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通信网络应急预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移动通信 应急方案 网络安全
基于移动通信系统运行特点,为减少系统故障产生的损失,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应急保障方案,建立应急通信,利用各种机动通信作为补充,确保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可靠通信。需要明确应急网络通信保障的重要性,确定应急保障方案制定方向,以满足特殊情况运行需求为目的,对专业技术进行分析,保证方案制定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一、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制定重要性
移动通信网络因为运行环境的特殊性,受外部因素影响大,很容易出现故障。因此,为保证通信网络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必须要在综合应急预案基础上,做好特殊事件的专项应急预案。要求除了要做好本部门编制工作外,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通过及时沟通来维持有效的相互协调作业,提高应急预案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突发事件具有不可控特点,这样就要求应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需要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使其可以更好的与实际情况贴合,将服务工作落实到位[1]。
二、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制定原则
1.安全性原则。无论是面对何种要求,均需要保证通信网络具有较强的运行安全性,可以最大程度上来抵御来自各个方向的影响。因此在编制应急保障方案时,必须要将安全性原则落实到位,对影响通信网络运行效率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并选择和落实专业处理措施,将影响控制到最低。另外,对于应急事件,除了要保证通信系统运行安全性外,还需要重视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将各项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到位,避免不必要安全问题的发生。
2.标准性原则。即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的编制,无论是何种目的,均不能超出国家相关规章制度,将所有方案内容控制在专业要求范围内,落实标准性原则,严禁出现违法违纪行为。因为网络通信具有一定特殊性,在实际应用中也更为灵活,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势必会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不仅不能满足应急事件通信需求,反而容易产生其他问题。
3.迅速性原则。应急保障方案的基础要求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满足通信要求。因此需要构建移动通信应急快速反应机制,对接收到的所有指令、信息第一时间进行解读和处理,缩短整个通信与应用过程,争取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2]。另外,还要兼顾最优化原则,对于很多特殊事件,如自然灾害发生时,可以将移动通信应急保障中心落实到灾区救援工作上,最大程度的发挥出现移动通信网络应急能力。
三、移动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优化要点
1.保持完善功能。第一,故障基站代替。如果无线网内部分基站出现故障,在未排除故障前,可以利用移动通信应急系统来代替故障基站,避免通信系统内出现空缺。第二,突发话务与应急通信保障。τ谔厥馐逼冢为满足特殊会议召开需求,需要针对短时间内话务通信急剧增加问题进行分析,通信网络编制时,增加基站设备与应急通信车,并对会议突发话务进行评估,合理安排人员车辆,并与相关部门有效沟通,针对载频数量和频率进行网络优化,要求通过应急通信系统来保障实际应用需求。例如关闭彩信、无效鉴权、GPRS上网以及应用更小定时器等方法,对业务进行简化处理,为语音业务提供更多资源。
2.应用先进技术。现在我国已经逐渐建立了应急通信体系,并且已经有传统的固定通信设备转向无线、车载通信设备,且由单一方式发展成多样性,具有更高的灵活性。现在常用的应急通信技术如GSM网络加固与优先级保障、应急联动、无线集群系统、应急通信指挥车、视频监控以及卫星通信等。其中,GSM网络可以利用路由冗余、重要设备冗余、路由冗余备份的方式来满足应急事件通信需求。并且还可以通过eMLPP与接入类别区分技术,处理用户分析服务问题,确保通信畅通。而无线集群系统作为主要应急通信技术之一,多被用于生产调度、指挥控制等业务通信,具有良好的易用性、保密性与建设快速性特点。
3.技术应用保障。第一,备份冗余。通过冗余配置和备份策略方式,来提高网络运行可靠性。就现有GSM网络来说,可以选择应用HLR N+1备份、MSC POOL与MSC N+1备份等方式。第二,物理叠加网。应用现有成熟GSM技术和产品,基于原有网络建立一个GSM薄网,只在紧急情况下开启,满足特殊群体基本通信功能,解决应急救灾通信需求。
结束语:编制通信网络应急保障方案,需要掌握现有通信技术,并根据实际通信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以满足特殊事件发生时对通信的需求,选择专业技术对通信系统进行优化。
参 考 文 献
目前,国内电信事业发展迅猛,数字化、高速率的通信网已经覆盖全国。民航通信网采用开放模式,以自建、合建、租用等方式,与电信运营商骨干网建设融于一体。在使用上利用终端加密、多路由使用、交换组网等方式开发新的接口协议和网中网软件,做到开放而不公开,以最少的经费投入达成通信网建设工程的最快发展。与此同时,对原有通信工程应充分挖掘潜力、改制创新,建成多手段、全频域的栅格状通信网。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信息共享和开放程度更高,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也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网络结构的变化促使信息源更具有开放性,使网络安全防卫措施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资源的共享和分布增加了网络受攻击的可能性。信息源不再是高度集中、绝对封闭的唯一源头,信息流的多渠道交叉反馈,使对信息的监控难度加大,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管理系统的技术改造,确保民航通信网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二、注重效能,更新维护手段
一是组建通信设备维护管理中心,变单一维护为层次维护。由通信设备维护管理中心负责网络运行监控、网络组织调整、设备预检测试、故障设备维修及技术改造,并为一线台站提供技术支援。二是利用光缆巡检系统,改革传统线路巡检方式,该系统为计算机管理,对完成线路维护任务情况进行量化评定,为线路维护建立直观有效的管理模式。三是突出新装备的科学管理。与市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厂家合建备品备件管理资料数据库,确定配备储存标准,为一线台站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四是构筑集中监控平台,实行网络监管,变被动式经验维护为主动式科学维护。建立以各级通信网络技术管理中心为龙头的运行管理机制,是由网管中心在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手段来管理,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加强网管系统建设,全面推进网络管理机制的创新。
三、讲求效益,进一步深化维护制度改革
目前,民航通信设备的可靠性达到一定程度,主要通信设备都能达到平均开机近万小时无自然故障的水平,并且大都具备自动诊断功能,机房环境也日趋稳定,这些优势为实现集中维护和远程控管提供了可能。二是推行大机房工作方式。在加强机房维护人员一专多能训练的基础上,明确应急预案,保证紧急或突发事件时,相关电路畅通无阻。完善远程网络监控技术。要求远程网络监控技术即要互相兼容,还要功能强大。重点是完善远程网络故障管理技术,要能定期对监控的网络生成网络运行质量报告、告警监测、故障定位、故障修正、测试及障碍管理等功能集。对网络出现的损伤和设备运行障碍,要能及时作出反应,使监控指挥人员能够采取诸如紧急调度、抢修及远程技术支援等措施,以确保网络高效、安全运行。
关键词:民航通信网;工程建设;维护手段;新标准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的广泛运用,民航通信网的建设水平、发展速度、建设规模还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发展对民航通信保障的要求。对此,我们必须加强通信网建设研究。
一、更新思维,确立工程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国内电信事业发展迅猛,数字化、高速率的通信网已经覆盖全国。民航通信网采用开放模式,以自建、合建、租用等方式,与电信运营商骨干网建设融于一体。在使用上利用终端加密、多路由使用、交换组网等方式开发新的接口协议和网中网软件,做到开放而不公开,以最少的经费投入达成通信网建设工程的最快发展。与此同时,对原有通信工程应充分挖掘潜力、改制创新,建成多手段、全频域的栅格状通信网。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信息共享和开放程度更高,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也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网络结构的变化促使信息源更具有开放性,使网络安全防卫措施的实施面临重重阻力。资源的共享和分布增加了网络受攻击的可能性。信息源不再是高度集中、绝对封闭的唯一源头,信息流的多渠道交叉反馈,使对信息的监控难度加大,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网络管理系统的技术改造,确保民航通信网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二、注重效能,更新维护手段
一是组建通信设备维护管理中心,变单一维护为层次维护。由通信设备维护管理中心负责网络运行监控、网络组织调整、设备预检测试、故障设备维修及技术改造,并为一线台站提供技术支援。二是利用光缆巡检系统,改革传统线路巡检方式,该系统为计算机管理,对完成线路维护任务情况进行量化评定,为线路维护建立直观有效的管理模式。三是突出新装备的科学管理。与市电信运营商和设备厂家合建备品备件管理资料数据库,确定配备储存标准,为一线台站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四是构筑集中监控平台,实行网络监管,变被动式经验维护为主动式科学维护。建立以各级通信网络技术管理中心为龙头的运行管理机制,是由网管中心在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通信网络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手段来管理,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加强网管系统建设,全面推进网络管理机制的创新。
三、讲求效益,进一步深化维护制度改革
目前,民航通信设备的可靠性达到一定程度,主要通信设备都能达到平均开机近万小时无自然故障的水平,并且大都具备自动诊断功能,机房环境也日趋稳定,这些优势为实现集中维护和远程控管提供了可能。二是推行大机房工作方式。在加强机房维护人员一专多能训练的基础上,明确应急预案,保证紧急或突发事件时,相关电路畅通无阻。完善远程网络监控技术。要求远程网络监控技术即要互相兼容,还要功能强大。重点是完善远程网络故障管理技术,要能定期对监控的网络生成网络运行质量报告、告警监测、故障定位、故障修正、测试及障碍管理等功能集。对网络出现的损伤和设备运行障碍,要能及时作出反应,使监控指挥人员能够采取诸如紧急调度、抢修及远程技术支援等措施,以确保网络高效、安全运行。
四、加强管理,制定各类新标准
一是在原有通信管理规定的基础上,不断增加、补充针对新型通信设备维护管理的相关内容;二是着眼新装备、新系统,制定通信网维护管理在岗制度;三是明确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维护管理程序、业务处理程序、配合协作程序、线路故障检修程序、业务处理程序、配合协作程序、线路故障检修程序、技术支援与指导工作程序、器材备件供应保障程序等各项工作流程;四是保证层次维护有明确的依据,制定好各类标准;随着民航通信网络的高速发展及其它外部情况的变化,原有的法规有些已经不适应通信网络管理发展的要求,必须按照依法管理民航通信网的要求,建立健全民航通信网网络管理法规。各级网管中心必须明确职责,理顺业务协调关系。同时协调好各网管中心、维修中心和一线机房间的业务关系,使网管中心真正成为全网的技术协调、装备维修、应急抢修中心。要建立和完善各种突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加强对重要通信系统设备的巡检巡修,建立故障预防处理机制,定期对全网进行质量分析,及时处理日常维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设备及维护保养的实际情况,指定通信设备质量评定标准、通信网络运行质量评定标准、通信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定标准等一系列量化指标,为民航通信网的科学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山,张新程,田韬,李坤江.HSDPA网络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一、基本原则
1、各自负责与资源共享相协调原则。县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分公司作为独立的企业,按照要求做好各自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同时,建立各通信运营公司间应急通信资源的互换调度机制,在本网资源有冗余情况下,可调度给其它资源缺损的公司应急使用。
2、集中储备与分级储备相互补原则。县电信公司负责本公司全县范围内应急物资储备的计划与监督管理,并集中储备必要的应急装备与物资,确保中心城区通信应急保障和支持乡镇应急通信工作;各通信公司根据网络情况储备部分应急物资,以及时应对突发事件。
3、储备能力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原则。各通信公司应急物资储备能力与水平要根据本公司通信网络及业务的情况而定,要综合考虑公司网络与业务的发展,相应调整应急物资储备的品种与数量。
二、储备目标
按照应对Ⅲ级(黄色)通信保障应急需要,各通信公司根据在网设备的0.5%要求进行光缆等物资的储备,确保中心城区和乡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应对,保障应急通信和通信恢复工作。
三、储备任务
当前,我县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公司拥有各类基站(包括村通基站、小灵通基站、CDMA基站、移动与联通GSM基站)290多个,本地网光缆总长2500多公里。
各通信分公司必须备有以下资料:1:50万省、市、县级地图;各自相关业务分布图;各种通信保障应急预案、通信调度预案和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通信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器材的型号、数量、存放地点等清单;相关部门(单位)及负责人联系方式。
根据储备目标,年各通信分公司(县公司)要储备以下应急物资:
1、电信公司:小型发电机15台;各类光缆2公里,各类别接头盒3只,各类尾纤20根、各类套管20只、各类备件20块等物资。
2、移动公司:小型油机11台;各类光缆20公里,各类别接头盒14只,各类尾纤150根、各类套管100只、各类备件25块等物资。
3、联通公司:小型油机10台;各类光缆1公里,各类子管500米。
从2011年开始每年根据网络和业务发展情况对本公司应急储备物资品种及数量进行合理调整和补充。
四、保障措施
1、建立通信应急物资储备责任制。成立县通信应急物资储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县信息中心、县电信分公司、县移动分公司、县联通分公司的分管领导组成,负责指导和协调通信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作。同时,明确各通信公司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由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直接负责人,制定储备计划并落实。
2、强化物资储备管理。各通信公司要根据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的需要,合理配置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年初要列出预算,专款专用。同时加强对储备物资的管理,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按物资管理的要求建帐立卡,建立信息化的物资储备管理体系,保障库存必需的储备物资品种与数量。
3、建立厂家供应保障机制。各通信公司要加强与物资储备相关产品生产厂家及供应商的沟通与联系,建立便捷与顺畅的渠道,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可迅速从多个地方调集所需的应急物资。同时,对通信设备建立完善的维护保障机制,设备发生故障,原厂家必须提供相应的维修服务,保证在短时间内修复或提供替代品。
【关键词】 消防部队 应急通信 保障 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防应急救援工作逐渐呈现跨区域化、跨行业化。因而如何实现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各行业资源的调度配合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就是说实现灭火及应急救援工作的调度有序、条理清晰对于提高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工作效率是非常重要的。
一、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消防部队也应该开发出一套完整、可靠的通信系统,为灭火及应急救援工作提供高效、快捷的指挥平台,争取各种救援资源能在第一时间送达现场,从而缩短救援时间。但是目前我国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完善的应急通信指挥体系。尤其是没有形成跨部门、跨行业的组织体系。二是通信手段落后。三是应急通信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不。
二、完善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措施
2.1完善应急通信指挥体系
应急通信指挥体系建设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无指挥系统的应急救援工作是无法正常开展的,虽然目前大多数消防部队都有其指挥体系,但是并不够完善。总的来说,消防部队应该做好政府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本级应急通信反应机制两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工作效率。所谓政府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是指各级政府部门搭建的综合应急指挥调度平台。这样在灾害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政府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就能完成对医疗、消防、公安等各个行政部门的紧急调度。政府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应该是以政府为中心,一体化的调度方案。指挥中心可以对灾害事故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以方便安排相应的应急救援部门。总之,应尽量做到以政府应急救援为主体,其它部门为辅助力量。而本级应急通信反应机制则是指应急救援部门应该应该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在灾害事故发生时,能够建立起相互协作的通信机制。如发生地震事故,应急救援部门应该快速调集应急救援人员,同时将卫星电话、救援物资等设备迅速送到现场,另外,还应该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各个部门做好全方位的应急救援工作。
2.2建立多渠道的现场通信网络体系
由于灾害事故现场可能会发生网络中断、信号传输不良等问题。所以消防部门应该建立多渠道的通信网络能够帮助消防部队开展应急救援指挥、救援工作。首先,消防部门应该重点建立现场移动消防指挥中心。灾害事故发生的区域范围是不确定的,如小范围的地震事故和大面积的地震事故。如果灾害事故现场面积过大,网络信号体系较弱,消防部门的现场指挥工作难度就会加大。而通过建立现场移动消防指挥中心,就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由于各基层单位的需求不同,因而现场移动消防指挥中心应该具有拓展性、应变性的特点。移动通信指挥车一般由驾驶室、指挥室、设备存放室等部分组成,整车集卫星、有线、无线通信系统为一体,包括视频会议、图像传输、火灾现场作战指挥、广播、电子信息显示等功能。移动通信指挥车一般会采用3G远程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GPS卫星定位等当今国际先进技术,组成一个功能较为完备的“临时作战指挥部”。另外,为了在电力、通信等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的灾害事故现场,还应该组建起现场独立、全面覆盖的信号网络体系,以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
2.3加强消防应急通信人才队伍建设
在完善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时,消防部队还应该配备专业的网络通信技术人员,并落实责任制,提高通信人才的业务水平,从而全面提升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对于人才的专业知识培训,消防部队可以结合院校开展在职培训。在加强应急通信人才的业务理论知识和信规章制度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应急救援案例,提高应急通信人才对各种通信操作法的熟练程度。尤其是要充分了解现代化的灭火与应急救援的通信组织指挥方法和技术手段。另外,各消防大队还可以开展应急救援事故演练活动,真正提高应急救援人才的水平。总之,消防部队在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时应该重视现代化通信体系、人才、设备的建设。
总结:综上所述,消防部队应该针对灾害事故的特点,制定完善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以提高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消防部队更应该建立起完善的政府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立多渠道的现场通信网络体系,并重视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李斌. 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探讨[J].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5,05:608-610.
【关键字】 突发事件 应急通信 媒体
近年来,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1】时有发生,我国应急通信保障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在实战中不断得到提升,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面对突发事件,从国家到地方,都需要进行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且发生突然的特点,包括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事故灾难等,对社会和人民群众造成很大的危害。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马上启动应急预案以应对,尽量去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公安、消防、武警、医疗、电信、电力和新闻媒体都有自己的应急体系,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
一、新闻媒体在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中的应急通信现状
在近年的突发事件中,重大自然灾害的破坏性最强,如地震、洪灾、泥石流等,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面大。灾害发生后,新闻媒体需要尽快向外界灾区情况,正确引导舆论,让公众了解真实的事件。
通常情况下,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会造成电力和通信等公共设施的损毁,无法让灾区与外界保持联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需要先派遣少数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随后再安排后续报道团队。目前,能够呈现给受众的新闻形式仍然是音视频、图片和文字,记者需根据携带的通信设备情况进行发稿。如果灾区通信网络没有完全损毁,很多身在灾区现场的群众可能会通过微博或微信等新媒体方式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比新闻媒体更快信息,当然也会存在信息不准确或十分片面的不足之处。
针对新闻媒体行业,能够提供应急通信保障的设备种类很多,主流设备主要有记者单兵使用的海事卫星便携站、海事卫星电话、3G/4G背包、手持智能终端设备和北斗通信手机等,也有适合团队使用的卫星应急通信车、集群等指挥调度系统。航空飞行器最近几年在很多灾情报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人员无法到达的地区拍摄图片和视频,立体呈现事件现场。
应急通信的关键字是“急”,面对突然发生的事件需要做到急而不乱,根据预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来实施具体工作,包括人员安排,装备配备和报道计划。灾情发生后,记者在到达新闻现场后一般先通过应急电话向后方指挥部反映现场情况,然后再利用海事卫星终端或其他单兵应急通信装备发图片和文字稿,网络带宽允许的情况下发视频稿。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在应急通信领域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后方指挥部可以了解记者所处的具置,对人员安全定位也起到保障作用。记者可以利用北斗通信机的短报文功能发简单文字稿,满足基本发稿需求。
有了单兵记者的前方发稿,对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后方指挥部再安排后续新闻报道团队进入灾区,组建前方发稿中心。通常情况下,前方发稿中心分两步实施,前期主要通过卫星车【2】实现移动发稿中心和指挥中心,待设备和物资等全部到位后,在当地选择合适的场所再搭建正式的报道指挥中心。可见,卫星通信车在应急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卫星通信车的高度集成和可移动性,能够满足文字、图片、音视频同时发稿,根据车辆安装设备的种类和功能,能够实现几乎在正常网络通信环境下的所有功能。当然,卫星通信车与后方联络的骨干通道是卫星链路,其带宽受制于基础设施条件和使用时的天气状况,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实现网络高速互联互通,满足报道团队的发稿需求。
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需要联动机制,各行业要互相配合,一切为灾区服务。灾情发生后,电力、通信等部门会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尽快恢复灾区的电力和通信系统。当通信能力恢复到一定水平后,新闻媒体可以借助运营商提供的通信网络进行发稿,逐渐从应急通信转向常规通信手段。
可见,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报道中,新闻媒体的通信方式是一个从单一到整体,从窄带到宽带,从应急到常规的过程。
二、新闻媒体在应急通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首先,应急通信虽然能够实现快速组网,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应急通信设备大多为无线通信设备,卫星通信车、卫星便携终端、海事卫星小站、微波传输设备、3G/4G微微基站、WIFI传输设备等,这些无线通信都离不开宝贵的频率资源。卫星通信需要固定的卫星转发器资源,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各行业的应急通信设备都会在灾区使用,有限的转发器资源需要合理利用,避免出现干扰或其他影响转发器正常使用的问题。很多微波传输设备都使用免费的ISM 2.4GHz或5.8GHz频段,在较小的区域大量使用时容易引起干扰,造成网速下降或其他问题,导致记者无法正常发稿。还有一些无线通信设备使用私有的频率资源,频率资源没有使用许可,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对其他通信系统造成影响。干扰问题是无线通信设备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有效、合理地使用应急通信设备,需要在使用场所有一个整体的部署,需要有统一的指挥和协调部门进行落实。各单位使用的应急通信设备基本相似,同类型设备工作频段也都比较一致。因此,需要使用什么设备,设备工作在什么频段都应该上报,这样才能保证设备正常工作,即使有干扰问题出现也好进行定位,及时排查,确保通信正常。
其次,应急通信保障水平需要人力和物力的合理安排。重大灾害发生后,应急通信不仅需要有力的通信装备,更需要能够熟练使用这些设备的专业人员。应急队伍建设是保障应急通信能力的基础,通信设备的使用离不开人工操作,应急队伍需要在平时多进行模拟演练,提高队伍的单兵突破能力和团队协作水平。应急队伍的成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除熟练使用各种通信设备外,还需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应对突况,同时还要学习简单的野外生存技能,这样才可能应对无法预知的突发事件。
新闻媒体在应急通信方面还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根据新闻报道形式侧重点不同,电视台、广播电台、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的发稿类型也有区别,对应急通信网络带宽也有不同的要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小型化、标准化和多功能化是应急通信设备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数据全部IP化是主要发展趋势。模块化也是应急通信设备发展的思路,个体可以供单兵记者单独使用,组合后形成功能更加强大的系统。目前很多厂商已经研发出集WIFI、4G、卫星通信为一体的小型化发稿终端,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随着今后4G到5G的升级和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好的通信装备应用而生。此外,部分应急通信设备在高海拔和高寒地区也会出现无法正常使用的现象,应急设备的生产厂商也要不断研发新产品,以适应复杂的外部环境。
应急通信是一项很大的课题,各行业都需要在其中找好自己的定位。媒体行业在竞争的同时也要保持协同工作,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中,有时需要资源共享,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应急通信设备共享,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外界第一时间了解最真实的新闻现场。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应急通信 卫星通信 集群通信 短波通信 微波通信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3-0102-02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出现过多次不同种类的紧急事件,如“911”事件、“5・12”汶川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及伦敦地铁爆炸等,既考验了各国政府的应急响应能力,也考验了通信网络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从这些事件中,各国逐步意识到必须具有很完善的应急通信体系,才能在发生重大事件时,保障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通信,提高各级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1 应急通信的特点分析
应急通信是指在出现自然的或人为的突发性紧急情况时,综合利用各种通信资源,保障救援、紧急救助和必要通信所需的通信手段和方法,是一种具有暂时性的特殊通信机制。应急通信应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紧急性、灵活性、安全性等特点。
1.1 应急通信的时间、地点不确定
大多数紧急事件都是突发的,时间、地点不可预知或者只可在有限时间内预知但是来不及做准备,这就要求必须有技术上的措施可以建立临时的通信网络来实现应急通信。
1.2 应急通信的容量需求不确
紧急事件发生期间,即使通信网络完好,可肯能因为局部出现的大通信流量会造成网络拥塞瘫痪。如“911”事件发生后,在纽约移动电话的拨打量平均增加了400%。
1.3 应急通信的时效性要求很高
及时的通信保障是实施救援、有效指挥和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的先决条件,同时应急通信发生的地点多数没有可用的网络,而且多数情况下地形复杂多变,这就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建设起灵活易用的通信网络。
2 四种常见的应急通信手段的优缺点
目前主要的应急通信手段主要有卫星通信、集群移动通信、短波无线电通信、微波接力通信方式。这四种方式都具有采用无线通信方式、机动性好、通信设备开通巡视等特点,非常适合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通信保障。
2.1 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不受一般紧急事件的影响,具有覆盖面大、无缝隙覆盖、在卫星覆盖区域内无通信盲区、与地形和距离不敏感、不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时间限制等优势,能够覆盖到大范围没有地面通信网络覆盖的地域,是组成无缝隙覆盖信息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常适合应急通信广度的需求。缺点是卫星通信容量有限,使用成本高。
2.2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是多个用户共用一组无线电信道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群组内用户共享前向信道,支持群组呼叫,它采用PTT 方式,呼叫接续快,被叫不需摘机,适合调度类业务和专用系统。其基本系统可为单基地台或多基地台,基本结构可分为单交换中心的单基地台网络结构和单交换中心的多基地台网络结构,组网方式便捷、灵活,非常适用于应急现场指挥专网应用。缺点是其覆盖范围有限。
2.3短波无线电通信
短波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抗毁能力和自主通信能力强、运行成本低等特点,采用地波传播和电离层传播,能满足中、长距离的通信要求。同时短波电台实现了数字化和小型化,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机动。缺点是频率资源有限、受地形、地物、天气影响较大,同时通信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2.4微波接力通信
微波接力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质量稳定、可跨越高山、水域快速组建链路、抗灾害性强、能够提供多种业务等优点。但是微波接力通信绕射能力差,微波接力站站与站之间必须直视,频率较高在自由空间传输损耗较大等缺点。
四种通信系统都具有各自的缺点和优点,为了保障应急通信系统的建立,应该结合各通信系统的特点来组织实施。
3 四种应急通信系统组织运用方法
根据四种通信系统的优缺点可以看到,卫星通信适合远距离通信保障,但由于数量有限,可主要作为应急抢险救援指挥部门与上级部门或重要的抢险救援分队的应急通信保障手段;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具有很强的调度功能,但覆盖范围有限,可作为一定区域内抢险救援部门的调度通信手段;短波无线电台通信距离远,设备简单,可作为抢险指挥部门对外界联系的最主要的通信手段;微波接力通信通信容量大、可快速组网,因此可以作为干线网络来连接固定各区域的其它通信系统,基本组织结构如图1。
3.1 采用卫星通信保障抢险救援指挥部与上级指挥机关或重点救援分队之间的通信联系
卫星通信由于终端设备较贵,通信费用高,在发生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时,不可能保证每个部门或个人都能通过卫星电话来通信联络,应该优先保障指挥部门的指挥与决策。同时,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可以传输大容量的视频信号,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把时间事发当地的情况的图文、视频资料传送出去,为决策层提供最直接的情报。
3.2 采用集群通信保障抢险救援指挥部门对下级各个救援分队之间的调度指挥
救援行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高效的指挥调度系统,可以开设集群基站来提高调度通信能力。如“5.12”地震中,重灾区重庆梁平县,重庆铁通公司利用数字集群的应急联动功能,展开应急抢险工作。在4小时内完成了通信基站架设、长途链路和终端调试、开通等工作,并将集群手机分发到梁平县医院应急医疗救助中心以及梁平移动分公司应急通信中心等单位,保障了在梁平县范围内有效的通信指挥。同时集群通信网还可以通过微波接力通信系统来实现多基站联网,扩大通信调度范围。
3.3 短波无线电台是保障指挥部与外界的通信联络的最主要通信手段
目前国内卫星通信系统相对薄弱,在救灾抢险过程中,不可能保证全部通信联络都采用卫星通信系统。在远距离通信方式中,短波无线电台是最经济,开通最简单的手段,各类设备兼容性也比较好,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电台都可以进行通信。同时各地还有大量的无线电爱好者存在,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征用私人电台,来满足通信需求。因此,当灾害或重大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开设短波无线电台通信联络,可以保障整个救援地域与外界的联系。
3.4 采用微波接力设备恢复固定通信网线路
当重大灾害或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一是光缆受损,事件发生地与外界通信中断,这时再铺设光缆或抢修时间很长,可通过架设微波中继设备来替代受损光缆,使内部为受损的移动通信网和固定通信网与外界移动通信网或固定通信网相连;二是设备为毁坏但是由于业务务量激增,造成通信网络瘫痪,可采用微波接力设备扩大干线通信容量。同时还可以把受灾区域内的其它通信系统通过微波通信网相连,来组成综合的通信保障平台。
适合应急通信的手段较多,如何充分运用各种通信手段,不仅仅是在技术上实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平时要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充分训练演练,才能真正到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顺利的保障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通信需求。
[参考文献]
[1] 应急无线通信体系架构浅析.王太军,李旭光,何华锋.民营科技,2008(11).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市气象局应急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由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办公室(计划财务处)、业务科技处、人事处、政策法规处、机关党委办公室、市气象台、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市气象服务中心、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市防雷检测中心主要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贯彻落实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有关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指示精神,统一领导和指挥气象灾害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指挥气象灾害应急过程中其它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有关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和区、县(市)气象局依据职责分工组织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一)办公室(计划财务处)
负责传达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组织协调各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协调调配人员、物资、资金等应急资源;负责组织制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编制“气象应急简报”,起草应急响应工作总结,及时向领导小组和省气象局、市政府报告有关工作情况;负责公共媒体宣传工作,制发新闻通稿、组织现场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对内、对外宣传报道组织工作,宣传报道主要内容包括气象灾害种类、强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应急响应和服务工作等情况。
(二)业务科技处
负责组织提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变更、解除建议;负责组织气象灾害应急观测、预报预警、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风险评估、灾情调查与上报及应急服务效益评估等工作。
(三)人事处
负责组织建设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队伍等工作。
(四)政策法规处
负责雷电灾害行政管理及组织对雷电灾害的认定与评估等工作。
(五)机关党委办公室
负责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过程中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宣传等工作。
(六)市气象台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决策服务、灾情上报等工作。
(七)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灾情调查及农业气象服务等工作。
(八)市气象服务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公众服务、专业服务、灾情调查,负责公众气象服务宣传工作。
(九)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应急观测、信息网络与装备保障、电力保障等工作。
(十)市防雷检测中心
负责防雷装置设计的审查评价,防雷装置安全性能的检测与评估,出具整改意见。
(十一)市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
负责实施气象灾害应急用水保障、食宿安排、车辆保障、安全保卫等工作。
(十二)区、县(市)气象局
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
二、应急响应级别与启动、变更及终止标准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设为IV级、Ⅲ级、Ⅱ级、I级四个级别,I级为最高级别。符合下述标准时,启动、变更或终止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一)省气象局含有市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变更或终止命令时,要启动、变更或终止不低于其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二)市气象台、变更或解除符合《市气象灾害应急预警标准》(见附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应启动、变更或终止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三)气象灾害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对敏感人群产生影响,引起较大社会反应,或者已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的重大灾害并造成严重损失时,可酌情启动、变更或终止适当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三、应急响应流程
(一)应急响应启动
业务处根据省气象局应急响应启动或变更命令、市气象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起草市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报市气象局局长签发。
办公室根据市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通知相关单位启动应急响应。
(二)应急响应过程
1.IV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及时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
市气象台及时编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及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每天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通过NOTES邮件等方式向相关单位通报有关工作情况。
2.Ⅲ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岗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参加天气会商,了解天气情况。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和领导带班制度,每天14时前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内容包括天气实况及灾情、预警预报情况、服务情况、应急响应组织工作情况等。
市气象台每天编发1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每6小时编发1期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根据需要提出应急加密观测需求。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做好现场应急服务准备,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业务处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应急加密观测。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向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报告,向市气象局相关单位通报;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组织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
3.Ⅱ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岗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参加天气会商,了解天气情况。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安排,组织召开应急工作会议,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情况;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应急工作任务,视情况派出工作组赴灾害发生地现场指导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工作。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实行24小时应急值守和主要负责人带班制度,每天14时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情况,必要时根据命令增加报告频次,内容包括天气实况及灾情、观测网络业务运行情况、预警预报信息、服务情况、应急响应工作情况等,遇有突发事件随时向办公室报告。
市气象台每天编发1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每3小时编发1期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根据需要提出应急加密观测需求。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做好现场应急服务准备,保障电视会商系统24小时运行,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业务处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应急加密观测。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向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报告,向市气象局相关单位通报;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根据需要确定现场报道、记者采访、新闻会等宣传报道方式,组织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
4.Ⅰ级响应
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岗待命,保持手机通讯畅通,参加天气会商,了解天气情况。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安排,每天组织召开应急工作会议,各成员单位通报工作情况;领导小组研究部署应急工作任务,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工作。
相关单位明确在岗责任人,按照职责做好应急响应工作。
进入应急响应的区、县(市)气象局和直属单位制定应急岗位排班表,主要负责人24小时带班,相关岗位24小时值班,取消所有休假安排,应急岗位人员全体到岗,每天14时通过NOTES邮件向办公室报告情况,必要时根据命令增加报告频次,内容包括天气实况及灾情、观测网络业务运行情况、预警预报信息、服务情况、应急响应工作情况等,遇有突发事件随时向办公室报告。
市气象台每天至少编发1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相关决策气象信息,每1小时编发1期雨情专报等气象灾害实况信息,根据需要提出应急加密观测需求。
市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相关农业灾情及风险评估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服务中心及时将收集到的传媒报道的相关灾情等情况通过NOTES邮件传市气象台。
市气象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检查并保障应急车、通信网络等正常运行,做好现场应急服务准备,保障电视会商系统24小时运行,及时通过网站逐小时雨情信息。
业务处根据需要组织实施应急加密观测。
人事处召集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有关成员,随工作组赴灾害发生地现场指导气象灾害应急工作。
办公室及时通过省气象局应急管理平台、市政府应急管理平台向上级报告有关工作情况;每天15时前编制1期“气象应急简报”,向省气象局和市政府报告,向市气象局相关单位通报;每天15时前编制新闻通稿,根据需要确定现场报道、记者采访、新闻会等宣传报道方式,组织最新气象灾害和应急响应工作动态。
(三)应急响应终止
业务处根据省气象局应急响应终止命令、市气象台解除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应急响应终止标准,起草市气象局解除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报市气象局局长签发。
办公室根据市气象局解除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命令,通知相关单位解除应急响应。
四、后期处置
各应急响应单位在应急响应结束后的2个工作日内将应急工作总结通过NOTES邮件报送办公室,办公室汇总形成市气象局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总结,以“气象应急简报”形式报送领导小组成员。Ⅱ级和Ⅰ级应急响应工作总结须经市气象局局长审核后报省气象局。
五、预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