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1篇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点上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许多疾病如肿瘤的良恶性判断中,病理学成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病理学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对整个医学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类型

1.1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科学研究是知识发展的主要源动力,也是推动着病理学科发展水平的灵魂。研究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主力军。目前,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与其他基础医学学科的培养模式一样,先进行一年的集中授课,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第二年开始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最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并发表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通过科学研究,研究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先进的病理学实验方法(如细胞培养、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等等),提高科研能力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世界观。研究生期间,基础医学研究生还要进行本科教学,进一步提高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但此期间,基础病理学研究生不进入临床进行对疾病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

1.2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在完成半年的集中授课之后就进入临床,在医院学习疾病的病理学分类,掌握疾病病理诊断的程序和规范,通过一系列规范的病理培训,使其获得诊断病理学如外科病理诊断和细胞学检查等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其目的就是达到初级病理医师的专业水平,最终成为高级临床病理医生。可以说临床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病理学研究生教育中现存的问题

科研型病理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依然和其他医学基础学科的研究生一样,侧重于对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对临床病理诊断能力的基本训练,投入临床病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少,甚至不了解临床病理工作的一些原则和常规。这种培养方式使得很多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尤其是在就业方面受到影响。很多医院在面试的时候主要注重独立操作能力(如采集标本、切片、读片等),没有真正接触过临床的研究生很难通过这一关,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即使研究生在毕业之后不从事临床工作,到医学院校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并担任教学工作,也存在很多不利之处。因没有实际接触过临床,其知识都来源于教科书,缺乏实际操作,影响了今后的教学工作,从而教出来的学生也难以对病理学产生兴趣,感觉这是一个枯燥无趣的学科,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因病理学在各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各级医疗机构也越来越重视病理学专业人才,急需大量的病理学人才服务于医院、服务于社会。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趋加大,一些临床病理学研究生只想尽早参加工作,不想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这种想法就导致培养出的一些研究生成为没有思想的干活机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育和科研资源的浪费。病理学除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的关系。不仅如此,随着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病理学的分支学科,它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共同目的和任务就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研究正常和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为诊断和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服务。病理学所涵盖的内容和范围非常之广泛[1]。故在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3培养复合型病理学人才的思考

如今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的教学重点,高水平的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也就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志[2]。医学研究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故传统的培养方式即单纯的基础或临床培养模式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及病理学科的发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方法;目的

病理学在医学教育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纽带,所谓病理学是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对病理学教学的研究中发现,如何教授病理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一点是关系到学生的实践环节,也就是如何实现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变,可见,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的理论是教学的前提,然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必要环节则是实践。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实践则是学好病理学的重要因素,二者相辅相成,在病理学教学中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好习惯,并且有针对的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实践环节可以采用问题式教学方式,简称PBL教学,[1]主要是针对病理学重难点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课堂资料的整理,组织语言阐述问题。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更多的学生能自主的阐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医疗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PBL教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更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新的疾病类型,为了有针对性的治疗这些疾病,医学技术必然要进步,科学研究同时要不断深入进行。从某种程度上讲,病理学的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进行病理学课程设计和教学的中,一定要结合当下教育背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归纳总结,制定出适合时展的教学方案。综合教学模式应用于病理学教学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综合模式为理论课、实验课、网页设立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设置,这中模式的结合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病理学课程记性设置。比如病理学教学网的应用,这种应用方式可以将课程通过网络的形式展现,在进行展示的时候,可以在文字中加入配图来进行文章加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可以将病理图片进行橱窗展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理图进行展示,这样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选择典型的病变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直观的观察,提高学生独立观察能力;病理学临床病例讨论,更能体现病理学是临床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的桥梁,通过病例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病理学的兴趣。

三、加强病理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教师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病理学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具有高素质,教课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高校病理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纵观当下病理学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依然流于形式,教育改革未见明显效果,填鸭式灌输方式依然在高校教学中占主导。[2]这种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在学习病理学课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久而久之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病理学课程时长被缩短,课时虽然缩短了,但是适合短课时教学的教材并未应运而生,这就使得教师还依据原有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分科教学。由于课时与教材的不配套,给教师授课增加了难度,直接影响教育成果。面对现状,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教师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使师资队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四、采用科学的具体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解病理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病理学的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形象的表达出来,将书本上死板的知识点讲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虚实相生,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教学研究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融入到病例实践中,这样将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穿插到实践中,更方便同学的记忆。通过开放形态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学生在动手中观察,在观察中进行实践,更直观的对病理学认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加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通过网络,将病理学放到网络上,形成网络课程,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的学习,无形中也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进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教学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只要符合教学大纲,能够满足教学需要都可以尝试,再比如说,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创设情景,自主制作课程课件,让同学分组形式进行讲解,使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通过讲课掌握课程重点,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讲解讨论过程中,增强同学间的团队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课程讲解,不仅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对临床的热爱之情。五、试点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很多先进的病理学资料都是外文编纂的,要想更加透彻的学好这门课程,外语水平要达到一定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进行试点教学,对某个班级进行双语教课实验,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外文专业术语,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在病理学授课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中外对照,这样更能够加强学生对外文的强化,但是医学专业本身学业课程负担较重,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双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外文讲解,主要强化重难点的外文记忆。对于其他班级来说则以学生自学外文为主,增加期末考试外语测试环节,这样也能有效地敦促学生学习专业外语,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波,周春辉,侯力,李连宏,唐建武.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01)

[2]李晓丽,林锐.T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教学方式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基础医学与口腔临床医学之间的纽带。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但要对疾病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也需要能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学习口腔临床医学打下理论基础。笔者对病理学的教学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教学方式应生动活泼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师要想教好口腔组织病理学这门课程,其自身不但要在专业知识上有一定的造诣,还要能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对语速、语音有所控制,不得使用平铺直叙、尖利生硬的语言,不应太快要使学生有时间思考、消化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相近的知识点相互联系,使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便于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口腔组织病理知识,使其养成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教师在课堂讲课的过程中,要对难点、重点等进行重点讲解,同时也要学生之间互动。对于口腔组织病理知识中的难点、重点,学生难免会产生疲劳,这时教师通过适当的病例让学生相互讨论,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产生疲劳,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二、课程设置要合理

作为基础学科,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以口腔组织病理形态下的组织形态。只有熟悉掌握了口腔组织正常状态下的形态,才能更好地理解口腔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形态。但是,现在的高中口腔医学班的课程安排根本没有遵守这一规律,口腔组织病理学和大多数口腔课程几乎同时安排。这使得教师在讲解口腔组织病理形态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讲解口腔正常组织的形态。这既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量,也使学生不仅要理解口腔组织病理的状态,也要了解正常情况下的形态,加重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影响了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质量。所以,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课程应该安排在学习完基础学科之后再开课。

三、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有机结合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较强的学科,在口腔组织病理学中最重要的实践就是口腔组织病理学这门实验课。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实践课上,大体标本还是显微镜下的微观观察都会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口腔组织病理实验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观看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这让学生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显微镜下的切片而对口腔组织病变特点进行记忆和掌握理论知识。在实验课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并使他们可以将口腔组织病理知识和口腔临床知识有效地连接起来。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们不但加深了对口腔组织病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观察口腔组织病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从形态学上来描述口腔组织病变及显微镜下的微观变化。对于教师来说,已经掌握了挂图、黑板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通过一组口腔组织病理的变化的挂图来详细讲述各种口腔疾病的组织病理变化和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生发展规律,使学生能紧紧跟着教师的思路来理解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它们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在口腔组织病理教学中,有些口腔疾病的组织病理变化用语言是很难描述清楚的,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于其形式固定单一呆板很难详细地描述和表现口腔疾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而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使用大量的口腔组织病理切片、图片、音频等,可以把口腔疾病组织病理变化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口腔疾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这易于学生理解,也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近年来,随着PBL教学法的广泛报道和应用,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中也得到应用,这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欲望。

五、结语

为了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在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中使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有机结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汲取知识,从而也提高了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宝华,张庆莉,康敏等.关于医学院形态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切片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2011,6(4):86-88.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4篇

笔者通过对《病理学》的课程特点、五年制高职生状况及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对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开展《病理学》教学中,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及看法,为同类学院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理 病理学 课程设置 教学设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形态学学科,也为今后学习临床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在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强化病理学与护理专业的联系,体现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护理专业的特色。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从事临床护理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而非疾病病理诊断。因而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对病理学的学习不够重视,觉得“病理学用处不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笔者通过对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总结,对自己的观点阐述如下。

1.目前我院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

1.1 学生基本概况。我院为二类高职高专院校,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均来源于初中毕业生,起点相对较低。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意愿、同学鼓动、亲戚介绍等方式走入医学院校,对医学教育的方法认识存在很大的模糊性及误区,导致出现厌学、抵制学习、上课不集中等现象。二是初中教育使学生在沉重的教学负担下已习惯教师全盘讲授的灌输式教学,而高职的教学安排进度快,课程内容与初中衔接不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与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带来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的不适应。三是很多学生只从感性上认识医学,听说过医生、护士的辉煌,而没有理性的认识过医学,无法想象医学的复杂性与艰难性。四是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与三年制高职学生在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上所表现的出的差别,无形中增加了《病理学》在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中的难度。

1.2 《病理学》课程教学特点。由于《病理学》的课程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艰难性及教学的艰巨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发生在细微组织结构上的,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被观察到的形态学特征。因此也曾被医学生称为“医学基础四大杀手”之一。从教学方法上讲,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教材、研究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就很容易出现讲课时表达不清、学生听不懂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学生对医学课程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足,很多学生习惯于“等待式”学习,即等到学期末,课程结束前教师复习时才开始在书本上勾勾画画,千方百计希望教师勾画考试重难点,应付考试。

1.3 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不足,不能提前预习,课后不能巩固所学知识,导致每次上课前都要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已上过的内容,给新课程学习的时间大打折扣。

2.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教学计划中《病理学》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建议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相对三年制高职学生长,在经过第一年《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学习后,已经为《病理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因为开设时间稍早、只开设一学期,而本课程教学内容多,需要穿插部分临床知识来提高教学效果,针对基础差的班级还要略带复习基础。所以在一学期有限的学时内,要将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是个很艰难的任务。因此,个人建议如下:

2.1 教学方式。采用过渡式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过渡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慢慢适应和接受。每门课任课教师应相对固定,并且要善于研究教学内容、善于研究学生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基础课对护理专业教育的基础性,并加强学习上指引、督促教育, 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 提高学习兴趣。

2.2 课程设置。可以将整《病理学》课程的开课时间拉长为两个学期完成,一是能让学生总结并运用第一年学习《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病理学》,二是让学生逐步适应高职医学教学模式,为以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3.对《病理学》教学设计的思考及建议

3.1 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专业基础。改变教师采用教三年制高职护理的思维模式,结合专业需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比如临床护理上常见的压疮,在病理学解释是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导致受压组织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缺血、坏死所致。根据压疮的形成机制,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如定期翻身、保持清洁,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及基本技能,学会关爱患者。

3.2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教学直观性。专业课教学不同于公共课教学,公共课有初中及以前的学习为基础,专业课内容繁杂,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电教片、多媒体等方法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必须让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除侧重形态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外,还应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对疾病的诊治,还必须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活检、尸检、动物实验、组织与细胞培养等对疾病进行观察、研究。使同学们认识到病理学在目前学习及将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病理学的学习,教师应注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病理学的认识,以提高教学效果。

3.3 优化教学方法。可采用典型病例讨论法,通过对病例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教师总结分析误区及知识要点。增加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感性认识及理解程度。以病例讨论为载体,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采用系统整合法,以各器官系统为主线,在学习病理知识的同时,联系其他学科,把同一疾病在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学科中出现的病理改变、病理与临床联系等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将知识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学生从临床角度加深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3。

3.4 深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理性认识。通过对病理大体标本、病理切片及动物实验的观察,联系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针对护理专业开展联系相对紧密的实验,比如用“炎症”实验可以说明护理上的“压疮”、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型“创伤”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病理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大伟.针对五年制高职生特点,搞好专业课教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4年第4期.16.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5篇

病理学主要是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临床病例联系进行研究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怎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科特色,做到基础和临床、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出病理学的桥梁作用,是相关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病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方面是目前病理学教学方法存在缺陷。现阶段病理学课堂教学基本上选择多媒体课件,这也是现代技术的有效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但很多时候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教学中常常以教师讲解和演示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能够获得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长期下去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病理学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教学过于偏向于理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和临床学科的联系不紧密等等,这些都是目前病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

另一方面是站在学生认知规律层面出发,要求我们努力研究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信息的编码,外部客体特征能够转换成具体形象、语义或者命题等形式的信息,再储存到学生的大脑之中。这类具体形象、语义以及命题从本质上来说便是外部客体特征在个体心理的反映,同时也是客观事实在学生大脑中的体现。从这方面而言,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探索新的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的教学策略,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病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对策

(一)不断完善更新病理学教学内容

近年来现代医学飞速发展,新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内容不断丰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为核心的人才要求便成为了教学改革成败的重心。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当自身具备较为扎实的知识水平以及合理化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也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充电,积极学习本专业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新知识,能够借助于广泛的阅读国内外和病理学相关的专著与文献资料,第一时间了解本专业技术科研动向与发展方向,主动的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讲座报告,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还应当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清晰的了解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对于各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和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的内容,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拓展视野,培养其专业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灵活应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病理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教学重难点来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通常是以病例为中心科学的提问,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来推理、分析和讨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疾病的发生过程与规律,进而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比如说在血液循环障碍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我们通过下面这样一个病例融入到教学中:某一年轻男性建筑工人从高空跌落导致腰椎骨折、下肢瘫痪、休克,入院后进行股静脉插管与椎板减压术。手术完成后第六天被动翻身时突然死亡。尸检报告中肺动脉主干被红白相间的条索状物阻塞,要求学生分析该患者的死因并解决相关病变。在整节课中我们根据此病例的问题讨论几乎包含了血液循环障碍这章的全部知识点,也贯穿了从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到猝死的病理过程,把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表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对课堂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获取新的知识,也有助于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当前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经非常普遍的应用于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固定的课堂时间内获取到更多的知识,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率。而多媒体课件能够借助于动静结合的方式,丰富病理学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比如说在教学肿瘤转移的过程中仅仅凭借教师的口述与图示,学生难以理解其中的重点,若我们能够将其制作为多媒体视频动画同时配合讲解,便能够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学生也更容易理解[2]。

另外,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建设了校园网,这也给知识的共享与交流创造了平台。我们能够借助于校园网来建立网络课堂,建立病理学课程BBS讨论板块等;另外还可以完善病理学资源数据库、搭建网络论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学习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建设网络实验室能够摆脱空间的制约,让一些不能在教学中普及的实验得以实现,比如说细胞培养、活体组织检查、免疫组化等。

三.结语

总之,过去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单一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而在病理学教学中融合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多种教学策略的融合应用也应当在其他课程中推广应用,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构建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新型教学体系,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刘德勇.新医学教学模式下病理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培训,2016,14:195.

[2]李佩琴,杨少芬.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11:1537-1539.

[3]王爽,赵亮,周军,丁彦青.改革病理学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 12(10)965-967.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基础医学 形态学实验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一、形态学实验室现状

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实施计划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高等院校实验室体制改革等文件精神,我校实验室合并工作于1998年完成,至今已有12个年头。当时合并的学科有医学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病理学。2009年学校决定成立生物技术系并单独招生,医学生物学科脱离形态学实验室;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和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为病原学教研室,实验科目也相应合并,所以目前形态学实验室承担《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和《病原学》3门学科的实验课程。隶属于基础医学院,实行院系二级管理。形态学实验室现有教学人员34人,其中正高职称8人,副高职称10人;实验专职人员10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编写实验教材4部。共有18个显微镜实验室,08年又斥巨资建立了12个数字显微互动实验室。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从形态学实验室成立至2009年末,我们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实验课跟随各学科的理论课分开运行,由各教研室制定教学进度,实验人员按进度各自准备实验器材和切片,配合教研室进行教学,没有独立设课。现在病原学教研室成立,原来的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基本合并。根据学校要求,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模式,顺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决定对《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的实验作部分调整,以达到两门形态学科的融合,以便学生在学完人体正常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病变后组织结构发生的改变,进而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体各种组织结构从正常到异常的过渡,为今后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变打下基础。

二、形态学实验教学的新模式

2009年下半年,学校决定自2009年级开始,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精神卫生、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适当调整,减少《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总学时,原则上是减少理论课学时,加强实验教学。为此我们作了如下调整,《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由原来的80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32学时)调整为76学时,减少了4学时,主要减少了理论课,由48学时调整为44学时,实验课学时未变,仍然为32学时,在第一学年的第2学期开课。病理学的总学时为92,其中理论课学时56,实验课学时36,在第三学年的第5学期开课。自2009~2010学年第2学期开始,针对2009年级各专业本科的学生,《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和《病理学》实验课合并为形态学实验,组织学实验课在2009~2010学年第2学期只完成28学时,另外4学时安排在第5学期病理学开课时,加入到病理学的实验课中。计划在病理学讲解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时,在实验课中分别加入组织学的内容,这四个实验内容每次给组织学安排一学时的时间,由组胚教研室的老师给学生讲解该系统主要器官的正常组织结构,再由病理教研室的老师讲解该系统器官的各种病理变化,比如在病理学上呼吸系统疾病的实验时,先由组胚教研室的老师讲解肺的正常组织结构,使学生能够复习和回顾这些器官的正常结构,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病变后组织器官发生的各种改变。

三、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组织学和病理学在授课内容上部分融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要熟悉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相关的临床知识,讲解时要重点突出,注重逻辑,让学生理清思路,按照正常向病变的过渡、病变带来相关功能的改变、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这一主线。注重每一个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各种病理变化,注重每种疾病的动态演变过程,加强各种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训练。病理学和组织学的教师要互相随堂听课,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辅导、答疑。这样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理解正常组织结构向病变组织的过渡和转变,克服了学生学习组织学时对基础学科不重视的的错误观念;克服了学习病理学时遗忘了器官组织正常结构的弊端。上实验课时,在每个实验台上摆放实验课所学器官的大体标本和正常、异常切片标本,便于随时观察、学习、提问、教师答疑。要求学生掌握与本次实验有关的基本理论,提前预习。先看正常的形态结构,再看其病变后的大体和病理切片,了解其病理变化并联系病变后其机能的改变,联系临床症状、体征。克服机械记忆、片面理解、缺乏联贯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正常与病变、系统与系统、前面与后面的知识等能够有机的联系,拓宽思路,培养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一实验组的同学可围绕一种疾病展开讨论,将竞争的学习机制引入实验课。克服各自学习时不思考、不发言、不认真,以及枯燥乏味的学习方法,做到人人进取,开拓思维,增加理解和记忆。

四、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能的科学,这门学科是随着显微镜的出现、在解剖学的基础上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形成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其结构,进而了解其功能。学习和掌握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是为以后学习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各课打基础的,尤其是病理学。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病理学除了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外,也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的关系。因此,病理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也是学习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可以看出组织学和病理学虽然同属基础医学、形态学科,但是组织学和胚胎学更是病理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人体正常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器官的发生,才可以理解病变后组织器官发生的变化,进而理解由于病变而造成的功能改变,具体的体现就是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体征,这也就和临床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基础经桥梁过渡到临床,实现对医学生培养的连贯性和综合性。为此我们计划组织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和病理学教研室合作,编写《形态学综合实验组织学和病理学分册》一书。编写时注重融器官组织的解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于一体,介绍器官组织正常结构与病变的动态演变,加上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图谱,做到图文并茂,便于对照,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综合应用。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体现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是影响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将更加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制定每周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制度,完善新进教师导师制培养和系统听课制度。注重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做到以老带新、多学科听课,不定期的举办技术比武等。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必然带来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保证综合实验的教学质量,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进全面的素质教育,为学生顺利实现基础向临床的过渡、将来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我们计划逐步将形态学列为独立的一门学科,独立授课、独立考试。尽量做到少一些单一性实验,多一些综合性实验;少一些验证性实验,多一些设计性实验;少一些演示性实验,多一些操作性实验;少一些传统性实验,多一些创新性实验。我们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我们的互动实验室,力争做到对各系统器官组织的正常结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的整体展现。运用动态的学习方法,围绕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转变教育观念,从传授理论到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从传授技能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共性教育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认识到由正常组织发展到病理改变的一系列动态演变过程,使形态学实验成为连接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临床之间的纽带,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由基础走向临床的基本技能,达到知识与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双丰收,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备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

五、预期的效果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信息的日益增加,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大大地推动了医学教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必须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他们的综合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医德医风。我们将形态学实验教学独立设课,将组织学与病理学的实验合并,构建新型的形态学实验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我们医学院校从基础学科开始,注重相关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质的医学精英,培养复合型人才。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训练学生善于分析、观察、综合、判断问题的动态思维方法,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顺利从基础知识向临床技能过渡,从学校顺利走向社会,为国家培养有过硬技术和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邹仲之.组织学与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李玉林.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7篇

分析目前中专卫校病理课教学现状, 结合病理课教学实践,为中专卫校病理课教学提供一些新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实用、创新型卫生专业技术人才。

1 病理课教学的现状

中专卫校病理课教学中,目前仍以授课教师粉笔板书、语言表达为主,枯燥呆板,尤其是一些临床实例、解剖部位、操作技巧等,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不利于学生理解领会,不便于学习记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要。

2 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2.1 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结合:学好《病理学》,要具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如《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等。如此多的学科为《病理学》打基础,因此,这也是教好和学好《病理学》的难点,注重高层次主讲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教材的理解和深化,对21世纪病理学的发展趋势要有很好的把握[1]。

2.2 与外语结合:学好外语是为学好专业服务的。阅读专业文献和与专业人士对话要用到专业词汇。在讲解每一种脏器病理时,对脏器名及病理变化应给出英文名称,中英文对译,一边学习专业课,一边学习英语,二者可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2.3 与案例相结合: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使用较普遍,此种教学的特点是典型、原型。解析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同时要与讲授章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以肺梗死为例,讲述临床上临床医生对肺梗死的疏忽,而导致了一场医疗事故。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告诫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应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2.4 与网络相结合: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改革,也促进了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机会,给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3]。在《病理学》授课过程中自做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并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经反馈学生对教师的劳动给予肯定和支持。并认为学生听到的不只是教师的声音,看到的也不只是黑板、教科书和教师的面孔,多媒体的学习内容,改变了单调、信息有限、节奏缓慢、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较好。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病理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责任心要求更高,教师要在病理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水平,以适应多媒体教学的需要。教师要进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研究,掌握宽广深厚的病理理论,了解病理的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也要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的作用将更切入教学活动的内核,进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 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

[2] 吴 疆.21世纪现代教育技术[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11.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范文第8篇

【摘要】目的:在病理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法:多媒体课件与单纯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结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利有弊,并非百利而无一弊。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多媒体课件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病理学;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是阐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转归,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后期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1]。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有人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可见它在医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要环节。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其专业课程为护理专业,病理学作为一门非专业课程,面临着课时少、任务重、实验室设备薄弱;学生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等现状。面对如此现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病理学的教学效果,是病理学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深入的应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不断应用、更新和完善,尤其是近年来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显示出其优越性,但也带来一些相关问题。下面就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初浅看法。

1多媒体课件应用的优势

1.1便于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医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反复的、环环相扣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病理学的学习,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的内容,例: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微生物免疫学等,而现在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文化基础弱、逻辑思维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原因,易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医学知识记忆不牢固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进行病理学新课学习之前,完全有必要把相关的基础知识再复习一遍,增强学生听课的针对性。在短时间内要复量的相关内容,靠老师在黑板上的讲解复习,势必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病理学的正常教学。这时候,多媒体课件就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例如:在心肌梗塞、心瓣膜病之前,利用多媒体、横向链接心脏的组织结构、血液供应等知识,既形象生动,又省时又省力,复习效果也好。

1.2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病理学又称之为解剖病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侧重于从形态上观察和研究疾病。肉眼观察和光学显微镜水平的形态观察是病理学传统的、基本的观察方法。传统的病理学教学方法是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再到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进一步来领会、理解理论知识,但这样做很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多媒体课件在制作中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应用于课件制作,制作成动画,学生可以直观观看屏幕,配以文字和解说,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提高了教学效果。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直观性、立体感、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避免学生因对教师长时间的单纯语言叙述讲课方式造成的疲劳、厌倦感,使学生能在新颖、愉快的接受信息传播中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边观看图像、动画边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有助于降低学习难度,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我校四年制初中起点中专班病理学教学时间为54学时,面临着学时严重不足的现状,但讲授内容却不能减少太多,因为医学各学科、各内容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节省了传统教学过程中粉笔板书、画图的时间,相应增加了教师讲解、举例说明和与学生交流的时间,从而扩充了课堂的知识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课件的诸多优势,其在病理学课堂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不是越多越好,也有其不足之处。

2多媒体课件应用的弊端

2.1不注意知识的更新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知识也不断有新的进展。例,新病因的发现、新的诊断标准的确立等,而部分教师由于多方面原因,不注意对原有的课件内容进行补充、修改和更新,一次课件制作,反复多次的重复使用,使教学内容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容易养成教师懒于学习、懒于备课的坏习惯。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教师照“课件”宣科的现象,不注意知识的讲解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样反而使教学过程更枯燥,学生更提不起学习兴趣。

2.2学生只听不记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音、动画、视频等于一体,鲜活、形象、直观,给学生强烈的感观刺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过强的动画和视频的刺激,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动画视频本身的新奇,而忽略了动画视频所表达的知识内容;或由于教师播放课件速度较快,学生来不及记、不知道该记什么,最终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落实。另外,长时间的动画视频刺激,也容易使学生头晕眼花,注意力不集中,产生烦躁情绪,失去学习兴趣,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只记住了个别新奇的画面,笔记本上、脑子里根本就一片空白,结果是适得其反,达不到多媒体课件教学的目的。

3改进问题的办法

多媒体课件在病理学教学的中应用,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在演示课件的同时,还应把本节课的标题、重点及难点内容列在黑板上,以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做到听课时心中有数;课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落实心中有数,同时,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对带课教师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充电学习,除对本学科新内容的充实学习之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边学习、边实践,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