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股权激励方式的优缺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公司治理;长效激励;约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业绩
中图分类号:F276 6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
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
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
(二)何谓长效激励机制
长效激励机制是为克服公司人(经营者)的低效激励与约束所引起的短期行为问题,把未来收益与企业发展和股市紧密结合起来,使经营者对个人效用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催生职业经理市场,以弥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一现代企业制度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手段的不足,最终给企业改革的成功提供激励与约束的长期有效保证,从而建立的一种制度抉择。
二、某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方案
(一)执行激励前某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状况及国内激励机制改革趋势
注:上表中2006年高管层人员总数为17人,2007年高管人员总数为18人。且上述金额均已包括独立董事薪金。
除独立董事外,2007年高管层年薪为131.10万元,较2006年高管层年薪137.90万元减少6.80万元;2007年人均年薪7.28万元,较2006年人均年薪8.11万元减少0.83万元;而与此同时2007年某上市公司利润总额较2006年增加32.63%。上述数据表明,在企业股东权益增加的情况下,高管层的薪酬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这会大大降低高管层敬业尽责的积极性,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利。
(二)某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方案概况
该激励计划股票期权的授予日为2008年8月25日,行权价格为24.34元,即满足行权条件后,激励对象获授的每份股票期权可以24.34元的价格认购一股公司股票。公司拟授予激励对象1680万份股票期权(因部分激励对象辞职、离职等原因,不再符合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授权条件,本次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际授予激励对象1611.4万份股票期权),每份股票期权拥有在激励计划有效期内的可行权日以行权价格和行权条件购买一股太阳纸业股票的权利。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为公司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股票。公司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有效期为自股票期权授权日起五年。自本激励计划授权日起满12个月后,激励对象应按照如下安排行权:
第一个行权期:激励对象自授予激励对象授权日(以下简称“授权日”)起12个月后的首个交易日起至授权日起24个月内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日止,可行权额度上限为获授股票期权总额的20%。
第二个行权期:激励对象自授权日起24个月后的首个交易日起至授权日起36个月内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日止,可行权额度上限为获授股票期权总额的25%。
第三个行权期:激励对象自授权日起36个月后的交易日起至授权日起48个月内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日止,可行权额度上限为获授股票期权总额的25%。
第四个行权期:激励对象自授权日起48个月后的交易日起至授权日起60个月内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当日止,可行权额度上限为获授股票期权总额的30%。
三、对某上市公司的高管激励方案分析
(一)某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方案的优缺点
1.优点: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公司薪酬与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提升公司价值。
2.缺点一: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效果受股价波动影响巨大。
由于当初是在大牛市下制定的股权激励方案,制定的行权价往往存在估值高、可能透支业绩水平等的问题,这样股权激励方案就有点像画个有预涨象征意义的“大饼”。股市下行,这些‘大饼’也注定是不能最后落地。虽然股份大幅回落并未令高管人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但是股票期权对于激励对象,短期而言没有内在价值,变成一张废纸,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某上市公司所实行长效激励方案就存在这样的情况。
2008年下半年,某上市公司受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影响,股票价格大幅回落,企业股票价格远低于行权价格,由此,即便激励对象在2009年行权期内满足行权条件也无法实施行权,这使激励方案效果大打折扣。2009年2月18日山东太阳股价收盘价为10.42元,半年之后的行权期间(2009年8月25日开始后的12个月内)股价是否能接近行权价格24.34元不容乐观。
缺点二:一元的长效激励方案较多元化的激励方案效果差。
由于某上市公司除固定工资外,只采取单一的长效激励方式(股权激励),当股票市场低迷时,激励对象无法行权,而企业又没有设定其他激励方式,因此可能会带来人才流失的严重后果。在实施股权激励后的某上市公司高管层所有收入中,固定收入占薪酬比重较小的一部分,其大部分收入应该靠股票期权行权时带来的变动收益,那么相比之下,如果其他公司能为高管人员带来固定收益倍数于某上市公司,其占薪酬比例较高,变动收益占薪酬较少,那么激励对象可能为避免由股价下跌而带来的变动收益不能变现的风险,从而转而投奔高管薪酬相当、固定收益比重较大企业。
(二)对某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方案的改进设想
1.激励对象的薪酬的内容,应划分为二部分:
一部分为激励对象的固定报酬。
另一部分为激励对象的业绩报酬。
固定报酬绝对值可视本行业或公司所在地区的标准而定,不应该与公司业绩相挂钩。这部分的比重应占预期激励对象薪酬的20%-40%。而业绩报酬应该与公司业绩挂钩,激励对象的职位越高,业绩报酬的占比越大在这里,如何确定激励对象的变动收益就成为关键点。
2.将业绩报酬分解为与股票挂钩的部分和与股票不挂钩的部分。
鉴于造纸行业本身不属于高科技行业,是传统行业,一般情况下股价会根据业绩为平稳上升。因此,激励对象对公司预期未来股价的期望值不会很高。相对应的,中国的股市目前还不成熟,股价变动可能不是以公司业绩作为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激励对象不会愿意承担股价波动(由非业绩因素影响)带来的对变动收益的风险,也就是说,可能某上市公司的高管和技术骨干不愿意让自己的业绩报酬与股票过多的挂钩。因此,可以考虑将激励对象业绩报酬分解为与股票挂钩的部分和与股票不挂钩的部分。建议考虑将业绩报酬部分分为虚拟股权和奖金池。
3.某上市公司可按被考核期的税后净利、净资产增加额等指标,按比例计提一部储备,计人奖金池,按考核要求支付上述奖金。该部分奖金与业绩挂钩,但与股价不相关。另外,当行权期间股价大幅波动造成激励对象无法行权时,奖金池又能起到“以丰补欠”的作用,可谓一举二得。
4.考虑到以后会有新进入该公司的高管,可以将股权激励分为多期设立。
四、结论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公司的经营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司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及其发挥程度。正是由于高层管理人员这样的一个特殊定位,从而使得高管激励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主题。在如何激励高管的问题上,人们越来越重视长效激励政策,也就是让激励对象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使其个人的目标同企业的长远目标相符合,避免其短期行为。
总之,各种企业根据其行业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所有制不同、人员构成不同、股票市场环境,其激励政策会有很大差异。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激励政策,善于运用长效激励政策,这还有一条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在市场中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私募 股权 IPO
一、私募股权简介
私募股权是指通过私募而不是公募的形式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手中获得资金(融资),对投资对象进行权益性投资——股权或所有权(投资),然后通过各类方法使投资对象增值(管理),再择机出售所持权益,实现收益(退出),其包含的四个环节可简称为“融、投、管、退”。
私募股权又常被称为PE——Private Equity,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资金募集非公开,退出方式等都是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二是投资对象多以权益型为主,很少投资债券,偏向于具有一定现金流的成熟非上市企业;三是投资期限较长,一般在3至5年,甚至更长;四是退出渠道丰富,主要包括公开上市、并购、股权回购及破产退出等。
本文将针对私募股权的几种主要退出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比较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以利于私募股权退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私募股权退出机制介绍
私募股权退出是投资者通过将其投资企业股份转让或卖出,从而进行资本变现的过程。完善的私募股权退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本的顺利流通,确保了投资者利益,是推动私募发展的必然要求。私募退出机制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其目的在于实现资本增值或保值;二是多选择在被投资企业企业发展成熟或不畅时退出;三是它的转化形式是由是由股权向资本的转化。
我国PE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发展较快,2012年我国共有177笔私募股权退出案例,其中IPO方式退出124笔,约占比70%,股权转让退出30笔,约占17%,回购退出14笔,其中管理层回购退出8笔,股东回购6笔,共占比约8%,并购退出9笔,只占约5%比例。而在欧美国家每年仅10%左右的投资通过IPO方式退出相比,整体出售和股份回购的退出方式占比较大。
三、私募股权退出机制比较分析
(一)公开上市
作为所有退出方式中回报率最高的一种,公开上市一直广受青睐,被投资企业上市后,其股票即可在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公开交易。在美国,大约有30%的风险资本通过被投资企业公开上市而退出投资,并取得丰厚回报。一般PE上市退出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二是间接的借壳上市。
1.IPO退出。IPO一般在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公开上市后,私募股权基金所持股份将可上市流通,实现资本的流动性,并且上市后股票通常会产生溢价,从而实现资本的盈利性。然而作为所有退出方式中最被期望的方式之一,IPO退出也有其自身优缺点。
IPO退出的优点在于:(1)流动性大,投资回报率高,一般来说,IPO退出较之其他退出方式具有更高的内部平均收益率,在锁定期之后,投资者可自由选择退出,且创始人和早期投资者一般能获得较高收益;(2)利于提高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声誉,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该私募基金在企业投资和管理运作上的实力;(3)对公司来说是极其有利的成长机会,能够获得广阔的资本通道,公司的知名度藉借由媒体和公开市场有较大提升;(4)吸引优秀人才,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有利于留住核心员工。
IPO退出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上市要求严,标准高,对诸如公司主体资格、经营年限、公司治理等方面均有相关要求;(2)成本高,耗时长,通常需要提前一两年就开始准备工作,手续繁杂,程序多。并且在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后,企业还要尽职披露信息、防御敌意收购;(3)对公开市场状态的依赖,上市成败不仅取决于公司状况还取决于市场状况;(4)投资限制多,控制权减弱,上市之后需要受到诸多公开监管的约束,投资决策效率可能降低,其股份摊薄和独立董事的引入会降低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力。
2.借壳上市退出。借壳上市是指被投资企业借助现有的已上市的“壳公司”从而实现该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公开融资。借壳上市通常在确定“壳公司”后,通过收购来控制该公司,再通过资产注入,实现间接上市。因为“壳公司”的上市身份的确定性,企业通过此种方式上市往往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上市要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但其也有劣势,主要表现在“壳公司”资源的稀缺,且对现金流要求高,企业文化也不易整合。
(二)股权转让
股权转让是另一种重要的资本退出方式,在国外采用较多,是次于公开上市的一种退出方式。常见的股权转让方式包括三大类:协议转让、产权交易所挂牌上市和柜台交易、并购。
1.协议转让。协议转让是指股权的转让由交易双方通过洽谈、协商后签订交易协议,一方支付价款,另一方转移股权的交易方式。协议转让一般是面向第三方企业进行转让,包括向其他私募股权基金的转让。
2.产权交易所挂牌上市和柜台交易。在我国,产权市场与股票市场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产权交易所挂牌上市实质上就是拍卖,静待第三方询价转让,通过转让被投资企业股权来收回投资。而柜台交易是指在证券交易场所以外的市场进行的股权交易,是场外交易的重要途径。
3.并购。并购指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以财务回报为首要目的,它的实质是私募股权基金和目标公司管理层将被投资企业精英壮大后再整体卖掉,从而实现资本的退出。
据统计,境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以并购为主,其优势主要表现在:(1)投资者可通过并购得到现金或可流通证券,实现一次性完全退出,并获取一定的溢价回报,而风险几乎没有;(2)成本相对IPO较低;(3)程序简单,机制灵活,在被投资企业的任何发展阶段均可退出。
(三)其他退出方式
1.股权回购。一般来说,股份回购是一种较稳妥的备用退出方式,它是指在投资约定期限届满时,被投资企业仍未能达到预先约定的条件(如公开上市的时间、盈利指标、市场占有率等),则投资者有权要求股东或被投资企业按照约定的合同计价回购股权,有时也通过协商进行股份的回购。对投资者来说,若被投资企业陷入发展瓶颈又无法突破时,回购可以保证资本安全并实现其流动性;而对于被投资企业来说,股权回购可以有利于企业对控制权的掌握,且利于帮助企业引入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投资者。
2.清算。清算是指当被投资企业不能正常经营时,私募股权机构为降低财产损失不得不终止其业务,分配其公司财产的法定程序。清算通常包括破产清算和解散清算。破产清算是指风险企业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由法院依照相关法律规定组织清算小组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算。通过此种方式,私募股权基金可以收回一定资金。解散清算是指被投资企业经营失败后,各投资者通过协商方式解散企业,并由股东会做出决议,对公司剩余价值进行分配以节省时间和清算成本。清算退出体现了PE的高风险性。
四、私募股权退出机制的完善
我国主板市场上市门槛高,且主要以扶持国有企业为主,即使是创业板对一般企业来说也是遥不可及。据资料显示,北京市在主板上市的企业共有一百一十多家,其中主要是国有企业,市属企业仅有三十一家,私营企业更少,仅十八家。因此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我国私募股权退出机制势在必行。
(一)进一步完善创业板
自2009年创业板开市以来,众多企业争相排队上市,在一定程度表明了我国众企业对资金的渴求和对创业板市场的期待。而创业板的正常稳定运行仍然离不开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保荐人制度。为此我国创业板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信息披露上,把信息风险降至最低。另外应适当延长保荐机构督导期,强化保荐人责任,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者弄虚作假者给予严厉处罚,以使制度不流于形式。
(二)加强三板市场建设
三板市场是私募股份有序转让的交易平台,是PE机构退出的重要通道。目前我国的三板市场发展缓慢,交易规模较小,频率低,三板市场建设的加强应从试点做起,在实践中成长,不断完善上市和交易规则,再逐步扩大范围。例如我国此前运行的中关村高科技园试点,就可逐步扩大交易地点和交易规模。
(三)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产权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诚信问题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要做好产权交易市场,应从以下几步出发:第一,建立产权交易所的内部信用体系,制定严格的诚信法则,加强内控管理;第二,利用银行已有的诚信系统,甄别企业诚信度;第三,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对欺诈企业进行曝光、罚款甚至驱逐出产权交易市场。
(四)各项立法的不断完善
现阶段我国相关政策普遍缺少配套措施支持,操作性不强。而酝酿已久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至今仍未出台,备受关注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三审草案中,PE也没有被纳入管理范围,这都使得PE在运作和管理过程中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其次,相关政策对外资PE制约较大,限制了外资对我国私募股权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再次,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引,致使中国私募股权产业长期处于多头监管的状态下,监管主体不明。因此进一步加强各项相关立法的完善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边思敏.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私募股权退出影响的实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0:1-50.
一、证券公司风险来源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证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学术界也有许多针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进行探讨的文献,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如,毕秋香、何荣天(2002)按照证券公司风险来源的特征将证券公司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大类,并对每一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其又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肖新华、刘冬荣(2009)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为着眼点,分析得出由于宏观经济环境、政府的制度政策及证券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等各方面因素使该项业务面临着政策法律风险、证券市场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操作风险、交易方式风险、投资决策风险等六大类风险,并提出了审时度势、确立全局观,完善证券公司自营业务风险管理流程,规范操作风险等风险防范措施和建议。此外,谢胜强等(2009)以2002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南方证券等39家券商违规事实为样本,运用因子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证券公司真实发展历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量化成历史因子、人物因子、监管因子、投资风险因子、治理缺失因子、盈利缺失因子和融资路径因子等七大因子,并得出历史因子和投资风险因子是主要影响因素的结论,由此得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供券商和监管部门在当今和日后进行参考。
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与治理的相关研究
中国学术界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尤以2004年至2007年我国对高风险证券公司处置期间有较多研究文献发表为特征,实证分析类文献主要以被处置证券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及其各项数据进行深入研究。较早期对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如曾欣(2000)曾对中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风险及改进问题进行研究,其提出证券公司风险生成的体制性原因并运用委托—理论分析了证券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缺陷,认为在内部风险控制方面除建立法人所有权、股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三权分离的运作机制外,还应在激励机制方面引入经理层预期报酬激励机制。刘增学、张欣(2002)认为证券公司应建立股权激励模式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由于股票期权在授予时需与企业经验及个人表现结合起来,且行权在远期,故可将短期与长期业绩相结合从而避免短视行为,使激励效果长期有效。祝雪茄,崔新园(2003)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我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起步较晚,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着管理理念未立足于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等问题,亟待加强和完善,并提出了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等建议。陈共炎(2004)通过分析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部控制现状,提出证券公司存在经营管理重点错位、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无视政策及市场风险违法违规操作等问题,并提出了应培育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和加快公司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若干建议。孟焰、孙丽虹(2004)则认为证券公司的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复杂性,其结合我国证券公司在经营上暴露出的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不健全、缺乏现代企业三权分立的管理监督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得不到应有的遵守、公司高管层违规经营普遍、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措施、风险控制意识薄弱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与控制力度弱化等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树立内控优先的理念,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强化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控组织等对策建议。同时,其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弱化、治理腐败以及管理松散的一项重要制度,应给予重视。王学峰(2007)从证券公司特点出发,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国内研究对财务危机直接下定义的较少。周首华等是国内较早用统计方法研究财务危机问题的学者,其文中使用的是破产的含义。谷祺和刘淑莲认为财务危机“是指公司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吴世农和卢贤义介绍了西方关于财务困境的定义,但文中没有明确采用哪种说法或给出自己的定义。如上所述,财务危机定义尚未形成统一概念,再加上国有企业经营者防范意识薄弱甚至腐败挥霍等诟病,导致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未能有效应用于实践。根据经验,主要从资本结构不佳、现金流量不足、偿债能力弱等方面结合国有上市公司的特殊情况考虑,本文将因两年连续亏损导致被ST的国有上市公司定义为财务危机公司。
2国有上市公司特征性
国有企业的形成原因之一是为了更优的资源配置,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但是国有化使得这类公司面临着一系列传统发展战略遗留下来的政策性负担,缺乏与其他类型公司公平竞争的条件。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国有企业要在改制过程中,以市场化运作、资本化运营方式,做大做强做优,使之成为各行业发展的龙头,引领中国公司的发展,与大型跨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相抗衡,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骨干力量,同时要承担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双重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例如2003年以来,电煤价格长期倒挂,外资、私营火电公司或退出或停产,国有火电公司在大幅亏损情况下保障了电力供应。国有公司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上缴税费水平,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物质基础。但是,单凭一般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很难对市场实施有效调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自由市场经济再次受到质疑的今天,在这一背景下,国有企业必然要承担起这一重要任务。目前,大型国有企业几乎控制了我国全部的原油、天然气和乙烯生产;提供了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带来许多问题,包括财务危机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3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的表现形式
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生产运营中都可能面临风险,企业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获取现金流能力等反映业绩的财务指标进行风险预测。国有上市公司主要面临的财务危机主要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
3.1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导致的财务危机
中国特有的政府干预行为严重削弱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致使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流于形式。例如,李增泉等对所有权结构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控制的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存在更为严重的掏空行为。辛清泉等在理论框架下,基于中国国有公司薪酬管制的制度背景,就经理薪酬对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薪酬契约无法对经理的工作努力和经营才能作出补偿和激励时,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因薪酬契约失效导致的投资过度现象。由此可见,公司治理是研究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不可忽视的要素。
3.2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导致的财务危机
国有企业政府干预最主要的表现是让国有企业承担大量的政策性任务,这体现在冗员、员工福利、维护社会稳定、财政负担等多个方面。这种政策性负担会导致政策性亏损,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政府很难区分国有企业的亏损是经营失败还是承担政策性负担所致,这为高管人员推卸责任提供了条件,容易导致预算软约束问题。
4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从上述特征和成因分析中可见,国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不应局限于定量分析,应该定性结合定量进行分析。
4.1定性分析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4.1.1国有企业社会性。国有资本的出资人是国家,国家对社会承担社会稳定,降低失业率,提高经济水平等责任,繁重的社会责任可能会导致企业经营效率降低。针对这些特征,首先,应该将企业监管体系结合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制定出针对国有企业特定的财务监管体系。规范国有企业用人标准,应该在确保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考虑解决社会问题。其次,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并不意味着取代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只有内部控制建设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实现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目标,达到国有资产出资人与企业之间的双向预警。
4.1.2国有企业发展的周期性。不同发展周期有着截然不同的财务状况。如创业初期的企业相对成长期及成熟期企业,现金流量水平以及净利润水平明显较低。但并不能因为现金流量及净利润水平较低甚至出现现金短缺而判断企业处于财务危机状况。同样,在企业的衰退期,企业反映的盈利能力开始下降,但却有充足的现金流量,此时企业却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因此结合企业发展周期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是必要的。
4.1.3区分行业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对财务状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对于投资类企业,重点应关注资产保值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比如资产净利率、资产保值增率等指标;对于生产和贸易类企业,重点应关注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比如速动比率、利息倍数、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
4.1.4全方位控制流程。全方位控制流程具体表现为从横向和纵向控制。横向要针对国有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即主要把握好投资、筹资、内部担保抵押、关联交易等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纵向要针对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反映预测决策和控制整个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控制。
4.2运用定量分析模型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利用模型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应该考虑的几个方面:
4.2.1分析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优缺点。学术界对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这一课题研究了几十年,最初的单变量研究开创了风险预警实证研究的先河,但是企业的财务特征不可能由一个变量充分地反映出来,为解决这个问题,Alt-man引入多元判别分析(Z模型)对财务危机预警进行研究,Z模型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该模型要求预警变量符合严格的联合正态分布,而现实经济生活中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比率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为了克服这一缺陷,Martin第一次运用逻辑模型对银行的破产进行预测,研究发现Logistic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比Z值模型高。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神经网络模型虽具有一些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操作困难,应用面窄。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是多元线性判别分析和逻辑回归方法。
4.2.2指标的选择问题。在指标变量的选择上,研究普遍选择与企业业绩相关的财务指标,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获取现金流能力等。近年来,变量选择上的一大突破是将非财务指标引入模型,但该突破仅仅停留在容易量化的非财务指标,如企业治理水平(股权结构、股权激励、两权分离引发的问题等),并未涉及一些不易量化甚至只能定性分析的非财务指标,如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经济、道德、法律、环境资源、慈善等)、审计意见类型。
4.2.3模型设定问题。首先,模型都是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研究人员在确定变量时容易受主观判断的影响,所以难以判断哪个模型在长期中更为有效。国内外的研究者在选择样本时,许多研究不考虑样本之间的行业差别或者企业特征,如果将不同特征的样本放在一起研究,这种情况下建立的预警模型难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其次,建立模型是忽略时间的影响,没有考虑模型的长短期预测适用性。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