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院改革方案

养老院改革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养老院改革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养老院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出现,折射出中国传统养老方式和保障体系整遭遇巨大冲击,据统计在中国1.67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占了一半,“空巢老人”作为中国在此轮老龄化浪潮中最突出的表现和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已经引起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于现状、对于未来,政府该做些什么?商业企业又该做些什么呢?

不断增多的“空巢老人”使现有的养老体系面临三大挑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在我看来,要解决“空巢老人“们嗦面临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目前,我国民政部对“空巢老人”现象出台了一些政策,在9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介绍说,在“十二五”期间,民政部将连续五年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并且启动敬老爱老工程,加快养老服务步伐。窦玉沛说,敬老爱老助老工程有六个计划作为支撑。一是在大中城市要建设一批集养老示范、培训实训为一体的较大型的养老机构,简称为“阳光计划”。二是要在区县一级建设一所以养老为重点、兼具为残疾人和孤儿服务的综合设施,简称为“月光计划”。三是在社区要建设支撑居家养老服务的、星罗棋布的站点,简称为“星光计划”。四是在乡镇继续建设为五保老人服务的五保敬老设施,简称为“霞光计划。五是去年开始设点、今年逐步铺开,在农村建设的、由村一级主办的互助养老幸福院,简称为“幸福计划”。六是在各类养老机构和社区配置各种康复辅具,简称为“福康计划”。这些计划涵盖了养老的不同层级和不同功能,为了把它们落实到实处,民政部还制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检测指标体系,随时对各地的建设情况进行监控,并且制定了以奖代补的政策。在资金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持续加大投入力度,从民政部到地方民政部门所掌握的公益彩票公益金将有50%用于养老,民政部还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协议,探索社会化投融资的渠道,同时,还将通过税收、土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更多民营资本参与社会服务养老体系的建设,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养老总床位数由现在的357万张增长到660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由目前的19张提高到30张。针对失独老人问题,这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依赖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政部将予以统筹研究,按照现有法律政策,失独人员可以参照“三无”老人保障办法,解决他们的养老等问题。然而虽然民政部门出台了一些有益于“空巢老人”的政策,但是这个现象仍然非常严峻,我过政府和商业企业应该做些什么?其实,不仅仅是在中国,世界各国都存在许多“空巢老人”,独守空灯、晚景凄凉几乎就成了“空巢老人”们的集体写照,那么国外这些“空巢老人”是怎样度过晚年,各国政府又为他们做了什么呢?在俄罗斯,根据俄罗斯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俄罗斯平均养老金为8700卢布,这和人民币1700元,而近几年,俄罗斯的物价水平一直在上涨,在俄罗斯大部分地区,蔬菜水果价格是中国的2倍,肉食产品介个是中国的3倍,而近几十年来,俄罗斯社会经历着一系列的变革之后目前大多数老人的养老模式都是只能靠政府发放的养老金或者靠亲戚度日,为扭转这一局面,让退休人员老有所养,退有所保,俄罗斯总统普京政府曾出台《养老金制度发展规划》,2012年10月一个远景式的2050年前逐步实施的养老制度改革方案最终版本将出炉,根据这一方案,俄罗斯用于养老金的预算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10%,相当于俄罗斯政府预算的四分之一。在希腊,近两年,欧债危机持续蔓延,作为债务危机的暴风眼,希腊的老人们明显收到了冲击,面对退休金的大幅缩减,他们为自己晚年十分担忧,在过去,欧洲各国都将发放养老金作为福利支出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但随着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接踵而至,欧洲经济陷入了低迷,根据统计,目前欧洲的养老金缺口将近两万亿欧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所有欧盟国家一年经济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其中,英国养老金缺口为3790亿欧元,占国内总产值的26%,德国和西班牙紧随其后,养老金缺口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和18%。随着资金缺口的不断加大,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就是那些靠养老金度日的老人们,在欧洲,虽然情况很严峻,但是政府还是尽可能地为那些老人们提供了一些帮助,在瑞典,如果老人的退休金很低,不能支付养老院的费用,那么养老院的所有费用就由政府为养老院补足老人支付不起的部分。我过也应该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为我国“空巢老人”创造一个安稳、幸福的晚年生活。他们的今天或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表明,在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3亿人,这个数字已经占到了我国总人口的10.2%,这也正式宣告中国正式的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到了2011年的时候,我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到了1.85亿,老年人口的大增长使那些需要照顾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剧增,这就成为我国老龄化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失能老人迅速增长,长期照料服务压力很大。首先是服务机构床位严重不足;其次是没有长期照料服务费用保障,我国的养老、医保制度尚不完善, 即便是城市,失能老人只有退休金、大病医疗费用报销制度,长期照料服务费用的制度安排几乎是空白。再次是现在的社区服务尚未提供长期照料服务,失能老人大多依靠家庭供养,子女不堪重负。第四是民办机构的长期照料服务价格昂贵,大多失能老人不能承受。从2030年开始, 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各种矛盾的全面爆发期, 失能老人的迅速增长是其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如何在2030 年以前,在健全和完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初步建立起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根据预测,2051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达到高峰,所需的长期照料服务床位大约是3850万张,而目前国内实际床位供给只有不到173万张。这样巨量的床位缺口换算成资金,大约为6000 亿元,相当于2006年全年社会福利彩票收益金174亿元的35倍左右,资金缺口十分巨大。加上制度建设成本, 如长期照料服务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制度建设等, 资金压力更为突出。

针对我国失能老人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我想提出以下建议:

⑴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 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和监督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发展;尽快开展政府扶持下的长期照料商业保险;探索建立长期照料社会保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社会服务机构,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

⑵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应建立在社区照顾体系之上。应探索社区化家庭养老照料的新模式)) ) 社区照料和居家照料相结合。这是联合国5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6 5联合国老年人原则6 和联合国5老龄问题宣言6 等所强调和支持的一种老年服务方式。从老人的角度看, 社区长期照料服务使老人可以在自己家中接受服务, 避免了适应新环境的麻烦; 从政府的角度看, 这种形式可以提高效率, 且多由社区成员参与服务, 不需要复杂的机构和设施, 所需投资较少, 成本相对较低, 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服务资源配置更合理, 保证资源投入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 提高服务质量。

⑶推动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基本框架的建立。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效率和效果, 而长期照料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医疗服务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力支持, 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⑷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商业保险制度,推动失能保险的创新和发展,使更多的失能老人能够买得起养老保险、失能保险,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养老院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已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档案管理改革迫在眉睫。本文立足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大潮中的建设发展,剖析了高效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信息化;高校;档案管理

1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化改革、全球范围内网络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和飞速发展,高校系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能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信息化大潮中鼎立潮头,化挑战为机遇,实现突破式发展,是摆在高校档案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项艰难而又不得不去完成的考题,也直接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直面挑战,攻坚克难,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好这项工作,加速实现信息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改革。

2信息化时代高校档案管理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

高校拥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如何管理好、利用好这些资源,最大限度发挥高校档案管理的资源优势,需要以改革的雄心壮志认清形势,全力推进。

2.1适应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新形势的需要高校是传播现代文化、传承当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是挖掘高校自身文化积淀、总结高校发展历史、凝聚高校发展共识、革新高校发展理念的重要渠道和必要方式。一方面,档案门类目录不断增加,新式档案日益涌现,内容上纷繁复杂,数量持续增多;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政务日益普及,新式载体式样增多、单个载体容量增大,管理不稳定性也随之增加,亟需妥善应对。

2.2提升高校档案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的需要高校集中了大量的现代前沿信息,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效共享并发挥这些信息的功能,为学术研究和科技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不断加大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使之在资源提供方面功能更强大、使用更便捷、检索更高效,真正使高校成为信息采集和输出的先导平台。

2.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需要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工作标准。不学习就无法胜任工作,不改革就无法完成使命,改革迫在眉睫,不可懈怠。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更新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步伐,使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全面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2.4节约资金支出和工作成本的需要纸质档案收集、归档和监管投入比较大。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能使办公经费得以节约,特别是纸张使用和打印费用大大降低,而且可进一步缩减人员数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3当前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3.1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高校档案管理体系构成繁杂,特点多样,管理分散,可以说各具特色,参差不齐,各自为政,缺乏标准。各高校基础情况和财力状况不同,导致了各高校档案管理无论是硬件配备还是软件水平都不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平台上,更无法实现高校间或高校与其他机构间的共查共享。

3.2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管理,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档案管理操作难度和复杂度的上升,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让一些高校从事档案管理的“老人”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长期以来,档案管理部门特别是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往往被扣以“冷衙门”的帽子,待遇不高、管理涣散、人员构成复杂,造成“老人不会干,新人不想干,高人进不来”的畸形局面。

3.3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时代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电脑、扫描仪、打印复印等设备,完善的网络基本保障和机要保密设施,也需要周期性的必备技能培训,这些都需要充足的资金进行保障。目前很多高校设备老化不足,配置低端等问题严重干扰工作开展。

4加快高校档案管理改革的思路对策

高校档案管理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已时不我待。高校理应高度重视,真正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各方联动,下定决心,大刀阔斧,全力以赴,方可实现。

4.1提高对档案管理重视程度高校领导要切实把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到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来落实、来保障,切实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措施上强化起来。还要从组织体制上和制度设计上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定期听取专项汇报,研究现实困难,全面清空发展障碍。

4.2推进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高校领导要认真参考《档案法》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执行标准、评价标准和建设标准,制定出符合高校实际的具体执行规程和业务流程。通过大力推进档案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确保任何一项档案管理业务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4.3建设一支与档案管理信息化改革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一是倾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保证庸者下、能者上;二是畅通人才进出渠道,避免将档案管理部门办成“养老院”;三是严格业务技能考核,确保步步紧跟当前信息化发展潮流;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开阔眼界,增长本领;五是严抓工作监管,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纪律和保密意识教育。

4.4为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提供充足的基础投入一是按照防潮、防火、防盗、防窃密的标准配备好库房和安保系统;二是建立高质量的网络支持和数据支持系统;三是提供计算机、打印复印机等必要装备。经费要切实做到年初有预算,使用有保证,专款专用,重点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正强.电子档案著录的研究[J].浙江档案,2000(6).

养老院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据JCI的官方统计,国内仅有8家妇产医院通过JCI国际认证。通过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国内高端私立妇产医院的数量其实非常少,医院经营与管理方法和品牌运作模式都不太成熟。从2015年莆田系与百度之间的“战争”就可以看出,过度依赖网络获得消费者,已经阻碍了高端私立妇产医院的发展。

二胎全面放开后,资本在布局民营妇产科医院上似乎又多了一层利好。但这背后必需要问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妇产科起家的北上广城市到底还有多大潜力?第二,向二线城市扩张能否复制一线城市的成功经验?第三,长期来看,妇产科的盈利空间到底有多大?

有限的一线城市

民营妇产科在一线城市起家走的是高端路线。包括和睦家医院、美中宜和等,从服务外籍人士到本土富裕客户进入市场。优势是比较早建立了品牌的优势,而且在服务外籍人士和高端医疗保险对接上面有比较高的门槛。但缺点是价格无法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

比如说,和睦家的整体定位是中国前十富裕城市中收入前5%的人群。随着外资企业逐渐本土化,外籍人士增长经历了早年的快速增长后进入稳定阶段,未来由于经济不确定性以及本土化需求,外籍用户市场很难再有大飞跃。因此和睦家这样的医院开始把核心放在本土用户上。

但一线城市的本土高端用户在妇产科上的潜力非常有限。适合二胎的高收入家庭女性很多年龄已经偏大,而且很多真正富裕的家庭过去几年大量选择出国产子,并没有真正受到二胎的限制。而正进入生育期的女性人数以及最适合生二胎的女性人数其实一直在减少,2000年, 25-40岁最适合生育的女性人口为1.72亿,2010年为1.55亿,减少了1700万人,照此速度下去,到2020年前还会减少1500-1700万人。因此这最高5%的人群中的潜在女性用户整体在萎缩。加上高端医院的价格不可能被大部分人接受,以及市场竞争者的增加,未来一线城市妇产科可拓展的空间并不太大。

扩张有多靠谱

和睦家近年来在青岛、广州布局。而另外一些获得风投的妇产科连锁医院则瞄准了如大连、成都、天津这样的城市。一些莆田系医院也会选择大城市中新城或城乡结合的地区,在医院比较缺乏的地理位置寻找机会。

不过,未来在这些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扩张很难复制北京、上海这样的经验。首先,如果是高端医院的定位,这些城市缺乏在北京、上海这样高端医疗保险的渗透配合。和睦家在北京、上海的起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籍人士在中国购买了高端医疗保险(企业购买或者个人购买),这个条件在北上之外的城市并不存在。

第二,二线城市相比一线城市,医院本身的压力没有那么大,对于高净值人群,人际网络的紧密型也更容易操作,获得优质医疗资源的难度不像北上那么难,不太需要寻找体制外的办法。因此,二线城市高净值用户对民营中高端服务的迫切性不如一线城市那么强烈。

最后不可忽略的是,这些城市并没有那么大的潜在客群可以容纳多家竞争者。二线城市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面前风险更高,加上市场本身吞吐量有限,在大环境变动的时候,二线城市的投资风险要高很多。

盈利空间有多大

最后一个问题则是长期来看妇产科医院的盈利空间有多大。从和睦家(美中互利)退市可以看到,仅凭医院本身业务要支持地域的扩张,资产非常重,投入很大,财务数据最终并不会太好看。在复星收购之后,更多是布局全产业链,将医院作为一个平台,嫁接其供应链或者其他的产品。这样就可以降低对医院本身盈利的压力。

因此,如果单纯要做妇产科连锁扩张的模式,会很容易遇到投资回报和扩张速度的冲突,资金压力很大,投入回报会很长。而且当大型城市出现饱和,往二线城市发展能带来的冲力不会像一线城市那么足。

总结下来,民营妇产科板块未来的资金压力还是很大的,可能最终会不得不转型做综合或者诊所,但两条途径都意味着长时间的投入,以及重新建立服务模式和流程,并非所有的当前竞争者都能够走通这样一条路。

高端医疗更需“政策提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多数的高端医疗产业面临的是仅有环境高端、服务高端、收费高端、器械高端,而核心的顶级专家资源却严重缺乏的尴尬境遇。2015年11月23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指出:将推动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人才以多种形式充分流动。完善医疗、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通过完善永久居留权、探索放宽国籍管理、创造宽松便利条件等措施加大对国际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意见》通过给人才松绑,促进高端医疗进一步发展。

民营高端医疗的人才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医疗服务可以称得上高端?是顶级的环境、卓越的服务还是领先的医疗技术?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他们的选择应该是最后一项。

在中国,目前的高端医疗产业呈现的是“二八分”的状态,20%停留在公立三甲医院的特需服务,80%归属于外资、中资的民营医疗。在中国,这两者的受欢迎程度可以用“一半冰山,一半火焰”来形容。

“高端医疗”是目前全国三甲医院最主要的盈利渠道之一,而在民营医院,如今的境遇尽管比前几年已有起色,但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在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优质的医生资源民营医疗机构难以撬动。而此次《意见》出台对于高端医疗消费来说,最大的利好正在于给医生人才“松绑”。

在外资高端医疗领域,海外医生资源一直是核心吸引力。此前,国内外资高端医院的代表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阶段和睦家的病人50%为外籍人士,在过去,这个数字接近百分之百。而和睦家目前的医生资源构成也主要来自于外籍医生以及国内“多点执医”的三甲医院专家。但多数中资的民营医院仍然难做到如此级别的专家资源配备。

海外人才的引进可以给民营高端医疗机构在三甲医院专家资源之外多一种选择,事实上,包括梅奥诊所在内的顶级国际医疗机构也正布局国内高端医疗市场,海外人才的需求在未来会进一步加深。

国内专家资源如何流动

事实上,医生资源从公立向民营的流动现阶段依旧需要依赖包括多点执医在内的各种流动方式,可以看到的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包括挂号网、春雨医生、丁香园在内的移动医疗集团也已纷纷尝试从挂号业务转身线下诊所,希望通过“高端医疗”服务实现变现,而第一步就是将此前通过挂号积累的专家资源引入到民营医疗机构中。

“资本要想实现医生资源的变现,仅靠挂号服务不可能完成,最直接的方式还是将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引入到民营医院中,通过高端医疗服务来实现。”移动医疗业内人士好牙医创始人孙广峰表示,“比如在民营医院中搭建专家资源的‘绿色通道’,或者是利用专家的空闲时间在民营医院坐诊。”

松绑之外,还需要定向的人才培养。

对于高端医疗来说,一部分需求来自于疾病的治疗,另一部分来源于康复、养老等保健需求。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如果按照国际公认的“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计算,我国需要的养老护理人员数量大约在1000万人。但根据现有公开数据,当前全国养老机构人员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两万,缺口已达千万级别。

在国内,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的缺乏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正规的医护院校毕业生并不愿意进入养老院、康复院这样的“边缘化”医疗机构。在养老产业已趋近于成熟的英国,这样的护理专业人员也并非来自于正规的医护院校,而是来自于专业的护理培训机构。

此次《意见》提出,将完善医疗、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这将有望给包括养老机构在内的高端医疗提供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提升服务水平。

投资者还有哪些期待

“发展高端医疗,国家要进行高标准的监管,机构的医疗标准和水平要符合正规的要求。”弘晖资本创始人王晖表示。据王晖透露,在目前,尽管不少民营医院都有转型高端的意愿,但在包括手术室的洁净度、院内感染的防御、医疗污染物的处理上依旧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行业口碑难以树立。“在行业质量被规范化之后,包括医保报销、税收在内的政策上对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要一视同仁,不能有倾斜,才能呵护这个市场的成长。”王晖表示。

事实上,在此次的《意见》中,有关医疗服务税收的政策利好也被提及:适时推进“营改增”改革,研究将尚未试点的生活行业纳入改革范围。科学设计生活业“营改增”改革方案,合理设置生活业增值税税率。而在同日的《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中亦提出,将适时推进医疗、养老等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

中国特色的畸形“高端医疗”

中国医疗界的高端服务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体现出几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名医资源紧俏,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都希望网罗这种稀缺资源,以名医为高端服务的尝试并不少见;二是以技术为高端的切入口,而从一定程度上忽略服务;三是仅以定价来划分高端和其他人群,忽略客户真正的需求缺口,导致整体高端市场的发展局限。

仅以名医本身作为标签,而忽略高端的真正含义――服务

由于中国缺乏优质的基础医疗服务,导致患者长期向大医院集中,加上中国的全科医生行业发展缓慢,一直没能成为主流,因而专科一直是患者接受的模式。这些因素导致专科名医成为稀缺资源,很多情况下病人选择名医的理由是出于对普通医生诊断的不信任,而并非疑难杂症和大病。

在这种大环境下,加上医生多点执业的松动,迁移名医资源正好迎合了患者想看名医但在公立体系内得不到这种服务的缺口,由此出现了名医工作室,名医打包入住模式的诊所等新尝试。为了配合名医的价值,以及给名医迁移出公立体系动力,这种名医迁移往往是高价的,诊金远远超过公立医院VIP甚至国际部的价格,由此也被打上了高端的标签。

这可以说是医疗服务上具备中国特色的一种“高端”,这种高端主打的并不是服务的模式,比如更好的客户体验,更优质的医患沟通,更好的病前病后服务等。事实上,迁移名医资源的高端仅仅以名医本身作为标签,而忽略高端的真正含义――服务。很多患者其实并不真正需要这种高端服务,他们可能只是需要一个长期管理其健康并且值得信任、服务良好、就医环境更佳的平台,而真正需要名医对大病和疑难杂症的大部分却无法负担这种高端服务。因此,迁移名医资源其实并非真正的高端,只是现下医疗资源和需求不匹配下的特殊产物。

以技术为切入口的高端,

需求不会太高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端体检。包括公立医院VIP、国际部、私立体检中心高端套餐在内的产品越来越注重背后的仪器和技术。

观察一下各类高端体检套餐会发现,中国市场正在朝筛查越多、使用的机器越精密为高端的方向发展。这个方向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中国缺乏家庭医生这道基础医疗守门人所引起的。正因为用户自身并不确定其健康风险,市场就通过包装各种精密技术和筛查来吸引用户购买高端套餐,打造更全方位检查的概念。而事实上,如果有熟悉用户健康情况的家庭医生,他们会发现很多筛查没有必要甚至对身体有害(如没有必要的CT筛查等)。

通过技术打造高端也是缺乏基础医疗大环境下的畸形产物,长期来看市场的需求不会太高,而且可能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以定价来划分高端和其他人群,忽略客户真正的需求缺口

导致整体高端市场的发展局限。比较典型的是高端医疗保险。这种产品进入中国的时候针对的是外籍外派工作人员在中国的医疗需求,但这个群体人数有限,加上中国企业日益本土化,外派工作人员的数量很难再出现爆发式增长。因此高端产品的发展遇到了很大的瓶颈。

高端医疗保险的价格阻挡了其快速发展的可能性。这和整个医疗大环境密切相关,由于没有办法对医院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只能通过调高保费的形式保护自己的风险。另一个形成高端保险市场的原因则是语言,因为外籍人士需要英文服务,就医的网络就相对局限,而大部分本土用户并没有这个问题,将过去的高端迁移到本土用户是很难奏效的。

核心的问题:有多少所谓的高端医疗资源真正是大部分用户需要的?

用户的需求缺口在哪里?事实上,用户对现行医疗体系的不满更多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看病效率和服务差,二是保障不足。将这两点定义为用户需要现在的高端医疗服务并不准确,事实上很多高端医疗产品的覆盖面和医院网络并不是直接针对用户的这两项诉求的。因此高端业务才会出现很大的发展瓶颈。

从上面三种医疗界的高端产品和服务来看,这类高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疗资源不平衡,缺乏基础医疗守门人角色引起的,并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高端和价格直接相连的办法也无法推动业务快速增长,真正的高端更应该是一种服务质量的差异性和用户体验的提升,仅凭迁移名医资源、技术、以及高价,很难持久也很难做出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

高端医院在中国的起家有几方面推手,外籍人士增加带来的需求,本土有钱人对孕产服务的需求,以及为本土公司高管和有钱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经过了一轮融资、膨胀,高端医院后续发展的潜力受到市场规模的制约,同时服务能力上的限制、价格不透明,人口结构变化,都可能是未来这种高端发展模式的重重危机。

妇产科是高端医疗服务起家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以和睦家为例,妇产科收入近几年一直占其总体收入的14%左右,是最主要的科室,收入比例仅次于手术(20%左右)。靠这块业务拉动未来的风险其实很大。一个是人口结构变化,二胎政策并没有带来生育率的快速增长,未来育龄女子人数减少,生育率降低无法避免。另一个则是高端医疗保险生育保障的调整。

生育保障是不少个人用户购买高端医疗险的主要原因,这部分用户仅冲着生育费用报销而去,并非保险的长期用户,且这几年高端医院生育费用水涨船高,费用不透明,已经有一些保险公司开始削减或取消生育保障,控制风险。未来这会是一种趋势,对以妇产科为主要收入的高端医院板块影响会很大。

高端医院的差异性在于服务质量,而非医学能力

这一点随着扩张也逐渐展现出来了,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人才。服务的对象有一大部分是外籍人士,因此对医生语言和服务能力上的要求比较很高,制约了一些本土有经验的医生加入。尽管高端医院通过连锁和地区扩张开去了,但医学人才一直是一个瓶颈,这决定了高端更适合做服务,复杂的病症需要转院处理,不适合发展成综合性医院。

当然,这也是用户需求决定的。外籍人士如果真正遇到大病,一般会选择回国治疗,而本土有钱人遇到大手术等情况,仍然会倾向于选择公立医院的名医。

因此综合这些原因,高端医院的定位更多是门诊和健康服务,同时包含一些简单风险低的手术,复杂项目需要和公立医院合作转院。这从和睦家的收入结构上可以看出来,和睦家57%的收入来自于门诊,43%来自于住院。这种趋势会持续,未来高端医院更可能往诊所方向发展,而不是综合性医院,虽然住院毛利更高,但医学能力和用户需求决定了这部分业务不可能是高端医院的主营业务。这对整体的利润率和规模都会有影响。

和睦家和美中宜和都开始进入诊所。和睦家近年来加快地域扩张,展开家庭健康服务,近年来其收入增长有所放缓,从2012年的33%下降到2013年的18%,2013年还出现了亏损达600万美元。未来妇产科和住院的发展瓶颈会是财务上主要的风险。

在转型做诊所这条道路上,高端医疗也面临不少危机

价格和商业保险为主的支付方式决定了高端是一个狭窄的市场,且集中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快速增长的潜力不大,除了外籍人士,本土自费的高端人士还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风险。

高端诊所的优势在于预防医疗、健康管理上,但矛盾的是这些以服务为核心的项目并不能直接带来收入。以和睦家为例,在预防医疗、健康教育、病患互动之间都做了很多投入,这有助于建立品牌形象,提升服务能力,这些措施作为高端保险的一部分服务被纳入保障,但无法成为独立的收费项目,而高端保险本身在整个中国的市场份额很小,要想从此突破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