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 税务风险

一、外贸企业的主要税务风险因素

(一)税收政策变化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税收政策也处于不断的调整、完善之中,而作为调节进出口的主要手段,与外贸相关的税收政策调整更为频繁。如2007年以来,出口退税、关税政策数次调整且前后调节导向形成巨大反差。税收政策的调整,会给企业带来影响。如南通市某大型外资出口企业在增值税转型前开始筹建,其设备投资逾100亿元。增值税转型后,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可行性论证的结果相比,在筹建及运营初期,该企业每年约多占用资金12亿元,累计多支付利息3.88亿元。

政策风险还包括制度财富流失风险。在任何时期,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都会体现出对有关涉税活动的鼓励、限制、禁止等政策导向。而鼓励政策中蕴藏着许多“制度财富”因素,企业如果忽视鼓励政策的研究并加以运用,就会形成“制度财富”的隐形流失。

(二)时效风险

与其他企业相比,外贸企业的涉税时效风险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在与外贸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中,涉及到时间的规定较多,而办理涉税事项一旦逾时,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如按照税法规定,外贸企业如果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退(免)税申报,或未申请开具“外贸企业出口视同内销货物税额抵扣证明”的,既不得退税,也不予抵扣。现行税收政策中,有三类关于时限的规定与税务风险密切相关:第一类是关于办理涉税事项基本时限的规定。如以不同的起点时间起算,退(免)税认定手续、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手续、出口视同内销征税货物进项税额抵扣证明的开具等须在30日之内办理;《出口货物证明》须在60日之内申请开具;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手续须在90日内办理。出口收汇核销单须在210天内提供。第二类是关于“宽容”时限的规定。税收政策在作出基本时限规定的同时,对一些特殊情形的时限作了灵活规定,未能在规定的基本时限内办理有关涉税手续的,可利用“宽容”时限补救。第三类是“缓冲”或“过渡”期限。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等因素,国家在调整部分税收政策时,会设置一定的“缓冲”或“过渡”期限。企业如果不能严格遵守上述有关时限的规定,就可能发生损失。

(三)单证风险

外贸企业涉税单证特别是涉及出口退(免)税的单证种类多、来源广、办理程序相对繁琐、使用要求严格,是引发税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单证管理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5个方面:一是单证形式、内容不符合税法的要求;二是企业出于偷税、逃税、骗税等目的伪造单证;或因工作失职、失误致使单证未能反映实际情况;三是单证缺失。外贸企业涉税单证来源“多、广”的特点加大了单证收集的难度,稍有不慎,即可能造成单证的缺失;四是办理程序疏漏。一些单证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才能办结,如果相关程序具有偶发性,就有可能被疏忽而影响单证的效用;五是单证备案不合规范。根据规定,企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将购货合同、出口货物明细单、出口货物装箱单、出口货物运输单据在企业进行备案以备税务机关检查。由于备案登记在企业内部进行,一些企业往往重视不够,在备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方面都不到位,存在被税务机关处罚的隐患。

(四)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税务经办人员在办理各种涉税事项时出现技术性失误而产生的风险。如税基确定不当、计算方法及计税标准错误、纳税申报错误、纳税申报或税款缴纳时间延误等。外贸企业一部分涉税数据的计算方法相对复杂,一些涉税计算方法具有特殊规定,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涉税数据计算错误的可能性。

(五)违法风险

1.骗取出口退税。企业骗取出口退税将会受到被处以罚金、停止办理出口退税半年至3年的经济处罚。实施骗取出口退税行为,没有实际取得出口退税款的,也将比照既遂犯罪给予处罚。

2.纵容他人骗取出口退税。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明知他人意欲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仍违反国家有关进出口经营权的规定、允许他人自带客户、自带货源、自带汇票并自行报关,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将受到处罚。

3.违规申报出口退(免)税。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国税发〔2006〕24号文件,规定了不得申报退(免)税的7种情形。企业具有7种情形之一并申报退(免)税的,一经发现,该业务已退(免)税款予以追回,未退(免)税款不再办理,骗取出口退税的,追回退税款,并处以骗取退税款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停止其半年以上出口退税权。

4.偷逃进出口环节税收。通过人为压低完税价格,将应税货物作为非税货物或将高税率货物作为低税率货物申报等手法偷逃关税等税收。

(六)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税务风险程度,这是因为大量的会计事项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纳税情况,税务申报的数据基本上源于会计数据。会计核算失实,会给企业直接带来税务风险。

(七)税收筹划风险

基于节税避税目的的税收筹划是一把“双刃剑”,在可能为企业节税避税的同时,也蕴藏着多方面的风险,如混淆偷、逃税与税收筹划的界限,将偷、逃税视作税收筹划;因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变化较为频繁,税收筹划预期目标无法实现甚至出现相反结果;税收筹划存在严重的片面性,片面地考虑现时税收因素,导致企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受到影响。

二、防范外贸企业税务风险的若干措施

(一)大力倡导诚信纳税理念

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首先要牢固树立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观念,不断强化税务风险意识,自觉维护和谐的征管关系。要通过宣传培训、案例警示、制度约束等多种手段将诚信纳税的理念和税务风险意识传导给企业的涉税部门、涉税人员乃至全体员工,使其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为税务风险防范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强化税务风险的组织结构控制

1.合理选择税务管理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复杂的企业,可设立税务管理部门或设立专职税务管理岗位;组织结构简单或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可视情况设立兼职或专职税务管理岗位;缺少税务管理人员或自行配备税务管理人员有悖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小企业,可委托中介机构企业税务。

2.实行不相容职责的分离。设立税务管理部门的企业,应将税务资料的准备与审查、纳税申报表的填报与审批、税款缴纳凭证的填报审批、发票购买、保管与财务印章保管等不相容职责分配给不同的税务岗位;在设立专、兼职税务管理的企业也应尽可能将上述职责相互分离;实行税务的企业应注意不相容职责在企业与机构之间的分离。

(三)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应当将税务风险管理制度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各个涉税部门、各个涉税环节的管理制度,包括税务风险管理的领导体制、机构或岗位设置;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岗位)及涉税部门(人员)的职责,职责履行的考核办法及奖惩措施;涉税事项的业务处理流程;税务风险识别、分析、评价制度;重要税务风险环节的日常控制措施;税务风险信息管理制度;税务风险的应对机制、措施等。

(四)准确把握税务风险环节

企业应对影响税务风险的各种重要因素,如本企业组织机构及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企业管理制度的制订与执行情况,企业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员工的职业操守及业务素质状况,会计核算及财务状况,业务关联单位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识别和确定税务风险的主要环节,并对各环节的风险程度作出判断,形成风险等级排序,明确税务风险管理的重点,不断提升风险防范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合理规划涉税业务流程

涉税业务流程控制的重点是明确规定流程中每一环节的工作内容、要求、方法以及各流程环节之间的沟通、衔接。在具体工作中,可视情况采用编制程序手册或系统流程图等具体方式来实现业务流程的控制。

鉴于时效性与税务风险高度关联,企业在实施业务流程控制时,应特别关注时效问题。设立企业税务日历,可以提醒有关人员按时完成涉税业务,也简单可行,各类企业均可实行。

(六)规范会计核算

规范会计核算是防范税务风险最基础、最重要的措施。企业应当认真执行《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准确把握和执行相关的会计准则及财务会计制度,努力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配备恪守职业道德、业务素质良好的财会人员,及时、完整、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七)注重对税收政策的学习、研究

企业应注重税收政策的学习、研究,全面、准确地把握与本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努力避免因对政策的“无知”或一知半解导致“制度财富”流失或纳税遵从风险。应注意研究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防止因忽视政策差异而给企业的税务管理决策、税款缴纳、税收筹划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八)完善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工作

一是全面、及时收集涉税信息。包括税收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可能影响企业税收状况的其他政策信息,如海关、外管、外经贸业务、财政等方面的政策信息;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如生产经营决策信息、管理活动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企业涉税事项处理及税收情况的信息。

二要加强信息的加工处理、分析工作。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确定各种信息与企业税务风险的关联程度,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苗头。

三是及时传递信息。企业税务管理部门(人员)应根据信息与企业有关部门、人员的关联程度,及时向相关对象传递有关信息。

(九)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协调

税务机关具有全面掌握税收政策、获取税收政策信息及时、具有一定的执法裁量权等优势。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协调,有助于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协调,一是在开展税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动寻求税务机关的指导、帮助;二是通过税务机关及时获得相关信息;三是对有关税收政策把握不准时主动向税务机关咨询;四是发生非正常性涉税事项时,主动向税务机关通报;五是在制订重要的税收筹划方案时,听取税务机关的意见;六是在产生风险时应及时、主动与税务机关沟通、协调,努力降低风险损失。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市场;发展;研究;建议

市场作为连接商品生产与销售的交易纽带,是服务业发展的最早形态之一。商品交易是商品货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被马克思称为“惊险的跳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呈现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趋势,尤其是作为特定商品的专业化批发市场,成为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会聚之地,既为本地的商品生产提供了流通渠道,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使产业链条延伸至加工、配套、流通等环节,形成了全链条协作,又在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实现城市与市场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是一项庞杂而专业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但在市场的规划建设及布局发展上,却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循。

1科学的规划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指南针

市场发展规划既是对市场未来发展所做的预测性计划,又是指导市场沿着既定的方向,不偏离发展轨道的控制性约束。在市场规划的编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市场发展前景、人口规模、区位优势、地理交通等综合因素,合理布局各类市场的位置和建设规模,保证市场的发展阶段与居民及社会生产生活需求相适应,业态的设置和消费力能容纳的市场规模既不可太过超前,带来资源的闲置,也不能滞后于市场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

市场建设规划应当包括综合性发展规划和专业市场发展规划。综合性规划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居民需求实际,对主要发展的市场类型、发展定位、空间布局等进行宏观调控,合理确定商超、农副产品、日用消费等各类市场的规模和区域布局,控制总量扩张,限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无优势市场的发展,做到定位准确,特色突出,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差别竞争力。专业发展规划是对专业市场的发展进行详细规划,对市场需求、发展规模等作出科学预测,明确预期目标和发展措施,指导各专业市场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尤其是对大型商业网点,要根据市场容纳数量和网点辐射范围,对发展数量、规模等进行严格控制,既要符合便民利民的消费原则,又要防止因过度竞争等掠夺性开发破坏商业环境。

2 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大型市场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市场的发展,如同一个规模庞大、事务繁杂的企业,没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就难以驾驭市场在经济大潮中劈波斩浪。单体专业化市场仅靠其自发发展不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分散经营也缺乏引导和运营机制,在市场形势把握、市场战略实施上处于劣势。因此应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通过成立市场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市场组织的主体地位,完善各类管理制度,让市场主体在市场大潮中成长、发展,按公司化要求进行市场建设,以市场化运作赚取市场利润。

对组团发展的市场群,由于各市场(商业街)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如果彼此之间发展定位模糊,经营产品同质,容易造成行业的分散,不能形成集聚效应。而通过成立市场(行业)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各市场(商业街)的发展定位,有效引导资源的定向集中,调节市场资源的统一配置,使不同行业的同类网点各归其位。同时管理机构对经营业户经营行为的规范管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倡导诚信经营,营造和谐的商业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3 因市制宜的发展模式是市场繁荣发展的发动机

再好的规划市场,如果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就只能是一座矗立的风景,失去了市场建设的意义。商业模式的选择,如同战场上的兵法一样,只有适路才能赢得胜利。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城市CBD,同业的集聚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也是以商流吸引人流对人流形成商流的反鉴。

市场发展模式,外显为行业构成,内化为市场所提供的服务价值。在模式基本固化为批发贸易的前提下,品质管理决定了市场的前景。规模大、辐射范围广的市场,对其进行技术化、信息化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技术化严控品质管理,以信息化提高交易效率,才是现代市场建设的要求。

4 高效的服务平台是市场提高交易效益的加速器

市场交易环节众多,市场信息千变万化,如何让市场参与者的交易程序化繁为简,从烦琐的市场信息中过滤出有用的信息,就需要市场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来提供一个公共的信息平台,对信息进行集中,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价格、供求、品质等市场信息变化也能及时地反映在信息平台上,给参与者决策提供信息指导。

对木材、钢材等以大宗货物交易为主的专业化市场,涉及海关、工商、税务、商检等多个领域,审批服务环节的分散容易造成服务低效率。而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税务、海关、金融、商检等功能进行整合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就可以缩短审批流程,实现“进得一家门,办结天下事”。

5 充裕的资金是市场发展壮大的新鲜血液

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市场的启动培育,都需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任何的要素投入,都将以资金作为媒介,物化为各类价值形式。在市场启动初期,仅靠当地资金是不够的,必须走出去,加大商业招商力度。市场招商,不单是引进经营业户,也是对外来经营理念的兼收并蓄,活跃当地商业氛围。坚持个体招商与群体招商相结合的方式,借鉴温州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运作模式,突出市场的整体推介启动,拓宽资金利用渠道,引进外地先进的经营理念,加快市场启动步伐。

大型市场的启动,由于受资金瓶颈、商业习惯、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积累。从各地的成功经验来看,“放水养鱼”是一种很好的启动模式,即在市场启动期,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资金扶持等降低市场经营成本,吸引商户落户经营,逐渐形成一种“蓄水池”效应,慢慢凝聚人气商气。因此,对大型市场的启动,前期需要以强力的资金注入为动力,逐步培育、形成市场。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应积极开辟融资渠道,通过引进市场运营主体、争取各级市场建设专项资金支持等弥补资金不足,为市场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军果,刘振华,张均良.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J]. 现代管理科学,2006(7).

[2]秦松寿,冯平宇,张军果.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论分析[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4).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医药企业 知识管理 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1

知识经济呼唤知识管理,现代知识管理正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医药企业作为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力军,若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再续辉煌,实施知识管理势在必行。[1]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1 理论研究不够,策略实施不当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走的是技术驱动、厂商推动,以技术和系统的先进性为目标的路径,没有与企业的业务、企业的战略和目标结合起来。学术界与技术开发部门对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路线还没有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的支持,致使企业的知识管理建设与企业业务脱节问题严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多,成功的案例较少,直接影响到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积极性。

2 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2.1 政府重视不够

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己经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利用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管理的巨大作用了解不够,相关政策制定落后于企业的探索和实践,缺乏对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管理工作规划和引导,没把企业知识管理摆在与技术改造同等重要的地位,资金政策和项目管理制度不适应知识管理建设,没有为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和电子交易的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它涉及到信息基础结构建设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认证、物流、税收等相关法律制定与修改,还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和域名的保护、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等等。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推进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及知识管理,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出台了相关法律及政策,但是从全国来看,知识管理的法规体系建设是滞后的,这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协调委员会或机构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导致大量人、财、物的浪费。企业不同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尤其是缺乏行业标准,给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也带来了阻力。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企业知识管理的建设和应用。

2.4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

信息基础网络设施及相关技术滞后直接制约了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一是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传输速度慢,使用费用高,致使许多网络应用无法开展。二是网络资源贫乏,企业对网络的应用水平,不仅与网络基础有关,还与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信息服务的水平密切相关。三是企业的网络安全技术较差。四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发展滞后。

2.5 支撑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知识管理需要工商、税务、银行、运输、商检、海关、外汇、保险、电信、认证等部门,以及商城、商户、企业、客户等单位,在开展信息服务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衔接,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从而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但由于我国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系统、物流配送系统还相当不完善,受我国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以及企业信息设施的局限,使我国目前的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银行、物流等部门尚未形成贸易信息迅速流动的网络沟通平台;网站与部门、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过程的全程电子化,这种现象目前已成为制约企业知识管理在我国迅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3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工作不到位

3.1 领导者对医药企业知识管理的认识不足

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外的企业cio一般都是由副总裁来担任,从决策层到管理层在思想认识上高度一致,并真正落实到实处。而我国许多医药企业的领导对知识管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知识管理意识不强,存在短视行为:只把知识管理工程视为企业的形象工程和政策性事物,或者把信息部门设在某一部门之下,只有计算机方面的支持,没有管理方面的技术;缺乏创新精神,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

3.2 企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知识管理要求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不符合知识管理要求。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是在传统体制和管理模式下进行的,没有配套的管理体制改革,即使企业有再好的软件和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引进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搞好企业知识管理的先决条件和基础。

3.3 知识管理投入不足

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一方面进一步拉大了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早已存在的不小差距,另一方面使得我国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受到极大的刚性约束,不能较好地满足我国企业在这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企业知识管理投入不足有多方面原因,有的是因为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缺乏;有的是因为企业业绩一般,有一定的资金可用于投资,但由于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而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还有的是因为企业效益很好,因此仰仗政府的保护或自己的垄断地位,对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不大,投资及建设功力不足。

3.4 企业信息加工水平低

企业知识管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只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因此企业基础管理(包括数据管理)问题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国外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医药企业知识管理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数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使企业的信息资源变得易于存取,便于共享,以供企业领导决策,真正发挥企业知识管理的作用。

3.5 知识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医药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匮乏是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最大障碍。首先,企业缺乏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缺乏熟悉计算机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其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信息化知识;再次,企业尤其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推进企业知识管理是否成功、降低风险的关键;最后,鉴于医药企业的专业特性,企业的知识管理人才还应当具备医药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进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伯鹏.制造信息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8-81.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专业 实验室 实验室建设

一、实验室建设价值

实验探索与实训教学是经济类教育的前沿,系统的实验实训教学依赖于有体系的、完整的实验室的建立。因此,高校应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满足日常教学的同时,增强本校的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具体到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学生在网上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很快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的运作方式;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并且合理地加以利用;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在网站新闻、调整商品成本与价格、调整汇率及各项费率等方式对国际贸易环境进行宏观调控,使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并吸收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室不仅要借用外贸软件模拟,更要实时关注外贸讯息,最终目的是向外贸企业靠拢,参与外贸的实践操作。

二、实验室的功能

国际贸易实验室,以现代外经贸进出口集团公司的运作与管理为蓝本,以电子商务为手段,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规范,较完整地仿真模拟出进行进出口业务各环节操作的角色场景,仿真地展示相应的办公场所,通过配套的软件和课件模拟国际商务操作流程,适应现在的国际商务教学需要。为学院各专业的将来就业的岗位群提供国际商务的全仿真环境,具备模拟国际商务各方面活动的先进功能,如承担外贸单证、报关单证、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课程的、专题、单元、综合项目的实训教学任务,教师科研、对内外开放等功能。

(一)实验室的基本功能

国际贸易实验室是仿真的涉外商务和国际贸易平台。学生通过扮演进口商、出口商、供应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五个不同角色进行互动式进出口贸易业务操作,并自动配有完整电子商务网站、海关、船公司、保险公司、税务局、检验检疫局等部门与各个角色交互。

对外贸易实验室可以应用的软件很多: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RichMax外贸软件、IBCognition(外贸认知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SimIS(国际结算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SimOS(外贸跟单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WebExam(外贸跟单考试系统软件)、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有关外贸的软件。

国际贸易实验室具体基本功能如下:(1)完成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流程业务的模拟操作;(2)具备国际贸易单证的填写与审查功能;(3)模拟国际贸易商务系统功能。

(二)实验室的实践功能

国际贸易实验室不但模仿实践操作流程,而且让学生和老师都真实接触外贸,积极实践涉外商务,加入外贸论坛的学习和建设。

外贸论坛及网站同样有很多:福步外贸论坛、环球外贸论坛、九九外贸论坛、阿里巴巴外贸圈外贸论坛、精英外贸论坛、深圳外贸论坛等。这需要老师带领学生系统地有目的地学习与摸索。

实时关注外贸讯息,用开放的态度多多和外贸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与参与其外贸业务。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所学的英语函电与外贸知识得到充分历练,帮助和指导本专业学生及立志外贸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使之达到出门就是外贸人员的境界。

三、实验室规模的建设

实验室的规模要符合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需要,并且要兼顾有志于外贸的外语专业学生。即既要推广大的符合学生实验实训的模拟规模,又要优化一部分小的适合对外工作室性质的前沿实验区。

四、与实验室建设相关的项目及课程

合同、申请开立信用证、分析信用证条款、审核信用证条款、国际海洋货物运输、国际航空货物运输、海运货物保险、出入境货物报检、检验证书、申领原产地证、进出口货物报关、商业发票、装单箱、汇票、受益人证明书与装运、信用证项下缮制结汇单证、审核结汇单据、出口收汇/进口付汇核销、出口业务综合技能训练、进口商对外付款、进出口商品经营策划等项目。

与国际贸易实验室相关的课程有《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海关报关》、《商务谈判》、《国际经济技术与合作》、《外贸函电》、《进出口单证》等专业课程。

五、实验室的意义

(一)充分利用实训室,采用演练、模拟、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完成国际贸易技能培训和锻炼过程。

(二)针对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操作部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

(三)专业教师可以收集自己担任课程的技能实训内容,供课程教学的实训培训之用。

(四)邀请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实验室,进行对学生实践指导。

(五)专业教师可以结合网络、外贸论坛、外贸网站、外贸软件,提高学生和自身的外贸素质。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

一、基本概念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以交易个体履约能力为出发点,根据全球国际贸易信用基本特征提炼对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普适意义的指标体系,进而利用数理统计相关模型方法对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或组织进行信用评价。各国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以标准模型为基准,从而实现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在世界范围内的对接。

二、建立标准模型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各国经贸往来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活动中交易个体的信用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为跨区域交易的顺利进行制造了障碍。然而现阶段各国信用评级机构受地域、文化、政治、经济、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不尽相同,甚至差别较大,导致参与国际贸易企业或组织在一国的信用等级评定无法在其他所有国家得到普遍认可,建立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势在必行。

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国际贸易信用评级互认的基础是其各自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的对接。而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的对接在形式上表现为同一企业在不同评级模型下的信用评定等级相同;在实质上反映出各评级模型考查企业信用侧重点相似,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设置相互匹配。不同模型间指标体系的匹配分析是一项庞杂的工作,需要将各模型定性、定量一级指标下二、三级指标分解并按照相互可对应的方式以指标所代表的考查方面和内容进行重组和比照,权重相加列等,只有实现了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的完全对等才实现了模型的对接,即一国或地区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对参与国际贸易企业或组织的信用等级评定适用于与其模型实现对接的其他国家。在实务操作中,这一方法的困境在于:第一,不同国家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很难达到完全匹配,即使细微的差别也可能导致评价结果的大相径庭;第二,即使可以实现模型间的完全匹配,但若要实现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匹配分析,包括国家贸易行政部门的配合和匹配成功后的业务推广,其工作无论在量上还是复杂性上都不可能由一个国家单独完成。从以上两个层面上说,建立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由国际性第三方权威组织推广并应用,各国只要实现了本国的模型与标准模型的对接即间接实现了与其他与标准模型匹配的国家和地区的对接(如下图所示),对规范国际贸易信用评级甚至国际贸易秩序都大有裨益。

三、标准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般意义上企业信用评级模型指标体系侧重考查企业的债务偿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则侧重于考查企业的履约能力,因而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在在指标选取、权重设置上与传统信用评级模型有所差异。另一方面,外贸类企业是企业集群的一部分,因而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也应从一般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演绎而得。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延续一般信用评级模型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分析思路,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及统计软件对初步选定的指标进行删除或添加,在保持科学性的同时满足符合世界范围内国际贸易企业的普遍需求。

(一)标准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则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的建设需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世界各国国际贸易企业的共有特点,才能保持公正性。模型建立的原则除一般信用评级模型设置的所要求的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可比性的原则外,还应根据国际贸易跨国交易的特点坚持如下原则。

(1)普适性原则。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即将标准模型单纯作为国际贸易信用评级模型运用到任何一个参与国际贸易经济活动的国家和地区其对外贸类企业信用水平的评价与该国原有想国际贸易信用评级契合度较高,结论基本一致。

(2)兼顾性原则。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选取需要综合各大洲国际贸易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贸易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的相同或相近指标,最大程度的摒除区域人文背景、政治背景因素对指标选取的影响。

(3)合法性原则。标准国际贸易指标选取必须与国际通行法规、行规或惯例相一致,与各国商务法律体系、规章制度、道德标准不相抵触,保证在世界范围内的通用性、客观性和中立性。

(4)稳定性原则。指标一经入选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则应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保持指标及其权重的稳定性。作为国际贸易信用交互的基准模型,保持指标体系的稳定性是保证其权威性基本条件之一。

(二)标准模型指标体系的构建

国际贸易企业和组织信用评级主要应从长期的角度来判断该企业的履约能力和履约质量,并重视风险的揭示,因此除了传统信用评级考虑企业的基本素质、经营状况、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因素外,还要考虑企业在不利条件下的履约能力。

首先,考虑宏观环境下世界经济变化或所在行业国际贸易痴线波动及所在国家信用水平发生变化时,企业对这种变化的可能反应,以及它们对企业竞争地位的影响;

第二,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对外贸类企业的经营水平、主营产品或劳务、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客观考查,讨论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性和贯彻管理决策的有效性;

第三,从企业财务状况出发,利用不同财务指标的组合衡量外贸类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前两点隶属定性指标范畴,财务指标属于定量范畴。国际贸易企业信用评价侧重商业信用履约能力和履约意愿的分析,注重宏观环境和企业自身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发展对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其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1.定性指标的选择

标准国际贸易信用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主要从宏观环境、企业基础信用、经营管理水平和履约情况四方面进行分析。

(1)宏观环境。宏观环境是国际贸易企业所处国家和周边区域的政治、经济、资信、文化、行业等的综合体,在某些条件下会对国际贸易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宏观环境一级指标下设置区域外贸环境、国家信用等级和行业发展趋势三个二级指标。

(2)企业基础信用。与一般企业相同,企业基础信用评价也是衡量国际贸易企业信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下设经营历史、资本构成及质量、股东情况是衡量企业基础信用的三个二级指标。

(3)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水平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外贸类企业持久动力和信用能力的一级指标,可分为经营和管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能力二级指标。

(4)履约状况。企业履约情况不仅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也反映了企业的信用意愿和道德水平。其二级子指标包括商业记录、银行记录、海关记录和纳税记录。

2.定量指标的选择

定量指标主要是根据财务数据选择评级需要的重要指标,由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接轨、世界范围内会计信息的相互交流,各国对会计指标所代表的企业财务信息的认同逐渐趋同。国际信用评级业各信用评级模型所包含财务指标主要有:经营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净利润现金含量、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经过对北京国富泰企业征信有限公司8个行业各50个外贸类企业进行分析,定量指标涵盖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设置二级指标分别为:经营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净利润现金含量;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三)标准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

邀请理论专家、专业信用评级人员及部分国际贸易企业对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进行比较,综合各方意见得到判断矩阵进而用AHP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指标体系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1-9标度方法。

在确定了判断矩阵后,AHP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为:

(1)设U表示评价指标集, , 表示 对 的相对重要数值,则判断矩阵为U( )nn。

(2)计算n阶矩阵每一行元素的n次方根,公式为 ,对 做归一化处理, , 即为i的相对权重。

(3)一致性检验。由于判断矩阵是人为赋予的,故需要一致性检验来评价矩阵的可靠性。步骤如下:①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②计算一致性指标CI, ;③查找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并计算一致性比率CR,CR=CI/RI,当 时,就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要修正判断矩阵,直到取得符合一致性要求为止。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影响力;对策

一、引言

由于电子商务模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努力跟上电子商务的发展,试图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同时电子贸易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新兴的电子交易最大的优势是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交易方式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提高了整个交易的便利[1]。在运营过程中,电子商务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国际贸易的商业交易平均每年下降4%。就我国而言,电子商务从进出口贸易开始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因此,笔者针对电子商务一些不利影响提出了一些相对可行的对策。

二、我国国际贸易的现状

(一)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

近几年,进出口贸易保持了很大的平衡,它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和就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缓解国内就业压力。贸易本应对所有贸易国都有利,但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抵制中国商品。以美国为例,它是一个经济霸主,由于美国的单边政策,中国的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

(二)中欧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

据相关职能部分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20年1~11月之间,中国成为欧州第一贸易伙伴,总值高达4万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超4.7%,欧盟对我国的投资也高达1180亿美元,中国对欧盟投资超过800亿美元,上面数据显示,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合作越来越深化,显示着中欧关系的潜力与韧性。中国对欧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我国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欧盟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给贸易发展创造新机遇,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从这个角度来看,出口产业对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2]。

(三)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有了强劲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影响就是更加依赖对外贸易,远超世界各国的依存度,如:远高于美日印等经济大国。国外市场的需求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世界经济与我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我国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同时表明了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结构不太合理,还需要进行完善。不断增长的外贸依存度还会对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带来巨大影响。如:对外贸易摩擦加剧、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影响国内产业发展、恶化贸易条件等不利影响。总之,会不断加剧我国能源消耗,过多依赖能源进口,进而降低贸易利润,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

三、电子商务给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缩减销售环节与增加低成本贸易渠道,提高销售利润

我国的改革开放与信息化进程加速发展,让国际贸易全民化,无论是生产商或是制造商还是营销机构都能直接与国外客户或国外终端消费者销售产品,而不需要国内出口商和外国分销商等传统中间商的参与。摆脱了实体基础设施(如商店)的依赖,降低了不必要的运营成本,提高了销售利润。

(二)缩短信息传递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电子贸易缩减了销售环节,增加了低成本销售渠道,将传统的纸质票据电子化,节省了纸张成本,提高了明细效率(随时可以查电子帐单),同时也提高了运作效率,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实现实时沟通,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及图片看到相关产品,不仅更便于推销产品,更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

(三)交易效率显著提高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更加电子化,规范了交易合同和信用证。这些相关的文件也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在网络上即时传输,减少了传输时间,避免了许多人为的错误,特别是纸质文件中的数据错误。使交易效率大大提高。过去,国际贸易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很大。从签订合同、谈判到最后的付款结算,所有步骤员工都必须完成。事务处理速度慢,错误率高,时间约束大。相反,在网上处理相关业务不需要那么多人力,也可以解决时间问题。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更方便的加工方法。

(四)减少贸易壁垒,扩大贸易机会

互联网使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贸易环境,减少了国际贸易的各种障碍。网上交易消除了传统交易问题,如宗教限制、种族歧视、规模和权力偏见。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希望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国际贸易的免税。这不仅使国际贸易得以稳定发展,也使国际贸易业务得以快速增长。中国加入WTO后,许多国际大公司抓住机会进入国内市场,全球在线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面对巨大的挑战,中国的国有企业必须懂得如何利用电子商务,积极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各种贸易机会,勇敢前行。

(五)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如果国际贸易要发展电子商务,它将在未来变得越来越重要。外贸企业要了解电子商务,就必须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迅速采取行动[4]。外贸公司要建立网站,积极供需信息,随时与客户沟通,不断在互联网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信誉,有效利用电子商务增加跨国公司数量。

四、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

(一)引起知识产权纠纷

在企业中,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主要靠产品的数量与产品的低价格争得一席之地。但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企业的信誉与产品质量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中小型企业没有跟上消费理念的转变,加上中小型企业管理法制观念和品牌意识观念较差,加上很多中小型企业只是代加工,对品牌没有知识产权和管理权,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往往遭到投诉、罚款、冻结、关帐,甚至被关闭了海外电商平台。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中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空间。

(二)电子跨境支付存在着一定风险

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支付应运而生,为电子商务提供了方便与快捷。但国与国之间发展不平衡,法律制约也不相同,加上电子商务具有碎片化的特点,批量销售是销售的快捷方式,很大大单也会分解成小订单,支付也变成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在网络上具有开放性、便捷性,但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采取一定合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对中小企业相对文化水平不高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支付平台上买卖双方的各种信息都将被泄露或被盗,有可能导致空付、声誉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因为是跨国交易,网络监管相对困难,加上不能排除个别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故意泄露商业秘密。在互联网上,信息的不对等性,也无法保证双方所填写的信息真实性。信息的不确定性使得跨境支付平台更难验证买家和卖家的身份。这种信息漏洞就有可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伪造海外商家身份,利用虚假的供求信息诈骗。跨境电子商务,各个国家都把本国的商户利益放在首位,政策也偏向本国商户,一旦发生相关经济纠纷,国内商户往往面临就是罚款、冻结甚至封号,国外商家如何应用的是信用卡支付的,还可能面临着退款、信用卡被盗或到货得不到款,甚至还可能面临着巨额罚款,让中小企业走到破产的边缘或直接破产。如果和国外商家打官司,又可能因繁琐的程序、国外的语言环境和难以维系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得不放弃申诉机会,承担不该有的损失,进而退出国际市场。

(三)海关监管难度增加,造成很多避税和逃税

跨境电子商务目前主要的消费群体是个人或小批发商,他们的订单通常具有敏杂、运作周期短。通过传统的海关查验方式,对海关成几何倍增长繁琐工作,无疑增加监管难度和通关成本。这种碎片化电子商务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灰色地带。如为了逃税,以样品或礼品的方式出现。个人卖家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甚至进行非法购买和走私活动,以避税和逃税。

(四)高级跨境电商人才相对匮乏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需要拥有具有熟练外语、计算机知识和外贸知识的复合人才越来越多,这对传统外贸人才提出人的挑战,熟悉贸易国的语言、了解贸易国的风俗习惯,根据贸易国的风俗习惯融入产品之中;精通计算机知识,对电子贸易在网络上第一时间做出恰当准确地回复,加上专业知识的加持,来更好地适应高效、多元化和全天候文化带来的电子商务的能力。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五)信息安全机制有待完善

业务模型的虚拟化是电子商务的一个主要特征,这意味着默认情况可能发生在业务活动和事务过程中。由于信息安全机制的不完善而造成的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外,由于信息安全机制不完善,存在企业重要财务信息被盗、丢失的潜在风险。首先,网络黑客的攻击窃取了公司的机密信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网络黑客的攻击使公司的机密信息被盗。使用网上银行进行电子支付时,双方都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

(六)企业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80%以上的国有外贸企业主要从事初级加工,其经营模式相对简单,经常采用粗放、疯狂的经营模式。因此,虽然很多企业已经走出国门,但由于不了解贸易伙伴,一个是影响了企业在国际中的地位,另一个是只能赚取和国外相比云泥之差的利润,企业管理不够现代化,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在对外贸易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更不用说利用完善严格的制度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了。

(七)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滞后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一些法律制度必然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电子商务立法的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发展,甚至有些领域或环节是空白的。相关法规制度的缺乏,很容易导致参与者的违约,最终导致市场的正常运行失灵。

五、电子商务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现在很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仍然需要厚实化,增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良好的电子商务创造必要的快速、稳定的网络环境。进一步引进新的技术与设施,与国家的北斗、5G技术得到快速应用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降低企业的网络应用成本,同时提高网络平台的稳定性、快速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多向功能,让网络做到物尽其用,提高综合利用效率[5]。适应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达到国际贸易所需要世界先进水平上,能够跟上国际贸易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网络平台和电子商务的需求。

(二)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性能

目前很多电子商务平台都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隐患,给用户带来不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在虚拟化和信息业务模型下,平台的安全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中,需要一个健康、安全、有效的网络环境来规避风险,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中,我们需要注意基本的技术支持,如网络安全、身份认证技术、数字抽象技术、病毒防护技术、防火墙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虚拟交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保证商业活动的严谨性,有效维护交易过程中的客户隐私和企业机密性。加强安全技术的研发,有效地将新的网络技术应用到整个电子商务系统的平台建设中。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网络平台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具体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加强平台网络环境的安全性,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网上交易风险。在电子商务应用中,技术人员应注意网络安全,加强技术支持,如平台防火墙。此外,还需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三)传统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有效融合的优势

从长远来看,传统的国际贸易将一直会产生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有必要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的优势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国贸易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贸易的高效发展。在发展电子商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鉴传统国际贸易的管理经验,促进电子商务的管理,还可以与传统企业有效合作,为所需的商品供应提供更稳定可靠的渠道。

(四)各类企业应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的参与是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必要保证。目前,我国部分企业正处于信息化的关键阶段,在员工管理机制和管理理念上还存在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过渡不合理,企业缺乏主动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分析,我国只有9.98%的大中型企业具备初步的信息管理功能。在这些企业中,计算机仅用于处理公司文件和财务,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因此,各类企业应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各企业的发展。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电商进行相关培训

为了更好的发展电子商务,我国需要做好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计划。首先,在人才培养上要强调以下两点:第一,高校必须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促进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有效促进他们的发展。在电子商务领域。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知识,在相关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其次,政府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大对电子商务政策的支持力度,使网络真正覆盖全国,建立良好的网络基础。我们还需要推动新的物流交易方式,以改善中国的物流。

(六)加强政府的调控作用

电子商务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贸易体系。在进行贸易交易中,双方能够及时深化对真实内容的管理,使电子商务逐步成为一个大型的系统项目。该系统涉及海关、交通、安保等行业。只有及时加强相关部门的政策调整,深化管理的深度,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流程。管理如此庞大的系统需要各方的充分合作,而适当关系的科学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加强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管理

在业务发展中,他们通常有自己的业务领域。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公司都是业余的。电子商务所体现的缺点是规模不足,技术和管理系统不发达,网络平台的出现,使许多企业能够寻找商机。但由于自身开发、销售模式与网络平台缺乏联系,无法通过电子平台形成新项目,整体利用率将大大降低[6]。为了保证企业合理利用电子商务,需要建立独立的项目管理机构,完善自己的网上销售团队,结合自身特点和专业的销售能力,避免小规模经营造成的危害。

(八)建立现代信息物流体系

在B2C和O2O营销模式下,物流体系已成为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物流不再是单一的配送或运输,而是包括现代仓储、货运、运输等综合配送模式。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物流理念和物流模式,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信息物流体系,努力构建现代信息物流体系。例如,中国邮政局在重点领域建立的即时通知机制和商业快递服务机制在我国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效显著。然而,我国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物流配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完善,以建立一个现代化、高效的信息物流体系。

(九)有效整合传统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

传统的国际贸易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国际贸易的优势相结合,将提高我国贸易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贸易更好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应该加强合作,促进各国的统一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电子商务贸易的发展,我国必须积极转变国际贸易发展战略和理念,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商品贸易的成功率。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为我国国际贸易的高质量、高效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它的逐渐兴起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它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巨大变化。为了使我国的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获得更多的利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我国的国际贸易,并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玲.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金融经济,2017(20):29-30.

[2]潘臻林.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7(23):43-44.

[3]张林青.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纳税,2018(9):217-243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温州;鞋业;国际化经营;SWOT;对策措施

引言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发达国家都在思考如何继续发展一些制造业,即如何把金融的发展落实到实业上来。在这种趋势下,作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企业因而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温州享有“中国鞋都”之美誉,其鞋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制鞋业的发展状况,是中国制鞋业的一个缩影。

截止2011年,温州有鞋企近4000家,从业人员40多万,鞋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以上,其中驰名商标的鞋企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温州鞋企的外贸依存度高,据调查,约有45%的鞋企外销比例占到了企业总销售额80%以上,因此,国际化经营环境的变化,对温州鞋业的影响很大。

目前温州鞋业国际化经营方式通常通过三种渠道:直接出口、国外投资办厂或收购以及OEM代工。比如东芝鞋业采取直接出口,办贸易公司,以了解市场,积累资金,选择产品为突破口;好兄弟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成为中国第一家实行此经营方式的鞋企。

一、温州鞋业国际化经营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完整的产业链

温州鞋企走的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道路,它已拥有完善的鞋业生产链,鞋机、制革、皮化、鞋材、鞋楦、会展等行业配套齐全,其规模也已超越本地制鞋企业的需求,有实力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2012年奥康鞋业的成功上市,意味着A股市场上出现了第一家专注于“皮鞋和皮具产品研发、生产、分销及零售业务于一体”的上市公司。

2.劳动力成本低和价格低

温州鞋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低成本优势,而这一优势又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低成本上,如在中国一个制鞋工人的月工资为3000,而到国外就要翻一番。因此,低成本是温州鞋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温州鞋企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

3.经营灵活

温州鞋类的销售渠道是通过专业市场为主转变为以销售和连锁专卖为主,并在世界各地开设专卖店或内外市场相结合。这种特殊的、低成本的网络营销方式有助于温州鞋业的出口并打入国际市场。据海关统计,2011年,康奈皮鞋外贸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40%,平均出口单价达到25美元,比温州同类皮鞋出口高出一半左右。

(二)劣势(weakness)

1.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温州鞋企主要是家族式管理,表现为温州多数中小企业的原始创业大多以血缘、地缘、情缘为纽带合作投资的。但是,当企业规模迅速扩大、边界迅速扩张而实行国际化经营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就不能有效地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

2.融资困难。由于我国现行融资制度存在缺陷,温州鞋业融资困难问题日益突出。为此一些温州鞋企试图从转型中找到出路,却导致资金链断裂。据统计,2011年第三季度爆发的包括俊朗、新耐宝、巨邦、耐当劳等12家温州鞋革企业负责人在内的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更将温州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推上风口浪尖。

3.温州鞋业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海外,温州鞋基本是地摊货、超市货,以1/3发达国家的价格占领市场,但以来样模仿、来料加工、复制仿冒为主。很少企业是通过专业设计,主动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因此,温州鞋业要走向国际化还要很长的一段路。

4.缺乏国际化营销运作能力。要打造国际化品牌,除了有创新的产品,还需要市场营销的不断运作。这就要求企业借助媒体、广告、渠道、政府外交等多方面的外力。而目前,绝大多数温州鞋企的国际化经营还局限于产品的出口阶段,整个市场的整合营销创新能力寥寥无几。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市场经营机制优势。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温州鞋企已经具备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能力,且对开拓国际市场有强烈的紧迫感。在国际经济大循环条件下,温州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将显现出新的和旺盛的生命力。

2.国际化经营市场。温州鞋业国际化经营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而随着国际化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灰色市场”也被开辟。如据统计,2012一季度温州瑞安安全鞋出口拉美共10个国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个国家:玻利维亚、多米尼加、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而不同于其他鞋企,温州好兄弟鞋企也成功进驻印度市场。由此可见温州鞋业的国际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四)威胁(threats)

1.反倾销、贸易壁垒方面。在反倾销和贸易壁垒的持续影响下,温州鞋类出口受到较大冲击,整个鞋业发生诸多变化。2006年至2008年,欧盟的反倾销措施,对温州皮鞋出口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截止2011年,欧盟才取消反倾销税。业内表示,尽管反倾销措施已终止,我国温州鞋企或将迎来“小阳春”,但是仍需要警惕鞋业内部用空余出来的利润大打价格战,有损产业发展;同时以防欧盟的进口监控,再次陷入欧盟反倾销陷阱。

2.成本上涨、制鞋业的国际转移以及上市并购等是制约温州鞋企海外经营的主要因素。由于猪原料皮的价格上涨和国内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制鞋行业的产能也不得不进行地区转移,进而使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缩小。

二、后危机时代温州鞋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分析

(一)从温州鞋业企业的角度

1.转变经营观念

温州鞋企应转变经营观念逐步实现出口增长方式从低价、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提倡以质取胜。

首先,企业应巩固美国市场,扩大欧盟市场占有率,并积极开拓俄罗斯、非洲等市场。其次,企业应加强对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建立跨国经营机制,导入国际营销理念,大力提升国际化营销运作能力。最后,鞋业企业应实施多样化经营,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2.开拓国际市场新通道

由于中国制造的一双半成品皮鞋出口关税少于成品鞋关税,为降低关税,大多企业会进行境外半成品组装。例如,企业将半成品鞋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园区内完成组装,就可以打上“MADE IN RUSSIA”,不仅可以安全地在俄罗斯市场销售,还可以发往欧盟各主要市场销售,也不必担心”反倾销”之类的问题。并且,一双鞋销往俄罗斯的关税成本最少降低70%。

3.开发境外加工区域

如何规避贸易壁垒,让温州产品顺利地走出国门,催生了海外建设工厂的新思路。例如康奈集团在俄罗斯远东经贸合作区、前江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的越南龙江工业园相继成功入围国家第一、二批重点境外合作区项目。

4.改变投资形式

目前的温州鞋企的投资已从当初的境外办市场和设立贸易机构发展到办厂、资源开发、收购兼并、融资上市等多种形式并举,一批境外投资的成功典型脱颖而出。如哈杉鞋业在意大利收购企业,初步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奥康、康奈等知名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设立海外品牌专卖店等方式,提高自主品牌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大大提升了温州鞋企自身的技术和品牌实力,促进了温州企业开发发达国家国际营销网络的步伐。

(二)从政府的角度

区域性经济保护势力日益增强,直接关系到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利益,温州鞋业作为主要的出口产品,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因此政府应鼓励、引导企业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加强对制鞋产业的引导和调控,整顿经营秩序,切实改进政府职能,完善反倾销立法体系。此外,还应大力发展专业性大学和专业培训,满足鞋业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从商会、行业协会的角度。

商会、行业协会应致力于加强制鞋企业自律行为,建立反倾销调查的顶警机制,保证出口增长良性发展,同时还应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同欧盟或他国的贸易纠纷的解决,领导企业应诉欧盟或他国的反倾销调查或指控,并逐步引导企业建立破解国际贸易争端的新思维,与外国当地同行达到“双赢互利”、“和谐竞争”和“共促合作”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乔勃.基于全球价值链温州鞋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杜凤.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出口贸易政策[J].学术期刊,2010(4).

[3]黄甫.温州鞋企国际营销状况及对策探讨[D].温州:温州大学,2010.

海关企业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贸易;就业效应

对于中国在现阶段是否应该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争论由来已久。一方认为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三低一高”产业,属于夕阳产业。这种观点的流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达到最盛。据海关统计,2008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减缓,其中鞋类出口增长率较同期降低13.1%,玩具降低16.3%,服装回落21.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中国主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的比较优势在近些年开始减弱。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中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而且远没有达到饱和,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那么,中国现阶段是否应该开始逐步放弃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进入“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时代”?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特殊重要性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自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起步发展腾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很长时间内其对我国经济的特殊作用仍不可忽略。这主要表现在:

1、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经济起步的基石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每一个国家都是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逐步向横向和纵向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成熟的全面的经济体。亚洲“四小龙”是个典型案例。20世界50年代末,亚洲“四小龙”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此期间美国半导体行业的工资是香港的10.3倍,韩国的10.2倍,新加坡的11.6倍。“四小龙”正是以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实现经济的腾飞。[1]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起步也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之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龙头,到9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达到空前的60%。根据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阶段,目前乃至2050年之前,中国在劳动成本上仍将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所以中国不应弱化反倒应该围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其优化升级。

2、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巨大的就业效应

相对于其他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量的能力十分突出。据测算(李世军2010)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企业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企业的2.5倍,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大企业的10倍以上。201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1842万人,占全国就业总量的28.7%。其中制造业的城镇就业人数达到3637.2万人,占第二产业中所有行业城镇就业总人数的1/4左右。另外据统计,目前我国1/3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剩余劳动力1.5亿人左右,2005年至2015年,全国农村要新增劳动力6300多万人。目前,全国青壮年农民4亿多人。要吸纳数量如此庞大的劳动力,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就需要长期坚持发展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

3、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出口贸易的稳定器

全世界对我国的服装、玩具、鞋包等商品的需求量依然很大。正如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费希尔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奥德特·申卡尔所说的“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很多行业中,尤其在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仍处于全球主导地位。”世界上70%的玩具、60%的自行车、50%的鞋、1/3的箱包都在中国生产出口,可见我国在劳动密集产品市场的优势和美好前景还是十分明朗的。同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中占到近40%的比重,其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具有稳定的作用。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对外出口量急剧下滑,但几个月后,正是家电产业、服装产业、制鞋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反弹支撑了中国外贸出口的恢复。整个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在国际竞争当中的强项,这个趋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改变。[2]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一种产业类型,对我国经济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影响深远。因此,任何想要抑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思路都是不科学的。

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已经经历了以农产品和加工品等初级产品为主(建国以来至1978年)和以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1978年至1992年)这两个阶段,目前处于以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区段为主的阶段(1993年至现在)[3],这一阶段,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逐步下降,从1995年的60%持续下降到2010年的40%左右,虽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例下降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外出口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1)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粗放性发展模式。这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受人诟病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一技术含量过低。劳动密集型与科学技术并不冲突,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样可以依靠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率,压低成本。在现代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使产品在拥有人工成本优势的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附加值。二缺乏品牌营销理念。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60%以上从事的是附加值低的加工贸易和装配业务,缺少自主品牌。以我国纺织品为例,目前我国的纺织品的出口量世界第一,但出口总金额却只排在世界第四、五位,平均出口服装的价格不到法国的1/10。

(2)劳动力成本、能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冲击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自2004年中国部分沿海城市出现用工短缺开始,“用工荒”问题已越来越严重,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多个城市出现用工荒,企业被迫加薪留人,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巨大威胁。水、电、煤、石油等能源价格的上涨也极大冲击劳动密集型产业。

(3)人民币的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具有抑制作用。虽然我国政府极力维持人民币的稳定性,但是人民币的升值幅度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从2005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经过819.17、797.18、760.40和694.51元人民币直到目前的682.8元。而有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我国企业出口销售利润率将下降4-6%。我们应该看到在目前的汇率水平下,很多规模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摇摇欲坠,面临倒闭风险。因此长期来看,人民币的升值的负面效应将会逐步蔓延整个产业,对原就是低利润率经营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是毁灭性打击。以往劳动力成本占劳动密集型产品总成本高达40%-60%的比较优势已经成为过去时,必须抛弃严重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理念,结合最近科学技术,运用先进管理理念,提高生产率,降低产品的成本,建立起新的比较优势。

(4)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血脉,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要适应市场新环境,摆脱严重依赖廉价劳动力的现状,建立新的比较优势,充足的资金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一般上浮20%-30%,加上登记费、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等,估计中小企业的融资总成本高达12%,比大中型优势企业的贷款成本高出一至数倍。据调查,目前珠江、三角洲的中小企业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1%,国内先进水平占41%,[4]国内中等水平的占47%,由于其利润不高,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很多银行出于资金的效益和安全性考虑,对这些中小企业的放贷极为谨慎,更增加了融资难度。

(5)难以适应国际贸易中形式更加多样化的针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限制壁垒。这些限制壁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胡贤芳(2004)指出仅在2003年上半年,中国受到12起反倾销,在 WTO成员中排名第一位。美国商务部裁定中国电视机生产向美国倾销,四川长虹倾销幅度为45.87%,TCL和康佳分别为31.35%和27.94%,厦华为31.35%。二是近几年新出现SA8000认证。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CI组织声称取得此认证可以减少国外客户对供应商的第二方审核,节省费用,还可以使消费者对产品建立正面情感,使合作伙伴对本企业建立长期信心。但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好处不少的认证对于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来说却是致命的。实施SA8000的认证和维护,需要企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申请和更新,如果企业按SA8000标准执行,某些劳动密集型生产商的平均人力成本会上升50%-100%,如此大幅度的成本上升几乎宣判了很大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死刑。

三、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的措施和建议

1、从宏观上说,在中国,政府政策的倾斜往往是一个产业兴衰的重要推手。这就决定了政府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做到:

(1)针对劳动密集产业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政府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自主创新,引导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2)针对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政府部门要及时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和劳动力供需信息,引导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并在加强中西部基础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向劳动力价格更加低廉的中西部转移;

(3)针对人民币升值的负面效应,政府应该完善可以防范人民币大幅升值风险的金融支持体系,健全信用保险机制,扶持资金链相对紧张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4)针对中小劳动密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倾斜,鼓励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中小银行如宁波银行等的发展,同时对产品无市场、经营无效益、严重污染环境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应依法强制其关停并转,以扭转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体效益低的局面;

(5)国家政府应该运用政治外交手段同主要贸易国促进交流与合作,为本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国营造一个良好的贸易环境,在本国产品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一方面鼓励引导国内相关产业自发形成谈判组织,另一方面要积极同贸易国进行交涉,正确处理贸易摩擦。

此外,政府要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法规政策,颁布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和技术规范标准,鼓励自主创新,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时进入或退出有关市场和领域。[5]

2、从微观角度上看,企业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升级的主力军,企业应做到:

抓住国家产业调整契机,大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利润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注重品牌营销,明确公司目标与战略,标准化公司内部管理组织和部门职能划分,建立起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强竞争力的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要建立起强大的行业联盟,一个团结的行业同盟对于保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整体发展以及解决国际贸易中的摩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