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金融信贷政策

绿色金融信贷政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范文第1篇

一、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当前经济和社会环境下,想顺利实施绿色信贷战略仍存在许多方面的障碍,这些障碍有的来自外部,而有些存在于内部。本节就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绿色信贷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标准。绿色信贷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标准。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信贷标准过于原则化。从我国目前出台的政策来看,对于信贷标准只是笼统的规定依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和环保部门通报情况”,这种标准太过原则,商业银行在操作过程只能是凭感觉来决定。2.信贷标准局限于事后处罚。根据《意见》,绿色信贷做法就是把需要信贷资金的项目分为三类: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对于鼓励类,信贷政策不仅为其开绿灯,而且还要大力扶持。而对于限制类和淘汰类行业,则采取限制政策,尤其对淘汰类行业在不发放贷款的基础上,如果企业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银行还要收回其已发放的贷款。但仅仅是这样限制对污染项目或企业的贷款,这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信贷,我国目前的绿色信贷事实上更多的是事后惩罚而非事前防范措施,其可操作性及有效性值得考虑。

(二)缺少对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的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与绿色信贷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商业银行企业贷款中有20%的存量贷款已经分布在“两高”企业,从贷款增量看,如果把环保标准作为发放贷款必备条件之一,贷款营销面就过窄,金融机构在贷款的投入上面临两难境地。这样就需要国家对银行推进绿色信贷制定相关的鼓励和惩罚政策,但目前这种激励约束机制还没有出台。

(三)信息不对称。绿色信贷政策的成功实施,需要相关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相互间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只有实现信息共享,才能帮助金融机构充分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及时准确地判断企业的环境风险。然而,目前我国的部门之间的环保信息并不畅通,缺乏信息沟通机制,如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的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影响的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并且信息的内容也不够详细,无法适应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对企业信息的具体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和监督管理。

(四)绿色信贷政策的制约作用有限。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近日在一份有关“绿色信贷”的报告中披露,目前中国的民间资本规模庞大,由于“两高”行业利润丰厚,市场回报稳定,成为民间资本投资的热点行业。根据山西、内蒙古两地的调研情况,民间资本是“两高”行业的中小企业融资的主体。如山西省吕梁市各银行在“两高”行业的贷款余额在73亿元左右,而民间资本在“两高”行业的信贷总额基本与银行信贷持平或略高,约80亿。100亿元。从某种意义上讲,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反而给了民间资本可乘之机,环保严重违规中小企业的资金链难以切断,这也是重污染企业难以取缔的重要原因。

(五)缺乏实施绿色信贷所需的人才。在全行范围实施绿色信贷,需要在总行和分行的许多部门设立绿色信贷相关部门和岗位,如信贷审批、风险管理、环保法律合规等,还必须对负责相关产业的所有客户经理进行培训,这就需要大量同时具备金融知识和一定环境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绿色信贷的理念,建立有效的绿色信贷激励约束机制。银行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绿色信贷提供动力。如果银行违规向环境违法项目贷款,就应该追究和处罚;如果商业银行执行“绿色信贷”成效显著,就应该给予奖励。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从外部激励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

(二)制定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信息沟通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日常信息传输平台,实现环保、金融双方信息对接。银行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职人员,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绿色信贷政策的执行能力。目前,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已经开展了绿色信贷信息交换系统的设计和研发工作。

(三)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为保障绿色信贷强制性要求的贯彻实施,需要制定严格的监督、审查和处罚条款,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由于我国社会整体的环境意识还不高,银行的商业方向是市场化,在银行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加强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的监督管理,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十分必要。

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范文第2篇

一、我国银行绿色信贷机制建设情况

绿色信贷的提出始于赤道原则。2003年,世界十大银行在伦敦签署了“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建立起针对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一套自愿性原则,以保证在其项目融资业务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环境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均已率先宣布实行赤道原则,覆盖了全球85%以上的金融交易。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实践起步较晚,政府层面的正式提法始于2007年。今年年初,银监会下发了《绿色信贷工作意见》,对该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实际上各家银行在几年前就已开始试水绿色信贷,通过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

1.将环保信息引入信贷审查,严把绿色信贷准入关。银行将环境与社会责任因素纳入信贷管理流程中,初步建立了包括产品设计、项目评估、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在内的绿色信贷机制,实行重大环保违规一票否决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施总体控制,逐步压缩。

2.积极拓展环保产业信贷市场,加大对环保项目的信贷支持。近年来,各银行对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污水处理、垃圾发电、危险品无害化处理等为代表的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信贷规模快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中央出台应对危机的四万亿计划后,其中环保和生态项目投资约2100亿元,各银行对于环保基础设施的配套信贷投入大幅度增长。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不断拓展绿色信贷产品外延。一些银行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吸收国际绿色信贷先进经验,积极拓展新型绿色信贷产品。如通过能效融资贷款,为提升建筑、工业制造和其他能源应用方面的能源效率项目和服务提供信贷支持。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贷款,使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减排交易。

二、建设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建设银行作为在金融业改革开放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大型国有银行,多年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自身发展战略与承担社会责任并重,不断学习引进国际先进的绿色信贷管理理念和标准,勇于成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将绿色信贷理念贯穿于信贷管理全过程,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在践行绿色信贷方面主要做法如下:

1.从思想抓起,树立全员绿色信贷观。将绿色信贷意识根植于信贷文化。举办以环保节能、低碳金融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无论是风险管理或授信审批这样的中后台部门,还是公司业务、集团业务以及国际业务这样的前台业务部门,都各有侧重地开展专门的业务条线培训。积极推进绿色信贷,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建设银行全体员工的共识。

2.严把贷前审批关,提高两高一资行业门槛。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对部分信贷业务采取差别化的行业授权管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以严格控制行业贷款投放。相关行业信贷专家也积极跟踪国家环保部门政策动向,制定相关行业指导意见及信贷审批标准。

3.强化贷后管理,对环保不达标项目勇于退出。近年来,建设银行出台了信贷政策与结构调整要点,每年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及环保产业政策,制定相应的限制、退出行业名单和重点扶持行业名单,并按照相应的差别化信贷政策拟定退出计划或开通绿色通道。

4.对支持新兴环保产业坚持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杜绝盲从跟风。如前两年各银行热衷的光伏发电项目,虽然被公认为具有环保优势和广阔前景,但国内的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既不具备上游原材料生产的技术能力和定价权,也没有开拓下游光伏发电应用的国内市场,完全依靠对欧美等国的出口,且在制造过程中存在高污染风险,建设银行始终对此类贷款坚持谨慎态度。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国家无力对光伏发电终端继续补贴,美国发起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政策,导致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大批国内光伏企业停产乃至破产,建设银行对这一行业风险的准确把控,避免了重大损失。

三、进一步推进绿色信贷的举措

1.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银行履行社会和生态责任评估机制。坚持科学发展,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社会责任承担相协调,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学习引进国际金融行业先进环境管理理念和标准,建立完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坚持以网点为阵地,面向社会开展绿色信贷政策宣传教育,为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范文第3篇

2007年,环保总局联合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政策。但目前银行业绿色信贷环境与社会风险(简称环境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这一点严重制约着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借鉴国外银行绿色信贷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经验,首先从绿色信贷及其环境风险管理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银行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后讨论了国外典型“赤道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环境风险管理模式,从中寻求我国银行可从中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提高我国绿色信贷业务的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

绿色信贷;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1404

1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如何协调经济发展过快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对于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而言,银行承担的环境责任就成为金融体系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为了充分发挥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2007年环保总局联合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了绿色信贷政策,要求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严把环境关,对于不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和达不到规定环保要求的企业及项目信贷进行限制或禁止,限制高能耗和高污染行业的发展。

2绿色信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

绿色信贷是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要实践,而其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环节即是其被称为“绿色”的关键。2012年2月,为促进我国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绿色信贷指引》中称环境和社会风险(简称环境风险)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客户及其重要关联方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及相关风险,包括与耗能、污染、土地、健康、安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有关的环境与社会问题。

3我国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绿色信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彰显了银行业履行社会及环境责任的义务,对环境风险的防范是绿色信贷不同于一般银行信贷的突出特色。但目前,银行业绿色信贷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仍存在着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环境责任的承担方不明确,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不畅,缺乏相对统一的绿色信贷标准,银行对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3.1未明确环境污染的相关责任

法律不明确环境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和承担方式,就无法使污染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无法激励银行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将企业的环境风险考虑在内,在发放信贷资金时进行严格的监控,尽可能的降低环境风险。由于我国没有坚持采纳“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没有制定严格的排污责任制度,企业过度排污没有得到足够力度的处罚,减排也得不到相应的激励,故企业为达到利润最大化,都对由于自己排污造成的环境污染视而不见,使环境与社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3.2环保信息沟通不畅,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库亟需建立

绿色贷款的发放和控制仰赖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合作,但目前我国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仍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所在领域差距大,二者针对企业环保操作能力和环保绩效水平的分析角度和针对性不同导致的信息的不完全合用性。第二,环保信息的跨领域传递大大降低了环保信息的时效性。第三,两大部门内部程序与系统的不完全兼容导致无法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汇总或是对比分析,造成信息互动不力的硬伤。第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往往是地方的经济支柱,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倾向于屏蔽这些企业的污染信息以保护企业,这严重制约了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

3.3未制定一个相对统一权威的绿色信贷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存在的严重不足,首先表现在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规范可行的绿色信贷标准,导致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情况与效果参差不齐,难成大气。由于缺乏具体、统一的行动标准,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具体实施工作难以下手,只能按照各自的理解制定不同的绿色信贷方针、政策、战略,设计自身的绿色信贷流程和产品,不利于绿色信贷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3.4绿色信贷发展动力不足,银行对环境风险管理不够重视

目前,发展绿色信贷外部不存在国家强制约束力,故银行内部对于发展可持续经济、发展绿色金融的认识程度便决定了其开展工作的力度。当前商业银行没有大力推进绿色信贷工作的开展,主要原因在于发展绿色信贷与银行的经济利益相左。首先是由于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内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银行贷款给这些企业可以在较低的信贷风险下获得更高的资金报酬。其次,在国家颁布有关政策法规之前,已经有不少银行将贷款发放在了高污染的传统行业,若国家政策要求此类贷款必须收回,银行必定要承担不小的损失。而与此同时,政府和市场并没有给银行提供相应的回报或补偿,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得绿色信贷发展缺乏根本动力。

此外,商业银行自身没有从内部认识到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意义,没有将绿色信贷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没有将发展绿色金融政策上升到战略高度,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等情况也是其对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重视不足的表现。

4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4.1英国汇丰银行

隶属于英国汇丰集团的汇丰银行(HSBC),是第一批采纳“赤道原则”、实施绿色信贷的商业银行之一,它始终相信可持续发展是长久的制胜之道。它扩展了“赤道原则”的适用范围,还严格按照“责任投资原则”,以及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的相关指引等国际最高环境和社会责任标准来为存在较高环境风险行业的信贷活动授权。同时,除了遵守“赤道原则”等国际标准外,汇丰集团内部还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信贷政策,涵盖五大环境敏感性行业,列明了能否对其提供信贷投资的标准。这些政策分别是“森林土地和森林产品”、“淡水基建”、“化工”、“能源”及“矿产与金属”。这些政策明确了一些禁止提供信贷支持的领域,以确保银行始终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汇丰银行立志于建设道德银行,在进行贷款和投资时,遵循国际最高标准,全盘考虑社会的期望和下几代人的利益。在环境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方面,自2007年起,为更好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实施,汇丰中国设置了信贷风险管理部,还设立了全职岗位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专员,制定了环境贷款评估监测一览表、可持续风险评级指标及环境审核清单,且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审核与更新。风险管理部中的信贷经理通过以上指标对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的客户进行法律合规审核和环境审核,并进行环境评级,以评级结果为依据对客户采取相应的信贷与跟进措施,为通过环境评估的客户提供一定的贷款优惠措施。此外,银行还在公司内部网上和内部周刊开辟了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网页和栏目,增进员工对于集团可持续发展信贷政策的了解。

4.2美国花旗银行

花旗银行(Citibank)是美国最早签署联合国环境声明和履行“赤道原则”的银行之一。2003年,花旗银行制定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ESRM)体系,从信贷风险与声誉风险角度来控制环境与社会风险,且此体系适用于全球的银行信贷交易。自ESRM政策在2003年推出以来,花旗银行在内部已经对该政策作了3次更新,银行将ESRM原则嵌入信贷系统中,对环保和社会风险评估有严格的流程约束。比如,对于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融资,花旗银行通常要走四道程序。

(1)初步审查项目的环境风险,若属于“赤道原则”重点审查的高环境和社会风险类,则将该项目提交给花旗银行环境保护及社会风险政审委员审查,初步评估其潜在的社会和环境风险。

(2)如果初步环境风险评估获得通过,客户经理在其提交的信贷分析报告中将项目根据环境风险大小明确分类,由环保和社会风险政策审查委员负责审订。根据这份报告可对该项目的环境风险进行具体的分级。按照ESRM政策,系统将被ESRM部门所评估过的交易与提供的咨询的相关交易分为三种环境与社会风险类型,凡是被归为A类对环境或社会有着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都需得到指定的高级信贷员和ESRM部门总监的共同评估。

(3)进行风险决策评估,由高级信贷风险总监负责审查上述的社会和环境风险评估结果以及可行性解决方案,并提交是否提供项目融资的建议书。若高级信贷风险总监的建议被更上级认可,便可以提供项目融资。

(4)按“赤道原则”对项目进行全面审查。项目融资发放后,信贷资产管理团队需通过银行内部的授信管理体系对项目进行监管,并确保项目融资使用的全过程全部合乎规定。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ESRM体系的有效运转,花旗银行还专门设立了一个环保和社会风险政策审查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不同业务部门的经理组成,对花旗银行企业公民总监负责,并对ESRM部门、环境事务部门等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服务。银行还招募了不少地区性的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政策的拥护者和倡导者,并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培训。通过这些步骤,花旗银行对其绿色信贷进行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

4.3日本瑞穗实业银行

日本瑞穗实业银行于2003年10月成为日本首家赤道银行,也是亚洲第一家宣布采纳“赤道原则”的银行。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后,瑞穗实业银行就已经开始根据IFC指南来着手制定包括内部38个行业的实施细则在内的操作手册,并建立完善了内部详细的操作流程。2004年10月,瑞穗编制完成《瑞穗实业银行“赤道原则”实施手册》,并将其应用于全球的项目融资和财务顾问活动,对于对环境存在较大不利影响的项目,奉行“环境先行”原则,环境社会尽职调查甚至早于其他尽职调查流程。

2006年3月,瑞穗实业银行设置了可持续发展室,它将“赤道原则”纳入业务流程,并建立了新的项目融资审批流程。具体来说,首先,客户填写“筛选表格”,并送到可持续发展部门进行审查。可持续发展部门会根据其“行业环境清单”开展彻底的环境审查,将项目分类并将环境筛选报告提交给信贷部门。瑞穗实业银行对上报的融资项目按照不同的行业标准加以审核,若融资项目可以纳入“赤道原则”,营业部将针对项目规模、位置以及对社会环境影响程度等不同因素,确定项目级别,撰写报告,将其送交可持续发展室,再由可持续发展室送交审查部门进行融资贷款审查。所有审查通过后方可获得贷款。

5国际商业银行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1明确相关环境责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应加大环境违法的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处罚力度,否则便无法有效防范环境违法违规。激励机制上,我国可以综合运用税收、财政补贴的手段,充分利用财税杠杆,建立和完善与绿色信贷政策相配套的风险准备金计提制度和财政税收风险补偿制度。针对商业银行退出“双高企业”信贷的损失、支持环保新技术开发过程中承担的各项风险等,应给予税收减免、适当的财政补贴及其他优惠政策。同时,还应加强思想宣传,鼓励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增强其环境风险管理意识。

5.2加强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的合作

5.2.1加强与环保部门的信息沟通,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库

我国应当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数据库,中央银行应及时把严重的环境违法事件、环保审批条件等政策,合并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同时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风险提示,建立长期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的支持与指导。从环保部门来看,应加强与商业银行和相关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并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方便操作的环评指标来准确判断企业的污染状况。由此,商业银行也可借助环保部门的力量,加强贷款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补充商业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促进污染减排。

5.2.2制定完整权威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

目前最权威的绿色信贷国际标准“赤道原则”已成为发达国家主流金融机构通用的标准,但在中国的适用性仍不够强,需要进一步本土化。这套指南是综合性指标体系,其中有些指标并不容易判断和实施。我国应进一步推进赤道原则及相关国际标准的本土化,推动《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起草工作,以帮助进行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并注重针对不同产业符合本产业规范的信贷环境标准,满足绿色信贷评级的需要。

5.3绿色信贷指导目录,制定实施细则

环保部门、行业标准化制定管理部门、产业发展规划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快绿色信贷项目数据库的建设,尽快详细的指导目录,对使用原料、污染程度、如何排污等加以界定,使指导目录能够具体体现出各行业不同环保水平的信息,帮助银行根据企业的环保水平来确定贷款额度。产业指导目录的对于各个银行绿色信贷工作的顺利实施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同时,银行自身也应当在能力范围内制定本行的绿色信贷实施细则。商业银行总行应当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绿色信贷内部实施细则手册的制定,可同时选择一部分分支行的优秀人才参与,集思广益,使整个绿色信贷的过程按照规范的流程运行。

5.4构建商业银行完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5.4.1设置合理的环境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多数外国商业银行都成立了专职机构审核企业或项目的环境风险。我国应当学习借鉴国际经验,成立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事务部或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部,可持续发展事务部的成员可以由不同业务部门的高层经理及相关专业人员共同构成。通过设置专职的管理机构来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分类与管理,可增强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的专业性,提高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5.4.2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流程

合理的环境风险管理流程应包括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审计将环境风险分析纳入信贷审核将环境条款和条件写入贷款协议将环境风险管理成本纳入贷款利率的决定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贷后管理,进行动态监控等环节。这其中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具体来说,金融机构应首先对贷款客户实行环境级别分类管理,将贷款客户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客户实行不同的授信政策。对于环境友好型的项目产业,提供优良的信贷服务予以支持,优先发展。反之,对于对环境产生负外部性的产业或项目,抑制其发展。对于同意贷款的企业或项目,统一在贷款协议中加入环境条款,若企业或项目违反环境条款,银行有权对贷款进行收回。在对贷款进行定价时,引入环境系数,将未考虑环保因素之前的可借额度与不同环境风险级别的环境系数相乘,从而确定可借额度或利率。应对有利于环保的借款项目给予优惠利率或贷款补贴以鼓励环保企业优先发展,对于自主创新产品的生产企业、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优先授信,给予简化的贷款流程,较高的授信额度以及适当优惠的贷款利率,并提供结算、理财等多种金融服务;反之,对有损环境的借款给予高利率低授信额度以抑制其发展。贷款发放后,进行实时监控也是非常必要的,应定期到项目所在地或企业对其环境状况进行实地考察。

5.4.3通过适当方式转移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的转移也是规避环境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建设项目所具有的环境风险不被银行或社会所接受,则可以通过变更项目地点、提高技术水平或改变项目周围环境来降低相关风险。除此之外,借助环境保险也可以转移环境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要求顾客以银行为受益人购买环境责任保险从而进行风险防范。我国目前仍无相关险种,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投保外国相关的保险。同时,亦可试验利用金融衍生市场,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来转移与分散风险。

6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排放量的日益增加,我国将在今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承担更多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外国相关的经验并对其进行筛选,得出在我国也适用的建议从而促进绿色信贷的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就外国的情况来看,很多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赤道原则”的实施过程一直比较顺利,因为根据“赤道原则”规定,这些拥有完善的环境立法的高收入经合组织国家的东道国法律可以等同《绩效标准》和《EHS指南》,这些赤道银行在国内开展的项目融资满足本国的环境法规即可视为遵守“赤道原则”,故采纳“赤道原则”对这些银行的本国融资项目没有任何影响,它们只需将“赤道原则”运用于海外项目融资;而从客户结构而言,这些银行海外项目融资的客户多为优质跨国企业,如美孚等大型公司,这些客户自身已有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都能普遍理解和接受实施“赤道原则”理念和要求。所以,虽然这些“赤道银行”的先进的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有着不小的借鉴意义,但我国商业银行仍需结合国情及自身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绿色信贷流程,建立自己的绿色信贷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增强环境风险管理能力。

相信在国家、行业、企业以及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绿色信贷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并在不久的将来顺利地构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最终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蓝虹.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2]陈伟光,卢丽红.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外部障碍与环境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26(3):6676.

[3]高嘉华.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与创新研究――以兴业银行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12.

[4]陈柳钦.国内外绿色信贷发展动态分析[J].决策资讯通讯,2010,(6):115.

[5]黄海峰,任培.中国绿色信贷政策现状研究[J].中国市场,2010,(27):3840.

[6]王珉.我国银行业视角下的绿色信贷―对环保金融化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2):2324.

[7]曹洪军,陈好孟.信贷供给支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分析[J].武汉金融,2010,(5):3437.

[8]陈海若.绿色信贷研究综述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8):9093.

[9]王瑶.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14.

[10]吴欣.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2425.

[11]徐丽媛.中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26.

[12]陈好孟.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48.

[13]徐芳.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政策运行机制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4.

[14]王飞.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9:5.

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范文第4篇

在北京市东城区启动“北京绿色金融商务区”当日,中国民生银行也正式启动了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并成为首家绿色金融专营银行机构。

这一天,中国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长王红、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区长杨艺文共同为中国民生银行“绿色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揭牌。为此,在绿色金融的领地上,民生银行又往前走了一步。

“绿民生”“绿东城”互为支撑

根据规划,民生银行在东城区设立首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将优先支持东城区“北京绿色金融商务区”的发展,并为北京环境交易所“合同能源管理投融资交易平台”提供全面而专业的金融服务。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大方地表示,民生银行将加大绿色信贷产品供给、建立绿色审批通道,与北京绿色经济共同发展。

在民生银行提供的服务中,包括基金托管服务,并购贷款业务、分离交易业务、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多种信贷产品。

同时,民生银行将加大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的创新力度,为企业提供投资理财、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研究并试行绿色股权、知识产权、碳排放权质押等标准化贷款融资模式和低碳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中小型环保企业融资难问题,为节能环保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据介绍,民生银行设立“绿色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后,将密切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实际,优化信贷结构,配置信贷资源,将业务重点定位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行业等领域,继续积极支持包括天燃气、电厂排放、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类型的企业。

随着市场环境和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完善,该机构还将进步整合相关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低碳金融创新产品,与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按照“绿色信贷”原则积极开展合作,探索绿色金融和低碳金融的发展之路。

据相关媒体报道,民生银行为了有效地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在管理上借鉴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的扁平化、垂直化的模式,以突出效率;在经营上坚持专业化、创新化,以突出实效。同时,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的绿色信贷政策,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民生银行制定了《中国民生银行绿色信贷政策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银行内部“绿色信贷”审批制度,将环境风险控制植根到管理流程中。

当然,此举也引来业界的好评。从民生银行的实践来看,为了更好地适应“绿色信贷”的需求,银行业机构需要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低碳经济的产业形态、技术特征、成长规律,能够促进银行业机构在经营管理中注重协调可持续,增强社会责任,开发适合低碳企业和项目要求的评级授信和风险定价模型,推进产品和服务的整合、创新,提高专业化运作水平。

有人评论说,商业银行既要成为绿色金融理念的推广者,更要成为绿色金融服务的创新者。这是银行业自身实现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世界金融业发展潮流的必然所在。

探寻长效“绿色信贷”机制

上述例子只是这家银行投身“绿色金融”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民生银行制定了一系列“绿色信贷”内部信贷审批制度,建立起了个长效的“绿色信贷”机制。

2006年起,民生银行与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合作,每年出资1450万元支持其播出全国农产品应急销售免费广告。截至2008年,民生银行对扶贫免费广告累计出资达4350万元,已帮助全国17个省245个贫困县和全国农产品主产区推销489亿公斤滞销农产品,该信息兴农扶贫模式累计创造经济价值400多亿元,直接受益群众超过1000万。

“节能减排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着眼点,推行‘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商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管理环境风险的现实需要。”民生银行负责人说,“对重大问题,我们通过咨询有关的专业机构的专家团评判项目的可行性,从而准确实施‘绿色信贷’政策。”

根据《中国企业报》的消息,民生银行先后印发了《关于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完善相关行业区域信贷政策的通知》和《关于贯彻落实银监会的通知》,要求行内各经营机构严格遵守通知要求,依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地方法规政策及规划,区别不同行业在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行业区域授信政策及相应的信贷业务操作细则。

据介绍,民生银行对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污水处理、清洁能源和产品推广等方面的项目,有重点地给予信贷支持,今年上半年,对此类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项目提供信贷支持201笔,金额167亿元。

对节能减排加强支持的同时,还严格授信项目准入标准,控制增量、调整存量。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及环保不达标项目,不提供新增授信。民生银行对存量客户,主动清理,退出8家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限制类项目,合计金额9.2亿元。针对国家环保总局解除区域限批文件及有关客户环评手续陆续获批情况,民生银行通过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详细调查,压缩6户贷款,金额6.8亿元,完全退出1户,金额达到1亿元。

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信贷;环保风险;信贷政策

Abstract:Compared with western banks,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ed with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green credit. Although now green credit i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is forming a system gradually,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in policies,products,prospective risk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In the future,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rely on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and learn from the best practice of foreign banks. By adjusting loan structure,improving policy,strengthening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enforcing loan monitoring and inspection,innovating credit products and developing green financial services,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can promote green credit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Key Words:green credit,environmental risk,credit policy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3-0058-04

绿色信贷是指利用信贷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即在对环保领域或符合环保标准的项目或客户积极予以信贷支持的同时,对环保不达标企业拒贷或收回已发放贷款。绿色信贷将履行社会责任和创造股东价值有机结合,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向深入,对绿色信贷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和环境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绿色信贷建设。

一、绿色信贷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1. 产业结构偏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为主,产业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现阶段,钢铁、火电、水泥、有色、造纸、印染等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经济总量大、企业数量多,且依然保持增长态势。随着减排压力加大、排放标准不断提高,未来该领域环保风险将更加突出。由于上述行业内集中了银行大量信贷客户,因此,如何规避系统性环保风险,成为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环保事件频发。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环境污染事故多发高发期,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等)在我国集中出现。同时,由于环保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公众健康或安全问题,异常敏感。在此形势下,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环保风险因素复杂且极易放大,绿色信贷实施难度增加。

3. 基层环境监管薄弱。一是基层环保执法偏松。受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环保监督检查往往流于形式;即使发现环保违法违规问题,也多从轻处罚,且缺乏对整改情况的后续监管。二是缺乏必要工具或手段。多数地方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必要专业人员和设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环保监督检查的范围、效率和质量。

4. 企业环境管理不到位。一是环保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超标排放,甚至偷排偷放,漠视自身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缺乏环境管理能力。对于大多数中小污染企业,由于不具备规模效应和必要的专业技术力量,难以做到排放稳定达标,缺乏环保事故处置预案。三是减排治污动力不足。由于环保处罚相对较轻,超标排放的代价较小,企业也往往缺乏动力加大减排治污方面的资金投入。

(二)机遇

1. 环保投资需求巨大。根据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我国“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其中仅优先实施的8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投资需求就达1.5万亿元。同时,环保产业还被国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大力扶持。预计受政策驱动,未来环保市场需求巨大,环保装备、环保材料、环境服务业,乃至环境友好型产品都将得到快速发展。环保投入的增加与环保产业的发展,将直接为商业银行带来难得的市场机遇,尤其是大量的信贷业务机会。

2. 环保监管日趋严格。一是增加环保约束性指标,提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二是完善行业排放标准,制定造纸、印染、化工、冶金、建材、有色、制革等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鼓励各地制定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三是加强基层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要求地方各级政府保障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全面推进监测、监察、统计、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大幅提升环境基础监管能力。以上措施能够为银行提供更加明确的环保标准和准确的监管纪录,有助于夯实绿色信贷实施的基础。

3. 环境经济政策不断完善。一是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二是完善排污收费制度,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将逐步满足设施稳定运行和污泥无害化处置需求,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和财政补贴水平。三是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推进烟气脱硫脱硝、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等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进程,推行烟气脱硫设施特许经营。四是推行政府绿色采购,逐步提高环保产品比重。

各项环境经济政策的出台、落实,不仅能够提高环保领域的经济效益,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同时也有利于培育新的商业模式,为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不足和发展方向

(一)现状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联合下发《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标志着我国绿色信贷建设正式启动。此后,银监会先后出台《节能减排授信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等,指导、规范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建设。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绿色信贷建设成效明显,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已渐成体系,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加大对环境保护领域信贷投放,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流域治理等领域积极予以信贷支持。二是着手制定绿色信贷政策,覆盖钢铁、火电、水泥、造纸、印染等主要高污染行业,明确具体的信贷标准和管理要求。三是根据环保合规情况和环保风险大小,对信贷客户实施环保分类。四是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标准或要求的项目或企业,否决其贷款申请。五是采取名单制管理,将存在环保违法违规问题的企业纳入环保风险客户名单,持续跟踪监测,并停止新增融资、收回全部存量贷款。

(二)不足

1. 绿色信贷政策未能落实。一是政策自身存在问题,即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未能把握行业(企业)主要环保风险因素,提出具体标准和管理要求,实际执行存在困难。二是执行问题,即信贷人员或是对绿色信贷缺乏足够重视,或是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去落实政策要求。此外,个别银行目前仍缺乏绿色信贷政策或未能在信贷政策中嵌入环保标准,就更谈不上政策的执行落实。

2. 环保风险管理前瞻性不够。目前,国内多数银行对环保风险客户的认定或分类标准仍然是环保依法合规,即以环保部门的处罚或认定结果为主要依据。该做法的最大好处在于客观、方便,通过利用环保监管信息,商业银行能够弥补在环保专业性方面的不足;不足之处则在于处罚前企业环保问题多就已存在,而仅仅依据环保处罚结果将导致银行无法在事前识别潜在风险。

同时,由于事前风险识别不够、未能采取预防措施,银行对环保风险客户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多为事后补救,效果也较差。通常,信贷客户被环保处罚、甚至关停,银行只有被动停贷,未到期的存量贷款面临巨大风险,如对其强行收回则银行违约,还将负法律责任。

3. 项目环保风险缺乏内部专业评估。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普遍缺乏具备环保专业背景的信贷评估人员,贷款项目评估仅限于经济性评估,缺乏环保风险评估。项目贷款审查审批过程中,也只是依据中介机构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环保部门的环评批复,仅仅做到了形式上的环保风险审查(即环保合规审查),未能对实质性的环保风险做出全面、专业的判断。而对大型银行而言,如果照搬赤道原则做法,需要评估环境影响的贷款项目众多,操作难度极大。

4. 绿色信贷产品单一。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目前依然以项目贷款为主,缺乏对环保企业个性化融资产品或金融服务方案的设计和营销,尤其是对烟气脱硫特许经营、合同能源管理、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等新兴商业模式,缺乏跟进研究,未能及时创新推出适合的信贷产品。这既难以缓解环保企业,尤其是中小环保企业的融资困难,也影响了银行自身绿色信贷市场的拓展。

(三)发展方向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应向“提高”、“落实”与“拓宽”三个方向发展。“提高”是指将绿色信贷提升至银行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业务模式的高度,统筹环保风险、信贷风险和声誉风险管理,把绿色信贷作为股东价值创造和市值管理的重要抓手。“落实”是指进一步增强绿色信贷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不断提升环保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确保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与有效性;同时,重视内部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持续加强绿色信贷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全行环保意识和环保风险决策效率。“拓宽”则是指将绿色信贷理念扩展至银行所有金融业务,系统性地在业务活动中嵌入环保标准、支持环境保护,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开展各类业务。

三、深化绿色信贷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推动信贷结构“绿色”调整

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点要求现阶段绿色信贷建设必须以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为首要任务,及时退出高污染领域,积极拓展环境友好领域信贷市场。同时,由于环保损失很难通过风险定价予以补偿,最为有效的风险防控方式就是风险规避。因此,应严格控制重污染、高排放行业贷款规模,逐步降低其在全部公司贷款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领域的信贷投放。个体层面,对环境风险客户或环保违规项目停止新增融资,已发放贷款到期全部收回;不断加大对环境友好型项目和先进环保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完善绿色信贷政策体系

绿色信贷政策的目标,即鼓励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开展信贷业务。因此,总体导向应当包括促进生态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基本原则。制定依据包括该行业主要环保问题与环保风险因素、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等环保监管要求。政策中的信贷标准和管理要求中应包括符合行业特点的操作性指标,以便落实。绿色信贷政策应当由银行董事会或高管层批准实施,同时做好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并在必要时,及时予以更新。对于境外项目融资业务,应在符合绿色信贷总体导向的前提下,坚持当地环保标准与国际环保标准孰高原则,注重与赤道银行开展银团贷款合作,吸收借鉴赤道原则的有益做法。

(三)加强环保风险调查评估

我国环境形势与特点决定了环保风险的调查与评估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都是绿色信贷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中,环保风险调查应坚持覆盖全体贷款申请客户;而考虑到我国环境敏感项目数量众多,银行现有环保风险管理力量有限,现阶段环保风险评估应主要集中在高污染行业或生态脆弱区域内的大型项目。

环保风险调查,应重点关注借款人以下方面:是否应取得并已取得必要的生产经营许可;是否属于高污染行业;是否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监管部门环保纪录;是否存在对环境的长期负面影响;是否有能力承担污染治理成本或采取预防性措施等。银行应特别关注拟建立信贷关系客户的环保问题,因为相比存量贷款客户,银行更容易在该类客户借款合同中加入环保方面的约束性条款。

环保风险评估,应重点评估项目对周边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以及主要风险因素,必要时还应考虑其他备选方案,以避免、最小化或缓释项目的负面环境影响。例如化工项目评估,银行评估人员须进行现场勘察,确认以下事项是否落实到位:项目选址位于专业化工园区内,治污设施完备、污染物排放能够达标,拥有事故救援预案,同时社会认可度较好。而对于存在严重健康或安全风险的项目、引起公众强烈反对的项目、危险废物处理项目以及生产、运输或使用放射性物质的项目,银行原则上应不予介入。

(四)做好贷后监测检查

环境风险监测是保持与环保风险相关信息的过程。银行应重视与环保部门、媒体网络等的沟通联系,及时获得环保法规、监管变化以及客户环保依法合规等方面的信息。对于高污染企业,必要时进行实地监测检查。根据行业绿色信贷政策,制定简单易行的检查问题清单。问题主要涉及客户排污许可是否真实有效;近期是否被环保监管部门处罚;主要污染物能否稳定达标排放;污染处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客户环保承诺是否落实等方面。对监测检查中发现的各类潜在风险客户,银行还应要求其相应投保环境责任险或危险废物运输险,并将银行作为受益人,以最大限度缓释贷款环保风险。

(五)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抓住国家加大节能改造补贴力度的有利时机,通过与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合作,创新推出建筑节能改造贷款。该产品主要面向政府、医院、学校等建筑节能潜力较大、现金流相对稳定的公共机构,以其能源节约收入和节能补贴收入为主要还款来源。针对烟气脱硫设施特许经营机构,推出烟气脱硫设施特许经营权质押贷款。围绕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拓展订单融资业务,支持拥有政府稳定订单、交易记录良好的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发展。密切跟踪国家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程和各地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情况,探索创新排污权质押贷款。

(六)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与环保组织或特定商户合作推出绿色信用卡,鼓励持卡消费环保产品,通过积分兑换或捐赠部分卡费收入等方式支持生态保护或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积极发展设备融资租赁业务,支持风电、垃圾焚烧、污水处理、海水淡化、资源综合利用等环保项目实施。通过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方式对节能和清洁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直接投资。该类业务通常将财务指标与环境考虑相结合,投资于财务绩效良好的环保领域领先公司。在基金管理、代客理财等资产管理业务中,根据客户需求,在投资战略、投资标准中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并向客户提供体现环保投资主题的可持续投资组合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Jecucken,Marcel. Sustainable Financing and Banking: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 [M]. 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 2001.

[2]Sonia Labatt,Rodney R. White. Environmental finance: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 [M].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2002.

[3]何德旭,张雪兰.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金融, 2007,(12).

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范文第6篇

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联合下发《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环发〔2007〕108号),标志我国绿色信贷建设的正式启动。此后,银监会先后出台《节能减排授信指导意见》、《绿色信贷指引》等,指导、规范银行业开展绿色信贷建设。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绿色信贷建设成效明显,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可。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已渐成体系,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加大对环境保护领域信贷投放,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脱硝、流域治理等领域积极予以信贷支持;二是着手制定绿色信贷政策,覆盖钢铁、火电、水泥、造纸、印染等主要高污染行业,明确具体的信贷标准和管理要求;三是根据环保合规情况和环保风险大小,对信贷客户实施环保分类;四是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标准或要求的项目或企业,否决其贷款申请;五是采取名单制管理,将存在环保违法违规问题的企业纳入环保风险客户名单,持续跟踪监测,并停止新增融资、收回全部存量贷款。

1.绿色信贷政策未能落实一是政策自身问题,即政策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未能把握行业(企业)主要环保风险因素,提出具体标准和管理要求,实际执行存在困难;二是执行问题,即信贷人员或是对绿色信贷缺乏足够重视,或是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去落实政策要求。此外,个别银行目前仍缺乏绿色信贷政策或未能在信贷政策中嵌入环保标准,就更谈不上政策的执行落实。2.环保风险管理前瞻性不够目前,国内多数银行对环保风险客户的认定或分类标准仍然是环保依法合规,即以环保部门的处罚或认定结果为主要依据。该做法的最大好处在于客观、方便,通过利用环保监管信息,商业银行能够弥补在环保专业性方面的不足;不足之处则在于处罚前企业环保问题多就已存在,而仅仅依据环保处罚结果将导致银行无法在事前识别潜在风险。同时,由于事前风险识别不够、未能采取预防措施,银行对环保风险客户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多为事后补救,效果也较差。通常,信贷客户被环保处罚、甚至关停,银行只有被动停贷,未到期的存量贷款面临巨大风险,如对其强行收回则银行违约,还将负法律责任。3.项目环保风险缺乏内部专业评估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普遍缺乏具备环保专业背景的信贷评估人员,贷款项目评估仅限于经济性评估,缺乏环保风险评估。项目贷款审查审批过程中,也只是依据中介机构提供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环保部门的环评批复,仅仅做到了形式上的环保风险审查(即环保合规审查),未能对实质性的环保风险做出全面、专业的判断。而对大型银行而言,如果照搬赤道原则做法,需要评估环境影响的贷款项目众多,操作难度极大。4.绿色信贷产品单一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产品目前依然以项目贷款为主,缺乏对环保企业个性化融资产品或金融服务方案的设计和营销,尤其是对烟气脱硫特许经营、合同能源管理、环保产品政府采购等新兴商业模式,缺乏跟进研究,未能及时创新推出适合的信贷产品。这既难以缓解环保企业,尤其是中小环保企业的融资困难,也影响了银行自身绿色信贷市场的拓展。发展方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应向“提高”、“落实”与“拓宽”三个方向发展。“提高”是指将绿色信贷提升至银行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业务模式的高度,统筹环保风险、信贷风险和声誉风险管理,把绿色信贷作为股东价值创造和市值管理的重要抓手。“落实”是指进一步增强绿色信贷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不断提升环保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确保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与有效性;同时,重视内部环保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持续加强绿色信贷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全行环保意识和环保风险决策效率。“拓宽”则是指将绿色信贷理念扩展至银行所有金融业务,系统性地在业务活动中嵌入环保标准、支持环境保护,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开展各类业务。推动信贷结构“绿色”调整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点要求现阶段绿色信贷建设必须以加快信贷结构调整为首要任务,及时退出高污染领域贷款,积极拓展环境友好领域信贷市场。因此,组合层面,应严格控制重污染、高排放行业贷款规模,逐步降低其在全部公司贷款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领域的信贷投放。个体层面,对环境风险客户或环保违规项目停止新增融资,已发放贷款到期全部收回;不断加大对环境友好型项目、先进环保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1.明确总体政策导向绿色信贷政策的目标,即鼓励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开展信贷业务。因此,总体导向应当包括促进生态保护、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基本原则。2.制定具体行业政策当前,我国银行应进一步制定完善化工、造纸、印染、水泥、钢铁、火电等高污染行业绿色信贷政策。制定依据包括该行业主要环保问题与环保风险因素、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等环保监管要求。政策中的信贷标准和管理要求中应包括符合行业特点的操作性指标,以便落实。3.规范政策、评价与更新绿色信贷政策应当由银行董事会或高管层批准实施,同时做好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并在必要时,及时予以更新。4.明确境外业务绿色信贷原则对于境外项目融资业务,应在符合绿色信贷总体导向的前提下,坚持当地环保标准与国际环保标准孰高原则,注重与赤道银行开展银团贷款合作,吸收借鉴赤道原则的有益做法。加强环保风险调查评估我国环境形势与特点决定了环保风险的调查与评估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都是绿色信贷建设的重中之重。银行现有环保风险管理力量有限,现阶段环保风险评估应主要集中在高污染行业或生态脆弱区域内的大型项目。环保风险调查,应重点关注借款人以下方面:是否应取得并已取得必要的生产经营许可;是否属于高污染行业;是否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监管部门环保纪录;是否存在对环境长期负面影响;是否有能力承担污染治理成本或采取预防性措施等。银行应特别关注拟建立信贷关系客户的环保问题,因为相比存量贷款客户,银行更容易在该类客户借款合同中加入环保方面约束性条款。环保风险评估,应重点评估项目对周边环境潜在的负面影响以及主要风险因素,必要时,还应考虑其他备选方案,以避免、最小化或缓释项目的负面环境影响。对于存在严重健康或安全风险的项目、引起公众强烈反对的项目、危险废物处理项目以及生产、运输或使用放射性物质的项目,银行原则上应不予介入。做好贷后监测检查环境风险监测是保持与环保风险相关信息的过程。银行应重视与环保部门、媒体网络等当面的沟通联系,及时获得环保法规、监管变化以及客户环保依法合规等方面信息。对于高污染企业,必要时进行实地监测检查。根据行业绿色信贷政策,相应制定简单易行的检查问题清单。

1.抓住国家加大节能改造补贴力度的有利时机,通过与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合作,创新推出建筑节能改造贷款。该产品主要面向政府、医院、学校等建筑节能潜力较大、现金流相对稳定的公共机构,以其能源节约收入和节能补贴收入为主要还款来源。2.针对烟气脱硫设施特许经营机构,推出烟气脱硫设施特许经营权质押贷款。3.围绕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拓展订单融资业务,支持拥有政府稳定订单、交易记录良好的环保产品生产企业发展。4.密切跟踪国家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程和各地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情况,探索创新排污权质押贷款。

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范文第7篇

绿色金融的概念在国内并不明确统一,目前主流观点认为,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金融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推出相关金融产品和推进个人绿色消费等,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京津冀地区评价体系

(一)绿色金融测度指标的选取

绿色金融工具包含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基金、社会责任投资、环境证券化、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2]。首先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及绿色保险三项环境经济政策的提出,不仅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因此选取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及绿色保险作为二级指标十分有必要性。其次考察目前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状况,最终选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碳金融作为二级指标。针对每个指标的考察主要从两方面,一方面关于京津冀地区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状况;另一方面有关环境投资状况的评价。

(二)二级指标的含义

1.绿色保险。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责任保险,指在被保险人因从事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业务,但却造成环境污染,从而需要赔偿环境费用以及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3]。绿色保险通常包含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要求投保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时刻把握环保脉搏,在实现企业高效率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求保险业在经营活动中引入生态观念,在承保范围内切实支持保护生态环境,关注环保产业的发展,构建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的保险制度。

2.绿色信贷。绿色信贷是指金融机构在制定信贷政策及审贷机制时,协调统一经济增长及环境保护。目前我国实行绿色信贷的途径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由国内商业银行与国际组织合作,完善绿色信贷机制;二是由大型商业银行自我设计绿色信贷标识,落实国家相关信贷政策;三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由于缺乏恰当的信贷规划,绿色信贷发展尚未成熟。

3.碳金融。碳金融是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一方面有关碳排放权交易、投资或投机活动,另一方面关于开展低碳能源项目的投融资活动,以及提供担保、咨询服务等活动[4]。我国碳金融市场在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1 年,国家确定的七个碳交易试点,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碳交易市场分别在2013年11月28日和12月26日建立。其中,北京市碳交易开市以来,截至2014年6月16日,北京碳市场公开交易成交量29.7万吨,成交额1588.9万元;同期天津碳市场公开交易成交量12.1万吨,成交额358万元。因此不能忽视碳金融在京津冀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三、有关三级指标选取以及在京津冀发展状况简要说明

(一)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选取了两个指标分别是环境责任保险额比例、环境责任保险赔付率。前者是指环境责任污染保险费的收入占全部保险费收入的比例,为正向指标,保费收入越多说明企业投保数量以及金额相对增多,绿色保险的发展状况良好。后者是指保险公司向企业支付的赔偿费用占保费收入的比例,为正向指标,保费占比越高说明绿色保险影响越大。

(二)绿色信贷

在此选择两个三级指标分别为绿色信贷规模占比以及高能耗产业利息支出比例。其中绿色信贷的下发比例可以反映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水平的高低。此外,由于绿色信贷对限制两高一剩的行业有明显作用,因此在三级指标的设计上,选取的逆向指标为高能耗产业利息支出比例。

(三)绿色证券

绿色证券选取了两个指标分别是环保企业的市值占比以及绿色证券的交易量占比。前者是指全部上市的企业中环保企业市值所占比例,为正向指标,该值越大反映市场对环保企业的未来发展呈现积极态度,证明环保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资金的比例越高。后一指标为绿色证券交易量在全部证券交易量中的比例,同样为正向指标,反映公众对绿色证券的接受程度以及绿色证券在二级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

绿色金融信贷政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8-0037-03

一、绿色信贷的概念

虽然绿色信贷已经实施了三年多,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对绿色信贷概念的解释。政府和行业监管者、业界和学界对绿色信贷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解读。

从政府和行业监管者角度来看,普遍将绿色信贷作为信贷政策的一种政策工具。这一信贷政策工具的目的在于商业银行通过执行绿色信贷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发展;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多数银行认为绿色信贷是一种信贷理念,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施行严格的准入政策,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提供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结合产业调整目录,严格控制限制进入类行业和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信贷,不断完善绿色信贷体系;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很多学者认为绿色信贷是国内商业银行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承担社会责任和向赤道原则迈进的重要手段,实现对产业结构升级项目、重大科技产业项目、环保项目和自主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

绿色信贷无论是作为一种工具、理念还是手段,其核心要义是一致的,即在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和投放中,加入对贷款申请者的环境保护信息、节能减排状况等环保风险审查评价,以求发放的信贷能够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发挥对绿色环保的支持作用。

二、现行的项目贷款评级模型

(一)信贷评级模型的定义

商业银行通过对借款人和项目有关资料的审查,根据经验等对项目贷款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并按照各行的规定进行汇总得出总分,每一个得分均能够通过各行内部的评级表进行信用定级,从而进行信贷决策。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流程和外延的数学化模型,即是本文中所称的信贷评级模型。

(二)信贷评价的内容

现有的项目贷款评估模型虽然略有差别,但主要都是从项目可行性、经济性和发展性、借款人资信、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一评价模型需要大量的基础信息输入,根据评价模型的要求进行加工并输入模型进行评价,最终得出的结果代表着信用评级结果。所以,评价模型的准确性、可信性和权威性非常重要。

(三)信贷评价的方法

传统的信贷评级模型下,除了财务分析等部分指标是定量指标外,绝大多数指标是定性指标。众所周知,定性分析非常依赖信用评级者的经验,也更依赖于基础资料提供者的诚信,经济学意义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难以避免。所以,多数商业银行一直在改进信贷评级模型,尽量增加定量指标,对定性指标进行削减。

(四)绿色信贷对现行评级模型的挑战

绿色信贷这一理念的产生,对现有项目贷款的评级模型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一是虽然现有项目贷款评级模型能够实现环保一票否决制,将已经发生环境违法事件的借款人拒之于银行门外,但对于尚未暴露环境风险的借款人的风险无法充分评价,甚至很多情况下束手无策;二是环境危险型企业、环境合格型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在现有项目信贷评估模型下进行评级,其评级结果可能毫无差别;三是由于评级结果无法涵盖环境风险,绿色信贷的决策也将无法体现利率差别。

造成上述难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项目贷款评级模型中环境风险审查评价指标匮乏,模型设计不合理。商业银行现有的项目贷款评级模型中,一般将项目工艺评价指标设为二级指标,环保指标作为三级指标。同时,由于其为定性指标,造成以环境风险合规评价取代了环境风险定量评价,造成评级模型的输出结果无法体现出差别。面对绿色信贷的要求,现有的项目贷款评价模型仍有不小的差距。

三、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构建

(一)绿色信贷评级模型指标的选取

在现有的项目贷款评级模型基础上,增加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为一级指标。于是,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一级指标包括环境风险、偿债能力、经营绩效、盈利能力四个评价指标,其下属的二级指标也得以确定。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指标体系如下表:

由表可见,在现有项目贷款评级模型的基础上,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环境风险评价一级指标,并对其二级指标进行了设置。从“噪音、固废、液废、废气”排放四个方面,设置了噪音控制指标、固体废物排放指标、液体废物排放指标、废气控制指标4个二级指标。国家有权部门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分别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环境污染防控标准,均为数量化的硬性指标约束。所以,绿色信贷评价模型中所有的指标均为定量分析指标。

(二)绿色信贷模型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虽然各层级指标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但其在评级模型中的重要性却并不相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绿色信贷评级模型各指标的权重。首先,邀请了秦皇岛市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评级专家,请他们就绿色信贷评级模型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之后,将重要性排序赋予数值,根据每个专家的排序结果进行汇总计算。然后,建立成对比较矩阵并进行权重向量计算,这样各指标的权重逐步得以确定。

(三)绿色信贷评级模型指标权重分解结果

首先,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得以确定:环境风险评价指标在模型中的权重为0.24、偿债能力评级指标的权重为0.33、经营绩效评价指标权重为0.21、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为0.22。之后,各二级指标的权重也得以确定。最后,绿色信贷评级模型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如下表:

(四)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使用方法

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各级指标的满分均为10分。首先,请模型使用者按照“非常差,较差,一般,较好,非常好”的五级评价标准对二级指标进行打分,分数为“0-2,2-4,4-6,6-8,8-10”中的分数。然后,将打分结果与其对应的权重相乘,即可得出其上一级指标的分数。在得出各一级指标的得分之后,再分别与各一级指标的权重相乘,即可得出模型的总得分。在计算出评级得分后,与原有的各行信贷评级分数对照表进行比对,即可得出该笔项目贷款的评级结果。

四、绿色信贷评级模型的应用

本文选择秦皇岛市某热电厂投资的三期电热联动项目贷款来进行检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

(一)秦皇岛市某热电厂三期电热联动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某市热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该公司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东部工业区,项目总投资29亿元,注册资本金5.8亿元。2011年6月初,因其三期电热联动项目建设资金紧缺,向某商业银行提出了固定资产项目贷款2亿元的申请。显然,这笔项目贷款评级适用绿色信贷评级模型。

(二)绿色信贷评级模型对其的评级

1.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方面。打分情况如下:(1)该公司的噪音控制指标达到了国家的要求和标准,适用该二级指标的“较好”级别,打分为7分;(2)该公司固体废物排放技术达到了环保部门要求,有环保部门的排污许可证,适用该二级指标的“较好”级别,打分为7分;(3)该项目的液体排放技术达到了环保部门要求,且该公司利用海水进行生产,减少了对淡水资源的占用,适用该二级指标的“非常好”级别,打分为9分;(4)对劣质煤的燃烧度大幅度提高促进了节能减排和废气排放,脱硫设备的使用也促进了废气排放情况的改善,适用该二级指标“非常好”的级别,打分为9分。由三个二级指标得分汇总,环境影响评价得分为:7*0.241+7*0.234+9*0.261+9*0.264=8.05分。

2.偿债能力评价。偿债能力打分如下:(1)该公司的流动比率为1.45,位于“较好”级别,打分为7分;(2)该公司的速动比率为0.52,位于“一般”级别,打分为5分;(3)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58%,位于“较好”级别,打分为7分。由上述三个二级指标得分汇总,偿债能力评价得分6.34分。

3.经营绩效评价。经营绩效小组打分如下:(1)该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为0.39,位于“较好”级别,打分为7分;(2)该公司的存货周转率为11.2,位于“一般”级别,打分为5分;(3)该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6.79,位于“一般”级别,打分为5分。由上述三个二级指标得分汇总,经营绩效评价得分为6.03分。

4.盈利能力评价。盈利能力打分如下:(1)该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为7.91,位于“较好”的级别,打分为7分;(2)该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为3.32,位于“较好”的级别,打分为7分;(3)该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8.63,处于“非常好”的级别,打分为9分。这样由上述三个二级指标得分汇总,盈利能力评价得分为8.1分。

(三)根据模型评价结果进行信贷决策

按照上述评价得分进行加总,计算该笔贷款应用绿色信贷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的总得分为7.08分。

对照该行的信贷评级对照表,总分为7-8分之间的贷款客户属于优良级别客户。这类群体的信用评级属于基本正常的水平,各项指标的评级整体良好。但是对比评价标准来说,有较多的指标评级处于一般级别以下,部分指标需要继续观察,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偿贷能力。对于这个得分群体的贷款项目,商业银行原则上可以发放贷款,但是在利率定价上需要争取基准利率上浮,并要求申请者提供担保和保证措施,比如增加抵押、提高相关指标的表现等。于是,某商业银行决定对秦皇岛某热电厂的三期项目发放贷款,主要细节包括: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的贷款合同利率,贷款期限12个月。某热电厂得以用这笔贷款资金支付了原材料款项,有力的保障了该厂三期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模型实际应用的措施建议

(一)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督导评估力度

一是注重研究、总结和推动各商业银行更好的承担社会责任,将实施信贷、绿色金融作为商业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责任来加以实施;二是要根据绿色信贷的要求,引导各商业银行结合实际情况开发研究各自的具体实施措施和建议;三是对现有金融统计制度进行改革,争取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尽早出台,便于对绿色信贷实施提供统一的口径;四是继续积极与财政部门、环保部门协商,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动绿色信贷尽职免责机制的建设。

(二)以实施绿色信贷战略作为建设绿色银行的良好机遇

商业银行应注意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同时,规范自身经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加大绿色信贷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努力促成全社会良好的绿色信贷实施风气,为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加快建设绿色银行的步伐。

(三)完善环保部门与银行的信息沟通机制

各商业银行应与当地环保部门建立长期的信息沟通共享协议,与环境保护局、环境检测站、环境保护协会以及NGO环保组织等进行战略合作,争取环评专业机构对于绿色信贷的理解和技术支持,实现金融、环保、产业的多方共赢。

(四)加强绿色信贷人才培养力度

商业银行应积极同国内相关教育机构、环保部门联手打造相关专业人才,注重外部人才的引入和内部挖潜,加大绿色信贷培训和教育力度。

课题组组长: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