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应用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对应用化学的认识和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应用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应用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颠倒课堂;教学模式

1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由英文单词“TheFlippedClassroom”翻译而来,又可以译作“反转课堂”或者“颠倒教室”[1,2],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对知识传授和内化的颠倒安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又一革新。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家就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视频、电子版本材料等教学资源材料的学习,在课堂上则变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一起确定问题,解答问题、一起完成作业,答疑解惑、协作探究、互动交流、知识的运用等[3]。有学者认为,视频并非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考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含义,翻转课堂的成功之处是探究性学习和由此带来的主动式学习[4]。

2翻转课堂在课程教学中的趋势

从2007年开始,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流行起来[5]。目前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是翻转课堂应用的两个主阵地,在教学模式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在专业课教学的实践中试行翻转课堂,并通过有效的、可行的教学设计已成为趋势。翻转课堂在大学教学中,尤其是以应用研究尤为突出,反映了大学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并期望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来改善目前大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电分析化学》课程为应用化学专业工业分析方向的专业方向课程,主要讲授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主要应用。这里将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与现代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是翻转课堂相结合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基础实验基本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运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以及团队之间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从而更好的展示学生自身良好的素质形象,增强了在就业时的心理预期,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

3翻转课堂在《电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究

3.1目标

《电分析化学》课程为应用化学专业工业分析方向的专业方向类的基础性课程,通过全面介绍电分析化学的各个分支,使学生对这一分析化学的重要领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对分析化学中的有关理论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电化学分析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翻转课堂的活动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一种分析方法进行独立学习。只有当学生独立的去思考探究,去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地将知识内化,从而系统地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3.2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生共同确定探究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和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2)开展协作探究式活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捕捉各小组的探究动态并及时加以指正,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小组学习策略,如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3)进行教学评价与反馈。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可以是多维度、多方式的。教师根据这些反馈的评价结果制定下一步可行的教学计划并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3.3可行性方案

(1)《电分析化学》课程将传统“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方案的制定我院专业理论课老师和实践教学老师共同协作制定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方案。(2)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①教师和学生应该依据我校实际情况遵循该模型去实施教学与学习活动,实施具有我校特色的翻转式教学。比如:开展课前体验式活动;课前进行针对式的练习;利用多媒体进行交流。②组织课堂活动。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将所学内容进行实际应用,从而真正实现知识内化。比如:师生共同确定探究并确定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开展独立探究式活动并且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③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应该是多维度的、多方式的。

3.4创新点

(1)这是《电分析化学》课程将传统教学模式和新型现代化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相结合的伟大尝试。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并有效的运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展示学生自身良好的素质形象。(2)重视考核内容选择。结合实际条件,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使教学环节规范化、程序化。

4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于新知识渴求、新的教学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才需求重心已由专业化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移,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廖妮 单位: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3-5.

[2]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8):11-13.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对应用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多媒体技术;高中化学教学

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对于高中化学实验,我们不可能每个实验都去亲身参与,但是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现象又是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依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崭新的篇章,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辅助,可以说将实验带到了课堂中去,多媒体能够将实验的全过程呈现出来,同样也达到了学生做实验才能达到的效果。

一、高中化学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多媒体教学技术主要是以多媒体为辅助工具,在课堂授课时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多媒体教学技术凭借着其独特的优势在新课标教学的理念下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教师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课堂授课。部分高中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亲自去操作的话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在未引进多媒体技术时,对于这些实验大多借助于课本图片和文字的描述,起到的效果很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也能对实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面介绍多媒体教学的具体作用。1.有利于教师进行授课。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把一些有危险的实验在实验室完成,学生更多的是看,但是这不能照顾到全部的学生,后排的学生很难清楚地看到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的过程,而对于一些实验设备落后的学校,大多数实验没有完成实验的条件,教师在讲课时很费力,学生也很难理解,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后,教师在课堂上就能通过对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实验过程,每个学生都能清晰的看到整个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还可以进行回放,让学生对实验想象进行多次观察,使得学生对实验现象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2.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危险事故。实验本身就存在着危险,实验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甚至是出现一些安全事故,例如化学药品使用对皮肤的腐蚀,化学仪器存在裂口,划伤学生等,这些不稳定性因素导致实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而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代替教师进行实验展示,就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些意外,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取消学生实验,对于一些简单安全隐患低的实验,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这样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枯燥乏味的气氛。化学实验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对于实验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机会很少,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引入实验课程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课堂变得更加活跃,通过多媒体设备投影,学生能够了解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积极性较高,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采取适当的互动方式,能够近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高中化学实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具体应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不能过度依赖多媒体,否则会起到反作用,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要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有关实验的背景资料,以及和实验相关的食品图片等,同时要注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明确多媒体只是教学的工具,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到与本实验相关的知识。1.借助多媒体补充实验相关的知识。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更多的是结论性的东西,而实验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倡导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得到课本上的知识,这种观察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教学创造了新的条件,所以教师在进行资料搜集时,要去寻找那些和实验相关的背景资料,在观察实验视频前,为学生进行充分的铺垫,同时提出各种问题,学生通过实验现象,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是很关键的,同样我们做实验的根本目的。2.图片视频资料的筛选要合理。多媒体教学更多的是为学生带来视觉上的感受,通过视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缓解课堂上枯燥的氛围,在视频的选择时,不仅要有整个实验的过程,这是我们课堂的核心内容,同时还要附带一些实验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这些作为我们课堂的拓展内容,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到我们所学的这些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近一步了解化学,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化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化学处处可见,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既能让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应用化学,培养创新创造意识。高中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临”化学试验现场,通过多媒体视频对化学实验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有效的缓解了学校实验设备上的压力,避免了一些高危险实现的安全隐患,使课堂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在具体应用是要注重实验前期的引导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选材时注重生活中的化学,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邵园园.高中化学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浅析[J].中国新通信,2015,04:58.

2.王志艳.高中化学实验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管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4:185+187.

对应用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认知同化论;初中;化学概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极为重要,是整个化学课程教学中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内容。[1]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总结性的学科,诸多化学概念是在无数科学家的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总结后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概括而来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通常是以口授脑记形式展开,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概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和质量。[2] 认知同化论的提出,给予了初中化学概念教学重要的指导。本文主要探讨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实践情况。

一、认知同化论的概述

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首次提出认知同化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顺利有效地掌握新知识,关键在于学生已具备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的相关概念;意义学习就是使新知识和学生已具备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发挥作用而实施的;基于此种相互作用,才能使得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在认知同化论的实践中,还需要两个必备条件:首先是学生对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存在某种相互关系的认可,其次是新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将以往知识联系起来。认知同化论主要包括上位、下位及并列组合等三种学习方式,而每种方式的实践和效果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内容来选择。

二、化学概念的作用和意义

(一)能有效调动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概念性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帮助他们科学有效地分析和处理问题,达到学习目标。[3] 另外,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第一次接触化学的初一年级学生,但是当学生克服一切困难,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时,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能强化学生对化学现象及元素的理解

初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的知识是化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基础,而理论知识又要指导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的知识。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时,学生的学习就能从化学表象知识的感性学习提升到化学实质知识的理性学习,进而促进学生对化合物的属性和化学变化的趋势进行准确的预见,科学解释化学现象和事实。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不仅了解现象,还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如此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能使学生掌握规律形成知识迁移

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是科学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性、规律性的知识,而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充分了解、掌握现象和实质的内在关联,能达到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效果,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迁移。比如,学生可通过原子结构、元素周期等知识,对某元素或物质的性质进行有效推断。

三、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实践

(一)选定适用范例,实现上位概念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初阶段,而概念的学习则是整个化学课程学习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初中化学中有很多概括性、综合性强,范围广的上位概念。何谓上位概念?就是学生在实际认知中涵盖面较广的定义和概念。

上位概念是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前提条件,这些概念能否顺利、正确地构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影响巨大。对于该类概念的教学,教师应该对相同类别事物中不同的多个实例进行反复性的分析和比较,并用归纳和总结法对同一类事物的内在属性进行概括,进而实现对具体概念的掌握。该类概念的学习所要具备的一个内部条件就是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能够促进新概念构成的相对应的下位概念;另外一个就是外部条件,即教师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将下位概念转化成上位概念。具体而言,上位概念的思维形式就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上位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应用化学演示试验、视频及PPT等方法来讲课,可让学生对概念产生具体、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溶解度概念”教学中,可实行演示实验教学,将白糖、食盐、硫酸钡及氢氧化钾等分别置入装有等量水的杯中,让学生观察杯中变化,会发现白糖和食盐全部溶解,而硫化钡和氢氧化钙分别是未溶解、部分溶解,如此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让学生初步形成溶解度的概念。

(二)选准上位概念,同化下位概念

概念同化就是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以化学认知结构为基础,把新概念进行分解和构造,让新概念和以往化学认知结构中的某些合适的概念关联起来,再使新旧概念间相互影响,然后把新概念归进以往化学认知结构中。在初中化学概念学习中,大多数是下位概念的一次同化。比如,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盐与正盐、碱盐、酸盐等,前一个是后一个的上位概念,该种学习形式需要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相应的上位概念,且教学的实际内容的展现需以学生的良好的上位概念的掌握为基础,而思维形式就是要对新概念及同化其旧概念的差异进行有效区分。同化下位概念过程中,新概念的内在属性已经在上位概念中充分表现出来,不需要再对新概念的内在属性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能正确有效区分新旧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所以,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找出和新概念相关的上位概念,并将新概念转化成下位概念。比如在“化学能概念”教学中,该概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可预先提出几种“能”,比如热能、电能、动能等,将化学能概念转换为“能”的下位概念,告知学生“化学能”与其他“能”是同位概念,学生才能将概念归入到自己“能”的概念中。

(三)全面消除混淆,协调组合概念

组合性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某些相同的属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对此类概念学习过程中,易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原因是该类概念并不是在已有知识中归纳和总结得到的,也不是某个上位概念,而是通过认知结构中既有的信息进行再分解和再组合得到的。[4] 该类概念的学习和掌握,需以学生化学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的同位概念为基础,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区分及归纳等能力,另外还需要教师指出全面消除概念混淆的有效方式,进而实现相关概念的协调和融合。比如:浓溶液与饱和溶液、盐酸与氯化氢等概念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外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进而有效消除概念上的混淆。比如,在碱性氧化物概念教学中,学生不能正确区分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教师可提出金属氧化物与碱能发生化学反应,让学生课后动手验证,以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教师要在充分重视化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认知同化理论,并能科学合理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进而实现优质化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朱俊.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生数理学化(教与学),2014,(10):6.

[2]温连瑛.认识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6):151.

对应用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化学学科;运用;思考.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以下关于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和引发的思考。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有三个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和符号世界。宏观世界所包含的物质种类繁多,知识零碎,记忆的成份较多;而微观世界和符号世界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无论是教还是学都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怎样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既完成好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又较好地帮助学生从沉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应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更可毫不费力地将传统教学中难于描述、难于突破的难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二、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化学实验的模拟,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试验也无法做成。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挂图、板书及教师的语言来完成,然而这样的教学却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应用化学课件,这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如:《分子》一课中,教师在讲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通过微机操作,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有电子显微镜将水放大几十万倍所拍摄下的闪烁星点的的水分子,它是构成水的一个最小微粒,并且演示了一滴水的质量及水分子的个数。这时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和讲解,使学生总结出分子的基本性质之一,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这样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点理解得非常深刻透彻。教师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中巧妙地选用多媒体课件,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影视图像实现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轻松地建立微观物质运动的概念,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质运动的不同点。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向上倾斜以及结束实验时,先熄灭酒精灯再撤导管的错误操作,即使教师刻意去做也未必每次都会得到预期的效果(试管破裂)。另外,本着节约的目的也不能每次都给学生做这样的演示。通过电脑的动画模拟,则可以轻松地达到教学目的。又如,我们在讲《一氧化碳》一课时,教师引入多媒体课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观察到一氧化碳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铜,尾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本实验充分证实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一氧化碳的认识,掌握了教学重点。

(三)多媒体适于剖析机理和解剖难点。物质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这些知识,由于是宏观无法认知的,所以学生学起来较困难,而多媒体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在讲分子原子结构这部分知识时,由于分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我们无法看见,而且初中学生的立体概念又比较差。这时可以利用动画软件使微观放大,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间隔的变化很好地演示出来。原子结构的知识,可通过三维动画,将原子内部结构演示出来,比较原子核与原子大小时,通过画面将原子形象地放大成10层楼房大,同时原子核也随着放大成樱桃大小,置于楼房中心,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到原子内有大量空间,再将电子随机地点击在这一空间内,使学生认识到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广大空间内做高速运动,而不是圆周运动。这样就使知识的讲授由抽象而变得形象生动,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四)多媒体教学适用于复结中。复结课需要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以便学生能统观全局,综合运用。我们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设计成课件,通过对比、图表提问等形式来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这样,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边讲边板书,既浪费了许多时间,又不能充分地把知识联系起来,限制了课堂的教学容量的特点。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化学教学引发的思考

对应用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加强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下面我结合教学体会谈谈在新课标下如何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切实重视和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分子”这一节教学中,我补充了氨的挥发、碘在酒精中扩散的实验,将微观现象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分子的认识。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我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用球胆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实验结束后,我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补充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容易就能自己总结出燃烧的条件,而且学得非常轻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落实学生的分组实验

学生的分组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分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实验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教师要注意在科学态度、规范操作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操作规程去做。教师要对实验探究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周密组织,以取得最好的实验效果。重点是教会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和步骤。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做好四个方面的指导:1.指导实验方案的设计。2.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化学实验操作规程。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4.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

三、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搜集、查阅大量的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动手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可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激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规律,等等。例如,在学习酸的通性时,我首先演示了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然后提问:盐酸是一种混合物,含有多种粒子,那么是其中的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呢?然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各个小组开始研究与讨论,之后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案,亲自做实验验证,最后报告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研究问题的过程,体验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开发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完成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而精心设计的家庭小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而且能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开发家庭小实验,如开辟“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菜刀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除掉铁锈?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如何除掉?怎样鉴别食盐和蔗糖?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五、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发挥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验化,有利于在当今教改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化学教学工作。

许多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演示试验也无法做成。传统教学中,只能靠挂图、板书及教师的语言来完成,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另外有些实验需要将现象进行对比才能得出结论。由于现象的差别不大,对比起来比较困难,如利用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研究镁、铝、锌、铁、铜的活动性实验,经过实物投影的对比,引导观察,可清楚地比较出金属活性顺序,既简单明了,又印象深刻。微观结构和微观现象这样的实验我们无法完成,但是应用化学课件,这些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如:《分子》一课水分子构成,通过微机操作,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有电子显微镜将水放大几十万倍所拍摄下的闪烁星点的水分子,它是构成水的一个最小微粒,并且演示了一滴水的质量及其中水分子的个数。这样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点理解得非常深刻透彻,轻松地建立了微观物质运动的概念,并初步体会了它与宏观物质运动的不同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对应用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6篇

因此,在教学中,在探究每个知识点之前,创设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学情境中来,学生的求知欲才会被激发起来。那么,如何创设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呢?

针对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笔者从实践中感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一、通过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每一个知识点都对应有相关的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情境,特别是初中生刚学化学时就对化学实验特别感兴趣,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惊奇、诧异和不解。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生动的感性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个有利因素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分子和原子”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教师先在教室打开一瓶浓氨水,一会儿全班学生都闻到了氨水的刺激性味道,这时教师再问:闻到了什么?如何解释?这样就导入本课: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运动的。或者教师演示用两个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相互靠近但不接触而产生白烟的实验。学生看到后非常惊奇,很多学生,特别是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兴趣更浓,并积极要求自己到讲台亲自再做一次。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两种试剂没有接触就产生白烟呢?”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抢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出了分子是运动的结论,学生对这一理论理解得更加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二、利用日常观念和科学理论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对某一个问题和现象固有的认识和观念,但有些观念和科学理论往往相互矛盾。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疑问,激发求知欲。例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为了让学生有探究的欲望,产生探究的兴趣,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认为能在水中发生燃烧现象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能。”是的,按学生的日常习惯和生活观念,都知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火肯定不能在水中燃烧。然后教师提出:火能在水中燃烧,下面请看实验。紧接着演示教材中白磷在水中燃烧的实验,学生们看后特别惊讶,都想知道为什么,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这时教师再和学生们一起探究燃烧的条件,即只要有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的温度,就能发生燃烧现象,与环境、介质无关。这样,学生们对燃烧的条件探究得非常透彻,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十分好。

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知识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生活中的事例具有真实性、感召性,把化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有成就感。例如,在讲“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之前,教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在最近几天(2013年1月6日至10日),我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出现雾霾,PM2.5严重超标,造成航班停飞、交通堵塞,很多人感冒。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北方城市污染如此严重?学生纷纷回答、讨论原因,如来自北方城市燃煤供气取暖,锅炉排放烟尘,还有汽车尾气等。然后教师再追问,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如何治理污染?如何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于解决空气污染的方法,开发新能源的紧迫性认识会更加深刻,学习就有动力,会认真、深入地学习本节知识,对学生以后参与环境保护很有意义。

四、利用把类似知识进行对比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疑问,提高兴趣,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时,三者的概念很枯燥,没有实物对比不好理解、不易区分。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三者的本质,深入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先配制好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区别。学生们纷纷发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均一性、透明性、稳定性找出区别,得出三者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进入情境,主动参与其中,得出结论,达到了本节的教学目标要求。

五、以谬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模仿学生错误的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时,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再让学生分析、查找错误的原因,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讲分子和原子一节中分子间是有间隔的这一特性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总体积为多少?学生们都说等于200毫升。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做实验验证,用100毫升量筒准确量取100毫升酒精,再用100毫升量筒准确量取100毫升水,然后将二者都倒入200毫升的量筒中,让学生们看一下总体积是多少。学生们读出的结果基本上都是195毫升左右。这时,学生们很惊讶。有的学生说:“量错了吧?”有的学生还亲自又做一遍,结果还是195毫升上下。学生们百思不解,但事实就是这样。教师又做了一个引导实验,用100毫升小石子和100毫升水混合,结果为165毫升上下。这时,教师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学生们知道是水进入了小石子的间隔里的缘故,导致总体积小于200毫升。受此启发,有的学生说,难道水和酒精分子之间也有间隔?学生们开始讨论,再利用其他实验和实例进行佐证,最终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然后,教师给予肯定。这样,学生们对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掌握得非常透彻。

六、结束语

创设问题情境是讲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巧妙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导火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一个良好的化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促进学生深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促进知识迁移,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化学学科素质教育之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