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银发经济存在的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十年来,中国一直受益于“人口红利”。健全的人口结构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增长。然而,由于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日益老化并逐渐步入退休年龄,中国将和其它许多国家一样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近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和瑞士再保险(Swiss Re)联合的最新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在2015年之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被称为“银发人群”的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10年的约1.65亿人激增至近4.4亿人,届时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4%左右。
BCG香港办公室合伙人ChrisKaye表示:“考虑到中国的人口规模,银发人群的快速增长将为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险公司和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若能迅速出击并采取正确行动,则可以变‘银发人群’为‘金色机遇’,从而获得新的业务来源和更高的利润。”
“银发人群”正快速增长
人口老龄化作为当今世界的普遍趋势,将对未来数十年的全球经济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愈来愈多的人口步入退休年龄并加入“银发人群”(60岁及以上人口),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人口)所占的比例将在2010年达到峰值,之后一路下跌至2050年。BCG的报告称,在未来数十年中,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和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呈负增长。
长期以来,劳动力增长一直在推动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但在未来五年中,这一增长将逐渐放缓,并最终出现负增长。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5年达到峰值,并在之后开始下降。
这一人口结构巨大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两个简单的事实:人口寿命延长,而子女数量减少。虽然对于不同的国家和社会而言,造成这一局面的确切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包括以下因素:医疗保健水平的提升、结婚年龄的推后、经济的不确定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更多女性为追求职业发展而推迟生育时间等。
“全球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根本性转变。这些动态趋势代表了一种新的人口均衡状态的发展,将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Chris Kaye表示。
对于所有主要行业的企业而言,这些趋势将在四方面产生影响。一是劳动力。企业将需要优化老龄化劳动力的生产率,并从日渐缩小的求职者群体中寻求数量充足的新人才。二是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劳动力增长,从而对GDP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长期GDP增长率将介于1%至2%之间。许多RDE国家由于继续享有“人口红利”,其GDP增长仍将保持强劲势头,因而“双速世界”的现象将变得更加突出。三是资本。全球人口老龄化将在需求(推动GDP增长所需的投资水平)和供给(储蓄率)两方面影响全球资本市场。企业,尤其是隶属于金融服务行业的企业,应做好准备来应对将在未来数十年内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比如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实际利率。四是消费者需求。企业将面对日益增长的压力,亟需开发产品和服务来满足“银发人群”的特定需求。在未来数十年中,此部分消费者将占据消费者支出增长的显著份额。
中国的“银发人群”正在快速增长。到2050年,这_人群将占中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高达4.39亿,甚至远远超过另一个面临严重人口结构变化问题的国家日本的“银发人群”数量。中国的老龄化人口规模远远大于其它RDE国家。到2050年,“银发人群”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将从目前的12%增加到34%。与世界其它国家一样,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受到了生育率下降和寿命延长的推动。出生时预期寿命从1955年的不足45岁增至2010年的73岁,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
目前社保体系难以应对挑战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将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沉重的压力。”瑞士再保险中国业务发展负责人郏京炜表示,在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将无法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且自愿性养老金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目前面临的难题是医疗保障范围有限以及配套资源匮乏,特别是在长期护理方面还存在缺口,而长期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日俱增。此外,由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和“四二一”家庭结构(四位祖父母、两位父母以及一个孩子)所造成的人口结构变化则弱化了传统的家庭支持网络。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部长郑斯林曾表示,中国的养老金赤字可能在未来20年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也经历了替代率的不断下降,即养老金福利与工资相比增长相对缓慢。城镇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从1997年的76%下降至2008年的47%。这一趋势预计还将持续下去,从而使退休人员更加难以维持其生活水平,尤其是生活成本仍在不断上涨。
郏京炜表示,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和预期寿命的增加。在未来数十年中,该体系将应对大量离开劳动力队伍的退休人员,这些人员将需要长期的养老金支出和医疗保健服务。如果不能进行重大改革,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难以为继,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口在晚年可能缺乏充足的养老金、医疗服务或家庭支持。
据了解,现行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并以政府的最低生活标准保障(低保)、个人储蓄和家庭支持为补充。第—支柱——强制性社会保险。它由两个要素组成,第一层是社会统筹,在现收现付(PAYG)的基础上运行并为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第二层是属于个人的“固定缴费”型账户。第二支柱——自愿性雇主企业年金和团体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属于补充型养老保险计划,由雇主根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相关规定设立。第三支柱
自愿性个人养老金,包括商业养老保险。
而在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至少在三个方面加剧养老金赤字问题:一是代际资助减少。由于老年抚养比率将从2010年的18增至2050年的64以上,每位缴费人将不得不支持更多的养老金领取者。二是覆盖的退休人员数量增多。2010年,90%以上的城镇退休人员领取了社保养老金,但这一比例在农村仅为25%。中国政府已承诺要在2020年前实现城乡全面覆盖,以建立起社会保障网络并缓和由于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而产生的紧张局面。为了实现这一承诺,社保养老金体系将背负起巨大的重担。三是潜在投资回报率较低。地方滚存的大量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出于流动性和监管机关对信用的要求,这些基金目前仅投资于银行储蓄和政府债券,实际收益率相对较低。
郏京炜称,与成熟市场相比,中国的第二和第三支柱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截至2011年2月,这两大支柱的管理资产额之和预计达到800亿至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1.7%,与第一支柱个人账户的规模大体相当。这一数字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荷兰(134%)和瑞士(126%)。
“金色机遇”何在
Chris Kaye表示,中国要克服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则必须对养老保险、医疗保健和长期护理制度进行改革。首先,中国政府需要改革作为第一支柱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以确保其具备可持续性。首要任务应包括:普及覆盖率、减少养老金赤字以及确保提供的福利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潜在的措施包括:增加缴费率、使福利与通胀挂钩、重新制定投资政策来提高长期回报率以及与外部的基金管理机构合作。
此外,政府应为属于第二和第三支柱的自愿性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健和长期护理计划创造更加有利的监管环境。例如,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税款优惠政策以鼓励购买养老相关保险产品、确保自愿性养老金计划的可转移性以及建立风险交易平台。
企业需要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并且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员工提供退休福利。在规模日益萎缩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中,退休福利对吸引和留住人才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各国已经普遍认识到,财政激励措施对于促进企业和个人加入自愿性的补充保险计划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德国在这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典范。自2002年初以来,德国已开展了一系列被称为“里斯特(Riester)计划”的养老金改革,以促进私人个人养老金的发展(相当于中国的第三支柱)。根据这一计划,私人退休储蓄从两方面获得补充:国家补贴以及对缴费和购买银行和保险投资产品的减税。在这一计划的推动下,德国的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增长迅速,签订的养老金合同数量从2002年的约400万飙升至2011年的1,400万以上。
除了游说政府进行改革,保险公司也应与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协作,帮助政府以较低的风险和成本来管理其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保险公司和政府之间的“联合风险管理”能够大力支持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一些在医疗保险领域经验有限的地方政府已决定让保险公司参与到风险管控工作中来。作为交换,保险公司可以允许在医疗赔付达到一定限度时提高保费(或限制承保范围和理赔额)。当保险公司获利时,政府可以要求分享部分利润。此类公私合作关系已强化了对社会医疗基金的管理,在一些省市已经出现了成功合作的良好范例。例如,在湛江市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专门的健康保险公司贡献了理赔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为当地政府的社保医疗负债提供了缓冲。
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直接改变主流消费者的组成及其需求。相对年轻的中产阶级及富裕消费者目前增长迅速,并将在二三十年内成为“银发人群”。这_人群的影响力将与日俱增,并将拥有强大的购买力和独特的需求。为了今后在这一消费者群体中取得成功,保险公司应积极探索在产品、营销和分销渠道方面的创新。
相关链接
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缺口
到2010年底,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已从2000年的15%左右增至约95%。然而,这一体系在治疗范围、服务和药品方面仍具有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并没有长期护理这一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银发人群”规模的扩大,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和支出也将增长。此类需求将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减少年长者的医疗保健资金并影响医疗保健服务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网上银行;存在问题;法律监管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终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们注意到了网络对生活的巨大影响,并尝试着将其融会贯通于社会各个领域,使网络获得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也使传统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网上银行就是极为典型的一个例子,面对当前的流行趋势,大多数银行不再将业务局限于传统的柜台模式,而是借助网络系统搭建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平台,通过更多样化更人性化的界面因素提高服务质量,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考虑客户的需要,进而谋求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我国网银监管现状
(一)监管主体
当前我国网银监管的主体尚未明确。也就是说,在法律上还没有硬性要求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部门来负责网上银行的监管,当前我国对网银的监管主要依赖于传统监管部门。随着经济在更深层次更宽范围的发展,银行业务越加繁杂,传统监管部门显然无法满足现状的要求。
(二)监管目标
通过加强对网上银行的法律监管,规范和完善网银的业务管理流程,提高行事效率,减少网上银行业务流程和法律规范上的漏洞,并进而成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终端推动网上银行的业务普及和模式创新。这既是社会进步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银行提升能力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三)监管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网银监管的法律现状主要是指法律建设的复杂化,网上银行以网络平台为依托,具有相对独立的特色,传统的法律监管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有关网上银行的法律建设迟迟没有完善,这是当前阻碍我国网上银行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网银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内部监管机制不完善
在当前我国网上银行的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银行监管机制不完善。在当前我国网银监管的实际操作中,网银监管的主体没有被明确设定,这很容易导致重复监管或监管漏洞;网银监管的客体的内部控制不完善,银行要对储户的资产负责,一方面要通过安全缜密的信息系统做好数据防护,另一方面要建立常规的内部审计把握银行财务。
(二)监管方式需要改进
信息时代之下的银行监管应与时俱进,传统的监管模式不能全面覆盖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执行流程。面对信息时代下的网银监管,应结合时代、科技因素,改进监管方式,否则网银监管的环境就会存在漏洞。
(三)监管信息结构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网银监管的信息结构不完善,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的,信息的延迟往往使得网银监管难以发挥及时作用。就网银监管的信息环境来说,当前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还较为落后,网上银行的信息加密不高,技术支持系统不够先进。缺少硬件设施的保障,信息的传递工作无法高效而顺利展开。
三、完善我国网银监管的建议
(一)健全网银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网上银行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我国网上银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这是导致网银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要想健全网银的相关法律法规,就要先深入研究网上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的特色,然后从传统银行既有的法律法规中剥离出符合网上银行监管需要的部分,再结合网上银行的特殊情况予以补充,不断完善网上银行监管的法律基础。
(二)遵循我国法律监管的基本原则
网上银行的法律监管隶属于我国总体法律监管体系,因而也要遵循我国法律监管的基本原则。我国法律监管的基本原则具有一定适用性,体现着对监管对象的普遍要求,遵循我国法律监管的基本原则,可以化普遍为具体,将网上银行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监管有效结合。
(三)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网银执法过程中,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极为关键的一部分。网上银行作为资金的存储和消费平台,不仅要保护账户中的资金安全,还要注意交付中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放心地接受网上银行提供的服务,网上银行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面对当前我国网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从法律监管的根源出发积极探究解决的方法。信息化与银行业务管理的结合是一种主流趋势,而银行作为跟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的机构,自然要被投以更多关注。完善我国网银监管的具体措施,是一个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健全网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法律监管原则、保护消费者权益三部分又有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这有利于对网银监管的层层深入,有利于维护网上银行乃至整个电子金融体系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夏卫阳等.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管理探讨[J].金融论坛,2010,12:61-67.
[2]广州市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课题组,胡文校,陈志成.互联网消费的法律风险及监管建议――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视角[J].法治论坛,2015,03:183-198.
关键词 人工影响天气;气象防灾减灾;建议
中图分类号 P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338-0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高新科技发展日益成熟,人们由原先的对天气毫无办法已经发展到可采用高新科技影响天气,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工影响天气是美国于20世纪40年代末研制出现的,人工影响天气是采用高科技,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空中发射干冰或者碘化银,用于影响低空云层,以创造降水现象。人工影响天气不仅仅是引发降雨,其还可以用来减少降雨、降雪、冰雹、灭火等,从而解决天气带来的问题。我国人口密集,资源需求量大,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坚实,我国对外也输送了不少物资,导致我国资源贫乏,森林资源严重匮乏,影响整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最终导致气候问题愈来愈严重。面对这些问题,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我国必不可少[1]。
1 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地区都发生了气候异常现象,中国原本除了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地冬季冰雹较少。但是近几年来,天气异常现象蔓延,在北方,冰雹灾害导致大量农作物被毁,有时还会出现冰雹伤人事故,山川地区因冰雹导致泥石流的爆发或山体滑坡现象时有发生。而在南方,以往冬季冰雪少,大部分时间风和日丽,一般情况是度冬如春,自从温室效益加剧,导致冰雪灾害严重,南方因供暖设施不如北方,导致南方不但出现农作物损毁现象,更严重的甚至还出现冻死人的新闻事件。可见气候灾害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命,而人工影响天气可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作用。
气候问题不光只有冰雪天气和冰雹灾害,还有干旱森林火灾。干旱和火灾都是很常见的问题,而其出现的时间比冰雪天气更频繁,这是因为地球含有的二氧化碳浓度高,形成一个巨大的隔膜,每当到春天或者秋天,阳光照射下,地面产生热量,但是热量排放不出隔膜,导致热量积存在隔膜中,形成越来越热的气候,所以春天与秋天才会像夏天一样酷热。因此,在夏秋时节就容易导致多数地方出现干旱,这时候需要进行人工降雨,以缓解干旱,并扑灭火灾。
2 人工影响天气容易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尚不成熟
任何新事物在人们未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缺点,人工影响天气也不例外。人工影响天气在我国虽然广泛运用,但是技术上并未成熟,因此,面对这种技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弥补其不足。
2.2 研究成本较高
人工影响天气一般采用的方式是飞机播撒碘化银和干冰或者采用大炮将干冰和碘化银发射到低空云层中,以引导降雨,研究成本较高,这使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望尘莫及。因此,科研人员在研究这项技术时应尽量降低成本,以降低购买资金,让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也能使用上该技术[2-3]。
3 人工影响天气发展对策
3.1 及时防灾减灾
很多政府都是在灾害发生后才会想到采用技术解决,如干旱严重才进行降雨,森林火灾发生才采用降雨灭火等,这样虽然可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当加强利用卫星技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气象灾害扼杀在摇篮里,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4-5]。
3.2 降低科技费用
该技术研究成本较高,使得经济较落后地区望尘莫及。所以要加强科技研究,降低科技费用,力求研制出经济投入小、效益更高的产品。
3.3 圈出重灾区,加强防护管理
我国土地辽阔,气候多样,因此,要对重灾区进行划分,加强对重灾区的管理和对当地民众的灾害教育,做好预防工作。这样既可以把人力资源发挥到极致,也可以把重灾区的灾害降到最低。
4 结语
综上所述,因为地区的差异性导致各地气象灾害存在差异,因此,应对症下药,面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技术人员应加强研究,务必把这种高新技术广泛推广利用,不但要求用于解决灾害,还要用于预防灾害、减少灾害发生。
5 参考文献
[1] 王昌明.气象防灾减灾中人工影响天气的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2(10):155.
[2] 赵钢,周,姜永征,等.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268-269.
[3] 徐阳春.人工影响天气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6(5):69.
一、整体老年产业雏形初现发展蹒跚,但突破在即
与老年产业相关的多种行业几乎都已经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向老年人的需求“暗送秋波”,但始终保持“未联姻”的状态。据北京市老龄产业发展课题组的相关资料显示,现阶段老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即1、认识缺陷。很多企业认为老年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政策“不落地”。即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年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3、规模层次“小而低”。现阶段传统老年产业涉及的产品及服务单一,层次低,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年产业涉及的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4、产业标准缺失。目前市场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例如家庭服务业中的服务标准等问题的大量存在。
虽然老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上述诸多问题,但在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年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万本根和赵喜顺对老年产业发展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为老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 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2011年将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年产业。家庭代数的减少,表明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1998年,在有65岁及其以上老人户中,只有一对老人生活的家庭占11%,单身老人户占10.44%,两项合计,共占21.44%。这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年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年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11年就将增加到8383亿元,2020年为28145亿元,2030年为 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年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二、传统老年产业——老年保健行业身陷混沌,迷雾待破
保健行业指的是事前对健康人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更健康、健美,并延缓老化现象或防患疾病于未然的产业。老年人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对于保健的需求尤为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全世界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为50%,55岁以上为80%,其中健忘、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骨质疏松等疾病比较常见。而且随着生活水平以及保健理念的提高,老年人的这种消费需求也会逐步增加与丰富化。考虑到中国目前1.3亿的庞大老年人口基数以及老龄化趋势加速的情况,未来中国的银发保健产业不论从总量还是产业内部业态类型都会有很大增长与变化。
(一)、银发保健产业总体增长,但内部结构失衡
保健产业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保健品,如保健食品、保健器械以及保健美容用品备等;另外一类是保健服务,如提供健身、养生、心理等的直接服务与咨询服务。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整体的保健品市场从80年代起就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在15%-30%,到XX年已经达到500亿的规模,据保健品专业人士的估计,其中老年人的市场份额在50%以上。但受保健品市场混乱的次序影响,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1999年国家开始出台各项政策整顿市场,从XX开始保健品市场呈现下滑趋势,但受XX年非典的影响,公众对保健的重视空前提高,惠聪集团的保健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到XX年全国保健品的市场容量恢复到了400亿左右的规模,其中老年保健品的份额占到了200亿。随着保健品市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外国保健品大举进军中国,老年保健品市场正在进一步扩大规模。
与老年群体适用的各种品类丰富的产品不同,国内的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相对落后,各种保健服务机构都将研发重点放在中青年群体上,老年人的保健服务市场规模在服务业中仅占较小的比例。以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科委软科学处的一项成果测算,XX年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规模仅为2亿,而根据零点公司XX年的一项保健品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的老年人保健品市场规模为15亿,而在保健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保健品与保健服务产值的比例大致为1:1。因此,相对于老年保健品市场,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考虑到老年保健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老年保健服务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银发保健品选择品牌集中,但产品针对性不强;保健服务专业品牌缺位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XX年底,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848家,生产具有卫食健字批准文号的产品共1474种,另外还有近500种进口产品。大部分生产企业都开发了针对了老年人的产品,但是从消费者购买情况看,老年人对保健品牌的选择集中于少数几个名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XX年全国保健品销售排行榜表明:从保健品市场总体情况看,名牌保健品的市场占有率在稳步上升。脑白金、昂立一号等五个名牌占有了30%的市场份额。但是如果从这些品牌的适用人群方面分析,相关的生产厂家均选择了全面品牌定位,突出品牌的功能性,在年龄因素上的定位并不清晰,一种产品往往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群。老年群体对真正的银发保健品选择余地并不大。(表1)
而在保健服务行业,针对老年的服务产品并不多。与铺天盖地针对年轻人的健身广告形成反差的是,老年人只能在公园、社区的简易设备上进行自我活动。而对老年人的健康咨询主要有一些政府医疗提供有限的服务,或者是由一些保健品企业在电视或电台进行宣传时顺带的进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一份研究指出,以庞大的群体基数作依托的老年保健服务市场还未启动,还缺乏一个真正专业的品牌提供专项服务,即使保健品与保健服务能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市场链条,企业还未重视链条的另外一头的商机。
(三)、银发保健品销售:传统渠道占优,零售卖场突出
在银发保健品的销售渠道选择上,零点前进策略公司XX年一项专项调研表明,一些传统的保健品销售渠道,如保健品专卖店、医疗机构等仍然有较高的选择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大型的卖场,如大型超市/仓储市场、商店/百货公司的保健品专柜已经成为不少人选购老年保健品的重要场所,甚至超越了专门的医疗机构,如药店、医院药房、药品柜台等。这一方面说明了保健品已经从医疗药品范畴中解脱出来,逐渐成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用品,这才能够在平日逛超市、商场时进行选购。同时,这种趋势也为老年保健品企业的推广活动提供思路:适用于日常用品的现场促销展销,也适用于老年保健产品。
(四)、接受度:保健服务超越保健品
在保健品行业发展初期,消费者对于保健品的信任程度较高,传统的食疗观念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随着市场产品的多样化,竞争程度的加剧使得各种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在保健品市场推广活动中的大行其道,这严重损害了整体保健品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据XX年1月19日中央电视台公布的新闻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保健品的不信任度达到了87%。
在消费者对保健品所持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受国外保健理论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影响,通过保健品以外的途径获得健康的思想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指出,低收入因素使得价格相对高昂的保健品无法在老年群体中普及,而健身、养生等成本相对低廉的保健服务相对容易被老年人所接受。
因此,保健服务的理念已经在老年人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老年人的保健活动仍处于以自发的公园健身、参加免费的保健讲座等为主初级阶段,需要有专门的企业、机构提供更加深入细致的专业服务,例如老年专业健身计划、老年养生生活规划、老年心理咨询等等从生理到心理的全方位服务,并以合适的价格吸引老年群体,培育并引导这个潜力巨大的产业。
三、现代老年产业——老年旅游行业才露尖尖角
打开报刊的旅游专版,在网络上搜寻旅游信息,你会不知不觉的发现很多关于专门为老年人出游提供的旅游线路,感觉到旅行社已经对老年人“下手了”。“最美不过夕阳红,旅游让我更从容”这是一位报名参加老年人旅行团的老年人的感慨之言。不少六十来岁的老人忙碌了大半辈子,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体力也很充沛,并且还有充裕的退休金,他们都希望在退休以后实现自己年轻时候的夙愿--走进大自然,领略不同区域的民俗风景。
老年人对旅游如此感兴趣,那现阶段我国老年人旅游处于什么阶段呢?我们可以通过老年人旅游产业收入、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三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老年人旅游产业现状。
(一)、老年人旅游行业渐入佳境
1、老年人旅游行业收入逐步提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银发旅游”市场必将越来越大,据国家旅游局相关资料统计显示,XX年我国旅游业年收入超过4000亿人民币,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这包括老年旅游消费。XX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占旅游市场的20%左右,另外根据旅游行业内权威人士的预测,今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将占旅游市场的25%以上,老年旅游收入将达到1000亿人民币以上。
2、老年旅游人群的地区分布广泛
老年人旅游市场的旅游人群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内老年游客,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京津地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老年出游是老年旅游市场的主力军;另外一部分是国外老年游客,从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来看,1998年以来,在我国旅游的外国旅游者年龄结构来看,超过51岁的老年人的比例占全部来华旅游者的22.3%,仅次于商务旅游活动为主的中年组的46.5%。
3、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关注程度逐步提升
由于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绝大部分旅行社都已经关注老年旅游,他们为老年人推出专门的旅游线路,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安全的旅游生活。但是由于老年旅游有更高的安全、医疗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到成本和操作难度的方面,不少旅行社采取了观望的态度。
(二)、老年旅游人群特点显著
老年旅游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究竟能否适应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吗?我们通过了解老年人的旅游意愿、旅游消费水平、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四个方面透视老年旅游人群的特点。
1、老年人的旅游意愿强烈
据北京的一些旅行社调查结
果显示,70%的老人有退休后旅游的倾向,旅游成为了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旅游活动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休闲和学习方式,在本质上是人类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肯定,把自己融于人类社会,参与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
2、老年人旅游消费水平呈现两极分化
目前老年人旅游市场呈现两个极端,一部分老年人消费能力很强,只要旅行社服务周到、细致,他们愿意选择高端旅游产品,目前这部分客户人数正在平稳增长,出境游潜力很大;另一部分老年人出游愿望强烈,可是支付能力较弱,虽然这样,一些大的旅行社往往是以规模效益为生,而这部分顾客恰好是淡季的补充和航线的补充。据北京市的旅行社介绍,旅行社针对时间自由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机动灵活的方式,即顾客报名后不固定时间出游,航空公司根据航班乘客情况调配,有空位需要补充时通知顾客,随时出游,这样只为正常价格的50%至70%,对这部分老年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3、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为“纯玩的、安全的、时间充裕的短途旅游”
“我们现在出去,主要是想散散心,溜一溜,最好能够提供一些医务人员才好呢”这就是老年人偏爱的旅游方式。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旅游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老年人由于其身体、年龄等情况与其他年龄组旅游人群差异很大,所以其参与旅游活动有几个共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对旅游目的地有较强的选择性,对出游的日程安排比较慎重。老年人在旅游中没有猎奇的心理成分,他们在做出出游决定之前会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并力求提前安排。(2) 以纯玩为主的旅游方式,在旅游消费支出中,基本上全部用于旅程中的吃、住、行、游、娱,很少购物。相比之下,其他年龄段的旅游人群的购物支出往往占到整个旅程总消费的50%左右。(3)以团队旅行活动为主,往往老俩口结伴而行,对旅程中各种活动的安排,要求以舒适、休闲和旅游机构的高质量服务为标准,他们更看中健全的医疗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不同旅行社对老年人旅游团提供服务的差异化之处。(4)老年人更看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5)老年人更喜欢内容丰富的短途旅游,他们希望短途旅游能够减轻不必要的旅途劳顿带来的身心的疲惫。
4、老年人旅游的付款主体主要是自己
根据北京几家大的旅行社对中国公民出国旅游老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其中46%的老人是子女出钱为老人实现“出国梦”。其余都为高收入老年人依靠自身储蓄出国旅游。
(三)、老年人旅游行业潜力巨大
从国外老年人旅游的发展历程,展望我国的老年人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老年人旅游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最近一次世界老年人旅游大会的资料,美国人口中约有1/5的人年龄超过55岁,他们当中有47%的人,最近有过远程出游的经历。可见在国外老年人已构成了旅游人口中颇具规模的一支队伍。另外1990-XX年美国总人口增长7%,而55岁以上的人口将增长11%,他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是他们的日常开销却比年轻人少得多,子女已远离他们,社会保险免去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许多身体健康者往往选择昂贵的航空和游船来旅游,给旅游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对比中国老年人群体,我们发现中国大城市,如北京市的老年消费群体,家庭月退休金达到XX元以上的,占到六成以上。其中将近81%的受访者认为只要生活的充实,高兴,不会过多的考虑钱的问题,他们可以去旅游,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
因此从我国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老年人将为旅游市场带来更大的商机。
四、精益整合发展老年产业
不论传统老年产业还是现代老年产业它们都充满了商机,我们对此应该从产业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契入老年产业的发展。
1、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陶立群教授的研究成果显示,针对老年人不同年龄结构划分目标人群,提供人性化的“打包”产品和服务是促进老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按照老年人的年龄结构和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将老年人划分为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或不能自理的老人)、体弱多病老年人和低龄老年人(60岁左右,身体基本健康)三个群体,分别对三个不同群体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其中向高龄老年人群主要提供包括护理服务,特别护理设施、特殊商品和服务;向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提供自生活辅助品,如电子呼救器、代步器,提供医疗,康复器械、场所、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等服务:针对低龄老年人群,为其提供更多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消遣、休养、娱乐的设施和场所。
2、根据零点前进策略公司对老年人养老产业的研究发现,对于发展老年产业应采取福利性产业商业化运作的模式。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的社会问题,老年产业是福利性产业,发展老年产业解决社会问题是能够享受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因此应该采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对老年产业的投资,引入市场机制,保持老年产业的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3、零点前进策略公司认为发挥传统、现代老年产业的多行业共同发展的集聚效应,能够促进老年产业发展。老年产业的整体概念导入、营销手段的运用,使涉及老年产业的诸多行业形成集聚效应,产生更大的市场辐射能力。就像对白领人群的整体产业营销模式,从衣、食、住、行多方面,多层次地引导和满足白领人群的消费需求。这需要在老年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按照消费者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协调多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之间互补和替代关系,向目标老年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在为老年人提供住宅产品的同时,结合老年人的需求,向其提供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医疗服务、娱乐健身甚至旅游等相关产品和服务。评论老年产业期待整合
中国城乡正在快速地走向老龄社会,在不知不觉中,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已经有力地改变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境遇与经济地位,其中老年人的社会生活地位由尊而降的线路说明这一群体所受冲击最大,但在年轻文化普遍强化这一现实中,老人地位的这种变化相对并不被人特别注意。而从商业的角度而言,这意味着老年产业的社会基础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这种变化本身足以支持形成一种新型的老年产业,或者形成一种有别于服务于其他年龄层产业的生意形态,但是这种变化也并非引起老年产业投资者足够的重视。
其一,现有银行产业领域缺乏有特别强势表现的投资者。相对于针对其他年龄群的投资机构,老年产业领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投资者均相对规模较小,且缺乏持续扩张的鲜明战略。
其二,现有老年产业总体而言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相对于针对青壮年群体的细分化市场策略,老年产业领域机构的产品与服务大多针对模糊的整体老人市场、使用含混的整体语言、没有明确的针对细分群体的有力的核心价值诉求。
其三,现有老年产业缺少对于持续稳固的银发价值的文化推崇。相对于追求快速变动的青少年群体,银发族强调维护忠信稳定的价值观众,因此产业经营者不能简单效法现在的所谓时尚炫惑的营销路线。相较于得到极度推崇的年轻化价值观,老年产业领域还缺少以高度创意和强势的方式来推崇银发族的智慧、经验、爱心与包容的文化特性。
其四,现有老年产业对银发族群与青壮年族群的互动关注不够。老年群体特性决定了他们非常重视以自己的资源介入青壮年族群的生活,而青壮族群则也有相当的回馈性资源互动行为。老年产业在这种互动链的建设上具有的作用空间仍待发掘。
[关键词]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机构准入制度;业务准入制度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057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行业发展呈现井喷趋势,不论是城商行还是民营银行,其规模和数量都在持续增长。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其监督和管理的强化势在必行。监管不仅要抓重点抓其业务经营规范,还要从源头做起,从市场准入环节入手,加强规范。顾名思义,市场准入是指在通过对银行机构进入市场、经营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依法进行严格审查,将那些不符合银行业经营规范以及存在伤及投资者利益风险的金融机构长久性地拒之门外,来保证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这不仅是肃清银行业的行业规范,更为金融行业长足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通过细数我国银行业准入发展历程、各国之间银行业准入规则比较来分析我国银行业准入规则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浅显的建议。欢迎读者批驳。
1 银行机构市场准入的发展历程
纵览银行机构市场准入方式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从自由主义到特许主义再到准则主义和核准主义的演变过程。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的不断增多,为了银行业的稳健发展,银监会对于银行的监管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简述如下。
银行准入监管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机构准入,其主要流程如下图。
流程图
第二部分是业务准入。对于银行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准入条件,这里不加赘述。
第三部分是高级管理人员准入。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在审批商业银行时要认真辨别高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主要通过审查其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业务经验和能力、日常经济行为信誉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在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包括:了解并熟知经济类法律法规;正确贯彻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积累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实战工作能力。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旨在为银行监管部门注入新鲜的具有能力的人才,为银行监管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各国对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的比较
2. 1 从机构准入来看,各国对银行申请设立要求所存在的差异
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世界各国对于银行的准入更注重的是银行准入的一些初始条件。对于新设银行的特色以及未来的发展的重视程度相对来看较低。从我个人来看,作为新设银行它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银行业的发展需要的是不断的创新,原始的市场资源已经接近饱和状态,如果没有一些新的能量,新设银行在竞争力上远远不及原有银行。从整个银行也来看,如果进入的都是一些与已有银行完全一样的新设银行,对整个银行体系只会造成更多的压力,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
2. 2 各国对银行的业务准入监管的比较(监管指数)
从各国的监管指数(表2)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对银行业监管的松紧程度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德国和英国的监管指数比较低,几乎是允许银行从事所有的业务。印尼和中国的业务准入相对来说比较严格。不同国家监管的松紧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该国家当时的实际国情,另一方面与该国银行业的发展也密切相关。监管程度低的国家对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鼓励和支持的作用,监管程度高的国家对银行业的发展具有引导和强化的作用,使其发展更加稳定。
2. 3 各国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准入的比较
各国对高级管理人才的要求都具有共性,这主要取决于银行业对于高级管理人员某些品质和能力的需求。银行业也存在着很高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这就不得不对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正如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会为该行业注入一股活力。如果当银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都存在着道德品质问题,银行业的风气就会败坏。这不仅仅是会影响到银行业的整体形象的问题,更严重的是会严重阻碍着该行业的发展。此外,如果进入银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力有限,并且不会去学习去创新,那银行业只能维持着正常的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慢慢衰落。所以对于银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都是比较高的。从表1的第五项和第六项也可以明显看出各国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可见,对于银行业来说,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对于银行业的市场准入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这不仅仅是对于某些国家,而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监管内容。
3 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准入监管现状
事实上,在《商业银行法》中,就对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准入规则进行了细致的规定。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原有的内容在当下显得过于简单,并没有进行详细论述。近几年来,由于相关监管规章的不断补充,我国的银行业准入规则也在不断的完善,并有了许多突破。下面还是从市场准入的三个内容来分析我国的市场准入现状。
3. 1 机构准入制度
在我国机构准入方面的监管文件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准入管理的通知》(银发〔2001〕173号)、《商业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2〕3号)、《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有问题的通知》(银办发〔2000〕192号)等。
从各文件的主要内容来看,我国机构准入制度趋于规范化。对于机构的进入有了更为明确和严格的要求,这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整体的发展。规范化的机构准入制度有利于银监会对于进入机构的管理,相关文件也为此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国银行业准入有法可依。
3. 2 业务准入制度
2002年4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中资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105号),就中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准入制度作了改革。主要改革内容有两点:一是新开外汇业务与人民币业务同时申请和核准;二是增开人民币或外汇业务由商业银行总行报人民银行总行核准或备案。
新规则的出台,表明我国业务准入监管规章有了重大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本外币准入分别监管及总分行分级核准的体制,为构建统一的业务准入体制奠定了基础。然而这条规则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该文件仍然将中资银行单独规定,区别对待中资银行和非中资银行,这将不利于我国现行环境下在业务准入监管上实施国民待遇原则。
3. 3 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在后期的修改中,《商业银行法》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行业针对从业人员的准入规则进行了深入的规范,通过明确划分不得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定情形,严肃对从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要求,这项突破使用法律文件使得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制度更加的合法化与规范化。
4 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的缺陷
4. 1 从机构准入的监管角度分析
第一,机构设立审查与批准的程序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和银行分支机构的设立,都要求经过监管机构的审查批准,但是却没有规定具体的审查时限,也没有规范对于审查复议的相关程序。这样既不利于申请人对于自己的合法权利的维护,同时也不利于监管机构积极履行职责和提高准入监管的效率。
第二,关于商业银行设立标准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设立规定的条件过于简单,不利于监管当局对于一些具体的行为做出客观的评判。
第三,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准入上有差别待遇的倾向。这不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准入氛围,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结构趋向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4. 2 业务准入制度的局限性
第一,业务准入制度过于受到关注,容易导致监管当局对银行业务的过多干预。我国的业务准入制度严重限制了银行经营业务的发展。银行业内部有着自己的稳定发展机制,过多的干预只会使这一体制被打破。
第二,业务准入程序机制上有缺陷,准入条件的设计存在弊端。在一些业务的准入条件上没有突出该项业务的特殊性,造成准入规则创制上的浪费。
第三,外资银行业务准入的法律模棱两可。在五年过渡期内,法律并没有对于外资银行可以经营的业务做出明确的规定。
4. 3 人员准入制度的缺陷
事实上,自我国银监会成立以后,就确立了“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和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但是从目前的监管实践来看,需要遵照新监管理念,将银行业高管人员的监管纳入法制和科学化轨道。
5 对于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有关建议
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需要通过有关法律来使其合法化、规范化、合理化、具体化。同时也需要银监会加大管理力度。对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运用渐进式的管理体制,对于漏洞进行小修小补,而不是等到漏洞扩大到不能修补的境地之后再去想办法修补。此外,还要重视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我国银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比较缺乏,所以需要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去加强对该类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符贵兴,付胜华. 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及其绩效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8).
[2]张羲珍. 我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5.
一、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
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存在贷款用于非农业,贷户身份为非农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0x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部分贷款存在逾期现象,个别信用社为完成年度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疏于管理,使部分贷款没有换据或没有及时收回。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一是对200x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禹农信联〔200x〕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二是要对20*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三是对于账面中隐含的大量不良贷款,要求各信用社必须迅速行动,该换据的换据,该的,争取在年底前解决这部分问题。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为逃避监督,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把大额贷款化整为零垒大户,增加了支农再贷款的风险。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年度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对一户多笔、垒大户等以逃避联社审批为目的发放的贷款,联社业务科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将积极协调稽核部门进行后续稽核,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信用社,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
如借款合同中还款计划没有正常登记,缺乏对贷户的还款约束;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借款用途与调查报告用途不符;借据与合同要素不全等。
关键词 林下经济;模式;问题;经验;发展对策;河北邢台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128-02
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遵循技术、经济规律,发展林下种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林下采集及产品加工、森林旅游产业[1]。林下经济极大地增加了林地附加值,将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使林地既是生态的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林业资源优势提升为经济优势[2]。
邢台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南端东麓,地势西高东低,依次构成了中山、低山、丘陵、平原4种地形,自然形成了“四川三河”的自然地理景观。全县辖16个乡镇,519个行政村,33.55万人口,总面积18.48万hm2,其中山区面积17.48万hm2,山场面积12.55万hm2,是一个“九山一田”的山区大县、林业大县。全县水果种植面积6 666.67 hm2,板栗种植面积3.33万hm2,核桃种植面积6 666.67 hm2,酸枣抚育面积6 666.67 hm2,丰富的山场、林地资源对发展林下经济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
1 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1.1 林药模式
邢台县林下种植黄芩、金银花、知母、金线莲、蒲公英和金银花等低杆中药材面积333.33 hm2,其中有4个中药材标准种植园,多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管理。
邢台县银发绿化农业公司在西黄村镇北会村种植黄芩、知母、防风等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77.34 hm2,其中黄芩40 hm2、知母20 hm2、黄芪6.67 hm2,其他10.67 hm2。根据黄芩、知母的生长要求,到2016年可以适时采收,在经济效益方面初步估计黄芩产量可达4.5 t/hm2,收购价16元/kg,知母产量可达6.0 t/hm2,收购价14元/kg,纯经济收入可达2.25万元/hm2,整个种植园年经济效益可达135万元。在社会效益方面,77.34 hm2中药材示范园建设从播种到采收需投入2万多劳动力,可使当地农民就地转化,并且能够学到中药材种植管理技术。在生态效益方面,年减少水土流失3 000~ 4500 t/hm2。
邢台县古寨英谈农业公司总经理关常革“南药北移”,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先进技术,在浆水镇枣园村的板栗树下成功种植南方名贵珍稀中药材金线莲,目前已种植金线莲逾33.33 hm2,植株的成活率和生长量均较高,成本低,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1.2 林菌模式
林菌模式即利用林下荫蔽、湿度较高的环境栽培食用菌,采用人工接种,菌丝体成熟后放在林下培养、出菇,成本低,收益高[3]。
主要在浆水镇等深山区开发种植栗蘑、香菇等林下食用菌,其中邢台县民瑞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浆水镇后南峪村板栗栽培面积333.33 hm2,以林下种植栗蘑、木耳为发展方向,现有栗蘑1.33 hm2,日光大棚20个,2015年栗蘑收入60万元。 邢台冬岗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浆水镇川林村于2010年开始林下香菇生产,香菇栽培料选用山区果树修剪下来的枝条,原料丰富,栽培后的菌袋作为有机肥入田,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是山区发展循环农业、农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目前已建和在建香菇大鹏近40个,单棚香菇年收入11万元,带动周边下店村、浆水村、大寨村等也发展了香菇大棚10余个。
1.3 林粮模式
林粮间作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林菜、林油间作等,例如最常见的有在林间套种玉米、豆类等小杂粮[4]。豆科作物具有良好的固氮特性,能够促进丰产林的生长。谷子生产主要施用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林地果树生长和提高产品质量都有很好的作用。邢台县调整山区种植结构,压减玉米种植的同时,以太子井乡为中心的浅山丘陵区发展林下种植谷子小杂粮逾4 000 hm2,在林下间套种农作物、以短养长的发展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农作物种植及果树管护双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4 林禽模式
林禽复合经营模式,是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植物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建围栏,养殖鸡、鸭、鹅等家禽[5]。邢台县南石门镇、西黄村镇均有林下养鸡,多以小户、散养为主,养殖柴鸡逾2万只,每只效益25元左右。
1.5 林畜模式
利用林下活动范围广、造林密度小等特点,以及充分结合林下杂草多这一资源,实行林下圈养或放养肉牛、肉猪、山羊等牲畜。同时,牲畜的粪便又能为树木生长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如此循环发展,有助于形成高效的生物生产链[6]。如浆水镇养殖林下野猪300头,占地66.67 hm2,每头野猪效益2 500元。
1.6 林油(花)模式
以林下种植油菜、油牡丹为主。邢台九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投资,公司采取“政府+园区+科研+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通过荒山绿化、林下套种、间作复种等多种模式,完成油用牡丹、玫瑰、套作种植面积达到200 hm2。油菜种植主要是农户在果树幼树期的一种间作模式。
2 项目支持
政府支持林下经济的政策主要有中药材项目和特色产业项目支持。近几年已在退耕还林、中药材、特色种植等项目中对符合条件的林下经济产业给予支持。
3 存在的问题
3.1 规模较小,布局分散
目前,林下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传统的林药、林下特种养殖等经营模式,几乎都是单一的种养,还处于探索阶段,种养规模小、散、碎,多处于自发状态,大户发展少,绝大部分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2 不适宜机械化经营,种植成本高
由于天然的地理条件,山地、坡地居多,不适宜机械化耕作和采摘,大大地增加了劳动力成本,效能较低。
3.3 缺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的带动
虽然有邢台县九绿公司、银发绿化等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示范,但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种植管理水平还较为落后。
4 主要经验
4.1 食用菌技术成熟,效益较好
邢台县栗蘑、香菇等食用菌种植管理技术较为成熟,生产效益良好,尤其在浆水镇一带,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并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单棚(666.67 m2)香菇收入6万元左右,单棚栗蘑大棚收入2万元左右。目前来看,食用菌发展前景良好,有利于带动周边乡镇、农户规模化发展。
4.2 林药兼做模式成功
邢台县林地面积比较大,山多田少,林药间作,以药养林,通过基地示范,以点带面,林下种植黄芩、知母、防风和金线莲逐步形成了规模,在“企业+基地+技术+农户”的运行模式下,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 发展对策
5.1 科学规划,优势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要有科学规划。建议在深山区利用丰富的板栗种植资源,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在国省干线两侧,美丽乡村重点村、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大力发展林油(花)间作,打造梨―油、桃―油、苹果―油等创意农业景观;在浅山丘陵区利用小杂粮、豆类等作物耐旱、耐瘠薄特性大力发展林粮、林油间作和林药种植模式。
5.2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学习借鉴全国、省市先进经验,立足邢台县实际,依托“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种植大户,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先进专业合作社,积极创造条件,并在技术改良、规模扩建等方面,进行重点培育,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5.3 齐头并进,交叉融合
目前已形成了林菌、林药、林畜、林禽、林油(花)、林粮6种主要模式,模式较为传统单一,在各个模式发展下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加工业、旅游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是以板栗―食用菌、林―禽、林―畜为依托打造的循环经济产业群;二是发展林―油(花)、林―药、林―粮为主的都市型休闲观光林下经济产业群;三是在偏远山区以生态涵养为目的仿野生、近自然产业群。
5.4 科技支撑,技术服务
加强与科研院企的合作,依托基层农技推广补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药材种植示范园等项目优势,加大林下种、养技术的培训,实行入户指导,为广大农民及时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提高农户的种、养水平,促进林下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有效促进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5 三个结合,拓展功能
5.5.1 与精准扶贫结合。农业、林业、扶贫办等单位的项目资金集中捆绑,实施“贫困户+林下种植+扶贫资金+农业项目资金”模式,加大对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脱贫的扶持力度和精准度。
5.5.2 与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以“发展林下经济”为目的,在开展林下立体空间种养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通过整合资源,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农业景观,建设集林药、林禽、采摘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吃、住、购、娱、消”的产业基地,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利互赢。
5.5.3 与发展大健康产业结合。以大健康产业为主导,依托县域中药材资源,加大中药材产业生产、品牌认证、加工等产业链条,建立林药种植示范基地,促进林药科技创新,加大综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新型城镇等建设,构建以医药、养生、旅游休闲为支撑的“大健康”“林药”体系。
5.6 品牌特色,“互联网+”宣传
着重打造县域林下经济“品牌+特色”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定和中药材GAP认证,利用农业电商、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和纸媒,加大对林下种、养、娱的产品营销和品牌宣传力度,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6 参考文献
[1] 韩锋.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5.
[2] 杜砚明.新乡县林下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3] 曲艺,刘延君,于秀杰,等.辽宁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J].辽宁林业科技,2016(3):48-53.
[4] 王宏印.新形势下林下经济产业模式探究[J].江西农业,2016(5):9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老年旅游 候鸟式旅游
按照国际通行的“60岁以上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达到10%以上即开始进入老龄时代”的标准,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中国已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激发老年旅游市场商机
老年旅游又称“银发旅游”,是以对旅游主体老年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自然风景和人文特色为客体,兼顾医疗保健等功能的旅游。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老年人正在改变传统的“重积蓄轻消费”的观念,“银发旅游”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70%的老年人有出游愿望,其中17%的老人经济比较宽裕,出游意愿强烈。我国老年出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长期以来到中国旅游的国际游客中,51岁以上的游客占到30%左右,65岁以上的游客占到5.8%,且呈上升趋势。在未来30年间,每年的老年旅游者将保持7.3%的持续增长,老年人已成为旅游市场中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
二、人口结构变化条件下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老年旅游业面临的问题
1、传统的旅游产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上的旅游产品大多数是为年轻人设计的,特点是行程满、节奏快、花费多、体力支出大,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虽然市场上也存在一部分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旅游产品,但这些产品品种单一,难以满足老年旅游者轻松、自在的休闲式旅游需求。
2、旅行社对开发老年旅游产品热情不高
由于老年人出游不确定因素多,风险较大,特别是老年人受身体条件限制,随时可能出现突发状况,旅行社面临的风险较大。此外,旅行社还要为老年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和配备随团医生,这些使得老年旅游产品的成本增高,利润降低,导致很多旅行社开发老年旅游产品的热情不高。
3、旅游景点门票和综合旅游费用相对偏高
我国的旅游景点基本上对70岁持老年证的老人才实行免门票优惠,而且目前执行规定的只是一些公益性质类的旅游景点。而大多数景区以商业开发为主,暂不向60岁以上老人提供门票优惠,只有少数景区对本市户籍的老人实行门票优惠。这些使得老年人出游门票优惠制度有名无实,从而使得大多数旅游景点的门票和综合旅游费用相对于一般的老年人群均偏高。
4、老年旅游市场缺乏新概念旅游品牌
说起老年旅游,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夕阳红”,如夕阳红专列、夕阳红老年团等,夕阳红俨然已成了老年游的代名词。“夕阳红”品牌的泛滥折射出目前老年旅游市场缺乏新概念品牌,各旅游经营主体只有打造高质量、富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才能使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老年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1、“候鸟式旅游”悄然兴起
“候鸟式旅游”是指老年人像“候鸟”一样根据不同季节,选择气候适宜的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并逗留较长的时间。在旅游目的地逗留期间,老年人除了进行旅游活动外,还可根据其兴趣爱好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及居家养老观念的逐渐改变, “候鸟式旅游”正悄然兴起。
2012年7月15日上午,由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旅游专业委员会和宁波联盛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东南养老基地授牌仪式在厦门市悦华酒店隆重举行,由宁波联盛集团投资的该养老基地将涵盖休闲、养生、旅游等功能,未来将主打“旅游度假牌”,推广“候鸟式养老”。
2、寓闲于养、生养结合的医疗旅游初见端倪
“医疗旅游”是将旅游和治病、疗养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游览区进行治疗。近十多年老年人口不断增长,但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我国老年人口患病率仅在近5年又增加了18%,这说明老年群体对医疗保健旅游具有强烈的需求。因此,在经济发达、医疗技术先进、生态宜居型的城市发展医疗旅游极具潜力。2009年上海市医疗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平台起步,该平台于2010年6月16日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我国在国际医疗旅游方面的空白。
三、基于人口老龄化的旅游业创新思考
(一)旅行社应转变思路,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
一是配备随团医护人员。旅行社应针对老年人群的特点进行线路设计和配备随团医护人员,旅游线路设计要短而精,旅游景点精炼且特色鲜明。二是要采取灵活的促销策略。吸引老年人参团旅游,旅行社除提供独特的产品和合理的价格外,还要采取灵活的促销策略。如利用特殊节假日(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等)推出“家庭旅游套餐”,呼应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子女与父母同游。三是加强与有关单位的联系。旅行社应采取多种方式与企事业单位的老干部管理处、老年活动中心、旅游景区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利用适宜的时机推出众多价廉物美的优惠活动。四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如今上网也已成为老年人喜爱的了解旅游信息的方式之一,旅行社应充分利用电脑网络建立健全老年市场预订系统。
(二)景区、景点应多考虑从设施和服务上便利老年群体旅游
未来20年中国将迎来加速“老龄化”的高峰期,面对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情,我国各地旅游景区应多考虑从设施和服务上便利老年群体旅游。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要畅通,旅游标识系统要完善,旅游厕所要基本达标,并方便老年群体识别和使用,满足老年游客的基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