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小学教育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转变了教育模式,创新了教学理念,但是有很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改革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根本没有认清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结合多种学科制定出符合小学生发展以及小学教育特制的教学目标。对此,本文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特质和目标。
关键词:
全球化;小学教育;特质;目标
前言: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也是对小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极端,同样也是重要阶段。从古至今,我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小学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逐渐收单人们的关注。虽然新教学改革得到落实和实施,但是实施的效果并没有预计的好,迄今为止,小学教育问题仍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寻找解决的策略。现今,各国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教育也逐渐全球化,对此,制定有效的小学教育特质和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特质
1.1小学生的身心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在小学教育中,接受教育的对象就是小学生,无论是小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都还没有成熟,对外界的一切都还不了解,对社会的认识程度相对比较低,想法还是很单纯,但是,小学生的心灵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然而者应为如此,小学生很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在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是很容易被塑造的。由此看来,小学教育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意识建立和对事物的看法等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小学校要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符合小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要充分显示其特点,让其教育模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1]。
1.2小学教育是根本:什么是小学教育的特质?小学教育的特质就是小学教育中的特殊本质,是小学教育的根本。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接受良好的小学教育才能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基础,小学阶段教育就是培养小学生对学习、认知和判断的能力,为以后可以好好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目标
2.1锻炼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教育中传授小学生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和锻炼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要锻炼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因。在小学教育中,应该先培养后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学习,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了小学生的竞争意识,有效的培养了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课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课外作业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校学生的教育工作,提升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的迎接全球化的到来。
2.2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小学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学生因心里不健康而导致犯罪的事件和报道层出不穷,而引发这些事件的重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出现严重的扭曲,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找不到可以宣泄情绪的方法,这样日积月累之后,学生逐渐形成消极心态,严重影响学生发展。对此,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就要从小培养,小学教育中的学生心理还不健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学生拥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确对待未来生中遇到的所有困难和挫折,拥有健康的成长道路[2]。
2.3传授小学生基础知识:小学教育的目标就是传授小学生基础知识,教师的存在就是为了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当中的难题和疑惑。教师在传授小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对社会的了解。例如:小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加深对语文的了解,认识生活当中的事物,提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
2.4提升小学生的竞争意识:随着国与国之间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教育和文化全球化发展,社会发展中各行业都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扩大、发展,适者生存,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之道,小学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其道路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和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具有竞争意识。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也是重要因素就是人才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对此,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适应这种竞争社会的发展。例如:在小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跑步比赛就是在无形当中在培养小学生的竞争意识,小学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在教学中渗透竞争意识,促使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将竞争意识不断提高[3]。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已经逐渐全球化发展,想要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长久生存、良好发展,就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全球化发展、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特制的小学教育目标,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国家建设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课题组,秦克铸,薛忠祥.全球化背景下的学前———小学教师教育知识基础研究[J].淄博师专学报,2014,04:3-13.
[2] 吴佳桐.全球化背景下国学启蒙教育与小学教育———以《三字经》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7:150-151.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专业的性质 特点的解析
针对中国应试教育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开展已经是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趋势所然,高校教育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小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感触到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状况,正因如此,小学教育工作特殊而且极其复杂,因此我们必须撇开专科培养模式,另辟蹊径,发展独特的,优质的小学教育专业,以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以下对小学教育专业包含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小学教育的专研
我国高师教育体系之一就是小学教育专业,它作为体系中的新兴专业。在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工作者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深度的探索和挖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问题和疑惑总是存在的,分歧也是存在工作者之间的,例如,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上没有达到一致。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学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以下针对小学作业“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进行解析。
二、小学教育专业是什么
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中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念:1.学术界有人认为,小学教育专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所以教育部没有必要开设并发展,乃至扩建此专业;2.小学教育专业仅仅作为一个小型的专业,专业性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不占优势,所以有工作者提议,将小学教育专业与其他教育专业合并,如与培养中学师资的语数外等教育专业合并。“小学教师”的特色便是满足小学教育的需要下,利用教育所需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服务于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是“教育”,它不单单是培养工作者的师范性教育,也是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它具有自己特有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专业”是小学教育专业在教育领域所占的地位及高度,及小学教育专业本身是专业化的,和一些非专业领域相比下,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总而言之,小学教育是一个独立性强的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一个特别的社会活动领域进行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小学教育不是什么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归总,小学教育是什么在我们脑海里大致有了轮廓,我们也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小学教育专业了。但是我们必须知道小学教育它“不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深入的认识小学教育专业这一学术名词。首先,小学教育专业有异于低水平专业,更有异于低水平老师,学历水平不能作为鉴别小学教师能力的标杆。所以误认为小学教师水平不如初中老师大学老师,是对小学教师略带偏激色彩的评价。过去,人们认为小学课程的学习是琐碎无味的,其实质不然,小学教育是活泼生动的它的综合性强,形式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更关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在活动中,在游戏里,使小学生身心得到满足。由此可见,教育是小学教育专业和中学教育专业两者的共同性质,但是学校教育专业对教师更着重于艺术的培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小学教育并非枯燥乏味,它具有相当丰富的艺术色彩。
四、小学教育专业对专业教师的要求是极高的
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教学生基本的读和写这些最基本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业之路做铺垫。同时小学教师应该陶冶小学生的情感与为人处世的优良品德,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正确的大方向。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教育专业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学问。正因如此,小学教育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也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做好的。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老师水平是很高的,这是一个小学教师对于自己专业能力最深刻的觉悟,因此教育工作者摆脱平庸,迈向教育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及专业水平,如该学科的专业理论、专业思想、专业方法等等。只有实现站的高,才能达到看得远的目的,在追求更高的职业层次,在小学教育领域中教书育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例如,小学教师在进行有关十二生肖英语单词的授教是,教师可以将十二生肖的卡片分发给大家,并结合教学目标语讲述十二生肖的来历,之后要求学生先利用中文回忆所听到的故事,然后再用简单的语文句子加以描述,达到了印象深刻的效果。此外伴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教学的许多课件都以多媒体的建议直观形式体现出来,有效的抓住了小学生爱玩。爱动、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我们依然拿十二生肖的英语单词教学举例,教师可以把十二生肖的动漫图片显现在多媒体荧屏上,这样不仅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开阔了小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教学的高效进展。
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教育专业完全符合教育专业学的标准,其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应该得到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认可。同时我们知道,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有国家认可的,他们的职业道德是达标的教育文化知识和教育能力是通过层层考核的,教师职业的标准是如何定义的?专业代表着“专门化的职业、学业、学问的水平,”这些标准为我们解析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是不可代替或者更换的。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人性化;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有了极大的改变,在其逐步完善此项工作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一切围绕人,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也就是说在基础教育管理中实行人化管理,更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的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基础、重点组成部分,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育管理者,我深深的知道此项工作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教育管理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因此,文章提出了小学教育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做了以下几点论述:
一、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就要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位教师,这也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并实行人性化创新教育管理观念的一个关键
1、对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心,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也不例外。作为教育管理者,要高度的重视并尊重每一位教师的自尊心,在日常的工作部署安排中,教育管理者要对教师讲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通过讲述之后,教师会更加了解并认同。在对教师讲述的过程中,不要采用生硬的口吻,甚至更不要拿领导的架势去命令教师,用柔和的语气并带有信任的目光与教师讲述,这样教师会有一种亲切感,更愿意主动的完成。反之,采用的语气很生硬、命令的口吻,教师会有一种抵触情绪,心里会感到很压抑。只有尊重教师,才会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2、对每一位教师都要一视同仁工作中,对每一位教师的评价,都要以公平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对其评价,千万不要采取极端的方式要么肯定评价要么否定评价,更不能牺牲别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这样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才公平、公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有的教师为了得到领导好评,思想上会有一些歪曲想法,要采取合理、完善的方式转变它的思想。让他逐渐的知道,只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创新的工作意识,脚踏实地的工作才会真正的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3、情感交流,给教师心理一抹舒适感。管理者要善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让教师知道管理层想做什么,做了什么。例如:有时管理层为群众做了许多事情,像改善工作条件、增加生活福利等。但依然有人不满,视领导的一切工作努力为理所当然,只见不足,不见成绩,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情感的交流。所以,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一个学校关心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支持领导的融洽环境。
二、构建柔性的评价机制
尽管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些学校却毫不迟疑地将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教学档案,与教师的实际利益挂钩。这样不但损害了评价的公正原则,也严重挫伤了教师认真教学的积极性。要使教学评价相对公正,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在教师的绩效评价上,既要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但又不能仅仅以此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评判依据,还应听取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其他教师的意见,将几个方面的意见结合起来考虑。第二,在评价的标准上,不能仅仅强调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多样化的手段,还应考虑教师教学是否具有前瞻意识,是否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发散性思维,是否尊重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第三,评价体系应避免主观因素的误导。不要出现是否平易近人、是否关心学生之类的评价项目,尽可能使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第四,要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客观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水平,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三、关心教师,让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
首先,学校应该关心教师的健康状况。由于教师从事的是脑力劳动,缺乏应有的锻炼和娱乐,因此,长期下来健康状况就会受到威胁。其次,学校应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状况,要尽力帮助教师达到工作和家庭相互平衡。这样,学校教师就可以在工作之前、当中或者之后高效率地干完自己的“私事”,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集中的精力从事工作。我们应该从校本出发,开发好教师资源,真正做到对教师的人性化管理。结束语小学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有利于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教育管理中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观念,一切围绕人、尊重人和关心人等实行人性化管理。本文只是对小学教育管理的人性化管理策略做了几点论述与分析,分别从第一,在小学教学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首先就要尊重、理解和信任每一位教师,这也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并实行人性化创新教育管理观念的一个关键。第二,构建柔性的评价机制。第三,关心教师,让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这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对这几点的描述让对人性化管理的意识认识得更加深刻。只有尊重和理解、关心每一位教师,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才符合人性化的管理原则。
作者:董艳玲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同兴小学
参考文献:
[1]辛卞.苏维埃政府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与管理——《苏区教育资料》学习札记[J].江西教育.1981年08期
[2]学校管理问题讨论[J].宁夏教育.1981年03期
[3]熊弋.小学管理亟待加强[J].江西教育.1982年07期
[4]程金贵,杜来春.认真抓好教育这个战略重点[J].安徽教育.1985年02期
[5]尽快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历史任务[J].湖南教育.1985年05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 理论 小学教育 策略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分析
所谓多元智能理论,是指人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逻辑以及读写两个方面,而应该扩展到人类真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的组合。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发展学家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智能的突出表现,并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在智能各个方面都获得了优异的表现。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得到了很多教育专家广泛的关注,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的良好的补充和发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现阶段的小学教育必须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关注小学生的多元化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对小学生的多元化合理的评价。在这种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多元智能理论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类的智能包含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等多个方面,鉴于每个学生其生长的环境、性格以及兴趣都不同,因此每个学生的发展路径也应该有所不同。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不应该采用同样的一种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发展,应该有效地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每个学生将来成才的具体实现,因此小学教育被人们广泛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可以运用到学生教育的各个阶段,但是因为小学教育的特殊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小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学校以及相关的教师应该对多元智能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准确地把握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和具体的方法,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从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其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而这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通过对某一单一学科的掌握获得,实践表明,多个相关学科的互相作用才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关键。
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小学生的培养必须注重对多学科的建设,以及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同,让各个学科之间进行互相的渗透和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实现途径。而综观我国目前小学教育的现状,比较常见的还是以单一学科为主,以数学语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模式,这种小学教育的模式这种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小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非常的充分,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单一,并不利于未来的综合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具体策略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小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方式,它倡导多元以及开放,并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实践性,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需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前提,并且要尝试培养学生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潜能。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提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在充分研究了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对小学生的教育意义之后,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小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全面理解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的实施依据,帮助小学生充分地挖掘潜能、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与此同时,小学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小学教育中采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需要课堂教学中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传统的单一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新时期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求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从教育理念到教育环境以及教育方式上,采用多元智能教育理念去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应该以突出某一项学科为特色进行教育,而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最后,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不科学与不完善的。从客观上来讲,几乎没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智力问题而学习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没有对学生的优势进行开发,使得学生在某些学科方面显示出比较弱的能力,其实每个小学生都是非常具有潜能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应该通过教育的手段,比如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兴趣来促进和引发学生智能的成长,使小学生的心智达到一定的发展。
四、结语
小学教育中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传统的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的需要,因此,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通过强调创新的个性化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不断深入运用,使我国小学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W手段也在不断的革新,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一、从“理智取向”到“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价值取向的转换
所谓“特质模式”,即通过对成熟专业的(如医生、律师)专业特征进行归纳式分析,形成“专业标准”,再以“专业标准”为参照目标来进行课程建构,希望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学习,达到专业水平,步入专业的行列。“特质模式”一般分为三个基本步骤:一是形成“专业标准”;二是分析教师职业现状,找出与“专业标准”之间的差距;三是进行“专业化设计”,即采取措施缩短或消除教师职业与“专业标准”之间的差距。可见,“特质模式”是“泰勒模式”的具体应用,是以“专业标准”为目标,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来编制课程的。“特质模式”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和控制,与我国中学教育的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然而,与“目标模式”类似,“特质模式”的整个过程是“工具主义”的,是控制本位的,它同样忽视了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知识的整体性和针对性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个性发展,把教师和学生限定在预定的理性知识的“围墙”之中,极大地阻碍了教师与学生的自由发展。当把“特质模式”移入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时,因其与小学教育的特殊性相冲突,产生了严重的“水土不服”,以至于出现了在各个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小学教育”专业特征不够突出;与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区别不大;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广度、深度和针对性的理解存在偏差等一系列问题[3]。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的根源在于“特质模式”的理智取向及演绎式的研究方法。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转换价值取向与研究方法,重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式。当前,伴随着诸如现象学、诠释学、民族志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实践性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属于批判型或解释型知识,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知识类型,因此,实践性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4]。实践性研究要求我们在实践取向下从小学教师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来思考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活动的特性由教学活动的对象所决定。小学教学活动对象是以感性活动为主的低龄儿童,这就决定小学教学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复杂性、生成性、变化性与创新性。小学教师的各种知识、技能、情意、信念必须整合到现实教学活动中,通过对现实教学活动的认识、理解、操控和艺术化才能彰显其价值;也只有在现实教学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小学教师,才能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活动特性保持其知识的整体性和针对性,生成其实践智慧。正因为如此,有学者才认为,“知识传授者”、“技能熟练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角色均不能恰当突出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在现实教学活动中追求并拥有高度实践智慧的“实践家”才是当代小学教师新形象[5]。因此,实践取向下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起点绝非教师的应然素质,而是充满实践性的现实的小学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法绝非纯粹的演绎法,而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二、回归现实教学活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构想
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式强调从现实的教学活动入手,通过分析现实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教师怎样实现对现实教学活动的掌控来建立课程模块,形成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教师掌控教学活动及其方式
教学效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教师因素具有主导性作用。没有教师的教学设计,各个教学因素便无法产生作用和合力,教学活动也就无从展开。关于“教师如何掌控教学活动”的争论由来已久,“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集中地体现这一争论。施瓦布在论述其课程探究的实践模式时指出,影响实践问题的教育理论是多元的,关于“教什么”和“学什么”等课程问题的抉择并不受单一理论的指导,而是根据学校课程的具体情况,有目的、有根据地对所有有关理论进行分析、选择,因此,“择宜”是解决课程问题的重要方式[6]。这为我们理解“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提供了思路:教学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活动,每种因素的性质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其用来解释的理论也不同,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以各种方式(包括科学与艺术)综合运行的活动,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科学的或艺术的)都不能全面解释教学活动的规律。所以,不论是“科学性”还是“艺术性”均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科学”和“艺术”是教学活动运行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除“科学”与“艺术”两种基本方式外,在二者之间,教学活动是否还存在其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运行方式呢?有学者将“教学技术”作为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点,认为“技术类课程”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艺术的重要课程形式,并由此形成了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的“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新课程体系”[7]。因此,教学技术可被看作是教学从科学走向艺术的中介或转折点,同样,它也是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整体性的教学活动以不同的方式运行着,其中科学的方式、艺术的方式是其两种基本方式,技术的方式是实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的转化点,是教学活动运行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三种方式紧密联系,相互转化,是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基本的、有效的方式。
(二)小学教师掌控的对象:教学活动及其划分
显然,现实的教学活动是小学教师掌控的对象,考虑到小学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划分须在系统论的观点下,遵循教学活动的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和有序性特点,从教学活动的基本属性———“时空”出发,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本来面目。由此,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三大阶段:教学前活动、教学中活动和教学后活动。在每个阶段,我们用“教学实践问题”来展示教师要做的努力,即将教学活动转化为连续性的教学实践问题。
1.教学前活动。教学前活动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准备性活动。主要解决三个实践问题:(1)怎样了解学生?(2)怎样认识教学内容?(3)怎样设计(连接学生与教材)过程?
2.教学中活动。教学中活动是教学前活动的具体展开阶段。在教学活动的常式(具有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称之为教学活动的变式)主要解决三个实践问题:(1)怎样呈现教学内容?(2)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3)怎样对学生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升华?
3.教学后活动。教学后活动是教学中活动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总结与重新开始阶段。教学后活动主要解决两个实践问题:(1)怎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2)怎样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三)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模块构成
以现实教学活动为基点,提高“教学活动———教师素养———课程体系”三者的一致性程度,是构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在这一思路下,将现实教学活动的三个阶段与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方式相结合,形成基本的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中有体现本模块主题的基本实践问题,将每个模块中的实践问题与小学教师掌控教学活动的方式相结合,则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子模块。详细内容见表1。这样,每一个课程子模块都有其较为具体的实践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设置相应的课程,再通过过滤重复和宏观权衡,便形成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一、 教育的人文意蕴与小学教育的人文意蕴:重新解读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人之天”(人化世界)来化育“天之天”(荒蛮世界),最终实现人性向善、天下秩序。可见,“人文”的根本旨趣在于“化育”。因此,人文与教育之间自古至今都存在紧密的内在勾连,人文意蕴是教育的本体属性。
首先,教育的人文意蕴体现在教育目的上,要求教育坚定以“立人”为本的本体使命(在笔者看来,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存在,即human being,而以立人为本则强调人的生存,即being human)。教育最本质的价值就在于“立人”,在于由“自在之人”向“自为之人”的引领和深度关怀,在于“使人作为‘人’而成为真正的‘人’”的全程呵护与陪伴。不过,教育所立之人,不能偏执于抽象的人、逻辑的人、知识的人,而应是鲜活的人、完整的人、博雅的人。教育的人文使命不仅要塑造“工具性”的“外在安身”意义上的人,更要关照“终极性”的“内在立命”意义上的人,要追求人性的丰富与完满、人格的完整与卓越、精神旨趣的高尚与纯粹。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重视人的外在结构形塑,更要重视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完善。同时,教育的人文性要求教育必须关涉人的本真幸福。诺丁斯指出:“幸福与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幸福应当成为教育的目的,而好的教育增进个人与公共幸福”[1]。总之,教育的人文意蕴要求教育将“立人”作为其本体使命,将造就具有完善人性、完满人格、崇高精神境界的会生存、会交往、会做事的人作为其核心诉求。
其次,教育的人文意蕴体现在教育过程上,要求教育在生活世界中实现教育“立人”的使命。生活世界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日常生活世界,它是相对于抽象的理性世界、科学世界而言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素朴的真实世界,即胡塞尔所言的未被提纯的、原初的、前科学的世界,是“在我们的具体的世界生活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世界”[2]。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生命,不是抽象逻辑的客观物,教育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我们是置身于人的世界之中来探求其奥秘的,我们不可能把自己从人的世界中剥离开来,使自身成为一个纯客观冷静的他者,涌动的生活世界乃是人文研究者的内驱力。”[3]因此,在生活世界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只有通过交往、对话、沟通、关怀,才能建立情感丰富、伦理明晰、德性沉厚的适宜人性发展、人格成长的教育环境,才能促进孩子在爱中学会爱、在理解中学会理解、在包容中学会包容,从而获得人性的充分发展,实现教育“立人”的终极目的与核心旨趣。
概言之,教育的人文意蕴,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行动,既是一个结构又是一个过程。那么,小学教育的人文意蕴又有怎样的独特涵义呢?
小学教育的人文意蕴,既具有教育人文意蕴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小学教育阶段是“立人”之启蒙阶段,是生命个体的人文性亟待引导又易于引导的重要阶段;同时,小学生活又是思想无邪、情感畅盈、精神朴素、德性初萌的纯真时期。因此,其人文意蕴有特殊的内涵。
首先,小学教育的人文意蕴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在“立人”之本体使命统摄下,更要注重对儿童人性的解放与养育,注重对儿童人格的陶冶与引导。人性初始展开阶段获得自由和解放,并得到积极有效的呵护与养育,就为人性后续健康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可能性与基础,并为其人格的提升与完满创设了价值依据和意义空间。小学教育面对的是鲜活而稚嫩的生命个体,彰显“人文性”的小学教育关爱人、化育人、陶冶人、完善人,让孩子自幼就能感受到来自“人文”的情感关怀,并在其中形成“人文”的品性。而“功利性”的小学教育则将孩子过度抽象化、控制化、知识化、工具化,这完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戕害。
其次,小学教育的人文意蕴体现在教育过程上,就要研究和尊重儿童生活世界的特殊性,以情感的呵护为中心,以爱为原则,以对话与交往为途径,来实现教育“立人”的本真目的。儿童的生活世界是纯粹且真实的,生活中的儿童情感丰富而脆弱,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指导,因为“在生命早期,如果有恰当的情感应答关系,儿童的正当情感需求得以顺畅表达,这种顺畅的情感经验带来的安全感、自我悦纳感和惬意感,对于人形成诚实、善良、宽容、敦厚的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基础”[4]。因此,小学教育应当在情感舒畅、心灵温暖的教育氛围中,通过对话实现心与心的交流、灵与灵的碰撞,从而实现儿童人性与人格的健康发展,担当起启蒙教育的神圣使命。
总之,小学教育的人文意蕴与小学生个体的心理特性、小学生群体的生活世界以及小学生特殊的成长规律相一致,“人文性”是小学教育全过程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然而,现实的小学教育其境遇却不尽如人意。
二、 小学教育中的“去人文化”:现实批判
P键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问题;解决方式
学生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身心存在差异,因此教师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就容易产生幼小衔接问题。
一、幼儿教育
本文提到的幼儿教育特指幼儿教育机构针对3~6岁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生的发展。幼儿教育阶段是幼儿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决定着幼儿未来的发展。幼儿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有诱导作用,合理的幼儿教育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由盲目的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渡,由松散的个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过渡,交流方面也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小学教育阶段对儿童身体素质的增强、知识能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教育的奠基工程,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是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基础。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身体和知识快速增长的时期。小学生的思维敏捷、好奇心强、记忆力强,容易吸收各种知识。小学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从幼儿向少年的过渡阶段,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
三、幼小衔接出现的教育问题
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学习环境、生活规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使学生平稳过渡,是学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环节存在很多问题。
1.将小学教育提前,使幼儿教育小学化
现在很多幼儿园大班的教师把小学阶段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幼儿提前学习本应该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知识,教师机械地把知识灌输给幼儿,没有游戏环节,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的初衷,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危害严重,不仅扼杀了幼儿的本性,而且也与幼儿教育脱节。幼儿教师把这种提前给幼儿灌输大量文化课知识的方法理解为幼小衔接教育,却没有想到这种教学模式使本应活泼好动的幼儿变得呆板,使本应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2.没有从连续性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成长
家长往往竭尽所能地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幼儿园和小学,但在幼儿园和小学之前有一段空白,幼儿园教师只负责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小学教师不知道学生在幼儿园的情况和特点,只是按照教材传授小学课本知识。这就导致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缺乏连续性,产生了脱节,学生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完全陌生的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对学生的成长很不利。
3.教育理念的落后使负担加重
家长盲目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顾及孩子兴趣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使孩子个性受到压抑,学习兴趣下降。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的想法,只传授知识,认为知识学得越多,幼儿园教育就越成功,忽视了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衔接,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五、解决方式
幼小衔接是一个特殊阶段,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顺利渡过幼儿园至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幼儿园教师、家长和小学教师需要共同努力。
1.正确理解幼小衔接,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
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幼小衔接的教育过程,而不是只看重教育结果。幼儿园要采取措施避免定位偏失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努力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灌输知识作为唯一目标。教师要正确理解幼小衔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使学生健康成长。
2.充分考虑学生成长和教育的连续性
在幼小教育衔接过程中,小学和幼儿园应该建立合理的沟通渠道,增加教师沟通学习的机会,明确两个阶段教学的区别和联系。幼儿教师应了解学生以后可能面对的生活、学习方式,小学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在幼儿园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各自的工作有的放矢。教师应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与幼小衔接有关的学科培训,掌握学生的心理波动,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3.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家长、教师的正确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不仅包括文化知识教育,还包括品德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幼儿园应该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全面发展。
幼小教育衔接问题是现在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仅靠幼儿园或者家长是无法做好的,必须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寻找适合学生成长的、合理的幼小衔接教育方法,使学生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常越.小学新生入学心理分析与调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
1.1推动小学教育的改革
小学教育研究是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为小学教育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小学教育研究,转变教育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中形成对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形成对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的正确认识。而观念的改革不是一蹴即就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为小学教育观念的改变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1.2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阶段的教育,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更好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近些年来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教育理念,树立起“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目标。某省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前人的经验,总结出“先整体后部分、先记忆后理解”的认知规律,构建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通过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1.3完善小学教育理论体系
虽然小学教育的实践性强,其研究也更加偏重于应用,但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教育现象,小学教育研究不仅揭示小学的特殊教育过程,还在研究中挖掘教育原理,逐步发展完善理论体系,进而以理论指导小学教育实践,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如陶行知先生在不断的实践、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创立生活教育理论,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所以说,小学教育研究有助于完善小学教育理论体系,促进小学教育的学科建设。
2、小学教育研究面临的境遇和挑战
2.1小学教育改革对小学教育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他们对基础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小学教育必须不断面临新形势,适应新形势,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共同发展。小学教育改革的这一现实需求又对小学教育研究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从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教育理论、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小学教育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学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
2.2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大学教育中为小学教育研究指出新方向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教师教育逐渐从以前的非专业、准专业向现今的专业化进军,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大学教育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众多大学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开始将视线投向小学教育研究,开始对小学教师专业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3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问题
在小学教育中,教育的均衡性问题一直以来为大家所重视,是小学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3、小学教育研究发展的思考
3.1坚持基础教育的“两条腿”发展模式
基础教育研究要不断面向现代化,就需要坚持民办教育的“两条腿”,我国实行“两条腿”的办学理念,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教育研究活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因此,应该注重深入开展小学教育研究实践。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为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应该不断发挥民办教育的重要作用。
3.2探索小学教师专业化问题
小学教师专业化既是顺应国际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需要。教育部通过《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来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出具体的规定和部署,这也代表着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迈入新的台阶和发展阶段。因此,小学教育研究工作也应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化问题,譬如:教师准入标准、教师素养、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个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规划等,通过对这些问题持之以恒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系统性的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为小学教师专业化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