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1篇

——石柱县“五结合五发展”打造渝东品牌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一个竞争的时代,一个强者的时代。总书记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拥有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民族核心品牌。品牌,成了我们价值的追求,实力的象征,交往的名片。曾几何时,石柱教育在渝东南片区独占鳌头,无论是教育规模还是教育成果都是渝东南片区的一张名片。重庆直辖后,渝东南片区很多县奋起直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石柱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如何振兴石柱教育,重塑石柱教育形象,是摆在县委、政府以及教委一班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石柱县针对渝东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不足、教育结构参差不齐、办学行为认识不够等制约和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全面提高“普九”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狠抓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以“五个结合”为抓手,力促“五大发展”,着力打造渝东品牌教育,走科教强县之路。

一、坚持与教师自身建设相结合,促进内涵发展

在去年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总书记的希望蕴含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包涵了一个合格教师的全部内涵,即师德、师能、师风、师魂。充分反应了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也是教师个体和群体需要一生为之奋斗的从教境界。石柱县把抓好师风师德建设作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

一是铸师德。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道是“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是所有发展与成功的基础。为此,石柱县教委每年积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以充分发挥典型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号召全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做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

二是树师风。师风,就是教师从业的职业道德作风。俗话说“风正一帆顺”,良好的师风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石柱县教委充分运用石柱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常规宣传、重点宣传、典型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县教委也设立了热线举报电话,同时要求每个学校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对各校师风的监督。

三是强师能。强师能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做到热爱自己的职业,以能做一个人民教师而备感自豪,踏踏实实从教,从从容容做师。教育是一种育人的事业,只要肯学习,能创造,就能做出骄人的业绩来。为此,石柱县积极开展“领雁工程”、“青蓝工程”、“三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教育家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先进教师外出挂职锻炼学习,着力培养一批教育的“领头雁”,创新和谐教育的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坚持与加强农村教育相结合,促进均衡发展

石柱县是一个集“老、少、边”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几年,随着政府教育投入的增长,该县教育有长足发展,学校教育网络日益完备,教育教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重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服务城乡统筹的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还要差距,城乡教育资源分布有碍教育公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农村教育发展还明显薄弱。为此,石柱县教委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与软件条件不达标的实际,该县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送政策、送设备、送温暖、送技术、送服务的“五送”活动,启动“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二是积极推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启动农村薄弱学校校舍、寄宿制学校、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规划建设10所寄宿制学校,面积5880平方米,总投资640万,目前已全部竣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投入资金1603万改善了乡镇4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建设,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大装备投入,乡镇中心校和中学文秘站 域网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帮助30所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提高办学水平,着力打造一校一品,把品牌打响,提升质量内涵。四是拓宽农村教育平台,采取政府贷款、社会捐资助学等形式尽力做好“一帮一互助结对”活动。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回乡创业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帮困体系。五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县政府要求,会同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遵循“公正、公开、公平、择优选调”的原则,全面实行“阳光”操作全县的中小学教师考调

进城工作,同时建立城镇下乡支教活动,对支教教师在评职晋级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在教师待遇上,对农村教师实行适当倾斜,多渠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乡师资统筹,建立教师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三、坚持与规范教育收费相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近年来,石柱县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以规范教育收费为突破口,促进和谐发展。在治理教育乱收费中,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监察到位、处理从严,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一是媒体监督、增强透明度。全县各乡镇组织中小学校采取召开家长会、学生会和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收费标准、收费纪律,同时利用宣传栏、电视台、教育网宣传收费政策。在学校设立收费咨询台,解答家长、学生提出的收费问题。并充分利用石柱电视台“石柱新闻”时段对各中小学违规收费行为予以曝光,增强了透明度。二是深入督查、从严处理。采取多形式开展收费检查活动,将定期检查与平时巡查相结合,学校自查与上级复查相结合,一般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每年春秋两季都由县政府成立收费专项检查组,对全县32个乡镇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县纪委、县教委及时对全县学校收费进行逐校检查通报,彻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三是完善制度、构建平台。采取搭建“规范教育收费与办学行为投诉平台”、构建县、镇(乡)两级联动的投诉查处机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学校收费预审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收费监督员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四项制度”。四是整体联动、奖惩并举。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台帐,实行两月一通报,一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同时向学生、家长发放“收费明白卡”;开展收费咨询进院坝活动和建设“教育收费规范年”活动等措施规范收费。今年以来,教育收费投诉明显下降,多数学校实现了教育收费“零投诉”。

四、坚持与优化教育结构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面临教育办学规模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专业设施设备严重奇缺等矛盾和问题。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该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要契机,紧紧围绕石柱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增长升级的需要,创新专业设置,全面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精心打造渝东地区最大的劳务输出人才基地。一是整合职教资源。整合校内、教育系统内、外部职业教育资源。在石柱县城新城区周边另辟新址,新征土地15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0834.80万元。总建设面积65490平方米,组建新的职业教育中心,目前,新建工程已全面启动。二是加强“双师”型培训。按规定的有关标准,配齐教学所需的师资,以保障教学必须,针对骨干、示范专业,确保“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以上。 采用外送内培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目前,成功举办全县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共5次,全面提升师生的职业技能。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5万,对返乡农民工加大了培训力度,建立返乡创业工业园1个,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三是学习借鉴促发展。通过选派教师到江津区挂职学习的形式,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要求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四是不断探索新模式。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同时,切实规范招生行为,坚决查处对利用单位和个人职权买卖生源,谋取私利的行为。

五、坚持与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该县紧扣“建设全国民族地区现代品牌学校”的战略目标,以“五四”运动90周年、建党88周年、建国60周年等重要节庆为契机,在全县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评选10个“石柱县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和创建10个“特色文化名校”。初步构建了“书香校园、数字校园、和谐校园”,积极开展了“读经典进校园”、“唱红歌进校园”、“讲故事进校园”、“传箴言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树立了“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办学模式,打造了“和谐教育”办学特色。二是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健康发展。出台了《石柱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意见》和《石柱县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分别成立了教育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统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了“片区教研中心”的活动机制,加大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督查力度。坚持科研兴校,强力推进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完善的三级教研网络,全面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了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镇化建设;金融服务;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71-02

我国城乡统筹的提出主要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城乡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农业、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金融服务与支撑,可以说城乡统筹发展的金融支撑,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促进了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问题进行研究[1]。

1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的重点内容

1.1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明确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建设的发展。一方面,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重点扶持农村“绿色、生态”经济,加大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农业企业的发展。国家鼓励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各种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发展,通过农业企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促进农村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的发展。此外,国家还应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化,支持农村个体经济产业的发展[2]。

1.2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力度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城镇化建设,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又离不开农村建设的发展。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力度,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目前,我国实行粗放式经济产业结构,为了能够促进金融服务获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将金融服务与国家发展政策相结合,以促进城镇化建设为重点。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以产业为基础,项目为依托,重点规划建筑符合国家政策的城乡产业基地,有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产业的生态化与集约化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3]。

2目前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2.1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分散

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中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赢利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与集团,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只有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金融服务能力上都远远不如城市金融机构,且农村信贷权力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因此,仅依靠农村金融机构是无法满足农村信贷需求的,更不用说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与支撑了。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要打破传统金融服务限制,政府应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金融机构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支持,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城乡统筹在打破常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后,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对服务对象与限制条件进行有效地优化与调整,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单一的局面,而国家关于金融领域的政策可以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基础,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4]。

2.2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机构着力不均衡

金融机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追求利益,因此,大多数金融机构服务对象都是城市中稳定发展的企业,金融资金也流向了城市,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占用大部分资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资金供给不足的现象,加大了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加大了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加上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偏向于城市企业,导致城市与农村金融机构着力不均衡,不利于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

2.3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制度不健全

金融服务主要包括货币服务与资本服务,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应充分发挥出金融资源的分配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高资金支持。然而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货币与资本市场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机制,致使金融服务效率较低,金融市场竞争杂乱无章,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分配效率,降低了金融机构融资效率,也无法发挥出金融服务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限制城乡统筹的进一步发展[5]。

3有效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3.1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要贯彻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国家政策的农业经济发展服务,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开展专门的金融服务,满足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品发展等各个方面提供资金保障。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优化,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提高金融产品创新意识,同时也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结构优化,有效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6]。

3.2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城市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城市金融服务体系较为完善,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却十分不健全,有些贫困地区还没有提供金融服务。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机构,要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较弱的环节,扩大城乡统筹金融服务范围,同时,还应加强贫困地区城乡统筹金融服务能力,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城市金融机构应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根据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与形势,转变金融服务方向,使城市金融服务产品能够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进而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7]。

3.3强化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城乡统筹发展中不仅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撑,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城乡统筹是以政府为主导、金融服务为辅的一种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同时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为了有效改善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政府在支持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正确引导金融机构资金的合理分配,充分发挥出金融服务对城乡统筹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撑与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强化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使国家政策与金融服务更好地发挥出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4建立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降低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管理。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贷款补偿机制的确定,应由国家为主体,加强农业的财政补贴与支持,例如机械补助、土地补助等,引导金融资金向农村流动;②担保机制的建立,也是由国家带头,吸收社会其他金融机构,建立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将金融资金流动方向转向农村;③农业贷款保险机制的建立,保险公司应扩大服务范围,加大对农业贷款的保险业务,减小农业贷款的风险性,提高农业贷款效率[8]。

4结论

城乡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减小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推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进而推进我国城乡经济制度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刘淼,王晓雨.城乡统筹发展中农村金融主体统筹问题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18-124.

[2]田昆,叶绿音,王晓丽.关于城乡统筹发展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J].华东财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110-120.

[3]王全达,周雳,李正同.城乡统筹发展中金融服务问题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9):102-103.

[4]杨学昌,丁氏红,宋萌萌.嘉兴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金融创新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1-122.

[5]苑隆寅,黄晓虎,李宇宣.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31-132.

[6]王羽强,李泓震,张焕英.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3(15):122-123.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3篇

统筹城乡发展居于“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北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已初步形成城乡统筹发展、布局趋于合理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推动首都城乡统筹的关键是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产业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路径。城乡统筹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四位一体”,其中产业发展是核心,它承担了“造血”功能,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提供了资金和物质基础。城乡统筹要以人为本,重点关注和解决“农转居”的问题,农转居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身份转变后的就业、社保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需要产业发展给予强力支撑。北京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一些原来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其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往往推进得比较顺利。因而,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既是巩固首都城乡统筹发展成果的需要,也是保护农民长远利益、适应城市化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农民增收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北京市促进农民增收取得较好成效,但仍面临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加快推动农民增收,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成为北京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全国来看,加快农民增收是扩大内需,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的内在要求。在城镇居民耐用品消费日渐饱和、购房受到调控的背景下,我国扩大内需重在激活农村消费市场。目前占全国人口2/3以上的农民,只消费了全国1/3的商品,农民消费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要把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消费,关键是要推动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提升农村地区消费能力,这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题中之义。

多元化、多模式探索,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促城乡统筹

北京区域面积较大,内部子区域情况复杂,既有平原地区又有山区,既有发展较好的城市建成区,又有产权多元、矛盾复杂的城乡结合部,以及产权相对单一但发展受区位和条件限制的农村地区。北京的城乡统筹应该因地制宜,走多元化、多模式的路子。

城乡结合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加快城市化进程。城乡结合部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最集中、最激烈的地区,它的城市化不是简单的旧村拆除、农民“上楼”,而要在解决农民就业和社保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平稳转型。朝阳区大望京村和何各庄村率先探索,城市化取得突出成效,为全市其他城乡结合部地区改造提供了借鉴。

大望京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曾创造了53天顺利搬迁腾退奇迹,被称为“大望京模式”。其成功之处在于破解了两个难题:一是引入土地整理储备机制,通过抵押土地在短期内筹集资金,解决拆迁、建设资金平衡难题;二是就业、社保加红利,让村民持久分享城市化中土地增值收益,村民全部转居,入住定向安居房,进入城镇社保体系,劳动力由乡政府“托底”安置,解决了农民利益维护难题。

何各庄村在城乡结合部改造中,积极开展农民住宅组织化经营试点,成立村民住宅改造租赁运营公司,对全村300多套结构完整、机理保存完好、具有老北京乡村风情的住宅院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出租给高端客户群体作为高档会所、休闲住所、特色餐厅、艺术机构等,租金较以前翻几倍。村民以廉租房形式集中安置,并因房屋改造、高端租户入驻获得新的就业岗位。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农民资产的规模化运营和农民增收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区域产业升级和人口优化。

农村地区:以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为核心,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改善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农村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善。

昌平区郑各庄村探索出“村企合一”的新农村建设模式。通过房屋置换实现村民“上楼”,腾退出来的宅基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并成为企业的股东,获取“工资收入+土地股权收入+社会保障收入”的多元化稳定收入。平谷区西樊各庄村积极探索“产权服务外包式”发展模式,成功引进亚洲最大的蛋鸡养殖项目――泰国正大300万只蛋鸡项目。据平谷区农委预测,这个项目可创造2000个就业岗位,有效提高全区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山区:大力发展沟域经济,谋求转型发展新出路。“沟域经济”是北京近几年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山区发展模式,它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其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基础,突破乡镇乃至区县界限,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形成经济与生态和谐、三次产业融合的绿色生态产业带。

位于怀柔区雁栖镇的“虹鳟鱼一条沟”是京郊较早开发的民俗旅游一条沟,形成了虹鳟鱼养殖、垂钓、餐饮、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当地近500家农户发家致富。北京各区县还创造出以密云古北口汤泉香谷为代表的文化创意先导模式,以房山十渡为代表的龙头景区带动模式,以延庆千家店百里画廊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旅游模式,以门头沟妙峰山玫瑰谷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展示模式等,丰富了“沟域经济”的内涵,有效推动了山区发展和农民致富。

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建议

提高产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精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提升首都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二是充分发挥城市发展新区的后发优势、区位优势、空间优势和生态优势,承接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循环经济,促进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形成园区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格局。三是整合京郊旅游资源,提升郊区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抓手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城乡统筹发展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人口搬迁安置压力。在北京,城乡结合部改造带来大量需转居安置人员,他们得到一次性现金补偿,同时失去了原来“细水长流”的收入来源,由此也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同时,山区传统产业退出也带来了大量失业农民,需要重新安置。许多需安置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又无一技之长,且面临外埠进京农民工的激烈竞争,再就业难度很大。还有一些农转居人员就业意识薄弱,“高不成、低不就”,宁愿“吃瓦片”不愿就业,就业观念亟待转变。做好农转居人员的就业安置工作,应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多途径加强职业培训。吸纳就业主要依靠产业发展,同时要开发社区“三保”(保安、保洁、保绿)、“三管理”(物业、车辆和公共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实现“托底”安置。在职业培训方面,则应围绕产业、项目、市场的需求来开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切实增强农民的技能和就业能力。

把完善社保体系放在突出位置。社会保障的目的是让城乡居民有安全可靠的未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阀,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北京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但仍然存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统一、转居安置人员社会保障难度大、农村社保水平较低等问题。一些农民尚未摆脱“养儿防老”的思想,“一病大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这也束缚了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农村的合理疏解。建立适合首都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的社保体系,重点是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一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推动全市社保体系由城乡二元保障向城乡一体化保障转变。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文化发展 统筹 动力 分析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明确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动力构成,形成合理的动力结构,是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应有之义。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动力源

原始动力: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一切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离不开人的客观参与和主观改造,因此,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原始动力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类文化史上,人们在生存需求的驱动下,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创造了以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主的两大文化系统。特别是农耕文化的发展,需要人们在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进程中,结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持续地付出智慧,并将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各种悟性灌注其中,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改变生活习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是原发性的,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根本和最基础的动力。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是很迫切的,也是很丰富的。一方面,源于对农耕文化的眷念和难以割舍,不希望长期认同和遵从的风俗、习惯、禁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被同质化,甚至是被遗弃。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文化生活多样化和浓郁的现代气息,他们对城市文化生活又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希望感受新奇的生活方式、新鲜的生活环境和新潮的文化氛围。

目标动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求。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途径,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的一个新课题、新工程,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样需要重视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为此,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就成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是方向性的,也是目标性的,其动力方向应该是与新农村建设一致的。如果忽视或淡化了这种需求动力,就会迷失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就会破坏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局面。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可以将文化活动与农村各方面的教育活动如普法教育、农业科学普及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进行,从而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保障动力:政府决策需求。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如果不尽快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难以提高,农村经济也难以健康持续地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出台,虽然有农民精神需求和农村建设需求的动力因素,但依然也只能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提出,才能得以贯彻实施。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统筹城乡发展是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强化。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相对于农民精神需求(基础性需求)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目标性需求)而言,政府的执政需求只是一种外部需求,其所提供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是一种外部动力,是上述两种需求动力得以发挥作用的保障动力。这种保障动力主要表现在推动战略的选择和制度环境的改变,为此,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必须有恰当的角色定位,一方面需要发挥宏观调控和协调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作相应职能的转变。如果政府需求对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和内部动力干预过多,甚至单方面地“改变”或“设计”上述两种动力的路线图,就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和事与愿违的结果。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动力分析的应用价值

有利于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离开了农民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根本的着力点。文化需求得到充分尊重,可以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集中农民的智慧,让他们的创造性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就是要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由农民群众说了算。过去,在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尽管出台了标准,搞了典型经验,但农民群众却似乎不感兴趣。

有利于找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虽然,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大的方向来讲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目标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高要求,同时也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比如,在农民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必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引导农村其他价值体系,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讲,一切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形态都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方向,一切颓废、低级趣味和蒙昧落后的文化形态都必须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所摈弃的。

有利于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关键在于通过政府的适度参与,实现城乡文化发展各要素的自然流动。为此,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不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统筹”,唯一需要的只是政府废除现有种种阻碍城乡文化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要素。只要不受干扰,要素的流动必然是双向的。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制度的订立或废止,充分尊重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为农村文化建设搭建恰当的平台。切不能从城乡同质化的角度入手,简单地将城市的文化理念和设施向农村扩展,更不能以城市文化的某种标准搞“样板工程”。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动力路线图

培育原始动力市场。培育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原始动力市场,就是要了解、引导和强化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场。

一是做好两个调研。一方面要调查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另一方面要调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状况。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农村文化的特点、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状况、当前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内容。二是抓好两个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农民从低俗的精神文化需求向高尚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变。如下乡的文艺演出内容不能追求低级趣味,必须具备积极健康向上的艺术格调;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文化需求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关键要处理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要采取一定的办法让农民学会包容多种文化。三是注重两个强化。首先要强化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充分尊重和参考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议题。

把准目标动力方向。为了保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关键在于抓好“四个一”的工作。

一是明确一个目标。就是要明确建设农村和谐文化这个目标。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农村文化是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任务。二是抓住一个核心。就是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三是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个原则。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原则,需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工作方向与新农村建设保持一致;坚持工作方法与新农村建设匹配;坚持工作进度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坚持工作实效与新农村建设合拍。四是突显一个特性。就是要突显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新农村文化建设强调一个“新”,这个“新”不仅仅是原有文化的完善,更多的是“统筹”城乡文化,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151-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乡文化建设的环境、条件、基础都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虽然这几年来有很大的改观,不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文化建设发展并不平衡。统筹城乡文化建成发展是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是实现十二五计划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我国城乡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学者对统筹城乡文化、农村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党在十六大以后,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不少学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今后改善我国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并且从现有的资料整理分析来看,虽然很多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不同、主题不同、研究的成果也各异。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内容都是关于在统筹城乡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在统筹城乡视域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存在问题、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基本的途径这几个方面。

(一)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强调“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可见加强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为什么要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者从城乡一体化、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发展战略目标,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内容,这点也得到了唐金培的认同。他认为发展战略目标中的“生产发展”不仅仅只是农业建设的发展,还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生活宽裕”不仅仅是要农民生活变得好起来,也包括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丰富多彩。“乡风文明”就是通过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拉近城乡距离。“村容整洁”其实就是说要保持整洁干净,这也是一种文化建设。“管理民主”就是利用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缩小城乡差距[1]。

此外,2012年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不少的学者也持有相同的观点。王娟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看成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建设的有效措施,她认为没有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农村文化的建设发展,是无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能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实现[2]。余友斌认为加快新农村文化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3],徐学庆认为,加强统筹城乡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部分内容,是培养有能力、有智慧、有素养农民的基本手段[4]。

2.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党的十六大中首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和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学者普遍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朱光喜认为农村和谐社会主要是表现在农村的经济、文化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5]。王娟认为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思想,有利于农村环境的道德建设,促进农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唐金培则认为,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能化解各种心理矛盾,起到一个沟通的作用,形成一个“家和万事兴”的和谐局面,进一步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3.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其实是农民融入到城镇生活中的一个过程。而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和乡镇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地涌向城市,农村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看齐,因此就有不少学者认为,农民在进城后,逐渐从一个农村农民转变为一个城市居民,由于教育方面的原因,文化等方面的反差会给农民带来非常大的落差以及不适应。加强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其实是城市与农村两者之间文化交流沟通的过程,这样会使城市更加了解农村,农村也更加了解城市,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民可以对城市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认识,这对全面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不少研究学者认为,在统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经费缺乏

刘文俭[6]等人认为由于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比较少。据权威数据的统计,在1998年到2002年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不足教育事业经费的七十分之一,不足科技研究事业的十分之一。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但是依然没办法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经费不足的问题,郭国祥[7]等人认为,从国家到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都不够重视,文化建设的经费只占整个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几,远远低于城市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王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有限,加上农村地区较多,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高,因此也一直得不到过多的重视。

2.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地位缺失

郑风田[8]等人指出,我国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到多种发展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慢慢走向缺失,城乡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同时她认为,在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农民群众的需求为指导对象,利用传统文化,采取多种交流方式,把农村文化建设融入到城市文化建设中,此外,刘璐琳还提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是当前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非常重要的任务。朱正刚也认为在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时,要多听取农民的建议,处理好相互友好的关系,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要积极调动农民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早日得以实现。

3.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差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成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相差甚远,在很多的农村地方没有图书馆,没有电影院。就连体育运动场也少得可怜。有学者认为,虽然国家一直在强调要统筹城乡文化建设,但是实施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根据朱明燕[9]等人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1.3%的农村没有书馆没有书库,15.1%的农村有书馆没有阅览室,全国21%的文化馆无业务用房,难以开展业务活动。

(三)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对于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党政机关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

刘文俭等人认为,由于我国的人口众多,如果不想方设法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现状,农村文化生活缺乏,那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会非常被动,水平也难以得到提高。城乡经济也难以得到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作出指示各级党政机关要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希望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基础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改革统筹城乡文化管理体制

王娟认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在体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管理错位,管理也不得力,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实现,也将难以实现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实现。吕全国[10]认为,要深化基层文化体制改革,以此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的稳步提高。此外,他还认为,要把之前落后的以农村为主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并且要适当整合各种有利资源,把分散的资源合理利用,同时,还要督促政府发挥其应起到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显著提升。

3.加大经费投资力度,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不少的研究者认为,要加大经费的投资力度,筹借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在这点上应该注意让政府发挥作用,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改善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面貌,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采取多种可以实现的模式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支持,以此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二、研究的不足

很多的学者在研究统筹城乡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时,都能结合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我国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深入地、比较系统化地将融入到研究中,这方面还是不够,有些研究脱离了原本的理论基础,也是不行的。研究的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此外与国外农村文化建设比较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少,

三、总结

虽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也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成果,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依靠一个人或是一个单位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唐金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J].求实,2008,(6).

[2]王娟.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基本途径研究——以山东诸城市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余友斌.统筹城乡文化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发展[J].学习月刊,2012,(4).

[4]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汪前元.朱光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文化困境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5,(7).

[6]刘文俭,张传翔,刘效敬.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

[7]郭国祥,刘建芳.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学术论坛,2009,(7).

[8]郑风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南民族人学学报,2005,(1).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6篇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在现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于20世纪末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但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低水平主要是农村小康的低水平;不全面主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主要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全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3000万左右,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低收入人口有6000万左右。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就#而言,也有不少农民处于贫困状态。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2、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困难群体,这是“三农”问题的真实写照。解决“三农”问题说到底就是要让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强起来,实现农业产业化;让农村这一落后地区好起来,实现农村城镇化;让农民这一困难群体富起来,实现农民市民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突破过去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单一思维束缚,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发展失衡状态,突破制约城乡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统筹谋划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和城乡融合,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动、人力互助。落实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方针政策,推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以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3、统筹城乡发展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客观需要

城镇化是调整产业化结构、推动区域发展的大战略。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突出表现是:总体规划滞后、功能不完善、规模普遍偏小、缺乏产业支撑,吸引力和辐射力弱,聚集效应不明显。统筹城乡发展,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可以提升城镇集聚产业和吸引人口的能力,可以推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以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与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县一级来讲,重点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从多数山区县的情况看,城乡发展规划主要面临三大问题:一是规划的缺位、缺失;二是规划的滞后;三是要规划的虚化,缺乏刚性约束。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主要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上的盲目无序问题,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规划要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破除厚城薄乡、二元结构的旧观念,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对城镇发展的支持帮助作用;既要注重刚性约束,又要体现灵活运用;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就是要统筹城乡之间的各种发展要素,就是要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要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化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制定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调动城镇、乡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现,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外地优秀人才的同时,尤其注意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县拥有8万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坚持就地转移与异地输出并重的原则,提出了“企业用工本地化”的要求,目前有三万余人就近就地从事涉煤产业,人均年收入近二万元。

3、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目的是要强化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对每个地方来说,特点和优势不尽相同,统筹的内容和重点也各有差异。#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广阔的牧坡资源优势和适宜花椒生长的地理、气候优势,抓住这些优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要在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培育优势产业。产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如果没有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农民的就业和集聚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从#东片、西片不同的资源优势出发,提出“西抓花椒东抓畜,资源地区上煤化”的发展思路,即在西部黄土残垣沟壑区大面积发展花椒,构建花椒产业区;在东部和南部石山森林区着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构建畜牧产业区;在重点产煤地区大上煤炭化工产业,构建煤化工业园区,着力培育花椒、畜牧、煤化三大优势产业,打造花椒名县、畜牧大县、煤化强县。

二是壮大龙头企业。重点鼓励城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辐射带动周边村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以良种牛羊繁育、果蔬储藏保鲜、特色食品加工、小杂粮精细包装为重点,扶持了翅果油加工、优种羊胚胎移植、奶牛饲养及奶制品生产项目、布尔山羊饲养及饲草加工、果椒储藏保鲜等一批龙头企业,延长了农业产业化链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强化以工补农。要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从吨煤中提取一元农业开发基金,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去年以来,我们又开展了“一矿一事一业”活动,鼓励本县开办的所有煤矿企业创办或联办一个促进农业调产、农民增收的非煤企业,兴办一项农民群众迫切希望的社会公益事业。一年来,已有4亿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农业开发。

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广大偏远山区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条件。具体工作中,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县城和中心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是一个地方展示形象的窗口。对#来说,就是要抓住当前国家投资政策向基础设施倾斜和煤炭市场趋旺的机会,加快沿309国道80公里一条线“一城四镇二乡”建设步伐,把其建设成为结构调整的示范区、城镇建设的样板区、先进文化的弘扬区。建设中尤其要注意抓好供水、供电、排污、通讯、垃圾处理等重要硬件的规划布局配套建设。针对偏远乡村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信息闭塞等实际,要继续加大通乡公路、乡际公路建设力度,实现城乡通油路、乡镇互联网、全县大循环;要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加快推进改水、改线、改厕等工作,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形成城乡和谐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5、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重点在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要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适当减少乡村中小学数量,通过合并重组扩大学校规模。特别要鼓励民间力量办学,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多元办学机制。要加强乡村卫生院建设,充实医疗人员和医疗设备,继续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互助合作医疗机制,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医疗救助,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加快建设乡村文化中心等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三、统筹城乡发展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1、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统筹城乡发展。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狭隘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用抓城市的力度抓农村,将给市民的待遇给农民。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城乡在互动、互融、互补、互促中实现统筹发展。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统筹城乡;资源配量;动力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可以从不同层面予以探讨。经典作家认为,城乡对立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世界各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我国当前的实践来看,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政府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下,使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在统一的城乡空间纬度和可持续发展的时间纬度上达到动态均衡的配置状态。统筹城乡的重点在农村,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因此,政府市场和农民是促进统筹城、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农民共同作用的合力协同的动力机制。

一、政府、市场、农民与城乡关系演变

从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看,城乡关系主要经历了乡育城市,城乡对立和城乡统筹发展三个时期。乡育城市时期是指城市产生的,初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城市的产生提供基础条件,包括由于社会分工,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剩余为城市人口提供生存基础等。城乡对立时期始,于工业化初期这一时期国家利用市场机制或者行政权力把农业剩余转移至城市部门,支持工业发展从而造成城乡分隔和城乡结构失衡,城乡统筹发展时期始于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已经具备自我积累的能力,不再需要从农业中汲取农业剩余在城乡之间不合理分配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政府市场农民始终是城乡关系演变的三大核心要素,不同阶段三者处于不同的地位,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但其作用力贯穿始终。

二、政府是城乡对立与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因素

在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中政府既是城乡对立的推手,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导在乡育城市时期,农业剩余制约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农村农业与城市之间不存在差距,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地位还略高于城市。虽然当时存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上的对立但统治者并没有在政策上人为制定弱化农业发展和强制农业剩余转移的制度# 城乡之间处于一种自然融合或原始的城乡共生状态,城乡对立是伴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日趋尖锐的。

三、重塑政府市场与农民形成合力协同的动力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政府,市场,农民作为三大核心要素必须协调互动。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治理结构,至今仍有强大的制度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使政府市场和农民出现了缺位或异化。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重塑政府市场和农民,科学定位政府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形成合力协同的动力机制。

(一)政府的主导作用,从理念重建到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从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产生背景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统筹是一种政府行为,统筹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资源的配置者,统筹的对象是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因此,政府必须要明确定位转变政府职能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发挥主导作用。当前,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的土地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市场的基础作用以市场机制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就是要在处于不同空间的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活动中确立起基于市场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建立城乡融合的市场体系。需要指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既不是将资源配置,从原来的偏向城市转向偏向农村,也不是简单地增加。三农的投入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框架下实现城乡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地流动。

(三)农民的主体作用(从民主参与到实现组织化与平等发展。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是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社会权益主体的权利平等与利益均衡为基础的。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割裂的二元结构的实质就是城乡利益格局的失衡。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三农”问题更是产业特征,资源禀赋,市场改革和政府政策等因素交织作用的产物基于这种系统性特征,实施政府主导,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是一个正确且适时的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为解决“三农”创设了十分有利的制度,资源等外部环境,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能够在有利的环境中增强自身能力。因此,统筹城乡发展$除了发挥政府)市场作用之外,必须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内外共同作用,促进城乡社会群体利益均衡发展。

四、结语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城乡一体化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在体制机制层面建构一种能够不断推进这一进程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农民共同作用下的合力协同机制。政府是主导,集中表现为政府必须对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负起关键性的责任。通过政府的规划导向,政策推动工程示范,财政扶持等“杠杆”和“抓手”的积极效应,有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通道和运作平台。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以其自身特有的利益驱动机制引导各种资源与要素向农村,农业流动。同样,政府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参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走向自觉。反过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农民内生力量的激发,会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完善。如此,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政府市场,农民三大主体交互作用而构成的动力机制就显示出鲜明的特征和活力通过交互作用形成强大的合力,通过交互作用迸发出持续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之骅,吴恩远,马闪龙.苏联兴亡史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 金融危机 面临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业的不断深化与开发,外贸金融机构不断的涌入我国金融市场,城乡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乡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涌出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实现金融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很多金融业融入各级公司中。例如银行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都是提高我国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观摩学习发展,新视野下城乡统筹金融业应该添加创意和应用知识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所在。我国金融行业管理是要树立创新风险价值意识,金融业是城乡统筹风险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一部分,防范金融经营风险,经营控制是城乡金融发展的根本,有效的控制城乡金融管理是保证金融业德健运行的重要前提,国有金融业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是一个既紧迫又现实的课题。

一、城乡统筹金融业经历风险主要的特点:

(一)系统性

金融经济风险的每个环节和每个业务都存在着经营风险,无论是,贷款,投资,账务管理,股票,基金,期货甚至是被人们看来一本万利的储蓄都是存在风险的,比如储蓄在能否跑赢CPI,城乡金融在这种事情上就是需要仔细考虑的,当然任何投资都是存在风险的,毕竟风险总是和收益成正比,然而铤而走险却是大可不必的,这时就需要城乡的系统性去做一些事情,风险总是隐性的,需要在业务中提前做好准备,如果不考虑全面那么在工作一开始就注定了要使之变成显性,那么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必然是非常巨大的,甚至说是非常严重也不为过,然而这就是金融业,没有风险的业务是不存在的。

(二)多变性

城乡统筹的很大部分是金融,金融的主体是资金的流动,融资,然而运作的主体却是人,只要有人存在那么就必然有不确定性,且由于时间的顺延风险的多变性和不确定已经是一种必然,市场环境和企业行为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当然也有很多方法去解决,比如期货的套期保值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并且市场的进步发展中很多新的金融项目也在应运而生,这是必然的那么运用确定的事情去战胜,并且克服多变性所带来的不变就是城乡统筹经营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针对创意城乡统筹金融业发展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

城乡统筹金融业已经慢慢在国内引起广大的重视,很多创意以产业的形式推动着城乡的进步和变迁。随着新视野城乡统筹金融业的发展,在我国已经不短升温,城乡产业的创新手法是将资源化管理城乡统筹金融发展相结合起来,推动城乡金融发展是依靠农产品的资本,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充分发挥人的创新意识、创意结构,积极探索城乡金融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目前我国各城乡金融业发展应该根绝市场的需求,进行核心为载体,积极淘汰伪劣产品和品种比较差的产品,进而提高城乡金融业农场品的的质量安全与发展,同时推广农产品向市场快速发展,在市场中建立优势农产品区集中发展,尽力建立城乡统筹下农产品发展体系,提高城乡金融业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例如:我国大连某地为了提升农作物良种,优质林果苗木, 优质小米、玉米、水稻、增加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并且有100多名专家教授轮流开设专家门诊,数百名学生结合教学实习,进行技术咨询,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种植的价值。强化城市统筹金融业体系建设,努力搞活城乡流通,优化城乡统筹结构,加快城乡制度创新,优化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此外,发展创意城乡统筹金融力来活化文化资源,将其转化成能为城乡统筹带来增值的资本。抓住城乡的特点创造适合的产业链条使城乡的产业完美结合到一起,其中穿插好金融业,生产,生活,生态,紧紧缠绕在一起做到密不可分才是最完美的城乡统筹。首先要把相关的产业一一做精做细,只有基础稳固了才能真正的稳步前行,并多吸收专家的意见,科学统筹,精益求精,例如,我国吉林某地为了改善农业效率,优化果蔬,增加无公害、绿色食品产出,做精可循环生态等,聘请全国50多名专家教授以课题形式进行知识教授,数百师生同心协力,进行技术咨询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农业种植的价值。强化城市统筹金融业体系建设。

三、结尾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统筹新视野下金融业一定要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城乡金融网规划。从体制上建立适应城乡统筹下金融业的规范化管理体制, 相信在城乡统筹新视野下规划设计,逐步减少城乡差别,改善广大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以确保城乡金融业建设中的景观效果。

参考文献:

[1]姜作培;制度创新是城乡统筹下金融业发展的关键[J];经济体制改革;2011(5)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