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资本计划

经济资本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济资本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资本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 基础设施建设 民间资本 财政投融资

一、引言

发展海洋经济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战略。2011年2月份、3月份及7月份,国务院先后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等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规划》指出“完善沿海基础设施网络,统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强综合协调,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此后,浙江省发改委编制了《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明确浙江省将建设490个重大海洋经济项目,总投资12631亿元,其中包括136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总额将达2008亿元(张斌,2011)。实施海洋经济建设规划需要筹集大量的资金,尤其是交通、能源、水利、信息、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运作利润低,很难吸引私人资本进入,而且政府财政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资金需求。因此,海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同时,《规划》还提出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这正为海洋经济建设中的基础设施融资提供新思路。

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数量庞大,其投资渠道狭窄,在过去的几年由于没有得到正确引导,阻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根据民间资本研究联合课题组(由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与天津高和投资联合组成)的测算,2011年浙江温州市民间资本量达5200亿元,今后规模还将增长,该课题组的《民间资本与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民间资本主要投资于资本市场、房地产和资源类产业(冯尧,2011)。虽然我国正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但实际上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仍不畅,并且其投资模式、投资方式等还有待于探讨。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为民间资本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投融资角度研究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财政投融资计划,把民间资金引入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使民间资本与海洋经济建设对接,以解决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以及民间资本投资难题。

二、财政投融资计划的运作模式

财政投融资(Fiscal investment and loan plan),简称FILP。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的财政,它具有有偿性质,在资金运用上需要还本付息。另外,财政投融资又不同于一般投资,它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的投资。最后,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期限长,一般在五年以上。

对于财政投融资计划的运作模式,本文分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对象、资金来源和运作流程三个部分进行解析。

(1)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对象。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对象一般用于难以获得民间资本的公共事业,包括交通运输、通信设备等社会基础设施以及住宅建设、农业和中小企业现代化事业等(李朝阳,2010)。其发放的贷款一般在五年以上,适合于期限长、规模大的项目。海洋经济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期长、规模大、风险大,民间资本能力有限或者不愿涉足风险大、利润小的领域,财政资金有限,财政投融资计划却通过独特的模式将民间资本与财政资金结合,很好地满足了海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

经济资本计划范文第2篇

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以及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各个过程——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积累——都是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发展的。

实行计划经济,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把各种的无数的企业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民经济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着,这一部分发展了,就要求其他部分也相应的发展。例如,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发展工业,发展工业需要农业部门提供足够的原料。随着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就要求农业部门提供更多的粮食。例如,我们要建立一个十万锭子和二千五百台布机的棉纺织厂,以每天三班生产计算,一年就需要四十万担棉花。如果农业部门拿不出或不能满足工业增长所需要的原料,那么很多工业部门就不能够发展。此外,在目前我国的具体条件下,还要求农业部门提供一定数量的出口物资——土、特产品,以挽回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所必需的机器设备;还要求农业部门通行农业税的形式提供一定数量的积累,以作为国家工业化的资金。发展工业同样需要运输部门的支援。因为要实行工业化,就要进行许多工业基本建设,这就有大量的机器设备、建筑材料和工人的生活资料需要运输。同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和制出的成品,也需要一定的运输工具来运送。因此,如果在各工业基地之间,没有相应的交通运输网,要进行工业建设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社会主义工业化亦需要商业部门的支援。

不仅在国民经济各大部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而且从工业内部来看,在钢铁工业、机器制造业、燃料工业、建筑器材工业、化学工业以及各种轻工业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譬如,制造机器,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钢铁,而在生产钢铁时,又需要有大量的燃料;在机器工业与钢铁工业扩大生产时,需要进行基本建设,而进行基本建设又要求具备一定数量的建筑器材,这样,生产建筑器材的工业部门又必须相应地发展。

其次,无论我们进行生产或基本建设,都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三个因素,亦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它们必须配合地起作用。如果在某一生产企业中,光是职工数量增加了,而机器设备占财务流动资金都没有增加,那末该企业的生产还是不能扩大。反过来说亦是如此。由此可见,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这三个基本因素,亦必须相互适应地按比例地增加。

上面这一切,都说明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性,说明计划经济制度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下产生的。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以前没有五年计划,建设进行得也很好,为什么还要制定五年计划呢?有了年度计划不就可以了吗?何必非有五年计划不可呢?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方面的规划比较简单,故有年度计划即可;现在是大规模建设时期,国民经济的内部联系较前复杂得多,一个部门的变动会引起其他部门相应的变动,一个事业的发展要求其他事业相应的发展,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必须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计划来指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改造,否则其中某些部分就会发生不平衡的现象,就会破坏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步骤的发展。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制度意味着最大的节约。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是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来进行的;而国家在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时,又是根据社会经济实际需要和可能条件出发的,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各个企业机器设备的添置与劳动力的增加,都是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的,因而在正常的管理情况下,可以避免发生浪费现象。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则相反。寄生阶级的消费,经济危机、失业现象,生产能力利用率的长期低下,技术进步的人为障碍,惊人的非生产性消耗,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互相竞争,根本不考虑市场的需要,这样盲目地进行生产,不可避免地形成某种产品的积压与某种产品的脱销。大批产品被资本家销毁,资本家任意解雇工人、关闭工厂,造成社会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惊人的浪费,把劳动人民抛入贫困的境地。

第二、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国家可以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与国计民生有重大意义的生产部门中去;能够在同等数量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下,比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更多的产品。因此,国民经济能够得到高速度的发展。

如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工业十分落后的国家,十月革命后,把过去属於地主、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没收,近来,变成劳动人民所有,经过了几个五年计划,现在已成为世界上头等的先进工业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工业总产值要增加百分之九十八点三。而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五一年,这二十多年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仅增加一倍,英国增加百分之六十,意大利增加百分之三十四,法国增加百分之四。这就充分说明了在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五年内粮食增产量,要相当於过去几十年来粮食的增产量。

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要新建铁路干线、支线、复线、专用线共一万余公里,而在过去六、七十年内,总共才建了二万多公里。

这些情况都说明:在计划经济制度下,五年内的建设工作量,要相当於甚至超过近去几十年所做的工作量。

第三、既然在计划经济制度下能够高速度地发展生产,因而也就能适当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工人职员的平均工资要增加百分之三十三,农村人民的购买力将增长一倍左右。农村购买力增长的这种高速度,在过去是不能想像的。

经济资本计划范文第3篇

银行资本监管的发展趋势

最近一年来,国内银行监管部门连续提高资本监管要求,先是在2009年4月要求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稳定在10%以上,又在2009年10月要求银行完善资本补充机制,重视核心资本的补充,并对发行长期次级债务和附属资本的计算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从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资本监管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银行资本监管标准的提高今后不但不会停止,还将继续加强,尤其会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强化。

对主要商业银行提高最低资本要求。规模大、业务综合的银行,因为分支机构众多且经营相对独立,很难做到每一个分支机构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执行总行的决策,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反应灵敏度较低,风险管理也很难覆盖整个银行系统;而且,由于这些银行与大量的其他金融机构有重要的业务联系会使其“大而不能倒闭”。监管者认为,这些银行由于透明度不够、过于复杂和规模庞大,会带来系统性风险,应该提高这些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增加拨备和降低财务杠杆率。

国内的商业银行中,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通常被监管机构称为主要商业银行,被认为是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认为这些银行会给其他银行带来风险,容易导致系统性风险,因此,会要求这些银行持有更多资本。最近两年资本监管要求的变化也正说明了监管机构的这一政策倾向。

对银行的资本补充提出逆周期要求。由于金融机构在经济上升周期往往大胆而激进,在周期的下行阶段才开始变得较为谨慎,因此对经济周期具有一种放大作用,这就要求金融体系应该为应对经济下行提供一种保护或建立一种反周期机制以防止或减缓周期下行。作为政策制定者,监管机构会对银行提出逆周期的资本要求,即要求银行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增加资本(也包括其他措施如提高拨备和流动性),以应对未来经济下行的到来。

提高资本质量和资本结构要求。考虑到混合资本债、次级债等附属资本在金融危机中难以真正起到抗风险作用,国际资本监管趋势是要求银行增加普通股。因此,国内监管部门对资本质量和资本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银行重视核心资本对风险的抵补作用,要增加股权资本。

更加灵活地调整资本监管标准。BIS(国际清算银行)建议在调整资本缓冲要求方面可以参照政策利率调整方式,而且可以把信用评级、不动产贷款的变化、贷款/GDP比率及不动产价格等宏观经济指标作为政策调整依据。实际上,我国监管部门最近几年已经大大增加了对资本监管标准调整的次数,采取了一种类似货币政策中利率调整的方式,但在监管政策的实施中显得调整频率过高(例如,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几乎每年都在调整),并且缺乏资本监管政策调整的可预测性,调整机制也未建立。

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来看,以上银行资本监管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商业银行尤其使股份制银行带来重要影响。

上市银行资本管理压力的差异

我国监管机构通常将银行分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以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标准。分析上市银行的资本现状可以发现,这些银行在资本补充、资本回报等方面面临不同的压力。

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国有银行,其资本净额均在2000亿元以上、资产在30000亿元以上、净利润在100亿元以上。这类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回报率和财务杠杆关系合理,资本实力强,由于通过利润内源补充资本机制较好,而且具有国家注资优势,因此资本质量也较高。在资本使用上,这些银行网点多、客户基础广泛,为企业提供融资能力强,业务可选择性多,资本使用压力不大。同时,由于在经济金融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也要求它们必须有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而这些银行也基本上都能满足最新监管标准。

全国性商业银行中的股份制银行,尤其是资本净额在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资产在10000亿至30000亿元之间、净利润在50亿至100亿元之间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低、财务杠杆比率高但资本回报率差异大,这类银行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快、对资本的耗用高,资本充足率下降快,核心资本占比低,面临的核心资本补充压力最大。

其他商业银行中的上市银行为三家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净额在500亿元以下、资产在10000亿元以下、净利润在50亿元以下,资本充足率高尤其是核心资本占比高,资本回报率低,这类银行尽管已经可以在全国开设分支机构,但在发展速度上还相对缓慢,因此面临的主要是资本回报的压力。

从银行在系统性风险中的重要性、资本充足状况和资本管理的现实压力几方面综合考虑,我们重点探讨股份制银行的资本管理问题。毫无疑问,股份制银行面临的最大压力是资本补充压力,而要缓解资本压力,除了积极进行资本补充之外,更应该通过加强资本管理来节约资本。

银行资本管理的选择

目前大多数股份制银行的资本管理还处于相对简单和粗放的阶段,主要体现在:(1)资本管理在股东层面、经营管理层难以取得充分一致的认识,资本约束往往让位于利润压力;(2)银行主要关心的仍是业务规模和利润,价值创造意识仍然淡薄;(3)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的确定与资本回报没有固定的联系,财务预算的资本约束不够;(4)资本规划与业务规划脱节;(5)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未能统一。

这种状况的存在有其客观原因:一是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和盈利面临较大压力;二是企业间接融资占比高和经济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使得银行能够也需要依靠贷款业务进行盈利;三是风险计量基础薄弱,数据积累少,资本管理缺少技术支撑。为提升资本管理水平,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树立资本管理理念,并在全行达成共识

在仍然依赖于利差的盈利模式下,资本充足程度与投资回报期望决定了业务规模和业务方向,银行的经营对资本的耗费必然要大于发达市场经济中的银行业。这要求股东和经营管理层对资本补充和快速发展要有统一的认识,董事会需要兼顾资本约束与资本回报,能够平衡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回报率之间的关系,做到保持长期合理的资本充足水平和资本回报。在经营管理层和各经营机构、各业务线,应将资本约束贯彻到日常经营活动中。

积极探索资本补充渠道,创新资本工具

银行的资本工具大致可分为权益资本、债务资本和混合型资本三类。权益资本包括普通股、优先股和可转换优先股,资本补充渠道主要是增发和收益留存;债务资本工具包括长期次级债券、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等,在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流动性的情况下,通过发行新的债券、提前赎回等组合管理方式使得银行能够降低资本管理成本,但债务资本工具的发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混合型资本工具兼权益资本的永久性和债务资本的低成本,主要有非累积票、特殊用途票据、信托优先证券等工具。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渠道上有所突破,但与国际上多样化的资本工具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银行和监管机构应进行资本工具的探索和创新。

完善资本管理流程,建立资本管理体系

组织体系。资本管理的组织体系应包括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银行职能部门、经营单位以及各专业委员会等各个层面,董事会层面应形成对资本管理的决策体系;经营管理层应完善资本计划、资本使用、资本评估和资本筹措等职能,并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顺畅衔接。在一家银行,资本管理要涉及到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和预算等环节,由于资本管理需要平衡风险、收益和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合理的管理架构应该是由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负责资本管理,风险管理部门提供风险计量技术支持,财务预算部门将资本管理纳入计划和考核体系中。

管理流程。资本管理流程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资本计划未对财务预算形成硬约束,年初制定的资本充足率计划往往因为财务指标的压力而被突破,而且在资本充足率计划和资产负债表计划、红利分配方案、利润预算之间没有建立固定的联系;二是在资本充足率的监测、业务规模的扩张和资本补充之间也缺乏必要的管理流程;三是资本管理的评估工作缺位,由谁来进行评估和如何评估尚在探索中;四是资本充足率目标的决策机制和管理责任不明确,在资本充足率下降较快或突破计划目标时,缺少对风险资产规模的控制决策流程。

管理工具。建立资本管理体系还应明确资本的概念,以及所分配的资本与监管资本的数量关系;应明确内部资本计量方法、资本成本确定方法;应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为资本的管理提供技术平台支持。

将资本管理纳入整个经营管理流程

资本管理如果不能与经营计划和考核相结合,其执行力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应将资本分配、资本成本纳入到对分支机构下达的经营计划和考核体系中,还应将资本成本纳入到贷款定价管理中,将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纳入到对分支机构的资源配置中;经营单位也应将资本成本和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纳入到业务管理中,包括对贷款的定价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

选择合适的经济资本管理方法,促进资本节约

选择渐进的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在内部评级法尚未建立,不能通过计量非预期损失来计量经济资本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简化的、循序渐进的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对此,以下四项原则具有参考意义。(1)经济资本计量即风险计量,是在一定容忍度下覆盖非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经济资本管理方法,都应将风险因素作为首要考虑要素。(2)再简单的管理也比没有管理强。在经济资本管理发展的初期,管理实践中往往以监管资本代替经济资本,因为再简单的管理也比根本没有管理要强。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对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灌输资本约束理念比实际的经济资本管理过程更为重要。(3)资本管理通常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尽管经济资本管理是对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计量,是需要精确的计量系统来完成的,但经济资本管理决不是简单的数理计算的运用,是需要将战略因素、结构调整目的和业务导向考虑进去的,而且越是在技术不成熟的初期,管理者的管理艺术越重要,也可以说,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往往比其技术更重要。(4)不能将资本管理等同与对业务的限制。尽管最低资本要求确实是限制了业务开展,但应将其作为开展业务的成本来进行管理,在对分行、业务线或部门分配资本时,应将资本配置、利润预算和考核紧密结合,在满足最低资本要求的前提下,经济资本配置不应限制业务发展。

经济资本计划范文第4篇

企业资本经营机制是企业经营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和内容。从规定性看,企业资本经营机制是企业在一定经营方针指引下,通过兼并收购、转让、分立、重组、合并等产权交易方式,实现资本要素的有效组合,通过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最终使原有资本增值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运作规则。企业资本经营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发展机制、风险机制和调节机制。本文拟就如何建立科学的企业资本经营机制从其内容上予以展开,谈一些浅见。

一、发展机制

发展机制所反映的是企业发展与资本经营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企业资本经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本增值和企业发展,资本的内在冲动是价值增值。企业发展需要资本经营,并为更好地开展资本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一个企业通过资本经营,能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业绩不断扩大,从而获得向银行借款的信誉、赢得股票上市或增资配股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其产品或服务的品牌优势而形成名牌效应等扩大无形资本投资收益。如果一个企业资本经营不善,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投资决策失误甚至会葬送一个企业。由此可见,企业发展和资本经营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密的联动关系。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真正理解和处理好这种关系,特别是有不少企业在实践中还不能正确处理发展机制的主要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而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机制,一是要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二是要选择适宜的发展时机;三是要确立可行的发展计划。

(一)关于发展目标的制定

任何企业都希望在一开始就把发展目标制定好,但不少企业的失败,往往是由于找错了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而影响以后资本经营计划的顺利实施,结果适得其反。如有的企业因经营方向选择错误,或盲目发展多种经营,给企业造成极大的被动和生存困难;有的企业因当初建厂选址不当,或因发展目标定的保守,不能适应未来形势变化,致使项目刚上马就面临下马,刚经营就失去市场潜力;有的企业在兼并中未能对目标企业做充分了解,盲目兼并,让被兼并企业的沉重债务给拖垮了;有的企业上市融资后,未进行认真的市场调研和分析,盲目上项目、铺摊子,使企业发展步履维艰、前景堪忧。

因此,发展目标的制定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的开局大计,是企业发展机制的首要环节,若无正确的发展目标,企业资本经营便不能成功,企业发展也自然无望,确定发展目标,必须通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和周密地决策研究,它是市场经济中永远值得探讨的课题。因此,企业制定发展目标,一是要适应市场;二是要找准定位;三是要具有特色;四是要切合实际。

(二)关于发展时机的选择

机遇是企业成功的稀缺资源,善于把握机遇,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既可获得广泛的发展空间,又可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使资本经营比较轻而易举;反之,错失机遇的企业,只能以高昂的代价应付艰难的环境,不但发展空间狭小,而且资本经营也举步维艰,甚至会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机遇只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因为机遇稍纵即逝,其含金量往往是始重末轻,英明善断的企业家总是凭借其掌握的丰富信息资源,正确分析估计形势,提前作好各种准备,成为机遇的最先获得者和最大受益者。还有少数特别成功者,不是机遇选择了他们,而是他们主动出击抓住了机遇。怎样选择有利时机,是企业竞争取胜的特殊学问,也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一门艺术,需要认真研究,努力掌握,从而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进企业实现跳跃式发展。

(三)关于发展计划的确定

有了正确的发展目标,还必须配之以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一个积极又稳妥的发展计划,以及为实施这些计划所采取的资本经营措施,都需要慎重地研究。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对于一些较大的发展项目,宜采用“滚动式”发展策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完成一项,收益一项,再发展一项,这样可使企业整个发展和资本经营都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过快的发展速度,把计划订得太高,那样会导致经营风险。从另一方面看,发展计划也不能过于保守,那样容易失去很多市场机会。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可采用多种融资渠道,特别是对于技术先进、市场潜力大、投资收益高的项目,可采用“借鸡下蛋”的方法来壮大和发展企业。

总之,发展目标、发展时机和发展计划属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发展战略是建立科学发展机制的前提,科学的发展机制为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保障。发展机制首先从制定发展目标开始,发展目标的充分实现,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经营的开展,资本经营又会影响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扩大或改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大多数行业和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能否真正认识并抓住它,就看怎样去努力面对和行动,只有面向市场,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坚决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才能制定出富有远见的正确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才可避免重复性低水平投资建设;只有认真转变增长方式,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加速技术进步,并运用资本经营武器,改善经营管理,才能使企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因此,科学的发展机制可表示为图1:

二、风险机制

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经常会遇到各种风险。企业经营者如何科学有效地预防和规避风险,提高资本经营的安全程度,成为企业资本经营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建立科学的资本经营风险机制,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其主要环节有:

(一)增强防险意识

市场经济是竞争与风险的经济,企业应时刻提高资本风险意识。缺乏风险意识不能做好对付风险的各种准备,易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求在不断变化,利率、汇率、价格等也不断变化,企业资本经营决不能持静止的态度,要作动态分析;不能死守计划经济的老规矩,要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不能只考虑企业的微观实际,还要充分考虑国家的宏观大局;不能只以眼前利益出发,还要充分考虑未来的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恰当措施,防险于未然。

(二)加强组织防险

组织防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建立和健全风险监控组织,为企业资本经营设立机构和配备专业人才,加强经济趋势预测和资本市场的分析,对资本经营的关键环节,设专人负责并强化监督机制。二是要建立和健全防险制度和规章,对筹资、投资、盘活存量资产和异地经营等,除了日常的财务管理外,还必须建立资本经营统计分析制度和其他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风险预警能力,避免潜伏的资本经营风险。

(三)对风险实行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有利于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便于防范风险。根据风险性质风险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其他风险等三大类。

对于筹资风险,主要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从总体上减少收支风险;二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以降低收支风险;三是通过债务重组来减少收支性筹资风险;四是通过合理的利率预期和灵活适应利率变动,来提高筹资效益和降低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有实物投资风险、金融投资系统风险和金融投资非系统风险三个方面。对于实物投资风险,必须加强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确保决策正确,并加强投资管理,避免主观原因导致的风险,同时可以采取多样化投资经营、联合经营、合作等方式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要降低金融投资的系统风险,必须对经济形势、通货膨胀、利率和汇率的变化进行预测和系统的分析,制定防御和规避措施,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对于金融投资的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组合分散化来降低风险。涉及企业融资信用、企业兼并的其他风险,因它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来防范风险。

企业资本经营是利益与风险俱存的事物,为了防范风险,需要把积极预防和科学规避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的资本经营风险机制可表示为图2:

三、调节机制

在企业资本经营过程中,总难免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与偏差,因此,需要发挥调节的功能。这不仅是为了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时也是企业增强自身素质与机能的需要,建立科学的资本经营调节机制,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战略调整

企业资本经营需要制定各种重大方针和战略,诸如兼并收购战略、多种经营战略、资本市场筹资战略、利用外资战略、联合经营战略、无形资产投资战略等等。由于客观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多变性,如果原有战略方针不能适应新的竞争和发展要求,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资本经营的巨大成功。

(二)计划调整

不管资本经营计划制定得多么周密,在执行过程中还会因环境变化而发生某种偏离,这就需要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企业筹资活动为例,如利率、汇率、价格的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政策变化,或者筹资对方改变态度等,企业必须马上变更计划,否则,不是风险降临,就是计划执行不通。对于投资活动也是一样,特别是证券投资,更需要适应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快节奏来及时调整计划。

(三)结构调整

当企业资本经营陷入不合理的资本结构状况时,相应的调整工作便不可避免,主要的调整方法是:调节企业资产、自有资本、长期负债各自的数量和流量。具体又分为存量调整、增量调整与流量调整。存量调整是在企业现有资产规模下,对自有资本和负债进行相互转化,通过内部重组实现结构优化。增量调整是通过追加或缩减资产数量,来促使原有资本结构重新趋于合理。

(四)管理调节

为保证资本经营健康运作并取得高效率,需要通过灵敏的信息和监察系统,及时发现偏差予以纠正,及时发现薄弱环节予以管理调节。实践证明,这种管理调节对维护企业的管理功能,增强协调力非常重要,对提高资本经营业绩非常有效。科学的企业资本经营调节机制可表示为图3:

经济资本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资本;风险控制

1 经济资本及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概念,而非财务会计的概念,是对应于一定置信水平和期限内(通常是一年)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拥有的资本。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它是根据内部风险管理需要,运用内部模型和方法计算出来的用于应对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也是银行自身根据其风险量化、风险管理能力确定的应该拥有的“资本额”。经济资本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由于它是一种虚拟的资本,因此它是抽象的。又因为在经济资本管理下,经营行业务的发展是严格受其资本限额、回报要求约束的,因此它又是具体的。经济资本并不等同于银行所持有的账面资本,也不等同于银行的监管资本,它的数量等同于银行内部计算的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商业银行对外必须遵守银监会的监管资本充足率要求,而对内通过将经济资本管理应用到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风险限额等内部管理制度上对各级分支机构形成实实在在的管理和考核。经济资本管理是银行业新兴的管理工具,在国际银行业,经济资本已成为确定风险控制边界、实现风险管理战略和满足投资者资本回报要求的重要工具,并在业务计划、资源配置、绩效考核、贷款定价、风险限额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制度,三是以经济增加值(EVA)和经风险因素调整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经济资本计量相关公式:利润(拨备后利润,风险调整后收益)=收入-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预期损失

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收入-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预期损失-资本成本

其中:预期损失=减值准备,资本成本=经济资本×资本成本率(11%/年,为各商业银行总行设定)

经济资本回报率=(收入-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或:经济资本回报率=(业务收益率-资金成本率-经营成本率-预期损失率)/经济资本占用率

经济资本回报率也就是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

1 经济资本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关系

1.1 经济资本管理推动业务增长方式转变 由于利润(指拨备后利润,即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利润)未考虑应对非预期损失的资本成本,因此反映的银行经营业绩不完整、不真实。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者单纯追求业务规模总量或市场份额最大化的理念都是不完整的。

通过引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计量,把业务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直接挂钩,将未来可预期的损失量化为当期成本(减值准备)直接对当期利润进行调整,同时考虑到为缓释非预期损失所占用的经济资本,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本的使用效益,体现了利润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的互相统一。它的优越性在于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一个简单的数值,使银行可以通过衡量经济增加值和控制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经济资本是衡量经济增加值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平衡收益和风险的连接点,将经济资本理念引入到绩效评价中,有助于引导经营理念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价值最大化转变、经营模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对促使商业银行按照风险收益匹配原则合理规划自身风险资产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帮助其构建起价值最大化理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提高全行风险收益的平衡能力的积极有效措施。

1.2 经济资本管理决定业务发展的规模 根据经济资本管理的要求,一项业务发展规模的大小主要由配置到该项业务的经济资本额决定。由于每项业务的非预期损失主要由其风险程度决定,因此相同的经济资本额能够支持相对规模较大的低风险业务或者相对规模较小的高风险业务。在经济资本总额约束下,银行要制定合理的风险组合,从而达到控制风险总额的目标。由此,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是建立资本制约机制,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从而控制经济资本的增长,有效控制银行总体风险,使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保持协调平衡,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监管要求。有效经济资本管理将大大增强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能力。

1.3 经济资本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回报率 业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效益。引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评价后,效益就是获得正的经济增加值,或者说获得正的经济资本回报率。风险成本也是总经济成本的必要组成部分。收益要能够覆盖风险才能产生效益。银行要发展,资产就要扩张,经济资本就要增长。但是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时既不能一味地追逐利润,也不能一味地规避风险,而是将利润指标同风险指标统一起来,设法追求二者之间的某种平衡,以实现风险调整后的利润最大化。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在抓好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强化经济资本管理,引导业务决策,实现在完成信贷业务增长规模目标的同时,把经济资本占用率控制在合理水平,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谋求经济增加值创造的最大化,提高价值创造力。

3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管理方法上,由于对经济资本的理解深度不够,操作不规范,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更多地关注表内贷款管理,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注重对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的事后定量计量,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形成对风险资产和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等。

3.2 分配方式上,额度确定主要依据年初确定的利润计划和新年度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未充分考虑一定时点上银行下级机构实际实现的利润差别,可能会造成下级机构经济资本额度松紧不一,在额度调整尺度上较难把握,难以平衡协调,进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资本在全行范围充分而适度配置和高效使用。

3.3 考核方式上,目前多家银行通过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强化经济资本约束机制,对业务发展模式由资源投入型向资本约束型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粗放型规模扩张的冲动依然存在,银行面临资本补充压力仍然较大。

4 商业银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力的对策

4.1 以经济资本管理引导科学决策 经济资本管理作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在预算计划、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产品定价、绩效考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经济资本促进风险与收益平衡的本质。要高度重视经济资本计量管理工作,加强对经济资本计量相关理论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学习培训推广,认真开展经济资本管理的分析研究,认真执行上级行关于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文件要求,提升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各级经营管理人员必须积极转变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理念,在抓好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强化经济资本管理,引导业务决策,实现在完成信贷业务增长规模目标的同时,降低经济资本占用率,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谋求经济增加值创造的最大化,提高价值创造力,促进我分行各项业务的科学发展。

4.2 提高风险管理精细化水平,减少无效不实经济资本占用

客户信用评级是经济资本计量的基础工作,评级结果直接关系到客户的违约概率,进而影响到经济资本的计量结果。一是对客户信用评级进行全面重检,着力优化存量大额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积极引导存量大额授信客户增强信用意识,改善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对财务状况和信用记录改善的要重新发起客户评级、争取提高信用等级,使其享受到与较高评级相应的较低的经济资本占用率,减少经济资本的低效占用。二是加强评级有效期的监控和跟踪提示,确保客户信用评级百分百覆盖和保持客户评级连续性,杜绝人为主观原因造成评级过期失效,避免出现应评级更新不及时影响经济资本计量准确性、造成不实的经济资本占用。

4.3 主动实施客户结构调整,提升高信用等级客户贷款占比

把好客户准入关,把有限的贷款资源集中投向高信用等级的客户,提高优质贷款客户占比。

4.4 加强到期贷款回收,防止人为的违约贷款 按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及《信贷资产风险十二级分类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借新还旧,或者通过其他融资方式偿还”至少归为关注类。由此可见借新还旧将影响客户的风险分类,对债项的违约损失率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及经济资本计量,增加资本成本。商业银行应加强到期贷款回收管理,做好与客户沟通协调,对到期贷款要提前两个月做好相关回收、授信工作,防止人为产生新的违约贷款,应控制办理借新还旧贷款。

4.5 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大部分公司类不良贷款因长期逾期已进入非应计状态,利息挂入表外,不产生利息收入,其经济资本占用属于资本低效使用。因此,要提高经济增加值的创造水平,就必须大力压缩不良贷款,提高经济资本使用效率。对不良贷款要加快处置,同时提高现金回收额和超值现金回收额,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损失。

4.6 推动个人类贷款业务发展,降低个贷不良率。个人类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率比公司类低。要大力推动经济资本占用率较低的个人类贷款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大力压缩不良贷款,进一步降低个人类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率。

4.7 加强信贷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信贷信息系统是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数据源系统,应增强数据录入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信贷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特别是评级信息、担保方式和抵质押品价值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更新的及时性,避免出现数据源系统信息不准确、更新不及时影响内部评级系统债项违约损失率等指标的准确性、造成不实的经济资本占用,而且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检查和跟踪整改。

经济资本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预算管理 项目储备 经济效益

一、引言

企业全面预算由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构成,而项目预算是业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深度融合,强化业务预算与财务预算衔接的有效性,以实现项目预算与财务投资能力对接。由此实务中衍生出预算项目储备管理模式,即由业务部门根据业务需求,编制并形成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程序到位、可研深度满足计划编制要求的项目储备库。财务部门可依据本单位的财务投资能力,在项目储备库中选取项目纳入年度财务预算。

由于业务部门建立项目储备库时通常重技术轻效益,同时由于财务人员缺乏相关知识,无法有效参与项目储备管理,导致财务人员从项目储备库选取项目时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造成项目计划与财务预算脱节。因此,需要基于项目预算视角,构建一套项目评价体系,以确保财务部门能有效参与项目储备管理,并确保存在财务投资能力约束时,能从项目储备库中选取具有财务可行性和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纳入年度财务预算,从而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辅助管理工具。

二、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基于前述项目储备模式下预算管理现状,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基于项目资金支出属性原则。将所有的投资项目按其资金支出属性,划分为资本性支出项目和成本性支出项目两类,且分别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评价其经济效益。(2)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对于项目效益性评价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对于资金支出属性评价主要运用定性方法。(3)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相关评价指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取得性,在满足评价要求的基础上,力求简化操作、可理解性强,以确保评价指标的可行性。(4)财务评价原则。项目储备阶段职能部门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安全性、社会效益等因素已作充分评估,基于财务部门的职能,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突出财务评价功能,即突出评价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与经济效益。(5)预算年度经营目标相关性原则。即项目经济效益评价要以公司经营目标为导向,尽量提升评价指标与公司经营目标的相关性,以有利于提升公司经营业绩。

三、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概括为“两个阶段、两条主线、多项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所谓“两个阶段”是指首先要判断项目的资金支出属性是资本性投入还是成本性投入,然后再根据项目属性运用相应评价方法进行效益评价;“两条主线”是指对资本性支出项目和成本性支出项目分别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选取不同的指标进行评价;“多项维度”是指采用多个指标进行多维度评价,避免评价的片面性。

(一)资金支出属性判别。按照前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判断项目资金支出属性,即资本性支出和成本性支出的属性判断。目前税法和会计准则均对资本化和费用化定义了判断标准,归纳如下:(1)会计标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无论新建项目还是续建项目,若能够增加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且支出能够可靠计量,应予以资本化,否则应予以费用化。(2)税法标准。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还对大修理支出资本化给出了定量标准,即修理支出达到取得固定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且修理后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延长2年以上。(3)结论。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无论会计标准还是税法标准,资本化和费用化的界限实质上是该项投入是否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入,即投入所产生的回报是否在未来(一年以上)期间分期收回。

总结起来可通过以下判定标准判断项目投入能否产生未来现金流入:(1)整体更换能够单独发挥作用的设备资产;(2)新增生产能力、增强了现有设备资产技术水平或提升了现有设备生产能力;(3)部分更换或修理设备资产时,修理支出达到取得设备资产时的计税基础50%以上且使用年限能延长2年以上。将符合以上条件的项目划分为资本化支出项目,否则界定为成本性支出项目。

界定了项目的资金支出属性,接下来就要分别资本性支出项目和成本性支出项目的不同特点来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采用定量评价方法。

(二)资本性项目支出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资本性项目具有初始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且投入和产出均可计量,依据前述“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设计原则”,资本性项目经济效益可选取以下指标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其中“预算年度经营目标相关性”原则主要通过设置评价标准来实现,即以目标公司预算年度预算指标为标准来评价指标优劣,以确保淘汰那些影响预算目标顺利实现的项目。

运用上述指标体系进行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时,为便于综合评价项目经济效益及比较不同项目的优劣,需要将上述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和指标赋权,以得到单一的综合评价指数。

1.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的作用在于统一指标的极性和量纲,统一指标极性的通常做法是将极小型指标取倒数,将适度型指标按公式xij=1/|x'ij-k|进行转换,其中k为原始数据x'ij的均值,xij为作转换处理后的数据,以使所有指标统一转变为极大型指标;统一量纲的一般做法是标准化,标准化转换公式即xij=(x'ij-k)/ σ,其中σ是标准差。

2.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确定方法主要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前者如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等,后者如主成分分析法、均方差法、离差最大化法等。本文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四个指标的权重。

经过上述数据处理后,对资本性项目运用多个指标进行评价的结果就可以通过加权平均处理后,转化为单一指标,本文称之为“项目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以“R”表示,R值越大项目经济效益越好。

R=∑(现值指数×40%+投资利润率×20%+单位投资销售收入×20%+现金流量债务比×20%)

当年度财务预算对公司资本性投资规模有约束、但所有R>0的项目投资额总和超过财务投资能力时(即多项目决策),可通过按R值从高到低的方式排序选取最优项目组合。这样可确保从项目储备库中筛选出最优项目组合,以保证在满足财务预算约束条件下,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得到优先实施并纳入年度财务预算。运用“项目综合经济效益指数R”进行资本性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可归纳如图1。

(三)成本性项目支出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由于难以衡量成本性项目支出的产出,适宜运用“最低成本法”思路评价其优劣。但最低成本即最少投入有时并不意味着最佳效果,可能导致投入不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对于成本性项目支出的理想评价标准不应是最低成本,而应是最合理的成本,因此标准成本理应成为评价成本性项目支出的理想标准,未实施标准成本管理的企业可用行业平均成本水平替代标准成本。

在评价单个成本性项目支出时,可直接比较计划投资额和标准成本,只有计划投资额小于或等于标准成本的项目才可能纳入项目储备库或进一步纳入财务预算。而对于大于标准成本的项目,应要求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控制投入规模,只有当投入规模压缩至小于或等于标准成本时才能纳入项目储备库。

当年度财务预算对公司成本性投入规模有约束时(即多项目决策),与前述资本性项目处理方式类似,可筛选出所有计划投资额小于或等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性项目,然后将这些项目按“计划投资额偏离标准成本的程度”进行排序,偏离程度越低的项目优先纳入财务预算。之所以按“计划投资额偏离标准成本的程度”进行排序,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最低成本即最少投入有时并不意味着最佳效果,对于成本性项目支出的理想评价标准应是最合理的成本,即标准成本,即计划投资额在小于或等于标准成本的情况下,越接近标准成本,意味着计划投资额越合理。

上述成本性投入项目评价思想可用“标准成本离差率δ”量化处理,计算公式为:δ=(计划投资额-标准成本) / 标准成本, 运用“标准成本离差率δ”进行成本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可归纳如图2。

综上,项目经济效益最终表现为“项目综合经济效益指数R”(适用于资本性支出项目)和“标准成本离差率δ”(适用于成本性支出项目),对于任何项目均可通过计算其R值或δ值评价其经济效益,并据此判断其是否可以入选项目储备库,决定是否将其纳入年度财务预算。

四、应用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从财务预算角度看,构建并应用基于预算项目储备模式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保证入选项目储备库的所有项目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效益性;有利于在编制财务预算时有效识别项目库中各类项目优先次序,有助于将有限的资金优先投入到效益高的项目,为财务预算资金安排提供依据,从源头规范预算资金支出规模、属性并规避税务风险,并促进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的融合与衔接。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组织与流程保障。要实施“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实现其在项目储备管理和预算管理中的预期目标,首先必须在组织与制度流程上予以保障,即明确规定在项目储备环节开展经济效益评价是必经环节,并明确财务部门是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职能部门。

(二)数据支撑保障。由于数据质量是评价结论可靠性的直接保证,因此需要相关业务部门在项目可研阶段保证增量、投资额等参数预测质量。

(三)技术安全评价先行。由于“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只评价财务可行性与项目经济效益,因此纳入评价范围的项目必须首先通过技术安全性及社会效益评价。

(四)评价指标可根据需要替换。本文所述评价指标是基于某中央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目标构建的,不同类型的企业运用该指标体系时可根据本企业行业特点、具体经营目标等情况,在遵循本文前述指标体系设计框架和思路的原则下,适当选取评价指标。S

参考文献:

1.李明哲.投资项目经济评价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2007,(2):35-43.

2.罗建钢.财政支出效益:一个评价框架[J].财政研究,2003,(3):2-5.

3.陈东升,陈明桀.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05,(2):67-68.

经济资本计划范文第7篇

一、银行资本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银行的资本有三个不同的概念,即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

1、含义

账面资本是一个会计的概念,指商业银行实际账面拥有的资本金,列示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等于资产减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又称权益资本。

监管资本是商业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规定,应该保留的最少的账面资本数量,是一个根据监管规定计算出来的量,一般为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按照巴塞尔协议,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核心资本具体包括股本(普通股和非累积优先股)和公开储备,至少应占全部资本的50%;附属资本具体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一般准备金或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混合资本工具及长期次级债务。二级资本不得超过一级资本,其中长期次级债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50%。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经济资本是一个风险管理的概念,是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考虑经营风险对资本的要求而创造的一项管理工具,是银行根据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最低资本需要,是基于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因此也称为风险资本。它是一个虚拟的、与银行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相当的资本,是一个算出来的数字,在数值上等于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置信区间非预期损失的倍数。

2、三者关系

账面资本是商业银行实际拥有的资本,是银行资本管理的基础;监管资本是实施资本管理的主要依据;经济资本是实施资本管理的重要工具。监管资本体现了监管当局的要求,但不能代表银行实际吸收非预期损失的能力。经济资本反映了市场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求,反映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对银行管理的要求,是银行为所承担的风险而真正需要的资本。银行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将监管当局和内部管理层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传导到各级经营主题和业务条线,实现资本限制不合理业务扩张与控制风险的功能。

从资本需要量上来看,这三个资本在数量上应存在以下关系:第一,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如若不然,监管当局将会采取强制措施要求银行补充资本或削减业务规模以减少承担的风险;第二,账面资本≥经济资本:因为经济资本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真实的风险,最终用于消化风险的资本是银行的真实资本,如果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时将经济资本的限额定得比账面资本高,真实发生损失时将没有足够的真实资本来覆盖损失;第三,经济资本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监管资本。在经济资本小于监管资本的情况下,银行承担的风险小于监管标准,远小于账面资本,说明资本的利用效率不高,应对经济资本进行更有效的配置。

二、银行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因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不同参与者从不同角度看待资本,导致完整的资本管理体系包含了多维度的资本观。账面资本管理是所有者权益的维护、资本投资和融资决策、资本结构安排等与资本有关的经营管理过程。监管资本管理是对资本充足率进行计量、监测,并以资本充足为目标进行的资本结构调整和资本融资过程。经济资本管理是通过计量、配置和考核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产品和交易等维度的经济资本占用,对风险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管理,实现股东价值增加值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资本回报率最大化的目标。

从本质来看,监管资本管理是在银行贯彻落实宏观资本监管意志,是法人层面的合规性管理,本质上是银行资本管理的最低要求和约束条件,而不是银行的管理目标。账面资本管理是资本性投融资及资本营运的途径和工具,是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的逻辑起点。经济资本管理是银行资本管理的核心,全行收益、规模和风险的平衡,风险的计量和资本化,风险定价等,都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实现。针对资本的不同存在形式,银行的资本管理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管理、资本融资管理以及经济资本管理。

1、资本充足率管理

资本充足率指标是衡量一家银行稳健性及抵御风险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作为最低目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在任何时点上都不应低于8%的法定监管要求。银行应根据面临的风险状况,参考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以及银行经营状况,确定审慎资本充足率水平,作为实际执行的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资本充足率目标还应包括资本结构,即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比例。银行应根据战略发展规划、业务扩展情况、风险变动趋势等因素采用情景模拟、压力测试等方法预测、规划和管理资本充足率,根据监管要求计算和披露资本充足率。

2、资本融资管理

资本融资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从银行稳健经营的客观要求出发,通过适时、适当的资本融资管理,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保持在目标水平。通过规划和管理账面资本、监管资本、经济资本资源,服务于银行的股利和股份管理、资本充足率管理以及经济资本配置。

银行的资本融资策略要符合监管要求,有助于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增强财务结构的灵活性。在融资策略的实施方面要有利于优化资本结构,控制资本成本;有助于优化资本金的币种结构,有效防范汇率风险;有助于优化银行资本负债的期限结构配比,合理规避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有效控制融资成本。

3、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将有限的资本合理地配置到各项业务中去,其内容包括确定目标资本回报要求,建立合适的资本管理操作平台和政策目标传导机制,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RAROD管理等手段,将经济资本在各条业务线和各个层面间进行配置。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经济资本总量进行度量和合理配置,及对业务单元实行限额管理和绩效考核,引导业务发展方向,最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能否为股东创造价值并保持长期的价值增长,是经济资本管理有效性的主要衡量标准。

经济资本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数量,更是银行计量风险、衡量业绩、制定战略业务计划、计算和配置资本的管理系统,包括银行经营最终目标、战略决策等最高层次的管理;风险控制、业务开展、业绩衡量等中级层次的管理;个人业绩评估、报酬和激励机制等最基层的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包括计量、配置和评价三个主要环节,经济资本指标包括经济资本占用(EC)、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等三类指标,应用领域包括信贷资源配置、经营计划、费用分配、绩效考核、限额管理、产品定价等,有助于提高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业绩考核体系,并对产品定价和产品决策起到关键作用。

三、银行资本管理的实践

从先进银行的实践来看,银行资本管理的重点已从财务层面与监管层面的管理,发展到风险与战略层面的管理,管理内容由账面资本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管理为主,发展到经济资本管理为主、账面资本管理和资本充足率管理为辅的全面资本管理阶段。银行资本管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资本管理过渡阶段。资本计量主要使用监管机构的标准法,资本管理制度初步建成,资本管理信息系统已立项开发,资本管理应用于计划和考评,与旧有体系并行,监管资本管理主要是计算和监测,资本结构单一,资本工具相对简单。

2.资本管理初级阶段。在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等关键领域引入模型法,资本管理制度体系比较成熟,资本管理信息系统开始推广和试运行,资本管理的宏观应用已经成熟,并开始在微观管理环节推广,监管资本开始使用内部评级法等高级法,在资本结构和工具方面,开始推广采用混合型资本工具、金融衍生产品对冲风险等方式,开始以证券化方式主动管理资本项目和风险资产项目,着手资本营运体系的建设。

经济资本计划范文第8篇

一、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本质属性

现阶段以来,在经济学理论界对于市场经济这一理论概念的解读存在着不同的方式。但是总结起来主要有一下俩种方式: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之后而自发形成的一种经济运作方式;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成是更加有效率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而且后面的解释也是主流观点。我们在梳理外国文献的时候发现:一种是把市场经济解读成为一种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经济制度,也就是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另一种是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对商品供需状况的一种调节方式。

对于“产品经济”的解读并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但是这对于后面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所知的“产品经济”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经济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恰恰相反它是经济发展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这是因为:第一,“产品经济”的诞生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作为否定商品经济的形式而提出的。并且其也是经过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通过实验的方式而提出来;第二,在现阶段西方世界经历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西方国家所施行的“高福利”经济政策,在某种层经面上反应出了“产品经济”的架构维度;第三,在运用抽象的思考方法考察一个家庭的参与市场经济而相应的内部的经济活动(不考虑外部因素)时,我们会发现:当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不高时,父母会以一种按需分配的方式对家庭的各个成员进行分配。相反,当收入水平很高的时候,此时家庭不会再用计量按需要的分批方式了,这一现象在我们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到了证明。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商品经济”的最终归宿将会被“产品经济”形态所替代,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从上述的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商品经济”是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在社会分工出现巨大变化而导致的劳动社会化的基础之上,它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商品经济的产生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在一种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二,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经济” 其实就是商品经济的代名词。因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相反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是市场经济制度来架构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并且通过这样系统的方式来把社会之间各个相互独立的整体连接到一起。因此,“市场经济”其实就是社会经济制度,是商品经济把社会经济活动联系到一起来的社会表现,另一个方面“市场经济”也是按照市场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系统有效运行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是用来推动经济活动按照一定的市场导向来运行的系统,从而可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系统,也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制度,也是一种以商品交换和生产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在作为经济制度来说,“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商品经济成熟的阶段所形成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作为经济运行机制来说,在凸显“市场”成为商品经济运行的中心桥梁,主要是通过市场自己本身固有的资源配置来运行的。其实际的表现就是“看不见的手”

二、“计划经济”的产生及其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