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方法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ecosystem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point of view on human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od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history,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可持续建筑是指在建造、运营和拆除的全寿命期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佳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持续建筑应当立足于综合环境效益的提高,提供给人们一个经济、舒适,具有环感与文化感的场所。

可持续建筑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理念。

二、当前在我国实现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个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2、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

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3.76亿吨标准煤,占总消耗的2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三分之一(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另外,我国目前在能源回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资源和生产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当前严峻的现实让我们重新思索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认识到在规划和建筑领域实现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三、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历史

我国古人创立和信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论,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谋而合。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影响,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鉴。其中最典型的理论就是中国风水学,其实质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这种理念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包括:规划选址、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和施工营造等,我国现存的大量古城池古建筑中就有许多可持续建筑的典范。

在西方,许多著名建筑师都非常注重生态。例如: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他所遵循的将建筑与环境溶为一体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设计原则。由于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赖特认为没有一座建筑是“已经完成了的设计”,建筑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使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必须是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溶为一体。代表作流水别墅就是他最好的例证。

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可持续建筑主张在设计时统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及环境技术的应用、循环再生型的建筑、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等。这些概念正逐步得到建设主管部门、开发商、消费者、建筑师的认可。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就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实践。

(一)、设计理念

1、建筑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⑴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⑵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⑶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⑷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⑸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⑹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⑺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2、内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⑵结构方面采用新技术,如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无梁楼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体系支撑起最大的空间,为其可变性提供前提条件。如日本1997年建成的新神户公寓,结构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与架空地板,天花板处不露梁,便于隔墙的移动,设计者列出了多达31种的隔墙布置方案供住户选择,充分体现了它的可变性设计思路;⑶建筑体形应力求简洁,减小建筑体量,门窗位置应尽可能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需求,为内部的改进创造条件;⑷管道井、楼梯、卫生间等不可变部分可作为一单元集中布置,以求加大可变部分的面积和灵活度,适应建筑的发展。

(二)、设计方法

可持续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行业的实践结果。目前世界上已建成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可持续建筑,设计师根据他们的经验提出了一些设计方法。针对大量运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设计的案例的分析,以下这些设计方法经常被运用。

1、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2、加强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⑴采用新型环保墙体材料,放弃消耗大量资源的粘土砖而改用更环保更节能的墙体材料;⑵采用外墙保温隔热系统,利用各种保温材料对外墙作内外保温处理,如保温砂浆、保温板等;⑶采用屋面保温隔热系统,利用挤塑板作屋面保温材料,利用架空层、架空板作隔热层;⑷使用高性能玻璃和门窗材料,包括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各种新型环保门窗材料等。

3、室内外空间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通过设计手段使建筑物获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在总体规划上,注重考虑区域的风环境、光环境;在室内设计上,注重对流、穿堂风的运用,做全明设计,强调适宜的窗地比;注重窗户的透光率和通风面积。

4、采用热回收技术:建筑物中有可能回收的热量有排风热量、内区热量、冷凝器排出的热量等。合理有效地回收这部分热量不仅能降低空调系统本身的能耗,还能减少对室外环境的污染。

5、使用建筑遮阳:在夏热地区,遮阳对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有显著的效果,建筑遮阳的种类主要有:窗口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形式。

6、充分利用太阳能,特别是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区。应用范围包括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照明、暖房等。

7、推行灵活多变的空间设计:在城市及建筑设计中,推行合理的多功能组合,防止片面地强调单一的功能分区,创造灵活多变的室内空间,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小,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8、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的生产技术;产品在消耗能源的同时具有可循环和回收利用价值。

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设计时考虑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办公建筑,由于使用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可以通过利用自然采光来达到节能的目的,因此在办公空间中更多地设计自然采光是首选的方案,在办公建筑中空调耗能所占比重最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可以取得显著的节能效果;对于居住建筑,在充分考虑自然采光通风时,应做好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因居住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点,所以在缺水地区,应做好废水回用措施,目前废水回用技术是成熟和有效的,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居住建筑采用了中水系统。

五、结语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范文第2篇

1.1创新建筑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不是孤立的,它是设计者内心里对美的感受,并将其外向化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引起人们对建筑物的美产生共鸣,必须在视觉上对观众形成冲击力。例如在政府市政建设项目的建筑设计上,就要体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服务社会的公众精神。

1.2现代与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结合

现代建筑艺术不仅是历史的艺术,更是社会的艺术;它处于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变革当中,以满足人们对艺术享受的追求。因此,我们要把现代建筑设计创新风格作为设计创作的高度,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吸取从古今世界各国著名的建筑设计作品中的精髓。国外许多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有意识地发展了现代建筑,例如日本的黑川纪章、矶琦新和安藤忠雄等人,既引进了西方的具有很强时代感的设计风格,又注重结合本国历史,不失本国韵昧,被认为是日本现代建筑艺术典型。我国是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大国,更有利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向世界展现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风彩,增强民族自豪感。

1.3现代建筑设计的科技创新

现代建筑设计的科技创新,一方面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外形中,更体现在建筑技术中。例如弗兰克·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先运用电脑扫描将模型数据转化成施工图纸,再将图纸中的每一部分进行分解,甚至能分解为每一块需到工厂制作的铁合金外墙板,这在传统技术的时代是无法想像的。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就要时刻跟踪和了解当代建筑科技中出现的最新科技,并加以运用。

1.4可持续发展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剧增,地球面临着严峻考验,环境破坏、资源浪费。作为建筑设计师需要一种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可持续建筑的核心内容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的基本内涵是相通的是一致的。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例如,特朗伯墙的使用,使该墙体成为集热器,通过气孔的开闭和可动绝热层的移动来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实现冬暖夏凉。其次,可以根据建筑所在气候区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策略。如建筑的坐北朝南,南方地区漏空窗、天井的设置;如窑洞与竹楼,建筑依山就势,采用的吊脚楼、外悬挑结构等,就弥补地形的不足。再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或者重复利用废旧材料。如许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完全可以再利用,将其改造成旅馆或公寓,如果拆除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在设计之初就将其纳入设计方案中,它们就可以被重复利用。还有,利用建筑绿化,它可以降噪、降温、调节水分、净化空气等,可采用屋顶花园、墙面绿化、观景阳台等形式。

2结束语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字: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 A

一、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内涵及我国发展现状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逐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为世人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内涵,布伦特兰夫人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此后,世界各国普遍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提出21世纪议程,该文件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行动指南。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期特举行94环球论坛作为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主题就确定为:城市与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严峻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我国建筑业正积极地探索如何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发展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环保建筑,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的青睐,并由学术观点发展成为政府和相关组织的行动目标。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发展可持续建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发展可持续性建筑业经济的必然性

我国的建筑行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并且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安装以及维修更新的物质生产部门。建筑业围绕建筑活动的全过程来开展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为物质生产领域各部门提供所需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各种设备的安装工作;为人民生活提供住宅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如各种生产与生活用房的建造、各种构筑物(铁路、公路、桥梁、水库);影剧院、运动场等的建造以及各种机器设备的安装;各种房屋、构筑物的维修更新和与建设对象有关的工程地质勘探及设计。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是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我国城乡建筑发展十分迅速,房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但是建筑业也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也是极其巨大的。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 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5619亿元,增长14. 2%;办公楼投资1378亿元,增长18. 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172亿元,增长24. 4%。如此巨大面积的建筑规模、强大的社会需求,但我国能源短缺,人均矿产资源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储量的1 /3,同时,我国目前还是耗能大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有些城市甚至高达50%。据统计, 2009年年能源消费总量31. 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 5%。其中煤炭消费量30. 2亿吨,增长9. 2%;原油消费量3. 8亿吨,增长7. 1%;天然气消费量887亿立方米,增长9. 1%;电力消费量36973亿kw /h,增长6. 2%。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高其平均值2倍。因此,发展可持续建筑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是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极其重要关键的环节。

三、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要想实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大、节能效果差、污染环境重的现状,从而更好地面对当前能源和资源日益短缺的局面,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因而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绿色建筑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建筑经济和国民经济更上一层楼的必经之路。

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建筑经济政策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绿色经济,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最基本步骤。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深入有效的调查研究,确定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案,在全社会进行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宣传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把“节能、节材、节地”的思想向全社会灌输,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系列宣传活动,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引起组织和各界人士对于“绿色化”建筑经济的重视和关注,将绿色经济的重要程度和紧迫度向人们传递,同时也使绿色建筑经济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与完成。

2.加快培训步伐

除了进行基本的宣传工作外,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加快培训步伐也是绿色建筑经济能够深入发展的重要部分。绿色经济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绿色理念的良好氛围,除了宣传,还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对于绿色建筑经济进行培训。作为“人才输出工厂”的高校,则应该充当最重要的角色。学校应该更加注重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培养,加大投资力度,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型建筑人才。政府同时也要加大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与帮助,不断完善高校中的基础设施及先进的设备。

3.大力健全政府补贴政策

政府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支柱,是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推动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等。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政府既能在精神上给予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又能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要想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而快地走下去,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经济工程浩大,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来自政府的资金补贴必不可少,因此政府对于享受补贴者的选择非常重要。绿色建筑产品的利益是长远而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通过政府对这些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进行资金补贴或者政策支持,将有利于其在市场上具有同等的竞争力,从而发展壮大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生产规模。对于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项目,政府除了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贴,税收的优惠也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步伐,对绿色建筑经济产业的区别对待,鼓励绿色经济产业开发,为绿色建筑经济产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帮助其快速稳健发展。

(二)建筑经济在施工技术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成本的降低。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其具有一定的优势,而降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成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找出绿色建筑外部效果发展的优势,才能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始终遵循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即尽可能地将绿色建筑的能耗降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排放物的处理,切实做好保护环境是工作,以此打造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终实现建筑质量和功能与节能减排的高度统一。二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意识到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引导和指导工作,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为投资商提供更多税费补贴,想法设法降低投资商前期资会的投人,使其觉得有利可图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而将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提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效果。

2.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成本的降低。一是从提高土地质量人手,这是因为绿色建筑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较高,通常绿色建筑对土地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日照效果、较强的自然通风能力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只有在这样地段上的土地才适合绿色建筑的建筑,而这就会降低绿色建筑投资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绿色建筑的经济效果,因此,从这方面来说,绿色建筑虽然对土地的质量要求高,但其所取得的成效也较大,因此通过提高土地质量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升。

二是稳操胜券,降低建设成本。绿色建筑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投资商的引导,对于确定的任何一项绿色建筑T程项目,必须采取正规的招投标方式进行,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先采取试点的方式,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在建设时,不仅要减少建设规模,还要借鉴发达国家有关绿色建筑的标准,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最大化的减少建设成本。

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与上升时期,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如何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坚定可持续发展的信念是建筑行业的首选。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

五、对未来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展望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因此我国应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进行调整,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未来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成为未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环保意识会不断提升,绿色建筑也会得到广大投资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参考文献:

[1]黄英强,肖亚光. 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解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5).

[2]陈慧娟. 浅谈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J]. 经营管理者,2010,(7).

[3]李泽坤. 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科技与企业,2012,(6).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生态建筑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Building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y Library Construction

Ye Haishan

Shanwei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ShanweiGuangdong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building environment by using all kinds of specific 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improving the level, and making the library do library service environment facilities in all aspects of the readers and can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Ecological Build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在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 (paola soleri)把生态学 (Ecolor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为“Arology”,首次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生态建筑亦称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其三个词的概念相同,只是从不同角度来描述,重点有所不同而已。目前国内外建筑界习称――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根据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及科学技术,科学的组织和安排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的关联,使其与环境形成有机的整体,并且适宜人类的栖居[1]。构建生态建筑应考虑各国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经济背景、社会环境、自然因素,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存在的多种物质因素,使物质与能源在建筑系统中有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弃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1 构建高校图书馆生态建筑环境的意义

1.1 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信息资源体系、信息设备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充满现代服务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建筑生态环境,一方面它因具有服务理念和人文精神核心的吸引力而具有相对稳定性,能同化外来的因素;另一方面此精神内核又是充满活力的,其智力因素上有不断创新的特性和能力,不仅能不断改造更新硬性条件,而且能不断地改革、调整落后的观念和制度,拓展服务领域和项目,不断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知识、信息需求,甚至走到人们需求的前头。

1.2 促进读者的精神升华和心理调节作用

通过适当的空间尺度、宜人的环境色调、柔和的灯光、高雅的装饰品与绿化布置,给读者安全、宁静而又亲切的感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图书馆服务环境的设计和营造中,调动一切对于视觉有利的因素来烘托这种气氛,更可达到对读者感染、激励并产生动力的作用。优美的服务环境会对读者心理起到调节作用。不论是阅览室或书库,当读者置身于浩瀚的文献之中,宽大明亮的窗户为读者提供了书本之外的直接与大自然相连的环境;蓝天、白云、树丛带给读者片刻的休息,也能调节读者的心理。

1.3 形成个性化服务品牌,使高校图书馆走向世界

打造高校图书馆生态建筑环境,凭借与世界先进水平一致的信息技术设备和高层次优质的信息服务水准,我们就能将独具特色的信息资源推向世界,同时我们也能更好及时地传递、接纳、利用世界的先进技术和信息。总之充满先进服务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图书馆生态建筑环境是生机勃勃而不甘沉沦的,它总是要不停地开拓、创新,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和项目,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个性化服务品牌。有了个性化服务品牌便有了竞争力,便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

1.4 营造氛围培养读者良好的环保习惯,提高读者的环保意识

图书馆在保存文化、借阅服务、提供咨询、教育大众等功能实现与读者和谐相处。通过完善高校图书馆生态服务环境,能营造更多环保思想教育的氛围和措施加强读者教育,使读者在图书馆耳闻目睹中接受许多环保知识教育,提高读者环保的意识,培养读者的探求精神、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管理意识、全球意识以及对人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心。

2 高校图书馆生态建筑环境的构建策略

要为人们提供清洁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倡导自然、健康、低耗能、无污染的功能是图书馆重要的追求目标。这样做不仅令人们享受到生态图书馆带来的美好体会、减少了图书馆自身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负担,同时作为公共文化的代表向人们长久地宣扬着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意义深远。以下从二方面对高校图书馆生态建筑环境的建设策略予以探讨。.

2.1 馆舍环境绿化、美化的建设策略

居于高校图书馆是大量读者的聚集地,很容易造成馆内环境的污染。因此,图书馆要为馆员及读者提供一个自然、温馨、健康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1 合理选址,建造宜人的馆舍

图书馆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志,体现了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内涵。图书馆选址的一般原则: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环境安静;适宜的自然环境及地质条件;留有扩建余地。

高校图书馆要求馆舍位置的选择应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标准,而且图书馆建筑与自然文化景致应协调一致,通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一体化,把建筑视为一种抽象的自然,唤起人与自然共存渴望,并把它变为现实,使读者充分享受图书馆外部环境具有大自然韵味的乐趣。馆舍位置的选择还要顾及很多问题,如拆迁费用、工程难度、城市发展规划、与读者群的距离,周边区域无工业废气及各类粉尘污染源,周围无农贸市场、大型停车场、歌舞娱乐场所等噪音污染源;既要突出图书馆文化事业的中心地位,又要考虑远离商业闹区,提供相对安静的阅览环境。

2.1.2 精心营造幽静、温馨的馆舍环境

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减轻热岛效应,改善室内微气候,而且还能净化空气,降低噪声,减少尘埃和细菌,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把图书馆绿化与建筑设计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既美化环境,增添图书馆建筑的艺术魅力,又调节生态,可让读者在鸟语花香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在图书馆周围合理布局,种植一些喜阳、喜阴,且不少于馆区全面积的30%的不同季节的植物,这样可以起到吸收噪声、降低粉尘、防范风沙、美化环境、清新空气和调节湿度的作用;在图书馆屋顶栽种小乔木、灌木和花草;室内中庭、玻璃南庭内的绿化调节并改善着室内微气候。室外建筑场地实行乔、灌木和花草复层绿化,改善场地的生态环境。

馆内环境氛围的营造应以素、雅、美为主基调,在馆入口处、咨询台、连廊、流通书区、自习报告厅、会议室、工作区及主通道旁摆放花卉盆景,墙上悬挂一些名人字画,在大厅立一些名人雕塑,配上大型山水哂等,使馆内环境幽雅,生机盎然,不仅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还能舒缓心境、解除疲劳、提高效率,让读者在图书馆感受到一定的自然氛围和文化品位[3]。在营造出的这些生态环境中,再点缀性地设置一些假山、喷泉、休闲石桌、石凳、休闲走廊等,创造出一个人际交往的空间,更能体现图书馆人性化的设计。

2.1.3 营造温馨、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图书馆建筑的绿色生态原则不仅仅是绿色建筑在自然科学领域技术层面上的绿色,而且还体现在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拓展上。图书馆建筑往往是一座城市或一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具有浓郁人文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基地,提供一个健康、明朗,具有整体感、秩序感的建筑环境和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有时代精神的建筑形象是建筑师必须考虑的问题。独特的建筑风格,人性化的学习环境,雅致、宁静的学习氛围,这一切都应在建筑设计及整体装修中体现出来。

建造馆舍选用注有环保标志的室内装修材料,以减少室内空气的污染程度。馆舍的装修材料及办公电器设备等应使用绿色环保无污染材料,是保证图书馆环境健康舒适的前提。如无毒涂料、抗菌涂料、生态建筑涂料、胶装饰材料等,尽可能使用原木材料、软木合板,而不用刨花板、硬木胶合板和强度纤维板等,以减少室内甲醛散发量和挥发性有机物进入室内。

适当调整室内布置。图书馆常用的阅览桌椅、书架等均要考虑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以免读者长时间使用导致疲劳和不适。以书架为例,20世纪80年代后购置的书架多是7层钢构架,对中国人体形来说就不合适,最上层书拿不到,最下层则须下蹲才能看见。注重人性化设计的开架阅览区应配置 4―5层的木质书架,方便读者选择书籍。日本图书馆建筑专家尝试根据人的视野原理,将开架书阅览室的书架设计成梯田式,使人在其中有一种开阔感,而没有那种在书架间找书的压抑感。

采取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自然的光能表现空间,让环境产生生气,给心灵以安慰的一种非凡要素,因而我们应在高校图书馆建筑的阅览空间中注入自然的光线,让阅览变得更轻松、更自在。图书馆内部应尽可能地采取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这样既可以减少因人群密集带来的空气污染,又可以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当然在馆内人群聚集的地方,有必要可安装排风扇或空气净化器,把室内污浊空气排到室外,使室内始终保持空气流通顺畅,气流清新宜人,减少病菌的滋生与传播,从而使读者保持头脑清醒,提高阅读和学习效率。

减少“声污染”。图书馆声污染源主要来自馆外和馆内两方面。馆外声污染来自附近的商场、工厂、车辆和行人的往来,图书馆应注意交通噪音对读者的影响,对于面向街道的一侧建筑应采用一定的封闭措施,减少噪音的侵入。在传统图书馆内部,书架与阅览桌一般都采用大面积列阵的对称布置,人们往来于阅览桌与书架间,人为的互相干扰产生噪声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而电器设备所产生的噪音则破坏了图书馆室内宁静的环境。为避免和排除图书馆室内噪声,书架和阅览桌椅应采用不规则小区域布局模式,减少读者之间的相互干扰。

注重色彩心理效应。高校图书馆色彩不能过于繁杂,形成色彩污染;但色彩过于单一,又会使读者因环境色彩单调而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高校图书馆的外部色彩应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色调相协调[4]。图书馆内的色彩建设可以通过家俱的颜色样式以及植物的种类来实现:基础科学类型借阅室内的家俱可与自修室内家俱颜色、样式相同,这样即可以尽量达到高校图书馆内所要求的整齐划一的统一美;科学技术类型借阅室内可选用能彰显现代化科技气息的颜色社会科学类借阅室则选用凝聚中国风格的家俱,各个图书馆可根据自己馆内的特色资源来确定特色阅览室内家俱的类型和颜色,这样就可兼顾统一之外的变化美。

加大图书馆室内有效空间高度。图书馆室内高度不足,一会因有害气体浓度大而影响身体健康,二会加重噪声污染,破坏安静的读书环境。通常图书馆人流多,二氧化碳浓度远高于住宅。如果高度不够,在炎热的夏季,即便把风扇开到最大,乍进室内,书的味道与人的味道交织,非常难闻;同时,女同学高跟鞋声,读者活动桌椅的声音,都因高度不够,声音未得到衰减便由顶板反射回来,增加了噪声强度,形成噪声污染,有碍阅览室的使用。因此,图书馆大空间用房,室内净高不应低于3.5米。

2.2 馆舍节能减排、能源利用的建设策略

随着环境恶化和能源日益不足,我们需要一种对自然既非掠夺又不是过度保护的态度,一种对有限资源加以理性运用,将可得到的能源加以优化利用的态度,立足于“绿色生态”的环保意识,以达到节约能源与资源的目的。图书馆作为一个人流量和能耗非常大的建筑,若在建筑设计时采用节能环保方案,会产生突出的节能效果。

2.2.1 馆舍采光照明、空气净化的建设策略

采光照明、空气净化的生态策略在高校图书馆建筑中主要体现在:第一,照明灯光应绿色环保节能。制定科学合理的亮度标准,采用高效、长寿、节能、环保的光源和灯具。为读者提供光照均匀、亮度适宜的舒适、宁静的视觉环境。 第二,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巧妙的采光设计能够使更多的自然日光照射到室内,不仅充分节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创造健康的图书馆阅读环境,而且可以杀死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维护人体健康,提高人体免疫机能。要达到这一目的既可以通过在阅览空间内部按自然光线合理的路径精心设计中庭、采光廊,甚至光导管等最大限度地接纳自然光线。第三,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净化空气。利用自然风把室内污浊空气排到室外,使室内始终保持空气流通顺畅,气流清新宜人,减少病菌的滋生与传播,节约能源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2.2.2 馆舍充分利用能源节能的建设策略

高校图书馆应重视生态对建筑的影响,尽可能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馆舍利用清洁能源节能的生态策略在生态图书馆建筑中主要体现在:

照明用电与取暖加热上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具有清洁安全、无噪声、无需开采和运输的优点,它因迎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的理念而成为建筑中能量系统的灵魂和动力。太阳能在生态图书馆建筑中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①太阳热能应用系统,用太阳辐射加热水,已提供图书馆生产热水、取暖及制冷;②太阳能光电系统,将太阳辐射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图书馆提供清洁的能源。

安装地下水循环气温调节系统,利用水能控制室内温度。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利用地下风道对于新鲜空气进行预冷预热处理。图书馆地下设置了两条45米长、一条80米长的地道,埋深2米以下,抽取地面新风后,通过地道进行预冷预热处理,降低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能耗。

利用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达到隔热降温、保温节能的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柯布西耶就提出了著名的“阳伞原则”。其设计是用V形的巨大顶棚罩住了建筑的主体,前后檐翘起,既可遮阳,又不阻断穿堂风。建筑外墙保温隔热技术主要是图书馆所有的外墙都加了保温层,所有的外窗都采用中空玻璃,必要时加贴防晒膜,从而达到保温或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

安装热回收装置,充分利用风能。房间排风中所含的能量十分可观,如果在图书馆建筑中加入回收利用的节能装置将形成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热回收装置在许多空调系统工程中被应用,普通空调在运行时要排走室内的空气,同时又要对新风进行处理,这些都要消耗能量。如果让新风与排风在装置中显热或全热交换,可以从排出空气中回收55%以上的热量和冷气,可以降低机组负荷,从而达到节能效果[5]。

2.2.3 馆舍利用可持续建筑材料与设备节能的建设策略

充分利用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大量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为馆舍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利用可持续建筑材料与设备节能的生态策略在生态图书馆建筑中主要体现在:

建造馆舍尽可能使用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的可持续建筑材料,节能效果会很明显。可持续建筑材料包括:低能耗建筑材料、可回收再利用或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当地或所在地区特有的或盛产的材料(减少因运输带来的能源消耗)、耐久性材料、环保健康的新材料。

建筑配备用电设施时,应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器设备。采用高效节能的灯用电器附件;采用传输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电能损耗低、安全的配线器材;采用各种照明节能的控制设备或器件都对节能会产生正面影响。灯具附件尽量选用节能效果显著的电子镇流器[5]。

多利用特殊功能玻璃采光吸能和隔音,以达到节能降噪的作用。新的建筑功能玻璃在实现建筑节能、防火、装饰、健康等绿色生态功能方面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另外,图书馆建筑设计应周密考虑隔声降噪措施,在建筑物内设置足够的吸声材料,都能够显著降低噪声污染,营造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

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与回收,节约水资源。广泛采用节水系统、器具和设备,如空调冷却水采用循环水处理系统,卫生间采用低水量冲洗便器、感应出水龙头或缓闭冲洗阀等,提倡使用免冲厕技术,采用节水景观和绿化浇灌设计[6]。生态图书馆对水资源的利用与回收主要在于收集雨水以获得生活用水,按照高质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分别提供生活用水、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等,梯级处理回用。

3 结束语

把握好高校图书馆生态环境的建设,遵循绿色环保、高效节能、健康实用的原则,对于完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设计至关重要。按照贝聿铭先生所说的建筑的责任,图书馆的责任就是创造一种环境,更多的关注读者,让所有的人能够在里面尽情的享受知识的甘露。把读者、书和环境完美地协调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的图书馆才能正如博尔赫斯所赞美的那样“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摸样”。

参考文献:

[1] 石同生. 生态图书馆理论与实践[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4):8-10 .

[2] 褚江玲. 论打造图书馆服务环境的战略意义 [J]. 现代情报,2002(6):30-32 .

[3] 王江. 论高校图书馆的生态构建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J], 2009,19(20):19-21 .

[4] 师宏睿. 绿色生态图书馆建筑探析 [J]. 学术探讨・工作研究,2009(11):12-13 .

[5] 张曼. 生态图书馆建筑及节能探讨 [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7(17):109 .

[6] 鲁黎明. 绿色生态图书馆建筑的技术实现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82-84 .

[7] 叶海汕. 生态图书馆的构建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2011 .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 BIM 工厂化BIM-FC 预制加工

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 A

1975年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arles Eastman、Jerry Laiserin教授创建了BIM理念至今,BIM技术的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2005年Jerry Laiserin再次建议强调了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个表述系统、业务流程,在一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它保持着多维的、数据丰富的“视图”;用来支持沟通(数据共享)、协调(运用共享的数据)、模拟(应用数据来预测)和优化(应用反馈来改进设计、文件和成果)。

1993年佛罗里达大学的Kibert博士等人提出了Sustainable Construction,通常被译为“可持续建设”。现在其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建筑活动”和“建筑业”的范围。从建筑全生命周期来看,可持续建筑亦包括了对建筑物构筑物的运营管理。可持续建设的七项原则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最少的资源消耗和废弃;

2)最大限度的资源再利用;

3)可恢复和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4)保护自然环境;

5)建立健康、无害的环境;

6)保证经济性;

7)追求建筑环境质量。

在整个建设系统中,传统建筑业是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其已经不适用现在的社会生产。现在BIM技术的发展、应用、效益逐步显现,据研究“工厂化可持续建筑”的优势体现在抗震、节能、净化、耐久、节材、可循环建材、无扬尘污水垃圾施工等方面。包括外墙厚保温、多层玻璃窗、窗外遮阳、新风热回收、LED灯等设施,都是在工厂制造完成的,最后只需运至施工现场进行吊装。

结合BIM技术,互联网的思维,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其主要标志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其中基于BIM的工厂化预制加工技术是保证建筑机电工程产品质量、提高施工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其中,工厂化预制加工技术是保证建筑机电工程产品质量、提高施工生产效率的有效方法。如图1工厂内进行管道及管道附件的组合拼装效果。

图1 工厂化预制拼装管道

我们将BIM技术应用于机电管线的工厂化预制加工领域,通过在北京英特宜家、武汉英特宜家两个项目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图2 北京英特宜家与武汉英特宜家效果图

两个项目的工厂化预制加工依托于我司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基于BIM的建筑工厂化管理系统”(以下简称BIM-FC),BIM-FC系统是基于我们前期研发的“基于BIM的机电设备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以下简称BIM-FIM),通过BIM-FIM系统的研发,解决了BIM-FC系统研发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两个系统应用于同一BIM图形及数据编辑平台,其中,二维码和移动设备端(即智能手机)的应用是扩展BIM应用的关键技术。

该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在机电管线预制加工中的以下问题:

1)将深化设计与预制加工的有效结合;做到深化设计与预制加工同步有序进行;

2)实现了设计、加工、仓储、现场安装的协同工作;

3)通过系统预先设置的计算程序,保证了构件的加工精度;

4)采用自动生成管道构件分解与人工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加工图绘制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保证了工作效率;有效地控制了错误率。

5)自主研发的支架设计程序,实现了联合支架的半自动设计与自动化加工料单的输出;

6)本系统还包括了预制管组的设计与加工构件清单的自动分类输出;

7)通过协同工作平台和二维码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加工、仓储与物流的有序、高效;同时,也为现场安装提供了有效地支持。

图3 BIM-FIM系统架构

图4 BIM-FIM关键技术

预制加工涉及到管线深化设计、任务单下达与传递、预制构件图绘制、加工清单编制、进度控制、仓储物流、现场安装等多工序间,以及机电各个专业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协同工作平台是有效组织多岗位合作的必然选择。

图5 基于BIM的工厂化管理系统

BIM数据库平台是各岗位协同工作的核心平台,协作各方的数据业务交换以及业务流程的流转都通过bim数据库完成。各岗位间的业务板块划分及数据交换关系如图所示,例如深化设计部,需要完成机电管线的深化设计和支架设计并将设计成果加载于BIM数据库平台,在工长下达区块施工任务后,预制加工图设计人员,从平台中提取BIM图形文件,采用BIM-FC系统完成构件分解及装配设计,输出需加工的构件清单及加工详图。加工人员在加工完成后,和构件编码打印二维码,粘贴于构件,并输入已完成构件的信息列表,在构件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通过读取二维码计入BIM-FC提供,读取构件的详细信息,如构件在BIM中的三维坐标信息、构件分段机装配图、构件的安装形式信息等,通过协同工作平台,就能有效地保证从深化设计到现场安装整个过程的高效和有序。

BIM-FC系统主要支持三种工作模式:

1)从完成深化设计综合机电BIM中选择某一个系统,将任务区块内的管线转化为预制加工构件料表。

图6 单一系统管线

2)采用自动生成与人工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单一系统管线或综合管线支架设计并输出加工料表。

图7 预制加工

3)在BIM模型中划分管组,完成管组加工装配图设计并输出加工料表。

图8 综合管组

以下介绍这三种工作模式下,BIM-FC系统的工作情况。

工作模式一:单一系统管线的应用

1、在BIM-FIM中,根据任务,从BIM中截取一个综合管廊的三维模型,其中包括了水、电、风等多个系统的管线;

2、选择工作对象,如消防水管,隐藏掉其它部分,如桥架和风管;

3、根据加工要求,将需要与直管段加工成一个构件的弯头或三通与直管段关联;

4、保存数据,进入到深化设计子系统(即BIM-FC系统),选择管道划分功能;

5、三维的水管在深化设计子系统中变成了二维图形,取消勾选“显示底图”,只显示直管道;

6、设置管道划分的间距,如3m,选择管道连接形式,如“柔性卡箍连接”,然后点击自动划分,所有的直管道都按照3m一段进行划分,管道的实际加工长度,将按柔性卡箍连接的要求来确定为2995毫米。

7、自动划分完后,点击快速编辑,可以选中不符合要求的划分,点击del键进行快速删除;

8、也可以选中某根直管道,右键进行编辑,在管道编辑对话框中可以添加、删除连接件、更改连接件的位置、调整连接件的类型;

9、管道划分完成后进行导出料表的操作,导出后的文件夹包括“管道划分”和“管道划分QrCode二维码”两个文件夹;

10、查看导出的平面图、二维码以及加工料表,加工班组将以此为依据加工构件;

11、返回到三维状态下,选中指定的水管,查看管道划分的情况,可以看到在平面状态下进行管道的划分反映到三维状态中;

12、查看管道的属性,可以看到管道划分的数据已经集成到了BIM数据库中了,并且作为管道的附加属性和管道关联起来了,已经输出加工清单的管道,通过颜色做出直观的标记。

13、构件在加工、仓储、物流、安装时的不同状态,也会在扫描二维码后,作为管道的附加属性与管道相关联。

二、支架预制加工

1、打开BIM,查看综合管廊的三维模型;

2、选中需实施综合管架设计的管道和桥架,查看构件组,可以看到管道的预制分解已经完成;

3、进入到深化设计子系统,选择支架拼装功能;

4、选中刚才在三维模型中查看的那四根管道,设置支架的间距为4m,然后单击自动划分;

5、划分好支架位置后,选中图中的三个支架进行批量拼装;

6、选中两根管道,依据内置的计算程序,匹配管夹和横梁;

7、选中两根桥架,匹配横梁;

8、调整水管横梁两侧的管道立柱间隔,使得水管的立柱和桥架的立柱进行融合变成一根立柱;

9、右侧的属性面板可以调整横梁的型号等多个参数;

10、调整管夹的底座高度;

11、也可以更改或添加一根丝杆,或更改丝杆的型号;

12、保存更改,退出支架拼装界面;

13、将刚才拼装好的支架导出,导出完成后,支架的颜色变成绿色,标识为支架已经拼装完成。

14、返回到三维状态,选中最初的那四根管道,查看构件组,可以看到拼装好的支架已经反映到三维视图中。

15、最后导出支架设计平面图、与构件加工料表。

三、综合管组加工

1、综合管组是将管线集中区域的各系统管线加工成一个管组,运送至施工现场后,整体吊装安装;

2、选取计划采用综合管组加工的管廊;选取加入管组加工的管线,隐去其它的管线;

3、转入BIM-FC子系统,选择切分管组长度,在平面状态下切分管组;

4、系统中以下的操作步骤与单根管线相同;

5、完成综合支架设计;

6、导出各系统管道和支架加工料表;

7、加工料表分为支架料表和三个管道系统的加工料表。

图9 综合管组工厂生产-吊装

根据加工构件料表的编码可以生产和打印与该构件管理的二维码,二维码可以粘贴在单一构件、组合构件,或者预制综合管组上,在构件加工完成后的各个环节,通过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记录构件流转状态,也可以直接读取构件相关的属性信息,也可以通过地址编码,进入BIM-FIM系统,读取更多地相关信息。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保证物流的有序状态,减少收发环节的错误率。

图10 料单与二维码

例如在安装环节,我们可以通过二维码,在智能手机上,直观读取该构件应安装的楼层和具置,调阅加工装配图、综合管线图和系统平面图,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为现场安装工人,提供足够的安装信息。

图11 手机扫描二维码并调取程序读取图纸-1

图12 手机扫描二维码并调取程序读取信息-2

为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简化工作流程,配合本系统升级施工工艺,引入更契合工厂化施工的加工设备,以更好的契合预制加工需求,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减少加工废料,提高构件品质。

图15 BIM深化

同时,我们将围绕可持续建设、绿色施工这一主题,在减少现场建筑废料、垃圾分类处理;减少现场因施工带来的声光电的污染等环节深化课题研究。

图16 工厂化与绿色节能的展望

结束语:利用BIM技术,指导辅助机电预制加工是可行的。设计过程建立精细的BIM模型更有利于后期加工、安装。基于BIM的工厂化管理系统在此方面做了较好的探索研究,但在整个建筑行业环境内,BIM-FC系统仍需要继续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成磊. 国内外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J]. 铁道标准设计, 1979(02):11.

[2]周为民. 实现管道工厂化预制 提高施工管理水平[J]. 施工技术, 2001, 6: 011.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范文第6篇

Abstract: Energy-saving building area is the important topic which needs implementing and developing currently and in the future. It discusses the general and common building energy-saving concepts,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关键词:建筑节能;能源;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energy-saving building;ener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K0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39-02

0引言

众所周知,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的紧张,将严重阻碍人们未来的正常生活、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现代文明将付诸东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人们都在想尽办法发展节能技术,作为人们基本日常生活“吃穿住用行”的一部分,客观形势要求建筑领域的节能技术也要迅速发展。所以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建筑节能科技都得到了巨大发展。

1建筑节能概念

建筑节能是指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其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动,现在普遍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内涵包括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和施工验收规程,合理设计建筑结构,采用低能耗建筑材料,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风系统的运行效率,加以不降低居住质量和舒适度为基础,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能源消耗。

当下,绿色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建筑节能领域也是如此,“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等层出不穷。我们亟需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节能标准,对一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和环保建筑等进行规范,此项工作,有些国家已经在做了,并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但是仅仅如此而以,世界范围内还缺乏统一的节能建筑标准。本文将对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广泛定义概括如下:绿色建筑师这样的一种概念。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和施工验收规程,合理设计建筑结构,采用低能耗建筑材料,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排水和通风系统的运行效率,加以不降低居住质量和舒适度为基础,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能源消耗。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来达到尽可能的居住、办公的舒适,并产生最少的垃圾和废弃物,以保护地球的环境。

生态建筑与上文中提到的绿色建筑不同,这种建筑侧重的是利用当地可取的各种可再生资源,并且以环境和地形为基础来进行建筑施工,考虑到比如地势、气候、阳光、空气、水流,使之符合人类居住,不但要对人类的健康和未来发展有利,同时也不能对当地的生态体系产生任何破坏性的影响。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物、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内容,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这样的理念就是不断地大幅度地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和谐,且有利于人类的健康。其目的在于净减少能耗、力节约用水、有意减少污染、行动保护环境、和谐保护生态、全面保护健康、全力提高生产力,有益于子孙后代,利在千秋。

无论是绿色建筑、生态建筑还是可持续建筑都是以人为本,营造一个满足人类居住的环境,强调健康舒适。极终目标也是节约能源,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发展建筑节能是一项战略性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丰富,目前还很难给予科学界定,需要我们不断补充与完善。

2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

2.1 建筑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能源,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命脉,人类社会总是随着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没有能源,人类目前的社会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会停滞,显然,这种不平衡的态势将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节约能源,尤其人类甚至有可能会走向灭亡,所以需要我们大幅度的降低能源的损耗,建筑节能也是如此。我国近几年平均每年新建建筑面积400亿,符合标准的节能建筑不到1%,绝大多数为高能耗建筑,所以我国更需要大力的发展节能建筑。节能建筑的造价要高于普通建筑,但投入少、产出多,从长远看是利大于弊。我们可以相信,大量的节能新建筑拔地而起,加上对既有建筑的大规模节能改造,必将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必将撬动一大批新型建材和节能技术的发展,推动整个建筑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

2.2 建筑节能是减轻大气污染和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的需要。我国北方冬季建筑采暖的能源以煤炭为主,电力为辅。据统计,我国冬季采暖煤每年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烟尘,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给大气、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因此,建筑能耗的降低,建筑节能的实施是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途径。

2.3 建筑节能是实现“四节二环保”的需要所谓“四节”,即节能、节地、节材、节水,“二环保”其一对建筑外部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大自然最低的污染,甚至是零污染,其二对居室环境保护,确保人的健康。统计资料表明,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又正处在房地产的繁荣期,新建筑和已有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要不断消耗大量能源;所以,在建筑业尽快全面地实现“四节二环保”即是时代赋予建筑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内容之一。

2.4 建筑节能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在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左右,主要是煤烟型污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结构的不合理不科学、生产和生活用能日益增加,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急剧增加,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煤烟型大气污染,以灰尘和酸雨的危害最大。其中大气污染指标,如悬浮颗粒、浮尘、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南方城市远远低于于北方城市。上述污染物是许多疾病的致病根源之一,对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所以,实施建筑节能是保护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3建筑节能的现状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经过20年的艰苦探索与努力,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已取得多方面的进展。一是建筑节能组织管理的不断规范化,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二是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的建立;三是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不断升级,制定了一批建筑节能及其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四是初步建立起一支懂建筑节能管理和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五是建筑节能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居世界前列的技术;六是建筑节能相关产品得到开发和推广应用,建筑节能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门类丰富、整体配套、先进适用的建筑节能产品体系;七是我国与美国、日本、英国、印度、欧盟、欧佩克等建立了能源双边对话机制。今后,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互补性,积极开展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我国社会建筑节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有许多潜在的不适应之处。一是人们普遍对建筑节能紧迫感和重要性认识不够,观念上没有深入人心,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重视不够,未能将建筑节能工作提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以及转变城乡建设差距的高度来认识,致使全国各地区建筑节能工作发展极不平衡,甚至出现倒退;二是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大,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三是现有的管理体制,尤其是行政监管体系不健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四是建筑节能的投入过少,参与度不高,研发缓慢,许多节能关键技术没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五是建筑节能的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不衔接,与建筑节能工作发展不能同步进行。建筑节能2010计划目的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针,建筑节能工作要实施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用能率,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轻大气环境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建筑热舒适条件,促进城乡建设、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搞好建筑节能工作要从源头抓起,建筑节能标谁化工作必须与国际接轨,不断推进建筑节能。由于各方面的种种原因,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发展,自1986年我国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行业标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颁布施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2005年7月l日,《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正式实施,至此,我国已颁布并实施了适应不同气候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适用于全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另有新的节能标准尚在编制中,逐渐完善。

4建筑节能的前瞻

建筑节能是关系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是2l世纪全球建筑领域技术发展的趋势所在。建筑节能重要性共识的达成,必将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领域全新技术、全新方法、全新材料、全新理念的深入研究,并使其渗透到建筑节能方方面面。

在政策与指导层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时,应当首要考虑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对城镇布局、基础设施配置的影响等进行认真严肃细致研究、论证,定性,同时,应积极鼓励引导民用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用能、设备及相应的施工工艺、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当依据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和当地具体环境进行严格周密的设计,确保建筑节能设计质量。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对节能设计的内容进行重点审查,凡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应给予否定,定为不合格施工图,命其修改。新建民用建筑应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要求;改、扩建工程应对原建筑进行应有及时的节能改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考虑建筑物的用途,改造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投入收益评估进行科学论证。

建筑节能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切实加强。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尤其现在,更重要的是强调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和意识的能动性,意识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因此,大力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树立节能意识,普及建筑节能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广泛宣传节能建筑的优越性,尤其是在经济消费方面的节约,让民众了解建筑节能给全社会和群众个人带来的直接现实利益。有目标有步骤地启动和培育节能建筑的市场,促进建筑节能产品和节能建筑降低成本,形成建筑节能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良性循环互动,使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建筑节能工作当中去。要全面开展全社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突出宣传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倡导自然和谐的生活、合理消费的社会价值观念。坚持政府牵头、领导带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增强全民族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2008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向首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颁发了证书,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工程等6个项目获得了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第一批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标志着由政府部门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正式启动,结束了我国依赖国外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评价的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紧跟时代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有利于提高建筑节能评价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提高建筑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也正因此,人们完全有理由对建筑节能的前景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陈硕,黄宁海.建筑节能的设计技术、发展探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8).

[2]张学英,赵小强.论建筑节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5).

[3]高文满.浅论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J].现代农村科技,2009,(15).

[4]王维昌.建筑节能的现状、对策和意义[J].科技资讯,2008,(04).

[5]杨运才,林阳.建筑节能的意义及影响[J].黑龙江纺织,2008,(1).

[6]魏海林.关于建筑节能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8,(06).

[7]毛继东.浅谈建筑节能[J].陕西建筑,2008,(12).

[8]张昌叙.谈建筑节能[J].陕西建筑,2006,(06).

[9]蒙晓哲,周红涛.建筑节能现状分析及思考[J].陕西综合经济,2007(04).

[10]涂逢祥.什么是建筑节能[J].北京节能,1992,(02).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地域性;结合

一、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内涵

绿色建筑理念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各项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建筑的产生,是人们对目前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反思。自然条件恶化,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绿色建筑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节约能源资源,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回归自然。绿色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全球建筑业发展的新方向。2006年,我国出台了绿色建筑的三星认证,大大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技术隶属技术学研究的范畴,是建立在传统建筑技术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重新审视传统建筑技术,对传统建筑技术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建筑技术体系。布赖恩在《可持续建筑》中曾表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一项重要原则,即尊重和理解乡土建筑的风格和结构,以当地传统工艺和能源供应为基础,主张向过去学习。因此,绿色建筑技术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对自然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以循环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减少资源的浪费现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建筑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自然环境部分、人类建筑部分和社会经济部分。其中,自然环境部分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指自然环境对绿色建筑的影响。人类建筑部分主要包括国家为规范建筑业的运行秩序而制定的法规和程序,由此形成一定的人工环境。社会经济部分指的是由人类的活动而形成的社会水平、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反映了绿色建筑的综合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二、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

绿色建筑技术最重要的内容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绿色建筑技术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联系。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地域环境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影响

绿色建筑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其产生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如何快速接受新技术,关键在于该技术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经济性成为绿色建筑技术首要考虑的问题。绿色建筑技术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仅能减少工程造价,还能形成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丰富了建筑文化的内涵。由于受到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传统建筑的地域色彩鲜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文化的继承性特点赋予了建筑的地域性特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建筑文化的趋同性日益明显,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及继承性受到很大的挑战。绿色建筑技术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强调建筑文化的地方性特色,继承建筑文化的脉搏,增强建筑文化的认知感和归属感。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建筑与城市环境结合,鼓励公众参与到建筑设计中,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促进建筑技术的多样化发展。

(二)柯里亚的地域建筑理论

由绿色建筑的内涵可以知道,绿色建筑并非单纯的高新技术的产物,还应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环境有益的材料,因此适用范围比较广阔,在城市、郊区都能够实现,从而为人类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印度建筑大师柯里亚对地域建筑理论的认识比较深入,在柯里亚看来,建筑设计应当重视象征性和概念性,在熟悉当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柯里亚从印度的气候条件出发,得出印度建筑应具有较好的通风和隔热的性能,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特别注意,在房间和庭院的巧妙组合中,保证建筑的良好通风性能。柯里亚最著名的建筑理念是“管式住宅”理论,将烟囱的拔风原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将建筑设计剖面分成夏季式、冬季式两种,夏季式应以减少太阳辐射为条件,以正三角形剖面为建筑设计形式,减小开口;冬季式则以倒三角形剖面,以获得日照。柯里亚建筑设计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砖和地方砂石,这些与印度的气候条件相呼应,且大大降低了建筑施工造价,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效能。

柯里亚的地域建筑理念是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上,对地方材料和建筑技术进行充分运用,而非盲目推崇西方建筑文化的高技术特征。柯里亚的地层建造模式,虽与当前建筑物高层化和多层化趋势不相符合,但对当地气候和低工程造价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以柯里亚为代表的新地域主义建筑文化逐渐形成,将传统建筑技术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对绿色建筑技术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因此,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不仅是当前建筑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于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的形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三、绿色建筑技术的地域性结合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建筑文化也各具特色、纷繁复杂。有黄土高原的窑洞,福建客家的土楼,云南歇山式竹楼,西北草原的蒙古包,展示出我国建筑文化的地域多样性。在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适合不同地域特色的先进技术传播下去,这就需要对不同地域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地方文化和传统、建设资金及可供利用的建筑资源和材料等进行分析,抓住不同地域建筑文化的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材料,尊重不同民族的和生产生活习惯,促进我国建筑文化的多样性。

以柯里亚的地域建筑理论而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内容:应从我国建筑技术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我国地域建筑技术的升级换代,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结合起来,尊重传统,在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自然、建筑、人的有机统一,形成具有我国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云南地域性建筑为例,云南地区属于热带季风季候,降雨量大,因此建筑物一般为“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尤其是在大理古城,“人”字型屋顶展示了一种古典的整体美。同时,云南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建筑风格也存在很大差异。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哈尼族的蘑菇房,壮族杆栏式建筑,傣族的竹楼,彝族的土掌房,老昆明的“一颗印”式,以及大量皇室古建筑的存在,都展示了云南的地域性建筑特点。

结束语:

绿色建筑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结合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材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应在传统建筑技术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地实际,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形成独具魅力、多姿多彩的建筑文化。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建筑的发展要求。柯里亚地域建筑理论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地形复杂,各民族的团结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结合起来,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焕宇.浅谈绿色建筑技术与地域性的结合[J].山西建筑,2008,34(10):34-35.

[2]尹杨.四川地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吴杰.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方向[J].硅谷,2010,(23):13,17..

[4]曹宇 .探讨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解析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6).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范文第8篇

关键词:集装箱;可持续发展;建筑;

1. 背景介绍

着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的过剩增长、城市可用土地的不断减少、城市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员流动的加大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等因素,冲击着人类现有的生存方式,使得人类一直在思考与寻找新型的居住与办公空间模式。此外,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城市里碳排放量的60%来源于建筑在提倡利用创新技术与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低碳、节能成为了建筑领域的关键词。在探索如何实现建筑低碳、节能的过程中,以可回收钢材为主材的集装箱改造而来的建筑成为了国外低碳建筑领域的生力军,成为了建筑界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

集装箱房屋,是一种时尚趋势和建筑系统的撞击,可以搬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随时随地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和舒适的生活。通过太阳能光伏板供给室内用电,太阳能热水器供热,供水,室内淋浴,净化污水处理系统排出的水,以便再次使用。根据人员数量的不同,可生产不同规格的集装箱房。

2. 集装箱建筑

2.1建筑特点

集装箱的优点有能长期的反复使用,具有足够的强度;可以进行快速的装卸;容积很大,相对来说所装的货物很多,节省大量的空间;还具有很强的防火防水防腐蚀,抗震抗变形的能力。所以集装箱相对来说就含有一下的优点:

(1) 有很高的工业化标准.

所以说其模块化的特点就适应了标准化设计的需求,减少制作的工序,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2) 循环利用的资源:由于集装箱的成本普遍要比建筑的成本低,所以在经济性发面也有巨大的优势;另一方面的循环利用,将废弃的集装箱回收利用,既可以不产生更多的建筑废弃物,还可以不污染环境,充分利用资源。

(3) 施工简便,所需时间较少,拆装和迁移都比较方便:集装箱房屋的安装就像是搭积木,可以通过刚体的联结,可以将集装箱牢固的连接在一起。可节省施工用水量和混凝土耗损百分之六十左右,减少城市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减少施工的时间百分之四十。利用集装箱本身的特性,就非常有利于拆装和迁移。

2.2集装箱房屋缺点和解决办法

集装箱房屋由于其金属性,所以导热快,易锈蚀。所以在利用中进行改造,着重于墙体的保温与隔热,防腐防锈。主要可以利用涂刷防锈蚀油漆,制作隔热和保温层等方式来进行解决。

2.3集装箱建筑的多样化应用

集装箱建筑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应用于多种多样的建筑方式中。

集装箱学生公寓

对于很多的学校来说,每年的招生人数很难来确定,或者增加或者减少,过多的宿舍楼的建设在人少的情况下可能会闲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所以可以利用集装箱建筑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说珠海城职院就建成了中国第一个10000平方米的集装箱学生公寓,公寓从外观上看来和普通的砖混结构房屋很类似,粉刷成暗红色的,而且每个房屋都有一个独立的小阳台。这种集装箱建筑都是采用国际标准集装箱,具有很高的强度,承重能力达到1.7吨每平方米,抗震性达到了8级,抗风性达到了10级要求,若出现泥石流等严重的自然灾害,集装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公寓每个房间都有15平方米,一般容纳两个人居住,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洗手间。而且采用的是节能水阀和太阳能系统,过道上的路灯也采用的是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供热采取的是空气能,可节约百分之五十的能源。这种建筑可以极大的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和装修垃圾。这种集装箱学生公寓不仅可以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在低碳,环保,节约能源,安全性和循环经济发展上独具特色。

灾后临时安置房

安置房的用处主要是可以将救灾物资装于集装箱中运输,还可以将货物卸载后改造成临时居所,兼顾有灾民的临时居住和救灾物资运输的功能。

例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绵阳六中校舍的地方,一座由52个集装箱经过改造而成为亚洲最大的集装箱学校成功建立并且交付使用。经过对国际标准集装箱的利用,一共做成了26间面积相同的房间,每间房都是由两个集装箱构成。它从选择形状,设计规划,生产运输,组装到最后的建成使用,仅仅利用了56天的时间。建成了临时的教室,使用寿命也可达15年左右,并且还可以回收利用。校舍也具有很好的抗震,防火抗风,防寒隔热的性能,确保了校舍的安全。

所以说,集装箱房屋可以利用与灾区的住宅,战地医院等,可以快速的搭建然后展开救援,人员的伤亡就会减少,救灾工作便会更加的从容。

公共类建筑

应用于公共类建筑最重要是可以迁移,需要进行局部的改造,可以用新的集装箱进行替换,要移除是很方便可以整体拆卸并且异地重建。

最著名的建筑应属日本的游牧博物馆,这个建筑是由152个集装箱搭建而成的,其全部的建筑材料都是再生资源,最重要的支柱和屋顶都是利用的废纸和乙烯。游牧博物馆是一个可以迁徙的艺术展厅,它到过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墨西哥等国家地方。它每到一个地方仅运输37个必备集装箱和轻质结构材料,外墙就地取材, 由到访城市提供的废旧集装箱交错堆放。空挡出放置织布的材料。也会保留也谢略带污渍的金属壁板和商标图案。暗示了集装箱的涅重生、每次的搭建外观都会发生改变,但是其历史精神的内涵却永远不会改变。

3. 集装箱建筑发展趋势

集装箱房屋具有的防震防风,坚固隔热,防水防潮,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经济实用的特点,都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集装箱建筑存在和发展都在于可以完成对建筑和环境的营造表达,体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拥有成熟的集装箱制造及相关的副属性产业。每年全球300000个废旧的集装箱可以被重复利用到集装箱房屋上,建筑面积超过500000平方米,集装箱建筑正在引发一场新的风暴。对于中国成熟的集装箱产业来说,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品设计,开发研究和安装的整体项目的解决方案。所以过硬的技术保障和低廉的产品价格,可以为中国集装箱建筑改造提供良好的基础。中国也必须加强对集装箱房屋建筑的热情研究,发展更广阔的空间。

结语:对于集装箱建筑的研究是一条长远的路途,但是由于它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其的配合,大力的发展集装箱房屋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巨大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