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机合作社如何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机专业作社;新农村建设;自主发展
Abstrac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lve the drawbacks of previous"organic farmers find work hard,live inorganic dry", the collective economy "system" is not up,the national economic departments do not,farmers ChanGuDuHu do not matte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socialservice system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近年来,我疆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使农机服务的产业链进一步加强,有效化解了长期存在的机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不良现状,通过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农机化运作模式,使农机生产与市场取得良性对接,增强了农机服务群体抗御风险的能力,成为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具体的工作环境的突出影响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交流、物资交流和信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机经营者和农机使用者组织起来,以互惠互利、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自愿平等为原则。开展技术交流、物资交流和信息交流活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机化科技应用水平,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农忙时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统一调动使用、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开展机械系列化作业,解决了农机经营者有机车无机具和部分村农机车少的问题,做到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1.2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维护行业利益发挥了监督作用
监督和规范农机供应市场和农机作业市场,保护广大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利,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民间群众组织同样有责任保护广大社员的利益。在农机供应市场,假冒伪劣产品一直充斥着市场,侵害广大农机经营使用者的利益,还危及着农民的生命安全,在农村部分地区行政管理形成盲点。在农机作业市场,如何运用作业合同约束农机经营者和农机使用者,如何保证农机作业时间、保证农机作业质量、保证作业收费的兑现等问题,不能全部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发挥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 促进了农民增收
我镇通过各种培训,组织村民有序地到外地务工,以一人带多人的方法外转劳动力329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60%。他们不仅在外学到了经营知识和专业技术,有了一技之长,有的还成为管理人员,人均增收收入600元。
2.2 促进了畜牧业繁荣发展
为安置剩余劳动力,在村里修建了养殖园区,协助村民贷款,鼓励养殖。同时,我镇与德隆牧业集团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农户,龙头带基地的模式,养牛3700头,养羊38900只,养殖户加大了信息沟通,降低了不良竞争带来的风险,增加了收入。全镇养殖户发展到323户,从业人员达到1500多人,人均增收460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
2.3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依托农机合作社 ,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两年,对全镇村民实行“两免一奖”政策,即免农户的合作医疗费、免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对于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奖励2000元,全镇实现了合作医疗,使老百姓有病能得到及时就医治疗。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作业的信息平台。有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统一的作业服务质量和作业价格,避免恶性竞争,维护了机手和农户之间的根本利益,在为机手和农户服务的同时,它自身也得到发展和壮大,真正实现了“三赢”。
3 总结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专业组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遍及我县,涵盖了农机作业的全过程,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农民机手作业面积不足,。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组织不规范,内部发展动力不足,造血功能低下等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解决和完善,使之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安徽灵璧
中图分类号 S23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08-01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对促进当地农机化服务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
1 灵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总体情况
截至2012年底,灵璧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共68个,入社社员594人,拥有大中型农机设备1 275台,固定资产7 088万元,全县农机合作社总收入1.1亿元,全县共涌现出部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3个,其中韦集镇丁李村李清农机合作社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示范社。
2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组织形式
灵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办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机户的自愿结合。即由农机大户、农机经营能人牵头。利用各自在生产、经营服务方面的优势,根据农户的需要取长补短,自愿联合和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占全县合作社总数的50%以上。二是村户联合型。主要是以村委会或村负责人的名义,将农机户联合起来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三是农机管理服务部门与农民之间的合作。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组织牵头,利用技术、服务、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把一部分农机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四是农机经销商与农机户之间的合作。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销商利用经营农机和售后服务的优势,组织一部分农机户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开展农机作业服务,这种类型的合作社一般规模较大,内部管理制度较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经济效益好。五是纯资本运作型。即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利用资金、管理方面的优势,以参股合作的模式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1-2]。
3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1 增强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
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农机手组织起来,实现了信息共享,机械统一调度,加快了农机化作业进程,大大提高了农机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提高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化水平,这种作用在“三夏”、“三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2012年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小麦机收3.87万hm2,占全县总量的30%,玉米机收1.67万hm2,占总量的32%。
3.2 逐渐成为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
由于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使大型农业机械进入田间地头。近几年,灵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的大中型及先进适用的农机数量占全县购机补贴数量的40%,使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如2011年,重点推广的土地深松机90%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所购买和使用。
3.3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主体
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化配置农机资源,利用自身的机具和技术优势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组织化,一部分较大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使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成为了现实,极大地促进了农作物的区域种植和农业机械的连片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为大型、新型、适用的农机推广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3]。
4 灵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灵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处于发展的初期,大部分合作社经营的规模不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由于大多数合作社的组建处于分散入社的形式,经济实力较弱,发展资金短缺,场库棚建设滞后,机械无法集中妥善保管,机具折旧加快。另外,还存在办公场所狭小、办公桌椅配备不齐、培训场所设备不完备、信息服务能力差、综合为农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4.2 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为了保障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调研,灵璧县大部分合作社都缺乏一套完整的制度,有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没有实际的贯彻执行,有的仅仅是制度上墙了事,没有完整的考核机制。又由于大多数合作社的社员呈现季节性合作,主要集中在“三秋”、“三夏”种植业的耕、种、收几个关键节点上,忙统闲分,分散经营,作业面积小,作业效率低,收益少,作业周期短,农机具利用效率不高,没有最大化地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整体作战的优势[4]。
4.3 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低
由于合作社社员大多是普通的农机手,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缺乏组织、管理和协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有一部分机手操作技术水平不高,对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作业只看进度不看质量,只盯着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
4.4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意识淡薄
农机专业合作社要想做大做强,在经营管理层面上,必须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制度、考评制度和财务制度,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参与社会竞争,向用户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农机服务。同时,要不断引进人才,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灵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做的都不够好,很多合作社在经营管理上仍然采用家长式的管理办法。
5 发展对策
5.1 加大宣传力度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在灵璧县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小有规模,但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比较滞后,且合作社普遍存在入社社员少、规模小、资金缺乏、综合服务能力弱等特点。为此,要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鼓励社会上的一些资金大户、致富能手、农机维修能人等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幅提升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5.2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
农机专业合作社要想有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离不开当地政府和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扶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制订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并适当在财税、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以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农机主管部门应在农机购机补贴政策上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如合作社急需的玉米收割机、免耕施肥播种机等大型机具补贴到合作社手上,让合作社更新老旧机械,淘汰落后产能,提升合作社的农机装备水平,壮大合作社实力,为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发展订单农业和低碳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5]。
5.3 强化人员培训,全面提升合作社的软实力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由于缺乏培训,长期以来主要是凭借经验工作。为此,应该分门别类地对合作社的负责人、财会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强培训,以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能力、规范化建设能力、技术操作和维修保养能力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需求[6-9]。在培训方式上应该灵活多样,如利用“三夏”、“三秋”的有利时机,对合作社社员、负责人进行农机作业、规范化建设等方面的培训,还可以利用农机现场演示会、观摩会等对推广的先进适用的新型机具的操作技能等进行现场培训。
5.4 加强规范化建设,强化服务能力
针对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现状,农机主管部门要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分批分层次指导、检查、评优,按照农业部的“五有”、“五好”标准,成熟一个,申报一个,评优一个。着重在合作社的场库棚建设、办公场所及设施建设、维修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经常开展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信息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特别是在“三夏”、“三秋”时节,及时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广大农民农机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维修服务、油料供应等信息支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承包作业、跨区作业,不断扩大合作社的服务规模。另外,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的服务范围还比较窄,造成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忙时统、闲时分”,“半年忙,半年闲”,不能最大化地发挥农业机械的效能,建议有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广开财源,打破单一的经营服务方式,开展多元服务,把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向蔬菜种植、冬修水利等方面延伸,最大化地发挥合作社的优势,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收入,壮大合作社实力,强化合作社的服务能力。
5.5 尝试“社企合作”,开辟合作社建设新模式
目前,灵璧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处在“单打独斗”的模式中,每个合作社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经营效益不高,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走“社企合作”的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针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企业不同的诉求,积极推动较大的、有条件的合作社与农机企业之间建立利益互惠的共同体,促进农机生产企业、油料供应企业、金融服务企业等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共建,合作共赢,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模式,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跨越式发展,以此来繁荣灵璧县农机化市场。
6 参考文献
[1] 冯正睿.酒泉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调查与思考[J].农机科技推广,2011(8):16,26.
[2] 王达保.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1(4):52-53.
[3] 米占喜.关于凤台县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2):48-49,51.
[4] 施建伟.启东市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思考[J].江苏农机化,2011(6):20-22.
[5] 李丽媄.长乐市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及思考[J].福建农机,2012(3):9-11.
[6] 李志明.如何做好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3):6.
[7] 陈永.对衡水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几点认识[J].农业装备技术,2013(1):62-63.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农村经济;发展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机械是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科技逐渐发展的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由于国家逐渐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农业机械方面的政策,这对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1新兴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1.1数据支持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依法登记的农业合作社数量已经达到了220.3万家,其中依法登记的农机合作社有20余万家,这个数字还会在我国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背景下逐渐上升。农机合作社已经从之前的单机作业逐步转变为协同作业,呈现出组织化发展的特点,对作业环境及道路方面的要求逐渐降低。在这种大背景下,盐城市大丰区依法登记的农机合作社有120家,且该区的农机总动力达到了89.01万kW,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的保有量分别达到了3485台、3199台及778台,这表明农机合作社当前正处于快速稳步发展的阶段[2]。
1.2主要运营模式
农机合作社的主要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以下4种。一是土地托管模式。农户可以通过出租土地对土地进行托管,农机合作社需要在规定的时限之内给予出租土地农户一定的土地租赁金或者粮食,使农户不需要自己参与农业活动就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或者口粮。二是一条龙模式。主要借助农机合作社自身的高度机械化优势实施相关工作。农户通过支付合作社一定的费用,并将这笔费用作为服务费来雇佣农机合作社,帮助农户完成全部的农业生产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季的粮食收成应全部归农户所有。三是菜单运营模式。农户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选择机械化服务,向农机合作社缴纳相应的费用,农机承包人员会为农户完成其指定的农机作业服务,这使一些复杂且劳动量较大的农业活动可以通过雇用农业机械来完成。四是跨区作业模式。应用该模式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3]。
2新兴农机合作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2.1降低农民生产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农机大户作为主体的农机合作社给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在扩大作业范围的基础上显著提升农机的利用率,继而在缩短投资回报时长的前提下强化农机投资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因农户分散购买农机带来的投资浪费等情况。就当前情况看来,农户购置农用机具的主要方式包括合伙、筹资、政府补贴及贷款几种,这些方式的优劣势十分明显,但农机合作社的主体通常为农机大户,与一般的农户群体相比,这类群体的固定资产数量多、作业规模较大且风险抵御能力较强,在银行抵押贷款及联户担保贷款申请上较为便利,能够进一步强化保险行业对农机使用风险的保障[4]。除此之外,农机合作社可以在有效组织区域内农户的前提下开展农业协作生产,极大程度降低农户的农业生产风险,这对提高农民收入而言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该区建立农机合作社之后,农民的收入相比之前得到了显著的提升,2019年该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5121.2元,同比增长8.2%,且这一收入较盐城市的平均收入水平高出2863元。
2.2显著提高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农机合作社的建立及运营能够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全过程服务,显著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使整个农业生产效率及能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单从机械农产品收割环节来看,与之前传统的手工收割相比,大约可节省420元/667m2;若在农业生产的翻耕、栽植等环节中实施机械化生产,可以节省成本600元/667m2。建立及运营农机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户在有效协调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提升整个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以盐城市大丰区为例,2019年该区的农机总动力达到了89.01万kW,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的保有量分别达到了3485台、3199台及778台,该区的秸秆机械还田面积达到9.99万hm2,相较于传统秸秆还田4.95万hm2,有了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2.3提高土地流转率农机合作社的建立,有效解决了以往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农户分散经营问题及其引发的农业生产效率低和无序竞争等问题,极大提高了土地流转率,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了农村土地从传统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的目标。盐城市大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为130641.5hm2,流转土地面积为91449.05hm2,土地流转率为70%,体现出该区农业集约化经营的趋势越发明显。除此之外,因农机合作社实行农业机械化作业,大部分农民从之前繁重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确保农民可以通过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来提高收入水平。
2.4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农业想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化发展是必经之路。但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农户过于分散,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难度较大。建立农机合作社可以极大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很好地化解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建立并运行农机合作社的主要目的是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农民自身的生产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都会得到一定提升,这对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农机合作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
3.1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虽然建立农机合作社突显了农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其运营和发展也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农机合作社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建设经验不足,农村经济市场和自然风险的防范能力也存在一定缺陷,资金、技术等因素给农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通过健全保障机制和规章制度,帮助农机合作社实现规范化管理目标。积极提供财政补贴,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为农机合作社奠定较完善的物质基础,以便为其整体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5]。
3.2完善组织和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控
出于有效提高农机合作社风险管控能力的考虑,要进一步完善其组织和管理机制。在这个环节中,农机合作社需要进一步健全成员大会、理事会会议等诸多制度,使社员能真正行使民主决策权和参与权。针对农机合作社的各项经济数据开展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制定相应财务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定期公开合作社的财务情况,从而确保整个会计核算的规范性以及合作社财务的透明程度。同时,为了确保农机合作社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需要针对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利进行明确划分,建立相应的岗位制度体系,从而确保合作社内部的管理人员可以有效落实自身的工作职责,控制各类农业生产风险。
3.3建立一支高素质管理队伍
政府为农机合作社提供健全外部保障机制的同时,还需要完善农机服务,真正推动农机合作社生产经营的规范性,实现产业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农机合作社需要进一步强化新型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推广保障,可以在有效跟随农业市场发展变化的前提下,针对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更新和调整,真正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农机服务。同时,农机合作社需要组建一支拥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从而更好地帮助农机合作社健康稳定运行。农机合作社需要对内部技术、管理和财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更新管理人员的理念,提高其管理技术水平,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开展农机合作社的管理以及指导工作。
近几年来,大型农业机械在购机政策的扶持下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平原地区,机械化作业面积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作业效率十分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相比之下,丘陵山区的机械化作业发展却显的滞后。
在我国丘陵山区面积占三分之二,要推进机械化全方位覆盖并非易事。其主要原因是:地势的形状弯弯曲曲不规则;地块大小不等;坡度处于大、中型机械操作极限;种植结构不合理。面对这诸多而又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我们需要有个从新认识和长远规划。
目前丘陵山区农机化已成为我们农机推广部门的工作重点,特别是从事农业机械研发的专业精英们,他们把目光也重点放到了适合丘陵山区机械研发上。今年三月初,在福建省漳州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农业机械展览会上,400多种适合于丘陵山区的机具展示一新。这为我们今后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做好丘陵山区农机推广工作,改变农业机械生产落后,实现农业机械全覆盖,笔者认为从事农机推广人员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各地区要建立农业机械信息化网络平台
1.信息化网络平台是保障农业机械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架
创建卫星平面区域分布图,利用模块颜色掌握田地种植种类及地块的大小形状分布图,利用模块色颜的色差区分地块的坡度。这样通过直观的网络地理结构,有利于统一安排机械化作业,掌握机械保有量分配,不盲目购进富余产品或不适宜产品。
2.建立地方网络农机产品推介会
建立地方网络农机产品推介会,有利于农机推广人员及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户对于农机产品全面了解,并能时适的掌握农业机械发展动态,选择最适宜的农机产品。
3.建立网络办公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网络的建立,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与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户及村、组工作人员密切配合,研究指导机械作业方案、种植结构,合理调配机械作业。通过网络对话可以节省推广人员的时间,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可指挥整个区域作业。
4.建立农业产品市场价格分析
建立市场经济分析,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更重在的意义是可达到统种统收的原则,促进机械化推广,合理安排机械作业。
二、组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户要长远规划
建立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户是我国目前唯一可行的有力措施,也是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现代化全覆盖的安全保障。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组建的农机合作社已具一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已凸显出组建农机合作社合作的优势,特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丘陵山区合作社的组建,在一定程度上就可借鉴他们先进的方法,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推广出一个更具特色组建形式。要做好这项工作,建义从以下几方面组建:
一是靠优惠政策扶持,利用优惠政策促使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机户或热衷于农机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立足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道路上来。组建的形式可以多种方法,比如:农机户与农机户之间联合;村与农机户之间联合;农机科研与农民之间联合;纯资本之间联合等等。以解决机械全覆盖为目标,以工商注册为主体。
二是组建规模性农机具停放场地。对于农机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言道“兵马末动,粮草先行”,组建农机具停放场地也是如此。要具备现代化农业装备,必须有可靠的管理体制。
三是要按区域面积合理组建农机合作社,确保区域机械作业。未来的农机专业组织都要靠市场经济收入生存,所以组建农机合作社或农机专业户都要科学合理的设置,不要造成机具大量闲置,合作社收入不稳定等现象。因此,对于农机合作社的组建要有长远目标和规划。这样就需我们从事农机推广工作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市场分析导向能力。
三、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快速发展现代农业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丘陵山区适龄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对中、小型农机具需求日趋迫切。未来的土地闲置、荒废更为显现。
面对即将出现的新形势,对于我们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也是一项考验,掌握农业市场经济十分重要。对于每一个区域土壤适合种什么,用什么的结构种植,种什么相对收入高,都是要有科学依据的。农民对于科技治富非常重视,如果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搞的好,就会有利于农民,提高了说服力,也为我们今后的农机推广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农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人员
[关键词] 农机 政策 经济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197-01
针对如何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作为涉农的农机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和有关惠农政策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予以加强和促进。
一、创新服务模式,开辟增收渠道
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贯彻,加之农村土地快速流转和劳动力大量转移,导致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之间日益突出,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种田人口老龄化比较突出。这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是:一要有先进的农业装备和农业技术,也就是农业生产资料;二要有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就是劳动者。只有两者兼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整合资源成立农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创新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才能解决农村现有矛盾,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是集先进的农机装备和较为优质的社会化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说它是当前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顺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据调查统计,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从2009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在农机局备案的已有62家。这些合作社大部分是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为主发起成立的,近年来,在农业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这62家农机合作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管理松散、作业项目单一,社会化服务的范围小、组织能力有限,目前还没有成为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发展的真正主力军。目前,我县已有1家全国农机示范合作社,3家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2家市级农机示范合作社。2013年,燎原农机合作社荣获全国示范农机合作社,并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座谈作经验交流。
二、培育新型农民,带动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以提升农民的素质为前提。为此,农机部门要千方百计利用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基层农技推广补助“包村联户”项目,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分期培训、送科技下乡、进村和入户指导等方式,培训新型农民,尤其是村干部、党员干部、村致富能手。同时,因村、因户制宜,根据不同的种植和养殖模式,拓宽培训的领域和范围,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分类办班,培训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技术,通过培训加快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通过培训,争取在每村培养一位农机科技推广员、10名致富能手、一大批在农机化新技术应用方面的科技带头人,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共建平安农机,推动和谐发展
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掀起了农民朋友购机用机的一个又一个热潮,大中型农业机械迅猛发展。截止2013年底,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211台,联合收割机5691台,平均每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3台,联合收割机13.4台。使用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农机户约8000户,其中60%以上都是以前使用过小型农机,近年来逐步向大马力、先进适用性的农业机械转变,不少以前在外地务工的也返乡购买农业机械开展社会化服务创收。由于新型农机技术含量高,那些由小改大的老机手或者以前没有使用过农机的机手操作技能差、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是农机安全生产的重点监督管理对象。
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手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规范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确保农业机械安全高效地投入农业生产,发挥应有的作业效率和使用效益,在安全的前提下为机手创造更多的收入。农机部门将主动与各农机大乡镇、大村携手共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示范村,按照农业部和省主管部门“平安农机”创建的标准加强管理,提升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水平,为农村经济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安全保证。
一、全区社会背景介绍
路桥区地处浙江省中部沿海,全区陆域面积2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07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3.79%,总人口42.5万,人均耕地不足0.4亩,人地矛盾突出。改革开放特别建区以来,路桥人民凭着“肯吃苦、敢冒险、善创造、争一流”的路桥精神,依托丰厚的民间资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营经济为基础,以灵活的机制参与竞争,走出了一条工贸结合型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国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区域经济开放和活跃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之一。在__*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71.5亿元,年均增长14.9%;财政总收入18.2亿元,年均增长17.9%。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达251.3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2.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843元,每4.3户家庭就拥有1辆小汽车。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效益农业的发展,但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困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农业劳动力素质日益下降,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表现为低、小、散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粮食生产成本高、效益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比较突出,季节性抛荒、耕地资源浪费等现象屡禁不止,粮食生产徘徊不前。尽管区委、区政府为稳定粮食生产采取了各种扶持政策,增加种粮补贴,加大制止抛荒工作力度,但收效不大,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仍然不高。
为了促进粮食生产,在____年初,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区粮食生产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农户有种粮热情,不愿看到农田抛荒,但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农业劳动力相当紧缺,加上我区人均耕地少,农业收益占家庭收入的份额低,从事农业生产又比较辛苦,很多家庭既不愿花精力在农业生产上,同时又怕失去土地,不愿将承包权流转给别人,从而陷入了低水平恶性循环,规模效益无法实现。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在确保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家庭经营主体的前提下,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科技水平。关键是转变农业服务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实际、能服务到农户的农业服务模式,提供一家一户难以有效完成的服务项目。基于这一认识,区政府把建设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列入农业工作的重点内容,制定政策,集中力量,积极鼓励和引导,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民间农业服务组织发展。在__*年3月,浙江省首家由工商资本投入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合作社在金清镇成立,拉开了我区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化、合作化和社会化的序幕。该合作社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建造了标准机库4幢56个机位,购置联合收割机23台,水稻工厂化育秧流水线2套,在农村一线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服务。
二、运作方式
为了保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双赢互利为目标,积极引导,规范运作,强化服务,不断推进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普通农户主动参与农机社会化服务事业。
1.在组织形式方面。严格按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组建合作社,使之成为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组织。目前该合作社有理事会成员3人、监理会成员3人、社员226户,其中管理层8户、农机大户13户、种粮大户5户。实际操作股金为126.9万元,共分为四块:一是发起人(管理层)现金入股50万元,占39.4%;二是农机大户的农机具作价入股66万元,占52.0%;三是村内农户按土地使用权和现金配套入股,200亩土地按每亩100元计算共2万元,占1.6%;四是种粮大户入股方法与村内农户相同,890亩土地折算股金共8.9万元,占7.0%。分配则采取两种形式:一是按股金比例进行分配;二是对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农户,采取优惠农机作业服务收费标准的方法进行补偿分配,一年结算一次。
2.在服务模式方面。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提供三种模式供农户自主选择。一是农户将承包田全年(或某一季)出租给合作社经营,租赁款换算成粮食由合作社交给农户,农民不用种田即可领取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口粮,可以全身心从事二、三产业;二是农户承包田自主经营,由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每季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三是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可选择合作社为其提供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并交纳相应的服务费,一些较轻松的农活由农户自己承担。
3.在政府管理方面。一是鼓励引导,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在用足用好中央、省、市、区的各项农机具补贴政策的同时,区政府专门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通过项目扶持形式,引导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工商资本投入组建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机服务。二是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开展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通过制订示范合作社运作规范标准,进一步健全合作社内部的决策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和业务管理制度,使合作社真正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农业发展的领头羊。三是强化指导,提高合作社服务水平。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联合攻关,在金
清镇建立万亩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从推广应用机械化育秧、机插配套和水稻机械化喷直播技术入手,重点攻克水稻栽插机械化程度低等薄弱环节。根据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面积不断扩大的需要,帮助做好优质米加工作业机械等新机具的引进工作,开展粮食加工、包装、销售等产后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运行一年多来,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项目不断增加,服务设施和水平不断提高,有效解决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受到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上级政府的充分肯定。
1.解决了粮食生产效益低的问题。__*年7月27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省内有关专家组成的验收小组对试验点水稻产量进行实割验收,采用工厂化育秧配机械插秧方式栽培的早稻亩产为530公斤,采用机械喷直播方式栽培的早稻亩产为403公斤,传统手工栽培的早稻亩产为320公斤。从成本核算看,传统的人工露地育秧到收割脱粒,其成本、机械费、人工费等亩总成本早稻为593.05元、晚稻为637元;采用全程机械化作业亩总成本为325元、晚稻为345元,亩降低成本分别为268.05元、292元。实测表明,合作社提供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具有显著的节本增效效果,扭转了传统粮食生产(特别是早稻种植)效益低下甚至亏损的局面。在扣除各项生产成本后,早稻每亩可获利400元以上。
2.解决了季节性粮田抛荒的问题。合作社从去年3月份开始运作后,服务面积从开始的260亩增加到今年的近1万亩,服务项目覆盖田间管理到植保、收获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务工农户省心、省力又省钱,还能从土地中获得比传统种植还要高的收益,许多农户纷纷主动要求合作社帮助耕种,农田抛荒现象得到有限遏制。
3.解决了耕地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低的问题。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作业效率大为提高,促进了“早稻-晚稻”双熟制,或“麦-早稻-晚稻”三熟制生产,或“麦-单季稻-蔬菜(西兰花)-早稻-晚稻”两年五熟制轮作生产,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和生产效益。
4.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使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彻底摆脱了土地和农事的束缚,消除了农民后顾之忧。由于合作社的服务,有近200户农户从原来半务工半务农中解放出来,全身心投入非农产业,既消除了农村企业的季节性民工荒,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5.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难到户的问题。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克服了村级组织职能转变后农业服务不落户、不落地的问题,使农户直接享受到田间地头的农业服务。通过统一的机械化作业和粮食示范方建设,让农民亲身感受到优良品种和先进农业技术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农机具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金穗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我区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服务产业方兴未艾。其服务范围涉及粮食、蔬菜生产及加工全程机械化、农产品冷藏保鲜、畜牧业及水产养殖机械化等各个方面,目前已总计投入工商资本近3000万元,为加快我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四、关于引导工商投资的启示
1、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服务,必须因地制宜,找到资本和项目的有机结合点。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受到投入大、农业经营规模小两大瓶颈的制约,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资金投入以及单家独户经营农机服务效益不高等问题。路桥区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都在50-300亩之间,由种粮大户自己配置成套农业机械成本大,利用率低,他们不敢、不愿意也无经济实力投资,迫切要求农机部门组织机械化服务。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民间有丰厚的资金积累,只要加以正确引导,把工商资本引入发展农机化服务,完全可以找到资本和项目的有机结合点。
2、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服务,必须创新经营形式和服务模式。资金问题仅仅是解决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难题,创办合作社的真正目的在于探索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模式,使之能够在面上推广。在指导合作社创办过程中,我们吸取过去政府包办带来的种种教训,一开始就按照有关法规和条例的规定组建,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经营模式上,严格按照《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根据“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实行股份制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社员内部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本着自愿原则,鼓励农机大户、种粮大户、村内农户入股。同时从当地实际出发,创造了三种服务模式,我们称之为“菜单式”服务,供农户选择,满足了不同农民的多种需要。
3、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发展农机化服务,必须有重点地投放,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和经营效益。我区在扶持农机化发展上,有许多经验教训。过去那种撒胡椒面式的补助,往往得不偿失,不是长久之计。通过试点,我们体会到,农机化扶持资金有重点地投放是增强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和经营效益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通过政府扶持资金的重点投入,可以带动农村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对农机化的投入;另一方面,能产生规模服务的效应,在服务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组织,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长期、有效的服务。
淮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淮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截至2012年1月底,全市经工商登记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资格的有603家,社员总数60095人,带动15.51万农户进入到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合作社总资产为5800万元,共建立基地180万亩。全市已有3家部级、4家省级和50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迅猛。与此同时,合作社类型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从较为单一的种植业开始逐步向农业、农村服务业扩展,向农村第二、三产业延伸。农机、植保、用水、沼气、资金互助等专业服务型合作社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大大加快。其中涉及种植业的376个、养殖业的179个、林果业的13个、农机服务的18个、农资服务的10个、农产品加工营销的7个。(表1)
淮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及个案介绍
1. 农民自发型
由于分散的小农户与社会化的大市场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围绕某一产业或者某种农产品自发地组成合作社来应对剧烈的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这种合作社主要由能人牵头或者大户联办,如淮北市烈山镇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地方政府建立烈山镇石榴基地,推广石榴种植,但由于知识老化,技术落后,再加上农民收益低,盲目追求产量,忽视果品质量,导致优质果品所占比例逐年减少,整体效益逐年下滑,大小年现象反复发生,综合效益下降,许多农民甚至出现砍树毁苗的情况,行政命令式的“逼民致富”遭遇尴尬。当地政府和村民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到在农村调整结构、转变发展的方式中,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只能因地制宜、自觉自愿、自我发展。榴园村的石榴专业户张裕勤开始进行软籽石榴的开发、引进,并无偿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2008年他联合石榴大户宋继承等人成立了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选举设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合作社积极构建服务平台,设置了重点服务示范村和示范户,多次组织技术人员现场培训指导。从石榴育苗栽植到采摘销售整个过程实行统一管理与服务,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石榴的积极性和管理技术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现有生产技术部、冷藏加工部、包装运输部、事业发展部、销售经营部、文秘办公部、财务管理部等七个部门。在合作社的带领下,全镇石榴面积已发展到40000亩,年产量600万公斤,年产值已达1800万元。其中,榴园村万亩石榴园已成为国家软籽石榴基地和国家软籽石榴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入社会员收入提高了20%以上。(表2)
2. 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涉农部门作为合作社发起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由供销合作社、农技等涉农部门牵头兴办,对于合作社日常管理介入较深,其性质是“官民结合”,特点是政府主导,农民为主体,如濉溪县支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濉溪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如何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发展成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课题。淮北市濉溪县农机局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1号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强烈地感受到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在县农业局、县农机局的精心引导和扶持下,濉溪支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成立。该社实行签约作业服务,由合作社统一联系业务、统一组织作业。机械实行统一调度、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核算。凡签约的农户每亩享受2-5元的优惠,发挥连片作业的优势,既提高了农机具的利用率,又保护了社员的经济利益。针对“三秋”、“三夏”,该社组织了多个机耕作业队和机收服务队。在立足本地作业的同时,积极开展跨区作业一条龙服务,年落实5个跨区作业地点,确保了农机资源优势得到最大发挥,争取经济效益最大化。2010年提供作业服务面积3.73万亩,服务收入162.2万元,纯收入98.6万元。成员平均作业面积增加了400亩,作业收入增加了1.6万元。成员户收入比非成员农户增收32.5%。2010年合作社荣获“安徽省农机局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3、龙头企业带动型
该种形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由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户或个体业主组建而成。它利用合同契约有效调节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关系,利用公司的市场经验和信息渠道获取市场供求信息, 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结构,使农户分享到农产品在加工、流通过程中增值的剩余利润,大大减少了农户经营的市场风险。如淮北市众鑫养猪专业合作社。它联合了淮北市多家养猪基地、养猪专业户建立了互助互利的经济合作关系。
淮北市众鑫养猪专业合作社由省级龙头企业濉溪县养猪协会发起建立,采取 “合作社+企业 +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不断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动机制。以合作社为纽带,依托市场,发挥规模优势,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广大社员进行品种繁育、饲养管理、产品加工、市场开发一条龙的整体运作体系。合作社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上联政府和市场,下联社员和农户,企业除按合同收购农产品外,还按交易量向合作社返还部分利润。合作社在淮北地区建立技术服务部5家,建立人工授精站11家,开展饲料、兽药、的统一供应和技术服务。合作社还与濉溪县畜牧中心共建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化验室,为畜禽疫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每年,合作社都聘请国内的养猪专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社员免费提供养猪技术讲座和培训。自2009年以来,已举办技术讲座50余场,技术培训20期,学习人员5000人次,共发放养猪技术资料30000余份,养猪技术光盘800余套,有力推动了淮北地区养猪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合作社带动养猪农户1520余家,年生产商品猪15万头,年产值2亿元以上,户均利润8万元,户均增收3万元。合作社在带动农民致富的同时自身规模不断扩大,实力迅速增强,示范带动能力日益提升,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2009年跻身全省100家示范合作社行列。
合作社建设成效显著 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淮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发展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调整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养殖业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带动农户积极从事专业化生产,形成了近万亩的专业生产带与十余万亩的畜禽规模养殖区。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养殖业农户人均现金收入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长,2011年全市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8%,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0%以上,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现在,养殖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为主要特色的淮北畜牧经济。
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经营变为有多家入股的紧密性的经济实体,改善了农户的松散性和无序性。农户参加合作社既形成了规模优势,又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大大提升了农户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如淮北市利农蔬菜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改变了农户过去提篮小卖、各自为战的局面。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直接与市场对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直接前来大棚收菜,合作社社员与从事同种农产品生产的散户相比户均增收35%以上。
三是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以合作社为载体引入优良品种与高新技术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如淮北市渠沟镇郭王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挥其整合科技资源优势,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把脉传经。合作社因地制宜,开发了双孢菇套种技术及野生茶树菇驯化技术,攻克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杂菌感染及预防的技术难题。合作社通过举办培训班、广播、上门服务等多方位开展技术推广与指导工作,实现了科技供给与农户需求的有效对接。食用菌产品不仅远销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内蒙古等地,部分还出口销往海外,社员每亩茶树菇净利润可达6万元以上。
四是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如淮北市口子谷物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是淮北地区首创的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共流转农户土地10118.5亩,按照常年亩均收益折合股金708.3万元。社员在每年年底获得保底分红700元的基础上再按折算股数参与合作社年终利润分配,实现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
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淮北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数量上看增长较快,但从合作社单体来看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水平不高,规模普遍较小,实力相对较弱,带动能力不强。据市农业委员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总额为19296万元, 其中1000万元以上2家,100万元以上6家, 10万元以下的366家,经济实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从而影响了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活力。“小、散、弱”成为许多专业合作社的致命弱点。这些弱点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本积累慢,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差,很难形成规模化经营和提高产品质量等。
第二,机制不够健全,运作不够规范。尽管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都建立了内部章程,但大多数专业合作社组织机构松散,部分合作组织缺少理事会、监事会和财务管理等必要机构。有的地方即使存在这些机构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在管理、运作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相应的利益分配制度等也不够完善。由于合作社带有公共物品的特性, 农户在以获取利益为内在动力的推动下加入合作社, 难免会出现“搭便车”现象,由此带来交易费用增加、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第三,融资环境不佳,资金严重缺乏。资金是合作社发展的助推剂,延长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构建产品营销网络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资金匮乏已成为合作社发展的最主要瓶颈。从内部资金来看,其来源主要靠农民自筹,求稳定怕风险的特性以及小农意识形态决定了他们对合作社的资金贡献极其有限。从外部资金来看,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差,合作社又处在初级阶段,能提供的可抵押物少,缺乏可持续的担保能力,商业银行按成本效益原则不愿放贷。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资金已难以满足合作社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较大的融资需求。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无法享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财政上得到的的支持力度也较小。
第四,高端人才匮乏,社员素质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和成长需要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合作社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合作社的管理人员缺乏专门的经验与技术,在市场营销、农产品储运、产业链延伸、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不能给社员以有效领导;另一方面是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市场经济的必备知识,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盈利了大家都叫好,亏损了就开始撤资退股,许多农民只想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不能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此外,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又缺乏人才激励机制,这也是造成合作社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对策及建议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引导。政府要加大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特征及作用的普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特别要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以便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营造促进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让农民积极向合作社靠拢。同时,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基本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重点加强对农民专业大户、农合联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法制意识及市场意识。实行理论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有计划地输送一些有经营基础、文化程度较高的合作社带头人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各类龙头企业学习锻炼。积极引导有志于合作经济发展、愿意投入到三农最前线的高校毕业生及大学生村官到合作社任职,成为拥有坚实的专业支撑的新一代合作经济带头人。
其次,健全运行机制,强化管理监督。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正确引导和规范管理的力度,完善运行机制,开展制度化建设。规范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建立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权利及监督机构,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水平的提高,充分调动社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制度、审计制度,完善税后利润的分配关系,实现社员的最大利益,提高合作社向心力与凝聚力,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在健全内部制度的同时,通过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制定与合作社运行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形成以农业、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为主的监管体系,以强化外部环境对合作社的监督与约束,保证合作社及其社员依法从事生产和经营。
一、基本情况、合作社各年发展情况。到6月底,我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社29个,从登记时间上分:2009年登记的10个,占总数的35%,2008年登记的14个,占总数的48%,2009年登记的5个,占总数的17%。最早在工商登记的木兰乡烟草生产专业合作社,登记时间为2009年7月19日。
1、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29个专业合作社中种植业方面13个(白莲4个、烟草2个、果业4个、花生1个、红薯1个、油茶1个),占总数的45%,养殖业方面12个(生猪养殖7个、蜂业3个、肉牛养殖1个、水产养殖1个),占总数的41%,农机服务4个,占总数的14%。
2、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各类合作社共有注册资金1055.85万元,其中现金994.34万元,实物折款62.79万元,实物折款主要是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最多的为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达300万元,最少的为0.5万元,平均36.40万元。部分组织成员出资数额极少,难以开展经营活动。
3、合作社社员规模情况。各类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832人,合作社平均成员为27名,30人以下组织共19个,占组织总数的65.5%,人数最多的组织为113人,赣江源蜂业合作社在08年是曾拥有社员人数为86人,目前成员减少很多。全县合作社共有农民成员815名,占成员总数的97.8%,非农民社员17名。每个合作社农民成员都在81%以上。
4、合作社章程制度建设情况。多数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结合实际制定了本社章程和相关制度,如财务社务公开、股金管理、资金管理、盈余分配、生产资料供应折让、社员产品交售、开支审批、现金存款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财务监督、公文和档案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章程制定程序比较规范的合作社占52%,章程内容比较完善,切合实际的占44%,重视章程和制度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执行较好的占35%。
5、“三会”建设及民主管理情况。30人以上的组织(10个)三会组织健全,三会活动较正常,基本能做到大会2次/年、理事会1次/季、监事会3次/年。理事会、监事会配合较默契的不多。多数组织议事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权制度,实行附加表决制度组织暂时还没有。民主管理做得较好的组织不多,有些组织理事会内部较民主,但社员大会作用发挥不够。
6、合作社服务情况。实行了信息、培训、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综合服务的合作社19个,占总数的66%,实行单一服务,如加工或产品销售的组织10个,占总数34%。服务内容,有提供“九统一”(统一对外承揽生产订单、统一按规划要求组织生产、统一购进农资、统一良种供应、统一农事安排、统一技术标准和培训、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调剂劳力和大型生产用具、统一品牌和包装)服务的,如烟草合作社所提供的服务;有提供“五统一”(统一供应良种兽药饲料、统一执行无公害养殖技术标准、统一疫病防治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产品)服务的,如养殖类合作社;还有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提供的“五统一”服务(统一提供农机配件、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承揽耕作事务、统一调配农机耕作、统一耕作价格和结算)。服务效果较好的组织有12个,服务效果一般的11个,服务效果较差的6个。多数组织的服务,如木兰的烟草合作社、珠坑的红薯淀粉合作社、华丰畜禽合作社等较好地促进了成员的规模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提高了产品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了成员收入。
7、经营及利润分配原则情况。目前经营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的组织仅1个,多数经营收入30万元以下,市场获利低。利润分配多数组织按章程规定只提取了10%的公积金,没有提取公益金的占多数。
8、财务管理情况。多数组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都有兼职的财会人员,均按农业部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进行记帐和核算。但财务报表不及时,报表质量不高。
9、带动农户情况。全县合作社带动农户7596户,带动方式以合同制、合作制方式为主。
二、好的做法近几年我县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发挥农民的源动作用,促进组织自我发展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我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全面体现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办社宗旨,紧紧依靠参与者的才智及市场资源,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把专业合作社真正办成多数社员说了算,多数社员得实惠的组织。为激活、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主要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一是营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良好环境。把合作组织知识宣传列为新村抓点工作组的考核内容,把合作组织知识培训作为新农民培育的培训内容,把参观成功合作社列为对乡镇考核、对每个合作组织考评的重要内容。近三年我县一直重视组织参观,采取县乡统一和各合作社自行组织参观相结合的办法参观县内外好的合作组织,如,一直坚持的“万名群众看新村”活动,都把示范性合作组织列为活动的必看点,一些合作社还自行组织社员外地参观。二是鼓励农民参与。如县烟叶生产领导小组三年来对验收合格的烟草合作社每年给予30元/亩的扶持,其中15元/亩给予参加烟草合作社农户的生产补贴。三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参与管理的保障机制。指导合作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制度,明确了“三会”议事范围和步骤、参与对象、议事规则等问题。有效保障了社员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开展合作组织优秀负责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专业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重视发挥干部的拉动作用,促进组织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干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干部、乡(镇)村干部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发展。为此,我县在抓好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把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技术服务部门和乡村干部的作用作为抓好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着力点:一是鼓励技术服务部门干部牵头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得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有技术部门干部担任合作社的理事长或监事长,如珠坑乡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就是乡农技站退休的返聘人员、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是县兽医站副站长。二是推行“2+1”帮扶模式,即一名县、乡(镇)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帮扶一个合作组织,把业务部门和乡镇新村办熟悉合作组织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合作组织中结对帮扶。要求帮扶干部当好“宣传员”,把合作经济组织知识、政府扶持政策宣传到合作组织中,宣传到各村小组和农村专业大户中,增强农户参与的自觉性;要求干部当好“指导员”,在组建、股金设置、制度建设、内部管理、经营运作、利益分配、民主理财、民主管理、开展统一服务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增强合作组织建设的规范性;要求干部当好“协调员”,协调各相关部门或组织,解决合作社在组建或运转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如办公场地、经营人才、税收减免、资金融资、品牌建设等问题,把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求干部当好“监督员”,监督合作组织合法经营和资金的正确使用,维护其合法权益,杜绝侵占、挤占、挪用、平调合作经济组织财物的事件发生,对合作经济组织损害成员利益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增强组织运作的合法性;要求干部当好“服务员”,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捕捉有效市场信息,拓展服务功能,降低经营成本,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提高效益,增强组织经济实力和市场获利能力,增强组织服务的高效性。三是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县新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经常会同小组成员单位专业人员深入组织精心指导,现场办公,为合作组织解决困难。部门指导和干部的帮扶,有力的促进了合作组织全面发展,提升了合作组织质量。
3、重视扶持政策的驱动作用,促进组织持续发展政府对合作社的扶持有助于推动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力度大,农户参与组织的积极性就高,合作组织发展速度就快,组建的质量就好。为促进合作组织持续快速发展,我县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台了八项推动合作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如继续从县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切块安排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合作社建设;免费为合作社办理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对合作社办理农产品运输、检疫证明实行减半收费;对已登记且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有实际运作的合作社,给予3000元开办补助经费;被认定为县级示范性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给予3万元扶持资金;对新获得省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业合作社分别给予3000元、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奖励;对合作社优先承担项目实施,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生产用电优惠收费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合作社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重视示范培训的促动作用,促进组织规范发展一是抓示范带动。把建设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列入了对乡镇、县直农口单位的考核内容,要求乡镇或相关单位年内负责抓好一个达县级标准的示范性组织建设,制定了《**县县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认定标准》。要求每个组织高标准做到“十有”:有登记证书、有固定办公和营业场所、有含该组织名称的标牌、有单独的银行开户帐号和组织公章、有必要的办公培训经营用具、有经全体成员讨论通过的章程和明确的服务职能、有规范运转的三会机构及办事机构、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有财务账簿和成员账户、有自已的商标品牌、有记录完整的会议记录薄。通过规范化建设,有效提高了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如**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组织的软硬件设施,成功实现了与社员、生产投入品企业、产业化龙头对接,全面开展统一服务,到6月底实现销售收入1950万元,利润21万元,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培训促动。干部、农村能人及农户对合作组织知识知晓程度直接影响合作组织发展,近三年我县统一举办合作组织知识培训班6期,系统培训了干部、合作组织成员2000多人次。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了业务知识,解决好农民不懂合作组织为何物,干部不懂如何指导、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合作组织负责人不懂如何管理运营好组织等影响合作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
5、重视督查考评的推动作用,促进组织平衡发展。针对我县合作组织建设乡镇与乡镇之间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组织与组织之间进展不一样的情况,我县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的手段促进乡镇之间,组织之间平衡发展。一是充实年终综合奖评选条件,完善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终组建新经济组织不达标的乡镇,不能参与综合奖的评选。单项工作考评细则对年内新组建的组织考评实行上半年与下半年区别计分,增加了对示范性组织建设及干部帮扶的考评内容;二是定期调度和不定期开展督导。每次的全县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及每次的新农村建设综合督查均有新组织建设情况通报。平时一般性督导侧重于对每个组织在软硬件建设及开展服务情况等方面的具体督导。这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对新组织建设重视不一,进展不一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一些合作社建社目的不纯。有的合作社是基层为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一手炮制出来的,目的是应付新农村建设检查,有的是为了套取扶持资金,有的是养殖户为了减免工商税收和享受优惠政策成立的。不纯正的目的必然导致形式办社,合作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现有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偏小。30人以下的组织占65%,经营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组织占多数,而且这些组织做大的希望渺茫,对市场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带动社员增收的能力也不强。社员的出资数额小,有些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的资金都没有,难以有效开展经营活动。
2、农民合作素质低。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小农意识仍很严重,普遍缺乏大局意识,社员议事意见难以统一。一些不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户主要对合作社的管理不放心,怕麻烦。
3、合作社人才缺乏,严重影响组织活力。在农村,具有公平公正、无私奉献、甘愿为众人服务的思想品德和兼具懂经济法规、熟悉市场规律、善经营管理素质的带头人少之又少。有些带头人有前者品德又没后者能力,有后者才干又没前者品德,致使多数合作组织缺乏活力。
4、合作社的民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章程、制度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章程、制度管社的意识要进一步强化,“三会”议事要按章程规定进行。合作社资金(包括股金)管理要民主,资金运行要透明,利润分配要合理和规范。
5、合作组织知识宣传普及不够,效果不佳。当前干部、群众包括合作社成员对专业合作社知识的缺乏是影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工作建议、要搞好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实现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向合作社集中,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生产,为加快专业合作社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地和发展基础。
1、把培训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合作思想、合作原则、合作技巧、财务管理、信贷和投资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服务组织发展的领导干部和具体管理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增强基层干部和合作组织有关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民主建设。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确保大多数人的利益。防止滥用民主、极端民主,贻误时机,影响工作效率。防止负责人独断专行或理事会少数人说了算,以致决策失误,损害多数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