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商银行贷款政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江苏省扶贫小额贷款政策自1998年起开始组织实施,由政府出资提供担保和部分贴息,主要解决低收入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扶贫小额贷款由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和省农村信用联社联合实施,主要依靠县(市、区)扶贫部门和县农商银行及其乡镇服务网点来具体运作。这项政策措施已持续开展近17年,累计发放贷款226亿元,受益低收入农户达249.8万户。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江苏启动“脱贫奔小康工程”,把扶贫小额贷款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加大推进力度,有力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和增收脱贫。扶贫小额贷款政策是历届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低收入农户一直延续的特惠政策。其“特惠”之处主要在于:一是明确扶持范围和贷款对象。扶持范围主要是苏北经济薄弱地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范围内的29个县(市、区)。贷款支持的对象主要定位于符合省定扶贫标准的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且申请使用扶贫小额贷款的建档立卡农户必须是具有劳动能力、遵纪守法、信用较好、有具体的小型生产经营项目;对于能带动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各类种养加大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明确可给予适当的扶贫小额贷款支持。二是规定贷款额度和期限。目前,对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单户贷款额度规定最高不超过1万元,对种养加大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贷款,明确了必须与被带动低收入农户签订有效的“帮扶带动增收协议”,在贷款额度上基本按照每带动一户,可申请使用贷款5000元,最高可贷款5万元,且大户贷款总量控制在县年度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总额的25%以内。贷款期限最长为1年,贷款到期后收回,贷款对象根据创业项目发展资金的需要,可向乡镇农商银行网点申请办理续贷。建档立卡农户贷款备选名单由县(市、区)扶贫部门提供,各有关县农商行乡镇支行网点在备选农户中进行自主调查、自主发放和回收。三是实行贷款优惠利率,省财政再给予农户贷款贴息。2006年出台的《江苏省扶贫小额贷款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扶贫小额贷款利率按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础利率执行(现行基础利率为6%)。对于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使用扶贫小额贷款的,还享受贴息政策。对低收入农户按期归还贷款的,乡镇农商银行网点均按照借款合同上约定的贷款基础利率办理结息,对用贷农户只收取所结息金额的50%,另50%的结息部分由省财政给予贴息,先由农商银行内部挂账,再定期与县财政局办理贴息资金结算手续。为调动县农商银行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的积极性,有效防范和化解小额贷款风险,2006-2007年间,由省财政拨付2个多亿资金存入有关县(市、区)农商银行,作为扶贫小额贷款担保资金专户存储,实行封闭管理运行。自2008年以后,省政府明确要求,放开扶贫小额贷款规模控制,对低收入农户发放的扶贫小额贷款,由省财政据实办理贴息,并进一步完善了县级扶贫部门和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有关考核和激励政策措施。
二
2014年度,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4亿元,使用小额贷款的低收入户达37.3万户。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的实施,为低收入农户发展增收项目切实解决了资金缺口“瓶颈”的大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了可能。一是较好解决了银行贷款“门槛高”的问题。农户到银行申请贷款,其自身除了要具备银行贷款条件外,还需要提供有效担保,低收入农户一般很难贷到。二是解决了贷款成本高的问题。银行一般性的商业贷款利率比较高,通常在8%-12%左右。而低收入农户到银行申请贷款,除了要面对贷款本金还款压力外,到期还需要支付较高的利息,在申请贷款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各种不确定的成本。扶贫小额贷款特惠政策则较好地解决了低收入农户贷款担保难和利率负担重问题。如一般农户申请商业贷款1万元,期限1年,动辄就需要支付800-1200元不等的贷款利息,而低收入农户使用扶贫小额贷款,则只需要承担300元利息。据了解,目前,各地金融结构储蓄存款利率均实行自主定价,1年期存款利率一般定价在2.8%-3.2%范围。因此,低收入农户实际承担的贷款利息差不多与一年期的储蓄存款利息相当。这个利率政策对于他们来说确实“特惠”到位了。三是解决了低收入农户发展增收项目启动资金的“燃眉之急”。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的出台,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发展增收项目提供了启动资金扶持机会,他们不必再为了启动资金发愁,而到处找人、托人去借。只要是符合扶贫小额贷款发放条件,就可以随时到农商银行申请使用贷款。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这个新课题带来的挑战显得更加迫切和严峻。在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期的历史背景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如果仍然坚持原有的粗放式业务发展模式,不仅难以应付宏观经济变化带来的考验,而且也可能使自身随时处于风险的边缘。因此,随着外部经济金融环境的迅速转变、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日趋升级,以及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势在必行,加快自身发展方式转型成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对竞争、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江苏启东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启东农商银行)在加快经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成为我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探索转型发展的先行者。
转变发展方式,夯实转型基础
“2012年以来,利率市场化已然拉开了序幕。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也承担了更多的经营压力。为此,启东农商银行积极转变单纯依靠利差收入、盲目做大资产规模的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完善公司治理,努力在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方面实现转型。”对于启东农商银行的经营管理创新,该行领军人陈卫兵的视野极为宽广。在他的眼里,要应对新的市场环境和经营压力,农商行的经营管理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的修补上,而应该从大的市场环境出发,来综合考虑农商行的经营管理策略。
陈卫兵告诉记者,在这种战略思维的引导下,近年来,启东农商银行从完善公司治理、转变业务方式、重塑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经营管理升级改造。
一是加强完善公司治理。自成立之初,启东农商银行就按照“权限清晰、职责明确、制衡有效”的要求,完善了“三会一层”及各专门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和运作要求。“三会一层”既保持了相互之间的独立性,又建立起规范、协调、顺畅的运作机制,形成了高效运转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为维护股东权益、提高决策效率、促进全行经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是加快业务模式转型。启东农商银行实行总行一级法人,以部门设置条线化、机构管理扁平化、网点支撑高效化为三大重点,以打造流程银行为目标,积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前中后台明确划分与制约、垂直型和专业化”的组织架构模式。同时,借鉴国内外股份制银行的先进经验,对内设部门职能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以发展阳光信贷和中小企业银行业务的小支行为架构的信贷管理模式,打造专业化的团队,形成前中后台有效分离制约和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增强发展合力,有效提升了风险管控水平。
三是加速盈利模式转型。启东农商银行着力改变依赖利差收入驱动利润增长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加大银行卡、网上银行、保险、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2012年个人网银开户数、企业网银开户数、POS机数增量均比年初超过50%,其中2012年拓展的个人网银数为前些年开户总量的1.4倍,新增POS机数为前些年发展总量的4.9倍。投资60多万元在启东市所有297个行政村开通“金融便民服务到村”助农POS业务,赢得了农户的普遍好评。另一方面,加强资金营运管理,实现了资金营运收入的大幅提高。至2013年4月末,启东农商银行已发展交易对手100多家,其中包括建行、工行等大行,实现资金营运各项轧差收入38016万元。
四是加快发展模式转型。启东农商银行着力改变原有被动、简单的坐等上门、靠天吃饭的“自然型”业务增长和服务方式,自觉树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经营理念,按照市场化要求积极转变经营机制,推进业务增长方式由“自然型”向“市场型”转变。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内控机制及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立足“三农”定位,坚定发展导向
“这是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当前,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在这种市场环境下,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导向,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具有自身特色、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的核心竞争力。”陈卫兵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启东农商银行针对市场变化,牢固树立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牢牢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机遇,把服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优质客户,完善服务功能,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起自身支农的特色旗帜,打造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首先,坚持做小做散。按照标准化、流程化、产品化的要求,启东农商银行进一步推进“阳光信贷”授信工作,扩大阳光授信覆盖面,开展电子建档,提升阳光信贷工作质量。同时,以“阳光信贷”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背包精神”,开展信贷服务“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规模农户”活动,分类型、分层次走访客户,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客户的信贷需求,为客户排忧解难。在信贷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审批链条短的优势,以高效优质的服务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目前,500万元以下的“小户”和“散户”已成为启东农商银行贷款的主导力量。
其次,推进增量扩面。启东农商银行深入贯彻落实银监局、省联社深入推进“三大工程”的指导精神,制定了《启东农商银行信贷投放增量扩面考核办法》,制定中小微企业和自然人客户培育计划,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偿还能力和意愿、具有商业可持续的中小微企业。按照“低平台、短流程、高效率、能控险”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简化审批程序,建立高效审批机制。深入挖掘信贷投放增长点,重点营销5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和自然人贷款户。
再次,丰富金融产品。启东农商银行建立起客户经理、前台部门、科技研发等跨部门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联动机制,在深入开展农村市场分析、成本分析、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客户的行业特点、经营模式、资金流动规律、客户风险偏好等因素,对金融产品进行设计、研发,满足客户的创业需要和服务需求。2012年至今,先后推出了商贸通贷款、项目经理抵押贷款、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贷款、“票易贷”、“百分贷”等金融支农产品,努力从提供“金融服务均等化”的高度,切实做到“农村金融全覆盖”,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难题。
升级风险管理,引领稳健前行
金融行业属高风险行业,只有风险可控才能确保发展,只有更新风险管理理念、优化风险管理机制、改善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平衡过渡和科学发展。陈卫兵向记者表示:“没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是危险的,没有完善风险控制策略的经营是没有安全保障的。银行的科学发展,首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否则一切发展都将是空中楼阁。”据陈卫兵介绍,近年来启东农商银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其一是开展全员培训,提升员工素质。立足打造懂业务、善营销、能吃苦的专业团队,启东农商银行采取分层次、针对性的多样化方式,抓好员工职业道德教育、经营理念、财务信贷、法律法规、合规风险等综合培训,使员工的技术能力、专业能力、经营能力得到提升。2012以来共组织各类培训20项,其中管理培训占33%,专业技能培训占67%,参训者达2000多人。
其二是开展管理提升活动,扎实基础管理。启东农商银行将管理提升活动作为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水平的大事,采取“边完善、边检查、边处罚、边整改、边提高”的方式强势推进。围绕“贷款三查”、财务管理、网银开销户管理、人员素质等抓管理提升,加大跟踪检查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化解风险。在管理提升活动开展期间,每日有报告、有处罚、有通报,累计编发管理提升周报6期,促进了内部制度执行力的提高。
要落实国务院制定的这项巨额刺激经济计划,银行毫无疑问得挑起大梁。十项措施中提到了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银行恰好一直想避开对中小企业贷款。银行是否会响应政策对中小企业放贷投资呢?
扩大信贷投资规模
按照国务院的计划,2008年第四季度先增加中央投资1000亿元,2009年灾后重建的200亿元资金提前安排,最终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4000亿元,需要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约2800亿元。
据了解,在2008年底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再投放550亿元贷款,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400亿元。农业银行在确保完成全年3600亿元信贷计划的基础上再增加500亿元。而建设银行也决定,年底前新增的信贷投放在300亿至500亿元之间。中小银行中,中信银行提出年底前新增150亿元贷款,北京银行拟从年底至2009年新增550亿元授信额度,光大银行已调整2009年度预算方案,预计2009年新增有效投放600亿元。12月初中国银行也表示,从年底到2009年,中行对重点行业重大项目贷款投放金额将超过3000亿元,而2008年年内中行对企业新增授信额度也将超过6000亿元。
国务院十项措施提出了多项投资领域,其中也比较倾向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但对商业银行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朱小黄说,目前更加关注的是拉动经济的投资项目,如基础设施方面。此外,某些消费信贷和小企业信贷也是加大贷款投放力度的基本取向。
出台措施引导信贷投放
为贯彻落实十项措施,央行于2008年11月10日出台了引导银行信贷投放的五项措施,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包括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等。
在这些措施中,央行表示要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并限制“两高一剩”(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行业贷款。
紧接着11月11日中国银行宣布,出台十大措施,加大对重点行业和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主要支持内容包括干线铁路机场建设项目,中心城市市政建设项目,自主创新项目,高资质的医院、学校建设,省级政府主导的农村公路电网水利改造项目,房地产业,优质中小企业、出口企业,地震灾区重建等。
中国银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说,为保证这些措施落实到位,中国银行将对相关配套政策进行调整。如取消对各分行人民币公司贷款新增规模的限制,促进各分行增加有效信贷投放;调整经济适用房开发商的新客户准入权限,一级分行和总行直属分行可自行审查批准经济适用房的新客户准入;对总行级重点客户、国家级重点工程、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重点资源项目实行“因客授权”,扩大分行的授信审批权限等。
此外,工商银行提出的“十个支持、十个促进”中,首先就是积极支持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农行公布紧急出台八项信贷服务“三农”措施,明年新增“三农”和县域信贷投入规模1000亿元以上。而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则成为其贷款投放的重点。
银行谨慎发放贷款
四万亿的投资额度,银行贷款将至少占到一半以上。不过从各银行的措施来看,信贷投资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首要方向。中国银行提出的十大措施中,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内容,就占到了极大比重。交通银行国际分析师杨青丽认为,目前经济下行趋势难以改变,银行为了寻求安全,只能将贷款投到相对好的地方,2009年银行信贷投放重点都会是国务院部署的刺激经济十项措施。有人担心,银行对政府项目和大项目的支持,有可能挤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贷款。
对此,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货币政策从紧的时候融资难,而目前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央采取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虽说从中央到地方都说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中小企业要真正快速得到一笔贷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小企业信贷额度小、成本高、利润薄,而且普遍存在着财务监控薄弱、经营状况不稳等方面问题,这些都制约着为中小企业放贷。
银行贷款依旧是有保有压,商业银行高管称,风险评估的标尺不会轻易放松,会按照风险收益平衡的原则考虑具体的投放对象。中信银行内部认为,对房地产、出口型行业等受宏观调控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发放贷款时应依旧保持谨慎,其他的“两高一剩”企业贷款也要控制。
2008年11月10日银监会公布主席刘明康在山东调研时称,要加大针对一些行业和集团客户风险的管理,加大信贷资金管控效力,尤其是对生产经营两头面对国际市场的出口型企业贷款,严格落实有效抵押担保等措施。
一、黑龙江省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资金总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总供给矛盾突出,涉农金融机构较少且高度集中,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格局仍占主导。
据保守测算,黑龙江省2亿亩耕地,每亩生产投入500元,按60%贷款需要600亿元;发展5000万头生猪和1000万吨奶,按50%贷款需要450亿元;农村1800万人、600万农户,按20%的农户每户建房贷款10万元,需要120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0亿元;全省1200亿斤商品粮,加上包装贷款可达1500亿元以上。上述四方面信贷总需求就达4000亿元。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3821.9亿元,满足不了上述四方面测算的需求。
目前,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面临四大突出矛盾,即农业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农业金融服务需求结构多样性与金融功能单一性的矛盾,农业资金需求量大与资金吸纳能力差的矛盾,农业地区闲置资金“充裕”与金融机构使用效率低的矛盾。
农村金融发展受到四大突出矛盾的影响。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拥有省级银行类金融机构65户,其中发放涉农贷款年末平均余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8家。“三农”所需贷款主要依赖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2009至2011年,省农信社累计投放农业贷款2472亿元,农业贷款增量份额占全省金融机构的85%以上,支农主力军作用凸显。
(二)大农机、大合作和城镇化的推进,悄然催生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发生质的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产品创新及信贷投放能力,尚不能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1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774个。农民社员发展到20.6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4。合作社服务内容由初期的以生产技术服务为主,逐步向销售、运输、贮藏、加工等环节延伸,许多合作社经营活动已扩展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生产经营全过程。农村经济组织以及经营结构的变化,使得信贷主体和资金需求量均产生了质变。仅以黑龙江省558个千万元规模的大型农机合作社为例,每个合作社承包流转1万亩土地需支付300万元左右承包费,加上购买种子、化肥、柴油和农药等生产资料需300多万元,每年筹集正常生产资金600多万元,558个合作社每年需要33.5亿元。但因合作社缺少有效抵押物等原因,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较少,造成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近三年来,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仅为84.26亿元,与千万元规模大型农机合作社每年生产资金需求相差近一半。
(三)农村信用社现有体制已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与肩负的支农责任、主力军作用不相匹配,急需逐步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实行省、市、县三级法人体制,全省设立了7个市地级联社(法人管理机构)、6个办事处(省联社派出机构,非法人管理机构)、81家县级机构(法人经营机构)。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股东小、股权分散,真正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原有高度分散、小额多户式的传统信贷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需要。
(四)国有银行占有存款资源数量巨大,综合存贷比率较低,支农贡献度极低。存款资源大部分上存,较大程度上造成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
据统计,截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至2012年9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6大国有银行省内分支机构存款余额合计为10197.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总数的66.8%;贷款余额合计为4084.7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数的40.49%,存贷差6112.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投放746.7亿元,占其贷款余额的18.28%,占其存款余额的7.3%。存款资金的大量外流,使本来十分短缺的农村资金更显捉襟见肘。同时,还带来“挤出”效应,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贷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信贷资金需求,于是采取高息拆借资金方法,间接加重农业信贷成本。
目前,金融机构正在逐步转变“三农”弱质产业观念,一系列针对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链条的金融创新模式应运而生,集约化、批发式“大农金”的概念正在形成。但省内金融机构多限于本系统内实施推广,银行间相互借鉴较少,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二、财政促进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财政金融政策一端连着财政,一端连着金融,是引导金融资源合理流动的有效杠杆。要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方向。
(一)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发挥地方金融机构了解省情、贴近“三农”的优势。
1.在贯彻实施国家对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助政策的基础上,省政府注入村镇银行资本金。建议通过有资质的省属企业,每年有重点地选择10户拟组建的村镇银行注入资本金,每户不超过500万元,省财政股权5年内不参与分红。按照黑龙江省目前村镇银行每户资本金平均3200万元测算,每年大体需要省级财政资金3200-5000万元。
2.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给予村镇银行民营资本初始投入额5%的财政奖励政策。按照每年15户村镇银行每户有3户非银行类民营企业(每户占总股本5%以上的大股东)参与占总股本30%测算,每年大体需要财政奖励资金720-2250万元。
3.在深入贯彻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基础上,扩大政策实施范围,给予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对小额贷款公司年末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给予2%奖励,促进小额贷 款公司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持续发展。按照2012年全省381家小额贷款公司涉农贷款年末余额超过15%部分约25亿元测算,需要财政奖励资金约5000万元。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扶持政策为支撑,依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解决农村“信用不足”问题,发挥政府“增信”和“调控”功能,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发展。
1.重点选择和支持部分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借鉴美国等国家为农场贷款担保成功经验,选择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县(市),建立县域融资性农业担保机构,主要为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贷款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贷款有效抵(质)押不足造成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研究制定农民、合作组织等农业贷款主体既有的直补资金、农业保险受益权等预期财政补助资金作为银行贷款担保的措施,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投向农村。例如:银行根据农民未来应得到的财政直补资金情况,为农民设计直补资金担保信贷产品,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同时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涉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积极性。
3.试行县级财政资金存放与银行类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贡献度挂钩,发挥财政“调控”作用,有效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有效遏制县域存款资源严重外流问题,实现不花钱也能办成事。县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域金融机构处于“金融支农”的最前沿,县(市)财政部门可结合县域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以银行类金融机构涉农贷款贡献度为主要考核指标,按照“统筹安排,奖贷挂钩;存量(暂时)不变,增量调剂;动态管理,考评兑现”的原则,研究制定“县级财政资金存放银行类金融机构考核激励办法”,加快实现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目的,有效解决存贷比过高的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和拉动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长。
4.发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将经工商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视同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纳入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范围,以缓解合作社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
5.研究探索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和险种,开展银行与保险合作,充分利用农业保险“增信”作用,促进参保农户容易获得贷款。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分为种植业(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和养殖业(奶牛、能繁母猪)两大类、6个险种。建议结合实际,开办森林、甜菜、马铃薯等方面的农业保险,在稳步扩大原有保险基础上,积极研究开办新险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6.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分担和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有效降低和分散银行、担保机构涉农业务风险。借鉴国内部分省市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增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办法,对其年度新增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5‰)给予风险补偿。研究制定担保机构涉农贷款担保代偿风险财政补助办法,对担保机构为涉农贷款担保新发生的代偿,按照日均担保责任额的一定比例(10‰)给予风险补偿。
7.积极支持农村物权改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财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和支持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关部门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深化林权及流转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管理制度改革,激活农村静态资产,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使农村房屋、宅基地使用权、林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收益权等均能够作为银行贷款担保和抵押物。促进农村产权市场发展,加快农村各类可流转资产权益的确权、颁证进度,完善市场化流转的制度安排,培育交易流转平台和机构,建立有农村特点的物权、产权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村资产和权益合法、有序地转化为可交易金融资产。
(三)探索建立财政资金市场化、金融化运作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机构专业优势、市场优势,形成政府资源与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支持农业重要领域的发展。
1.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项目,推动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投融资体系。借鉴财政部“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建议从目前省财政支农资金中拿出5亿元资金,积极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包括地方财政资金)参与,设立10亿元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省财政厅负责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并实施监督管理。投资基金委托省属有资质的企业负责运营管理。投资基金受托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政府重点支持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产业项目,实现政府资金市场化运作。
关键词:小微贷款;模式;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2-0041-03
小微企业贷款的概念最初来源于以社会发展为初衷的微型金融服务,指对小微经济个体提供的小额融资。小微贷款具有较强的技术要求,要实现小微贷款的成功,使其成为银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深入研究这种贷款的技术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才能最终使这种贷款模式发挥其应有的特色和作用。选择小微贷款作为东方农商银行未来经营的主要方向,不仅是因为小微贷款面向的是一个蓝海市场,更重要的是,小微贷款的模式体现了差异化领先的市场策略。小微贷款是一种新的市场策略,是对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一、小微贷款的高利率市场定价
这体现了银行商业化经营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应该说,最能反映一个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就是看它是否拥有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同样,作为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对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自主定价,就无法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主体——这也正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对于实行利率市场化,很多商业银行似乎并不十分情愿。因为一旦利率市场化成为现实,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开,那么在短期内利差收窄将成为必然。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银行业机构数量已达3 769家,但由于传统的存贷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利率放开必将会导致存款利率上扬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扬幅度,促使利差收窄。而从2010年上市银行年报看,即便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的国有五家大型银行,其利存贷差收入占比也仍然高达80%左右。利率市场化无疑对银行业的盈利形成巨大的挑战。不仅如此,商业银行的效率、管理、创新和服务等等,也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利率市场化将加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甚至会使一些经营不太好的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破产。如果不能提早做出准备,东方农商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也必然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为东方农商银行作为一家小银行,在吸收存款的成本上要高于大银行,而如果在贷款上没有能力提高贷款利率,则会进一步缩小利差收入,最终可能出现经营困难。
如果贷款利率不能适应市场要求而提高利率水平,那么在目前中国的整个利率市场化体系尚未充分建立起来时,银行之间的竞争仍基本限于利率之外的竞争,银行利率经常陷于负利率的尴尬。而如果实行利率市场化,由此带来的贷款成本提高将大大强化企业的资金成本意识,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有效抑制原本不缺钱的大企业对廉价信贷资源的过多占用,使得信贷资源能更多地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此外,实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经营会有更高的要求,促使银行加强管理。实行市场化的高利率会迫使银行详细核算每一笔贷款业绩与其经济资本的比较,而不是与会计成本的比较;也会使银行的利率风险观念增强、努力开发和提供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利率市场化还将使银行和客户间的双向选择成为可能,从而打破传统银行的“大锅饭”,银行之间的盈利水平将逐渐拉开差距,银行业将步入“优胜劣汰”时代,也为东方农商银行在竞争中提高竞争力,树立品牌打下基础。
小微贷款实行高定价还有另一个考虑,就是要用收益覆盖风险。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给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贷款是不是风险更大。如果风险更大,当然要提高利率从而用收益覆盖风险。本质上,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发放贷款即为买入风险,收回贷款相当于卖出风险;银行就是靠不断地低买高卖风险、赚取风险溢价生存,而为所经营的风险定价是银行的核心工作,也是银行经营能力的具体体现。对于银行而言,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贷款风险本质上并无大殊;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这是一切贷款都共同面临的,小企业贷款所隐含的风险,大企业贷款同样也会面临。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大企业中有经营效益差、偿贷能力弱、诚信度低的(且并不在少数),小企业中也不乏经营业绩良好、偿贷能力强、诚信度高的。那么,何以在实践中银行部门却往往厚此薄彼?比较通行的解释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对小企业信用度难以评估,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所付出的信息成本和所承受的风险远大于对大企业的贷款。从现实情况看,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固然高于大企业,但真正令银行在小企业面前踯躅不前的,也许成本的因素还在其次(国内银行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总体水平和现状似乎可为此添加注脚),银行最顾忌的乃是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
当然,要想实现小微贷款的高收益,还要依赖银行在小微贷款放款中的管理和风险控制。许多银行不愿意从事小微贷款,就是因为小微贷款放款成本较高,风险控制较难。当前,东方农商银行要想实现小微贷款上的成功,必须要解决自己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东方农商银行核算贷款成本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流程式的方法,还没有引入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因此无法了解每笔贷款的成本,特别是银行在搜集小企业“软信息”方面所花费的无形成本,无法识别哪些贷款是盈利的,或至少哪些对最终盈利能力是有贡献的。这使银行在面对信息不透明、成分复杂的小企业并进行贷款定价决策时非常被动。进而影响到银行内部转移价格体系的形成和独立核算机制的建立,制约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高。
二、不用抵押,只重信用的无忧贷款模式
小微贷款的最大特色就是不用抵押,而是一种信用贷款。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信用贷款一直是业务的“雷区”,一般绝不敢轻易涉足。因为信用贷款对借款人没有硬约束,银行对自己和客户都没有信心。对客户由于没有抵押所以无信心,而对自己是否了解客户还款能力也没有信心。实际上这都是由于传统的贷款模式形成的结果,传统模式中银行是强势部门,客户借款是有求于银行,所以银行是坐等上门,银行更像是政府机关。所以对客户就采取不信任态度,也会对客户提出苛求条件,不愿意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因此,信用贷款模式就很难在传统银行经营中得到推广。
信用贷款之所以推行不了,主要是要如何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从而保证贷款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并能够收回贷款和利息。实际上不管是信用贷款还是抵押贷款,都有信用问题。只不过信用贷款对信用要求高,而要实现信用贷款关键是要保证信息的来源。对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言,要想获得他们的信用情况又十分困难。当前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担保等中介机构组成的公共信用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担保机构为例,许多担保机构服务的对象是规模小、效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加上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一旦受保企业出现亏损倒闭、逃废银行债务等现象,对担保机构的影响就十分严重,不仅导致其减少在银行保证金的投放额,还可能会影响到机构的正常运营。此外,一些地区出现个别非法集资、高利借贷的不法担保机构,从中牟取暴利,一旦经营不善,便逃之夭夭,严重扰乱了地区的经济秩序和金融环境。这不仅使公共信用体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还会加剧中小企业的贷款难。
2.个人信用体系方面的缺失。社会信用是由个人信用组成的,因此,个人信用的不足会影响社会信用的建设。例如,中小企业因管理不规范,财务大权往往掌握在企业法人手中,银行和担保机构很难把握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一些法人为获得银行贷款和担保机构的支持,会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真实情况,要么在获得了担保机构的保证和银行的资金支持后,擅自改变之前约定的资金用途,增大了风险。其结果是担保机构和银行会更严格地缩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企业信用体系方面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一是尚不完全具备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的基本条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至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誉、 有效的担保及足额的动产或不动产。有专家曾经对现行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制度规定的36条贷款要素进行分析,结果98%的小企业至少有25项不符合规定的标准,而且这25个要素又是银行办理贷款的基本条件。二是尚难达到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严格信用要求。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一旦社会经济或行业政策发生变动,其生存和发展极易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中小企业生存周期平均水平低于大中型企业,经营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因而面对风险,中小企业更容易通过退出市场的方式来逃避债务,更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所以,银行在开展授信业务时趋向风险系数低的大企业,便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根据银监会披露的信息,大企业的风险系数明显低于中小企业,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看,贷款余额为53 467.7亿元,其中不良贷款率高达19.3%。
3.尚未建立商业银行贷款的社会沟通机制。同样拥有大量中小企业,不少国家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为金融业服务的咨询公司、企业诊断或企业顾问公司等机构,这就为这些国家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手段。而现阶段这种中介机构在中国尚属起步,所提供的服务也不完备。对银行来说,审批企业贷款申请需要了解企业所在行业具体情况及市场前景,而现实中却缺乏相关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银行想要获得贷款条件和信用质量等普遍都不达标的中小企业的财务、市场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难度相当大。
这些年,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的一些做法值得东方农商银行认真学习与借鉴,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与担保公司合作。通过合作,为银行和企业间的资金流动架设了一座桥梁,银行自身的金融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二是与政府(部门)合作。银行结合政府各项惠民工程,与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合作,不仅能转移一部分信贷风险,而且凭借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性,一定程度上还能促使中小企业严格规范经营行为,提升信用水平。三是与中介机构合作。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不高,且其客户金融服务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决定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申请的审批工作量大而繁杂。因此,将专业事务所、项目评级公司等专业中介机构引入合作体系,不仅能提高银行的审批效率,还可借助其专业优势,有效识别、判断风险。
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小微贷款与传统贷款的区别在于,传统贷款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手上,银行放款是一种权力的体现,银行主要靠规模取胜。在低利率,社会信贷严格约束下,银行手中的资金就成了社会争相夺取的资源,银行自然在社会贷款中成为优势方。而小微贷款则是另一种发展思路,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放款靠人。传统贷款基本不用推销,而是等待顾客上门审请贷款,银行不过是对顾客填写的材料进行审核。银行面对的不是人,而是材料。在银行中工作的也不是服务者,而是决定能否贷款的权力者。因此,在传统贷款活动中没有人,有的只是资金进出。只要银行的利率没有市场化,银行利率远远低下市场,银行资金必须成为稀缺资源,社会各种群体都愿意从银行获得贷款,甚至一些人从银行套取资金后再作转借。但是,当银行将贷款利息大幅提高后,如果银行的利率接近市场利率时,此时银行如果继续坐等顾客上门,必然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银行利率提升虽然从预期上带来银行收益,但是,关键要解决的是要能有效地将贷款使用出去并得到收回。而贷款利率提升,靠传统坐等的办法是不行的,必然要去推销贷款,卖贷款,求人贷款。此时必须实现银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服务顾客为目标的经营方针,在更大范围内与社会资金运营机构进行竞争,从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而要想把资金推销出去,送到真正需要而又有能力偿还的人手里,这些都需要经营人员去面对顾客,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实际还款能力,把资金真正运作好。在这一运程中,关键要看银行的经营人员是否愿意放下架子,与顾客充分接触,实现对顾客利益的关照,使顾客在获得较高利率的贷款之后依旧能够有能力获利,从而使贷款得以顺利流动。
2.风险靠人。对于银行来说,资金安全是最重要的,银行是靠资金生存的。不管收益多高,如果放出去的款收不回来,不仅监管当局对银行会提出处罚,而且也会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但是,如何保证资金安全,这只能是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靠信用,就是用款人的信用,他愿意用信誉保证还款。二是靠抵押物,在还不了款时用抵押物来清偿。当然,传统银行经营时都喜欢把抵押作为贷款风险的保证,因为抵押物可以不需要软信息约束,银行可以减少对顾客信息了解,减少银行审查和追回欠款的成本。但是,这种以抵押物为贷款保证的做法,只能适用于有一定经营基础和条件的顾客,抵押物不过是将固定资产变现为流动资金。贷款机构不能向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的信用放款,而小企业很难落实抵押和担保,过分强调不动产抵押和担保必然把大量的小企业被挡在金融服务门槛之外。
小微贷技术主要是通过考察借款人的个人品质,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和严格的贷款监督和回收机制,多层次控制人为风险。信贷技术中对贷款人还款意愿的考察与还款能力的分析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重点要集中在对借款人个人及其家庭特点的考察,首先要考察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员是否能提供相互一致的对申请贷款目的和用途的解释。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表明借款人及其家庭的还款意愿,因此,必须设立一些需要考察的角度和尽可能标准化的评估表格,以便指导客户经理进行间接的考察。客户经理要了解借款人的信用记录(可以查询征信系统),如果信用记录不完整,客户经理应选择几个借款人的供应商,向他们了解借款申请人是否能按时支付货款;要向借款人的单位、邻居、有生意往来的人和雇员了解贷款人的人品;要选择客户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向他们了解借款人是否按时支付员工的工资,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判断其还款意愿。
关键词:科技金融;特点;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我区科技金融基本情况
(一)金融机构情况
目前,我区现有主要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天津市农商银行、中国邮储银行、天津银行、宝坻浦发村镇银行。我区境内现有唯一一家担保公司--天津中信汇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1.4亿元,由宝坻区人民政府牵头筹建,财政局为主要出资人,联合天津智川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天津市胜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集融资担保、股权投资、咨询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投资担保机构。
(二)科技融资情况
1.科技贷款
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培训辅导中心宝坻分中心于2009年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区科技融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我区科技融资源于科技打包贷款。科技打包贷款是天津市科委于200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的科技计划项目与商业贷款结合打包贷款,对列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计划的企业,在给予资金支持,由企业提出需求,市科委签约的打包贷款合作银行根据企业融资需要,对其发放无需抵押和担保的商业贷款。科技打包贷款额度为40万元,贷款期限为1年。对于成功获得科技打包贷款,并按时完成归还本息的企业,天津市科委以5万元的贴息对企业进行后资助。2009―2014年,共帮助85家企业完成3400万元贷款,获得贴息425万元。
2.周转资金
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周转资金)项目是天津市科委为培育、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设立的发展专项资金。对于通过专家评审论证的项目,按照立项合同,每年给予立项周转资金6.8%的贷款贴息和1.2%的担保补贴,项目执行两年。我区从2011年开始组织符合项目条件的企业进行申报,2011-2014年,累计组织申报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周转资金)项目113项,成功立项95项,获得周转资金37645万元。
二、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
就目前来看,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需求上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①融资需求高、额度小:宝坻区有一半以上的企业有着较高的融资需求,其中八成以上的企业融资需求十分迫切,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初步完成、产品已经投入到市场的企业来说,融资需求一般在300到500万元之间,融资需求高、额度小的特点十分凸显;②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银行贷款是宝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其他融资渠道相对较少,当企业资金不足时,想要获得银行的贷款困难重重,而融资渠道的单一又使得企业难以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融资,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高但融资困难特点十分显著。
三、我区科技融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自身方面
由于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规模小、经营时间短、缺乏清晰的所有权和管理机构阶段,还贷能力和企业信誉度不高,恶意拖欠银行债务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部分企业没有独立的财务人员,缺乏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不按规定填报财务报表,在使用银行贷款上,随意改变贷款用途,使得银行风险控制比较难,影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形象。
(二)银行信贷方面
从银行信贷方面来看,当前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越来越严格,对贷款对象的要求越来越高,处于安全性的考虑,当前银行贷款业务需要符合条件的抵押,同时在信贷产品、担保、风险评价等环节主要面向的还是大型企业和有形资产。
四、促进我区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务实合作,建立银政企联动的投融资新机制
促进科委、银行以及担保公司的协同配合,形成投贷联盟,并进行良好的管理,商业银行、担保机构以及政府政策性补贴共同参与,为我区中小科技型企业形成融资风险共担体系,满足融资需求。对于区科委来说,应当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优先将经济贡献大、科技研发能力强、成长性优良、市场前景广阔且有融资需求的科技型企业推荐给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同时丰富抵押形式,将中小企业的股权、知识产权、有形资产等进行抵押或质押,降低对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由商业银行、区科委、担保机构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承担责任,建立银政企联动的投融资新机制,满足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真正实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宝坻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
由区科委牵头,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共同组建成立宝坻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各成员单位为中心理事单位。中心主要面向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有效发挥财务顾问服务、信用评级服务、担保融资服务、小贷金融服务、金融推介、培训服务等职能,为企业量身定做专业化、精品化、个性化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搭建科技企业方便、快捷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心各理事单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科技金融对接,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科技企业融资成功率。
(三)立足园区,围绕产业,加大科技融资培训对接服务
以注重提升多种新兴融资工具运用能力为突破,以增强融资工作管理能力为重点,按园区、行业、领域组织开展对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形成常态、长效培训机制。重点开展4个示范园区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服装家私、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融资培训和银企对接。
总之,加强科技与金融有效融合,是助推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从根本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一)江西经济总量和存贷款规模较小经济决定金融,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其金融总量和经济金融化程度。今年上半年,江西省GDP为5901.63亿元,增长10.2%,在全国排名第19位,占全国GDP比重的2.38%,在中部六省中经济总量最小。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8701.99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各项贷款余额为12250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7%;存贷款规模在中部六省中也最小。可以看出,江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占全国的比例小于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例,反映出江西经济金融化程度低于全国的水平。
(二)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1.江西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尚待完善。目前尚未在江西开设分支机构的国内知名银行有:平安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徽商银行、江苏银行等。已进军国内但未在江西设点的国外银行有:花旗、汇丰、恒生、东亚、摩根大通、荷兰银行、日本瑞穗实业、三菱银行等。2.银行机构覆盖面不够。目前江西省银行业机构网点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县域、乡镇较少,县域“三农”金融服务大多依靠农业银行和农信社承担。5大国有银行中,只有农业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工中建行在部分县域没有设立支行;交通银行仅覆盖到地级市,且只有6家二级分行。7家大型股份制银行绝大部分只在南昌设点,部分银行在经济发达地市设了分支机构,但都没有进驻县域。目前江西还没有自己的省级银行,江西省内的5家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服务范围有限。各银行的服务定位同质化,趋农化趋势明显,造成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金融服务供给不足。3.其他金融机构还不健全。除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还不健全,业务发展还比较缓慢,规模还不够大,所提供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在数量、种类、范围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市场主体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江西经济发展的要求。(1)担保公司。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共有担保公司170家,担保金额285亿元。从担保额来看,担保总金额较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具体业务开展来看,担保公司审核比银行还严,并要求企业提供反担保,收费高,小微企业难以进入,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并且一些担保公司在出现风险事件时存在不按规定及时赔付或赖账行为。(2)信托公司。目前全国有68家信托公司,信托资产规模近9万亿元。而江西只有中航信托和中江国际信托2家,2012年末托管资产分别为1395亿元和1361亿元,难以满足江西经济发展的融资需求。此外,信托产品在营销渠道上过多依赖银行,要真正做到立足区域,辐射全国,从省外挖掘高净值金融资产客户、合格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引入资金服务于江西经济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3)租赁公司。2012年底,全国在册运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约560家,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15500亿元。目前江西没有全国、全省大型的租赁公司,只有2家小型的租赁公司,营业额度也不大,远达不到市场需求。4.部分小型金融机构经营不规范(1)小额贷款公司利率较高。截至今年7月底,江西省已批复筹建小额贷款公司217家,其中212家已获批开业,贷款余额240亿元,贷款总量还不大。虽然这些资金给中小民营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但与银行贷款不同,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成本很高,企业难以承受。(2)地下钱庄、民间集资、高利贷等十分混乱。这些机构监管难,风险大,融资成本高,经营很不规范,企业一旦进入,大部分难以承受而导致破产,会拖垮一批中小企业。
(三)市场直接融资量较小。到目前为止,我省已有23家企业发行了69只债务融资工具,累计发行额466.4亿元;在境内上市的33家公司,直接募集资金75.5亿元;私募也开始起步。这些直接融资虽然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但是,跟发达省份比较还有一定差距。2012年全国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5.9%,江西还不足10%;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量和存量,江西只占到0.49%和0.45%。
(四)金融创新不足。受竞争需要、利率最大化、监管要求、金融脱媒、需求多样化、科技发展等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金融产品创新快速增长。但从金融产品创新规律来看,一般是从国外至国内、从经济发达地区至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体制活跃的外资及中小股份金融机构向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扩散。就江西而言,经济欠发达,外资金融机构进驻缓慢,中小股份金融机构也发展不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江西金融产品创新步伐较慢,金融新产品创新周期较长。而且由于商业银行贷款权限、创新权限等集中在总行,受总行授权、政策等制约,难自主地实施业务创新和政策突破。
(五)政府对金融业发展的支持还不到位1.政府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小微等风险较高的贷款和非盈利性项目贷款没有给予一定的补偿,以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和承担的风险。2.社会信用体系建造尚不完善。江西的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社会信用度不高,部分人信用观念不强,一些企业和担保公司甚至少数政府存在赖债行为,导致很多银行贷款形成风险。截至2013年6月底,江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3.24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3.06亿元,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5亿元。江西的社会征信系统还不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工商登记、纳税记录信息不能共享,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江西银行间还存在高息揽存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社会上非法民间集资、高利贷等行为较为普遍。
二、对江西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发展方针,要求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支持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支持“三农”、支持小微、支持民生工程等等,资金需求量非常大,仅靠现有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是不行的,必须要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江西的金融改革与创新。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培育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适应多样化、多类型的金融需求。按照种类齐全、分工专业、定位明确、充分竞争的要求,培育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1.完善银行体系建设。按照种类齐全、分工专业、定位明确、充分竞争的要求,培育多元化的银行组织体系,适应多样化、多类型的金融需求。(1)组建江西省自己的商业银行。对江西现有发展基础较好、经营规范的地方小银行进行整合,做大做强,并可向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基金等为一体的江西金融控股集团发展。(2)组建专业性银行。如交通、水投等,或对现有的大型企业财务公司进行整合,形成特色的产业银行、企业银行等,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进行专门支持。(3)实施优惠政策引进境内外银行在江西设立分支机构。(4)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合作互助资金会等机构,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提高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力度。(5)放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放宽经营范围,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参股地方小型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增强资本实力。(6)放宽网点设置限制。促进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向县域延伸设置分支机构。2.发展本土特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引进和发展本土特色的信托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小贷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通过增资扩股、合并重组等方式扩大其规模和实力。可以重点着手以下金融公司的建立。(1)租赁公司。设立程序、要求比较简单,成立起来快。建议成立全省大型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金达20~30亿元)、专业类的租赁公司(如建筑房产类、机械设备类),为大项目、大资产提供租赁融资,盘活政府、企业的固定资产。(2)担保公司。建立完善政府财政担保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积极支持地方小微企业发展。组建各种商会担保公司,为本商会企业担保。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担保公司,如万年金猪担保公司模式,为地方品牌产业企业进行担保。
(二)积极完善金融市场建设。江西要积极进行金融市场的建设,加快构建一个场内场外并进、公募私募并存的立体式直接融资体系。1.积极推进债券发行。发行地方重点建设债券、重点企业债券和公司可转换债,增强重点建设项目、企业的融资能力。2.鼓励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我省优质企业通过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首发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和再融资。3.稳健发展各类金融交易市场。如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股权交易中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等,由地方政府批准,由地方政府管理,搭建面向非上市、非公众公司提供金融资产转让、产权股权转让、私募融资等金融服务的平台。如江西已成立了江西股权交易市场。4.创新发展券商柜台市场。券商柜台市场是由券商主导设置的进行债券、股票等交易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非常有发展潜力(美国90%的债券交易是通过柜台市场来实现的)。我国还在起步试点阶段,目前有15个券商已经获得了创建柜台市场的资格,但仅运营较低端的低风险产品,个性化、创新金融产品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
(三)加大金融创新力度1.加大金融产品创新。江西金融业要大力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创新经验,引进、复制出可以根植江西经济土壤的金融产品,为江西经济发展服务。(1)加大特色产行业融资产品创新。在现有贷款规模限制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江西资源优势,创新对陶瓷、铜、钨、稀土、脐橙、南丰蜜橘等产行业融资业务产品。如黄金租赁业务。(2)加大国际业务产品创新。要充分利用境内外市场,吸引境外低成本资金。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向型企业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积极向上争取和充分运用好外债指标,指导和帮助外向型企业境外借用短期外债;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向型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并积极协助外向型企业按照实际需要加快资金回流;鼓励和支持外向型企业集团向境外子公司放款,帮助其拓展海外业务。如通过内保外贷、参融通、进出口代付、国际保理、福费廷等产品到境外融资,即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又不占贷款规模。(3)积极探索保险资金进入融资市场。目前全国保险公司可用资金量将近7.4万亿元,其中50%可用于投资有关金融产品,通过开办委托贷款、不动产投资、股权债权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资产投资等业务,让保险闲置资金流动起来。加大农业政策保险发展的支持力度,将更多的产品纳入保险范畴,提高保险业务水平和覆盖面。(4)推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支付牌照的颁发为支付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而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行业模式也快速发展,大力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为企业提供理财和产业链融资。第三方支付公司拥有大量的商户,其中有的商户有理财需求,有的商户有融资需求。这些需求在支付公司的系统中运行,营销成本低,而且利用历史和实时的交易信息可以高效评估信用。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为商户提供网络理财和融资服务,或为用户提供网络信用服务。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解决诚信问题的技术与措施出台,围绕这一趋势促成诚信建设,利用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数据库,从而引发更多的基于信任的信贷、投资等金融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活动效率,丰富金融市场服务模式。2.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行业之间的业务组合。积极进行新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把综合业务开发理念与金融市场上结构化、个性化产品服务理念有机地结合,丰富金融服务内涵。如银行、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三家合作,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释放出信贷规模,缓解放贷压力。又如银行和保险合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关键词:村镇银行 C-A-P 模型 发展定位
村镇银行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实行的是小额度、大范围以及商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提供的存贷款服务范围必须局限于县域经济圈内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事实上,我国的村镇银行目前处于初级发展探索阶段,并不和银监会的规定紧密相连,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实际发展定位的偏离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中,本文采用“C-A-P” 模型进行分析,它揭示了市场定位战略及市场定位由三维要素决定,即客户(Client )、竞争地(Arena )和产品(Product )。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村镇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出台政策方面,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银监会专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但是村镇银行真正对农村经济服务的比例却达不到理论中的标准。如2012年4月中国金融网记者查阅相关数据显示,松江民生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69亿元,占比为26%。可见,一些村镇银行已经不符合其建设的初衷。服务的重心也从对农村经济的服务转向了对企业作贷款的服务,更有一些村镇银行完全不对“三农”作贷款服务。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定位分析
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农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金融供需矛盾,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但是现实经营状况表明由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与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定位处于徘徊、犹豫不决之中,与当时建立的初衷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C)偏差
村镇银行建立的原则是服务于三农发展需求,其发放的贷款必须首先满足区域内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要求,只有在满足了当地农业发展资金需要后才能将多余的资金贷款给其他产业。从安徽省的情况看,从2008年起成立首家村镇银行,几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截止2012年一季度已达到19家,资产总额达48.3亿元,所有权益10.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5192笔,累计金额48.2亿元。其中,发放农户及农业经济贷款2452笔、9.95亿元,发放非农产业贷款2501笔、35.3亿元。同时根据山西高平市太行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分析出:直至2012年3月末,该银行贷款给制造业、服务业、工商业的总额达到了57.7﹪。再分析山东枣庄和汇通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发现,其中2011年度枣庄村镇银行设立在地级市城市的80﹪的资金都流入了非农产业,其排在前三名的是批发行业、交通运输、服务业,汇通村村镇银行也大致一样。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村镇银行的经营对象出现了偏差,其贷款并未真正投放到农业经济发展。
(二)机构网点(A)远离农村
依据《规定》的条款得知: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设置应在农村,给“三农”发展提供便利。但是从目前已经成立运营的村镇银行的机构网点大多数都设置在各个地区的县城。只有极少数的村镇银行设置在乡镇,这已经完全偏离了真正对金融业务迫切需求的农村地带。乡镇客户只能到县城办理相关借贷款业务,这给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客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全国设立的村镇银行地理分布如下:东部地区250家,东北地区200家,中部地区188 家,西部地区161家。其中,辽宁省和浙江省分布最多,青海省则分布最少,自治区内村镇银行尚属空白。可以看出发达地区设立较多,贫困地区较少,这可能导致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村镇银行在县城设立的较多,纯粹在农村设立的较少,例如安徽省已经成立的19家村镇银行分析,仅仅只有长丰科源村镇银行设置在当地乡镇,其他银行都远离乡镇。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远离乡镇,在无形中已经偏离了“村镇”的设立理念,也脱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业务(P)趋同于其他银行
大部分村镇银行在市场地位时不注重自身服务宗旨、运营环境、资金实力,也不对市场进行科学、准确、仔细的分析判断,而是盲目的跟随农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这些银行竞争,使其偏离了本身的服务宗旨和方向,在业务上趋同于其他银行。根据调查显示,全国的村镇银行大量的资金涌入风险较小的县域中小工业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等项目。例如安徽省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其总注册资金为2.54亿元,但是从其贷款的业务情况分析出,2012年末其贷款总量为1.6亿元,其大多数贷款的方式为按揭贷款(房贷、汽车贷款、中小商业企业贷款、个体户经营贷款、美丽家园贷款),其中贷款的对象为当地农户和农业经济的业务只有“美丽家园”,贷款总额不足600万元,仅仅占3.7﹪。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未来展望
根据C-A-P模型的分析,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初始定位。如果村镇银行真正以服务三农为实际发展定位,未必无法盈利,但这需要村镇银行进行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同时,银监会需积极引导,审慎监管使村镇银行安全运营;金融管理部门要出台一定的倾斜政策支持[0],并通过农村征信系统等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等等。总之,村镇银行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村镇银行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界,2012
[2]田光武.村镇银行的经营困境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金融,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