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会计实务操作实践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会计实务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会计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技术,它不但具有完整的运作方法与理论体系,而且对操作性有很强的要求。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会计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传授他们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还要对他们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与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因此,开展会计实务教学,既是会计学的客观要求,也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经济进步及会计准则的变革。
一、实务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
1.会计实训内容种类多任务重,教学时间短训练少
在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实务教学只是给学生一些实习资料,这些资料和一个中型的制造企业的月业务量差不多,学生需要充当该企业中的各类人员,仓管人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让学生感觉很混乱,对资料的处理毫无头绪。一个月的实务训练,如果不在老师的辅导下,根本无法完成,而且也无法对企业的财务运作产生清晰的认识。
2.实务资料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实务的操作性
所谓实务资料的两极分化,是指教师提供的实务资料,过于真实或者过于虚假。比如,有些资料仅将企业某个时期内的会计资料全部照搬过来,没有进行加工整理,让学生分析起来难度很大,而有些资料则是老师编造的,和实际情况毫无关联,进而造成了理论教学的二次进行,使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这种两极分化的资料根本达不到实务训练的要求,也无法让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
3.忽视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模拟演练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少企业都已经对会计电算化进行了应用。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也要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对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熟练的运用。虽然部分学校都已经开设了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但是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上机训练时间少,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还无法熟练的进行操作,继而造成学生进行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熟悉操作过程。
二、有效的实务教学策略
1.分项实务操作与基础课程的结合
我们可以将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分成不同阶段,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安排与其相适应的实务教学和训练。这是以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目标,与本阶段课程教学紧密相连,要求在课堂授课任务完成的同时,也必须完成与本阶段配套的实务操作。对课时上的安排是一半基础知识讲解,一半实务技能训练。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在所有课程结束之后才进行实务训练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此举两个实例来说明:一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实务教学,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进行一些难度不大的会计业务操作,让学生对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的内容,种类,填制与审核进行初步掌握,并且学会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如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告等。 二是在企业财务课程的实务教学,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安排,对主要经济业务进行分阶段的会计核算,进而巩固学生在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一理论内容上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核算方法的认识。
2.实务操作中的角色扮演与角色轮换
这是在进行实务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学生各自扮演一定角色,来完成教师分配的实务操作任务。并且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注意各个角色岗位间的协作和影响,然后记录自己的感悟,并且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进行角色轮换。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在此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企业采用了托收承付的方式购进了商品,现对该业务进行核算,如果按传统方法,我们只能生硬的讲解供货单位如何开出凭证,再传给购物单位,然后购物单位有怎样去进行收货和办理结算。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学的一知半解,根本掌握不了实际操作。而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供货单位的业务部门人员,运输单位的储运部门人员,购货单位的财会部门人员,来进行供货单收货单等相关凭证的传递,然后由财会部门中的出纳人员,凭单据去学生扮演的银行职员那里,办理结算业务。这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各个环节的要点和技能。
3.在教学上充分利用实习环境
(1)手工操作。手工操作由教师设立一套某企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资料,包括原始凭证、企业运作特点、会计核算要求和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等,并提出实习操作的目的,要求学生对这些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接触面又设置了两种实习模式:一是面向来自工作岗位的成人班学员,有的已从事过财会工作,有的虽未接触过财会工作,但也已有一定的了解,对这类学员可以采用“独立实习”的模式,即在指导老师的辅助下,所有业务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根据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填制记账凭证,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各种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账,期末调整有关账项,以及编制试算平衡表及会计报表等,并作出实结。这种模式旨在训练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掌握企业的会计流程程序。二是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普通班学生,则可采用“分岗位实习”的模式,即在教师辅助下,学生分小组进行,组内不同成员担任不同的任务,如设置制单、出纳、记帐、复核、成本核算、主管等岗位,以各具职能又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一整套会计处理流程。最后由指导老师考核评分,通过后才能取得课程的学分。实践证明,只有经过这样的实务性学习,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财会知识。
[关键词] 环境会计应用;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一、环境会计应用的重要性
1.应用环境会计是发展国际贸易的必然要求。在绿色意识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在未来的时间里将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到我国投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为了使会计披露的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适应交易国的环保要求,企业就必须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事实上许多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以保护本国的经济环境,
2.应用环境会计是确保我国良好经济环境的重要措施。我国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信息是我们的诚意和进步;只有我们的企业披露了环境信息,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前来投资的外商企业也披露相关信息。唯有这样,我国的环境才能得到保护,我国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
3.应用环境会计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自然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废弃排放物多,环境污染严重。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造成过度开发消耗资源,生态环境的再生和补偿能力严重滞后,必然阻碍着企业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4.应用环境会计是社会综合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还要兼顾社会利益。环境会计不仅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有经济性信息还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它是一种微观自主、宏观顾及的“微观――宏观共振型”的会计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有助于会计理论的发展。
二、环境会计应用存在问题
1.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需求较少。环境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金融机构、债权人、商品市场上的有关各方、政府部门、职工及其工会组织、社会大众以及其他、企业管理当局。但目前我国企业环境资料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部门,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没有感到公布环境信息对自身的益处。事实上,只靠政府部门的力量不能形成推动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强大动力。
我国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上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许多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零散的和不系统的,环境会计信息在可靠性上不符合要求,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形式都存在较大差异等。因此,只有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度日益增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才能成为推动我国企业公布环境资料的重要动因。
2.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差。我国环境会计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技术与方法不先进是环境会计从理论走向实践面临的最大的挑战。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利用技术与方法的限制性,使得环境成本的核算较为困难,尤其是污染成本的计量更为复杂。例如,某一次的污染物排放可能对今后一年、几年或更长时间造成影响,所以要分辨出某一污染物的排放在哪一年造成多少损失是非常困难的。又如,对水污染损失成本的量化,有毒污水排到河里,使渔业受到损失,人们饮用水导致生病、精神上受损失以及迫使人们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新的饮用水源,这些损失都应计入水污染损失成本。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些成本的量化很难考虑全面。而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缺少实践经验,研究的内容还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实务的调查研究虽然已经开始出现,但研究大多数都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缺少实践经验。
3.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重视程度不够。厦门大学会计研究中心设计的调查问卷显示:企业进行环境报告的原因中由于政府监管部门的强制要求所占比重较大,占样本比例的70%;源于企业自身重视环境信息披露的很少,仅占样本比例的9%。说明在我国,企业对环境信息披露重视程度不够(见下表)。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生存问题,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才能谈得上发展。所以,在可能的条件下企业会更多地采取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动。但是,企业作为经济体系中的基本单位,有责任对今天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行动。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外,企业也是推动环境会计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而目前的现状是:由于环境会计的许多方面还没有形成体系,理论和实践均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还存在很多的缺点和漏洞,企业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压力下,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并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对环境信息方面的披露。所以,让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引起高度的重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应对措施
1.加强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我国会计界当前应当积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指导我国的环境会计实践。环境会计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障碍,反映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弱化。环境会计实务的推广应以理论的不断完善为前提条件。由于环境会计所依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多元化,其核算对象的复杂化,尤其是在计量环节上没能突破,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其结果是环境会计实务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演化为环境会计实务操作的困难性。为此,政府或相关部门应恰当地引导会计理论界在环境会计方面做些研究,提高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促使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突破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中的一个个障碍,加强环境会计理论专门研究,促使环境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尽早结合,以提高环境会计核算水平,为企业争取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2.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制度。会计法是会计工作最高层次的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以强制披露为主自愿披露为辅的披露模式。所谓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是指由国家有关法规做出明确要求,在国家主管机关的管制之下,由各个企业按照政府或民间机构统一制定的规范进行的信息披露。在强制披露制度下,各企业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格式和信息生成的力法都是由统一的规范明确规定了的,我国的会计法、行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企业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但是,由于缺乏环境会计信息的强制性规范,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无法统一规范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形式,致使目前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因此,有必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避免各行其是。
3.完善环境会计核算和报告。应建立起环境资源、环境效益、环境成本及环境资源变动与经济效益变动相关性的评估体系和测定模型;建立起全国性的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环境会计的运行支持系统;建立起环境信息披露和监督体系,以规范各类单位的环境会计活动,使其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不仅为企业自身服务,也有助于政府制定有关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政府给出明确的环境资源价格。环境会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监督,政府可以通过给出明确的价格信号来加强环境会计实施的可行性,有了明确的价格信号,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发挥价格的宏观调控作用。(2)统一环境会计核算标准。环境会计计量与核算标准很复杂。在对环境会计中所设置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科目进行计量时,我们应确立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这些资产负债状况,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制定出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标准,便于企业会计人员在计量与核算环境成本时,能够较快地计算,有利于调动企业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的积极性,更加充分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在现有会计报表内增加项目,把环境会计要素直接添加到现有的会计报表正式项目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单独披露;二是编制单独的环境会计报表或环境会计报告,包括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利润表、企业环境会计报告。无论企业目前或今后采取哪种披露模式与方法,均应尽量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到内容完整、表述清晰、信息真实。
四、结论
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还有很大的缺陷和不足。例如,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重视程度不够,计量对象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等等。只有加强对环境会计的理论及实务方面的研究,增强环境会计的可操作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增强我国环境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
[参 考 文 献]
(一)理论教学内容
传统的成本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阐述,如成本会计概述、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及一般程序、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以及成本报表与成本分析等内容,并未涉及其他行业成本的核算,对成本管理、成本会计的前沿理论知识也未进行阐释,因此,为及时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该理论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成本会计课程新理论教学内容中,补充了本量利分析、其他行业成本的核算、成本会计前沿理论,以及成本管理理论知识等内容。通过进一步完善成本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理论内容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从而为其将来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此外,理论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扎实的理论基础将有益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实验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成本会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应当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将理论教学内容充分反映在实验过程中,因此,成本会计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应当结合其实务操作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实验模式影响的基础上,选择与运用相关产品成本计算方法,重点突出成本核算的实验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鉴于此,从总体上看,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模式、实验程序、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实验的心得体会。由于实验的模式、程序和步骤较为重要,因此仅针对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实验模式
可供选择的实验模式主要有两种,即:手工模式与电算化模式。其中,“手工模式”是传统的实验模式,采用该模式的数据处理工作量大,也会对会计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造成一定影响,但是,该模式会使学生全面了解账务处理的来龙去脉,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其从手工模式向电算化模式的过渡。“电算化模式”是在引入计算机技术之后,所形成的现代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新成果,该模式正越来越多地为会计工作者所用,且其高速、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效率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过程。然而,针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实验教学,电算化模式中有相应的账务处理模块,即“成本计算”模块,因此,成本会计实验教学内容应当重点阐述该模块的应用。
2.实验程序
在实验程序的选择上,可以采用的较多,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等。由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应重点突出成本核算,因此,可以选择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该账务处理程序具有步骤简单、易于操作、运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满足成本会计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中,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操作步骤,以及根据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操作步骤,应注意突出成本核算的实验内容。此外,编制的会计报表不仅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三张基本报表,还应当包括相关的成本报表。
3.实验步骤
成本会计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中对于实验步骤的安排,应当与财务会计实务保持一致,只是在实务操作具体的某个步骤中,注重相关成本会计实务的操作。一般来说,财务会计实务操作的步骤主要包括:期初建账;会计事项分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编制会计分录);账簿的登记(包括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编制调整前试算表;错账的查找与更正;对账;结账前的账项调整;编制结账工作底稿;结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凭证的装订与会计资料的保管等。因此,在成本会计课程实验教学中,其实务操作步骤应当注意三个主要环节,即: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编制会计报表。在前两个环节中,应当注意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的核算,以及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与具体运用;在编制会计报表环节中,应当注意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与成本计划、控制等。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的结合
理论对实验具有指导意义,而实验又可以对理论进行验证。鉴于此,在进行成本会计课程理论教学时,可以简单介绍实验的相关内容,从而为将来进行实验教学做铺垫;同时,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将理论内容进行重复讲解,以期将理论运用到实验中去。因此,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是成本会计教学的统一,也是两方面教学内容的综合,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安排,进而达到财会类课程教学的要求。
二、结束语
[关键词] 环境会计 可持续发展 会计准则
自从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以后,陆续许多学者把自己关于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成果发表在有关的期刊上,引起会计界极大震动。十几年过去了,我国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认为影响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因素如下:
一、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有利因素
1.发展环境会计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从原始社会会计萌芽,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斯・巴斯勒提出的借贷记账法,一直到现在比较完善科学的会计体系的形成,可以说发展环境会计已具备一定的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虽然环境会计对信息核算、确认、报告等各方面有别于传统会计的地方,但环境会计还是可以把传统会计的一些理论借鉴过来。
2.国外环境会计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部分会计学者就开始研究环境保护与会计处理技术的结合方式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至今已了三个有关企业环境处理成本处理的公告。解决了石棉污染的会计核算问题、环境污染的处理问题和有关环境负债的核算问题。
自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或修订了以《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为首的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0年7月,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不仅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并且利用有问有答的方式,解释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3.国人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实施环境会计
实施中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广大国人也从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喜悦中品尝到了环境恶化的恶果,也在有意识的抵抗一些污染企业在身边的建立,有意识的使用一些绿色产品。随着环境保护思想的普及与提高,会有更多的国人和企业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来。
4.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环境会计实施的政策基础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制建设、政府管制、经济调控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明确制定了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方针政策。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重大国策。”由此确立了环境保护政策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之一。从此,环境保护政策特别是作为环境政策重要表现形式的环境立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企业实施环境会计奠定了政策基础。
5.我国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正在逐步形成
在我国现时会计实务中,还没有系统的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的制度或规范,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也刚刚起步,缺乏规范。可喜的是,ISO14000国际标准引入我国以后,一些外资公司和我国一些重视环境保护事业的企业开始尝试进行环境会计的实践。
二、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不利因素
1.传统会计学和经济核算方法的束缚
环境会计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它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环境会计的提出和实践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虽然以传统会计理论为基础,但也需要发展创新传统会计所没有的内容。
2.国外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制度规范可供借鉴
虽然美国、日本等国家和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对环境会计不论是在理论和实践都做了相关研究和约定,但没有全套成熟的理论可供借鉴,不像传统会计那样有国际准则和国内准则可供参考,现在环境会计的发展还是不普及,不规范,并没有强制各企业必须执行,所以世界环境会计发展也应向普及化、规范化发展。
3.国内对建立建全环境会计缺乏充分认识
严格说来,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还处于非常低的层次,国家虽然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关于环境会计的准则,大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的要求,对本企业对外部土壤、空气等造成的影响从不考虑,对国家和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者的建议置若罔闻。
4.国内尚缺乏环境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
随着环境问题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绿色会计也逐渐被提上了议程,但是,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专门的绿色会计准则。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境会计内容相关的配套核算体系,单独关于环境会计的会计准则也没有。
5.缺乏环境会计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会计实务的处理也基本上没有,一些大公司对环境会计的实践也大多停留在会计报表中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所以我国发展环境会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相关环境会计专业人才,如果大部分传统会计人员都掌握环境会计知识,则对推动环境会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6.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不迫切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环境资料信息使用者仍然主要是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职工等并未真正关心企业经营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资源浪费等信息,这些都将阻碍环境会计的发展。
总之,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入人心,人类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大众等有关方面对企业环境问题方面的信息要求也会更多。这必将推动我国环境会计的快速发展,进而对环境会计规范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各有关方面一定要把握时机,尽快将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接轨,实现我国的环境会计实务操作。
参考文献:
[1]许家林:《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年4期
[2]张亚萍:《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几点思考》.《宝鸡文理学院学》,2004年4期
[3]陈秀霞:《关于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4期
关键词:会计技能 课岗融合 “授人以渔” 双师型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34-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越来越紧密,趋于一体化,同时各行各业的经济业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会计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银行于2009年10月20日了《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该报告的主要政策建议: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人员应在会计审计国际良好实务方面受到充分培训,促进会计审计准则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遵循;修订高等教育的会计课程,使其更关注中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实务应用。这表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具有厚实理论基础和能掌握、运用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会计人才,还务必培养具有会计行业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调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面向会计行业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通过向会计行业发出问卷调查表、采访询问、与往届毕业生座谈等方式,对会计行业技能要求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目的在于对面向会计行业的课岗融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为高校会计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一、行业问卷调查的整理分析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行业岗位如何分工;各岗位的能力要求有哪些;现有教学模式对学生解决会计实际工作中问题是否有帮助;目前教学模式存在哪些问题;会计教学模式今后应如何改革等,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会计主管、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的会计专业校友、在校学生和会计教师等。调查结果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与学生现有实务水平相脱节。2006年新颁会计准则实现了会计理念、内容的创新,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刘玉廷在2009年12月指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5个省(区、市)的大中企业执行了企业会计准则,接下来将积极促进剩余地区尽早实施会计准则,从而实现在2011年前我国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为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奠定扎实基础。”但是,被调查者认为,会计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技能,没有足够的会计准则知识和运用会计政策的专业判断能力。
2.课程教学与会计岗位要求相脱节。通过问卷调查,会计行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是:结合会计岗位工作实际来学习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会计岗位实务技能、特别是有关会计政策的专业判断能力;掌握税务知识、纳税申报和税务筹划技能;掌握有关计算机的财务软件操作能力;了解会计主体情况才能做好会计核算;具备职业道德和素养,诚信、保密、敬业、自律、严谨;会计职业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选择了会计就是选择了学习,学习态度与能力决定一切。会计行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提出的人才质量要求是最客观、最直接的人才培养目标。
被调查者认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行业,这决定了高校会计教育要向会计行业“靠前”,与会计岗位融合,要具有强烈的行业性、岗位性、实用性等,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应是培养未来的会计从业人员在将来岗位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会计教学过程和模式的设计不合理,没能按预期的要求完成,达不到预期目标。
3.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与会计岗位要求相脱节。(1)会计教育重理论轻实务。会计教学注重学生的会计理论学习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实务操作培训。一方面,学校从成本及环境的考虑,以致在整个会计专业教育过程中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和完善的会计实务。另一方面会计教师缺乏实务操作经验,不能作出比较切实可行的会计实务操作方案,有限的实务操作培训活动也流于形式和表面。问卷调查表明,很多在校学生在完成会计实务操作活动后,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印象,会计实务操作收效甚微。(2)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会计后续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主管部门为了行使经济管理职能,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修订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各种账务处理方法,同时也规定会计从业人员每年必须接受后续教育,以作为会计从业资格年检的依据。而对于传授会计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更应接受会计后续教育,并且其后续教育要求高于一般于会计从业人员,不但要懂“战术”还懂“战略”,以使其将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处理方法传授给学生。就目前来说,还没有相关政策要求会计教师接受会计后续教育。“授人以渔”者,首先自己对“渔”要非常熟练,也就是师傅要像师傅。如果会计教师不接受一定的会计后续教育,必然影响他们的会计教育质量,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3)会计行业背景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问卷调查表明,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工作资历上达到三年以上,也就是说,这些用人单位只认可在社会工作中受过锻炼的会计人员,对应届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持不信任的态度,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算是“准”会计人员。会计专业因其行业背景与专业的特殊性,在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存在会计行业岗位职数需求低,其专业经验要求高,并且财务、成本、商业等保密要求高等因素的制约,遇到了企业普遍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同是会计专业学生又多,从而导致会计专业学生难以深入会计岗位的“实战”值岗。
二、“面向行业、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面向行业,课岗融合”中的“向”是指向着目标;“行业”是指会计行业;“课”指课程、课堂;“岗”指会计工作岗位;“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主体、客体、事物合在一起,并高于个体的简单之和。“面向行业,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是指以会计行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置课程、课堂教学,教师以会计师的身份,基于会计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以真实会计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以会计从业人员的身份实施真实会计岗位工作,实行专业课程课堂和会计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课岗融合”的方式显示了充分的动感,具体表现为“教师双重身份融合、学生双重身份融合、理论实务双重融合”的交叉相溶方式。
1.“课岗融合”的方式。“教师双重身份融合”主要指教学主体的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会计师,也就是说既能会计教学也会做会计。这就意味着会计专业教师要成为这样一位驾驶“教练”,不但要懂得“发动机”的构造及原理,还要会熟练开车。这样的“教练”才能把会计岗位上的技能搬到课堂上,融合到课程的教学过程。
“学生双重身份融合”主要是教学客体的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准会计从业人员,学生在学习会计知识后,要接受不同的会计岗位实训,当然会计岗位实训安排在会计学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有条件的择机进企业顶岗实习。即学生学会了“发动机”构造及原理后,还要让他开车进行路考,合格后才能走上会计职业的道路。
“理论实务双重融合”主要指课堂教学突出会计行业要求,培养“靠前”的职业素质:对职业的高度认同、对数字的高度敏感、对政策的准确判断。课堂教学面向行业,教学内容强调行业性、系统性、岗位性、应用性,全方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课岗融合”的途径。高校要按照会计行业和教育规律的要求,培养的专业人才成为会计行业的准从业人员,达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目的。围绕这一要求和目的,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融合的原则,通过搭建“课岗融合”平台,面向行业,联系企业,校企合作,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训、实习基地体制,学生择机进企业“顶岗”实习,零距离培养会计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搭建“课岗融合”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双元,实训实习双基,行为主体双重、教学模式双改”的机制。(1)校企合作双元。课岗融合以校企合作双元为载体,这里的双元,是指学校和企业要密切结合,具体表现为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服务,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为学生提供服务。发挥两个载体(理论知识传授载体、实训技能体验载体)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学校面向行业、岗位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攻关、项目推广,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方面的合作,与企业进行人员互聘互兼方面的合作,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向学校开设实习基地,为师生提供科研课题条件,积极吸收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形成双元驱动、互动的关系体,实现双赢。(2)实训实习双基。双基地实训,即为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两个基地,两个基地的核心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会计岗位技能,达到专业学生“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为此,双基地要符合起设施完备、效果仿真,师资队伍具备实务技能应用能力较强、职称结构合理;实验教材内容丰富、实用实效、结构科学;同时建立一批稳定的企业实习基地,两个基地各自发挥作用、互相补充,以推行会计课堂与企业岗位实习的一体化。(3)行为主体双重。{1}教学行为主体双重。“课岗融合”是教学改革的载体,也是一个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师资是主导,这支队伍要求是既会教学的教师同时也是懂实务的会计师,即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并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2}学习从业主体双重。课岗融合,学生是主体。在校企双元合作机制下,学生在课堂上以会计行业的准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实习实训,有条件时学生择机选择企业,顶岗实习,向行业岗位靠前、零距离培养人才。这样学生就成了“学生”和“准会计从业人员”的双重身份。(4)教学模式双改。教学模式双改就是要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两个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只讲不做,以理论传授为重点、重理论轻实务,以考试为检测手段、高分低能;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学生没有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处于被动位置,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改革要求是,以岗位技能为教学内容,以岗位称职为考核标准。推行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模拟教学法、行为引导法、激励教学法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以岗位技能达标测试取代课程的考试;以完成岗位分工任务取代课程的考试;强化过程考核,用过程的演练与环节的达标测试取代考试。
三、“面向行业、课岗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1.转变教学理念。转变传统观念,以“能力本位、授人以渔、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突出行业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课岗融合,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训课的课时,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岗位技能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管理。建立课岗融合的教学管理机构,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聘请企业一线会计岗位的管理专家到学校任教;将指导课岗融结合教学纳入教学任务和工作量之中;建立课岗融合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
3.建立实训实习基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并且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它是一个经济人,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情而非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接受学生实训的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会计岗位特点是点多、面宽,接纳的会计专业人员较少,就像“撤味精”,每个企业都需要,但每个企业要的不多,所以吸纳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有限。面对这种情况,通过找到校方和企业的利益共同点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建立与会计岗位技能相适应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培养“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的专业人才;建立利益攸关、长期合作、数量稳定适当的课岗融合企业,具体为:(1)利益攸关,双方愿意长期合作。参与合作的企业不能单一,应是类型较全,正式注册、合法经营的企业。(2)提供的岗位专业对口。合作企业除了提供会计岗位外,还可提供与会计相关的一些岗位群,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愿意为实习准会计工作人员支付较为合理的劳动报酬。(3)提供岗位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参与合作的企业,有一定的学习和生活娱乐场所设施,以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需要,同时配备一线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会计主管作为指导人员,以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学习需要。
我国的环境会计理念研究比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还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使得当前的环境会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支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出现了盲点,致使很多企业在盲点下逃避了一些社会责任。因此,我国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中不容乐观。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可比性。第二,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全面性。第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性。第四,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在量上没有做出规定,且在提供的信息上也存在着不够准确的现象。第五,信息披露形式不够规范。在没有形成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同时,各个企业在信息披露中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第六,在企业提供的环境信息中,有很多是没有经过审计的信息,信息的可靠性不强。
二、分析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环境会计实务缺乏理论指导
当前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标缺乏有效的实务理论指导。环境会计是一门环境学科和会计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在核算方面不仅对象复杂、方法多样化,计算环节也比较困难,又因为对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比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目前的环境会计实务张尚未形成与环境成本相适应的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使得环境会计缺乏理论的指导。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施缺乏准则
目前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较强操作性的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目前的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也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很难满足信息披露的实务性工作要求。此外,因为各个企业的竞争不断激励发展,有些企业只会披露一些取得环境绩效的信息,对于企业有小利的信息却没有达到披露的作用,这对于企业取得真实全面信息,并作好环境信息对比分析、全面评价等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有效制度
目前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有效的制度,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尚未形成完整有效地法制体系,涉及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更是少之又少。此外,有些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企业经常低调处理环境会计信息,只是为了减少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的负面影响,而很少由企业以牺牲自身利益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式还未统一
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复杂的披露形式,不仅有公布在企业网站中的独立年报,还有藏在会计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总体说来,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年度报告、工作会计记录、独立报告、隐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隐藏在董事长报告中五种。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因为没有统一的要求,各个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处理形式和对象都不尽相同,因此使得披露的信息缺乏一定的可靠性。
三、分析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
1、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是目前环境会计实务理论性不强决定的,有利于提高环境会计实务操作的实践性,能够促进环境会计工作的长远发展。企业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会计研究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会计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环境会计核算要素的确认的研究,难点是加强好核算中的科学计量的研究。第二,会计研究人员要对环境会计这门新兴学科进行深入地探讨,解决好计量、成本确认等最基本的问题,进一步突破环境会计计量中的障碍,让企业选择合理的记录标准和正确的计量方法做好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工作的准备工作。第三,会计研究人员要研究好环境会计核算报告,并让财务报告充分体现披露的信息,不断满足发展变化的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提高环境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要加强环境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让优秀的会计人员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中发挥起积极的作用。首先,企业要提高会计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充分了解到环境保护和企业经济利益的关系,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其次,企业要通过专业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让会计人员在环境、生态、工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学科中有一个综合的培训。最后,为了提高环境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应该在各所高校开设环境会计和审计等课程。
关键词: 会考改革 教学改革 启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革新求变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会计管理改革,已成了增强经济发展内驱力的必然要求。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实行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这一改革措施应势而生,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当前会计从业人员执业水平。2013年江苏省按照财政部的要求进行会计考试改革,首次采用新考试大纲和题库,由于在认识、准备、教学、培训等方面的不足,实施结果是考生通过率迅速下降。客观分析会考改革的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变化及影响,对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改革有着诸多启示。
一、会计证考试改革的目的分析
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紧密相连,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执业能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非常重视会计从业的准入管理,推行从业资格考试准入制度,但长期以来,会计从业证的考试是以各省为单位自行组织,由于教育水平、考试内容与标准、考试方式等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加上考试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各地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本着统一标准,规范从业考试管理,提高会计执业水平的目的,自201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
二、江苏省执行会考新标准对会计从业考试的影响分析
(一)会考新标准带来的变化。
按照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2013年江苏会考改革可概括为“三个统一”,即“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试题库、统一合格标准”。与过去相比,变化较大。
1.统一考试大纲,即财政部的2013版新大纲。新大纲中各科考试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科中,《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初级会计电算化》内容变化最大,首先是考试中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改变。原江苏省初级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是新中大,现改为用友T3软件。在T3系统中主要考核系统管理模块、总账模块、财务报表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和应收应付账款模块。其次是考试评分制度的改变。原《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分为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两部分,分制为各占100分,120分及格,但必须两部分均不得低于60分。现在全国统一题库改为客观题90分,实务操作题10分,且实行统一计分制,即总分达60分即可。
2.统一考试题库,即由财政部组织编写,每科题量约两千五百多道试题,但试题会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出题范围进行了拓展,试题难度趋于初级职称考试,考试方式、题型上变化更大。江苏采用了升级后的考试系统,3科连考,考试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120分钟统一改为每科60分钟,考试题量除电算化为92题外,基本保持在150题。《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题型在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不定项基础上增加了计算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新题型。
3.统一合格标准,三科都要达到60分。
(二)考试结果统计及原因分析。
截至2013年11月月底,江苏各市县相继完成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组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的通过率总体上呈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不少地区平均通过率低于20%。其原因主要如下:
1.江苏会考改革配套文件、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公布较迟,加上新考试辅导教材推出较晚,考生等待考试改革信息时间较长,客观上造成考生的备考时间不充分。
2.第一次使用全国统一题库,对考试难度、考试范围及考点分布把握不准。更新后的考试题库三科考试难度都增大,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并重,有少量的初级考试难度下放,有些试题的考点,现行配套教材匆忙推出尚未解读到,指导不够。
3.考试题量大,时间短,特别是《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科,60分钟内完成150题,每题答题时间仅24秒,加剧考生紧张心理,因用时不合理造成能做会做的题目来不及做而失去不应失的分。
4.新增题型计算分析题与案例分析题考点多、知识活、实务性强,新的题型要求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更要做到融会贯通,能用基本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友T3实务操作题,因缺乏系统训练、不熟练而失分较多。
5.考核标准要求三科一次性通过方可拿证,成绩不累计、不能补考。
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对职业院校会计教学的启示
(一)与时倶进,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
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的革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实务中已经广泛应用。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能力、实用技能和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财务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会计从业考试题库改革的重要参照。目前,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指导思想普遍落后,仍然推行基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讲授会计理论实务并开展会计实验的专业教学计划,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会计教学要转换教学理念,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摆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思维模式局限,并运用会计信息化理念及工具处理会计实务和解决会计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从业资格考试和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快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整合。
会计教学目标要与会计实践要求协调一致,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要能反映会计业务的发展需求。从本次会计从业考试改革不难看出,考试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且新,完全顺应会计实践会计需求的改革。当前,职业院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新的会计理论、新的会计方法等,对企业会计实务中新的要求不能同步。这就要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加快课改步伐,关注会计专业发展动态,善于吸收和传递新的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着力研究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研究,打破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教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应对各种考试的基础上,真正学以致用。二要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的投入,让学生熟悉电算化业务流程,熟练掌握电算化操作技能。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电算化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技能培养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践要求的融合,夯实基础,注重培养综合能力。
会计工作专业性比较强,无论哪种单位,其会计工作的基础都必须扎实过硬,尤其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经济管理工作对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信息反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不仅要能熟练完成一般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化过程,还要对固定资产、工资管理和购、产、销等与企业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各项会计工作要求。从考题设置来看,增加计算分析或案例分析题题型传递出了会计从业人员需有扎实牢固的会计基础和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一信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量增加和考试时间缩短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应变能力、考试能力、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教学要求实、求新、求变,必须及时针对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采取相应措施,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不弱化基本理论与业务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识记、计算、实践操作和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与我国经济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J].财会月刊,2012(6下):95-97.
[2]陈冬英.论会计从业资格证无纸化考试模式下的会计专业教学,2013.11.
关键词:会计教学;中美对比;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关键性作用将更加突出。如何培养出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成为当前中国会计教育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本科会计教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美国的会计培养机制,扩展国际视野,而且有利于借鉴美国会计教育的优点,提高我国的会计教育水平。
一、中美高校会计教学的差异
中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差异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上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门专业学科的纲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均围绕培养目标展开,由特定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的需求和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这两大方面决定。
以在我国会计教学较领先的几所大学为例。中央财经大学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适应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实务工作,以及学校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高级会计人才。厦门大学会计学会计本科的培养目标为以培养会计通用人才为目标,培养能在金融证券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司和企业从事会计、财务分析工作,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机构人才。根据进一步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中国大学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而在1990年发表的《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在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而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因此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中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包括能够自主学习不断更新着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知识,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能够与人沟通和社交的技能以及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科学人文知识。在这些能力的支撑下,会计从业人员可以在工作中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自身水平从而成为专业人员。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学生在大学期间掌握大量作为专业人员应有的知识,而美国大学则强调成为会计专业人员所具备的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
中美大学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同。美国的大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涉猎人文、科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在入学前两年进行基础课的学习,到第三年才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公共基础课的比例达到50%左右。中国大学则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在大一就开始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学习,公共基础性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在30%左右。
美国大学将会计专业课分为一般会计教育课程和专门会计教育课程。一般会计课程较基础,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专门会计教育课程较精和专,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而中国的大学通常将两者都放在本科阶段进行教学。
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中有许多分析性的课程如财务经济分析、管理与组织分析等。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美国大学课程中选修课所占比例很大,甚至必修课都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有利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以激发学习兴趣。中国大学的课程则以必修课为主,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
(三)教学方法
美国大学在教学上倡导“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老师常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社会实践等方式授课。以小组讨论为例,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分组,课前老师都会告诉学生下节课要上的内容要求学生自主预习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学生需课后认真研习课本,翻阅大量相关资料并在组员之间讨论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课堂上老师则充当了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一般不评论对错,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逻辑。
相比之下中国大学中会计教学的方法比较单一死板。一般来说老师对照课本讲解一下概念等知识点,学生上课过程中记一下笔记,课后则对抽象的理论一知半解,只能对照课本和笔记死记硬背。
(四)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
美国大学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影响力较大的会计职业团体(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公司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定期发表会计理论与实务方面的研究报告,提出新形势下对会计的新要求,各大学根据要求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实践的需要。大学和实务界逐渐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关系,实务界帮助大学的教学紧扣实践,大学又为实务界提供理论支撑并输送实务界所需的人才。
中国大学会计教学比较重视理论知识,强调完整的理论知识结构和框架,忽视实务操作和技能的培养。企业多数不愿意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会计实务能力低下。相比于刚毕业的高学历硕士生博士生,他们更愿意招聘学历较低但会计实务经验丰富的本科生甚至是技校生。
(五)教师
教师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会计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中美大学会计专业教师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中国大学会计专业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水平远远低于美国大学的老师。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师资培养的思路不同。在中国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直接从高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往往一毕业就从事会计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接触会计实务的机会很少。而在美国大学普遍硬性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实务经验。美国高等院校联盟规定:80%以上的大学教师必须具有最近取得的相关会计实务工作经验。(2)兼职方面存在差异。在中国虽然学校允许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外出兼职但外出兼职的教师很少。主要是因为政策的限制和心理因素影响,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做出规定兼职者不能作为注册会计师从事审计业务,这将导致教师在工作中受到阻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大学中的会计老师到企业中做普通的会计工作难免会有大材小用和屈尊之感。而美国的大学则大力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外出兼职,甚至一些大学对教师每年的兼职时间有硬性要求,为的就是避免教师的教学脱离实践太远。(3)教师对会计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目前中国大学的会计教师侧重于理论的研究,撰写的论文也大多是纯理性的内容与实践有一定的脱节。
美国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比较先进,具有一整套完善的教师竞争和激励机制,并且重视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在这种制度下有利于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六)考评方式
中国和美国大学的对学生考评方式有相似之处。学生的成绩均由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结合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但成绩组成比重存在差异。中国大学普遍突出了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学生成绩基本上由这么一次考试决定。美国的大学认为考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学生可能会因为身体原因等影响考试的发挥而且仅凭一次考试很难全面地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则更强调平时成绩。
在考试的具体方面也有较大差异。中国考试的内容以考察书本的理论性的知识为主。老师会在考试前为学生划出重点,学生在考前突击复习记忆重点往往也能很轻松的通过考试。而在美国考试的内容很广,考查课本上原原本本的概念等的内容很少,往往是课本知识的拓展,考试的内容也紧跟时事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学习态度,在平时对课本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在课外学习过大量的相关知识,学生仅靠突击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在考试形式方面,中国考试的形式以客观题为主,且主观题答题较死板,标准答案将学生框定地很紧,限制了学生个性地培养。美国大学考试以主观题,相比于答案的正确或错误更注重学生答案的逻辑性和得出结论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美国的大学还以答辩作为考试的一种方式,而中国这种做法很少。
二、对我国会计教学的启示
中美两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会计准则等因素决定的。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进入国际化阶段,提出了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在会计人才培养和教学中可以吸收借鉴美国大学会计教学的一些做法,促进中国大学会计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前面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笔者认为中国大学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设定的不太符合实际。会计理论学习和会计实务操作往往有很大的不同,会计的理论学习很难完全满足会计实务中问题的解决。大学期间学生对会计实务接触的较少,实践经验较匮乏,要求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就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就显得不太切合实际。而且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会计知识更新很快,大学期间传授的会计知识在学生毕业时往往已经过时或将要过时,这时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就显得越发重要。我国大学应借鉴美国大学,在培养目标中加入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适当提高公共基础课比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中增加一些分析性的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转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上课方式,逐渐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四)会计师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重视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强与实务界的联系。定期了解实务界对人才的要求。邀请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人士来学校讲课。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更多与实践有关的内容,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使学生在案例中深入理解会计知识,了解会计知识的运用。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竞争和激励机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外出兼职,为教师创造更多接触会计实务的机会,使他们积累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知识。
(六)可以加强与国际上会计教学先进大学合作,开设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外教材,引进国外专家指导教学,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晓亮.英美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
[2]张晓萍.美国会计教育模式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科协论坛,2011.2
[3]龚银燕.中美会计专业培养体系比较与借鉴.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