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第1篇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推行。学校从“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视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福鼎一中校园信息化教研管理中心”,制定理念领先、符合校情、操作性强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方案。学校专门划拨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实行“有成果表彰,有责任担当”的物质精神“双奖励”奖惩推进机制,保障软硬件环境建设,努力创建信息化“智慧校园”。

落实工作方案,规范过程管理。学校遵循“统筹部署、分类指导、注重应用、协同创新、特色发展、辐射带动”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立足学校自身需求和特色,有效落实试点工作方案。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领导排查、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外出考察对比等方式,定期研究试点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服务教师学生,促进水平提升。近年来,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拥有教育信息中心主控大厅、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微信平台和微官网、校园无线网络平台、数字化的省级示范图书馆等设施。陆续启用办公自动化信息综合平台,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曾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互联网 + 教育”策略,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以上教育信息技术课题研究。多位教师获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福建省“微课堂”评选活动一二三等奖,入围福建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展示。学生信息技术作品曾荣获卢嘉锡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奖、省信息学竞赛大奖等,并有发明专利。

致力模式探究,彰显示范引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形成了“智慧校园+智慧人生”的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已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教育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学校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教师专业发展和谐氛围。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第2篇

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校园

市梅苑学校校长段红波,刚刚被淮北市推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新闻人物”,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的他深知,从一所农村学校发展起来的梅苑学校,只有把信息技术真正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应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大力构建智慧型校园,才能打造出梅苑学校自己的品牌。

梅苑学校针对本校特点,确立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梅苑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等活动移植到一个数字网络空间环境下,从而达到提高梅苑学校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教学质量、科研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并最终将梅苑学校构造成为一个数字空间下的虚拟校园,使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

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校园安全、德育工作及家校互动等方面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及信息化应用层次,制订出台《淮北市梅苑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智慧校园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教学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德育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后勤管理工作小组、信息化教育资源应用工作技术维护小组、教育信息化应用智慧办公及档案资料工作等多个小组认真落实方案实施。

五个一体智能化工程

2013年,学校建成了皖北地区首家高规格的录播室,75个班级“班班通”建成并全面投入使用,学校全面改造校园网站,将校园网络宽带升级到100兆。规划建设独立的内外网服务器,将视频服务器与网络进行整合,最大限制发展网络宣传及资源共享的功能。

学校一方面充分依托现代信息通讯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等技术,或以其它各类教育资源库为依托,多种途径开展学校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和使用,同时又和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共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乐教云”教育云平台,构建出高效、便捷的学校信息化支持环境以及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体系。

为了建好智慧校园,学校实施了“基础设施、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教育服务、校园信息安全” 五个一体智能化建设工程。构建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使信息资源通畅到达管理和教学终端,包括校园网站、学校“班班通”、学校计算机教学机房、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电子阅览室建设,实现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校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学校数字图书馆、录播室、电子阅览室,实现了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覆盖中学部和小学部的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以及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学生智慧学习系统等其他教育服务管理在内的统一电子校务平台,实现了教育管理一体化;以省市“校安系统”为基础,构建学校的统一的校园安全工作应急反应系统、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实现了校园信息安全一体化;建设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系统、校园教学管理系统、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学生智慧学习与评价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体系,实现了教育服务一体化。

信息技术助“同课异构”

为了更好地运用信息化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校管理,学校构建了多元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依托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联盟,定期选派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老师观摩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开展校际间应用信息技术“同课异构”活动和异地网络教研活动,邀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专题讲座,进行校际培训;根据学校各年龄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对全校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培训和层次培训;利用学校网站、淮北教育网、安徽教育网、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乐教云资源应用平台,引导教师积极进行网络教研。

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信息化资源教学应用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信息化教学课件评比活动,鼓励教师自制课件,积累学校的优秀课件,推荐参加各级课件比赛,同时推进学校的校本资源库的建设。学校开展聚焦信息化课堂“三课活动”,暨新招聘教师的“上岗课”、中青年教师的“评优课”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教学展示活动,并将优秀展示课拍摄成课堂实录,放在网络平台上“晒课”,供网络教研之用。

如今,梅苑学校将信息化应用囊括到教育教学、教科研、学校管理等方方面面,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便捷、教师教学更轻松、学生学习更快乐、学校管理更高效,建成了立足于以教师教学为核心的“助教”平台、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助学”平台和以数字化校园管理为核心的“助管”平台,实现了以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构建了以体现教育信息化思想和要求的信息化校园,同时实现了以网络共享思维为特点的管理模式创新,使学校的管理全部移植到网络环境下,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

信息化建设也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庞莹老师在2013年全国历史优质课评比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周伟老师辅导的学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电脑机器人竞赛,荣获小学组足球比赛“冠军”一等奖。刘婷婷老师荣获2014年淮北市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二等奖。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转变

21世纪,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规划中,提出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有待整合和集成;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可见,建立信息化机制、优化教育资源、整合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仍是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的思路逐步成熟,基础设施体系也初步成型,在具体运用中能够实施于多层面,具体有:

(1)校园网的建设、多媒体教学设施等一系列的硬件设施为学校信息化提供了保障。

(2)信息技术能够应用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管理中,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水平。

(3)信息技术以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在教学、教研中得以应用,促进和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2.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信息化的发展,要避免“重硬轻软”的现象,要能够充分发挥所投入设备的作用;在整个地区,要考虑各个学校发展的均衡性。

目前,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不到位。当前,评价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大多注重硬件方面,而设施的使用效率、资源能否充分共享利用,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信息化的评测等方面的薄弱,都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发展。

(2)不重视学校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合适的教育管理平台能控制和促进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教学信息化应用水平,可以使我们直观地把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调,循序渐进地发展。而分散的平台,会造成重复投入,数据不统一,信息、资源无法分享。

(3)缺少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或由商家推荐,或照搬其他同类学校的模式,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状况。

(4)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落后,缺乏专业的人才和管理机构,也影响了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

二、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新方向

2012年3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推出,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在规划中,影响我们建设思路的重要的一点是:要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是提升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教育服务和监管水平、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进程。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学校从建立自身的管理平台中解脱出来,开始把如何高效地发挥出所投入的硬件设施的效率作为工作重心。系统的搭建,与学校的硬件、软件、应用水平的建设是分不开的。控制好系统的建设和实施,就能掌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促进学校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现

如何高效地实施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我们各级部门造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要求我们及时转变工作方式,从被动转为主动,从等待变为推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这种压力是如何促使我们转变工作方式的:

1.对于地区教育管理部门来说,这种压力要求教育管理部门所承担的角色“从项目实施者向规划设计者转变”“侧重管理、应用、研究等”,围绕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规划和设计好整个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的步骤、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信息化应用的标准等。另外,还要针对不同规模的学校建立各类的等级标准,并以此分配建设资金或设施设备给予各类学校。这样,对均衡区域间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有一定的好处,也避免了资金的浪费。

2.对于各个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这种压力使得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点从硬件设施转向应用,学校管理者需要充分地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系统的核心,进而调整学校的管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并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增加设施,开展教师的各项应用培训,同时,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好科学的实施方案,形成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3.对于学校教职工来说,这种压力促使其不得不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来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求。通过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工作效率,也能让每位教师感受到信息化管理的益处。学校也可通过每位教职工的努力,来完善学校的信息数据。

4.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国家教育管理系统直观地了解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应用状况。通过不断完善各类信息化应用标准,来帮助学校提升管理水平及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有效地评价、平衡并解决学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加快了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通过它,我们可以督促各级部门认真对待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高效地发挥设施的效率;同时也可以帮助学校直观地分析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弱点。如果把教育信息化比作一个网络,那么,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条主干线路,完成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各级部门精心规划和设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学校教职工共同努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

教育信息化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外展示学校形象,连接社会,满足学生家长教育需求的重要窗口。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投入不足,设施落后,效益不高等一些具体问题,从而影响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那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宜昌市伍家岗区李家湖小学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制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等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运用,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满足师生学习需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改造升级,满足现代教育新需求

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依托程度越来越突出。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感到因认识不足,技术落后,使用不便等原因,学校原有校园网站和校园网等信息化设施已经很难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欲望,更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新要求。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破解这些难题。

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学校校长牟宗斌用极具智慧的前瞻性眼光,始终坚持一手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手抓教育信息化建设。他认为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第一资源,信息化是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此,他带领校行政领导展开教育信息化调研活动,举行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座谈会,广泛征求大家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亲自主持起草《伍家岗区李家湖小学教育信息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力求在校园内部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为计划、组织、管理与决策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手段;支持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为教师的备课、课件制作、教学辅助讲授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让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及时、准确、方便的收集、处理、传输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与互联网资源共享,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等教育信息现代化的工作目标,并提出了“硬件”与“软件”并重,开发与运用齐抓等具体要求,为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拟定出台《李家湖小学校园网站改造升级实施方案》,对原有校园网站的板块与内容进行重新规划和创设,保留和加强校园新闻、图说校园等师生喜闻乐见的传统版块,新增校长信箱、家教论坛等具有互动性的栏目,对学生作品、成长记录等内容全面整合为“德育之窗”,使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我为校园网站献一策”征文评比活动,动员广大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网站的建设中来,使校园网站的板块设置更合理,反映学校建设与发展更全面,突出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更丰富。请具有一定实力的专业公司技术人员,与学校计算机主管教师合作,对校园网站进行顶层设计打造,选择配置易维护、易升级、可扩展的配套软件,确保校园网站的高效运营,为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奠定了群众基础和技术保障。

借助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检查东风,对学校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网络等进行全面优化。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筹措资金100多万元,新增一个学生微机室,更换多媒体教室陈旧设备,全校22个教学班、科学实验室、音乐专用教室等功能室全部实现了“班班通”,大小会议室装上了视频会议设施,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开通了微博、微信、校校通等多个平台,创建了教研、家校交流、校园创作等多个QQ群,连接了《中国教育网》、《北京101网校》等一批知名网站,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平台应用多样化、办公自动化、管理智能化、教学资源化、教研区域化、学习远程化,进一步凸显了教育信息现代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 创新管理,适应师生学习新需要

学校教育信息化全面提档升级,为学校教育连接世界,教师教学借鉴名师,家庭教育联通学校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可能。然而,在校园网络等具体的运营过程中,却存在着管理薄弱,技术人员缺乏,利用率不高等一些实际问题。为此,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信息化网络管理,培养本土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校园网和校园网站的可靠、安全地运行和使用。

制定出台《李家湖小学校园网站管理办法》、《李家湖小学师生上网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科室、教研组和教学班,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措施,用制度规范师生的上网行为。同时,学校还制定完善了《李家湖小学教育信息现代化应急预案》,开展信息技术障碍解决办法现场演练,进一步提高了问题的应对能力,一旦出现突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还预留了学校信息化管理年度专项经费,为信息化设备添置、设施维修和技术升级提供了资金保障。

实行人机使用捆绑制,将教师使用的电脑进行编号注册,建立教师电脑使用档案,机随人走,谁使用,谁养护,谁负责,增强了全校教师爱护电脑、正确使用的责任心。对学生计算机课堂学习,我们实行授课时段制,通过学生上机记录卡,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实况,随时纠正学生学习使用电脑的不良行为。同时,我们还通过普法专项活动,对师生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师生自学维护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文明上网,正确使用网络。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本校的技术骨干力量。我们实行“一主三副“人才培养制,即一名首席主管教师、一名主管教师,两名助手,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使用和维护人才梯队,无论计算机老师怎样流动,都不影响学校信息现代化的运行和管理。为不断提高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定期安排他们到北京、武汉等地参加信息现代化技术学习培训,到市区信息现代化先进学校参观访问,与北京101网校建立互动关系,进一步增强了计算机教师和信息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同时,学校还通过环境上宽松、政策上优惠、工作上支持、职称上倾斜、服务上到位等具体措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让他们学有所用,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推动学校教育信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中的聪明才智。

成立以学校党支部副书记为组长、校办主任为副组长的校园网站运营管理工作小组,将网站版块的内容落实到校办、教导处等七大部门,全权负责学校的信息与管理。我们建立信息实名制和登记制,严格信息审查制,坚决杜绝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影响学校形象的负面信息,明确了网站负责人、各版块的权利和义务,提出了信息要快、内容要新、活动要实、数字要准、语言文字要规范等具体要求,使校园网站成为学校、社会和家庭互利互动的有效平台。

三、浓厚文化,促进师生成长新平台

教育信息化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而且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给传统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拥有知识信息的垄断地位不仅被打破,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创造力,主动性更是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形成平等互利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教育信息化又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融合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如何引导教师、学生和家长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成为我们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让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潮流。我们在微机室、多媒体演播厅挂上“计算机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信息素养要从小培养”、“ 让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师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等宣传标语,在主教学上挂上“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等宣传横幅,并通过主题班会、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校刊校报大力宣传教育信息化知识,突出在信息时代寻获信息、评估信息、应用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班班通”展示教育信息化的无穷魅力,努力营造人人学习信息技术,人人应用信息技术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师生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兴趣。

推广普及基础知识,让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基本能力。我们分别举办教师和学生家长计算机学习培训班,规定每天下午4:00以后为教师专门学习时间,特聘区教育装备站专家和学校信息技术首席教师为全校教师授课,现场解答老师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推出了计算机学习签到制,做到人人学习一个不漏掉,推出学习考核过关制,做到人人掌握,个个成能手,基本实现了“老年教师学会、中年教师学好、青年教师学精”包教包会的培训目标。家长培训,我们则通过家长学校平台,采取发资料,集中授课,现场操作等措施,实现包教包会的培训目标。同时,我们与“班班通”推广安装公司联合举办了四期电子白板使用培训班,根据班主任、语数外等学科教师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授课内容,并进行了现场互动,使全校50多名教师全部学会了电子白板的应用。

开发教育信息资料,让信息化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平台。我们成立了信息资源开发小组,分别开发了学科教学资源、教育管理资源、教师备课系统和相关网站资源,资料库的全部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络进行远程传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检索、查询、阅读和学习习惯。教学信息资料库的信息资源主要包含了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等类型。静态信息包括文本、图表、图片、档案材料等常规教学和管理内容;动态信息包括有关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各种新闻、消息、时事、通讯以及各类时效性教育动态等。多媒体信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为一体,构成了校园网多维的或虚拟真实的学习空间环境。教师充分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组织课堂教学,创设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情境,在互动、网络、情境上下功夫,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丰富的教学形象,促进教学内容形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质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助手,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着力构建课堂教学文化,让信息化成为师生的共同生活经历。我们用文化提升信息化水平,从形式走向内涵发展,备、教、批、改、辅信息化不再是常规工作的简单落实,而成为教师主动学习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成为对学生幸福的最大关照,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经历。我们提出了“合格+风格” 的推广应用目标,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在课堂调整,教育机制,教学智慧的条件下,创新方法,形成各自不同风格,人人都有一手“绝活”,在校内或区内都有一定的话语权;我们进行两个专项研究,即教师巧用,学生会学,探索巧用和会学互动发展机制,营造教学相长的氛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组建三个教学沙龙,即语文、数学沙龙和英语教学沙龙,联合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教师,通过讲座式、茶座式,教学欣赏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信息化文化的构建与研讨,做到专人担纲,定期活动、定期总结、定期考核; 我们开展四大检查评比,即课前教材与信息技术的配套准备检查评比、课中教学信息化应用实况检查评比、课后作业批改检查评比、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检查评比,通过每周常规检查,每天专班巡视,每月结果反馈,推动信息化课堂教学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在效果的检查评比上,我们除了常规性的课堂学习抽测,作业展评外,还进行了同年级、同学科不同班的教师交换教学,检验教师巧用,学生会学的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情。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资源;资源共享;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44―04

一 问题的提出

以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善着教育教学的环境、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教育信息化的范围逐渐拓展、进程逐渐加快、成效逐渐显现。在教育部“校校通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各种规模的校园网、教育网正在迅速地建设和发展中,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与此同时,各级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努力使教育网摆脱空洞、无用的闲置状态。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基于各种建设方案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正逐步完善,教育信息资源也正在教学、科研及教育管理等各方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育信息资源库是承载教育信息资源的实体,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方案直接影响到整个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和利用,是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方案设计还处在探索阶段,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复杂不一的国情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我们亟待一种符合国情、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教育信息组织方式。校园网作为当前学校教育普遍采用的教育信息资源承载平台,校建教育信息资源库自然成为人们最关注的教育信息资源组织方案之一。而共建中心资源库这一方案更加符合新的信息资源建设理念,也必然引起一股研究和实践的浪潮。本文试比较二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方案。

二 校校建库和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的比较

1 建设理念的比较

校校建库方案(如图1所示):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基于各自校园网的符合该校师生的教育信息需求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各校资源库由校园网接入区域教育主干网,达到分别建设,共同交流的目的。

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如图2所示):以县为中心,集中资金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方案。具体方案解释如下:以县为中心,集中资金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各级基础教育学校不断扩充和丰富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促进均衡发展;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协调发展。[1]

校校建库方案是由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分别投资,由学校自行建设、管理,库内资源的建设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本校教职工、学生的需求,在区域内的各部门、学校可以通过教育主干网互通有无。而城乡共建共享方案,则一改以往校校建库的资源建设思路,采用集中投资、建设、管理、高度共享的区域资源配置方式,资源库是面对整个区域教学、管理需求,集合各校特色资源于一体,在区域内构建和谐、公平、高效的资源利用平台。

2 经济效益的比较

政府用于教育的投资必须要重视经济效益以求得持久的发展。用最少的钱办最优质的教育,是我国国情所要求的。从经济的角度来衡量资源库建设方案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前期的投资,二是日常的支出。

试想,如用500万元用于投资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区域内有10所高中需要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按照校校建库的方案,将资金平均分配到每所学校,每个学校都只有50万元的建设经费。每所学校建立的教育资源库都必需从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到每一门课程的教案、试题、课件一一做起。那么可想而知,真正用于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符合个性需要的教育信息资源的经费则少之又少,这样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会造成各学校、地区在教学资源、人力、物力上的巨大浪费。而学校资源库的日常支出,如资源库的扩容、网络硬件的维护与升级及日常管理等费用,则成为了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一大负担,长此以往将难以维持。

如果按照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以县为中心,集中所有500万投资经费,架设区域教育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并且统一建设大型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这样,同类教育信息资源只需要制作一次,更多经费可以用于建设和维护小型教育资源库所不具备的、较为稀缺、难以维系的教育信息资源,使每一分钱都用到增加资源数量、提高资源质量上去,从而使经费利用更加合理,投资效率更高。资源库日常的升级、维护、管理的费用由政府部门统筹支出,不仅大大减轻了学校的负担,而且确保了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公平共享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

3 管理效能的比较

有效的使用源于有效的管理。为了避免资源库作为一个评价学校、评估当地教育发展水平的摆设,在建设信息资源网之后,更要重视日常的网络维护及资源管理的工作。[2]要保障一个教育信息资源网正常、高速、安全的运行,并且能够做到危险预测、故障报警、故障恢复,这对于一个学校的人员素质、设备性能、资金投入都是很大的考验,更是要求管理者有良好的指挥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许多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仍旧力不从心,那些较为落后的农村学校更是不堪重负。与网络管理一样,资源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资源利用率。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对教育信息资源的管理还较为随意,对资源的命名、分类及资源的组织、加工方式只是依赖管理者个人的认识,没有固定的标准。[3]每个学校对资源的加工标准、分类组织方式各不相同,无法统一,这将直接影响教师、学生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以中心资源库作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网的逻辑中心,区域内的学校通过教育主干网接入中心资源库,这种组织形式大大减轻了学校的管理负担。集中建立中心资源库不仅可以确保管理者的高素质,网络基础设施的高性能,技术人员的高技术水平,同时可以统一规范资源管理工作。高质量的网络环境,为整个区域的教育部门、学校提供了通畅的资源获取途径,而资源加工分类的标准化及组织管理的有序化,更是在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之间打通了一条无障碍的交流渠道。通畅的资源获取途径及无障碍的交流渠道无疑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新铺平道路。

4 资源质量的比较

资源库的丰富程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量,二是质。所谓量,指的是库内资源的存储量,质则是指资源形式的丰富程度。目前,学校建立信息资源库,主要是通过购进各类现成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同时组织、鼓励教职工自主制作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信息资源。但是,学校所拥有的资金有限,能够买进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不多。学校的资源建设水平较低,所制作的资源大多是以文字呈现教学内容的HTML和PPT格式,这些资源只是文字教材、资料的电子化,提供的往往只是单一的具体的服务,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3]

要想不断的扩充资源数量,同时保证资源质量,不仅要有雄厚的资金保障,买进大量的数字化期刊、文献资源库等,更要做到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激发更多资源的创作,促使教育信息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从制作、积累、使用到创新再生的良性循环。区域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库就可以保证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从而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创新,学校、教师、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参照素材,就可能产生更多的新思路,促使更多新内容、新形式、新风格的教育信息资源的不断涌现。之后,这些新资源又不断的积累、整合进中心资源库中为他人所交流共享。这样的教育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不仅使中心资源库更加有活力,更是激活了该区域的教育信息化事业。

5 使用价值的比较

为使用者提供所需的资源是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基本使用价值,除此之外,一个优秀的信息资源系统还能够以其多样的资源和优质的服务帮助使用者更加合理利用资源,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理论上,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但实际上,校园资源库难以提供足够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交流渠道,教育信息资源从数量、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多种需要。如果找不到所需资源,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制作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若资源数量有限,缺乏同类资源的比较,则会不加思考的拿来就用。这样大大影响了教师使用教育信息资源的积极性和教学信息资源的使用效果。而对于学习者而言,没有良好的学习资源的支持,自我学习、自主学习就成为空谈。如此被动的信息资源使用方式必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是不符合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要求的。

集中建立区域共享的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不仅是教学材料的汇集,更是教学中的创新作品的孕育温床;不仅是新的教学媒体形式,更是新的教学传播系统。中心资源库能够为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教育信息素材,解放重复制作基础性资源的时间、精力;中心资源库能够提供形式多样的资源,帮助教师、学生一改以往的“拿来就用”的信息使用方式,让使用者提供可以对资源进行鉴别、比较、分析,更加合理的利用资源;中心资源库能为使用者提供交流、共建的平台,激发教师、学生创造思维。

三 校校建库与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的比较结论与启示

1 比较结论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共建教育信息资源中心资源库方案与校校建库方案相比:经费利用率达到最优化;资源充足、多样,符合用户需求;资源组织规范有序,便于交流共享;同时符合地方现实情况,最大程度的整合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实现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具备可行性及推广意义。

2 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方案的启示

(1) 开放学校教育信息资源,扩大资源共享范围

2008年11月底教育部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加强与农业、劳动、财政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为返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现在,学校不仅担负着学校内部的教育,也逐渐承担起周边地区的公共教育、社区教育以及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责任。因此,加快开放学校教育信息资源为周边地区教育事业共用既是当前形势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信息资源库的构建应该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信息资源为学校所专用的传统障碍。在网络硬件方面,集中经费建设基于教育主干网的大型资源库,覆盖整个区域,网络扩展性强,降低各校各部门各自建库的负担。从投入经费上看,中心资源库的建设工作由地方教育局主办,在资金上可以与其它各部门协调与分担,共同建设、管理资源库。同时,构建合理资源共享机制,通过权限管理将不同内容的教育信息资源面向各类用户分别开放,以保证不同的用户群对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这样,让教育信息资源库不仅为学校教育服务,同时使其它形式的教育受益,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将教育信息资源的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力、推动力扩大到学校以外的教育事业。

(2) 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教育机构之间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的分享教育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必然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即使在县城的学校,也存在重点院校和一般院校的区分,这些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

区域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应当更具体地考虑地区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这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获取教育信息的公平程度。除了学校之间开展各种协调、帮扶活动之外,通过优化区域教育信息资源配置让教育信息资源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的公平共享。通过共享平台交流资源建设成果及教学经验,促进教育工作者不断进步、自主创新,以此缩小各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差距,使不同学校学生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比起小范围的独立建库,更需要扩大信息共享、资源公平的范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在各个学校内乃至整个区域的等质等量的公平共享,更有力的推动区域教育公平的发展。

四 结语

区域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环节,“零建散用”是不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的,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才会带来最大的效益。在积极推广共建中心资源库方案的同时,我们不该一味否定基于校园网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而应根据具体需要,结合二者优势,以区域教育信息中心资源库提供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为基础,同时鼓励符合学校需求的校园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从而在满足各类用户对教育信息资源共性化及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区域教育信息资源整体质量和共享率。

参考文献

[1] 熊才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城乡共享[M].武汉:科学出版社.2008(12):48-50.

[2]寇凤琳.浅谈校园网的管理与应用[J].成功(教育),2007(2):194-195.

[3] 马秀峰,亓小涛.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3):55.

[4] 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8):32-35.

[5] 柯和平,李春林.基于网格技术的区域性教育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63-68.

[6] 傅毓维,郑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71-74.

[7] 宣绚,程建钢,王学优.标准化基础教育资源库的研究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4):55-58.

[8] 郑勤华,陈 丽,李爽.关于远程教育资源标准及资源库设计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2(6):31-34.

[9] 区建峰,何克杭.支持新课改的区域性网络教育资源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6(4):69-75.

[10] 张鹏,刘宇.对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1):58-59.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师;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53-04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顺理成章。从“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到“班班通、校校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再到国家提出的“三通两平台”建设,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呈现迅猛发展之势。自2012年国家提出“三通两平台”,我国呈现了新的教育信息化热潮。各省开始剖析“三通两平台”的内涵,研究云计算、云技术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作为中学学校中具有技术专业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是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就在教育信息化如火如荼的今天,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却处于“职业被边缘化,职业认同低,职业压力大,职业倦怠现象普遍”的状态。[1]无疑,这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是不利的。自2002年开展“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专题来,关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职业认同、生存现状调查等方面的研究成为热点,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真正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学校的支持,还要信息技术教师真正从改变自己做起。正如傅钢善教授所言: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如何让自己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位置不可或缺,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在调查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现状的基础上,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职业构建和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自我定位两方面,说明信息技术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增进自我认同感、努力提升自我的专业技术水平、做好自我发展规划、积极投身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创造价值、做出贡献,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二、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现状调查

通过对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一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访谈,发现信息技术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不受重视

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并将信息技术学科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希望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探究工具,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信息化人才。但是,轰轰烈烈的课改真正落实到每个学校,实施难度却很大。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升学率仍然是学校竞相追逐的目标。由此就难免出现人们自觉地将学校课程划分为“主科”和“副科”的现象。信息技术作为非高考科目自然被划到“副科”的范畴,不能得到师生和家长的重视。

2.教师地位低

在学校,课程的重要与否决定着教师的地位。作为不受重视的“副科”科目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普遍较低。而且部分学校出现信息技术教师与主科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实在让人结舌。

同时,在中学教师职称评定的激烈竞争中,信息技术教师很难胜出,从而处于“评职称难”的境地。

3.工作内容单调、繁杂

现实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人数较少,他们会面临年级单一、班数众多的现象。重复一节课的次数太多、面对的学生太多,容易使教师失去激情、无法顾及每位学生,甚至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全。学生们成为了教师的匆匆过客、很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外,还兼顾学生竞赛培训、计算机维修工、机房管理员、其他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等职责。有甚者学校的打字、成绩统计工作、照相、摄像及视频后期的编辑工作也由信息技术教师承担。有些时候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使用,信息技术教师不得不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维护校园网络或教学媒体。加之,“学校评价机制不健全,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化评价模糊,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地位边缘化,严重地削弱了其从事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引起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满,学校中怨声连连。[2]

三、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生存现状的原因

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的生存现状实在令人担忧。那么,导致信息技术教师如此现状的原因是什么?信息技术教师们自己又将如何应对呢?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都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导致信息技术教师生存现状的原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如: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不够、对信息技术教师额外工作缺乏有效评价和激励、学生和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片面认识等等。内部因素来自于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如: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是否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乐观的心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是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对自我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等等。

四、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发展的出路

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应对边缘化的职业生存现状,进而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点呢?本文认为信息技术教师要从两方面做起,第一,明确自身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正确地看待自己身兼数职的工作状态。第二,进行教师职业生活的自我建构。

1.明确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

在迅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钻研教学,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更应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参与到学校以及社会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参谋和实践者;学科教师发展的支持者和推进者;新媒体新技术有效应用的引领者;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融合的示范者。” (1)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参谋和实践者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建设规划、设备选购到实施部署都需要进行周密规划。哪个环节出错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于校领导对于信息化方面不是很熟悉,作为具有信息化方面相关专业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如:向校领导提供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意见、撰写分析报告、参与建设实施环节等等。从而使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较佳成效,赢得校领导的认可和信赖。

(2)学科教师发展的支持者和推进者

早在2005年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已经使我们意识到中国教育的弊端和中国教师力量的薄弱。“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应该就是那种能够获得世界一流奖项的具有独立创新精神的人才”。[3]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获得信息技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和信息素养的人才是信息社会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2013年11月11日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教育部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17年年底前,全国上千万所中小学教师都将接受培训,今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成为教师资格认定、升职和评奖的必备条件。”可见,国家对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正逐步加强。

以此为契机,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信息技能应用方面的优势,在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做出贡献。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其他学科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当然,信息技术教师不仅可以在校内承担起校本培训的任务,也可以根据国家的需要到其他学校或者社会上去进行一些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训。在帮助他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许和尊敬。

(3)新媒体新技术有效应用的引领者

“新媒体与新技术是一个泛在的概念,具有时效性、前瞻性和动态性。”[4]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更新换代较快,让人应接不暇。当前,对人们教与学方式影响比较大的新媒体、新技术有移动设备和移动应用、多点触控技术、交互电子白板技术、多屏显示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手势交互技术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教育技术也是教育力。”[5]由教育技术的起源及发展可知,媒体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始终推动着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带来的不止是教学手段、方法的改变,还有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现代技术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不可小觑的特殊力量,使得我们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信息化社会的人才方面“如虎添翼”。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对新媒体新技术有敏感性和好奇心,积极获取新媒体新技术的相关信息,努力研究新媒体新技术的教育应用,并对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培训指导,使最先进的教育力服务于本校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报告和教育领域中影响最大的新兴技术研究与预测的地平线报告获得一些最先进的新媒体新技术信息。

(4)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融合的示范者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了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结合的常态化可能。不论是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任务驱动、主题活动教学,还是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6] 当然,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研究新媒体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在先进教学模式的创建、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成为积极的示范者。

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应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根据学校教学的现实需求开发一些课堂应用软件或者课程资源平台等,辅助自己或者其他学科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得信息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与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

2.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活自我建构

一个完整的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与这个世界只是实用主义的关系,职业对他而言始终是‘它之国度’,他无法沉浸其中,也就无从领略生活的意义”。[7]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社会职责,教师要能够构建职业生命的内在价值,追求精神生命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处于边缘化状态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克服攀比心理和职业倦怠的状态,领悟教师职业使命的真谛,主动寻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热爱教师职业、悦纳信息技术学科

只有自尊、自爱的人,人们才会尊重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科,并坚信任何学科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性。“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自己的言行去证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作业认真批改,课堂教学全力设计、组织......用自己无声的行为向教师和学生证明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热爱教育职业,将教育当做生活本身。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刘次林博士所说:“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要摒弃“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蜡烛精神,教育的过程不仅在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奉献自己,还在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收获师生情、获取知识、不断提升自我等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自主意识、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效能感来提升自己对教育职业的热爱,享受教育的过程。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第7篇

近年来,我校以普遍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抓手,注重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建设,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课堂与网络的整合。现就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复验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完善规章制度

1、明确组织机构责任,完善工作机制

为了有力完善和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示范校创建复验工作,及初验时县局评估组反馈的问题和建议,校长及时组织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全体教师会,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多次召开复验工作推进会,研究解决复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初验督导组反馈的问题和建议。

2、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学校能从实际出发,完善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实《计算机专用教室管理制度》、《普通教室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电子白板使用及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信息化设备管理制度》、《校园网使用管理制度》、《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规定》执行率,使信息化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各项培训,落实评价、考核、奖励机制力度。把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和课堂教学及互联网整合的实效,作为继续评价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3、修订可行规划,分步推进实施

学校在2017年制定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修订,根据修订方案制定2021学年工作计划,根据财力,分类推进,分步实施。

二、完善硬件建设,确保信息化工作环境

2020年9月以来,学校在信息技术硬件方面共投入51万元。2020年9月,在原有设施设备基础上,投资1.5万元,接入200兆宽带、投资1.8万元,对微机室、校园网络、电子白板、教师笔记本进行维护,2021年1月,投资16万元,更新蓝贝思特白板7台,投资3000元搭建无线路由器4部,投资30万元,筹备建设智慧云教室一座,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截止目前,实现教师每人1台办公电脑,每个教室一套多媒体设备,互联网信号校园全覆盖的工作目标,确保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环境。

三、继续强化师生培训,广泛提升师生应用水平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面,近年来,学校加强了以办公软件应用操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件制作、“微课”制作、“优课”录制、电子白板使用、优质资源上传下载等内容的全员培训活动,学校教育方式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广大教师在理念上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和潮流相契合,努力掌握各类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目前,我校全体教师都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和电子白板;利用“人人通”平台,上传“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课件和微课,进行网上晒课;下载课件、教学设计、试题等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备课;熟练地把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整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目前已达到想用、能用、会用的程度。

在学生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我校在开足开齐信息技术课程,配备专职微机教师2人,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下,通过计算机社团活动,培养骨干力量,组织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全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技能课程教学活动认真开展,购买学生信息技能测试题目模块28套,并对参加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进行专人辅导,使其能够顺利通过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

四、整合信息资源,服务教育教学

1、实现学科电子备课,导学案及课件电子化,促进了课堂结构改革,建立教师个人教学资源库,个人课件、导学案、课堂实录、教学计划与总结、试题集等均按学期收集。

2、多媒体、互联网辅助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增加了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为目标教学、有效课堂实施,奠定了基础。

3、“人人通”晒课平台、QQ群、学校微信公众号,为教学研究与培训,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学年申报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全员参与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与建设。

4、信息技术在业务活动、教师培训、德育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爱国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方面,开启了全新模式。

5、利用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资源平台,使学校教育宣传、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研管理、后勤管理等信息化,方便、快捷、高效,极大提升了落实效率。

6、班级家校信息平台,为家校沟通、作业监督、家庭教育,提供了有效保障。

7、学校积极参加上级的各项信息技术评赛活动,19年,校园微电影制作获市级表彰。2020年10月,向市电教馆报送微电影《孝心好少年》。

五、县局对我校评估反馈存在问题与措施:

1、机制建设资料更新较慢。

措施:我校高度重视,积极自查,及时安排专人负责,就开展的各项工作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档案细致详实。

2、学生机只有40台使用,另一个微机室陈旧,个别白板使用困难。

措施:投入资金1.8万元,对两个微机室进行改造升级,对教师微机进行维修,维修电子白板8台,新添置电子白板7台,理化生部室添置电子白板各一台。

3、研究应用、校园网站信息不新,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少。

措施:我校及时对学校网站、公众号进行更新,教师人人通平台使用常态化,申报县级课题6个、市级信息化竞赛活动积极参与,报送作品2件。

4、信息化投入力度不大。

措施:学校投入1.5万元接入200兆宽带,更新电子白板7台,筹备智慧云教室一座,网络校园全覆盖,一年来教师信息化培训14人次。

学校将全面落实创建“信息化学校”的各项要求,充分利用我校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把学校建设成我县一流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

学校教育信息化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视角;信息技术;当代教育;整合;创新

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教育,它对于中国当代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涵义和功效,需要引发教育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中国当代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的方式,推进当代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并用信息化手段和技术破解当代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全面推动当代教育的整合与创新变革,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然而,中国当代教育信息化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乐观,阻碍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如: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的信息化装置、学生的信息化设备拥有程度等,由此可见,我们需要从生态的视角,将学校教育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寻求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之间的良好整合与创新。

一、当代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生态化构建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之内各类生物及与其相关的环境因子的集合体”,它不同于环境,生态系统强调的是一种一定区域范畴之内所有生物的生存状态,注重内外部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强调整体、结构和框架。在当代教育系统之中,涵括有教育主体和教育环境两大硬件,这两大部分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相互关联的,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痕迹,具体表现为:教育主体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要对象主体,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体;而教育环境是排除教育主体在外的,所有能够对教育主体起到影响作用的环境因素,如:教师、家校、教材、家庭、社会环境等,由此可见,当代教育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组合体。

从这个构成角度,我们可以看待和分析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整合与变革,这是一种将信息技术视为当代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教育环境的方式,对教育成果加以影响的全新途径。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相联系的过程中,也必然构成当代教育统一的生态综合体,为当代教育变革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而我们也有必要从生态的视角,对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整合加以研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生态视角研究有不同的阐释,如:认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是人、教育信息、教育信息环境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整合的过程中注重和追求整体生态平衡,可以说是一种方法论思考和价值取向。还有观点认为: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是指它是一种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之中实现不同的交换如: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信息交换,它们之间存在的矛盾是生态系统不断进化的动力。本文认为,从生态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整合与变革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1)教学手段的生态化建构。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整合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包括有: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中的渗透等,从而实现当代教育的教育手段的全新优化和整合。(2)教学内容的生态化建构。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还有效地充实和丰富了当代教育内容,使当代教育内容更具有时效性和完整性,它极大地拓宽了当代教育的知识面,较好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改善和优化,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完善。(3)教育理念的生态化建构。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整合的过程中,新的信息技术运用理念成为了推动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也是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主导原因。

我们可以从以下图示中,更为全面地阐述当代教育信息技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图示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教育信息技术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垂钓者是学习者/教师,而他们手中紧握的渔具则是不同类别的信息技术,他们垂钓而得的各类鲜鱼即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其他的太阳、白云、水草、大地等则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外部环境。在这个形象化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可以表现为:(1)外部环境使“垂钓者”获得知识的速度不尽相同,同时,也对“垂钓者”所接受/传输的不同知识的价值性加以评估和权衡。(2)不同的“垂钓者”(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采用更为熟练的“垂钓”技术(信息技术),选择更适宜于自己的“鲜鱼”(知识)。(3)不同“垂钓”技术(信息技术)之下所获取的“鲜鱼”(知识)具有不同的匹配性,这一客观因素也对“垂钓”技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学生/教师)对“鲜鱼”(知识)的捕获产生了影响。(4)“垂钓者”(学生/教师)、“垂钓技术”(信息技术)、“鲜鱼”(知识)在共同的作用之下,有可能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导致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在上述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之中,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二、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系统中的生态表现

在教育信息化系统之中,学校可以视为一个小型的生态化系统,它是在学校范围之内的系统,具有平衡性和共同进化性,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然而,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暂时的现象,当现代信息技术“班班通”进入到学校之中时,它以信息技术的“新物种”的姿态成为了打破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平衡的缔造者,这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为了保持学校教育生态系y的新的平衡和稳定,需要寻求使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整合举措和途径,使之能够推进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进化和发展。

1、学校生态系统成为了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系统。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整合的变革创新背景下,学校生态系统中的因子必然发生改变,如:学生、教师、教育环境、教育基础设施等,这些因子或局部或整体地改变了学校生态系统的状态,使之加以最为适宜的调整,从而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2、学校生态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学校生态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必然产生关联性,如果外部环境中的家庭、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政策等发生了变化,则必然会影响内部环境的变化,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相整合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关注度,也最大程度上推动了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如:家庭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外部环境之一,它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手段和地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之后,必然会产生相对应的观念及行为,会采取支持或反对的态度,如果家庭的态度是支持和认可的,则会对学生在课余时间内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和促进作用;如果家庭的态度是反对或质疑的,则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和认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认知水平。

3、学校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角色关系。在学校生态系统之中,学生、教师、环境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这三者之间虽然地位有所不同,然而它们之间必然存在输入和输出的置换过程,因而,也需要分析学校生态系统中的不同角色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师、家庭、学校管理者是生物群体;校园基础设施、资金等是非生物群体,这两大群体各有其特点,依据其特点可以进行角色定位:(1)学生是学校生态系统的教育主体,它是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主要体现者。(2)教师则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决定教学手段、教学测验和评价、教学时间等,是生态系统中主导的实施者。(3)信息技术是整合要素,它是在与教学活动相链接的过程中,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具象化、直观化的表现,并使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化和充实,最终达到使学习主体认知和理解知识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量和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整合的瓶颈问题分析

1、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还没有实现突破

在学校生态系统中,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方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通过其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而进入到教学过程中,并激发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和热情,一些抽象化的知识也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有较好的帮助。然而,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研究进程中,尽管有多次的基础性变革,教育一线的教师也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整合的实践尝试,然而,却避免不了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显示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内容相脱离的实质,没有达到实质性的突破进展。

2、过分追求物质环境,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追求

在学校的生态化系统之中,面对社会教育改革的趋势,加强了自身的基础设施投入,使自身处于设备整合期,加大了学校的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室的建设,然而,却存在过分追求物质,而忽略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追求问题,忽略了对信息技术传递知识的功能性,这不利于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对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价值的认知还不够全面

在学校的教育一线实践领域之中,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的实践行为,还存在线性和固化的思维习惯和意识,对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的价值认知还不够全面,这主要体现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所生成的关系理解较为固化,还存在一种定势思维状态。事实上,信息技术并无法取代教学过程,而大部分教师却忽略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用教学设计替代了教学关系生成,这样,也无法使教育信息化的效果完美实现。

四、生态视角下的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整合与创新变革思考

当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进入当代教育领域中时,社会对其寄予了极大的期望,然而,却在实践运用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作用和实效性。究其原因,我们需要从生态的视角来分析,信息技术并非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它与其他要素一样,都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需要使信息技术嵌入生态、进入常态,并加以整合创新,使之真正成为影响当代教育的“革命性影响”的技术。

1、拟定与学校生态系统相契合的教育信息化总体方案和实施规划

从生态视角下,学校生态系统中的顶层设计者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融合的价值,要采用全面、系统的方式和手段,对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整合状况加以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前提下,对学校所在的生态环境要加以全面的了解,如:学校生态地域环境、学校所处民族生态环境、学校生态系统文化氛围等,并制定和规划与学校生态系统相契合的总体方案和规划,最后再进行具体设计。同时,学校教育生态化系统还要从全局、整体的角度,对信息技术融入当代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保障等,加以明晰和确定,创设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和条件,为更好地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进程奠定基础,勾画出未来美好的蓝图。

2、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模式的整合与创新变革

从生态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的影响,首先即在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创新,在长期的教育资源短缺和信息技术落后的形势下,教育模式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和束缚,具有其显著的特征,即:阶段性、择取性、封闭性,这些都显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整合与变革创新,当代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呈现出持续化、普适度、开放性的特征和优势,它为教育信息化全覆盖创造了条件,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共享,增进了教育公平,对于继续学习和终身教育开创了新的天地。如大学公开课程,则显示其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之路,它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如:开放大学的在线学习平台、学分银行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整合的产物和全新模式,它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快车道”,并使全民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非正规学习成为了当代教育信息化的主题。

3、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变革创新

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相整合的过程中,教学方式也获得了创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明显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个性创新思维具有极大的遏制作用,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能力,使教育呈现低效性。随着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整合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并催生出以教师为主导的差异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探究教学方式等,例如:应用广泛而颇受欢迎的“颠倒课堂”就是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相融合的产物和典型,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传统的课内、课外学习方式颠倒过来,让学生在课堂外预先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在课堂上则对自己预先准备的问题开展讨论和交流,解决自己在课堂外的疑惑,从而使课堂外成为了知识输入的过程,课堂内成为了知识内化的过程。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

4、现了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教学工具创新变革

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新型教学工具也应运而生,如:课堂实时交互教学工具、基于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低成本实时交互教学工具等,这些新型教学工具具有可持续化、多功能化、灵活的优势特征,可以较好地转变原有教学工具的功能单一、交互性弱的劣势。同时,还催生出新型的“电子课本”教学工具,它是面向教育领域、以师生为目标用户的电子书,它从根本上革新了学习者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模式,成为了推动面向学科的专用教学工具,较好地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相融合的目的。

5、实现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

从生态的视角来看,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融合,还表现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方面,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统的核心科目,如:语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还要掌握“21世纪跨学科主题”内容,诸如:全球意识、公民素养、卫生与健康意识、环境素养等;还要在此前提下,学习生活与职业技能,即: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协同团队合作能力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系统是一个生态化的复杂系统,在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相整合的进程中,我们可以从生态的视角之下,对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融合与变革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的整合、信息技术对教育方法的创新、对教育内容的整合等,从而全面重组教育信息化知识架构,拓宽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实现生态视角下的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浩,郑旭东,朱莎. 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4)

[2] 韩瑞婷. 远程教育与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教学实践生态文化融合[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3(06)

[3] 张喜艳,马捷. 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进化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0(11)

[4] 吕英.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J]. 小学教学研究.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