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保险 环境污染 环境责任

一、绿色保险概述

绿色保险也称为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玷污或污染水、土地或空气,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绿色保险是绿色金融中重要的一环,其实质是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目标,以保险为金融工具保护生态环境,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维护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和提高企业防范环境风险意识,实行绿色保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绿色保险具有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二、我国绿色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保险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从绿色保险的市场发展规模和程度来看,绿色保险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存在着双缺。目前我国的绿色保险产品主要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主。保险业开发的环境责任保险主要针对石油钻井、船舶和天然气勘探开发造成的污染,而这些行业受法律监督必须参保。可见,目前的绿色保险产品类型单一,无法适应越来越广泛的投保需求。在目前上市的绿色保险产品中,尚未研发针对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核污染等其他高污染行业的具有特别针对性的保险产品研发,对企业在保险产品的选择范围造成了一定限制。

(二)企业的投保意识薄弱、积极性差

建立绿色保险,主要是通过多数企业的参保来解决少数企业的高额赔偿负担。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参保比例少,绿色保险规模小,难以实现环境风险的分散机制。企业对自己的社会责任定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对环境任险的转嫁责任功能缺乏了解。这就导致企业对很多公众责任事故缺乏维权和索赔意识,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大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保险意识淡薄,一旦出现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主要依靠政府承担处理责任,排污企业也就不会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动力去投保绿色保险。一些企业对于绿色保险的具体操作过程还不太了解,这些都影响了企业的投保热情。因此,排污企业也就不会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动力去投保绿色保险。

(三)关于绿色保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首先,虽有部分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现了绿色保险的相关内容,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一直缺乏针对绿色保险的完整性、系统性的规定。法律法规对于过错责任进行了框架约束,而对归责的原则、赔偿标准等内容及条款的解释还不够明确,对于之后的协调和执行也设置了障碍。再者,即使目前已有有关绿色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过于原则,缺乏具体的实际操作规程,特别是污染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目前污染赔偿的责任绝大部分往往由国家和社会承担。

三、我国绿色保险发展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一)丰富和完善绿色保险产品体系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绿色保险业创新,加快绿色保险业体制机制、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丰富绿色保险产品,完善绿色保险产品体系,不仅有利于满足和扩大不同的客户需求,而且还能借助完善的产品体系对防止环境污染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同时,通过产品体系能够扩展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范围,有助于对环境多方面的保护。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

要想增强企业的投保意识,提高参保积极性,少不了政府对企业的积极引导。绿色保险要想在企业间推广,一方面,对于一些认为出事了政府会帮助赔偿以及渡过难关部分而抱有侥幸心理的企业,要提高违法的成本,让企业学会自立,提高自身风险防范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对参保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鼓励政策。对于积极参加绿色保险的各类污染企业,不仅要在税收优惠、信贷支持、上市审核等方面给予激励,而且还可以考虑在绿色保险的保费补贴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例如适当减免保费或保险公司对参保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实行无赔款优待原则。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技新闻;科学素养;科技信息;信息安全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006-0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最新科技理论的发现和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数量越来越多,可以说,科技正全面深入人们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科技也更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聊天话题。广大群众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到对科技新知的了解和应用中。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也有了很大提高。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社会科学素养方面,科技新闻报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科技新闻工作与全民科技新闻的关注热情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正确选择科技新闻报道的切入点,提高报道的水平和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是摆在每名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笔者从长期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就下面几个影响科技新闻报道效果方面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1 避免大量采用专业术语,造成大多数受众理解困难

时下一些科技新闻报道,选题涉及科技前沿和科技新知,专业术语、专业名词和理论公式很多,只有具备一定基础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理解和关注。采用这种方式报道科技新闻,会使科技新闻变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仿佛是在搞技术讲座,受众很难对此产生兴趣,不仅使科技新闻作为新闻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其传播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那么如何报道科技新闻才能使报道更加形象生动、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呢?

首先要有好的新闻导语,导语会起到画龙点睛、吸引眼球的效果。构思巧妙的导语应该具备如下两个特点:一是要提纲挈领,正确表达事件的核心内容;二是抓住受众好奇心,吸引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过程;其次,尽量提供与科技新闻相关的背景资料,通过背景资料,受众可以了解更多报道本身无法提供的科学术语的解释和技术产生的过程,作为报道的一个补充,可使读者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还应该善于把高深的科技原理和尖端的技术发明创造,用平实易懂、生动形象的通俗化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被受众接受。

2 充分运用科技新闻自身规律特点,提高民众科学素养

作为科技新闻报道对象之一的科技活动,一般属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国计民生中的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充满和相互渗透,产生了许多跨领域、边界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如物理化学、技术经济学等。所以,对于科技活动不能按照传统意义上简单理解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而是人类社会对整个世界的了解、适应、改造和影响的过程。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传播科技新知和重大科技活动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普及科学,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的重任。

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虽然同几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近些年来,严重违背科学、甚至愚昧无知的群体性谣言和行为经常发生。比如今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发生后,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和海啸导致放射物质泄漏经媒体报道后,造成我国全国范围内民众抢购和囤积碘盐的事件,就是典型的因为公众对未知危险的恐慌导致的,后来经过媒体对核污染相关知识的报道和预防核污染正确措施的讲解,使民众消除了恐惧,没有造成更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从事科技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运用科技新闻自身规律,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更应该具有民生关注意识,发挥好媒体的传播作用,做好科学普及工作,让公众通过新闻报道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消除不确定性和恐慌。从全社会层面形成消除蒙昧和迷信,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进一步推动社会公众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3 严谨扎实、科学准确,是科技新闻的基本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的基本原则。科技新闻的报道对象是当今社会的重大科技活动,这就要求新闻报道必须科学准确、逻辑严密、真实可信。科技新闻报道中,受众关注的重点和最具新闻价值的是事件的科学性。新闻报道的科学性包括对科技事件、科技现象本身的报道要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经得起科学实践的检验,还应该包括对科技事件中的科研人员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科学精神的报道。这些内容,都必须真实准确,哪怕有丝毫的夸大或虚假,整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必然受到质疑。这样,不仅影响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还会造成负面的社会效果。

科技新闻报道注重内容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全面的知识储备,提前做好功课,虚心向相关专家求教,听取意见,绝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想,随意演绎。对科技事件可能产生的作用和意义的评价,必须以权威机构的科研专家的结论和鉴定意见为准,不应把科研成果的作用和可能产生效果随意夸大,不使用“国际领先水平”和“世界第一”等哗众取宠的词语,避免对社会公众的误导。

4 严把稿件审查关,防止机密信息泄露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3篇

一、学习情感的培养 

即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主要有:1.对待物理知识、技能的态度,如,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等。2.科学的求知态度,如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包括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自信心,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有自强、自立的独立精神和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创造精神等。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情感因素引入教学当中。许多事实证明真挚、平等地与学生对话,是与学生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最重要的手段。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今日已经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无论是工农业生产和国防现代化,还是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都离不开物理学的许多基础理论。而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又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人生价值情感的培养

即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主要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主要是指积极上进、有崇高的理想及对人生信念的执著追求等。

物理学发展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遇到困难如何思考、怎样通过探索达到目的,都是情感教育的良好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精神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炼,鉴赏力得到提高,从而正确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对美和善的辨别能力和追求热情,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和谐的发展。物理学史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教育因素,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人生价值观方面能产生出独特的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历史科学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情感。如在讲《光现象》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提出光的色散概念比牛顿早1500多年。在讲《电磁转换》时指出:北宋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准确地记述磁偏角的人,指南针、印刷、造纸和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辉煌创造,是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我们引以自豪的科技成果也数不胜数:物理学家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于1946年在巴黎发现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1957年美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否定宇称守恒定律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钱学森、吴有训、吴健雄等物理学家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赤诚的报国之心应该为中学生所崇尚、所追求。充分挖掘和利用物理学发展史中的情感材料进行情感培养,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物理文化及发明成就,以及现代物理学家的事迹和成果,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学习探索物理世界的热情,树立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

三、社会情感的培养

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等。此外,还有培养学生的理智感和美感等。

培养有社会情感的学生,是社会的要求,也是物理教学的责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史上产生了的震撼人心的冲击力,在从蒸汽时代到电子时代,从电子时代到原子能时代,从原子能时代到今天的信息时代,在科学发展的伟大进程中,科学的进步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同步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来,尤其是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三十年中,科学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让人们猝不及防。

例如在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核污染、核辐射危害人体健康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确立正确的社会评价观。使他们“学会关怀”:关怀社会,关爱环境,关怀全球的发展,关怀人类的命运,关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问题。并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4篇

一、跨国环境损害的概述

跨国环境损害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深入理认识和解决跨国环境问题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77 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通过的《关于实施跨国环境污染的参与和非歧视平等权利制度的理事会建议》中指出,跨国环境损害的定义为:其损害来源全部或部分来源于一个国家的管辖区域,但在另一个国家的管辖区域发生的任何故意或者非故意的污染。本文讲的跨国环境损害是指因跨越国境的环境污染所导致的损害。跨国环境损害所涉及的法律关系非常复杂,其中跨国环境损害的主体涉及国家、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和团体,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是个人和公司;损害结果和损害对象的不确定性也为该纠纷的解决增加了困难,另外,环境所涉及的政治、经济等利益,也使得关于环境损害纠纷方面的国际条约很难达成。因此在处理跨国环境纠纷时,各国往往更加谨慎,以至于很多环境损害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一些无辜的受害者得不到及时的赔偿。寻求规范化、多样化、和平化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已成为国际环境领域的重要任务。

二、跨国环境损害的处理原则

正如前述跨国环境损害问题涉及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跨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往往受到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还会牵涉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的矛盾。跨国环境损害又具有影响时间长、受害对象不确定等复杂因素。因此提出跨国环境损害纠纷处理的原则,对于解决跨国环境损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国家主权原则不仅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还可以作为处理跨国环境问题的首要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原则,意味着尊重邻国的环境主权,并确保各国负有不损害本国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环境的责任。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所以在尊重国家主权原则的指导下各国对环境负有的责任和义务显得至关重要:第一,对国家领域内的环境,各国有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进行保护和管理;第二,对国家领域内管理的个人、团体,各国负有确保其行为活动不能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环境;第三,各国在国际法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负有对全球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的义务。

2、加强国际合作原则

跨国环境问题至少涉及两个国家,往往是全球性的国际问题,单靠一国或少数几个国家很难彻底解决问题,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活动中,各国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同时各种技术也不同,只有各个国家贯彻国际合作原则,开展广泛的合作,完善跨国环境损害事故的通报、协商和援助制度,健全环境事故信息共享体系,尽量避免和防止环境事故扩大化。兼顾各国利益,才能促进跨国环境损害的和平解决。

3、和平解决跨国环境损害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现代国际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旨在发生国际争端时,各国应致力于和平方式解决,首先应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还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斡旋和调停。最后还可以将争端提交国际仲裁和国际法院进行解决。在环境领域,1992 年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第26 条指出:国家之间应按照联合国,运用合适的和平方式解决环境纠纷。而且在实践中跨国环境纠纷采用和平解决的方式,有助于环境事故的及时有效的解决,并能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三、跨国环境损害的多元纠纷解决方式

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复杂的国际形势决定了跨国环境纠纷的敏感性,因此提倡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方式是国际环境领域重要的任务,要在跨国环境纠纷处理原则的指导下,以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妥善处理跨国环境损害纠纷,最终平衡各国的利益需求,真正解决环境损害产生的矛盾。在面对跨国环境纠纷时应以国际社会的大局为重,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根据国际法的基本规则处理跨国环境纠纷。传统的处理跨国环境纠纷的解决方式有政治外交方式和司法解决方式两种。在国际社会复杂的形势下,多元化的解决方式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应大胆提倡符合世界发展需要的新的纠纷解决方式,目前随着国际组织的发展,利用国际组织的方式来解决跨国环境纠纷成为一种新的尝试。可见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跨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是目前国际环境领域重要的任务之一。

1、政治外交方式解决

政治外交方式是最早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在跨国环境纠纷中也是最基本的纠纷解决方式。利用政治外交方式解决纠纷是指在跨国环境纠纷发生后当事国主动进行谈判与协商,或第三国介入进行斡旋与调停以及将纠纷交予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调查与调解,最后达成协议解决纠纷。首先来看谈判与协商,谈判与协商是政治外交方式中最常见的一种争端解决方式,当事国在纠纷发生后直接进行谈判,达成一致意见。在实践中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如1978 年前苏联的核动力卫星坠入加拿大境内,使加拿大境内的环境遭受核污染,后来两国经过三年的谈判与协商,最终解决了此次环境纠纷。如果当事国达不成一致意见,就需要第三方的介入,第三方向当事国进行建议和劝告,促使当事国达成协议,这就是斡旋与调停,斡旋是指第三国不加入谈判,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促使当事国自己进行谈判,而调停是指第三国直接参与谈判并提出解决方案,促使纠纷得以解决。斡旋与调停中第三国的作用非常重要,对纠纷的解决有关键的作用,一般一些大国才能担任这个角色。最后一种是调查和调解,这是一种为查明环境纠纷事实当事国通过订立协议,寻求第三方,也就是调查委员会和调节委员会进行调查和调解,进而更好的解决跨国环境纠纷。

一般来讲,通过政治外交方式达成的解决跨国环境纠纷的解决协议,都是没有法律强制力的,这些协议只能依靠各国的自愿来实现,在特殊的情况下很难彻底解决环境纠纷。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外交方式解决跨国纠纷往往会使各个国家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签订一系列的双边条约或多边条约,作为未来处理环境纠纷的依据。如中国已同周边等40 多个国家签订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

2、司法解决方式

用司法方式解决环境纠纷也是传统的纠纷解决的方式,这种方式与政治外交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解决方案具有强制力,当事国必须遵守。司法解决方式主要有国际仲裁和国际诉讼两种形式。国际仲裁是指在环境损害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当事国达成仲裁协议,根据当事国选定的仲裁规则将争端交予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最后形成具有强制力的裁决。1900 年在海牙成立的国际常设仲裁法院是目前国际上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仲裁机构,著名的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特雷尔冶炼厂污染纠纷就是在海牙国际仲裁庭得到成功仲裁。另外一种解决方式就是国际诉讼,跨国环境纠纷通过国际诉讼解决就是当事国到国际性的法院去起诉,国际法院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以判决的形式解决跨国环境纠纷。但在实践中由于国际社会的复杂性和国际法院程序的繁琐,一般很少当事国到国际法院起诉。现今国际上能受理跨国环境纠纷的有国际法院下设的环境事务庭和国际海洋法庭以及受理欧盟区域性案件的欧洲法院。司法解决方式对当事国有拘束力,否则就会产生国家责任,受到国际社会的制裁。

3、国际组织解决方式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源税;税制改革;计价征收;影响

国务院《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确定了2010年九大重点改革任务,其中一项就是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完善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制度。这一举措将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效提高资源开采使用效率、降低社会成本、促进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资源税改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即扩大资源税的覆盖范围、提高资源税税率、改变资源税计征方式。

首先,进一步扩大资源税的范围,对开发、利用应税自然资源的中外纳税人统一征税。资源税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开发产生的能源。征税范围将涉及石油、煤炭、天然气、矿产、盐、土地、森林、草原、滩涂、地热、水、电等能源和资源。

其次,逐步提高资源税税负水平。结合资源产品价格调整和收费制度改革,适时取消不适当的减免税,提高资源税税率,调节资源开采企业的资源级差收入。

最后,完善资源税计征方式。改革“从量定额”征税为“从价定率”征税。从量征收的方式不仅不能反映价格波动,还导致资源收益分配不合理,而从价征收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并实现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平衡。

二、资源税改革对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影响

1.加大企业经营运作成本

资源税税制改革无疑将加大资源类生产企业的营运成本,尤其是资源开采企业和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因为按照从价计征,其资源税可能比原来按从量计征高出很多,财政部财科所一份关于资源税的研究报告建议,资源税改为从价定率征收后,具体税率应为销售价格的5%~15%。提高资源税还将提升下游产品的制造成本,减少下游产品的利润空间,降低相关产业的投资收益率。这将迫使企业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生产流程,实施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从而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资源开发和使用行为,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资源税实施价外征税,通过税负传导,必然提高资源类产品如煤电油气的价格,加大居民或消费者的生活成本,使消费者成为资源税税负增加的重要承担者。这将对人们的资源消费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有效遏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节约用电、合理用水,引导更加节能、环保的消费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资源税改革的宏观影响

1.增加财政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资源税改革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源,因为资源税征税范围和力度都将增加,不仅对企业也对消费者征税,所以税源将会大幅度提高,且税收收入与资源价格上涨同步增长,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此外,除了海洋、石油外,大部分资源存量在中西部地区,而资源的利用主要在东部地区,资源税的改革能够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财富转移,从而缩小地区差异。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两型社会”建设

资源税税制改革后,资源和能源依赖型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加,这将有效抑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有效转变“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是一个资源总量大国,但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小国,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相对短缺,与其他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比而言,中国的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的稀缺性更为严重,资源税税率提高后,可以很好地调控中国资源开采浪费的现状,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采,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的非可持续发展。资源税改革后,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会自觉主动地关心节能环保问题,从而极大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四、完善资源税税制改革的建议

资源税的改革是一个艰难的多方博弈过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资源从“无价”到“有价”,从近乎免费使用到有偿使用,这一变动过程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需要重新调整。新的资源税制度的推出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综合考量,逐步实施

资源税改革的两个重要变化就是计征方式改为“从价计征”和提高资源税税率,这将给资源相关企业造成较大的压力,增加其运营成本,甚至超出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造成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等不良后果,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相关部门在设计资源税改革具体细节时,尽可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统一设计和考量,逐步实施,以保证各相关行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2.合理设计税率和确定计征方式

本着实现价值目标和符合本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税率设计,使其既能实现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又不至于负担过高影响纳税企业的高品质发展。首先,要全面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并形成与市场相联系的浮动的资源税率,体现税收的弹性调节作用;其次,税率设计还要考虑资源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影响,对不可再生资源、非替代资源、稀缺性资源要课以重税,以限制掠夺性开采。再次,资源税率的确定要使资源开采企业形成一定的成本意识,把企业的盈利模式转移到强化管理、提高资源开采率和资源深加工上来,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单纯的靠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总额。另外,对不同性质的资源分别采用不同的计征方式,如,对部分价格变化比较频繁、幅度比较大的应税产品,如,煤炭、石油、矿产品等直接实施“从价计征”,而对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太频繁的资源,如水、电等可先行实施“从量计征”,再逐步实施“从价计征”。

3.与其他配套措施相结合

围绕资源税的改革将会牵涉到许多重大利益关系需要重新调整,改革时需要发挥配套政策的协调作用。

首先,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将回采率或资源开采后污染的处理情况与资源税税负水平相联系,制定鼓励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对引进耗能少、污染小的先进设备和用于循环生产、清洁生产的设备实行优惠政策(如采用加速折旧、退税等);对于用于节约资源和能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优惠扣除;建立和并逐步推行资源耗竭补贴制度。

其次,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中国的环境税收体系。欧美国家征收的环境税有:(1)对排放污染所征收的税,如二氧化碳税、水污染税、化学品税;(2)对高耗能、高耗材行为征收的税,如油税、旧轮胎税、饮料容器税、电池税;(3)为减少自然资源开采、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而征收的税,如:开采税、地下水税、森林税、土壤保护税;

(4)对城市环境和居住环境造成污染的行为征税,如:噪音税、拥挤税、垃圾税;(5)对农村或农业污染所征收的税,如:超额粪便税、化肥税、农药税;(6)为防止核污染而开征的税,主要有铀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些税收措施,但比较零散且在整个税收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无法充分起到调节作用,也无法满足环境保护所需资金。所以,中国应尽快设立环境税,完善环境税收体系,使能源资源的产品价格体现环境成本,理顺稀缺资源的价格,从而降低资源的消耗速度,促进生产和消费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最后,要完善税收管理体制,理顺地方和中央的责权利关系。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而中国现行的资源税作为地方税种,在管理体制上是由地税征收、地方独占资源税收入,这与资源税设置的目的相违背。从公平分配的角度出发,资源税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国税征收,税收共享”。地方政府要有效监督各类资源的储量和计税情况,并和国家有关部门一起制定完善资源税税负标准,中央应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税率。

参考文献:

[1]商艺.资源税改革——绿色税收的崭新一页[J].当代经济,2008,(6):124-125.

[2]林伯强.资源税约束垄断性收入[J].经营管理者,2008,(2):84.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职物理 德育教育 激励学生

中职年龄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时期。而在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作为物理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将动人的物理学家艰苦奋斗事迹融入课堂,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物理学家那实事求是的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刻苦钻研和探索的精神、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美德等无数事例和轶事,都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在讲解欧姆定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做了大量实验,才总结出这个定律。同时,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讲到电磁感应定律时,介绍法拉第刻苦自学,经过十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英国科学家焦耳花费近40年时间,以400多次实验为代价,才得出热功当量的物理理论。等等。

教师把这些动人的故事有机地融入物理教学中,这些物理学家艰苦奋斗事迹对于培养学生质疑、求实、进取、创新、正直、严谨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勤学善思和积极上进的品德。这样才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使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课堂中适时介绍相关物理发展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物理教学中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古代对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和现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在古代,比如战国时期,《墨经》里面有大量的物理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还有声学和光学的知识,等等。再有《梦溪笔谈》,记载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还有《齐民要术》、《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著作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在当时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更是举不胜举,如回音壁,地动仪,小孔成像、色散等的论述,无不闪耀着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这些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国近代著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近十年来,2003年、2005、2008年我国先后成功发射“神州5号”、“神州6号”和“神州7号”,标志我国航天技术进入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国庆大阅兵,展现我国经济、军事、航天、科技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等等这些令每一位华人振奋。

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精神,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为祖国刻苦学习的雄心壮志。

三、培养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将科学态度和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注重点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质,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当中。例如:在力学部分的一系列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科学严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仪器到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在自由落体、牛顿定律、奥斯特实验、安培分子电流假说、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课的教学中,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进取、锲而不舍、刻苦学习的精神。在万有引力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讲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揭示过程及其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为认识自然、发展自然而献身的精神。

四、钻研教材,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德育的内在因素,还应广泛学习,博览群书,以掌握进行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大量知识,以便把它转化为课堂教育的实践。在教材中有些是明显的德育内容,更要充分的加以利用。例如:在课文中、插图中、习题中、阅读材料中都提到了哪些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发明、成就?哪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哪些不朽的物理著作?哪些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哪些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哪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等。通过物理教学,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最普遍的运动形式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物理思维等等优良品质的熏陶。及时抓住时机,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五、介绍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励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社会的决心

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不仅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也是每一个现代人要知晓的科普知识。促使学生立志学好科学意志,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7篇

由于课堂和文本(教科书)在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的局限性,严重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因此不应局限于物理课堂,需要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拓展课堂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最大限度地把学生调动起来,去进行实验、参观、调查、访问、实验、查阅、收集资料等一系列活动,这样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对培养物理情感提高物理素养有很大的作用。

一、拓展学习内容:探究性小实验、小制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物理学的许多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让学生经历物理实验的设计探究过程,不仅经历了过程、掌握了方法,并且在实验中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培养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了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堂上由于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涉及的知识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充分的探究。所以需要在课后安排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制作,这样做的好处是:(1)课后小实验、小制作是对课堂上探究活动的拓展和补充,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由于时间的局限性,学生并不能充分展开活动,所以将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的探究活动放在课后,这样课堂上才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活动,不至于仓促行事、草草收场。(2)课后小实验、小制作大多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或探究生活的物品,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强对物理的亲近感,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后有满足感和成功感。

二、拓展学习方式:参观调查社会生活

物理知识的生命力,当它只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时是黯淡和苍白的,只有当将物理知识融入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才能使物理知识焕发迷人的光彩。学生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里,生活中隐藏着物理问题,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无时无处不在,对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必将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陌生感最终导致学生与物理越走越远。因此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理问题的关注,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更能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和深刻理解,让学生将物理知识与整天与自己相伴的生活环境连成一体,让学生把物理知识融入社会中,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参观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工厂、机构,调查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有关物理的知识,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不再感到高深莫测,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如影随形、密不可分。在调查相关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增强学好物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拓展学习对象:关心使用科技产品和器件

科技新产品因其设计更科学、功能更完备、使用更便捷而深受人们喜爱和关注,再加上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探究了解的兴趣。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许多新奇的产品和用具,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分析研究这些产品的物理原理和用途用法,尽量利用物理知识去认识和了解,去感受这些产品给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四、拓展学习途径:收集查阅资料

书本知识呈现形式单一,提供的信息量少,更新不及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获取书本之外的知识。信息时代,学生了解外界信息可以有多种途径: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等,在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中经历了搜索、筛选、甄别信息和归纳分析提高的过程,掌握了主动学习的方法。同时,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了“电阻定律”一节内容后,笔者布置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看报纸杂志等方式了解有关超导的知识,学生了解到超导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超导带来的奇妙的现象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知识的重要作用。

五、拓展学习目的: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和节能环保意识

物理课堂的拓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时空和内容上的拓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科思想的拓展和飞跃。不能将学习物理的目的局限于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而应将学习目的从局限于课堂和学科本位提到更高的层次,即对社会的作用、对自然的影响和对生命的珍惜。在教学“核反应”时,让学生了解能源的短缺以及核污染。这就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了解和认识,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核污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相互借鉴

 众所周知,报纸、广播、电视是传统的三大媒体,然而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作为传媒中的后起之秀,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的链接诞生,互联网的诞生初期只是作为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工作和交流之用。当时计算机还只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并未普及到办公和家庭。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人机交流界面都是字符的,使用者必须掌握非常复杂的系统操作命令,才能使用计算机。1980年代初,美国IBM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5150”,1990年代初,微软推出“windows”操作系统,1994年万维网的发明,2004年web2.0的诞生,这些事件在互联网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互联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海量的资讯,而且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对信息实现互动的交流和即时评论。近几年出现的网络微博客,满足了人们在互联网上拥有私人空间的需求,人们通过微博客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方便与自己关注的人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虚拟社区和社交网络,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打破地域界限实现社交需求,轻易实现互动交流。连不经常接触电脑的大妈级人物都在街头巷尾热议,如何聊天、偷菜,如何在网上买东西。近两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的应用更加便捷,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可分割。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正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客观上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受众面。

1 网络媒体的优缺点

概括来讲网络媒体存在时效性强、交互性强、针对性强、受众数量可准确统计等主要优势特点。同传统的新闻传媒相比,互联网在近20-30年来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其自身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点,笔者认为其最大特色为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地域空间的限制。互联网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可以把各类信息包括商业宣传不间断地传播到地球的任何角落。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几乎不可能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传播。网络媒体有别于其他传统媒体另一个优势在于它的参与性,可以让每个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引导事件朝向公众期待的、好的方向发展,传统媒体虽然部分具备参与的功能,但是都不如网络互动、交流来的更加广泛、及时和便捷。互联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主要表现在传播的方式是双向和实时的,这就使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和作为网络媒体受众的客体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网友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并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阐明自己的看法,表达内心感受,媒体同时把受众的意见、建议和看法进行有效的归纳和处理,这有助于事件朝向有利于社会公众利益的方向发展。网络媒体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深入到人们生活和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受众大都是具有很高教育程度、思维敏捷、活力充沛、学习和领悟能力强的年轻人,正因为这部分受众群体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理解、适应和接受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视角对某些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加以评价和发表感受。网络媒体作为广告的载体,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把商业活动的诉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很容易让不同兴趣偏好的受众产生亲近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并且能够很轻易地根据商业主体的经营策略改变传播方式和内容,还不必付出高额的宣传成本,这也是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

正因为互联网媒体具有以上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使它具有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同时,它也存在着很多的缺点。一是权威性不足。网络媒体在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平台的同时,因为其没有准入和身份验证的限制,其可信度和准确性就大打折扣,从而缺乏权威性。每个网络使用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消息,交流信息,使网络成为新闻的“集散地”也成为了谣言的“ 传播源”。特别是近一年来,通过网络传播的谣言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产生了影响。比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导致日本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全球性恐慌。由于这种恐慌导致人们过度关注可以消除这种恐慌的方法,网络谣言“吃碘盐可以预防核污染”得以迅速传播。形成全国性的碘盐抢购浪潮,给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做出回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公开辟谣,并普及相关防护知识,才未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网络媒体因此日渐缺乏新闻媒体应有的公信力,人们往往习惯了通过传统媒体来印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所以,媒体人只有充分了解了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日常新闻实践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扬长避短,实现新闻传播的最佳社会效果。

2 电视媒体如何保持多年积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