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影响;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家逐渐认识到了高中教育的重要性,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促进其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全面开展了新课程改革工作,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新课程改革是时展的产物,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教育模式与教育体系,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能够加强高中物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的积极性。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浅谈新课改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如三月春风,为高中物理教学增添了新鲜血液,使之具备更强的生命力,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归还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直占据主置,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学生都是被限制住,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则不同,学生在课堂之上会拥有很多的发言机会,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想法,使之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不仅如此,归还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

2.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关系并不平等,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是照抄照搬,不敢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任何质疑,只能盲目接受。针对这种情况,新课程改革对师生关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不能像原先那样仅仅考虑自己应该如何教学,更多的要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在课堂之上,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理解、尊重学生提出的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并要耐心地与其进行讨论、为其解答。

3.增加了高中物理课堂的互动学习氛围

新课程改革刚刚推行几年,有很多教师对其的了解和认识并不深刻,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教师一定要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与学生进行谈论、交流,这样会在无形之中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亲切感,不仅如此,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会更加积极,久而久之,高中物理课堂气氛就会更加活跃、互动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相信学生的物理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二、解析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课程改革的施行对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主观意识急需改变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旧教材了解得也更加深入、仔细,对高中物理教材中的难点、重点、考点都比较了解,因此,他们不愿意改变已经养成的习惯,觉得不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的内容,不了解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安排,经常会出现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教师迷茫不知所措的情况,根本体现不出来师道尊严。

2.学校相关领导对新课程改革的调度急需转变

目前,很多高中的领导因为害怕学生的成绩下降,影响升学率,在主观上并不是很提倡进行新课程改革,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更多的人希望稳扎稳打,即使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仍然不能摆脱“题海战术”,实则还是换汤不换药,名义上进行新课程改革,实则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客观讲,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这几年,高中生的物理成绩确实有所下降,但是这绝对不能证明新课程改革是错误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高中生从小一直接受传统的教育,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式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换句话说,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进行新课改是非常有意义的。

3.教育经费不足导致课程资源有待补充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使本来教育资金就不充足的学校更是捉襟见肘,很多高中缺少物理实验仪器。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定理结论都需要通过实验证明得出,毫不夸张地说,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有更多、更精确物理实验仪器,教育经费的缺乏明显很难满足该要求。不仅如此,一些高中不能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物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也难度大,如果能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抽象的知识通过动画、音频等向学生展现出来,既能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解决高中物理新课程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高中物理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渐解决问题:

1.强化新课程改革教师的培训工作

高中物理教师是快速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因此,要想全面、高效地进行新课程改革就要强化新课程改革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其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观念。不仅如此,还要大力开展新课改教学观摩活动,适时地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此外,各个教育区域还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在最大限度上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与新课改要求的差距,最终改变高中物理教师的教育手段和理念。

2.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快速推进,各个高校教学设备之间的差距逐渐凸显出来,教学效果更是参差不齐,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仪器设备充足,教学质量自然就好,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而一些教学条件不好的高中则严重缺乏课程资源,连一些基本的需求都满足不了,更不用谈学习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教学和学生需求,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3.大力应用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我国的各项工作当中,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其他教学器具不可比拟的优点,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理解高中物理知识,既分担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对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我相信,只有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研究新课程改革内容,对其充满信心,一定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育状况,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高中美术教育[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2]丁翠娟.新课改中农村教师投入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8(10).

[3]黄建国,卢筱红,喻汉林.对推进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08(10).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消极因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49-03

[作者简介]刘长乐(1988―),女,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力度较大、较为彻底的课程改革,充分反映了当今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对教育的新期盼和更高的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然而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是重重困难,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事实上,自从新课程改革方案实施以来,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抨击与批评也不绝于耳。在实施过程中,诸如形式化,功利化,极端化之类的倾向和问题也接踵而至。这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和质量。显然,不管是反对之声、抵触情绪,还是盲目片面的看法,都对新课程改革造成种种消极的影响。

二、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千百年沉淀文化的强烈撞击与磨合

课程具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课程改革必然以社会文化的变革为基础。而社会文化对课程改革的影响与制约绝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哲学、文学等学科的发展所引起的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完善,由心理定势、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构成的社会文化心理,不仅影响课程改革的信念、路径与方法,而且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进度和效果。疾风骤雨式的运动化改革,严重违文化心理层面的支持氛围与积极广泛的参与动力。[1]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我国的“应试教育”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无疑是一次千百年来沉淀中的文化撞击。只有在强烈的冲撞后能逐渐磨合,才会使新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曾于1934年针对当时应试会考制度的危害与问题,尖锐地批评道:“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需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至是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也没有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2]几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沿袭“应试教育”的传统,更是使得其成为了一种教育体系,渗透基础教育的各方面。它使得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执着地坚持“名落孙山,回家看山”的信条,使得学校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或者仅仅是分数,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烟雾之下,主要是这种顽固的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变态教育模式作祟。毫无疑问,不打破这种“应试教育”文化心理传统,新课程改革则无从谈起。

2“学而优则仕”深入人心

千百年来,读书人靠考取功名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已经深入人们的灵魂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和教育普遍化,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消退,可是教育还是“敲门砖”“点金术”。于是,教育与金钱、职业、地位等建立了稳定的链接,使人们无不对之趋之若鹜。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让孩子们成才,付出一切代价也在所不惜:从小就开始接受各种培训和锻炼,孩子们没有周末,更没有假期,从幼儿开始的人生定位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名校,改变命运。这种教育不就是能求得功名获取利禄的功利主义教育么?对此,我国著名教育家鲁洁教授认为,当代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叫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的物质世界,着力于教会人的是“何以为生”的知识与本领。它放弃了“为何而生”的内在目的,它不能让人们从人生的意义、生存价值等根本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它抛弃了塑造人生存适应的有限目的。教育的这种“外在化”的弊病,造成了人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而无目的的合理性;只沉迷于物质生活之中而丧失了精神生活;只有现实的打算与计较而缺乏人生的追求与彻悟,失去了生活的理想与意义。[3]显然,功利主义的价值定位只是立足于社会本位,并没有立足于知识本位和人本位。

(二)“官本位”改革机制

1政府的单一力推

我国的改革总是由政府自上到下进行启动和推进。“政府改革”成为改革的常态形式。一般说来,改革的进行不仅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也摆脱不了遵循自上而下改革路线的命运,由政府出台文件强制执行和实施。这种单一的政府推动,使得新课程改革成为完全借助于外在的政治力量和手段而强制推行的改革。于是,新课程改革原本具有的神圣使命消失殆尽,变成了一种随机的政治任务。可想而知,新课程改革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教师的素质、学生的主体,违背了教育规律、偏离了教育轨道,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新课程改革的无效和无能。

2专家的直接指导

在我国,不管是教育改革还是经济改革,经常都是在理论专家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换句话说,就是一般改革的进行都要依靠权威指导。所以,专家拥有了话语权,解释权,甚至成为了改革的主角,从而使改革遵循了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这或许是传统,是方法,看似科学可行。可是课程改革,针对的是教师,是学生。最具话语权的难道不是教师和学生么?不可否认,专家们学识渊博,见识宽广,对各种教育理论和方法了如指掌,他们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或许合情合理,可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没有联系他们自身,只是单纯地配合实施,难道不会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吗?教师只有认同并执行的责任与义务,不仅没有宏观上的课程改革的领导权,而且也不具备围观层面的关于教材“改什么”与“怎么改”的主导权,甚至没有参与权,传统的“中间人”角色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转变。“专家型”改革剥夺了教师改革的自,造成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却不是改革主角的状况,使得新课程改革因为实践主体边缘化而严重缺乏内在动力。[1]教师的使命就变成了按照专家总结好的思想,编写好了的教材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责和定位依然停留在“教书匠”的层面。

(三)“教书匠”的角色定位

在上一论点中提及了忽视教师的参与度,这其中也有教师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依赖于教师的实施和配合。近十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性的进展。与“新课程”同行的教师缺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准备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与新课程改革要求“不适应”与“不符合”两方面。“不适应”是指教师在主观上存在的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差距。“不符合”突出表现在教师对新课程认识上、态度上、行动上、方法上、素质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4]

1认识肤浅

从事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师范教育哲学、模式、方法培养出来的,缺乏专业素质和能力,其对新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更多停留在形式上。很多教师甚至将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实践活动看成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仅仅将一些新宗旨付诸形式和流程上,并没有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素质教育仅仅是空洞的、虚假的。仅以研究性学习为例,网上的一首打油诗如是说:开始轰轰烈烈,中间平平淡淡,最后无声无息。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各种理念理解不到位,根本就不能合理地寓教于学,寓学于乐。

2方法不当

新课程的实施,除了需要教师的认识深刻,态度端正之外,还需要教师掌握争取的方法与措施。巴甫洛夫曾指出:“科学随着方法学上获得成就而不断跃进。方法学每前进一步,我们便仿佛上升了一级阶梯,于是我们就展开更广阔的眼界,看见从未见过的事物。”[1]

笔者曾经在小学实习时,发现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无限制地扩展学生自主活动空间,导致课堂紊乱无序;有些教师片面夸大学生的中心地位,造成师生角色的错位倾向等。所以,教师还得掌握好课堂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并与新课程改革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三、结论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艰巨的建设工程,需要进行充分论证、探索、经验积累与条件准备。针对多种消极因素,我们应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与思维方式;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的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从而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和症结;进行传统的教师培养与培训,建立新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郝德永新课程改革:症结与超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鲁洁同时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

[4]柯政理解困境:课程改革实施行为的新制度主义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改革;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020-02

当今社会,竞争不断增强,对新一代的教育要求也相应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个口号。然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其中校长对新课程改革所发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他的思想观念、角色行为、作用发挥都会对学校产生巨大的影响。校长对一个学校的管理,首先是对学校思想教育的引导,其次就是对学校的行政管理。不论哪个方面,对校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办好一所学校,把学校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就需要校长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即:有思想、有作为、有胆识、有活力、有魄力。

一、良好的个人素质是校长引领新课改的基础

校长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应对新课改环境下的挑战。此外,校长还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总揽全局的能力,使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思想水平相一致。作为校长,还应该时时刻刻进行自我管理,使自己的言行能够对身边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1.要做好一个学校的管理工作,校长就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地去探索、学习,用前沿的理念指导自己。校长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并且敏锐地捕捉学校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全面分析,不断向国内外其他优秀的学校学习经验,掌握现代的管理知识,以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推动学校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创新。

作为一个领导者,还应该时刻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总结学校管理的得与失,然后进行自我开发、改革,从而形成思路,这种思路还需要与周围的教育时机和环境相适应。校长在进行反思的时候,需要从教育方针、法规、制度等方面来开发自己,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学校的新发展、新思路,从而引领学校朝着新的目标前进,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办学特色和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文化,从而更好地应对新课程的改革。

2.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掌握和熟悉多元知识越来越成为了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校长也必须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校长不仅要懂得行政管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还应该懂得经济学、财务管理、社会交往等各种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校长更好地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才能引领学校朝着正确的目标发展。因此,校长需要不断地学习,用知识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好的校长,会在工作中不断融入自己的管理理念,从而使学校在新课程改革中散发独特的魅力。

3.新课程改革是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作为校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需要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齐心协力,做好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这同样也需要校长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在管理中,校长的人格魅力比规章制度更具有心灵的震撼力。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学校更是教育的圣地,在这样的环境下,校长必须充分展现自己的性格、品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来做好管理工作。

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长应该如何做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引领工作

1.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校长的管理中,在尊重教师和学生成长的基础上,坚持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在新课程改革下,校长不仅要关心教师的发展情况,而且也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从而更好地提高师生校园的生活质量,为师生作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为师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的生存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感到幸福和快乐。

2.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推行者,也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并且具有个性化。因此,校长就需要为教师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在教学评价上也要建立相应的鼓励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教师们进行大胆的创新,使之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程的改革中。

3.为了使新课程改革进行得更加顺利,校长在教学管理中,需要创设更多地使用新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立较为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从而增强教师主人翁的责任感,让教师能够直接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同时建立民主协商的对话机制,让教师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重要决策中。在师资的配备、设施的配备等方面也需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以此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总之,校长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行政改革,建立完善的课改机制。只有在上述各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才能保证校长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引领的正确性,保证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殷树凤.校本管理中的校长角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

[2]陈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情感和能力,并注重过程、优化学法、培养发现、鼓励创新。然而,要达此目的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教研员及学生从理念上认识、观念上更新,使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教研员恰当的角色定位和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能,并积极探索、潜心研究和勇于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勇于创新。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以及如何获取新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研员要指导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努力适应学生学习方式,探究最佳的教学方式和行为。然而,要达此目的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教师、教研员和学生三者间的共同合作。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活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学生的成长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视野。故,仅仅靠教师的教学是不行的。我们只有通过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寻求新的教研取向,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我们应该认识到,教研员不重视教研就是失职,学校不重视教研,教学就失去生命力,教研工作必须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在这浩瀚如烟而五彩缤纷的信息时代,教研工作的重要与价值更加凸现出来。教研员已被推到风口浪头,教研员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应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研员不仅应该善于收集信息,还应善于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以全面提高自己能“研”善“研”能力,认真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使教研工作取得实效。应提倡“教研员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可以是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并应挖掘各种积极因素全员动员,形成万马齐腾、千帆竞发的态势,才能促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和积极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但这种理念必须转化为先进的教学行为才有意义和价值。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优秀教学效果的获得,主要靠教学实践来落实和实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研员应该是探究者、实践者、指导者和引导者。故,教研员应该熟练掌握新课程教学的理论、策略、原则和方法,并能进一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理出方案、实施操作等。教研员既是“技术员”、“施工员”,又是“监工员”,其担当的角色有多重性,而几“员”间命脉相关,生死共存。教研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员应该是“万精油”。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实现“以研促教”。 

2、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情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变教为导”、“教是为了不教”,实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最终成为有用之人的目标。而教研工作就是要以此为目的,优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最终成为完整的、有用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教研员也是教师,是培养和引导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和引路人。 

3、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和支配下,加强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教研员提高业务能力的必经之路和“加油站”。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这种实践也很难获得成功。教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把握新课改理念,反复研读新课改理论和有关的教育文献的方式,并不断将之用于实践。同时,还应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的理论学习培训,采取“自培”与“他培”,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为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尽职尽责;还应积极寻求有利的条件,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探寻出有效的教研方法,从而促使教研工作顺利开展,以确保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教研工作有实效。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实践的过程。其过程特点主要是学习理论——把握导向——探寻规律——研究教材——理出目标——了解学生——注重教法——实施操作以及命题评价这样几个环节。教研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故,教研员要不断提升自我,并不定期、不间断地与一线教师交朋友,共同探究,寻求径路。教师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在与之交流时,教研员要有亲和力,应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使教师愿与之接近。同时,还应具有审视力、观察力和洞察力,适时与教师交流,为教师垂范。既能为人之师、做人之“范”,又能拜人为师、以人为“范”。从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看,教研员应该扮演“学用型”和“开放型”角色,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全能意识,担当全程引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职能。 

2、过去的教研员往往只“研”不“教”,教研员深入一线调研,与教师了解得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认定主要看一份试卷上的勾叉,看表册上排名的位置。教研员的工作程序是进校——听课——指导——命题——考试,然后,又是看最后的结果——成绩,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环节——交流。而教研员从未认真反思过这样的恰当性、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否合符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合符新课程改革理念,致使学生大多成为高分低能而只能盛水的“容器”,这样,学生的能力从何而谈?学生怎能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学法创新、教师的教法创新,但教研员的“研”法更应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施行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应提倡“研”“教”一体的教研模式,既是教研员又是教师。新课程改革迫使教研员必须率先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并应充当“领头羊”,而其职责迫使也必须是“领头羊”,且必须领好“头”。教研员只有知难而上,才可以一边通过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践,又一边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使“研”“教”自成一家、两全其美。应探寻教研方式多样化,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平常与教师或学生交流,还是课堂的示范教学,都要求教研员既要有理论的讲述能力,又要有实践的操作能力,才能发挥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实践、教师教学和优化学生学法并教化学生成材的过程。教研员必须经常与教师共同研讨、研究,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不断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又用以指导实践。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从而找出不足,寻求到有效方法,才能达到使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进而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目的。学生最终才会成为对人民、对集体、对国家、对社会都有用之人。教研员也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但其培养的方式与教师不同,更多的是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和对教师的指导来达成。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研员的工作,教研员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 

4、教研员的职能要求教研员应该是一个教学能手,是教师的一面旗帜,是教师的引领者,是教师的典范和楷模。因此,首先教研员必须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并经常深入课堂实践,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教师交流、实践、推广,为教师示范,替教师解难,真正发挥教研员的职能作用,从而实现真正的“以研促教”应有的教育教学效果,使教研工作尽显本色。 

5、现在,教研员不再是传统的“闭门造车”的研究者,而应是实实在在的开放的探究者、拓荒者。教研员应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研究出有价值的成果进行推广和实践。现在和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教研员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有不务正业之嫌,说白了仍是“打杂”,真正从事教学研究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做好教研工作确实很难。而要一时改变这多年就形成的常规也是不可能的。但,作为教研员不能守株待兔,坐享其成。教研员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并注意合理、紧凑地安排时间,否则要想真正干好教研工作也是不可能的,取得优异成绩更是天方夜谭。教研员职能要求教研员不仅应懂得业务。还应为自己创设用武环境,才能立于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才能有效和高效地做好教研工作。 

总之,新课程改革迫使教研员必须转变角色,应重新审视自我的职能,给自己恰当地定位。并应认真细致地审视自己的教研行为,将自己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思考相整合,既要有更多、更高、更实的理论思考与提升,又要有更多、更具体、更细致的操作与实践。并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研究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教研成果,并积极实践和推广,才能有效和高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教研员 职能

在这浩瀚如烟而五彩缤纷的信息时代,教研工作的重要与价值更加凸现出来。教研员已被推到风口浪头,教研员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应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研员不仅应该善于收集信息,还应善于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以全面提高自己能“研”善“研”能力,认真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使教研工作取得实效。应提倡“教研员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可以是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并应挖掘各种积极因素全员动员,形成万马齐腾、千帆竞发的态势,才能促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和积极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但这种理念必须转化为先进的教学行为才有意义和价值。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优秀教学效果的获得,主要靠教学实践来落实和实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研员应该是探究者、实践者、指导者和引导者。故,教研员应该熟练掌握新课程教学的理论、策略、原则和方法,并能进一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理出方案、实施操作等。教研员既是“技术员”、“施工员”,又是“监工员”,其担当的角色有多重性,而几“员”间命脉相关,生死共存。教研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员应该是“万精油”。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实现“以研促教”。

2.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情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变教为导”、“教是为了不教”,实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最终成为有用之人的目标。而教研工作就是要以此为目的,优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最终成为完整的、有用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教研员也是教师,是培养和引导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和引路人。

3.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和支配下,加强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教研员提高业务能力的必经之路和“加油站”。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这种实践也很难获得成功。教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把握新课改理念,反复研读新课改理论和有关的教育文献的方式,并不断将之用于实践。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实践的过程。其过程特点主要是学习理论――把握导向――探寻规律――研究教材――理出目标――了解学生――注重教法――实施操作以及命题评价这样几个环节。教研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故,教研员要不断提升自我,并不定期、不间断地与一线教师交朋友,共同探究,寻求径路。教师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在与之交流时,教研员要有亲和力,应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使教师愿与之接近。同时,还应具有审视力、观察力和洞察力,适时与教师交流,为教师垂范。既能为人之师、做人之“范”,又能拜人为师、以人为“范”。从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看,教研员应该扮演“学用型”和“开放型”角色,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全能意识,担当全程引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职能。

2.过去的教研员往往只“研”不“教”,教研员深入一线调研,与教师了解得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认定主要看一份试卷上的勾叉,看表册上排名的位置。教研员的工作程序是进校――听课――指导――命题――考试,然后,又是看最后的结果――成绩,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环节――交流。而教研员从未认真反思过这样的恰当性、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否合符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合符新课程改革理念,致使学生大多成为高分低能而只能盛水的“容器”,这样,学生的能力从何而谈?学生怎能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学法创新、教师的教法创新,但教研员的“研”法更应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施行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总之,新课程改革迫使教研员必须转变角色,应重新审视自我的职能,给自己恰当地定位。并应认真细致地审视自己的教研行为,将自己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思考相整合,既要有更多、更高、更实的理论思考与提升,又要有更多、更具体、更细致的操作与实践。并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研究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教研成果,并积极实践和推广,才能有效和高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第6篇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从教学内容上看,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国关注的热点。

张廷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一文中谈到: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和我国课程一样,都注重双基教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双基’教学上多年形成的理论和经验价值?防止出现一强调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就忽视甚至否定‘双基’教学的偏向”。

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中强调: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王策三在《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中认为:广大教师应当明确坚持以基本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注意到尽可能处理好“双基”教学与培养良好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关系。

从学习方式上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欧、北美和其他一些地区掀起了教育现代化的热潮,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突显自主、合作、探究,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国内,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转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主要成果集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研究意义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需要课程改革。而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真正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三、问题及启示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打破传统教学旧有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反映教材的内容多、难、跳跃性大,不如以前教材那样系统,缺少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辅助资料。

2、选修内容需要教师自己开发,教师感到工作量太大。许多教师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而是盲从,被课改的气氛所左右,使得合作学习形式化、探究学习泛化、表扬模式化。

3、“新课标”“全面否定过去的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已引起教学上的混乱”(中科院院士姜伯驹提交的提案)

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导致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余文森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5、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课程指导乏力和教学混乱的状况与我国当前的教学现状有某些相似之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泛化加剧了学生学习的盲目与茫然。(张民选在《来自<美国学科能力表现标准>的观照》)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新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实验工作也于2008年秋季正式启动,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基础教育政治新课程的改革,使课程标准直至教材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要求,这对即将迈向三尺讲台的在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多数师范生都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熏陶,因此对于如何转变角色及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是值得思索与研究的。

一、解放思想,理念先行

新课改是指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起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应承了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致力于把教育改革的理念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课堂再到师生活动的层面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经说过:“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直接关系到千百万教师的成长,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关系到一代新人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师教育的发展改革中,首先要有先进的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为本”,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由此新课程也对教师的工作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内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因此,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学习任务不再只是学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是首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在教育理念层面上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从而具备全面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素养,毕业后才能胜任教师工作。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重学科知识,缺乏实践综合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一个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外,还应当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旧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普遍缺乏与此相关的实践教学,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将来肩负教书育人、培养复合性人才的重任,而所学的次级学科之间明显缺乏综合性。学生只重视了各科内容自身的逻辑关系,忽视了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有机联系,造成学生知识面窄,难以适应中学政治教学中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依据本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要求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具有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除具有比较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比较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

2.思想政治专业重视度不够,学生的热情不高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重视程度还很不够,一些高校政教系先后改名,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放在了一些文科院系中不予重视。高等师范院校政治系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较少,例如伊犁师范学院思想政治专业的招生人数就比其他热门专业的人数要少一半,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调剂到本专业的,因此学生对思想政治专业了解甚少,不感兴趣,存在较大的排斥心理。这些不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同样作为基础学科,中学政治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比较中始终处于劣势,广大学生乃至社会大众普遍缺乏对思想政治重要性的认识。

3.缺乏师范专业素质的培养,基本技能不尽人意

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教育专业和政治专业的双重性质,因此在强化师范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应该把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始终放在重要的地位。就目前来看,多数师范院校往往只关注后者,对前者的重视度明显不够。许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如粉笔、毛笔、口头表达等,没有得到专门的培养。作为在校师范生直接接触教学实际的教育实习,从时间上来说也不尽合理,短短八周时间使师范生能够汲取的知识和经验微乎其微。不少师范生在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初,仍无法适应具体教学工作,更不用说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这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直接不利的影响。

三、新课改对在校思想政治专业师范生的要求与挑战

1.基于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改变学习态度,提高专业素质

对于已经就读师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论这种选择是否违背初衷,既然已经投身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就要改变以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尤其是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基本原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诚信观念,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具有从事社会调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基础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技能,具备从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及从事教育研究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艺术审美素养,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同时在时刻关心、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技能。

2.在扎实的专业素质基础上拓展职业技能,实现全面发展

针对师范专业的特点,在校师范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应不断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拓展专业技能。不少师范院校开展诸如“三笔”比赛,演讲比赛,课堂模拟等一系列与此相关的活动,这对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除此之外,根据中学2008年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实施过程,结合新疆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师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相关课程,如设置相对缺乏的社会文化建设的相关课程,新课程改革标准与创新,为了增加学生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可邀请在教学一线的中学优秀教师客观指导。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并以此为契机在平时注重相关技能的培养,为将来教书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抽象的理论都是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得出来的。作为提高专业技能的一个方面,在校学生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周围的事物,从身边走向专业,从具体走向抽象,培养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不拘泥于传统、敢于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换句话说,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还是要通过科研训练获得。因此,对师范生进行科研训练,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有科学研究能力,能够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方法为手段,对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进行科研能力训练。首先,学校院系应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的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介绍文献检索的方法、科研原理和方法、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等等,对师范生施以有效的科研训练;通过组织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开设科研专题讲座、举办学生论文报告会或答辩会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在这点上我校已在开展此类活动,尤其是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课题,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要有这样的意识。新课程提倡教师要成为研究型老师,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也需要与时代一起前进,甚至需要走在时代的前面,这就需要我们的师范生在校期间就要有改革和创新的意识,积极主动地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去。“生而有涯,学而无涯”,终生学习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特别是现在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只有终生学习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成为未来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法范文第8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逐渐认识到了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以促进其发展。不仅如此,近些年,我国施行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更是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本文旨在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问题进行探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更高的标准要求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引发一轮最新的、最可行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出,要通过高中语文教学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拥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并且能够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等。要想达到以上目标就需要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强化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不断进取,共同促进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己几年的高中语文执教经验,与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分享几点心得,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浅析新课改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目前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和进步,但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笔者将在本段着重论述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了解的不深刻

由于新课程改革刚刚推行不久,一些教师尚未对其内容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强调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然而一些语文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及一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于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和应付考试。

2.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已经慢慢走进了高中语文课堂,并且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帮手,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活跃了课堂气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需要注意,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些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智能停留在语言上,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则是过分的依赖于多媒体工具,几乎每节课都用到了多媒体,并且大量的教学内容都是依靠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的,这两种情况都是极端的、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准确、清醒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技术就会使学生失去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构建师生平等交流、气氛融洽的高中语文课堂,过多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只会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不仅如此,一些多媒体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有些脱节,不仅不会促进教学工作的进行,还会适得其反,产生相反的效果。

二、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解决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综上所述可知,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使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就要从源头抓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探究,不断总结,争取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将在本段中着重论述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几种有效手段。

1.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使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强化高中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迫在眉睫。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僵化、教学程序化,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课改内涵,只有通过对教师进行日常的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使之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深刻理解新课改的内涵与意义,最终更好的实现新课改。

2.科学、合理的进行高中语文课堂的配置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场所和平台,只有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好课堂时间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新课程改革要求改进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教育内容进行合理配置,在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之外还要培养其它能力,如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

【 结 语】

通过上述论述可知,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广大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不断探索,一定能够有效缓解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彭春霞.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 云梦学刊,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