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报道策划分析

报道策划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报道策划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闻期刊 总体策划 栏目策划

[中图分类号]Z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44-02

期刊内容是期刊出版活动、期刊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基础,在期刊出版日益数字化的今天,期刊发展更需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而栏目正是内容的重要组织方式,栏目的策划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办刊宗旨的确定、期刊的定位。期刊策划对于整个期刊出版活动的开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期刊办刊的重要目的,在期刊出版之前需要制作详尽的期刊办刊计划。文章根据对期刊编辑工作的了解,具体从总体策划和栏目策划两个方面对新闻专业期刊的办刊进行分析。

一、新闻专业期刊的总体策划

新闻专业期刊的总体策划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复合型的策划形式,科学、完善的新闻专业期刊总体策划包括期刊的性质、发展定位、面向对象、办刊宗旨、总体页码等多个方面。期刊的创办理念、性质、特色是新闻专业期刊总体策划内容中的关键。新闻专业期刊的成功办刊需要设计出具有特色、品位、价值的期刊,为此需要对全国范围内的期刊类型、内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有关新闻期刊办刊人员还需要站在新闻学、传播学的发展角度,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编辑理论等对新闻专业期刊的办刊发展方向、办刊宗旨、定位等进行全面的策划,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定期刊的定位和办刊宗旨

1.明确期刊的基本属性

期刊属性主要是指期刊的主要主办单位以及期刊的类型。期刊的类型可以按照综合性和专业性、一般性和学术性几种属性进行划分。全国性的新闻期刊根据期刊的属性具体可以分为大学新闻院系主办的学术期刊和由各个新闻媒体、新闻协会主办的综合性期刊。期刊的属性定位在总体上决定了期刊的质量,比如《新闻与传播研究》中涵盖了国内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内容,在我国新闻和传播行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确定期刊的主要读者群

新闻期刊定位中的重要内容是确定期刊的读者人群,读者人群的确定也决定了期刊发展的生命力。一般情况下,纯学术性的新闻期刊主要读者是大学新闻院系的教学科研人员。新闻媒体期刊的主要读者是新闻媒体的相关从业人员以及一些新闻学院的研究爱好者。

3.确定期刊的办刊宗旨

期刊的办刊宗旨是指刊物创办的重要目的,也就是期刊创办想要实现的愿景。不同属性、不同类型期刊的办刊宗旨各不相同。期刊办刊理念是在期刊编辑指导方针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抽象化的期刊编辑原则,对期刊的创办和发展具有指导性、纲领性作用。

(二)制定新闻专业期刊的编辑方针,提升新闻专业期刊的办刊理念

在确定了新闻专业期刊的办刊宗旨之后,需要根据期刊的办刊发展要求来制定全面的期刊编辑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化的办刊理念。新闻专业期刊的办刊方针主要是指期刊办刊所需要遵循的某种原则,原则的确定需要根据读者对象类型、办刊宗旨来决定,也是期刊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新闻专业期刊的办刊理念主要是在办刊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抽象化的办刊原则,具有重要的纲领性指导意义。在新闻期刊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和办刊理念的交叉影响下,新专业期刊的发展呈现了一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期刊主办单位和相对应的办刊理念具体如表1所示。根据表一可以发现一般学术类的新闻期刊创办主旨是为大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研究支持,是新闻学者交流自己最新思想理论的重要阵地,同时也为新闻期刊相关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重要的意见指导。

表1 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类型、期刊主办单位和相对应的办刊理念

序号 新闻期刊的主要刊名 主办单位 办刊理念

1 中国记者 新华社 注重摄影和文字的结合,关注国内外新闻事件

2 新闻战线 人民日报 传播新闻方针、对改革信息进行报道,对新闻进行交流

3 电视研究 中央电视台 对电视实践的理性思考

4 国际新闻界 中国人民大学 透视环球传媒信息,拓展新闻的研究权威,提升新闻本身学术品位

5 新闻大学 复旦大学,解放日报社 对新闻理论内涵的探讨,对新闻实践的研究,对新闻人才的培养,新闻学术交流

6 新闻爱好者 河南日报 对新闻的关注、对新闻热点的追寻、对新闻信息知识的普及和传递

7 南方电视学刊 广东深圳海南电视台 拓展新闻视野,创新新闻思维

8 报林求索 中国产业报协会 拓展新闻发展业务,探究新闻发展改革,甲流新闻的采编经验

9 新闻前哨 湖北新闻学会 注重宏观新闻和微观新闻的结合,注重新闻的理论和实践

10 青年记者 山东大众报业集团 应用传媒播报新闻,吸引各个媒体的目光

11 传媒观察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 借助传媒力量发展传媒

12 新闻和成才 报社 帮助人们的写作,创造新闻人才

(三)进一步彰显出期刊的发展特色

新闻专业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其鲜明的办刊特色,如果新闻专业期刊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特色,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失去自己的发展特色,失去市场竞争力。期刊的个性和特色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新闻专业期刊创办和管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在期刊的形式和内容上充分凸显出自己的特色。以新闻期刊为例,在新闻期刊同质化的发展形式下,新闻期刊的内容基本上保持了一致,不具有独特的个性,无法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为了提升新闻专业期刊的传播作用,需要在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之间进行区别划分,保持新闻专业期刊的个性化特点。对于地方的综合新闻期刊,需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弘扬,彰显新闻专业期刊创办的特色。比如《新闻传播》在2001年的时候进行试改刊,将原来的双月刊变为单月刊,在新闻期刊的办刊特色、办刊理念、办刊编辑方针、期刊栏目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分析及策划重建,加强了期刊本身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另外,在发展新闻专业期刊的同时还出现了新闻业务期刊,新闻业务期刊的内容包含了更多新闻理论界和实践应用界的内容,提升了实际应用价值。

二、新闻专业期刊的栏目策划

(一)新闻专业期刊的栏目策划要体现办刊宗旨

期刊的创办都需要一定的办刊宗旨支持,栏目划分则是新闻专业期刊办刊宗旨的重要体现。为此,要求新闻专业期刊栏目设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体现期刊的办刊宗旨,建立良好的栏目体系,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期刊的内容。新闻专业期刊的栏目策划需要全面体现办刊宗旨。以《农村百事通》为例,该期刊是一本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一种农业新闻科普期刊,关注农民生活内容,在该期刊中包含百姓焦点问题、生活百科、百姓事灵通等多个具有针对性的名牌栏目,充分显示出了这本新闻专业期刊栏目内容的重要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二)新闻专业期刊的栏目策划要清晰受众群体

新闻专业期刊在长期发展中拥有了自己的读者群,针对不同读者的不同新闻阅读需求需要开设相应的新闻栏目。

(三)新闻专业期刊的栏目策划需要凸显期刊的地方特色

栏目是期刊展现自身发展特色的重要手段,为此,新闻专业期刊栏目策划需要从更多方面、更多角度体现自身的风格特色,提升期刊的r明性和针对性。

首先,提升新闻专业期刊内容质量。要提升新闻专业期刊的时效性。新闻栏目策划需要将最新的新闻学术成果展现给社会大众,向人们充分显示出期刊的学术性。需要对地方新闻事件、现象等进行及时的报道,刊登和新闻事件有关的具有时效性、前瞻性的文章。

其次,做好期刊栏目策划工作,打造新闻品牌。期刊的栏目策划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对优质品牌栏目的打造,提升期刊的特色。

再次,提升期刊内容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新闻专业期刊文章要打破原有的新闻报道模式,提升新闻角度、新闻论点的新颖性。栏目策划选题需要保持新颖独特,加强对新闻报道内容和领域进一步挖掘,提升新闻专业期刊报道的学术价值。新闻专业期刊的栏目策划要精准,报道内容和形式上要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新闻专业期刊的内容和形式要统一。

最后,要保证栏目策划的优秀性。新闻专业期刊的栏目策划要实现对封面图片的合理运用,实现设计型封面的创造,在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同时充分激发出人们的思维想象能力。期刊策划不仅要在设计上吸引读者,而且在形式上也要吸引读者,实现对新闻报道节目的精练化提取和抽象化概括。

(四)新闻专业期刊的栏目策划需要体现期刊的发展个性

新闻专业期刊的栏目策划要充分体现自己鲜明的个性,具体要求有关人员根据社会发展实际,确定办刊的空间,确定新闻栏目定位,创造出具有个性的新闻栏目。以《新闻传播》为例,为了突出自己的栏目策划理念,在2002年2月新版的《新闻传播》了原有的新闻栏目设置,重新设置了《论文写作谈》《名家心语》《专题研讨》《理论前言》《新闻随笔》等二十多个新闻栏目,提升了新闻专业期刊栏目策划的专业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服务性。针对现阶段我国新闻专业期刊存在的内容不够丰富、视野不开阔、内容比例安排不均衡、新闻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借助媒体力量,通过媒体广告营销、媒体宣传等方式为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闻专业期刊的办刊发展需要结合期刊内容、办刊宗旨、办刊方针、期刊性质、读者受众的具体要求,对期刊的总体策划和栏目策划投入充分的精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出符合读者阅读需求、时展的新闻专业期刊,更好地促进新闻专业期刊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实现数字化发行,通过新闻专业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提升期刊的总发行量,扩展新闻专业期刊在社会范围内的影响力,树立新闻专业期刊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双赢的发展理念,实现新闻专业期刊的立体化出版,提升新闻专业期刊的营销模式,保障新闻专业期刊出版的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梅.期刊栏目策划的重要性与原则[J].出版发行研究,2008(04).

[2]张兰,吴守凤.栏目策划:彰显期刊的特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第2篇

新闻策划文本的要素分析

1 文本的发起

新闻报道如何将武汉市政府以改变市容为目的的“城管革命”工作向深层次推进,是《武汉晚报》编辑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城管革命”的主角之一——环卫工,媒体平时经常有零碎报道,但缺乏整体关注。

多年来,《武汉晚报》持续关注环卫工群体,首先是因为武汉环卫工有2.4万人,这样庞大的一个队伍每天为城市默默“洗脸”,但每年都有人遭遇机动车伤害;这个群体每天都与武汉沿街商户、行人打交道,不断遇到不理解、不文明对待等令他们伤心的事,是个亟需全社会关注的群体。

其次,该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八成以上是女工,平均年龄在4s岁以上,收入和工作条件都相对较差,工作艰苦,生活艰辛,关注他们的最真实生活,能触动人性中最柔软的东西,可以说是个有话题的群体。

2012年10月10日,《武汉晚报》记者采访武汉市城管局时,双方商议围绕即将到来的环卫工人节,打破常规,合作搞一些新闻策划,最后,将新闻关注点集中在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环卫工的“四大怕”与“四大烦”。环卫工日常工作时,因为司机的危险举动,时时面临生命危险,武汉全市每年严重伤亡者都达十余人。该组报道锁定环卫工怕醉驾、怕远光灯、怕车窗抛物、怕电动车逆行等四种危险行为。环卫工作业时,每天都会遭遇四大类不该发生的烦心事、恼人事,比如行人当街乱丢垃圾,偏不往垃圾桶里扔;环卫工上前劝说时,这些人还破口大骂,甚至动手;临街商铺、夜市摊点大量随意抛撒垃圾,弄得街面一片狼藉。

第二部分,在环卫工人节来临之前,送上一份特殊、有温度的礼物。全市24万环卫工中,至少有六七千人因为离家远,上连班,不能回家吃饭。他们呢收入微薄,每天要带饭吃。天气渐渐转凉,他们却吃不上热饭,喝不上热水,有的工人只好在街头捡枯枝,架起钢精锅热饭。这是非常让人心酸的画面。能不能发动全社会来帮帮他们?让市民们在帮助环卫工的过程中,来一次自我道德提升,进而感动社会。

2 文本的展开

2012年10月12日、13日,《武汉晚报》4名记者放弃周末休息,上街体验武汉环卫工的“四怕”:亲身体悟环卫工清扫时是怎样提心吊胆、生旧被机动车撞到,亲耳听环卫工口述家人、同事被撞死撞伤后的凄惨境遇。

2012年10月13日当晚的编前会上,与会的部主任、老总被环卫工的真实生存状态所震撼、感动。次日,首篇报道《武汉每年十几名环卫工倒在车轮下》推出,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头版图片和大副标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5日,报道继续发力,除在头版中包位置导读外,第5版还刊发专版《四大恶习最伤环卫工人心》,以现场感极强的新闻语言和具有冲击力的图片,讲述环卫工最反感的市民“四大恶习”。

2012年10月16日,按照原有策划,《武汉晚报》联合武汉市城管局发出邀请,公开征集7名市民代表上街体验环卫工的辛苦;18日,市城管局联合市交管局、文明办、交委等部门召开会,回应本报报道,出台了武汉车窗抛物举报奖励细则,并独家联合《武汉晚报》向社会征集爱心企业捐赠垃圾桶或环保垃圾袋,免费发放给私家车主。

2012年10月22日,《武汉晚报》在第四、五版推出大型体验式报道,记者兵分7路走上街头体验环卫工的辛苦,和环卫工一起吃顿午餐,刊发《干过6年农活的人直喊累》《环卫工吃冷饭已成习惯》两篇重头报道,在社会上引发新一轮热议。

2012年10月23日,报道进入第二阶段,也是这次报道的最终目标:发动全社会行动起来,给武汉2.4万环卫工送上一份有温度的节日礼物。报纸发出三大爱心倡议:沿街门店、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就近为沿线的环卫工热一碗饭、倒一杯热水;向社会征集200台微波炉和饮水机;为环卫工捐一些保温杯、保温瓶。这个倡议迅速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3 文本的影响力指数

按照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评价标准划分,特将此次环卫工策划报道的“影响力指数”分为网络影响力、官方机构回应、社会影响力三项。

首先,在网络影响力上,该策划报道的头两篇报道发出后,就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腾讯、雅虎、搜狐、网易等近百家全国知名网站纷纷转载,网友留言上千条,不少网友感慨:看完真的好心酸,以后不会乱扔了;23日,门户网站“雅虎”为本报报道制作专题网页,并开展了两项网络调查;该系列报道在微博上的累计转发和评论数突破万余次。

其次,从官方机构的回应上看,15日,武汉市交管局召开分析总结会,表示将严查车窗抛物行为,为环卫工生命保驾护航。23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绪鹃、副市长秦军先后批示,称赞“《武汉晚报》的系列报道,很真实、很感人!”25日,青山区城管委、文明办以及洪山区文明办等单位,先后响应本报爱心倡议,携手为环卫工送去深秋的温暖。

第三,从社会影响力上看,15日,武汉537、538、578等公交线路张贴和发放千份倡议书,呼吁市民不向车窗外扔垃圾,尊重环卫工劳动。23日,武汉本土四大连锁超市的掌门人承诺:旗下610多家门店将陆续添置微波炉、饮水机等设施,向环卫工提供热饭菜、喝热水的“暖心”服务,一座城市的所有超市联动,为环卫工献爱心,这在全国都很罕见。随后,四大连锁超市又为环卫工送上爱心地图;武汉仁爱医院、武汉立升净水有限公司等4家大型企业,纷纷致电表示要参与这次爱心活动。

环卫工策划报道的新闻价值分析

据统计,《武汉晚报》此次环卫工系列报道版面加起来有12个版,其中,两次占据头版头条,三次占据头版中心位置,还有多次在头版进行了导读。报道持续时间之长,社会影响之大,在《武汉晚报》近年来的节庆新闻报道中,均属罕见。在挖掘节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上,该报道为其他类似的节庆报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第一、眼睛向下挖出大新闻,策划切口小。眼下,很多媒体的报道多倾向于关注吸引人眼球的“腥、星、性”等花边新闻,忽视了我们身边还有环卫工这样一个每天默默为城市发展付出汗水甚至生命的最底层工作者,此次策划报道从一开始就把新闻视角拉低,记者眼睛向下观察,因此才会发现众多令人感动的环卫工故事和细节。

在节庆新闻报道时,以富有故事性、话题性的角度切入,放弃“高大全”的概括性描述,巧妙转换新闻视角,选择最能刺激读者阅读欲望的细节进行铺陈,对其他节庆新闻报道有着值得借鉴的参考价值。

第二、主打体验式报道,突出“走转改”。其实,新闻策划也是一种营销,但与通常意义上的商业营销不同,新闻策划营销的是新闻信息和一家媒体的价值理念,就此次环卫工人节报道而言,营销的就是一张市民报纸的责任感和人情味。

为将这种新闻信息和人情味酣畅淋漓地传递给读者,报道专门采用了现场感极强的体验式报道,记者与环卫工聊天、到遇难环卫工家属家中走访、和市民代表一起到马路上体验环卫工的生活,甚至蹲在天桥下与环卫工同吃同乐,与环卫工一起到临街商铺讨开水。也验证了新闻媒体记者“走转改”活动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第三、发挥纸媒的深度优势,巧妙实现报网互动。为取长补短,本次系列报道进行期间,记者会在采访现场发出微博,并@《武汉晚报》官方微博,引发读者讨论,并特意将每天的网站转载数量、网友留言、微博转发及评论情况进行汇总,并在第二天的版面上展示,实现报网互动。如2012年10月25日,晚报第6版将十几名网友的微博评论进行了摘录刊登;每天的环卫工专题报道见报后,《武汉晚报》官方微博和武汉市城管局官方微博都会进行转载,吸引网友为报道活动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23日,门户网站“雅虎”为本报的环卫工报道制作专题网页,并开展了网络调查,有三成以上的网友表示:看完报道后感觉“心酸”。次日,本报对该网络调查结果进行了刊登。

第四、展示人文情怀,传递社会正能量。整个环卫工人节新闻策划活动,虽然时间跨度较大,但因为记者主动策划出击,不断创新文本内容,环环相扣,持续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使得整个新闻报道活动看似“形散”实则“神聚”。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第3篇

奥运期间人民网推出的奥运专题网络频道开设有“奥运时评”、“奥运江湖看我两‘昭”’、“奥运策动力”、“奥运文化”、“科技奥运”等25个特色栏目,内容分为新闻区、评论区、互动区、多媒体区、资料区五大区块,推出“我说奥运”、“我博奥运”、“我拍奥运”三大互动栏目;并且充分发挥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采取图文滚动播报、全程视频直播、特约评论员快评、博客、播客、掘客等29种报道手段;每天以中文(简体、繁体)、英文、法文、日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6个外文版本,和藏语、朝语、蒙古语3个少数民族语言版本,同步向国内外最新奥运讯息。除了在奥运频道中集中呈现以奥运为主题的各种资讯外,人民网还率先在国内网站中正式在在网站首页推出奥运版块。

三大报道阶段

根据分析,人民网取得的不凡成绩,与其分阶段制定的传播策略、采取的报道理念、创新的传播方式、报道手段密不可分。举办奥运会从成功申办到基础设施建设、各项相关王作的筹备与开展再到奥运会开闭幕,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王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态的发展,媒体的报道也相应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媒体的角力主战场、受众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奥运比赛期间的16天黄金时段。以8月8日奥运会开幕为界点、按照时间脉络,媒体的报道大致可分为奥运会开幕前期、奥运会比赛中期、奥运会闭幕后三个主要阶段,在每一阶段中媒体要达到的传播效果、制定的媒体战略、报道重点、报道方法、报道方式均有所不同。

奥运会开幕前期阶段,报道焦点为奥运会各方面的筹备情况、各国军团的备战状况、本届奥运会的特色看点;媒体以品牌栏目、多样的活动策划塑造自身形象、抢夺受众市场,烘托奥运会气氛,为奥运会顺利举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1月30日人民网举行奥运战略会,提出“携手人民,共享奥运”的口号和“全球视野,人民参与”报道宗旨;7月29日正式推出新版奥运赛迹8月6日,人民网先于其他网站在首页推出奥运版块,全面升温奥运报道。8月1日,网站特色评论栏目《奥运时评》与广大网友探讨“人文、科技、绿色”的奥运理念,共享奥林匹克之和平与友谊精神;“为奥运加油”、“爱我中华祝福奥运”等活动吸引了上百万网友在网上签名留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为奥运升温。

在8月8日至8月24日奥运会比赛进程中,媒体关注视线转向奥运会赛事赛况,就各类比赛项目展开全面跟进报道,同时各种增进与网民互动、联系的栏目、活动大量跟进,增强网友对网站的黏着度、依附性。人民网在此期间共推出近40个互动栏目,其中包括“奥运博客圈”和服务性栏目,内容涉及奥运生活的方方面面,全面细致地为网友提供各种服务。

奥运会结束后,媒体主要的任务是梳理信息、对本届奥运会进行回顾总结、作出理性反思、预测影响、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四大制胜策略

1 “移动奥运”占领受众市场

人民网积极拓展自身业务,使人民网奥运新闻产品成功占领手机、国内火车站液晶电视等新兴媒体终端。奥运前夕,人民网面向中国移动用户、中国联通用户推出《人民奥运手机报》,每日早晚各一期。包括“我看奥运”、“我说奥运”等栏目。集赛况看点、情报分析、金牌榜、观赛指南、读者互动于一体,部分栏目实现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报。“人民网奥运快讯”则在全国450座城市近500个火车站的液晶屏终端上成功上线,98%的铁路列车旅行人群可以了解到由人民网提供的奥运信息。

2、新老媒体联盟 报网深层互动

以奥运为主题的内容涉及广泛,任何一家媒体在面对如此重大的新闻题材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人民网广泛与国内各地方报纸及电视台、特色网站等建立协作同盟,实现奥运报道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共享。在同一集团内部,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展开深层互动,新老媒体优势互补、相互推介,增强了双方的竞争力。人民网借助《人民日报》报系资源、人力资源为自身提供丰富、独家的第一手稿源。如人民网“《人民日报》记者报道集”栏目,包涵了《人民日报》前方报道组78名记者的照片、简介、写的奥运稿件、个人博客等内容,展示人民日报社奥运报道团强大的采编实力和记者的个人风采。

3、互助活动增强网民黏着度

在这次奥运报道中,国雀鞔竺呕网站通过在网上网下开展多种互动活动的方式,吸引网友关注媒体设置的议题,使他们广泛参与到新闻产品的制作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网民对网站的黏着力、忠实度。人民网根据网民的不同特点爱好、行为需求,设置了内容多样、种类繁多的互动活动,向网友发起总动员,如通过“奥运原创摄影有奖征集”栏目,向手机网友征集奥运图片及摄影作品;有奖征文、话题论谈、对国内参赛运动员与团队发表留言、竞猜投票活动以及调查类活动,均受到网友的欢迎,截至8月14日,累计点击已超过2.5万,跟帖超过150条。栏目力图以广大奥运志愿者的独特视角去观察奥运,把他们服务奥运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论坛这个平台传递给网友,让广大网友也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奥运,感受奥运。

4、策划、创意先行“面孔”别具一格

以往媒体对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多局限于记录赛程、结果的“规定性动作”,和受众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焦点体育人物上,对“有限”公共新闻资原的抢夺,往往导致媒体间议题雷同、报道风格相似、设置的栏目版块相近的司质化现象。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报道中,人民网从报道宗旨、传播理念、媒体形象、页面设计、栏目设置到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各方面展开策划、定位,页面大气端庄、简约灵动,一系列精品栏目各具特色,的许多独家新闻稿件被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人民网以创意、策划实现了新闻产品的差异化,塑造了受众的识别点,打造了自身新闻产品的竞争优势。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腾讯网;奥运会;网络传媒;体育新闻;社交性

每一次大型事件都是媒体的盛宴,尤其是像奥运会这类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大型体育赛事既是媒体的重要新闻源,也是推动媒体变革的重要力量。纵观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媒体景观,我们可以发现网络媒体着实成为了奥运报道的风景线,尤其是基于web2.0和3G技术的“社交媒体”在奥运传播中的崛起。从学理角度来看,网络媒体的奥运报道呈现出了新的传播特征,使得体育报道有了新的实践突破,同时也存在并引发了新的问题,审思网络媒体奥运报道的特征,发现其所存在和引发的问题,对于网络体育传播实践乃至体育新闻传播理论都有着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笔者长期关注腾讯网对奥运会的报道,对其2008年奥运报道和2010年南非世界杯报道都进行过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比2012年伦敦奥运会报道,能够进行较好的前后观察和对比,故选取了腾讯网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案例,剖析腾讯网伦敦奥运会的报道做法及其特征,审思其不足,旨在为网络体育新闻报道提供一个品鉴的参考。

1 腾讯网的奥运报道战略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腾讯奥运报道的理论基点,伦敦奥运会,腾讯制定了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独家资源、原创报道和品牌传播,实现超越对手的影响力和广告收入的总体战略。在报道中实施了资源超越、报道超越、产品超越、微博运行等战略。

1.1 全明星播报团媒体化运营

“全明星播报团”是腾讯实施资源超越战略的重要做法之一,在奥运报道期间腾讯特别邀请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段暄、孙正平、刘建宏、陶伟、张卫平、于嘉、崔永元等组成了名嘴报道、评论阵容,这些电视人大都开通了腾讯微博,在奥运期间通过腾讯微频道第一时间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腾讯网签约了羽毛球、乒乓球、跳水等中国金牌之队,包括181名运动员、教练员,接受腾讯独家访谈;奥运期间39位奥运冠军做客腾讯《金牌第一时间》节目;同时,众多娱乐文化名人也成为腾讯的明星播报团成员,奥运期间成龙、麦家等20余位名流,28位奥运冠军父母作客腾讯;腾讯还组建了退役冠军团,谢杏芳、和、钱红、杨凌等40余位专业人士在伦敦前方和北京后方,以腾讯网为平台发出专业、直观的点评和感受[1]。明星播报团在腾讯上开通了微博,通过微博平台时时发送赛场一手资讯,同时通过微博就观众感兴趣的话题与观众互动,形成了团队微博互动播报的新模式。

1.2 独创性内容策划与融合性包装

奥运期间,腾讯网以第一时间冠军访谈、高端奥运、文道奥运、亲情奥运的策划思路,以老冠军访军,名嘴奥运风暴;名人主持、访谈名人;文化名人评奥运、解读奥运;奥运冠军父母作客谈奥运等方式,策划了10档原创性视频节目,凸显了“文化视角品英伦,交融碰撞看奥运”的价值理念,为用户提供了一场共享的视觉盛宴。名嘴梁文道坐镇《中国茶馆》,利用自己的博学,解读奥运怪象、深思奥运景观、为用户多维深度的呈现奥运精彩;由歌手莫文蔚担当主持的《品味英伦》,带领观众游走于伦敦的各处特色景点,介绍伦敦的风土人情与奥运风气,为用户提供了一场赛场外的文化景观[2][3]。在独创性栏目制作的过程中,引入主持人制,引入访谈节目的栏目制,在进行赛场信息传播与视频呈现之外,为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原创性视频,充实了用户使用中的直播间隙,这是网络媒体的赛事报道的首创,对网络视频进行了电视化的包装,走向了真正的媒体融合,而不单是形式上的结合。

1.3 无线战略:社交性媒体的全线打造

伦敦奥运报道期间,腾讯互动产品全线出击,构建了“Web+Wap”(网络用户与手机用户同时使用)的实时社区,实现了多平台、跨终端、实时社区的立体传播。腾讯网以手机和微博作为社交平台的着力点,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在腾讯、在现场”的“亲临现场”的感受。结合对于用户需求的把握和无线技术的积累,实施了包括视频、新闻资讯、腾讯微博、IM、SNS、RSS等多元化产品的平台,形成了立体化、全方位的无线奥运播报矩阵。用户在使用期间,除了观看比赛和喜欢的评论,借助腾讯为用户所开辟的交流版块,用户还可以进行实时的互动与自我的传播,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感受等。手机腾讯网推出了触屏版奥运频道、赛事专题,对报道与页面实施了门类式划分,使得手机网络页面更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让用户尽可能的获得精美的呈现,以用户使用为出发点的应用设计,让手机腾讯网在奥运期间也有所收获,保持了日均PV数亿以上[4]。腾讯的“微观奥运”、“微频道”,借助旗下的10款无线产品进行交叉性平台搭建,力求发挥自身的多元化产品优势,呈现一场精彩的“指尖上的奥运”[5],塑造“社交奥运”[6]的景观。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第5篇

注意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适用范围,保证新闻信息适度开发。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这种方式的适用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在网络从事较为重大或相对复杂新闻事件报道时适合使用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这种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这类事物所含有的信息容量所决定的。所谓重大事件,主要指会对其他诸多事物形成较强影响的事件,当我们考察重大事件的价值时,如果我们的目光仅触及事件本身是很难对其有一个客观认识的,只有从中跳出去,从其意义、影响等外部角度考察才有可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因为价值并不直接在本事物中显露,它总是相对于其他事物而言的,通过其他事物来证明本事物的价值,所以要想报道好这样的新闻事实,一定要善于用普遍联系的眼光分析报道对象,把握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特点,通过其他的相关事物来认识所报道的事物,从被影响者的角度出发判断该事物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复杂事件的认识多为从事物本身的内涵上分析事物,它既需要记者编辑能把握事件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又善于捕捉每一种矛盾的特殊性,从事物内部不同角度去反映事物。重大事件在与周围事物的发生的关系中,复杂事件在自身的内涵上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它们的信息容量较之一般的新闻事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网络媒体在选择新闻报道方式时,必须考虑的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适应内容的,而不是为了形式而扭曲内容,削足适履,这是由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所决定的。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规模化的报道方式,是对应于较大信息容量的内容的,而不能不顾报道对象的实际,片面追求规模效应而使用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应避免对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方式的滥用。

换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对于新闻信息的开发要注意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相对事实信息的客观量度和受众接受的心理阈限而言的。②一件新闻事实,它所包含信息的质与量是客观的,只有在一定的量度内的信息开发才是适度的、符合事实本来面目的。如果超越这一客观量度,把小信息夸大为大信息、把弱信息说成是强信息、把一般性新闻信息奉为重大新闻信息,把小事当大事,必然造成对事实信息资源的过度开发,这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炒”。现在一些网络媒体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新闻事实本身所容纳的新闻信息是相当有限的,却非要将其“放大”,对其大炒特炒,特别是注重在报道形式上做文章,拼凑一些相关度不高的稿件,实际上是违背新闻原则的,是不负责的做法,这种情况下占用再多的页面空间,集合再多的报道都是徒劳的。

另一方面,“如果新闻事实本身信息丰富,对其开发的程度却达不到应有的程度,报纸组织的报道不能展现出事实信息本身的多向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意义,必然会形成对事实信息的低度开发,这在新闻传播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冷’,这也是一种不应有的现象,受众应知、欲知的新闻事实信息报纸未能及时传播,也有违新闻的职业性质”。③因而,对于新闻报道方式的选择,信息的开发程度,应科学、严谨地以新闻事实的真实情况为基础,内容决定形式是一条必须遵守的铁律。

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应注意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符合实际。如果我们对新闻事实进行更深层次的分解,“一件新闻事实总是可以相对地划分为许许多多具体的事项。根据各事项在整个新闻事实性质、形态影响的程度,划分出这样几种事项:主要事项、次要事项、背景事项、关系事项、边缘事项等”。④各事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除了主次、背景、关系、边缘等各种限制外,它们之间还会呈现出因果、并列、交叉包含等关系”。⑤

“正确把握和处理这些关系是实现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重要基础。”⑥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是与新闻事实的各个事项相对应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个部分能否有效地表现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不仅是取决于根据事件的不同层次信息形成的不同层次的新闻报道个体是否真实,还有赖于表现各个事项的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不同层次部分之间的组合结构是否能够与实际组成新闻事实的各个事项的彼此关系相一致。因而对于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而言,将各个部分维系在一起的逻辑关系必须恰到好处地与新闻事实相吻合,否则形成的组合新闻报道就有可能失实。

从新闻事实内部事项的角度来看新闻失实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部分事实的事项在报道中不真实地表现;二、对事实各事项的反映不全面也就是遗漏了一些应报的事项;三、报道中所形成的各个事项在新闻事实中的地位与实际不一致,把次要事项、边缘事项等当做了主要事项而主要事项则放到了次要位置,即事项错位。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要力避这些问题,特别是后两种情况更要在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中予以注意,要正确厘清新闻事实中各事项的地位与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作为报纸形成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线索,从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中集合的每篇稿件的内部到整体所形成的结构都对应地体现出来,避免出现失实。

基本的调查采访工作不能忽视,编辑记者要加强沟通。对于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分析应放到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要吃透报道对象,有编辑的全局观念,编辑也要有记者的敏感,从多方面进行判断和分析。

从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形式上看,其形式结构与新闻事实信息的层次相对应,可以全面、客观地展现新闻事实,但是要想构建一个合乎新闻事实而又为受众所乐于接受的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结构形式,其前提是作为事实与受众中介的编辑与记者一定要对新闻事实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这是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所应对的新闻事实往往是复杂的,所以要想做好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单凭形式上的漂亮规模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新闻调查、采访工作,仍是搞好报道的最基本因素。

此外,由于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有时需要组合一些不是自己原创的信息,这种情况下编辑更要加倍小心,细心研究,把握新闻事实的真实情况,加强核实工作。

一些网站的一些“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大多处于一种松散组合的较低层次上,只能说是一种“准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表现为各个组合部分关系松散,未形成强劲的合力,体裁还相对单一,多是一些表面的现象报道,而分析与评论性的文体较少,信息表现过于平面化,缺乏深度,各篇报道有信息重叠现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记者对新闻事实采访不够深入,并未透彻了解报道对象外,还可能是编辑与记者沟通不力所造成的,如果编辑与记者两者未形成合力是很难组织成功的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一组好的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一般来说是与记者深入的采访和编辑周密的策划所分不开的,编辑对于整个报道即使不能做到“了然于胸”,至少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新闻事件的具体情况,对记者的采访重点提出指导性意见,也要对记者反映的情况对报道策略及时作出调整。而不能“你写什么,我编什么”,处于一种“等米下锅”的完全被动的地位,记者编辑双方要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并由记者中心制逐渐向编辑中心制转化。如果记者编辑缺乏一定的交流,记者完全按自己的视角、兴趣来写稿,没有适当的集中,其稿件组合在一起也会是“貌合神离”。

组合的报道体裁多样化,体现报纸特色和提升品位。参与组合的报道形式要尽量避免过于单一,因为过多单一的体裁容易使报道的新异性降低,受众兴趣度减弱,同时过于单一的体裁对于信息的表现能力也是有限的,因而,应在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中尽量保证体裁多样化,如果可能的话,可以适时地组织一些分析、评论文体参与其中。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富有特点,且分析独到的新闻分析与评论是体现一家媒体特色与品位的重要衡量标准,对于以“短、频、快”为特点的网络媒体,并不是与新闻分析评论格格不入的,而是完全可以从平民角度出发,适当地组织一些新闻分析、评论来提升报纸品位的。

另一方面,在网络新闻报道单元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可视化元素,如照片、图表、示意图等,做到图文并茂,强化视觉效果。此外,参与组合的报道数量上要适可而止,不宜太多,每篇稿件也不宜过长。

注 释:

①彭兰:《网络新闻编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第219页。

②③④⑤⑥杨保军:《新闻事实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第6篇

进入21世纪,传播技术发展迅速,媒体间竞争加剧、社会民众对自身权利的诉求等因素,导致新闻节目在形态、表达方式上发生相应的改变,而编辑素质则是影响新闻节目的形态、质量的重要因素。对于整体节目来说,任何单条新闻只是素材,只有它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其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成功的节目是采、编、播等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的结果,更是编辑素质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价值的体现。

【关键词】

编辑素质;策划;传播;价值体现;应用

0 引言

论述编辑素质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价值体现进行之前,首先要对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功能进行界定,就是要明确什么是“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笔者认为,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功能并不单单局限在用电子编辑设备对前期摄取的画面进行选择、剪裁、组合等画面编辑和在消息类新闻中对新闻的编排,而且还应包括节目策划――即对节目的准确定位,以明确的制作节目方向、目标,给新闻节目以与众不同的个性形象;在日常的编播环节中,编辑工作是选择报道角度、画面编辑、处理文稿、撰写新闻串联词、结束语、编后语等,以及撰写修改新闻标题、负责录制播出等。也就是说,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编辑工作是渗透在采、播环节中的。

电视新闻节目编辑素质是由编辑在节目制作中的功能所决定的,在早些年曾有学者撰文对新闻节目的编辑素质进行过归纳,该作者认为新闻节目编辑素质是有“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四大素质的整合体,笔者认为如此划分虽有合理的成分,但过于广泛,对电视新闻编辑素质中几个在现时代应被广泛关注的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素质体现在:应能紧扣时代脉博并在节目策划、制作中体现时代精神,应能对各种输入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过滤,不仅能对记者采集到新闻素材进行有效的加工、修补、编排,而且能对其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资源使用最大化甚至组合出新的节目形态。

对新闻节目编辑素质进行再认识,是在时代特点、观众的信息接受心理的变化、媒体间日趋激烈的竞争这些背景条件下进行的,正是这些因素使我们意识到新闻编辑必须顺应时代的、受众的、媒体自身生存的要求,才能认清新闻编辑应有的素质,进而对节目形态进行创新,才能做出受观众欢迎的节目。

2 编辑素质在新闻节目中的价值体现

2.1 编辑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具有控制和指导记者采访的能力。譬如,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的一次性采访所得的素材,编辑可作再生性利用,或是因节目形态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例如政治的角度,经济的角度或是娱乐的角度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将有限的新闻素材最大化使用的作用。

2.2 编辑还可以通过对新闻节目进行合理地编排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期节目前后播出顺序的组合排布得当与否,直接关乎到观众的实际接受效果。编排技巧之一选择头条,突出重点。编排技巧之二优化组合、有序编排,优化组合是编排突出重点的有效方法。组合排列是把同类题材或内容相近、或有内在联系的新闻排列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组,在一次节目中形成重点。这样做的优点是:一把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同一主题的相关题材的新闻组合在一起,可获得全面信息;二是各条新闻互为背景,增加了新闻的厚度;三是编辑寓观点于编排之中,客观上起到了评论作用。

2.3 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价值还体现在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上。电视新闻评论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一般来说,编辑想通过评论的方式表达观点和态度,可以利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解说和论述性的语言,这是对节目内容的补充介绍及评价、分析与议论,具体表现为画外音和主持人(记者)出镜点评。

3 编辑素质在新闻节目中的实现途径

3.1 编辑必须具备紧扣时代脉搏,在节目策划和节目制作中凸现时代特点的素质。在节目策划和制作中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平民的视角看问题,把镜头对准平民百姓,关注平民所关注的问题。

3.2 编辑应在完成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始终保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新闻中的超前思维指的是对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推测。这种推测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事物发展规律之上的,但又能完全体现出编辑人员的判断力和预见力。

3.3 编辑必须具备对新闻素材的节目中“二度创作”的素质。一些新闻素材,经记者和摄像的采录工序之后,还只是一些零散素材的集合,大量的整理和加工工作,都有赖于编辑来最后完成。编辑的工作已不单是一种被动的合成和加工,更多的是提炼与升华。因此,同样的新闻素材,经不同的编辑之手,就会编出风格完全不同的节目。

3.4 编辑素质还表现在对节目的整体把握,协调采、编、播各工种密切配合上。编辑对节目整体的作用力及对记者的控制力必须同时加强,自身的素质必须也要相应地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运筹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如今,随着编辑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作用力的与日俱增,传统编辑的概念遭到了改写。改写之后的编辑概念被赋予了更加宽泛的含义,编辑本身的职责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不再被仅仅局限于一隅,其价值体现贯穿于节目制作的整个流程之中。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加工者、“把关人”、还是策划人都是这个“新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编辑也应该从更高的层面上驾驭好这三个职能,将它们有机的统一起来,而不可顾此失彼。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大编辑部”的时代。如果把记者比喻成在前方冲锋陷阵的士兵,编辑就是在后方排兵布阵的指挥官,编辑部就如同司令部。时代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自身也应该努力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水平,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陈作平.新闻报道的新思路[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第7篇

一、更新环境新闻传播的指导观

我国纸质媒体受到我国政治环境的约束,过于依赖新闻传播指导理念,使新闻的环境风险监视功能与核心价值受到制约。自21世纪以来,我国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但是我国媒介系统还停留于宣传阶段,难以将核心理念融入实际的话语传播中。媒体必须结合自身发展方向,使发展观念具有指导意义。在传播新闻环境期间,必须注重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运用新型生产技术来提升产品的绿色程度。其次,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力度,使我国报纸环境新闻传播日益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将科学发展观设置为新闻传播的发展理念并非单纯的二元对立,报纸媒体通过新闻报道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环境事件。譬如《南方周末》绿板树立了科学发展观,以某个环境事件作为切入点,不仅加强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力度,而且能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操控着环境话语权,增加了我国改善环境形象的阻力。近年来,面对“气候政治”、“环境外交”等问题时,我国必须尽快重构良好的国际形象。《中国日报》、《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两家主流媒体报纸,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正义提出了呼吁,指出分别承担减排责任的重要性。

二、完善环境新闻的报道体系

在我国主流报纸媒体的发展下,我国报纸环境新闻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相比于西方报纸环境新闻的专业性,我国报纸环境在专业性层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包括传播理念落后、传播质量低等,制约了环境新闻影响力的扩张。环境与气候成为当前国球关注的课题,西方主流舆论的报道领域也倾向该方面。相比于综合性报纸的环境新闻专版,我国媒体的报道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缺乏成熟的议程设置,难以反映出我国的社会效益属性。由此可见,为了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我国应完善环境新闻的常态化报道机制,充分把握环境新闻传播的主动权。长期以来,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环境新闻在我国纸媒中处于劣势地位,使记者的环境新闻采编能力弱,且很多采编人员缺乏系统性的环境知识培训。环境新闻的采编任务多为其他领域的记者完成,虽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丰富的实践能力,但是未具备深入剖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南方周末》绿版的报道中心为气候问题,基于国际视角来分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解决策略,其报道理念与模式对同类报纸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三、创新环境新闻的报道模式

价值中立观属于社会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内容,要求参与者不应将个人、他人的价值观强加于研究过程中,而是充分遵循社会事实。社会学与新闻传播学较有交叉性特征,价值中立原则被纳入新闻传播体系中,也构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一部分。从环境新闻传播领域的层面来考量,为了遵循价值中立原则,新闻工作者必须基于客观公众的角度看待问题,不能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通过梳理事实来展现于报道中。基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南方周末》的绿版主要借助下列三种模式来体现价值中立原则,包括:客观描述环境风险事实,尽量减少判断性词语;组合归纳事实素材,由受众对事实进行总结;加入受访者的直接引语,从多个角度展示受访者的观点。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价值中立属于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坚守的规范,当遇到环境突发事件的议题时,绿版会引用专家的观点,由于观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新闻价值属于新闻理论体系中的 重要内容,落脚点为受众的关注面,新闻的制定标准为事件的事实性。徐宝潢在《新闻学》中强调,新闻的价值来源于报道内容的深度性。对于报纸环境新闻而言,新闻报道的价值还体现在风险性上。当环境事实对生态的破坏越大,其风险程度越高,这也体现出了环境新闻的价值。报媒通过评判风险高低来对环境新闻素材做出取舍。纵观《南方周末》的选题内容,与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风险程度高的环境报道比例较大,譬如《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尘封旧事》、《果蔬消毒机隐患》等。我国报媒多将环境划分到社会新闻报道领域中,导致环境新闻十分被动,难以成为主流的议程设置。所以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环境新闻必须充分遵循社会新闻的采编方式,将一般性环境动态消息放在主体地位。如今报媒加强了对环境议题的重视力度,使环境新闻报道逐渐在社会新闻中分离开来,成为新闻领域中独立的报道类型。在该社会环境中,某些影响力较强的环境调查报道数量日益增加,常常出现于头版报纸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报纸环境的深度性补强,在题材报道、表现形式上较为单一。《南方周末》绿版能体现报纸环境新闻的方展方向,特别是在深度报道上,给予我国相关媒体借鉴意义。《南方周末》绿版从创设起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包括通?^新闻版面来定位读者素质,用专题策划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等等,绿版的传播格局更加多元化,涵盖解释类、专题策划类、调查类等新闻,也加强了对环境风险的监管力度,也体现了《南方周末》的社会责任感。

报道策划分析范文第8篇

一:发行。报纸的发行,特别是一份市场化经营的报纸,要面对竞争,他的发行渠道,发行数量,就要到市场接受饱和度。这个度不是量的无限扩大,不是范围的无限延伸。而是发行效率的有效性和客户的接受程度的合理结合。在具体发行工作上,要以行业合作为主要方向,在行业中选择适合报社自身的进行深度合作。

二:行政体系。现有的行政管理框架:采编、发行、广告、印刷、行政管理人员等几个方面。这些环节当中直接与广大读者和客户直接见面的是哪一环节呢,是发行。发行出去的是我们的产品,最终产品。反馈回的是第一手的消息。因此,我们的采编人员的工作方向,印刷的质量,广告的重点,应该在发行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分析。因此发行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因此,建议成立发行工作管理委员会。该机构负责协调发行与其他机构的协调,信息交换工作。另外,经营采编人员的分离原则的贯彻执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必须分离。抑或可以走编采人员承办的方式,进行经营。

三:广告问题。广告问题,关系到报社的荣辱兴衰,必须在体制内外进行创新。同时借鉴其他媒体的优秀的广告模式。在人员控制上,在绩效的管理上必须走精益生产的道路。四:采编问题。对内容的新鲜性,对报道的深度的把握。对新闻热点的反映的灵活性。对待百姓的亲切性。对待版面设计的风格性均要由采编人员完成。因此问题是如何形成报纸的风格。

五:战略规划。在中国入世、奥运等题材下,充分说明了国际性的特点,如何适应或者说引导国际化背景下的 北京读者,客户。这成为了今后报社发展规划的应有方向。发行工作中零售与征订的选择发行工作是报纸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制约因素。同时,报纸的发行工作也制约到报社的其他环节的工作总结。

在报纸的发行模式中,零售与征订是两种最为基本的模式。如何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