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经过对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的分析,认为影响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有:传统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的巨大惯性;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缺乏整体性等。并根据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正确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加快理论与教学实践整体性发展研究;正确理解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中国学校体育现状;加快由应试教育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轨;重视体育教学资源的投入、利用与开发。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改革 成效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影响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主要因素

(一)传统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的巨大惯性

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因素和环节很多,它牵涉到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涉及到与教学各环节有关的基础理论。如此庞大的交流,再加上解放后长达几十年传统教学(这些教学实践又具有不可否认的功绩的巨大惯性),在无特殊外力的作用下,谋求整个体育教学体系在一朝一夕内变革是不现实的。

(二)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缺乏整体性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在经历了竞技体育、素质教育、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等教育观念的发展进程或各种教育观念共存的时期,拓展了学校体育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内容。但就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整体而言,远未有重大突破,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理论模式,没有形成一个新型的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清晰的标准。

(三)对新体育教育思想在理解上存在误区

在多种体育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改革,许多学校在理解上存有偏差,好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思考,似乎世间的一切事物非白即黑,非此即彼。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取分析的态度,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以快乐体育为例,其教学观念来自日本。日本民族一贯提倡刻苦耐劳的精神,日本将快乐定义为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实际上,这与我国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成语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四)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众所周知,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理应受到高度重视。可是,中小学体育教育还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存在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台上,你讲我讲大家都讲素质教育如何好,而私下里你干大家都实干应试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变革。

二、提高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

改革与继承关系的问题涉及到对建国以来体育发展的客观分析和评价,牵涉到对产生于不同文化和政治制度下的其它教育思想的认识等。正确处理好继承与改革的关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和理解发展中的体育改革,正确看待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正确理解外来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加快理论与教学实践整体性发展研究

体育教学改革与我们的初衷有偏差,这种偏差与实践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未预留可调控的空间相关。解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同步或整体性发展,是一项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理论与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资源的开放等密切联系的一项全局性改革,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体育教研部门在充分理解和认识此项工作重要性及其内容的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并积累经验,只有不断探索经验并上升到理论,才能完善改革的理论体系并真正指导实践。

(三)理解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中国学校体育现状

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观念与体育教育思想时,或在推广国内某个先进的学校体育经验与改革措施时,要全面理解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背景与实质,要充分了解不同时期中国学校体育的状况,冷静、客观、辩证地分析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各种学术思想和改革主张,取其精华、融为一体、结合实际、为我所用。

(四)加快由应试教育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轨

应试教育在中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国家教育部指出,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抓紧抓好。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显著特征在于人能自觉、能动和创造性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体育教育是实现整个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结论

经过20年的改革、讨论与实践,我国学校体育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在研究中提出,教学实践改革与理论研究应该达到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距;体育理论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对体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教学实践改革成效明显滞后于学术理论研究,并重点提出影响其成效的主要因素及对策,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特点的复杂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局部结构的功能和系统的总功能之间又存在复杂的联系。应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继承与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切实加快具有指导意义的体育教学实践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关键词:体育;健康;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而重新构建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体育不再仅仅是体育,内涵扩大了,增加了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它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建立了身体、心理、社会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结构,横跨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安全、环境保护、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涉及了操作、认识、情感、行为等领域,兼容基础性和实用性,有利于每个学生健康意识和体育、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效地保证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落实。

    体育对学生健康的影响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把健康和体育放在一起,好像健康只是体育课的事情。《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健康教育只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并且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内容与体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而不是什么健康内容都往体育课中搬。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还不是体育与健康教育合二为一的综合课,因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所包含的内容,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内容是通过多学科,多渠道进行的。

    一、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 、以偏概全,片面理解课程的目标、任务

    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对传统的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教材体系全面否定,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发展,忽视了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健美操、韵律操、游戏代替专项准备活动的现象较为普遍。体育教学没有知识、技术含量,不注重运动负荷是还安排得恰到好处,只求学生玩得开心,学生开心了,似乎体育课也就成功了,学生的心理也就健康了。

    2 、体育与健康分开教学

    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体育内容与健康内容分为室外和室内两个场所分别教学,和以前的体育课、健康课没什么区别。

    3 、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外活动

    有些同志认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堂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和社会健康水平,实际上仅仅一周几节课来提高学生的全面健康水平是美好的幻想,不可能实现。

    4 、体育教师培训不到位,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据了解,许多地方派一人参加上一级组织的课标培训,回来带几本资料传达其精神,造成级级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走样,课改工作难以做到深入细致,造成体育教师一知半解,理解肤浅,没有真正弄懂新课程标准到底是怎么回事。

    5 、学校体育教师缺乏课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

   由于受到旧课程体制模式的影响,加之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认识、理解上的不足,以及上级管理部门缺乏指导与检查评价,教师们还处于一种“拿来主义”的思想。等待有一个现在的模式来“依葫芦画瓢”缺乏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课改精神。

   二、措施与对策

   1 、提高教师基本素质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具有献身教育,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师德,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过硬的语言艺术,正确的示范,良好的心理和科学的教学管理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并弄清新课程标准。同时又殷切希望各地各级领导,把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切实落到学校教育的议事日程上,以合格证体育教师培训工作健康发展,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师总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2 、体育与健康应有机地结合

   体育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恰当地有机地把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如利用游戏教育学生对溺水者抢救的方法,首先教师将抢救溺水者的动作要领能步骤讲解示范一遍(有条件的可以观看教学片子)然后利用游戏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抢救溺水者比赛,看谁做得正确、最快。

   3 、大力推进课改工作

   (1 )加大课改的领导力度,各级教育科研行政部门要切实抓紧落实课改工作任务,尽快设立专门的课改工作管理指导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改工作。

    (2 )各级课改工作指导人员,要深入到基层学校,了解和掌握课改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把握课改方向,与体育教师共同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引导课改工作尽快步入正轨。

    (3 )积极调动学校体育教研组(室)与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课改主力军的积极主动参与意识,为他们创造再学习的条件和机会,走出去,请进来,拓展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经验,使自己尽早掌握新课标,尽快跨入课改的行列。

   《体育与健康》课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时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已不再拘泥于原来只是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体育课,而是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水平的深化和提高,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功能的拓宽,必将冲击每周两节体育课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引起学校体育全方位的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新途径,集思广益,认真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进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3篇

        一、中学生体育兴趣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成效。教育实践证明,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需要,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训练的整体作用,实现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

        2、中学生体育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当前,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足,主要原因是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够,或是由于基础较差对体育锻炼缺乏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待体育的兴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中学生体育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兴趣开展,体育兴趣是体育教学展开的核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育锻炼需长久坚持,只靠区区几个课时无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体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养成健康的生活锻炼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求学生达到无限的时间所能达到的成果是不可能的,但使学生获得使之不断锻炼的内在动力(即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是可能的。要达到如此的效果,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自身的优势,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切实围绕学生兴趣将体育教学推向新的局面。

        二、评价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四个标准

        1、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体现身体素质好坏最直接的指标,我们所普及的体育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达到体育健儿或运动员的标准,而是通过体育训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在锻炼和竞技的过程中感悟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精神意志品质,从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单凭体育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对待体育教学的热衷程度,即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是片面的。

我们在评价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兴趣时,应该注重学生对待体育锻炼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待体育训练的兴趣。通过积极、适当的参与并取得综合的成长效益,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以加强和锻炼,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精神状态日趋好转,各科成绩协调提高。使学生在感受通过体育锻炼带来的综合效益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体育锻炼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加深体育锻炼的认识,这是检验学生体育兴趣科学提高的自身素质标准。

       2、学生们更为广泛的参与和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人们的广泛参与,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这一重要的原则。应该说体育活动以它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加积极健康的体育活动,并适当地坚持体育锻炼,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加强心理素质。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对待体育活动与体育锻炼有恐惧、厌烦和逃避的现象。如何想方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这部分学生渐渐扫除心理的障碍,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树立自信和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学的关键,也是考察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重点。此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十分重要,就是说离开教师的硬性规定要求,学生们能否自发组织和开展广泛、健康、安全、合理的体育锻炼与活动,这是衡量学生体育兴趣是否广泛与积极的参与标准。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4篇

1.1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提出

在2022年冬奥会申办过程中,“冰雪进校园”设想就被提出。中国代表团在申奥陈述中强调,中国奥委会正在落实“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计划,并将持续实施“百万青年上冰雪”、“冰雪阳光运动”等推广项目。申奥成功后,国家体育总局在《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推行“校园冰雪计划”,促进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明确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冰雪教学。就北京而言,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一2022年)》中,扩大青少年冰雪运动的覆盖面被列为重要任务,并单独制定了《北京青少年冰雪运动发展规划》。

“冰雪运动进校园”正是围绕“三亿人上冰雪”这一计划开展的。是以校园中的青少年为参与主体,培养冰雪运动的锻炼习质,让青少年更直观地感受体育魅力,激发梦想和热情,从而带动冰雪运动发展。此外,备战2022年冬奥会的工作关键是冬奥项目重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青少年后备力量。冰雪进校园活动是夯实我国冬奥会项目发展基础的有效手段川通过政策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投身冰雪运动,形成人数众多的青少年冰雪爱好者群体,为冬奥项目发掘和培养有天赋的人才,提高项目成绩,同时推动三亿人上冰雪。

1.2 “冰雪运动进校园”的形式

在冬奥会的筹办背景下,北京作为实践校园冰雪的核心地区,自2016年9月开始在全市16个区的中小学全面普及与冰雪相关的活动。各中小学主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冬奥主题活动、有区域特色的冰雪运动、在课程中增设冰雪教学内容、组建冰雪社团,带动青少年参与冰雪。羊坊店中心小学延续了多年的奥林匹克教育成果,开创了“冬奥少年体验先锋营”,自制器材带领学生体验冰雪项目。此外还有冰雪明星进校园,如黄城根小学邀清花样滑冰冠军为学生讲授冰雪及冬奥知识。以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让青少年接受校外冰雪运动机构的专业培训的形式。2016年12月,昌平区政府联合一如体育、太野极限两家俱乐部启动了青少年冰雪项目。由俱乐部的专业人士在校园中讲授滑雪项目技巧和常识,再通过实地体验,让学生掌握滑雪技能。这种形式中实现了政府与学校的结合,也发挥了社会组织的作用。

进校园的实质是“进”与“出”的结合。在校园内讲授理论知识,在冰场、雪场等地亲自体验冰雪。未来的实践中,或将有高校参与理论传播并提供学术支持。

2 奥林匹克教育的含义与价值

2.1 奥林匹克教育的含义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教育,古希腊平衡教育思想是古奥运产生的重要文化动因。古希腊人认为一个人的教育程度由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壮程度体现,因此追求健与美的身体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深受这种教育思想的启迪,在复兴奥运会之初,便将教育功能定义为奥运会的核心价值。并且希望通过复兴古希腊体育教育思想,引起人们对体育的重视。顾拜旦为体育注人新的内涵,他认为体育要从思想和情操上培养和教育青年,而不仅是肢体运动。他尝试将体育融人到教育中,由此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困。

奥林匹克教育强调动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包含广泛的体育思想。奥林匹克精神、理念,体育哲学与美学,是对体育教育中“育”的补充。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奥林匹克教育不是严格的说教,而是将重点转向人的平衡发展、全面发展。通过奥林匹克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结合,让青少年感受到美与尊严,体验到快乐,将其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品质和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

2.2 冬奥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

在奥林匹克的发源地古希腊,人们非常看重体育,体育训练的目的不只是参加奥运会,夺取金牌,而是培养健康的公民。体育教育渗透到教育领域,要求先于智育进行,身体健全是智力健全的基础。古希腊人眼中,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自由自在与无拘无束”。这些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对学生自由发展的顺应和尊重。西方体育在中国已经历百年发展,然而当前国人对体育,尤其学校体育的认识仍没有摆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固有观念。中国教育过分强调围绕应试进行的智育,对体育的理解存在严重偏见。功利、僵化的模式使学生从小被捆绑在“学习”的枷锁中,甚至背负着在此年龄不该有的负担和压力。许多人在学业的压迫中成长,没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和追求。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再次为奥林匹克教育的深人推广提供契机。以学生为本,促进其身心自由、和谐发展是奥林匹克教育的出发点。在动态活动形式中,让学生学会参与、选择、竞争、尊重、友好,感受到体育为身心带来的解放,由此热爱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自信与快乐,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价值。此外,与夏奥会不同,冬奥会对于气候和环境的特殊要求,能够使得体现着“坚持”、“拼搏”、“顽强”等品质的奥运精神更加深人人心,具有对青少年更深刻的励志作用。对绿色奥运理念的教育也由于同自然环境的结合而产生效果。

3 “冰雪进校园”与奥林匹克教育的结合意义

3.1 促进冬奥精神与理念的传播

奥林匹克运动在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发展,这一思想就是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以体育运动为途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是实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具备这样的精神境界和社会氛围,才能培养有视野和胸怀的世界公民,真正实现国际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冰雪进校园不仅讲授项目知识和技能,结合奥林匹克教育,能使奥运理念更深人人心。例如赛事举办地崇礼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亲自实践项目的过程中能够使青少年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彰显冬奥和冰雪的魅力,这正是对绿色奥运理念的解读。

公众对奥林匹克价值的理解普遍缺失,认为奥运会与其他赛事无异。借助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冰雪进校园等政策,宣传奥林匹克思想,从青少年开始了解冬奥,认识到奥运不只是运动会,更是丰富、有内涵,具有人文精神的。

3.2 对体育教育中“育”的补充

奥林匹克主义认为,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一个重要前提是与教育融为一体为更好实现教育目的,竞技运动要与文化结合。因此奥林匹克教育与体育教育有着本质区别,除了包含体育的内涵,还有对文化、美学、艺术、哲学等内容的传播。

在中国,人们对体育持有偏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体育教育的价值。一直以来,体育课都是过度注重“体”,强调技巧、动作的教授,没有在思想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在奥林匹克思想体系中,体育是健与美、美与尊严的表达。奥林匹克教育的注人,能够拓宽青少年眼界,发挥体育中“育”的作用。

从项目特征和环境上看,冰雪运动是对青少年身心智的综合锻炼。参与冰雪的同时,通过奥林匹克教育树立“自我超越、竭尽全力”的观念,能够在体育之外的其他领域产生持久影响。同时,改变外界对体育的认知,促进整个社会在意识上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将体育发展为自觉行为。

3.3 拓展体育课形式

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这一话题已被热议多年,很多政策在引导学校、学生、家长重视体育锻炼。尽管如此,体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也一直没有被摆正。一方面,长期的忽视使得体育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正名;另一方面,由于备受考核标准的束缚,很多学生心目中体育的地位不高,不少学生上体育课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达到测评标准,甚至为了考试突击训练,一旦体测结束,仍然不会主动参与锻炼。尤其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重,身体活动少,体育的课时本就不多,但一些学生仍对每周仅一两次的锻炼机会产生抵触情绪。传统以考核为主线的体育课形式,无法培养青少年从小树立终身锻炼的习惯。

结合冰雪进校园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强调参与,融人体育精神与思想的教育,是对体育课内容的拓展。讲解冬奥项目,奥运文化、围绕奥林匹克主题设计体育课程,注重趣味性和丰富性,体现体育课的独特。不像其他理论课程一样,与考核过度捆绑,体育课要鼓励学生自觉、自愿的参与和学习,最终目的是学会运动技能,养成锻炼习惯,不应是任何形式的强迫。并且与数理化等课程的应试目的不同,体育课是一种运动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它的作用会影响人一生,从这一角度讲,体育的重要性超过其他课程。

3.4 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

古希腊对于合格公民的描述是:身体健壮,动作协调,态度从容,谈吐得体,目光中闪烁着智慧与仁慈的光芒,具有整体与雕塑感「川在西方,没有体育习惯的人是被轻视的,被认为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在中国,体育的文化意识需要普及。成功的教育不是将学生培养成机械、只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对塑造其健全人格。在众多学利一中,体育最具备这种功能。在奥林匹克教育的参与、竞争、拼搏、进取等品质,能够促进身、心、智、德、才、思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青少年。教会他们深人理解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树立尊重优胜、不断超越、活出自我的人生态度。

奥林匹克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助推剂,始终围绕青少年的健康、快乐和成长。在冰雪进校园的实践中不断融人,展现冬奥本身包容、开发、和谐的内涵。在项目实践中,培养青少年的自信、选择和思考。理解奥林匹克哲学中的和谐、和平、尊严、友谊、自由,真正顺应青少年的天性和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冬奥背景下,“冰雪运动进校园”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传播途径,两者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奥运精神与理念的传递、体育教育的补充、体育课程形式、青少年人格塑造等方面

奥林匹克教育的推广空间很大。以冬奥会、“冰雪运动进校园”为契机,进行深人的奥林匹克教育,不仅使我国青少年受益,也是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弘扬的需要。

外界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依然存有偏见。在众多学科、甚至公众意识中,很多人认为体育不是需求,事实上体育具有对人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各方面,不是单一的“体”。作为对体育教育的补充,奥林匹克教育的内涵更够更好地实现体育的目的。

4.2 建议

探索新的结合形式,在“冰雪运动进校园”与奥林匹克教育的活动中以更加多元、趣味的方式讲解项目、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开展项目体验。让亲身参与的学生建立对于冰雪和冬奥的深刻印象。

注重体育教育中“育”的作用。通过“育”的培养改变人们对体育文化认识缺失的现状。体育的真正价值是无形的,需要有文化和内涵的注人,才能使体育具有说服力,使人们认识到体育的意义。

发挥多方力量,鼓励政府、社会组织、高校参与“冰雪运动进校园”。政府进行政策引导,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带动企业的参与,为学校提供专业指导、实践机会。同时,高校以学术支持形式进行宣讲和研究,将更多学术成果服务于冰雪及奥林匹克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北京申办冬奥将带动3亿民众参与冰雪运动[Z].2015

[2]搜狐体育.国家体育总局《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一2025年)》[Z].2016.11.

[3]中国学网.《北京市<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2016-2022年)>》[Z].2016.07.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化;社会关系;定位;影响

学校体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步步入科学化发展的新阶段,生物、心理和社会是学校体育科学化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学校体育要引导学生懂得健康快乐的人生需要终身体育的陪伴,参与体育不但是身体的也是社会的体验,在促进身心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关系。加拿大体育社会学家南希・希伯奇提出,“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关系发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校体育在这一过程中的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

一、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定位

学校体育是通过教育和文化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影响,教育的功能在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达到协调一致和良性互动。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不但要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把人自身发展需要与社会化结合统一起来。以体育文化素养的整体有机提高去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和社会关系发展。

二、对学生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理解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使学生原有社会关系产生了许多新的调整和变化。因此,学生的社会关系应该包括他们的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角色和对外部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学生社会化的目标与对学校体育的认知和参与模式相联系

学校体育包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群众体育活动和深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大学生对学校体育的了解和认知也是从这些方面开始的。学生是参与体育的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社会化的目标需要认知,包括体育心理学中研究的内容,即感知、思维、记忆等方面,通过参与体育而获得的对体育本身或运动项目的体验。

社会化目标定位也需要相应的参与模式。体育教学是最主要途径,通过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得到适当发展和提高。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也为他们进一步参与体育提供了宽阔的舞台,校园内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行为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补充。学生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多重因素的介入,学校体育无疑给学生提供了最鲜活的社会化场景。

四、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途径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接触界面日益深广,对学生个体的社会化的影响日趋增强。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可以理解为学生以某种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与同学、教师之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促进了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外部社会是大学生要真正面对的,通过体育认识社会成为完全社会化的个体。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次人生的选择机会,从中品味成功与失败,自信和成就感,失落和沮丧。社会化还包括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他们可以比较自如的应对社会问题和面临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社会性格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所提倡的观念是一致的,这种社会化过程中的现代意识和心理行为体现了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以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全面影响为目标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校体育是学生的自然属性的体验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潜力的,值得记忆的和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同时,体育还派生出许多其它的附属功能,对学生心理、智能等产生影响。

学校体育通过对学生的社会属性的影响为目标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理念、终身体育观以及对体育的认识和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的认同、参与和关注构成了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潮流。体育是沟通情感、加强交流的纽带,在体育人生中品味社会角色的互通和转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外部社会的纷繁复杂。

五、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关系的发展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个人、群体和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就是社会化的主体,对大学生而言,这些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学校体育作为教育过程,其中许多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进行的。这种人际关系成为体育对社会对人类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的教学、群体和竞赛活动大都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的,而这个集体是有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体育活动本身有许多规范要求,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人们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发展人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学校体育的定位有助于调整、改善和影响学生的社会关系。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是相互联系的过程,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社会化的进程。学校体育以其日益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对促进人的社会化具有载体的作用,它使人在体育活动的情境中,而不是在教室里讨论培养心理品质和学习遵守伦理道德原则。教会人们去理解和建立权利和义务、成功和失败、机会和风险等公平竞争的观念。人际交流的媒介不仅是同学和队友、教师和教练员,还有众多的参与者,包括组织者、领导、观众等等。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问题;对策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学生的均衡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不断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近年来,各个学校逐步开始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具体的课程改革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程内容的重复性比较严重。通过调查发现,在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习的内容重复性比较高,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学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变化不大,除了一些少数的新的课程项目,其余的内容是很多学生中学时候就已经学过的内容,这会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体育课程的各种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也缺乏相应的实效性。在当前的一些体育教材内容中可以看出,体育课堂上,很多学生所理解的知识往往都比较肤浅,对于所学的东西理解的程度不够。在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育中,对于体育科学知识进行深入讲解的课程比较少,一般是对各种体育技术课程的学习较多,这不利于体育课程的深入发展。其次,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当前很多高校进行体育教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很多学生甚至是为了考试而进行被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发挥相应的主动性,不利于体育课程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改善和全面素养的提升。第三,对当前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偏差。当前很多高校的师生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上存在误差,认为体育课程目标就是体育教学目标。在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误差主要有几个方面。其一,以总体的目标替代了具体的目标。不只是在大学,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这样的问题都是存在的。其二,对显性目标的重视程度高于隐性目标。使得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进行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教育。其三,对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体育课程目标认识的误区不利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体育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分析

(一)更新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促进体育课程不断改革的基础。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原则和基础。高校的体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观念的贯彻,首先需要将其体现在具体的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体育课程中贯彻,首先要明白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不仅仅是各种体育知识和技术的传授。高校的体育课程的改革,要从学生个体的发展出发,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全面性的人才。体育课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应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将育人当做是最高的目标,将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社会需要相结合,进行现代化教学。

(二)对体育课程的目标进行深入理解。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不仅需要各种活跃的思维活动,也需要体力的投入。对当前体育课程目标的认知误差问题,需要加以控制,理清具体的体育课程目标。高校体育课程教育中,运动技能的提升、身体素质的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都是目标的具体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对各个目标进行分析,掌握各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具体的目标提供相应的基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目标制定上,要设立多元化的目标,告别传统的单一化的目标形式,建立起一种综合的目标观念,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指导。

(三)对体育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对体育课程进行优化,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高校的体育课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不仅要课堂、在运动场上进行教育,在任何可以利用的场所都可以进行体育教育。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不合理,为了教育而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体育课程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高校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安排。将课外的体育锻炼与课堂上的体育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一些课外的锻炼以及体育活动纳入到具体的体育课程考核中,形成一种全新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在评价方面要不断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机制,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丰富,对于各种体育课程而言,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帮助学生能接受更全面的体育课程锻炼。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兼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结语: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也开始不断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应对,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体育健体意识 参与 差异性

1.引言

目前,有关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呈明显下降趋势,特别是力量和耐力指标尤其明显,又以反应心肺功能的耐力素质为最。中小学生的近视率及佩戴眼镜的比例很高,近视发病率已达60%。《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出台已多年,新课程改革也已推行,经济在快速增长,但与之不协调的是以上的数据还在上升。通过在校学生体育活动的调查,分析妨碍学生参与体育健体活动的主客观因素,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本镇中心校五、六年级全体学生共计718名,收回有效问卷712份,回收率99.2%,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体育健身意识

3.1.1对待健体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和很喜欢体育锻炼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76.1%,持一般态度的占21.1%,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占2.8%。这一数据表明,被调查学生的体育健体态度是积极的。

3.1.2对体育健康的理解

从影响健康的多因素角度分析,被调查学生中认为体育锻炼有益健康的有686人,认为心情愉快能增进健康的有605人,认为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益健康的有583人,认为合理营养能使人健康的有492人,结果说明,学生已认识到健康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是对健康的标准理解却不完全相同。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但绝大多数学生还不能完整表达健康概念,缺乏对健康的认识。

3.1.3学生对体育健体功能的认识

在对体育功能认识程度的多项选择表(表2)中,有98.8%的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体育的本质功能,有96.1%的学生已将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高年级学生比例很高,说明在这方面高年级学生更有认识。有72.1%的学生将体育与自身的健康紧密联系。调查还显示体育在锻炼意志、改善自我形象等多方面的功能在逐渐被强化。

3.2影响体育健体行为的因素

体育健体的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态度、理解、认识上,只有投身于体育健体活动中,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其价值所在。有资料调查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指每周体育锻炼时间在120分钟以上,体育课除外)占学生总数的46.1%,而不锻炼或不经常锻炼(每周少于30分钟)的占21.6%。为什么学生虽然知道体育健体的作用,却不能很好地在业余去参与呢?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2.1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多年形成的环境的影响

调查显示,影响学生参与锻炼的主要因素中有48.2%是因为没有时间(不考虑家长反对),单以初一统计中点比例就更大了,48.3%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教师的指导、组织,而不愿进行体育锻炼,尤其是女同学的比例在这项中占的较大。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每周30节课再加上一节变相的校园文化课,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负担下,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参加体育锻炼,有不少的学生由于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多重压力下,学习已变成学生和家长、学校沉重的负担。在学校这片应该快乐的土地上,学生、教师很难有很大的快乐空间,在考试指挥棒下,学生无暇顾及其他。由此不难看出,学习压力是学生参加体育健体活动的最大障碍(表2)。

3.2.2学校体育活动场所不足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学校是体育设施相对完善和集中的地方,绝大多数还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大纲而设置的,很多设备与广大学生喜欢的一些项目不配套,特别是适合女生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问题是学校是人数集中的地方,平均下来,我校的这些设备就更少了,这也是制约学生参与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3.2.3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健体的影响

体育教师对学生参与的影响是较大的,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模仿力很强,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这个时期的学生又是身体、身心发育的阶段,有很大的不稳定性。现行的教育方式、方法及体育教学的内容越来越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单一化,纯粹的身体素质训练过多,学生在运动中不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和魅力,使他们离体育运动越走越远。

3.2.4主观上缺乏锻炼毅力和吃苦精神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每周参加体育运动锻炼3次以上的为328人,占调查人数的46.1%。现在学生的生活都很优越,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占调查人数的98.1%),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从来不让学生插手家务,使他们养成了懒惰、怕苦的习性,这在调查中也有反应。

另外,在学生体育健身需要时间,也有一定的安全问题,家长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往往得不到支持,甚至是完全反对,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家长认为上了体育课就没有必要参加其他的体育运动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这也是影响学生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中心小学学生对体育健体锻炼意识较强,体育态度积极,对体育的价值作用也有较深的认识,但由于受学习压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参与锻炼有很大的影响,对身体健康任其自然,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得不到认同。

4.2建议

学习压力是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教育部门和学校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又不得不随教育的指挥棒进行应试教育,学生在学习这方面付出了绝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无暇顾及体育健身。学校及教师要加强宣传,强健的体魄是学习的保障和基础。

学校体育设施的不完善和利用率不高,学校在组织方面不力,学生对体育兴趣不高,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设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抓住课改的契机,努力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把学生从题海中吸引到运动场所,改变学生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下的现状,使学生明白,要把自己磨炼成一个意志顽强的人,使他们在运动中找到快乐,在运动中克服困难,团结合作,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更加高效率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中国学校体育,1999,1.

[2]毛健.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体育教学,2003,2.

[3]陈浩然.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毕业后就不再锻炼.中国学校体育,1999,5.

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8篇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由于学生体育情感的缺失导致大学体育教学工作水平难以提升。基于此,笔者将本文命名为《情感激励法在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 情感激励法 大学体育教学工作 应用

在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应用情感激励法不仅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还能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因而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情感激励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情感激励法在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做出以下几点浅见,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浅析情感激励法在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教学不仅是必修课程,也是提高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促进学生德育智商健全防止的应对之道。但就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的参加体育锻炼意识十分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而导致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体育情感,而在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应用情感激励法不仅能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还能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在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应用情感激励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浅谈当代大学生缺乏体育情感的主要原因

为了在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更好的应用情感激励法,就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缺乏体育情感的原因进行分析,导致大学生缺乏体育情感的原因较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难以认识到参加体育训练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几乎都经历了应试教育的影响,错误的认为上大学之是提高自身智力水平和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架构,过分的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体育锻炼,学习体育过程主要是为了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潜意识中会认为体育只是一门副课。从而对参加体育训练的重要性难以从根本上认识。

(二)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存在畏惧心理

大学体育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具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当代大学大都为90后,都是家中的“宝贝”,身体素质水平较差,因而对体育课程中的体育训练存在畏惧心理。使得学生的体育情感严重缺乏,甚至产生反感心理。

(三)体育训练模式单一化

当前,很多大学的体育训练模式还较为传统和单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作用甚小,加上一些体育教师安于现状,不对现有的训练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那么自然而然就导致体育情感的缺乏。

三、情感激励法在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一)常见的情感激励教学方法

常见的情感激励教学方法有融通式、勉励式、参与式、期望式的激励教学方法。所谓融通式,就是在大学体育教学应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由于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还能得到师生的尊重与认可;所谓勉励式,就是对学生通过勉励的方式,减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谓参与式,就是教师将自身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学习和训练,以榜样的力量提高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使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中获得启发;所谓期望式,就是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加强学生的科学考评,及时表扬成绩优异的学生,宽容和理解出现过错的学生,并提供改正机会,从而在无形中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激励法在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应用情感激励法于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之中,离不开情感激励教学“三要素”,即关心、理解、尊重,这也是情感激励法在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应用的三大策略。

1.关心

应用情感激励法的根本前提就是关心,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坚持升本原则,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困难,热情化解学生所忧所思,事学生能时刻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亲情与温暖,从而增强学生体育情感。因而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应关心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面临的问题,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就业观和人生观,并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体现出来,使其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地位与责任。

2.理解

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很多学生的行为由于不被理解而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出现极端现象,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首先应加强师生双方的信任,广纳谏言,对自身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进行不断完善;其次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尽可能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站在不同的角度换位思考,最后是坚持平等和公开的原则,使得学生敢于道出自己的心声,这些对更好的理解学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尊重

充分尊重学生可密切联系师生感情、焕发学生创造热情。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宽,思想活,对很多问题的思考、理解都不成熟。因而如果教师不管正确与否全盘接受学生人生设计,学生作为不论是否得体都听之任之,那么必然会导致学生错误思想的蔓延。

第一,既不要完全责备,也不要一味认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不能斤斤计较,但也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对缺点就放弃批评,无原则迁就。

第二,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正确地看待自我,不苛求他人对自己盲目尊重,始终保持谦虚态度,以此来博得人们的尊重。

四、结语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情感激励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针对学生体育情感缺乏的原因,在关心、理解、尊重的原则下结合教学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情感激励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情感,增加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革超,张群力.激励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昆明学院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