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残联工作制度

残联工作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残联工作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残联工作制度范文第1篇

一、认真履行职能,为残疾人办实事

一是认真组织实施“民生工程”残疾人工作项目。省“民生工程”残疾人工作任务下达后,市残联及时制定下发我市“民生工程”残疾人工作项目 三是协助做好残疾人维权工作。落实了市、县、乡三级残联兼职干部,畅通残疾人反映诉求的渠道。协助市综合执法支队对残疾人代步车非法运营的残疾人进行说服教育。全年接访残疾人100多人次,未出现大的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

四是积极参加市人大关于就业促进法的检查。我会目前正在组织开展残疾人就业情况调查。在市政协领导到残联视察期间,组织县(市、区)残联集中向视察组汇报我市残疾人工作情况,实地视察了残疾人就业和康复工作。

五是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捐款13000元。

六是机关综治工作、计生工作考评均达标。

三、加强队伍建设,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县、乡、村和残疾人集中的企业开展调研,结合我市发展现状和残疾人工作实际,探讨残疾人事业社会化工作方法。

二是改进作风,提高效能。认真开展“政务环境优化年”和“机关效能年”活动,深入推进以“人道、廉洁、服务、奉献”为内容的残疾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规范简化了残疾人办证工作程序。

残联工作制度范文第2篇

围绕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以康复机构为龙头,以村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充分整合资源,推进康复服务,促使残疾人康复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和村卫生室参与相结合的社会化工作方式。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共同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2、坚持低投入、广覆盖,保障康复对象的基本康复需求,兼顾多样性需求,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获得较大的服务覆盖面。

3、坚持巩固基础、创新发展。在已有的工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内涵,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__乡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

成 员:__、__、__、__、__、__*

2、落实部门职责

乡卫生部门: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纳入村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计划;通过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六位一体”提供直接服务;与全科医生培训密切结合,对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卫生室人员的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水平;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康复知识;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开展残疾预防,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的发生;抓好残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建立并实行残疾儿童发生报告制度。

村卫生室、参与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将残疾人的残疾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村卫生室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和训练,包括对视力、听力、智力障碍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并转介医治;对肢体障碍者,进行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训练;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

村康复员负责在社区卫生机构和上级康复机构指导下,组织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和智力残疾人开展工疗、娱疗和其它康复活动;协助聋儿家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组织盲人做定向行走训练。

乡民政部门:将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本乡服务工作内容之中,村卫生室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协助抓好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工作。

使用“__”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全国统一用表、康复训练档案与评估标准;组织人员培训,建立工作队伍;进行知识普及和社会宣传;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信息咨询;组织督导检查;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指导残联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及基层康复站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抓好典型,推广经验。

确保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工作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有工作制度和会议记录。掌握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数、残疾类别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对外挂牌,做到有工作职责、工作制度、服务内容、康复知识读物和残疾人“康复服务记录表”。掌握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填报“康复服务汇总表”。

一村卫生室确定1名医生,村委会确定一名社区康复协调员共同负责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

二是加大康复人员的培训工作力度。

三是对社区康复服务实行规范管理。确保残疾人及其亲友对康复建立使用统一的康复服务工作、康复服务记录、康复训练等档案。康复工作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相关工作制度要统一公示上墙。乡制作村康复培育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流程、组织管理网络和服务流程标牌挂在创建工作办公室、乡镇卫生院康复技术指导站、康复站和活动场所。

1、残疾筛查、诊断:村、康复协调员会同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进行筛查和功能评定,早期发现各类残疾,掌握社区内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2、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各村卫生室、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详细的康复训练档案。同时,村、康复协调员也要为辖区内残疾人建立康复服务档案,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3、康复治疗、训练:村、依据筛查、诊断结果,对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和医学功能训练的

残联工作制度范文第3篇

市残联建立、健全妇女、儿童工作制度。成立了“市残疾人联合会妇女、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残联党组书记担任,由康复处承担具体工作,落实专人做好市残联妇女、儿童的日常工作;成立了“市残联妇女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开展了工作。并将市残联妇女、儿童工作纳入会工作目标管理,从经费上给予支持。

二、圆满完成市政府妇儿工委的目标任务

(一)加强了两纲的宣传培训工作

1、做好职工政策宣传,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在残联系统内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学习《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宣传妇女观,宣传科普知识。

二是利用各种形式对女职工进行“四有”、“四自”、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受教育面100%。

三是积极参加妇儿工委组织的各项专题教育活动。

四是在女职工中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参加巾帼建功活动的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100%。

五是围绕我会业务工作目标,组织女职工学习文化知识、学政治理论、学业务技术,经常开展岗位练兵和竞赛活动,80%以上的女职工成为业务技术骨干。45岁以下的女性公务员100%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六是积极宣传妇女先进典型,鼓励女职工爱岗敬业创一流业绩。本年内被评为各级各类先进的女性占女职工总数的20%,实行目标管理的称职女职工达100%,优秀占20%。

七是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是开展“文明家庭”、“家庭文化建设”的创评活动,在倡导家庭美德建设方面效果明显,五好文明家庭户数占职工家庭总户数的100%。

九是落实政策,关爱女职工。按照市直机关工委妇工委要求,每年对女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做到一年一检。

2、做好节日宣传活动。

一是每年“三.八”妇女节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了妇女工作的积极性。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宣传了妇女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多次举行如何维护自身和残疾妇女的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问答;

二是在“全国助残日”和“六.一”儿童节期间,市残联领导多次到市特殊教育学校、东区华山小学特教班、脑瘫儿童社区康复站和市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中心看望残疾学生,给他们带去关怀和慰问金;部分社区也在“六.一”和“国庆节”组织不同形式的亲子活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单位、企业纷纷向所在社区康复站残疾儿童捐款捐物等;

三是加强“爱耳日”、“爱眼日”、“碘防治”和降低残疾儿出生的宣传预防工作。

(二)重视残疾妇女儿童工作

一是加强就业、扶持力度。

几年来全市残联系统组织有身体条件的残疾人盲人按摩培训8期,种(养)植业培训20期,电脑培训16期、电焊培训1期,共培训残疾人1000多人,残疾妇女占45%;扶持农村贫困妇女家庭危房改造900余户,占总数的45%。

二是加强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工作力度。

帮助具备就读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学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5%以上;积极争取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中央专项资金100余万元,资助贫困残疾学生1000余人次名,女性占45%;做好残疾学生入学工作,协助教育部门做好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招生工作,将适龄轻中度的脑瘫儿童纳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做好残疾人高考学生的录取工作。

三是加大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维护好残疾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几年来,接待残疾妇女儿童上访320人次,免费提供法律援助18人次,临时救助残疾妇女儿童130余人次。

四是努力实现城镇残疾妇女儿童病有所医的愿望。

借市医保局完善城市居民医保政策的机会,市残联积极分析残疾人现状,研究对策,不失时机地向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了提高残疾人补助标准和扩大残疾人补助范围,保障了残疾妇女和未成年残疾人病有所医。

(三)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工作

实施抢救性康复项目工作,“十五”、“十一五”期间为120余名0-7岁聋哑儿童进行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为110名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康复训练;为130名脑瘫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有效率达95%;培训聋儿、智力残疾儿童家长9次,为100聋儿进行听力测试、耳模制作,为他们配戴了助听器100个;实施贫困肢残儿童矫治手术31例,女性占45%,通过手术、术后康复训练和配备辅助器具,大大地提高了肢残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做好信息交流工作

认真报送各种材料、统计报表,按时完成上级组织布置的工作任务,信息反馈及时。

四、存在的不足和困难

残联工作制度范文第4篇

一、实践

为利用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经过多方选择和多次考察,我们锁定“大三元”为合作伙伴,确定培训内容以食品制作实用技术为主。

培训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与“大三元”签订了培训残疾人协议,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即省残联协助“大三元”成立培训基地,并向其提供一定的培训费和安置残疾人补助费,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大三元”负责培训基地教学设施建设、聘请教师,承担省残联下达的年度培训任务,确保培训后的残疾人达到独立操作的能力,获得由劳动保障部门承认的技能合格证书,并负责在其企业内部或向同行业推荐安排部分残疾人就业。二是制定联合办学方案,明确培训基地的性质是民办公助。三是协助“大三元”筹建了培训基地。经过半年多的筹建,建起了500平方米的教学区、125平方米的办公区和260平方米的生活区,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建立工作制度,为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四是组织残疾人生源调查摸底。采取与残疾人及其家属座谈、表格调查、听取基层残联介绍情况等方式,调查持证残疾人2072名,为编制适合残疾人培训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五是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培训质量。六是进行培训效果跟踪评估,扶助残疾人走自主创业的路子。如第二期章丘籍学员赵红民结业时与其他5名学员想合伙开一家残疾人食品加工厂和蛋糕店,培训基地领导得知后,马上安排两名同志专程到章丘市残联协调,让残联出面帮助选择加工用房和店面,基地对6名学员在财力、设备、技术及管理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与“大三元”合作的实践证明,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是新形势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新途径,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符合广大残疾人的需求,这为今后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潍坊市、济南市历城区、莒县、东阿县等地残联表示了与“大三元”合作建立分校的意向。

二、思考

通过社会办学培训残疾人的实践,我们对依托社会力量办学有以下思考:

(一)慎重选择合格伙伴。常言道:生意好做伙难搭。我们选择“大三元”为合作伙伴,是因为该企业领导有超前的经营理念,企业有知名的产品品牌,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师资力量,愿意安置残疾人就业。培训过程中,他们能够按协议办事。

(二)培训对象范围要拓宽。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残疾人更需要生产技术,向城镇转移的残疾人劳动力也需要一技之长。“大三元”组织的培训,改变了重城镇、轻农村的培训思路,农村残疾人与城镇残疾人的比例基本持平。

(三)培训内容有针对性。既要着眼各类残疾人的需求,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残疾等级、个人爱好、文化程度等而设置,又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动态而定,避免培训与使用两张皮现象。从“大三元”举办的三期培训看,个别肢残较重者和智障者不适合从事食品加工,还有部分残疾人参加培训后,虽推荐其就业,但他们不愿从事食品加工行业,上班没几天就跳槽。这些现象在今后培训工作中,要引起组织者的注意,以免浪费有限的培训资源。

残联工作制度范文第5篇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以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合法权益为目标,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切实保护特殊困难群体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今冬明春救助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实施办法

(一)统一部署,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帮助。各村(社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落实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将救助管理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到早筹划、早部署、早行动,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指定一名领导和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精心组织,迅速在本辖区开展全面而彻底的排查。入冬时节注意天气变化和灾害预警,发现街头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立即实施救助,使其有吃、穿、住有保障,安全过冬。

(二)加强巡查,专项救助。各村(社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服务意识,针对灾害性气候,迅速组织开展“寒冬送暖”集中救助专项行动,以车站、繁华地段、桥梁涵洞、街边巷角等生活无着落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为重点,加大巡查和救助力度,更要注重做好夜间巡查救助。要积极劝说,引导街头生活无着落人员接受救助,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人要及时安排护送,对精神病人、危重病人要遵循“先救治后甄别救助”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要建立绿色救助通道,对寻亲不遇、务工不着、离家出走等原因遇到困难的人员,按实际需求进行分类救助。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人员,要提供必要的御寒物品和适量的食品,对其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同时要向区相关部门报备,努力做到发现一个,救助一个,杜绝流浪乞讨人员挨饿受冻情况发生。

(三)明确职责,强化救助。各村(社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救助政策宣传,在社会上形成关心和关爱弱势群体的浓厚氛围。街道社会事务办负责救助管理日常工作,不断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机制,不断规范完善救助管理工作制度,努力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积极开展主动救助劝导工作,做好街头生活无着人员的劝导和救助。指导各村(社区)做好此项工作;街道财政所要将救助管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经费足额及时到位;罗星派出所负责依法严厉打击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站。积极协助街道社会事务办维护救助管理站治安秩序,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户籍查询、信息采集等工作。街道市容办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告知,并协助罗星派出所或街道社会事务办将其护送到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罗星学区要加强“防流控辍”和扶困助学工作,建立“控辍保学”机制,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要配合街道社会事务办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心理矫治、教育帮助工作。街道司法所要负责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为涉及法律事务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其合法权益。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综治办、妇联、团工委、残联等其它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责,主动做好与救助管理有关的工作。

(四)健全制度,规范救助。各村(社区)、街道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创新救助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内部管理,加强规范化建设。街社会事务办要落实好工作值班制、领导带班制,首接负责制、岗位责任制等制度,实行24小时服务接待,对求助人员及来电等方面,要热情对待,及时办理,积极开展救助工作,切实维护好街头生活无着落人员基本权益。各村(社区)要组织人员加强日常和夜间巡查和护送救助,确保责任落到实处。对因思想麻痹、工作疏忽、责任落实不到位而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街道高度重视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救助管理流浪乞讨人员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我街外来人员的大量增多,给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为此,各村(社区)、街道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残联工作制度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省、佳市关于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以探索社会工作制度为核心,以全面提高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为目的,以岗位需求为取向,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发展的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运作、社工引领、自愿者服务、群众受益”的运行机制,推动我市各项事业科学跨跃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试点探索、三年打开局面、五年初见成效”的总体思路,整合各类资源,组建社工队伍,开展社工培训,争取在社工持证上岗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制度和社会工作激励机制,完成社会工作岗位开发,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等工作任务,建立起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我市社会工作的开展。

三、试点范围

在社区管委会和中心敬老院建立试点,通过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推进我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四、试点内容

(一)科学设置岗位,优化配置人才。结合本单位社会工作实际和从业人员的现状,科学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制定岗位标准,确定任职资格。一是内部转任。注重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通过内部交流,把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熟悉热爱社会工作的人员转到社工岗位上来。二是公开招聘。对从业人员不足的社工领域,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聘用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工岗位上来。三是“义工”补充。建立健全义工招募、建档、培训、表彰和激励机制,形成“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的模式,构建起社工、义工联动发展机制。

(二)加强舆论宣传,建立培训基地。社会工作在我市是一个新生事物,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为此,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社工队伍,提高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一是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普及培训,举办社会工作知识专题讲座,造就一批既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又熟悉本职工作业务,能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二是广泛发动相关干部职工以及社区的从业人员参加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初步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人才。三是以职业技术学校为基地,鼓励社会工作人员参加在职进修,提高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三)提升服务水平,发挥社工作用。从基础抓起,从身边事做起,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让需要帮助的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通过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领域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4月至5月)。成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部署安排试点工作。深入基层,了解从事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人员的状况,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制定实施方案,下发有关单位,并上报佳市民政局。

(二)实施阶段(2011年6月-11月)。根据试点工作的总体安排,组织人员开展社会工作的知识培训,参加全省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制度。

(三)总结阶段(2011年12月底前)。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查找问题不足,提出下步工作计划,并形成书面材料报佳市民政局,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六、工作要求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加强领导,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工作经费,设置专门的办公场所,配置办公设备,尽快开展社会工作。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主动支持、关心社会工作人才开展工作,为他们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试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市政府决定成立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单位:市委宣传部、民政局(敬老院、殡仪馆)、财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房产局、市政工程处、园林处)、社区管委会、安监局、教育体育局、文广新局、卫生局(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残联、公安局、司法局、妇联、团市委、职教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行政服务中心、计生局、各乡镇政府。

(二)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对从业人员不足的社工领域,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聘用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社工岗位上来。通过举办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提高对社会工作政策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专业水平考试,制定落实激励机制,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培训和登记管理工作,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工作人员的待遇。积极探索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投入机制,建立长效的社工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完善奖励政策,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各项福利待遇,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残联工作制度范文第7篇

结合我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实际,以及笔者近几年从事基层残联工作的实践、思考,认为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必须在现有国家、省、市“一体化的机构、一专多能的队伍、有机结合的业务、统筹安排的经费、综合利用的场所”的原则和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等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建立促进发展“四个机制”,注重发挥残联自身“三大优势”,着力提高残联干部“三种能力”。

一、重点建立促进发展“四个机制”

一是领导责任机制。残疾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在我国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越是最基层,人员职责交叉越繁琐,工作基础越薄弱,发展环境越复杂。若不随之建立坚强有力、权责明确的领导责任机制,将无法保证基层残联组织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同步、协调推进。要将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组织服务体系作为基层残联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狠抓、抓实。将残疾人工作列入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规划,确定党政领导主抓残疾人工作,将残疾人工作列入县、乡(镇)“三位一体”责任体系,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强化领导机制和政府行为,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共谋”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二是文明服务机制。在具体工作中,处理好“集”与“散”、“上”与“下”的关系,注重调动并充分发挥基层各级残工委成员单位的业务优势和职能作用,避免残联“一头挑”的尴尬局面,建立联系顺畅、沟通有效、协调有力、社会各界“同体共促”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一方面规范完成换届任务,积极调整班子结构,切实加强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残疾人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另一方面,抓住合村并社时机,及时指导,规范组建、选举村(社区)残疾人工作领导小组和残疾人协会。对各级工作服务机构统一命名挂牌,统一标准创建,统一制度要求,统一业务程序,统一组织管理。努力形成县、乡(镇)、村(社区)等行政机构纵向一体,卫生、劳动、财政、教育、民政、司法、宣传、广电等协调部门平行一位的残疾人领导、工作、服务网络。用好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其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金字招牌、综合服务功能。

三是发展激励机制。通过以会代训、巡回观摩、考察交流、专题研讨等有效方式,引导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准确把握残疾人工作的“一个定位”(亦官亦民、地位特殊的事业团体)、“三大职能”(代表、服务、管理)、“三大优势”(政策优势、基础优势、地位优势),自觉提高“三种能力”(善于工作的能力、狠抓落实的能力、勇于创新的能力),切实增强“五种观念”(学习观念、全局观念、创新观念、群众观念、律己观念),在为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上见成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宗旨,统一制定县、乡、村残联业务工作细则,责任追究办法、工作制度等相关规范,不断深化“文明机关、优质服务”活动,切实加强残联机关作风建设。结合年度考核和目标责任书落实,开展评先创优,探索激励方式,严格兑现奖惩,最大限度调动各级残疾人工作者做好本职工作、服务残疾同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根据工作实绩和需要,及时开展年轻干部特别是残疾人干部的培养、配备工作,协调组织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残联工作人员进行动态调整,始终保持基层残疾人工作的激情活力和良性竞争。以示范点建设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特色工作和品牌项目,县域论证实施残疾人示范典型“三三三”创建工程(重点培养创建3个全省一流的残疾人工作精品示范乡镇,重点扶持发展30个残疾人工作典型示范村社区和30户残疾人致富典型户)。研究制定并统一印发实施具有根本指导作用的示范点创建标准及相关规范性文件,明确示范乡(镇)工作应达到“六好”(即组织领导好、学习宣传好、基础工作好、业务开展好、政策落实好、工作效益好),示范村(社区)应实现“四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宣传教育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帮扶工作到位)。对于各级各类示范典型,通过颁发奖牌、观摩评比、重点扶持、分类指导,促进其快速成长。

四是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必须以经济基础为前提。对于欠发达西部地区来说,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投入社会事业极为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确保残疾人事业发展经费足额投入,必须充分发挥残联组织自身潜质,综合利用政策绝对优势从“征、建、拓”寻“阳光道”。首先是征,紧紧抓住地税代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历史机遇,政策宣传鸣锣,正面引导开道,情法结合架桥,全面纠正以往交征双方对收金工作的模糊、错误认识,进一步加大依法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力度;其次是建,抓住当前发展二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好时机,依托残疾人服务社积极兴办福利实体,在充分安置有劳动能力残疾人就业的同时,补充各级残联经费不足;再次是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支持的基础上采取诸如全体公民年度人均分摊1元建立基金,通过合法小额游戏、设置购物奖励等方式专项募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建立合理与完善的资金管理、监督体系,确保各项残疾人事业经费物尽所用,发挥效益。

二、注重发挥残联自身“三大优势”

残疾人事业面对时代赋予的机遇和挑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抢占发展先机,围绕中心谋发展,服务大局快发展。

一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残疾人事业这项惠及万民的德政、阳光工程,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经济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优惠的政策保证,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从中央到基层,每一部关于残疾人的法规政策都是优惠政策。对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残疾人工作全面优惠、愈益完善的政策优势,深刻领会政策精神,用活用足政策规定,全面发掘政策潜力,在现有基础上为加快基层残疾人事业发展开辟空间,增加后劲。

二要充分发挥基础优势。近几年,特别是“九五”计划实施以来,基层残疾人事业发展迅猛、成果辉煌。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社会参与能力普遍提高,全社会尊重、理解、帮助残疾人和关心、参与、支持残疾人工作的氛围日益浓厚。残疾人康复、扶贫、就业、教育、艺体等重点业务工作成效显著,基层残联组织建设、残疾人示范典型创建等工作创造和积累了相当丰厚的实践经验,综合工作具备了深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县、乡各级残联组织呈现出心齐气顺、共谋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现有基础、经验优势,各级残联组织一定要继往开来,乘势前进,紧紧抓住目前发展局面喜人、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大好时机,实现残疾人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更加顺利、协调发展。

三要充分发挥地位优势。残联是实现政府和残疾人之间管理与沟通的桥梁纽带;是代表政府管理、服务残疾人的亦官亦民机构。这一定位,体现了残疾人工作的广阔空间和极大灵活性。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发挥各级残联组织的特殊地位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多面孔出现,全方位出击;要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广结善缘,多交益友,引导发挥社会各层面的主观能动性;要注重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长效发展机制;进一步密切同党和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平行协调单位、基层工作组织与广大残疾人的联系,依靠社会各方面潜藏的政治、资源优势,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着力提高残联干部“三种能力”

一要着力提高善于工作的能力。基层残联干部是残疾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者和直接参与人,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各项残疾人法规政策的具体执行人。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坚决执行,将对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知识的学习和服务能力的实践贯穿一切工作的始终,以工作的有为争事业的有位。

随着新形势下涉及残疾人群众直接利益关系而引发的矛盾纠纷、侵权事件将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矛盾纠纷,影响稳定。为此,广大基层残疾人工作者要提高依法办事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怀着满腔的热情,掌握民愿实情,赢得社会的理解,争取工作的主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发挥潜在的优势,巩固发展的基础,扩大工作的影响;要以扎实的作风、一流的业绩争取社会的理解,赢得领导的支持,开创发展的局面。

二要努力具备狠抓落实的能力。工作目标一旦确定,抓落实就成为关键。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工作作风的扎实程度直接影响着抓落实的力度,抓落实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工作的效力。要通过行风评议、民主监督等有效形式,全面推行责任追究制、首问负责制,切实增强各级残联干部积极主动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狠抓责任落实。

残联工作制度范文第8篇

一、我县残疾人的基本状况

我县目前共有残疾人1万多名,占全县总人口的5%,涉及

到五分之一的家庭,其中持证残疾人3718人,分类为肢残2156人,听力言语残454人,视力残381人,精神残389人,智力残338人,其困残疾人144人(涉及到78户家庭),低保残疾人540余人,低保边缘50余人,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处于亚贫困状态。而且在当前的社会分化过程中,还有新的残疾人贫困群体还在生成,比如抽样调查过程出现的老年残疾人群体。

二、我县开展残疾人社会救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岱山县针对残疾人生活

中存在的不同困难,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1、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

为解决残疾人基本生活难的问题,原创:我县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应保尽保”,把低保作为残疾人社会救助的一种主要形式,至2006年6月底,全县的低保残疾人家庭,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目前,我县的保障标准为城镇225元/月/人,农村135元/月/人,低保工作在保障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2、残疾人养老、康复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

体系逐步建立,作用日益强化。

1)建立了对残疾人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的制度

2001年,我县制定出台了《岱山县对残疾人实行照顾扶助规定》,该规定第七条:“对城镇(非农户,下同)残疾人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县残联结予适当补助,补助金额一般为社保机构规定的最低年缴费额的三分之一”。至此文件公布之日起,我县就开始了对残疾人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补助的政策。2002年5月县人劳局出台的《关于做好社会弱势群体劳动和社会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四类弱势群体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低于本县正常缴费比例的五个百分点缴纳,使残疾人的社保缴费政策进一步优惠。2004年10月,县政府《关于印发岱山县扶持残疾人事业若干意见的通知》的出台,残疾人养老保险补助金额调整为15%,但补助扩面到农村残疾人,使所有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种养业户、自由职业均可享受以上补助政策。自以上政策实施以来,累计74人次享受补助,补助金额为5.3万余元;有807人享受了交费率的优惠。

2)实施了残疾人康复补助及医疗救助制度。

“十五”期间,我县开展了以下康复工程:开展白内障复明550例;低视力配用助视器25例;聋儿康复语训17人次;安装普及型假肢42名;安装矫形器26例;系统训练肢残人30名,脑瘫儿童6名;康复治疗精神病20人,并对以上康复对象进行了康复补助,累计补助金额达100余万元。此外,我县在2004年4月,制定出台了《岱山县贫困群体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对包括低保残疾人在内的几种对象的5类大病予以救助,该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残疾人家庭的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对我县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有效保障了残疾学生及贫、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的入学

“十五”期间,全县通过助学结对共资助86名残疾人及残

疾人家庭子女圆了大学梦,输送了6名残疾人到省残疾人职业学校学习,还对8名获得中专、大专、本科学历的残疾学生进行了补助。此外,还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对残疾人及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结予免费或一定的减免,使我县残疾人及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4)实施了对残疾人的就业培训援助

“十五”以来,我县采取特别扶持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置就业75名;集中就业250名,其中异地就业17名;个体就业53名。全县共有有劳动能力残疾人1950名,其中就业的1790名,就业率达到91.8%。为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共举办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残疾人1000余人,投入培训费15余万元;还重视盲人的按摩培训工作,共向省有关盲人按摩学校输送培训人员5人,全部获得结业证书并进行了异地安置就业。加大了对扶贫基地、种养殖和个体工商户的扶持力度,共投入资金30余万元,对237户种养殖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了扶持,对6个扶贫基地进行了新建与扩建。

5)开展了贫困残疾人的“助居工程”

为改善贫困残疾人的住房条件,使他们居有所、住有屋,与

健全人一样创造美好人生,从2003年起,我县开始对全县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改造,至2005年底,累计修建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115户,改造资金达60万元。

6)拓展了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

2004年4月,县法律援助中心出台《岱山县法律援助实施办

法》对残疾人等有关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并在残联挂牌设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站,形成了律师、法律工作者及社会力量齐办法律援助案件的新格局,以解决残疾人“打官司难”的问题。此外,县残联还聘请了残疾人常年维权法律顾问,,无偿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使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维护。

3、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渠道日益拓宽,作用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县各个层面、各种形式的残疾人社会救助渠道不

断拓宽,救助的力度不断增强,如:扶贫结对、节日慰问救助、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的临时救助、特困残疾人的救助金发放、低保残疾人的水电救助等,成为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中有力的补充。

三、我县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残疾人的社会救助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并为残疾人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但据了解,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难、子女上学难、家庭成员就医难几大突出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对于全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县人均收入而言,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造成残疾人家庭生活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

1、救助范围不够宽。由于受资金条件的限制,前几年我县对残疾人采取的一系列救助措施,基本上都是以低保划线,即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家庭就给予救助。这种以低保划线来确定救助对象的做法,就使得一些家庭收入稍高于低保标准、处在低保标准边缘的残疾人很少获得有效的救助。由于他们很少获得救助,家庭生活比享受低保的残疾人家庭,还要困难得多。据初步调查,全县这类残疾人大约有50多户。

2、救助金额偏低。一是低保标准偏低。现行的城市居民人平每月225元、农村居民人平每月135元的低保标准,是根据居民每月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基本开支而设定的。这一标准,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对于残疾人来说却入不敷出。残疾人除了日常基本开支以外,与健全人相比,原创:还有一些特殊的开支,如康复需要医疗费。这些开支,仅靠低保是不够的。二是学费补贴标准偏低。近几年来,中专以上各类学校学杂费不断上涨。以大学为例,一类院校每学年收费5000元左右,二类7000元左右,三类12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费、伙食费,一个学生一年的费用最少也要10000元以上。这笔费用,比一个全额享受低保的三口之家全年的低保还要高出许多,即使不吃不喝,也难负担这笔开支。虽然我县对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读大专以上学校学杂费每生每学年补助2500元,但这一补助标准,对于目前庞大的学费开支而言,实在是偏少的。

3、救助内容不够全面。我县目前采取的救助措施,大多集中在对残疾人的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康复救助、就业救助、教育救助等几个方面,也就是说,这几个方面的工作力度要大一些。而残疾人所需要的救助内容远远不只这些,还有权利救助、心理救助等。这些救助内容,我们过去很少涉及。由于救助内容不够全面,使一些需要救助的残疾人不能获得相应的、及时有效的救助,并长期处于贫困状况之中。

4、救助机构不健全。承担贫困残疾人救助工作的主要是残联系统。目前,突出的是乡镇残联机构配置与日益增多的残联工作业务不甚相称。随着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乡镇残联机构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多。但是,现在我县乡镇残联虽已有5个乡镇配备了专职残联理事长或专职干部,但基本上是1个人,没有专门的办公室与办公设备,而且有的乡镇工作人员更换频繁,政策业务知识比较缺乏,不太适应残联工作特别是救助残疾人的需要。

四、加快我县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县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已初

具雏形,但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在完善过程中,作如下建议:

1、扩大救助范围。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出台优惠政策,将目前收入稍高于低保标准、处在低保标准边缘,生活中存在严重困难的残疾人一律纳入低保。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享受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专项救助政策,使处于低保标准边缘的残疾人摆脱目前生活困难的局面。

2、建立医疗保障体系。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做法,采取政府财政补贴一点、市区残联从保障金中资助一点、残疾人个人出一点的办法,在残疾人中单独建立医疗保险体系,解决残疾人就医难的问题。

3、提高助学补助额度。按照“水涨船高”的常理,将现行的残疾人家庭子女就读大专以上学校的补助额度分别提高一定比例,以缓解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