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修复技术案例

生态修复技术案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修复技术案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修复技术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难点;重点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23-02

一、《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水生态保护及修复》课程的诞生和建设的原因是:1)严重的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由于当前水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一大问题。因此为了保持和发挥我国的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水为主线,从应用的角度进行现状各种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成为了必然[1];3)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的有力途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程是2009年开设的新课程,2012年有正式出版的教材。目前还没有公开出版的课件。该课程是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以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问题为目的,实现水生态文明而设立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具有实践应用性。针对各种生态系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保护与综合修复的措施及方法,并与实例相结合。课程的内容会随我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进程而发生改变,需要及时更新和扩充。本课程定位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水利行业规划教材课程,适合于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老师、学生及科研工作者。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可以让使用者更便捷的自主学习。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时代,适应大学课堂教学时限性及提倡学生的自主性有机统一的特点、网络课件建设的需要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推行,均决定了多媒体课件建设的必要性。课件的建设不仅可以让河海大学的大学生受益,也可让想学习该课程的其他高校的老师、学生及科研工作者受益。

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重点

1.确定课件内容遵循的原则。《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课件内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水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件内容遵循的原则是水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2.典型案例素材的收集,突出课件的实用性和代表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突出特征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学习此课件的目的就是会制定一个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案。如何把一个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方案包含的内容(生态概况介绍、生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生态退化程度的判定、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法及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恰当的实例相结合,让此课件的学习者可以模仿,可以成功地按自己学习的课件理论,为自己关心的区域制定一个完美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以解决当地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与水相关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扼制并使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渐修复。

3.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文字、声频、视频素材,充分利用来自Internet的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声音、动画)图片、文字等来表述并构成课堂要件。在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中,既体现课本知识,如主要知识点、典型区域生态退化程度的判定、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适宜保护及修复方案的制定等的讲解与交互操练的设计,又驾驭于课本内容之上,突出背景知识的介绍、注重相关知识的链接,以增大学生的信息输入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解Q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4.课件的后评估及完善。通过调查问卷,反馈学生对使用本课件的意见和建议,汇成研究报告,探索适合以学生和使用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网络课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的方法。

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建设的难点

1.内容言简意赅。言简意赅是好的课件的特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涉及的内容包括基本理论、生态系统的功能及退化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判定、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流域生态修复及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共7章36万2千字的内容要在32学时内以课件形式展现,以水为主线突出应用性也需要言简意赅。

2.案例及时更新。《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研究对象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在不断加深加大,如何在案例上体现这种影响。当前全国各大流域和省市都在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老问题会解决,新问题会产生,相关案例也会及时更新。例如南京市母亲湖--玄武湖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每年六月份左右出现的水体富营养化,已经受到重视,通过清淤疏浚、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性鱼类、水道改造、城市雨污分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和城市绿化带的建设等修复方案来得到改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流动性的加大,宠物的放养概率加大,以及中国节日放生的习俗和人们对放生的误解,水生宠物的放养将给玄武湖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的另一潜在的生态问题――生物入侵问题,玄武湖生态系统生物入侵问题及其如何修复成为了需要更新的案例。

3.及时补充前沿知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新发展起来的学科,知识体系还不完善,好多问题还没研究透彻,得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新理论。比如:生态修复还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概念和分类体系;生物修复的分类体系还不健全;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胞饮作用的机制还没被公认。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分类的生态修复研究仅限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的生态修复;生态系统的生物入侵问题;工程生物在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及其风险问题等等,都是有待通过未来的研究来补充的内容。

4.把握全局突出重点。《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涵盖内容很多,但课件要在整体框架下突出重点,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及用途学习和掌握最需要的。而且目的人群不一样,重点不一样。对于河海水文水资源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生活在南方水多但水质差的地区,他们关键需要掌握的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但也需要了解总体的思维过程,在课件中如何体现是一大难点。

论文中已讨论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课件内容的难点和重点,但还有以下方面没有提到:1)某一区域在进行生态修复之前如何设立生态示范区进行生态修复试验,了解决定生态物修复技术效果的关键因素并评估生态修复技术的可行性和局限性。2)退化的生态系统的修复既是合理地采取可能的一切措施,短期内要达到显著的修复成果是不容易的,因为生态系统对于修复的措施要进行消化,做出反应,得花时间,另外,大气污染的干湿沉降带来的非点源污染是无法短期内彻底消除的,只有每个国家、每个流域、每个地区、每个产业及每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均采取节能、节材的生产方式,进行水土保持,不乱砍乱伐、不乱猎乱捕、不随意排污,才有可能保持整个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良性发展,最终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因此,生态修复不是靠个人的努力,或靠某个专门部门,而是要靠全世界所有的人,所有的部门,同时为有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生态型地球而努力才行,因此说“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或一个国家的挑战,而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战”。如何在本书中阐述和贯穿这种思想,是未来需要探讨和补充的内容。3)当前是与国际接轨的时代,水污染等生态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有,关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不仅仅只是国内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将来不仅仅只在国内,完全有可能在国外就业,这也要求进行双语化的教学,因此也要进行课件的双语化建设。

生态修复技术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美学 环境艺术 教学模式

一、生态美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生态美学是研究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其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美,将生态学和美学进行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与空间环境的使用性质、所处背景及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艺术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要求及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外空间环境。[1]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的理论指导。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成为解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协调者,运用设计手段,在解决人对美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修复。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理念指导行为,设计理念决定了设计者对作品的造型、材料、色彩等的选择。因而,生态环境观与审美观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创作理念。当前,许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这无可厚非,但不可忽视对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理念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在学生对本专业入门之时开始,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本专业的理论课、设计创作课、实践课之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设计技能,更要有对生态环境、人和社会的责任心,因此,在环境艺术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设计理念十分重要。

三、“动态教学”过程的生态美学理念导入

“动态教学”过程是指从学生第一学年的设计基础课程开始,就在教学中融入生态美学理念,直至最后一学年的课程。其中,每学年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潜移默化地将生态美学理念灌输给学生,这一过程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要求的改变而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构思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际案例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结合,培养生态保护与修复设计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大多集中在第一学年阶段,主要开设三大构成、素描色彩、户外写生、设计概论、设计史论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第二、三学年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而在一年级的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空间布局、结构造型、色彩与材料的运用达到生态和美的融合,可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开设有关生态环境的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对生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传授生态观、审美观的设计理念,比如在三大构成的教学中,学生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多以环保生态的设计主题进行课堂训练或座谈交流。同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讲授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流程,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多选择体现生态性也体现审美性的成功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扩展学生学习生态学、美学、环境学以及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与设计类基础知识互相融合讲解,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方向有所感悟。在户外写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欣赏与分析场地的美与生态关系,组织学生评论、发表设计观点,有助于学生将个人设计与生态保护和修复相结合。

(二)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创作的培养: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实训

应让学生在第一学年就养成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在第二、三学年专业设计课教学中,应该将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相结合,在设计创作课堂中,指导学生在空间划分、功能分区等设计时,在美的原则上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理念去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与划分;在模型制作实训中,作品所用材料应要求学生选择自然材料、无污染材料、再利用的材料。同时在实训项目内容上,可从两方面设置:第一,指定未进行任何设计与规划的室内外设计空间,要求学生根据场地环境及相关要求,从生态与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设计与规划;第二,可对指定已完工的室内外空间,要求学生对其存在的生态与美学问题进行探讨与修复性设计。项目可分组进行,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在景观空间布局上,山水与树木的配置应遵循自然法则,植物的选取多使用乡土植物,使所选植物不但对当地生态环境起到优化作用,同时不会对其他植物或人产生伤害,在整体生态布局上体现生态美。在室内装饰纹样的选取上,应多以几何、自然、动物图案为主,从大自然中去选取基本图案,以美的法则进行再创造。

(三)基于生态美学理念的设计实施的培养:施工与材料课程教学+校外实践

在施工工艺与材料课程教学中,应该结合校外实践进行教学,可与设计公司或施工单位联合教学,让学生进入工地现场设计与分析,分析场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材料运用的生态环保性,对场地的水质、地形、光照、植物进行调查分析,以建立生态保护性廊道和斑块景观空间布局,使用对人及动植物无害的材料进行造型与装饰进行室内设计,利用对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有利的颜色进行色彩设计,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进行布光设计,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生态功能相结合,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态美学的指导,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师不仅是设计者,同时也是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协调者、规划者,需要其拥有艺术的审美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是未来的设计师,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这是当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贝贝,王东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论综述[J].绿色科技,2013(3).

[2]冯欢.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初探[J].艺术教育,2006(6).

[3]王磊.生态美学关照下的艺术设计生态观[J].艺术探索,2008(2).

生态修复技术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水土保持设计;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水土保持设计理念

1.1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在南方地区,降雨量较大,在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极易发生大的淋失,严重的区域植被恢复十分困难,而且造价昂贵。设计应以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目的,采用合理的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水系、植被生境、地形地貌和土壤。

1.2 因地制宜。在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典型的小流域治理模式、水土流失防治模式等等。与其称之为模式,不如改称为案例。模式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案例则是某一问题的个例。目前,水土保持设计照搬模式严重,布设位置和措施类型缺乏特点和针对性,在南方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甚至出现了谷坊的设计措施。水土保持设计只能参考成功的案例,不能遵循典型的模式。只有因地制宜,才能设计好工程。

1.3 生态性原则。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种看法。盲目追求工程安全、设计大量硬质景观的设计,是前者的体现,而追求工程拟自然化的设计,属于后者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处理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理想状态和目标。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在设计工作中就要体现工程的生态性。不能简单的把种植植被认为是工程生态性设计。生态性包括诸多方面,如生态多样性、生态适应性、生态节约性。水土保持设计就是要实现工程生态设计。

1.4 新技术创新、应用。一些严重退化的劣地,如弃渣场、岩质边坡、废弃石场等等,土壤条件差,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实现生态系统的重建。而在南方城市水土保持工程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现了针对困难立地植被恢复重建的新方法、新技术。作为水土保持设计人员,应该时刻跟踪领域内科技发展的动态,加强新技术创新和应用,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2 开发建设水土保持设计要点

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设计思想体现在主体工程设计和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主要包括规划、地形设计、水循环通道设计和植被设计等等方面。

2.1 规划。选址是否得当,关系到项目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程度。对此,《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对主体工程工程也作出了约束性规定。在项目规划设计时应严格遵守。规划时,应考虑破坏后水土流失防治的成本,应避免森林、水源区的破坏,避免大挖大填,减少对原有水系的影响。应结合项目区的水系规划和排水设计综合分析项目对周边的水系影响,以确定区域排水是否合理。这一点,应在水土保持方案措施设计时重点提及。从一些场平工程的设计来看,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甚至出现了河涌被场平的设计而缺乏相应规划的设计。

2.2 地形设计。地形设计时,应避免大填大挖,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公路项目路基设计时应尽可能的做到挖填平衡,减少对山体的开挖,同时避免高边坡的产生。公园、小区建设时,道路和建筑的布设,应按地势布设,尽可能保证原有地形的完整性。当有边坡出现时,应尽可能的降低坡度,为边坡的生态绿化提供条件。

2.3 水循环通道设计。场内排水设计时,一般采用“周边拦挡,内部疏排”的方式布设,外部布设截水沟,对外部汇水进行截留,内部采用排水沟,对场地内部的集水进行排放。这种布设方式,在施工中已经得到了实践检验,是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的有效措施。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在适当位置多级布设若干个沉砂池,起到层层拦截目的。不宜只在排水出口布设一个沉砂池。应结合场地条件确定尺寸,确保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永久排水沟的材质尽量生态化和景观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生态型的沟道,如生物砖排水沟,纯生态草沟。生态沟道在维持其排水功能的同时,保持了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如公园、小区排水等设计吸收了这种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2.4 植被设计。植物措施设计上,乔灌草立体防护,无论是在边坡或平坦区域,都以其养护、植被生长的可持续性上,较单一草本有明显的优势。应注重水土保持效果优良的乡土钟,在保证其能形成局部小气候的同时,尽可能的选用多种树种,保证其多样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植物设计多注重景观设计,工后数年才能达到景观效果。因此,在临时植被措施防护设计时,应尽可能采用主体设计的品种,以便使树种能够后续利用,早日达到景观效果。

3 退化劣地的生态恢复及重建

退化劣地指城市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立地条件差、采用传统技术难以做到生态修复的区域,典型的如废弃石场、弃渣场,采伐迹地等等。废弃石场一般由边坡、采石坑组成。边坡一般为岩质边坡,绿化起来比较困难。对于边坡,可采用喷混植生进行生态恢复。对于一些坡度不大的边坡(如坡率1:1),可以设计生态袋或植生袋进行生态修复。边坡的平台是生态修复可利用的较好平台,通常采用修建种植槽,然后覆土绿化。绿化树种通常采用一些耐干旱、耐贫瘠的水土保持先锋树种,对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可以让乡土树种参与进来,创造有益于营造生物多样性。一定的灌溉条件保证是生态修复成功的关键。可利用采石坑汇集的汇水作为灌溉水源,在边坡上方及平台设计一定数量的蓄水池,通过管道重力自流进行灌溉。有条件的可以设计滴灌、喷灌等形式的灌溉系统。弃渣场一般为土石质、石质。设计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排水问题,设计的要点截排,同时要注意防洪标准的选用,宜高不宜低。材料宜就地取材,采用石砌。场区的绿化技术,根据不同条件选用,土质较多的边坡,采用喷草技术,石质较多的边坡,采用喷混植生技术。平台根据土石质情况选择是否覆土,然后进行乔灌草进行防护。开发建设项目将地表植被清除后,南方暴雨的冲刷下,常常形成表层为砂粒状的土壤采用传统的喷草技术也难以达到绿化目的。这时,设计应采用客土喷播植草进行绿化。

4 林分改造

南方存在着成片的桉树林、相思林、马尾松林、经济林、残次林以及疏林地,其发挥生态功能的价值有限,因此,这些区域的林分改造成为城市水土保持发展的一个重点,例如生态公益林建设、景观生态林改造、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等等。首先,应明确造林目的。应当地的过去的、现在的植被类型,无论什么样的林分改造,都应以造林后植被自然或在人为干扰下能向顶级群落演替为最佳;小班设计。小班是造林设计的基本单元。由于是林分改造,许多设计忽视了这一点。应根据坡度坡向、现状植被、土地利用、土壤等条件,在总体设计图上勾画小班,然后经过现场踏查,确定小班划分的合理性,并进行修正;植物选择。乡土树种以其独特的生理、遗传、形态特征等等的适应性及其浓厚的文化背景,成为设计师优选树种的首选。香港的林分改造有十分成功的经验,树种选择经过当地植被调查选用的乡土树种,效果显著。植物选择前,应充分调查市场苗圃和林场苗圃的苗木情况。若市场不足,要考虑育苗的可能性,然后确定树种,避免设计与施工脱节。造林方式基本上采用混交。混交方式包括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一些设计,常常选用株间混交,而忽视了其他方式。在林分改造设计中,建议多采用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有利于形成种群优势、协调种间关系。林分改造时,涉及到原有树种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采伐方式一般择伐、渐伐方式,应严格控制皆伐。在一些地区的生态风景林改造过程中,常常出现林木被砍光,这种方式应在设计上避免。采伐强度的合理选取十分重要,建议采用《森林抚育作业设计规定》中规定的抚育采伐强度作为设计值。整地设计,应严禁炼山、清山。清除藤本时,应注意对地被植物的保护,严禁采用大面积清表,避免水土流失的产生。当在水源区时,应注意对水源区的保护,严禁使用农药和有严重污染的农家肥、有毒肥,以避免对水质造成污染。

5 结语

随着城市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开发建设水土保持、退化劣地生态修复和林分改造等必然成为南方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主流。水土保持设计,必须坚持生态设计理念,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创造出良好生态环境,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震.水土保持监测技术[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2]章文波,谢云,刘宝元.中国降雨侵蚀力空间变化特征[J].山地学报,2003,21(1):33-40.

[3]吴长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1995(12):38-40.

生态修复技术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字: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再利用;生态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peed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industry focus adjustment, resulting in many industrial wasteland.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hilosophy gradually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 so people begi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pair and re-use of industrial wasteland. In this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wasteland interpretation of background,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waste generated by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wast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se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y.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reform, industrial wasteland.

Key words: city Industrial wasteland; ecologic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reuse;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研究背景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各国的产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制造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原有支柱产业的工厂渐渐停产、搬迁,因此导致了大量工业废弃地的出现。

2、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的意义

2.1历史意义

工业废弃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城市的内容,也给人们切身了解城市历史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2.2环境经济意义

工业废弃地的修复协调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水体、土壤治理,空气净化,植被种植及改良等手段,重塑绿色廊道,恢复场地的生机,达到生态效益。同时,新的场地吸引投资商开发、建设,再利用也减少了拆除重建的成本,带动了场地片区的经济效益。

3、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的发展与问题

20世纪60年代,工业废弃地改造受到了设计师及生态学家的关注,20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时代的逐渐衰退,加上环保意识的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工业废弃地受到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工业废弃地的修复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景观设计手法在工业废弃地改造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引起了重视,并做出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目前,我国更加需要多元化、合理化的改造模式。

4、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的模式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经济需求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工厂,那么工业废弃地的类型也有很多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了如下几种改造模式:

4.1博物馆模式

将工业废弃地改造成为博物馆的模式在发达国家较为普遍,我国也有一些案例,这种模式重点在于保护、保留工业厂房及机械、产品等实物,使得场地具有展示性、科教性。

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日益增长,博物馆逐渐改变了原有的模式,转变为将人们置身其中感受、体会工业遗产的方方面面。例如意大利的拉维·马尔希矿厂,该矿厂位于意大利加沃拉诺的铁矿山上,设计师试图利于废弃厂区建造一个户外博物馆,充分利用了遗留的工业建筑和设备,并新建贯穿整个场地的游览通道,并以文字、图像、声音为解说方式,让人们置身其中感受矿区昔日的盛况。

4.2商业消费形式

这种模式始于20世界80年代后期,创造性地将原有的旧建筑改造成为商业用途的建筑,通过新旧建筑的结合,形成生机勃勃的商业消费综合区。代表性的案例是位于伦敦南肯辛顿的米奇林汽车修理厂,一些旧厂房被改造成为书店、咖啡厅、餐厅和俱乐部,在保留原有形态的基础上,改变空间形态,注入新的内容,新旧的融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消费基地。

4.3居住社区形式

旧的废弃厂房大多为规则的几何体,平面形状简洁,主体结构坚固,空间尺度较大,内部分割较少。一些设计师充分利用了这种特性,将保留下来的厂房等构筑物改造成为社区中心和特色景观小品。这种改造模式不仅节约了投资成本,也延续了城市的历史。

我国较为成功的开发实例是天津的万科水晶城,场地原为天津玻璃厂,设计师以“寓旧于新”为设计宗旨,将入口处原有的厂区俱乐部改造成为“loft”形式的办公空间,原有的铁道改造为儿童游乐场所,原有的枕木再利用变为小区的路面铺装。这一系列的改造不仅秉承了环保的理念,同时也赋予小区较强的可识别性。

4.4城市公园形式

对于处于城市中心区,规模较小,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工业废弃地,可以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公园,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带。

目前,很多旧的工业区被改造成为市民广场,通过注入新的元素重新诠释工业废弃地的价值所在,国内成功的案例是中山岐江公园。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前身为粤中造船厂,设计保留了原有的代表性植物、建筑和其他构筑物,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将船坞、铁轨、机器、龙门吊等原有的标志性的构筑物串联起来,诠释了一片有故事的场地。岐江公园通过再生设计,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并且体现了野草之美。

4.5创意产业园形式

创意产业作为新的产业类型,属于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意人在需要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的同时,创意产业个体间也需要在空间距离的密集度,因此,支持创意产业园所选择的建筑不论是在建筑空间、形式还是场地的区域范围上都有其特殊的要求,以便于创意产业的聚集。而工业遗产一般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建筑单体并形成园区,符合创意产业集聚性的要求。

我国将废弃的厂区改建成为创意产业园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北京798工厂艺术区、上海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8号桥创意产业园区等等。北京798工厂艺术区是由前苏联援建的“718联合工厂”改建而成,原厂建筑形式采用包豪斯风格。巨大的现浇结构和高大明亮的天窗,富有体量感、几何感、秩序感的建筑为改造为创意产业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的798工厂注入新鲜血液,这里不但有仍在运作的厂房,有居民、学校、还有艺术家工作室、咖啡厅等,给这个地区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创意和文化。这种改造方式唤起了人们的怀旧情愫,同时延续了城市的文脉,丰富了城市生活的类型。

5、结语

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工业废弃地在改造过程中还将面临种种困难,我们要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使工业废弃的的改造更加科学化,更具有前瞻性。总之,我们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改造与再利用,应当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于考虑,并结合生态、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去审查、策划,合理利用工业遗留资源,以达到保护发展双赢。最大限度的尊重场地原有资源,通过挖掘其内在价值,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重发展。

参考文献:

陆地著.建筑的生与死一一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俞孔坚,庞伟等著.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一产业用地再生设计探索,岐江公园案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生态修复技术案例范文第5篇

1.1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1.1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迫切需要生态化建设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另外,由于环境治理远不及破坏的速度快,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迫切需要城市生态化建设。

1.1.2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煤炭资源型城市以煤炭作为支撑进行工业化建设,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然而,由于没有形成可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导致产生大量废弃物,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污染,因此需要通过发展生态城市来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环境和谐统一。

1.1.3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需要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以耗竭能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要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生态城市,高效组织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

1.2.1编制科学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生态城市理论为指导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编制科学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是谋求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现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和谐统一,需要综合分析和评价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应该提出相应的协调因子,从政策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建设和保障措施。这也正市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编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符合生态城市特点的指标体系,同时需要运用复合型思维系统地、全局地、战略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1.2.2做好受损弃置地的生态修复煤炭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形成大量塌陷区和受损弃置地,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对受损弃置地进行生态修复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做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采用BS活性土壤生态修复系统、矿山土地复垦技术、矿山污染治理技术等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对矿区受损弃置地进行植被恢复,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1.2.3提高公众生态城市意识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公众的积极配合与参与是分不开的,让全体公民都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城市对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哪些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如减少废弃物排放、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节能等都是需要公众积极配合与参与的项目。公众是生态城市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提高公众的生态城市意识,有利于生态城市建设顺利开展。

1.2.4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管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必须辅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使生态城市的建设法律化、制度化,才能保证其得以顺利地实施。

2案例研究———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

2.1唐山市生态环境概况

唐山市是以煤炭、钢铁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城市,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煤田分布范围较广,内有开滦集团的11个煤矿和100多座地方中小型煤矿,这些煤矿企业为唐山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造成了唐山市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矿产资源的长期开采,导致山体生态结构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使得高于开采面积数倍的区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矿山开采侵占和破坏大量土地资源;开采后产生的废弃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矿产资源的开采使得当地景观要素性能改变,原有景观结构遭到破坏,景观稳定性下降。

2.2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

2.2.1注重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根据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结合生态城市发展理念,编制了《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唐山市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提出“两核、一带、二区、七极、多点”的生态城市建设总体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30项重点工程,同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体系和实施对策。

2.2.2加强环境整治和受损弃置地的生态修复积极对采煤沉降受损弃置地进行生态治理,在城区南部的采煤沉降区建成了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是唐山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标志;在城市东部的采煤沉降区,采用多种生态复绿手段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建成集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金山生态公园。对大城山、凤凰山、弯道山、贾家山、古冶北山等五山进行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基本恢复原始生态风貌。对矸石山、排灰坑、垃圾山进行覆土绿化和生态景观改造,形成良好的生态绿化景观。

2.2.3大力治理水体,塑造河道生态景观对城区内陡河、青龙河、唐津运河、煤河、还乡河五条河流的水体进行综合环境治理,着力实施水生态修复和滨水景观建设,构筑河水清澈、景色优美的滨河生态景观。

2.2.4建设生态特色景观在城市化发展转型过程中,突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建设以南湖中央生态公园为绿心、京山铁路两侧绿带为绿廊、环城高速和环城水系为绿环的城市大环境绿化,同时加强各类公园绿地的景观建设,形成大园林格局的城市生态绿色新景观。

3结语

生态修复技术案例范文第6篇

1.加强农药监管

近几年来,农业行政执法紧紧围绕全县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普法、强化执法,连续两年开展农药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蔬菜、水果、茶叶用药专项整治,加强宣传引导和科学用药指导,作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1全面实施检打联动

根据我县作物布局及病虫发生特点,重点针对玉米、水稻、蔬菜、茶叶、果树等作物主要农药产品开展监督抽检,同时加大对非法添加农药隐性成分产品的抽检力度,依法公布监督抽查结果。根据监督抽查结果,组织开展假冒伪劣农药违法案件查处;组织开展全县高毒高残留、禁限用农药专项治理行动。加强了与工商、质检、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并与周边县农药监管部门签署联打联防协议,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联合检查,提高对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1.2加强农药经营许可管理

全面贯彻落实《湖北省植物保护条例》以及《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合法经营,守法经营,规范经营。

1.3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组织开展对农业执法人员、农药企业和经营人员分类培训,促进农资监管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开展科普宣传,大力开展“农资打假保、春、秋冬播”送科技、送法律下乡活动,宣传普及农药禁限用规定、识假辨劣、科学选购、合理使用、依法维权等知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绿色防控,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在乡镇中心组学习、农业生产合作社、阳光工程培训作“珍爱自然资源优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题讲座,唤起全社会共同关注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安全。

1.4严格农资经营台账管理,完善农资经营管理制度

对农资经营单位实行“四制”,即购进备案制,经营专柜制,购销台账制,公开承诺制。要求制度上墙,规范经营。并跟踪检查,督促农资经营户建立和完善农资档案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使农资经营的各个流通环节来历清楚,去向明白,实行层层质量承诺,确保农资质量可追溯。

1.5突出查办大案要案

对日常检查、产品抽检、举报投诉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抓源头,端窝点,打惯犯。对已构成刑事犯罪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积极做好两法衔接。同时通过重大农资违法案例和集中曝光假劣农资产品,公布依法惩处的结果,起到警示和震慑作用。近年来,查处重大违法案件3起,移送公安机关一起,单笔为湖北稻花香集团新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维权挽回特别重大经济损失550万元。

二、积极推广高效低毒生物农药

在县内主要茶叶、蔬菜生产基地开展高效低毒生物农药、频振式杀虫灯、杀虫黄板等系列清洁生产技术项目示范,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通过培训、宣传和实际示范应用,让农民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低毒生物农药,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开展对比试验,让农民实际感受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应用效果。

2.1开展重金属污染普查

争取并组织实施湖北省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通过对土样检验检测,对五峰县重金属污染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2.2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2.1发展循环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

a)推广农村能源综合利用工程,有效解决畜禽粪便和秸秆造成的面源污染。

b)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的建设,推广“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模式、生态等综合示范。积极引导和鼓励养殖场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实行规范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c)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利用畜林、畜果、畜粮等农牧型生态养殖模式。一是利用大量的果、茶、竹等经济林资源,发展生态放养本鸡。二是利用大量的牧草资源和农作物秸杆丰富的优势,发展养殖牛、羊。三是利用玉米等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多,饲料粮丰富的优势,根据土地消纳粪便与规模养殖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养猪、蛋鸡生产。通过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使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达到整体最优、协调共生、良性循环的要求。

2.2.2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土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

a)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培训,使各级领导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诠释生态是立县之本。同时使社会各阶层了解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危害,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b)大力推广污染土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3加大政策投入,建设美丽乡村

2.3.1争取领导重视,纳入资金预算

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要真正摆上议事日程,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农业环保工作经费,以赢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2.3.2实施好农业环保项目,推动农业环境污染治理

生态修复技术案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护坡;跌水;减(防)渗;冲刷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利用、改造和保护水环境。水利事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由于传统水利由于更注重功能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对河流的索取增加,使河流中生物生长环境及自然生态遭到破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一直水资源紧缺,为了满足城市用水,三家店以上永定河水几乎全部引入市区,使三家店以下70多公里的河道长年断流,河道两边土地沙化,近些年永定河沙石采盗,致使河道内沟壑遍布,河床,每到冬春季节,西北风顺河道而下,京城顿时风沙弥漫。由于根本无水补给永定河,加上人口剧增及工业用水等,严重超采地下水,北京西部地区第四纪地下水已经全部枯干,永定河的生态系统已经受到严重破坏。因此,采取生态技术措施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迫在眉睫。

本文以北京市永定河山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为例,通过采取先进的生态技术及材料,如生态护坡、生态型跌水、生态减防(渗)等,达到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目的。

1、永定河山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概况

永定河古称浑河、无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河流,海河五大支流之一。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内蒙古、河北,经北京转入河北,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上游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混浊,泥沙淤积,日久形成地上河。河床经常变动。善淤、善决、善徙的特征与黄河相似,故有「小黄河和「浑河之称。因迁徙无常,又称无定河。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进一步疏浚河道,加固岸堤,将无定河改名为永定河。1954年建成蓄水22亿多立方米的官厅水库,才基本控制了上游洪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永定河流域持续多年干旱少雨,下游常年处于断流状态。1985 年永定河被国务院列入全国四大防汛重点江河之一。

永定河流域山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由干流生态修复工程、支流清水河生态修复工程和北部新城(军庄)生态修复工程三部分组成。妙峰山段是永定河干流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重点河段之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下苇甸电站到军庄之间(桩号Y70+610~Y83+200),总长12.59km。妙峰山段的主要来水为下苇甸电站的尾水,每隔30天左右来水一次,流量为38m3/s。由于该段河道来水较少且渗漏严重,大部分时间处于断流状态,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为了解决永定河妙峰山段长年断流引起的河床、两岸土地沙化、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等问题,拟采用生态技术措施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永定河生态系统,使之达到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治理效果。为了实现永定河生态恢复的目的,工程中主要采用了多孔植物生长砖、生态墙壁砖、生态鱼巢砖和生态石笼网等新型生态材料对河岸进行了护砌,为了解决生态恢复所必须的水资源问题,在河道内新建了多处生态石笼网缓坡跌水蓄积来水,另由于永定河河底基本为卵砾石层,透水性较强,对蓄水区采取了压实壤土和复合土工膜相结合的减(防)渗措施。

2、生态护坡

本工程采用生态鱼巢砖+生态墙壁砖+植物生长砖组合的方式对妙峰山段河道进行生态护坡,通过建立河岸生态防护结构,以稳定河岸,并进一步改善永定河水质。

2.1材料特性

植物生长砖:使用一定粒径(5~31.5mm)的击碎骨料和高强度水泥为主要材料与混凝土外加剂搅拌,经二次振动加压成型工艺制成的无砂混凝土制品,植物根系可透过砖体植生于土壤。主要用于水利工程护坡。

生态鱼巢砖:使用一定粒径(5~10mm)的击碎骨料和高强度水泥为主要材料与混凝土外加剂搅拌经二次震动加压成型工艺制成的无砂混凝土制品,具有一般鱼类栖息的空间,为不规则六边形。主要用于水利工程护坡、护脚。

生态墙壁砖:使用一定粒径(5~10mm)的击碎骨料和高强水泥为主要材料与混凝土外加剂搅拌经二次震动加压成型工艺制成的无砂混凝土制品,种植孔内可种植花草等,砌筑后形成挡墙,为不规则六边形。可用于公路、市政园林、水利工程等护坡和护脚。

2.2设计方案

根据现场情况边坡护砌由现状河底高程开始,护砌坡度基本维持现状边坡的坡度。常水位以下采用生态鱼巢砖和墙壁砖,常水位以上采用多孔植物生长砖,对护坡基础开挖后,砌筑浆砌石基础,断面尺寸为600×500mm,其上码放两层生态鱼巢砖(500×500×200mm),坡度为1:1,之上再码放两至四层(视地形及常水位而定)生态墙壁砖(500×500×200mm),坡度为1:1,最后在顶层墙壁砖后边坡上铺设多孔植物生长砖(500×500×100mm),坡度不陡于1:2。生态砖与土坡之间设置200g/m2的土工无纺布一层,坡顶设500×100mm混凝土压顶一道。墙壁砖内和多孔植物砖上覆种植土,鱼巢砖给鱼类产卵提供所需场所,墙壁砖内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和美化环境,植物生长砖坡面播撒草籽使边坡自然绿化,岸顶根据景观需要栽种行道树。护坡断面设计见图1-1。

图1-1 生态护坡断面示意图

通过生态鱼巢砖、墙壁砖和植物生长砖等不同组合进行岸坡护砌,有效形成了河川生态链和陆地生态链,为自然生态复原提供了通道,同时也形成治水和亲环境能力的新概念型河川护岸。

3、生态石笼网跌水设计

妙峰山生态修复工程位于下苇甸电站到军庄之间,沿途经过下苇甸村、丁家滩村和陈家庄等,河道沿线有G109国道和S209省道,也是人类活动相对频繁地区。该区间主要来水为下苇甸电站的尾水。由于该段河道只有脉冲来水,其余时间基本断流,为增强该河段的生态特性,改善河道的整体生态环境,只有采取措施,蓄积现有的电站尾水,才能给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保障。

本工程在河道内设置连续跌水,形成梯级连续水面,为了不影响河道行洪,经防洪演算,确定每级跌水高为1m,总蓄水容量为26.2万m3。为满足河道生态建设需要,跌水采用生态石笼网结构,复合土工膜防渗心墙,下游坡面设计为台阶式缓坡型式。

生态石笼网结构作为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新型生态格网结构,成功地应用于水利工程、公路、铁路工程、堤防的保护工程中。较好地实现了工程结构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同时与一些传统刚性结构比较起来有其自身的优点,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保护河床、治理滑坡、防治泥石流、防止落石、兼顾环境保护的首选结构型式。

生态石笼网是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或5%~10%铝锌稀合金镀层钢丝(或同质包覆聚合物钢丝)由机械双线绞合编织成多绞状、六边形网目的新技术网片。石笼网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其适用于高流速、冲蚀严重,岸坡渗水多之河岸。石笼属柔性结构,对于不均匀沉陷自我调整性佳。岸面多孔性,石材间之缝隙利于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水面线以上石笼面可利用客土袋植生绿化,符合生态并满足安全要求。生态石笼网结构具有经济、施工便捷、可就地取材,填放土壤、碎石及天然级配砂石等优点,可迅速构成挡土或挡水结构体。

为了形成连续水面,根据河道纵坡本工程设计了29道跌水。跌水采用生态石笼缓坡结构,上游边坡为1:1,下游为阶梯状,跌水高出河底1m,上游设1.4m深齿墙。跌水内部设置复合土工膜防渗心墙,心墙上下游堆砌铅丝石笼,石笼内部填充卵砾石。跌水下游护底长10~15m,起消能和防冲作用。跌水结构详见图1-2。

图1-2 生态石笼网跌水断面示意图

为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本工程跌水处河道抗冲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建立垂向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流量为38m3/s时,典型河段上1m高跌水前后不同断面处的流速分布,判断河底卵砾石覆盖层冲刷的可能性。利用垂向二维数学模型,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了跌水附近水流沿水流方向和水深方向的流速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跌水上游水流流速沿程降低,底层流速低于表层流速,流速沿水深变化平缓。跌水下游存在一个10~15m左右的高速区,高速区内底层流速仍低于表层,但底部低流速区较小,中表层高速区较大。下游距离跌水较远处,流速分布受跌水影响较小,流速基本恢复为明渠流速分布,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

从冲刷破坏的角度,跌水前水流较为均匀,且流速较低,选择2.5~4cm粒径范围的卵砾石作为覆盖层即可满足抗冲要求;跌水后10~15m范围内水流底部流速较高,易于发生冲刷破坏,设计中在该区域加设铅丝石笼护底;高速区后流速逐渐降低,根据河道的坡度与地形特点铺设粒径为4~6cm的卵砾石。

4、河道减(防)渗及冲刷设计

蓄水区虽然有电站尾水补给,但现状河道河底基本为卵砾石层,透水性较强,渗漏严重,电站放水时间间隔较长,所以每次电站放水,尾水均从该段河道匆匆而过,入渗、蒸发后流失,彻底改变了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再加上人为的偷砂取土,造成河道长年砂石,植被稀少,该段河道内存在7处废弃采砂坑,与门头沟生态涵养区的定位很不相称。

为达到形成连续水面的目的,通过跌水蓄积现有电站尾水的同时,要克服渗漏和蒸发等问题,逐渐修复河道生态系统,减少河道内水土流失,形成自然和谐的山水风景。因此,采取有效的减(防)渗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本工程水面面积为34.2万m2,减(防)渗面积为37.6万m2,采用“土/膜”减(防)渗方案解决河道渗漏问题。

“土/膜”即为1/2压实壤土减渗+1/2复合土工膜防渗相结合的减(防)渗方式。具体方案为:在每两道跌水之间以中心线为界,上游段采用压实壤土减渗,下游段采用复合土工膜防渗,并做好两种减(防)渗方式的搭接处理。压实壤土减渗层自各段上游跌水至中点位置,经渗流计算,确定减渗层厚度由40cm至60cm渐变;复合土工膜防渗层自各段中点至下游跌水位置,采用二布一膜形式。河床表层铺设30cm厚的天然卵砾石防冲。河道减(防)渗设计见图1-3。

此方案充分结合了压实壤土减渗和复合土工膜防渗各自的优势,在蓄水区水位较高时,通过压实壤土减渗,既可满足渗漏要求又补充了地下水,并改善了生态环境,当蓄水区水位较低时,通过复合土工膜防渗,保证了必要的景观水面和生态用水。

为了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恢复河道的自然景观,需保护土/膜减(防)渗设施不被冲刷破坏,设计时考虑在河床表层即土/膜减(防)渗层上铺设30cm厚的天然卵砾石,同时需保证当下苇甸电站泄流时,30cm厚卵砾石覆盖层不被水流冲刷,这也是永定河流域山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减(防)渗方案成败的关键问题。为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对永定河山区河段生态治理工程河道抗冲刷能力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为:①选取平均粒径为25mm、50mm、75mm的卵砾石进行起动流速试验,提出不同粒径卵砾石的起动流速。②建立平面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流量为38m3/s时,设计河段内水流的流速分布。根据流速分布,判断不同河段上卵砾石冲刷的可能性。

研究结论如下:在河床的缓坡段、跌水坝前等大部分区域,回填最小粒径为2.5~4cm的卵砾石作为覆盖层可以满足河道抗冲要求。在河底纵坡较大的陡坡段(纵坡超过0.6%的河段),如2#跌水至4#跌水下游、8#跌水上游至9#跌水、10#跌水至11#跌水下游、14#跌水至16#跌水间,以及23#跌水上游至26#跌水(右支流)等区域,建议采用较大粒径的卵砾石作为覆盖层,粒径应不低于6cm。

同时计算结果表明,设置跌水后,河道内水深明显增加,流速普遍降低。跌水的设置既有效地提升了河道的蓄水能力,又减小了河床覆盖层受到冲刷破坏的可能性,是提高河道抗冲刷能力的有效措施。

5、结论

本工程于2010年完成妙峰山段生态护坡、跌水、减(防)渗工程的施工并成功蓄水,2010年10月底河道两岸边坡草皮及水生植物生长良好,蓄水区水位正常,12月底蓄水区已经结冰,冰层厚度大于0.5m,冰层附近生态墙壁砖及鱼巢砖结构良好。

生态修复技术案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意农业;发展路径;政府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33-03

一、创意农业的起源与概念解读

创意农业的提出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创意产业又名创造经济,发源于英国。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小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根据英国政府对于“创意产业”定义的界定,共有13个行业部门包括在内: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流行设计与时尚、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电视广播等。进入本世纪以来,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在全球快速发展,其概念被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与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调整采用。创意产业为各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发展浪潮也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在中国,发展创意产业与中央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一致的。进入本世纪以来,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高地。发展创意产业,特别是发展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而诞生的高新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浪潮和文化时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革中央在2008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发表提案,主张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国应走创意农业之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此之前,一些专家已对创意农业的概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认为创意农业是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这“三生”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他们把创意农业定义为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和文化创意相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1~2]。

创意农业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创新,把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并举,实现“双创”战略,使科技和文化成为驱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两大引擎;二是模式创新,构建多层次的产业链和价值体系,通过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联结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创意农业可以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园区为核心,形成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产业群,如此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让人们充分享受农业价值创新的成果;三是功能创新,创意农业以优美的自然农业生态为依托,以高效的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依归,从而构建出经济生态、自然生态、文化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3]。

二、创意农业的典型经验与发展路径

尽管创意农业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创意农业的实践却由来已久。纵观现代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成就,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晶,其中也不乏文化创意。其精彩案例可以归纳为以下七种类型,也是七种不同的创意角度和发展思路。

1.农业资源替代

针对本地的农业条件,用充裕资源替代紧缺资源,或通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紧缺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取得资源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创意理念,可以适用于任何国度任何地区。

以色列的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是农业资源替代的典型案例。以色列国土面积窄小,约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沙漠地带。即使在地中海海岸的狭长地带以及几个内陆山谷极有限的肥沃地区,也有约一半的可耕地必须使用灌溉供水。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大漠文化的背景下,以色列人运用现代科技替代了珍贵的农业水土资源,用温室减少水的蒸发,用无土栽培技术替代了农业对土壤的需求,用微灌与滴灌技术减少了对水的需求,创造了设施农业与节水灌溉的世界奇迹。如今,以色列的温室遍布许多国家,适合于温室内生长的菜椒、黄瓜、西红柿等园艺作物种子、温室内的灌溉设备及耕作机具等配套产业更是渗透到世界各地。

2.农业过程利用

把农业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有趣的一面(或有感官刺激、或有教育意义的一面)剥离并展示出来,供城市市民和游客参与,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浙江省千岛湖有机鱼休闲观光园区推出的巨网捕鱼项目,应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千岛湖拥有80万亩水面,87种淡水鱼,湖面宽的地方达4 000余米,湖水最深地方达100余米。巨网捕鱼,先派经验丰富的“渔老大”去找鱼场,鱼场选好后,捕捞队两条大船后面各挂有二十多条小划船,像两条巨龙在湖面游迤,驶向渔场,形成第一道亮丽景观。

渔工到达渔场后,先在渔场两头约3公里处各设一道栏网,栏网一般70米高,3 000~4 000米长,渔工们称它为“封锁线”。这时,登高望去就像在碧绿的湖面上笔直地画上了两道白色线。栏网下好后,渔工们又选择鱼儿最容易逃跑的水中设立一个进得去出不来的畚斗网,也叫“埋伏圈”。然后渔工们便各自坐上装满渔网的小划船,在两道封锁线之间间隔有序地投下三层挂网,鱼儿碰到这些网受到刺激,拼命逃跑,最后都进入了埋伏圈。在渔工们投放三层挂网时,数十条船如同在这个水面大舞台上翩翩起舞,天女散花,就像一台大型的“水上舞会”,成为“巨网捕鱼”的第二道景观。

当鱼儿都进入“埋伏圈”后,渔工们便开始收网,七八十名渔工发出一阵阵雄壮有力的号子声,巨网在渔工的合力起拉下,渐渐缩小。网中的鱼儿“预感”到大祸临头,纷纷狂蹦乱跳,顿时,水花飞溅,形成“巨网捕鱼”时群鱼狂舞的壮观景象。

因为巨网捕鱼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几乎每个参观的游客看后都激动不已,它很快成了千岛湖旅游的一张金名片。据报道,一年游客能看到的巨网捕鱼次数达到150次上下,公司仅船票收入就达到300多万元。同时,该公司的鱼也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订单不断,效益显著。

3.农业环境利用

利用农业生产所特有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旅游甚至休闲度假的服务。此类创意在大城市郊区普遍适用。

上海奉贤菜花节就是典型一例。每年4月上旬前后,上海奉贤农村的油菜花一片金黄,吸引了大量市民参观。当地政府不失时机地举办菜花节以强化对美丽环境的利用。在2008年的菜花节中,他们除了观赏“油菜花海”外,还推出了田园爱情派对、菜花写生、奉贤农副产品展销等24项主题活动。游客来去自由,无须门票,真正感受到田园闲趣。在菜花节期间,每日的常规体验活动也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菜花插花与编织,可以让游客现场观看菜花搭配出的各种插花,以及丝网花、剪纸、小蜜蜂、小蝌蚪等农家旅游纪念品;在菜花田旁边的作坊内,菜农还展示如何将油菜籽榨成菜油,游客可以亲自参与。

风靡很多国家和城市的植物迷宫(如美国的玉米迷宫)也是这一思路的体现。它是利用农作物或其他植物生长形成对视觉阻隔的环境,设计迷宫,供游客娱乐参与。此举利用了农业生产的环境,又不影响正常的生长,故而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4.农业废弃物利用

将农业或生活的废弃物,通过巧妙的构思,制作成实用品或工艺品,实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此类创意作品甚多。如用废弃的鱼骨作画;用农作物秸秆作画;用秸秆编织草鞋、手提袋、动物、宠物篮、杂物篮等;用树叶或树枝粘贴写意画;用鸟蛋壳或禽蛋壳做工艺品(花盆、彩绘、蛋雕等);用树根作根雕等;用贝壳做各种造型的工艺品;用核桃壳、杏核、桃核等做雕刻工艺品;用玉米苞叶、松果、棉花壳等做干花等。

此类创意农业的历史十分久远,如麦秸画在隋朝时期就是盛行的宫廷工艺品。如今,麦秸画已经成为不少地区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些麦秸工艺画一般需经过十几道工序的技术处理,作品内容可包括人物、动物、花卉、亭台楼阁、风景古迹等。由于这一画种古朴典雅,传神多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可以装饰宾馆、饭店、家庭住宅,可以提高环境品位,成为馈赠亲友的珍品。

此类创意农业不仅可以在大城市郊区的观光农业园内发展,在远离城市的农业主产区也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构思与开发,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形成批量,降低成本,创建品牌,在把农业废弃物转变为致富资源的同时,可以产生大量的劳动岗位和有价值的商品,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5.农产品用途转化

农产品用途转化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目的是在尊重农产品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它的多重特性与其他功能,以提高它的经济价值。一些农产品原有的价值可能十分有限,但转变用途之后,其商品价值可能戏剧性地增长。如通常用来食用的各种豆类,可以用来制作画、小饰品,如手机链、项链、手链、脚链、门帘等;通常长在田间可供食用的果树或蔬菜,可以将其微型化,做成观食两用的盆果、盆菜,如朝天椒、彩色西红柿、彩色茄子、五彩椒、盆栽草莓等;通常用来治疗疾病的中药材,可以用来做画;经过剖光和防水处理的五谷谷粒,通过巧妙的构思,粘贴在一起,则可成为一幅精美的图画;木材做木炭画等。

山西省和顺县的中药画就是典型一例。该县是一个盛产药材的地方,当地的农民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将中药材进行开发,使它的用途拓展。如今中药画已经开发出人物画、山水画、装饰画三大类15个品种,现已销往北京、上海等十几个城市,并出口国外。这种独特的创意给农民带来了一条致富之路。据资料介绍,一般10元左右的中药材,做成中药画以后,至少可以销售几十元到100多元,高价位的可以达到1 000元~3 000元。据分析,消费者购买中药画,或取其药材的保健功能,或取装饰或收藏功能,其用途多作为礼品或旅游纪念品。

北京大兴区将农业与艺术、高科技相结合,研发并制作了玻璃艺术瓜、贴图瓜、造型瓜等系列唯一性农产品,丰富了该区都市观光农业的内涵。这也是农产品用途转化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使瓜的用途由食用转向观赏。

6.农业节庆开发

开发节日和庆典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地方政府提升地方知名度、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常用手段。乡村节庆开发应是创意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节庆活动的组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在本地掀起旅游农业的,促进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南京农业嘉年华就是成功一例。

南京农业嘉年华以“农民的节日、市民的盛会”为活动定位,每年在南京市的白马公园举办一次。活动期间,各区县农业精品和休闲服务在会上亮相,市民来此品尝、体验、购物、接受最新的农业信息。此举大大促进了南京市的城乡互动,促进了市民与农民的交流,已经成为南京市休闲农业的一个品牌。据比较研究,2006年南京市农业旅游景点接待游客282万人次,总收入9.75亿元,与首都北京同年度1 500游客的12亿元旅游收入相比,总收入是北京的81.25%,但游客人均消费是北京的4.3倍,达到了346元,反映了南京市民农业旅游消费的支出与北京相比,存在结构性差异,南京观光农业已经在休闲餐饮和购物方面前进了一大步[4]。这与南京农业节庆活动的开展关系很密切。据调查,南京的农业旅游在市民中的知名度达到94.6%。全市有各类农业节庆近20个,比如螃蟹节、梅花节、葡萄节、黑莓节、西瓜节、雨花茶节、森林节等,形成了具有南京特色的以农业节庆促进农产品销售和提升农业旅游地知名度的发展道路。

7. 农业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单独受损的生态系统达到相对健康的状态。到目前为止,生态修复已经广泛应用农业、林业、水利、环境等领域,在我国的不少地区都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是全国首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自2005年实施生态修复工作以来,累计投入了1.6亿元,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13家科研机构、高校合作,采用挂网喷附、保育基培养、植生袋、无土碎石边坡灌浆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重点对煤矿废弃地、采石场、旧灰窑、砂石坑、边坡、湿地等六大区域实施了生态修复试验工程,修复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恢复景观和植被后,先后建成休闲公园、果园和特色种养殖基地,初步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改造环境、发展经济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5],成功地将生态修复的公益性向区域发展的推动力方面扩展,实现了生态修复向生态产业的转变。

三、政府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创意农业,需要政府的支持与组织。根据上述对创意农业发展思路的分析,政府大力支持创意农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6]。

第一,统筹规划。如采用资源替代的思路,政府必须组织资源调查,并针对资源的利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宏观上进行规划,制定鼓励资源替代的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

第二,以观光农业园为抓手。农业过程利用和农业环境利用这两种发展思路,都与当地的旅游农业关系十分密切。政府应主导观光农业园的统一规划,并在协调经营方面给予指导,例如,规划、制定并推荐合适的观光路线,避免市郊观光农业园的低水平重复,要求一条路线上的不同园区在服务项目上错位经营等。此外,要鼓励城市居民以各种方式与农民合作,实行城乡互动。

第三,构建产业链。农业废弃物利用和农产品用途转化这两种发展思路,都涉及到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发展的核心是要构筑创意产品的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政府应充分发挥当地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推进创意农业园区、创业基地、创意农产品的建设和开发,将其转化为规模效益,形成产业,同时形成地方品牌。

第四,主办节庆活动。农业节庆活动是地方经济的一张名片,政府出面主办和市场化运作都可能会成功。但无论如何运作,政府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则,积极动员、组织农民和市民踊跃参与,鼓励民间艺术、产品、服务参与节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五,着重培育创意农业人才队伍。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意农业人才,是创意农业的生存之本,壮大之源。因此,发展创意农业就必须把创意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大任务。政府应鼓励属地企业和事业单位,通过多种渠道柔性化地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同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定向地培养创意农业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秦向阳,工爱玲.创意农业的概念、类型和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29-32.

[2]任荣,刘树.北京需要大力发展创意农业[J].投资北京,2008,(2):80-82.

[3]厉无畏.发展创意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上海创意农业(奉贤)论坛,2008.

[4]王树进,翁利根,周林.论观光农业与一村一品[J].唯实,2008,(6).

[5]中国环境生态网.我国首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揭牌[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