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冷链运输方案

冷链运输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冷链运输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冷链运输方案范文第1篇

(一)信息系统分散,食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控性差

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在冷链物流管理中全程应用了先进的一体化低温控制系统。众多企业在冷链加工车间和库房能够进行很严格的温度检测控制,却无法在冷链全程中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监管。且每个冷链合作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基本都是独立的,合作部门与企业间的信息无法进行实时传输,导致食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控性差。这导致冷链物流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及时对问题食品进行追溯,加大了食品冷链相关企业的安全隐患。

(二)标准化程度不高,食品冷链物流协调性弱

食品冷链的时效性要求将冷链物流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库存及相关的信息流动等活动打造成动态的一体化系统。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中小冷链合作企业缺乏配套的冷藏物流设备和现代的冷链物流技术,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规范和全程可控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导致食品冷链物流整体协调性较差。

(三)冷链流通比例低下,食品货损率高起

我国食品冷链流通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物流途中耗损严重,直接导致零售终端价格昂贵。根据近几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农产品仅有15%进入冷链物流中,其中果蔬的流通腐蚀率高居第一位,达20%-30%,水产品位居第二位,达到15%,肉类也达到了12%。与中国相比,发达国家食品损耗率要低得多,农副产品的流通损耗率普遍为5%-6%左右。

二、食品冷链物流环节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全程一体化的需求,催化了对新型物流技术应用的管理需求,其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巨大效应最引人关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缩写为“IOT”,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并在互联网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可使物与物之间具有通信功能,进行快捷的信息交换、传输和自动识别。物联网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产值将是互联网的30倍,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万亿级。物联网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的食品冷链物流面临的许多问题,满足食品冷链物流不同环节的管理需求:

(一)食品冷链物流加工环节均衡生产的需求

由于无法对整条食品冷链物流加工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和识别,不能及时获得补货信息,导致加工产品数量不准确,难以有序控制进行均衡生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辅助定单生产,实现流水线均衡生产,定量完成食品加工任务。

(二)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智能调度的需求

传统的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多依赖运输司机对运输路线和冷藏食品的人工控制,难以做到全程跟踪管理和实时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电子标签和接收装置,可实现运输环节全程可视化监控。同时,可利用物联网采集的数据计算行车路线,进行多种路线和联运方式的综合调度,实现食品冷链物流运输高效管理环境下的智能调度。

(三)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环节协同管理的需求

利用物联网技术先进的信息定位系统,能考虑到实时交通路况,使得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配送管理与信息管理形成协同效应,在不同交通路况下,以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式完成配送工作,实现配送路径的最大优化。

(四)食品冷链物流仓储环节低库存成本管理的需求

传统仓储管理模式,效率低,耗时长,人工失误率高,容易造成仓储货损。物联网FRID技术能自动识读产品标签,完成库存盘点,同步传输至数据中心,快捷高效地管理库存数量,降低食品冷链物流库存成本。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能提高供应商库存管理效率,还能有效识别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智能化库存成本管理,提升食品冷链物流库存管理水平。

三、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优势分析

食品冷链物联网技术运用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食品冷链物流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食品冷链物流感知层主要是感知设备的配置和运用,比如:核心传感技术二维码技术、RFID技术等设备的数据采集处理。食品冷链物流网络层主要是通过各种通讯技术将感知层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与传输。食品冷链物流应用层则是针对食品冷链行业通过之前感知层和网络层的资源整合,提出实现冷链食品行业的解决方案。通过以上三层次的共同作用,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有:

(一)物联网技术有助于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的标准化

食品冷链物流营运时产生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且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对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较高,高效的信息流动是整个冷链物流系统运作的基础。传统的食品冷链信息系统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各子系统不兼容、信息孤岛等信息不协同现象。为解决多个冷链物流子系统协同运作的问题,信息标准化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关键方法之一。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通过食品冷链企业内部各职能管理部门间信息互通、高效传送和企业外部与上下游厂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整个冷链物流系统数据的采集、传输、、共享和融合的信息标准化,保障整个食品冷链物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二)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高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反馈效率

冷链食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储藏与流通时间、温度和产品的耐藏性,冷链食品流通时间的有效管理,直接决定了冷链物流系统运营的效益。通过广泛在食品冷链企业中应用物联网感知层RFID技术,可实现对冷链食品的唯一标识,保障冷链食品信息在加工、运输、配送、仓储和销售环节涉及的众多冷链企业中无障碍流转。例如,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融合多种类型的感知节点,实现物体信息及其所处环境信息的动态感知。冷链物联网移动GIS技术可以观测冷链食品的运动轨迹,实现实时温度监测,并监管冷链企业冷链中断等问题。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实现了对感知商品的大批量信息采集,替代了手工录入的繁琐,提高了冷链物流系统营运效率。因此,采用新型物联网技术后能帮助冷链食品物流信息的反馈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三)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升食品冷链物流的服务水平

传统食品冷链物流服务仅仅是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目标,缺乏物流服务方式创新,无法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物流服务。物联网三层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个性化智能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物联网感知层识别技术(RFID)能够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和便利化,确保基础性食品冷链物流服务的有效实施。物联网网络层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在冷链物流上下游实体中快速反映客户的服务需求和期望,能准确、及时调整物流计划,实现物流服务能力的最佳匹配,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冷链物流优质增值服务。物联网应用层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资源整合,满足客户的订单生产、销售频率等个性化服务需求,实现物流流程需要同客户服务需求无缝对接,实现整个冷链系统的高度组织协调性。

四、食品冷链物流主要环节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的业务流程和物流环节的广泛应用,实现了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创新。

(一)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采购环节中的应用

通过在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中广泛使用电子标签和FRID读写器,能优化食品冷链物流的采购方案,确保冷链食品的精准化采购水平。首先,通过对所有冷链食品原料粘贴电子标签,让每个标签含有符合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的缩写)规则的商品信息。当买方输出食品原料采购订单前,通过FRID读写器对采购食品原料进行电子标签识别,就可以获得有关采购食品的所有信息,还能获悉采购食品原料在整个冷链物流中的流转情况和变化信息,为优化采购方案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同时,数据还能帮助买方掌握食品原料准确的消耗量,精准制定合适的采购时间、采购周期和采购数量。此外,物联网技术还确保卖方所供给食品原料的数量、质量和品类符合要求,并极大缩短食品原料检测时间。这不仅使采购作业更加科学,而且节约采购时间和资源,降低食品冷链企业采购成本。

(二)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

当带有电子标签的食品原料进入冷链物流生产环节时,生产工序流水线上的读写器装置就会对其进行识别,并将每道工序的具体信息数据写入电子标签,最终产成品的电子标签会集合所有的加工信息。这些数据上传到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了解自身产能、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制定精准的生产周期而提供基础信息保障。在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物联网技术能帮助生产企业准确获知生产订单的执行情况,进行生产进度跟踪与控制,监督产成品质量完成状况。这不仅优化生产流程,为交货期预测提供决策支持,还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参考,提升食品冷链物流生产企业的生产力。

(三)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仓储环节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仓储业务流程中的应用,能大大缩短仓储作业时间,同时提高冷藏食品的库存精确度。采用物联网技术的仓库出入口处,安装有读写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主动对通过出入口带有电子标签的货物进行扫描,将货物信息传输到物流仓储后台管理系统,实现物品出入库控制智能化。缩短出入库流程消耗时间的同时,避免人工操作的繁杂业务,使出入库作业更加便捷、准确、快速。通过在仓库的每个区域安装位置读写器,能帮助仓储管理人员迅速、精确地进行储位货物定位。当仓库进行货物盘点时,仓储工作人员仅需通过手持式读写器进行仓储货物扫描,货物信息将自动传输到仓储管理数据系统,繁重的货物清点工作变得便利、高效和精确。

(四)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的应用

冷链运输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分析;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冷冻产品如水果、花卉、海鲜等逐渐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此同时,冷冻产品加工企业(以下简称“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各企业竞相寻找办法来确立自身在竞争方面的优势。从西方国家和其他行业的经验来看,将物流业务外包(即选择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是降低本企业的成本、减少投资、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的好方法。但目前市场上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众多,提供的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如何选择合格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成为加工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结合冷链物流的特点,构建了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应用基于依存和反馈的网络分析法进行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的评价和选择,并使用超级决策(Super Decisions,SD)软件对其进行实现,最后结合实际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1 基于ANP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综合评价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考虑冷链物流的概念和特点,结合文献对食品冷链物流服务商和农产品物流服务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在此为准则层的4个一级指标筛选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以构建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1.2 指标体系的说明

(1)经济性

经济性是指组织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及其他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包括运输成本a1和运输时间a2,它们是衡量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经济性的重要指标。

(2)硬件水平

硬件水平是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能否提供所需服务的基本条件,包括冷藏车数量b1、冷库数量b2和配送网点b3。由于冷冻产品具有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特点,使其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对技术要求大大提高,需要采取低温、保鲜、防潮、防虫、防腐等一系列措施,这就要求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有配套的硬件设施。

(3)软件水平

软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是否能在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做到更好,包括信息网络c1和人力资源c2。良好的信息网络能为加工企业、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和终端操作人员之间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方便加工企业进行货物管理和追踪,是对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信息技术水平的衡量。

(4)服务能力

服务能力是衡量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服务水平最直接的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d1、交货准确率d2、包装能力d3。客户满意度d1是最能代表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服务质量的一个指标,它关系到冷冻产品加工企业的口碑和形象。

借鉴以往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选择文献中对指标间依存关系的确定以及对物流方面专业人士的调查,某些指标之间存在依存关系,有内部依存关系的也有外部依存关系的,如表1所示:

通过SD软件主界面中Design菜单下的cluster、node、node connections from一系列菜单命令建立了由元素组、元素和关联组成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评价指标网络结构图,如图2所示。

1.3 构建未加权超矩阵

在构建未加权超矩阵时,首先以构建网络时选取的准则为主准则,以该网络中每一元素组中的元素作为次准则,按照其他元素组中各元素对该元素的影响程度构造判断矩阵,并求得归一化特征向量。最后,将各个元素的判断矩阵和归一化特征向量汇总到一个矩阵中,该矩阵则是未加权超矩阵,它表示不同元素组中元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对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比较、打分(按1~9分的标度进行赋值,重要性随分值的增大而增大),并将其录入SD软件中进行计算得到未加权超矩阵,未加权超矩阵见表2。

1.4 计算加权超矩阵

加权超矩阵反映了主准则对次准则的控制作用与次准则的反馈作用。加权超矩阵见表3。

1.5 计算极限超矩阵

由于元素间存在依存于反馈关系,因而归一化过程是一个反复迭代、趋稳的过程。在极限超矩阵中,每一列数值是在每一个准则下,各元素对该列元素的极限相对优先权。极限超矩阵见表4。

从极限超矩阵中可以看出元素层的所有指标权重为

0.053,0.049,0.066),排在前5位的是运输成本、运输时间、配送网点、人力资源、包装能力这5项指标,因此,在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选择时,应将这5项作为侧重点。

2 案例分析

重庆市某大型冷冻产品加工企业对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初步筛选后,将3家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A、B、C作为备选方案,并给出这3家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在各项评价指标上的优势度比较判断矩阵。

通过指标层相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构造界面中Misc菜单栏下的Direct data entry命令,可为各指标直接赋值。方案层对于指标层的层次单排序是以各指标为父节点,备选方案为子节点,通过判断矩阵进行优劣势比较,类似于元素级判断矩阵的录入。通过SD主界面中的Computations菜单下的Synthesize命令可得到最终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Normals值为评估方案的归一化综合权重。从图3中可得知,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的选择优先顺序为A>C>B,即将A公司作为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为最佳选择。

3 结束语

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是一个新兴领域,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进行选择很有必要。本文结合冷链物流的特点,构建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考虑指标间内在联系和相互依赖,运用ANP方法为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的选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崔伟. 食品冷链物流服务商评价研究[D]. 大连:大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杨怀珍,熊炜. 基于ANP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评价研究[J]. 商业研究,2011(3):171-176.

冷链运输方案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鲜电商的崛起,生鲜农产品的流通需求迅速增加,带动了我国冷链行业快速发展。在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藏运输率分别提高了30%、50%和65%左右。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鲜产品的腐损率仍然较高,冷链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也亟需节能环保、高效可靠、智能化且兼具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冷链设备。国家发改委也曾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强调,要重点建设冷库、制冷设备等基础设施工程,鼓励和支持冷链物流技术的推广。

顺应市场需求,提供先进的冷冻整体解决方案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以下简称“艾默生”)顺应市场需求,积极研发应用于冷链各个环节的先进技术,推出了包括压缩机、电子控制及流体控制等产品在内的冷冻整体解决方案,并提供项目设计和培训等增值服务,能够满足从生产、运输、冷藏到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冷藏冷冻需求。与此同时艾默生还帮助企业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环保的目标,助力冷链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升级,艾默生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品及技术,帮助企业应对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

2016年9月,艾默生与天津市声光制冷工贸有限公司在天津联合举办冷冻产品技术交流会,并展示了最新的冷冻整体解决方案。其中,艾默生的冷冻压缩机产品阵容强大,包括ZB(D)、ZSI、ZF、ZO(D)等涡旋压缩机,Stream、飞迅等半封闭压缩机,以及灵冻TM系列室外型冷凝机组等机型,覆盖高、中、低温应用,系统能力范围宽广,可满足各领域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凭借双柔性涡旋设计、数码变容、喷气增焓、智能控制等四大核心技术,艾默生的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全新的谷轮涡旋TM ZSI低温冷冻压缩机和谷轮TM Stream碟阀半封闭活塞压缩机4/6缸15HP~50HP系列成为交流会上的亮点。

全新技术设备,助力冷链行业

全新的谷轮涡旋TM ZSI冷冻压缩机,秉承艾默生谷轮TM压缩机的双柔性涡旋技术,具有高能效、轻重量、高可靠性和低噪音/振动等特点,在制冷量一致的情况下,能效更高,运行成本更低,适用于低温及中温冷冻工况,是50立方以下小冷库解决方案的不二之选。该系列采用CoreSenseTM模块控制的喷液技术,能够在低至-30℃蒸发温度的工况下高效、可靠地运行,并精准调节喷液量。此外,CoreSenseTM智能诊断模块还具有排气温度保护功能和传感器自我诊断功能,可进一步提升压缩机的高可靠性。

谷轮TM Stream碟阀半封闭活塞压缩机4/6缸15HP~50HP机型可广泛应用于冷库、大型超市、环境试验箱、制冰机等领域。其独特的碟阀专利设计,有效减小了余隙容积,增大容积效率,系统能效得到显著提升。系统搭载CoreSenseTM智能诊断模块,提供排气温度、油压、低电压/电压不平衡、单相/缺相等多重保护,可进行对外通信,并实现电压/电流/功率因数的智能监控。通过搭载数码调节技术,ZSI系列可实现简单、可靠、持续的容量调节,调节范围达50%~100%(4缸压缩机)或33%~100%(6缸压缩机)。该系列适用于多种制冷剂,如R404A、R407F、R22、CO2、R134a等。

冷链运输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零售;生鲜农产品;流通困局;改进策略;供应链

生鲜农产品主要指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等原产品以及其他相关的初级农产品、半加工农产品和轻加工农产品,普遍具有易变质、易腐坏、时效强的特性,对流通、储存提出很高要求。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产品市场供给关乎国计民生。根据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0467亿元,产业占比7.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6060千公顷,总产量66384万吨,茶叶产量280万吨,猪年底头数31041万头,肉类总产量7649万吨,禽蛋产量3309万吨,水产品产量6450万吨(见图1)。可见,我国第一产业构成趋于稳定,生鲜农产品供给充足,这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也得益于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引入农业生态所催生的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效率。面对庞大的生鲜农产品供给、人民日益增长的生鲜需求,以及生鲜农产品难以储存、易于变质的特性,农产品流通运作体系的压力越来越大,流通变革的呼声愈发强烈,流通体系的优化进程正在加速。202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在研判商业发展热点与未来趋势时指出,农产品流通渠道将更加多元化,农贸市场、生鲜超市、便利店以及电商等多种流通模式和业态百花齐放,从而满足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多元消费需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围绕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变革,基于宏观背景条件,针对流通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多个层面提出未来流通变革方案,旨在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突破流通瓶颈、谋求创新发展,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变革的条件—PEST分析

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发展迎来新契机,深层次、高标准的流通变革条件已经形成。借鉴“PEST”框架,本文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首先,在政策(Politics)层面,我国部分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促进了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进一步改造与优化,从资金、人员、土地、技术等多层面予以扶持。2017年国务院提出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为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变革确定了方向目标。201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完善,不断创新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现代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在产业经济(Economy)层面,庞大的生产体系提供了充足的生鲜供给。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数量在三亿以上,农业经营单位大约两百万个。不仅如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受到当前全球贸易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农业的未来发展也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供给能力。再次,在社会需求(Society)层面,人口消费的结构化转型成为生鲜需求变革的底层动力。中国人均消费支出连年增长,2019年中国人均年GDP6.46万元,其中食品烟酒的人均消费支出达6084元,增长高达35%。根据国务院2020年食物消费标准,2020年全民人均生鲜消费量要达到299公斤,生鲜消费总量将达到4.2亿吨,其中蔬菜占比31%,口粮占比29%,水果占比13%(见图2),给生鲜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最后,在技术应用(Technology)层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渗透为生鲜农产品流通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底层支撑。现代农业基于智能化、机械化设备进行规模化生产,底层生产流通数据逐渐完善。生鲜对于在加工、存储以及运输环节中涉及的冷链物流技术要求较高,信息化网络和物联网为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了革新化的能力升级。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困局分析

之所以推动流通变革,是因为现存的流通模式不能满足行业要求和市场要求,陷入“困局”当中,亟需寻找新方案以突破瓶颈、破解困境。我国生鲜农产品面对的流通困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主体孱弱

相比国外,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其中制约流通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孱弱的流通主体。日本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主要以多级批发市场长链条模式为主,农业协会在其中扮演中间合作组织,经由中央批发市场、多级中间市场、地方批发市场、零售商等流通环节到达消费者,整体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多、流通效率高、物流设施完善的特点;美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以发展大型配送中心的短链条模式为主,经由批发市场/或者B端配送中心到达大型连锁超市,然后直达消费者,整体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少、流通效率高、物流设施完善的特点;相比之下,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更为复杂多样,既出现多级批发市场的流通体系,也出现农超对接等直供模式,整体而言具有流通环节多、流通效率低、物流设施欠缺的特点(见表1)。因此,与国外较为成熟的流通体系对比,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市场仍需要进一步的自我完善,尤其是要提高流通主体的组织能力。除此之外,也要加大对生鲜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

(二)传统流通渠道问题凸显

国内自改革开放起正式打开生鲜农产品流通市场,流通主体的经营能力、规划化能力,流通效率、供应链基础设施等发展时间都较为短暂。在政策推动和经济发展的多重条件下,国内已逐渐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零售市场和超市为基础的流通模式,且这种模式的地位难以撼动。然而,新时代下传统渠道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其一,销地批发市场增长快于产地批发市场,这与发达国家恰好相反,反映出我国消费爆发下市场形态发展的滞后性。其二,批零兼营普遍,交易机制发展不完善。我国市场交易以现货交易的形式为主,而发达国家批发市场更多是以期货交易的形式为主。更多的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在市场中得到了应用,这也是批发市场管理发展的趋势所在。其三,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服务链条不断拉长。批发市场不仅是交易结算的场所,而且承担运输、包装、加工、存储等多项配套服务,服务压力增大、服务链条拉长。虽然传统流通渠道根基难撼,但随着问题日益凸显,流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2012年来爆发了生鲜电商和新零售等多种以线上化或线上线下一体的生鲜渠道模式,无疑为解决传统渠道问题带来一种变革尝试。

(三)冷链物流效率偏低

冷链物流指在加工、运输、储藏、配送等物流环节中,以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控制环境,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与新鲜度的物流体系。我国生鲜供应市场化时间短,供应链配套设施还处于发展阶段,冷链物流的质量和效率都无法与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根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生鲜冷链的需求规模达到1.82亿吨,其中水果冷链需求占28%,蔬菜冷链需求占比27%,其次是水产品(21%)、肉类(18%)和乳制品(6%)。而我国冷链物流水平较弱,冷链流通率较低,与巨大的需求形成了结构性矛盾,是制约供应链发展的要因之一,同时也是未来生鲜供应链发展的核心动力。与美日相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尚有较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仍存在高物流成本、低冷链流通率等严峻的问题。不仅如此,由于我国针对冷链物流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致使其自动化水平也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至于尚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因此,种种因素的制约,使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以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难以协调。而相比之下,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高度市场化的物流体系、健全的物流政策和标准,对加快推进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例如,2015年美国肉禽、水果、蔬菜的冷链流通率分别是41%、34%和22%,均高于我国。2019年美国每千人冷藏车保有量为1.76台,日本为1.95台,而我国仅为0.15台,差距仍很大。

(四)运配安全风险较大

生鲜农产品的独特属性以及物流技术上的难点,为相关的运配仓储环节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具体而言,其一,配送网络复杂,网点分布不均。当下多数运输方式是产销地之间的多级仓储模式,从而大大增加了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装卸频次。不仅如此,由于网点之间的分布距离不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配质量,从而造成货损率较高的问题。所以,在产地直供前置仓模式中,网点区位规划是最核心的要素。其二,生鲜冷链质量体系技术要求高。生鲜农产品对于运输工具、包装、养护技术、信息监控等技术要求远高于普通物品的运输,尤其是需要冷链流通的高附加值果蔬、水产肉禽等,其运配技术体系要求更为严苛。其三,运配需承担更大风险与更高成本。生鲜农产品供应的周期性、易腐蚀性决定了在交付质量上需要承担更大风险,在交付数量上有一定的资源弹性,生鲜配送的售后风险和损耗程度较常温运输高出很多。同时市场体系不完善带来的价格波动也是国内流通市场的通病,这使得运输成本也随之波动。其四,运配范围受限,区域性强。这是由于消费的多样性、农产品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和配送半径之间的多方矛盾所造成的,尤其对于鲜活类生鲜,其本身限制了运输范围和运输时效,导致部分生鲜只能进行区域内流通(见图3)。

破解流通困局—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改进策略

由前文分析可知,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方面面临困局,主要表现为流通主体孱弱、传统流通渠道问题凸显、冷链物流效率偏低以及运配安全风险较大等,亟需创新性解决方案。为破解流通困局,结合当前“PEST”背景条件,本文提出针对性流通改进策略,以促进生鲜农产品摆脱桎梏、持续发展。

(一)强化流通主体角色:多元主体协同创新

面对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主体孱弱的问题,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控作用,吸纳更多组织力量参与到流通链条中,强化各个主体角色责任,实现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与创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变革:其一,借鉴美国和日本的成熟模式,吸收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循序渐进的模式创新,日本的农业协会、美国的合作社等流通主体模式进行有批判的参考;其二,政府要发挥重要角色作用,将多方面主体融合、串联起来,发挥引导、对接、监督、化解矛盾等职能。虽然市场具有决定性作用,但农业毕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政府的积极参与仍然很有必要。其三,不仅要注重流通中间环节的主体角色,也要注重流通“头尾”环节的主体角色,实现全链条的协同创新。所谓流通的“头”,是指从原产地开始谋求改变。比如,地标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农产品,往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附带的文化历史价值甚至会超过使用价值,应当作为流通的重点对象。农业部要更加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专用标识管理,推动地标农产品向品牌化方向的迈进。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等参与者要深入生鲜原产地,协助优化生产模式,把握流通链条和增值环节,积极参与品牌建设,挖潜生鲜品牌价值。所谓流通的“尾”,是指解决流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社区主体角色。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社区将成为住户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服务站规模不断扩大。因此,社区有必要扮演好流通的最后角色,组建以社区为核心的末端配送网络,布局社区冷链配套设施,提高消费者的最终交付体验。

(二)挑战传统渠道:生鲜电商的渠道变革

传统渠道面临诸多问题,而生鲜电商的出现提供了改进策略。近年来我国生鲜电商迅猛发展,但渠道地位仍有待提高。来自农业部、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生鲜电商的交易额从274亿元增长到2045亿元,而批发市场交易额从12890亿元增长到15675亿元(见图4),两者的规模差距非常明显,生鲜电商的交易占比仅在6%左右。因此,从宏观来看,国内的流通渠道仍处于以批发市场和中间商为主的线下运作模式,线下渠道为生鲜农产品带来的品牌影响相对有限,而线上流量能给生鲜品牌化、标准化提供生长空间,通过多渠道融合来赋能生鲜品牌或将成为未来最优策略。因此,尽管当前生鲜电商的规模与线下渠道差距较大,线上模式也因个别事件而遭受质疑,但必须承认生鲜电商能够克服传统渠道的弊端,能够重塑生鲜流通价值链,是未来流通变革的重要发力点。生鲜农产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交易,电子商务对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交易成本优化、供应链品控管理优化等多个环节具有巨大价值。而且生鲜电商也在寻求电商模式背后的,包括供应链管理、标准化认证、交易金融以及生鲜品牌建设等一系列延伸价值,通过重塑消费者心中的生鲜信用标准来改变价值链。当前中国市场上已出现几家具有影响力的生鲜电商,并积极探索出差异化的流通模式,对于整个行业都具有借鉴、推广价值。本文以天猫生鲜与沱沱工社为例,将它们的流通模式对比整理在表2中。

(三)提高冷链物流效率:运输载具的升级优化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效率整体偏低,而运输载具的升级优化可为冷链物流升级提供动能。我国生鲜农产品最早启用铁路作为主要运输工具,铁路满足大规模指向性的生产型运输。当生鲜农产品市场逐渐繁荣兴起时,灵活的公路冷链逐渐成为核心的运输载具。而随着高铁和航空业的发展,未来将以“海陆空”三位一体的运输方式为主,并会细化为多种流通模式(见图5)。同时,冷链零担运输的崛起意味着辐射型冷链网络的兴起,这将极大优化全网冷链运输的成本,通过更经济、弹性更佳的集散网络对生鲜冷链供应链进行优化与整合。2018年统计局数据显示,冷链零担在整体运输业务中的占比为25%,冷链整车为75%。冷链零担运输的崛起标志着国内冷链网络化运输能力的起建,这是搭建未来完整冷链流通体系的必要条件。

(四)应对运配安全风险:物联网技术深度契入

冷链运输方案范文第5篇

一、主要做法

(一)开展冷链食品疫情防控执法行动

1、制定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11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冷链物流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并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已组织召开7次专班联席会议,2次工作汇报会,2期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监管业务培训会,联合执法检查4次。主动形成联动联防机制,确保各项防控举措落实到位。

2、强化源头管理,严控外输风险。一是将进口冷链食品作为重点管控对象,设置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1处,实施库长责任制,对冷库实行属地管理、分级管理、分类管理,确保冷库全覆盖、监管无漏洞、责任无死角。二是将冷链从业人员、经营户作为重点管理对象,批准核发异地采购冷链食品市场主体10户,实行“卡点查验、凭证放行”,目前完成报备异地采购冷链食品66次(户),涉及冷链食品13915件,108.355吨(均为国产冷链食品)。常态化对冷链食品开展核酸检测,目前共检测冷链食品从业人员177人(次)、环境样130个、食品样120个(均为阴性)。优先保障冷链食品从业人员疫苗接种,现已接种疫苗19人,监管人员2人。三是切实履行进州首站查验责任。设立3个进州首站综合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守”“首卡负责制”“人、物、车同查”,对进州冷链食品进行查验。截至目前,共计排查非冷链车160743辆,冷链食品运输车辆108辆,其中进入我县的冷链车56辆,发现处置问题4个,排查寄递物流国内件479825件,无国际件。

3、实行台账管理,精准摸清底数。全面摸排、真实掌握辖区内从事冷链经营数据,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掌握冷链食品批发商2家,零售店105家,餐饮服务137家,冻库37个,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1个,在交通运输局报备冷链运输车辆8台相关信息。组织对全县冷链经营主体146户开展了“川冷链”业务培训,指导190户经营户进行“川冷链”注册登记并录入冷链食品信息。自集中监管仓设立后,我县冷链食品经营户均未采购进口冷链食品。

4、常态宣传造势,营造浓厚氛围。召开县应对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16次,指挥部会议31次,充分发挥结对认亲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等群防群控力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防控体系。累计发放告知书、承诺书21406份,通过“冷库信息排查统计助手”小程序进行填报冷库信息37户,在农贸市场和餐饮店推行应用“天府健康通”场所码886户,冷链疫情防控知识基本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5、严格执法检查,加大打击力度。组织公安、交通、综合执法等部门对辖区农贸市场、商超、餐饮单位、冻库、运输物流等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出动执法人员256人次,检查经营主体412户次,责令停业整顿8家,查辑非法运输车辆7辆,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7份,立案查处违法行为4起,无害化处理查获违规购买及运输的国产及进口冷链食品0.412698吨。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对违法案件进行报道,制作新闻抖音小视频,以案说法,警示冷链食品经营者和消费者,不断提高冷链食品从业者、经营者思想认识。

(二)推进“春雷行动2021长江禁渔打非断链”专项行动

一是深入辖区乡镇开展长江禁渔,打非断链检查及宣传工作。检查过程中,重点对经营场所宣传标语和菜谱进行仔细审查,要求各经营单位对出现“长江野生鱼”、“野生河鲜”、“野生大渡河鱼”等禁用标语进行清除。共发放“县境内大渡河流域全年禁渔通告”54份,签订承诺书49份,清除含有禁用语的店招16处,没收含有禁用语的菜单13张,撤除“大河鱼”、“雅鱼”广告和菜单21处。同时处理网监线索1条,拆除含有“河鲜”字样的招牌1处,要求1户餐饮经营户变更带有“河鲜”字样的字号名称。二是联合县农牧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监督一违反禁渔通告捕鱼的个人放流大渡河鱼苗2000尾,鱼苗价值5200元。三是对县城区14户涉及水产品行业经营户开展“长江禁渔打非断链”专题行政约谈。针对经营户未严格履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行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20份,要求立行立改、规范经营。

(三)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

1、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一是以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施工领域为重点,开展各类特种设备安全检查8次,检查使用单位23家,完成现场检查app系统录入21户,下达监察指令书1份。对全县7家电梯维保单位开展节前安全约谈1次。二是开展长堤湾畔小区电梯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对小区业主隐患告知和政府相关部门联动,张贴安全隐患通告及电梯检验通知各12份,责令停止使用电梯11台,并函告泸桥镇政府落实小区安全责任主体和电梯运行经费,做好小区维稳工作。

2、扎实开展产品质量专项检查行动。一是强化流通领域强制性认证产品质量监管。春节期间,重点对辖区的家用电暖器、暖风机、风暖浴霸等进行检查。要求经营者严格落实进货查验、购销台帐制度,严把3c认证产品市场准入关、流通关,坚决杜绝不合格3c认证产品流入市场,切实为消费者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二是严厉查处打击涉及冷光烟花和“钢丝棉烟花”生产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通过摸排,我县境内无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批发企业有1家,未发现该企业采购并销售有用于燃放的“钢丝棉烟花”、冷光烟花及装有冷光烟花的“电子烟花”。三是开展电暖宝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了1家经营户的1批次产品,经检验该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对销售不符合标准要求产品的经营户已立案查处,处罚款人民币3000元,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861元。四是协同州计量检定测试所对城区眼镜验配行业在用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开展检定工作。对县人民医院和5家眼镜验配店的验光仪(共计6台),验光镜片箱(共计7箱)进行现场检定。

(四)扎实开展冬春旅游农村假冒伪劣专项整治行动

一是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整治会议,结合各部门职能职责,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力投入到打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工作中来。二是采取张贴、发放宣传资料,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等方式,积极向社会宣传,提高群众防范意识,鼓励群众举报违法行为,形成社会共治氛围。三是积极与抽检机构衔接开展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共抽取城区农贸市场和商场超市等在售食品食用农产品30批次。其中蔬菜2批次、畜肉4批次、禽肉5批次、肉制品5批次、水果3批次、速冻食品(饺子、汤圆)3批次、饼干2批次、糖果2批次、菜籽油3批次、果蔬汁饮料1批次,结果待出。四是加大农村食品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造销售假冒食品、侵权“山寨”食品、“三无”食品、劣质、超过保质期食品等违法行为,通过在日常监管中找线索、发动群众举报找线索、监督抽检查找线索、行刑衔接接收线索等方式方法,顺藤摸瓜、追根溯源、一查到底,有效打击违法分子的嚣张气焰,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五)开展疫情防控药戒质量安全执法行动

一是认真开展疫情防控用药安全行动。按照省、州、县指挥部要求,开展了7轮疫情防控药品重点检查,重点按照指挥部最新要求,强化药品经营企业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启用管控药品小程序监管。“安康码”小程序使用步入正轨,监管平台累计有10000余份管控药品销售数据,持续督导各药品经营企业及时审核销售数据,确保数据的实时性、有效性。二是以药品零售、医疗机构药械使用两大环节为主线,开展精麻药品、镇痛药品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药店、诊所、医疗机构是否按照新修订《药品管理法》以及gsp要求对药品质量进行管控,精麻、镇痛类药品是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实名制限量销售、台账记录等。三是随着2021年1月1日,《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集中开展了化妆品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是否经营使用超过限用日期的化妆品、是否索证索票等,初步检查了辖区内各大型化妆品经营、使用单位,检查同时并积极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力求做到经营户执法懂法守法经营。对辖区内每家企业,逐一开展检查,共出动检查人员200余人次,开展禁毒、重传疾病预防防控宣传各1次,检查药品经营零售企业及门店200余家次,检查医疗机构、诊所70余家,美容美发机构80余家次。此次检查,立案查处2起化妆品违法行为。

(六)开展价格行政约谈、规范价格行为净化消费环境

近日,陆续有消费者反映,在全省公务员招考期间,我县酒店、宾馆的住宿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接到反映后,立即对涉事酒店、宾馆进行检查,查看主体资质、明码标价等情况。经检查,投诉人反映属实,个别涨幅达302%。举行规范价格行为行政约谈会,对公务员考试期间涨价的5户市场主体进行约谈。一是通报投诉情况;二是组织学习价格处罚典型案例,签订《价格提醒告诫书》;三是要求与会市场主体经营中证照齐全有效、亮照亮证经营,落实明码标价规定,合理定价。执法人员从情、理、法的角度细致入微宣讲,帮助与会市场主体认识了自身的问题,表示知错即改,诚信守法文明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为消费者营造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共同为“红城绿谷康养”城市形象增光添彩。

二、工作成效

冷链运输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冷链设备

1.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对生鲜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据调查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年需求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但是,我国冷链物流发展较为滞后,我国八成以上的肉类及水产品均在没有冷链保障的情况下进行运输,导致我国生鲜农产品运输损耗率很高。因此,针对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研究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冷链物流发展方案刻不容缓。

2.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2.1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较落后

目前,我国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损耗量占世界首位,造成此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国冷链物流的设施设备较为陈旧。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冷藏保温车辆约有7万辆,而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有12万辆、美国拥有20多万辆。我国冷藏保温汽车数量占货运汽车总数量的比例仅为0.3%左右,而日本和德国的比例分别为2.65%和2.5%,人均冷库容积仅为美国的1/5。此外,由于设备较为落后,全程冷链率低,我国生鲜农产品运输中的损耗率也远高于发达国家。如表2-1所示,我国蔬菜摘后损失率是发达国家的5-6倍,预冷保险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冷藏运输率占总运输率的10%到20%,其中铁路运输占25%、公路运输占15%、水路运输占1%、航空运输仅占0.1%。

2.2冷链物流技术落后,专业人才匮乏

冷链设备和技术的前期一次性投入较大,回收周期长,而我国物流企业呈现小、杂、乱的态势,因此大多数企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冷链设备及技术上,导致我国冷链物流缺乏完善的冷链信息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冷链物流的运行涉及包括供应链、冷冻工艺学、食品学、机械技术、制冷技术等多门学科,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具备这些复合型知识的人才,而我国缺乏冷链物流人才,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

2.3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介入少

目前我国是小农生产模式,市场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低,很少有第三方物流介入,目前第三方物流提供的服务仅占总需求量的不到5%。绝大多数在国内销售的生鲜农产品的运输主要依靠生产商或者经销商进行运输,外包给第三方物流的运输量很少。由于缺乏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及时性都无法保障,导致较高的运输损耗率,行业运营现状混乱。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冷链物流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通常会将生鲜农产品外包给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不仅使市场分工更加精细,更重要的是保障了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性和新鲜度,同时还降低了物流成本。

3.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

3.1加大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及技术投入

我国应对现有冷藏运输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及更新,加大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建设农用仓库、冷藏库及保鲜库,保障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降低运输损耗率,提高生鲜农产品运输效率。此外,还应积极推广使用低温包装及保鲜技术,不断革新冷藏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冷藏保鲜技术,完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对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车辆进行实时跟踪监控,简化运输程序,实时掌握在库商品的保质期。

3.2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由于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特殊要求,我国传统的农产品运输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农产品物流形是的发展需求,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十分有必要的。我国现有的一些第三方物流企业均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粮食等部门转型发展而来,经营手段及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因此,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打破地域、行业等方面的制约,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的优势,积极投入市场竞争中。从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物流企业竞争的市场主体,应培育一批资金实力雄厚、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

3.3推动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建设

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相关标准还不健全,制定和完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有助于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提高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政府应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发达国家相关法律规章,使我国目前冷链物流发展不规范的处境得到改善。应推广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诸如冷链损耗率与效率标准、冷链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链作业操作标准、冷链运输温度控制标准等系统技术标准。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树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屏障。

结束语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时展的产物,与传统农产品物流相比难度更大、要求更高。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在硬件设施、专业人才、标准化体系等方面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推动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孙红菊.农产品冷链物流浅析[J].物流技术,2009,28(3):158-159.

冷链运输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产品 冷链物流 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急剧增加,那么,如何保证农产品能够新鲜地送到顾客的餐桌上?冷链物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对象主要是蔬菜瓜果,据统计,每年在冷链运输过程中价值损失就达到700亿元左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同时,这也是冷链物流成本增加的原因。可见,做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可以作为物流企业开发利润的来源。加之,我过农产品的市场规模和需求增速在不断加。在这种需求急剧增加的情况下,降低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带来的效益会更加可观。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越来越引起重视,如今,国家已经提出要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省也启用了相关的重点项目。而在物流企业中,也得到了相应的回应,如国内的物流老大京东、顺丰等,也相继大力投入使用冷链物流建设中。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面临的问题

那么,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又会面临着哪些问题呢?首先,冷链物流成本高,农产品质量保证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险期限短,容易腐烂,其储存条件决定了对运输过程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投入较大的冷链物流物流成本。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运输体系尚未完善,当前,很多农产品都只是在常温状态下进行运输,造成农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就开始出现质量问题。为确保农产品保持新鲜,在整个产品的流通过程中,必须控制在低温的条件下,这就对仓储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都是造成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高的重要原因。其次,我国冷链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在冷链链条中难以做到快速反馈,这与农产品“急性子”的保存特性是不相符合的。还有,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在物流过程中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加之,在农村,整体的物流信息服务水平比较低,物流信息网络不健全,农户居住分散,难以形成一定的网点。这都严重导致沟通渠道不畅,信息的收集、工作严重滞后,农产品市场信息难以快速有效地传达,农民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即使有强大的冷链物流作支撑,也难以应付农产品在流通的过程中的滞后现象。再次,我国缺少专业性的冷链物流管理人才,很多管理人员只注重对农产品的暂时保鲜上,却忽视了其在整个冷链链条中的保管与养护。这大大影响了农产品在冷链中运行的质量。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若干建议

针对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个人觉得可以通过不断完善农产品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为农产品运输过程的集散提供相应的运输量,减少冷藏车的空载空置,实现冷链物流运输的合理化,保证货物的新鲜。通过建立温度监控系统,为农产品的递送过程提供专业的温湿度检测和位置监控。在运输的过程中,可以对运送车辆的空调系统和车厢进行同步改造。鼓励GPS和其他相关物流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实时跟踪。对冷库技术进行改造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冷藏产品精心温度登记分类放置,同时,使用冷藏车入库来减少装卸货期间产品的损耗。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实时运送质量。在农产品的包装方面,可以针对不同农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案。其次,规范冷链物流的卫生标准,在冷库中要根据产品的性质和温度要求设置不同的温控区域,必须经过严格的卫生和质量检验后方可入库。对于仓储操作员,执行严格的进库卫生标准。这样既能从仓储环节保障了物品的新鲜,也为后续的冷链运输卫生保障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自己的冷链物流体系,进行冷链网络分布体系的开发,完善冷链运输的节点布置。使农产品在中转过程中得到有效保存。同时,也可以大大集中分散农户的农产品资源,为规模运输提供相应的支持。还可以利用冷链物流站点为农户传播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增强农产品在农村的传播渠道,为农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减少农产品的产后损失,又能带动农产品的跨区域、跨时间销售,促进农民的稳定增收。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再次,通过培养专业的冷链物流人才,加强对冷链物流知识的培训和管理。冷链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涉及众多的知识,冷链物流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合理进行冷链物流的人才储备,尽快适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第四,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合作增加冷链物流的投入。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大型企业对冷藏保鲜设施或冷藏运输工具的投资建设,引进新型冷链保鲜技术和建立信息化平台,多方面拓宽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农村农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步伐。同时,政府应该为发展和完善冷链物流建设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国家统一标准,进一步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力度。使冷链物流在运行的过程中做到有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充分发挥现有部门和机构的作用,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建立全程质量检查与监管机制。

四、总结

从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省农产品冷链物流还不成熟,存在很多不足。为完善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需建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硬件设施建设,研究开发软件技术,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同时,结合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和冷链发展特点,对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进行整体规划,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只有抓住现在发展迅速的时机,才能在冷链物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郭慧馨.《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12-01.

冷链运输方案范文第8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技术,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物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充分分享了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监控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时效性,同时对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需求增幅加快,冷链物流企业逐步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冷链物流设施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冷链物流信息技术不足、应用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到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就显得更为迫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各领域的应用,向人们展示了冷链物流管理的广阔发展前景,预示着其将向一个新的方向进行转变。

2 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冷链物流以保证易腐食品的质量为主要目的,以追求时间、低温、耐藏性为核心原则,要求比一般物流系统的更高。现代信息技术在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可以保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保证冷链物流中食品质量,起到预警预防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运行的效率,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加快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减少传递环节,同时可以对信息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物流信息交换实现了实时化,加快信息在物流系统各环节之间传递速度。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不断促进企业改革,调整组织结构,合理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或避免重复性的劳动。在物流信息流转畅通的同时,能够对信息内容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提高冷链物流管理运行的效率。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发展变化节奏不断加快,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这使得各企业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服务创新速度和提高企业服务差异程度来增加自身竞争优势。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使得物流企业在竞争中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改善与消费者、供应商的关系,不断吸引新客户开拓新市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较消费者对传统物流系统活动过程和状态的模糊不清楚,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冷链物流系统内部的整个活动进一步向消费者和管理者透明化,从而规范物流企业员工的行为规则,进而达到约束作用,起到很好的社会监督作用。

3 现代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的主要信息技术

在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优化物流管理水平和质量,而且可以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的利用效率,加速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的主要信息技术有:

3.1 条形码技术

条形码技术是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属于自动识别范畴。它是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数据自动识别与输入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条形码技术具有简单、速度快、准确率高、可靠性强等特点。在物流系统中,条形码技术主要应于销售信息系统、仓库管理、分拣配送系统,它的广泛应用对物品标识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并实现与国际标准兼容,以推进企业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3.2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

射频识别是一种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的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与条形码技术相比,该技术不易受环境影响,自动化程度较高,耐用且性能可靠,并且识别的速度比较快,有成为条形码技术替代品的趋势。

射频识别技术标签可以唯一地标识货物,将RFID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技术的相互结合,在货物的采购中,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的效率。同时,RFID技术在仓储环节中可以保证货物库存等相关信息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库存空间利用率。最后,利用RFID技术可以提高货物配送速度,降低差错率,为物流企业节约配送成本。

3.3 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全球定位系统也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的重要方面。GPS系统包括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三大部分。

在冷链物流监控系统中,通过全球定位技术,企业管理层可以迅速准确地掌握货物的位置、名称、数量及状态,可以根据货物具体情况变化向目标发出实时调度指令。其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使消费者可以在线了解货物的相关信息。同时,对物流运输过程中车辆定位及调度、运输物品监控、线路选择、货物装卸策略及配送可视化都可以运用GPS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结合决策分析,有助于物流企业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3.4 地理信息系统(GIS)

物流本质上其实就是物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变动,对地理空间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具有空间尺度和空间特征。GIS是一种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作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对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存储等操作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现代物流各环节因素都与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GIS 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地理空间数据功能优化车辆调度方案,为货物运输选择最佳路线及运输方式,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资源,加强对各环节的控制和管理,提高物流业的效率,实现高质量的服务水平。GIS技术与物流管理技术的集成将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3.5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指一种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标准信息,经数据通信网络,在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交换和自动处理的电子传输方法。由于EDI信息传输时间短、效率高,错误率低,因此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将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可以降低信息传输错误,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调 ,保证两者间的信息通畅,提高物流系统运作效率和企业服务质量。

4 结语与展望

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传感识别等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监控变得更加自动化、高效化,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物流企业服务质量,促进管理现代化。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将成为物流监控行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及时掌握货物动态信息是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随着物流监控信息技术的继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物流监控的联系将更为紧密,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全面支持。

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1(2):24-28.

郝世博,朱立龙,马德余.基于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网络模型探析.物流科技.2013(2):7-10.

周慧敏.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96-98.

陈宇.条形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6(5):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