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财税体制改革

新财税体制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财税体制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财税体制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税 体制改革 创新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集中攻坚的深水区,财税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域的焦点,甚至是被寄予希望成为整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突破口。特别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审议通过以后,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财税改革号角已经吹响,财税改革相关配套制度将不断完善。然而,财税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庞大的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就必须实现各项改革之间的协同推进,这是完善我国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柱,更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财税体制改革背景分析

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我国于1994年建立,当时国家基于解决中央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陷入困境问题而出台的具有明显中央集权特点的税制改革。改革根据事权和财权相结合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的财源进一步扩大,为国家基本建设工作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转移支付不规范、地方债务风险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也导致一些地方走上了“土地财政”之路,并进一步的引发加剧了房价暴涨、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在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创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的思路主要是通过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等来实现,通过充分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发挥央地积极性,并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协同推进财税与其他改革,形成合力、顺利推进。

二、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一)财税体制改革创新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的基础性工作

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由于财税体制在所有改革领域中最具有综合性,关系到国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支撑,而且与企业、居民也有着直接、密切、紧密的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推进,必须有着健全完善的财务税制管理体制作为基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二)财税体制改革是解决当前财政管理问题矛盾的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与新变化,对于财税体制的职能和调控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仍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一些深层次矛盾在运行过程中越发的凸现出来,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滥、重点支出挂钩机制、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不清、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越发突出,而现行财税体制功能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力度不足,迫切需要对财税体制进行创新改革。

(三)财税体制改革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构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发挥财政支柱作用的基础保障。对我国的国家财政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进行改进提升,首要工作就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完整、法治、公开、规范、透明、高效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发挥财税体制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作用。

三、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的推进实施策略研究

(一)对财政预算审点进行调整

在财政预算审查方面,应该逐步由过去的侧重收入的审核向支出预算和政策审核进行拓展。由于在传统的财政预算审查方面,主要重视对收入预算高低,收支平衡、赤字规模的审查,因此容易造成财政预算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出现顺周期问题,也就是地方上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满足于完成税收任务,而在经济形势紧张时出现过度征税的问题。而通过转变财政预算的审点,尤其是进一步的加大对支出的审核,弱化收入方面的审核,同时进一步的完善中期财政规划、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等,可以起到增强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作用。

(二)规范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

当前在我国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以及支出责任的划分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不清晰的地方,特别是部分需要由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由地方,但是在财权上却没有给予,这就造成了很多地方出现了“跑部钱进”的问题。因此必须对事权与支出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在具体的运作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全面准确、科学合理的对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特别是针对国防、外交、国家安全、关系全国统一市场规则和管理等方面的有关和事项,尽可能的减少对地方的委托,由中央政府统一负责;对于各种区域性的公共服务事项,则可以交由地方,通过进一步的明确事权,明确中央地方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三)加快推进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也是财税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对于税制改革关键是对间接税、直接税、财产税以及费改税制度改革的推进。在间接税的改革方面,对于营业税改增值税,应该进一步的扩大范围,尽可能的实现对所有服务业全部实行“营改增”;对于消费税,则重点是改进征收办法,逐步将在生产环节征收的做法,改为在批发或零售环节征收,同时进一步的将高耗能、高污染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等纳入到征收范围;对于资源税,重点是实现“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扩大征收范围,发挥好对资源协调保护的作用。在直接税改革方面,重点是以个人所得税为重点,应该逐步的探索对工资、利息、股息、稿酬、财产转让等所得不同计征的模式,将综合计算收入全部纳入计税范围,进一步的体现增强税收政策公平性;在财产税改革方面,加快房地产税的立法进度,增加房屋持有成本,引导在区域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确保房地产行业的稳步发展;在费税改革方面,当前重点是将环境保护方面的收费改成收税,征收环境保护税。

(四)推动财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

财税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主要是针对预算管理、政府融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购买服务以及债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在预算管理制度方面,重点是确保预算的规范性,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保基金预算等实施归口管理,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之中,并加大审查监督以及社会公开力度,以确保主管部门统筹使用。在政府的投融资管理方面,应该针对城市基础设施、住宅等设置政策性金融机构,并通过发行债务、允许社会资本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资本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进一步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民间投资在保障经济建设支出、缓解政府融资压力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方面,应该注重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之间更好地相互衔接,充分发挥资金统筹合力的作用。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重点是进一步的对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推广,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财政支出,进一步的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在政府债务管理方面,主要工作是重点加强债务管理,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风险预警机制,并将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的强化对风险的管控能力。

四、结束语

财税工作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石,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秩序,推动社会公平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分级财政体制,与国家其他行业领域改革协调规划,统筹推进,对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各个行业领域改革的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刘尚希,梁季.税制改革20年:回顾与前瞻[J].税务研究.2014

[2]方胜.打好新一轮税制改革攻坚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

新财税体制改革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税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体制

1河北省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全面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基本确定改革思路并进行了高端的顶层设计,以此来进一步整合改革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其中河北省的各项改革整合问题尤为突出。河北省对如下方面率先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对部门预算和中长期预算细化管理;其次,对政府间财政支出明确了责任划分;再次,改革实时监督,使其具备了旁站式特征;最后,改革县乡财政体制等,但是各级部门改革工作没有实现完全对接、改革进程,步骤和成效不一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河北省财政厅为了梳理、整合,提高上述改革成果,提出了构建地方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重大举措。

2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遇到的瓶颈

2.1缺乏科学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

支出预算约束的弱化,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过度强调收入任务,出现了丰年缓收、歉年重收的现象。预算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还体现在没有对预算资金尤其是超收收入的执行进行制度性约束,年末追加的情况频发,不利于依法治税和实时监督。河北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包括改革部门综合预算、完善项目预算、实现中长期滚动预算、开创全过程绩效管理相继推出。但是,河北省的系列改革缺乏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缺乏科学的预算决策机制、零基预算方法应用不彻底、缺乏透明的预算公开制度和程序以及配套的预算法律制度等。

2.2税收制度的功能发挥不全面

税收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也要通过税收这个工具来实行宏观调控并调整收入分配。其中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收收入占比较低,而流转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却占据主要地位,这就导致税收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能力较弱,难以发挥其自动稳定功能。

2.3改革结构不合理

国家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的比重失衡,税收收入占比较低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导致非税收收入远远高于税收收入,而且即使是在税收收入内部,直接税收收入与间接税收收入的比重也呈现失衡的状态。在税务改革中,部分税目定位不清晰、不明确,导致河北省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3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职能与定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财政,优化配置资源、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也需要科学的财税金融体制来保障。国家首次开宗明义地对财政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提升了财政的地位。

3.1一个总体目标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通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使之具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健全的制度体系、规范的管理制度、平稳的运行程序、公正公开的政策、透明的工作流程、高效的宏观调控和健全的法律保障,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2两条主线

首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进行了重大转变。深化财税改革决不能偏离市场机制这条主线,市场机制发挥程度是检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最终成效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其次,发挥省级和市县两个积极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市县利益紧密相连,市县政府高度关注,因此在维护市县利益的基础上改革省级层面的设计和推动改革,注意调动省级与市县共同的积极性。

3.3三项主体内容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如下三项内容:首先是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其次是税收制度的改革;最后是事权和支出责任高度匹配的制度建设。这一系列变革要以制度建设为目标,以制度措施为途径,改革作为关键环节。具体到市县,还要对市县政府债务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定位科学的现代转移支付制度,主要表现出基础性转移支付为主,辅之以专项转移支付,并通过横向转移支付予以补充的特征;努力构建现代地方税体系,做到“四个相对”,即相对完整的税种、相对独立的税权、相对协调的征管、相对健全的法制;完善市县财政体制,进一步明确划分省与市县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3.4四大联动改革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环境四大改革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成为其他系列改革的支撑和保障,并对社会、经济等领域变革的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到地方,应着重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科学管控财政收入、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细化机关经费管控等。

4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4.1提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观能动性

4.1.1优化理财观念。财政部门要以现代化理念为依托,打破传统的理财思维的局限,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与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的政治经济理念来持续提升财政的作用,并将之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使之在社会保障、产业升级与收入分配等方面参与国家治理,进一步提高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的效率和效果。4.1.2制定超前的改革方案。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省级及市县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平衡横向管理与纵向调控。基于横向管理层面,地方财政部门要规范财政来源,有效整合公共资源,进行科学的财力统筹,对部门预算进行制度化建设以及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等;基于纵向调控层面,在改革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系列转移支付制度,均衡辖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县级财政部门要归集汇总各部门分散的财政性资金,专人专管,并结合资金的性质有效整合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预算。

4.2规范预算管理制度

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应该具有“强公开,重支出,清挂钩”的特征,河北省要建设阳光、责任政府并进行依法行政需要建立起预算公开制度。因此,实现预算公开范围扩大,并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完善预算公开机制,强化管理制度的监督,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平衡状态及赤字规模预算的审核重点转移并拓展至支出预算。支出挂钩在特定时期发挥出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推动作用,但是也使财政支出结构出现了失衡的态势,因此规范预算体制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就是挂钩事项的清理。

4.3开放金融市场体系

扩大金融业的经营范围是开放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的扩大开放。扩大开放范围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有利于持续服务于社会实体经济,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国家金融业应利用自身的国际化优势,快速全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拓展进程。金融市场需求层次的细化和相关产品的多元化,要求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内部改革,均衡直接融资与间接金融的比重,健全保险经济的补偿功能。

4.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首先,建立以国家社会信用部门为核心,并与各级社会信用部门密切联动的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共同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其次,把推行示范点建设、相关重点领域的信用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以此深化我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再次,将政务、商务、社会以及司法诚信建设工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最后,建立健全信用立法,建设我国社会信用记录和服务机制,深化并发展社会信用体系的奖惩机制。

5结语

新财税体制改革范文第3篇

下一轮全面经济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价格“两大核心”改革为“突破口”,并以此推动土地征地制度、社会保障体系、财税体制改革和国退民进四大重点改革。

这样必然会引起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也可进一步倒逼财税部门通盘考虑财税体制的改革,制定中长期改革预算。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因长期负利率而形成的居民财产损失,也要求倒逼金融部门应结合宏观调控需求,制定利率逐年市场化的改革方案。

实施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实际上是改革政府垄断经营土地制度,允许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出租、出让、入股、信托等多种方式进入市场。

把土地的增值收益回归农民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如何解决?长期以来,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资金来源。

其实,通过这一改革,财政可在规范、统一契税、房产税等税种改革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房产税制度,增加一些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土地出让金的骤然减少将大幅度减少城市建设资金。

按有关规定,在土地出让金扣除土地交易成本后的土地出让收益中,还必须按固定比例或非固定比例,计提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若土地出让金骤然减少,其结果不仅仅会影响地方城市建设,还将直接严重影响各地农村的教育、农业、水利建设等,绝大多数的地方财政将难以生存。最终必将会纷纷要求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重新划分,要求财税体制改革。

再考虑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中新增的财政支出以及多年累积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化解等因素,国家财政必然会难以维持下去。

那么,今后的财政不只是捉襟见肘的问题,而是会暴露一个“大窟窿”,会不得不倒逼财税体制进行一场大改革,这就是倒逼的改革。未来的国家财政出现相当大的收支缺口肯定是难以避免的。而要真正解决此问题,最有可能实施的制度调整是动用政府手中掌握的大量现存资源,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后形成,即财税体制和国退民进的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具体该怎么改?

新财税体制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税体制 财政 改革 思考

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对社会公共措施进行建设等各项社会治理工作的经济基础,是国家行政系统得以运行的重要支柱。财税体质的改革对于实现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统筹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有重要的影响。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首先,可以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市场合理公平的配置资源,将会更加有力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增加国民经济活力。

其次,在财税改革中针对不同的产业实行差别化财政政策,既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又可以促进其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更加的经济、环保。

再次,可以发挥财政对金融资金的引导功能。可以进一步完善担保系统的发展来整合国家的扶贫基金,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把资金真正的引导到需要资金来促进发展的贫困地区。

最后,可以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以前只以GDP数字作为衡量标准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加入城镇居民收入、社会就业率、物价水平、环境保护、财政收入、贫困人口等指标。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财政政策保护环境。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对资源税改革,坚持实施“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国家层面政策的引导来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投资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其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房价高,要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强对住房公积金的使用监管,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医疗卫生关系着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借助互联网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现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全覆盖;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保障教育公平;社保对实现社会公平,稳定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健全社保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保预算制度。

二、财税体制改革深化的措施分析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当前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城镇化建设、人口结构老龄化、全民社保制度建设等问题对财政支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的弊端日益显著。为了应对未来持续存在的财政压力和充分发挥财税制度的调节作用,亟待启动建立与当前我国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税制度。

(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现代国家已经将预算管理制度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并以写入法律。预算不是预测,是对预测的一种反映,是对未来的规划。如,国家预算体系不够统一完整,各级政府预算外收支缺乏整体协调,预算的许多环节不够透明,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而且长期以来,财政支出固化,与财政收入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对此,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不仅仅依靠 《决定》,更要健全法律保障,出台 《预算法》,以规范政府权力。预算制定的整个过程都要从法律上予以监督控制,全面维护公款的安全规范使用。

(二)完善税收制度

税收是国家取得收入的基本形式,也是实施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工具。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税收制度的改革。从《决定》精神来看,税制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逐渐取消营业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畴;不动产也被纳入了增值税进行抵扣的范畴,减少了企业增值税的缴纳压力。这项改革是牵动着整个财税体制的重大举措。过去增值税和营业税是中央和地方的共同税,“营改增”必将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分税方式。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必须兼顾两方面的利益,适当调整增值税的分享比例,基本原则是不影响地方的既得利益,以保障这项改革的顺利推进。此外,对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资产也纳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权划分范围,综合考虑,彻底调整两方面之间的财权划分范围和划分方式。

(三)财政制度的支出责任与事权相适应发展

目前我国的各级政府间存在着支出责任与事权不相匹配的现象。一是二者的界定不清晰、明确,例如:中央将一些应该自己负责的事务交给地方完成,而一些地方应该自己负责的事务,却让中央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二是事权和支出责任协调机制存在着一些漏洞。例如:中央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总是以部委下发文件的方式命令基层政府执行,没有提前沟通协调。三是一些新增支付责任划分不明确。如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低保、村级组织财力保障等。对此,可初步设计出各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明细单,明确事权划分,界定好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在以后工作中逐步优化与细化。在此基础上,划分政府间收入,对于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余缺,可借助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保障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途径对财税体制进行改革必定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群体,但是任何改革遇到阻力都是必然的。然而,如果这些改革符合人们大众的根本利益,只要坚持推进和改善就能够对收入分配制度进行调整,促进社会经济活动更加的具有公平、效率,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保障发展的效果。

参考文献:

新财税体制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意义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取得很大进步,经济结构的主体框架得以有效稳定,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建设。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1.完善财政支出体制

开展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国库支付采用集中支付,提升了国库的优化空间;政府采购过程是在传统的方法基础上更加透明、公开。政府在社会服务和公共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这样既优化了支出结构,又增强了财务管理的成效,加快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的脚步。逐步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2.优化预算管理体制

完善预算体制改革,要从根本上加强对预算的监管制度。开展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单一账户、收支两条线,在现有预算管理体制上,完善预算制度,提升预算监督体制效率,实现规范性运作。促进预算体制改革才能将预算体制上升一个高度,强有力的支持了社会主义税收制度。

3.实现税制的转型

首先,统一税收制度,使得企业展开公平竞争,优化平衡各种资源配置。其次,形成以增值税为主的新型税收体系,消费税与营业税作为补充,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税制替代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产品税制,保障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最后,建立分税制度办法,加强财务分配,增强财务管理主动性,发挥财政职能。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离不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能够调节收入的平衡、改进资源的配置、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1.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减轻了企业负担,企业就有充足资金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实现了收入分配改革,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3.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提高了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财政税收体制不完善

在财政税收体制中,政府收入体系没有包括非税收入,没有加入到财政税收体制的重要税种,所得税及增值税存在不合理性,没能促进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财政收入范围没有包括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当前政府的财政收入财力分配失衡。在分税机制划分中,中央与地方存在不合理性,分税制改革不彻底,不能清晰划分税种界限。

2.税收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比例较高,间接税较直接税比例高,造成较高的宏观税负。税收的不公平,造成偷税漏税较多,依法纳税人减少,计算纳税过程上存在一些漏洞需及时完善。

3.预算制度不完善

执行年初预算的单位较少,有些单位在年底集中花钱,造成财政收入的浪费,除此之外,不完善的预算内容,导致政府随意分配税收支出,造成信息不透明。另在财政预算阶段缺少周期预算,影响政府进一步规划财政发展,不利于宏观手段干预。

4.监督落实不到位

在体制改革中,一定要从监督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推动改革和创新。我国财政税收监督体系不完善,财政预算的监督单位及监督手段过于单一,不利于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媒体和审计部门的事后监督,处罚手段单一,没有震慑力。

四、新形势下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创新

1.改善支付环境,完善转移支付体系

要想实现支付规范化管理,就一定要结合支付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创新支付形式,在财力控制的前提下规范性发展,保证管理形式满足相关要求。支付管理要以资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基础,实行科学管理,增强资金利用效率,合理配置税收资源。

2.科学制定财政税收收支范围

依据优化、服务原则,明确财税管理范围、税负比例,切实加快公共服务均衡化过程。明确责任和权力的财税管理,确保税管部门行使权利责任,扩大税收管理范围。此外,要结合实际以及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逐步将财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中。

3.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

对于税务机关来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就是要明确国税与地税间的关联,确保彼此间的有效协调。在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下,各地都设置了国税与地税两套税收征管机关,因此,对政策出现不同理解时,彼此之间应充分开展信息交流、共同探讨、合力解决问题,良好协调国税与地税的关系。

4.完善监督机制

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中,要加强建设预算监督机制,推动预算管理的创新和改革;要充分结合管理效率和资金运行,优化和创新管理模式,为财政税收管理奠定坚实基础;充分结合监督体系和预算管理,

为创新财政管理提供前提条件;要坚持科学合理和公正透明的原则,实现多元化监督。

五、结束语

在整个财政中,财政税收是一个重要部分,其发展直接影响整个财政的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财政税收体制,在新形势下,运用创新思维为其改革提供帮助,完善革新力度和支付制度,全面实施税收转型方案。

参考文献:

[1]申红.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与规范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管理.2015.06.

新财税体制改革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国有企业;财务工作;财务信息化管理

目前,我国已具备了相对完善的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税收作为财政管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的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需要针对不同经济业务行业进行税种划分和税率配置,通过财政税收作为经济的导向,促进经注意的更快更好发展。国家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处于核心位置,在当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更需要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充分的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来采取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模本,并以财政税收为经济导向,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使企业能够更好的适应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概述

我国财政税收改革已有较长的时间,而且在不断的改革深化过程中,地方财力和财权得以不断扩大,企业税收负担减轻,经济取得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可以说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财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对财政体制上的预算和支出进行优化,完成税收体制的转型,确保达到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得以实现。

由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我国现有的税收体制已沿用了许多年,因此需要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情况来健全税收管理体制,强化税收监管,将税收监管权进行下放,提高税收管理的效率,重新对税种进行划分,使税收管理在社会发展过程更好的发挥其平衡作用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对政府行业和市场行为的干预力度进行明确,针对市场发展的长远效益,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干预力度关系,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和宽松的税收政策。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强化税收管理团队素质,为财政税收政策执行效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环境下国有企业做好财务工作的策略

1.健全财务管理体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作为国有企业重要的组织结构,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国有企业的部门较多,业务运作流程比较复杂,所以需要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才能够为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其经济发展状况对国家的财政税收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国家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势必会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日常管理方式方面需要及时的转变,以适应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需求。国有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包括业务经营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税收管理以及财务审核等多项内容,而一般情况下在财政缴税方面属于被动型,不利于新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所以需要提高综合财务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确保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采取动态管理方式,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国有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深化财务信息化管理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国有企业的业务经营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财务管理信息也相应的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能够确保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此财务信息化管理成为主要的途径,尤其是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这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国有企业中实行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对国有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管理、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整个流程都利用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实行标准化管理,从而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掌控,同时对于财务信息的采集、跟进、存档和管理等全程使用信息化,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在财务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在国有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间可以实现财务信息共享,不仅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而且能够为各项业务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健全财务监管和审核机制

大型国有企业税收规模大,涉及面广,只有实行严格的税收征管监督和审核机制,才能切实保障税收征管过程的有效、有序和有力执行。建立职权分离的财务监管体系,通过责任划分制的监管体制,可以对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威慑、监督和引导,与此同时在第三方财务审核机构的辅助下,阶段性的开展财务信息的审核,有助于及时评估大型国有企业的财政管理现状,也可以对财政税收的缴纳现状进行评价,总之要及时获取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对财务管理的财政税收征管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核。

三、结束语

财政税收管理是我国财政体制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针对我国当前财政税收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弊端,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革除财政核算虚假现状、强化财政税收的监督力度,保障税收的正常运行。国有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当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大环境下,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深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康金慧.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 2014-04-05.

新财税体制改革范文第7篇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建设法治政府。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财税体制改革也应服务于建设法治政府的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保障政府履职能力。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二是完善税收制度,推动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管理,逐步消除现行税制存在的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税收不平等待遇,促进自由竞争和要素充分流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解决以费代税造成的税费功能叠加问题,实现税费功能归位,规范政府收入秩序。三是推动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及各级政府的职能边界,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责任,形成可问责、可持续的制度安排,保障各级政府依法全面履行其职能。

加强财政法律制度建设,着力打造法治财政。财政部将做好新预算法实施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协调推进工作,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财政法制建设。一是积极推动各项财税立法。抓紧开展或推动预算法实施条例及财政转移支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会计、政府债务管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等方面立法工作;认真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有关要求,推动环境保护税法、房地产税法等单行税法的立法进程,结合税制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税收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加快推进注册会计师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等其他财政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构建覆盖财税体制、财政收入制度、财政支出制度、财政管理制度的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财税法律制度体系。二是提升财税法律制度的质量。更加强调财税法律制度建设的科学性、民主性、协调性与渐进性;认真落实财政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及时开展对涉及行政审批等事项的制度文件的清理与规范,提升财税制度整体的协同性与规范性。

建立部门内控制度,实现权力内部制约。财政部将按照四中全会精神要求,秉承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制衡性原则,综合运用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授权控制、归口管理、流程再造、信息系统管理控制等方法,建立内控制度,将内部控制贯穿于决策、执行、监督、改进和反馈全过程,使任何决策或业务工作都有案可查。结合财政部业务性质与工作特点,对法律风险、政策制定风险、预算编制风险、预算执行风险、公共关系风险、机关运转风险、信息系统管理风险、岗位利益冲突风险等八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分级、应对、监测和报告,建立对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工作流程和机制,对包括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采购等重点业务在内的财政部各项工作强化内部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新财税体制改革范文第8篇

一、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必要性

(一)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2014年6月30日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作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明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目的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也明确了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深化支出改革是财政改革的重要一环,财政专项资金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部分,对促进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深化扶持方式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二)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

今年上半年,总理4次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出要将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财政部多次发文,推进中央、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指出要进一步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对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资金要建立任务清单和时间表,用于增加公共服务以及亟需资金支持的重大领域和项目。因此,各级财政部门通过改革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方式,可以切实盘活用好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现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数量过多,预算编制不尽科学合理

当前,专项资金种类较多,金额较大,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教育、卫生、科学等各个领域,涵盖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以常州市本级为例,2014年纳入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目录的就涵盖农业类、工业、科技和人才类、服务业类、民生和社会事业类4大类46个项目。部分专项资金是因事因时而设,缺乏一定的长远规划,部分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因缺乏合理的标准和依据,部分专项存在不可预测性,财政部门编制时只是将专项资金切块分配,不能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地区,也不能细化到具体项目。

(二)专项资金实际使用效益不高

正因为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上的粗放,带来预算执行上的随意和不严肃,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降低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因资金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一些单位可以从不同的部门申请不同的专项资金,导致资金不能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未能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专项资金的支出进度也是普遍偏低,省财政厅要求年度支出进度不得低于92%,存在部分资金年底突击转入财政专户的现象,使得资金沉睡在银行账户,未能得到有效盘活使用。

(三)专项资金扶持方法还有待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受固有观念和既得利益的影响,部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式落后,使用方式陈旧,严重影响专项资金应有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财税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和省多次提出创新专项资金扶持方式,但是传统的“点对点”,“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方式仍然存在。

(四)专项资金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绩效考评机制

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相关政策的制定涉及科技、经信、商务、组织、文化、金融、农业、教育等主管部门,由于现行政府管理模式下的专业分工和职责分化的客观存在,导致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出现“碎片化”,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沟通的问题难以避免,财政部门监管的难度很大,而且监督的职能有限。目前对专项资金监督主要体现在资金申请设立的批准和项目实施进度上,对于资金申请设立的可行性论证不足,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规范合理监督不够全面。目前,常州市对财政拨款1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实现了全覆盖,但是100万元以下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还在探索中,并且目前缺乏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法律法规,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三、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意见建议

(一)细化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创新管理方法

一是早编预算,即提前一年编制下年度专项资金预算,各级主管部门在规定时点前将专项资金预算提交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结合下年度财力情况,对项目进行汇总、平衡后,报经同级政府同意,经过同级人大审议后,纳入下一年度财政预算。二是细化预算,就是细编专项资金预算,把专项资金细化到部门和项目,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评审论证,改变过去专项资金仅有支出方向而无具体项目,或有项目而不细不实的现象。三是统筹安排。

(二)清理整合专项资金,实行清单管理

一是清理规范。对已到期、任务已完成和失去政策依据的专项资金,进行清理并予以取消。对继续保留和新设立的专项资金,严格核定支出范围和标准,合理确定预算支出。二是归并整合。专项资金项目个数原则上只减不增,取消小散项目,对目标、用途相同或相近的专项资金,从政策制度、分配使用等方面进行归并整合,推动部门内部专项资金实质性整合。三是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人大批复的部门预算,按照新《预算法》规定的时间要求,尽快下达资金,加快支出进度,跟踪使用绩效。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支出进度的倒逼效应,力争财政资金早下达、早见效。

(三)改革专项资金分配政策和扶持方法

一是改革分配政策。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上,坚持“先定办法、再分资金”的原则,明确逐步形成以因素法分配为主、竞争性分配为辅、项目法分配为补充的分配机制。二是探索政府投资基金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资金改基金”管理办法,充分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