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这是古人对繁华杨州的赞誉与向往。历史上的扬州曾经是全球十大繁华都市之一,地位堪比今天的纽约、巴黎。然而自近代以后,传统的水路运输受到公路和铁路的挑战,处于运河与长江枢纽位置的扬州盛世难再。“交通不畅以致信息闭塞,信息的闭塞让城市逐渐衰落。”

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扬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策略初见成效,扬州信息化建设的“12345”模式成为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典范之一,一个新的扬州在长三角重新崛起。目前,扬州的信息产业占其GDP的比重将近6%,位居江苏省第五,列苏中之首,LCD、TFT、移动通讯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唐正元,现任扬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过去是一名农业技术推广专家,他亲身体会了这些年来扬州信息化建设的变化。

不搞“大集中”

“扬州电子政务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搞大集中、大集成,”唐正元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说,“我们没有打破原有的行政体系,而是以现有管理体系为基础。”

2002年12月24日,这是一个令唐正元记忆犹新的日子,当时他们刚刚有了“电子政务不打破原有行政体系”的想法,立刻引来了广泛争论,遭到了几乎所有专家的反对―当时以“南宁模式”为代表的集权模式是主流建设模式。

唐正元以城市应急指挥中心为例,讲述了“扬州模式”和“南宁模式”的不同。

南宁的集权模式整合了政府和社会所有的应急资源,成立专门的应急联动中心,由该部门代表政府全权行使应急联动指挥大权。这样的应急指挥中心由公安、消防、医疗、卫生等所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组成,所有人员仍隶属于原行政机关,但“尽管集中到一个地方办公,工资、奖金还是由原来部门发。”

由于几乎重构了城市应急体制,与现有行政体制冲突比较大,不仅建设难度增加,投资也大。有紧急情况发生时,应急指挥中心的人员很难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虑更多的仍是原来部门的利益。单一指挥层次上也不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能动性,特别是传统应急反应部门的能动性―公安部门既不可能指挥得动医疗部门,税务也无法对消防部门指手画脚。投入了上亿元人民币的应急指挥系统,却很难避免“指挥不动”的情况发生。

但由于扬州是中小城市,市政府对行政体制调整没有太多的权力,现阶段也不可能有庞大的资源来重构应急指挥体系。“依托现有的行政架构,集中资源解决应急联动的实质问题,不失为明智之举,”唐正元表示。

扬州市的应急指挥中心由政府指挥中心和部门指挥中心(如公安指挥中心、交通指挥中心、消防指挥中心、急救调度中心等)两部分组成,并不打乱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政府指挥中心“战时”侧重于重大事件的协调、决策和监督,建立预案,平时则侧重于应急事件的管理、预防和监测。而部门指挥中心侧重于对紧急呼叫的快速反应,先期处置。部门指挥中心还建有远程终端,主要是用于在网上快速接收指令并及时反馈,平时上传应急指挥的基础数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由公安统一接警,也可以成立专门的接警部门。

这样一来,一般的事件可以由部门指挥中心直接处理,重大事件通过网络自动被市政府的指挥中心捕获,市政府指挥中心可以联合各部门指挥中心和政府的其它部门共同处置。目前,扬州包括七个县、市、区和市公安、卫生、水利、安检等相关部门在内的36类到口信息已经接入了应急指挥中心,扬州的应急指挥系统也已开始全面测试。

唐正元说:“和其它城市动辄上亿元的投资相比,扬州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用、高效、节约。”其实,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只是扬州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缩影。2003年,扬州市信息化工作以推进信息化试点城市建设和国家863/3S项目为契机,以实施电子政务取得应用实效、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社会信息化让老百姓得到便利实惠为目标,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著名的“扬州模式(12345)”,即贯彻一条主线、解决两类问题、实现三级服务、采取四个机制、取得五种效益。

“不是工程,不是技术”

正是以“应用为核心”为基本立场,扬州市政府信息化的招标也与其它城市有所不同。2002年,扬州市政府首先做了方案招标,在经过三个月的调研确定方案后,才做项目投标。在全国300多家公司的竞标方案中,确定了东软软件公司的方案,东软也成为该项目的总集成商。

尽管这种招标方式被普遍认为过程太慢了,唐正元认为还是值得的:“正是因为有全国300多家公司来做方案投标,有专家进行方案评审,又经过三个月的调研,才能做到整个工程投资很小,效益很大。整个投资才1200万元,却建成了全国领先的电子政务系统。”对此,唐正元很自豪:“信息化的目的是应用,不是工程,不是技术。”

事实上,唐正元从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到信息中心主任的经历,也印证了扬州务实的工作作风。唐正元当年在扬州所辖的一个县里做农业局局长时,首先抓的就是农业基础数据汇总、分析,并利用数据分析结果为农业生产服务。从农业信息化到政府信息化,唐正元认为数据共享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

在扬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口基础信息的共享。以往,人口信息分散在公安、劳保、税务等各个部门,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信息往往得不到统一,常会造成不法分子冒领养老金、骗取保险金、欠缴税款的现象。然而,各个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又会涉及各部门的利益,信息化领导办公室作为与公安、劳保、税务等平级的部门,无法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实现数据共享。

人口基础信息库的建立将改变这种状况。2004年,由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公安部、劳动保障部、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等五部委联合启动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作正式展开,扬州市是全国三个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将公民身份证号码、常住户口地址、死亡日期等信息进行汇总,并使用统一的数据交换代码实现资源共享,使各部门能随时监控公民的个人信誉记录、纳税状况等信息。

“即使是政府部门之间也是利益对等的关系。”唐正元说,“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准确的人口基础信息和工商、税务、劳保等各部门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了。”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1  信息中心建设的现状及发展的可行性

    1. 1  卫生信息中心的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的规划,苏州市卫生信息中心应在市卫生局领导下,负责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技术方案、规范、制度的制订,成为全市卫生信息管理的枢纽和业务指导中心,为市卫生信息业务建设、培训、考核评估等相关工作应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还应承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信息支持和公共卫生咨询服务的日常工作,承担市卫生数据中心的管理和卫生信息的开发、整合及综合利用,平时开展卫生信息服务需求研究,制订项目实施计划;有计划地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等。

    1. 2  目前现状与业务开展情况 目前,苏州市市区范围内已建设了卫生城域网,全部采用光纤铺设到各医疗卫生单位机房,并且市区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均通过电信VPN 线路接入苏州市疾控中心机房,保障了通讯的速度和访问安全性。而且苏州各市(县) 、区大部分已成立了卫生信息中心,各市(县) 、区范围内的卫生专网均已建立,这为建设全市卫生信息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苏州市卫生信息中心正在积极筹备过程中,已经采购了一部分硬件和网络设备,软件和系统的整合工作也已经开始进行,并且一部分业务系统已经在为公众和基层单位提供服务。例如,政府的实事工程60 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数据平台、卫生监督执法系统、全市计划免疫数据平台、12320 信息平台等,并且正在组织相关的医疗卫生单位共同实施WHO 2008 年~2009年资助项目———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与慢性病信息化管理研究。

    1. 3  进一步发展的可行性 苏州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信息管理已不仅仅是卫生工作的一种保障手段,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卫生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苏州市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正快速推进,这为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契机。( LunWenNet.Com)

    2  信息中心建设的展望

    2. 1  总体目标 在未来5 年内,以提高卫生行政效率和优化卫生服务为目的,依托计算机广域网,建立一个功能比较完备、标准规范、系统安全可靠的应用系统平台;建成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行政、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卫生应用等信息系统,实现卫生信息资源共享。

    2. 2  主要任务 重点建设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包括应急指挥决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等子系统) 、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卫生电子政务) 、医疗服务信息系统(主要含医院信息) 、卫生应用信息系统(包括社区卫生、医教科研等子系统) 等4 大系统。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以苏州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及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建立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决策指挥和信息系统,完善突发事件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等功能,提高医疗救治、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处置、指挥能力。

    (2) 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成市、区(县、市)二级卫生行政部门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3) 医疗服务信息系统: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规范引导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另一方面,整合医疗机构的信息资源,建设统一的为民服务的信息平台。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监所作为关押犯罪嫌疑人和服刑人员的场所,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因而对安全防范系统有其特殊要求。根据《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末,我国监狱要构建覆盖全国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信息化体系。而据相关信息统计,目前国内60%的监所尚未全面开展信息化工作,远远低于“十一五”规划设立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监所系统将在“十一五”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安防的建设,完善信息化体系,提高信息化水平。本文将围绕国家对监所安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针对当前比较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和“缺乏预警”等重点问题,提出一套“高清化”、“集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

关键词:监所、安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C931.6 文献标识码: A

1监所安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所谓监所信息化,就是建设完善基础网络,实现信息传输网络化;建设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信息处理数字化;建设完善安全防范系统,实现安全防范智能化;建设完善监管和执法管理系统,实现监所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完善标准规范,实现技术应用标准化。

监所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监所管理信息化和安全防范信息化。本文重点围绕监所安防信息化建设现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从近年来看,虽然监所安防系统在智能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仍存在急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和缺乏预警机制。

1.1信息孤岛

首先,由于监狱本身的特殊性,监狱安防系统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通常包括:视频监控、紧急报警、周界报警系统、高压电网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对讲系统等多个子系统。从近年来看,虽然监所安防系统在智能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上述各个子系统都是独立运行的,视频图像和其他安防资源基本没有共享,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形成了信息孤岛。这样当监所内出现紧急突发状况时,管理人员就不能利用系统间的联动做出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更发挥不出预警和防范的作用。信息孤岛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造成了管理效率的低下。

1.2缺乏预警机制

目前,国内监所的视频监控系统虽然已经在从模拟系统向数字化系统升级,但仍普遍采用通过电视墙监视前端监控画面,采用硬盘录像机(DVR或NVR等)进行录像和回放等的监控管理模式。

此种模式是将“人”作为监控者自身,因而存在监控工作量大、效率低、反应速度慢等问题,而且这种传统、被动的视频监控管理模式,在大多数时候只能用于事后取证,无法起到有效的预警和防范的作用。

2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同时满足监所安防信息化更高的要求,笔者提出如下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的构建思路:

首先,笔者认为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必须构建一个监所综合安防集成管理平台,将监所内的各安防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即可实现单系统实施功能的运行,也能实现多系统整合集成与联动的目的。

安防多系统整合集成与统一管理已成为新一代监所安防的共识,其核心就是通过多个安防系统的集成,实现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实现多个安防系统的全面整合与统一管理,简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视频监控与各安防子系统的联动整合,提升整体的综合防范能力。

而针对缺乏预警机制,笔者认为,应适当增加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如智能视频分析、应急指挥预案、专家决策分析等。智能视频分析主要是指:“自动地提取视频源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并通过设置一定的条件和规则对其进行判断。”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实现了监控方式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能够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地对视频进行检测,自动发现监控画面中的异常情况,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协助安全人员处理危机,并最大限度地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能够满足监所安防系统更高的要求。

因此,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应由综合管理平台、综合管理客户端以及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系统、周界报警系统、高压电网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在押人员报告系统、会见管理系统、电化教育系统、提审呼叫系统、违禁物品检测系统、武警执勤管理系统、智能视频分析系统等组成。综合管理平台是系统的核心,负责所有安防子系统的统一接入与集中管理,并实现视频监控与其他安防业务的整合联动。综合管理客户端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登录、操作以及管理界面。

解决方案以监控图像资源为核心,实现了多系统资源的整合与集成,并通过上层综合管理系统的统一协调,实现各子系统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从而达到管理便捷性、数据直观性、系统智能安全性等目的。

2.1综合管理解决方案的总体架构

在前述构想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的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由一个核心平台,和13个安防子系统等组成,并且具有三级架构。

监所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是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该平台通过整合视频监控、紧急报警、周界报警系统、高压电网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对讲系统等安防子系统,实现各系统间相互关联、报警联动、统一管理、统一界面,提高了监所管理部门对整个监所各安防系统的利用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整个管理平台设计上主要包括各安防系统的接入设计要求、功能设计要求,以及基于综合安防管理平台基础上的全省(市)联网设计要求。

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提供统一的登录、管理以及业务浏览界面,实现了多级平台级联,多系统统一管理。用户仅需通过综合安防管理客户端登录集成管理平台即可统一管理和集中查看已整合的所有安防资源,从而大大提升管理集中性、便捷性以及管理效率。

对于统一规划监所安防系统建设的省(市),基本都会要求全省(市)监所联网,即在省(市)级部署一套完整的安防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对下属监所图像调度、录像回放、报警处理等。因此,综合安防管理平台具有三层架构:省(市)级监控及安防联动、区域级监控及安防联动、监所级监控及安防联动。

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具有两个支撑基础,即统一的信息数据库和高速的通信网络系统。

统一的信息数据库要求所有被集成的安防子系统必须使用统一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共享和交换,而不是使用各自的原始数据库。统一的信息数据库,包括所有犯人信息数据库、所有干警等管理人员数据库、所有智能化设备信息库以及监狱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等内容。

另一个支撑基础就是高速的通信网络系统。全省(市)监控联网包括各种安防设备的网络接入、监控的网络级联、视频的远程查看与管理等必须借助于网络的应用。要使不同的系统共同使用统一的数据库并保证相互之间信息交换的时效性,就必须使各系统运行在同一个高速网络平台上,并尽量使用统一的、基于IP的数据交换接口。

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的系统网络架构如下:

2.2综合管理解决方案的各系统应用

本方案最主要的特点,首先是实现了各安防子系统的统一管理;其次是实现了各安防子系统的整合联动。

2.2.1各安防子系统的统一管理

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由13个安防子系统组成: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系统、周界报警系统、高压电网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在押人员报告系统、会见管理系统、电化教育系统、提审呼叫系统、违禁物品检测系统、武警执勤管理系统、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这13个安防子系统涵盖了安防领域的各方面的需求,可以根据实际监所项目应用需求进行组合,为监所提供全面的保障。实现集成后,所有安防子系统都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无需单独登录不同的子系统。

(1)视频监控系统

用于对在押人员行为实施视、听监控。包括各监区(监舍、走廊、盥洗室)、食堂、礼堂、出入口、禁闭室、审讯室、武器库等场所。特定场所如监舍等还要考虑到监控摄像头的隐蔽性。摄像头的安装要根据需要合理布置,不能留有监控死角。各监区监控点通过网络线缆将视频图像传送到网络交换机,交换机通过专网将数据流上传至监所管理中心。

监所管理中心负责本监所监控系统设备、用户、网络的统一配置、维护、管理。通过管理平台可调阅整个监所任意监舍或其它各建筑体的监控图像与录像,对监所内所有服刑人员的日常状况全面了解;还可随时抽查看守人员工作情况。发生突发事件时能第一时间查询相关录像文件了解原因并启动应急预案。

(2)紧急报警系统

用于在押人员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发出警报。包括监舍内设立的限高报警、声控报警、对讲呼叫报警,放风场设立的红外报警以及监区公共通道处设立的紧急按钮报警等。紧急报警系统通过各类探测器的应用,以电子值守代替人工值守,大大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有效防止由于人工值守造成的漏报警,及时发现和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3)周界报警系统

在监所周界围墙安装报警装置,用于发现、制止在押人员的向外脱逃或外部入侵。周界报警装置有主动红外探测器、室外探头等,新型的包括电子围栏、泄漏电缆等。其中,主动红外探测器比较经济,应用范围最广;电子围栏与围墙顶部的高压电网功能有所重叠,价格偏高;而泄漏电缆必须埋地安装,受到埋地深度、与围墙距离、作用范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周界报警系统还应与周界围墙处的摄像机相互配合,报警时提供声光警号提醒,并联动视频监控系统显示实时图像,护卫整个周界的安全。

(4)高压电网报警系统

在监所四周高墙上安装高压电网系统,主要由系统主机、高压分机、电网及周界附件等设备组成。系统可对高压电网的剪断、接触各种警情进行报警,并快速显示电网的电压、电流、警情种类、发生地点等数据,管理人员可根据情况对电网打击力度进行调整,对警情信息进行快速传递和处理。

(5)门禁管理系统

用于对监区各出入口、通道门、监房门等实施电子控制。门禁管理系统针对监所项目应注意几个问题:采用双向门禁,安全性能更高;不建议使用一体化门禁,一旦门禁被破坏,门将自动开启,而建议使用门禁控制器和固化读头配合使用的方式;需注意一些小配件的选择,如电子门锁、闭门器等,它们的性能很可能影响到门禁系统的功能实现。另外就是建议只监控监房门的开关状态,而不对监房门开关作控制,监房门的开关有看守人员负责管理。

(6)电子巡更系统

巡更系统用于记录民警监区值班巡逻的相关信息,包括巡更路线、时间、人员等,一般还用作考勤记录,主要提供给监所内部管理使用。监所巡更系统通常采用在线式巡更系统,与门禁管理系统、考勤系统和消费系统等共同组成监所一卡通系统。

(7)在押人员报告系统

系统主要有对讲主机、对讲分机、连接线路等组成。系统功能包括在押人员医疗、求助、咨询的日常生活请求,以及出现突发事件时监区民警与值班室的双向对讲通道。对讲总机设置在值班室,在押人员的对讲分机安装在监舍内,对讲分机采用防暴设计,如嵌入式安装或面板采用铝合金材料等。

(8)会见管理系统

会见管理系统采用电话对讲方式,对讲电话安装在会见大厅隔离屏障两侧,会见管理系统和控制主机安装在值班室,由值班民警进行合法监听,并设定通话时间、插话、强插和录音等控制。该系统涉及律师会见与家属会见两方面内容,主要对会见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防止通风报信和违禁物品传递等意外事件发生。

(9)电化教育系统

一般由有线电视与广播融合组成,形成一套完整的视、听、讲功能俱全的系统,通过播放法律教育节目或指定节目,对在押人员进行教育。有线电视通过分支分配网络覆盖到每个监房,由监所管理中心统一播放节目,节目源可以是电视节目、科教光碟、现场演讲的音像资料等。广播系统不仅要求覆盖到每个监房,还应在监区通道和围墙周界安装号角,用于监房日常性广播播报和突发事件时警示的传达。

(10)提审呼叫系统

通过询问室、预审室、律师会议室内的对讲呼叫按钮来提醒询问或提审完毕,并由专人(狱警)带出相应房间。

(11)违禁物品检测系统

违禁物品检测系统,就是对出入监所的在押人员、外来人员携带的物品进行检查。该系统主要采用手持金属探测器、安检门、X光物体探测器等设备,最常用的是前两款设备,一般安装在嫌疑人入所登记处、家属会见室、律师接见室等。

(12)武警执勤管理系统

在武警中队值班室安装一台调度键盘,在各岗哨分别安装哨位控制台,武警中队值班室与各哨位实现语音监听、对讲和广播功能。哨兵可以解脱双手无阻碍通话,提高哨兵处置情况的能力。哨位控制台集成了手动报警、有线电话、子弹安全箱、指纹加拍照查勤、周边警戒区域监控显示、扩音喊话、警示语和空包弹等功能。

(13)智能视频分析系统

智能视频分析主要应用于监舍内以及监区室外周界。对监舍内的在押人员的行为识别,要求支持“限高报警”、“斗殴识别”、“起身报警”等智能分析功能。而对监区周界的监控,要求支持“跨线报警”、“徘徊识别”等智能分析功能,提高周界防范能力。

作为全新的监所安防信息化建设技术手段,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变被动为主动,可自动识别上述多种异常行为,自动上传报警,从而达到节省警力、提升监管效率的目的。

2.2.2各安防子系统的整合联动

通过监所综合安防管理平台,以上各安防子系统既可以独立工作,又能综合布控,形成一个防范大网。视频监控系统是全网的建设基础,其余安防子系统可通过多种触发方式启动视频,特殊情况还可以联动广播和发送报警信息,达到广播、视频、对讲互动的效果,为迅速解决现场事件提供有力工具,提高监所的综合防范能力。

(1)报警与视频监控的联动

监所内一旦发生报警,视频监控子系统自动发出声光电警示、切换报警点图像上墙、进行图像抓拍、启动录像存储,同时弹出预先编辑好的告警处置预案,提示民警下一步处理流程。

(2)高压电网与视频监控的联动

当有人触碰电网时,就会产生告警,自动触发监控中心弹出报警点图像,启动录像存储,联动广播系统进行最高级别的语音告警提示,探照灯指向报警区域。同时综合管理客户端弹出告警处理预案,值班干警可按照预案进行应急处理。

(3)门禁与视频监控的联动

人员进出门禁,将自动抓拍现场图像,启动录像存储,及时记录人员进出的信息,抓拍的刷卡人员照片会与监所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合法人员信息进行比对,确认其合法性。对于非法入侵事件,还可通过门禁系统发出的报警信息触发监控系统的一系列告警联动操作。

(4)巡更与视频监控的联动

如在规定时间内未有巡更记录,则可以通过巡更系统的报警信息触发监控系统的一系列联动操作。

(5)对讲与视频监控的联动

犯人要与干警对讲时,一旦取机,监控子系统就自动切换监房图像上墙、启动录像存储等,记录对讲时监房的现场视频信息。

(6)公共广播与视频监控的联动

当视频监控系统或报警系统检测到意外情况发生时,如斗殴、骚乱等,综合管理平台客户端会自动弹出相应预案,根据预案自动或手动将预录的一段文字输出到公共广播系统进行播放,实现通知、喊话和吓阻作用。

(7)智能分析与视频监控的联动

监所内犯人一旦出现爬高、穿越警戒线、夜间异常起身、打架等异常行为,系统将自动识别并报警,联动电视墙显示、自动抓拍现场图片、启动录像存储、记录报警信息。

(9)电子地图(3D)

电子地图在监所中应用非常广泛,监控、门禁、报警都可以通过电子地图实现直观的信息点定位、查询和管理。综合安防管理平台支持多图层电子地图的集成,可正确显示安防设备的位置和实时状态以及各区域的人员分布,报警时联动电子地图自动定位报警点,并闪烁提示。

(10)与监所管理信息系统的对接

监所管理信息系统集中记录了监所羁押人犯、在职干警、合法出入人员、监房情况等众多信息,便于日常资料查询和管理。综合安防管理平台通过开放的接口,与监所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接,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下调取相关信息数据。如:当查看相关监房图像时可联动显示此监房在押人员数据信息,方便查询比对;在人员进出监区门禁时可自动弹出对应人员照片、所属单位等信息,防止各类非法进出,有效保障监所管理安全,提升工作效率。

2.2综合管理解决方案的特点

综上所述,本方案具有如下特点:

(1)数字化集成

采用一体化的管理平台,将监控、报警、周界、巡更、门禁、对讲、电网等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数字化集成”,由统一的管理平台软件来管理,同时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联动。

由于各安防子系统并非全部数字化和网络化,因此可以将这些子系统先实现在硬件上的集成,然后再通过数字化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这样每个子系统都可以各自独立运行,也可以通过数字化集成实现各系统统一管理与多系统联动,整个管理平台稳定性高,维护方便,不受到网络制约。

(2)网络化

网络化是监所安防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功能。监所综合安防管理平台具备多级联网的功能,即在省级管理中心――区域级管理中心――监所级总控中心――各分控中心等各级之间实现联网;同时管理平台可以与用户的业务系统扩展整合,实现完善的监所安全集成管理模式。

(3)智能化

智慧监所安防信息化综合管理解决方案的智能化体现在智能视频分析预警、应急指挥预案、专家决策等方面。

智能视频分析是根据用户设置的报警规则,对视频图像加以分析,识别可疑行为,并在可能的威胁发生时,主动发出警示,做到防患于未然。

应急指挥预案专门应对突发的、紧急的重大事件,力求在短时间内执行应急预案,实现现场指挥人员以及后方指挥人员随时对现场情况的掌握。

专家决策是监所安防信息化较新的一个领域和方向,它通过资深专家和警员分析多起违规事件产生的前因后果,总结出监狱违规行为的经验,设立事件分析模型。通过运行事件分析模型,将监测系统中持续产生的事件、报警和各类业务运行信息,不断地与系统中已有的信息模块进行匹配,若匹配则马上提醒相关人员进行检查或制止,提前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

3总结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物流信息化系并不是一个“花架子”,尤其对于正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蜕变的公司而言,物流信息化建设更是当务之急,但对于物流信息化的建设,仍缺乏政策的引导和规范。

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2010-2015)》(以下简称规划)已编制完成。1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关于开展物流信息化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目前已开展第一批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项目的申报工作。

“现代物流就是传统物流的信息化,就是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务进行整合、优化,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从长远来看,还要解决诸如物流与生态环境、物流与国家安全等战略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信息系统的支持非常重要。物流信息化的战略发展规划就是从科技角度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规划。”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阐明了物流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定位以及发展规划。

三大因素引发五大问题

当前,我国的物流信息化以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共享、提供决策依据以及优化流程两种应用为主。据有关统计,第一种应用占80%左右,第二种占15%左右,剩下的5%的应用已经属于供应链物流范畴。三个部分的应用说明了我国物流信息化市场三种不同层次的需求,而这三种需求所占比例的悬殊,则说明了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分析我国近年来影响物流信息化的因素可归结为三个方面:技术的普及、企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戴定一认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只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其次,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一方面巩固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规范其贯彻执行,另一方面给流程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 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另外,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物流管理已经提升到供应链管理的层面,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旋律。戴定一把物流信息系统比喻为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协同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供应商与采购商,是供应链互利机制的技术保证方案。

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戴定一将这些问题总结为五个方面,分别为: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混乱,彼此难以互通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影响了物流市场的整合;开发商难以盈利;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进展缓慢,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缺乏发展战略的外部显现。由于国家战略规划的空白,物流信息系统开发商长期处于“跟着现状走”阶段,缺乏对市场长期的战略性考察和布局。国家出台的“规划”就是对物流信息化作出的布局。

方向勾勒信息化蓝图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对物流信息化典型发现和试点示范工作的支持方向有八个方面:

方向一:主制造商供应链信息化提升工程:这个方向的重点在于选择有影响力的主制造商,以点带面,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供应链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优化产品从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分销配送、售后服务、再制造直至报废回收整个周期的管理水平,缩短物流相应时间,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降低平均库存水平和物流总成本,提高客户满意率和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主要聚焦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和国防工业等行业。

方向二: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程:推动电子口岸、道路运输危险品监管平台和邮政业监管信息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货运、仓储等行业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面向全国各经济区域、物流节点城市或交通枢纽的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方向三:重点领域物流信息化提升工程:该方向的重点领域包括石化、钢铁、煤炭、矿产品、汽车及零部件、重大装备、农资和农产品、粮食、棉花、食盐、烟草等。在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开展物流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一方面能提高其采购、生产、营销和质量保障水平,保障民众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能提高政府部门应急信息处理和资源调度能力,促进重点生产、运输和流通行业与政府应急信息的互联互通,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方向四: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建设工程:该方向为不同行业量身打造了一个方案,在煤炭、钢铁、粮食等行业,推进其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的健康发展;在服装、出版物、小家电等一般消费品领域,开展网络购物与物流配送一体化服务建设试点;在农业种养殖和农产品营销,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集成试点。

方向五:军民结合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工程:该方向的重点是“军为民用”,将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应用到行业中,达到技术共享的目标。选择基础较好的地区、城市和行业,开展应急物流平台和物流监管平台的军民共建试点。

方向六: 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化工程:推行“一票到底” 、“无缝衔接”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全程信息服务,促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并推进多式联运管理的可视化和智能化,提高集装箱多式联运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志们:

市智慧城市建设自去年启动实施以来,通过省市及各有关方面近一年时间共同努力,特别是项目方案设计专家团队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方案和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设计方案,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今天,省工信厅组织省信息化专家对我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社会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方案进行评审。蔡厅长在百忙之中出席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工信厅对我市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位领导、专家以对我市智慧城市建设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形成了项目评审意见。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对市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等3个项目顺利通过评审表示热烈地祝贺!对省工信厅各位领导和各位参与项目方案评审工作的省信息化专家、省测绘局、北京东方通科技公司等有关方面表示衷心的感谢。

信息化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体现着科技实力、发展后劲、创新活力。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全国各省市方兴未艾。按照全省“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的总体目标。智慧城市建设从2012年起,用2年时间重点抓好“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六个应用”,全力抓好九个重点项目建设,搭建起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去年11月1日,市委、市政府举行了市智慧城市启动仪式,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目前,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已经市发改委批准立项。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社会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方案今天通过了专家评审,数字城管、应急指挥、新农合信息系统建设设计方案正在抓紧修改完善,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即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中心、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社会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支撑性项目,是其它应用服务的依托和保障,是推进资源整合共享的关键,关系着其他项目的应用成效。关系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和层次。参加这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是我省信息化管理和参与顶层设计的精英团队,大家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和趋势,立足我市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富有前瞻性地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是先进理念、工作经验的结晶,对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完善方案帮助、启发很大。市政务信息办和各设计单位要坚持规划先行、应用引领、整合共享的原则,对各位领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充分吸收、融入到我市方案中,提升方案的整体水平和层次,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视野,定位、谋划、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主动做好与省上整体部署的衔接,主动加紧与省信息化专家项目和设计单位的联系沟通,及时解决方案中存在的难题,全力以赴加快方案的修改完善,进一步完善方案,提升方案的超前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要组建专门的项目建设机构,充实技术力量和人员,加强与项目建设涉及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快前期工作,力争这3个项目尽早启动,发挥效益。要注重顶层设计,突出应用和资源整合,完善拓展项目应用服务事项,推进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应用效益,提升宏观决策、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水平,提升城市幸福指数。同时,我们恳请省工信厅继续对我市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希望省信息化专家团队发挥经验丰富、人才密集等优势,继续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提升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和层次,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谢谢大家!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6篇

刚才各位专家的精彩演讲给我们许多启迪,未来信息化将给我们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吴市长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我市信息化工作提出要求。按照会议安排,我先就我市信息化工作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我市信息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初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体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我市的信息化工作存在着多头管理、统筹规划不足、重复建设严重、信息孤岛大量存、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促进信息化工作的良性发展,年底,市委、市政府决定,专门成立了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

为了规范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市政府先后制定了《市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网上听证管理办法》、《12345市民热线管理暂行办法》、《市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审核暂行办法》等信息化工作的规范性文件,为我市信息化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的锻炼和培训;初步组建了一支由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本地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组成的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我市信息化工作的科学决策、项目实施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搭建了“两网一站“的信息化框架,为各项应用系统建设提供了基础平台。

党政网(电子政务内网)经过8年的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覆盖市、县、乡镇及市、区县级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宽带网络。

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经过两期建设,完成了与省电子政务外网的对接,接入了市级部门81个、区县10个,划分40多个单独虚拟专网,为我市开展电子化业务延伸、搭建商务平台提供了网络平台,有效降低了网络运行成本。

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公众网)是市政府信息公开、便民服务、政民互动的门户,自年底开通以来,整合了70多个部门、企事业单位、10个区县政府信息资源,网站的信息量和信息内容日益丰富,功能不断完善,年被评为全国地级市优秀政府门户网站。

(三)信息化的领域不断拓宽。

教育信息化成效明显,计算机辅助教育蓬勃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实现共享;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了医院信息化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网络化管理;金融系统实现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实现了电子汇兑计算机联网和票据清算自动化;税务部门在税收管理、税收会计的核算、稽查、发票管理、与银行进行数据交换等方面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公安、审计、人事、海关、财政、社保等系统信息化建设也取得很大进展,先后建成了西南人才网、科技信息网、农经网、教育信息网等专业网络。党政公文网上交换系统、政府部门电子邮件系统、政府网上采购系统、网上招商系统、政务信息交换系统、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网上办理系统、空间地理数据共享平台等应用系统已经建成或正式启动;完成了“数字“工程中的示范系统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2345市民热线“、“网上听证“、“市民议政“等网上互动栏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12345市民热线“今年年初开通以来,共受理群众和基层单位有效信件15000余件,办理回复信件14000余件,总办结率达到96.5%,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支持,有力推进了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

二、我市信息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全市上下对信息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全民信息化意识和全市信息化水与时展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低效运营、资源分散、“信息孤岛“等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制造业品种较少,科技含量不高;软件开发业薄弱;信息服务业基本没起步;信息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还没有形成大气候。特别是一些干部认为没有发展信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这种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我市以信息产业为引导的产业结构升级。

四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在网络和网站安全硬件和软件上,特别是信息安全管理上还有较大的差距。

五是投入机制还有缺陷。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三、坚定信心,加快发展,强力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

党的十七大为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把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作为刚性任务抓好落实。

(一)进一步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全市信息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市信息办具体负责统筹。在体制调整的过程中,各部门必须顾全大局,割舍部门利益,服从统一安排。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紧密跟踪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适时实施通信基础网络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建成具有高速率、智能化、综合性、广覆盖、出口流畅的城域网络通信平台,使网络平台能有效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急联动指挥、高清晰视频电视会议等应用和多终端、全网络接入。加强网络设备配置,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可靠性。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各通信运营商已经建成的网络。在投入方面,原则上今后凡是市本级公共网络建设由市级财政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建设,凡是不符合统一规划的条条系统和部门网络市财政不予支持;区县参照这种办法处理。

二是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快数据管理中心、自然资源与空间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党政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建设,为“数字“各项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平台。对已经建设的各类数据库,要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实现数据共享,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抵制。凡是新建设的数据库,一律统一在数据中心扩展,市财政对今后自行建设的数据库一律不予支持。要通过数据共享,为全面实行网上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奠定基础。要加快建设容灾备份系统。

(三)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要把电子政务工作作为整个信息化工作的突破口,带动信息化的全面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先期是做好全市市级财政供养网站的整合工作,要运用先进的网站集群管理模式,整合现有部门网站,建设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市委、市政府已决定,以后市级财政供养网站中除极少数业务需要并经批准的外,都要整合归并到市政府门户网站,市财政将不再单独安排经费,请市信息办和市财政局共同把好这个关。网络的整合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安排部署逐步推进。各部门各单位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积极配合,打破部门利益格局,消除信息孤岛,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二是强力推进全市政府系统公文无纸化办理及传输平台建设。此项工作涉及我市的所有部门和10个区县政府及部门,希望各级政府和部门积极支持配合,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下大力气推进。要通过应用现代办公手段促进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工作效能的提高。市政府办公室和市信息办在制订建设方案时,要把这个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规范性有机结合,同时要把全市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统筹考虑。

三是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要求,严格按《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全面、正确、有效施行。此项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各区县、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大力协调和支持,安排专门的人员把政府信息公开有关工作抓紧、抓好。同时要做到有人管、有人做,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经费落实。

四是继续加强“12345市民热线“办理工作。当前市民热线办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少数单位主要领导重视不够,办理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走过场等现象还不少,比较集中的是城市管理、违章建筑、噪声污染、西区卫生等问题。各区县、各部门都要认真办理批转的每一封信,努力多为市民群众办实事。今年是市民热线开通的第一年,对办理工作的考核要严格逗硬,对办理成绩突出的要重奖,对长期办理不落实的要严惩。

五是抓好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目前技术设计方案正在加紧制作,待经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并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加快推进。各区县、各应急管理建设部门要组织本地区、本部门积极投入到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准备工作中来,要抓好应急信息系统基础数据清理、收集、整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四)加快电子商务建设

积极探索利用现有资源,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一是要积极思考怎样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搭建我市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市场化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和发展模式;二是要尽快建立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及时、更新商务信息,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并作为网上交易的统一窗口;三是与各大金融机构积极协调资金结算问题,积极推动我市电子商务网的形成,带动企业信息化发展;四是建立企业诚信管理机制,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五)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最薄弱而需求又是最大的信息化领域,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托和重要内容。目前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试点,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调查研究,找准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按照“先试点,再推开“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农村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前期调查工作;二是夯实硬件基础,加强信息化网络设施建设,努力提升示范点网络覆盖面和网络质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信息入万家“。三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的投入和技术支持,解决农村“用不起“和“用不来“的问题,把“支农“、“惠农“政策通过信息化建设切实体现好;四是加强信息整合,建立统一的农村信息数据指标体系、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互通性、共享性和公用性,为农村提供最丰富、便捷的信息服务;五是健全保障体系,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加强服务体系、技术队伍的建设,通过“政府扶持、多元参与、市场推动“等模式,保障发展资金的投入。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我认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至少应该包括管理人才队伍、技术人才队伍、经营人才队伍这三支队伍建设。目前,我市的实际状况是,无论哪支队伍都明显与信息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解决信息化人才问题,要多渠道想办法。一是尽快成立本地区的信息化协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把分布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的信息化人才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服务本地区和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解决人员紧缺问题,我市市一级已经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计算机学会等组织,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咨询上发挥出了很好的作用,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二是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持,弥补人才技术实力不足;三是在编制许可的前提下提倡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信息化人才;四是要有计划地加强人才培训,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和培训要作为经常性的工作。

(七)切实抓好信息安全工作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深入发展,信息安全越来越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课题。我们要严格按照信息安全的管理规定,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我市信息安全防范体系还没有建成这一严峻形势,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加大对信息安全设备和软件的投入,完善安全防范体系;二是要结合信息资源的整合,尽量建设统一的安全防范体系,降低成本,提高效果;三是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层层审核,严格把关,防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四是要制订和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处置信息安全事故;五是加强经常性的检查、督查工作,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切实加以解决。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7篇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

安监总规划[2007]166号 二七年八月八日

四、“十一五”期间重点工程

依据《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信息化的重点工程是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即“金安”工程)、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工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内网和政府网站群改造扩容工程。

(一)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工程(“金安”工程)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已将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正式列为“金安”工程,与金财、金关、金税、金宏、金审等金字号工程一起写入了有关文件。这对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项目后续工程建设特别是二期工程建设、以“金安”工程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资源专网建设的主要项目即“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第一阶段(“金安”工程一期)已在“十五”期间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准并正式立项,在“十一五”期间作为重点项目予以实施;“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第二阶段(“金安”工程二期)建设将涵盖“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第一阶段未能覆盖的内容。

1. “金安”工程一期

“十五”期间,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实施,根据批复内容建设的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为第一阶段,即“金安”工程一期。

“金安”工程一期是在已有的信息化工作基础上,通过购置、定制必要的软、硬件设备,主要建设:

(1)网络节点建设

依托公网及已有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网络平台,实现覆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包括国家煤矿安监局)到省级机构、其中11个省到所属的116个地(市)级机构和900个区(县)级机构、以及现有的72个煤矿监察分局四级安全生产监管和监察部门的网络系统。

(2)应用系统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与煤矿安全监察应用系统的主体框架并使部分主要业务应用系统投入应用并发挥作用。主要应用系统包括: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行政执法系统,包括煤矿安全监察、伤亡事故管理、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烟花爆竹安全监管、非煤矿山安全监管、重大危险源监管等监管和监察子系统;

安全生产调度与统计系统,包括事故调度快报、事故统计、行政执法统计、职业病危害统计、煤矿经济运行统计和安全生产辅助决策支持等子系统;

供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中心使用的矿山应急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3)数据库建设

建立重点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情况、重大危险源监管和预案、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危险化学品、行政执法、行政法规、重特大事故档案、事故统计、抢险救灾资源、安全生产专家等基础资源数据库。

(4)建设相关的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系统。

(5)制定相关技术和业务标准

组织建立合理的安全生产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根据法律规定和履行职能的需要,明确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机构安全生产信息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并和其它部门实现资源共享接口。

“金安”工程一期投资估算为2.74亿元。

通过“金安”工程一期的建设,在全国部分区域初步建成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对专网覆盖范围的煤矿重大生产事故隐患纳入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管理监察可达到100%,对煤矿执法文书的数字化处理可达到100%,入库率可达到100%,对高瓦斯矿井监管覆盖可达98%以上;确保全国安全生产统计月报上报时间可以提前10天以上,由每月25日提前到15日。安全生产调度快报可以提前13天以上,由每月15日提前到2日。各类伤亡事故的报送准确率可以达到100%,事故信息完整率100%。有关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信息上报在专网覆盖范围的系统内实现随时报送;明显地提高对事故应急响应、救援指挥决策的效率,缩短响应时间;进一步发挥安全生产信息的分析和指导作用,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和监察的辅助决策水平,提高安全生产政策策略研究、科技规划制定和提出重大安全生产项目研究与技术示范工作的水平;实现对安全生产形势作出综合分析、预测、评估,为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2. “金安”工程二期

“金安”工程二期是在“金安”工程一期基础上,继续补充和完成其余安全监管与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网络扩建,对原有监管和监察应用系统与数据库进行扩容升级。

(1)网络节点建设

在“金安”工程一期已形成的局部性四级五层体系结构的专网系统的基础上,对未联通的地级、县级机构和新建的省级煤矿安监机构及监察分局,以及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实施专网连接或对部分节点扩容。

(2)应用数据库建设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在一期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各个数据库的内容,全面装备到地市、县级节点;

建立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数据库;各级机构协同办公数据库;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建立对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特种设备、消防等有关行业与领域的影响社会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

健全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及申报登记工作,即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锅炉、压力容器、尾矿库等各类重大危险源开展普查登记,掌握重大危险源的数量、状况和分布。根据申报登记的数据,基本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重大危险源数据库。

以市(地)为基础建立数据库服务器,利用数据库同步技术实现国家、省、地市间的数据库同步,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同时利用公网上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的门户网站,通过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各级企业的数据采集。

实施数据处理中心和培训中心的扩容和功能的扩展建设。加大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分析、加工能力,使数字化信息的积累满足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需要。为实现对煤矿瓦斯、剧毒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为主的监测监控数据以及重大事故隐患动态跟踪数据的记录、汇总、分析,为预防性监管和监察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3)应用系统建设

对“金安”工程一期建设并投入初步应用的安全生产监察和行政执法系统、调度与统计系统功能进一步扩充和完成升级,进一步完善和扩建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和预测辅助决策系统,全面装备到各级节点;在部门内资源共享和对其它部门资源共享接口的基础上,实现各级安监部门对安全生产状况的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为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服务支持。

按照业务需要,新建安全生产中介机构管理系统,各级机构协同办公系统;对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特种设备、消防等有关行业与领域的影响社会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督促和指导企业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管理,落实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的主体责任,推动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系统。逐步构建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及监测预警网络系统。主要包括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可实现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多媒体信息的动态数据管理,远程网络化的重大危险源数据动态采集和整合,重大危险源信息的分布、动态查询显示,重大危险源的危害程度的自动定量评估分析,以及重大危险源的防灾、救灾应急预案快速、形象表述等功能。

(4)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的管理

在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数据库的基础上,完善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对历史数据和公用数据进一步提炼,作为安全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来源。加强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信息咨询、反馈等环节的科学化管理,建立自主的信息更新及监督检查管理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共用共享,增加政府各部门、政府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完善安全生产电子政务体系。

(5)建立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软件测试中心,进一步补充完善各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和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以及运行支撑环境

建立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软件测试中心,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搭建的测试环境、专业的测试工具,科学的测试方法对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保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系统和数据库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按照实际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各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和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以及运行支撑环境。

(6)进一步扩充建设应用支撑平台、系统支撑与安全保障平台

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所建成的基础支撑平台,进一步建设所需的系统支撑平台;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所建成的基础,进一步建设安全生产所需的安全保障(包括灾备中心)和运行维护系统。

制定相关技术和业务标准,尽快组织建立合理的安全生产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根据法律规定和展行职能的需要,明确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机构安全生产信息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并和其它部门实现资源共享接口。

制定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与企业应用系统的数据接口,研究RFID技术(非接触式识别卡)在政府与企业数据共享交换中的技术和应用标准。

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所建成的标准规范,建立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以及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相关的指标体系。

“金安”工程二期投资估算为17.7亿元。

通过“金安”工程二期的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成覆盖全国的供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共用共享,实施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主要业务信息化的数据库群和应用系统,为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依托资源专网系统将全国范围的煤矿重大生产事故隐患纳入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管理;煤矿执法文书实现数字化处理并入库;对高瓦斯矿井基本实现监管;有关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信息上报在专网覆盖范围的系统内实现随时报送;明显地提高对事故应急响应、救援指挥决策和综合协调的效率,缩短响应时间;形成规范的、能够统领全局的、普遍适用安全生产监管与监察业务的建设、管理及技术的规范和标准,实现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工程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是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安全生产信息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也是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主要依托国家基础电信平台、国家电子政务以及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通信、网络、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实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和协调指挥主要业务工作的信息化,通过与全国其它应急救援机构和各地安全生产应急机构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水平和应急响应的能力。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主要包括通信系统、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应用支撑系统、指挥大厅和其它部分等内容。

1.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通信系统

建设包括卫星、无线移动等通信系统,实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含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与地方和其他安全生产应急机构或基地之间的通信联络。

2.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网络系统

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含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局域网系统,扩充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主机房、数据中心等网络基础设施,购置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所需的软硬件设备;购置与国务院应急办、有关应急管理部门、部分中央企业、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机构以及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之间的网络接口设备。实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含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与国务院应急办、有关应急管理部门、部分中央企业、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国家级专业应急救援基地、专业应急救援机构、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机构、矿山医疗救护中心,以及地市级机构的网络连接。

3.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应用系统

建设包括应急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模拟演练系统、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智能方案系统、应急协调指挥调度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7个应用系统,实现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和协调指挥主要业务工作的信息化。

4.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数据库系统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专用数据库,用来收集、存贮、管理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活动有关的静态和动态数据,并支持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加工处理及信息服务。数据库分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应急救援数据中心、省级应急救援数据中心和地(市)应急救援数据中心三级,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分别管理和存储所管辖范围内的应急救援的信息和数据,包括10个业务数据库和4个基础数据库,其中业务数据库包括应急信息数据库、应急预案数据库、应急资源及资产数据库、应急演练数据库、应急统计分析数据库、应急事故救援案例数据库、应急政策法规数据库、应急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模型数据库、应急空间信息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包括编码库、数据字典库、用户数据库、权限管理数据库。

5.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应用支撑系统

依托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所建成的基础支撑平台,进一步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所需的门户系统、数据交换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和应用集成系统。

6.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指挥大厅系统

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厅系统;建设省、地市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挥大厅系统。

7. 建设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其它部分

包括应急标准与规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网站建设、培训设施扩充和场地建设。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工程建设投资估算为22亿元。

通过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初步建成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化体系:实现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与国务院生产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各专业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省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市(地)级应急救援机构及事故现场的数据资源共享,为全国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保障;使指挥中心能够集中统一指挥生产安全特大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协调各专业及省、地应急救援机构,参与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高国家生产安全领域的危机管理水平,增强各种突发性生产安全特大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国家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及时掌握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力量和相关资源信息,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共享;通过充分整合和强化安全专家资源和全国应急救援资源,提高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准确性、有效性,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伤亡人数;建立“标准、规范、统一”的应急管理系统,使应急管理作为日常工作,逐步达到事前防范、事中调度处理和事后分析总结研究的目的。

(三)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业务内网、政府网站群及其应用系统的升级扩容工程

在现有基础上,按照职能和国家电子政务总体要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机关日常业务应用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推进总局办公内网及其电子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内网及其应用系统和政府网站群,即基于互联网构建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门户网站,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公众信息服务水平。

1.内网基础平台的扩容和升级

升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内网信息平台、扩展以ISDN相连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与各省级机构加密公文传输系统的用户节点、深入开展业务协同(办公自动化)、连通国务院专网并运行维护好专网网站。

(1)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内网支撑和门户平台。

(2)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与各省级机构的加密公文传输系统,并扩展到新增的省级煤监局和有关直属事业单位,扩大内网无纸化办公的范围,深化内网办公自动化的应用。

(3)使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内网与国务院专网连通,与国办相关节点实现信息共享,完善总局网站节点建设,保障内容的及时更新。

2.进一步加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内网办公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在进一步扩展现有公文管理系统、会议活动管理系统和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总局和煤矿安监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值班管理系统、督察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和内部行政管理系统,发展与内网办公相适应的数据库,促进电子协同办公,提高办公效率。

3.基于互联网建设以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政府网站为核心的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群

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为基础,以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政府网站为核心构建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群,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宣传、公共信息服务和政务公开工作。

(1)创新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理论,建立健全政府网站建设、组织与管理理论体系。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在线受理与反馈、安全生产政府网站建设标准规范、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及安全保障制度5项规章。

(2)突破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现有的运行维护模式,建立和规范垂直管理的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子站,初步形成上下联动、统一标志、统一风格和主体栏目对应的安全生产政府网站群。

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为安全生产政府网站门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各业务司局、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为子站。力求做到:总局组网,网站组栏,维护到处,数据入库。以为核心,细化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加大政务公开的深度,以固定栏目体现规范性,以专题专栏体现特色性,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3)初步建成政府网站的三大支撑平台,形成以政务公开为基础,网上办事为核心,公众参与为动力的保障体系。

建立政府网站采编发平台。支撑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为主站,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各业务司局、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为子站的政府网站子站群。

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服务的增值,为不同类型的用户群提供获取政府各部门服务的统一入口,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依托专网已有数据库资源实现12类信息查询: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查询、应急救援救护查询、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查询、事故查询、安全生产许可查询、停产整顿企业名录查询、危险化学品名录查询、安全评价资质查询、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查询、生产用产品安全标志查询、安全生产专家查询、检验检测项目查询。建立“一体化”的信息采集窗口,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申报系统、建立安全知识培训系统。通过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咨询、在线查询、在线申报,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建立公众参与政府网站互动平台。公众参与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完善安全生产论坛、建言献策、事故举报、网站调查四大系统。新建在线访谈、民意征集两大系统。在政务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建立公众参与的渠道,保障公民的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4)及时对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进行扩容和系统升级,建立较为完备的总局网站和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机制和强化运行管理服务。

随着政务公开程度的提高,对于政府网站的运行效率、带宽、功能等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确保政府网站信息、系统运行,对网站软硬件基础平台进行扩容和升级改造,以此提升政府网站的整体水平。

各级机构不断更新和完善局域网系统、网站和邮件系统等的装备,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4.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外网邮件系统的改造建设

总局2001年投入使用的邮件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各级机构日益增加的数据传输的实际需求,因而需要对现有的邮件系统更新改造,实现具有反垃圾邮件网关,有镜像硬盘功能的符合用户需求的邮件系统。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升级扩容工程总投资约为4.72亿元。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升级扩容工程将改善总局内网办公条件,扩展总局到全国范围内各省级节点和直属事业单位的网络连接,实现总局内网和国务院专网的互联,形成以全国范围的安全生产信息报送、安全生产灾害事故报警、抢险救灾调度指挥及事故处理信息的报送为主要内容的通信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内网业务协同办公,加强社会公众服务,形成以政务公开为基础,网上办事为核心,公众参与为动力的业务服务保障体系。

五、保障条件和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体系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及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机构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管理机构,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推进信息化建设。要高度重视组织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形成上下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大不同业务部门间的协调力度。

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明确项目责任制,建立重点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司局负责人组成,对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安全、资金管理使用和目标实现负主要责任。将项目建设任务、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到单位、到个人,确保全面完成重点工程建设,实现“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的目标

(二)建立健全项目制度保障

从工作实际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信息支撑单位的作用,做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应用、分步实施、技术服务、应用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并注重为全系统安全运行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

依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信息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落实专家审议制度、中介机构评估制度、工程建设监理制度、项目中期检查制度、项目建设绩效考核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形成公开透明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项目经理负责制,利用市场机制,确保工程质量、进度、资金和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要认真做好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和顶层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模式。

(三)资金投入保障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是跨行业、跨地区的重要的社会基础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确保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包括前期工作(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的编制、调研及评估)、项目建设期及运行维护期等。将法规和标准制定、项目运行维护等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将信息安全保障的建设资金纳入电子政务建设项目预算,将有关研究开发所需资金纳入财政科技经费预算。

由于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基础薄弱,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及信息网络日常运行维护列入各专项,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应积极支持进行有关安全生产信息化基础标准、规范以及急需应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要通过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以及调动生产经营单位和社会力量,解决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及其系统运行所需的资金投入。

(四)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各项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和信息系统应用的普及,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操作、维护、升级、对使用人员培训的技术含量很高的复杂系统,因此要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保障体系。

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需要既懂业务、又熟悉信息技术的队伍。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有效运转,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信息技术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要充分发挥总局通信信息中心在全系统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和技术归口管理方面的作用。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也要广纳贤才,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引进既懂行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相对稳定、技术全面,能够胜任本地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保障的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奖励等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创建良好的人才环境。

围绕电子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大力开展全面的技术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信息技术和应用技能的培训,除了造就一批精通各项业务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建设一支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外,还应将提高职工的信息化意识、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技能纳入安全生产文化建设、教育培训计划和考核计划,强化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从业人员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服务能力。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提升地区保障中心的能力。以市场化的方式积极规范、引导和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发展,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安全生产信息化的建设与运营中,探索新形势下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使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社会化。

(五)信息化基础装备保障

保障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信息化基础装备情况,包括办公人员个人装备,网络基础条件,要使用并及时更新维护正版软件。

(六)贯彻法律法规,确保信息安全

严格贯彻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与条例,并制定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流程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信息系统管理的有关要求,加快实施信息分级保护,要自上而下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网络与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安全责任制,信息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服务运行管理服务体系,保证网络信息安全运行。

六、投资估算

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8篇

1.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目前电力单位管理档案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手工管理与电子管理,实施电子管理时需要采用OA系统,OA系统虽然实现了无纸化管理,但存在数据丢失、无法实现数据备份、数据安全隐患大等问题,难以为档案的共享及高效利用提供有效支撑。对此,应通过采用合理的方法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档案的重要作用。采用信息化的方式管理电力单位中的档案不但能够积极转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同时能有效节省档案管理中所耗费的财力、人力,充分保障档案安全。首先,加快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输通道高速传播档案数据,单位中的各部门与员工可直接利用网络获取档案信息,这就有助于实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另一方面,加快信息化管理建设,可以让档案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在不到馆的情况下直接利用网络查询相关的目录信息与全文信息,或者是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直接整理档案数据信息,无需通过打印、复印等方式保存档案[2]。因此可以跳过传统档案管理中的多种繁琐工作步骤,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同时可节省大量的人力及财力。此外,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利用电子数据库取代纸质档案,避免因纸质档案受到时间、环境及温度等影响而出现模糊、遗失等问题,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2.电力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

2.1加快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电力单位应根据档案管理要求及自身经营情况对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首先,要积极引进新兴档案管理技术,并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模式提高电力单位内部的工作效率,从而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有利条件。其次,要注重利用最新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存储能力。还可以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档案数据库,提高管理系统的查找效率,方便于档案管理人员及利用人员高速浏览档案信息,并确保管理系统可以及时、顺利发送档案信息,以建立起安全性高、可靠性强的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3]。此外,应加快电力单位纸质档案的电子化进程,确保电子数据档案的全面性,以便为信息化管理构建出相对完善的平台。在收集与整合纸质档案时要注重管理好原档案,及时修正电子化档案,利用软件平台系统化管理电子化档案。在电子化档案的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可以采用现代管理理论建设档案应用质量管理系统,规范档案信息数据接口,采用不同的数据交换分支,包括发电厂等相关单位的数据交换分支等,保证电子化档案信息管理的标准化。

2.2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的保障体系

为了确保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则应建立起相应的保障体系。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信息化管理过程的实施均需要电力单位中的相关人员实现有效配合,沟通是配合的基础,所以要确保电力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实现有效沟通,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职责,在实现通力配合的基础上保障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其次,要建立起安全保障与防护体系。建立起现代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所有应注重调整或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功能,保证在关键时刻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应急,避免电力领域中的技术科研成果及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档案信息被非法窃取。第三,应注重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确保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使用与运行过程均有统一的标准作为约束,从而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及有效实现档案信息共享[4]。标准化与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应包括系统操作规范体系、安全运行标准体系及技术标准体系等。此外,要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可通过建立激励制度培养素质较高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从而为信息化管理提供人力资源。

2.3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方案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结合电力单位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以下设计方案。在系统功能设计方面,管理系统应具有全过程化管理功能,包括档案形成、利用及销毁等过程,同时应能够实现档案资料的编研、专题汇编、查询与统计功能,可以有效管理图片档案及声像档案。在设计管理系统所运用的技术方案时,可以采用OAIS系统,OAIS系统可在J2EE平台中运行,且具有可扩展与标准化的特点,适用于建设数字化档案馆。OAIS系统可支持多种数据库关系模型,包括MYSOL模型、SYBASE模型、DB2模型、SQLSERVER模型及ORACLE模型等,通讯协议包括SSL、IP、TCP程序等。为了平衡分布计算机网络中的档案数据计算、管理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及应用程序,在设计系统时可应用RMI技术,该技术能够使管理系统实现档案数据的远程移交,将档案管理部门下级单位数据传输到主管机构所使用的数据库当中[5]。此外,在采用上述系统管理电力单位档案时可以采用以下实施步骤:第一,对单位总部与下属机构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建设,保证各个系统之间的文件管理、历史档案管理实现无缝对接。第二,应确保单位总部能够使用统一界面完成下属机构档案信息的查阅工作,同时使下属机构中的档案资源能够与单位总部的档案信息实现互联互通。第三,在充分利用电力单位各级部门档案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分布式、开放性特征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