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格教育的方法

品格教育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品格教育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品格教育的方法范文第1篇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该国能在短短200多年时间内迅速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除自身具备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各种客观条件和背景之外,更与其国家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意识整合的突出作用密切相关。美国是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形成统一的国家与社会认同并非易事。但从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过程可以发现,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可以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国家与社会意识的整合,从而促成各民族、各文化群体间的相互认同与和谐共处。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注意从青少年抓起,学校是美国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能满足其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又能面向未来,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做好人员和思想上的准备。反言之,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没有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就无法凝聚社会共识,而缺乏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很难取得长久发展。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与趋势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又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美国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四个特征:备受推崇、被广泛认同、经过长时间考验并保持稳定、不会因年龄、教育程度或政治及宗教不同而改变。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独立宣言》,其核心思想是个人主义,并以自由、平等、博爱、节俭、勤奋、机会均等、自力更生、容忍异己、讲究实效等形式表现出来。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品格教育进行。美国品格教育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以维护美国社会的强大、稳定和繁荣,其倡导的基本品格以成为社会合格公民为基础,如“爱国、公民感、诚实、公正、尊重他人、友好、合作”、“爱护环境、尊重版权”,还有“关心他人的需要、感受、幸福”和“妥善处理个人合理愿望、需要与他人愿望、需要之间的冲突”等。

美国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进行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如下。

第一,品格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在内的综合性概念。

第二,品格教育要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如尊重和责任等,并以此作为品格培养的基础。

第三,有效的品格教育需要有意识的、积极的和综合的方法,通过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四,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的学术课程。

第五,学校必须成为一个充满关怀的社会群体。

第六,学生需要有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以形成良好的品格。

第七,品格教育应尽力激发学生发展良好品格的内在动机,尽量降低学生对外部奖惩的依赖性。

第八,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应该成为一个道德的集体,所有成员都承担品格教育的责任,并努力遵守和奉行在学生中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第九,品格教育要求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领导的作用。

第十,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建设。

第十一,品格教育的评价应把学校的品格、全体教职员工在品格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在良好品格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三、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宗教是基础

美国是现代国家中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其政治、文化等方面与宗教密切关联。美国的传统宗教教育顺应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使公民宗教形成了一股强大而广泛的力量,成为了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根基。

2.政府是推手

美国品格教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长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白宫方面曾于1994年至1996年连续组织了三届美国公民与民主社会品格构建研讨会,重申了品格教育在全美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1993至2004年间,美国共有23个州通过了品格教育法案或修订了原有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相关法规。纽约、阿拉巴马等10多个州还设立了以道德品质为主题的活动周,如“勇气周、“诚实周”、“友爱周”等。华盛顿州还专门为青少年建立了“荣誉墙”,每年将州内30多名荣誉青少年的姓名刻在墙上,以示表彰。

3.品格是重点

美国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传授核心价值观。美国品德教育研究所在为幼儿园到九年级学生编制的“品格教育课程”中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勇敢、诚实、守信、正义、宽容、荣誉、慷慨、友善、乐于助人、自由选择和机会平等。美国品格教育者强调内化美国核心价值观,解决美国社会价值冲突,以各种活动、示范、阅读等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美国学校品格教育还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针对青少年心理品质方面的问题,开展系列研究,许多品格教育专家本身就是心理学家。他们注重用心理咨询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美国几乎所有中小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

4.内隐是特色

美国的品格教育是内隐式教育的典型,政府有意识地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使得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接受有计划的品格教育,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耗资巨大的各种纪念馆和博物馆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美国各地的学生源源不断地前来参观,而华盛顿纪念碑、杰弗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国会大厦、国会图书馆、航天航空博物馆这些集中体现和宣扬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场所,也成为美国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使学生们在放松游玩的过程中得到了深刻的价值观教育。

在美国常可看到这样的场景:美国中小学生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加各种各样的大型集会活动,举办单位一般会将升国旗仪式放在各项内容的最前面。当美国国歌响起的时候,全体起立行注目礼,右手自然而然地平放在胸口,不少人还会随声合唱,学生表情非常庄重、严肃;而每逢重要节假日,很多美国普通百姓家庭会自发地把国旗高挂在大门口或临街的窗前,爱国情怀溢于节日庆祝的气氛当中。这种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创设了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5.内化是关键

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主要方法,如价值灌输、价值澄清、价值推理和价值分析等。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方法通常是被综合运用。美国学生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历史、文学和社会学课程是主要渗透途径,要求学生学习那些在美国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个人和社会组织,鼓励学生借鉴具有普遍性的故事及人物事迹,重点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或组织的道德行为及其价值观的模仿,通过模仿榜样和角色替换以及教育模拟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角色承担能力,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强化友好、助人、关心他人等品格,加快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

美国学校特别强调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品质的重要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是美国高校选录新生的重要考察指标。美国高中毕业生升大学前没有统一的高考,但要申请进入相对优质高校,必须向大学提供自己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如在图书馆、公园、医院、疗养院、托儿中心等社区机构进行志愿活动的记录和说明材料。学校通过要求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自主、自重、公平竞争的意识,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协作的精神,从而弥补课堂教育中的不足。

6.网络是辅助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不断普及,美国重视利用先进的网络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第4R和第5R研究中心”、“品格促进联合会”和“品格教育联盟”等多种组织在网站上建立了大规模的品格教育资源库,免费为美国学生提供材料。如遇疑问,可在线求助专家提供分类指导;如有独特见解,还可直接参与专栏讨论。

四、对我国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1.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凝聚多元文化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在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尊重和维护各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要实现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共识,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教育。

2.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长期、系统、有效地开展

根据美国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社情,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应采用“无时无刻”、“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和“无缝衔接”的“四无”方式予以实施,特别要将品格养成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为避免学校价值观教育流于说教与形式化并造成学生知识与行为间的分裂,除采用价值灌输方法外,应多注意综合使用价值澄清、价值推理及价值分析等其他方法,既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提高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自我养成价值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最终提高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3.充分利用中国元素优势内化学生核心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背景和社会变革的环境下,学生难免面临价值观冲突。正处在成长和发育期的学生,其自制力、选择力和抗拒诱惑力相对较弱。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充分利用中国元素,通过对古典优秀文献著作的学习,通过对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剖析,通过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体验等,向学生介绍、挖掘核心价值观。如通过春节,树立珍视传统、珍惜亲情和友情的友善价值观;通过端午节,培养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价值观等。

品格教育的方法范文第2篇

一、将情趣引入教学中,使优良品德融于现实生活

优良品德渗透在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品格的涵养、品格的养成,来自同学们对生活的感受、对现实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领会,品德与生活教育实践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感知水平、思想习惯,这样方可激发学生内在的思想共鸣与品格认识。在品德与生活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建立“以生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思想,设计一种孩子“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场景,指引他们“热爱生活、学会做人”,辅助孩子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培育他们健康的处世态度,为孩子养成完善的品格与推进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育中,老师应从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方面着手,使学生怀着深厚的思想积极自主的参加各项教育实践,使他们自觉学习、协作研究、全面思考,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优良品格,老师应科学使用这个规律,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

二、增加品德和生活教育实效来提升孩子的优良品格

(一)科学使用书本,引领孩子生活

应科学选择书本,以培育学生生活技能为根本目标。将课堂讲学当做学生实践与培养技能的桥梁与纽带,品德和生活教育的整个过程一直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说说读后感,自己谈谈收获与体会。

(二)注重探究性教学,提升学生的优良品格

义务教育时期的所有课程均具有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养成,以及社会大发展的作用。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关于学生优良品格养成、以及社会大发展的诸多内容,基本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优秀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观念,时代情感等。

(三)品德和生活课程教育活动化,以提升学生的优良品德

品德与生活课程一定要突破长时间以来出现的死记硬背问题,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使其同艺术精神互动,通过艺术的手段来教学,而非是盲目的说教。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育中,应接近现实生活,使用灵活多元化的方法与艺术方式,灵活使用教材进行讲学。比如游戏、讲故事、情境模拟等形式。使丰富多样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有效途径,调动学生的生活热情。

(四)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来促使自身优良品格的形成

学生对学生品德与生活教学有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并非一样,所以,老师要理解与认识学生自身的体会、感悟,了解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方面的重要作用,给孩子感知的时间与机会,使其在充分感受的前提下对生活的体验,老师应帮助他们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同时探讨并实现目标的最好学习方式,而且应给学生更广阔、更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更好的表达自我的思想,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自身的优良品格。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课堂中有生活,生活里融入讲学,培养孩子热爱生活,学着生活,形成优良的品格。淡化教学痕迹,进一步创建一种真实与不露痕迹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去感知品格的内涵,把科学的品格认识和健康的生活角色观念慢慢内化成自我的价值理念,并引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三、理论结合实际,扩展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优良品格培养

品格教育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根基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近年来,国家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首”的教育指导思想。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始终加强和不断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突出开展爱国主义、社会公德、科学思想和法制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还有所存在。同时未成年人又兼有受教育者和社会人双重身份,市场经济活动和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及社会生活中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偏差和不足

家庭问题是未成年人出现行为偏差、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四种类型的缺陷:一是家庭不和不全或婚姻变故导致孩子心理伤害、教育失控。据有关部门调查,九成多失足未成年人家庭关系不和睦。二是家长自身品德不高,不能以身示范,给孩子的教育造成不良影响。三是管教不当。部分家庭过分溺爱孩子或对孩子期望过高,给孩子的造成孩子逆反、压抑、焦虑的病态心理。

(二)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教育方法陈旧

整体风气“重智轻德”,认为思想政治课是辅助课,课时安排少,思想政治课也常被挤占挪用,宁让学生多做一张语数外试卷,也不讲一条法律法规。学校德育还存在重说教轻心理疏导的弊病。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心理波动剧烈,急需疏导,但个别老师采取以“管、压、卡”代替“疏导、矫正、内化”的错误方法。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距离。

二、根基教育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融合的方式和措施

(一)将根基教育课程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内容

1.根基教育课程专业化

根据我校学生年龄特点及人的品格形成规律我们将学生根基品格教育培养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品格启蒙期”(小学一至二年级)

以《根基儿童礼仪》(自编)为根基教育课程主要教材内容。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要求,融合《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国学启蒙读物,从开学入校、课前准备、上课听讲、完成作业、课间课外活动、就餐就寝行为、安全行为、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礼仪、人际交往礼仪等各个环节编写成课文或儿歌、童谣等形式并配以录像(由学校自己摄制编辑),分学期、章节、课时编成校本教材,利用根基教育课时间让学生诵读、观摩、讲解和示范,从一年级入学开始通过两年时间逐步培养成学生良好的礼仪常规行为习惯。

第二阶段为“品格形成期”(小学中、高段年级)

引进由北京根基教育机构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而编著出版的《根基儿童品格》教材及与之配套的品格教育服务体系,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共4年的根基品格课堂。该套教材以“更新、顺服、仁爱、接纳、尽责、诚实、坚韧、公正、谦卑、节制、感恩、信心”等52种核心品格为基本教育内容,是一种内容明晰、目标明确、立足起点、瞄向终点的养成教育。

第三阶段为“品格拓展期”(初中一至三年级)

结合我校的办学宗旨、目标、根基教育的实施情况及学生年龄特点,在初中阶段开展“中学生礼仪”教育的同时,开展多元文化与中学生素质发展的研究,进一步规范、丰富、完善和提炼我校初中部已开展的“百家讲坛”,形成“校园百家讲坛”教材和课程,以课外拓展“百家讲坛”的形式,以审视的眼光有选择性的让学生广泛涉猎世界各地各领域各层面的东西方文化与精神,通过多元文化、多元智慧、多元课程、多元途径培养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基础上的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2.根基教育课程学科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注重发挥各科教学在品格培养中的作用,大力推进根基教育学科化。学校把“学科品格养成”作为各科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带领各科教师全面学习和了解“根基品格”的全部内容,把品格教育整合融入全部课程,在教学中加以传递,让品格内容在不同领域叠加累积,不断强化。

(二)以根基品格活动改革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式

品格教育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18-02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品德素质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具体来说是对孩子未来在个人和社会生存有所帮助的教学,是为培养良好的品性而加以教育的训练,在内容上包括智慧的启迪、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品格是一种隐性的根基,如何帮助孩子形成受益终生的良好品格,应对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突变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幼儿园有责任和义务开展品格教育,以推广品格为核心项目,在良好的品格环境氛围下,建立健全正确的是非观念,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活动及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让良好的品格行为不断内化为幼儿自身的品行习惯,促进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成长、进步,实现幼儿优良品格的培养。

一、将品格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活动

幼儿生活化主要依托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强调品格教育与生活的不可分离性,侧重于品格与生活的联系,把品格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落实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教师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渗透的良好时机。幼儿品格的渗透教育主要通过教师创设环境、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教育教学以及一日生活的渗透来促进幼儿品格发展的。如通过礼貌的打招呼表示对人的尊敬;在游乐场所耐心等待表示守秩序;朋友间的友好相处表示对朋友谦让及分享。好的品格可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做起。例如,幼儿园的早餐是多样的自助早餐。有一天,班里的涛涛早早来到幼儿园,当天的早餐有鸡蛋、蛋糕和粥,看到每种食物都是自己爱吃的,涛涛强烈要求每一样都要吃。赵老师想劝阻,我心想,这刚好能作为一个案例来教育孩子,连忙阻止了赵老师。每一样都给涛涛一份,看着他都已经咽不下还拼命往嘴巴塞,我也不做声。吃中餐的时候,涛涛一副怏怏不乐的表情,我觉得时机到了,就问他怎么了,他不高兴地说道:“老师,这些鸡翅和豆腐都我爱吃的,但是我肚子好饱,吃不下了。”我问他:“为什么你的肚子那么饱啊,别的小朋友怎么没有像你一样的情况?”他想了想说:“应该是我早上吃得太多了,把肚子装得太满了,现在都没地方装鸡翅了!”我笑了笑,对涛涛说:“鸡蛋和蛋糕都是难消化的食物,你今早吃得太多、太饱,到现在还没有消化,所以就吃不下别的食物啦。”涛涛又说:“那都是我喜欢吃的东西,我都想吃,怎么办?”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班上的孩子们,让他们帮忙想办法,有的说吃一样就行,有的说每样少吃一点。我让他们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同时引导孩子在进餐时吃多少盛多少要量力而行。这样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节制”的品格教育,具备了积极、健康的情操,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良的品德。

二、将品格教育渗透教学及活动中

品格教育是一个长久深入渗透的过程,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进行幼儿的品格培养。我园每学期根据年龄段选取5个品格课程。例如小班下学期以感恩、合作、有序、信任、创新来展开品格教育。在感恩品格教育课程中利用简单的品格故事让孩子了解和认识何为感恩,围绕游戏、绘画、歌曲等多种形式反复强调、潜移默化于生活及学习当中,巩固幼儿对品格主题的教育。我园在设计一学期的教学活动时,结合品格教育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如开展六一环保时装秀、壮锦袋DIY、世界读书日阅读绘本、感恩节制作感恩旗、中秋节制作土月饼、亲子徒步营徒步活动等。在“与春天同路”亲子徒步活动中,家长们和孩子们完成4公里的徒步活动。活动开始前,家长纷纷质疑:4公里的路程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太远,孩子是否会依赖爸爸妈妈,不愿自己走等。但是到了徒步那一天,全园95%幼儿能独立完成徒步任务,坚持、勇敢走完4公里的路程。通过这次活动,家长重新认识到了孩子的力量,接纳了孩子,孩子们也体验到了坚持、勇敢、分享等良好品质。

三、家园合作形成品格教育双轨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儿童教育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幼儿在这两个场所获得的经验,对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的成长不仅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各自的延续性,还要求两者之间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依赖家庭和幼儿园的相互尊重和交流。教师和家长分享园方的理论和实践,家长也与老师分享幼儿的需要、快乐和担忧。我园提出了实现家园合作式的品格教育几项模式:如“家长助教”,每学期由父亲或者母亲至少到班级当一次助教,目的主要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观察孩子,和孩子做朋友,实现家园互动共育,促进幼儿品德和素质的提高。“家长护园队”参与和协助幼儿园安全管理。“幼儿园体验式家长会”打破传统的教师说家长听的“单行道模式”,让家长变倾听为体验,变客体为主体。让家长作为教学主体按设计流程逐步融入主题活动,也让班级教师在每一个关键环节默契配合,使教师和家长能敞开心怀,聚焦于贯彻教育理念和探讨孩子成长困惑的主题上,不仅让家长得到指导和提升,也使教师汲取营养,获得成长。更重要的是,家园合作传递一种不计报酬、乐于奉献的美好品格,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都是一种“潜教育”,比言教更管用。

品格教育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关键能力;学生文化;必备品格;兴趣特长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8-0015-02[ZW(N]

[作者简介]王宝权(1985―),男,陕西延安人,本科,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讲师。

学生文化是指学子在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环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学生的物质形态文化(高中生学习生活的物质氛围和环境)、制度形态文化(学校管理学生的规章制度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及精神形态文化(学生的内在精神,包括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精神形态文化是学生文化的灵魂核心。打造高品质的学生文化要求学校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自理、自治来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模式,使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形成具有特色的学风和校风,从而为学生的整体发展确立一种积极的、内在的精神氛围。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经历了从关注学生统一发展到多元发展、从关注整体发展到个性发展的过程,提炼出了“以‘关键能力’引领学生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以至终身发展,培养出更多创新拔尖人才,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于2014年7月开启了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含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协同能力)、生活能力(包括独立生存能力、自控能力、应变能力)、数字化能力(核心是整合利用资源能力),使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未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1]

关键能力是实现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学校认为,随着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育的重心必须转移到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上来,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改变社会的根本,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为此,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打造学校教学特色”的大讨论,要求全体教师对照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要求,自主学习,认真反思教学,同时,深入研究培养关键能力的途径方法,将“能力培养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特长,赋予学生更多选择权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渠道,没有课程就没有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平台。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差异与个性,把学生当成文化的接受者和创造者,在课程建设方面大做文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体会课程文化的魅力,拥有课程的选择权。

1.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使国家课程适合本校学生。同时,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形成课程图谱。在此基础上,重构三级课程,探索特色“课程群”,形成《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

2.推进CAP课程的建设与实践。2014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启动“中国大学选修课程试点项目”(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CAP),作为湖北

省唯一入选的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已开设了微积分课程,并即将与上海交大合作开设大学化学课,还将着力建设一批方法论课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有选择地提前接触部分大学课程内容,并初步掌握基于项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激发其创新潜质,推进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上的衔接,推动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3.开设生涯规划课程。通过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适时融入生涯教育,鼓励教师将学科知识和将来可能的工作领域联系起来,为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提供帮助。

三、关注学生的必备品格,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

“一个学校的品位反映在学生的品格上。学校不但要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人品人格。”[2] 学生作为未来的公民,要想在社会上生存,除了要有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与品质,让学生在精神上富有,成为“精神贵族”。学校认为,在“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幽默、优越”等品格中,中国学生应当加强独立、幽默、传统、绅士等品格培养,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1)养成教育促进品格。行为是品格的外在表露,习惯性的行为是促进品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德育制度,落实各个教育环节中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形成其必备品格。(2)榜样教育示范品格。把榜样的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品格的影响和感染。爱因斯坦曾说:“只有伟大的纯洁的人物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学校通过“华一魅力教师”“华一魅力学生”的评选、宣传活动,宣传校园内师生的典型事迹,用身边的榜样感染学生;通过院士课堂、校友讲座等形式,邀请各行业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进校园,用他们的杰出成就、品格的力量影响学生,让学生养成向善、向上的良好品格。(3)实践活动磨炼品格。通过开展城乡交流、农村支教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同情;通过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通过“无偿献血”“看望孤寡老人”“阳光义卖”等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动学生支援灾区,为希望工程捐款、捐物,鼓励学生帮助身边遇到不幸和困难的人,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重视每年高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通过拉练、参观、调查、访问、干农活、军事训练等,让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增强对品德认知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品格教育的方法范文第6篇

【摘 要】体育教学是由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组成的,而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学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传授学生运动技巧,培养学生的运动素养,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品格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还能够锤炼学生的意志力,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中。简单来讲,品格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其渗透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性。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品格教育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品格教育;小学体育;重要性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和充实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搞上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品格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品格教育并未真正地落实到学校教育中,而使沦为一句“口号”。归根究底,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品格教育是班主任的任务,而没有认识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品格教育的重担,切实不可推卸的。作为当代一线的小学体育教师,笔者切身感受到这样的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都较为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很少甚至忽视学生品格方面的教育,导致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若长期以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下文中,笔者从教师自身素养、队列练习以及运动训练三个方面,论述了品格教育在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1品格教育渗透在体育教师自身素养的重要性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可见,教师的言行举止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最好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还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仪表以及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都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应付了事。为了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态度,使学生不自觉地给予体育课足够的重视,进而慢慢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穿适合运动的衣裤,如冬天不戴帽子、手套;夏天不穿拖鞋,女生不穿裙子等。笔者不仅这样要求学生,还要求自己。体育课上,笔者就会一身身着运动衣裤出现在学生面前,且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闷热的夏天,永远都是神采奕奕。受到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对于体育课并不感兴趣,甚至会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导致体育课沦为“副课”,而笔者身穿运动衣裤,精神饱满的出现在课堂上,这样坚持4周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教师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也不再是“敷衍了事”的态度,而是认真地对待课堂上的相关知识。日常的体育课堂上,教师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朝气蓬勃、健康阳关的出现,能够使学生养成严格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的良好品格。

2品格教育渗透在队列练习中的重要性

队列练习是小学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它相对比较枯燥,大部分学生对于它并无兴趣,甚至可以说厌恶。队列练习往往是要求学生根据口令完整协调、一致的动作,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记录性,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应急能力。小学生天动,对于队列练习这一枯燥、机械的内容,确实提不起兴趣,而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掌握技术的要领。例如,如在教学直立的时候要求学生要两脚并紧稍稍分开站立,五指并拢紧贴裤缝两侧,抬头挺胸眼看前方,这个简单对于小学生来讲,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出来随意性太大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时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方法,首先给孩子们讲了几个的英雄事迹,如、、等,让孩子们了解事迹为英雄感动,从而对那些英雄肃然起敬,甚至崇拜他们。接着问哪位叔叔是你学习的榜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做回小小好吗?这时候的学习氛围相当好,学生的兴趣开始提高了,注意力也相当集中,显然模仿老师的动作也有模有样了,真把自己当作了。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爱国主义情操。

3品格教育渗透到运动训练中的重要性

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运动技能,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一直品质。但是,运动训练不仅是一件非常辛苦、劳动的事情,还是一件非常枯燥乏味的事件,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闻‘训练’变色的情况出现,甚至部分学生参与训练的中途就会放弃。学生之所以不能够坚持到训练结束,不仅是因为小学生的天动,训练枯燥乏味与小学生的天性违背,更主要的是因为运动训练辛苦、劳动,而当代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就犹如一朵温室花朵,根本经不起风吹雨打。学生不可能永远在家长、师长的保护下生长,而是要走上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展现自身的价值,而这些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坚强意志,不畏艰险、不畏辛苦。因此,必须要将品格教育渗透到运动训练中,更主要的是认识到品格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训练学生踢毽时,有几名学生在未告知笔者的情况下,就自行不来参加训练。笔者为了了解清楚缘由,分别找到这几名同学进行谈话。这几名学生不参与训练的缘由就是:踢毽训练又辛劳又枯燥,每天都是满头大汗,且犹如一个机器人,不停的重负一个动作,他们不感兴趣了。知道原因后,笔者并未出言苛责,而是告知他们,毽子踢的非常棒,且训练并不是为了自己在训练,而是在未来可能代表班级乃至学校进行比赛,为班级、学校争光。

综上所述,品格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当代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认清楚体育学科的特点,同时将品格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抽象的品格教育变为具象的,同时还要建立一个科学、客观、合理的品德教育评价系统,使体育教学的品格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11)

[2]宏.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14)

[3]田宝霞.体育课必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才智.2011(21)

品格教育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教师道德品格;学生道德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014-2

自古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教师的道德品格在言传身教中感染着学生。孔子说:“君子不应当像器皿一样,只有一定的用途。”他的意思是,君子所以为君子,并非只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道德力量的无所不在,是完美人格的健全和丰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对学习知识所采取的态度。《论语》中,孔子经常评论他的学生,但孔子所肯定和赞扬的,不是他们的博学和心智聪明,更多是学生的德和仁,即人格的修养。我国当今教育教学中最令人不安也不能十分令人满意的教育正是道德教育的问题。

一、当前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有着注重道德教育的传统,但是,当今在学校教育中最令人困惑令人不安的也许正是道德教育。众多复杂的因素形成了当今不能令人满意的道德教育现状。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道德影响的过程,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育模式已成为近年来各种道德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主要矛头之所向。分析这种道德教育模式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这种道德教育模式中,占主体地位的是对学生所施加的各种外部影响,也就是各种既定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观念。对于它们,受教育者只能是简单地接受,做出与之相符的反应。似乎它们才是在学生思想品德中起作用的因素,受教育者只能处于接受者被塑造者的客体地位,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填鸭”式的灌输。学生作为客体只能听从教育模式中主体地位的安排,并不是内心有需要的、有目的地接受主体的道德教育,单一的接受主体的教育方式,并不存在尊重与平等的交流和学习。

其次,向学生所灌输的规范、概念又被抽去了它的人性的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到的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于人的心灵。道德的培养离开了对心灵的培养,所能形成的品质也只会是无根之草、无本之木。为此学生或是机械、盲目地服从,或是在无外在制约、管束下的放纵、盲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他们的道德也只能始终处于一种被机械管制的水平上。这种教育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与学生发展的自身需求,发展和规律出发。只有把这种教育转变为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才能把理论变成实践,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第三,把德育的“理解”过程等同于智育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没有将把握人性与把握物性这两种不同的过程加以区别,为此贯穿于德育过程同样是知识、形成概念、记忆、反复练习等的那一套。德育只能是人理解人的教育,而这种理解必须通过人与人交往而实现。最后,它还要经由人的自我意识的建构才得以凝聚形成个体的德性。

德育教育是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不是单一存在的。主体传播着德育思想,客体消化吸收,变成自身的道德品格的一部分,才能在生活学习中学以致用,不断汲取养分,用自身的意识改变影响主体。

德育是一点一点渗透在教育过程中的,不是集中教育就能马上看到效果。德育工作是全社会,全民族,全体教职员工,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到其中的一项长期工作,不是今天喊口号,“加强德育工作教育”,努力了几天就不抓了,不管了。做好系统的监督管理工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德育资源那就是教师的道德品格力量。德育的目的和关键是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品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道德品格是德育的一切,只有道德品格才能影响道德品格的发展和形成。

二、教师道德品格的内涵

将教师的道德品质放到这个职业的框架下界定,应是由先天特征与后天经验共同作用形成的。具体而论,完美的教师道德品格有着下列基本构成:

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高尚的理想精神是道德品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核,这种为社会文明进步而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使教师的人格魅力显得饱满坚实、充满生命光彩。三尺讲坛正是体现其价值的舞台,这种充实和满足的幸福感驱使其去追求更加深刻、持久、热烈的心力和体力的付出,如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就会因理想而熠熠生辉,因敬业而节节拔高。

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立场。“师爱”的本质在于呵护学生生命健康、关注其身心成长,满足其求知过程中的情感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坚信的那样:“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种情感力量,能牢固确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形象。当代教师不但要关注校园内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把目光扩展到校外,关注到其成长的每个细节;包括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以平等和民主的亲和态度去接受学生对己的质疑。

教师无私奉献的道德品格。“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应当具备超越世俗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要抵御物质世界的种种诱惑,即使在艰辛的劳动代价与菲薄的报偿这两者失衡的情形下,依然能坚守人生的信念和职业的理想;她应富于自省的勇气,以清醒审慎的态度来砥砺坚定的道德信念。

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应该具有优良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历史、现状和未来,懂得这门学科的学习方法,并广泛涉猎各门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持续不断的自我充电,更新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道德品格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就会处处表现出一种向师性,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可见,人格是师魅的灵魂。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价值。为人师者应以其人格去感化教育别人,尤其是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纯洁之爱,能使学生产生饱满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朗的美好心境。在学生成长中教师是继父母之后的第二个影响源,因为在学生整个童年、少年乃至青年的很长时间里,更多的时间是在校园里渡过的,往往和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远远超过父母,特别在现代这种快节奏社会里,父母更难保证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因此,学生会自然地将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伴随着师生课堂内外交往增多,在校园这个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心灵和谐共振也会得到强化。这里,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特别是学生们特别关注的、特别尊敬的和特别拥戴的教师更会成为他们争相模仿的“偶像”,成为他们情感成长和成熟的目标。久而久之,使他们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升华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

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价值。正如孔子所言:“本身行为争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本身行为不正当,岁命令也没人听从”。曾子是孔子门下学有所成的弟子。曾子杀猪给儿子吃的故事就说明曾子深知教育者的修养和品德,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可以看出为人师者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处事立身的人格。这是为师者之德,也是为师者之道。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甚至强调,“身正为范”比“学高为师”更重要,他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各种能力,而是要充实学生的思想。教师的思想品德、个人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从而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完美的教师道德品格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书本现存的事实知识之外,还可以使其对学习、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激发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现实物质主义的超越。教师用自身的一言一行去践行他所宣讲的道德标准和处世标准也更具说服力。教师那种磊落的襟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道德品格,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而这种示范价值也才是教育树人的真谛所在。

对学生意志强化的促进价值。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其本质是指主体在践履道德义务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内在阻碍和外在困难,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毅力及坚持精神。它导源个体深刻的道德认识和炽烈的道德情感,是要把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把内部的倾向变成外部活动。教师自身的意志品格,就是学生明日处世态度的写照,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负责、认真的教师能够教出认真、刻苦的学生;相反,对工作不负责任、散漫的教师就会造成学生懒惰、散漫、随心所欲的学习作风。教师在诱发学生潜力、倾心将其培养成才的教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意志力,必然会拨动教育对象的心灵之弦,并把这种对意志力的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谋求自主和自动发展的不可摧折的意志,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程中表现出为达成既定奋斗目标永不气馁、锲而不舍的意志穿透力。我们佳木斯市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张丽莉老师就是其知识与行动合二为一的典范。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张老师就已经做到了教书育人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在奋勇救下两名学生时又用其行动感动了我们所有人。

总之,教师是用自己的知识和心灵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高尚道德品格的学生。教师的道德品格素质并不只是教师个人的修养问题,而且是教育因素、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师高尚的道德品格对学生不是一种暂时性的教育因素,这颗种子一旦播撒在学生的心田,必将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对学生的一生都可能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品格教育的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品格;学生;就业;竞争力

吉林师范大学作为吉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主要培养基地,建校40多年来,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生源特点和教师的职业要求;同时,也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打造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特色,结合企业对员工从业素质的要求,构建了具有师范学校特色的学生职业品格培养模式,学生“朴实、踏实、务实、现实”的职业品格贯穿于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努力提高学生敬业、乐业的职业素养,培养了一大批深受社会欢迎的基础教育、企事业单位实用型人才,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的职业品格集中表现为:朴实、踏实、务实、现实[1]。

“朴实”的职业品质体现为淳朴、真爱、诚信、稳重,这是教师职业品质的外化表现,也是员工塑造企业形象的根本所在;“踏实”的职业作风体现为勤恳、守业、实在、尽职,是教师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员工爱岗敬业的集体体现;“务实”的职业态度体现为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从事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基础,也是员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基础;“现实”的职业理想和行为取向体现为成熟理智、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教师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也是企业对新时代员工的更高要求,体现了人生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的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职业品格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化教育,引导式管理,实效改变了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充实了学生的就业准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从业能力。把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与学生就业结合,使教育促进就业,管理侧重就业,服务突出就业。

一、形成了学生自主择业意识,突出自身职业品格,以主体地位参与竞争

通过分阶段的“四实”职业品格培养过程,使学生入学即了解学校,了解专业情况及发展形势,为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铺平道路。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必须“现实”地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务实和现实的态度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而不是以 “等,靠,要”的错误观念坐以待毙。这种职业品格培养了学生自主择业的意识,在学校指导下,学生主动出击,抢占先机,获得理想的就业机会,使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冲出当前就业难的困境,学校连续四次被吉林省政府授予“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增强了学生自觉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以知识优势赢得就业竞争

通过对学生“四实”职业品格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品格的外在表现需要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因此,学校采用各种形式的教育、管理、服务方法,营造了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学生的专业思想更加牢固,职业取向更加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近年来,通过外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数量稳步提高,各种专业知识竞赛获奖的学生不断涌现,辅修第二学历、第二学位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以05届本科毕业生——管理学院的一名女同学为例,她当年与几所重点高校的研究生共同竞争某市某银行的一个管理工作岗位,由于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法学专业并获得第二学位使她有机会突破只招收研究生的条件限制,并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几个考核环节步步为营,最终被录用,现在走上工作岗位,业务能力也很突出,领导特别欣赏,决定把她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同志们也极为认可这位普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对她刮目相看。可见,“四实”职业品格培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砝码。

转贴于

三、拓宽了就业指导的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以能力优势跻身竞争队伍

对学生“四实”职业品格的培养是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拓展,通过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化的、分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的能力更适应社会需要,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朴实,踏实,务实,现实”的职业品格培养,铸造了学生的四种意识:即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两种精神,积极进取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一个理念,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理念。这些恰恰是用人单位较为关注的从业品格,因此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克服学校地域、层次等诸多不利因素,凭借这些职业品质和出色的职业能力,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竞争,屡屡获胜,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较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2000年以来毕业生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环渤海湾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人数超过4000人,毕业生已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充分显示了学校人才的强大优势。

四、具备了岗前教育的指导意义,坚定学生的从业信念,以品质优势走向国家需要的岗位

一体化、全员化的 “四实”职业品格培养,使教育和服务无处不在,强化了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52页)使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在2001~2004年学校进行的三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一致认为学校毕业生“思想素质好、基本功扎实、从业技能高”,这都是学生“四实”品格最直接的体现。2004年,学校与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联合,在全省开展的省属高师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在全省基础教育战线的比例已达到了37%。近几年调查显示,非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后以适应快,能力强而深受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青睐。

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那时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涵盖高等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基础教育等岗位,就业地域遍及北京、天津、上海、福建等地区,虽然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学生精忠报国的选择,数学学院有2名应届毕业生自愿报名,投身西藏工作。还有部分优秀的往届毕业生虽然走上工作岗位,但也积极支持国家的“三支一扶”政策,走进志愿者队伍,深入贫困地区,投身于艰苦的工作。充分体现学校职业品格培养特色对学生的长远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