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标准化建设 管理创新 信息化 规章制度

企业标准化建设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夯实发展基础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是解决企业发展中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精益化、专业化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家电网公司“四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意义重大。笔者认为,标准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不能孤立开展,只有与其它管理工作协同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标准化与管理创新、标准化与信息化及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三种关系”。

1.正确处理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实现企业发展的“双轮驱动”

标准化与管理创新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标准化不仅不会限制管理创新,而且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两者存在着互动关系。制定企业标准并不是要永久的固化企业管理模式,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实质上就是创新、应用、再创新的过程,持续的创新可以促进标准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标准化与管理创新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

首先,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也是标准化工作发展的有效动力,是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管理标准。企业的自我创新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本质,也是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基点,贯穿于标准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将管理创新的理念、机制通过企业标准的形式固化下来,更有利于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发散和普及。

其次,标准是对于管理创新成果固化和推广的平台,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利益和管理效益的重要桥梁。标准化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在原有技术、管理积累的基础上的变革。在标准实施普及的过程中,必然会有经验和技术的再创新、再提高,随着标准的滚动修订,这些创新的经验和技术又被纳入标准。

2.正确处理标准化建设与信息化的关系,实现标准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入与统一

企业信息化是运用先进管理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不断升华的过程。信息化既是促进管理创新和工作提升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国家电网公司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保障。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标准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与对接。不断深化SG-ERP系统建设应用,集成各管理业务系统,建立高效共享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各类管理信息的横向融合和纵向贯通。坚持用信息化固化标准执行,实现系统框架、流程设计与标准的高度统一。

一是要按照集约化管理要求,规范信息系统内、外部活动流程与表单样式,确保与ERP系统流程保持一致,运用ERP信息系统固化管理流程,防止工作过程中标准化与信息化“两张皮”现象的发生。

二是要结合信息系统各业务角色和权限定位,优化和完善各层级岗位目录,实现各级岗位工作标准与信息系统内业务角色、权限的高度一致。同时在管理标准中要明确进入、退出ERP信息系统的环节、时间、活动、信息处理等工作要求。

三是要开发应用标准信息系统,实现对标准内容的在线检索、分类和查询,以及对标准项目申报、修订、报批、复审进行信息化流转,达到对标准执行情况监控管理的目的。同时也为专业部门改进工作、提升绩效,以及检验各项标准的科学性提供依据,为公司标准体系规范运行提供信息化支撑。

3.正确处理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的关系,避免重复矛盾和管理缺漏

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企业管理中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通过管理标准的编制与实施,要确保同一管理事项不能同时存在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两种形式。

一是要正确理解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内涵与方式上的差异

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在理论基础、管理方式、制定依据、规格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简单来说,规章制度一般以部门为责任主体,突出强调规则的制定、实施、废止等环节,往往只涉及管理的单一方面;而管理标准注重全过程管控,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体现出对人、事、物的综合管理与协调。

二是要理清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的工作界面和范畴

管理标准的管理范畴是在企业内部重复发生,管理方式与要求较为成熟稳定的管理事项,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涉及主营业务的管理事项和工作流程,更适合用管理标准进行规范。规章制度的管理范畴是缺乏长期稳定性,管理方式不够成熟的管理事项,更偏重于规则、条例,一般不具有流程闭环性。

三是要建立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规章制度是制定管理标准的基础,在建立管理标准体系前,要从构成要素上对规章制度进行分类,将规章制度划分为沿用、修订、转换、废止几种状态,理清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制度转化、提升为管理标准的明确要求。在管理标准的编制过程中,要将规章制度的有效部分全面融合到管理标准当中。管理标准实施后,要将规章制度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同时要逐步规范规章制度的编写要素,建立管理标准与规章制度的转化渠道。

作为电力企业,实施标准化建设工作,既是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的管理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正确处理标准化建设中的各种工作关系,必将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优质服务水平、企业精益管理和职工队伍素质水平再上新台阶!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集团公司创建“三化一型”大企业集团为目标,以全面提升执行力、提高效率和效益为出发点,围绕分公司中心工作,运用科学适当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把“精、细、实、严”落实到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分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目标要求:以“精”为目标,以“细”为手段,用1-2年时间,把精细化理念贯彻到运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以“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分析,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操作,精细化的核算”,实现企业管理从机会型到战略型、从经验型到科学型、从定性到量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外延式到内涵式、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转变。实现分公司发展思路明晰化、组织体系科学化、绩效考核全面化,使员工执行力、服务质量大幅提高。

二、活动内容

(一)精细化管理

实施精细化管理,是针对分公司当前管理现状,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以抓好关键环节、重点细节为着力点,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1、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突破口和基本方法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精、准、细、严。精是做精、做好,精益求精;准是准确、准时,信息与决策准确无误;细是操作细化、管理细化,重视细节;严是严格执行制度标准和程序规定,严格控制偏差。

精细化管理的突破口:完善制度与规范流程、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即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岗位责任、流程、制度执行到位。

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细化、量化、实证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

2、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是制定并细化落实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6月底前,完成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编制工作,并报集团公司;10月底前,根据集团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分公司的发展规划,对有关任务目标进行细化、落实。

二是完善细化规章制度。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修订,细化规章制度的执行程序。4月底前,将现有制度汇编以及修订方案报送集团公司;6月底前,将修订后的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报送集团公司审核;审核后,在分公司内网公布。

三是细分业务流程,细化产品与服务标准。要全面梳理、细化、再造业务流程,明确管理层级之间、前后工序之间的界面与权限,处理好业务之间的接口。根据实际,将集团公司制定的标准体系落实到管理和员工操作中去,确保执行到位。

四是以贯标为抓手,推行精细化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努力建立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sa8000社会责任体系。在生产、办公等现场积极推广“6s”管理、流程再造、可视化管理等精细化管理方法。通过人的规范化、事的流程化、物的规格化,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保障安全,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提高员工素养和企业形象。

五是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抓好服务与生产过程中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管理水平。要把“五精四细”的要求落实到管理与生产的每个环节,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的管理精华,掌握管理企业的精髓,打造精品和品牌,精通管理的方法、工具和渠道,业务流程之间要做到协同精密;要细分职责岗位、细化任务目标、细化制度流程,培育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结合文明创建工作,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全面细化业务流操作规范,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实现提升司乘人员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的目标。提出1-2条体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六是加强业务流程与管理环节的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统计分析、财务管理、设备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要加大信息技术在道路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能力。

(二)创新活动

创新活动要以精细化管理为基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管理创新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建立创新型企业。

1、理念创新。加强在发展理念、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加强引导和鼓励。2010年要总结出1-2条有实效的创新观念。

2、管理创新。针对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从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加强发展战略、三项制度改革、管理架构、绩效考核等领域的创新力度。同时,要加强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创新工作,关注细节的改进,把创新工作渗透到每个管理环节和生产工序。2010年,要选择1-2个创新课题,要见实效,出成果。

3、科技创新。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加大在管理手段、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推广与开发相关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三、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3月20日前,召开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全面部署。充分利用网站、内部信息、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的重要意义、好经验、好典型,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

2、查找问题与方案

制定阶段。要全面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自查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精细化管理方案,明确精细化管理的重点、方式方法和步骤等;要确定创新课题方向、题目、内容概要和时间安排等。方案于3月15日前报集团公司。

3、活动实施阶段。4月至11月,全面开展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工作,把活动贯穿到日常管理与经营中去。活动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每两个月召开一次调度交流会,分析情况,交流经验,及时改进。

4、总结考核阶段。12月份,对“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要形成相应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科研课题、创新成果、信息化系统等成果。分公司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纳入

年度绩效考核体系。

5、巩固深化阶段。2011年,要按照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要求,对活动形成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科研课题等成果进行巩固和深化,使活动常态化,把精细化与创新精神作为分公司的价值观,提升到企业文化的范畴。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分公司成立“精细化管理与创新年”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发动、组织、监督和考核等工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抽调精干力量并明确一个职能部门,集中开展活动。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范文第3篇

一、主要工作内容

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负责公司行政及后勤管理工作,其工作重点是进行公司规章制度的建设;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全面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人力资源工作规范性建设;2010年9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全面负责总经理办公室的行政、后勤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同时负责项目部的全面管理工作,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项目部规范管理的建设;2010年11月1日至今,负责公司行政及后勤管理工作。本人实际上是从事了12个月的行政、后勤管理工作,6个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个月的项目部管理工作。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行政管理工作

1.完成了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工作。主持制定了17套规章制度,其中亲自主笔编写11套,这些制度基本上满足了公司目前的管理需求,从而使公司的各项管理有章可循,员工有“法”可依,为公司实现企业现代化规范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公文管理工作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各种内、外公共文书的管理流程,使公文的收、发、送、阅、审、存、借有了严格的管理程序,确保了公文传送的及时性、公文执行的有效性及公文使用的安全性,从而对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

3.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建立了公司专业的档案室,并实行了专人管理,对公司档案进行了分级、分类、编号登记管理,对档案的归档、保管、调阅、借用实行了严格的审批管理,并实行了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保存的管理方式,确保了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及延续性。

4.完成了前台接待的标准化管理。公司现有三个前台,均进行了统一的形象布置,并对前台接待员的岗位进行了全面培训,统一了公司的接待流程及工作要求,为树立公司良好的企业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公司各部门的业务接待起到了模范作用。

5.会议管理基本上实现了标准化。公司对内、对外的会议,从会前准备到会中服务及会后跟踪,都能全面完成,无论是会议接待、资料制作、会场布置都能较好地完成,保证了各项会议的成功召开。

6、印章管理工作基本规范。严格按照《印信管理办法》执行印章使用审批制度,对印章的启用、保管、使用均进行详细的登记管理,确保了印章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总之,公司的行政管理工作,在海南企业中已达到了上等水平,我们的公司也跨入了现代化规范管理的企业行列。

(二)信息管理工作

1.加强了网站的管理工作,对网站内容进行了严格审核,并不断充实网站内容、更新网页,及时上传新信息、搜集外来信息,为企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宣传窗口,并对网站后台进行了分析、汇总,及时掌握网站使用动态。

2.建立了企业信息库,完成了公司信息的统一管理,规范了公司信息的使用流程。目前已建立客户信息、通讯信息、项目信息、新闻信息、资讯信息五个子库,并完成了通讯信息、客户信息及资讯信息三个子库的信息收集,共收集信息515条。

3.加强了信息收集与信息传递工作,增大了公司的信息量及信息流,按照公司领导要求进行了《资讯周报》编制,并提供给公司中、高层领导学习与运用,方便了领导的工作,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制定并实施了《人力资源管理细则》,规范了招聘、录用、转正、离职等人事工作流程,明确了人才选聘标准。

2.完善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了人事档案规范内容,健全了人事档案,规范了人事档案管理流程。

3.企业文化建设初具规模,先后组织了项目开工典礼、周年庆典、抗震救灾捐款、新年联欢晚会等大型活动,组织了大、小六场培训活动,并组建了篮球队,开展了多场篮球比赛,以及印发《项目简报》41期、参展冬交会、参展海洋渔业博览会等多种宣传活动,不断地提高了企业知名度,有效地塑造了企业文化。

(四)后勤管理工作

1.资产管理工作规范化。对公司资产在进行彻底清查的基础上,依据公司《资产管理办法》分别按部门对资产进行了分类、编号登记,并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使用人或保管人,规范了资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回收、调拨等管理流程。

2.车辆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对公司车辆的调度审批、调配使用、维修维保、行车安全、违章处理、费用控制、车辆保管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并严格执行了派车审批制度,达到了有效地使用车辆和有力地控制费用的双重效果。

3.办公用品管理工作规范化。实行了办公用品月计划制度,并结合以旧换新的节约措施,既保证了工作需要,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有效地控制了办公成本。

(五)总经理办公室管理工作

1.以创建先进集体为目标,加强本部门的团队建设与管理,使本部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且具有很好的团队精神。本部门在公司的重大活动中均取得了最好的成绩。

2.本着严要求、勤指导的方式,以树立模范、培养骨干为目的,加强本部门员工的教育和培养。

三、主要工作经验

1.做人原则:做员工表率,为下属老师,当同事朋友。

2.做事原则:原则坚定,奖罚分明;身先士卒,带头实干。

3.管理原则:理论上高度,实践到深度;分工要明确,责任必到人。

四、工作中的不足:

1.行政管理力度欠佳,行政监督职能不强。

2.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执行制度时有宽松之短、仁慈之弊。

3.考核制度还待进一步完善。

五、新年工作愿景

1.为总经理分忧解难,与员工一道艰苦创业,为实现公司的宏伟目标而奋力拼搏。

2.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3.务实敬业、勇担重任,希望有机会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新年工作设想

(一)行政管理工作

1.在对现行规章制度执行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行规章制度,并加大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2.新建《合同管理办法》、《保密管理制度》、《会议管理制度》、《办公场所管理规定》、《员工行为规范》、《工服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以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

3.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机制,有效预防或应对企业经营危机;

4.建立规范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行政管理力度。

(二)后勤管理工作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业企业成长过程制度管理

一、创业企业成长过程简介

北京YZ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国内生物行业兴起时所涌现的,致力于发展成为行业领先的、以DNA合成为主营业务、服务于科研领域的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结合创业企业成长的理论,可将YZ公司的创业历程分成五个阶段。创业筹备阶段(2002.7―2002.9),原从事生物行业的四名发起人,在引进技术人员,集体筹集资金后,于2002年买壳成立公司,筹备过程中对于创业协议、制度准备等方面有重大疏忽。公司起步发展阶段(2002.10―2003.2),YZ公司寻求到合作对象而确定了以合成服务为主营业务,由于市场形势好及团队协作等因素,公司起步顺利,但业务扩展速度快,潜伏有现金管理风险。公司开始制定相关制度,但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快速扩张阶段(2003.3―2004.3),试剂仪器等产品滞销使公司多元化受挫,向外扩张方面介绍了上海办事处的实例,办事处费用居高不下,扩张导致效益下滑,公司被迫全面收缩。举债购买设备更削弱YZ公司抗风险能力。合成业务的市场价格变化则使公司陷入困境。对外融资及发展新业务阶段(2004.4―2004.11),YZ公司迅速开展融资扩股,但出现了协议方面的疏忽。为解脱困境,公司再次寻求到合作对象而开始发展基因测序业务,YZ公司产品结构及销售额的变化显示,测序业务逐步开始成为新的主营业务。冲突激化及公司出售阶段(2004.12―2005.5),业务淡季与借账到期使公司重新陷入困境,股东开始指责公司管理层,公司则推行直线型管理,从而内部矛盾激化,公司举行重新选举,造成组织分裂。加之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腐败现象滋生,企业最终被予出售。

二、YZ公司的制度管理问题

1、忽视规章制度的制定

YZ公司存在对规章制度的制定不够重视的问题。YZ公司自成立仅开过一次股东大会,会后短时间内公司即被创业者出售。如果公司自始制定相应制度与惯例,全体股东每年或半年开次会议,企业管理层确定日常沟通机制,YZ公司可能不会积累过多的矛盾,创业团队内部不会形成强烈的对抗情绪。唯一的一次股东大会是在内讧的状况下被迫召开的,会议成为长期积累矛盾的爆发口,被寄予希望太多,但沉疴难返,会议的召开就注定了组织破裂的结局。YZ公司的纷争过程表明该企业在管理方面混乱不清,效率低下,最终则陷于瘫痪。在YZ公司组织系统中,员工难以开展协同工作,主要依靠个人力量,其结果是工作任务日益加重,时间分配变得紧张,管理者则更多地投入并陷于日常琐事之中,表明企业缺乏制度规定来明晰每个人的工作。

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创业企业没有流程就会造成混乱,没有制度就组织涣散。创业初期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有可能会使企业僵化,缺乏创业初期应具备的灵活敏捷的优势。但缺乏规章和政策,采取权宜之计,会使企业养成不良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会持续到未来,对将来造成负面影响。缺乏规章和政策,企业的表现就不会稳定,公司的管理也就只能是由危机到危机的管理。这在YZ公司初期到后期走钢丝的发展历程里可以得到验证,所以这涉及到本论文研究的关键问题,即创业初期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问题。

2、创立企业时股东间没有书面协议

YZ公司存在股东协议缺位的问题。在入股成立企业时,YZ公司股东没有协定与签署股东协议,注册时使用的是一般的公司章程范本,没有在公司章程中填写其他具体的条款,包括股东的口头协定等,这些都为后期内部纷争留下了隐患。使用通用版的公司章程既有法律意识的问题,也有对股东协议与公司章程在制度管理中作用的认识问题。YZ公司创立时还出现了出资不到位的现象,从中可看出股东们创业经验的缺乏。好的方面则体现了创业初期彼此的信任,从而寄希望于道德的约束。这有社会文化的影响,也说明创业团队缺乏规则意识。

股东协议具有一个企业的根本法的作用,创业伊始,由于创业者更多的关注在新事业各项实务的执行上,而习惯性对章程制度类似文书的事务不够重视。同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中国的引入时间较短,中国经济的相对发达国家滞后,制度管理实际需要在中国经济活动中有其发展过程,社会没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充分培养制度管理的意识。所以股东协议引发的制度管理问题在中国有普遍的意义。

3、公司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纰漏

YZ公司存在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YZ公司启动测序业务时,有些股东消极怠工甚至不上班,仍然拿工资。YZ公司考勤等制度失去应有的约束力,部分股东成特权人物。显然公司内部管理存在纰漏,必须要加强监管。

YZ公司确立了“股东―董事―管理层”的治理结构,股东应相互制约监督,但损公肥私的行为相当严重。出售公司后的事实证明,不少公司股东利用公司干私活,实际损害的是少数诚信守法的股东的利益。在YZ公司,股东们可以监督总经理,总经理却无法有效监督管理股东。这表明YZ公司的内部管理在制度建设上是不健全的。企业要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不能取代企业内部管理。因此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固本强基,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企业内部管理的要义在于内部管理的制度化。

4、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YZ公司存在管理制度不能有效执行的问题。按照YZ公司的财务制度规定,资金支出要求必须有总经理和董事长的共同签字,而经营仪器时,总经理完成采购才与董事长交代,仪器滞销积压后,总经理计划再行采购方被董事长制止。如果总经理认真按规定办事,事前有董事长再次斟酌把关,可能会避免类似损失。

因此,即使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果不能有效的落实与执行,无异于墙上画虎。不能让管理制度只说在嘴上,贴在墙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上。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管理者要从自身做起,管理者要成为制度执行的典范。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许多失败管理中制度的破坏者往往正是制度的制定者。例如YZ公司总经理在知道员工报销做假的情况下,仍然签字批准,管理者成了制度的破坏者。有令不行,则形同虚设,显然总经理对于后来组织腐化也有很大责任,因此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必须作为重要的问题来分析。

三、从YZ公司分析企业的制度管理

结合YZ公司创业过程的分析,针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下面尝试提出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设计建议。

1、创业企业的制度管理

创业初期企业要不断地面对毫无准备的各种问题,如顾客的投诉、供货商令人不满、市场的变化等。没有先例、规章、政策或经验可资借鉴。这就产生了企业的行动导向和机会驱动,这也意味着给规章制度和企业政策所留的空间很小。此时的企业正在试验、探寻成功的含义。一旦把成功的内容搞清楚了,就会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来保证今后能取得同样的成功。这一阶段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有可能会扼杀满足顾客需求的机会。但缺乏规章和政策,为了短期的获利而过于灵活、采取权宜之计,又会使企业养成坏习惯,习惯成自然,这种习惯就会持续到未来,对将来造成影响。

对于初创期的企业而言,这类坏习惯的代价不高、收益不小。但随着企业人员和业务的增加,坏习惯的价值下降了,代价却直线上升。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YZ公司为了争取到订单,放手去做,企业千方百计去开拓市场,满足客户的需要,铺开后没有制度规范,再收就难收回了,但随后却可能造成管理者对企业失控,例如YZ公司市场快速扩张后出现的业务人员干私活的问题。

没有规章和政策,企业的表现就不会稳定,公司的管理也就只能是由危机到危机的管理。这在YZ公司发展历程里可以得到验证,引入制度管理对于创业企业是重要的、必要的。

确定创业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后,需要注意创业初期过分强调规章制度有可能会有企业僵化,即“小老树”问题。生物学里有个“小老树”名词,指树本身年龄还很小,但是它已经呈现老树样。成长中的企业没有流程会造成混乱,过于强调流程又会变得官僚化。

2、股东协议

YZ公司的后面不少纠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股东协议(创业者创业时的协议)不够重视,存在一些纰漏。制定好公司的规章制度,需要从起草股东协议说起,同时要注意规避条款与现行法律抵触,即内容合法是合同协议有效的前提。

创业者之间就新企业的利益分配以及对新企业未来的信心达成一致非常重要。对创业者团队来说,易犯的错误就是因沉迷于开办企业的兴奋之中而忘记订立有关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最初协议。股东协议是处理企业创建者间相对的权益分割、创建者个人如何因投入企业技术、人力或现金股权而获得补偿,以及创业者必须持有企业股份多长时间才能被完全授予等事务的书面文件。表1列出了创业者协议所包含的主要内容。YZ公司在入股时有口头协定,但公司章程没详细注明。公司采用的是通用版公司章程,填写的除了股份比例,没有填写其他具体的条款,这都为后面纷争埋下了伏笔,转卖公司后分配就是扯皮,因此要亲兄弟,明算账。因为随后合作时任何人都会考虑到自己利益,在合作的开始阶段相关协定越详细越好,并应将协议内容在书面文件中予以明确。

通常,创业者协议的重要议题涉及某位创业者逝世或决定退出带来的权益处理问题。大多数创业者协议都包含一个回购条款(buyback clause),该条款规定,在其余创建人对企业感兴趣的前提下,法律规定打算退出的创建人有责任将自己的股份出售给那些感兴趣的创建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协议还明确规定了股份转让价值的计算方法。回购条款的存在至关重要,这是因为:第一,如果某位创业者离开,其余创业者需要用他的股份来寻求接替者;第二,如果某位创业者因为不满而退出,回购条款就给其余创业者提供了一种机制,它能保证新企业股份掌握在那些对新企业前途十分执著的人手中。对于防止YZ公司2004年融资扩股时,个别股东无视集体默契将股权变现而可能有损整体利益的问题,可以在创业者协议或《公司章程》中增加回购条款。

另外,大多数法律纠纷都是由误会、草率和缺乏法律知识造成的,创业者必须尽力避免陷入法律纠纷的泥潭。因此,在新企业生命早期,建立有助于规避法律纠纷的实践和程序至关重要。法律诉讼,尤其是当它与管理失误接踵而来时,将会给新企业带来极大伤害。YZ公司在入股时为了激发积极性为部分股东分配了技术股份,诸如此类的事情没有按照法律程序来做,为企业发展留下了隐患,“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时必然会引发问题。

3、内部管理制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是确保公司各部门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股东意志的重要方式,是保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条件,是员工明确各自责任、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公司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内容广泛,涵盖多种形式:公司章程,聘用合同,公司组织结构与职能分解,公司部门运作规程,公司员工工作纪律手册,部门规章制度等等。

YZ公司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到操作、考核过程有待于细化、量化。要从基础规划到日常性的业务程序、监管体系的建立等等抓起,要避免有赖于估计和模糊概念、各自为政的作风,这都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来做。例如YZ公司没有建立明确的组织,各人所司何职混淆不清,股东严重干扰业务进行,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内部管理制度中的公司组织结构与职能分解制度和公司员工工作纪律制度。

总之,YZ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如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公司要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方面要下大力气。同时,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制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内部管理制度也要持续地进行改进。

4、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

对于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中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管理者以身作则的问题,即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要一视同仁,管理制度的权威来自刚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必须不偏不倚务必做到令行禁止,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其次,执行制度要职责明确,执行过程中责任不明就会出现盲点,要明确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员工有章可循,形成企业组织的责任机制。再者,执行制度要强化监督,人的惰性往往会让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强化考核奖惩是保障制度执行到位的关键。

另外,管理制度内容广泛,涉及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创业企业中落实与执行管理制度,对管理进行规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抓住核心流程。因为管理者不可能每个流程都做得非常优秀,但要能抓住一两个重要的流程。只要这些流程做好了,企业就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问题。一般在企业刚起步后快速成长的阶段,核心流程是两个流程。一是客户获得流程,即从找到客户一直到完成销售整个过程。二是人力资源的流程,应该在两到三年内迅速建立职务体系、支付体系及业绩评估体系。有了这两个流程,实际上就保证了企业的现金流。有了现金流,就可以在稳健的前提下,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实施人员的调整。

四、结束语

YZ公司被投资者收购后,公司业务进行了梳理。为公司树立了品牌的合成业务予以了保留,虽然该业务利润低,管理者将所有办事处改为,业务集中在北京,稳定销售队伍,以定点客户和大额订单为导向,严格监督采购等环节进行大批量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仍实现了一定的利润水平。同时公司购买了新的测序仪器,在公司的高知名度的依托下积极开拓测序业务,将测序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的核心业务。在开展上述工作过程中,管理者把推进制度建设作为关键问题来抓。YZ公司在随后的时间里,业务取得较大的进展,投资者在约一年多的时间便收回了全部成本,也印证了本文分析结论的可行性,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参考文献】

[1] 科林・巴罗:企业创业指南[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2] 颜光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变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布鲁斯R.巴林格:创业管理:成功创建企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张玉利:创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姚苏阳:新创企业成长管理――嘉信公司案例分析[D].清华大学,2005.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范文第5篇

笔者结合自己长期从事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工作实践,将外贸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实践与体会进行总结和分析,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笔者所在公司的母公司是境内外的上市公司,在美国上市并发行股票。根据美国“萨班斯”法案,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每年除了出具财务审计报告外,还要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因此,母公司于2005年起实施了内部控制,子公司亦于同年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公司的《内部控制手册》和规章制度构建而成。

(一)《内部控制手册》格式与要求

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须编制《内部控制手册》,把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价、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及内部监督5要素需实现的目标完整地体现在《内部控制手册》中,该“5要素”与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5要素”相一致。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反舞弊机制、内部审计机制等。

2.风险评价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制定应对策略的过程。

3.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监督,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检查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检查评价,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

(二)《内部控制手册》主要内容

《内部控制手册》主要由总则、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矩阵、权限指引、检查与评价考核办法、附则6个部分组成。

1.总则,内控制度的概述。

2.业务流程,《内部控制手册》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了企业的各重要业务,基本涵盖了公司经营管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相关业务的重要环节,是各项业务的具体控制程序和措施。

3.内部控制矩阵,包括财务报告计划矩阵和业务控制矩阵。计划矩阵旨在将会计报表项目和事项与业务流程建立联系,以确保内控制度可以合理保证会计报表真实可靠。业务控制矩阵针对每一控制点,明确其业务目标、业务风险、适用单位、不相容岗位、控制点分值、控制点相关资料、相关制度索引、会计报表认定、会计报表项目。

4.权限指引,针对各业务流程中关键环节,明确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班子/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各部门等层级的管理、决策权限。

5.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公司每年统一组织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综合检查。依据公司《内部控制手册》和《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与考核。

6.附则包括业务流程适用部门、《内部控制手册》配套规章制度目录、员工守则等。

(三)《内部控制手册》的编制

编制《内部控制手册》要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目标要求相结合,《内部控制手册》目录与内容除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外、具体选择哪些业务流程是有效实施内控管理的重要环节。

《内部控制手册》的业务流程是手册的主要内容,它由4部分组成:业务目标、业务风险、业务流程与控制点和相关制度,其中业务流程与控制点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外贸企业主要的经营业务流程是进口和出口流程,其按商品权属可分为自营和,按加工与否可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因此,在编制《内部控制手册》前须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与确定。

例如对经营业务流程的选择,首先要对公司原有的经营业务进行梳理,要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的趋势及公司在该行业所处的位置,要分析哪些经营业务是公司的发展方向,哪些是要进行调整的,然后再确定具体的经营业务流程。通过梳理所选择的业务流程要体现公司发展的目标。

选择了业务流程后,要充分重视业务流程的结构,该结构恰当与否,对能否顺利实施公司发展的目标至关重要。例如将采购与销售环节归在一个业务流程还是分在两个业务流程,又如关键控制点的设置等,它们会引导出产品经营的营销模式和产品经理制的理念。

(四)《内部控制手册》配套规章制度的修订

《内部控制手册》是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最主要的工具,为了更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就要以《内部控制手册》中的业务流程为管理思路,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修订,将各规章制度间 “缝隙”降至最小。

二、外贸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

(一)以业务经营为例

业务经营的开展必须以《内部控制手册》各业务流程的控制点要求执行,执行的过程须留下痕迹,做到对控制点的可追溯性。例如进口业务流程的主要控制点为:季度产品短(中)期经营方案分析、年度计划、合同评审、签约、执行(包括开证、收货、付款、发货、收款等)、下季度产品短(中)期经营方案分析,这些控制点都必须留下痕迹,将资料归集在管理文件、业务卷和财务凭证中。

为加深理解,以下列举2个重要控制点:

1.每笔业务签约前的合同评审

产品部所做的每笔业务须进行签约前的合同评审,该控制点操作顺序与要求是:由产品部业务员填写合同评审表(合同评审表须列明产品、数量、价格、毛利、供应商、客户、物流等情况),经产品部门经理审批后交财务部、贸易管理部预审,再报总经理(超权限的报董事长)审批。这一评审过程涵盖了业务经营与管理的诸多内容,其中涉及到采购、销售、运输、储存、保险、盈亏核算、财务运作、贸易法律风险控制等方面,在“合同评审”控制点各环节操作中形成了产品部、管理部门、公司管理层共同关注的态势,构成了矩阵管理的目标要求。

合同评审过程已将产品部、财务部、贸易管理部门和公司管理层纳入以业务流程为主线的管理过程。

2.每季度开展产品经营方案分析

产品经营方案分析,前端要了解该产品主要生产厂产能、供应商供货能力、行情等情况,中端要掌控合同执行、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情况,后端要了解主要客户的生产、销售、库存和毛利等情况,即要对该产品营销的业务全流程、全方位负责。通过对实际经营的数据、供应商、客户等资料分析,不断地寻找有潜力的产品,将单一产品做大,形成稳定的供应商、客户和物流设施。

(二)科学设计信息沟通系统

每笔业务执行中的业务、财务和物流信息的共享是提高效率、防范风险重要保证。公司需应用IT信息技术辅助经营管理,要将该产品经营的前端,需了解的主要供方产能、行情等情况,中端要掌控的合同执行、物流、资金流和单证流的信息流情况,后端需了解的主要客户的销售和毛利情况归集到信息系统中,按分级管理的原则,让公司管理层、产品部门、管理部门共同分享,提高资源利用率,防范风险。

(三)年中进行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检查

公司年中定期按《内部控制手册》和规章制度,对各业务流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公司应在各部门选择1名经营管理骨干作为该部门的“内控联络员”,平时“内控联络员”负责本部门内部控制的督导工作,每年定期(不少于2次)将这些“内控联络员”组成检查小组,对《内部控制手册》各“业务流程”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将样本的执行情况记录在“检查表”上,检查完毕后对“检查表”中“未执行”控制点事项进行分析。属于环境变化的问题应将资料收集完整,以备在修改《内部控制手册》和制度时作参考,属于操作错误的则记录在案,要求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在公司内部进行通报,属于操作错误的事项应在个人、部门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

(四)年末对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公司需成立由管理层、部门经理、“内控联络员”组成的管理小组,年末对本年度的内部控制体系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内部控制体系执行中的有效和需改进部分,确定下一年度《内部控制手册》版本和相关规章制度修改的原则。

(五)修改《内部控制手册》和相关规章制度

公司每年应按内部控制体系执行评估意见,对《内部控制手册》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修改,以适应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流程化管理的效率,持续改进公司经营管理。

(六)实施内部控制的效果

实施内部控制5年来,公司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按产品贡献度来配置,在机制上按产品贡献度来考核,经营业绩连年增长,公司年均增加营业收入13%,年均利润增长15%,期间未产生任何逾期应收账款。

期间员工队伍经受了锻炼。如在产品经营过程中,产品经理就是一个CEO,有获取资源的权力,也有承担考核的义务,要统揽全局,要设计、策划、执行、分析、再策划等不断地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由于内部控制对管理部门的要求是将管理工作的节点全部体现在业务流程中,因此管理人员的视野得到了拓展,管理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实施内部控制体系需改进之处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规章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政策。实施新劳动法之后,企业的劳动成本提高了,旧的劳动关系也出现了一些不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作出相应的改变。企业应当营造合理的环境,构造合适的管理体系,和谐劳动关系,追求劳动双方的共赢局面。本文对此进行了三方面的详细论述。

一、新《劳动合同法》环境下的绩效管理以及应对方案

人力资源的管理应当基于法律,运用法律,且和绩效管理均衡共同发展。因此,企业应当寻找法律体系当中难以察觉的管理区域,努力改变旧的绩效管理中不合理的部分,以求达到更高的企业效益。其中“不能胜任解除”就是一条值得推敲的条文。

1.不能胜任工作以及业绩目标的制定。出受雇佣者不能胜任的证据,并且要求承担三次举出证据的义务,这就要求企业平时做好监督记录的工作,对相关的文件事件要及时备案。此外,如果受雇佣者是因为工作失职而被辞退,企业应当拿出受雇佣者所做行为造成公司损失严重的证据。

业绩目标的制定应当得到受雇佣者的认可,且企业可以让受雇佣者在相关资料上签字以便日后作为证明。此外,业绩的目标必须条理清晰详细,且有可行性,否则发生纠纷进行处理的时候,形势不利于用人单位一方。

2.不能胜任工作的认定与业绩考核。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考核,均按法律要求来处理,企业判定受雇佣者能不能胜任工作也需要按法律流程一步一步来进行。首先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考虑主观评估以及实际数据两方面,公平对待劳动双方;然后企业可以多储备一些有关业绩的文件作为证据;考核的结果需要受雇佣者的签字,如果遇到问题应进行实际调查。

3.绩效管理的变通处理。由于解雇受雇佣者按照法律流程比较麻烦,有时选择以下三种措施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一:劳动双方协商解决,劳动双方可以协商一致解决纠纷,通过经济赔偿等方法取得双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二:劳动双方终止合同,假如合同期限不长,企业能够利用终止合同,以赔偿规定金额的方法解决问题;三:企业完善相关的制度,对企业的管理权利进行清晰的表明,也让受雇佣者对这些制定有足够的了解。

二、新《劳动合同法》环境下的薪酬管理及应对措施

薪酬是劳动双方最关心的方面,合适的薪酬水平不仅可以让受雇佣者努力工作,也可以让公司走得更远。

1.审视薪酬战略,创新薪酬理念,制定阳光薪酬制度。在新的合同法中,工资要求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工资水平要得到职工大会的同意,然后需要受雇佣者的同意,才可以最终决定。此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薪酬的公开透明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反之,他们对内部的决策有更大的参与要求,这也更加促进了薪酬阳光化的实施。

2.调整薪酬构成,按照市场薪酬水平调整企业的薪酬水平。新的合同法明确要求劳动双方都同意之后才能进行合同的更改,这是对受雇佣者的保障,也是对企业的监督,但是不利于企业应对风险,所以企业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规避这些风险,比如企业可以将绩效工资加入到受雇佣者的最后所得工资中,这样不仅把企业的业绩水平与受雇佣者的工资挂钩,还大大调动了受雇佣者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视。

3.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利益是双方的,企业能够根据法律来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以达到劳动双方的平衡;法律也能够通过在企业当中的实践,发现漏洞,完善法制,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三、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下的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以及应对措施

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度应当得到劳动双方的确认,不可一方单独确定,目的在于督促受雇佣者履行义务以及保障受雇佣者的权利。

1.劳动规章制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分为法定以及非法定两方面,前者是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修订出来的一些固定的条文,包括工资发放以及保险保障等等;后者随真实情况决定的一些动态的条文,包括考核规则以及升级要求等等。

2.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要民主。制定的过程首先需要公众表明自己的态度,不管结果通过与否,企业都要接受受雇佣者们的决定;然后再开会进一步讨论制定内容。此外,企业也可以利用邮件调查民众意愿,并且存储邮件信息以便备案。

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要向大家公布,并且让每一名受雇佣者确认,然后在工作地点公开宣读规章内容,并以影像形式记录现场情况。所得结果需要让职工大会公示。

3.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引导企业部门的工作以及职工行为。劳动规章制度内容条理清晰分明,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自我监督,互相监督,并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监督。而优秀的规章制度也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利于构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灵魂,是企业前进的最大动力。

劳动纠纷层出不穷,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合理解决,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解决劳动纠纷最基本最有效的措施,而劳动规章制定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制定完善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刻不容缓的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本文从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块内容讨论了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出面世以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新的劳动法对企业策略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如果能够合理改善劳资双方的关系,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随着劳动法的深入实施,旧的劳资关系正渐渐趋于和谐。新的劳动法不仅是改善劳资关系的法律,更是人力资源调配的法律,最终目标是提高受雇佣者的保障以及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总之,利用好新的合同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迎来劳动双方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孟君.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 2009(08):45-47.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范文第7篇

屈指算来,到现在我已在14公司工作了五个多月了。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感触很多。五个月来,在公司领导的大力关心和帮助下,在同事们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我不遗余力地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业绩,但我是在用心地做好每一件事,并努力使14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规范、更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面貌也大有改观。从这个角度讲,我还是比较欣慰的。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成功的企业源于卓越的管理,卓越的管理源于优异、完善的制度。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极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规章制度都是xx年以前制定的,一直沿用到现在。由于企业面对的客观环境以及企业发展、人员流动等方面的变化,这些“过期”的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章制度方面几乎处于“真空”状态。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工作后的“重头戏”之一就是在现代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一段时间以来,我修改了员工考勤制度,并相继起草了xx年员工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员工培训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部工作流程、劳动合同管理流程、公司员工各岗位职责等多项管理制度,将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纳入科学管理、规范运作的轨道。

二、清理完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夯实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

公司规章制度制定流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制度 制订 要素

企业管理可分为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管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多数企业还处于制度管人阶段,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会做制度,这是制度管理的前提。但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规范性、可行性有待提高,制度所需要的管理语言尚需完善。企业制度制定的流程和步骤、企业制度应具备的要素,这些都是管理者们必备的技能。

规章制度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差异化的,也就是制度的制订要符合企业的现实情况。第一,企业需要的制度大类不尽相同。例如,甲企业需要的制度,乙企业就不一定需要,这与行业属性、经营范围、企业所属区域的地方法规等诸多因素有关。所以,在制度制订中不要采用“拿来主义”,很可能其他企业需要的制度你根本不需要。第二,同类制度在不同企业其内容不尽相同。同类制度内容有所差异,甚至悬殊很大,这主要是由企业高管的经营管理理念决定的,同时也受到行业属性和地区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很多人一提到写制度,就上网下载,然后将公司名字直接替换成自己的,内容几乎是照搬硬套。这是绝对不可取的,写制度的时候,可以上网查资料,但不是将内容生搬硬套,而是通过查询,研究管理制度的形式、要素以及管理语言的运用。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因企业的不同千变万化,但我们总能从这千变万化的内容中总结提炼出具有共性的东西,这就是制度应具备的主体要素和辅助要素。

一、企业管理制度的主体要素

主体要素是一项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般由以下10项内容构成。

1.目的。简要说明制定该制度的原因及意义,虽然这项要素对于制度的执行无关紧要,但制度的目的起着制度执行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制度目的的描述应该是具体的,简短的,不能长篇大论,也不能说“为了企业发展”等等这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糊语言。

2.适用范围。指制度约束(使用)的部门和岗位,要全面列举,切忌遗漏。

3.适用工作。指制度所要规范、约束的工作范畴。

4.工作规则。这是制度主体要素中的重要部分,一般要说明工作原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问题。工作规则可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说明。

5.工作程序。指工作任务开展的具体流程步骤,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这项内容一般可用流程图来说明,这样更容易让人看明白。

6.处罚条款。指相关人员违背工作规则和办事程序后,对当事人采取的处罚措施,一般由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两种。

7.职责部门。指对该制度的执行情况承担第一责任的部门,一般是该项制度的推行部门。

8.监管机构。指有权力、有职责对制度的执行者进行监管与处罚的部门及岗位。

9.解释权属。指负责对制度进行讲解和释疑的部门或岗位,一般是制度的制定部门。

10.生效与修订。指制度颁布实施的条件、时间与修订的条件。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辅助要素

辅助要素虽然没有主体要素重要,但辅助要素是否健全,可以看出一项制度的规范程度。合理设置辅助要素,可以帮助制度管理者高效、无误地对各项制度进行分类管理。辅助要素一般由以下6项内容构成。

1.制度属性。即制度类别,一般可按职能分为行政制度、人力资源制度、财务制度、生产制度、营销制度、采购制度、研发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物流管理制度等等。

2.制度名称。指某一项具体制度的名字,企业规章制度一般由“规定”、“制度”、“办法”、“规程”等后缀标识,但要注意后缀标识的一致性,保持各项制度的整体美感。

3.制度等级。一般指制度的重要性和涉及层面,比如可按适用层面分为基本制度与局域制度。基本制度是公司所有部门普遍适用的制度,比如考勤规定;局域制度是公司某一专业领域的制度,比如应收账款管理规定。

4.制度编号。对制度的编号有多种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检索查询,这里不再列举。

5.制度版本。该项内容说明了制度的修订频次,这便于管理者清晰了解制度制订过程的来龙去脉。

6.页码标识。说明了某项制度的总页数和每一页的顺序数,方便了制度的管理和阅读。

理解了管理制度的每一项要素,制度制订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管理制度中的每一项要素都是一个筐子,企业每一类工作都是由许多果子组成的果树,管理制度的制订过程,就是将这些果子放进筐子的过程,我们将所有果子都放到对应的筐子里,那关于这颗果树的管理制度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