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第1篇

在确定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时,按照符合公允价值交易的条件是否已经发生可分成两种情况:一是确定情况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是指符合公允价值交易条件的交易已经发生;二是符合公允价值交易条件的交易尚未发生,这时就需要对公允价值进行估计。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进行的评价,所以即使是采用估计的方法也应该是尽可能多的采用市场因素,少用估计和假设。

公允价值的估计次序按照市场因素运用的程度可以归纳如下:如果可以获得公允的市价,则应以该市价作为其公允价值;如果不能获得公允的市价,则应采用最接近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一般认为越接近于市场条件的方法比越远离市场条件方法更优越,比如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可能比现值更优越。在运用现值方法时,如果存在合约规定的现金流,则可以用传统的折现率调整法来进行估计,否则应当采用期望现值法或其他方法。确定公允价值的次序如下图1所示:存在活跃市场,直接按照市场价格确定;不存在活跃市场,则需要采用估值技术确定。从确定次序上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可靠程度在逐步降低。

从图1可以看出,在缺乏公开、有效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都要用到主观判断和专业估计。根据当前发展的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技术和期权定价模型技术的运用,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一)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PV为现值,A1为t时期的现金流量,i为折现率,n为折现年数。

上式所表示的涵义为:在运用折现现金流分析法进行公允价值的确认时,就是将未来一定期间内的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算为现值。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合理确定预期的现金流量;二是要选择合适的折现率将预期现金流折算成现值。

而具体在运用该方法估计现值时,又有两种现值计量技术,一是传统法;二是预期现金流量法。传统法通常使用单一的一组与估计现金流量呈正比的利率。如,一项现金流量有100元、200元和300元三种可能,其概率分别为20%、50%和30%。按照传统法,只考虑一种可能,即最大可能或者最低的现金流量。在这个例子中,最大可能的现金流量是概率为50%的现金流量200元,所以确定预期的现金流量时选择200元,然后选择折现率进行折现。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对于具有合同约定现金流量的资产和负债,因为合同利率已经反映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计量的结果同市场参与者对该项资产或负债的数量表述能够趋于一致。不过,采用传统法,关键在于识别和选择“与风险成正比”的利率,即选择合适的折现率。为此,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选择具有几乎相同条件的另一资产或者负债;二是其相应的利率在市场中可以被观察到。但是在复杂的计量问题中,要满足这两个条件非常困难。当不存在合同现金流和支付日期时,就无法确定建立在合同现金流和利率上的现值;当合同现金流变为估计现金流时,原来适用于合同现金流的利率可能不再适用;当现金流的时间也不确定时,单一恰当的现金流和利率就无法合理确定。这也是传统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传统法的问题,FASB在第7号概念公告中指出,在较为复杂的计量问题中,特别是现金流的时点不确定时,预期现金流量法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算方法。单一利率或许可以抓住金额的不确定性,但要确定一个时点不确定的利率却是非常困难的,预期现金流量法考虑了所有可能的现金流量,并计算其期望值。如上例,在预期现金流量法下,现金流量的期望值应当是210元(100×0.2+200×0.5+300×0.3),则在应用现金流量的模型时就采用210元作为预期的现金流量。

对于预期现金流量法,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预期现金流量法的现金流量估计值不能如实反映现金流量的实际情况。如有一项资产或负债可能产生两种现金流量:10元和1000元,其概率分别为90%和10%,若按预期现金流量法,其预期现金流量应为109元(100×0.9+1000×0.1)。也有观点认为,109元不能代表最终可能收入或支付的金额。但第7号概念公告认为,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值技术是以估计公允价值为目的,在该例中,10元由于产生的概率达90%,似乎最可能代表最终收入或支出的现金流量,但是它不能代表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为这一金额排除了尚有10%的概率产生1000元现金的收入或支出,因而它未能反映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在市场交易的人们,将认为公允价值应贴近109元,既不是10元的折现值,也不是1000元的折现值。

折现现金流量分析法在具体应用时面临的难点在于:一是要确定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因为在业务尚未发生的情况下,未来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虽然FAC7建议可以用概率来表示未来现金流量所蕴含的不确定性,但是概率的发生也需要估计,鉴于对未来市场情况不同的判断和预期,不同的财务人员对于同一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不同,这样就会得出不同的现金流量。因此,如何客观地确定未来预期的现金流量是运用现值法确认公允价值计量是否公允的关键之一。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是估计的,关系到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并且在确定了预期的现金流量之后,还要选定合理的折现利率。

(二)期权定价模型 期权定价模型是对很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重要方法。随着我国金融工具创新越来越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金额越来越大,对于会计人员来说,也是必须掌握的一种计量技术。期权是一种选择权,其价值包括期权的内涵价值和时间价值,这也是设计期权定价模型考虑的两个基本的变量。期权定价模型包括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和B-S期权定价模型。

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中的主要假设是股票价格的变动呈二次分布的模式。二项式模型是一个资产价格运动的离散时间模型,设资产价格运动的时间间隔为T,随着时间间隔T的缩短,有限分布可能变为两种形式。如果随着T趋于零,资产价格变动的幅度逐步缩小,则成为正态分布,价格变动的幅度是连续的;如果随着T趋于零,资产价格变动的幅度仍然较大,则变为泊松分布,是允许价格发生跳跃的分布。

B-S期权定价模型是在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标准期权定价模型,适用于不付红利的欧式期权的定价。模型可以表示为:

式中,S表示标的资产的当前价格,K表示期权的执行价格,t表示距期权到期日的时间(用年表示),r表示期权有效期间内的无风险利率,δ2表示标的资产价值的自然对数的方差,即,标的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N(d)表示对于给定自变量d、服从平均值为0和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N(1,1)的概率。

上述模型没有考虑提前执行和红利支付的情况,但这两者都将影响到期权的价值,可以采取调整的方法进行解决。红利的支付会降低标的资产的价值,因此随着红利支付的增加,看涨期权的价格就会下降,看跌期权的价格则会上升。对红利的调整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种适用于短期期权,另一种适用于长期期权。

如果期权的有效期很短,如小于一年,可以估计期权有效期内红利的现值,并将其从资产的现有价值中扣除,得到“经红利调整的价值”,并作为计算B-S模型中S的一个变量。

长期期权的情况下,如果在期权的有效期内,标的资产的红利率(y=红利,资产现有价值)预期保持不变,则对B-S模型进行调整。首先,资产的现值按照红利折现成现值,以反映红利支付所带来的预期价值的降低;其次,为反映复制资产组合中红利更低的持有成本,需要从利率中减去红利率。

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问题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开始实施,最令人瞩目的是公允价值的运用。虽然公允价值在国际上运用已经比较普遍,我国此次引入公允价值,也是同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如何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而出现利润操纵,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尽管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前提,也就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公允价值要体现“公允”,交易就必须公平,因此交易双方都必须了解交易情况,自愿进行买卖。但实际上,很多交易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并且目前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确定公允价值的要素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低,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很多困难。

其一,企业对某些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公允价值的确定,往往是基于其未来收益(或损失)的估计,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因为确定某些事项的公允价值时,市场交易往往还没有实际发生,而对于没有实际发生的交易进行确认,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由于这种估计和判断往往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测基础上,这种价值信息一般更有助于投资者的预决策,更能提供对企业管理当局有用的信息,即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但由于需要更多地借助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其公允性还有待检验。

其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是目前估计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估计未来的现金流量,且还要按一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如何确定选定折现率的标准也是公允价值应用中要考虑的问题。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是估计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只要确定一系列的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就可以进行公允价值的计量,但在实务操作中往往要复杂的多。

其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可能会引起企业报表项目的波动,因为公允价值计量时,要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信用以及风险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引起企业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变化,即引起企业报表项目发生波动。从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如果有波动存在的话,报表就应该反映这种变动,以提供更相关的决策信息。但是有些因素引起的波动可能关联性不是太强,而对这些波动的反应可能会误导报表使用者。 其四,取得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的取得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增加了会计操作的难度,特别是在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的情况下需要花费大量的培训时间和成本。对企业来说则增加了报表编制成本,不符合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

(二)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应采取的措施新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进行了许多约束: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应用是谨慎的,目前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采用;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确认要有严格的使用前提,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如果能够持续可靠取得,就应用公允价值,否则仍然使用历史成本,这是我国应用公允价值的基本指导思想,即对于公允价值强调的是“适度运用”,并且只在上市公司实施,其他企业可以暂不实施。目前要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运用条件,必须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第一,建立健全的法律环境是保证公允价值会计顺利应用的法律保障。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扩大到所有推定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承担所有的举证责任,再加上美国数额高昂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能相对有效地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美国在近年来大力提倡和推行公允价值的应用,这与其法律制度能有效保障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是密切相关的。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现值;贝叶斯方法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了一整套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着眼向投资者提供更多价值相关的信息,引入了公允价值,标志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一样,正式成为我国会计要素核算的计量方法。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

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以看出,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描述,并由交易双方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历史成本计量以实际交易为基础,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确定性的金额;相对而言,公允价值具有不确定性、效用性、变动性和时间性,使得其价值金额难以估计。

二、公允价值计量因素及假设

FASBNO.157《公允价值计量》中详细介绍了计量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所涉及的因素及有关假设。(1)公允价值计量是针对特定资产或负债,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应考虑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如在计量日资产或负债的状况、位置,以及如果销售或使用该资产或负债对其所作的限制),以及资产或负债是独立使用还是作为一个资产组或负债组。(2)公允价值计量应假设资产或负债的交换是有序交易。公允价值计量应该参考有序交易的价格。有序交易假设可确保在计量日获取销售该资产或转移该负债的公允价格(脱手价格)。(3)该交易发生在该资产或负债的最有利市场。主市场是指报告主体以最大交易量和交易水平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市场。最有利市场是指报告主体以收到最大化金额销售资产或以支付最小化金额转移负债的市场。公允价值计量应该参考在主(或最有利)市场中出售该资产或转让该负债的价格及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指在资产或负债的主(或最有利)市场中出售该资产或转让该负债的边际直接成本,它不是资产的属性,而是随报告主体的具体交易而定。(4)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作的假设为基础。市场参与者是指主(或最有利)市场中独立于报告主体的资产或负债的买方和卖方。他们应该是非关联方、熟悉情况、能交易资产或负债、情愿交易的双方。(5)就资产而言,公允价值计量假设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资产组作最高与最好的利用,即假设市场参与者在利用资产或资产组时,使其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公允价值估值方法的确定

FASBNO.157《公允价值计量》中指出了计量公允价值的三种估值技术:市场法。即使用涉及同质或可比较的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交易所产生的价格或其他相关信息,获取公允价值。收益法。即使用估值技术把未来金额(如现金流量或收益)转换成现值(贴现),作为公允价值。成本法。即以为替代某资产的服务能力当前所要求的金额(即现时重置成本)为基础,计量公允价值。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公允价值确定的三种方法:市价法。即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其活跃市场中的报价应当用于确定其公允价值。类似市价法。即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参考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各方最近进行的市场交易中使用的价格或参照实质上相同或类似的其他资产或负债等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法。即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且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四、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公允价值估值模型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准则 市场价格

一、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和方法

(一)公允价值运用的限制和前提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但是这个金额的取得,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平等自愿的公平交易中形成的市场价格才能是公允价格;

2.公允价值必须是在持续经营的状态下形成的;

3.是完全市场下的公允价值;

4.公允价值的时间性;

5.公允价值是需要估计的。

(二)我国关于公允价值运用的限定条件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针对不同情况规定了公允价值计价基础和历史成本计价基础,明确在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以公允价值计价: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中,允许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在存在确凿证据且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其余的仍按原来的计量方式计量。也就是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也规定,只有当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对于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如果是以转让非现金资产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的,则计入当期损益的债务重组利得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从以上这些具体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条件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还相当谨慎,都规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

(三)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方法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SFAS NO.157――公允价值计量中提出了3种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方法:市场法(Market Approach)、收益法(Income Approach)、成本法(Cost Approach),并详细介绍了这3种方法运用的环境。

1.市场法

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中形成的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因此,无论市场价格的来源如何,市场价格都被认为是对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最好反映和验证。市场法就是指运用市场价格与其他涉及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包括一个企业)的市场交易产生的相关信息来估计公允价值。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价格通常是公允的和可接受的,也是容易得到的。运用市场法需要对市场条件做出假设,选择具有替代性的价格参照物,并对其中的不可比因素做相应的调整。

运用市场法确定公允价值时,选择具有可比性的参照物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参照物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大体上是可以替代的;可参照的交易实例的交易条款与交易条件应能够反映正常的市场状况和市场价格标准。也就是说,选择的参照物应尽可能与被计量的资产或负债项目相同,而且交易条款应反映公开市场的正常交易状况。

2.成本法

成本法是以现时获得可替代一项资产的服务能力所付出的金额(通常认为是现行重置成本)为基础。市场参与者通常认为资产可以接受的价格是由市场参与者取得一项具有类似功效的资产所付出的成本所决定,同时要对价值的减损做相应的调整。

价值减损的情况包括物理上的减损、功能技术上的减损、外部经济利益的减损,其范畴比财务和税务上的折旧更宽阔。

通常在与所计量资产相同的资产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无法直接取得所计量资产的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运用成本法来确定所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

3.收益法

收益法是运用估价技术把未来的金额(如现金流量或收益)转换为单一现值(折现)。这种方法是基于现在市场价值对未来价值的预期的前提。与市场法和成本法相比,收益法更重视未来。

具体的方法包括现值技术(Present value techniques)、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 models)、多期超额盈余方法(Multiperiod excess earnings method)等。由于期权定价模型过于复杂,多期超额盈余方法一般用于计量一定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现值法的应用最为广泛。

4.估价技术方法的选择

估价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在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时,往往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这时就要求财务人员尽可能客观、合理地选择估价方法。选择估价技术方法,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选的估价技术方法是否被市场参与者所广泛接受;选择估价技术方法时所做的一系列的假设是否足够全面,是否包含了各种要素;选择估价技术方法时所使用的估计与假设是否与企业其他经济行为所使用的估计与假设相一致,是否与市场参与者所使用的估计与假设相一致;选择估价技术方法是否前后保持一致;选择估价技术方法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市场法是最接近真实的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方法。由于市场法所依据的信息全部来自外部市场,是最客观的;成本法和收益法比市场法更具主观性,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公允价值的估计应选择最接近市场的方法,以保证公允价值更真实、更可靠。

二、公允价值运用的优势与困难

(一)公允价值计量得以推广运用的外在原因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科学的计量属性,在其被充分认识和运用之前,历史成本计量以其反映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而一直处于会计计量的主导位置,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但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模式的日益多样化,金融工具的层出不穷,使会计的经济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商业的高度发达,又使各种商品价格变动异常频繁。历史成本显然无法应对这些每时每刻都存在的变化,此时,公允价值的出现就正好解决了这些历史成本计量所无法解决的难题。

同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会计计量模式能更及时地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从单纯的可靠性转向了以可靠性为前提的更高的相关性。

正是基于以上现实,再加上公允价值计量本身所固有的优势,使公允价值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会计界的重视和认可,从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计量模式。

(二)公允价值的内在优势

公允价值被认为是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基础,它从未来现金流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等方面全面反映市场的风险、期望。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以下优势:

1.公允价值能更及时地反映会计信息的变化。正因为公允价值是动态而非静态的,使公允价值能反映市场现行经济状况和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因而也就能及时反映经济状况的变化对这些资产或负债价值所产生的影响。而历史成本只能反映交易发生时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价格的变化只能在它们实现或清偿时才能得以反映,而一直以来用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会计一般在资产价值发生变化时并不确认收益。

2.公允价值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更充分和客观。公允价值能及时反映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变动,并且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使公允价值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市场的各种信息。

3.公允价值能够用科学的技术方法计量。公允价值尽管在多数情况是需要估计的,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可靠的估价技术方法来确定。选择的技术方法能充分反映市场上可能影响公允价值的各种因素,包括时间风险、金额风险以及人为因素等,这比历史成本只能反映已经发生的事项显然又有更高的科学性。

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本身所具有的这些优势,使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未来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正确的决策。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应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范围。

(三)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困难

1.公允价值的确定条件相对较为苛刻,很多情况下难以获取可靠的公允价值。尽管公允价值的定义中仅要求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即为公允价值,但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才是公允价值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而许多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存在活跃市场,这就使很多交易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2.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的反映处于不断变化中,这就使公允价值难以确定。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日新月异、商业形式更是不断创新,增加了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就增加了会计人员确定公允价值的难度。

3.公允价值是否真正公允,难以验证。历史成本计量是以过去的已经发生的交易为基础,交易的价格就是计量的成本。但公允价值是未发生的交易的价格,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估计,因此难以从现有的市场交易中得到验证。

4.公允价值的确定中存在较多的主观性。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确定公允价值通常需要进行估计,这就势必包含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即使是最接近真实的市场价格,也需要会计人员从市场上多个市场价格中进行主观选择。

正因为存在以上困难,使许多人担心公允价值的运用不但不能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反而会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合法工具,因此应该审慎使用。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现状

在国际上,实际上早已停止了“要不要应用公允价值”的争论,而是进入了全面探索“如何更合理应用公允价值”的阶段。而在我国,公允价值的运用要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对公允价值是否应广泛应用始终存在着争议。

(一)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不利因素

1.市场不够发达,公允价值难以取得。虽然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难以取得,主要在于我国交易市场不够发达。在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将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即使勉为其难地获得了公允价值,花费的成本也过高,这也就是财政部在2001年修订会计准则时提出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原因。

2.普遍存在的关联方交易严重影响交易价格的公允性。在我国,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的交易非常普遍,尤其是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关联公司之间进行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交易中,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普遍存在,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同时,我国存在数量庞大的国属、省属、市属的各级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中,许多交易行为存在政府因素引导,交易价格缺乏市场依据,公允性更无从谈起。

3.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利用其他的外部信息和估价技术,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必然影响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由于在我国存在以上影响公允价值推广运用的问题,以及公允价值运用中本身所存在的困难,都使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仅处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从属地位。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只有在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条件时才能谨慎运用,这就使我国部分企业在运用相关具体会计准则时,尤其是当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足以给企业带来利益时,会因为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更难以操作、更难以验证,而选择回避运用公允价值。

(二)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展望

诚然,我国在公允价值的运用上与国际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现阶段,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保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在更多情况下,更倾向于更易验证、更易确定的历史成本。但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公允价值的运用也符合国际会计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

1.借鉴FASB的经验,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推广运用公允价值。FASB得以成功广泛运用公允价值,首要一点是先从变化最快的金融工具入手继而再逐步向金融工具以外的其他项目推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金融工具也日益多样化,使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更能符合各方的要求。之后,再有条不紊地向其他业务领域拓展,比如市场较为成熟的房地产、汽车等,从而使公允价值逐步被接纳和认可。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第4篇

一、国际上对公允价值的不同解释

公允价值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第7号概念公告中是指“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第32号公告中是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由熟悉情况并自愿交易的双方,能将一项资产进行交换或将一项负债进行结算的金额”。

二、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运用存在的缺陷

1.具体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一大飞跃。但是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充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2005年9月就开始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和制定的实质性工作,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经过三年多反复研究和讨论之后了单独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公允价值计量》。

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健全和规范的情况下,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的是比较谨慎的态度。在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中,一方面明确了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在会计计量基础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运用范围和限制条件。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负债确认与计量的准则直接运用公允价值的比例在75%以上,而我国只在50%左右,已经运用了公允价值的准则在运用程度上也不如国际会计准则,这就说明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运用所采取的是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策略。

2.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合理性、可操作性及选择性较小

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大多数领域仍缺乏较为规范的公开而且活跃的市场,估值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还不够规范,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会计电算化水平以及相关的信息处理能力较低,这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允价值的合理确定。另外,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因素,估计公允价值的数据、资料难以搜集,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判断难度较大,使其可靠性和相关性大为减弱。从其确定的具体操作来讲,由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种类繁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在市场信息不充分且真实性难以辨认的情况下,除了部分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可以通过活跃市场直接确认或比照相类似的交易价格外,还有许多资产、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价格,只能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估值技术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

3.财务报表项目的随意性较大、企业获取信息成本加大

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的波动。我国市场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很多情况下,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仍难以取得,而会计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核算,这就要依赖人的主观判断确定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运用会增加企业信息成本。一是公允价值计量是动态计量,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意味着每一个会计期间都要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了需要专门的评估计量人员准确地确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外,还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这个过程将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三是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于大多数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也是十分陌生的,要掌握新准则的有关具体运用,培训必不可少,培训费用也将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三、公允价值合理运用的有效对策

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来看,为了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确保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来解决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建立健全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尽可能详尽地规定公允价值运用的细节问题。就目前我国第一层次交易市场尚不完善的现状下,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真实性的需求,进一步要求在会计具体准则中应对公允价值的细节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这样既有利于会计人员实际操作:避免由于制度漏洞而被人为操纵。也减少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具体地说,应该在有关具体准则或操作指南中明确指出:何时采用公允价值,何时采用历史成本;在二者均可采用时,何者为首选方法,何者为备选方法;采用公允价值后因账面价值调整而形成的差额如何处理等等。

2.培育成熟的公允价值运用的良好市场环境。构建一个公开、活跃、发育成熟的资本市场,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为以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只有在充分完备活跃的资本市场形成的市场价格等才能更接近资产、负债的内在真实价值;以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运用现值技术更需要市场准确提供估计未来现金流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说,一个成熟完备的资本市场才是公允价值的真正形成地。

3.加强会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差,因而在制订会计准则时,一方面要应尽量减少职业判断的余地和要求。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建立体系完整的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和后续专业技能教育机制,并使这一机制更加有效地运行。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 具体应用 完善

一、公允价值相关理论概述及应用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如下:资产与负债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买卖双方对市场情况熟悉,并在自愿的基础之上交换资产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本质上是市场对资产或者负债价值的认定,是对其真实价值的一个“时点”估计,而并非是绝对的真实价值。公允价值是以其他计量属性为基础,是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在各种市场交易下的重复与再现。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经历了1998年首次运用、2001年修订回避和2006年重新运用三个阶段。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谨慎、适度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与国际准则趋同。我国目前尚处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之列,不可能无原则、无限制引入公允价值,避免从业人员操控盈余。总体而言,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的条件较为苛刻,目前主要在金融工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及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方面应用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明显。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会带来顺周期效应,其运用增加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在整体经济运行良好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使金融机构确认更多的投资收益,同时减少贷款减值的计提,进而提高了其信贷与投资能力,迫使已经过热的经济继续升温。反之,在经济运行不良时,运用公允价值又迫使金融机构确认过多贷款减值损失,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及投资能力。

2.难以确保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一定程度是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相互博弈后的结果。然而在公允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影响了可靠性,这也是目前人们反对应用公允价值的原因之一。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合理地使用公允价值,可以增强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但是,由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具有变动性和不可预见性,市场缺乏监督及不完善性,尤其是关联交易、实务中公允价值估计问题等,使其可靠性不能得到保证。

3.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较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满足条件以及采用何种方法来计量,其判断均存在操作上的困难,加上判断具有主观性,使得利用其操纵盈余成为可能。由于企业资产数量多,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其公允价值难以准确估计,且活跃市场存在与否的判断难度也很大。此外,当没有活跃市场交易价格时,采用的估值技术也仅仅是采取近似价值或大致估计的操作,各估计参数取值具有一定的弹性,可操作性不强。

4.公允价值计量易引发操控利润行为。早在1998年我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就出现过上市公司利于公允价值操控利润的情况。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准则的中公允价值来避免被ST或者扭亏,通过进行关联交易来豁免债务,同时将高额的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利润,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新准则颁布后,尽管在很多方面做了改进和限定,但依然无法阻止执业人员操纵利润的行为,主要原因是采用公允价值的很多方面仍然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允。

三、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建议

1.为公允价值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充分借鉴国外相对完善的法规制度,结合国情建立一套规范的体系,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制度上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条件。二是要努力培养各级市场,以便获得直接、客观的市价,尤其是生产资料与二手交易市场。三是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尤其是在非活跃的市场中,运用现值技术需要合理估计未来期间现金流量,以便确定折现率。这也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观念、拓宽知识面。

2.制定恰当的公允价值估计政策及程序。恰当的公允价值估计政策及程序是可靠性得以保证的重要前提,企业制定的政策应保持一贯性原则,除非有可靠证据表明变更公允价值估计政策可以使估计更为精确可靠。企业应当对估计过程予以规范和监控,这样才能避免滥用估计的行为,保证估计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具体程序设计上应当是指导性原则,而不是约束性条款。对于估计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应通过估值结果与可观察市价比较来评价,而计量的可靠性则依赖于能否严格执行估计程序。

3.实行岗位职责分离管理。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为了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管的权力与责任,可依据会计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将其为内部管理会计与对外报告会计,并且要严格界定两者的权限。对外报告会计部门拥有如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却没有经营决策权,对一些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违规、违法行为,应当予以拒绝并及时上报董事会。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工作范围,做到分工协作并互相监督,严格实行岗位职责分离管理。

4.应加强对市场及企业的监督。首先,要加大力度对CPA审计质量及会计信息进行监查。应当学习国外对公允价值审计的先进经验,建立一套既符合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具体审计准则,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大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可以规范资本市场,有利于引入约束和激励机制,增加公允价值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最后,要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建立证券公司的信用评级制度与公告制度,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亚君.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应用[J].国际商务财会,2008.11.

[2]黄海晏.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物运用中的软思考[J].财务会计月刊,2009.2.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信息披露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历史成本计量已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公允价值最真实地反映了交易的实质,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状况,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也更加有用,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一、公允价值会计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确定难度大,可操作性及可靠性差

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大多数领域仍缺乏较为规范的公开而活跃的市场,估值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还不够规范,这些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允价值的合理确定。另外,由于存在商业秘密的保密原则,信息阻断等因素,估计公允价值的数据、资料难以搜集,公允价值的取得和公允性的判断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会计数据的客观性,进而削弱其可靠性和相关性。从公允价值确定的具体操作来讲,由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种类繁多,并处于不同的市场环境中,在市场信息不充分且真实性难以辨认的情况下,除了部分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可以通过活跃市场直接确认或比照相类似的交易价格外,还有许多资产、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价格,只能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估值技术大致地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6]。而估值技术所涉及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未来现金流量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面临很大的困难;加上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会增加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增加公允价值确定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的难度和随意性,从而使公允价值无法取得或取得的结果不准确、不可靠。

(二)公允价值相关信息的披露不完善

公允价值的优势在于能提供最相关的会计信息,而这种相关性是建立在一定前提下的,如果不能相对准确地估计公允价值,不仅信息可靠性无从谈起,就是相关性也会大打折扣。在我国目前市场体系不甚完善的情况下,进行公允价值估计本来就存在一定难度。有很多准则及其指南中用到公允价值,但在计量中没有进行具体规范及相应披露,容易造成较大的操纵空间,而且各准则间的披露要求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加大企业的信息成本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不确定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往往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另一方面,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这个过程会增大企业的信息成本。

(四)公允价值有可能成为利润调节的工具

由于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差的可操作性,这就容易导致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企业管理当局很可能会恶意利用内部交易操控市场价格,设法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利润,以达到粉饰业绩的非法目的。

(五)会计人员的素质偏低

公允价值的确定依赖于活跃的市场上的报价或近期市场上的交易价格,用于折现的现金流量和利率的选择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财务管理技术和经验,还要有宏观经济的预测分析能力[7]。但是,一直以来我国采用会计制度这种形式规范的会计实务,会计人员熟悉的是记录和报告这两个过程,而对于存在着大量职业判断的确认和计量都很生疏。因而,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和会计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

二、完善公允价值在我国实务应用的措施及对策

(一)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公允价值的评估及应用

存在活跃的市场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条件,应努力建造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努力培育各级市场,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逐步完善我国的要素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运作透明度,优化资源配置,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此外,还应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上以及有关法律规章上给予明确的有利于公允价值现值估计的具体实务操作中的规范要求。如制定关于如何采用现值技术来估计公允价值的操作指南,在指南中尽可能详尽地规定有关现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折现率的选择以及折现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8]。操作指南制定的越详细越能为在市场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应用公允价值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公允价值结果的评估,以保证所提供的公允价值客观公正。

(二)深化公允价值理论研究,不断完善会计准则

尽管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给出了初步定义和使用方法,但关于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依然还不完善,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增强其可操作性,提高其应用的适当性和准确性。对规定不健全的内容进行查缺补漏,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行准则的规范和统一。另外,要根据我国的国情,针对特殊的市场环境和具体行业特点,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不断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在实践中拓宽公允价值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三)加强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随着公允价值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需要在会计报告中增加对公允价值的披露。但由于我国会计标准对公允价值的披露尚未形成具体的规范,许多上市公司对于一些重大会计政策的披露避重就轻,特别是在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上有着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导致披露的信息缺乏参考性,容易误导信息使用者[9]。因此,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应完善对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使其披露的信息更加规范、科学,特别是对公允价值计量中涉及一些职业判断、利润操纵空间大的会计事项,应对其披露细化标准给予规范指导,以提高财务报表的有效性。

(四)建立有效市场信息系统,降低公允价值的使用成本

建立有效市场信息系统是降低公允价值使用成本的有效途径。当存在公平市价时,合理的交易价格就是公允价值;反之,就需要通过现值模型获得数据。现值方法的使用要求有效的市场信息系统。有效市场信息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降低其实施成本的有效途径。

(五)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较差的可操作性,而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利润,这对企业来讲是个巨大的诱惑。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公允价值人为地操纵利润,除了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外,还应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10]。因此,必须规范企业债务重组、企业合并等事项的相关信息的披露,限制企业进行自由选择的空间,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严防关联公司之间通过债务重组、资产交换等人为地操纵利润,粉饰报表。

(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公允价值的计量是面向未来的,其计量方法需要进行估计或预测。公允价值要得到广泛的应用,离不开一批能够掌握公允价值计量技能的高素质会计人员。所以,一方面应注意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后续教育,转变计量观念,提高会计人员对未来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增强估值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在估计的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为降低利用公允价值进行财务舞弊的可能性,还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守法意识。(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姚云.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2012,(4).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公允价值;职业判断;可靠性

一、公允价值运用条件的确定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非货币交易要同时满易应具有商业实质,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条件时才以公允价值计量,不满足两个条件之一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对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以及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即“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准确的职业判断。新准则对融资租赁资产的计价采用了公允价值,但对租赁类型的确认要遵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二、公允价值的正确计算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

在“公允价值计量公告工作草案”中提到用于估计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应与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以资产为基础)法相一致。确定资产公允价值通常的方法是:若该项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其市价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该项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项资产相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其公允价值应以比较相类似的资产市价确定;如无类似资产,则以该资产未来现金净流量的现值确定。运用现金净流量的现值方法估计公允价值主要涉及两个因素: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估计的,折现率是可选择的,不同的人计算出的现值可能不一样。从理论上来说,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应是基于市场对未来价值的期望,应是合理估计,折现率应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也是企业在购置或投资资产时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这些合理估计和正确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准确、合理的职业判断。

三、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

关于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应按不同的资产类别披露公允价值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估价技术应用的情况、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产生的影响。不仅如此,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还应同时披露成本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换的情况,按公允价值计量的生物资产亦应分类披露实物数量、年内数额的变动情况及其分类变动数额等。这些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内容是否正确和全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职业判断。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但这种运用又是有条件的、谨慎的。

四、完善公允价值职业判断相关建议

(1)完善现实应用中相关理论和技术规范。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为:如该项资产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该项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该资产的公价值应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决定。在某些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管理层或内部人员具有某些资产或负债更为详细的信息,这些信息表明市场交易价格偏离了这些资产或负债的真正价值,如果以不同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代替市场的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难以保证。要求审计人员充分考虑到可能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因素,对公允价值计量过程进行科学测试,需要对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这些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积累更多的经验。(2)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职业培养、职业训练的结果,只能通过持续、不间断地培养、训练,不断积累才能养成。一是要培养会计人员具备优化的知识结构。优化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会计教育应重视素质教育,要把传统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获取和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理论修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培养较强的社交能力也是顺利地实现会计目标一个重要的方面。(3)消除管理阶层盈余管理对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技术层面问题的解决只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可能性,运用中的真正公允必须解决人为操纵问题。应加强会计监管,真正把会计准则的执行落到实处,要严格按照会计法及其他相关法规的规定,搞好各项会计监管机制的建设:强化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会计监督制度,发挥会计监督三位一体的整体功效;界定清楚财政、审计、证券、金融、税务、会计等监管的职能和作用,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做到各司其职、严加监管。

参考文献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运用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计量基础运用多元化的必然趋势。但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体现还不够完善,公允价值的取得和确定还存在尚待解决的困难。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目前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表述不完全一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尽管有不同的定义,但它们对公允价值有以下共识: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它的最大特点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而公平交易是指没有关联的各方在公开市场上所进行的交易。公允价值是一个现时的、面向市场、强调公开、公平的价值形态。

二、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对于公允价值而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其计量比较困难,可操作性差,对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要求高,这也是阻碍公允价值广泛运用的重要原因。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有:

1、通常情况下,最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市场价格。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智的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换价格,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发生,而在于双方一致同意就会形成一个价值,故公允价值最适用于对金融工具尤其是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与义务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和事项并未实际发生,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亦未履行,也不可能有历史成本的发生,传统的会计很难对其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即现行市场交换价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

2、如果可以获得市场上同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则运用市价法。如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等也是按购销双方达成的现行市价即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是部分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

3、会计人员无法取得可观察的市场金额时,可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量。现值计量更能反映形成公允价值的各种要素,这种方法将采用大量的估计,包括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对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期、用利率表示的货币时间价值和包含在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非确定性以及一些难以识别的其他因素等。

三、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谨慎运用及其难点

1、公允价值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不仅适用于初始计量还适用于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大多是在没有交易的情况下进行的,就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认定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只能大致的估计或采取近似价值的操作,在市场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容易形成操纵利润的嫌疑。另一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要形式――现值技术的运用,因不同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对投资的期望报酬率不可能完全统一,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这同样导致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难度较大,加之无论是贴现率的选择还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均离不开对未来事项和不确定性的主观判断,以上这些主观判断因素的存在,在增加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的同时无疑也大大增加了企业会计人员在“捕获”公允价值的难度。因此,相对于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可验证性的以实际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方面存在优越性,但因为其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使得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一方面,对于报表使用者与报表编制者来说,由于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存在不确定性,致使与资产或负债的风险和收益相关的信息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若不存在报表使用者以外的其他监督主体的话,对公允价值的估计相当于给了报表编制者提供了很大的操纵机会,也使得报表使用者无法用现有信息来充分判断公允价值的公允性。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这些反映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2、对公允价值的审慎使用缺乏必要的解释和沟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时,更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做了审慎的改进,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基本准则强调“企业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之所以要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无非是说明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有条件的,这一原则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易、债务重组等具体会计准则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是,由于我国在新会计准则推出的同时缺乏对为何审慎使用做比较详细的解释说明,其结果是容易传递出“公允价值存在较大缺陷,不宜采用”的错误信息,这就会曲解甚至误解我国在公允价值使用方面的初衷;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占总准则的52.63%,但是在一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仅仅是备选方案,也就是处于会计计量的从属地位,企业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相关具体准则时,可能会顾及其相对难以操作的特性而尽力回避。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其可能出现的局面是企业在具体执行相关准则时,会计人员出现尽量回避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局面,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极易步入“因噎废食”的尴尬局面和误区。

3、比较国内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其对公允价值操作应用方面主要涉及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范围问题,主要回答哪些经济事项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另一个是方法问题,主要回答如何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已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却说明得十分有限,这样的现象,最容易产生的后果是,会计人员虽然知道哪些具体业务需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如何对其进行计量,却显得办法不多,或者干脆无所适从。因此,我国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可能会成为阻碍公允价值计量合理有效运用的关键因素。纵观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涉及需要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20项具体会计准则中,只有“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和“企业年金基金”等三项提供了具体的计量指引,占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7.8%。而且提供的各项指引散见于具体准则中,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容易导致计量结果的不一致。

4、公允价值再次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公允价值极有可能再次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就拿非货币(即实物)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如上市公司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2000万元,却以40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计算收益,现在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作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可谁都知道,这全是空的。新债务重组或者非货币易准则可能使公司盈余管理,成本降低。原《债务重组》准则不允许债务人将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重组收益,《非货币易》也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新准则中的债务重组交易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非货币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或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配股的需要,通过债务重组确认重组收益或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易,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5、公允价值计量与历史成本法相比易导致价格波动频繁。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固然能够合理地反映资产的当时价值,但是若该项资产价格总是频繁地变动,必然会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变化。而这些由于外部环境等变化所引起的损益的变动,可能并不能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甚至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市场上原料或商品的一点点变化都可能引起股价的较大波动,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给投资者的感觉是公司财务发展不稳定。

6、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一经计提,在资产处置前不得转回,这主要是避免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但同时也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新规定只能减少利润和资产价值,可能使得计提减值准备只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反映资产价值。

四、关于引入公允价值几点思考

1、公允价值计量缺乏可操作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不够完善、利率和汇率未完全市场化,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信息失真比较严重,还不是全面运用公允价值的时候,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没有相关市场价格,公允价值不易确定。在缺乏公允价值参考标准时,现值计量常是估计公允价值,即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因素,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现值计量的复杂性形成了公允价值计量推广应用的难点。

2、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不健全。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是公平交易。目前我国的交易市场尤其是产权交易市场还不规范,公平市场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市场价格就不能完全做到公平交易,从而使得一部分资产或负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公允价值的信息,这样公允价值就不公允了。尽管新准则在引入公允价值已经比较谨慎了,但还是给企业留下很多利润操纵的余地。

3、公允价值来源缺乏可靠性。公允价值虽然能够提供相对及时、有用的信息,但却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尤其是在市场程度不发达的地区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公开活跃的市场和类似的交易市场不存在,公允价值需要通过估计来获得。以不同主体的估计价值来代替市场价值,也即加入了非市场的评价信息。或者说,以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评价代替市场评价。这种利用基于特定主体的信息进行估价,无论估价技术多么先进,不能排除特定体为了私欲而加入主观意志,这种估价其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甚至会发生故意操纵行为。

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如下措施:一是加强对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披露。按照新准则,企业的计量基础也属于会计政策,但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关于财务报表附注的列举中,没有针对公允价值的附注说明,这不利于公允价值信息的规范应用。应将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作为重要的会计政策进行附注披露,对于使用公允价值计价的各项资产,应披露运用公允价值的理由、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对损益的影响等,还应提供关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证明。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透明度,可以规范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对防范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作用。二是提高会计专业人员的素质。由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受到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加强会计人员素质是提高公允价值运用效果的前提条件。会计人员素质包括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对广大会计职业队伍进行培训,使其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体系,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以免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影响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效果。同时,还应时刻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免公允价值被滥用。三是加强审计监督。新准则体系大量应用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进一步加大,这使得审计监督的任务进一步加重。我国应尽快改善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环境,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确保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广泛地用,以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有助于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这次新准则大量运用公允价值已经是重大突破了。在运用新准则的同时,应在进一步完善市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惩治会计造假方面下功夫,从而为公允价值运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

[2]李小玲,王海燕.公允价值计量及应用浅探[J],财会通讯,2006(12).

[3]于永生.公允价值会计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2006(4).

[4]蔡丽霞.公允价值计量--现实思考与未来展望[J].北方经贸,2006(3).

[5]杨国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解读《新会计准则》[J].东南传播,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