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益教育培训

公益教育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益教育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1篇

199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意见。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一所普通中专学校发文,史无前例!文件给当时处于艰难中的农广校体系,注入了巨大信心;为开创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道路,提供了强劲动力。16年后的今天,农业部颁发新《意见》,正式确立加快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发展战略,《意见》深刻阐释了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与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关系,既是理论定位,又是发展方略,还是行动指南,为当代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绘制出科学发展新蓝图。

《意见》是坐标图,确立了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农广校发展的历史方位。城乡发展一体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的新阶段,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主体,也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力军,农广校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培养数以亿计新型职业农民的重任。《意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培训面临长期繁重任务,加强体系建设要求十分迫切,农广校体系仍然比较脆弱,农民教育培训还存在社会资源分散、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条件不配套等诸多问题。只有加强农广校这个农民教育培训主体的建设,才能有效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才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意见》是路线图,指明了农广校要走公益性的内涵丰富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内涵包括,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主体”的基础地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基础依托”的根本定位,“公共服务机构、公益性、主力军”的本质定性,“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科学普及”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强化职责任务、加强队伍建设、改善设施条件”的工作重点。沿着这条规划清晰的发展路线,各级农广校要在确保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三不变”的条件下,稳定办学队伍,强化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坚定不移地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之路。

《意见》是行动图,明确了农广校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政府主导、行业管理、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原则,聚合优势资源,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多形式、多层次、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建立完善多元参与协作机制,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

蓝图已绘就,躬行正当时。如果把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看成新的,那么投身这项伟大事业的每一位农广人,就是一块块基石,铺设通往未来之路,新型职业农民将在广袤的农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美丽农村就在眼前。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2篇

1.培养人才总量不足7年来桂林市县农广校共培养了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5730人,约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千分之一点五,但仍不能满足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办学经费不足培养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还没有对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这种中专生培养模式给予学费补助。办学经费不足导致办学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向更深层次发展。

3.人才地区间分布不均衡,办学体系不够健全桂林市12个县农广校都开展了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这项工作,但招生任务完成情况却大不相同。有些县农广校每年都超额完成招生任务,有些县农广校却招生困难。这直接导致了人才在各地区之间分布不均衡。个别县农广校因编制问题,没有配备专职的办学人员,人员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4.学员的带头作用发挥不理想有些地方的学员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乏资金、思想保守等原因,影响学员引进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导致学员在带领周围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强。

二、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1.树立农民教育培训的新理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是要树立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要充分尊重农民个人意愿,让农民自主参加学习,自主选择学习专业。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就是要为农民提供各种再学习的机会,使其知识和能力能够不断得到更新和提高,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

2.争取政策支持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必须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台有利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年度绩效考核目标来进行严格考评;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使各项工作都能得到具体落实。

3.争取资金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强有力的公共财政支持,各级政府要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支持力度。比如基础建设的投入,及时更新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建设农民技能教育培训基地;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的财政专项投入,以项目为支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持续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

4.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体资源,广泛宣传桂林市县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宣传带动农民学以致用、发展农业产业、引领周围农民共同致富的学员先进典型事迹。让社会各界了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而了解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在农村的具体体现;让广大农民了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从而踊跃报名参加农广校学习。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3篇

“职工三员没编,教室一间破烂,经费三千靠捐……”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真实写照。30年过去,已有了长足发展的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新阶段和关键时期,如何走出符合国情特点之路?《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从立法高度,为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指引了方向。

用条例解决组织保障难题。在拥有13亿人口,且过半数仍居住在乡村的中国,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富民强国的关键,这也决定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性。据统计,在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还有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这是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基本国情。建设新农村,一方面需要提高数亿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数以百万计的种植大户、养殖专业户;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预计未来30年农村人口将下降至4亿,大量农民将转移到城市居住和就业,他们更需要有适应城市生活的观念和技能。农民教育培训的核心就是如何为“留下来”和“走出去”的农民服好务。这并不是一些热心农民教育的人、几个热衷农民工培训的企业或团体所能完成的,也不是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齐抓共管”能长期解决的,而需要一个坚强的组织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应是以法律为依据的政府行为,通过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形成长期广泛的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来实施。《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审查规划,统筹安排资金,指导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有了这样的立法保障,各级政府须依法行政,农民教育培训组织保障的难题将在条例落实中逐步得以解决。

用条例解决体系建设难题。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农民有的居住在大山深处,有的游移于江河湖海。这也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具有薄弱性、艰巨性、多样性的特点。由于农民居住的分散性和流动的不确定性,农业生产的实践性与季节性,使其难以采取传统的校园办学模式,在有些地方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便成了可有可无的设置,体系建设难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专门进行了阐述,要求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农业教育培训服务体系,让农民能就近就地参加学习培训。条例为解决体系建设难题奠定基础。

用条例解决资金落实难题。农民教育培训是公益性事业,资金投入是长期开展教育培训的保障,也是长期困扰的难题,《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对此明确: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年增加。这就清楚地表明,农民教育培训具政府行为特性,政府是投入主体。有法可依,就要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落实了资金投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将由“救急水”变成“长流水”,形成长效机制。

在探索符合国情的农民教育培训道路上,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建设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指导能力;如何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使培训更具实效而不流于形式……《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为各地提供了很好的样本。让我们握紧法律之利剑,指向工作症结,农民教育培训中的难题终将在实践中被一一破解。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4篇

1.1面向基层广开门路办基地

积极采取市乡合作与各农机站联合创办农机化培训基地模式,先后在范家屯、怀德、朝阳坡、秦家屯、大岭等乡(镇)设立长年培训基地,至少每月培训一次,今春以来,共举办5期培训班,培训11类农机操作手共350余人。

1.2积极采取“长短结合与技能并重”多种形式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

一方面依据农时季节与机具类型,采取长训与短训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田间培训相结合等培训方法,对农机手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农机手到实地,进行手把手的实际操作使用与维修保养技能培训。从而尽快有效地让广大农机手掌握农机化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是依据农忙与农闲季节、农民素质与机具类型确定培训内容。采取课堂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对广大农民和购机农户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

1.3积极采取职业上岗培训与“阳光工程”培训

为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农机化技术与掌握农机具的实际操作技能,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教育培训机制。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机化促进法》和《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条例》等有关农机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农机操作手和农机维修,特别是拖拉机驾驶员与农机维修人员的职业上岗培训;另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计划,积极开展农机“阳光工程”培训,为广大农村培养输送了大批的耕整地机手、插秧机手和玉米、水稻收割机手。

2当前农机化教育培训面临的困难

当前农机化教育培训在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干部群众对农机化教育培训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以至于进展不平衡;二是由于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人才匮乏,导致有的地方农机化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欠缺,甚至人员难以胜任培训工作;三是由于地方财政对农机化教育培训投入不大,扶持不多,出现农机化教育培训资金紧、设施缺、装备差、工作难以开展等困难与问题,亟待解决。

3对今后加强农机化教育的几点建议

3.1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为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与外部环境,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大“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力度。因地制宜地广泛开展宣传农机化教育培训,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服务现代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用先进的农机装备实现农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3.2要切实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扶持力度

农机化教育培训是为农服务的公益性部门,是只见社会成效,而没有经济效益的单位。但由于有的部门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将农机化教育培训误认为是能创收的部门,对农机化教育培训扶持匮乏,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基层农机化教育培训设施缺、条件差、教学工作难以开展。

3.3要强化各项工作措施,为农机化教育培训提供有效的教学保障体系与激励机制

一是强化用人制度,切实加大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人才的引进;二是强化部门协作,加大对农机与农业部门从事农技培训,特别是阳光工程培训的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监督指导;三是强化绩效考核,要将农机化教育培训列入个人岗位目标管理,纯净考核,建立健全农机化教育培训的监督管理激励机制。

3.4要加强队伍建设,为农机化教育培训提供一支政治素质高和业务素质强的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一方面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学习农机法律法规,学习新型农机具基本知识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监管,切实将增强教职综合素质纳入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对于不能胜任教育培训工作的,应及时予以调整岗位,以确保农机化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农机科技创新服务。

4结语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采供血;机构管理;人员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十多年前颁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明确说明了无偿献血的注意点,对于献血制度的规范也在不断提高,在国家加大力度的不断宣传中,人们对于无偿献血也不断的加深自己的理解,对于无产献血的优点和好处的了解也在不断丰富。所以在这时采供血机构人员的培训才提上日程,采供血专业机构的内部教育培训也成为了社会人所关注的焦点,对于血站如何能够提高自己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如何更好地进行人员培训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采供血机构对于员工实施培训的意义

1.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对于在采供血机构工作的工作人员来说,机构的培训可以来帮助人员来加强员工对于机构的感情,让员工来进一步认识清楚自己的职业在这个机构中占有的位置,对于机构的公益性质也可以向工作人员进行启发,加深人员工作的归属感,对于采血机构的公益社会性和救死扶伤的优秀工作目标也有更加深刻的见解。其实对于采供血组织来讲,其本身就有着公益性质,所以在带动人员时就能利用这一点,将社会公益的概念对员工进行传播教育,提高员工在这个职业上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

2.增强机构人员对于机构的向心力,有助于一起塑造优秀的机构文化

培训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有一部分是从社会上招募而来的志愿者,他们本身就善良且热心,另外的工作人员是从医院来的专业医护人员,他们的职业素养给予了他们热心积极向上的性格,这样在机构中工作的所有人员就有了相同的目标,可以为此一起去工作奋斗。通过在就职之前两部分人不同的培训,让两部分人可以通过一样的人生追求凝聚在一起,在培训时培养大家的敬业精神、革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两部分在培训时都能一起树立一个工作追求,以此来塑造一个优秀的采供血机构。

3.提高血站员工的职业素养,使员工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对于任何一个就职培训来说,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所以就只培训对于每个服务行业来说尤为重要,对于采供血这样的专业公益机构来将更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采工血的工作人员来说应该以良好的形象和服务形象来树立机构的良好社会公益形象,吸引更多的人员来进行公益献血,由此来带动采供血组织来造成更多的社会效益。比如在我国知名科技公司华为手机中,公司高层每年年都会举行这种大型的员工教育用以有效地提高公司效益。一个普通公司尚且如此,那么在采供血组织这么一个富有公益性质的机构中,就可以带动着将公益效益最大化。

二、采供血机构人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培训缺乏针对性

当前对于采供血机构人员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工作岗位的人都进行了统一的培训。由于培训对象水平高低不同,这就对于培训师的备课活动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其它的培训效果也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就相同的课程来讲,其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或许只是一些皮毛,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可能就会过于晦涩难懂,因此培训师授课过程中就难以把握知识讲解的深度,从而就缺乏了针对性。

2.过于节省培训成本

传统观念认为,培训算是一种成本,而大多数的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成本就应当尽可能地节省,并且希望其仅有的投入能得到很直接的效果。殊不知,培训是一种投资,而非成本,而且培训所带来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培训人员。只有培训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了才会给机构带来社会效益。培训是一种无形的投资,是对人的知识的一种投资,也是效益深远的投资。

3.教育培训机制只是摆设

长远来看,多数人的主观思想人文培训只是一时之需,也就是没有对培训的长远意义得到很好地认识,这样的想法不仅没有现实意义,也没有科学道理。培训是一个学习过程,而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永远都不能丢下的行为,是贯穿人的一生的一种行为,同时对于事业来说,学习也是一个应当始终发展的行为,要与事业的发展同步而行。教育培训机制应当去落到实处,这是一个不能停下的过程。

三、内部培训规划体系如何构建

1.采用不同等级的培训内容规划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求多数培训人员,积极参加科室层面的各种方面的培训,各人也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培训,但一定要保证好总的培训时间。

单位等级教育培训。这种层面的培训一定要面向单位的全体职工,具体内容要包括法律规范、采供血流程、职业道德、工作质量等一些能够被普遍接受的培训内容,并且这些内容也能够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培训的时间要定在职员们的业余时间,培训的课程需要由培训师集体制定,制定后必须要报到单位学委会,经学术委员会同意后方可实施。

科室等级教育培训。单位中的各个科室一定要根据科室的自身需要以及自己科室的特点,安排好职业道德,工作质量等内容的培训课程,具体需要由各个科室来安排,同时也需要报给培训师集体备案,而后才能实施这些安排。

2.充分落实培训计划

制定好了完备的培训计划之后,就一定要落实好培训计划。采供血机构的领导需要直接参与培训计划的完成过程,这样,不仅会使员工们收到鼓舞,觉得自身收到了重视,还会提升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为领导和员工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

在实施计划之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并充分保证好后勤工作。对于员工的培训涉及到了很多的内容,这就要求事钱各个部门一定要充分做好保障和协调工作,从而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教育培训机制。要想做好员工的培训计划,就要是职员们拥有一个学无止境的态度和观念,事业的发展与培训工作同时进行。所以,单位必须要建立起一个完备的教育培训机制,长期深入地做好人员的培训。使职工们在学习中进步,从而促进单位工作的发展,最终极大地提升员工们的整体素质。

四、结语

对于各个组织机构来讲,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各个员工的工作能力,从而使单位在竞争中得到优势。所以,一定要建立起一个完备的培训机制,让单位中的每个职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来。

参考文献:

[1]李梦秋.采供血人员层级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1-2.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6篇

    一从事少儿英语教育的学校是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经营性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为了保护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校方实施了“竞业禁止”制度,所聘用的教师必须与校方签订一份《竞业禁止协议书》。协议约定:聘用教师在任职期间或离开后三年内不得在国内少儿教育领域从事任何与该学校相同或相类似的职业,不得到与该学校从事同类业务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如违反约定,承担5万元违约金。作为补偿,校方每月要向签约的教师发放“竞业禁止”补偿金600元。2000年11月马某与该校签订竞业禁止协议书。合同期满后,马某另谋职业,到另一所学校从事少儿英语教育。该校发现后,以马某违反《竞业禁止协议书》约定、损害学校利益为由,诉之法院,请求法院判令马某支付违约金5万元,并承担诉讼费。一审法院判决被告马某支付原告违约金人民币5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一审宣判后,马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审理后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竞业禁止,通常是指为保护技术、经营等秘密,在与雇员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员工在任职期间或者离职后一定期限内,不得从事与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的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作。上述案例是一起教师违反竞业禁止约定的诉讼案件。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近年来,教师“跳槽”已成为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现实中,一些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为了防止教师“跳槽”,便像案例中那样与应聘教师约定竞业禁止条款。那么,学校是否可以与教师约定竞业禁止条款?这种竞业禁止条款是否有效?

    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中规定:“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在聘用合同中约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条款。”《劳动法》第22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据此规定,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学校,无论是公益性还是营利性学校,都可以出于保护商业秘密、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目的,约定限制教师的某些行为,即约定竞业禁止条款。但这种约定必须合理、合法,要充分权衡学校利益、教师的生存权和择业自由的权利,体现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否则,就是无效的。在法律实践中,竞业禁止协议效力的判断,往往从竞业禁止条款是否违反公共利益、公序良俗、生存权、择业自由权等基本权利之保障等方面加以考虑。具体而言,衡量学校竞业禁止条款是否生效,至少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其一,学校是否有“可保护的利益”存在。学校是否拥有可保护的专利、商业秘密等可保护的知识产权存在,这是竞业禁止协议有效的先决条件。其二,竞业限制的义务主体是否掌握学校的商业秘密。只有接触并掌握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所开发的具有商业秘密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师,才应当是竞业禁止的义务主体,否则约定竞业禁止就无必要。其三,竞业禁止的期限、区域不能超出合理的范围。竞业禁止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3年。竞业禁止条款应明确竞业限制的行业、地域范围,以可能与学校产生实质性竞争关系的经营区域为限。凡是超出合理范围的限制都应当被认定是无效的。其四,学校是否给予约定竞业禁止的教师合理的经济补偿。教师离职后为履行竞业禁止义务,势必在利益方面受损,尤其是主要靠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谋生的教师,可能遭受的损失更为严重,并且有可能影响到其生存问题。因此,教师承担竞业禁止业务应当有合理的补偿。

    在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是一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经验,特别是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经验,能否约定为竞业禁止协议中“可保护的利益”,而这关键取决于学校的法律性质。

    我国负责各类法人登记的机关有三个:一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个是民政机关;一个是编制机关。根据登记机关的职能分工,公益性民办学校的登记机关应是民政部门,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的登记机关是工商管理机关,公办学校的登记机关则是人事编制机关。《民办教育促进法》第66条规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据此规定,除了完全公益性的公办学校以外,以是否营利为标准,可将民办学校分为两类,即公益性或基本公益性的民办学校和经营性的民办培训机构。前者由《民办教育促进法》调整,而后者则由《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调整,其性质是营利性组织。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株洲 经济转型 农民工 教育模式

株洲市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城市之一,经济转型升级变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建设中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技能的提升是广大企业在变革中谋求发展的首要任务,株洲市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农民工教育模式的探究对株洲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且对政府和企业而言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一、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

在对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究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掌握株洲市农民工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地的教育培训现状,其次针对研究需要我们在株洲市区范围开展了实地调研活动,本次的实地调研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形式,总计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5份。有效问卷调查中男性比例占48%,女性比例占52%。其所得有效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此同时我们从思想动态方面也对少数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

(一)株洲市农民工学历情况

本次参加株洲市农民工调查的725人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7人,占12%;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有 304 人,占 41.9%;初中文化程度有284 人,占 39.2%;然而还有50人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9%。从数据可以看出,株洲市农民工的自身文化程度相较过去有所提高,其中有93.1%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由此可见初中毕业出来打工的占绝大多数,所以就不存在想要再回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

(二)株洲市农民工参加培训情况

本次参与调研的 725人中,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有413人,占总数的57%;参与过所在单位组织的技术培训的有153人,占49%;参加过社会教育培训的有66人,占21%;参加政府组织的教育培训的有37人,占12%;参与其他教育培训的有56人,占 18%。从数据上分析可以得出,一般情况下,农民工是没有接受岗位技能培训就直接进入工作角色。

(三)株洲市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形式意愿

调查的 725人中,有 464 人农民工比较接受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占总数的64%;有 87人填写了课堂教学,占12%;有 116 人填写了网络教学,占16%;只有58 人填写了其他,占总数的 8%。这说明大多数农民工喜欢做中学的教育培训方式,当然,对于农民工本身的时间限制问题,相较而言新兴的网络平台模式更受欢迎。

(四)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

在进行走访时,也问到了农民工想要接受哪些种类的教育培训,有421人愿意参加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占总数的 58%;有 450人愿意参加创业知识培训,占总数的62%,有 218人愿意参加法律知识培训,占总数的 30%;有 116人愿意参加职业安全知识培训,占总数的 16%;有29 人选择其他,占总数的 4%。这说明,一部分农民工想要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来获得相对较好,工资收入较高,又有一定的社会定位的工作。当然其中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想要学习创业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老板,从而走上致富的道路。

(五)株洲市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时间安排

对于农民工接受教育的时间安排一直是个较为棘手的问题,所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填写周末的有203人,占28%;选择晚上的有261人,占36%;觉得假期比较合适的有160人,占22%;仅有110人选择了工作时间,占14%。可见,绝大多数农民工希望通过业余时间来进行技能学习。

二、影响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影响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地点的安排,培训方式与内容。

(一)培训费用

我们知道,要参加教育培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培训费用。目前看来,一方面是大多数农民工们没有多余的钱来缴纳培训费用,导致了他们参加教育培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是教育培训费用较高一些农民工认为这样的培训可能不值,达不到所付出金钱的价值,也导致了他们对教育培训的猜疑。所以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费用高,不信任等问题。在当下经济转型过程中,要想取得发展的进一步突破,我们确实要在劳动力上做出改进。所以培训费用首当其冲影响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那么我们要想办法解决部分问题或是改善相关的政策。

(二)培训时间、地点的安排

就培训时间而言,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民工的业余时间非常少,例如建筑工人一般没有什么休假,只有完成工期之后有一段等待下一个开工的短暂的调整时间;服务行业的话相较而言自己休息的时间比较多一点,但是具体的休假时间也是不具有规律性;再就工厂车间的工人,一般来讲他们的休假时间也是较少的,大概一个月就有2天休息时间,而且加班加点很不好统计。所以在这里就出现了培训时间安排的问题,到底是安排在周末,在晚上,还是在节假日就比较难以统一,要想能够对培训时间安排更灵活,只能够是按行业类别,按不同的岗位要求,这样可能就能够将培训时间安排好。当然这里的前提是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有一定的参与度,相关企业能够鼓励其员工参加教育培训。

就地点而言,首先要考虑的便是方便,这里指的是交通方便,想要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工能够比较方便的搭乘相关的交通工具;其次是教育培训学校的远近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如果说株洲本地没有相应的教育培训学校而是要去长沙参加培训,那么肯定就有大部分的农民工会放弃参加培训,所以培训地点要以近为主,要方便农民工近距离,家门口就能参加教育培训,这样一来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三)培训方式与内容

从培训方式来看,缺乏创新性,主要是在强调过去的一些模式,操作性不强。培训方式较单一,目前主要是用人单位或者政府组织相关的岗前培训,但是这其中的一些要想进一步学习和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培训安排较少,或者只是针对一小部分人的,所以在培训方式的形式上要加紧脚步,要坚持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导向,采取在职人员岗位要求培训,可以联合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培训,企业自主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和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等多种形式。

从培训内容来看,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一是就目前的一些职业培训的情况来看严重出现了理论与实际操作不相适应的现象。对于一味只重视理论教学不重视实际操作的话是难以吸引农民工的注意的,也更难让农民工参加到其中。我们知道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是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的实践工作能力,希望通过自身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帮助更好地完成工作要求。二是教学模式单一,不注重互动。在教育培训中职业培训教师往往忽略农民工的自身学习能力与接受知识的能力,对水平层次不齐的农民工进行学,并且与学生互动不积极,所以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三是教育培训设置单调,难以满足农民工的选择。一般的培训机构开设的培训项目比较少,只是针对较少的行业开设,所以不能与多样化的市场相适应,也不能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相匹配。

三、株洲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

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我国当下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只有将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提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企业也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通过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结合株洲市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所需新型职业技能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所以构建教育培训模式,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迫在眉睫。

(一)创办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学校

面向市场和各个领域创办农民工培训学校,要树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理念,解决农民工求学难的问题并且探索建立与农民工市民化相适应的开放办学模式。

培训学校类型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相关资源条件,一方面是政府公益类型的通过劳动保障局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夜校,这样有相应的保障也能够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企业方面,通过自己的相关部门的需要可以创建农民工学校,例如中国五矿二十三冶建设集团万境财智中心项目部农民工学校。

适应性方面,要考虑到农民工的一个流动性和职业上升空间的问题,农民工培训学校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将发展定位明确,其次锁定相适应的农民工群体,如文化水平较低,收入较低但具有一定责任担当且具有较强的上进心的农民工群体。

模式可以借鉴当下比较流行的阿波罗连锁经营模式,且具有一定的覆盖面,方便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因此,建议农民工培训学校要因地制宜,就地培训,可以再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设立教学网点,更为灵活的配合农民工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做好做大农民工学校,为农民工提供最好的服务。

资金来源方面,要明确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公益性质的,学校的筹建资金主要应该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共同资助,营运资金一部分是农民工的学费,另一部分应当是社会企业资助和政府补贴。

课程内容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简明扼要,并适于农民工自学,具有易读易懂的特点。农民工职业培训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应与学生多一些交流互动。毕业考试可采用实际操作业务水平考试等多种形式。

(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所以高职院校创办众多,一时间招生与学校不成正比,所以这里就出现招生不足的情况,所以对于想要获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而言是一个好机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将农民工群体作为其事业发展新的支撑和增长点具有实际意义。

我们知道株洲高职院校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云龙职教城是株洲的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其中有将近十多所高职院校,不乏全国前列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也还有IT,厨师,医疗美容,汽车维修等当下比较热门行业的高职院校。所以株洲市农民工培训的后盾是相对比较厚重的。其次高职院校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可以利用高职院校现有的技能鉴定条件,积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当然我们一定要保证我们的这些职业证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那么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认证考核工作。考核通过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可以得到相应培训机构的推荐,也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会,是农民工能够获得与其相适应的工作,当然在劳动报酬方面一定要争取公平合理,从而让农民工能够安心、放心参加教育培训和技能鉴定。

株洲本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是政府和高职院校联合打造自己的培训品牌,只有因材施教,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尽快能够将自己树立的品牌获得社会的认可。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培训重要立足于市场,只有从市场出发,你才会发现定向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按照不同的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实际技术操作的要求,安排培训课程与内容。以此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参与培训的农民工成功就业和稳定就业的,从而形成高效、务实的培训特色,打造自己的教育培训品牌。

(三)建立网络平台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网络在当下越来越与生活紧密联系,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他们一般有一定的学历,喜欢上网,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安排。所以在政府和社会的倡导下,以高职院校为主,可以建立学习网站,设计手机学习App,开通微信、微博公共账号,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远程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冬梅,黎赞.发达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经验借鉴[J].开发研究,2014(4):104-106.

[2]娄玉花,徐公义.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0):77-80.

[3] 北京建工集团工会.充分发挥工地农民工夜校的平台作用深化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N].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3-02-27.

[4] 桂杰.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N].中国青年报,2014-08-07.[5]赵蒙成.帮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立足现有的培训还远远不够[N].中国教育报,2015-11-5.

公益教育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服务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文化部将以“完善体系、提升效能、促进均等”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文化治理能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转变职能,完善服务。黑龙江农民工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建设中其素质若能得到适应性提升,将有利于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推进黑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直接关系到黑龙江统筹城乡改革的成败与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根据我省的农民工人口素质及对文化需求状况,怎样才能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一、我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现状

“根据全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统计,黑龙江省13个市(地)的人口中,具有研究生程度的83740人(其中乡村1212人);具有本科程度的1413428人(其中乡村51353人);具有大专程度的1995107人(其中乡村16216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为5756969人(其中乡村849808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为17245267人(其中乡村837288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为9211366人(其中乡村6057330人)”。“文盲人口(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780911人,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2.34%。”据相关部门数据表明,黑龙江省共有农民工500多万人,其中16-17岁的农民工占3.2%,18-20岁的农民工占21%,21-25岁的农民工占23.5%,26-30岁的农民工占18.6%。全省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6.3%,约330.5万人。从受教育程度上看,2011年,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在全省25个市县的224个行政村、2240常住户农民家庭开展了农民工情况问卷调查。据调查结果推算,外出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最多,占72.7%,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3.6%,高中文化程度占9.4%,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3%。新生代农民工所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第一代。

二、我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需求问题分析

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娱乐消遣,而是有较高层次追求且具有多样性,“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不再是单纯的养家糊口。”中国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胡小燕见证了这番变化,“父辈卖的是苦力,但我们拼的是智力”。他们较高的文化层次为城市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可能,也让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层次更加立体。从“求生存”到“寻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内在需求教育培训。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基本没有务农经历,生存状况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已发生很大的改变,新生代农民工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寻发展”的基础在于“学文化、学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教育培训有着内在渴求。目前,我省农民工文化生活虽然有了一些改善,但还存在文化消费不足、多数农民工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基本满足;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精神抚慰和人文关怀缺失的问题比较凸显。因此,迫切需要针对农民工的新特点、新需求、新期待,切实推进农民工的各项文化工作,促进文化融入和社会融入。

三、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提供保障对策

1.构建“四位一体”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教育培训体系。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技能水平文化程度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分层的引导,按照不同的就业需求分别提供不同的培训,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需求和技能需求。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明确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要责任。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二是各级工会要发挥“大学校”作用,要着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会员发展工作,了解教育培训需求,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菜单式免费或低学费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是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非政府组织由于具有非营利性、公益性和志愿性等特点,可以弥补政府和企业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不足。四是企业应积极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在职教育培训。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培训新生代农民工。

2.采取定向式的教育模式和社区补偿教育模式,让农民工正当的文化教育权益得到维护,定向式教育模式就是企业与教育部门签订新生代农民工培养协议,并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知识技能的结构等,这样培养出来的农民工就业率比较高,适应能力比较强。另外,社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继续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即新生代农民工补偿教育中,都将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全国范围内的“三馆”免费开放已经展开,但农民工似乎“不为所动”,问题还是出在服务方式上,应当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图书馆或者流动图书馆,为农民工量身打造内容,让农民工能便捷获取。

3.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民工普遍期望能享受到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如,免费文化站和图书馆、免费上网、免费报纸杂志、公共电视、开放社区公共文体设施、组织自己的文体活动等。因此,政府要“量身定制”文化服务。深入了解农民工文化生活需求,切实把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需求,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服务内容,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平台,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更多地向农民工群体延伸,使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能够为农民工所享用,以提高我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4.设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充分利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或建设相对固定的农民工文化活动中心,购置活动设备和器材。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特点,充分利用公益性文化设施,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以城市社区为载体,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到社区文化生活中。采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满足农民工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农民工提供网上阅读、影视播放、知识讲座、信息查询等文化服务。加强保障、落实经费,切实把农民工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和文化活动纳入当地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因地制宜地设计好农民工基本文化需求的实现渠道、路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测算和安排好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内容、产品、项目和活动。创新农民工素质提升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首先,将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其次,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通过因地制宜地制定引导银行、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及社会力量等各方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激励政策,逐步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

5.建立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形成分工明确、统筹协调、优势互补、优质高效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要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只有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体系的藩篱,使“新市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权利,才能彻底消除“新市民”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岛”现象。特别是不应再按照户籍人口,而应按常住人口来配备文化资源。引导用工企业、文化企业、民间公益性组织等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文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工文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研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

[2]《黑龙江统计年鉴》.黑龙江出版社.2010年.2011年.

[3]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国家统计局网站.2012.4.27.

[4]刘婵.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国文化报,2012-5-15.

[5]盘点农民工文化工作亮点.?中国农业信息网201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