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业培训制度

创业培训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创业培训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业培训制度范文第1篇

1.优化创业环境。深入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创业型街道(镇)的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全民创业政策的若干意见》(政发〔〕132号),落实有利于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让创业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创业扶持。进一步加强创业舆论宣传,定期开展创业明星评选表彰活动。2.加强创业服务。加强创业咨询服务队伍建设和区级创业项目库建设。加强创业园区、创业一条街、创业市场等创业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创业培训、创业见习、创业孵化基地。根据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功能标准,加强对镇(开发区、街道)创业服务机构功能建设的业务指导。重点搭建校地合作平台,畅通人才输送渠道。加速推进与高校的紧密合作,积极提供日趋针对性的校园招聘。3.提高创业能力。开展多种形式、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强化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及创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手段的衔接。4.突出大学生创业园建设。依托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按照三区联动(校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和三位一体(培训、实习、孵化)的总体发展思路,打造一流的大学生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方案。加快高层次人才公寓开发建设进度。围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将扶持创业重点向高校毕业生、专利持有人及有市场前景和带动就业规模较大的项目持有人转移,努力使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在成功创业的同时带动社会就业。

帮扶重点人群就业

1.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善和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强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实施岗位拓展、创业引领、就业服务与援助、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等计划,引导激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实施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每年购买一批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2.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逐步提高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待遇,对政府出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实行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对符合就业援助条件的人员实施专业化和个性化援助,落实就业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做到“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1.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大力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鼓励企业广泛开展新员工上岗培训、在职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2.优化职业培训模式。坚持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根据就业需要、市场需求和职业技能标准,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推动职业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政府主导、校企对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根据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在强化公益性、保障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作用的同时,改造提升一批适应中、高等级培训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鼓励镇(开发区、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用人单位、有关培训机构和职介机构之间建立互利互惠的就业培训服务机制,按规定落实培训费补贴。

强化就业失业调控

1.加强劳动力供给监测。开展人力资源基础情况调查工作,形成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定期更新维护人力资源库,对城乡各类劳动者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就业创业服务均等化制度。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完善就业信息数据库,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2.加强企业用工监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用工变化动态,提前应对可能产生的失业冲击。落实重点缺工企业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规模企业缺工数量、工种和原因的统计分析。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抽样调查,扩大调查范围,实行动态跟踪,主动把握企业用工数量、时间、要求、待遇及招工进度,为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3.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测。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职业供求信息监测点,及时掌握人力资源市场运行和供需态势。定期做好职业供求状况分析,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制度,为劳动者求职择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供服务,促进供求双方有效对接。着力化解人力资源市场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对市场的调节掌控能力。

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1.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区、镇(开发区、街道)两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基础建设,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星级评估工作,通过典型示范引领,促进全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举办好常规市场,培育好专业市场,发展好网上市场。2.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人力资源开发配置和服务就业的能力明显提升。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打造一批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健全政府购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制,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3.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加快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行为,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创业培训制度范文第2篇

一、设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一)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专门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由学校党政领导、督学、有关职能部门及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全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指导、督促、协调和实施工作,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牵涉全局的规划、政策、表彰等重大事宜负有决策权力,负责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和下级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或团体进行宏观管理和监控。

(二)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施小组

在学校设立专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机构,组织一定的人员具体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方案的实施和管理;如,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为学生开辟创新创业实践场所;有相关优势的高校可以设立和建设创新创业研究实验实训室以及企业创新研究中心。创新创业研究实验实训室主要的日常职责和相关任务为创新创业创意教育的计划、组织及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的绩效考核和事务管理;而企业创新研究中心是串联学校和相关企业的中转站和对外联络的窗口,主要的日常职责和相关任务为相关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和经营内容的服务,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战略咨询,同时也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操作平台。

(三)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小组

创新创业教育科研小组在高校创新创业创意教育中起着学术研究和科研研讨的职责,组织与实施相关人员参与创业研究和学术研讨,促进创业学术信息的传递和延伸,加速创业创新内容的实时性转化,同时组织实施相关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学术交流会和论坛会,在相互研讨和互通中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并积极组织创新创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为创新创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交流提供园地。

二、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一)实施弹性学分制度

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学生知识结果的合理性完整性。而弹性学分制是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学期内申请先创新创业、就业,工学交替分段完成学业。弹性学分制度有利于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利于有创新创业愿望的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既不耽误完成学业的同时,抓住创新创业的机遇,把学到的创新创业知识高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新创业实际来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到学校进一步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上的补充。

(二)实施保留学籍制度

保留学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和弹性学分制度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就是为未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保留一定时间的学籍。保留学籍制度的实施,将激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脱颖而出。关于“休学创新创业”,大多数教育界人士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的正业是学习,他们在校期间应该学习系统的知识和训练相应的技能,而不是浪费黄金时间走向社会办公司。让有能力学生进行休学创新创业,为其保留一定时间的学籍,可以让学生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许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

(三)实施创新创业与学生奖评相挂钩

将学生创新创业与一定形式的奖评相挂钩,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将此方法扩大、变通,形成独特的学生创新创业考核评价制度,即不仅让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其学分相挂钩,同时可以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绩纳入到大学生常见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同时可以有效激发广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间接的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四)推行“课外必修学分制”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高校应要求大学生在校除完成课内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之外,应修一定量的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实践活动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学分的推动,它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提高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塑造学生的人格与个性,树立学生坚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创新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

(一)实施兼职教师制度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创意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先进性创业知识理论储备还比较匮乏,师资力量和质量的提升、创业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金融经济管理专家、政府决策智囊专家、工程技术及应用实践类专家、成功企业家等熟稔创新创业创意方面的专家学者可以为高校提供强有力的兼职师资队伍,与本校专职教师配合,来共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将有效弥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现象,极大的推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向全社会敞开大门,吸收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干部,及其它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操作技能和知识应用均十分优秀的人才。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制度

针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且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可以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教师培训制度关键在于日常的学习、实践及实训的相互融通,强化培训、培养的双向融动,在日常教师培训中注重培训的效果、效率,转变培训的总体化思路和培训技巧始终贯穿于教师培训的始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紧迫性、必要性映射于教师培训的全方位意识之中,促使教师创新意识,更新理念和观念,构建科学化和合理性的创新创业创意知识结构,为相关教育提供充实准备。

(三)实施创新创业指导与教师福利待遇挂钩

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成绩与其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是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热情,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的教学或指导成果与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住房条件的改善、先进模范的评定表彰、工资的晋级、奖金的分配等挂钩,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以这种奖励和利益待遇的激励及有关行政规章的约束,来保证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管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有效实施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加入高校教学评估体系

要改进原有的教学评估机制,在原有的教育教学评估的基础上,更多的去考虑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水平,如何更大的激发推动教师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热情。突破传统教育教学评估方法,围绕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去探索新的评估指标体系,设置新的评估办法,确定和运用评估结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展不仅时间有保证、内容有特色、同时达到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有实效。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集中在教学结果上。评估者利用知识性、学术性考试等方式来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知识在教学及其管理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创新创业者所必须的技能方面的教学及其管理和评价却很少涉及。创新创业教育评估考核制度的出台旨在创新创业教育条件下,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将主要由社会和市场来评价。

创业培训制度范文第3篇

大学生村官初始创业的关键难题大多都在资金上,为解决这一难题,陕西省宁强县建立三项制度,探索出“创业培训+联合培育+金融支持”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新模式,为村官创业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建立“多层次创业培训”制度 县委组织部协调劳动就业、金融等部门每年举办一期“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对培训合格的村官颁发了陕西省创业培训合格证,大学生村官凭借合格证可在金融机构得到5万至8万元贴息创业贷款。人行宁强县支行先后发放《企业、个人金融指南》和有关金融知识、产品、政策资料250余包,提供“一对一”互动融资咨询帮扶服务达300多人次;县信用联社发挥农村网点多、对农村情况熟悉的优势,经常为大学生村官进行贷款和创业知识辅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建立“多部门联合培育”制度 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县直部门单位包抓、组织部干部分片负责、乡镇领导帮扶、村干部结对、能人大户对接的“6+1”培育机制,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对有创业意愿或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经组织、劳动、金融部门筛选,确定重点培育对象,明确培育任务,通过3至6个月的创业培训,各帮扶主体要确保创业项目尽快实施。金融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创业项目,降低利率,简化手续,优先支持。县直相关部门组成大学生村官创业专家服务团,提供项目论证、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

建立金融部门支持创业制度 成立了宁强县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致富协调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创业过程中的贷款难题。针对大学生村官未成家、户籍有的不在本地、创业融资无抵押担保资信的问题,人行宁强支行制定了“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区别对待,协同发展;创新担保,优先支持”的工作思路,即先支持户籍在本地的大学生村官,先支持能落实担保抵押的大学生村官;对户籍不在本地的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中解决;同时,采取亲属担保、村组干部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目前,该县金融机构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普遍实行优惠利率,小额贷款减免2年或1年利息,先后为7名大学生村官办理创业贷款35万元,建立示范基地6个。

创业培训制度范文第4篇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一)统一思想认识。创业是劳动者通过自主创办生产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市场就业的重要形式。劳动者通过创业,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吸纳带动更多劳动者就业,促进了社会就业的增加。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二)明确指导思想。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环境着手,逐步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工作新格局。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改善创业环境,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三)突出工作重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地方的优势产业、特色经济,确定鼓励创业的产业指导目录,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者进入国家和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建筑劳务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创业领域。重点指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军队复员转业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创业。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劳动者创业人数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人数的大幅增加,基本形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使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成功创业。

二、完善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

(四)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国家有限制条件和标准的行业和领域平等对待各类创业主体。在法律、法规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对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制定促进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优惠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五)改善行政管理。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培训行为。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创业“绿色通道”。依法保护创业者的合法私有财产,对严重侵犯创业者或其所创办实体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对创业者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政府部门要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要按有关规定,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六)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持劳动者创业。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细化操作办法。多渠道筹集安排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展开。要针对经营成本上升以及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兼顾行业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升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保护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鼓励创业企业扩大就业规模。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劳务输出地区要积极探索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七)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支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探索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对于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有利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项目,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提供融资支持。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贷款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并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创新农村贷款担保模式,积极做好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金融服务。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利用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创业企业,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各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和促进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

三、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八)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满足城乡各类劳动者创业的创业培训体系,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逐步将所有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纳入创业培训。加强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对参加创业培训的创业者,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创业培训的,其按规定享受的职业培训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开支。

(九)提高培训质量。从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创业培训的质量。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进修、研讨交流活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提高教育水平。采用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发推广创业培训技术,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

(十)建立孵化基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劳动者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搞好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优先保障创业场地。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或利用原有经批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大学科技园区、小企业孵化园等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为进入基地的小企业提供有效的培训指导服务和一定期限的政策扶持,增强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创业稳定率。

四、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优质服务

(十一)健全服务组织。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指导服务组织,开发创业指导技术,完善创业服务功能,提高创业服务效率,承担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组织、服务和实施责任。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各类创业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共同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推动创业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由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创业服务专家队伍,逐步形成创业服务指导专兼职队伍。

(十二)完善服务内容。根据城乡创业者的需求,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信息、政策平台,搭建创业者交流互助的有效渠道。建立政府支持并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评估和推介制度,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形成有效采集和定期制度。通过上门服务、集中服务、电话服务等多种形式,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开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建立创业者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设立创业服务热线,接受创业者的咨询和投诉,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注重对创业失败者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重树信心,再创新业。

(十三)提供用工服务。为创业者、新创办企业及其所吸纳的员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指导创业企业结合生产经营需要,落实职工教育经费,做好职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组织各类培训机构按照用工需求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创业企业提供合适人才。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符合条件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便利,吸引人才去新创办企业工作,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规模。

五、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工作开展

(十四)强化政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促进创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就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扶持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推广经验典型,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全面开展。重点指导推动工作基础较好,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根据本意见的要求,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相关扶持政策,在组织领导、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探索,率先完善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业型城市。

(十五)完善工作机制。各地区要发挥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中小企业管理、教育、建设、国土资源、财政、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小组,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工作计划。把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落实创业政策以及提高创业培训效果、创业服务质量、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作为衡量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工作指标,列入当地就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创业培训制度范文第5篇

1、鼓励农民做“老板”,兴办个体、私营企业

要支持农民特别是经营管理能人和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大胆创业。一方面,政府要千方百计降低农民创业的门槛,支持农民开店办厂做老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为未来创业当老板做好充分准备。

2、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创业能力

农民创业需要实用技术和技能。因而,政府和社会要利用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和科技人员,抓紧抓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拓宽生产经营活动的门路,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

一是制定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创业型农民。制定全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规划,以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明确要在“政府统筹,两委(教委、农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机制的运行下,有效整合各类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培养一大批素质高、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是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计划”。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选拔培训一批具备创新精神的青年农民,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其培植成进行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的中坚农户,提高农业集约化、商品化、专业化和基地化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3、建立健全融资体系,解决农民创业资金来源

为农民创业者提供一个顺畅的融资渠道,建立农民创业融资体系,是激励农民创业的关键性措施。

一是发挥农村信用社的融资主渠道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建立农民创业融资体系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首先要政策开路,增加农村资金供给;其次要改革内部经营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对合乎要求的农民创业者应从贷款额度、还款时间上放宽限制;再次要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继续采用信用证制度、农户联保贷款制度、各种抵押制度,并大力推进“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

二是改革现行的贷款制度。要为农民开办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的贷款业务;全面推广小额贷款,为自主创业农户发放贷款;设专项资金帮农民回乡创业。推出针对青年农民“创业信用卡”制度,优先放贷,使更多青年农民投身创业行列。

4、构筑平台,营造农民创业的硬件环境

(1)加速城镇化步伐。加快发展小城镇是增加农民创业门路和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而发展二、三产业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根本途径。必须在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小城镇发展规划,着重兴建现代工业小区,逐步形成商业街区,扩大居民住宅区,坚持以发展二、三产业来带动人口集聚,通过集聚人口进一步发展二、三产业,使其为农民创业提业支持。

(2)加快民营园区建设,使其成为农民投资创业的主要发展空间。

(3)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要通过政策服务等手段,扶持现有的一批具有带动辐射能力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帮助他们搞好二次创业,充分发挥他们对发展农民创业的带动作用。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着眼农民创业,解决“有市无场”或“有场无市”问题。5、努力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

农民创业,政府的核心任务就是搞好服务,通过优质的服务让投资者满意,让创业者放心。按照农民创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机构设置、职能确定、人员配备、行政方式上,要让生产力说了算。在信用担保、信息咨询、科技服务、法律保护等方面多为农民创业开绿灯,搭建一个更加优越的服务平台。

6、发现培养创业农民,着力打造农民经纪人队伍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能人、大户致富的示范、带动和帮扶作用。实践证明,农村先富起来的能人、大户对当地农民创业增收具有极大的示范、带动和帮扶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是加快培育各类农民经纪人队伍。要对经纪人队伍进行扶持和引导,提高素质、提升档次,使经纪人队伍成为农民创业的牛鼻子。

创业培训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资源

前言

当代大学生属于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群体,具有较高的求新、求变意识,在创新创业中具有着较大的优势。实现大众创业目标可将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主要对象,大力推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对现代社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关注的是,大学生群体自身缺少可利用资源,为此,需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础的资源支持,同时还应该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特点制定各种制度,以保障大学生顺利实现创新创业目标。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及重要性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的普及现状

在2015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出并强调了保障与激励双创,也就是关注制度建立,保障创新创业发展,借助于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知识强国的建设[1]。同时,教育部门也陆续颁布了加分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等。另外,在制度保障方面,部分高校创建创业园区与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联盟与大赛。例如,北京地区的中关村领创空间,经由全国百城优选计划,为全国创新创业者提供各项服务,也就是与各企业与高校的协作,扶持100家创新创业企业,辅助创业人士达50000人。可以看出,当前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制度已经逐步完善,能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基础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支持的普及现状

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资源支持包括教育教学资源、实践平台资源、资金资源等。就教学资源而言自然是源自于各高校的支持,当前国内各高校均开设大学生创业咨询服务,但是多数高校都存在着创业师资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就实践平台资源而言,近几年国家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性政策,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便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2]。除此之外,各种社会实践平台也纷纷构建,包括各投资企业所创建的互联网+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就资金资源而言,缺乏资金支持是阻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现阶段,资金支持主要来自于社会中的各投资企业或是其他类型的企业支持,当然也包括国家方面所提供的各种创业资金支持。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的重要性

扶持大学生创业对现阶段国内扩展就业以及促进人力资源流动等均具有重要价值[3]。当前,众多国家政府都将推动大学生创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主要部分。现阶段国家所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度社会公众的认可,而相关政策也对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给予了大力支持,经由创业园区、创业资金、创业教育课程等形式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在足够制度以及资源的支持下,有效的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缺乏创业资金、缺少实践平台、缺少相关制度保障等,而这些都能够经由制度保障以及资源支持的大力发展得以改善,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研究

(一)课程制度与资金制度的保障

首先,课程制度保障。课程制度保障应该结合高校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构建理论与实践向结合的课堂,强化创业者理论知识与创新、管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就理论课程方面,可经由开设《创业教育概论》、《创业经营管理学》等课程予以实现;在实践方面,可经由开设创业培训、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予以实现。其次,资金制度保障[4]。第一,政府方面应该推动融资、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等政策支持;第二,高校方面应该鼓励支持校友创建创业基金,以第三方的形式担保大学生创业贷款,协助大学生获取到国家创业项目资金等;第三,社会企业方面应该给予大学生创业支持,创建资金支持系统,启动大学生创业资金。第四,大学生创业者方面应该熟悉应用现代良好的创业资金保障制度,完善创业观念,充分的应用适合自己创业的启动资金制度。

(二)师资制度与政策制度的保障

首先,师资制度。大学生创业的对象是大学生群体,而师资保障是大学生创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因此,构建一个综合素质较强的师资队伍是师资制度保障的首要工作。第一,高校方面需要做好教师的基础保障制度;第二,高校需要提升教师的创业观念以及创业教育素质等,可经由组织教师参加KAB培训等形式予以实现;第三,高校需要定期聘请社会创业经营到学校开展讲座,促进国家创新人才之间的交流,由此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观念。其次,政策制度。政策制度是所有创业者都能够遵守的原则,政策制度在保障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构建一个适合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需要从创业供求政策、创业需求政策等多个方面入手。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资源支持研究

(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支持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也就是为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实训实践环境建设等提供一个共享交流平台,构建各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实现创业教育资源的定制化开发,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针对所有高校学生,创建创业教育指导课程,开设各种专题讲座,宣传国家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规范政策,调整大学生的观念,提升其创业意识[5]。针对自身存在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可请社会创业经营到学校进行创业技能培训,提示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其指导一个合理方向;针对有创业意识但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可开设创业实践培训,创建实训指导课程,强化创业技能实践训练。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期间,需要坚持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性、训练的针对性、培训的集成化原则,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和资金的支持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构建以学校为主体、政府引导、创业主导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任务。各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需要增强对创业园区的资金投入以及政策扶持,完善创业园区的软硬件建设,构建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链条。在高校内部,各高校可适当将社会企业的科研课题引入到高校创业平台中,促使学生能够自由的申请参与项目研究。在高校外部,应该积极的正确与政府机构、社会企业单位的协作,在成功创业的校友企业构建青年创业实习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确保校企的联合,促使学校与企业能够更为密切的合作,确保不同专业中能够有多个对口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创业实训的需求。

结语:全文对大学生创业的制度保障以及资源支持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创业制度保障的现阶段发展状况、资源支持保障的发展现状等。经由全文分析能够看出,现阶段,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有助于环节就业压力,同时为社会建设培养新生力量。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包括缺乏各种资源的支持以及鼓励政策的支持,为此,需要不断强化高校、政府、社会企业三方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提供各项保障,确保其能够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俞燕.双创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机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01(21):92-93.

[2] 夏丹.新常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保障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03):89-92.

[3] 李霞,戴胜利,肖泽磊.基于“政策-规范-认知”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04(03):72-78.

创业培训制度范文第7篇

当前江苏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在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必将对就业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去年12月,视察江苏时发表重要讲话,将有更稳定的工作作为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内容,并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强调,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确保完成就业目标。这为我们做好新常态下的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好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量质并重、就创并举,按照精准发力的要求,抓住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这一关键”,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个重点”,抓好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增强就业稳定性、提升就业质量和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四大环节”,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传统产业用工需求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完成保就业、惠民生的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就业岗位。工作中力求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政策扶持到位。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大力度地鼓励扶持新业态行业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吸纳劳动者就业能力。加大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扶持力度,调动新业态企业吸纳就业积极性。制定实施运用失业保险基金援企稳岗政策,支持生产经营困难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加快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新业态创业就业。建立健全就业政策评估和就业资金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和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动态监测到位。开展新业态就业统计试点,加强与发改、经信、统计等部门联系,科学界定新业态的范围,研究制定新业态就业人员的统计口径、统计方法和采集办法,及时掌握新业态成长发展和就业变化等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扶持新业态发展提供第一手数据。进一步完善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制度,从求职者、用工企业和人力资源市场三方入手加强统计分析,及时了解新业态劳动力供求变化状况,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三是主动服务到位。建立新业态企业面上联系和重点走访制度,帮助企业梳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工时工资、用工规划、人才储备、参保缴费等咨询服务。开展“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送人才”进企业活动,构建“绿色通道”,主动帮助企业办理享受政策的各种手续。继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全省联动专项活动,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高效果,为新业态企业和劳动者直接对接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二、抓好重点群体多形式就业。一方面,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两大计划”,完善落实困难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灵活就业毕业生社保补贴、网络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等政策。继续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苏北、到一线就业。抓住毕业前和离校后“两个环节”,组织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开发2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扎实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技能培训工作,确保就业创业水平不降低。另一方面,着力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化解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的减员、待岗现象,扎实抓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落实,鼓励困难企业尽量不裁员、少裁员,妥善解决下岗分流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有效措施,启动实施“新型技能大军培育工程”,推进企业职工技能提升计划、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研究制定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补助办法,加快培养造就适应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型技能劳动大军。同时,统筹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坚决织牢兜住就业“底线”。

三、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加快建立创业氛围、创业培训、创业政策、创业服务和创业载体“五位一体”新机制,全年扶持城乡劳动者创业10万人,带动就业45万人以上。一是营造更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履行部门扶持创业职能,重点办好江苏省第三届创业明星评选暨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通过自下而上、层层发动、典型激励,营造勇于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力争全省80%以上的市县达到省级以上创业型城市标准,并逐步推动活动向县区、向街镇、向村居延伸,打造唱响“创业江苏”新品牌。二是提供更为专业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深入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依托各地主导经济和特色产业,有针对性地开办“村官班”、“农民班”、“学生班”,重点加强电子商务、网络创业方面的培训,推广应用创业实训等新模式,推动创业培训扩面提质。加快公共创业服务网点向社区、乡村和高校延伸,着力办好创业沙龙、创业讲堂等群众流平台,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公共创业服务目录,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创业服务,逐步形成市县有创业园、街镇有创业路、村居有创业点的服务格局。三是建设更具实效的创业载体和创业项目。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把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实训等创业载体纳入众创空间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社会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创业载体,加强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全年新增省级创业示范基地30个,带动全省创业载体建设上台阶。建立创业项目开发、评估和推介机制,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每年面向全省遴选500个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和全程服务,加快创业项目向经济实体的转化。

四、着力增强就业稳定性。稳定就业是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标志。当前全省就业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职工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少数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年度流失率超过10%,对职工和企业双方发展均带来不同程度影响。以实现“更稳定的工作”为目标,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形成企业和职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一是提高劳动合同履行质量。推进小微企业、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劳动合同扩面提质,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攻坚计划,确保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8%以上,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保持在95%以上。规范劳务派遣单位用工行为,加强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和后续管理。二是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完善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等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集体协商标准化建设,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建立健全工资支付预警制度和保证金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支付长效保障机制,强化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欠薪行为。三是推进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水平,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强化社会险扩面征缴,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完善网络就业、创业群体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方式,大力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参保缴费。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加强社会保险城乡、区域和险种之间的统筹衔接,实现制度间的互联互通。四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劳动争议案件质效监管,进一步提升调解服务平台运行水平。深入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充分发挥全省联动举报投诉平台作用,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落实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办法。(作者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刘卫东

创业培训制度范文第8篇

为进一步促进完善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方便农民工就近就业创业,去年以来张家口市通过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服务和提升技能等办法,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8103人,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8120人。

优质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岗位。组织农民工专场招聘、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等招聘70余场次,为农民工提供可从事岗位超1.3万个;全年为16132名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失业登记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开辟劳务协作单位,通过挂职干部对接与京津劳务协作、成立派遣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设立京津务工需求信息中心等形式,有效增强张家口市与京津等地的劳务供求协调对接能力和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张家口市200余家用人单位与京津等地企业建立起劳动用工协作机制,输送从事家政、驾驶等行业服务性人员6000余名。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本地用工单位,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发掘潜在适合农民工从事岗位,积极推进空岗报送制度的实施。围绕市、县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全年鼓励本地企业吸纳农村劳动者近3000人就业。

给力扶持让农民工创业有路子。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通过发放举办讲座、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几年来已帮助2500多名农村劳动者成功创业;加大有关农民工创业、维权等政策法规宣传和对劳动用工备案的管理力度,督促企业规范用工,实现县区劳动用工备案全覆盖。支持创业融资,开展农民工创业帮扶工程,市就业专项资金安排8600万元建立创业扶持资金;对农民工参加就业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申请进行优先审批;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贴息贷款;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张家口市共建成24家创业孵化园,均可为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撑。目前各类创业孵化园区已累计入驻创业团队500余家,带动农民工就业近千人。

多样培训让农民工就业有技能。针对市内农村劳动力组成状况以及技能培训需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在省内率先建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数据库,涵盖张家口市4175个行政村及78个社区,录入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劳动者55万人,准确掌握了富余劳动力的数量及年龄结构、现有的技能状况及培训就业愿望,为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享受免费职业介绍和获得法律服务提供了基础。加强技能培训管理,严格执行开班审批、备案制度,对培训天数、培训课时严格要求,安排专人对培训全过程监督管理,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实用技能培训,针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外出务工需求,在张家口市集中开展16期家政服务技能培训,使农民工4600多人学到了实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