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允价值研究

公允价值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允价值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估值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04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02

自财政部于2006年6月将公允价值重新引入到会计计量方法中来以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研究的热情日趋升高,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更好的相关性,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而历史成本计量也具有很高的可靠度,两者之间的比较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

1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按现行的会计准则的规定应有5个计量属性,即公允价值、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值与可变现净值,而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

1.1 公允价值

关于公允价值的最新定义出自《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新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计量属性。对公允价值概念内涵的理解国内目前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认为公允价值不是基于时态观。这主要是受了IASB对公允价值定义的影响,IASB的定义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这一定义中并没有体现双方交易的时间而且准则也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

(2)认为“公允价值是以意愿交易双方的意图即合同(契约)为基础”。这一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是发生在不真实的交易之下,不相关的交易双方通过签订契约所决定的交换价格。

1.2 历史成本

根据准则的最新定义,历史成本计量着重强调了两个时点,即“购置资产时”和“承担现时义务时”,这两个时点充分体现了历史成本法的特点――稳健性和确定性,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不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

1.3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1.3.1 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矛盾

历史成本更加强调可信赖,即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有关,而公允价值则更多强调相关性。历史成本法下价格的确定是人们基于已经发生的事项所取得或付出的市场价格,有过去交易和凭证的支持,因为更加可靠。而公允价值价格的确定则更多的是依靠人们的判断,是在假定发生的情况下对现行交易的判断,这也是为什么资产评估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日益兴起的原因。但是现如今市场的特点是经济波动频繁,每一次经济爆发的背后可能都隐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下仍以取得时不变的成本作为应对经济的频繁抖动则显得略为滞后,而信息的及时性在现今的金融市场别的重要。

1.3.2 相对于公允价值,历史成本更容易操作

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的会计程序简单,操作容易。资产和负债按其取得或者交换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入账,账面价值入账后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公允价值操作相对复杂,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等都是不确定的,而且许多会计要素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靠的交易价格,很多时候还主要依靠会计人员专业判断。

1.3.3 对风险的评估和应对上公允价值更有优势

葛家澍、徐跃将公允价值估计引入到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公允价值估计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侧重于计算资产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突出了公允价值的风险应对性。历史成本由于其稳定性所以并不能应对风险,所以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具有更多的优点,不仅有助于迅速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

从上述比较中可见公允价值虽然仍存在缺陷,但是应用正在逐渐扩大。

2 公允价值运用现状

2.1 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项目中的应用

我国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准则中规定在对金融工具进行初始确认时,应当使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计量的最佳选择,因为既可以发挥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相关性的特点,同时也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真实的财务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资产负债表日,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就能很好地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动。

2.2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

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我国企业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前提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且企业能从交易市场中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对于两种核算模式的转换准则规定只能由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不能由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从对准则的解读中人们可以看出使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有比较严格的标准,而且对于公允价值的具体运用,准则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所以对企业来说,可能会将谨慎使用理解为不鼓励采用,因为一旦选用了公允价值日后便不能更改,而且当企业房价下跌时,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会很大地影响当年的利润。同时我国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需要披露信息的成本远远高于成本法计量,所以很多企业选择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2.3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它的实质是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价值,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则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从计量模式来看关键在于公允价值的确定,但是准则中也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市场价值,即双方交易达成的价格。这样一来给企业计量带来了方便,也有利于管理层评价其经营业绩。

3 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允价值的前景是乐观的,但是由于目前金融市场的缺陷,会计理论的不完善,公允价值的运用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3.1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所需的参数难以取得

现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只是弱势有效,比如: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准则中并未给出明确的计量依据,这可能会产生计量上的偏差。而且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现值技术,现值技术的发展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而现值技术所需要的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选择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很大的难度的,所以目前的现值技术并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的需要。

3.2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会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

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的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很多缺乏完整的会计知识理论,而且对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也存在很大的缺陷,导致会计人员的会计知识相对滞后,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而公允价值是需要相关会计人员具备最新的、全面的会计知识和准确的职业判断。

3.3 公允价值被随意操纵的空间很大

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一直是反反复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公允价值可操控的空间很大,企业可以随意地用它来操纵利润。而且如果政府监督不到位会给企业留下很大的调节空间,这样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财务报告的准确和公允价值的发展。

4 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运用的几点建议

虽然公允价值的使用在现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人们不应该忽略公允价值有适合作用。所以如果能合理地解决上述的问题,那公允价值的优势将会充分体现出来。

4.1 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水平

一是要完善现值技术,二是要完善审计技术。现值技术的准确性影响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因此人们要突出资产评估等辅助方法的重要性,也要学习和借鉴国际上与公允价值相关的辅助方法,从而使公允价值的计量结果更加贴近市场。审计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起着很好的制约作用,在评价被审计单位对公允价值的评估是否正确时,审计人员应着重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度和内部控制,这与传统的审计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而且要加强审计复核,这样有利于避免企业内部人员的操纵,保持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4.2 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环境

虽然现在非市场化的因素仍然存在,但是市场经济已经逐步地发展了起来,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尤其要加强非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秩序的管理,因此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促进金融市场的规范化,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加强与国际会计接轨。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进步,公允价值所依赖的条件也日趋成熟,有利于公允价值的发展。

4.3 加强企业中有关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

公允价值运用的推广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企业内可以定期开展会计知识后续教育或者请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职业培训完善会计人员的知识素养。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超.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应用问题[J].商业会计,2015(2).

[2]程竞.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情况研究[J].财会研究,2015(1).

[3]李秀敏,单旭.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

[4]宋娜.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现状、困境及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

[5]李洪.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计量对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2(4).

[6]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9).

[7]李林,刘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2008(1).

[8]宫荔.论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z1).

[9]王建成,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J].会计研究,2007(5).

[10]陈美华.公允价值获取的现值法研究[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3).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应用;研究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不完善,应用缺乏相应参考

我国在2006年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同时对于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披露等制定了相关规定,其中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中的亮点。但是,由于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引用实施较晚,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和活跃,无法为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提供合适的舞台和条件,公允价值研究偏重于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主要研究其定义和性质,关于实际操作方面的研究严重缺乏。这些我国公允价值理论研究上的缺陷在会计准则中也有所体现,我国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的相关规定主要是针对定义和适用范围等方面,但是关于操作层面上缺乏详细具体的方法规定,尤其是在确定估值技术方面一直存在一些争议。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不完善使企业在确认金融工具时,没有明确的参考。对于公允价值如何计量也缺乏明确解释,导致公允价值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大,限制了公允价值的合理有效运用。只有完善好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加强可实施性,才能推广公允价值属性在金融工具领域的有效应用。

(二)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很多的企业无法获得市场上大众的价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得到公允价值,使得公允价值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主要采用的方式主要将未来现金按折现率折算成目前的现金价值的现值,但是金钱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量是不确定的,导致公允价值的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很难使结果合理,加上对其实施评判和监控的标准也不是很清楚,因此更难保证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健全公允价值市场机制,其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以及对社会诚实守信氛围的建设是重要部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行业行为的标杆,是相关从业人员的行动准绳,而行业问题是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更新的,因此要不断的持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加大执行措施和惩罚措施的实施。与此同时,非制度方面的建设对完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机制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缺乏诚实守信的氛围,会计信息的造假和滥用,现象严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成了投机倒把分子粉饰自己的工具。

二、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一)加快完善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最初是为了弥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不足,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和世界会计领域基础计量属性地位的确认也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应用时间更加短。公允价值是专业会计人士根据会计计量需求同时依据环境改变根据研究出来的,在早期没有形成明确的内涵,直到今天,公允价值内涵仍然不明确。一直以来,公允价值多重计量属性的观点受到大家的关注和认同,公允价值既体现为历史成本,同时又体现为现行市价和可变现净值等。这种观点虽然表明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但是也导致公允价值缺乏明确的边界,会计人员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缺乏统一的计量目标。同时,会计准则制定者应该明确界定公允价值定义,理论研究的不全面对公允价值的实务操作性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实践上的不足也导致了实证研究的缺乏。

(二)健全市场机制

我国资本市场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和美国等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而言,还有待继续培育和发展。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将有助于会计目标向决策有用性的方向转变,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行和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注入无限动力。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积极培养各级市场,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的进程,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成熟活跃的市场有利于企业获取客观市价,使公允价值更加可靠和客观,市场价格也是公允价值最为简便、成本最低廉的来源。因此,努力培育各级市场,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和可靠,有利于金融价格市场化,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如果存在公平活跃的市场环境,公允价值将会很容易获得,在市价不公平时,公允价值的计量具体实施将会存在很大难度。所以说,一个比较健全成熟的市场机制是公允价值计量方式发展的基础,通过对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更好地推动公允价值的发展。

结束语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国际受到了广泛应用,虽然在金融危机时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但是仍然没有阻挡其成为主流计量模式发展趋势,公允价值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但也有一些深入的有价值的研究。通过阅读前人的文献资料,本人对公允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虽然目前我国在应用公允价值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存在一定难度,但回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则是一种倒退,即使艰难也应该奋力前行。因此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希望可以认清公允价值在应用中的缺陷,通过对其相关理论的研究去深入剖析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改进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使得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财务报表信息能够具有更高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更加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精准、可靠、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研究公允价值理论及其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使市场经济秩序趋于稳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趋同 差异

一、FASB/I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

(一)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1996年以前,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不同,计量指南零散,各准则规范不一致,增加了准则执行的复杂性。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针对此开展了3年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1996年9月SFASl57,2008年2月工作组了SFAS157-1(FASl57应用于FASl3和其他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与SFASl57-2(FASl57的生效期)。次贷危机发生后,公允价值会计备受指责,FASB工作组于2008年10月FASl57-3(非活跃市场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2009年4月FASl57-4(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指南),2009年5月、6月分别了FASl57-f,FAS 157-g征求意见稿,针对SFASl57下负债的计量、公允价值在选择性投资利息的应用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征询意见。

(二)IASB&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要求主体以公允价值计量披露资产、负债和权益工具,然而IFRS提供的指南有限且零散,指南间不一致增加了财务报告的复杂性。为了弥补此缺陷,2005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确定了阐明公允价值定义、提供应用指南的项目议程,2005年11月“财务会计计量基础一初始计量”的讨论稿,论述了各种初始计量的计量基础,核心是公允价值计量。2006年11月,IASB以美国SFASl57为基础,以IFRS公允价值解释指南与美国GAAP增进趋同为出发点,了“公允价值计量”的讨论稿。针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目标、公允价值的定义、初始确认的交易价格和公允价值、主市场、资产和负债的特定属性、估价前提、负债的估价、公允价值的级次、单一金融工具的大额头寸、在要价出价价差范围内计量公允价值、披露、实施指南及其他事项向全世界范围征询意见,截止日期为2007年5月,IASB收到136封回应者的建议信。2008~3月IASB了“降低金融工具列报的复杂性”的讨论稿,讨论何时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最适宜的计量基础,但回应者为委员会提供了如何计量公允价值的建议,IASB专家咨询组11月了非活跃市场金融工具的计量与披露报告。IASB专家咨询组认为,FASB颁布的FASl574与2008年11月的报告意见一致,IASB在考虑了IFRS7征求意见稿、标准咨询委员会的输入值、非活跃市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建议以及FASB评估资源组的意见后,于2009年4月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征求意见稿(ED/2009/5),对公允价值的定义、计量的框架以及披露要求进行提议,向全世界范围内征询意见,截止日期2009年9月28日。

二、ED/2009/5L~SFASl57的趋同分析

(一)公允价值定史相同 公允价值都是指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支付的价格(脱手价格)。市场参与者是在资产或负债最有利市场上的买方和卖方,具有相互独立、熟悉情况、有能力且愿意进行资产或负债交易四个方面的特征。有序交易是指交易市场在计量日之前的一段时期已经存在,资产、负债的市场交易是习以为常的、非被迫的交易,且该交易是一项假设性的交易。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资产或负债是在最有利市场中出售或转让,最有利市场是从报告主体角度考虑,以最大化价格出售资产、最小化价格转让负债的市场。

(二)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或负债特征相同 公允价值计量是对特定资产或负债而言的。市场参与者在确定资产或负债计量日的价格时,需考虑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如资产的状况、所在地以及对其出售或使用是否存在限制,资产或负债可以是独立资产或负债(如一项金融工具或一项经营性资产),也可以是一组资产或负债(如一个现金产出单位或一项业务)。

(三)公允价值计量资产估值前提相同 最大程度建立了用于计量资产公允价值的估值前提,如果资产主要通过与其他资产组合使用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对资产最大程度是“在用”,使用“在用估值前提”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主要通过独立使用来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最大价值,对资产最大程度和最好的使用就是“在交换”,使用“在交换估值前提”来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由于对资产最大程度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该资产的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定价时所使用的假定。

(四)公允价值计量负债考虑同一风险―不履约风险不履约风险是主体不履行义务的风险,不履约风险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当计量一项负债的公允价值时,主体应该考虑其信用风险、其他风险因素的影响,这些风险因素可能影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这些影响因负债种类不同而不同,例如,该负债是否为一项偿付现金的义务(金融负债),或者是否为一项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义务(非金融负债);如果存在信用增级条款的话,也会因与负债相关的信用增级条款的不同而不同。

(五)公允价值的初始确认相同 在获得一项资产或承担一项负债的置换交易中,交易价格是为获得该项资产而支付的、或为承担该项负债而收到的价格(进入价格)。相反,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代表的则是出售资产所能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所愿意支付的价格(退出价格)。主体没有必要以获取资产时支付的价格出售资产,也没有必要以承担负债时所收取的价格转移负债。在确定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是否等于交易价格时,主体应考虑交易及资产或负债的特定因素(关联方之间的交易、被迫交易、交易价格所代表的会计处理单位不同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会计处理单位、进行交易的市场不同),确认由此产生的任何损益。

(六)估值技术及输入值相同 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应与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一致。市场法使用来自涉及相同或可比资产或负债(包括业务)的市场交易所产生的价格和其他相关信息。与市场法一致的估值技术包括矩阵定价,矩阵定价是一种对债务性证券估值的数学方法,它不依赖特定债务性证券的报价,而是依赖该证券与其他基准有价证券之间的关系。收益法使用估值技术将未来金额(例如现金流或收入支出等)转换成一个单一的现值(折现)。公允价值计量取决于那些未来金额的当前市场预期所反映的价值,估值方法包括现值技术、期权定价模型Black-Seholes-Merton、二项式模型以及多期超额收益法等。成本法反映了当前替代资产服务能力所需要的金额(现行重置成本),通常适用于以在用估值前提评估有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主体应该采用适用于某些情况,并有足够数据可以利用的估值技术来计量公允价值,而且要尽可能使用相关的可观测输入值,尽量避免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计量公允价值使用的各种估值技术应当保持一贯性。估值技术的输入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各种假定

(包括风险假定)。输入值分为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可观察输入值是以市场数据为基础而确定的,并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定的输入值;不可观察输入值是不能从市场数据中获得的输入值,这种输入值是基于有关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可获得的最佳信息确定的,此外,两者提出不再活跃市场公允价值使用的特定指南相同。

(七)公允价值级次及参数输入相同 在有些情形下,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输入值可以被分类为公允价值级次的不同层次。在公允价值级次中,公允价值计量整体属于哪一层次取决于对计量整体具有重大意义的最低层次输入值。在评价公允价值计量整体的某一特殊输入值的重要性时需要判断,并考虑该资产或负债的特定因素。第二层次输入值包括活跃市场中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非活跃市场中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该资产或负债可观察的除报价以外的输入值(例如在正常报价间隔期间可观察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波动性、预付速度、损失严重程度、信用风险及违约率)以及从可观察市场输入值中衍生的或由可观察市场输入值证实的输入值。第三层次输入值是资产或负债不基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输入值(不可观察输入值),不可观察输入值应当使用当前环境下可获得的最佳信息来确定。

(八)披露内容基本相同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披露下列信息: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对确定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所使用的方法和输入值进行评价的信息;使用重大不可观察输入值(第三层次)计量公允价值的信息;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的影响。

三、ED/2009/5与SFASl57差异分析

(一)适用的范围不同 SFASl57不适用于股份支付、存货估价,而ED/2009/5不适用于具有要求特征的金融负债和企业合并重新获得权利的计量,适用于租赁分类。SFASl57假设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交易发生在主市场,或缺乏主市场时为最有利的市场。IASB认为,主体在确定计量日最有利的市场时,没有必要连续地考察不同的市场,主市场是最有利市场,流动性最强,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最具代表性的输入值,因此,ED/2009/5提议主体的交易发生在主体能获得的最有利的市场。

(二)最大程度和最好地使用SFASl57公允价值计量考虑了市场参与者使用资产或将其出售给将最大程度和最好地使用该项资产的其他市场参与者而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但对最大、最好地使用未做出说明。ED/2009/5规范了“最大程度和最好的使用”的含义:主体在计量日通过对使用资产在实物上的可能性、法律上的允许性以及财务上的可行性的考虑,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的使用能发挥出的资产或一组资产和负债的最大价值。最大程度和最好地使用取决于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在企业合并中获得一项资产的最大程度和最好的使用,或许和购买方对该项资产的使用意图不同。在某些情况下,主体以不同于对该资产最大程度和最好的使用的方式与其他资产一起使用该资产。资产组的公允价值由资产的价值、资产组的增量价值组成,主体应识别增量价值连同与之相关的资产,披露对环境的要求。

(三)应用于负债的一般原则 SFASl57没有介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般原则,ED/2009/5做于详细说明:对于负债的转移,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价格,主体应该使用与债权人计量对应资产公允价值相同的方法计量该负债的公允价值。如果在持有债务性证券作为资产的当事人之间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在该市场中观察到的价格也代表发行人负债的公允价值。主体应该调整观察到的资产价格,如果不存在与负债对应的资产(例如企业合并中假定的退役负债),主体应该使用现值技术或其他估值技术估计市场参与者承担该负债将要求的价格。此外,主体在使用现值技术时必须估计市场参与者在履行该义务时将发生的未来现金流出量信息。

(四)公允价值应用于负债的限制情况 ED/2009/5认为,负债的公允价值由履行该义务的要求决定,主体向另一方转移负债能力的限制不影响负债的公允价值。市场参与者的受让方会被要求履行该义务,并当确定从主体处承担该负债所要求的价格时考虑这些要求。SFASl57没有介绍公允价值应用于负债的限制情况。

(五)公允价值应用于权益工具 与资产和负债一样,权益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估计机量日的退出价格。权益工具的发行人只有当该工具不再存在或当主体从持有者手中回购该工具时才能从这项权益工具中退出。出于这个原因,主体应该从持有这项权益工具的市场参与者角度计量其公允价值。需要指出,尽管SFASl57对负债计量的一般原则、公允价值应用于负债的限制情况以及权益工具没有做出详细规范,但FASB2009年的SFASl57-f,SFASl57-g征求意见稿对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在选择性投资利息的应用问题提出了更加详细的建议,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的最终完成将消除以上三方面的差异。

(六)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应用SFASl57说明了公允价值第一层次计量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ED/2009/5对此保持沉默,IAS39使用公允价值三个层次来核算作为个体的金融工具。与SFASl57不同,ED/2009/5明确说明了估计假设的输入值与金融资产无关。

(七)利得、损失及表达用词的变化SFASl57含蓄地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应用不可观测的输入值时,1日利得、损失应确认,ED/2009/5禁止利用资产、负债的相关标准(如:IAS39)来决定是否确认1日的利得、损失。FASl57与ED/2009/5存在许多相同的内容,但在表达用此上,IASB作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可以在其网站上公布的征求意见稿和SFASl57用词差异的稿件上可以看出。

三、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国际趋同的实质及我国持续全面趋同的路径选择

(一)IASB向FASB的单向趋同2006年11月IASB的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显示了IASB向FASB单向趋同的实质(于永生,2008)。ED/2009/5~SFASl57趋同、差异分析可以看出,IASB的ED/2009/5以SFASl57为蓝本,内容大同小异。美国FASB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之一,其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制定、研究水平也是最先进的,IAsB在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过程中,借鉴美国的SFASl57我们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清楚FASB面对的是美国的单一市场环境: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经济高度发达,IASB面对的是全球发达和发展中国的复杂环境:经济发展不均衡、市场完善程度参差不齐;适用于美国经济环境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和方法(FASl57)未必适用于全球的经济环境,特别是新兴市场的发展中国家。然而,ED/2009/5在其结论基础(BCl09)新型市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中提出,在新兴市场和发达市场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不应使用不同的原则,IASB认为不需要向新兴市场提供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公允价值最初是美国等少数发达市场的产物,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报价等输入值的质量不高,公允价值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取得,可靠性

难以保证,要求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保持一致是不切实际的(刘玉廷,2009),但IASB~ED/2009/5并没有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没有提供相应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故目前公允价值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单向趋同。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会计会计准则实证研究

公允价值会计(FairValueAccounting)是指以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基础的会计模式。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产生,人们日益关注对企业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及时性,使得现行财务报告过度关注历史、成本和利润,忽视未来、现金流和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其运用已经从金融工具扩展到传统领域。在西方国家中,美国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一直走在前列,IASB、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也不同程度地采用公允价值作为其计量基础。本文对公允价值在西方国家的应用状况以及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进行比较全面的回顾。

一、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针对金融工具,另一类针对非金融工具。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对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的要求十分迫切,SEC力主使用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会计。1990年,前SEC主席Breeden就指出:历史成本计量的财务报告对于预防与化解金融风险毫无用处,公允价值信息是最相关的财务数据,提倡金融机构和所有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会计。80年代后期储蓄银行业的金融危机使得FASB相信,公允价值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了更相关和有用的信息,因此,一反其以往审慎的态度,明显转向SEC的立场,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应用的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运用于金融工具首次出现在1984年FASB的SFAS80《远期合同会计》中。1986年,为了解决由于历史成本会计引起的对投资、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问题,FASB启动了金融工具项目,旨在为金融工具及其交易的确认和计量提供指引,并促生了一系列针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和计量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的见证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从表外披露逐渐过渡到表内确认的过程。其中,SFAS105、107、115、119、126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信息进行表外披露。例如,1991年的SFAS107要求所有企业在财务报表或附注中披露相关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1994年的SFAS119要求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SFAS115、133、137则要求主体对公允价值进行表内确认。例如,1993年的SFAS115要求企业在报表中直接报告短期交易性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因此,未实现的损益将直接反映在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

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特性,并将这一立场在1998年的针对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业务的SFAS133中作了充分说明,但遭到金融实务界的强烈反对。早在1993年,银行业就曾干预FASB要求企业对债权和权益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采用公允价值,当时FASB不得已进行妥协,最终的SFAS115只要求交易性证券的损益在损益表中确认,可供出售证券的损益在股东权益中确认。SFAS133虽然再次遭到实务界的强烈反对,但FASB还是态度强硬地这一推行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Zeff,2004)。

1990年,IASC金融工具项目筹委会批准了“原则公告草案(DSOP)”,要求经营性(或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不包括投资和筹资项目(汪祥耀等,2004)。1992年的IAS30《银行和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规定银行至少应披露包括企业源生的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为交易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等在内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1995年的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要求企业对每一类已确认和未确认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标志着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1997年,IASC和CICA共同了《金融资产和负债会计》讨论稿,表明了所有金融工具都要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立场。1999年的IAS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取代了IAS32的部分披露条款,完整地规定了以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计量的具体做法。

1996年,英国的ASB了《衍生产品及其金融工具》讨论稿,打算在制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方面分两步走,先披露,后确认和计量。1998年的FRS13《衍生工具与其它金融工具一披露》要求主体在附录中分别作文字披露和数字披露,并对其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提供每一类别的公允价值信息。2004年12月,ASB了一系列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包括内容基本上与IAS32和IAS39相同的FRS25《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和FRS26《金融工具:计量》。FRS25就披露和列报两个方面对FRS13的规定作了修正,要求增加信用风险的数字披露,对货币风险的数字信息则不作要求。

FRS26填补了计量方面的空白,要求所有交易性的衍生工具以及金融资产和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变化在损益表中确认;而所有其他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损益在总确认收益表中确认。

1996年,澳大利亚AASB和澳大利亚公共会计准则委员会在IAS32的基础上了AASB1033/AAS33《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该准则规定主体应对每一类别的金融资产和负债(无论是否确认)的公允价值信息、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以及重要的假设加以披露。2004年7月,为了与其第4号政策报告书“国际趋同和协调政策”相一致,AASB在重新修订的IAS32和IAS39的基础上了AASB132《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和AASB1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并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二、公允价值在非金融工具类项目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1.非流动资产的重估增值

对于非流动资产的重估增值,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IASB、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允许对非流动资产进行重估增值;美国、加拿大等不允许对非流动资产进行重估增值。

2004年修订的IAS16《不动产、厂房和设备》规定主体进行后续计量时可选择成本模式和重估价模式。IAS40《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主体可以选择以成本减去折旧或者公允价值(脱手价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

的变化立即在损益表中确认。

英国对重估增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有形资产上,企业对重估增值的项目和时间选择比较随意。1999年的FRS15《有形固定资产》规定企业有权对有形资产进行重估价,被重估价的有形固定资产的账面金额应该是在资产负债表日的现行价值。

澳大利亚处理重估增值问题的系统性比较强,重估增值可应用于有形资产、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和英国不同,上市公司至少每三年对非流动资产根据估定市价进行重估,而且必须针对同一类别中的所有资产(Aboody等,1999)。2001年的AASB1041《非流动资产的重估价》规定非流动资产可以以成本或公允价值计量,重估价会计处理方法与IAS16一致。

2.资产减值

1995年IASC在IOSCO支持下启动了“核心准则”项目。其中,1998年的IAS36《资产减值》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金额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可收回的金额,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企业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英国FRS11《固定资产和商誉的减值》对资产减值的确认原则与IAS36基本一致,但FRS11采用了有别于IAS36“销售净价”的“可实现净值”概念。

2001年FASB的FAS142《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规定对不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如商誉)每年作减值测试,包括对无形资产公允价值和账面金额的比较。同年的SFAS144《长期资产减值与处置会计》规定减值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SFAS144用“不折现的现金流量”来判断是否减值,与IAS36和FRS11有较大区别,对资产减值设定了更高的“门槛”。澳大利亚AASB1010也规定主体应进行资产减值测试,对“可收回金额”的定义与美国一致。

3.其它非金融工具项目

从1982年的IAS16开始,IASC/IASB了一系列把公允价值运用到不动产、租赁、养老金和企业合并等项目的会计准则,如IAS17《租赁会计》、IAS19《雇员福利》和IFRS3《企业合并》等。IAS41《农业》把公允价值会计运用到农业方面,比FASB更进了一步。IFRS2《股票基础的支付》规定在支付日用公允价值计量所有以权益清算的股票基础的支付以及以现金清算的交易,公允价值的变化在损益表中确认。

除了针对金融工具项目的会计准则外,美国FASB也了一系列针对资产和负债项目运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例如,SFAS114《债权人对贷款减损的会计处理》要求金融机构按照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按照贷款的市价或其抵押物的公允价值,对已经发生价值减损的贷款重新计价,并将减损计入当期损失。如果其预期现金流量再度发生变化,金融机构必须对这些贷款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因此,SFAS114是公允价值会计发展上的一大飞跃(Zeff,2004)。

英国的FAS13《租赁会计》应用公允价值来确定在交易发生日资产负债表中融资租赁的金额以及当交易发生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折旧成本要报告的损失的金额。SSAP21《租赁和租购合同会计》要求根据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孰低的原则确定入账价值。FRS2《附属企业会计》、FRS3《报告财务业绩》、FRS6《收购与兼并》、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对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的应用给出了权威性的准则规范。澳大利亚AASB上个世纪90年布的一系列会计准则和指引则要求主体披露资产的脱手价格(ExitPrice),包括对私有企业可收回金额测试、养老金计划托管人持有资产销售价格、自生和重生自然资产、雇员权利现值的使用、租赁和货币资产及负债等。

三、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草案主要内容

2003年6月,FASB启动了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计划,并于2004年6月征求意见稿。

美国各界对此反应十分热烈,FASB一共收回93封来自工商企业界、审计机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投资机构和价值评估机构的反馈意见书,这些意见基本上代表了美国社会各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看法。在对反馈意见进行充分讨论后,FASB于2005年10月了准则工作草案,并计划在2006年第二季度正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FASB《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草案包含公允价值定义、估价前提、估价技术、公允价值层级和披露等内容。草案给出的公允价值定义特别强调了现实交易、脱手价格、市场参与者、参考市场等问题。指出现实交易是反映计量日市场环境的有秩序的交易,而不是强迫性的交易,强调企业持续经营的状态。脱手价格(exitprice)为与资产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入以及与负债相关的未来现金流出的市场估计提供了一个直接的估量(测度),因此是形成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价格,这与FASB的SFAC6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一致的。FASB认为,“市场观察到的价格包含了所有市场参与者对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效用、未来现金流量和现金流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参与者承受这些不确定性的程度的一致看法”(SFAC7)。而随着主体进行不同的商业活动,参考市场和市场参与者也有所不同,FASB从主体的角度承认这些不同,认为参考市场是主体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易时最有利的市场,即出售一项资产可以获得最高金额或转移一项负债可以支付最低金额的市场①。

基于资产使用的最大化和最佳化(thehighestandlaestuseoftheasset),准则草案提出了两个估价前提。当市场参与者能够使资产保持目前已经安装好的或与其他资产配套成组使用的状态,就构成了“在用估价”前提;当市场参与者不能够使资产保持目前已经安装好的状态或资产只能单独使用而不能与其他资产配套使用时,就构成了“交换估价”前提。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包括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

为了确定估价技术的选择,准则草案建立了一个区分各种属性优先次序的公允价值层级。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相对可靠性把各种属性分组成为五个层次,把最高优先权分配给反映在活跃市场上同类资产或债务的开列市价的市场属性(第一层次),把最低的优先权分配给企业属性(第五层次),并阐明了中间各层级的属性(第二到第四层次)。虽然各种属性的可用性及其相对可靠性会影响估价技术的选择,但公允价值层级所关注的并不是估价技术本身。

准则草案规定企业必须披露相关的数量信息和文字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估用于计量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形成公允价值估计的属性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对利润产生的影响。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估值 计量

公允价值从被引入以来,就受到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地大力推广和运用。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公允价值瞬间被颠覆。公允价值到底是罪魁祸首还是替罪羔羊?笔者将从公允价值的引入、初步应用、限制使用以及扩大使用这一曲折的发展历程入手,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对公允价值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并看到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进入会计计量是历史必然。但是,由于公允价值自身发展存在缺陷,与高度发展的市场不适应,公允价值发展受到阻碍,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针对公允价值发展的不足,提出建议与看法。

一、公允价值的研究现状

公允价值计量逐步被国际国内采用。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存在以下观点。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存在缺陷。帕兰登、刘友夫、潘鹏芬认为,公允价值容易诱发周期性效应以及诱发短期行为[1]。黄世忠提出公允价值会计主要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市场反应三个机制传导顺周期效应的机理[1]。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冯建祝、程志刚[2]和吴颖慧[3]等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刘友夫、潘鹏芬[1]、程柯、陈志斌[4]认为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缺陷:信息的不对称性,可操作性差。黄海晏[5]、王桂花[6]、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冯建祝以及程志刚[2]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务运用中存在问题。公允价值不公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非但未能使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反映更为公允,反而成了资产市价暴涨暴跌的助推器。公允价值的反馈效应增强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程 柯、 陈志斌[4]、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冯建祝,程志刚[2]以及吴颖慧[3]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中存在盈余管理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杨全照和陈莉[7]指出公允价值的应用存在认识误区:公允价值应用是以牺牲信息可靠性为代价的;公允价值应用是利润操纵的根源;公允价值应用会增大企业经营风险。

二、公允价值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公允价值从最初引入到逐步应用的发展过程为什么呈现出上述一波三折的规律呢?

(一) 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是历史必然

首先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成为主要的计量属性,存在必然性。会计目标的转变,由受托责任观到信息有用观的转变。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能真实、客观地反映经营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历史成本是最好的选择;决策有用观则认为会计应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而面向未来的价值计量可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侧重点转变。历史成本计量提供高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提供高相关性。而现今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自然而然地替代了历史成本。

(二) 公允价值自身缺陷阻碍其发展

公允价值的发展遭遇挫折,主要是公允价值计量自身的问题导致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差,现值不具有可验证性。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差,在市场不完备时,容易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数据获取难度较大。

(三) 经济市场的高度发展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

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出现、大规模的企业联合和兼并的出现,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决策的相关性及充分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会计目标导向,科学地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成为必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不断完善和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适应全球经济发展,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 公允价值计量亟需完善以适应经济市场需求

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的会计计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公允价值的计量又存在与经济市场不相适应的现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2]。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不确定因素,不利于实际中运用。公允价值迅速在财务报表中反应经济环境的波动,其顺周期效应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措施

对于公允价值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应从两方面来加以改进,即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一)公允价值内部控制

1.界定公允价值概念与实施,对应相关信息披露

严格界定公允价值的概念与实施[8],对应进行相关信息披露,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便于进行决策。

公允价值的估值分为三个层级,三个层级的界定规范性、可用性是逐级递减的。不同的市场环境,适用不同的层级估值。对于可靠性较低的市场环境,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要进行相关市场环境条件、公允价值估值、计量的披露,以尽量使信息透明化。

2公允价值计量的确定方法应保持谨慎性原则

运用周期性原则确定不同时期的价格标准,对象化原则确定不同资产的价值标准[1]。经济的增长一般呈现出周期性变动。市场价格应根据不同的经济阶段的价格确定公允价值:当价格波动属于正常时,可采用市价来确定公价值;当波动偏离程度较大时,则必须对市价进行调整或采用其他方法来确定公允价值。企业根据持有资产的不同用途确定价值,用于生产的资产,根据产品或劳务预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确定价值,对于直接用于市场上流通的资产,根据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外部控制

1.完善经济市场,加强市场建设,改善市场运行机制,规范经济行为。

充分活跃市场是公允价值应用的最佳环境。目前我国急需完善资本市场,扩大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以及黄金等贵金属市场,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交易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同时,允许私营、民资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鼓励混业经营[8]。

2.制定和完善经济市场相关法规制度,加强经济市场的监管和管理,应加速市场交易立法,构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市场氛围。现在市场上财务舞弊现象普遍。当财务舞弊被发现后,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偏轻,不能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因此,应加大违法成本阻止违法违规行为,维护良好的经济市场秩序。

3.加强会计理论与研究教育,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目前,大部分会计和独立审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不能很好地适应公允价值会计。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制定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同时,应当及时加强专业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做出复杂判断处理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首先对公允价值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归结出两种对公允价值不同态度的观点:自身缺陷论和中性论。笔者通过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和应用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阐释公允价值的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并归结呈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公允价值替代历史成本是经济发展必然,但由于公允价值自身的缺陷,容易诱发周期效应和短期行为,制定过程的不确定性,可靠性低,可操作性差,获取成本高,估值技术难,容易形成利润操纵,与高度发展的经济市场不相适应,公允价值的发展应用受到阻碍,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必将成为未来会计计量的趋势。笔者就公允价值计量的不足提出改善意见。

参考文献

[1] 刘友夫,潘鹏芬.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审视[J].财会月刊, 2010 (03) .

[2] 尹桂凤,刘宣杰,张兴东,等.当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中的优缺点与难点探析[J].会计与审计,2012(01):239-240.

[3] 吴颖慧.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1 (12): 58-59.

[4] 程柯,陈志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0 (01) :3-5.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FAC No.7;FAS 157;问题与突破;未来方向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7―0083―07

一、前言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公允价值会计是一大考验。发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这场金融海啸,使大批银行和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国际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高尔斯登等相继倒闭,各大企业在金融衍生品投资中也损失惨重。在这一背景下,美国金融界出现了指责公允价值的声音,认为公允价值恶化了金融危机,是在危机中“落井下石”、加剧危机的“帮凶”,美国、欧盟、日本等都相继要求暂停公允价值使用。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院通过的救助法案最终稿(“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下同)在法案生效后的90日内(即2009年1月2日前)向国会提交有关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调查报告。10月7日,SEC任命副首席会计师詹姆士・克劳克(James Kroeker)为项目负责人,开始根据救助法案对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进行调查。

随着这些争论,公允价值计量面临何去何从甚至生死攸关的艰难选择。SEC和负责制定会计准则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下同)都表达了对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支持态度,外界则将金融危机中要求修改公允价值计量讥讽为“体温不正常却要求修改温度计”的荒唐行为。同时,迫于各方压力,FASB也迅速妥协性地采取行动,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修改,主要针对不活跃市场中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2008年12月30日,SEC首席会计师和公司财务部办公室向美国国会递交了长达211页的调查报告。报告声明,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对金融企业的倒闭推波助澜,在2008年的多家银行倒闭案中,公允价值的负面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反对停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建议改进现存的会计实务,包括重新考虑会计损失计算,改进附加指引以确定非活跃市场中的公允价值。

SEC提交的报告使这场公允价值计量之争基本上尘埃落定,公允价值会计有趟过荆棘、“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未来的公允价值使用已是大势所趋。而在这场关系公允价值前途和命运的大争论之后,进一步反思公允价值会计,以保证公允价值会计的正常、健康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显得必要。

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以2000年2月的第七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FAC No.7,下同)和2006年9月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 157,下同)为典型代表。从这一个概念公告一个准则公告看,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仍然存在诸多缺陷、痼疾甚至错误,而不仅仅是这次金融危机中提及的非活跃市场中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确定问题(后者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正确认识美国公允价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保证公允价值会计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由之路。

二、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现状与进展

在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中,FAC No.7和FAS 157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的分析主要围绕这两个公告展开。

(一)对FAC No.7的分析

在2000年2月FAC No.7以前,FASB曾在多个准则中定义公允价值。鉴于分散在各个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定义在表述上各不相同,缺乏概念上的统一性和逻辑上的一致性,造成了公允价值理解上的困难和混乱,公允价值计量也不统一,因此,制定一个统一的、逻辑一致的公允价值概念和计量理论体系势在必行;同时,由于自1988年以来FASB一直致力于从现值计价角度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因此,FAC No.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Using cash flow information and present value in account-ing measurements)应运而生。

FAC No.7有两个中心:一是对公允价值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强调会计应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二是规范现值计价技术,尤其是寻找以现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方法。FAC No.7在形式上主要是现值计量技术的总体规范,但其实质则是通过市场(以现值)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其中对现值计量技术的各种讨论和规范,都从属于如何通过现值“捕捉”和确定公允价值,而FASB一再强调公允价值就是现行市场价格。

FAC No.7以后,对涉及公允价值的旧准则的澄清、新准则的制定,以及公允价值在实务中的运用,并无大的改善。笔者以为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从现值计量角度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着眼点值得探讨;(2)在理论上,可以把现值计量技术设计得很完美,但在实际运用中要用它去估计公允价值则困难重重――未来现金流量能准确估计吗?如何选择合适的贴现率?未来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这两个问题永远无解;(3)公允价值的定义虽然统一了,但并不明确:公允价值和价格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自愿而非强迫或非清算基础上交易双方在市场中的交易价格,究竟哪一个(买入价?卖出价?脱手价?中间价?等等)是公允价值?难道历史成本就不是自愿交易形成的价格?为什么某种情况下历史成本就是公允价值?这些问题在FAC No.7中都不能找到答案,容易引起混淆。以我国的情况为例,在2000年2月FAC No.7以后,对公允价值的讨论就一片混乱:说它是单独的、新的计量属性者有之;说它是组合或复合计量属性者有之;说它绝不是计量属性者有之;说它是评判标准者有之。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础性概念的模糊,必然极大地阻碍公允价值的运用推广,这是不言而喻的。

显然,FASB对FAC No.7的缺陷是清楚的。经过此后两年多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反复讨论,2003年6月,FASB启动“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并于2006年9月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FAS 157)。

(二)从FAS 157看FASB公允价值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FASB公允价值研究的最新进展,集中体现在2006年9月的FAS 157中。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定义、不同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和公允价值级次以及公允价值披露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释和规范,它是第一个完全从公允价值本身(而不是从某种特定计价方法如现值的角度)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全面规范的专门准则。

FAS 157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

负债支付的价格”。为方便对概念的理解,FASB专门对概念中涉及的专用术语――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主市场和最有利市场、计量日的虚拟交易等――做了针对性解释;在该准则中,FASB第一次明确将公允价值确定为脱手价;同时,将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划分为三类: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并根据估价所使用参数的不同,将公允价值划分为不同的级次,并规定不同级次的公允价值,披露要求不同。

研究者认为,FAS 157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有三大创新:一是提出脱手价计量目标,使公允价值的定义更加明确,解决了“公允价值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坚持市场参与者观,强调公允价值就是主体以市场参与者身份估计的、资产或负债在有序的虚拟交易中的价格;三是提出公允价值级次概念,根据估价参数的可靠性程度将公允价值分级,并规定不同的披露要求,从而有效限制了主体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的操纵行为。因此,FAS 157的是一大进步,它使公允价值概念和计量变得具体、明确、统一,并具有可操作性。

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有意思的是,2008年5月,FASB主席罗伯特.H.赫兹(Robert H.Herz)和财务会计基金会董事琳达.A.麦克唐纳(Linda A.MacDonald)特地了一个针对FAS 157的解释,该解释专门说明现行财务报告中什么地方使用公允价值、什么是公允价值。这说明,虽然FAS 157对公允价值定义、计量、披露进行了详细规范,但即使在两年后、甚至在美国,对公允价值概念的理解和公允价值的使用,仍然存在困惑,FAS 157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的确,从本质上看,FAS 157只不过是对原来分散在不同准则(或概念公告)中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梳理,把一些术语进一步澄清而已。即使在最基本的公允价值概念上,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我们可以对FAS 157和FAC No.7的公允价值定义做一比较(见表1):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上述两个公允价值概念,在时间、交易性质、市场参与者方面,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变化。因此,FASB只不过在一次次想尽办法以各种表达方式把同样的内容力图说得更清楚明白――在2008年5月罗伯特.H.赫兹和琳达.A.麦克唐纳针对FAS 157的解释中说得很明白:公允价值估价是寻求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而资产的公允价值估计就是计量日有序交易中(资产出售)收到的价格(现行交换价格观念)。熟悉公允价值的人一定知道,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坚持计量时点现行价值的观点是一贯的,并且始终认为该现行价值就是计量当时的现行市价。

同样地,FAS 157中的公允价值计价方法,也只不过是参考资产评估方法将确定现行价值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类而已。

笔者以为,FAS 157的真正突破有两点:一是把现行交换价格(即公允价值)明确确定为脱手价(正确与否另当别论),而不是再笼统地表述为“金额”,从而确定了公允价值的价格标准;二是对可靠性的认识发生了悄然转变,承认不断变化的市场价是可靠的,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价对资产(和负债)账面价格进行调整是可靠的。这一转变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下对可靠性的机械认识,在可靠性的三特征(反映真实性、中立性、可验证性)中,对可验证性有了全新的、科学的理解,从而真正做到了反映真实。

那么,FAS 157是否如其所愿让公允价值定义和计量变得更明确清楚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前述,即使到了2008年5月,FASB仍在对FAS 157中的公允价值概念和使用进行解释,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公允价值的理解仍然存在困难。从我国的情况看,某种程度上FAS 157反而更加模糊或误导了对公允价值的理解。比如在我国,已有学者通过对FAS 157的研究认为,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计量,而原来的历史成本等其他计量,都是特定主体的计量;公允价值是假想的交易(虚拟交易)中的价格,似乎可以与实际交易价格脱节;其他计量都是实际交易价格或以实际交易价格为依据,而公允价值则是以市场交易价格参数为依据的估计价格,需要使用估价技术估计得到。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发现,某种程度上FAS 157使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更加扑朔迷离;同时,不断推出的新概念(如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虚拟交易等),导致了更多理解上的分歧,加大了公允价值的理解难度。这种现象的出现,与FAS 157自身的缺陷和FASB在公允价值理解上的误区(或对公允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是密不可分的。

三、美国公允价值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评析

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公允价值理论与已的概念公告的冲突(外部冲突);一个方面是公允价值理论本身存在认识偏差(内部缺陷)。这种冲突和偏差,直接导致了FASB整个公允价值理论体系的混乱,以及公允价值研究的困难,使公允价值研究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公允价值与概念公告的冲突

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目的,是要以概念公告为基础,建立一个连贯、协调、逻辑上内在一致的会计理论体系,并为会计准则制定提供理论支持。从1973年FASB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这一目标。但是,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恰恰存在对概念公告的背离,这种背离的一个表现是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定义与概念公告中资产和负债定义的冲突。

FAC No.6将资产定义为“由特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将负债定义为“特定主体因承担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而导致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这种经济利益牺牲表现为未来向别的主体转让资产或提供服务”。这两个定义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资产)或流出(负债)。研究者认为,FASB的资产和负债定义,是面向未来的,因此,按定义进行资产、负债的计量,必须考虑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这正是FAC No.7中FASB力图从现值角度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一个重要原因)。FASB也强调,资产(负债)本质上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牺牲)。但是,FAS 157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包括此前的多个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却一再声明是计量时点(即当前、计量日)的现行价值,这个现行价值就是计量时点的现行交换价格;即使在收益法估价技术中使用到未来现金流量时,也反复强调这是在无现行市价的前提下,迫不得已用于估计现行市价的一种手段。可以说,公允价值定义是立足现在;而资产、负债定义,则是立足未来。虽然FASB在随后的“157号准则公告总结”别说明,公允价值计量反映了现行市场参与者假设下与资产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出,但是,FAS 157中的公允价值定义与FAC No.6中的资产、负债定义的冲突,仍是很明显的(孰对孰错此处不予讨论)。

(二)公允价值研究中存在的不当与错误

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从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内部来说,存在着如下一些明显的不当与错误:

1.混淆价值(计量属性)和价格(计量单位)的界限。价值和价格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而价格则是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将价值和价格混淆,直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混淆计量属性与计价的关系,使“计量价值”(计量属性问题)和“价值是多少”(定量化确定计量属性的量,即单价、金额)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界限彻底模糊。其结果,所有具体价格都被当作会计计量的不同计量属性,对会计计价(具体价格)的讨论,都成了计量属性的讨论;二是由于对计量属性与计价的混淆,使会计在货币计量的背景下究竟应该选择哪一个价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反倒变得模糊起来。

2.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认识不准确。公允价值计量是针对历史成本的缺陷而采用的新计量,其核心是在每个计量时点上(FAC No.7中的“当前”;FAS 157中的“计量日”)以现行市场价格对资产(负债)的现行市场价值进行计量。因为资产(负债)的价值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的,因此,公允价值计量要求不断地在各个计量时点上将变化后的现行价值(表现形式是现行市场价格)反映出来,这才是对资产(负债)价值的真实反映。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是将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化,不断地进行动态反映。

3.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点把握不当。由于对公允价值计量中反映出来的动态反映观没有清醒认识,导致对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的关系分辨不清,仍将计量研究重点放在初始计量上。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质是动态反映,关键和核心是将资产(负债)在每个计量时点的现行价值(表现为现行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因此,基于动态反映观,公允价值计量的重点,当然地是后续计量。对公允价值计量而言,从动态反映的角度看,初始计量中历史成本就是交易发生时的现行市价(这就是FAC No.7中提到的历史成本有时候――初始计量时――就是公允价值的根本原因)。而后续计量,仅仅是将资产(负债)在计量日的现行市场价格(即现行价值)反映出来,并不要求以所持有的资产(负债)进行真实交易,这就是FAS 157中提出“虚拟的交易”、“市场参与者观”这些新名词的由来和根源。由于FASB对公允价值计量重点把握不当,使FASB自身以及相当多的研究者将这些新名词使用到初始计量的研究中,这是一种彻底的误导。

4.公允价值理论体系混乱、复杂。30多年来,FASB制定的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和涉及公允价值的概念公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复杂、混乱、前后不一致,造成了理解和操作上的困难。FASB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某种意义上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就是针对这一背景而制定的。但是,从FAS 157的内容体系以及准则两年来的实施效果和反应看,FASB的初衷并未能很好地得到实现。

四、从美国公允价值研究看其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作为迄今为止最接近科学计量的一种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的大趋势却是不能改变的。从美国的公允价值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寻找公允价值的未来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1、从FAS 157看,FASB对于可靠性的态度已发生悄然转变。在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FAC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FASB认为,会计信息有两个首要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在FASB的观念中,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矛盾的:相关的信息不一定可靠,而可靠的信息则不一定相关。会计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FASB的这种认识,是基于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以及建立在历史成本会计基础之上的机械的“可验证”观念和畸形的“真实反映”观念。而在FAS 157中,FASB认为,不断变化的市场价格是真实可靠的,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价格对账面价格进行后续调整――也就是进行后续计量――是真实可靠的,从而突破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可靠性观念。FASB对可靠性认识态度的悄然转变,有可能导致对相关性和可靠性关系的重新认识;同时,随着对可靠性认识态度的悄然转变,可能进一步导致对会计本质、会计目标、甚至对现行会计理论体系的认识发生彻底改变。

2、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出现,使会计计量明确定位到价值属性上来。目前,虽然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尚处于价值(计量属性)和价格(计量单位)混淆的阶段,但是,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概念的提出,却给重新澄清会计计量带了一线曙光,表明了会计计量原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计量属性问题,明确计量什么――在货币计量条件下是价值;第二层次是对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的结果问题(是多少)――在货币计量下,价格和金额是多少。这一变化的出现,为科学的会计计量研究提供了契机。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第7篇

摘 要 本文基于2006-2009年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金融行业公司按中国会计准则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应、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以及金融危机下金融行业上市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对股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损失)对相关股价和股票收益率具有增量解释能力。

关键词 公允价值 相关性 金融危机 实证研究

一、 引言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金融工具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由于金融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具有十分明显而强烈的波动性,因此,过去所采用的历史计量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金融工具的计量要求。在这一背景下,财政部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中,特别加入《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适应我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金融市场的要求。

二、研究假设

计量模式的选择对企业的利润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金融工具这一类具有较强波动性特征的资产来说,若按照旧准则选择历史成本作为金融工具计量基础,则无法反应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准确收益,会计信息会受到扭曲。反之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金融工具的价值以及其所带来的收益和引起的损失会随着市场的起落而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因此,本文认为,金融工具的确认选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将对股价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显著相关

假设2:金融危机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具有重要影响

三、数据选取及其平稳性检验

(一)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年至2009年金融行业所有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执行了以下筛选程序:(1)剔除了4年间数据不全的公司;(2)为了控制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剔除了1%分位数和99%分位数以外的数据。最后获得了来自我国金融行业上市16家公司 4 年的面板数据样本数合计为64个。

(二)单位根检验――为了防止假回归或伪回归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中位数为0,均值趋于0,这说明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态度是审慎的。

(二)研究模型及主要变量

F检验――选择模型,在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中运用F统计量进行选择。

(1)混合模型估计及结果:

由模型估计结果可知:SSEr=3409.073,SSEu=1062.340,带入以上公式可得F=6.921604>F0.05(15,59)=1.839386,原假设,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更合适。

豪斯曼(Hausman)检验――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中进行取舍。

可知:bgls=9.412256,var(bgls)=(1.572573)2

而由上bcv=5.367035,var(bcv)=(0.923897)2

代入公式可得:W=10.10486>X20.05(4)=9.487729,所以模型存在个体固定效应,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本文模型从Ohlson(1995)模型演化而来 ,基本沿用张立民和王珊珊(2008)的研究结果。运用价格模型论证,为了考察金融危机下的企业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本文对模型进行了扩展,模型如下:

P=β0+β1 PFV+β2 EPFV+β3DV+β4 post+β5 PFV * post +β6 EPFV * post +β7 BV * post +μ

上述模型主要变量的定义:

P 股价 每年财务报告报出后第一周的平均股价

BV 每股净资产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股本

PFV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股本

EPFV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利润总额 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利润总额/股本

post控制变量:2006年取值为0,以后年度取值为1

β0 截距项

μ残差项

(三)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模型选取结果,我们应对其进行回归检验:

可以看出,PFV、pfvpost未通过 T检验,缺乏对P的解释能力,假设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显著相关假设不成立。其他解释变量通过T检验,p值小于0.05,说明其对股价P的影响是显著的。且R-squared的值为0.999676,说明股价变动P值的0.999676由解释变量所引起。说明本文假设二成立,即金融危机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具有重要影响。F值为5742.18,说明解释变量总体对股价P值有影响。DW值为2.64,说明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五、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自2007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以来,上市金融行业公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数量逐年上升,而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并不是显著相关,且金融危机下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对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股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完善和延伸我国公允价值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体系,努力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素质,提离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力以及建立和完善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机制,对金融业上市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公允价值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危机 发展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就结算一项负债时采用的金额。中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某些项目(目前主要指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主要是前者)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财务会计中进行两步确认,先进行正式记录(按复式簿记要求),再计入财务报表,成为财务报表表内项目的会计模式。如果资产持有者仍继续持有,应认为它是在交易中或可供销售的资产,从而应按报告日的市价或类似资产的市价进行后续计量(即重估价),并确认公允价值的变动(即账面价值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当于可实现但并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公允价值是会计准则中的一种计量属性,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都要求对许多财务报表项目以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如何恰当计量公允价值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公允价值会计目的是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二、金融危机之前的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危机之前的会计强调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会计,公允价值会计是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谢诗芬、戴子礼在《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2005)一文中,从价值、财务、会计的关系分析出发,指出:“不论会计或审计,都必定以价值计量为最重要之责任,而财务管理则以价值计量为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价值是财务与会计的核心概念、本原逻辑和联结纽带。”进一步分析价值、现值、公允价值的关系,指出:“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概念的体现;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进一步分析了公允价值概念,指出:“从纯粹的理论上推导,……必须实行全面的公允价值会计,即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计量和后续确认计量。”最后分析了财务变革对价值会计的需求:衡量和评价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和指标等财务变革呼唤“价值型会计模式”。“不论用什么方法和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价值,其中都必然会涉及到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问题。”

葛家澍先生发表《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2007)。文中葛家澍先生追述了最早关于公允价值的论述。“早在 1961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研究部主任Maurice Moonitz在其撰写的ARS No.1中就提到‘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进一步介绍了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并对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交换的金额三个概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指出:“当前惟一单一的、连贯的、内在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只有FASB。”并进一步对IASB与 FASB 分别给出的公允价值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允价值的特点:“第一,以市场而不是以特定主体为计量的基础。第二,以基于确定承诺的假想交易为对象,因为此时并无实在的交易。第三,计量日不是交易日,而是确定承诺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每个报告日。……第四,由于它主要是参照市场的估计价格,因而即使估计未必完全可靠,它始终面向未来,在它的金额、时间安排等方面力求反映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公允价值如果普遍运用于会计和财务报告,经济学家对会计信息的预期是有可能实现的。”“公允价值计量乃是财务会计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公允价值得以全面应用,则财务会计将有可能反映企业的价值(或其近似值)。”

葛先生在文中也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局限性,即“估计价格会出现偏差”。同时葛先生指出:“随着估计技术的发展 ,这一局限性会逐步得到改进。”

另外注意当时葛先生还没有对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做出区分。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很多学者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曲婧在《公允价值若干问题研究》(2007)中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及其在负债上的应用;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指出:“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最后对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提出了4项建议和措施;结论指出:“我国应当从国情出发,有步骤地积极实施公允价值会计。”

三、金融危机之后的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界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在经济危机下,估计市场价格脱了实际价值,使金融机构大量确认了未发生的损失,最终导致了金融机构的破产。国外会计界进行了调查和反驳。国内会计界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反思,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作了分析,也有学者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

葛家澍先生发表《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文章指出:“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是有用的。”但“要严格区分确认与计量。”“公允价值计量不等于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是把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确认于财务报表之中。”

文章根据美国证监会挑选的50家金融机构数据对公允价值应用结果进行了分析;在金融危机下,高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值大幅下滑,金融机构“资产与净资产以及净收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同时,文章从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角度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假想的(预期的)交易的基础上的。” “把公允价值计量引入资产负债表的根本问题是背离了APB所描述的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虽然在财务会计上,估计是不可避免的,但应试图使估计的作用降到最低’”。结合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又由于处于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扩散的时期,则企业的净收益将成为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混合物, 明显地会歪曲企业的真实业绩,提供既不相关更不可靠的模糊信息。”最后文章总结了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但缺点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的估计价格。”得出结论:“历史成本信息由财务报表提供较好,而公允价值信息由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提供较好。”

葛先生的分析进一步明晰了公允价值会计概念,但同时也否定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价值。同时还有学者提出了对现行公允价值改进的思路。

徐晟在《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运用动态减值准备改进公允价值会计。文章首先分析了在不完全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放大了金融的不稳定性,指出:危机时期,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下“金融机构报表反映的价值被市场短期波动左右,不能反映金融机构基本面的变动,错误地估算了金融机构长期资产、负债的价值。”进一步从“管理层的行为短期化和‘缓冲储备’的缺乏”、“公允价值选择权与金融不稳定”、“会计信息没有涵盖模型的多情景压力测试信息”、“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效应明显加大”四方面分析公允价值会计与谨慎性监管的要求也是不相容的。在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运用动态减值准备技术对金融企业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优化。文章构建了新的综合损失准备金(动态准备)计算公式:

其中:gent 期间新的准备金计提数量;Lt为当期贷款的余额;α是为了弥补内在损失的一般准备金率;β是本方法的关键数据,是经过监管机构长期统计研究的结果,是针对长时期资产信用等风险的专项损失准备率。

“公式前半部分是新增贷款是的准备计提,是一个正常值。后边则是动态准备因子:在经济膨胀时期,由于即时的损失比率低于长期损失的平均值,那么这部分准备就会上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即时的损失比率高于长期损失的平均值,那么这部分准备就会下降。”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动态减值准备的对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和反周期的作用,指出: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引入动态减值准备技术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相容性,实现金融发展的稳定性。”

南京邮电大学的何卫红在分析会计职能的基础上,“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及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的地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没有问题,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所在。”但没有进一步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提出建议。

金融危机促使了中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反思和讨论,这些反思和讨论将会促进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改革并使之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5(9).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3]曲婧,薛雷.公允价值会计应用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