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现代农业主要指某一时期世界具有主导性和代表性农业的现状,而农业现代化主要描述现代农业实现的目标、模式与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由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具有时代性特征,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常以其现实农业发展水平与现阶段国际社会一般公认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之间的差距为依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农业现代化标准体系。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成果《1996~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中对中国现代化战略阶段安排为主要代表,一般公认的符合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主要指标和各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归纳如表1。总体看,内蒙古农业发展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内蒙古实际出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2008年内蒙古人均GDP为32214元,按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折算(下同)为4703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0美元(4656元人民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69%,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区就业人口总数的50.45%。总体判断,目前内蒙古农业现代化正由起步阶段步入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内蒙古农业现代化阶段标准值实现年份见表2。

2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将现代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参考农业部课题组关于中国现代农业多指标综合指数的评价体系及方法,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通过与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定量比较,分析判断内蒙古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全国与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标值及其代码如表3)。

2.12003~2008年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以2003年内蒙古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内蒙古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R内蒙古03/08=5.73%Y1,08/Y1,03+6.91%Y2,08/Y2,03+4.69%Y3,08/Y3,03+3.31%Y4,08/Y4,03+3.94%Y5,08/Y5,03+2%Y6,08/Y6,03+1.57%Y7,08/Y7,03+7.88%Y8,08/Y8,03+10.03%Y9,08/Y9,03+9.04%Y10,08/Y10,03+9.57%Y11,08/Y11,03+6%Y12,08/Y12,03+5%Y13,08/Y13,03+6.34%Y14,08/Y14,03+6.23%(1-Y15,08/Y15,03)+4%Y16,08/Y16,03]+[3.2%(1-Y17,08/Y17,03)+3.63%Y18,08/Y18,03+0.93%Y19,08/Y19,03]=1.6034以2003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为参照,2008年全国农业发展水平指数值进行计算的公式和计算结果为:R全国03/08=5.73%X1,08/X1,03+6.91%X2,08/X2,03+4.69%X3,08/X3,03+3.31%X4,08/X4,03+3.94%X5,08/X5,03+2%X6,08/X6,03+1.57%X7,08/X7,03+7.88%X8,08/X8,03+10.03%X9,08/X9,03+9.04%X10,08/X10,03+9.57%X11,08/X11,03+6%X12,08/X12,03+5%X13,08/X13,03+[6.34%X14,08/X14,03+6.23%(1-X15,08/X15,03)+4%X16,08/X16,03]+[3.2%(1-X17,08/X17,03)+3.63%X18,08/X18,03+0.93%X19,08/X19,03]=1.49882003~2008年全国农业综合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1﹢a全国,03-08)5=R全国03/08=1.4988,a全国,03-08=8.43%2003~2008年内蒙古农业综合发展速度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为:(1﹢a内蒙古,03-08)5=R内蒙古03/08=1.6034,a内蒙古,03-08=9.9%2003~2008年内蒙古农业综合发展速度与全国农业综合发展速度之差:a内蒙古,03-08-a全国,03-08=9.9%-8.43%=1.47%即2003~2008年内蒙古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7个百分点。

2003年内蒙古农业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农业加快建设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意见》(内党发[2003]23号),指出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近年来,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自治区创造性地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对“三农三牧”的支持由应急扶持、框架构建转向稳定支持、完善体系,逐步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农业发展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为目标,注重传统要素和资本、技术等现代要素相结合,由传统农业的粗放增长方式向现代农业的集约发展方式转变。从2004年粮食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08年连续5年丰收,粮食产量增幅大多年份高于国家平均增幅(见表4);牲畜总头数从2005年开始至2008年连续4年稳定在1亿头只以上。主要农产品生产已逐步由频繁周期性波动转向较长时期基本稳定,农业生产能力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农民纯收入从2003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后,至2008年以每年实际增长10%左右的速度已连续5年实现增长,每年净增收超过300元,是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在全国各省市区农牧民收入的排序由2002年的第22位上升至第14位(见表5)。

2.2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与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2015年2月,国务院总理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中阐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提高价格和增加补贴两个“天花板”,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紧箍咒”。要持续发展,只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强调城乡统筹,城市反哺农村,推动城镇化建设,用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打通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而湖南省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资源优越,历来是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被誉为“鱼米之乡”,深入研究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对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统筹城乡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内涵与意义

城乡统筹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与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发展。现代农业是以现展理念为指导,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从而具有高水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形态。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审视现代农业,是在以政府为主体的主导下,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转型。因此,统筹城乡视角下的现代农业主要以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以农业为中心的高度融合作为基础和表现形式,进而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方位满足。统筹城乡一方面可以消除妨碍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与制度障碍,为现代农业发展解除制度枷锁,以利从顶层设计上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制定正确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能带来全新多层次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拓宽了农民的视野,有利于开放思想,搞活农村经济,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实施路径;最后,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巨大而持久的外在动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保障对“三农”的持续投入,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澎湃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在统筹城乡中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2014年,湖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04.82亿元,农业产值2884.73亿元,粮食播种面积500万hm2,居全国第九位,粮食总产量300.12亿kg。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出发,综合分析湖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农业的融合态势,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2.1以三大产业融合为基础的湖南现代农业城乡统筹基本条件已经初步成熟

首先,湖南的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自然资源禀赋较好。湖南气候适宜,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温和湿润,耕地资源与水资源丰富,耕地质量好,土地肥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居全国前列,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满足农作物生产的需要。其次,湖南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据2014年湖南统计年鉴,至2013年湖南乡村人口约5700万人,其中,农村从业人数约2500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约1600万人,比重居全国第九。另外,湖南拥有完善的现代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并实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为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促进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后,湖南的涉农产业已具备相当实力。2013年,仅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加工业产值就达到3200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0%强。第三产业中,农产品商品交易市值达到1130亿元,占全部商品交易市值的32%以上。上述态势表明,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产业融合基本条件已经初步成熟。

2.2以三大产业融合为基础的湖南现代农业城乡统筹机制尚不完善

湖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与相关配套法律和规章等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制度创新不够,较大程度制约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机制不完善,过分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化、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没有形成。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如目前城乡户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金融信贷政策等改革滞后。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保护意识不强,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两型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未能得以顺畅流动。

2.3以三大产业融合为基础的湖南现代农业城乡统筹体系尚不健全

目前湖南现代农业建设体系不够健全,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湖南农村地区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流通、销售等资源,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便利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其次,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体系不健全。目前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专门组织机构还没有正式设立,对发展现代农业缺乏统一规划与有效管理。另外,发展现代农业必要的技术体系融合不够完善。目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脱节,全方位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不健全,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技术标准和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的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滞后等。

2.4以三大产业融合为基础的湖南现代农业城乡统筹力度尚需加强

湖南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产业分工不够明确,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比较严重,三大产业的融合与当地实际情况不匹配或没有前瞻性,制约了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较为落后,仅仅对农产品进行简单地、初级加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的较少,没有形成主导产业集聚规模效应,加工农产品的总体质量不高,农业产业链没得到较好地拓展。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农业合作组织主体力量弱小,与广大分散农户联结还不够紧密,而且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之间还没有形成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有效联结,农户承担农业生产的风险仍然较大。

3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3.1进一步构建以三大产业融合为基础的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统筹机制

首先,加快制度创新建设。第一步可强化与推广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和城乡居民社保制度建设,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分散农业风险,从而为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第二步可加速推动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建立由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成立土地流转交易与服务市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土地流转对推广农业新技术、转移农村劳动力、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壮大特色产业、遏制土地抛荒、增加农民收入等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其次,完善资金统筹机制。一方面应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投放力度,在湖南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项目上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为促进湖南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可加快农村金融机制改革,提供完善配套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间社会资本金融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在信贷、抵押担保、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从而建立湖南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机制。

3.2进一步健全以三大产业融合为基础的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统筹体系

首先,应成立专门机构,引进专业人才,统筹规划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在省级行政序列中成立“湖南现代农业规划办公室”,在地市级特别是县乡级成立“现代农业建设办公室”等职能部门,抽调或引进专业人才,负责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事宜,协调政府部门将现代农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统筹考虑制度创新及资金安排,指导和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以行政机构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组织体系。其次,应加快湖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体系。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与农业物流相关的农村公路建设、与农业规模经营相关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业供需服务相关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等,通过新型城镇化,从硬件环境上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第三,应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校与农民深度合作,推进研发、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延伸农业价值链。同时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财政金融服务、咨询服务、教育培训、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服务、配套协作服务等,促进以农业为中心的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加快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

3.3进一步加强以三大产业融合为基础的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城乡统筹力度

第一,因地制宜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农业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湖南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分析市场需求趋势,选择现代农业的模式定位。比如,长株潭城市群以建设大都市为最终目标,都市人口和流动人口为环长株潭城市群在农产品和休闲农业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可以打造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洞庭湖区是湖南乃至全国的“鱼米之乡”,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及养殖基地和湖南最发达的经济区域,可以建设土地流转基础上的规模集中化现代农业模式;在湖南山区丘陵地带可以打造绿色农业或特色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等。第二,有步骤组建和扩大农村合作社等农业组织的实力。农业组织是由政府引导区域内的农民个体自发自愿共同建立的股份制经济组织。应当将数量众多的农民组织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并使代表农民利益的农业组织与涉农第二产业在实力、数量上相匹配,从而提升并方便与涉农企业的联系对接,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第三,有条件地让农业组织进入批零流通领域,直接服务于城乡居民。当农业组织发展壮大后,可以通过诸如“专卖”、“超市”、“电商直销”等手段实施批发零售业务,进一步带动与联合其他第三产业从业者开展相关业务,让农业产品能通畅高效地流通,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家庭,打通整个农业产业链,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高度融合,在统筹城乡的战略指导下全面发展湖南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刘爱军,张臻.试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战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8(6):119-121.

[2]卢翰.推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3(3):144-146.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韩长赋表示,当前,农业部门适应新常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但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聚集,突出表现在: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应对这些农业发展的现实挑战,必须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他同时指出,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也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然是传统与现代并存。虽然农业技术设施装备条件逐步改善,但“毛细血管”不发达、“最后一公里”不到位、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虽然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但小规模经营仍占大多数,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我国是种养业生产大国,但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仍然是软肋。

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加快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正面临着难得机遇。韩长赋表示,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留出了余地;农产品消费水平提高,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添了拉动力;国际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条件。

他指出,转方式,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调结构,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资源禀赋特点,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生产优先序和区域布局,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不断优化种养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为此,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更加注重提高粮食产能,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无论怎样转、怎样调,都绝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稳定粮食产量是前提,提升粮食产能是根本。

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现代农业首先是质量安全的农业。要让消费者不仅吃饱吃好,还吃得安全放心,农业部门要有这个担当。要坚持“产出来”与“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不断强化监管。

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应该是高效农业。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

要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要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下决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是做到不欠新账,逐步使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

要更加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必须是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必须是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要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结构,进一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技术路线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10―0058―08

一个国家所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由其历史背景和资源条件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同样,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选择什么道路,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它既要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把握时代特征和国情、资源禀赋,选择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农业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农业发展趋势看好。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中国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经营效率还较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农业的低水平生产力现状。

(一)在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农业资源短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土地资源的充裕与稀缺和人均耕地的多寡是决定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实现难易程度的关键。据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1996年我国耕地总面积是1.301亿公顷,到2006年底已降为1.218公顷。而在土地资源锐减的同时,我国人口增长却很快,尤其是农村人口增长很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600多万人,加上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今后即使采取各种措施保持耕地面积不再下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仍会呈现减少的趋势。在耕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将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也影响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2、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首先,一家一户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经济力量单薄,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对市场价格的不敏感挫伤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十分缓慢。其次,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也难以使农业生产结构得以调整。由于地块细碎、分散经营,农民信息渠道不畅,使许多农户增收艰难。第三,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对农业生产难以进行科学经营管理,会造成农业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和低效率使用,从而加大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严重阻碍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3、农户收入少、积累能力低,影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来看,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农民自己提供的资本积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积累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收入多少,而中国农户固定资产微薄,积累极为有限,加上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并不太高,农用生产资料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又重新拉大。据牛若峰(2001年)等人的研究,如果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则城乡居民收入(不考虑物价因素)之比,1978年为2.56:1,1982年为1.82:1,1994年最高为2.86:1,1999年又回到改革初期的水平,为2.65:1。根据我们的测算,2008年为3.38:1。由于我国农民收入不高,指望农户拿出很多钱进行投资,来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

4、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与农业部门承受的人口压力大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传统农业要过渡到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是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和农村人口压力的缓解。虽然改革三十年来,我国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我国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1亿人左右,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总量53100万人,除去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还剩下5045万人,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严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农业普查公报,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中,41-50岁占23.1%,51岁以上占32.5%,40岁以上占到全部人数的一半以上,而这部分由于年龄较大,转移非常困难。

5、农业科技进步难以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情况看,尽管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抗禽流感疫苗等领域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整体来讲,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据农业部科教司提供的数据,2007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48%,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而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比重仅为0.49%,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不仅导致农业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明显降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又产生了原始性科技创新成果少、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缺乏以及科技成果储备的明显不足等问题。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逐步转向现代农业的过程,它是动态的,不断地采用现代农业科技和先进生产要素的过程。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基础薄弱的国家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靠我们自己探索和试验,加上我国大量的人口沉积在农业领域,造成农业就业比重过高,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等制约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都需要较长的时间。

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较长的过程

众所周知,在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意味着从根本改变农民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局面,逐步把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数据,2007年全国农业劳动人数占社会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在40.8%,要达到建国100年以后降到20%以下,每年至少需要减少0.4--0.5个百分点,也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很长时间的努力。

2.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需要较长的过程

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中国1994--1996年平均每个农业就业者创造的农业增加值为193美元(按1987年美元计算),美国约为中国的103倍,日本是中国的86倍。1979-1981年3年平均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中国为161美元(按1995年汇率计算),排在有数据的86个国家的第83位,属最低国家之列;1996--1998年在有数据的115个国家中,中国为307美元(按1995年汇率计算),排在第95位。

2001年,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谷物783公斤,仅为美国的7%、英国的20%、日本的18%;农业劳动力人均生产肉类126公斤,仅为美国的10%、英国的19%、日本的12%。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尽管我国的土地生产率已经不低,主要农产品单产超过世界的平均水平,但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因此,提高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并非易事,需要较长的过程。

3、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需要较长的时间

改革开放后,虽然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但国民经济分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据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张忠法等人(2004年)的研究,1953--1978年的25年间,中央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差获得收入总额达7000--8000亿元。改革以后,中国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1978年的2.57:1扩大到2008年的3.38:1。二是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2002年全国农村养老覆盖率仅为2.3%,大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实现养老保险。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扩大,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滞后于城市。据农业部统计,2004年全国仍有46%的村不通自来水,4%的村不通汽车,7%的村不通电话,相当多的农村没有卫生厕所,没有粪便无害化和污水处理设施。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城乡关系,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较长的过程。

4、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需要较长过程

据《中国农业年鉴》的统计,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8年,大专以上程度仅占1.06%,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仅占12.62%,初中文化程度占52.22%,小学文化程度占27.23%,文盲半文盲占6.87%。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者培训的仅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美国农民高中毕业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就达到了37%,大学毕业的比例达到5.3%。由此可见,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培训新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需要较长的过程。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必须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推进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对传统农业改造的程度不同,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同步实现,只能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建设。

1.分地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资源差异很大,农业生产显示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地带。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应该以发展区域农业经济为突破口,围绕农业部制订(2008―2015年)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的区域平台,按照“重点突出、梯度递进”的原则,重点抓好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现代农业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基本形成合理的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分工,提高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2.分阶段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有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经过近60年的努力,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发达省份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这些省份的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商品率、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就业水平都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它们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优越条件。而对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从建设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来看,有些处于起步阶段,有些还没有进入起步阶段,无论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农业技术水平和农民收入都与东部地区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东部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可以考虑选择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安排上,可以考虑同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适时发展适度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基本实现特色农业现代化创造积极条件。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在建设内容安排上,应重点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适用农业技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切实提高林牧渔业的产值比重,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加强与东部地区联合与协作,组织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与转移,对特别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应给予重点扶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和生态环境,为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创造积极条件。

3.分层次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会形成不同层次的农业发展水平,表现为不同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等级、规模等的差异,从现代化进程水平分析,存在着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层次等;从区位上划分,存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业;从劳动工具使用上,也存在不同的层次,有畜力农业、半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等;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划分,存在家庭经营、合作形式、国有农场、公司制农业、外资农业等不同生产组织形式,反应不同的农业生产层次,这就是农业发展的层次性。从区域的差异性出发,根据各地不同的农业发展层次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投入,要求不同的农业发展政策与之相适应。应根据各地不同农业发展的层次,建立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目标明确、手段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系统,对此系统加以调控与管理,通过优化配置其资源与投入要素的组合,实现各个层次的经济均能最大化生产和更快增长。从而指导各地在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要不失时机地促进层次提高,又要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跨越层次发展,导致不应有的资源浪费与损失。

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战略和技术路线

(一)实施战略

1.实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战略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产品供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和重要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从根本上来说要靠提高国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工作,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推进科技进步为重点,着力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始终不懈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把支农和惠农政策完全落实到农民身上,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同时,建立农业科技带动农民增收的机制,通过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使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实现四个增收:一是加强农作物和粮食作物重大增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实现增产增收。二是加强农业节本增效技术研发和推广,实现节

本增收。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和推广,实现增殖增收。四是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技术研发和推广,实现持续增收。

2.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战略

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使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崛起,不仅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较多的启动资金和广阔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而且还吸纳了农村大量劳动力,使农村劳动力得到转移。这个事实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只有农村自身的工业化,才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根本出路。因此,逐步实现城乡统筹,使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城市化结合进行,尽快拆除实际存在的城乡壁垒,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要让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让务工经商的离农的农业人口既离土又离乡,引导土地合理流转相对集中,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使农业现代化跟上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最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实施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

借用工业的理念来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借鉴工业注重科技创新的理念,发挥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引进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新材料,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二是借鉴工业资本运作的理念,拓宽农业的投融资渠道。三是借鉴工业重视组织形式的理念,培育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要特别注重推进农村组织形式创新,要特别注重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市场中介组织、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四是借鉴工业注重产品营销的理念。运用工业中的现代营销策略,多方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采用会展促销、销售、物流配送、连锁经营、期货交易等现代营销手段和流通方式,使农产品尽快走出买方市场的困境,让我国农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4.实施农业产业化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同步推进战略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反过来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又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既要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又要大力发展各种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在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同时,培育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等,使产业服务体系全面化、多元化,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合作经济体系。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产业化起带动作用,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又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平台和有效的发展模式,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

5.实施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发展战略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延长产业链,对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连接和整合,拓展主要环节的覆盖面,在每个主要环节追加资金和投入,吸纳农业劳动力就业,增加每一个环节的附加值。农业的产业链条的延长和发展,一方面在农产品通过加工、销售环节不断增值的同时,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结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通过产业化链上的各个环节多层次获利,不但增加了农户的积累能力,又增强了农户参与大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链条的拓展,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就业领域,增加了农民的致富门路。

6.实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并重的战略

发展现代农业须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但归根到底是要依靠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注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培养,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在这方面,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以满足农民需求,让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贴近农民、方便农民”为原则,以先进的理念教育农民,以丰富的内容培训农民,以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农民,以便捷的手段服务农民,大规模培养创业农民和新型农民,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现代农民。

7.实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切忌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行为,要警惕某些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先进技术的不合理利用,从而导致了农业发展的缓慢甚至停滞,如过量使用石油产品、化肥、农药等造成环境破坏、粮食减产等。有了前车之鉴,我国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生态农作制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吸取某些国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失败的教训,使我国传统的生态农作制与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走出有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技术路线

1.实施稳定小农、发展大农并举的技术路线

在现阶段,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模式,适宜走的是一条将两种农业经营模式并举的新路。一方面,在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即家庭联产承包的前提下,稳定发展以小农家庭经营为基础,走内涵式的小农集约经营的道路。即在小农家庭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生物技术(主要是良种良法)、农业设施(设施农业和农田水利设施)、物质和资金投入,引导小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集约化种养殖、高效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领域发展合作化经营,生产一些高附加值农产品,以达到尽可能扩大农业内部劳动力吸纳率,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前提下实行多种形式土地流转,实行有偿转让土地,选择国有集体农场、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大户;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农经济,走内涵式的大农集约经营的道路。在规模经营的前提下,通过增加物质和高新技术的投入,提高农业高新技术的支撑,降低劳动投入的比重,在高效种养业、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采用技术含量高,资金投入适度,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的经营项目,以达到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高收入的目的。把加快对我国传统农业改造,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作为发展我国大农经济的主攻方向。其重点是要加快“三大转型”:即向种养殖业与加工销售农业一体化相结合的转型,向种养殖业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功能拓展相结合的转型,向种养殖业与循环生态经济相结合的转型,实现四大升级:一是农业发展理念上由传统农业的产中领域向现代农业的产前、产后、产后的产业链延伸升级,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升级,发展策略上由传统的农产品价格竞争向以质取胜的差别化品牌战略升级,发展主体上由传统农民向新型、经营型的现代农民升级。

2.实施以节省土地资源,实现土地替代为主,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的技术路线

由于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所以,应更多地采用土地节约型技术,如推广设施农业栽培技术、间套种技术、复种以及立体种养等集约用地技术。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对采用土地节约型技术更显得紧迫和重要。强调土地节约型技术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劳动节约型技

术,以机械化、电气化为标志的劳动节约型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它与先进的节地技术相辅相成。如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是一项重要的节地型技术措施,但复种指数提高后将是农民的劳动强度加大,劳动季节性不足的矛盾更为凸显,如没有适宜的机械技术相配合也是难以为继的。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情况上看,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推进节地型机械技术的条件,应选择一些经济条件和规模较好的沿海地区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率先推行农业机械技术,根据条件的成熟再向其他地区逐步转移。因此,在技术选择取向上,我国应坚持节地型技术和节劳型技术相结合,以节约土地型技术为主的技术路线。以土地替代和劳动替代相结合,在近期要在以土地替代和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的前提下,实行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重的策略。

3.实施开发人力资源的高就业、低成本的技术路线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必须推行高就业和低成本的技术路线,实现高就业要靠两条:一是拓展农业集约经营领域和范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农业产前、产后的服务领域,适当分流生产过程中过量投入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是实行劳动集约和技术集约相结合,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和劳动力,发展高附加值种养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如优质水果、蔬菜、花卉、畜牧水产养殖、食用菌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尽量高的附加值,有利于实现农民增收;二是充分利用我国各地气候、土壤和自然资源千差万别,农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三是加强农村综合开’发,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另外,农村的休闲观光产业也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做好规划,大力发展。

实现低成本发展农业路径,具体办法有:政府投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提供其它公共物品;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主要由政府组织和提供,让农民免费或低偿采用农业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对农民种粮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如良种、农机具购置、化肥、农药给予直接补贴,并控制这些投入品的价格;对农民转产、退耕还草、还林、还湖实行扶持政策,给予受损补贴或支持性补助。

高就业、低成本路线的关键在于开发人力资本。下功夫开发人力资本。这也是中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培养大量新型农民。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植农村科技示范大户和种养殖专业大户的计划,并结合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使他们的素质由体力型向智能型转变,使大户的队伍更加壮大,形成“培训大户、大户带动农民”的运作模式,通过大户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4.实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领域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环节,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系统。

我们认为,在推进高新技术与我国农业经济结合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发扬我国的生态农作制、再生能源、有机肥料等传统农业的精华。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逐步建立“一业为主、多业互促、多级利用、良性循环”的生态经营模式;使有机肥料与新型肥料加工、沼气能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农业能源体系;逐步使新材料用之于农业机械设备,形成小巧灵活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化模式;并逐步使所有这些方面同生物工程以及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设想,我国农业的生态经营模式,如果进一步的同遗传工程、良种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技术相结合,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设施相结合,在管理上同信息技术相结合,在体制上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高新技术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不可估量。因此,“生态农作制+生物工程(良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农业工程(设施种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因特网+农业专家系统)+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成为我国未来农业技术改造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杨万江,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1,(1):19―25。

[2]尹成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8,(3):4―9。

[3]万宝瑞,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N],农民日报,2008―04―18,第三版;

[4]柯炳生,关于加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18―23。

[5]刘志澄,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7,(2):4―7。

[6]曹林奎等,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5,(7):78―83。

[7]卢良恕等,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04,(1):1―6。

[8]张德元,论小农集约经营[J],经济学家,2004,(1):24―30。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现代农业;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021-02

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十三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也是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发展过程证明,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工程,既需要激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离不开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

白山市不是粮食主产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立体资源宝库”之称。境内森林覆盖率76%。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繁衍生息条件,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的故乡。境内野生动物300多种,野生植物2 300多种,其中人参、灵芝、高山红景天、五加参、天麻、月见草等药用植物900多种,蕨菜、木耳、松籽、蘑菇、薇菜等野生食用植物200多种。经济植物以人参最为著名,人工种植园参历史有三百多年,是全国重要的人参种植、加工、销售集散地,野山参和园参年产量均居中国首位。丰富的特产资源造就了一批“名乡”,抚松县被国家评为“中国人参之乡”,靖宇县被评为“中国西洋参之乡”和“中国长白山矿泉城”,浑江区被评为“中国林蛙之乡”,临江市被评为“中国红景天之乡”。

白山市市委、市政府根据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特色兴市,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扎实抓好新农村建设,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美丽宜居乡村的思路,“完善政策,建立制度,并致力于公共投资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比较优势,提高生产率和市场效率。”[1]具体讲,白山市各级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也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专门的特点,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具有公共性,主要由各级政府来投入;二是其投入高而回报率较低。因此,各级政府应当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要做到:“农业产业布局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就建设到哪里。”

要想富,先修路。阻碍白山农业发展的第一个瓶颈是落后的农村公路。近年来,白山市不断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到2015年末,已经有457个行政村修通了水泥(沥青)路。基本实现“村村通”的目标。这对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谐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

政府要做的第二项基础工作就是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白山境内有鸭绿江、松花江和浑江三条水系,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但水利设施比较薄弱,欠账较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要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推进浑江干流防洪工程、鸭绿江界河防洪工程等重点流域、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加强抗旱水源工程数量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西北岔水利枢纽工程、青龙河水利枢纽工程、二道松江河水利枢纽工程等工程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进灌区建设及节水技术改造,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推进以电代燃和小水电建设,规划新建续建电站;实施以松花江流域治理为重点的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

二、推进创新工作

一是农业结构创新。白山农业的优势在资源,资源的优势在特色,特业强则农业强。要立足白山的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科学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合理规划参、蛙、菌、药、菜、牧、果、蜂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具有白山区域特征的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屯,全力推进长白山道地药材、林蛙、山野菜、北五味子、蓝莓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构建现代生态效益型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二是装备创新。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蜂”特色产业板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实施蔬菜产业提升工程为重点,加强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温室等农业设施改造升级。加快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场(小区)的改造和建设,积极开展畜禽类污染处理及沼气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生猪全自动给料系统、畜禽自动控温及排风系统等设备和设施,不断提高畜禽养殖规范化、无害化水平。紧密结合特色农产品产业生产实际,用科技创新驱动农业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认真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科学化种植水平。全面普及人参标准化生产、林蛙规范化养殖、食用菌规范化栽培、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等20项技术。三是科技创新。积极与吉大、东北师大等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研发合作,加快推动参、蛙、菌、药、菜、牧、果、蜂产业板块新产品开发。做好做足“无中生有”“有中生新”两篇新文章,积极为企业搭建新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加速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设全产业发展链条。

三、加大支持力度

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财政和政策上的扶持,更重要的是规划、管理、统筹方面的全方位的支持。一要高起点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产业、村屯特色,符合农民意愿,既要注重当前,又要着眼长远,要结合当地实际,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建设风格、建设标准。二要高效能管理。要坚持“治”和“制”双管齐下,在加大农村综合整治的同时,加强村规民约建设,保证美丽乡村建设的“硬件”和“软件”都取得良好成效。积极探索创建村干部街路卫生环境包保责任,调动农民主力军作用,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三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机制,让广大农民群众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

四、构建特色服务体系

政府职能必须由组织管理向提供服务转变,这是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服务过程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由生产服务向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方位拓展。近些年来,白山市加快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了人参、食用菌、山野菜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产品服务体系并重点打造了农业现代化服务平台。有计划地建立一批高效益、标准化的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在这一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公平、公正、诚信、竞争等交易原则,构建以白山特色系列农产品为主要品种的电子交易,提供信息咨询、中介、储运配送等相关配套服务。从流通领域入手,调整产、运、销、需等产业链各方利益,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产品交易成本,引领商品行业新的增长点,形成规范有序的商品市场秩序。不仅有效保障了商品行业和白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商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定价话语权,而且带动省内商品行业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农产品依托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络和现代电子商务技术,采用国际先进的网络安全产品,并配套高度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构成了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的网上交易系统。该系统与银行结算系统、信息系统、异地交易系统,构成了完整、集中、高效、快捷的网上交易结算、交收和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五、注重龙头企业引导示范

龙头企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它代表着区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把握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关键环节,注重发现和培育既体现现代农业基本特征、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带动效应的现代农业发展典型。现代农业中的龙头企业具有多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从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如何,关键看这个地方有多少个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般采取“公司+合作社+标准化基地+农户”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带动产业发展、解决就业,兼顾企业和农民利益。几年来,白山市先后建立了抚松、靖宇、长白、江源四大人参产业园区和中药材、食用菌、蓝莓等6个产业化园区,培育了15个特色乡镇,70个专业村,650个特色产业示范大户。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50家,国家级休闲农业企业6户,省级休闲农业企业39户[2]。大山合集团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秉承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坚持“建设大基地、挖掘大文化、实现大循环、促进大发展”的发展战略,打造食用菌产业集群,挖掘长白山菇菌文化,打造东北菌业强市。达到品种多元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市场品牌化、基地园区化、园区工厂化和产业循环化。成为沃尔玛、康师傅原料专供基地,提供就业岗位400人,辐射带动示范农户900户[3]。其意义是,不仅带动一方农民致富,而且通过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着力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化升级,以绿色有机食品――食用菌为方向,彻底改变地域经济的增长模式。

总之,在现代农业涉及多个方面和诸多环节,其关键在于统筹发展城乡经济,涉及城乡一体化、美丽宜居乡村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 李客.最新三农与农民增收领导干部读本[M].长春:银声音像出版社,2014.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代农户;培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9—4399—04

近年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农户是农业生产力中最能动的因素,是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农户的数量和质量、体力和智力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力各要素效能的发挥,直接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因此,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培育现代农户对加快现代农业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现代农业内涵入手,分析了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功能,并提出加快培育现代农户的措施,以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现代农业的内涵及与现代农户的关系

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有赖于农业迅速稳定的增长,而传统农业不具备此能力,要使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将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是在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术界对于现代农业的概念尚未统一。舒尔茨认为现代农业是农民获得并学会使用优良的新生产要素的结果[1]。蒋和平[2]认为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各自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成不同的生产力系统,现代农业是一种开放式、交换式和先进型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力系统。陶武先[3]基于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力状况,从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生产力各要素配置方式和农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相互影响角度,把农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广泛运用现代工业科技成果、资本等现代化生产要素;农业劳动者具有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的市场经营理念,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最终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4]。李庆章等[5]研究认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综上看出,国内外学者无论从技术或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还是从经济增长方式变革视角来理解现代农业,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规律:解决农业问题和发展矛盾的过程中,农业经营方式不断地由粗放向集约转变,产业结构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产业链条不断地由单一的种养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并逐步实现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经营理念市场化。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机械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生产使用现代机械设备提供了基础,农业先进机械设备的推广与普及,也加速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同时,使人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并结合农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分工,实现农户生产的一专多能,从而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二是实现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科学化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普遍应用于农业,不但拓宽了农业生产领域,而且也使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现代农业也由原来的种植业、畜牧业等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不断扩展到微生物生产、生物化学和生物能源等多种产品领域。同时,也更加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实现了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手段,以现代管理理念进行经营的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驱动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使现代农业的产业分工、地域分工和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与其他部门相结合,逐步形成产供销联合、农工商联合的高度商品化的产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在现代农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经营理念主要是通过农户的具体劳动过程体现出来。家庭农户紧密的血缘和姻缘关系使家庭成员可以从多个方面认同家庭经营组织的整体利益目标,能够自愿地把成员间的要求和利益统一协调起来,最终使其意志协调一致。正是因为这一点,家庭农户才显示了与农业产业特征高度契合的组织品位。因此,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必须有现代农户与其相协调,才能保证现代农业的顺利实现。现代农户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具有信息观念、法制观念、用户观念和系统管理观念,不断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从根本上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必须有农业经济主体(农户)的积极参与和具体实施。马克思认为小农经济主要是指生产者对劳动条件的所有权或占有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个体小生产。这种小农经济主要是指农业中的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块土地所有的统一,即以家庭农户为微观生产主体的小规模农场经营[6]。对于家庭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等家庭农户经济现代化成功,才告一段落。因此,国际农业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得出公认的结论是,家庭农户经营最有效率(绝不是资本主义雇佣大农场)[7]。林毅夫[8]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也证实了家庭农场在降低监督成本、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搭便车”现象,实现家庭内部劳动力的激励相容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也证明了家庭农户是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重要基石。与现代农业的特征相适应,现代家庭农户更应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家庭农户必须具有企业家理性,能对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作出灵敏反应,实现增产增收。现代农户的实现过程必然是传统农户思想不断市场理性化,数量不断减少,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现代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此过程还必须加强对农户的培育,使其不仅会组织生产,还善于经营;不仅要懂得相关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2 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实现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根据我国国情,家庭农户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和重要主体,对现代农业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现代农户。

2.1 现代农户的意愿影响着现代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首先,国家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实现最大范围、最大可能的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就是试图对具体的经济活动、社会行为发挥导向、协调、引领和控制作用。政策的受众主体由于认识水平和切实利益等因素影响,对公共政策的认知必然与政策制定的目标有一定背离。农户作为农村相关政策的受众主体,对农业政策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其贯彻执行的效果。例如,在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开始几年,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的调查表明,90%以上农户仍然在草原上偷牧。主要原因是禁牧政策使农户收入锐减,农户对该项政策的认知度低。近几年来,随着传统农户分化加快,有大量农户已经具备现代农户的基本素质,对这项政策的认知程度逐步提高,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现代农户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具有更多的市场意识和自主决策权,因此,会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认知程度较高,政策被采纳执行的效果会更好。

其次,现代农户可增加对各项具体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在现实国情下,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经营,增强生产基础的辐射作用,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现代农户具有较高的市场意识和企业家的理性。在典型的“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现代农户不仅能够接受龙头企业多赚钱、有指导和包销售的企业合作方式,而且还能直接面对市场商机,积极参与企业的市场经营。

2.2 现代农户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化

首先,现代农户能促使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是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现代农户既然有较高的市场化意识和企业家理性,那么,经济效益必将成为现代农户主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始动力。例如,河南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和种粮大省,在传统的粮食作物区,现代农户仅种植少量粮食用于自身消费,而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畜牧业及相关生产加工业的比例急剧上升,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其次,现代农户能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现代农户是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使用者,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装备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现代农户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现代机械设备应用情况直接决定着现代农业的科学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从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来看,现代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和劳动资本集约度分别为17 692元/户和10 414元/人,远远高于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现代农户对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也高于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

第三,现代农户会加速农户分化,同时农业雇工支出将大幅度增加。现代农户的出现,会带动传统农户的劳动投入向多元化发展,农户的兼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如河南省农户兼业化程度在1986年为45.7%,至2002年增长到62.3%,到2006年增长到80.0%。这表明农户倾向于将劳动投入到经济效益较高的非农行业,特别是年轻人趋向于非农生产,然后雇用劳动力从事自家农业生产。同时也反映出农户生产专业化趋势进一步加快[9]。

2.3 现代农户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现代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目标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农户的生产行为必然对农业耕地、水体和生态系统有直接影响。现代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在保证粮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以获取长期净产值作为资产利用的长远目标,并且根据边际效益确定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规模。然而,一般农户由于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认识比较低,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耕地、水体等自然资源保护责任意识不够,严重影响到了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效果。特别是大量的兼业农户由于外出务工或经商造成了大量耕地抛荒现象,又因为在农业种植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等,造成了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其次,现代农户的生态种养模式更有利于保证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生态种养模式是现代农户普遍采用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在被广大农户认同的情况下,又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在保证人均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高的同时,又实现了各项资源充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山东、河南省的农户调查发现,“种养结合”等生态种养模式的人均纯收益和成本收益率等多项经济指标远高于一般农户的单纯种植业或养殖业,是当地农户充分利用农业有限的自然经济资源获取更多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3 加快培育现代农户的建议

现代农户是现代化物质装备的具体使用者,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具体选择者,又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体经营形式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实践者。目前,虽然现代农户所占的比重还比较小,但是已经表现出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收益的特点,是我国人多地少的背景下较先进的生产力组织形式。现代农户的粮食总产量、出售农产品收入、农业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均高于兼业农户和传统农户。其中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分别是传统农户的7.85倍和36.91倍[9]。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培育现代农户,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与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3.1 形成完善的现代农户培育政策体系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农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必须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户培育政策体系。从纵向来看,要构建国家、省和县(市)不同层面的政策体系。国家层面主要从对现代农户培育的宏观指导与政策引导进行完善,长期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突出强化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省级层面要体现出对本省现代农户培育的具体规划部署上,突出现代农户培育指导方针与原则,突出培育的战略重点等;县(市)的政策措施更要体现培育现代农户的具体落实方面,不断创新培育的机制与体制。从横向来看,要体现现代农户的内涵,从教育、科技、经济和法律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战略部署,并形成有利于农户合理分化变迁的政策合力,避免各个节点之间相互干扰[10]。

3.2 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培训措施

首先,要完善现代农户的教育措施。根据《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是国家教育支持的重点。应该重点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新科技项目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其次,健全培育现代农户的科技措施。科技素质对于培养形成专业化的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农村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的关键。国家应重点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系列农业科普活动。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要逐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增强整合农业科技推广力量,提高农户的科技支撑水平。第三,加大对现代农户培育的资金支持力度。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更要重视经济对现代农户培育的促进和调节作用,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作用。第四,增强培育现代农户的法律意识。现代农户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但要加强有关方面立法工作,更要加强对现代农户的普法教育,提高农户的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11]。

3.3 狠抓现代农户培育的落实和实施

县(市)是现代农户培育战略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和实施者,其对有关项目的整合能力与落实水平直接关系着实施效果。现代农户培育的核心是抓落实,关键是成效。

当前,县(市)必须把实施现代农户培育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实施。一方面,培育现代农户是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要求。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中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加强现代农户培育就成为打破人力资源匮乏的主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培育现代农户还是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与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与农户增收的关键。此外,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农户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农户积极性,就要多了解农民的生产经营需要。在现代农户培育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农户的主体地位,现代农户的培育有可能陷入脱离实际的混乱状况。

参考文献:

[1] (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3]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4—12.

[4] 柯炳生.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2):18—23.

[5] 李庆章,徐建成.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4):239—242.

[6] 丁长发.百年小农经济理论逻辑与现实发展——与张新光商榷[J].农业经济问题,2010(1):96—102.

[7] 张 杰.解读中国农贷制度[J].金融研究,2004(2):1—4.

[8]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 关付新.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粮农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户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7):69—77.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LO)02-0017-05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的产业支撑条件。能否尽快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必须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深入研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支撑体系,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相关政策措施,确保现代农业建设能有效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本文以四川省这一农业大省为分析案例,对上述重要问题进行相关研究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作为一个特定和动态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提出的,它是按照当代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农业最新发展的一种表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业就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对中国现实而言,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也即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就是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现代农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以下五大特征:一是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构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二是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并且构成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三是先进科技广泛应甩,技术进步成为决定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四是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其构成和效率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五是生态环境愈益重视。注重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二、四川农业的现实基础

四川是一个地处西部内陆、自然资源条件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的人口大省和农业人省。全省辖区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5位;总人口8700万,居全国第3位;耕地面积6089.6万亩,居全国第2位。由于气候、土壤地域分布的多样性,四川适合多种动植物繁衍和生长,经过两千多年的培育和筛选形成了不少独特的优质特色品种。但四川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有较大差距。综合而论,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由手工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和机械化农具共同组成,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上不高,手工操作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居主体地位。

二是农业动力为人力、畜力、机械力、化学力、电力等同时并存,但仍然维系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基本格局。

三是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但靠天吃饭的格局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设施体系还突出地存在功能不全和效率较低的问题。

四是农业技术体系中包括传统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但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生产技术仍是主体,现代农业科技的作用还相对有限。

五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与科技素质还相对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均衡流动的负效应日渐显现。

六是农业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产品的商品率还较低,开放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仍较为突出。

从总体上看,尽管四川农业取得了一系列极其重要的进展,已经为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奠定了初始条件,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统筹城乡发展任务十分紧迫和粮食安全问题有所凸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四川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矛盾正日益充分地暴露出来,由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生态负荷日趋沉重,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四川农业将主要面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非均衡流动矛盾日益显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外部流失愈加严重等关键性制约因素,由此成为四川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中难以回避的严峻挑战。

三、四川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

四川农业的发展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初始阶段,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四川农业面临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从四川人多地少、资源约束严峻、生态负荷较重、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出发,四川现代农业建设必须高度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在模式选择上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特点,突出发展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模式、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模式、区域特色型现代农业模式、可持续型现代农业模式。为此,必须在加大投入力度,显著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推广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六大支撑体系,确保我省现代农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一)农业财政金融与保险支撑体系

由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低,加之农业对土壤、气候等自然因素依赖较强,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一方面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动力较小,另一方面农业内部积累能力不强,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农业发展投资不足。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加大投入,有效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因此,有必要构建有效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金融及保险体系。

1 构建高效的财政投入体系

财政支持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需要划清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在农业投入中的界限和范畴,建立政府投资的长效机制,以保证现代农业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应进一步提高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和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在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并要依法加大对农业部门基金和预算外支农资金的筹集力度,积极开拓农业发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和补贴力度,一是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物抵资、以工代赈等方式,增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二是加大财政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优势特色产业带建设;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民购买良种、大型农机具的直接补贴力度,加速农业的科技

化、机械化和良种化水平;四是增加对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业科研推广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2 建立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化运作为基本特征的高投入、高效益的农业,相比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所需的金融支持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因而必须建立起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形成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的三大主体;二是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制度,保障农业经营者和金融机构双方共同利益;三是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做好政策性金融服务,发放优势特色农业开发贷款、生态环境建设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四是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改革试点成果,使其成为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五是积极探索民间金融机构准人的政策调整试点,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组建村镇银行;六是培育农村小额贷款组织,规范引导民间借贷,有效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缺口。

3 建设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为有效化解农业生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有效支持保护现代农业发展,要尽快建立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体系,设计适合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具体险种及风险防范措施。一是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扩大农业保险经营范围,各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保险业务给予适当补贴;二是支持农民规范建立为农民生产服务的互助保险合作组织,通过财政补助、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优惠办法,扶持其发展壮大;三是创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为投资较大、有一定风险的种养业项目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二)农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农业科技落后、科技人才匮乏是制约四川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主要障碍之一,建设现代农业首先需要构建农业科技与人才支撑体系。

1 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体系

一是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农业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为依托,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同时对全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分层改革和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建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新体制。省级农业科研机构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重点完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重大农业技术研发;市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则在省级科研机构的指导下完成本地区农业技术配套研究,并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和推广;二是支持各类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优化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环境,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2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在以政府主导的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益瓦解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创新。一是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农业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二是分类整合现有农业部门的资源,对公益性机构,由财政全额供养;对中介性机构采取“养一段,扶一程”,让其逐步走上半自给道路;对经营性机构则大力扶持,实行企业化经营;三是政府充分发挥引导、组织、协调作用,增强科技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带动力及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辐射功能。

3 构建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现代农业还必须全力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一是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造就一批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为农业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的梯队人员队伍;二是进一步培训农业中初级技术人员。加强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建设工作,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四川省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重要平台;三是加强农业科普知识和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和科技观念。

(三)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

从本质上看,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用现代产业体系来提升农业和用现代经营方式来推进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一个健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四川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从农业经营制度创新人手,尽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体系。

1 构建有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

应在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地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重点是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实施“订单农业”,让农民能够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带来的利润。

2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要积极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来促进和规范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一是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和组织作用,使之成为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农业技术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组织载体;二是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开展产品营销和加工的运行模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经济实体,并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主体。

(四)农业信息服务支撑体系

农业信息化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必然依靠农业信息化程度的有效提高。农业信息如何进村人户、如何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仍是四川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目前四川省农业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必须把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1 逐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覆盖全省所有县并延伸到大多数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信息网络的服务功能,以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为基础,构建农产品质量预警体系和农业市场风险分析体系。

2 重视农业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本土化开发

充分重视农业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建设和开发,建立计算机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具有更强的服务功能。同时,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还必须重视本土化开发工作,努力实现农业信息平台自主开发,有效地提升本地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能力和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3 建设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人员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在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也能有效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是以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为基础,通过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引导等途径,对农产品从产地环境、投人品、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到市场准

人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基础支撑体系。四川省这方面还十分薄弱,同样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必须尽快突破的一个重要领域。

1 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一是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加大标准清理和修订力度,解决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等问题;二是要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将现行强制性标准转化为技术法规,对标准实施动态管理;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四是要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究。

2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整合优势,形成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区域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市场(企业、基地)速测点为补充”、分工明确、定位清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建立健全覆盖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上下贯通、有效运行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检验检测的能力和水平。

3 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一是规范认证行为,严格标识管理,构建完善的名牌农产品的培育、认定和质量跟踪机制;二是建立以产品认证为重点,产品认证与体系认证相结合的认证体系;三是加强对认证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农产品认证工作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

(六)现代农业市场支撑体系

加快发展我省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培育农业市场体系。在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支撑,必须构筑农业市场体系与现代农业相互促进和联动的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产业拉动作用。农业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进行重大创新,不能沿袭以政府为主的传统模式,而是要运用政策有效引导和启动社会资本进入,坚持企业主导,业主经营,探索全新的农业市场体系发展模式。

1 兴建农村集贸市场

农村集贸市场以向农民提供农畜产品收售服务为主,为广大农民提供十分重要的产品交易平台,能够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满足农民日常的消费和销售需求。应当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大力兴建中小型农村集贸市场,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仍然较为突出的“买难”和“卖难”问题,消除农业生产资料购买中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 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业市场化支撑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商品集散、价格发现、信息传递等功能。应当依托全省各地的特色资源和区域优势,建设符合四川省情、布局合理、辐射力强、信息灵敏、功能齐全、交易方式先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全省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网络。

3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

在全省农村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村现代物流业,在城乡之间搭建起资金、物资、信息畅通传递的桥梁。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等新型业态,构建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新型农村物流网络,促进农村流通设施的升级和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

四、四川建设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

(一)因地制宜。选择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四川幅员辽阔、区域类型多样、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现代农业发展不能实行“一刀切”,采取统一模式。从四川实际出发,应当因地制宜地重点选择四种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模式。从总体上看,四川农业资源严重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可利用资源与农业粗放经营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日益严重。因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模式成为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无土栽培农业”、“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走一条高度注重资源节约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是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模式。四川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应在加强农业实用人才培训,显著提高农民技术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劳动密集型农业,在较大程度缓解四川人多地少矛盾的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的效益水平。

三是区域特色型现代农业模式。四川自然条件的区域性、垂直性、过渡性分布特征,为全省发展区域特色型现代农业提供了多样化条件。应当根据各地的资源、技术和地理地貌等特点,面向市场需求进行优势资源的比较和筛选,发展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重点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注重提高农业的整体功能与综合效益,形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和产业带,通过突出产业特色的方式发挥区域优势。

四是可持续型现代农业模式。推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尽快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应当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确化,实行精耕细作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广泛应用立体种植技术、作物固氮技术以及利用生物链防治病虫害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显著提高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合理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四川人地矛盾尖锐,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以保证农村内部稳定为基本前提,必须防止出现农村土地过度兼并倾向,避免在外部条件不具备时贸然将大量农民变成“无地农民”。在经济发达的成都平原区,应规范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在确保农民自愿和充分参与基础上合理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集中。通过土地向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的方式,稳步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同步积极支持农民向城镇转移,在二三产业就业,从根本上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在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区和山区,由于区位和资源条件的限制,短期内不具备龙头企业进入进行农业开发的条件,因而必须避免使用行政手段强制推动土地集中,应当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以土地人股、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土地经营,克服小农户低效经营土地的弱点,构建小群体、大规模的更适宜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

(三)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农业区域布局

四川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省的资源禀赋客观地决定了主要农产品只能自求平衡,很难与其他资源相对丰富省区在主要农产品商品量增长方面一争高下。因此,四川在农业发展中必须十分注重突出特色资源优势,四川的现代农业应当是以优势特色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四川农业的结构调整也应是以优势特色农业为主线的结构调整。一是要制定并实施四川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分区重点建设优质粮油、畜产品、果蔬、中药材、林竹和茶叶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六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应重点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进

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实现优势特色农业的连片分布,规模发展,通过推进基地化、专业化和区域化,培育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以此为基础不断延伸加工环节,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提高四川现代农业的效益水平;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道路,在全省每个县逐步培植起1~2个真正具有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以其为产业主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农工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构建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产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四川实际出发,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突破:第一,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点和连接城乡产业的链条,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实施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第二,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布局县域范围,与城市工业形成梯次分布,依靠靠近农产品原料产地的优势,既有效增强产业竞争力,又充分发挥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第三,培育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对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和补贴力度,着力培育和打造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

(五)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后续管理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四川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跨越的过程中,如何持续有效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现状尤为重要。为了避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出现疏于管理、日久失修的问题,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注重现代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经营,务必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一是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进行分类,对于受益面较窄的准公共产品,按照“谁受益、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将产权界定到个人,鼓励农户直接参与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管理过程;二是通过村民公选的民主方式,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公共设施管理小组。管理小组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的方式,化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各利益主体间产生的纠纷;三是政府相关部门为项目后续管理提供指导和服务。要改变以往政府只管投资建设,不管经营管理的弊病,相关部门应当负责指导和协助农村社区构建基础设施项目的后续管理机制。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范文第8篇

一是加大对创意农业的宣传。利用各种媒体,通过举办农业创意大赛、交流、展示等活动,积极宣传创意农业发展典型以及创意农产品,让人们感受到创意农业带来的良好效益,形成全社会认同创意农业、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对南宁市创意农业发展现状作出科学评估,加快制定创意农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把创意农业作为实现南宁市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确定政策导向,搭建平台,为创意农业产业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逐步形成高效农业、休闲度假、观光观赏、农事参与体验及乡村民俗传播等多种类型的创意农业产业。

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

完善政策导向,鼓励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创意农业活动中来。一是根据当地实际和创意农业发展需要,制定各种扶持政策,如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或增加一块资金,直接资助创意农业的发展,对较大规模的创意农业创建点,在土地、电、水等方面给予倾斜,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的投入;实行税收优惠,专项贴息贷款、开发项目补贴,提供信息、技术、认证服务等措施。二是建立引导消费的政策导向。如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创意农业知名品牌产品,并引导全社会购买本地创意农业品牌产品;鼓励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生产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联合等多种途径,实现创意农业品牌经营规模化,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意农业品牌企业,建成一批高水平的创意农业项目。

研究创意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一是休闲观光型。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培育、宣传推介、规范建设,把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等现代农业模式和旅游观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景区。二是农业节庆型。将农产品宣传、推广、展示展销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兴建农业文化园,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花卉、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如横县茉莉花节、武鸣“三月三”歌圩、宾阳炮龙节、隆安那文化节、马山黑山羊节、上林旅游养生节等。三是农产品创意型。挖掘南宁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以及代表性文化元素,培育有本地特色和创意的区域创意农业品牌,开发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农业产品。

推进创意农业集群发展

统筹并充分利用南宁市带有地理特性的商标品牌资源,推进创意农业产业向农业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组织实施“创意进园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构筑创意农业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组成的产业群,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培育一系列品牌产品、品牌活动、品牌园区,为南宁市农业高品质发展创造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