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成立农业合作社的好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又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的农业合作关系,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归大堆、硬撮合”,而是农民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自发性地广泛联合,是农业生产者自愿结合起来,将资金、劳动、技术和其他生产资料作为股份入股,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从而实现互利的目的。
1 农业专业合作社与的不同之处
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村有着本质的不同,区别在于:
1.1 主体不同。计划经济时期的主体是全体农民,今天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是部分农民。
1.2 时期不同。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1.3 目的不同。计划经济时期的的目的是壮大集体经济,越公越好、越大越好,而今组建的农业专业化合作社的直接目的是使社员加快增收,最终目的是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2010年提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1.4 自愿程度不同。计划经济时期的是在“自愿”的前提下,用行政命令强行组建的,而今的农业专业化是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组成的。
1.5 分配机制不同、社员积极性不同。时期的分配机制是大锅饭,大帮轰,每个人的劳动成果与报酬挂钩不紧密,社员没有积极性,而今的农业专业化合作属股份经济,每个人的劳动成果与报酬紧密挂钩,此外还有股份分红,企业返利,社员积极性空前高涨。
1.6 二者的入社资产范围,生产能力与劳动力素质不同。计划经济时期,社员入社资产仅限于土地、车马和生产用具,当时的生产能力、劳动力素质低下,而今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入社资产既包括土地、设备,还包括资金、劳动技术和知识产权,当今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素质都较以前有极大提高。
2 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1 使农民抗击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
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不能很好地抵抗各种风险,2009年的那场雪灾,农民损失惨重。农业专业合作社运用集体的力量,比单个农户抗击农产品价格与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解决了农民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2.2 农业专业化合作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加快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占有重要地位,农业专业合作社大大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农业专业合作社比现存的订单农业更适合市场经济,订单农业也签立合同,但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时,农民就很难执行订单价格,使企业的风险加大。实践证明: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企双盈的好事,更是农民加快致富的一条新途径。
2.3 提高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和谈判地位
农业专业合作社要比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不知大多少倍,在竞争和谈判中规模大、实力大,能力和地位都得到提高。
2.4 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七个统一”降低了农民的营运成本,解除了农民很多繁杂劳动
合作社在内部“统一提供种子、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收购价格、统一储运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统一利益分配”降低农民的营运成本,解除了农民很多繁杂劳动。比如,以前农民只能在简单的育秧棚内一家一户育秧,现在不单育秧,就连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技术等方面都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农民不用多操心了。农民在合作社中还能优先享受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营销服务。
2.5 企业农户实现互利双赢
农业专业合作社属股份制经济,这就把企农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用现金、土地、知识产权入股,入股可分红利,企业也获得了稳定的生产资料、技术和劳动力,合作社的“七统一”可获更多利润。
3 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应采取的对策
3.1 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要因乡、因村、因地、因人而宜。合作社成立的模式、生产的产品、入股的方式(可以是土地、资金、技术知识产权入股),可根据当地的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
3.2 大力招商引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农村与农户建立合作社,以企业为龙头,实行专业化生产加工、流通模式。
3.3 各级政府、各种宣传媒介要大力宣传农业专业合作的好处,各乡村要组织农民到现场参观、观看各种宣传资料,启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尽快转变观念,行动起来。
3.4 县级及其以下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要尊重农民的创新能力,激发农民的创新潜力,营造好各种环境氛围。
3.5 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要下基层包村、包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但一定要在自愿的前提下,切忌拉郎配。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黑龙江
一、黑龙江省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显著效果。截止2010年12月,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14347个,其中农民成员148671个,带动农户110万户,从事种植业合作社的7496个,占总数的52%;养殖业3991个,占总数的28%;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合作社2258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6%;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合作社有345个、运输的324个、储藏的合作社48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8%;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的合作社1823个,占合作社总数的13%;从事农业生产资料购买的1069个,占合作社总数的7%,其他行业合作社1071个,占合作社总数7%。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作多年的时间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牵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和合作经营理念相对淡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而且全省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明显滞后,上述状况与我省农业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严重制约着地区农业发展。
(三)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黑龙江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四)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成员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无章程,无账目,合作社的成员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内容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的领办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公司制企业管理相混淆,在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办理。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成员行使民主权利和切身的经济利益。
(五)匮乏资金以及科技支撑薄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障碍。2009年时,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户均出资额为89.72 万元,比全国户均81.05万元高出8.67万元,但并不证明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实力强。原因是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没有验资程序,只是由成员相互认可并在申请材料和章程中做出记载即可,真正出资到位的极少;其次是农民以实物出资不需进行评估和过户,而实际上这些实物基本上还在农民自己手里,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流动资金。再次,得到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过去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项目,而新创办的合作社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具有法人资格,但因其承担的有限责任没有实际资产做担保,因而贷款难的问题不易解决。一些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别是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缺乏科技力量支撑和有效快捷的信息渠道,难以实现做大做强,只能是维持现状。
三、促进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合作社人才培养。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化进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应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市场经济基本知识,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逐步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状况,推动农民专业合作
社在农村健康发展;建立业务培训制度,培养一批合作事业的积极分子和带头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内部教育和学习机制,引导社员加深对合作制度和组织章程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对合作社的认同感。
(二)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当前,我省农户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非常了解的比例很低,甚至有一部分农户根本不知道。对合作社不了解必然会导致农户没有产生参与的意愿,所以应该从思想上对农民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让农户深刻地认识到发展专业合作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农户的合作意识,激发农户的合作动机,创造农户的合作机会,启发农户的合作实践;另外要积极宣传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户来参与合作社的组织建设。
(三)加大对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安排扶植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等服务;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国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建设项目,可以优先委托和安排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另外要落实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等;另外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善对农民合作社的信贷服务,简化审批手续,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季湘铭.发达地区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浙江大学,2010.
提升咖啡品质
云南德宏州宏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4年,董事长熊相人从5亩咖啡地开始创业,到2014年,公司咖啡产品不仅销往京沪深等大中城市,更远销韩日新俄等42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咖啡种植规模最大、深加工能力最强、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咖啡企业。
宏天实业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咖啡、橡胶、茶叶、稻谷等农业产业开发。目前,宏天实业公司注册资本为6710.79万元,公司现有员工近2000人,下设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和云南后谷咖啡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
“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熊相人说。
熊相人认为,建设咖啡种植与加工结合、休闲与观光结合的现代农业生态园,便于提高科技含量,生产绿色的优质农产品,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占领国内外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钟真表示,咖啡是我国热作地区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咖啡企业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外部性;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发展应在加强主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热区生态与资源禀赋,拓展产业链条和经营范围,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双提升。
创新利益联结模式
近年来,宏天实业公司通过强化一产基础、优化二产结构、健全三产功能,促进咖啡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并通过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尽可能让咖啡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好处惠及更多的咖啡种植农户。
打造“合作社+”的现代农业模式。宏天集团总经理杨栋钦说,公司开发种植咖啡27.3万亩,实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及“反租倒包、抽签管理”的咖啡种植经营管理模式。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户近6万户共30余万人。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公司通过农民入股、保底收购+二次利润分配、建立产业联盟、土地流转租金+农民工资+社会保障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
以介桃村李长伟家为例,承包20亩咖啡林,亩产1吨鲜果,收购价为3000元/吨,20亩年收入6万元;20亩林地租给公司,林地租金每年按500元/亩计算,20亩年租金收入为1万元;作为合作社的成员,按股份每户每年可得800元左右的分红。以上三项相加,李长伟一家一年的收入为7.08万元。
企业增利与农民脱贫同步进行。公司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瞄准贫困人口,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直接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农民能直接达到脱贫增加收入目的,同时还能示范和带动周边的乡镇、村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帮助农民脱贫增收,扶贫的效果明显。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谭智心表示,宏天集团在农产品产地采取产业扶贫的优势在于能够就地解决贫困人口的生问题,通过产业化的带动力量,将贫困人口纳入到咖啡产业的链条中,形成各方共赢的利益共享机制,最终实现资源、资本和老百姓支持的有机统一。
推动“互联网+”信息化合作社建设。杨栋钦说,为推进信息化合作社建设,公司对每个合作社进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互联网普及,建立公司农业合作社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实现合作社种植、收购、库管、资金流、技术培训、业务咨询、市场与反馈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咖啡种植、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在线监控及网上,健全产品可追溯制度。让消费者清楚地看到每个环节,体验完整的咖啡文化,消费健康绿色的咖啡食品,从而实现具体品牌宣传化及利润最大化。
机制尚待完善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在于打破产业的界限,形成农业和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核心在于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议政府从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建立完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
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合理用地需求。首先,在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业旅游观光等设施建设。其次,通过农村闲置林地、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要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完善多渠道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应大力改善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以及供水供电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1 现行农业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以后,我国农村实行了的土地政策。这种制度在80年代初适应当时我国生产力的状况,极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收入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显示出其效率低下、交易成本过高的弊端。
1.1 小规模经营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下,户均耕地面积只有五亩左右,这种土地规模过小的状况使农户应用农业科技达不到规模效益,一些先进的农用机械和农业技术在零碎分散的土地上无法使用,既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又限制了农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质量的提高。
1.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在以小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模式下,农户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对市场把握不够,一般是靠经验组织生产活动,农户在生产中各自为政,具有随意性,不利于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更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之资金分散、行为短期化 ,农业生产大多局限于农产品的粗生产,缺乏深加工,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即使是产量的增加却并不能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农户的积极性。
1.3 公共设施建设、维护困难
在小经营模式下,农民的小农意识增强,集体公共意识淡化,公共事业开展困难。过去形成的沟渠、塘坝,由于年久失修,淤塞、损害现象严重,生态、生产生活条件趋于恶化。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虽有所改善,但今后的维护、完善依然难以为继。
1.4 基层组织管理难度,先进技术难以推广
由于生产活动过于分散,政府对农户的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落后地区,行政村一级组织对经济工作的管理职能几乎丧失,从而导致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户之间的链条脱节,乡镇村级科技推广体系几乎瘫痪。以至多年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
2 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必要性
所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非公司的农户为了提高自己的群体竞争能力而自愿结合起来,形成产权完全归其成员所有或控制的组织。这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在于:
2.1 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一般来讲交易费用与交易次数量是成正比的。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可将农户少量的剩余产品和有限需求集中起来形成较大批量的交易,从而减少因个体交易发生的次数,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同时大批量的农产品销售和市场需求,还有利于农户争取到更多有利条件,如享受送货上门、价格折扣等,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主动地位。
2.2 有利于维护农户切身利益
作为个体的农户在谈判过程中容易处于不利的地位,受到各方势力对自身利益的侵蚀。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一个比较强势的群体参与谈判时,则可以提高农户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聘请的专业法律人士,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受损的权益,从而改变以往只能作价格被动接受者这一不公平的角色,形成农户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
2.3 有利于获得政府较高的服务
单个的农户在面对社会其他利益集团时,往往束手无策,失缺话语权。农村合作组织在政府和农村之间具有多层联合体的特点,起着联系沟通、反映情况的作用,成为政府制定、实施农村政府的载体。随着其规模的扩大,政府就会更加重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和作用,从而在面对市场竞争,尤其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能够更多的获得政府的法律、技术方面的支持。
2.4 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各种农业经营风险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中介的组织不完善,以单个农户为单位的活动主体难以承受市场风险,无力掌握市场动态和信息,容易导致农业生产的盲目性。相反农业合作组织则可以发挥合作优势,利用技术、信息和管理上的特长,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实现农产品的市场效益。
3 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模式
我国在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过程中,一方面应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避免强制性。另一方面,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一刀切”。在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大环境下,切不可一哄而起,急于求成。我们既要吸取上世纪50年代的经验教训,同时又要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根基较弱这一事实,根据农民自愿原则,循序渐进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
当前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服务流通型。由农业合作组织牵头组织从事同类产品的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种植、养殖大户,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共同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为会员做好市场信息、销售流通等服务,直接将农产品销往市场。
二是中介服务型。即“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参与农业产业经营中,发挥其中介作用,充当联结龙头企业与农户的纽带,以此促进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增效。
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律令村地处边远山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过去由于信息相对闭塞,严重制约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存在“生产容易外销难”的问题。律令村党支部书记刘义杰说:“以前我们村群众的思想保守,加上各方面条件落后,导致大家对致富的信心不足。所以,要加快发展,推进产业富民,就得支部领头,为群众引路。”针对现实问题,律令村党支部积极充当起农村经济发展的“经纪人”,负责帮助创业大户解决土地、公路、水利、电力等实际困难,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创业户抓好农产品外销。为打消群众顾虑、树立发展信心、鼓励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村党支部成立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抓好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
2014年底,村党支部组织创业青年到重庆、四川等农业较发达的地区进行考察,认真学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考察结束后,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代表召开了“农业产业发展研讨会”。经过认真分析,村党支部认为山区有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富足等特点,非常适宜种植绿色果蔬。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果蔬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只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抓好绿色果蔬产业发展,将来一定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所以,村党支部决定以“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模式,由党支部牵头,积极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积极性高的农户投资创业,先创建1至2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认真总结发展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全村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重点扶持,创建基地
律令村党支部通过对农村产业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提出改变以往“漫天散花”的扶持模式,集中精力创建好农村产业精品示范基地,让“基地辐射效应”促使广大农户加入到新型农业产业发展行列中来,达到产业富民的最佳效果。2015年,村党支部积极主动与交通、水利、电力、农业、扶贫等部门对接,争取产业扶贫项目,修建农业生产便道12公里,修建农业灌溉水渠1200米、小型防旱池10口,安装变压器1台,将电力设施延伸到示范基地,为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在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中,土地问题是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难题,村党支部多次组织村民会议讨论,最终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并解决入股农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和支持。在技术服务方面,为确保种植出优质的海椒,村党支部派出一名支部委员专程到外地学习海椒种植技术,然后上门蹲点为创业户提供技术指导。为打通产品销售渠道,村党支部经过多方考察,与遵义辣椒商会签订了“韩国优质海椒”种植订单合同,确保产品产得出、销得走,为创业户解除了后顾之忧。
优化服务,产业强村
【关键词】连片特困区 金融扶贫 融资机制
一、引言
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确定了大别山区等11个全国连片特困地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大别山连片特困区涉及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的11个地市36个县,土地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2009年总人口3589余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071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258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8896元的40%。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形成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作为著名的红色根据地,大别山区也一直在积极探索革命老区金融扶贫的机制创新。而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区鄂豫皖三省的交界地带,扶贫融资环境更有代表性,在国家加快打造长江经济带的背景下,如何利用靠近长江的区位优势加快自身发展,创新扶贫开发领域的融资机制,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金融扶贫道路是摆在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各市县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信阳连片扶贫开发状况
(一)贫困现状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其中市境南部地区处于大别山核心地带。近年来,虽然信阳市经济发展较快,GDP总量进入了全省千亿俱乐部,但由于人口多、底子薄、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经济发展仍然滞后。201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24714.12元,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和全省平均水平的72%;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00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信阳市大别山区域内有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包括:光山县、新县、固始县、淮滨县、商城县、潢川县。信阳市的贫困状况具有明显的连片性特点,在大别山地区有典型的代表性。
(二)信阳连片扶贫的实施
信阳市围绕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规划,努力构建适合本地区金融扶贫的新路子,2014年信阳市争取国家及省一级的扶贫资金达到4.2亿元,通过实施综合性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按照“整村推进、循序渐进、连片扶贫”的原则,优先选择贫困程度深的区域,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重点、农民为主体为贫困群体的脱贫增加新路子。另一方面,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区实施产业专项扶贫策略,探索实施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就业,推进劳务扶贫,杜绝反贫困的发生。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培训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两项政策,2013年信阳全市共有10万人脱贫致富。
三、信阳连片特困区金融扶贫模式
(一)理论基础
金融扶贫这种模式有效地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改变传统单一的“撒胡椒面”式扶贫模式,将生活式扶贫转变为生产式扶贫,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资本式扶贫,将对外争取单一式扶贫转变为对外争取和自力更生共建式扶贫。
目前,针对连片特困区减少贫困的路径,学术界有两种理论:一是涓滴理论,二是亲贫困增长理论。滴捐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和就业带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大企业在则充当扶贫的桥头堡作用。这种理论的本质是让大企业和农民能够在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广大农民的增收。而亲贫困增长理论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扶贫思想,支持亲贫困增长理论的学者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政策,使其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获得更多的好处,以此来达到消除连片特困的目的。
(二)信阳连片特困区金融扶贫模式
信阳市各个地区依托自身特点,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各局特色的金融扶贫模式,效果比较显著的有新县“技能培训+出国劳务+回乡创业”模式、固始县“政府+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模式和光山县“一村一品”模式等。
1.“技能培训+出国劳务+回乡创业”模式。新县是全国著名、河南惟一的将军县,也是信阳市发展较为落后的县域之一,2013年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10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8%。新县人民在长期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新县特色的“技能培训+出国劳务+回乡创业”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亲贫困增长理论在现实中应用的一大特色。
“技能培训+出国劳务+回乡创业”模式的基本运作方式是:首先,在新县成立信阳涉外职业技术学院,运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独特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员进行3至6个月的技能强化培训,从语言、技能、体力、行为规范、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教育,让学员初步掌握一项本领。其次,由新县劳务局和国外用人单位共同选拔合格研修生到国外进行就业,研修生外输劳动的行业遍布在建筑、服装、焊点、电线工等十多种。出国劳务开拓了贫困群体的就业渠道,解决了本地劳动力过剩这一大难题。同时技能培训也让贫困群体的日后就业更有保障。最后,出国劳务期满后,务工人员拿着国外赚到的外汇在国内投资创业,创办商店、酒店、工厂和农场等实体,迅速实现创业当老板的梦想,真正实现了可持续扶贫的思想。
截至目前,新县常年在国外就业的人数保持在6000人左右的规模,年创外汇6000多万美元,在为国家赚取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纯收入。“技能培训+出国务工+回乡创业”这种模式为广大农村贫困青年筑起了一条换思想、学技术、快就业、能创业的致富高速路,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活力的新农村。
2.“政府+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模式。固始县是河南人口第一大县,属于信阳市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近年来,固始县逐渐做大“政府+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这种产业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实际也体现了滴捐理论的思想,政府通过减免公司的税收,来让更多的公司参与到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中,民间有资金实力的农户成立合作社(包括养殖合作社、种植合作社、特色农业合作社等等),资金不足的部分可以依靠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来解决,而普通的农户可以在公司和合作社的共同指导下获得技术支持,公司则还能解决农户产品的销路问题。
2012年三高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在石堰村投资建设固始鸡生态养殖园,固始县政府扶贫办积极在石堰村组织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吸收农户入股资金100余万元,同时政府以财政扶贫资金贴息方式支持银行向石堰村投放小额信贷资金200万元,这种模式经济效益显著,仅仅实行了一年,就促进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加800余元,同时壮大了固始鸡和豫南黑猪这两大产业群,也提高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在省外的品牌效应。
3.“一村一品”模式。地处大别山北麓的光山县,依托当地的优良的自然环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种植茶叶、油茶、板栗等产业,探索出一条农业“一村一品”模式。“一村一品”模式简而言之就是在一个村子重点发展一种特色农业,这种差异化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量雷同生产带来的产品积压问题,而且还可以在优化当地的农业结构,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保护了广大的农户利益。
光山县南向店乡地处大别山主脉向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海拔大多介于150米至800米之间,年降水量达到1200毫米,特别适宜油茶的生长。2012年光山县政府在县境南部的南向店乡何畈村和晏洼村新建5000亩油茶基地,种植油茶不仅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而且增加了农民创收的渠道,仅此一项就促进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50余元。与南向店相隔约10公里的泼河镇,则地处低山丘陵向平原过渡,不适宜大片种植油茶,但是泼河镇政府独辟蹊径,在荒废的丘陵岗地上新建6000余亩茶叶基地。依托信阳毛尖的品牌效应,泼河镇逐渐做大做强茶叶品牌,为当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做出了极大贡献。
四、结语
连片特困区的金融扶贫工作涉及了大量贫困群体,是扶贫工作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而贫困地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融资难、融资规模小,扶贫效益低下等。本文从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有代表性的信阳市入手,运用涓滴理论和亲贫困增长理论,探析连片特困区金融扶贫的创新模式,新县的“技能培训+出国劳务+回乡创业”模式、固始县的“政府+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模式、光山县的“一村一品”模式在信阳的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而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安徽和湖北的其他县市跟信阳的环境条件 极其相似,信阳模式可以成为其他地区的借鉴对象。
参考文献
[1]郭威.解读农民融资难题探索金融扶贫开发新机制――基于广西富川县金融扶贫事业发展的调研分析[J].中国合作经济,2013(9).
[2]杨俊,王燕,张宗益.中国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8(8).
[3]高玫.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路径与政策研究――以江西片区为对象[J].探索带,2013(7).
[4]王敬力,刘德生,庄晓明.金融扶贫机制的新探索:拾荷模式[J].三农金融,2011(4).
临近年终了,大家都非常忙。但是考虑到烟叶生产的时令性、季节性非常强,所以烟叶领导小组决定召开这次会议。根据李主任安排,我想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年我们烟叶生产有收获、有遗憾
年,烟区的同志齐心协力,克服了很多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全县烟叶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我认为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三烟”收购创历史新高。全年“三烟”合计收购了72299.15担,收购金额达到了4620万元,是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其中,夹河将近4000担,店子将近2万担,景阳5300多担,关防过万担,湖北口过2万担,马安第一年就实现了5000担以上。烟叶生产从产量上看、从数量上看、从收购金额上看都创了历史新高。
二是烟叶税收创历史新高。全年实现税收964.08万元。在这964万元中,返还给乡镇就达771.26万元,给乡镇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其中,大一点的乡镇,像店子返还了186万元,关防105万元,口213万元,景阳60万元,40多万元,30多万元,40多万元,将近40万元,也是31万。仅仅一个村的土门镇也将近10万元。税收返还政策,也创了历史新高。
三是烟叶规范生产有所进步。从年年初检查督办情况看,烤烟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地膜全覆盖,这也是个历史性突破。湖北口、关防、店子、景阳先后都实现了全覆盖。烤烟这块基本上实现全覆盖了。烟叶今年产量这么高,除了政策的激励外肯定还有得力的技术措施,地膜全覆盖就是得力的技术措施之一。
四是专业大户进一步增加。根据年初县政府1号文件和平时对大户的考核,目前大户已达到299户,比去年114户增加了185户,其中,50亩至99亩的有3户,100亩至149亩有2户,150亩以上的有2户,户收入过万元的达到1700多户。大户里面,以群众为主体,同时还有干部。刚才马安的晏书记也是代表大户受奖,说明干部在起带头作用。除了乡镇书记,乡镇镇长这一级以外,村干部大户很多。我们基层干部不仅仅是关心烟叶产业,更主要的是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烟叶产业里面去了。我们村这一级更是率先示范,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为农民起到一个示范、推动的作用,也推进了产业的发展,这是我说的年烟叶生产的收获。
在有所收获的同时,我们也还有些遗憾。一是烟叶质量下降,中上等烟率降低。这是最大的遗憾。“三烟”均价是6.06元,其中晒烟是4.68元,香料烟是8.39元,烤烟是5.96元。烤烟的上等烟率13.98%,中等烟率是60.12%,中上等烟率综合一起是74.1%。那其他的几个县是什么情况呢?我们不横向比较的时候可能觉得是上涨的,但与其他的几个县一比,就发现中上等烟率确实偏低。我这里有一组数据:竹山中上等烟率是93.06%,竹溪的中上等烟率是84.2%,房县的中上等烟率是84.21%。我们的低次烟率是25.9%,竹山的低次烟率是6.94%,竹溪的低次烟率是15.84%,房县的低次烟率是15.79%。我县的中上等烟率与他们相比,低于竹山18.96个百分点,低于竹溪10.1个百分点,低于房县10.11个百分点。四个县相比,我们的中上等烟率是最低的,低次烟率比较高。意味着什么呢?就意味着我们有30%左右的烟基本上属于不合格。今年销毁了等外烟将近1000担,这还不包括老百姓手上的等外烟。我们乡镇一致反映,尤其湖北口反映,仅老百姓手上大概还有40万斤。如果加上脚叶和打掉的叶子,次等烟率更低。所以烟叶质量下降,中上等烟率降低或者不高,严重影响了我们今年的经济效益。二是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所谓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是指我们生产过程中,只注重了面积和产量,而忽略了生产规范,疏忽了生产过程的管理,只重视了结果,没有更好地重视过程。这个结果和过程确确实实是一对统一体。我们的工作,有些东西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有些东西是只重视结果,可以忽略过程;有些东西是必须重视过程,才能重视结果。但是不管怎么说,过程和结果肯定是统一的,没有这个过程就不会有这个结果。烟叶生产表现的最为明显,它如果没有一个过程化管理,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生产过程,就不可能有优质高效这个结果。那种只种不管、只种只收、不问过程的行为,就会导致只有面积没有产量,更没有效益,这个问题年表现的非常明显,这个与我有关系。年生产过程的检查与督办相对要少一些。我觉得我们烟叶生产基本上走上了正轨,只要年初督促种下去,老百姓考虑到自身利益,而且有的种的面积比较大,自己就会加强管理。没有想到会出现过程淡化、过程弱化这个状况。甚至有些乡镇,整乡镇整乡镇的、整村整村的缺乏过程管理或者过程管理不到位。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年烟叶生产成绩比现在还要好。三是老区的水平有下降,新区的水平待提高。年是烟叶生产大发展的一年。我们一方面是大力发展老区,另一方面是开发新区。但是从结果看,老区的乡镇烟叶生产的质量自己与自己相比在提高,但是横向比较还在下滑。我们新区更是因为新种植、新品种、新技术老百姓没有及时掌握,其水平比我们想象的、预料的要差。马安镇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马安镇如果说能有我们老区这样的水平,那马安今年的税收估计在100万以上。还有很多大村大组,尤其是大户,应该收的没有收回来,这是个非常大的遗憾。马安镇大户胡德全,他的损失大概有20多万。还有河夹镇殷耀民,他的损失有十几万,这是我们说的大户,其他的更不用说了。我们发展大户的时候,对大户的理解是越大越好,所以有很多大户是大到无边无际,大到指手为界。结果到晒烟的时候没有场地,晒不出来,赶不赢,就请工。请工的过程中带来很多麻烦和问题,造成重大损失。
二、年烟叶生产要开辟新空间,上等求效益
国家的烟叶生产,尤其是年烟叶生产总体要求,尤其是对烤烟的要求是严控规模,合同收购。如果说我们过去烟叶生产计划性很强的话,那么年的烟叶生产计划性更强,只有刚性没有韧性。国家实行严格的计划控制。面对这种形势,这种计划性强的局面,年我们就要想办法来开辟新空间。根据国家的计划和年烤烟生产的总体要求,年烟叶生产要以优化生产、规范种植、主攻质量、提高效益为指导思想,努力实现烟叶种植2.94万亩,其中烤烟1.77万亩,香料烟6700亩,晒烟5000亩;产量达到6.6万担,其中烤烟4.6万担,香料烟1万担,晒烟1万担;实现农民收入4300万以上,税收800万以上。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要稳控烤烟,突破“两烟”。“两烟”就是香料烟和晒烟。从刚才说的计划目标上可以看出来,年我们要想烟叶生产有所突破,首要的是在烤烟上严格遵守国家计划,这个是不能突破的。但是烤烟不能突破并不能说束缚了我们的手脚,我们毕竟是“三烟”同时种植的县,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其他县都是单一品种,我们是三个品种。这三个品种里面有市场好的,有市场差的。烤烟受国家严格的计划限制,但是香料烟和晒烟还有一定的计划空间,所以必须在香料烟和晒烟上有所突破。具体地说,烤烟要严格按照计划,实行合同生产,合同种植,合同收购。香料烟和名晒烟要抓住机遇突破2万担,力争实现3万担。其中香料烟市里开始给我县下的是1万担,据最新消息,可以搞到1.5万担以上。如果我们能搞到2万担,质量又好,我想这2万担也能消化掉。晒烟计划也有点限制,市里的意思是让我们少弄点,只有8000担。我们现在下的是1万担,如果有所突破,做工作也还是有空间有余地。面对年大的政策形势,我们对“三烟”生产就是两句话:堵死一头,放开两头。堵死烤烟,严格按计划,适度放开晒烟,大量放开香料烟。这对我们三种烟所在的不同乡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属于晒烟区,那你有晒烟区的发展空间和余地,属于香料烟的,更要有大的作为,但属于烤烟的,就要严格按照计划,谨慎种植。过去没有计划时,可能大家对计划不是很在乎,也不是很重视,但是一旦有这个计划,尤其是现在这个计划已经非常强的时候,请大家千万要高度重视计划,这是市场经济里的宏观调控。我们面对这样一个计划怎么办?首先是要保证计划完成不能短。哪怕是我们的晒烟比较少一点,与我们原来规划的目标要小一些,但是也不能因为目标变小了,任务变小了而疏忽了计划的完成。其次是不能超,农业生产跟工业是不一样的,既不能短也不能超,那就必须规范种植,必须按照计划落实,要敲着算盘落实到户,把既要压缩计划又要发展产业这个矛盾很好的统一在我们工作中。
二要优化生产,调整布局。首先,我们的烤烟要向适宜区域、村组地块集中。我们怎么来理解优化生产,调整布局?烤烟过去面积大,像湖北口1.7万亩左右,今年只下了1.4万担,原来是2万多担,现在一下子缩到1万多担,就要进行调整。要向适宜区域、适宜村组、适宜地块调整,要全面分析年的生产形势,对不适宜的区域、不适宜的村组、不适宜的地块要痛下决心,坚决砍掉,把有限资源向适宜区域、村组、地块集中,向种植能手、专业村组、专业合作社集中。其次,要注重培养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要借助这次烟叶生产计划、生产规模大调整这个机遇,集中精力培养专业村,集中精力培养专业合作社。我们过去有些村,说的是专业村,实际上是没有达到专业村规模的。市里定的专业村的规模是1000亩以上,我们考核的时候降了100亩,900亩以上。但总而言之都在千亩左右。比如过去是14个村,这一次就要调整到10个村,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专业村。在店子会议上就专业合作社建设问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计划的是年组建10个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在起步。年这10个专业合作社要进入实质性运作。那么我们也要借这个机会,把烟叶生产计划向专业村、专业合作社进行倾斜、集中,使专业村、专业合作社真正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第三,小型大规模地发展专业户。这也是这一次调整要考虑的一个内容。根据年生产状况,尤其是大户生产的一些实际,年烟叶生产的过程中要调整大户。“小型大规模”是指要多培养大户,但是要培养适度的大户,不是越大越好。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烤烟大概在20亩至30亩之间比较适宜,再多一点问题也不是很大,30亩到50亩问题也不是很大。但是一定要力求克服越大越好这个观念。大要多大?大要大到能够控制,大要大到种得下去,收得回来,烤得完,烤得好,卖得好;大要大到有劳动力作支撑;千万不能大到由过去一个组成了一户,一个村成了一户,最后就根本没有那个精力来管。不仅是烤烟,晒烟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这个大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要做调整,不管是我们乡镇的分管领导,还是烟站的同志,在安排年大户的时候,如果他给你报的面积比较大,要做工作精减。如果很大,面积也落实了,可以一分为二,甚至是一分为三,多培养大户。年大户按800户考核。大户的规模增加了,但是大户个体的“大”的外延缩小了。这个请大家要好好把握,如果这个把握的好,对于调整布局,优化生产是十分有好处的。
三要规范生产,主攻质量。第一,年应该是我县烟叶生产“质量建设年”。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标准化生产和质量意识。把上规范、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我们工作业绩的考核标尺,作为我们平时工作的抓手。年我们提出来烟叶生产是个质量建设年,只有在质量这个问题上才能找到年既要压规模又要上效益的答案,才能找到矛盾统一体的解决办法。不然烤烟面积在下压,而烟叶的收入还不能降低,怎么来统一?就必须在质量上做文章,下功夫。我算了个账,空间还是有的。按照刚才通报的情况看,中上等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每斤要增收6.7分,那么烤烟要是每增一个点,增收是38.86万元。年是按4.6万担计算,那么每提高一个点是要增收30.82万元,按10个点计算,我们要增收308.2万。我们现在的空间有30个点。如果搞到20个点,就意味着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600万。所以基本上能够接近年烤烟的总收入3000.40多万。如果我们提15个点,总收入可以达到3200.3万元。要增20个点,那更高。所以这个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样一来,就要请大家既要立足于调整,立足于优化,又要立足于质量,抓好今年的烟叶生产。第二,“三烟”种植都必须是白茬地种植。要坚决克服、坚决杜绝麦茬、油菜茬种烟。尽管老百姓算账,我这个麦茬种的还可以,油菜茬种的也还可以,但从烟叶质量上看、烟叶效益上看还是低。我在河夹和一个老百姓算了个账,就他的这一户烟,算总账收入还可以,但是真正要把烟叶产量、烟叶质量提起来了,加一季小麦进去还要低几百块钱。第三,烤烟和晒烟必须要搞地膜全覆盖。去年提的是烤烟全覆盖,今年还要提一个晒烟全覆盖,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生产规范。第四,要加强田间管理。“三烟”都要加强大田管理,该要搞高培土的一定要搞高培土,该打掉脚叶的要打掉脚叶,该控制杈烟的要坚决控制杈烟,该要摘掉烟花的一定要用抑芽剂控制。我们种烟要的是烟叶效益、烟叶收入,不是为了看“烟花”。第五,合理、科学施肥。所谓合理施肥,那就是要按季节施肥,按需要施肥;所谓科学施肥是按配方施肥。这个坚决要做到,新区的尤其要注意。像马安开始种的时候,本来那个地就比较肥,施肥的时候有的施得足,到脱水的时候又脱不了水,烟叶一直泛青,黄不了,烤不出来。有些地方质量好,就是因为施肥施的好。第六,技术服务到位。这是对整个烟草行业技术服务的要求,烟叶公司和各个烟草站要切实加强生产过程的指导,乡镇要切实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共同努力,提高中上等烟率。
四要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年国家局和省局都提出来了这样一个理念,我们在几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积极适应国家的要求,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那么年是大力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年份。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上,要以年的工作为起点,大力向前推进。具体地说要以专业村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来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根据烟草提供的资料,年湖北可能要在几个地方搞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就我县而言,要在湖北口的大新川、小新川,关防的周家坪,店子镇的前庄、小坝河、檀树河,景阳的吴家扁,马安的惠家河等10个村组成现代烟草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专业化的育苗,成立种植、机耕、病虫害防治、烘烤等专业组织,促进烟叶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提高我们烟叶生产的整体质量。在店子会议上已经做了安排,目前已经在注册。年促进10个专业合作社实质性运转,这是观念性的东西。所谓实质性运转就是不光是注册,不光是有一个理事长。这个理事长、理事会要确切地发挥作用,要组织生产。怎么来组织生产?可以从推进病虫害防治一体化、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服务和烘烤专业化入手。总而言之,在这个专业合作社范围之内,入社的农户都要进行专业化分工,各爱一行,各干各的,从而使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形成一个紧密型的经济组织。产生的效益可以两次分红。第一次分配的时候,卖烟的收入就直接分配给农户了,没有必要村组拿去再搞平均主义。但是,我们烟草的投入,烟叶的设施,乡镇上对烟叶专业村分配的30%左右奖励政策,还有烟叶专业合作社向上争取的一些相关资金,都可以作为烟叶专业合作社的利润或者收入,再给农民进行分红。这就叫二次分红。大家下去运作的时候要搞好。总而言之,要有机制在里面。生产组织专业化要在现代烟草农业和烟叶专业合作社发展上进行有益的探索,要把我们10个烟叶专业合作社办成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10个烟叶专业合作社都能够纳入全省专业合作社的试点。如果能通过考核验收,还能得3万元钱。同时还要在湖北口、关防、店子来探索整乡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过去叫整村推进,后来叫整片推进,再后来又叫整乡推进。现在湖北省又在实施整县推进。湖北省利川市年被列为国家首批30个整县推进单位之一。同时省局决定明年将房县、兴山、保康列为省级首批整县推进试点单位。我们首先要在湖北口、关防、店子来探索整乡推进现代农业烟草试点。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2011年要进入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我们的烟叶尤其是烤烟划了两个单元,一个单元就是湖北口、关防、店子;另一个是景阳、马安、观音、土门这样的新区。这两个单元可以变成一个单元,今年争取做工作把这一个单元拿进去,明年做工作实施整县推进。
五要切实抓好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基本的标准和要求,要重点抓好幼苗、工厂、烟水、烟路、烟房规划和配套建设及管理工作,确保这些设施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打好基础,这一个很重要。年专门制定并下发了《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年没有进行考核。今年初要组织人员对烟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进行一次检查验收,看建的怎么样,管的怎么样,用的怎么样。还要实行奖惩兑现的,奖惩兑现的目的是为了把这一部分设施管好。
三、扎实做好当前几项具体工作
对烟叶生产而言,一年四季季季忙、一环扣一环,这是农业生产特点。当前主要工作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要抓好面积落实。要根据今年下达的计划,会后大家要迅速对面积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烤烟既要保证面积不超,同时还要保证面积落实足够,实行“两保”。晒烟和香料烟的乡镇今天会后要想尽一切办法立足于一个“超”字,落实面积。今年的计划十分金贵,如果哪个乡镇认为计划大了,落实不了,就给今天下午半天时间你们思考,多的部分迅速退回来安排给其他乡镇。
二要做好育苗准备工作。今年的节气比较早,阳历2月4号立春,2月19号是雨水,2月19号是正月初六,但我们一般是雨水前后播种,惊蛰前后下种完毕,所以这个时间是相当紧迫。正月中上旬这些工作都要全部完成,所以任务非常重。会后,要迅速抓好面积落实,抓好整池,做好明年播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要积极做好物资准备工作。烟叶公司要根据今年的计划积极做好生产专业物资的购买准备工作,特别是近期一些种子、农牧、消毒剂、幼苗物资要及时到位,要保证烟区乡镇物资所需,不能因为物资短缺,使生产受到影响。
四要做好低收入烟农的生活补助和春节期间的慰问工作。我们烟叶生产创了历史新高,但并不是所有的烟农收入都高,我们也还有受灾的烟农。在一方面庆祝的同时还不能忘记歉收的烟农。年终给你们的慰问金和民政的救助资金,如果有需要,可以用到受灾的或者低收入的烟农。总而言之,不能因为烟农受到损失,或者是烟农受灾了,春节期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没有饭吃,引起一些社会不稳定。这个责任就在乡镇,请乡镇认真做好。
关键词:“农超对接”;农产品;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51-05
引言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建设也在不断取得进步。然而近期“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的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对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产生质疑。某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得非法利润,选取某种农产品囤货居奇,故意抬高价格,使得农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合理的市场价格,于是10元1斤的天价葱,也就不难解释了。还有,前段时间媒体就城乡蔬菜价格差别过大问题进行报道,引起了群众的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城市内白菜价格的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是菜农贱卖白菜、甚至丢弃白菜造成血本无归。这些现象让人们开始不得不思考或许农产品还有新型流通方式——如何让农村的菜农将手中的优质蔬菜卖出一个好价钱,又可以让城市内的居民以相对合适的价格买到农村菜农手中优质的蔬菜而不给不法商家囤货居奇的机会。在这些背景下,“农超对接”这种新型的流通方式应运而生了。
一、“农超对接”概述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另外,超市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控作用下,在第一时间将市场的需求知会农民,这样可以避免农民生产的盲目性。这对于稳定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减少流通环节和成本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农超对接”背景
(一)我国国情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是农产品生产、消费与出口大国,长期以来薄弱的流通环节和产品供应模式成为制约农产品产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与瓶颈。不少地区农产品是通过客商的渠道走出去,而客商又利用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来压低价格,久而久之,导致农民丧失了种植农作物的积极性。在济南的南部山区,不少地方到了秋收季节,杏树上的杏果农就让其烂在树上也不去摘,因为就算都卖了也赶不上在城里一天挣的钱。要解决这种问题需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或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两种办法实施起来谈何容易,而“农超对接”便是一种对农户提高积极性的新探索。农产品与超市直接对接就是市场需要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这样既可避免生产者去盲目生产,也可以稳定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与价格,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与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降低农产品的损耗率,同时也能减少流通环节,将流通成本降低20%—30%,增加农民收入,可谓好处颇多。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传统农产品的销售方式在消费者心中很难建立起信誉,也难以确证生态农业基地生产的优质农产品的价值,结果导致很多特色农产品被局限在产地,无法进入大市场进行大的流通,造成生产与销售脱节。而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大众对于农产品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大,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和需求,消费者无法买到放心的、物美价廉的农产品。
为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三)国外“农超对接”经验
实际上“农超对接”在国外已十分普遍,法国在2003年“农超对接”的农业生产就达生产总量的60%,2010年亚太地区“农超对接”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法国的农业发展主要依靠合作社,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培养相互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然后,不经过中间商而将产品直接出售,又使农户的利益进一步增加。法国的合作社还为社员提供了技术顾问,负责为社员分析土壤品质,提供种植建议。除此之外,他们还建立了行业协会、工会等组织,保证社员的权益和产品的生产质量,依靠合作社的强大实力,他们的品牌经营同样有声有色。美国也同样依靠合作组织逐步发展起自己的品牌,依靠最新的技术与市场支持,他们的农产品不仅满足国内供应,更大量出口国外,成为美国的出口产业之一。
三、“农超对接”在我国的现状
我国现在大多数蔬菜的种植都是以农户的家庭为单位的。而我国现状是相对的人多地少,这就意味着种植品种、种植面积等方面势必会打折扣,再加上农户个人的种植设施和个人素养(诚信,掌握市场信息等方面)良莠不齐,这为超市的采购需求增加了难度。如果蔬菜大规模种植,人工成本就会加大。还有,由于“农超对接”中,超市要求的是优质的蔬菜,更需要保质保量。可事实上,在没有专家或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农户是很难保证种出的蔬菜完全符合要求的。而同时,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又十分稀缺,这就会导致那些不合格的蔬菜回流,给农户造成损失。而作为整个“农超对接”中获利最多的超市方,有一定义务同时也有能力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农户产品的高质量,不仅保证了农户收益,更保证了超市的声誉。
超市方面,“农超对接”的扩大就意味着投资也要扩大。这种投资的扩大可不是简单的加大采购量而已,在超市运行的很多环节都需要增加成本,从物流经费到销售规模扩大而产生的店面扩大费用,笔笔都是因“农超对接”的扩大而产生的资金投入。
我们查到网络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的商务部“农超对接”信息服务平台,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国家的重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关于“农超对接”的政策、工作动态以及工作交流方面的内容还是很少,而且没有达到普及、普遍化的程度,只有山东、福建、湖北等省做得比较好,无论是合作社、超市,还是供应、采购都比较活跃。曾有一段时间,“农超对接”这个议题的实施有些迟缓甚至停滞,但在发生了“菜贱伤农”的事件之后,又被重新关注起来,就现在的的市场发展来看,“农超对接”一定会是大势所趋的。试想当人们进入超市发现那些价格公道而又优质的蔬菜的时候,哪个消费者不会动心呢。而超市在采购农产品方面又省去了不少麻烦,农户也不会担心自己的菜卖不出去,不至于再现前两年出现的那种一角钱卖一颗卷心菜的惨状。
随着政府对于“农超对接”的推广力度的加大,我们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将来都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相信“农超对接”将会有很光明的前景。
四、“农超对接”模式探究
目前国内有三种“农超对接”模式,其区别主要在于超市和农产品的对接方式不同。
(一)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该种模式以家乐福为典型代表。在这种模式下,家乐福超市对于不同品种、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制定了不同的采购标准,考察后会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给予农民长期订货的承诺。这种“农超对接”模式省去了中间环节,依靠一家专业合作社来完成“农超对接”工作。
(二)超市+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不同于采用专业合作社合作模式的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模式的超市与一家中介性质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进行合作,该龙头企业既要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负责,又要负责承担农产品的包装工作以及物流运输工作,农产品检验合格后就可直接上架销售了。一般而言,这种中介性质的龙头企业会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省却了超市物流运输的成本与麻烦。
(三)TESCO模式
该种模式以国内的家家悦超市为主要代表,包括两种模式。
1.超市+农户模式
由家家悦超市生鲜采购部的采购员在蔬菜市场上寻找优质的蔬菜进行源头采购,为农户提供优质的蔬果种子,在质量与安全上对蔬果进行严格的控制,虽然直接与农户下订单,但对农户的生产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们的农产品的销售得以保障,质量与安全也得到保障。
2.种植基地模式
这种基地模式就是建立其自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自有农产品品牌,家家悦超市在这种模式下就做得非常好。现在在家家悦的超市中有多个自有农产品品牌如“燎原”、“悦记飘香”等,它在文登市宋村镇所建立的胶东地区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就是其农产品自有品牌的制造者。在宋村的蔬菜种植基地的合作情况是,农户将优质蔬菜自行送至家家悦的配送中心,在家家悦经过严格的无公害蔬果检测后才可上架。对于增收年份,家家悦超市还会以保护价收购,避免农民贱卖蔬菜血本无归,从而维护了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五、“农超对接”实例探究
威海的家家悦超市走在了“农超对接”的前列。现在的家家悦,理念先进,有专门的采购人员跑遍农村寻找优质农户签蔬果购买订单,从为扩大生产农户提供无息贷款和技术指导,到质检、收购、销售,再到协助建设生产基地,全过程跟踪服务,不仅为市场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又带动了农民致富,为农民解决了生计大事。同时,作为国家首批“农超对接”试点企业,其经验也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家家悦超市始终坚持“源头采购”,利用严格的技术与质量把关,已经做到了24小时内完成从采摘到销售到消费者手中这整个流程。
以里口山蟠桃为例。在未实行“农超对接”之时,里口山内的农户们为了贩卖蟠桃起早贪黑,由于供给方较多而且邻村也有农户出售,外来的中间商将蟠桃的价格压得非常低,农户们辛辛苦苦种的蟠桃就这样被贱卖。然而,2008年,姜家疃村在山东家家悦集团有限公司的指导下成立了“山里红果蔬专业合作社”,将这一切都改变了。合作社将每天采收的蟠桃收集起来,包装后统一送到家家悦的配送车直接上架销售。在这整个过程中,由合作社来统一进行种子的购买、种树施肥的培训等等,使得里口山的蟠桃个个都肥美味甜,农户们再也不用为这些他们辛辛苦苦种的蟠桃的销路而发愁了。2009年,里口山蟠桃注册了商标,2010年,开始统一使用“枝满头”商标,而里口山蟠桃也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六、“农超对接”的市场作用
(一)有利于稳定农产品市场
由于有超市或中介性的合作社来收购农户的优质蔬果,并在增收的年份给予农户们可以接受的保护价收购,保证了维护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和平抑供给波动。
(二)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
由于超市有严格的质量与技术监督体系以及其近乎严苛的农产品无公害检测标准,另外,超市与合作社收购的标准非常高而且在收购前会对签过订单的农户予以技术指导,农产品的品质与质量绝对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农产品销售价格
由于“农超对接”这种新型流通方式的存在,超市与农户之间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因此超市节省了非常多的成本,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农产品销售价格。
(四)有利于农业合作社的扩大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和效率的进步
超市对农产品的需求是持续、稳定的,价格又高于市场价格,在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小农户散户容易被吸引;而合作社的扩大,又有利于先进设备的采用和先进技术的推广。
(五)有利于满足需求方日益增加的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多的看重食品的营养和质量,通过“农超对接”的渠道,供给方和需求方同时增长,有利于市场稳定和价格均衡。
七、农产品品牌化的建设背景
长期以来,受人口与耕地的双重压力,我国农业一直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标,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品质普遍不高,地区结构趋同。随着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农产品的消费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吃饱,而在于吃的质量好,吃的放心,吃的健康。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起来,只是因为苦于不能分辨农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不敢购买生产者自己宣传如何优质的农产品。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加剧,农产品种类和品牌出现“爆炸式增长”,消费者面对的可选择信息越来越多,生产者获得消费者的“选票”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推介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一般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特征所形成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能从外观上辨别其质量情况,在农产品市场上不同质量的农产品因“形的同质性”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格。但由于生产质量较高的优质农产品需要支付更多的生产技术转让费用及为区别其他普通农产品而需要优质农产品的营销费用等,生产优质农产品的投入成本要远远大于生产普通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而逆选择又使优质农产品的售价与劣质农产品相同或相近,农户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利润必然远低于生产普通甚至劣质农产品所获得的利润,也可能出现负值。但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盼望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在国内市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国际市场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队伍庞大,为提高农民收入,进军国际市场成为必须选项,而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质标准一般要高于国内生产的普通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多年来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现象导致农产品内在质量严重不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我国人世后,国际农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高端农产品市场被国外的品牌占据,本土农业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农业企业的必然选择,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也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企业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提供了外部动力。
品牌决定消费者选择行为,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是产品的利益点。产品的利益点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可以分解为两个变量,一个是“可持续”,即时间上的长期;另一个是增长,即空间上的扩大,具体指经营上的增长,一般是指销售量的增长。消费者寻求信息搜寻成本和选择成本的最小化,而品牌能够降低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在品牌建设者遵循品牌承诺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愿意在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忠诚于自己所信任的品牌。这种“忠诚”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的结果就是“可持续”,“可持续”的购买实现了农业企业的增长。品牌的实质是信用,一个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信用,通过扩大品牌知名度来宣传扩大企业的声誉,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又会带来越来越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加,这也就实现了“增长”。
八、“农超对接”下的农产品品牌建设路径
(一)旧有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强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在近代,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在今日,中国农产品出口额却逐年下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考量我们发现,中国农产品更多的是以无名毛利的形式进行出口,尚未形成品牌的效应规模,这就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时候只是统一冠上了中国的标签,而未形成更具有标识度的品牌效应。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近20年来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去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300多亿元人民币,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长了近2倍,年均增长率为5%。但是相对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呈明显下降趋势,1980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7.8%,现在却下降至8%。经过综合分析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出口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缺乏对农产品品牌的重视。
(二)农产品品牌反哺农业
中国农产品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有中国的标签,很少会有自己品牌的标签,这就使得中国的农产品在对外销售的时候会遇到冲击,当产生波动的时候,影响的是所有的中国农产品,而非明确的某个品牌,冲击面过大,使竞争力下降。因而,我们必须要在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形成诸多优良的品牌,才会使得中国农产品对外表现出部分差别,在消费者眼里形成不同的层次与对品牌的认可。
当今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停留在起步发展阶段,中国国内的农产品还未出现强大的品牌效应。在我们走访调查过程中,超市销售的农产品还是以散装为主,品牌包装的产品较少且较贵。在对超市购物人员的随机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超市的农产品销售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超市承担责任,因为没有明确的农产品品牌来承担责任,这就造成责任的不明确。对于散装的农产品,超市做不到对消费者的信息告示,消费者既不知道进货时间,也不知道生产地区,更不清楚保质日期和保存方法,所以品牌在农产品的规模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以威海“好当家”海洋食品为例。“好当家”海洋食品起家于威海荣成的一个小渔村,起初也就是渔民各自分散销售海产品,但是在后期的发展中,某唐姓村支书发现,初级的销售并不能给渔民带来最大的收益,受益最大的还是经过深加工的海洋食品,自此渔村引进加工设备,自成品牌打开了销路。现在,“好当家”海洋食品已成长为全国知名企业,而这段成长历程不过30年。可见品牌对于农产品的成长作用巨大,更直观一点来说,是使其实现由量到质的蜕变。
(三)“农超对接”下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作用
在传统农产品品牌建设遭遇瓶颈的时候,依靠近年来渐渐兴起的“农超对接”来进行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发展不失为一条好路。“农超对接”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
1.助推产地化品牌
“农超对接”对农产品的产地化宣传,使产地化发展这一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产地化的推动就是在销售过程中,将农产品贴上某盛产地的标签,推动销售。产地化标签的宣传能够取得两方面的宣传效果,一方面是肯定农产品质量,利于超市销售;另一方面我们能够发现在这一宣传过程中,无形的又为产品打了广告。产地化的宣传方式已经是一种对农产品进行品牌标签化的行为,因此,在产地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在“农超对接”的作用下打响品牌,促进销售。
2.品质化提升
“农超对接”所要求的严格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与品质,从而促进了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以家家悦超市为例。在“农超对接”之后,将许多散装农产品冠上“家家悦”的品牌进行销售。为了保证产品品质,家家悦超市在种植农产品之前就与农民签订协议,明确自己的要求标准,因而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主动积极地提高农产品品质,力求自己的产品符合要求,无形中提升了农民自己产品的品质。无疑,“农超对接”成了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巨大动力。
3.销售渠道打开
“农超对接”带来的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品牌产地化,都对农产品销路的提高有巨大的作用。生产者与销售者的直接连接,省却了中间烦琐的环节,保证了农产品新鲜的供应到消费者手中,节约了资源,节约了成本,节约了时间。“农超对接”的销售形势已经成为当今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途径。
九、国内发展实践经验小结
目前,随着各地“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逐步展开,“农超对接”新模式逐步成熟起来。虽然依托“农超对接”实现最终农产品品牌化依旧处于试验阶段,但是经过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依然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塑造品牌价值
品牌能给产品带来很大的溢价空间,对于同质化低价竞争的农产品市场而言,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塑造品牌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抢产地
将一些农产品的特色产地变为自己的品牌生产基地。有很多农产品有着自己特色的产地,譬如白洋淀鸭蛋,阳澄湖大闸蟹,烟台红富士等等,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产地优势认可度相当高。将产地优势转化为企业品牌价值的一部分,不仅能迅速打开市场,博取消费者的信任,更能利用产地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品牌辨识度,一举而多得。
2.抢标准
做企业的最高境界就是做标准。对于标准各异的农产品,建立完善而合理的标准体制更为重要。抢标准不仅能让企业坐上行业领头羊的位置,更能在之后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更为重要的是,在农产品质量鱼龙混杂的今天,企业拥有规范的标准建设无异于在消费者心目中塑造了品牌的核心价值。
3.抢文化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每一种特色产品都有其背后的故事。企业只有发展建设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才能长久,消费者对于企业的认可度才能提高,企业才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即有同一种文化,才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让企业更为高效,吸引更多的人才,打开更大的市场。
(二)塑造品牌形象
1.创新包装体现差异化
要提高产品的认知度,包装的作用不可忽视。好的包装不仅能吸引人的眼球,更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也能将自己的产品与他人的有效区别开来。包装的设计、材质、大小企业都不能草草了事,而要精心设计,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2.品质外化提高附加值
五谷杂粮统一盒装,随产品附带一些日用小工具,甚至将一些产品捆绑销售。将一些高端商品礼品化包装,也不失为一种新的产品思路。
(三)工厂化标准化生产
中国传统的农户生产极度分散化,常常大家采用的生产方式都较为落后,肯定与采购商、消费者最终的消费购买要求不甚符合。要改善这种状况,企业可以采取建自有农场或合作农场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农户生产的约束性较大,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培训和技术资源,生产的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对于产品的控制力也大大加强。“农超对接”虽然让农户与企业的距离近了,但分散生产的状况还需进一步解决。建立合作农场,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企业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完善农产品流通硬件建设
中国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其中农产品化肥使用过多,禁用化学试剂使用不当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品牌若想在消费者中打响,关注质量建设是其唯一出路。“农超对接”使农户直接按照超市的要求进行生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质量,但要想使质量成为企业品牌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仅依靠既有体制和模式是不够的。企业必须进行有效地创新和探索,使质量不出一点问题,这才是对消费者充分负责的态度。
农产品上市最重要的环节便是流通环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流通硬件建设明显落后国际水平。流通成本已占到了农产品成本相当大的一部分。必须加强产品基地冷库建设,加强运输管理水平,采用现代化物流管理方法,从而将农产品的流通进一步实现科学化、高效化。其次,企业也要善于利用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譬如绿色通道等,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农超对接”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新模式,生产销售直接对接,直接对消费者负责,可以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在此基础上继续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将“农超对接”的高度大大提升,而且品牌建设必将更为顺利和高效。这将是面向全国、走向全球国际市场的战略性举措,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