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儿童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其教学内容也是儿童的语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儿童情怀”,深刻的认识到儿童的真正喜好及其真正需求,以契合儿童喜好的方式进行教学,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语文知识、提升素养、收获快乐。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反思
(一)“儿童本位”意识的缺失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设计都是将知识点作为出发点,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思考的就是课文中有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可以讲授、怎样讲授是最直接的等,之后才会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即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或者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喜爱程度等。可见,目前教师在教学时是普遍存在“儿童本位”意识的缺失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只是将儿童简单的作为教学的依据或对象,而并未真正以儿童的需要以及喜好为出发点,将其放在语文教学的核心位置。
除了在教学设计中存在“儿童本位”意识的缺失现象外,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于儿童的需要也采取了忽略、甚至是无视的态度,主要表现为教学评价标准为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即只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积极发言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堂却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遏制了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语文的乐趣,反而使得教学效果降低。
(二)“伪儿童化”现象泛滥
所谓的“伪儿童化”就是指表面的儿童化,看似以学生的需求及其爱好最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实际上只是将儿童视为整个教学辅助者,真正的主导者仍是教师,学生只需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此试举一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对于学生提出的其课堂准备之外的问题视而不见,仅对其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的提问方式,看似教师是从学生的提问为出发点来探究问题的,但实际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非其真正想要提出的问题,这样教学方式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三)教学目标的定位有失恰当
儿童的成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以及发展的潜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可能的通过课堂教学去激发儿童的潜在的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教学目标的定位有失恰当,比如有些教师总是在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上反复讲授,其教学俨然变成了教课文,而非教语文了,其后果便是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是烂熟于心了,可对于此类课文的阅读方法及策略却仍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不知不解。
与上述教学定位相对的便是一种极力推崇创新的教学定位,即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的深度决定课堂教学的高度,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过多关注于文本解读深度的开发,而忽略了儿童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其后果很可能是教师吃力不讨好。
二、小学语文教学出路审视
(一)科学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认识的误区,就是认为语文教学仅需要感悟与品位,而不需要准确与科学,但是实践证明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恰恰是来源于其教学的准确与科学。所谓科学教学,就是希望教师在授课时能秉持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将课文中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思想以及情感传授给儿童,让儿童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汲取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与内涵,而不是只重表面轻实质。比如,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的血多课文都出现了被编者删改的现象,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儿童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因此,对于此类课文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寻找其原文,以还原课文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再为儿童讲授课文,这样才能使儿童真正理解与感悟课文的思想与情感。
(二)游戏教学
许多语文教师对于其授课的自省方式往往是对其教学技术上的反思与质疑,而鲜有教师会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其教学的效果,而恰恰是这样的教学意识使得教师仅关注于学生的知识获取状况,而非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相较于程序化的学习方式,儿童更偏爱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尤其是一种愉悦、欢乐的气氛更能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游戏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便不失为一个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式。巧妙的将游戏与学习相衔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更可以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进行训练。
(三)自由教学
过于压抑的学习环境非常容易桎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而与之相对的自由的学习环境却可以使儿童的身心都处于一个轻松、愉悦、自主的学习状态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詹天佑》时为表现詹天佑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为其塑一个铜像,但是有学生却认为可以画一个水壶,以说明其与工人一样的艰辛。由此例子我们便不难想到,教师在授课时不应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就像例子中,教师简单直接的将学生选择的角度限制在“人”的形象上,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范围。一旦学生的自由的思想以及精神被剥夺,其学习的快乐与创造性也会被相应的剥夺,因此,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与环境。
(四)有用教学
当下的语文教学,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教师在授课时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授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使得语文教学的课堂沦为考试补习班,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能力大幅度降低。教师讲课并不只是为考试服务的,其最实质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教有用的语文,而所谓的有用是指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与能力的提升有作用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学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小学的学习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对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儿童语文学习的启蒙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更多的经历放在儿童真正的需求上,以儿童真正喜爱的方式,帮助儿童提高语文素养,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飞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变革――基于阅读教学的视角[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07)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基础 教学方法
一、营造和谐教学环境夯实语言训练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提高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语言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想象力,实施语言与学法指导方面的创新工作。除此之外,有关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实效,应该考虑教师是否善于引导,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教育教学方案,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心理诉求和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开发小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语言基础教育,尽可能使具有不同语言基础的小学生都能充分开发语言的潜能,拥有平等教育的机会,逐步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语文教学目标转移。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系统工程中的最基础工作者,应该时刻叩问自己的良性,在语文教学方面,需要对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发挥助推作用,把提高语言学习作为学生获得其他知识的途径,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
二、结合素质教育增强语文基础知识传授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驾驭语文教学过程,集中精力探索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语言教学和有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要有效培养小学生获取新知的兴趣,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在语言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处理简单问题,逐步获取新知识,充实自己,勤于锻炼思维,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一切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小学生的心灵健康和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保障。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心理基础上下工夫,时刻想着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通过岗位培训,实施全员继续教育,通过苦练基本功等途径,逐步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当前教师的普遍反映是,小学生几乎在诸多方面都缺乏主动性,有的学生喜欢背诵优美的精短诗文,有的学生喜欢叙事性作品,等等。教师应尽可能与孩子一起讲故事,一起编故事,一起进行文字趣味游戏活动训练,这样一方面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愉快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随时获得启发与辅导。通过多渠道反复锻炼,小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和写作的能力逐渐得到提高,能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及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中积累更多的词汇,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述能力。在辅导小学生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小学生的兴趣化语言教学活动就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每一个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积极性,丰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语言能力要得到发展,必须有相对宽松、和谐自由的文化氛围,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着力于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绝不能把孩子们的语言教学活动搞成向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的枯燥型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语言交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减轻识记压力,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创新能力。
三、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
通过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语文老师在加强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只能简单提升为品德和生活教育课,而没有从健康审美情趣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材中表述的生活中存在的事物之间经常联系在一起,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一些概念化的理念常常被僵化地“注入”,没有进行审美情趣方面的培养,往往只停留在对小学生审美情趣的表象感知,没有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就命令同学们学习。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注意到教材表层知识,很少考虑教材自身字里行间蕴藏的深刻价值,只知道必须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很难挖掘出教材传递给学生的“如何观察事物”、“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的钻研,把握核心教学内容的主线,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发智力,强化语言能力训练,培养综合素养。
通过激情诵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在朗读中理解词语,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通过熟练背诵,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通过阅读迁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通过课外阅读,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通过生活积累,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通过勤思勤记,促进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基础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语言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等角度,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对策,为小学生今后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连华.关于小学生语言积累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11.
[2]孙晶晶.谈小学语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2.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经典古诗文 文学综合素养
1 引言
经典古诗是语言的艺术,集绘画美、意境美、音乐美为一体,是一项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宝库。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还是实现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小学教材中选入的古诗作品更是千年传诵的佳句,易于理解,朗朗上口,便于教师展开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活动。近年来,小学古诗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在考试中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它以简练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的古代文人墨客的高深智慧,诵读经典的古诗文对于小学生语文教学来讲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古诗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使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2 小学语文教学古诗文诵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古诗诵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以下三方面的探讨。
2.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古诗背诵与古诗诵读混为一谈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还未完全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小学古诗学习的重点以背诵为主,通过教师解决生字词、逐句讲解分析最终达到学生背诵背写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考试成绩,但并不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领悟诗人的情感和寓意,也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产生共鸣。许多教师将古诗背诵与古诗诵读混为一谈,古诗背诵往往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小学生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差,往往无法从中找到乐趣,反而加深了厌学情绪。而古诗诵读强调的是对古文情感的体验,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达到身临其境之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众所周知,古诗对于小学生的文学修养的提高意义匪浅,通过感受情景,明理悟情,情理融合,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从而更加深刻的领域语言之美。
2.2 课堂教学轻诵读,重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背诵,都将古诗重点字词和意义分析作为讲解重点,只有一些重点的句子或有代表性的才会朗读一下,这样的教学方式适得其反,不仅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还会使诵读变成“念经”,学生很难从中发现乐趣。此外,即使教师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但往往没有教其领悟诵读的方法,学生只是走过场一样的将古诗念出来,做不到抑扬顿挫,也没有注意到哪些字词应该重读,更加不带有感情。
2.3 语文课堂缺少诵读诗歌的时间
由于一堂语文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诗文讲解上,若是有富余的时间才会让学生进行诗歌诵读,由于没有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古诗朗读只是流于形式,多半是毫无目的、心不在焉的念诗。
3 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的策略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采取一切积极措施提高对古诗诵读的重视程度,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使经典古诗的诵读能够真正的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综合素质的修养。
2.1 反复吟诵,深刻领悟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潜在的、长期的,单凭短时间的背诵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也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死记硬背无法使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也无法真正的运用诗文。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古诗的一言一词都饱含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情感,学生需进行反复诵读和理解才能有所领悟。教师应在每堂语文课上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如果课上时间不充裕,可以在每天的早自习上进行集体朗诵,并进行每周、每月的阅读评比或开展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诵读的兴趣。
2.2 领悟古诗文化魅力,促进古诗教学活学活用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端正学生的情感基础,还能丰富其精神世界。教学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自觉领悟古诗的魅力,如利用多媒体或表演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古诗的意境之美。许多古诗表达感情的方式都是含蓄而间接的,教师不妨将古诗制成PPT,适时的插入动画和音频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视觉、听觉的多种感官刺激他们对古诗的感触,加深理解并热爱古典文学。
2.3 增加教学活动,提高诵读兴趣
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如编排节目让学生深刻体会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通过揣摩诗文中心思想,从而有利于进行准确诵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4 总结
综上所述,经典古诗诵读能够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内涵,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应提高对古诗诵读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手段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小学版)》.2010年9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近几年“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样式不断出现,可以说进入了“微”时代。伴随着这股“微”风的到来,教育界里的“微课”也应运而生。微课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一种新应用,它能够结合学生学习的需求,碎片化地给学生提供直观的视频资料,方便学生对于一个细节问题的学习和消化,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进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更加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就这一问题笔者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教学的时效性,而每一节课的内容量相对都比较大,如果学生在听课或者参与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学习的困难,可能会影响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这就意味着有些问题是需要学生再次学习的,但是课上老师对于有些问题的讲解就是一遍,学生没有再次听课的机会,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学习内容的某一个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微课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它所涉及的内容精且具体,学习的时间短,针对性强,方便学生的消化和吸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具体体现在:
1.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需求。相对来说,小学生上课自制力较弱,不可能一节课都能够集中精力来投入学习,对于重点问题分开讲解更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吸收。
2.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求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微课短小精悍,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够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终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同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学会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逐渐形成了。
3.微课有助于减轻小学教师的重复性教学压力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授课班级较多,课时量较重,特别是平行教学班级形成的重复性教学,给老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教师难免也会感觉枯燥乏味。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自身学科的优势,设计和开发小学语文微课,逐步构建较为完整的微课教学资源,让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教师就可以从重复性的教学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形成很好的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设计应用
我根据现有的微课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开展了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制作和教学应用实践。
1.微课设计时间要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常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大约为5分钟,中高年级的时间稍长,但是一般也不超过10分钟。因此,在设计小学语文的微课时需要选定适宜的时间。对于低年级的语文基础知识宜安排在6分钟之内,较难或重要的知识点也不宜超过10分钟,力争精练有效。
2.微课设计内容要做到精悍易懂
由于微课的授课时间很短,小学语文微课的内容就要避免过于繁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坚持做到教学主题鲜明、突出,一次只需要讲透一个知识点内容即可,若在5~10分钟不能讲透,则必须进行删改或者将其细分为多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3.微课设计要具体,直切重点
小学语文微课授课时间较短,也就是传统教师授课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更短。所以,微课切入知识点的速度必须迅速,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可拖沓,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三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进行了精彩的导入以后,给学生出示一个含有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的学习单。学生在看完微课视频和学习单中的任务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学习。这情景远比他们自己看书自学更积极、更有目的性。后续的学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进度依次完成了学习单上的任务。学习单体现了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所给的问题的指引下有步骤、有重点地学习,而非随便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
4.微课设计要注重情景交融
关键词:教学模式;有效性;小学语文
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堂也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实践,在理论及实际操作层面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谈一谈个人想法。
主动质疑,激发探究意识
小学生具有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重等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培养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关键所在。未知欲源于好奇,好奇心可以刺激学生不断地探究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帮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保持一颗上进的心。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质疑问难呢?如何培养学生“求学好问”的精神呢?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呢?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故事里面含义,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逐渐揭开。如果能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就更恰到好处。
以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为例,这篇课文就是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有趣故事,教学重点在于了解孙悟空的性格特点以及“三打”过程中所用词句的不同特色等内容。围绕这个目标,进行了教学设计。首先,清呱字词,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将不懂的生字词画出来,并自行解决。接着,提题引趣,从《西游记》这本书入手,要求学生谈感受,从而导入新课。再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口头概括全文。再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要求学生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段落找出来,并对比三次的同异之处。整个过程,问题环环相扣,具有层次性,能够调动学习基础不同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主动质疑问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思考问题、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重视学法指导,降低探究难度
小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知识结构体系尚未完善,加之生活阅历浅,思维较为简单。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有能力从“想学”到“会学”的过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降低自主合作探究难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相信学生,大胆地放手,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帮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
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讲授《清平乐・村居》这一课的,他在正式授课之前,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诗词。简单地概括就是一清,二读,三感悟。首先是读准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其次,根据相关背景资料,进行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最后,是读中所想所悟,用文字等手段表达出来。当这一切结束之后,把课堂交于学生。学生按照教师交给的学习方法,或三五成群,或二二互助开展学习。教师走入学生,督查指导。整个学习活动中,因为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参与度很高,并能将自己代入课文中,感受到词中意境,结合自己感受,或作画、或文字、或讲故事等形式表达出来。在汇报成果的时候,学生们踊跃发言,效果极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要担心学生年纪小,过于包办教学,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授之以渔,降低自主合作探究难度,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
重视评价方式,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的评价观念及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师深刻体会到评价在教学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兴趣的重要保证。
以《海伦・凯勒》为例,这一课帮助学生了解海伦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精神品质,以及沙利文老师对他的影响,这一课主要是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四幅海伦不同时期的照片,引导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然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根据导学案初学课文。导学案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并且问题难易适当。有生字词,比如“甘霖”的读音及意思。有阅读理解题,比如读课文找出“海伦・凯勒”成长的“艰辛”的句子。有赏析题,比如理解重点段落“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在学习过程中,笔者会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不同形式的鼓励。如口头表扬,全班同学鼓掌支持,眼神赞许等等,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不断地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在课改标的指导下,通过不同的方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静.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上).2012(1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追求的目标是如此诱人,但究竟应当如何实现它,在学科分类日益细化的教育教学中,恐怕还要到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的整合中去寻找思路。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结构的宏观整体上应当遵循一致的原则,即应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但每一个学科都担负着其应有的学科使命,具体学科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需要依据学科特点创造性地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技术在整合中如何与学科特点结合,达到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作用。
我们以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英语教学及小学数学教学来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两者都是语言教学,在达成“语言运用”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完成语言运用就成为技术服务于语文、英语两科的整合追求;小学数学教学则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技术的运用自然重在于帮助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解决思路,如利用几何画板等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逻辑建构等。作为单个学科来讲,除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共性外,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又有不同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则重在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掌握能力。由于学生长期在中文语言环境中成长,小学语文教学中交际环境并不存在问题,拓展学生的语言阅读量潜移默化其人文素养与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作用就突出表现为利用其丰富性、多媒体性、及时性等特点帮助学生实现这方面的发展;与之相比,小学英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英语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是没有良好的语言情境,课堂中多样化地展开交际对话,创设英语教学与应用情景就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的充分展开就应当成为实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如何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与应用情境创设就成为技术服务于小学英语教学的追求目标。
信息技术本身无价值趋向,但在与具体学科结合中,我们可以赋予这一过程以价值。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教学模式的合理设计对教学过程的合理实施,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都负载着教师主体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与技术本身相比更能决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整合的教育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宏观上常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影响下产生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物化技术是中立的,当这种技术与课程放在一起的时候,随之而生的教学设计等智能技术便具有了价值。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劣与否并不能完全决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益,偏远地区的农村通过“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立起来的基本硬件环境,一样能够取得好的效益,关键关于正确的价值观及与此相伴的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的能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走多远。基于这样的理念,国内展开了众多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培训,但从相关研究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行为并没有完全按照培训者预期的目标反映出来,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所致:(1)培训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没有真正触动教师的教育教学价值观;(2)培训对教师的价值观虽有所触动,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知道如何做来实现这种价值观。培训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要改变教师的观念则是一件长期要做的事情,尤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技术与学科结合的适应、常规化至最终的创新,都是需要教师慢慢去体会的。因此,要帮助教师实现价值观的改变与升华,一是需要从培训自身的变革开始,如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与教师的实践需求真正结合,创造充满活力、适应改革的培训环境,促使教师内在心灵的触动与改变;二是需要真正地关注教师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教学整合行为,将整合的理念通过诸如实践共同体等多样的方式得以传递,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实感受整合的魅力所在,从而自发改变价值观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培育;教学
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参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实践,而语文训练和实践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不断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质和水平,这是素质教育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的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负担重,缺乏生活化教学理念
现在的学生,家长为了不让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其实行了越来越多的学习管教。尽管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很少有意识地将生活化教学内容灌输到课堂上,没有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化相差甚远。
2.教师教学没有尊重学生的生活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也应逐渐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尤其是小学课堂,依旧是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生活化更难以实施,当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就难以理解学生,难以关注学生成长,难以保证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于生活;而生活孕育着语文,同样也要融汇在语文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相联系,通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氛围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在讲到“欣喜若狂”这个成语时,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欣喜若狂是什么状态,教师就可以通过巧妙地提问创设出一定的问题情境,先将问题设置为:“什么时候你最激动、最高兴?”学生马上就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时候。”“吃了好吃的东西。”……教师此时就可以抛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把当时激动的表现再来一次吗?”“能!”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顿时课堂上沸腾了。这样,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地提出第三个问题:“现在谁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大家的心情?”立马有学生当机立断地说道:“欣喜若狂。”用这样启发式的问句和生活化的事例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让学生在环境的渲染下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好处,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教学课堂转变成与传统教学课堂截然不同的课堂,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师―学生”这样的教学环境。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到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认识到语文知识的学习魅力,达到小学语文生活化的目的。比如,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音乐、视频功能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在画面和音乐的渲染下,再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x,很容易让学生入境动情,理解王二小的小英雄行为。通过这样的教学还能实现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可谓是一举多得。
3.从生活出发,拓展语文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要改变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就需要运用生活契机,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比如,班上有学生东西丢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弃原来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利用丢东西这个契机,进行《招领启事》的写作教学,通过对丢东西学生情况的询问,自然地引出写。等丢东西的学生找到失物后,教师又能利用这个契机,进行《感谢信》的写作教学,经过这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设计,让整个教学活动完整且有意义。这样,不仅巧妙地利用现实生活契机,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滋有味。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激发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语文走进生活,再利用生活拓展语文教学,真正做到在生活的土壤中培育语文的种子,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成长。
参考文献:
[1]张 华.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赤子(中旬刊),2013(8).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新课程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一直被赞为塑造心灵的工程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素质教育做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课题,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方位多侧面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学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开放性教学,给学生一片新的天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突破教材的束缚,联系生活和实际,开放小学语文课堂,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给与学生充分想象和思考的独立空间,让学生自由的学、思、疑、问,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其一是要开放教学过程,加强课内外有机结合,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内容,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其二是要开放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真正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三是要开放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育,让学生熟知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语文的学习不止局限在课堂上,社会的氛围,家庭的熏陶,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如学了课文中的名人故事以后,我让学生课外去调查家乡的名人佚事,并在课堂上交流,能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认知人和事,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
二、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吁“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教师应杜绝千文一法,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使学生“知”、“能”并举,发挥个性、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和创新能力。
其一是赋予学生自,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坚毅、智慧、积极、敏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做到三讲三不讲,即重点精讲、难点细讲、疑点多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可以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能学会的不讲。
其二是给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合作学习体现了学习的开放性和民主性,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和情感融洽,合作交流的主体应当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合作、自由合作、全班合作等。
其三是鼓励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树立信心,正确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发散性和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追根到底和别出心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紧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课文,体会文章中语言的质朴,优美的意境,以及饱满的真情,让学生各抒已见,畅谈自己的领悟和感触;再分组进行讨论,接着每组汇报交流,全班评议;最后再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出文章深刻的寓意,让学生在课外通过多种方式去实践,或查阅搜集材料,或学写解说词,或学做导游,锻炼“查阅”、“习作”、和“交际”能力,并由此引申探究出环保教育的意义。
三、均衡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此学科,听、说、读、写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因为读书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变将减损。”听、说、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我们要努力转变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读写”轻“听说”的弊端,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其一是“听”“说”结合,教会我们的学生学会倾听,经常与学生谈论新闻,开展快速问答,辩论抢答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学生听到广播和看过新闻后能复述其内容,发表意见时能条理清晰,交谈时能态度自然,准确表达。充分体现和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其二是“说”“读”结合,说读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研读,把握重点,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能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的和同学交流切磋,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其三是“读”,阅读就像知识的源泉,能给人以智慧和创造力,我们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指导和推荐优秀书籍,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字的意韵,语言的意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使阅读鉴赏的过程成为提高学生自身文化、气质、人格修养的过程。
其四是“读“写”结合,我们应该注意读和写相结合,读是领悟,写是表达,读是吸收,写是倾诉,二者相互促进的同时也使听、说落到实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平时的听、说、读中,多积累、多思考、多观察、多想象,灵活运用素材,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使字字有情,句句有理,生动形象,新颖别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