广场设计标高为-6.200米(相当于黄海标高224.00米),通过台阶及自动扶梯与中庭广场联系,南面广场向南面青龙路及西面滨湖路排水。

1.2.3交通组织

主要人流来自西北方向,基地西北面为交通集散广场,各场馆主入口位于中庭,人流进入中庭后再进入各场馆。建筑设地下停车库,地面靠近各场馆入口处均设置部分地面停车位,方便停车后进入各场馆。车行交通主要围绕建筑外部布置,车辆不允许进入中庭。仅会议中心允许车辆到达入口处。

1.2.4景观及绿化分析

广场在城市中的独特位置及其拥有的景观也为其提供了一个优越的设计营造基础。新泰的所处的地域山水人文环境为本广场的营造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景观四大核心功能分析

2.1烘托和延展文化中心:

建筑尺度大且采用集中式布局,景观设计应着重烘托建筑形体,并成为其功能和活动空间的室外延伸。

文化中心主体建筑为五馆合一的大尺度公共建筑,因此文化广场应具备大规模人流集散的功能。

2.2承载市民的文化生活:

滨湖广场与本广场相隔600米,因此,两个广场应力求功能定位和空间特色的差异化。

滨湖广场:城市会客厅,地标性的景观阳台。承载大型庆典、集会等公共活动以及市民滨湖观景休闲的功能

文化中心广场:城市后花园,艺术化的生活公园。承载文化主题类活动和市民日常休闲文化艺术活动的公共空间

2.3完善滨湖开放空间带:

设计力求将基地三面的山景和东北角的湖景纳入广场的景观视野,是之成为城市重要的观景点。

重点处理与环湖其他开放空间之间的衔接与联系,使之成为环青云湖开放空间体系上的重要一环,并打造沿城市界面的景观形象,形成引人注目的城市节点。

2.4展现地域和城市文化:

广场应成为集中展示地域和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的重要窗口,更要成为承载和推动当代城市文化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3案例分析与借鉴

我们对于一些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比较,从中获取设计的启发和借鉴。

3.1韩国首尔世界杯体育公园:

首尔世界杯体育场不仅是球赛的比赛场地,也是各种开幕典礼和文艺活动的场所,体育场的前面是世界杯公园,有和平公园、空中公园、晚霞公园、兰芝川公园、兰芝汉江公园等5个主题公园。

设计借鉴:集群式公共空间的有效整合。通过步行桥、广场与绿地跟周边的几个主题公园进行了很好的连接,层次丰富,已成为首尔西北地区标志性的建筑和游乐区。

3.2天津银河广场: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规划垂直生态过程水平生态过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使廊道、斑块、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且适于人类居住。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则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深入和细致,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

2目前我国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局限性

我国景观生态规划中,更多的是从单一的水平生态过程或垂直生态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而针对二者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提到的很少,一方面由于景观规划过程的复杂性,同时考虑时间和空间上规划容易使设计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时间上的自然演进和空间上的人类开发在选择平衡度上难以取舍。而现阶段社会发展,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注重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融合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这种融合不仅要考虑景观规划之后的生态持续性,还要考虑符合人类开发的可利用性,同时满足人类使用的需求和生态延续的目的。

3摩尔广场简述

摩尔广场占地面积4英亩,距今已有220年的历史,是威廉克里斯摩斯1792年为卡罗莱纳州北部的罗利市规划的五大广场之一。在现存的三个广场中,联合广场(Union Square)现已成为卡莱罗纳州首府用地,纳什广场(Nash Square)则成为19世纪的漫步花园和纪念广场;但是摩尔广场始终是一片公共绿地,深受罗利市民喜爱,并被列入国家历史名胜名录。如今罗利市人口是初建时的400多倍,人们对公园绿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摩尔广场的存在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但最初规划的公共空间网络却已退化了50%。在摩尔广场周围繁华的城区,包括儿童博物馆、公共交通系统、历史名城市场、热闹的餐厅、酒吧和咖啡厅在内的地区,这种需求的增长显而易见。

4摩尔广场案例分析

4.1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融合应用

场地设计的切入点是针对水平生态过程对整体景观格局进行简单干预,在此基础上再融入细部中的垂直生态过程,增加摩尔广场空间丰富性的同时,保证广场内部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植被得以保护、雨水得以收集、生物得以多样。

4.2 水平生态过程打造景观格局

尽管摩尔广场的物理特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作为公共空间所发挥的作用,根据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历史风景的规定改建广场以提高其公共性能。但是这块城市瑰宝正在走向破败,急需改建以适应罗利市繁荣的城市生活。摩尔广场的整体规划是基于其最独特、最显著的特点设立的,通过打造中心城市地形拓展其空间上、经验上和规划上的范围。这一设计特征将从功能上和视觉上将广场划分出几个特别的空间,满足更多人群的要求。中心地形概念巧妙的打破了传统的棋盘式道路结构,充分激发了广场的潜力,增修了36%的道路,可占用阴影面积增至原来的2.5倍,树林覆盖面积增加了39%,专用休息区增加了10倍,原生栖息地扩大至原来的3.45倍,同时保持95% 的地方视野开阔。这种简单的干预将广场功能拓展到最大化,在这块4英亩的广场上,人们将有更多的娱乐选择和体验,这样的户外环境将占地面积和多功能
花园放在首位。广场将成为一个多维度的开放草地,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广阔的绿地,既可用于紧急避难,还可用于休闲娱乐场所。

4.3垂直生态过程打造细部设计

摩尔广场项目在垂直生态过程中,尽可能减小对植物根部的破坏,仅把花槽移除以增加景深。现有的铺路材料将被回收用做新广场内铺路图案的材料,这样可以举办大型表演和即兴表演活动。广场地形有很多是自然形成的,北面的缓坡成了天然的露天竞技场,人们还可以在那里沐浴日光,欣赏美景。规划还设计了一系列可持续项目,比如:将雨水收集到雨水花园、在自然区增加生物栖息地等,确保该设计有利于生态系统,同时打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和赏鸟胜地。

4.4 水平与垂直生态过程的成果

摩尔广场项目设计中秉持可持续性原则,这包括一系列元素,例如:长期的树木管理、场地规划和选材。对现有树木的保护和寿命的考虑帮助完善了项目的各个方面,从而引发出一些创新的设计,如抬高路面,利用墩子做成边缘系统保护
树木保护区,嵌入中央地貌内的地上基础设施核心和景观动态循环系统。保护性建设技术可以保护历史悠久的橡木围,同时赋予广场更多的占地和娱乐空间。

5 结束语

不同的生态景观设计在尺度上和地域性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项目尺度较大,采用在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整体景观规划,将景观格局和整体的水文、地形、植被综合考虑,注重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综合应用。摩尔广场景观规划项目尺度较小,采用先打造大的景观格局完善水平生态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融入细部设计完善垂直生态过程。但在塑造景观生态过程中,考虑了地域景观在未来发展演进的垂直生态过程和人的活动进入地域景观之后的水平生态过程。在建立合理景观格局的基础上,逐步考虑土地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改善、人类活动规划等一系列景观生态过程。这种景观生态规划的过程都是基于对未来地域生态环境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遵循自然优先原则、可持续原则、针对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对景观进行有目的的规划设计,将景观生态过程中的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有效合理的融入到景观规划的过程中,以保证景观空间格局的完整性、连续性和时间格局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章俊华. Landscape 思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13-114

[2]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J].地理研究,2012.28(2):284-292

[3]曾辉,夏洁,张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理科学,2013,23(4)

[4]里尔.莱威,彼得.沃克著,王晓俊译.彼得.沃克极简主义庭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滨河绿地;表达方式;香水河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8103

1 引言

在当前的城市滨河绿地中,文化的因素其实并不是格外的突出,这是因为城市滨河绿地更强调的是其休闲性和生态性,讲求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很多要素既可以说是文化,也可以说是生态,因为这两者在城市滨河绿地中结合得非常紧密[1]。

2 项目背景

香水河位于南海新区的中心位置,沿岸景观绿地面积大且滨海条件优越,实测80 m干渠当年最位1.82 m,最低潮位0.88 m;根据水文资料提供最位2.05 m。本次设计位于香水河水景轴线及滨江水韵体验环上。

3 规划层面

在规划的层面,需要从大方向来把握地域性文化,在这一步主要有以下几个工作需要完成,包括了原始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处理工作。

3.1 资料搜集

搜集和挖掘文化材料是表达地域性文化的第一步[2],没有材料就做不出有血有肉的好作品。文化材料其实也可以分为场地内和场地外2种,场地内的文化材料是珍贵的,这种文化材料最为贴近场地的历史,有着前后的传承,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在设计场地内没有明显的文化要素时,则应该转向寻求当地的文化要素。

3.1.1 设计场地内文化材料搜集

所谓的设计场地,可以认为是红线范围内的场地,但也可以稍稍地做一些延伸,比如说在出现设计场地和外部环境一体化、同质化的特征很明显时,显然就需要将这个设计场地的概念延伸到整个同质的区域[3]。此次设计的香水河的西岸,位于滨江水韵文化体验环上,周边用地性质主要为科教用地,场地周围为科教文化气氛,可以将场地打造成科教与娱乐共生的活力文化水岸。

3.1.2 场地所在地域文化材料搜集

在场地内的文化材料缺乏利用价值,需要利用更大范围的文化要素来充实设计方案,或是场地的特殊性导致其需要来承载整个地域的文化时,对整个地域内文化材料的搜集工作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的地区,开发其历史文化会是个很好的选择。

香水河所在的山东威海自古就有“文登学”的美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诗作赋、歌功颂德,留下“文人登山”的传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登这方重教尚文的水土孕育出了“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识、崇尚奉献、崇尚业绩”的优良精神品质――文登学。文化性是城市名片的内在灵魂,文登学作为威海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充满代表性的地域性文化。城市的滨河区域最直接地反映了城市的面貌,有水的位置往往是城市最具有风情的区域,对该区域的开发使其成为城市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4]。滨水绿地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形象,将选取文登学为主要的地域性文化引入本次滨水绿地的设计中,将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通过城市景观形象展现出来。

3.2 文化材料的总结概括

在进行好前两步的工作之后,需要对具有可行性的文化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概括,这种概括是精华性的、浓缩性的,往往是对设计的文化主题的定位。这种定位通常会被概括成简短的若干句话。比如,香水河西岸滨水绿地规划设计中,就以文登学“崇尚文化、崇尚人才、崇尚知识、崇尚奉献、崇尚业绩”和新文登学“自强不息,和谐向上”为主题,传承古老“文登学”精神,赋予“文登学”精神以新的价值观。由文化材料的总结概括结合场地的生态性及功能性提炼出香水河西岸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表1)。

4 设计层面

设计的主要作用在于将经过选择、分析和提炼的文化材料尝试表达出来,是从内容向形式发展的重要一步。

4.1 具体形态化的表达

这种方法是将文化的材料进行了完整而具体的展示,用还原文化素材具体的形态的方法来向体验者传达思想。

设计提炼的地域性文化为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 “文登学”精神。将它以具体的形态化在场地中表达,所以本案设计主要节点以“文登学”三个字为造型,设计出独具文化内涵的活动空间,三个字皆提取于东晋时期山东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图1、2、3、4)。

文――怀古思贤,包括:活动广场,怀古思贤展廊,入口设有树阵,疏林草地,自行车慢行道以及漫步道等。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茂密的疏林草地及树阵,让游人充分体验出“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的境界,将成为该景观区的一道亮丽风景(图5)。

登――乐活休闲,包括:政通活动广场,黄金海岸,沙滩排球场,休闲咖啡厅,林荫漫步道,自行车慢行道,儿童攀爬墙,BBQ观景平台,观演台等。攀爬墙的设计根据儿童的心里生理特点设计的新型室内玩具,它弥补了现有教具的不足,可很好地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和探险意识,深受儿童的欢迎。同时在黄金海岸区域游人可感受到岸坡舒缓,沙细水清,在这里可以欢笑嬉戏,打球漫步,在海天一色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图6)。

学――动感活力,包括:滑板体验园,滨水漫步道,阳光草坪,背景林,生态停车场等。滑板体验园设计就像是极限运动本身一样,似乎与我们的生活距离很远,但热衷它的玩家却可以从其中体会到常人无法体会的乐趣。滨水漫步道让游人最大程度的亲近水、感受水,饱览“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优美湖畔画卷(图7)。

4.2 符号造型装饰的表达

符号造型设计就是经过艺术化,抽象化的造型设计,将所传达的文化含义包含在景观之中向体验者传达。包括了尺度较大的抽象性雕塑作品和常能见到具有接近人感观尺度感的小品。在“文”主题绿地中将“文登学”内容及精神刻画在装饰小品上陈列在“怀古思贤展廊”,这种类型的雕塑小品常常出现在各种类型的绿地中,在一些普通的、不起眼的位置,这些位置虽不如主要的中心景观这么显眼,却是最广泛、最贴近人,在不经意间就拉近了和人之间的距离,直接将文化展现在游人眼前。这组小品还和实用的室外家具结合起来,可以作为室外座椅供游人休息,吸引游人停留,很好地提升了其景观性和趣味性[5](图8)。

4.3 抽象隐喻的表达

这种表达的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文化表层的表达,开始注重于从更加隐秘,更加内在的角度来展示文化。本案在“登”主题的绿地景观中设计的攀爬墙是一个很好的对“文登学”文化的隐喻表达方式。攀爬运动作为活力运动符合设计对“登”主题景观中要打造活力文化水岸的设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诗作赋、歌功颂德,留下“文人登山”的传说,如今,新时期赋予了“文登学”“自强不息,和谐向上”的新精神内涵(图9)。

香水河西岸滨水绿地规划设计在满足大学科技园区里的科教与娱乐共生的活力文化水岸这样的功能体验的基础上引入威海市的历史文化“文登学”传承古老“文登学”精神,赋予新时代“文登学”崭新的价值观,打造新的体验功能,对景区进行优化和提升,构建聚游憩运动、文化感悟、功绩展示于一体的复合式滨水景观绿地,在场所与人之间产生互动的交流关系,以达到使用者在满足功能基础上的更高精神追求。

5 研究结论

在现代的城市滨河绿地景观的设计中,要依托于城市的地域性文化,依据各方面的要求,融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加设计的深度,增强场地的识别性,增加方案的个性,避免建设重复的、毫无新意的城市滨河景观。由香水河西岸滨水绿地规划设计引入地域性文化总结出的思路和方法如下。

(1)搜集文化素材时首先考虑尽可能保留场地内原有的,留下历史痕迹的建筑、遗址等并加以保护、改造和使用,重点在于重新发扬其原有的文化历史。其次,在设计场地内没有明显的文化要素时,则应该转向寻求当地的文化要素。

(2)在选择要表达的文化一定要和场地具有契合性,两者之间至少要具有内在的逻辑性,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3)提炼文化精神内涵,在寻找合理的方式来表现文化时,一般会抓住一个方面进行深入,避免面面俱到而毫无重点。同时需要结合场地的功能需求、生态需求以及游人的体验需求提炼出设计策略。

(4)表达方式视场地而定,可以通过具体形态化的表达方式展现,可以通过造型符号类雕塑小品的展示,也可以运用当地特色材料如铺装材料、植物材料,还可以运用某些抽象隐喻的表达方式等。

6 结语

城市滨河绿地和其他综合公园一样,就是一个表达的载体,地域性文化就是其内容,目的就是运用合适的形式将地域性文化表达出来[6]。或许都是简单地置石、种树、设置小品,但对于不同地区的场地,就会有不同的含义,如何让当地的地域性文化寄托在设计中,而且让别人感受到用意,并且表达方式不落俗套,不生硬,不矫揉造作,表达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却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 琳,杨京燕.传承文化、重建湿地:义乌五公园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2):79~81.

[2]张秀莲.浅析阜阳市南城河景观规划设计[J].工程与建设,2010,24(4):466~467.

[3]李晓储,裴建文,赵御龙,等.扬州市古运河生态环境林观光休闲型绿化模式营建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01,28(4):4~6,39.

[4]王立国.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滨河绿地景观设计分析[J].建筑设计,2011,20(4):376~377.

[5]董 俊.武汉市滨水文化景观之滨水码头改造与再创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园山地建筑;因地制宜;和谐共生;空间

山地建筑做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由于受到地形的不同情况的限制,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难点,必须处理好建筑体形、功能、空间及造型与地形的关系才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校园建筑通常以其浓郁的人文氛围彰显着其独特的魅力,而山地校园建筑其建筑空间形态的多层次性,增加了很多不同于平地建筑的丰富的空间体验,不仅如此,其外部也呈现着与平地建筑不同的形态,依地形布置,错落有致,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本文以笔者近年的来对南宁三中国际学校科学艺术楼的建筑实践作为一个案例分析,简明扼要的把山地校园建筑的设计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

1 项目概况

南宁市三中国际学校位于南宁市桂岭路与铜鼓岭路交界处,总用地面积1224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820平方米,东西最长约500米,南北最长约350米,西南高东北低,最大高差约30米,用地属于丘陵地貌。依据总平面规划布局(见下图1),科学艺术楼位于用地的东侧,建筑面积为1955平方米,用地范围内高差接近22米。

2 设计理念

南宁三中是南宁市直属重点中学,老校区位于旧城区青山路,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建筑风格为现代风格,端庄大气,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具有浓郁的人文积淀。南宁三中国际学校为新校区,为延续学校的人文精神,建筑风格也应以现代风格为主,且应根据场地地形特点,顺应山地地形,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地建筑的优势,尽量保留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营造具有丰富层次的建筑空间环境,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3 总平面布局和功能划分

在如此狭小的用地范围内如何布置校区所有的科学室验教室和艺术教室呢,显然大体量建筑并不适合日照、采光通风都要求较高的学校建筑,所以在总平规划上采取了化整为零的做法,依山就势,沿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向平整了三个台地并布置了4个楼栋,其中科艺楼1#位于第一个台地,2#与4#楼位于第二个台地,3#楼位于地势最高的第三个台地。三个台地高差6~8米,建筑底部设置3~5米层高(最高处)架空绿化层,台地之间挡土墙设置于架空层内侧,有效的减少了较高高度的挡土墙对于校园环境的视觉压力(见图2)。各楼栋为单面外廊的长形平面布局,争取了最大化的采光面,避开运动场地,并与主干道保证了足够的间距。建筑周边结合绿地布置生态非机动车停车位供在校师生使用。

建筑平面的功能划分上,主要是根据校方的意见布置以下用房:1#楼主要为化学、物理实验室、地理教室等;2#楼主要为艺术教室、生物教室及劳技教室;3#楼主要为美术教室、科技活动室及计算机教室;4#楼为音乐教室和舞蹈教室。

4 交通组织及消防设计

科学艺术楼4栋单体建筑布置于高差约为22米的地形之中,其交通组织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单体建筑采用单外廊形式有建筑进深较小的优点,可布置于平整出来的狭长台地上,单体建筑之间设4米宽步行道路兼消防车道,沿平行于等高线的方向即建筑长边方向顺势而上,呈之字形道路(坡度控制在8%以内),形成校园独特的山地道路景观。道路转折处均设置不小于9米x 9米回车场,作为紧急情况下消防车回车使用,各栋建筑至少沿一条长边方向道路设置不大于3%的坡度,作为消防车扑救作业使用。

各栋建筑内均设置两部封闭楼梯间做为垂直交通并作为消防疏散使用。各楼梯出入口至屋脊及屋檐的平均高度不超过24米,满足多层建筑消防设计要求。

相临各栋建筑之间设置连廊联系(见图2),台地之间通过建筑间隙的室外楼梯(图3)作为便捷垂直竖向联系,有效的减少了行走之字形道路所用的时间,建筑室内外形成空间立体联系网,为在校师生提供方便的校园生活。

5 建筑灰空间设计

校园生活离不开休憩交流,南宁三中国际学校建筑设计中为了处理建筑与场地、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衔接,常常采用设置架空层、连廊、平台、穿过建筑之建筑之间空隙的室外楼梯等灰空间的办法 ,而这些灰空间恰恰能够提供校园师生课间休憩交流的场所。

6 建筑造型设计

南宁三中国际学校建筑造型沿袭旧校区建筑风格,采用以简化坡屋顶+新中式现代风格。四栋科学艺术楼建筑造型统一,均以灰蓝色瓦屋项和灰蓝色压顶山墙及方洞造型墙做为造型元素,体现了南方建筑通透、轻巧的特点。外墙主要采用白、灰两种涂料局部采用砖红色外墙面砖点缀,配以部分木色格栅,与校园浓郁的人文环境氛围相符。四栋长形坡顶建筑沿山势排布,错落有致。各栋之间以纤巧的连廊相连,阳光下建筑呈现的丰富光影效果,并与环境融为一体。

7 建筑景观设计

建筑景观设计上主要为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在建筑和道路以外的空地尽量考虑绿化。停车场均设计为生态停车场。绿化注重植物的搭配,以常绿树及灌木为主,配以季节性花卉,使校园景观时刻显示生机勃勃的景象。科学艺术楼场地较大的高差,不可避免的设置各处高度不等的挡土墙,挡土墙如何处理才不致于对校园景观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在与景观设计师沟通以后,挡土墙确定为采用攀爬植物塑造绿色背景墙的做法,不仅有效的避免了挡土墙对校园景观的不利影响,还形成了绿墙或花墙的独特景观,成为了南宁三中国际学校在师生心中的不一样景观的印记。建筑首层为高度(最高处)3~5米的架空层,主要用于绿化和活动交流场所,较矮处,考虑到安全性,不予使用,内部用砖墙进行封闭隔离,外部采用漏花景观墙进行砌筑。

8 结束语

校园山地建筑设计应立足于场地条件,充分发挥山地地形赋予的有利条件,在解决好建筑体形及功能布局和交通的情况下,营造适合校园文化氛围的建筑空间,实现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景观。

绿地景观设计案例分析范文第8篇

1 21世纪园林专业发展趋势

1.1历史的价值不容忽视

东、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两大体系。作为东方园林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在延绵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其高度的艺术价值一直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而西方园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古埃及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西方古典园林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运动”后的“现代景观”,园林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发展变化,为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的西方景观设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的景观是分枝结构的而不是收敛聚集的;是多元价值论的,而不是一套被普遍承认的价值观。

在我国景观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西方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忽视历史的价值,但也不能让传统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对于一种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并不代表对过去的拷贝,也不意味着对早期风格的单线轨迹的延伸,而是要触摸到那些超越时代的基本点,通过吸收早期答案背后的各种原理,把它们转换为适应新的条件的合适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吸收其精神而不是模仿其风格。

1.2生态观念的融入

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景观设计中生态思想的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后,人类很快察觉到自己正在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土壤遭到破坏,能源浪费,森林面积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沿海地带被污染……这种状况与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截然相反。人类意识到应以生态平衡发展为基础,加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整体协调,避免产生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随着生态观念的建立,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西方园林的生态设计先后出现了生态保护性设计和生态恢复性设计,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并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中国园林界对生态设计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开展了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境生态绿化、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一部分设计者则将生态学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使中国园林的生态设计拥有良好的开端。

1.3社会信息化对园林专业的冲击

信息社会中的各种空间环境如何规划设计己成为园林专业的重要课题。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起步,而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必然对园林专业产生重大影响,使园林的研究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术、教育手段等发生巨大变化。面对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21世纪的园林专业必须扩展学科内容并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适应国情的园林专业人才。

2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动手能力差

设计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绘图、模型制作)的要求很高,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功夫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人才。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国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其原因是他们缺少规范化的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2.2课程设置的弊病

由于园林专业自身特点,其专业基础课程美术及核心课程规划设计、生物生态课程必须得到加强,保证有足够的课时。而近年来,某些高等院校对课时的削减和对课程门数的増加,使有些部门盲目服从,没有认识到像园林这样的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园林专业的特色不能突出,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差。

2.3传统思想的禁锢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峴,被公认为风景园林的渊源。它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较为规范的营造模式,一直作为园林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自然式山水园林风格的影响,缺少对西方园林的了解和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认识。对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3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

3.1端正学习方向,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优势,使得大多数学生甚至教师侧重于计算机制图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要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手绘功夫较差也一样能做好设计。事实上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仅是手头功夫的训练,更是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手绘技能,能将自己的创意较为准确而快速地表达出来,増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学习兴趣,这也是计算机制图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对学生应从其入学之日起到毕业之时都要不间断地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为主,以快速设计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园林专业学生的手头功夫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以此为基础,加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建立自学与教学互动方式

3.2.1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自学的重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进行背图和徒手的训练。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孙筱祥先生、唐学山先生等风景园林学科的元老,对于背图都是身有体会的,他们对中西方许多经典的园林设计从设计理论到图纸内容都是相当熟悉的,这使他们在毕生的设计工作中受益非浅。背图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锻炼了徒手绘图技能,往往成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3.2.2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1)不可缺少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的特点,使其能全面、生动、准确地传递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具有教学直观性强、容易更新等优点。设计离不开图纸,而多媒体技术对园林设计案例的形象化展示弥补了空谈设计理论的弊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因而,多媒体教学是园林专业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课件不要过于注重表面形式,避免喧宾夺主。(2)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掌握设计方法,是设计类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然而案例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案例的选择既要有中、西方传统园林中的精华又应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避免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陈旧过时。对于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随课程设计的进度而进一步展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其精华。(3)积极有效的共性教学: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当前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并结合此类问题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4)实践教学:建立与城建园林部门的实践教学关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结合具体项目完成,学生有机会体验设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反馈和最好的补充。

3.3课程体系的完善及其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系统化

3.3.1完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从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第一个LandscapeArchitecture(风景园林学)专业开始,经过百年的发展,欧美的Land-scapeAichitectuie专业己由初期的私人花园、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扩展到“大地景观规划”的阶段,延伸到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围。

目前,我国多数大专院校中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狭溢,课程设置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造成知识面狭窄以及设计观念和手法的落后,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因此,必须调整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1)设计方向的课程除了传统园林学中的基础内容(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外,还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的专业课程,并将生态学课程更好地融入其中,使园林学科的系统更为完善,更具开放性与综合性。(2)在学好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生自己选择方向研修并提高此类课题的学分数。既培养能主持大型设计的高层次人才,也培养专向突出的高质量专才,更要培养创业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3.3.2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系统化

园林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没有完善的教材。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还在沿用老教材,而老教材的内容陈旧和不完善明显跟不上形势。作为设计专业教师,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应放在首位,即不局限于传统园林学内容,深入了解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和审美要求,将设计类课程内容提升到广义景观规划设计的层面。

更新教学内容必须收集大量的素材,内容丰富。那么在课件制作时除了按章、节编辑外,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做成专题形式,如园林设计课,为了使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和技巧、拓宽设计思路,笔者设计了专题形式课件,如:概念设计与园林形式、园林与艺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案例分析、西方现代景观经典设计等,将实例的选择科学化、系统化,使学生在教材以外获得了大量系统的专业知识。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