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1篇

一要讲求社会责任。党报集团姓党,就要对党负责;大众报人根植大众,就要对人民大众负责。作为党报集团的媒体工作者,必须时刻铭记使命责任,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做新闻,把有利于推进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努力寻求新闻报道的良好社会效果。

二要恪守职业精神。努力做到采访深入扎实,报道真实、客观、公正。面对重大新闻事件,各媒体应当有自己的身影,自己的声音,自己的见解,尽可能掌握最全面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时间发出及时权威的报道。

三要保持良好职业形象。以优秀大众报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严守新闻纪律,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工作的实施意见》,恪守职业道德,涵养正气,去除骄气、霸气、蝇营狗苟的不良习气。不该张的嘴不张,不该伸的手不伸,不该做的事不做,自觉置于读者和群众监督之下,树立大众报人的良好形象。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2篇

一、负责工作情况

(一)在政府任职工作情况

2004年1—7月份,我在旗政府分管常务工作,为确保旗委决策落实,推动政府工作健康发展,我重点抓了三件事。

一是办公室工作。主持制定了《乌中旗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接待工作制度》等规章规范,主持起草了《政府工作报告》、《旗委扩大会议报告》等重要文件,受到主要领导和各级干部的高度评价。重点规范加强了办公室工作,制定了《办公室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例会制度,实行挂牌上岗,公开接受监督。大力改进文风会风,压缩会议和文件数量。重新制定接待标准,创新接待形式,使接待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乌拉特宾馆成功升级为国家二星级宾馆。二是财政税收工作。全面调研、论证并主持实行2004年财政零基预算和苏木乡镇财税体制改革,在提升财政运行质量、调动苏木乡镇增收节支积极性方面收到了明显效果。在担任旗税收秩序整顿领导小组副组长期间,组织开展了税收秩序整顿工作,查补漏税款1300万元,不仅规范了纳税行为,做到了应收尽收,而且有力推动了全旗矿业秩序整顿进程。

三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决定》、《关于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政策法规,对执法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进行了从严治理。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156项,发文取消57项。并于7月份正式启动了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审批项目89项。为推进政府公开、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在旗委任职工作情况

城镇经济工作:

1、抓服务,力求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一是按照旗委、政府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全年工作首要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了《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意见》,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对现有企业分类排队,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分析研究,查找问题,搜寻症结,提出对策。二是先后多次深入重点企业了解情况,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排忧解难。三是组织研究论证供热公司转制方案,成功实施了公开拍卖,完成了供热公司国有转民营的体制改革。四是充分协调金融、税务、工商、电力、邮政、电信、国土资源等部门,努力促使各条管部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五是狠抓城镇和中心集镇的建设工作,会同有关领导和部门,研究规划,论证方案,制定相关政策。先后聘请专家对海镇、甘其毛道口岸建设进行了规划编制;对金泉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基地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完成了蒙古国资源合作开发项目的配套规划工作。六是深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积极调整中小学布局,全面整合教育资源,组织研究制定了《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教师全员聘任制实施方案》和《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人员分流实施方案》,共撤销学区4个,中小学17个,分流教师803人,新录用222人。同时积极探索卫生系统、自来水厂等公益事业改革。

2、抓调整,力求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并重。一是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优化资本结构,重点培育了电力、焦炭、高载能、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努力构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三优”联动的工业发展新格局。二是以矿业秩序整顿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我担任旗矿业和税收秩序整顿领导小组组长,对全旗的矿点和矿山企业进行了现场调查,制定实施了《乌拉特中旗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实施方案》,依法对全旗81个矿点和企业进行治理整顿,打击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2处,对12户存在环境污染严重的矿山企业进行了限期整改,为地方财政增加可用资金2800多万元。积极整合铁矿资源,提高了高载能工业准入门槛,限制高污染、低水平的项目进入,积极倡导发展循环经济。

二、身建设情况

一年来,我从强化学习、提高素质入手,重点抓了“学习团结、作风、廉政”四个环节。

(一)加强学习,创新领导能力

在认真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自觉地参加中心组集中学习的同时,利用早晚、周末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坚持不间断的自学,坚持从实践中学。在学习过程中,创新学习方法,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把学习理论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二是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等知识结合起来;三是把学习理论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本年度共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及学习论文6篇,读书笔记近5万字。

(二)讲求团结,创新领导方法

一是搞好与正职的关系,做到了“三不”,即尊重而不吹捧,请示而不依赖,服从而不盲从。二是搞好与班子成员的关系,做到了“三不”,即支持而不拆台,分工而不分家,通气而不封闭。三是搞好与基层的关系,做到了“二不”,即信任而不干予,爱护而不庇护。四是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不同意见,指出不指责,帮助不讥讽;对自己的不足,剖根寻源,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自我批评。

(三)求真务实,创新领导作风

一年来,针对我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点问题、战略性问题、热点问题、典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深入基层和分管各部门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全旗矿产资源开发、税收征管、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摸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准问题的根本症结,应用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了实际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注重对各地、各部门典型经验的挖掘研究,并有意识地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推广。一年来,共深入基层调研30多次,形成调研报告4篇,形成指导性文件6件,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15次。

(四)勤政廉洁,创新领导形象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3篇

一、打造强势企业文化,必须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目标性、方向性和战略性,也失去了立足于现代市场竞争的前瞻性、能动性和适应性。分析国内外先进企业成功的因素,突出企业的文化管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调动人的积极性,具有完整的文化体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基于此种认识,我们白庄煤矿确立了“围绕发展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岗位创建、融入管理”的创建原则,理出了“一年全面起步、两年升华发展、三年形成特色”的总体规划和“统一思想,充分准备;着眼长远,抓好当前;继承借鉴,突出特色;精心策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将打造强势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并规划实施。进而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成立了由矿长、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具体的办事机构,建立了党委常委分工责任制和创建工作督促协调会议制度,做到一周一碰头,一月一总结部署,为建塑特色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打造强势企业文化,必须措施得力、整体推进

我们在秉承了煤矿企业共性的企业文化特征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富有本矿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并不断有新的突破和升华,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组织、团队精神的作用发挥,突出管理文化和执行文化创新。在打造强势企业文化过程中,我们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规划,营造氛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文化归根结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必须用有型的管理制度加以整合规划,形成员工共同遵守和执行的行为准则。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套高标准、高起点,符合矿井实际的建塑规划。同时,以企业文化建塑和学习型企业建塑为重点,按照“理念渗透、行为养成、环境塑造、管理推进”四个方面的逻辑体系,确定了近、中、远期目标规划,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舆论工具,广造声势,大讲其目的意义,大讲其深刻内涵,大讲其对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和竞争生存能力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了干部职工建塑特色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在短时间内迅速营造了浓厚的建塑氛围。

2、理念渗透,凝心聚力。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灵魂。我们通过深入挖掘整合企业的文化底蕴,最终确立了“诚信、务实、高效、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诚信为本、实干创新、持续发展、兴矿富民”的核心理念以及“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学习理念等18项理念,使之成为了干部职工乐于遵循的行为规范。在理念宣灌渗透上,编辑印刷了《企业文化手册》与《企业文化探索与实践》,做到人手一册,同时利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栏、各种会议、学习时间等教育阵地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习。并通过举办以弘扬企业精神和理念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和一系列全员性互动式文体活动、竞赛考核等形式,潜移默化地教育渗透,有效解决了部分员工思想不解放、观念不转变和固步自封、怨天尤人、精神不振等消极现象,以解放思想统一了思想,实现了对企业文化建设从怀疑、观望到认同、支持、全力执行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全力打造企业文化长廊,建设矿区文化“三条街、一条线”,矿区主要建筑物、会议室、学习室、井下主要工作场所、地面车间等地点,各种精神理念及企业徽志随处可见,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企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空前高涨。

3、行为养成,自主自觉。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行为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效果。为此,我们注重制度约束的刚性管理与人性化引导的柔性教育相结合,以规范区队班前会礼仪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强力实施以人为本的准军事化行为管理,创立并完善了“一点、二总、三讲、四说、五分、六宣誓”区队班前会礼仪程序,“一点”:即点名答“到”;“二总”:即工长、盯班副区长对上班工作进行总体讲评;“三讲”即最优、最差员工站在讲平台上进行讲评,“四说”:即值班人员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体评说,并安排当班应做的各项工作,提出注意事项;“五分”:即当班工长进行工作分工;“六宣誓”:即全体起立,进行安全宣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动态转换制度,形成动态转换激励机制,并将职工的日常生活行为起居纳入行为养成管理,组织职工收看“商务礼仪”电教片,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矿区文明程度,如今职工进入矿区后基本拒绝了流动吸烟、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为推行精细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4、管理推进,精细运作。推行以“4E”标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细化管理,是文化建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为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专门成立了以矿长书记为组长的企业文化管理领导组织,按照“实用、简化、创新、高效”原则,注重与现行各项制度和现场管理衔接相融合,形成了全面实施全员分层次动态精细化考核制度,强力推行了准军事化管理制度、班前班后会礼仪、“4E”标准体系、走动式管理等各项制度机制。严格落实走动式管理,大力推行精心化考核卡和看板管理,坚持各级领导干部按照4E巡查时间不间断地巡回监督检查,深入一线,深入现场,达到管理无盲区、监督无死角、考核兑现无漏洞,促使全矿员工真正做到上标准岗、干放心活,工作不断创新,效率不断提高,实现企业管理方式由传统、经验式的粗放型向科学型、集约型、精细型、自觉型的重大转变。

5、强化学习,协调推进。学习型企业建塑是提升企业文化建塑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强化学习理念渗透。从提高员工思想认识入手,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学习只有结业没有毕业、优秀员工永远都是学生”等学习理念的渗透。使“我要学习”变成了员工的自觉行为;二是健全学习机制。建立完善了《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逐步建立起“学习+激励”式的管理模式,使员工的学习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创新学习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知识竞赛、有奖问答、开辟学习专栏、开展读书学习交流活动,以及组织各种技术比武、劳动竞赛、集中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调动了员工学习积极性,营造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良好氛围,使职工在日积月累、寓学于乐的教育渗透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本领,全矿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三、打造强势企业文化,必须做好结合文章,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创建工作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脱离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实际,企业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工作中,我矿突出“四个结合”,注重创新方式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进一步夯实了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石。

一是与安全工作相结合,靠“深严细实”打造安全长效机制。安全工作是煤矿企业天字号大事。我们将精细化管理导入安全管理之中,大力倡导“安全无小事、小事当大事、事事抓落实、确保不出事”和“职工生命高于一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做到管理求严,作风求深,检查求细,制度求全。针对影响该矿安全生产的员工“看惯、干惯、习惯”不规范行为和薄弱的客观基础条件,制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规范行为,注重基础”的安全生产方针,并严格落实走动式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在安全教育中,强化人性化教育引导,创新并推广了“三违”罚款单家属签字、亲人嘱托、协管帮教到家门、党员“零三违”示范岗、责任区以及“三违”人员讲评亮相等做法,提高了员工安全意识。

二是与经营管理相结合,靠艰苦奋斗和精打细算创造效益。确立了“质量是形象、质量是效益、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根本”的质量理念,严格执行倒逼成本制度,并将节支降耗、小改小革、收旧利废等降低成本措施纳入员工考核体系,与安全工作同步监督检查、同步考核兑现,使节约每一分钱、每一张纸、每一个螺丝成为员工的共识和自觉行为,为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可靠保证。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创新创业 教学改革 探索

0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渐步入新常态。新常态的关键特征就是要将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党的十报告把鼓励创业纳入国家的就业方阵,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关于高校共青团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青办发[2015]2号)明确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在组织动员、资源整合、载体搭建、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优势,立足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锻炼开展工作”,为促进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提出纲领性意见。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1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尽管国家大力扶持与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也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育目标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设计功利化。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一些高职院校以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作为其最终的教育目标,从培育的人才能否创造货币价值的角度去衡量教育的成功与否,这虽然出于一定的现实考量与社会需要,但是若高校培育出流水线般整齐划一的、只考虑经济效益的“人才”,而忽视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个人兴趣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这种人才培育的“麦当劳化”正是限制了对学生潜力的深挖,背离了“双创教育”应有之义。

第二,在教育内容上,课程内容比较零散,无法满足学生创业准备期的相关需求。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仅将课程简单地融入就业指导课中,课程开展的时间较为分散,周期较短,在这种制约下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不可能得到较为完善的展开和深入,也不能引起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与情感变化,导致“双创”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第三,在教育主体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并且没有形成专业的讲授队伍。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向还是以普及性相关知识为主,这一方面授课教师创新创业的相关经验较为缺乏,多数为学院派,缺乏市场派的有实际经验的授课教师,因此往往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出现“重灌输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不足,使教没有成为市场对人才发展崭新需求“发现者”,所讲授的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最终使学生对教师的能力产生怀疑乃至不信任。

第四,在教育评价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还是以“听话”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在评奖评优方面往往给予那些课堂纪律好、考试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喜欢的学生干部,却并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品格的各种外显形式纳入学生的主流评价当中,使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意义凸显出来,进而引导与激励大学生树立将创业理想与兴趣。此外,创新创业实践阶段配套服务力度较弱,创新创业服务活动之间的协同性有待加强,创新创业服务活动过程未能很好兼顾实践性。

2探索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

第一,确立“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崭新思路。一是,坚持与贯彻“两手抓”改革思路,一手抓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思维创新能力的积极性,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为管理载体,确立与完善以“基本分+奖励分一惩罚分”学分制度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活动作为“奖励分”的重要内容,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手抓重点项目培育,通过打造“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有利于形成由点连线、连线成面,以点带面的学生“三创”体系新格局,做到以赛助教、以赛促学、以训促创。二是,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作用,面向学生群体开放教师科研资源,实施任务驱动、项目主导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教师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研发的培养模式,利用教师的优质科研资源和高质量科研平台,将学生带入学术前沿,亲历科研过程,感受科研思想,激发科研兴趣,进一步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促进一批学术精英产生。

第二,坚持“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在教育原则上,我们应坚持在“双创”教育过程中坚持传承意识与时代意识的统一、求真意识与情感意识的统一,政治意识与专业意识的统一。一是,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要在继承与批判前人的智慧经验积累中才得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向学生在实践基地活动中务实前人先辈的经验知识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又使他们根据时代的要求具备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二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理应注重知识传递的真实性与情感性,前者是价值判断确立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受教育对象“接受了、认同了相关真理时,才有可能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认识。”因此,要让学生在双创教育活动中提升对感性材料的可信性,同时也要通过相关的情境创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使其真正地从一个“旁观者”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者”角色:三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偏离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主流方向,不能将“创新”变成一些别有用心人士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借口和工具,我们应让他们的专业技能得以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

第三,优化“双创”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路径。一是在具体目标上:首先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法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基本技能、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为目标为目标。其次突出实效,以基地的长期化、渐进化为目标。再次形成合力,以高校、基地等的全面参与为目标。进而整合与完善这些基地的创新培育作用、素质拓展作用、人才孵化作用。二是在实施途径上,要创设和整合各类“双创”教育实践基地资源整合的措施。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理应打破过去“唯学历”的人才选聘思维,应破格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与能力的优秀人士成为专任或兼职教师,通过以点对点、以点带面的方式来塑造与培育出专业的“双创”师资队伍,取代“学院派”教师的独角戏。

其次,要构建了从基础设计到综合创新的多层次、多模块、多学科交融的阶梯式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突出重点,相互辐射。如构建思维引导、专业创新和实践训练三类显性课程,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三个层次校园文化隐形课程。

再次,通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科技竞赛、学生社团等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对于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的模式进行创业实践服务。进而完善各类基地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然后,“双创”教育基地运作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估、共同监督。“双创”教育如果只有学校在“唱戏”,那是不可能出彩的。这必须依靠社会各方的共同协力,如政府理应出台更多创新创业政策的扶持,更为重要的是相关的企业与单位理应加强与学校在“双创”教育方面的合作,形成与孵化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育平台,如构建“N+I+N+N”四级一体创新创业训练孵化平台,使学校能了解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定位与要求,企业或单位又能在学校对“双创”教育的不断改进中降低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新媒体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传播思想、文化、国情、社情和民情,表达观点,宣泄情绪,是校园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安徽正在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意义重大。[1]作为知识份子聚集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高校,忽视网络文化建设,放松网络文化管理就有可能丧失对国家政权、经济命脉、传统文化和社会舆论的主导权,后果不堪设想。2000年,同志在共青团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时就曾强调:“特别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带来的影响,努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打好网上宣传教育的主动仗。”2010年1月23日,他又就互联网建设和管理提出了“五项要求”,提出:“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一、研究的方法

在开展调查之前,笔者进行以下三项研究假设:1.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领导机构相对完善;2.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未能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成长的主观需要;3.新媒体平台建设成为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新课题。

笔者通过登录安徽各高校校园网站进行访问调查,并对安徽省10所高校进行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其中选取有效样本为767份,男性398人,女性369人。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之“危”

校园网络占领着高校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而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仍面临一些困难与威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忽视师生关注度和吸引力,缺乏群众基础,教学、文化、服务功能发挥不足,网络浏览量不大,已经成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第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鲜明性特点,良莠不齐、繁杂传播的网络信息会给大学生的造成严重冲击,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三,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初步形成,但影响力和实效性有待增强。第四,校园网优秀文化产品缺乏,供给能力不足,缺乏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服务,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要求还有距离。第五,错综复杂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而高校的网络应对与疏导机制尚不够成熟完善,处理不当就容易触发“蝴蝶效应”,使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矛盾不断蔓延、升级,影响校园和谐稳定。

(二)安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之“机”

安徽高校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也蕴含着新的机遇,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安徽各高校在信息化投资方面基本保持平稳增加,千兆主干宽带已成为校园网主流,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校园网站建设成绩突出,校园网络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全省教育系统电子政务专网已建成了专用网络应用系统,形成了连通省市县三级和所有高校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第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逐步健全。近年来,从国家有关部门到安徽各高校都在网络规范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0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年全国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会议召开,2007年年初同志发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重要讲话。安徽各高校陆续建立健全了网络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制、校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安全保护机制、网络监管机制等工作机制,明确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部门、工作职责和制度,许多学校和二级学院都建立了承担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专兼职人员队伍。比如:安徽理工大学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试行)》、《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安徽理工大学校内优秀网站评比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共青团组织微博使用与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

第三,新媒体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兴起,安徽各高校大力开发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丰富内容供应,形成了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学术、新闻、服务类校园网站为主体,以BBS、QQ群、博客、微博等网络互动新媒体平台为补充的网络文化阵地。比如:安徽师范大学拥有近10万注册用户的蓝天BBS、总浏览量超过400万人次的“中国辅导员网”以及深受大学生喜爱、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的“丙辉漫谈”栏目。安徽理工大学建成了以新闻网、就业网、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教学资源网为主的一批网络文化传播平台,以促进新生、家长、校友、师生交流沟通的共青团组织微博、QQ群、飞信群为补充的一批新媒体渠道,以及网络精品课程、电子图书资料资源、心理健康咨询、创业教育频道等一批特色鲜明、在师生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栏目。安徽大学建设的“安青在线”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实现了精品校园文化的不断传承、延续和发展,两次被评选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安徽工程大学全校13个学院党委、党总支建成开通“红色博客”,集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互动性为一体,根据时代特色和网络语言特点选登优秀博文,为广大党员提供了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平均阅读数在3000次以上,增强了网络党建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事实证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要想将安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好,就必须深入研究其发展规律,掌握其发展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结合时展的新形势和学生学习成长的新需求,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是繁荣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关键所在。[2]今后,安徽高校应认真贯彻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徽网络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安徽网络文化建设研究[J].江淮论坛,2010(1):182-188.

[2]李卫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8(1):4-11.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上海市;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1-0082-04

一、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和内涵

(一)现代服务业概念的提出

服务业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所有其他行业。现代服务业是主要用于理论和政策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它的分类与统计上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不同。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现代服务业”的提法,2002年 “十六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

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并无实质差别。总的看来,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的(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宽泛的(不太严格的)概念。第三产业基本囊括了现代服务业的所有领域。

二、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而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现代服务业具有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产出的高增值性、供给的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它广泛渗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阐述了加快发展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意义。上海市《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则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大都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是适应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升上海的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发挥综合优势,更好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简言之,当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是上海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上海市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服务全国的迫切要求。

三、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0年超过第二产业,保持在50%以上,2008年达到53.7%。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主导产业。

表1是主要年份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表2是上海市主要年份六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情况,表3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情况及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北京市的比较。这些数据大致可以反映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注:信息产业增加值含有与其他行业的交叉重复因素,本表中“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扣除重复计算因素;商贸流通业中不包括餐饮业增加值;加“*”号的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

在上海市六大支柱产业中,除汽车制造业和成套设备制造业属于第二产业外,信息产业、金融业、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范畴,占据六大支柱行业数的2/3(见表2)。从增加值看,经进一步计算,2008年,上述四个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25%、10.53%、9.25%和5.46%,合计占全市增加值的37.44%,占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的82.28%。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呈不断提高趋势,2007年,第三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4%,超过第二产业,2008年贡献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60%左右(59.8%)。表3中数据显示,上海市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北京的水平。

(二)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1.服务行业结构呈现集聚态势,金融、批发零售等六大行业已成为重要支柱

金融、批发零售、物流、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已逐渐成为上海市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4%。200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约144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19.6%,成为贡献最大的产业;批发零售业占全市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5%以上;物流和房地产业2008年各实现增加值约750亿元左右,均占全市服务产业生产总值的10%左右;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这两类新兴服务业产值也逐年提升,在2008年的比重都已超过8%。

2.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上海市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会展和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迅猛,成为上海市服务业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行业。2008年,公共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仅次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培训业中,在沪外国留学生人数比2006年增加近1000人;医疗卫生领域,新增医院13所,医生2400人;图书出版种数达到17780种,比2007年增加822种,总印数达到2.64亿册,比2007年增加0.24亿册。

3.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中心城区已成为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心地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5%,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75%,对全市服务业增长贡献突出。同时,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如外滩和浦东陆家嘴地区形成了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虹口北外滩地区集聚了大量航运服务企业,南京路、淮海中路和四川北路等区域形成了“四街四城”的商贸业集聚格局,静安区、卢湾区和黄浦区集聚了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服务企业。

4.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日益明显

随着上海市服务业规模的扩大、领域的拓宽和业态的创新,从业人员日益增加。2008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已达579.70万人,比2007年增加67.08万人。服务业发展对地方经济也作出了主要贡献,2008年上海市服务业地方税收约占地方税收总额的53.67%。

(三)上海市现代化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对内、对外开放不够

对内开放即允许不同所有制经济都能进入,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服务行业。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整体的开放缓慢,导致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事实上,上海市的一些高端服务产业如金融保险、电信邮政、供电、铁路、民航、港口等领域长期以来大多被国有资本所垄断,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一度禁止进入或者受到极其严格的限制,第三产业行业主管部门集管理者、所有者、经营者职能于一身,而政府的管制又不够有效,导致这些行业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投入不足,产出率较低。

多年来,上海市招商引资的重点多在工业领域,对第三产业领域的开放关注不够,上海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利用外部资源方面差距很大。近年来,虽然上海市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但主要集中于餐馆、宾馆、零售商店等传统服务业,对于涉及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安全的第三产业领域缺乏开放经验。目前,外资进入上海市第三产业还要面对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较多的限制。对外开放不足也是上海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效率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第三产业的竞争力不强

从服务贸易来看上海市的第三产业竞争力,到2007年底,上海市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69.1亿美元,进口341.8亿美元,虽然是我国第一服务贸易进出口省市,但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只有1.05%。除旅游服务外,我国在服务贸易的各个部门都不具有明显的国际优势。

企业规模是决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由于受体制和政策性因素的制约,我国第三产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第三产业企业组织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决定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潜能较差。传统观点认为,第三产业企业的规模应小于工业企业,但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服务企业的发展模式,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兼并和重组活动日益频繁地发生在第三产业领域,其规模得到了超常规的扩张。制造企业的经营领域中第三产业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主导位置也越来越突出,比如GE公司、联想公司,其收入50%以上来自于服务业务。

3.第三产业的高素质人才缺乏

随着上海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对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第三产业专业人才匮乏现象也随之凸显,第三产业高级专门人才储备不足,第三产业的蓝领人才也存在结构性短缺。长期以来,国家重视高等教育而忽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历教育而忽视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机制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四、加快上海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指导意见》对长三角地区发展目标的定位是到2020年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按照《指导意见》,上海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方略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优先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二是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三是大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具体来说,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协调的职能。特别是在积极营造适合现代服务产业集聚的软、硬环境上下功夫,以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保障,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促进和规范企业对现代服务业开发的基础上,破除各种行政壁垒,打破部门分割,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建设、其他市政设施建设以及人才的储备和引进体系的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来吸引要素资源和目标企业进驻。此外,需切实营造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在土地、融资、财税等政策方面适度向现代服务业倾斜,以有效吸引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集聚,并加快与国际体制接轨,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品牌效应等,诸如此类都是政府部门可行的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强化区位优势,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无疑会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机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的作用,通过强化区域优势,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培育和促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空间内的集聚发展,促进服务业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并形成产业共同进化机制。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需求,应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并积极做好相关配套建设,使管理服务与配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人才集聚高地、管理服务高地与要素配置高地的多种功能。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风建设;现状;归因;对策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文化传统、办学理念、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在人口红利减少,校园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加强学风建设,培育高质量人才,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是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的加强了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学风问题依然突出,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1.学习目标迷茫,学习动力不足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绝大多数的同学把考入名校作为他们学习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后,他们以为进入了“保险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们思想上不求进取,专业上不求甚解,作风散漫,迟到,旷课、早退屡禁不止。他们把通过大学考试,顺利的拿到毕业证作为他们大学阶段学习的目标,在灌输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的转变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的出现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同学的学习,对整个学风建设起到阻碍作用。

2.价值观淡薄,学习观念错误

在信息爆炸的社会里,不少名校高学历低能力的学生找不到工作,低学历高能力的学生取得事业上成功的事例被大家所熟知,在这些信息的引导下,不少学生形成了“学习无用,能力之上”的观念,他们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会、分团委的工作,他们希望借此来提高自我,为以后找到高质量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大学里的主要任务学习却被放弃了。

3.专业认知不足,专业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专业有了兴趣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主动学习本专业的知识,然而目前不少学生对专业了解不足,他们不知道本专业要学什么,要培养哪方面的专业能力,出去之后做什么,他们也知道在大学里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他们只是把学习当作任务一样完成,久而久之,他们很难抵御来自校园里的各方面的诱惑,从而慢慢偏离主轨道,对学风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产生高校学风建设原因探析

社会原因。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因素显现。受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部分教育者和学生呈现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校园中滋生,大家一味追逐物质享受,忽视了学习。2.当今多元文化对高校学风产生消极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种先进文化大量涌进为我所用,但随之而来的一些腐朽文化的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正确辨别是非对错,以致他们在思想认识和意识形态上出现了混乱和偏差,引起了部分学生质疑大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从而丧失学习动力。

学校原因。1.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凸显。近年来,中国初、中级教育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了转型,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域间转型程度不同,不少地区,不少学校本质上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为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的升学率。不少学校给学生灌输“现在累就是为了以后轻松,进入大学就好了”思想,在经过高强度灌输式教育之后,进入大学这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目标达成的情况下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2.学生专业填报缺乏引导。目前,学生专业的填报都是在对社会初步认知,对专业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很多时候学生填报的志愿和自己想学的并不相关,学习积极性必然受挫。3.高校学风建设不成体系。学风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是在各部门相互协作下达成的,目前,高校学风建设是由各个部门分开进行的,各部门对学风建设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也不尽相同,彼此间又缺乏沟通,分工不明,很多时候又做了很多重复的工作,并未形成合力,事倍功半。

家庭原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其中,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其他人。家庭环境在子女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会和父母进行沟通,父母也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经历,和自己的价值观给学生挤出一些建议,制定一些目标,这些建议、目标绝大多数是积极向上的,能够帮助教师在学校里开展各项活动,但也有一些建议如:在大学里就是玩,混个毕业证就好;在大学里主要锻炼能力,学习只要不挂科就行。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大学倡导的主流观念和家长给他们的不一样时,中间的一部分会迷茫,不知所措;一部分会忽略老师的建议,坚定不移的听从父母的。不利于开展学风建设等其它工作。

学生个人原因。当前,大学新生普遍出生于95后,时代特征在他们身上格外鲜明,他们敢想、敢闯、敢做但不愿意吃苦,自制力较差;他们有激情却缺乏钻研精神;他们独立意识强,但过于自我,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观念;他们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但辨别能力较差。在大学这个充满诱惑的小社会里,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去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一旦他们在后面发现学习有困难后他们又很容易自暴自弃,在学生中产生消极影响,从而整体上影响学风建设。

改进和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路

1.学校应该加强宣传,统一思想,加强师生对学风建设的认知。

学风是推进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关乎学校生存和发展,全校师生应该提高对学风建设的认识,把自己的部门工作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说影响学风建设的话,不做影响学风建设的事情。

2.尽快构建学风体系建设

学风建设很空洞,学校应该科学规划,建立起学风建设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反馈体系、考评体系。即我们应该明确我们学校的学风建设的长期目标及阶段目标,确定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意见和措施办法,制定学风建设的评价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3.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全体动员,全员参与。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教风建设,注重教风对学风的影响。“师者,学生的楷模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精神面貌、专业素养、治学态度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人制宜,制定最适合学生的授课计划。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角色,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最适合他们的授课计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充分发挥专业老师的专业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兴趣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老师的专业性,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过程中慢慢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2)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重要作用。学风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的体现,学风建设的很多问题都是由学生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所造成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就成了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辅导员、班主任是最基层的学生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辅导员应该重视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性。在平时工作过程中,将学风建设与之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重学习,爱学习的价值观、人生观。

(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干部担负着学生活动的组织,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很多时候他们被认为是优秀学生的代名词,他们的思想观念对其他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有鲜明时代特征的90后的学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的作用,打造一支学习型的学生干部队伍。

4.营造有利于学风建设的外部环境

(1)注意校风对学风的影响,加强学校校风建设。校风是各院系系风、寝风、学风等风气的汇集,是学生精神面貌的展现,校风和学风是相辅相成的,校风不正,学风必然不正,学校应当加强学校校风的建设,形成“厚德、笃学、求实、拓新”的校园风气。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各层级的学风建设交流活动,习长补短,开展各层级的学风建设问题研讨会,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风建设的二课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

(3)加强舆论宣传。要注意发现和大力宣传教师和学生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宣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充分宣传在学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以激发全校师生参加学风建设的热情。(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璐.再议有效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48-50.

[2]姚利民.大学有效教学特征之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1,4:42-44.

[3]吴刚平.价值层面的有效教学观念探析价[J].全球教育展望,2007,4.

意识形态实施意见范文第8篇

随着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渐深入,电影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钻石模型,结合电影产业本身具有不同于货物贸易的特性,提出从融合的角度,借助新媒体发展的契机,增强外贸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电影业;钻石模型;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01-02

1 选择波特钻石模型的原因

电影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与文化创意具有相同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更适用于此。

(1)电影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行业,特别强调人力资本等高等要素的培育。没有长期的专业培养和教育,是不可能从事电影行业的创造性的工作的。电影行业又是一个特别强调创新的行业,而这正是迈克尔・波特理论的核心,波特认为创新是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

(2)迈克尔・波特强调企业组织与结构的变化和企业的竞争欲望与创新冲动对竞争优势的作用。电影行业恰恰就是一个特别强调创新冲动和标新立异的行业,没有创新冲动和标新立异,就没有创意和文化。

2 电影产业钻石模型分析

2.1 生产要素

(1)融资结构不够完善造成资金要素缺乏。当前中国电影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以股本融资为主,融资额度有限。同时,中国电影融资的担保体系相对不完善,小额投资、私募资金和间接的融资所融合的资金很难得到回馈和保障。

(2)银幕数量增长迅速。数字银幕、3D银幕、IMAX银幕都是整个电影产业技术革新的具体表现。中国数字银幕迅速增长,2012年总量达到13118块,位居世界第二。

(3)专业电影管理人员缺乏。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不仅仅是影片本身的竞争,更是管理人员素质的竞争。目前电影业管理人员在专业性不强,在国内市场过度营销,不正当竞争,在国际市场不熟悉国际市场运作模式,不擅长电影的国际营销流程,又不能清楚分析电影观众的消费心理,严重阻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4)新生代导演数量缺乏。目前国内少数创作者对影片商业性的理解仍然片面,以血腥、暴力、恶搞和低俗为噱头,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还未能杜绝。在国际上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导演为数不多,青年电影创作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品牌效应。

2.2 需求要素

纵观中国的国内电影市场,自身需求基数较小,但增长迅速,趋势向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还在持续增加,这表明中国的电影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市场需求情况却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国“功夫片”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但类型过分单一,热潮之后难免显得后继乏力。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审美预期、语言等方面的差异造成解码失真,使中国的电影影片在国际竞争中产生较大的文化折扣问题,导致目前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有限。

2.3 相关及支持产业

相关及支持产业是指国内是否存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

(1)衍生品行业。

电影产品制作周期较长、影片前制、拍摄和后制中的复杂性、分散性的特点,决定了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其他相关产业配合与支持。但相关及支持产业一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薄弱部分。2013年全国电影产业总收入达到276.8亿元,其中票房收入217.7亿元,非票房收入45亿元,非票房收入占比仅1/8,与美国非票房收入占比2/3相比,仍然处于小规模发展期。

(2)产业园区建设。

目前中国主要的十大影视基地,如横店影视城、上海影视乐园、中山影视城等。这些影视基地对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已知的十大影视基地外,目前中国已经立项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有110余家,除此还有很多在建的项目和计划建设的项目。而新建影视基地中,95%的项目投资过亿元,总投资约500亿元。

但在国产影视剧的粗制滥造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先前建设完毕的不少影视处于亏损状态下,中国的“好莱坞”、“华莱坞”真正能够做到名副其实的并不多。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壮大、电影产业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众多“影视产业园”如何能够真正挑起中国“好莱坞”的重担,尚需时日。

2.4 企业战略及同行业竞争

(1)企业战略方面。

电影制作企业通常存在大片扎堆儿恶战、影片主题单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导演、演员人才稀缺,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不成熟表现。另外,国产电影存在对中国的文化品质和特色不重视,盲目地模仿好莱坞的高科技和娱乐性,而丧失本国文化特色和底蕴,丧失真正的竞争优势。

电影相关企业战略结构不合理。缺乏国际化的市场营销观念及方法,没有把电影产品看成一种商业产品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无法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是电影相关企业在营销的观念上的重要缺陷。

(2)同行业竞争方面。

在电影发行和放映方面有一定程度垄断因素存在,但具有全国性垄断势力的大院线还没有形成。在电影发行领域,内地发行公司约300家,民营企业占90%,外资目前仍不被允许参与电影发行环节。如表1所示,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传媒、等排名前10位的公司占据了发行市场80%以上的份额。

表1 2011-2012年发行主体市场份额占比

中影华夏华谊光线博纳美亚华乐视安乐星美其他

201138.624.32.04.28.11.60.10.21.119.8

201242.025.69.36.33.32.51.51.21.07.3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在电影放映领域,万达影院、中影星美、上海联合等10家院线排名前十位,且近三年排名基本无变化。目前中国现有国有电影发行单位2000多家,拥有境外影片全国发行权(无进口权)的公司有两家,分别是国有独资的中国电影集团发行公司和由19家国有电影股东单位组建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拥有国产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国有制片单位31家。

这几家公司几乎垄断了中国内陆的整个电影市场,其他的电影公司都是一种小而散的模式存在,跟上述几个大的电影经济公司相比基本上没有竞争力,垄断的存在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2.5 政府扶持

纵观任何一个电影事业发展良好的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其政府的支持无一例外的成为产业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为支持国产电影的海外拓展,2004年广电总局批准成立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后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同时,近几年广电局以及国家电影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频繁推出政策,给发行、放映方以补贴,如《关于返还放映国产影片上交电影专项资金的通知》、《广电总局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进资本投资广播影视产业的实施意见》等。

但是应该注意到,由于中国电影行业起步较晚,相关政策仍不健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目前补贴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电影主管机构对电影行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意识形态导向、价值观导向层面,而对电影业作为文化服务贸易的重要产业以及其出口的重要潜力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2)中国版权制度建设仍有待加强。如中国的《让子弹飞》在国内上映3天就出现高清盗版,海外也已出现盗版,这样就很难有下游市场开发。国外有惩罚性赔偿,但是中国没有,只有损失赔偿,令人望而却步。中国版权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2.6 机会

(1)数字化是近年来引领电影变革的核心技术。当前,全球的很多影院都拥有2K、4K、IMAX、3D、IMAX3D等5种数字放映技术。这些新科技的引入改变了电影产业原有的结构,体现在电影产业制片、发行和放映等环节上。制片环节来说,数字化提升了整个流程的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创新生成提供了更多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发行环节上,原有的发行渠道被拓宽,有限电视网络、宽带网络以及卫星传输成为了新的放映渠道。

(2)视听新媒体,以及随之涌现出的视频网站成为电影业重要窗口和延伸。目前土豆网、酷6网、搜狐视频、爱奇艺、豆瓣电影、10多家电影网站,已成为电影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上的重要传播平台。

(3)合拍片数量增加,为国际市场进入提供契机。近年来,西方一些电影发达国家的合拍片比例都很高,如英国达60%以上,意大利达40%以上,法国也逼近40%。全球化背景下,合拍是大势所趋。合拍电影为中国电影走出国门创造机会。中国2009年至今,每年立项报批的合拍片数量在60部左右;2009年至今,中国的合拍片数量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了10%的数量增长比例,2011年甚至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30%。

(4)海外并购。中国电影企业也开始借助资本运作进入国际电影市场。2010年橙天嘉禾娱乐集团宣布以1.94亿港元(2500万美元)收购好莱坞传奇影业公司3.3%的股份,成为首个入股好莱坞影业的中国公司。2012年大连万达集团和全球排名第二的美国AMC影院公司签署并购协议,并购总交易额26亿美金,之后还将投入5亿美元运营资金。万达收购AMC公司后,将同时拥有全球排名第二的AMC院线和亚洲排名第一的万达院线。

3 对策

针对提高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政府、行业协会层面,中间层渠道,核心层为电影产品层面。

3.1 政府、行业协会层面

政府职能需要转变,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为电影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通过参与GATS、RBFS等国际服务贸易谈判,为中国电影业发展争取主动,尽量营造一个健康、宽松的宏观环境。

(1)对前端制作方面:进一步强化信息透明度,及时披露审片标准,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扭曲和曲解,以避免制作核审过程中影片的自我现象。多鼓励创新,鼓励电影作品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电影类型,协助、支持青年电影制作人的成长,并将相关补贴用于此。

(2)对后端发行和放映环节:对于这些盈利性环节,让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在这一环节的角色是监督管理者,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遏制票价乱象。不断

提高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深入,知识产权保护已经从传统版权保护扩大到了在线内容盗版问题。

3.2 渠道层面

在传统渠道构建方面,通过海外并购和合拍电影等方式,进一步拓展传统受众范围和传统渠道规模。利用借船出海办法,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帮助电影产业提高渠道竞争力。

在新渠道构建方面,抓住新媒体的发展机遇和三网融合的契机,凭借电影产业数字化技术的优势,借助各种方式进行产业链横、纵向并购以及跨行业合作,如电影频道走出去、并购海外在线视频公司等,从而达到宣传中国文,减少文化折扣问题的目的。

3.3 电影产品层面

针对目前电影产品自身竞争力不足影响海外推广的问题,需要通过人才战略来解决。

(1)培养现有青年导演、编剧。进一步实施青年导演、编剧等扶持项目,给青年电影人才成长机会,支持新锐导演、新演员面孔参评国际奖项,提高国际辨识度和国际知名度。

(2)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国内电影类专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对电影行业的经营、管理、宣传、推广等很少涉及,也是导致相关专业人才难求的原因之一。

(3)吸引复合型人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电影产业领域,重点坚强创作、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专业交叉培养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

(4)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注重海外创意、研发、管理、经营等高端人才的引进。

参考文献

[1]Akbar Marvasti and E.Ray Canterbery,culture and other barriers to motion pictures trade[J].Economic Inquiry,2005,43(1):39-54.

[2]Marshall Reinsdorf and Matthew Slaughter,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and Intangibl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

[3]张庆威,吴国蔚.中国去工业化问题研究与展望[J].国际贸易论坛,2012,(3):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