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行业优惠政策

服务行业优惠政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服务行业优惠政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服务行业优惠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安徽省;服务业税收;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政策建议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由工业经济转向服务经济,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长江经济带流域经济的“咽喉”,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安徽经济尤其是服务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的同时,安徽省的税收政策在促进服务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依然十分有限。本文通过对安徽省服务业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在探讨制约安徽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税收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服务业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安徽省服务业税收现状分析

“十二五”时期,尤其是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安徽省全面落实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基础上,税收收入尤其是服务业税收收入表现出明显的特点。

(一)服务业税收增速较快

近年来,安徽省服务业税收持续快速增长。由表1可以看出,全省服务业税收由2010年的732.5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63.6亿元,年均增收额超过186亿元,年均增长17.82%,快于全省税收平均增速(2010~2014年全省税收平均增速15.74%)2.08个百分点。从税收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近年来服务业税收平均增速快于全省生产总值平均增速(2010~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2.22%)。5.6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与经济平均弹性系数为1.46,充分表明全省服务业税收富有弹性。服务业税收快速增长是全省服务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直接体现,这种体现主要是由于“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进一步完善落实。

(二)服务业税收结构优化

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金融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4年现代服务业税收(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9个行业)总量突破1 000亿元,达到1 096.82亿元,年均增长39.92%,快于全省服务业税收平均增速18.66个百分点。从2014年重点行业税收分析,金融业237.41亿元,是2010年的3倍,年均增长31.60%;房地产业584.67亿元,是2010年的2.92倍,年均增长30.69%;在金融业、房地产业的拉动下,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结构的显著优化。2014年,全省现代服务业税收占服务业税收重量的比例达到67.51%。与此相对应,2014年传统服务业税收为527.85亿元,年均增长8.01%,在服务业税收中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51.89%下降到2014年的32.49%。

(三)金融业税收拉动显著

金融保险业属高税行业, 金融保险业税收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税收支柱。从表2中可以看出, 安徽省金融业增加值和税收占的比重并不算高,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和服务业税收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强。近年来, 随着安徽省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壮大, 金融业税收对服务业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初现端倪。2014年安徽省金融业实现税收237亿元, 比上年净增50 亿元, 同比增长26.73 %, 增速在服务业各业中靠前, 金融业税收占服务业税收的比重为14.97%。可见, 金融对安徽省服务业税收增长拉动效果明显。因此, 安徽省应进一步大力发展金融业, 将金融保险业打造成安徽省服务业税收的支柱行业。

二、安徽省服务业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安徽省服务业税收与GDP相关性分析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 经济决定税收, 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 即税收既能阻碍经济增长又能促进经济增长, 这是税收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原理。税收效应理论表明, 政府通过征税, 可以影响纳税人对消费、储蓄、投资和劳动作出一种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的理性选择, 进而影响到资源配置。

取表3中的服务业税收(Y)与GDP(X)两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由Excel输出回归结果。根据回归结果得到服务业税收T与GDP的回归方程如下

Y=0.1019X-547.357

R2=0.9916

由判定系数R2=0.9916,充分说明这一段时期由GDP解释服务业税收的可信度高达99.16%,其它随机因素不到1%;相关系数r =0.9958,说明这一时期安徽省服务业税收与GDP总量之间是高度正相关的;弹性系数为0.1019,表明GDP每增长一亿元,税收收入便可增加0.1019亿元。该结果再一次验证经济决定税收的原理。

(二)安徽省服务业税负与GDP增长率相关性分析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因向政府缴纳税款而承担的货币损失或经济福利的牺牲。宏观税收负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税收负担状况,一般通过税收收入总额占GDP 的比重来表示。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往往把宏观税负水平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呈反比,税负增加制约经济增长,税负降低促进经济增长。

取表3中的GDP增长率为X,服务业税负为Y,对服务业税负和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由Excel输出回归结果。根据输出结果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Y=-0.0918X+8.3022

R2=0.9009

由判定系数R2=0.9009可知,服务业税负对GDP增长率的影响较显著。相关系数r=0.9492说明服务业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弹性系数为-0.0918表明服务业税负每增加或者减少一个百分点,GDP增长率就减少或者增加0.0918个百分点,即服务业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呈负向相关关系。

(三)安徽省服务业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服务业税收增长率2010~2014年高于GDP增长率,2015年低于GDP增长率,这主要是由于2015年以来安徽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服务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取表3中服务业税收增长率为Y,GDP增长率为X,对服务业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由Excel输出回归结果。根据输出结果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Y=1.7428X-2.2778

R2=0.8464

由判定系数R2=0.8464可知,用GDP增长率来解释税收增长率的可信度为84.64%;相关系数r =0.92,说明服务业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是相关的。

通过以上分析表明:服务业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关系关系密切, GDP增长决定服务业税收增长,服务业税收增长没有妨碍GDP增长, 即服务业税收增长与GDP增长是协调发展的。

三、安徽省服务业发展关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安徽省服务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离高水平、高层次的服务业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安徽省服务业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1. 服务业税收增幅持续放缓

2010年以来,安徽省服务业税收增幅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42.77%下降到2015年的2.40%,6年回落40.37个百分点。由表2的数据,从2014年重点服务行业税收增长分析,第一大行业房地产业税收增长速度大幅降低,仅仅增长6.83%,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增幅29.6个百分点;第二大行业批发零售业税收增长了3.51%;第三大行业金融业虽然增长26.74%,但依然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增幅4.2个百分点。随着增幅下降,安徽省服务业税收增幅在中部地区的位次也由2010年的第一位下降到2014年的第四位,仅仅高于山西、湖南。虽然服务业税收增速放缓是经济新常态在税收方面的具体体现,但税收增长幅度大幅下降,特别是位次明显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安徽省服务业发展后劲不足、动力缺失。

2. 高附加值服务业占比偏低

“十二五”末期、“十三五”初期,安徽省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网络信息E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但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在发展层次上仍处于降低水平,这类税收占比依然偏低。由表2可知,2014年,安徽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税收45.65亿元,仅占服务业税收的2.8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107.80亿元,占服务业税收的6.6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税收7.34亿元,仅占服务业税收的0.5%。这些数据表明,安徽省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规模较小,竞争力依然偏弱。

(二)制约安徽省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1. 税收支持政策利用率不高

安徽省服务业中小企业数量居多,重点龙头企业偏少。而且,不少科研院所和中小服务企业只顾埋头科研或从事生产经营,并不主动去了解国家提供的税收扶持政策,更谈不上通过对税收政策的研究去积极充分地利用税收政策,结果致使很多中小企业或科研院所要么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支持条件,要么符合税收政策支持条件但不熟悉申报程序而放弃申报。

2. 税制结构设计针对性不强

目前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多数是全国普遍适用的税收政策,在实施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引导和激励效果,但随着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一些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缺位和滞后现象,如针对中小服务企业的税收激励政策偏少、对新办服务企业激励不足、税率设计没有突出鼓励和抑制发展的政策导向。

3. 现代服务业支持力度不足

在安徽省现行有关服务业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中,主要是针对教育、卫生、文化、公共管理等公共服务业,而对物流业、软件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信息技术研发等高科技高风险的现代服务业以及农村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较少,支持力度不足,未能体现安徽省现行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

四、促进安徽省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

安徽省服务业处于中部地区中等水平,发展速度呈放缓趋势,重点行业辐射作用薄弱,产业集群效应有待增强。同时,安徽省服务业也面临难得的机遇,投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逐步实施,区位、交通等基础设施也为安徽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了促进安徽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从税收政策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梳理现有税收政策

安徽省税务部门应做好对已经的税收扶持政策的梳理工作,对于其中模棱两可的政策进行阐释和细化,对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充,保证政策的可操作性;对于政策的各项执行程序进行优化,保证优惠政策的顺利执行,为促进安徽省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公平的政策环境。同时,安徽省税务部门应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保证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落到实处,增加政策实施的透明度。

(二)助推服务行业发展

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安徽省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总产值占全省GDP比重较大,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不仅关乎经济发展,同时也关乎民计民生。从“营改增”方案来看,建筑业、房地产业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对于无法完整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建筑业、房地产业企业,“营改增”可能加重他们的税收负担。建议由省政府牵头,与“营改增”试点行业相关成员单位(包括发改委、住建厅、国土厅、银监局、保监局和证监局),加强政策调研,帮助企业主动利用税收政策,完善内部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明确税收优惠政策重点

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不是越多越好。安徽省应该在梳理现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有利于增加服务业总体规模、优化升级服务产业结构、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行业。此外,应对不同类型的服务行业制定不同类型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对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着重从促进就业的角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着重从促进科技研发的角度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这样有针对性的制定税收优惠措施,才能充分发挥税收政策扶持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

(四)加强服务行业税收征管

科学的税收征管手段,既是实施和执行税收政策的支撑载体,又是规范企业行为、公平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从安徽省目前情况看, 偷漏税现象在个别服务行业比较突出,如餐饮业中经常采用小礼品代替发票已相当普遍,对此税务监管部门应加大检查力度,努力营造良好公平的税收环境,使安徽省服务业税收与经济保持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年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2]刘普照.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原铁忠.GDP能作为衡量税收增长的尺度吗[J].税务研究,2005(01).

[4]刘建民,宋建军.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01).

服务行业优惠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家级新区 哈尔滨 税收政策 优惠政策

一、哈尔滨新区相关情况

哈尔滨新区致力于打造东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本着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的原则,努力形成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建设黑龙江省乃至东北振兴新的经济增长极,为东北地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016年2月1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一要在试点地区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将享受政策的企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给予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并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税前据实扣除。

截至本文成文为止,国家税务总局没有下发相关文件,本文探讨的政策范围仍是现行的全国范围内适用的企业所得税政策。

二、哈尔滨新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问题

(一)服务业技术资本投资优惠方式不够灵活

当企业进入成熟阶段后,生产达到了巅峰,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各个环节运行流畅、搭配协调,盈利水平也逐步稳定下来。这一时期,企业需要的是降低税负,这一阶段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体现在降低税率水平上。信息服务业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理来说,可以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税法规定只有同时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六个条件才能享受这项税收优惠。单一税率式优惠难以满足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

(二)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优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生产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为了激发企业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就要加大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优惠力度。目前职工教育经费的比率为2.5%,这样的扣除比率难以适应知识密集型行业知识体系更新速度快,学习成本高的特点。不能调动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意愿,不利于企业人才的稳定和发展。

(三)证券投资基金穿透原则应用范围较窄,不能满足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

所谓穿透原则,通常适用于信托关系下,即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受托人通常不就其取得的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这种做法目前使用的具体情形有限,在证券投资基金形式下依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规定以下三种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一是证券投资基金从证券市场中取得的收入,包括买卖股票、债权的差价收入,股权的股息、红利收入,债券的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二是投资者从证券投资基金分配中取得的收入。三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运用基金买卖股票、债权的差价收入,暂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在税收政策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灵活运用多种税收优惠方式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优惠力度

第一,加大研发活动的优惠力度。目前,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不足抵扣的部分可以向后结转5年,没有区分技术密集型企业和物质密集型企业。但是,对于一些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来说,企业亏损周期可能很长,允许研发费用不足抵扣的部分向未来结转5年仍然无法足额扣除。笔者建议,可以学习韩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允许技术密集型企业研发活动产生的费用在加计扣除后还有剩余的,向后结转的年限延长至10年,并允许纳税人可以向前结转2年。

第二,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风险投资企业投资高风险行业。例如,当风险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时,为了激发风险投资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允许投资亏损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给予税前扣除,或者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扣除;另外,可以允许信息服务业本身计提风险投资准备金,在企业盈利年度,准予其按风险准备金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扣除,可以帮助企业度过成立初期的融资困难。

最后,应结合我国当前信息服务业发展状况和规模,重新合理的界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例如,降低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降低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取消科技人员在企业职工总数比例限制等等。

(二)提高职工教育经费计提的比率

首先,提高职工教育经费计提的比率,由目前占工资总额的2.5%提高到10%,这样可以激发企业对职工进行在职培训的意愿;其次,可以建立企业人才教育投资税前扣除制度,允许企业在员工教育支出和在职培训支出据实扣除的基础之上,再按一定比例加成扣除,这样既可以调动企业引进、培养员工的意愿,还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最终引导企业走上良好的发展道路。而目前的扣除比率和税前扣除制度不能有效刺激企业引进人才的积极性。

(三)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有特殊的税制来配合

由于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金融业税制特别是金融业企业所得税制应作出相应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穿透原则相比信贷资产证券化而言,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其适用范围过窄,应考虑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其他类似的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以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

服务行业优惠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马克思;服务贸易;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76-03

联合国贸发会议了2015年《贸易政策重要数据及趋势》报告,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的贸易协定不仅涵盖货物贸易,还涵盖了服务贸易,其规则也超越了相互关税减让。自开始记录以来,2015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增长的比重首次超过商品。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对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包含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关税政策的内容。

(一)自由贸易政策

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解释了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定义:在现代的社会条件下,自由贸易就是资本的自由。也明确指出了自由贸易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那就是:“只有实行自由贸易,蒸汽机、电力、机器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够充分地发展。”[1]同时,他还指出,自由贸易可以促进消解保护关税制度,导致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二)保护关税政策

关于保护关税政策,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制度是制造工厂主、剥削独立劳动者、使国民的生产资料变成资本、强行缩短从旧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一种人为的过渡的手段。可见,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是资产阶级扩大资本积累、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升级,从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途径。但同时,恩格斯说,在资本主义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保护关税政策“对于任何一个有希望获得成功而力求在世界市场取得独立地位的国家都会变成不能忍受的镣铐”[1]。可见,保护关税政策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发挥巩固其现有利益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其扩大经济利益,提升经济地位,开拓世界市场的枷锁。

随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不断变革,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但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也意味着国家的税收政策制定也必须依据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更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形势及时做出调整和优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受到挑战,我国在推进贸易全球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吸收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精髓,提出了提升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水平,鼓励服务贸易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标。为此,我国特制定了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以便使我国服务贸易形成价格优势,力求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帮助服务贸易企业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在公平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

二、我国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

今年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决定,用两年时间,在哈尔滨等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重点对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便利化等八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进行探索。要求试点地区不但要加大力度积极宣传、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要扩大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范围,即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目前已公布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

(一)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

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工作后,我国已将部分服务业如信息技术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纳入了增值税征收范围,并实行跨境应税服务实行零税率或免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文件的附件《跨境应税行为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采用列举的方式规定了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出口应税服务范围。零税率是指对出口的应税服务除了在出口环节不征税外,还要对该应税服务在出口前已缴纳的增值进行退税,使该应税服务在出口时完全不含增值税,从而以无税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体现了国家提升服务贸易企业国际竞争力,助力服务贸易发展的目的。出口应税服务免税仅是指在出口环节不征收增值税,直接免除纳税人的纳税义务。

(二)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享受政策的企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其他服务行业,给予减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并对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据实税前扣除。

三、哈尔滨市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一般是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包括的行业类别较多,如运输、旅游、文化、技术贸易、金融等等。

(一)服务贸易企业总体情况

哈尔滨市服务贸易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吸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是技术贸易、研发服务外包等业务表现突出。2015年研发服务外包的合同额,占全市服务外包合同总额的68%。二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初见成效。哈尔滨市部分重点税源企业由传统生产制造业向现代生产服务业转变,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哈飞航空和哈飞空客、天狼星电站设备公司等。三是云计算服务发展迅速。2014年初借助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安全保证、能源保障、人力资源及成本等综合优势,哈尔滨市被发改委、工信部列为全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并成为国家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基地和云计算示范城市核心基地。四是动漫设计等文化服务业特色鲜明。平房区的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培育了品格文化、极光文化、英立科技等文化及科技类骨干企业,形成了从数字动漫、立体影像、新媒体基础网络运营、广告策划创意到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玩具设计等衍生产品以及新媒体人才培训等多领域的聚合产业集群。五是对俄服务贸易有所突破。针对对俄贸易特点,以中俄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积极开拓对俄服务贸易市场,并取得一定成果。特别是黑龙江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及中亚拥有较完善稳定的销售网络和渠道,开发建设了国内唯一一家大型中俄双语B2C购物交易平台,实现了在线通关、国际交易支付、结汇、物流配送等跨境贸易“一站式”商务综合服务。

同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对全市180户从事服务贸易的企业进行了参与服务贸易意向性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享受税收优惠情况、对哈尔滨新区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的了解程度等。

首先,受访企业特点。其一,总体规模不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占比较大,占53%;其二,技术贸易企业比重不大,仅占13%;其三,目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服务贸易企业比例不高,占30%;其四,受访企业实际平均税负较为适中,为3%,但41%受访企业主观认为税负较重或非常重。

其次,受访企业面临的困难。一是人工成本急剧上升、资金压力十分紧张;二是对服务贸易政策适用行业、区域范围以及申报程序比较模糊;三是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服务贸易企业经营发展的预期并不十分乐观,51%受访企业认为未来无明显影响。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部分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总结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缺乏统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和信息共享平台。从本次调查看,国税系统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过度依赖其他政府部门信息。统计数据不完整、不精准、不全面,不能互相印证,只能得出较为粗略的分析结果,难以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解决涉税难题。

第二,缺乏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认定标准。目前国家尚无下发统一的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认定标准,导致部分具备一定研发能力、能够进行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相对突出的企业无法进一步享受税收优惠。

第三,支持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配套措施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哈尔滨新区规划重点发展的服务贸易行业分别归属不同政府部门管理,国税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业务沟通极其有限,相互之间的信息了解较少,各部门的优惠政策相对独立,没有形成有机的合力。

第四,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工作有待加强。根据调查结果,部分服务贸易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对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了解,对税收优惠的备案及审批流程并不熟悉,对税务行政审批认知还停留在过去。

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建议

第一,积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协作,共建服务贸易信息共享平台。国务院提出重点发展的“6+1”服务贸易的管理部门包括财政局、商务局、工信委、旅游局、文化新闻出版局、卫计委等多个部门。建议尽快建立跨部门的管理组织,形成容纳多项数据的电子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特别需要税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开展有深度的经济数据及税收收入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税收方面的建议。

第二,积极落实创新发展服务贸易认定标准,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国家出台统一的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认定标准前,参照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城市的认定标准,制定哈尔滨市先进型服务贸易企业标准。积极促成服务贸易企业所得优惠政策尽快落地,并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开展宣传工作,争取企业及时尽快掌握,并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特别要建立税收绿色通道,为服务贸易企业办理退免税手续。

第三,积极宣讲服务贸易税收优惠政策,打通税收优惠“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网络媒介,重点宣传服务贸易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并全面认真梳理服务贸易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编制操作性强的服务贸易企业税收指南手册。举办税收政策宣讲会、服务贸易企业专题税收论坛,提高纳税人对相关税收政策认知度,对重点企业上门辅导,打通纳税人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第四,尽快出台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促进企业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借鉴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适用于服务贸易的税收鼓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入服务贸易行业,同时提升企业研发高附加值服务产品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国家鼓励发展的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内的投资项目的纳税人,在规定范围内,给予免征进口自用设备及其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

服务行业优惠政策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经济逐步向一体化发展,服务贸易向自由化潮流迈进,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也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服务贸易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受到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视。本文试图结合国际发展背景,以及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从提升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欧美债务危机对服务业的启示

2009年欧美债务危机的发生牵动着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从这场危机的背后可以看到,危机的产生来自于内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中也不可避免地与全球性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存在关联。从内部方面,国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这场危机的产生,尤其表现在发达国家过于依赖旅游业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典型代表是希腊。从外部方面,主要是欧元货币体系存在的缺陷,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另外更深层的矛盾是,美国与欧洲在货币主导权与债务资源中的纷争,美国一直以来力求主导国际货币的霸权,然而若想变更为欧元以替代其地位,则是一番较为激烈而痛苦的较量。这主要是因为欧元削弱了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地位。对于新兴市场的国家,欧元提供能够替代美元结算货币的选择,欧元结算量提升实际危险美元结算量,而结算量主导定价权使得美国的市场定价权逐步流失,使得货币竞争逐步开始。

2011年以来,这一金融危机依旧不断演化使得世界经济陷入停滞,美国、意大利等服务行业萎缩,西班牙已落入服务业负增长的局面,我国服务业中服务贸易的出口也在逐步下降,并受到贸易保护的困扰。国内的投资及消费市场近期也出现下降,尤其是金融、保险及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一直低迷,再加上我国服务业本身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急需一个稳定、健康而宽松的发展软环境以支持成长。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行业水平发展缓慢规模偏小且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现阶段我国服务行业还处于较为初级且发展水平低于国际化水平,并且发展速度也低于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这使得服务业所占比重也与发达国家拉开较大差距,例如1976-2007年数据显示,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总体GDP的比重,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差距为4.2个百分点。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虽然增长迅速,但是比重的增幅却不明显。服务业的增长速度缓慢,服务业的规模也与相应的经济水平不相协调。尽管近五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超过货物贸易,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2005-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为76.1亿美元,尽管近几年有所变动,但本质没有明显改变。

(二)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协调

我国目前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服务业,比如海上运输、旅游、劳务输出以及建筑服务等。2007 年我国运输服务、旅游进出口等贸易进出口额由 2001 年的 500 多亿美元上升到 2007年的 1400 多亿美元,且每年都有所递增。然而,在如今全球最为新兴且附加价值最大的现代服务业中,我国的行业发展市场仍旧较为初级,尤其是在金融、管理咨询、通讯、保险等大量密集技术与知识的行业。近年来全世界的服务贸易都朝着新兴现代化服务业转变,我国也面临行业的转型升级,尽管目前我国航运服务、旅游等进出口额所占比重开始减少,现代服务业比重逐步增加,但这种结构性的递变依旧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三)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及行业管理不健全

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发展,没有跟上整体行业的递变,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出台各项法规,但是行业规范依旧存在诸多疏漏,或是所颁布的法律法规没有进一步细则出台,执法操作性差,相关规定也没有紧跟国际化标准。而且在国际上,我国的服务贸易遭受行业壁垒、歧视性对待等问题。我国法律的权益保护力度薄弱,我国服务行业中不规范、不公平问题也阻碍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在行业的规范管理方面,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服务业管理部门也存在相应的管理问题,比如国家到地区的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存在差异,由于对规定的制定不同,许多相应政策难于落实;相关服务行业的指导部门不明确各项职责划分,权责不清;对地方服务行业有保护性政策而造成不公平竞争;我国对服务行业的相关定义、行业标准都未完善,有些行业的服务发展远不符合国际标准,这些都阻碍了我国服务业迈向更为先进的发展行列的步伐。

(四)专业化高水平人才稀缺且劳动力行业比较优势弱

尽管我国是劳动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但是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多少不能决定一个行业的高低,尤其是现代化服务业是以高技术、高知识为主的智力密集型行业为主,对于专业化高水平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广,否则只能固守在传统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之中,无法寻求产业附加值的提升。然而不容乐观的是,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并且具有国际水准的服务型人才,比如金融师、精算师等高端智力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从事劳动密集行业的比重较大,如从事建筑业的在外劳务工人员占36.3%等;而从事计算机技术服务业的在外劳务工人员仅为0.2%,设计、咨询的在外劳务工人员仅为0.5%。可以看出我国不仅严重缺乏与国内服务行业增长水平相配套的高水平专业化人才,而且也缺乏与国际相对接的高级现代化服务型人才。因此,若要改变整体服务业的发展格局,需要吸纳更多提供智力贡献的重要人才及社会精英,才能形成服务业从传统劳动密集、低附加值向智力密集、高附加值的转变。

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高等要素的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迅速,但是就业人数的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精通于服务贸易方面的专业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稀缺,例如精算师、律师、咨询师等高资历水平的相应服务人才。这使得我国的保险、管理咨询、IT、证券等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发展也相对滞缓,也阻碍了整体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水平提升。我国服务业相对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集中体现在人力资源队伍的构成。

因此为加快提升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质量水平,必须要努力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有意识有导向性地开发、培育高技能及高专业化的人才,才能增强我国服务业走向高级生产要素组成,提升整体行业的国际竞争实力。这需要逐步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并完善服务业素质人才培养体制,充分调整高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二是在服务业全面引进高水平、专业性、国际性高级贸易服务人才,完善对高水平人才激励机制;三是通过政策鼓励学生留学出国或是吸引留学背景人才进入服务业,才能充分促进服务业及服务贸易行业与国际水平对接。

(二)加强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

服务业作为服务贸易的基础产业,需要大力促进其发展。为了改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被动现状,必须要从提升整体服务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实力为出发,并为此创造一系列经济及社会条件,其重点在于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促进。从更深层原因探析,就是需加强制造行业对服务贸易行业的支持,可以通过货物贸易拉动服务贸易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制造业来带动服务业,在制造业对外输出的过程之中同时配套相应的服务输出,协助服务业整体开拓,两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的繁荣,生产就是针对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商务事宜提供服务的中介商。投入生产业,通过降低分工的成本来推动分工的深化,从而带动工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服务业技术含量低,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生产者的服务需求是处于抵制状态的。然而绝大多数生产业都是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在服务创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能对企业的创新起着辅助的作用。所以,要推动消费业向生产业转化,从而激活生产者的服务需求。

(三)完善服务贸易行业管理机制

完善服务贸易行业的管理机制,其主要核心是提高和保障我国服务贸易行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为其塑造良性的发展环境并争取更大的发展机遇。

1.建立服务贸易的风险保障机制。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在进口激增、国内服务业受到严重损害的情况下,成员国有权实施保障措施。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定义,服务贸易的进口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于货物贸易进口,即跨国贸易;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商业存在完成进口,而外资服务企业为国内企业或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属于服务进口,因此进入国内的外资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也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由于这两种进口激增会对我国国内企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建立对于服务贸易的风险保障机制以抵御不良事件的影响,采取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完善服务贸易发展体系。从国家层面而言,主要是商务部以及相应部门需要对服务贸易行业,与地方部门协调统一方针政策,为政策落实铺平道路,并逐步促进对服务贸易行业的资金建设。另一方面是行业协会,应当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及调度功能,由于现阶段行业协会多是国家政府部门转变而来,缺乏内部自生的管理机制,且行政化作风不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且发展水平滞后,功能性发挥不充分。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来进一步促进行业协会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性。

3.发挥服务贸易行业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在政策制定上,相关管理部门要不断寻求创新,从思想观念上要逐步向服务化政府转变,树立为行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意识。美国和日本的相关政府服务非常重视服务贸易行业的促进与支持,从技术培养、开发教育、政策鼓励出口、行业优惠政策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因此我国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当充分重视服务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行业包括金融、咨询、保险等行业的政策支持,并将支持力度倾斜于鼓励知识型企业的培养。

(四)完善服务业相关立法并建立系统化法律体系

由于我国服务贸易的相关立法发展较慢,法律体系覆盖面有限、内容不明确、中央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一定冲突、与国际规范有差异等问题,使得服务业的整体法律环境存在缺陷,管理中存在不公平等现象。服务贸易法律需要尽快得以发展完善,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可能地填补各类法律上的约束和监督空白。尤其对于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收税、优惠政策等相关支持性政策,需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公开化政策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服务行业不受到外来的强大冲击。

(五)积极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务

服务外包作为目前国际上最为主流的服务转移方式,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的经济活动。根据国际化服务外包的主流内容,主要集中在后援支持、IT外包、文化服务外包、医疗服务等业务类型。

近几年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一体化的发展潮流之下,服务外包得以迅猛发展。服务外包的业务选择往往是非核心商业流程,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多是承接低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的流程外包,依靠自身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也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也需要完善的行业体系和放宽的市场政策作为支撑,大力培养服务外包相对应的高素质人才,发展出口导向型的服务业务。推动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也是为我国服务业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我国应当紧跟潮流趋势,大力支持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承接外包服务能够给我国带来诸多优势:一是优化服务产业结构,丰富产业业务种类,带来主营收入及更多就业岗位,提升收入水平等经济效益;二是承接方需按照国际标准制定业务,这样便鼓励服务业与国际标准对接,并在合作中取得技术进步,优化服务业的整体发展等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服务行业优惠政策范文第5篇

提出推动辽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辽宁;服务业;战略举措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7-0051-02

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趋势表明,服务业对工农业的从属特性已经改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加快。特别是工业化后期产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已不只是解决低端就业产业,而是国家间、地区间相互竞争的制高点,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区域竞争力的象征。从经济发展阶段看,辽宁已经具备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基本条件。目前,辽宁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相比差距甚大,伴随辽宁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辽宁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与空间巨大。

服务业涵盖范围广,不同行业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针对辽宁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难点问题和共性问题,建议主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统筹全局,明确目标。做好服务业发展规划

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异军突起、日益壮大。因此,统筹辽宁服务业发展的全局,从战略高度做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衔接,实现内陆沿海的联动,为全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合适的战略目标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城市的进步和服务业的发展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业的合理布局,需要相应的城市规划配合,协调好城市规划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服务业发展扫除障碍,突破制约瓶颈。二是客观分析全省发展服务业各行业的机遇、挑战、优势、劣势,选择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做好辽宁服务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引导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三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合理规划,协调发展,适时转移,优化配置。对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要认识到这是服务业发展自身规律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应该主动积极采取措施缩小差距,实现梯度发展,总体平衡。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做好服务业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同时也需要建立具有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的一个综合协调平台,为规划的细化和执行提供保障。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等政策

健全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对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在企业审批、工商登记、财政税收、土地使用、技术进步、进出口权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更多地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入,鼓励有条件的服务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募集资金,或通过项目融资及进入投资基金市场、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等筹措资金。增加省、市、县各级财政设立的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规模,对重点服务业发展绩效突出的地区和产业园区给予奖励支持,对服务业发展成效明显的先进市给予奖励。重点对发展中小服务企业和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给予银行贷款贴息和直接补助。

对涉及服务业的各项税收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归集并公布。将国家税法规定的减、免、缓、抵、税前扣除、税前弥补亏损、提高起征点等优惠政策逐项落实到位。税收政策规定有幅度,属各级地税机关权限的,要按照最低限额征收。落实对服务领域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新型业态和民生工程税收的优惠政策。推进服务行业价格体制改革,在商业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的基础上,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企业,尽快实现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基本同价。对福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等单位用电、用水、用热、用气价格等,做到与居民用户同价。

三、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实现规模化经营

目前,辽宁服务业中除商贸、餐饮、居民服务和公路运输外,多数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当低。政企不分、行业垄断现象比较严重,市场准人的限制比较多,竞争不充分。应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步伐,把发展服务业与转变政府职能及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和公益性行业,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管理方式。竞争性行业和营利性机构要尽快推向市场,实行产业化经营。建立公益性行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及服务质量的公众评价体系。放宽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按照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可以鼓励和吸引外资和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服务业企业的改组和改造,创建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组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行业、跨地区的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规模化。

四、优化软环境,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

服务业提供的是一种无形产品,其附加值体现在人的劳务价值。许多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资源消耗和环境的依赖相对地要少,但对社会软环境的依赖很强。因此,服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高起点的平台和优越的软环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在看到服务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层次越来越高,没有吸引人才的优惠条件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辽宁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匮乏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一方面要加强高等院校针对服务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职业院校与服务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大胆创新。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辽宁服务业未来几年将步入快速增长阶段,需要建立服务业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出台各种奖励、补贴、优惠条件,吸引发达地区和海外人才。

加快搭建国内、国际信息交流平台。辽宁服务业对外联系环节薄弱,省内中介组织与大型跨国中介机构的联系很少。这些都需要政府部门担负起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和参与各种论坛等形式,搭建国际信息平台,为本地企业提供对外交流的信息。提高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普及和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实现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创造现代服务业宽松的发展空间。对于服务业的新型业态,政府的政策要及时完善,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创建各种适合服务业新型业态和高级业态发展的创新园地,使创新园地成为企业成长和发展的信息平台和孵化器。在产业培育方面,加快培育和扶植金融中介、技术服务交易中介、物流配送中介、研发培训中介、检测评估中介等机构。在引进境外服务业方面,调整招商引资的结构,重点引进高知识含量、高技术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项目。

鼓励支持服务业各行业协会发展,推进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市场化进程,增强行业协会对企业、政府和

个人之间的沟通、协调、监督和管理,解决目前服务业行业自律差和中介服务不规范等问题。

五、强化开放意识,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以科技中介服务和工程咨询服务为重点,引进一批境外知名中介机构,鼓励省内工程咨询机构和信息服务企业承接国际业务。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户我省,吸引外资建设重点物流园区,通过物流园区聚集省内外物流企业和跨国公司北方采购中心。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对日、韩贸易政策动态变化的跟踪研究,通过丹东口岸建设,进一步开拓朝鲜市场。发展非洲、拉美、俄罗斯等最具前景的新兴市场,使出口市场在全球形成合理的、有层次的多元化格局,以增强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俄罗斯作为与辽宁具有地缘优势的国家,对俄贸易战略升级的总体规划,应是辽宁拓展新兴市场的重点工作。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辽宁企业与一些外资大企业、大项目配套协作,逐步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举办国际性文化、旅游、会展等大型活动,推进文化产品出口。鼓励龙头旅游企业和具有比较优势的餐饮旅馆、医疗保健、民间艺术等服务业企业在境外设立连锁经营机构。

六、提高企业竞争力,培育服务业知名品牌

服务业提供的是无形产品,品牌对于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品牌可以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可以为企业提供很高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加紧制定和实施服务业名牌战略,对于辽宁服务业的发展迫在眉睫。服务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广泛开展包括名牌服务企业、服务机构、服务产品、优秀服务员等名牌服务创优活动。重点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领军型旗舰企业。大力支持重点服务企业做强做大,争取大型服务企业集团进入全国百强行列。重点支持和培育服务外包基地、物流园区、品牌型批发市场、特色商业街区、老字号企业等品牌。

七、发展生活服务业,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解决不好,人民不满意给社会发展带来隐患。

就业是民生之本。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存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兼容性好、适应性强的各类生活业,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造成农村人口的加速转移和城镇部分层次人群的需求增加,较低的家政服务就业门槛可以吸纳来自农村的广大就业群体。二是发展养老服务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需求已经显著激增,养老服务业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三是促进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为妥善解决来自于国企改革时期遗留问题和部分困难地区、困难行业的就业问题,以及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应鼓励中小型服务企业扩大发展,积极吸纳剩余劳动力。四是增加公益性岗位。鼓励创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创业氛围,政府要及时出台各种鼓励措施和税费优惠政策,并严格执行。

服务行业优惠政策范文第6篇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利用状况及面临的政策挑战。

众所周知,外商直接投资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益处:带来了投资资本,从而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中国出口的巨大成功,使57%的出口产品来自外商投资企业;更为中国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和国内企业相比,外资企业的员工往往能产生更多的附加值,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及更大的利润。而在行业领域,积极的技术外溢使得该行业的生产率也增长较快。

中国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一向非常成功。由于较为良好的投资环境、低廉的工资和近几年国内市场的迅速增长,中国在过去10年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占全世界所有外商直接投资的6.5%,占发展中国家所获外商直接投资的25%。

但是,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投资总额的比例较小。在过去5年内,外商直接投资平均仅占投资总额的5%,比匈牙利、捷克共和国、越南和新加坡等国都小。按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计算,中国也不能算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接收大国。据估计,20%~30%的外商直接投资并非是真正的外商直接投资,而是国内投资转道外国重新投回中国的投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享受外资所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或投资政策。其次,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各个省份的分布并不平均。沿海省份获得了90%的外商直接投资,而西部省份在2004年获得的外商直接投资不到总额的2%,尽管政府政策鼓励去西部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也更多地集中在工业,上世纪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60%集中在工业。2004年,75%的外商投资集中在工业,这其中的71%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20%,大多数集中在房地产开发。银行和公共设施等在其他国家往往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行业,而在中国吸引的投资却非常有限。农业方面的外商直接投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第三,在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中,虽然有技术外溢现象,但还十分有限。

从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看,在如何最佳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中国面临许多政策挑战。首先,中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本身在不断变化。今后5年,中国将更关注平衡发展。“五个统筹”意味着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和降低资源损耗。对外商直接投资而言,这“五个统筹”要求投资更多地转向国内市场的产业、内陆地区、高科技行业。其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允许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一些新的行业,特别是诸如银行、物流和公用事业这样的服务行业。此外,东部地区工资和地价的上涨会刺激外商直接投资向内陆地区转移。技术日益娴熟的工人也会吸引附加值更高的产业投资。最后,为沿海、内陆省份及不同行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要求现有的政策性歧视,如双重税收政策、经济特区和市场准入限制被废除。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保持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中国应该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印度、巴西、泰国和墨西哥这样的经济大国的崛起,会限制中国在世界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中国如欲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就必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其做法是:

首先,简化复杂的投资审批程序。减少政府部门职能重叠、重复登记和繁琐的审批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登记注册及各类登记表格;鼓励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降低投资者的负担。另外,地方和中央税务机构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填写的每月表格也可以简化。

其次,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外商投资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由于无法在国内直接融资,外商投资企业不得不从国外融资,这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上升。若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的直接融资能力、降低股权比例要求和允许企业分期汇入资本金,则会有助予减轻当前国际收支压力,改善货币政策操作困难的状况。

第三,改革司法体制。中国投资环境最薄弱的一点就是司法体制。随着中国社会的复杂化和市场化进程,有效司法体制的重要性在吸引高附加值行业的投资中日益突显。同时,产业结构的提升,公共和私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越来越需要关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创造公平的税收体制

在中国最初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本国企业相对于外资企业有一定的优势,导致政府为外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措施不但刺激了整体外商直接投资,也带来了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现在,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一,本国企业的这些优势已不复存在;第二,外商直接投资应该更多地为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而生产,而不是为易于自由转移并对税收优惠敏感的出口加工而生产;第三,与其他国家相比,许多国家也有投资优惠政策,如(短期)低所得税、免税期、投资税收扣除、投资的快速折价、增值税减免和出口加工类产品免征进口税等,然而,很少有国家(只有印度、越南和老挝)和中国一样,将这些税收仅仅提供给外商投资企业,并对外资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体制。所以,现今的问题是,给予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是否应该取消。

经济分析表明,税收优惠对于投资的刺激是有限的,特别是和隐含的政府成本相比,税收政策的监督实施也非常困难。由于投资母国的税收政策,投资目的地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往往使得母国政府受益,而不是企业。

调查显示,税收优惠并不是外国投资者考虑的主要因素。一个拥有较低税率、能公正实施的公平且透明的税收体制更为重要。这一体制和可靠的基础设施、独立的司法体系和可靠的政策过程一样,是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这意味着,中国减少对于外国投资者的税收优惠并不会大幅度减少外商直接投资。虽然国内资金“迂回”投资的情况会消失,外商直接投资的统计数据会降低,但实际的外商直接投资并没有降低。经济合作和贸易组织国家商业顾问委员会建议,如果一个国家提供税收优惠,那么这一政策应该毫无偏见地惠及所有投资者。并且,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有明确的长期方向,与目标相一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可能扭曲贸易的税收政策可能会受到限制,这些政策包括出口商和出口加工贸易区内企业的税收减免。

一个国家是否把现有的外资企业排除在外(即允许现在的外资企业继续享受税收优惠)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样的排除政策可能导致现有外商和本国企业之间的税收不平衡长期存在,也会导致新的外商和现有外商之间的不平衡。这一政策也会使国家在企业利润大幅度上升时丧失财税收入。而从另一方面而言,一定年数的宽限可以提高中国在政策连续性和关心外商投资企业方面的声誉。

对于中国的税收体制来说,合并现有的两个税法是统一内资和外资企业税收水平的最好方式。降低内资企业现有的33%的税率符合国际潮流。合并现有税收体制后,中国可以消除现有体制下的一些税收扭曲,包括对研发投入、工资、营销和折旧的税收扣除的限制。如果政府决定提供税收优惠,那这些优惠政策必须毫无歧视地提供给所有企业,并且和中国今后的工业和地区发展政策相协调,并将税收优惠成本与政府预算一起公示,可以减少对不恰当优惠政策的游说。

三、发展良好的地区政策

东部省份不断上升的投资成本给中西部省份带来了机会。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转移发生。外国投资者也可能选择亚洲的其他国家进行投资,生产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或销往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不断开放的中国市场。同样,投资者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成本一一产出效率来应对东部地区企业成本不断上升,而不是简单地搬迁。还有一种可能情况是,东部的产业集聚效应带来的生产力提高远远超过了成本增长,使得企业不愿搬迁。这就对内陆省份提高自己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竞争力提出了要求。

一方面,内陆省份应该花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世界银行的调查显示:内陆城市在此点上和沿海城市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政府效率方面。其次,内陆地区应该吸引符合其自身相对优势的产业,并且制定自己的区域产业政策,而不是一味模仿东部发展出口制造业。需要土地较多的项目,如农业项目,或者对于交通和距离依赖较少的服务行业在西部前景广阔。再次,内陆省份应该学习东部地区在鼓励投资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免一些没有效率的工作,例如列出投资清单、举办投资洽谈会或其他无用工作。他们可以从东部聘请一些有经验的投资促进专家来帮助他们启动工作。最后,内陆省份应该和沿海地区合作,如建立“飞地”。“飞地”即为坐落于甲地而产值,税收归乙地的工业集中区或工业项目,可以缓和刚性的土地供给和弹性的用地需求的矛盾。若内陆省份提供土地和劳动力,沿海省份提供工业和经验,则双方都能享受到增加的税收收入。

另一方面,中国中央政府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国际经验表明,用于区域开发的外商直接投资无法在较差的投资环境中发挥作用。但中央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做的有很多:应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淘汰仅让东部地区获益的政策,如经济特区或税收优惠;可以重新审视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限制。内陆地区可能在这些行业上有特定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和公用事业服务(水、电、气等)的开发;应加大力度废除妨碍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地区政策和做法,包括对其他省份生产的商品征收非法费用,带有偏见的政府和国有企业采购做法和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对本地企业的偏向;必须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效率。对铁路系统更为有效的定价,实现铁路、水路和公路运输的联合,将极大地降低在中国内陆的交通运输成本,从而提高内陆地区的竞争力。

四、完善全面的产业政策

在新的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打算刺激服务行业和高附加值行业的增长。这对于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和对资源的消耗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行业的产业目标,中国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首先,要继续提高劳动力教育水平。提高中学入学率,特别是内陆省份和女学生的入学率。在这方面,还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政策保障及资源供给;政府还可以通过推动私立学校教育,动员更多的私人资本投资教育;向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而不是提供免费教育,因为较之免费教育,奖学金能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受益。

其次,在产权保护方面花更大的力气。中国必须兑现其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并且为了克服中国企业在进入上层价值链、进行国际扩张时遇到的阻碍,中国必须加强产权保护。

第三,改善研发环境,特别是企业的研发。中国企业的研发远远落后于经济和贸易合作组织国家。中国应改革公司收入税收体系和会计标准以计算研发投入,也应鼓励公司和大学合作开展研发。另外,中国政府的研发项目可以让非政府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项目也可以由私营企业承包。

最后,改善城市总体生活环境。

服务行业优惠政策范文第7篇

一、县级市物业服务行业的现状特点

各地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同,县级市物业服务行业的现状也存在差距,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小、微物业企业占绝大多数,服务层次较低,行业亏损面大。以浙江省东阳市为例,注册的35家物业公司中,从业人员在30人以下的29家,占83%,三级及暂定资质的企业33家,占94%。退休人员或年龄已达退休的人员多,约占60%以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60%以上。收费标准低,缴费率低,90%以上的企业亏损。服务内容基本上停留在保安、保洁等方面,绿化养护、公用设施、设备维修保养等许多企业主要还是靠外包解决。

第二,前期物业服务靠法规支撑,后期物业服务多种模式并存,物业公司服务范围相对萎缩。根据房地产开发相关法律规定,商品房预售前必须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因此,在业委会成立前的前期物业,都由有资质的物业公司管理。业委会成立后,物业管理模式就发生了变化。以浙江省东阳市为例,截至2011年底,已成立业委会的29个小区(楼盘)中,由业委会自我管理的小区(楼盘)21个,占72.4%,仍由物业服务公司管理的小区(楼盘)只存8个,占27.6 %。业委会成立后物业公司退(撤)出,已成为一种趋势。

第三,基本上都没有出台适合本地实际的行业管理办法或政策。管理依据基本上按照省条例。管理体制上一般是多家分管,如住建局管资质审批和物业维修基金;房管部门管业委会备案;公安、行政执法、街道等按职责分管相关事务。

第四,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发展难题亟待破解。

一是社会对物业服务的需求增加与物业公司服务范围相对萎缩并存;物业公司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的能力不强与动力不足的现象同时存在;物业企业经营大面积亏损与行业的低价竞争同时存在;物业行业专业人才相当缺乏,而人才后备更显不足。

二是物业收费难等困扰行业发展的老矛盾没有缓解,新矛盾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东阳市人民法院2012年1至8月份受理的物业纠纷诉讼就达169起,比2011年全年受案数125起增加35%,比2010年全年受案数94起增加80%。同时,物业企业与业委会的矛盾、业委会与业主的矛盾已成为影响物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矛盾。业委会成员的素质、业委会的运作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影响小区物业服务的关健因素。

三是业委会自主管理小区(楼盘)的运作主要依靠业委会成员的个体素质支撑,矛盾纠纷、电梯和消防等公用设施运行安全、公用建筑物的质量保养等隐患不同程度地在积累。

四是小区停车矛盾日益尖锐,违章装修问题越来越成为新小区物业管理的首要难题,干扰和影响了小区各项物业服务工作的开展,加剧了业主间矛盾,损害了小区居住环境。

二、影响县级市物业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小区(楼盘)规划、开发、建设先天不足

楼盘规模小。仍以浙江省东阳市为例,到2011年底为止已交付的66个小区(楼盘)中,100套以下的项目 21个,占 31.8%;101至300套的项目26 个,占39.4%;301至600套的项目9个,占13.6%;601至1000套的项目 5个,占7.6%;1000套以上的项目仅5个,占7.6%。50%以上的项目规模在业内认为的物业服务最低盈亏平衡点以下。

2.认识不足,观念滞后

对物业服务是公共服务、有偿服务的观念,许多业主还未接受;将物业企业与业委会的契约关系视为雇佣关系,将物业从业人员视作“佣人”的观点还有相当市场;业委会成员对业委会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足,将其和村委会、居委会相混淆的绝不是个别现象;重开发建设、轻物业服务,重前期销售、轻后续服务的观念在开发企业中也普遍存在。物业企业及从业人员传统观念强,服务意识淡。

3.物业企业负担较重,影响行业提升和发展

物业服务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及费用约占经营收入的80%以上,受人工工资上涨的压力最大。各种税费约占经营收入的10%以上。物业企业大都是新近创办的,无积累,物业行业又面临低成本竞争。业委会通过招收自然人的方式来完成小区保安、保洁,既无税费的负担,又无政府监管和资质审查的压力。因此,县级市物业企业从总体上说,行业的生存问题尚未解决,行业发展和提升更谈不上。

4.动态管理滞后

在行业静态管理如资质审查、业委会成立备案、物业维修基金缴存管理等不断强化的同时,行业的动态管理如日常矛盾的调处、违章装修查处等问题的解决机制明显滞后。业委会活动的监管基本上还是空白。

三、关于促进县级市物业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必须坚持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发展方向

物业服务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就浙江省东阳市而言,从2011年开始,每年交付的住宅建筑面积基本上稳定在40万平方米左右。对于小且不能封闭的多层楼盘,业委会(业主)的自我管理模式有其合理性。但必须明确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企业化经营始终是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2.将促进物业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

第一,充分利用政府平台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强宣传,增进社会对物业服务行业的了解,提高认识,推动观念转变。

第二,从规划着手,重视具有一定居住规模、配套完善、布点合理的住宅小区(楼盘)开发建设,为物业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从源头上创造条件。

第三,加强对物业服务行业及小区(楼盘)的动态管理。物业服务行业日常监管和纠纷调处工作的责任部门宜落实街道、社区,实行属地管理,以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处理;结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活动,关注业委会这一新社会组织的活动情况,摸索、探讨对业委会的管理方式。

第四,确立“在培育中加强管理、在扶持中进行规范”的行业发展政策方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推动行业发展。根据县级市物业小、楼盘多、小微企业多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物业企业资质审查中的专职人员配备等行业静态管理要求。

服务行业优惠政策范文第8篇

一、何为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也包括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在没有直接接触下交易的无形活动。服务部门包括如下内容: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中国国务院总理曾说过:“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经济发展之间是良性互动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服务业大多是实体经济,具有带动就业、降低消耗和污染、促进创新等优势,是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4.6%,与工业45.3%的份额相差无几,,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706亿美元,预计到2013年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将首次超过工业。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贸易发展滞后、比重较低、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全球货物贸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对于优化贸易结构、推动贸易平衡可持续增长、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国内就业以及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实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服务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贸易不断增加,但是中国服务贸易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占中国经济总量比例偏低。在上文已经说到中国服务业占GDP比例已经达到44.6%,但是与西方发达国际相比我国的服务业还远远落后。服务贸易量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均较高,美国、日本、欧洲都超过了70%。

2、人才缺乏。现代服务贸易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兴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尤其缺乏。发展服务贸易不仅需要一般的金融,保险、运输、旅游等方面的人才,更需要一批精通国际金融、国际运输、国际商法等专业的人才。

3、结构不合理。随着服务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服务贸易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人力、知识密集型发展,与科技相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一段时期以来处于逆差状态。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服务、旅游和保险服务以及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等领域,反映了国内经济和货物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国际航运、货运保险、先进技术等方面的竞争力不强。

四、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法及政策

面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国家应对其重视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帮助服务贸易发展以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企业也应当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1、加快国家产业结构转变。首先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改革方向,坚决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充分释放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与投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行业,规范传统服务业。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鼓励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服务经验。同时司法部门对于服务贸易应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

2、加大培养引进服务贸易人才力度。在学校教育中要完善服务相关专业的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平台。另外要加强对企业服务人员的培训,依托各类服务外包企业和园区平台,培养真正的服务外包产业从业者。同时深化服务外包人才交流合作,加大高端人才的引进。在人才引进方面国家应给予支持,为外来人才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较优的福利。

3、改变服务产业内部结构。面对服务行业的结构的转型,企业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现代服务行业,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扩大服务业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是中国服务贸易与世界接轨,使中国服务贸易得以现代化,能够快速发展。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