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了公益营销的定义、类型、方式以及相关的争议,把公益营销和社会营销加以区分,并提出公益营销是中国企业应该广泛采纳的营销模式。

[关键词]公益营销 社会营销 营销模式

公益营销(Cause-Related Marketing)起源于198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把企业营销战略与非营利组织或公益活动直接联系起来的营销模式。随着环保意识、公共意识的兴起,消费者对社会公益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许多企业发现公益营销是一种能有效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的营销方式。

本文从公益营销的起源说起,主要论述公益营销的定义、特性和其他相关理论。

一、公益营销的起源

公益营销之起源可追溯自1981年,美国运通公司为帮助旧金山某一艺术团体筹募基金,采取一项新措施,即当每一次信用卡消费或申请新信用卡时,美国运通公司便捐出一定比例的所得给该艺术团体。由于在此区域性的市场测试结果非常成功,因此美国运通公司将此种营销手法以“Cause-Related Marketing”(公益营销)的名称申请专利。到了1983 年,美国运通又与艾丽斯岛自由女神像基金会合作,共同为修整自由女神像来募集基金;这项营销活动在短短三个月内,共募集到了一百七十多万美元,超过原预期目标的三倍多,而美国运通卡的使用率也比前一年同期间提高28%,并且发行了大量的新卡。 自此,公益营销的合作方式就广为各种营利与非营利组织所采用。

二、公益营销的定义

一般而言,公益营销指一种营利与非营利组织之间,融合促销组合、企业慈善行为、企业社会责任、非营利组织营销、募款管理与公共关系的一种双赢合作方式。自公益营销诞生以来,曾有许多学者对它进行过概念界定工作。

Varadarajan和Menon把公益营销定义为“公益营销是规划及执行营销活动的过程,当顾客参与提供企业收益的交易时,企业承诺捐出特定比例的金额给特定的公益活动,以满足组织与个人的目标”。Schiller认为公益营销是一种“双赢的主张,企业促销其产品,而非营利组织则可获得能见度以及所需资金”,Oldenburg认为公益营销是利用公众服务广告及公共关系,将企业与公益活动加以联系,因此是一种“新的混合媒介”。

综观学者们的定义,绝大多数人对公益营销的看法与Varadarajan和Menon一致,即认为公益营销是一种特定的营销手法,企业承诺把顾客支付金额的一定比例捐给特定的机构或个人,以此来吸引顾客。Schiller的定义较强调公益营销的双赢概念,而Oldenburg则把公益营销看作一种全新的混合媒介宣传形式。

由上述的文献整理可知,公益营销的主要构成要素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企业本身、所合作的非营利组织、以及消费者。公益营销是透过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结合非营利组织的一种营销活动,所以公益营销亦可称为联合营销,或是社会事件营销。相较于传统的营销,此种营销方式着眼于互利的考虑,除了可为企业增加销售量外,更可以为非营利组织募集款项。

从非营利组织的角度,美国主要的慈善机构大多将公益营销视为一种募款的新策略,透过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可增加募款来源,并提高社会大众对该组织及其使命的认识。Ross等学者在1990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公益营销为非营利组织增加财源的一种良好途径。另外,公益营销可以解决非营利组织长期所面临的困扰,就是改变消费者对于捐款的认知,公益营销使得消费者行善除了获得心灵上的满足,还可得到直接且实质上的好处。

公益营销与社会营销(Social Marketing)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社会营销是Kotler和Zaltman于1971年提出的概念,原先的定义是“对社会观念的营销”,即运用营销战略和手法来推广环保、节能、健康等社会议题。后来在此基础上,营销学家们进一步对社会营销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企业应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出现了“社会的营销”、“人道营销”、“社会责任营销”等相关概念。这些概念要求企业在决策时,不仅应考虑消费者需要和公司目标,还应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因此总体来看,社会营销和公益营销之间是有区别的。社会营销偏向一种营销哲学,即要求企业不应只追求短期的经营利益,而应该把长期的消费者福利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考虑进去,并以社会责任作为营销战略的核心思想之一。而公益营销则更偏向一种特定的营销手段,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非营利组织或公益活动联系起来,最终目的还是提高销售额、满足企业利益。

三、公益营销的类型

Andreasen认为,只要企业结合非营利组织所从事的营销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企业的销售量,就可以称为公益营销,不必局限在企业增加销售量与非营利机构募款必须同时存在。他并且根据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不同的合作方式将公益营销分成三类:

1. 以交易为基础的推广:是目前公益营销最常使用的一种合作方式,透过和非营利组织合作的营销活动,促使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销售额目标达成的前提下,提供一定比例的分成给非营利组织。

2. 联合主题推广:企业和一个或多个非营利组织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主题所做的策略性营销之运用,可能透过散发产品和宣传数据及刊登广告,共同防治某项社会问题。

3. 授权:非营利组织将名字或商标授权给企业使用,以收取固定费用或收益的百分比,企业则以非营利组织作为营销活动推广的目标。美国大学授权校名与校徽的使用已经行之有年,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也起而效法。

营销大师Kotler对公益营销则有更广的看法,他认为公益营销并不一定要有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只要企业的营销行为能够对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有所贡献时,其所做的任何资源的投入与努力都可视为公益营销,而销售量的提升也可反应在未来。Kotler把公益营销分为四种类型:

(1) 企业主题推广:企业并没有和非营利组织合作, 而是自行推广社会大众所需求的某项理念或议题。

(2) 联合主题推广: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共同来推广某一社会理念,或是非营利组织所关切的议题。

(3) 和销售相关的募款活动:藉由消费者交易行为的达成,企业将某一特定金额或是销售额的某部分,捐赠给非营利组织。

(4) 授权:非营利组织将名字或商标授权给企业使用,以收取固定费用或受益的百分比,企业则以此为营销推广活动的目标。

四、公益营销的形式

虽然美国运通公司当年的公益营销活动是以金钱捐赠的方式展开,但演变至今,公益营销已经出现了多种形式,除了金钱捐赠或分成外,实物捐赠、服务或人力支持等,均可作为公益营销的一部分。

Pasley指出企业公益营销的形式可分为以下六类:金钱,产品或资产的捐赠,使用企业设备和服务,低利贷款,企业运作的行政成本,人力支持。

除此之外,依照公益营销的目的,还可以加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美国基金筹募咨询协会(AAFRC)将企业赞助公益活动的类型分成五大类:健康与人群服务,教育,艺术文化,公共与社区活动,其他Pasley也把企业公益赞助的活动目标分成五大类:教育,社区服务,医疗保健,艺术文化,社会服务。

五、公益营销的争议

公益营销创造了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双赢的局面,然而由于公益营销把慈善行为与企业利益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引来了诸多的争议。Caesar曾指出有关公益营销的争议,包括道德问题、对企业传统捐助的影响,以及对非营利组织目标的影响等等方面。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关于公益营销之争议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影响企业慈善行为的决策: 因为商业的考虑,公益营销可能会取代传统的企业慈善捐赠,使得企业失去了真正所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且基于营销的角度,对于非营利组织或议题的选择,也会着重在受欢迎与曝光率高的上面,而忽略了真正需要的对象。最后,企业采用公益营销的动机,也可能会损害企业原本的形象。

2. 影响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及行为:实行公益营销的非营利组织为获得财务上的支持,可能会改变其目标计划,以迎合企业的需求,并且公益营销因具有商业化的味道,有可能会危害非营利组织原有之形象。

3. 影响社会大众对非营利组织与议题的认知和态度: 非营利组织的商业化,可能会破坏大众对其原有的认同,进而影响传统支持者的支持与赞助。再者,公益营销标榜的是捐献,但实际上消费者从事的是购买行为,并非捐款行为,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捐赠。公益营销的大行其道,有可能使得传统的捐赠行为因此萎缩。

六、总结

尽管公益营销存在负面评论以及争议,但这些并不妨碍这种营销方式的流行。据估计,美国企业通过公益营销而捐出的总金额,从1990 年的1.25亿美金,成长到2002年的5.89 亿美金,增加的速度远比传统捐赠金额下降的幅度更大。

此外,关于公益营销对企业的好处,也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如有助于提高员工士气、提高企业知名度、商誉或形象等。

总之,公益营销是一种较新的营销模式,它把企业经营活动与非营利组织或公益活动加以联结,从而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品牌忠诚度和企业形象认知,这是一种“双赢”乃至三赢”(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消费者)的营销策略。目前在欧美国家,把营销活动和社会公益结合的做法已经十分普遍,但在中国,公益营销活动才刚刚展开,且多半缺乏有效的使命阐述和有系统的营销方式。因此,中国企业可以多参考外国同行的公益营销实践,从而改善自身的营销能力。

参考文献:

[1] Varadarajan, P.R. & Menon, A. Cause-Related Marketing: A Co alignment of Marketing Strategy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7): 58-74.

[2] Schiller, M.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 [J] Business Week, 1988(12): 53-57.

[3] Oldenburg, D. Big Companies Plug Big Causes for Big Gains [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1992, 83(3): 22-23.

[4] Ross, III, J.K., Stutts, M.A. & Patterson L.T. Tac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Effective Use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J], 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1991, 7(2): 58-65.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体传播 网络公益传播 传播机制

一、群体传播与网络公益传播

(一)群体传播

所谓群体传播,是群体进行的非制度化的、非中心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群体传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受者只能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接触。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新型媒介颠覆传统媒介,群体传播摆脱了物理时间空间的限制,从狭小的现实空间中解放出来,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传播活动更加频繁。互联网时代就是群体作为传播主体的时代,即群体传播时代。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1]

(二)网络公益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涌现,公益的内容变得丰富,公益传播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网络公益传播是公益传播的一种媒介表现形式,是利用网络这个媒介平台,以声音、语言、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向广大网民宣传包含有公益成分,推动公益行动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2]网民可在网络上探讨关于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在网络或从网络上走到现实开展公益活动。网络媒体以群体作为传播主体,为每个人都能够参与网络传播活动提供了渠道。

2016年11月25日,深圳媒体人罗尔写下《xxx,你给我站住》一文,以“卖文”的方式在网上为患白血病的女儿筹集医疗费,该文章很快引发网民关注并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数以万计的人通过各种方式向其进行捐赠,但随即有人曝出虽然孩子生病是真,但“卖文”筹钱事疑似网络营销,而且罗尔的经济条件并不差。巨大的反转立即引发舆论热议,罗尔及其家人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相关舆情量在11月30日达到顶峰。“罗尔事件”将正在兴起的网络公益放大到公众面前,一次公益借网络之力在群体的传播下演变成公共事件(图1)。在群体传播的时代下,网络公益的传播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机制。

二、网络公益传受双方

大众传播时代,公益的传播要凭借专业化的大众媒体和慈善组织才能到达受众,受众接收到信息后反馈的渠道也是单一的,程序的复杂使公益传播变得滞后。但是在群体传播的网络时代,传播者对媒体资源的利用使得传播速度变快且方式多样,受众可以及时互动,也成为了传播者,扩大了网络公益传播的范围。

(一)传播主体个体化,低门槛

网络媒介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通过个体的集合实现公益的价值。普通大众通过微博、微信、自媒体平台、众筹网站等多种渠道,就可以作为公益传播的发起者。“罗尔”事件中公益传播的发起者是罗尔,一开始他在微信公众号上已经写了关于孩子病情的文章,并获得了打赏。

互联网使网络公益传播的门槛降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主角。以“轻松筹”爱心捐助平台为例,点击轻松筹微信平台下方的“发起筹款”,根据提示填写筹款金额、筹款目标和回报等相关内容,然后放些相关的图片就可以。网络公益传播的低门槛聚集了群体的力量,实现了公益传播的价值。

(二)网络的集群行为:情绪化表达

网络集群行为的形成,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信息源,如一条微博、微信、新闻事件等,用户出于共同的观点或者是利益,他们一边信息,一边评论、转发信息,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交流彼此的看法和观点,使信息持m被扩散和关注,最终引起共鸣,形成集群行为。[3]罗尔为爱女筹集善款的文章每转发一次,便能得到1块钱。短短的时间文章就刷爆朋友圈,100000+的阅读与点赞,超过11万人打赏,募集数百万善款。

受众对公益内容的转发和分享,不只是信息的传播,还伴随着个体的情绪化表达。集群行为中的人们,没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容易受到群体感染和形成群体模仿。面对公益的善意,呈现出情绪化的表达,这有时会促进公益价值的实现;但网民处于感性的状态更容易将虚假信息传播到网络中,引发舆论热潮,使网络公益变质。

三、网络公益传播平台多元化

从图2可知,“罗尔”事件中,新闻成为传播的主力军,其次作为网络媒体的微博、微信、贴吧群组也占据较高的比例,有效的推动了网络公益的传播,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相辅相成。除了媒体之外,还出现了众多的公益众筹平台,如“轻松筹”、“腾讯乐捐”、“众筹网”等,另外以慈善事业为载体的运作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既回馈了社会,博得了公众的赞誉,也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一)多元媒体提供传播平台

传统媒体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向公众提供银行账号,发送地址等筹款渠道或是在现实空间举行公益活动进行公益传播,实现公益的价值。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支付宝、知乎、论坛等形成媒体融合,作为群体的网民只需手指轻轻一点,就把网络公益传播开来,并且在全网络形成舆论,助力公益的传播。

打开“轻松筹”爱心募捐平台,网民可以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将项目进行转发分享,产生多级传播,响应者可以通过微信支付等方式直接捐款,金额不限,操作就像在微信上购买一张电影票一样简单。网络公益依托互联网平台,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公益众筹平台集聚效应

“公益众筹”是指发起人在互联网众筹平台上众筹项目的形式来为公益事业募集资金。近年来,公益众筹平台成倍增加,出现集聚效应。公益众筹的平台机制为用户互动提供了渠道,项目筹款页面都设有评论、进展等板块,支持者或围观者都可表达对项目的关注、建议、质疑、鼓励等,推动公益发展。

公益众筹项目的发起人类型多元化,包括个人、企业、基金会或其他公益组织、社会企业等,个人发起筹款成功的公益众筹项目数量最多。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计划,集聚群体的力量,给网络公益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渠道,充分显示出网络公益依托公益平台的强大力量。

(三)企业营销助力发起者

网络公益凭借社会效果好、互动性强、成本低等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公益传播的重要性。企业参与公益事业,不仅帮助了他人,而且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罗尔事件”中罗尔的文章在小铜人的公众号“P2P观察”里推送,读者每转发一次,小铜人公司向罗尔定向捐赠1元;保底捐赠两万元,上限五十万元。本来一件平常的表达爱心的捐款行为,经由公司的营销操作,变成了山呼海啸的网络事件,在营销式的捐款模式中,人们更多的是凭一种情感和一种情绪在捐助,可能并不知道背后更多的事实,尤其是背后的营销策略。

四、网络公益传播内容

(一)传播主题

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等共同2016年互联网个人捐赠和公益关注大数据分析报告。[4]报告称,在过去的一年里公众最关注的公益话题前十位分别是:环境保护、扶贫、教育、儿童、救灾、医疗救助、助残、助老、动物保护、妇女。网络公益传播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公益传播内容的特点,内容的表达甚至可以影响网络公益传播的效果。

从图3可知,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网络慈善使用率较高的是扶贫和疾病救助,网络公益活动有免费午餐、光明网的“因爱同行”、金秋助学等。网络公益传播给了社会底层、弱势群体话语权和表达权,积极表达自己的诉求,实现了网络公益传播的价值。

(二)传播内容的特点

1.个性化。

传统的公益传播是说教式的形式,侧重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具有很强的渲染力,但是由于是你说我听的被动式方法,产生的效果逐渐变弱。网络公益的内容进行了创新,变成个性化、创新性、感情化的传播模式。现在的网络传播内容多是发起者进行个性化表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小见大,这种基于参与者个人的网络公益传播,更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形成超越时间空间的公益传播,内容的高关注度和群体的互动推动公益的发展。

2.多样性。

传统的公益传播内容是以单一的物质捐助为主,善款的给予受到物理空间的限制。网络公益的传播内容多样化,在媒体平台对内容进行转发、分享、评论,通过网络实现公益传播价值的最大化。“罗尔事件”中每转发一次文章就有一元钱捐赠,每有人买一桶矿泉水就向贫困山区捐助一毛钱。

3.随意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群体传播变得活跃,人们可以随意的参与信息的传播。公益信息的内容大多是没有逻辑,煽情化、能引起网民共鸣和同理心,网上有很多信息没有来源可靠的信息源,真实性无法确定。但是人们在看到信息的第一时间就被情绪左右了,随意的转发、分享、评论、点赞,从而引发群体的集群行为。

五、网络公益传播效果

(一)社会价值

互联网的时代也是群体传播的时代,人人都是公益的传播者。在网络公益中,普通人可以成为传播主体,普通人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同时网络公益将公益理念渗透到群体的意识当中,集聚人心,R聚力量,网络公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创新了网络公益传播模式,降低了参与公益的门槛,群体传播的力量得到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变得平等,互动性增加。在双向互动的模式中,发挥群体的智慧,转变公益传播的方式,创造了公益的社会价值。

(二)存在问题

网络公益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才出现的,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法律的滞后影响了网络公益的健康发展,有一些企业、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虚假信息,甚至谣言蒙蔽受众;群体时代的匿名性、情绪化、互动性又容易形成群体集合行为,煽动网民,扰乱社会秩序和舆论环境。

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公益的发展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缺乏规范和监督。网络公益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传播主体的非专业性导致了“骗捐”的虚假公益,受众受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的影响,传播媒介的不规范导致的资金不透明、不合理,传播内容的信源无法证实。

这些问题影响了网络公益自身的发展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六、结语

互联网时代也是群体传播的时代,这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网络公益有着不同于传统公益的传播模式,它降低了公益的门槛,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事业,实现公益的价值。但是网络公益的发展也遇到了重重问题,网络公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 31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统计报告》2013 年

[2]王巍;《网络公益传播机制初探》 ,温州大学学位论文2014年

[3]乐国安、薛婷、陈浩:《网络集群行为的定义和分类框架初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99-104页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公益;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公民社会、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微公益组织”这个新名词逐渐被广大公众所认知,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认识并加入到微公益组织当中,促进了微公益组织的大众化、平民化,推动社会进入全民公益时代。为掌握公众对微公益组织的认知和参与情况,笔者先后在江西南昌、吉安、宜春等地开展实地调查,分别走进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开展集中访谈和调查,并在街头开展随机抽样调查。此外,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问卷调查,为本研究收集了第一手资料。

一、公众参与微公益组织情况调查分析

笔者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其中网络问卷(通过QQ及E-mail)发出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3份;现场填答问卷发出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7份。

(一)对微公益组织知晓情况

关于“你是否知道‘微公益’这一概念”,有247名选择了“不知道”,占68.6%;关于“你是否参与过诸如‘腾讯微公益’、‘多背一公斤’等网络公益机构组织的活动?”,有299名选择了“未参与过”,占83.1%;关于“你对‘微公益组织’开展的活动有何评价”,有302名选择“不清楚”,占83.9%。这显示了我国公众对微公益知晓率非常低,大多数公众都没有参与过相关微公益组织的活动(见表3-1)。

表3-1 对微公益组织知晓情况

题目内容 肯定回答 比率(%) 否定回答 比率(%)

是否知道“微公益”

是否参与过网络公益组织活动

对“微公益组织”开展活动评价 113

61

58 42.2

16.9

16.1 247

299

302 57.8

83.1

83.9

(二)对微公益组织评价倾向

关于“你认为‘微公益组织’存在是否有必要?”,248名认为很有必要,占68.9%;关于“你打算参加‘微公益组织’组织的志愿活动吗(如募捐、献血、慰问、文明监督等)?”,218名选择“不想参加”,占60.6%。这显示了我国公众在微公益组织的参与倾向上有一定的矛盾心理。认为微公益组织在现代社会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微公益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自身参加公益组织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动员和宣传也较少,所以受众大都不愿意参与。

表3-2 对微公益组织评价倾向

题目内容 肯定回答 比率(%) 否定回答 比率(%)

“微公益组织”存在是否有必要

是否打算参加“微公益组织”活动 248

142 68.8

39.4 112

218 31.2

60.6

(三)对微公益组织发展的总体看法

关于“你目前接触过那几类公益组织?(可多选)”,有296名选择了政府主管(办)公益组织(如慈善会、红十字会),占受调查人数的82.2%(见表3-3),这也从客观程度上导致很多公众对微公益组织的认识停留在具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层面,也折射出目前公益组织一家独大的现状。

表3-3 公众接触过的公益组织情况

公益组织类型 数量 比率(%)

政府主管(办)公益组织

企业或基金类公益组织

网络微博公益组织

民间自发的公益团体 296

57

61

192 82.2

15.8

16.9

53.3

尽管微公益组织目前尚未被社会公众广泛认知或认同,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受访公众对微公益组织发展还是持乐观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愿意参加微公益组织活动想法。在与受访者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将公众对微公益发展的总体看法进行了总结:首先,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微公益组织及行为非常有意义,能很好地分担政府的负担;其次,多数受访者能够感受到当前公民意识和人权意识正在逐渐增强,人们可以参与社会生活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再次,受访者中超过半数人认为微公益组织发展符合时展的要求,微公益的出现使得公益组织更加多元化。

二、制约公众参与微公益组织的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对制约公众参与微公益组织活动的因素进行了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公益组织的社会认知度低。江西省内的大多数微公益组织的活动大都依靠高校志愿者,影响和辐射的范围相对较窄。此外,多数微公益组织的活动大都在内部QQ群或微信朋友圈内交流,广大公众要获取该组织的活动情况,必须要通过网络并加入其QQ群或关注其朋友圈方能进行沟通,这一模式导致大多数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很难准确及时地了解微公益组织及其活动,难以知晓其公益活动的时间、内容、目的和结果等内容,这成为制约公众参与微公益组织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大降低,特别是受到“郭美美事件”的不良影响,使得公众对网络上的各种公益类信息产生普遍质疑,致使公益类组织的可信度降低,大多数受访者担心上当受骗。

(三)目前政府对微公益组织的监督机制及法律建设尚不完善,大部分微公益组织自由度较大,特别是未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微公益组织,其监督难度非常大,很难保证所捐款物能否真正分发到需要的群体手中。

(四)微公益组织自身建设不够,缺乏专业人员管理和运营,组织相关活动或项目制度建设不够,开展公益活动时公开、透明度底,组织运作方式不规范等,正是由于某些不规范的微公益组织的暗箱操作,使得公众对微公益组织缺乏足够的信心。

(五)公众特别是年轻的职场人士,平时上班工作压力大,尽管有心参加微公益组织发起的活动,但是通常抽不出时间参加。

三、结语

微公益组织是在传统公益组织的弊病不断显现的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市场失灵、政府缺位以及传统公益组织失灵的问题,弥合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得到了广大公众的积极响应。然而,就在微公益组织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种种乱象,包括组织定位过高、管理人员缺乏、制度建设不健全等方面,可见,微公益组织受制于政策体制及自身建设等多重因素,其在持续健康发展的路上仍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尽管如此,笔者在调查中看到了微公益组织及其公益理念正在逐渐地被广大民众所认知和认同,其社会正能量也在逐渐地释放,其产生的社会效果特别是在解决社会问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在被社会和政府所关注。

微公益现象是我国在社会转型中逐渐显现的社会热点话题,目前微公益组织的社会影响力还比较微弱,亟需政府加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同时需要微公益组织自身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和制度建设,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公益事业,共同推动微公益组织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梁莹.公民参与草根NGO现状与阻滞因素分析――基于对南京市500位公民的实证调查[M].中国社会研究,2010(04).

[3]余志海.举手之劳的善举“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活动[J].信息技术教育,2007(03).

[4]孟宪平.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独特机制[J].求实,2006(09).

[5]孙晓菲.微公益――你参与了吗[J].人力资源,2011(04).

[6]韩喻.微公益:让四两“博”千金[J].职业,2011(10).

[7]苏竹青.让“网络慈善”成为生活常态[J].中国西部,2009(08).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第4篇

网民在BBS、博客、即时聊天程序上的对话,随时影响着人们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感知,密切关系到企业的盈亏。

在网络信息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企业要如何行动,才能获得品牌与利润的双赢?

eKnow网络营销传播体系,根据自有的网络监测系统和公关平台,为客户提供最佳的网络营销传播解决方案。会对网民口碑进行深入检测和分析,全面抓取指定信息,并对每条信息的时间、浏览量、回复量、转帖量、态度方向等信息进行系统采集。让客户在最短时间内随时掌握自己产品、品牌及其竞品在网络上的情况,有的放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多渠道的整合传播影响消费者的在线讨论,用网络口碑的力量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最终实现价值的提升。

网络诊断及检测——侦测和识别消费者关于品牌、产品和服务的在线讨论及看法,结合行业品牌竞争性分析,对企业的所有网络传播行为做舆情分析报告。根据网络诊断结果,给客户量身制定相对应的网络营销传播策略。

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整合适合的网络传播工具全面为客户打造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使品牌及产品信息网络传播价值最大化。

1)搜索引擎营销:利用目标客户的搜索习惯,把客户所要传播的信息转变成目标客户寻找的答案。目前搜索引擎广告有竞价排名和自然搜索结果两种形式。

2)网络事件营销:热点网络话题是网民们最关注的焦点,以话题策划激发网络口碑舆论,形成群体效应,扩大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3)论坛营销:论坛是聚集精准客户的地方,利用论坛掌握话语权,是企业宣传最有效的阵地。

4)博客/微博营销:博客/微博营销是利用博客/微博这种网络应用形式并更新企业、公司或个人的相关概况及信息。

5) SNS社区营销:利用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网这样的社区对用户资源进行开发,进行营销。

6)问答营销:利用网络的问答工具(例如百度知道、百度百科)进行销售和信息的。

7)网络活动:我们通过群体特征研究制定网络活动策略方案,策划热点主题并执行全程传播执行与管理,帮助企业与目标客户形成积极互动,加深品牌印象,提升忠诚度。(包括网络调查活动、网络评比活动、网络游戏活动、网络公益活动、网络促销与团购活动、网络征集活动。)

8)网络新闻常规:充分利用新浪、搜狐、新华网、人民网、网易等在内的数家网络媒体公关资源,为企业客户量身进行专业的网络媒体策划、撰写和。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第5篇

21世纪是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互联网走入千家万户,大学生也逐渐成为网民群体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高速的传播速度以及信息的共享性、虚拟性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舆论载体。因此,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舆论具有开放性、渗透性和多面性特征,它体现了多个网络群体的舆论导向,透过社会舆情事件,将不同形态的价值观推向网络受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尚未完全定型,因此,网络舆论导向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网络舆论犹如一把双刃剑,由于它所承载的不同舆论导向内容,可能会对大学生产生正反两面的不同影响,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网络舆论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使得高校正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导向,警惕不良的网络舆论对大学生起到的负面影响,必须修正社会不良之风,抵抗网络歪风;另一方面,它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启发和方向,让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舞台和重要载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网络舆论的优劣性

客观地讲,网络舆论对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的有优劣两方面的。从优的方面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主要形式,运用、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修养等教材对学生进行说理式教学。但是,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教材更新时间不一,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二是教材偏重于说理,与社会时事联系较少,缺乏强有力的说服性;三是考试以考察教材内容的方式进行,导致学生敷衍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偏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背诵,而没有对社会舆情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形成属于自己的理性见解,不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而网络舆论通常以社会舆情事件为起点,激发网络群体的热烈讨论,它更加贴近于社会实际情况,而不是教材上空泛的字句。同时,网络舆论总是以更多维的视角探析同一事件,存在更多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社会群体代表不同的舆论导向,呈现出整个社会不同阶层的各种看法和理念。大学生在网络舆论的论战中,假如能够坚守正义立场,倾听各群体的声音、搜集更多的信息,从多个方面思考社会舆情背后的舆论推手和背景原因,就能够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步建立以及完善自身的道德理念,养成理性看待和思考舆情事件的习惯,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总而言之,网络舆论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的共享性、传递性和渗透性,在无形中影响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网络舆论中,有益的教育信息的散播,有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正面价值导向,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和开展。网络舆论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

而劣的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网络舆论助长了社会的不良之风,使得社会舆情事件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就导致了负面的社会舆情事件会给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造成严重阴影。比如说,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见死不救的事件,网络舆论指责当今社会人心不古、冷漠无情。但群众的“冷漠”乃是事出有因,由最早的“扶老奶奶反被告上法庭”,法官以一句“你没有撞到她为什么要扶她”为起点,到这两年屡见不鲜的“摔倒讹诈”事件,最终酿成了佛山“小悦悦”的悲剧。网络舆论的渲染下,网民群体普遍反映见人摔倒时,最好还是采取明哲保身的措施。笔者在大学生群体中作了一项调查,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都反映会明哲保身,视而不见或者是等待别人出手,而自己愿意为救人者作证,但是据网络相关舆情事件反映,大学生群体中对被救助的人存在被讹诈的担心情绪。而部分大学生对于2009年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救人最终失去年轻生命的事件表示不值得,认为这是愚蠢的行为。这件事体现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网络不良的舆论使得他们在不正之风的鼓动下,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也缺乏了正义善良的立场,选择了成为社会冷漠的一员。网络负面舆论的影响下,使得大学生在应该做个好人的时候选择了漠视和自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1、创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维护高校网络阵地

鉴于上文提及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导向的重要影响,高校必须认识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急性,创建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校园风、校园网为主要载体,宣传先进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高校网络阵地,保证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正面积极的引导,抵制网络不良歪风的消极影响,完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更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高校首先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组织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求成员必须高素质,不仅对网络信息技术有相当的了解,也要严守网络行为道德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对社会舆论作出迅速及时的反应,以先进、健康、正面的观念剖析社会舆情事件的背景和原因,避免大学生被不良的流言蜚语及负面的信息误导。这就要求高校以校园网为基地,加强网络监管,抵制网络上的黄赌毒信息,并且为校园风、高校百度贴吧等为载体,让学生们在对社会舆情事件作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制止某些别有用心的网民对正义行为的扭曲解读。比如说,BBS、校园论坛中,总会有某些不实言论对正义行为作出了扭曲的解读,认为他们是沽名钓誉、借机炒作等,抹杀正义行为中传递的正能量。此时,监管队伍可以封杀某些恶意ID账号,或者作出官方解释,提醒同学们理性看待舆情事件,不要被某些网络恶民误导,要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肯定善意,避免负面信息的干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队伍要从大学生接受网络舆论的主要渠道出发,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度,关注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网络基地,开展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2、将社团宣传活动工作与网络载体相融合,做好思政工作宣传

高校中的大学生最熟悉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因此,将社团宣传活动工作与网络载体相融合,将是做好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高校可以将网络思政工作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引导社团开展各种与网络舆论相关的活动,以此启发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指引大学生的价值观走向。举例说明,网络上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郭美美的真身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但是郭美美在微博中的炫富行为,引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社会争议,也使得广大群众表示对中国红十字会失去信心。校园红十字会社团也表示此事之后所得学生捐款极少,学生普遍表示不会再轻易相信“善款有善用”。高校可以根据这一网络舆论事件,与校园公益社团,如学校青协部门合作,开展相应的公益活动,利用网络监管实现资金用途透明化管理,在校园网络中晒出费用清单,让学生们了解资金的去向和来源,并且邀请广大学生参与到公益活动中,让学生们在网络信息的帮助下,恢复对公益活动的信心。学校的其它社团活动也可以加强网络宣传,发扬优秀的价值导向,发挥网络的正面教化优势,做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将网络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相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直以来都依据相关的思政教材,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对来讲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高,认为是说教式的教育,因此课堂学习效果一般。高校要增强思政工作的质量,就必须重视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道德法制宣传。教师要关注网络上的社会舆情事件,注意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实际,将网络舆论引入到高校的思政课堂中,突破教材局限,为枯燥的教学提供更多实际案例,也帮助学生活用教材。比如说,网络盛传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可谓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意识的双重悲剧。复旦投毒案竟然是室友作案,将毒药放在饮水机里毒害同学。这样的做法反映了投毒学子在道德和法制意识两方面的缺失,最后造成了两家人的悲剧。教师可以将类似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们开展思辨活动,让学生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的主体,转变以往授课中学生的被动地位,引导学生们从真实的案例出发,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分析网络舆论的真与伪,辨析人性的善与恶,得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校开展的有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局限,引导学生们分析网络舆论,最终完善自己的价值理念体系。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第6篇

而说到“八”,碰巧李健与这个数字也有些缘分。除了农历生日恰好是八月初八,李健在今年的8月份也将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办个人演唱会。所以,这次邀请他来担任我们八周年的公益形象大使,实在当之无愧。

八年:成长是日积月累的改变 内心变得更强大

2001年跟卢庚戌组成组成“水木年华”,2002年又闪电般地退出“水木年华”,2003年以独立身份发表第一张专辑,李健出道显然不止八个年头了。不过,我们这次把谈论的时间锁定在八年之内,那么李健给自己这八年变化的最终概括就是——我觉得这八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更独立,也更自信了。

(Q:《音乐周刊》 A:李健)

Q:最近8年,时间给了你什么改变?

A:8年前是2004年,那时候我刚出过《似水流年》的那一张唱片。8年前的我不太会面对媒体,也不太会做采访,现在我就改变很多。别说8年了,其实八个月人都会有变化。可以说时间不是均等的,你可能在某个时间变化会特别快,因为某一个突发事件引起的,类似亲人去世或者突然间被更多人接受了,都会让你有所改变。这种改变其实是外在的改变,真正内在的改变还是慢慢积累下来的,内心变得更强大,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成果。我觉得这八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更独立,也更自信了。这种独立体现在性格上的独立,不再会人云亦云,不会妥协,也不再会轻易地迷失在某种风潮里面,我有自己的判断;另一个自信是在音乐上自己越来越自信了,像以前我总怯场,现在在舞台上已经很淡定,或者说很从容了。这是我自己也很愿意看到的事情。

Q:刚才说到的判断性,我觉得你在8年前就已经有了,那时候离开水木年华自己寻求发展,您就是态度很坚定的。

A:但是那个是缺少判断的,就是随心所欲。

Q:那个时候是随心所欲,现在是理性的判断?

A:对。因为我那时以音乐为主,觉得为了音乐,需要我更自由,我就离开那个组合。但现在我有很多更理性的判断,当然前提还是热爱音乐的,是更成熟的。年轻气盛一定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我没有年轻气盛了,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个自信了,它一定是一脉相传的。八年前的我自信要从何而来?如果那个时候我很自信,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大、盲目了。我觉得我是最能代表内地歌手一步步走过来的,开始有点小观众,后来通过我的音乐,通过我不停地出唱片、写歌逐渐扩大和渗透,而不是从事件、绯闻什么的出名。当然春晚王菲翻唱《传奇》这个可能是我借了很大的一个力,但它终究是跟音乐有关的,是我的一个音乐作品,它不是一个绯闻、事件。我觉得现在人们的欣赏水平、欣赏口味是多元化的。以前人们只会欣赏口水歌,因为是有律动的,像《传奇》这样一个特别慢又很难唱的也能流行,就说明了人们的欣赏水平发生了一场改变。

Q:《传奇》是2003年的《似水流年》那张专辑里面的,到现在也有八年多了。您那时候对它有特别的感觉吗?

A: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我最普通的一首歌。

Q:所以后来您也没想过它又红了?

A:没有,不太可能。

Q:那您现在喜欢别人老拿《传奇》这个事来问您么?

A:没有什么喜欢不喜欢,也没有特别反感,因为它毕竟是我的一首作品。它本身就像歌名一样,也很传奇,经历了这么多年又炒起来。人们在短期内会经常提起《传奇》,但随着作品越来越多,可能会通过这首歌来认识其他作品,它可能是个入门。这次演唱会也会有它,但我已经不拒绝也不抵触,就像很多弹吉他的人一定会弹《爱的罗曼斯》一样。

八月:演唱会将是一场淋漓尽致的“情感之旅” 现场效果会超过CD

也许就是因为有了充足的作品和足够的历练,李健说自己现在在面对各种大大小小的舞台,包括春晚都不会再紧张了。今年8月11日,李健又将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自己的个人演唱会,而这次他显然也是有备而来,也很明显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情感之旅”。没错,李健把演唱会比作情感之旅,他说,他希望他演唱会上的每首歌都是一扇窗或一扇门,带这观众从童年到青年,甚至老年,让人体会到欣喜、沮丧、感动、不安、迷惘,这才是演唱会最身心淋漓尽致的地方。

Q:您今年的演唱会在八月,跟我们这个“八”周年的主题又很巧的碰撞在一起了。八月到现在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已经开始筹划和准备了吧?

A:对。

Q:那现在都在做一些什么筹划工作呢?

A:做一些希望能跟以前不太一样的。我是一个以唱为主的歌手,不可能是办成以声、光、电为主的演唱会。如果有人问我“你的演唱会有什么卖点”,那我告诉你我的卖点就是——如果我唱的特别好、准备特别充分、运气也很好的情况下,我的现场效果会超过CD,超过录音室版本。这是我可以很有信心的去说的,因为你就是来听我音乐的,而不是来看我跳舞那些东西的。

Q:您的音乐都是比较适合静下心来去听的,以前在北京办的演唱会也都是在北展、保利、星光现场这种不太大的场子,那这次在工体场地一下大了很多,您觉得这个变化对您有影响吗?

A:也还好,因为工体是三面台,还是以音乐效果为主,不是说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让人群来,还是要以听觉为主。我的演唱会别人以听为主,当然也可以看,但一切都是为音乐做准备的。我不想让别人一直看着我的后脑勺,三面台声音也会更好、更类似舞台那样。音乐上可能会有互动,但我个人更希望观众能有看似平静但一定是要被打动、音乐已经抵达你心里的。因为感动度是我最追求的。很多人把全场齐唱作为一个终极目标,当然这并不是不好,但我觉得要更深一个层次,让那些作品去击中你,这是我追求的。

Q:您觉得观众什么样的反应才是“被感动了”?

A:从观众的神情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说我的听众他们特别了解我,他们不会在中间鼓掌。这个掌声也是有节制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特别能够等到一个作品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有时鼓掌看似很热闹,其实会破坏那个气氛。

Q:您自己遇到过最感动您的歌是什么样的一首歌或者一个情景?

A:说心里话汪峰和郑钧的演唱会都打动过我。很多歌手也很棒,他们的作品是好听的,但很难深层次打动你,仿佛只有原创歌手才能做到这点,因为他能做的很统一。很多歌手唱的也很好,作品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人(创作的),但你听完只能感觉到愉悦,真正打动你、让你感动和温暖的很少。反而像我在汪峰上海演唱会上听到的有几首歌特别打动我,郑钧也是。我还是希望能多在情感上有所触及,我觉得演唱会对于我来讲就像一个“情感之旅”,每首歌是一扇窗或一扇门,带你从童年到青年,甚至老年,虽然我还没有步入过老年,但是那个情感是一场场情感之旅,能让你体会到欣喜、沮丧、感动、不安、迷惘,这才是演唱会最身心淋漓尽致的地方。演唱会分两种,一种是情感之旅,一种是视觉之旅。可能只有一个人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那就是迈克尔·杰克逊,他既能够视觉上做到很炫,情感上也足够打动别人。

Q:那您这次演唱会的选曲是已经发行的唱片当中的歌吗?其他您创作的歌曲要算进来吗?

A:当然是以五张唱片的歌曲为主,那还有一些唱片之外的也会选取进来。

Q:您也出过翻唱专辑,这次会有一些翻唱曲目吗?

A:会翻唱一些英文歌曲,像斯汀或者保罗他们的曲目。中文歌也会有,我以前演唱会时也翻唱过,比如《在水一方》之类的。

Q:有没有现在就能透露的曲目?

A:像《风吹麦浪》这样的歌一定会有,还有《传奇》啦,但我现在也有些配合不一样视频能够更直接、快速的引入到人们的情绪中的打算。

Q:像《风吹麦浪》和《传奇》这些歌您都已经唱过很多遍了,那在这次演唱时是会保持原味的情感还是有创新的部分?

A:我还是希望每次演出都能有新的部分,编配和演唱上都应该略有区别。因为你也需要对自己挑战,要调动自己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就像最开始创作这首歌,充满了新奇和渴望去演唱这些作品。

Q:现在还能保持当时那种新奇的心情吗?

A:很难,或者是说并不是总是能保持,要去靠自己去调动自己的情感。你知道什么时候最有新鲜感吗?是刚写完的时候,拿到录音室去唱的时候。那是最好的状态。所以好的歌手要把自己往回拽,拽回那样的一个情觉中去。

Q:现在还有什么作品唱起来是有您说的这种感觉的吗?

A:分地点吧,我自己的作品在我演唱会时是最有感觉的。因为面对观众很容易激起共鸣,关键是有乐队。我们已经厌倦了跟伴奏带那种落后的演唱方式,只是有时商业演出不得已而为之。真正的演出的乐趣在于跟乐队有一个随机的互动,有呼吸,这样是最好的。如果有条件好,我觉得我作品大部分我都很有欲望去唱。其实歌手个人在开演唱会的时候本身也是一种享受,真正如果唱得好的话,现场可能就会超过唱片,你有可能一两个音不准或者有些瑕疵,但那种细节的东西和真正能打动人的必须是现场,是live。唱片也很好,但唱片有点像假话,它没有生命力,因为它不会错。

Q:可能现场没准有点小瑕疵反倒更真实。

A:当然。尤其是人,人也是这样。人之所以成为人,也是因为会有小瑕疵,才显出人性来。我去年做了12场个唱,去年在北京是在保利,那今年是在工体。我有一些经验了,或者说有一些累积一些现场的感觉。会有延续,但不会太一样。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个挑战,我希望赋予每一个作品一个新的生命力吧。比如说像《父亲》那样的歌,或者《风吹麦浪》这样的。我也希望通过新的编配能让我有信心去演唱。其实什么是最牛的状态呢?就是你在舞台先把自己打动,自己已经投入进去了,那个时候就很容易打动别人了。

Q:那这次您也会唱《父亲》这首歌吗?会唱的时候常想起他吗?

A:会唱,经常会想起来,比如昨天(6月19日)是我爸的忌日,但是我也没有什么悲伤的。因为逝者已逝,唯有生者活的更好才是最大的告慰。因为你是一个成年人,你要慢慢去接受这样的事情。这种事情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悲伤,所有人都要体验这样的情感。没有什么,生活会一如既往的,时间也会安慰抚平这一切。没有什么长生不老的人。

八小时:生活应该回归简单

因为进入了八月份演唱会的宣传期,最近的李健也是马不停蹄的四处做通告、采访和宣传。不过他说这只是他工作时的状态,平时的生活里,他还是喜欢过的休闲一点,“浪费”时光,因为——生活的真谛在于休闲。

Q:说点轻松的吧,在近8个小时里,您都在忙些什么?

A:现在是下午18点,那就从早上10点说起呗。10点钟我刚起床,然后去吃饭,吃完饭量制演唱会的衣服,之后化妆、采访,一会儿再去理发,晚上去排练,然后明天就出发去其他地方了。这就是我今天的8个小时。

Q:这是您平时状态的写照吗?

A:一段时间,因为老这么忙我可受不了。

Q:那就是演唱会钱宣传期的写照?

A:对,我不太喜欢忙碌,我觉得生活的真谛在于休闲。

Q:那您平时休闲的时候喜欢干嘛呢?

A:喜欢练琴,因为我最近在上课,重新学习古典吉他。我最近还越来越喜欢运动了,跑步、打羽毛球什么的。我觉得人的生活应该回归简单,简单是由细节组成的,所以也可以证明生活回归细节。我从小的教育告诉我,如果我今天什么也没干,吃吃喝喝一天就过去了,就应该有负罪感,但我现在觉得这没有什么负罪感,说得更惨淡一点,时间就是被度过的,或者说被“浪费”的,无所意义也不是一无是处,不是说一定要做什么大事才是生活。你吃一顿好饭,或者享受一下阳光,它也是生活的意义。生活就应该放松、享受。

Q:在宣传期之外生活的脚步慢下来了。

A:不光是我慢下来,我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慢下来。适当享受生活。有的人已经很有钱了,但还在追求财富,追求数字,最终这种人只会成为被财富绑架的人。

Q:这是您八年来成熟后所感悟到的吗?

A:我只是觉得生活应该是多样化的标准,而不是一个普世的标准。比如说一个歌手商业性成功就算是一个成功的歌手,并不是这样的,很多歌手他商业性没那么重,但他也很棒。我们耳边应该有尖锐的声音,有建设性的见解,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答案。这就像很多导演一样,很多导演他取得了不少成就,但还能很好的发展,是因为他的身边有人告诉他你这做的不够好。

Q:这个也能普遍应用在音乐圈和娱乐圈吧?

A:当然了。你做得越好,可能对你说不好、提出意见的人会越来越少,但恰恰一个人是需要这样的。

Q:现在你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还会有人改你的创作,或者指出不喜欢的地方吗?

A:在创作期我是不受人影响的,只会在出版之后愿意聆听意见。它是两个范畴两个层次的问题,在你创作上保持独立,保持自我是没问题的;在创作完成后你去听别人的意见,是另一层的问题。

谈公益: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公益

作为《音乐周刊》的公益形象大使,自然我们的聊天话题少不了公益。其实,早在2005年他就以歌唱的方式为我们的张山营音乐希望小学计划加油助威。而对于近期我们一直在做的马兰小学等公益行动,李健表示也很支持,同时还提出一个音乐人心中的小呐喊——音乐也变成了公益事业,音乐也需要被保护!

Q:记得2005年我们举办的一次音乐小学的公益活动,也邀请您了。

A:对。挺好的,因为现在音乐确实需要更多的人去支持,这个支持还不能是空话。

Q:除了以前那些,现在我们也在一直跟进马兰小学的一个公益活动。您对我们作为一个音乐杂志,一直在公益活动上有所行为有什么看法吗?

A:关注公益一定是好事,一个杂志能做的事是特别有限的,如果让做公益变得更有意义,事情无论大小,都以有效为第一己任,就是非常好的。这个事情可能很小,只能帮助三个人,但你明知道只能帮三个人,还恰恰把它实现了就是好的。没有什么公益是能够像一阵风一样覆盖所有地方的,那你就只有做一些最有效最实际的。《音乐周刊》所能做的,就要帮助那些喜欢音乐的人。可能他很穷没有钱买收音机,你送给他一个收音机,这也是公益,这就是真正的公益。

Q:非常谢谢您给我们意见。那么作为一个音乐人,您对公益这个事情有什么看法呢?

A:作为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讲,公益对我的意义更深了。因为音乐就变成公益事业了。

Q:“音乐变成公益事业”是什么意思?

A:我们现在对版权啊之类的保护很难建立,或者说很难保护。在很多慈善行为中,音乐变成了公益品,去感染别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帮助别人,有很多有爱心、善良的人。但很少有人想过音乐这个产业可能像那些“被慈善”的一样,它可能更需要保护,更需要人们去关注。

Q:我能不能把您说的话理解为现在音乐唱片业不景气?

A:对,不景气不是因为歌手,而是因为整个一个行业。包括政府的一些监督、立法。其实音乐行业变成一个弱势群体了,按理说它应该是最主流、很强势的,无论从它的普及性、参与性,其实电影都没法跟音乐比。但现在它成了一个边缘产业,一个困境。但我相信困境会解决的。我为一期望的就是等待解决的这个时间不会太长。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公益营销;公益性捐赠;累计异常收益率;财务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16)02-0037-06doi:10.11847/fj.35.2.37

Abstract: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aritable donation, the paper tests whether the cause-related marketing can cre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for the 237 listed companie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market as the research s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use-related marketing behavior of listed companies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corporate equity value. An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charitable donations and the company’s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company which is state-owned or has lower asset-liability ratio creates more financial performance by cause-related marketing than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he higher asset-liability ratio enterprises. Overall, the cause-related marketing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can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value of corporate equity and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the short term.

Key words:cause-related marketing; charitable donations; cumulative abnormal returns; financial performance

1 引言

公益营销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之一,同时它也是帮助企业获得知名度和信任度的工具之一[1]。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有媒体报道称中国进入了公益元年。汶川地震后以加多宝为代表的企业纷纷慷慨解囊,其中加多宝率先向汶川捐赠一亿元,使得加多宝名震一时,该年加多宝销量得到巨大突破。而万科在捐赠两百万后,其董事长所发出的“慈善负担论”使企业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由此不难看出,公益营销可帮助企业提高产品销量;同时公益营销也会增加企业的经济负担。由此提出本文研究主题:公益营销是企业的赚钱工具还是赔钱买卖?

公益营销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Andersen和Dejoy[2]认为企业进行公益营销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购买意愿、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2002年,李伍荣和卢泰宏[3]以“事业关联营销”的概念将公益营销引入中国。朱翊敏[4]的研究提出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与消费者购买意愿显著正相关,并且企业与公益营销事件的契合度越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越强。从以上研究得知,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增强企业美誉度,从而积极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然而一些学者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公益营销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与企业生产经营创造利润无关,实行公益营销对企业发展无利。因此本文以企业的股东获利能力指标为基准来检验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与其财务绩效的关系。同时,考虑到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只是个短期事件,因此本文结合事件分析法和回归分析对两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本文以2013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查询企业是否进行公益捐赠以及捐赠的时间点,采用事件分析法检验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同时由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参考以往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分析来研究不同行业、不同所有权性质、不同资本结构以及不同捐赠收入比的企业的公益营销事件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

2 文献回顾

2.1 公益营销

美国运通公司于1981年首次成功实行公益营销,该公司将其产品(信用卡)的销售与其捐赠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当每一次信用卡消费或申请新信用卡时,美国运通公司便将其所得的一部分捐给某艺术团体。运通公司通过这一公益营销行为不仅为自身赢得了良好声誉,同时也促使其销售额大幅提升。

自“公益营销”一词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Andersen和Dejoy[2]认为“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共同开展的并且能够对企业营销目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所有营销活动均可以被界定为公益营销”。而Varadarajan和Menon[5]在《公益营销:营销战略和企业慈善的调整》中提出“公益营销是一个制定和实施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如果顾客参与满足组织和个人目标的产品交换时,企业就向特定的慈善事业提供一定数量的捐赠”。李伍荣和卢泰宏[3]在2002年以“事业关联营销”的概念将公益营销一词引入中国,他们认为事业关联营销是将企业产品销售与企业的公益活动相联系,企业通过公益捐赠实现企业利润、改善企业形象。刘勇和张虎[6]将公益营销定义为“一种将企业的盈利目标和公益目标相融合,借助公益活动的有效宣传、执行以及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此来影响消费者心理及其行为,使其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产生偏好,并优先选择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

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公益营销的定义,结合本文实际研究对象,本文采用的公益营销定义与Varadarajan和Menon[5]所定义的一致,即“公益营销是一种特定的营销过程,是企业承诺将收入的一定比例捐给特定的机构或个人”。由此本文将慈善捐赠视为公益营销的手段,即上市公司有慈善捐赠的行为就视为该企业进行了公益营销。

2.2 公益营销的影响

根据相关文献,学者们对公益营销的影响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公益营销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获得社会认可;第二,公益营销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第三,部分学者提出公益营销无价值论,即公益营销与企业财务绩效不相关,甚至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

关于公益营销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社会认可方面,有学者认为慈善捐赠可以帮助减轻政府负担,同时慈善捐赠可以满足社会以及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获得社会的认可[7,8]。因此,企业和利益相关者通过慈善捐赠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关系。另外,公益营销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任度以及知名度,同时还可帮助企业获得社会认可[9,10];公益营销还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2,4,10]。

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与其财务绩效正相关,与此相关的研究中,Orlitzky等[11],Wokutch和Spencer[12]发现企业的公益捐赠行为和财务绩效存在隐含的正相关关系。李玉周和刘存义[13]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与其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且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力度随着捐赠的持久性而增加。以上研究明确指出,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绩效。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实行公益营销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影响,一定情况下反而还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由此学者们提出了公益营销无价值论。Seifert等[14]通过对《财富》杂志排名前1000位的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公益捐赠并不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另外,Ross等[15]认为一旦增加公益营销的预算就会减少企业其它营销活动的预算,这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除此之外,Andersen和Dejoy[2]提出企业进行公益营销会被消费者误以为企业是在利用非营利组织的美誉来掩盖其自身产品或者服务的缺陷,这反而会引起消费者对企业的反感情绪。类似的,刘勇和张虎[6]的研究就明确提出企业实行公益营销会给企业带来三种风险――消费者认知风险、财务风险以及法律风险。

基于上述文献回顾可知,目前学术界对于公益营销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因此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检验企业实行公益营销时,资本市场的反应如何。

3 研究假设

著名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理论认为,企业慈善行为常常可以改善企业竞争环境。公益营销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能够帮助企业在消费者中间建立正面的声誉,提升企业的美誉度,树立企业形象,进而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从而提升消费者的购买意愿[4,7,8,10]。根据中国社科院关于5・12大地震企业捐赠大众评价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79%的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公益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同时95.9%的股民认为企业的捐赠行为是一种利好消息[16]。也就是说,企业进行公益营销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增加其产品或服务的销量,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1998年Hall和Riek[17]在其研究中就提出,企业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时,企业的捐赠行为与其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由于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可以预期企业在进行公益营销并对外披露时,不管是产品市场或是资本市场在短期内都会做出一个积极正向的回应。故提出如下假设:

H1 公益营销能为企业股东创造价值。

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能够积极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4,10],同时又能够帮助企业显著提升其财务绩效

[18]。然而,企业在捐赠的过程中,实际捐赠金额的大小又应该如何把握?企业的财务绩效是否会随着企业捐赠金额的增加而提升?捐赠收入比的大小与企业的财务绩效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关系?杜兴强和杜颖洁[19]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进行过公益营销的企业为研究样本,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进行公益捐赠的金额越大,企业的业绩就越好。在实际例子中,王老吉2008年的公益捐赠行为(“要捐就捐1个亿,要喝就喝王老吉”)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使得罐装王老吉获得“2008年度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量第一名”。由此可以推断企业捐赠的金额越大,给消费者带来的冲击越大,其营业收入就会越大;同时企业捐赠支出越大,其捐赠金额占比主营业务收入也越大,进而对市场的影响也更大。因此以企业的每股收益作为衡量企业财务收益的指标时,企业的捐赠金额以及捐赠收入比越大时,其创造的财务收益就越大。故提出如下假设:

H2 慈善捐赠金额大小与其所创造的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

H3 慈善捐赠收入比与其所创造的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

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行业特征也是影响企业捐赠行为的重要因素[20]。例如,产品或服务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机会较多的企业在进行公益捐赠时,捐赠金额就会比其它企业大[21]。另外,部分易受公众谴责的行业在进行公益捐赠时的捐赠金额也较大,例如高污染行业等[22]。由此可知,企业的行业性质也是影响企业捐赠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企业的捐赠行为直接面对消费者,可以预期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高低直接影响其购买意愿强弱,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绩效。综上所述,本文推断不同行业的企业所进行的公益捐赠对其财务绩效影响不同,故提出如下假设:

H4 不同行业性质的企业进行公益营销所创造的财务绩效不同。

企业资产负债率高意味着企业的负债压力大,资金流易断裂。此类企业在面对是否增加资金支出的决策时会更加地慎重,因此高负债率的企业愿意参与公益捐赠的可能性较低[23,24],即使企业愿意实行公益捐赠,其捐赠的绝对金额也较少[25];而公益捐赠金额越小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越小[19],即负债水平越高的企业进行公益营销所创造的财务绩效越低。再者,如果负债水平较高的企业不顾其自身的发展,仍然进行较大额度的捐赠,反而会对消费者产生适得其反的影响,消费者会认为企业是在做秀。例如2009年4月2日福耀玻璃(600660)在负债率高达60%的情况下向慈善基金捐款38亿元人民币,此举不仅没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反而导致其每股收益大幅下降。由此可以推断,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进行公益营销时,其财务绩效反而更低。故提出如下假设:

H5 企业负债水平与其进行公益营销所创造的财务绩效负相关。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企业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所有权结构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显而易见,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强于非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国有企业的行为受政府的意志和利益所决定,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整体经济目标,因此国有企业要履行部分政府职能,如社会责任、公益捐赠等。而大多数非国有企业的目标仅仅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它们参与公益捐赠的积极性与必要性较弱。因此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意愿更强烈[26]。又因为非国有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实力有限,其可用于公益捐赠的金额有限,而企业进行公益捐赠的金额越小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就越小[19]。综上,企业的所有权结构能够影响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26],企业的公益营销行为又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11,12]。故提出如下假设:

H6 国有企业进行公益营销所创造的财务绩效高于非国有企业。

4 实证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在2013年发生公益性捐赠行为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为保证样本的有效性,通过CSMAR数据库将上市公司在2013年期间以及在事件分析法的估计期间被ST、*ST等的样本删除;通过查阅上市公司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以及企业网站等公开资料将未对外披露公益性捐赠事件、捐赠金额以及捐赠时间的样本删除。最终得到有效样本237个。

4.2 变量设计

本文同时采用相对数指标和绝对数指标来验证研究假设。其中,绝对数指标为公益性捐赠的金额,相对数指标为捐赠收入比(公益性捐赠支出/主营业务收入)。同时选取样本公司的CAR(累计异常收益率:每只股票在考察期间内所获得的超额收益的简单加总)以及样本公司的股东获利能力EPS(每股收益)来衡量公益营销为企业带来的财务绩效。具体的变量设计如表1。

4.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事件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事件分析法是由Dolley[27]在1933年发表的文章《普通股分拆的特征与程序》中提出,它是通过研究某一特定事件发生前后股东的超常收益来评估该事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为检验H1,使用事件研究法的市场模型计算公益捐赠事件的CAR,并对CAR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首先,选择公益性捐赠首次披露前(-215,-14),共200天作为样本公司收益率估计期,选择(-15,15)共31天作为事件期。则在估计期间(-215,-14)有

利用(4)式计算出CAR,CAR为237家样本公司在事件期(-15,15)内的平均累计异常收益率,从而通过CAR来检验A股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进行公益营销的短期反应。

除此之外,本文还采用SPSS 17.0进行回归分析来验证研究假设2~假设6。

5 实证分析

5.1 事件分析法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事件分析法,计算出CAR,并将上市公司在考察期间的累计异常收益率(CAR)的走势描绘成图1。

图1 累计异常收益率走势

从CAR走势图可以看出,在考察期间(-15,15)内,CAR一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即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公益营销事件做出了积极正向的回应,资本市场看好企业的公益营销事件。

假设公司进行公益营销,A股市场并不会对此做出任何反应,样本公司的CAR将服从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对CAR进行均值为0的T检验,检验结果表明,CAR显著大于0(t(30)=11.189,p=0.000),即在1%显著性水平下研究假设H1成立(p

5.2 回归分析法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验证余下的研究假设(H2~H6),本文采用SPSS 17.0进行回归分析。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前,为检验是否违背自变量间无多重共线性的基本假设,本文加入共线性分析。利用SPSS 17.0对样本公司的公益性捐赠金额、捐赠收入比等自变量与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这一因变量进行共线性检验,发现各变量特征值均不为0、条件索引均小于10、容差均近似等于1、VIF都远小于10,说明各个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利用SPSS 17.0对样本公司的公益性捐赠金额、捐赠收入比等自变量与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这一因变量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如表2所示,模型1中仅有控制变量资产负债率对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起到了显著负向影响(β=-0.154,p

以上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的捐赠金额与其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研究假设H2成立,即企业捐赠的金额越大,企业的财务绩效越大。同时,当企业的负债水平越高时,企业进行公益营销所创造的财务绩效越小,即研究假设H5成立。国有企业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进行公益营销所创造的财务绩效较大,因此不同所有权性质的样本公司进行公益营销所创造的财务绩效不同,即研究假设H6成立。而样本公司的捐赠收入比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没有显著性影响,即研究假设H3不成立,其原因可能是在公益性捐赠的宣传中,相对金额越大,越能引起市场的关注。而捐赠金额越大的公司可能主营业务收入也很大,因此才能承受较大金额的捐赠,此时的捐赠收入比可能就很小,因此捐赠收入比对企业的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样本公司的行业特性不同与企业进行公益营销所创造的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关系,即研究假设H4不成立。可能原因是各个行业中都存在发展很好的企业,这类公司的捐赠金额较大,对市场的冲击也就越大,所以行业特性未能显著影响样本公司的公益营销行为所创造的财务绩效。

6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企业进行公益营销,资本市场在短期内会做出积极正向的回应,总体上而言企业进行公益营销能显著提升企业股权价值。具体来说,上市公司实行公益营销时,资本市场认为它传递了一个利好的消息,表明该企业的资金充裕,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被看好。但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在进行公益捐赠且金额较大时,却并未对外披露该信息。此时资本市场又怎能及时做出回应呢?因此企业应抱着“做好事也要留名”的态度,及时披露企业相关公益活动的信息,资本市场才能及时地做出回应。对于股东获利能力――每股收益来说,企业的公益捐赠金额越大,越能显著提高每股收益。企业在实行公益营销的过程中对捐赠金额的决策,不仅要考虑到捐赠金额与企业的财务绩效显著正相关,也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切勿因小失大。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而进行大数额的捐赠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也会造成消费者对企业的误解,认为企业只是在哗众取宠。国有企业进行公益营销相较于非国有企业来说更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除此之外,处于资产负债率水平较低的企业与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的企业相比,前者进行公益营销所创造的财务收益较高。因此各个企业在进行公益营销时,应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同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出合适的公益营销策略,力争规范地实行公益营销,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期达到既能实行公益营销造福社会,又能提升企业财务绩效的目标。

本文引入了相关的控制变量来分析不同情况下样本公司进行公益营销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由于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所以研究结论可能受到未知因素的影响。加上各个公司的情况并不相同,本文所采用的控制变量有限,后续的研究可以加入更多的控制变量,使得结果更加的合理化。

参 考 文 献:

[1]Kusuma K, Chéron E, Kohlbacher F. The effects of brand-cause fit and campaign duration on consumer perception of cause-related marketing in Japan[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012, 29(5): 357-368.

[2]Andersen M L, Dejoy D S.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size, industry, risk, R&D and advertising expenses as control variables[J].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2011, 116(2): 237-256.

[3]李伍荣,卢泰宏.营销新策略:事业关联营销[J].经济管理,2002,24(9):58-60.

[4]朱翊敏.慈善营销中契合类型与信息框架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4):128-139.

[5]Varadarajan P R, Menon A. Cause-related marketing: a coalignment of marketing strategy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88, 52(3): 58-74.

[6]刘勇,张虎.公益营销:通过做好事,把事情做得更好[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7]Margolis J D, Walsh J P. Misery loves companies: rethinking social initiatives by busin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48(2): 268-305.

[8]Dickson B J.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9]Lii Y S, Lee M. Doing right leads to doing well: when the type of CSR and reputation interact to affect consumer evaluations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2, 105(1): 69-81.

[10]朱翊敏.企业捐赠行为中消费者响应的研究――捐赠类型、捐赠事件和企业声誉水平的影响[J].营销科学学报,2013,9(3):80-95.

[11]Orlitzky M, Schmidt F L, Rynes S L.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03, 24(3): 403-441.

[12]Wokutch R E, Spencer B A. Corporate saints and sinners: the effects of philanthropic and illegal activity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7, 29(2): 62-77.

[13]李玉周,刘存义.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行为与企业财务绩效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经济视野,2013,2(5):156-157.

[14]Seifert B, Morris S A, Bartkus B R. Having, giving, and getting: slack resources,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

]. Business & Society, 2004, 43(2): 135-161.

[15]Ross J K, Patterson L T, Stutts M 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s that use cause-related marketing[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2, 20(1): 93-97.

[16]钟宏武.5・12大地震企业捐赠大众评价调查[J].中国经济周刊,2008,17(20):38.

[17]Hall P L, Riek R. The effect of positive corporate social action on share holder weal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1998, 11(2): 70-78.

[18]汪凤桂,欧晓明,胡亚飞,等.慈善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对345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0(1):67-74.

[19]杜兴强,杜颖洁.公益性捐赠、会计业绩与市场绩效:基于汶川大地震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10,31(2):113-122.

[20]Brammer S, Pavelin S. Buliding a good reputation[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4, 22(6): 704-713.

[21]Useem M. Market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in corporate contribution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8, 30(2): 77-88.

[22]Brammer S, Millington A. The effect of stakeholder preferenc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dustry type on corporate community involvement[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3, 45(3): 213-226.

[23]Adams M, Hardwick P. 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donations: United Kingdom evidenc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8, 35(5): 641-654.

[24]Brown W O, Helland E, Smith J K. Corporate philanthropic practices[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Contracting Governance & Organization, 2006, 12(5): 855-877.

[25]曹洪彬.我国捐赠的公共经济学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6.

对公益活动的看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效果;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及其主要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性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依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使其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学方式,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如课题研究、社会调查、模拟法庭、观看法庭公审、参观考察、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学会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所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它在高职院校中应该具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体现在:第一,实践教学是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身认识、分析、解决的能力;在体验实际生活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第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是排在首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强调通过实施有主题、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善于与人合作、具有过硬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的、受企业欢迎专业人才。第三,思政课实践教学丰富和深化了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紧密,二者相辅相成。校园文化活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平台和支撑,而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深化校园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关系

课堂理论教学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反过来又促进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备的思政课程体系,共同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二者也有区别。实践教学并不是课堂理论教学的简单补充或延伸,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独立环节,它在将科学理论内化为高职学生自身信念与修养,以及先进文化的学习与传递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它将思政课理论知识与高职学生生活与发展规律以实践的形式整合起来,将学习、传递、建设先进文化与自身成长结合起来,在高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从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体验中理解如何做人做事,理解社会对公民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增强对科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适应、沟通、协调等各种核心竞争力,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把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消化、升华,同时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从而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牢牢把握高职院校这一背景,根据高职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处理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更注重操作与实践,容易被调动和参与到由教师引导的具有一定目标性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去。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学校的工作重心围绕这一目标,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但是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技能第一,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而且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这些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有实践导向的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有效利用专业教学的平台,从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实践途径、实践目标的定位等方面实现与专业教学的融通。

(三)处理好思政实践教学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从开展的空间来区分,既包括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和德育活动,也包括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实践教学的目的,大体又可以分为参与型实践(如模拟法庭、辩论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等)、感知型实践(如参观考察、旁听法庭公审等)、探索型实践(如社会调查研究)、内化型实践(角色体验等)等不同层次。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这些层次的特点,坚持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基地定点实践和全面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