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小学教育的建议

对小学教育的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第1篇

1.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最佳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优秀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形成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形成和谐、活跃的校园气氛,是教师形成教学技能的重要环境和氛围,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开展各种教学技能大赛、教学科研立项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能力训练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些做法能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对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 教学管理 存在问题

管理从思想上来说是哲学的,从理论上来说是科学的,从操作上来说是艺术的。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逐步推进,中小学教育模式、要求、目标、内容等都发生了深刻改变,教学管理活动日益复杂,教学管理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走向和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以适应新课改对中小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为了促进教学常规更好地贯彻落实,我们修整和完善了备、上、批、辅、考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检查力度,对课前候课、老师拖堂、不按时进课堂、随意调课、随意占课等各项常规进行检查。教学常规的规范实施,促使老师更加重视研究课堂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者的问题。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新课程的理念没有被真正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意识淡薄,维持性过强。

2.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教学管理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性、持续性;教学管理系统开放性欠缺;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与部分教师现有专业水平存在差距;教学管理方式方法落后。

3.加强教学管理系统的开放性,促进社会的广泛参与。总得来说,我认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树立促进发展的教育理念,开放管理系统,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教学工作者整体素质,踏踏实实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

1.教师要创新教育理念,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教师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就必须先从头脑之中真正理解新课标所传达出的理念和精神,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之下,老师要按照新的理念要求自己,坚决摒弃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目标。

2.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推进新课程、深入教学改革、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所学校管理成功的关键要素。新课改催生新管理,新管理呼唤新教学管理制度的构建,我们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结合学校实际,依据新课改要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纲要为要求,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比如常规管理制度、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进行重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各个教学要素的作用,完善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丰富教学管理实践活动。

3.更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管理实践变革的前提,是指导一切管理活动的原则,是管理者对管理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新形势下,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有一个全面且理性的认知,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定位学校管理理念,走与学校自身最符合的办学之路。创新型管理理念的重点在于人性化,根据新课改要求,因时、因人、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教学管理策略,注重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关注教师和学生需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激励和思想教育,使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认可,进而形成一种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力量。

4.强化师生管理。教师和学生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两个重点,有必要加强师生管理。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全员性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乐于奉献、以身作则、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领导班子团队,领导全体教师摸索新课改,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创新教师管理,强化管理立校、科研兴校的思路,定期开展教研组、备课组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5.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分数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量化表征。分数虽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情况和学习质量情况,但它是学生学习的量化标志;另一方面,不应过度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应将眼光转移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改变上来。

参考文献

[1]刘银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校长的教学管理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对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面对

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已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改革与深化的一个关键问题。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职业,在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地位。它是形成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师专业情意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专业化的必要阶段,对于合格教师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1 年,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出台,《意见》明确要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二、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在国外,实践教学一直是备受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方面,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学者康奈利和柯兰蒂宁致力于探究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专业知识场景和教师专业身份之间的关系,主要成果《教师专业知识场景》一书从多个层次探讨教师专业生活,探究了教师知识的领域以及如何应用到教师的生活之中。

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在题为《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中提出,为教师职业做准备的最好环境,是一所联系大学和中小学的临床实践学校。同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题为《明日之教师》的报告,报告指出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教师、大学教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应当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水平。在霍姆斯小组看来专业发展学校是“为初学者的专业训练,有经验者的继续发展,以及教学研究和发展”所能考虑的最佳的学校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荷兰莱顿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贝加德、威鲁普和梅叶等学者,开始把研究视野扩展到具体的学科教学(阅读理解教学和科学教育等)、教师评价、新手教师和富有经验的教师的比较以及专业身份等方面的研究。在《师范生吸收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及其与自我信念的比较》一文中指出,师范生获取各种教学信息的来源包括:自我信念、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和理论,作者调查了荷兰教师培训机构的 35 位师范生及其他们的指导教师,报告显示,总体而言,师范生能够部分吸收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结论是:技术的应用对于师范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三、访谈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围绕研究的问题,与多名在职小学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小教专业实践教学的看法,了解淄博师专小教专业毕业生成为小学教师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访谈主要是与问卷调查相结合,进一步深入了解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便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对策。

四、基本概念界定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专业人才,服务于小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独立的教师教育专业。通过本专业的培养,让学生树立小学教育工作情感,系统掌握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小学教育工作技能和小学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科研工作,成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小学师资人才。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内涵,首先,小教专业是一个独立的专业,与其他任何专业一样有学术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其次,是一个教育类专业,服务于教育工作领域,培养师资人才,即教师教育专业;其三,小教专业最基本的要素是“小学”,是服务小学教育和小学生,以培养小学教育工作专业人才为特色。“大学层次的专业学历水平”、“教师教育”和“服务于小学教育和小学生”构成了小教专业的基本内涵。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养成反思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实践教学则包含了各种职业技能训练课、教育实习见习、微格教学、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

对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探究

随着教育改革在小学教育中的逐步实施,小学教学管理逐渐显现出弊端,问题越来越显著,为了有效解决上述教学现象,我国政府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有效转移教学重点,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文章主要阐述了小学教学管理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给予相对应的解决策略,为之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从目前情况分析,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整体效果较好,各项管理措施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不可获取的内容,教学效率及质量相对较好。但是在小学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以往的小学教学中应试教育影响较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管理方式及思维难以从根本上摒弃。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通常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如果学生考试成绩较差,其他方面的优点也会被教师忽略,归纳到差生行列,这样的思想对于学生的伤害非常大,将会阻碍学生积极进取,学生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第二,教师队伍素质较差。教师是教育教学开展的核心所在,他们的素质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同时由于业务素质较差,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诸多问题,这对于教学的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额阻碍作用。

二、完善小学教学管理的相关建议

(一)有效落实新观念

伴随新课改在我国小学教育中的实施,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得到了全面的更新,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必须领悟到教学改革的重点及核心,从新课改的角度出发完善教育教学过程,将新课改的新理念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是思考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积极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改善,这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作为教学工作者来说,他们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牢牢把握课改的核心思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选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创建评价标准,完善考核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考评体系。

(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要想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拥有素质及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教育管理的核心所在,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是教改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教育改革工作的有效推行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学生综合速度较差的现状。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首要任务,这一全新阶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教师人品人格,而且还在业务素质方面有极大的体现,更关键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因而对于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而言,教师必须从自身素质抓起,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教学方法,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教师要依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继而拟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强化个人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丰富知识水平,从多个层面完善自身素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学生给予榜样力量,这样对教育教学管理是非常有益的。

(三)优化教学环境

小学教学管理中,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是非常关键的,因此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将优化教学环境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就现状分析,教学环境涵盖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学设备,其二是教学氛围,两者缺一不可。对于绝大部分的小学生而言,教学环境对其学习的影响极为深远,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学生心理也有一定的关联性,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则不然。针对教学设备来说,学校应该最大限度上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尤其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影响极大,如果没有配置较全的教学设备,将难以有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质量与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学校应对这一方面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度。而从另一个层面分析,学校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改善教学方法及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而言,他们还需加强班级的教学管理,增加学生团结意识,班集体的和谐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而言也是有极大的帮助,此外,教师还需加强班级纪律管理,营造温馨学习氛围,最终提升学习效率。

三、结语

总体来说,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伴随教学改革的实施逐渐优化,教学质量及效率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但是从现状分析,小学教学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教师队伍素质差、教学观念落后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中在分析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给予切实可行的改善建议。

作者:高朋 单位:蒙阴县岱崮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田景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探究[J].才智,2013,(16).

[2]杨国义.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03).

[3]贾兴文,王晓丹.关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24).

对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107-04

早在1935年,国际教育大会就强调“支持在完成中等学校学业后,应由大学或大学教育研究院或师范学校来培养小学教师”[1]的观点,西方发达国家从此逐渐由高等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培养小学教师。我国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起步较晚,1998年一些高校开始招收全日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但随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其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突出,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与传统教师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数学教育等)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明显落后,已有部分地方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制约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就业形势严峻和在校生专业素养不高、缺乏专业学习动力等,这些因素与人们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同感有关。

目前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内因——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的研究明显不足。为此笔者就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现状做了专门调研,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进一步探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理论和构建专业发展策略提供有益启发。

认同一词源自拉丁文idem,意为相同、同一[2]。专业认同感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 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3]。本文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是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属性的认知和接纳,对专业体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的共识和专业情感的趋同,以及主动积极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活动行为,由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知认同和认同效能4个因素组成。

1 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调研

1.1 研究方法

1)被试。设置有小学教育专业的广东地方高校不多,笔者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嘉应学院、湛江师范大学、韶关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为被试。按在校生一定比例、采用年级分层随机抽样,在嘉应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韶关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分别发放问卷140份、149份、142份、128份,共559份。回收有效问卷50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2%,其中大一124份(24.60%),大二143份(28.27%),大三130份(25.73%),大四107份(21.23%)。

2)研究材料。采用自编“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量表”。量表由4个因子组成: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知认同和认同效能。价值认同反映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价值、情感和信念的认同,实践认同反映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技能和实践的认同,认知认同反映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了解及认同程度,认同效能表现为认同感对学生专业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影响,以上各因子对应为5、4、3、5共17个项目,KMO=0.89,Bartlett′s球形检验在0.001水平上显著,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Cronbach系数为0.81,4个因子的Cronbach系数分别为0.84、0.77、0.71、0.82。问卷采用Likert5点自评方式,程度为5(非常符合)、4(比较符合)、3(不确定)、2(比较不符合)、1(很不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越高。

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在每一个有被试的学校,寻找一个有测试经历、做事负责的大四学生,通过网络培训使其成为主试。测试时间为25分钟,用统一程序和方法,主试在晚自习课时在教室现场施测。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地方高校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总体水平和性别差异分析。首先,为了考察地方高校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的总体水平和性别差异,按不同性别对被试的专业认同感及各因子得分进行统计并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 及各因子的均值比较

专业认同感 男(N=77) 女(N=427) 小计 t

价值认同 3.22(0.91) 3.34(0.79) 3.26(0.80) 1.26

实践认同 3.47(0.84) 3.71(0.75) 3.60(0.75) 2.77**

认知认同 3.94(0.89) 4.21(0.48) 4.16(0.72) 2.65**

认同效能 3.33(0.76) 3.54(0.73) 3.50(0.74) 2.38*

总分 3.44(0.68) 3.64(0.57) 3.60(0.58) 2.97**

注:*表示P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平均得分为3.60,处于中等水平。各因子水平中,认知认同得分最高,为4.16分,信念认同得分最低,为3.26分,说明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属性比较了解,但其专业情感、价值和信念水平较低。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得分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及因子实践认同、认知认同和认同效能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相对于男生,女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较了解,专业学习较努力,教育实践较投入,学习成就较大;价值认同得分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男女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情感和价值认识水平几乎一致。

其次,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总体水平和性别差异的原因。“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待遇差,不太愿意做一个小学教师。另外,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笔者在个别访谈中得知,很多师范生认为小学教师工作毫无挑战性,每天面对着相同面孔,处理小孩子的琐碎事情,难以激发工作热情和保持强劲的工作动力。而女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和因子实践认同、认知认同、认同效能水平较男生高的原因主要是由天赋、智能、性格及就业形势等因素的性别差异所致,女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应对能力明显比男生有优势;女生善于观察儿童,对儿童身心变化反应较敏感,能较好地把握儿童内心活动;女生性格温文尔雅、感情丰富、做事有耐心、对儿童较有亲和力,男生相对较暴躁、感情较平淡、做事较随便、缺乏耐心、缺少童心;更为关键的是女生就业形势比男生严峻,很多行业不招收女生,小学教师是女生比较适合的职业之一。因此,女生容易认同、接纳小学教育专业,愿意为专业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付出心血,专业学习收获大。

2)不同年级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的差异分析。首先,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的年级差异。考察大学生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的变化规律,统计各年级大学生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得分并检验,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大学生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及各因子得分存在极显著的年级差异,随年级升高,除因子认知认同水平不断上升外,总体及因子价值认同、实践认同和认同效能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年级越高,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性质、小学教师素质的了解和认识越深入;对专业和自身的发展前景越缺乏信心;对小学教育实践越无所谓、兴趣越淡;投入专业学习的精力越少。

其次,地方高校大学生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年级差异的原因。为了弄清大学生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年级差异的原因,笔者从各年级随机抽取10名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在访谈中发现:大一学生经过高考煎熬后,却被非理想的小学教育专业录取,心里难免难过和压抑,认为前途不大,但仍心存一丝期望,觉得小学教育专业较简单,小学老师的工作压力不大,国家重视教师职业,教师待遇还是可以接受的。大一新生刚接触和学习小学教育专业,专业了解不多,专业思想单纯,学院领导、老师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一直强调小学教育就业率高、专业前景光明,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信心,大一学生因而能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经过几个学期的专业学习,大二、大三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有了较多了解,专业认知认同水平有所提高。很多高校大二开始组织学生到小学进行教育实践,但教育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使师范生的专业价值信念改变、专业学习热情下降。很多学生感觉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非很重要,教育实践没有太大收获,发现教育实际状况与教育理论并不相符,教师职业并不是原来想象中那样神圣,有些小学教师缺乏基本的的职业道德,穿着打扮不合时宜、言行缺乏理性,个别小学教师甚至在课堂上打骂学生;大多数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传统模式,教学缺乏创新;一些教师的普通话欠准确;对较难的知识学习,一些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或要求学生背答案,缺乏对小学生的学习引导。另外,很多学生为了就业多一个选择,参加第二专业辅修,分散大量时间和精力,妨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习。

教育实习后,大四经过“真刀实枪”做了回小学老师,体会到做一名小学教师的不易,认识到必须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才能达到一个合格小学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激烈职场的竞争,使他们感觉自己似乎缺少真才实学,不具备社会所需求的小学教师应有的教育教学理论、技能和能力水平,觉得小学教育专业前景渺茫,难以学以致用,难以践行专业信念。

3)不同高考志愿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的差异分析。首先,不同高考志愿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的差异。高考志愿反映了大学生的初始从业意愿,为了考察大学生初始从业意愿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的影响,根据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的真实意图,把学生的高考志愿分为三类:学生自己决定攻读并填报小学教育专业的为“自主选择”,自己不太愿意但服从父母和亲戚建议、要求而填报小学教育专业的为“他人要求”,没有填报小学教育专业但录取时被学校调剂到该专业的为“调剂专业”。统计不同高考志愿大学生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得分并检验,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高考志愿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及各因子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自主选择”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专业认同感及因子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同效能水平较其他志愿学生高;“调剂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认同水平较其他志愿学生高。

其次,不同高考志愿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差异的原因。高考志愿对大学生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的影响较大。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自主选择”学生,在志愿报考时已有一定专业兴趣、积极专业期待和乐观专业态度;选择意味付出,他们愿意在专业学习中付出努力和汗水,因而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及因子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同效能水平较高;“调剂专业”学生,小学教育专业不是他们的预期专业,他们在学习专业过程中有意识地了解和理解该专业,因而他们的专业认知认同水平较高。

4)不同学业成就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的差异分析。为了解大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的关系,统计不同学业成就大学生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得分并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学业成就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及因子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同效能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学业成就越高,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及因子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同效能水平越高;但不同学业成就大学生的专业认知认同得分差异不显著。

其次,不同学业成就的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差异的原因。学业成就较高的学生对专业学习及专业发展前景较有信心,能积极上进,而学业成就较低的学生缺乏专业信心,缺乏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动力,专业学习时较多消极情绪。

2 结论和建议

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总体水平偏低,且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的专业认同感水平较男生高。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随着年级增长,其专业认同感水平不断下降。不同高考志愿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自主选择”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水平最高,“他人要求”的其次,“调剂专业”的最低。不同学业成就的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水平存在极显著差异,学业成就越高,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及因子价值认同、实践认同、认同效能水平越高。

1)加强大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价值的教育。首先,要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举办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及未来从业前景等,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其次,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培养大学生准小学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专业态度和情感,鼓励他们形成为小学教育事业奉献自己青春的信念;最后,全面关心大学生的专业成长,完善专业教学条件,提供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促进他们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2)提高男生的小学教育专业认同感。对男生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男教师在小学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男生抛弃世俗偏见,坚信小学教师职业是高尚、令人尊敬的,树立为小学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的决心。政府也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转变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评价,增强小学教师特别是男教师的职业自豪感。

3)提升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质量。要从入学开始就注重提升大学生的小学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质量,帮助大一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扎实打好专业基本功;结合教育见习及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二、大三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解决专业学习的各种困惑、提高专业素养;专门为毕业生举办实习、就业专题讲座,尽力安排最好的实习学校,确保每位学生学有所成,缓解大四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增强职业信心。

4)改变培养模式,有效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目前大城市的教师招聘几乎只要“211”高校毕业生,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几乎没有投简历的机会。地方院校要借鉴重点高校的培养方式,结合本校优势,改变培养模式,有效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第一,邀请知名教育专家、杰出小学教学名师开设专题讲座,启迪学生思考,拓展学生视野;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的教学、班级管理、沟通等能力,增强他们的专业信心;第三,为学生建设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建构理论实践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反思,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郭黎岩.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27-30.

对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意义;建议

如果把我们的成长成才看作是构建一座高楼大厦,那么我们的小学教育便是为建设高楼大厦打好稳固的地基。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更形象的突出我们做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教育概述

(一)现状分析

20世纪关注教研探索以及教材教法等研究,而21世纪则更为关注教学设计、学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正式提出,因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仍然是21世纪的研究主流,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小学教育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对教育教学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创新为基点,实现学校传播文化、服务社会的职责。

(二)小学教育简介

小学教育系现有本科专业即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在2001年新增设本科专业,是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专业在办学层次上定位于本科层次,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的学术素养;在培养方向上定位于学校教育方向,使学生具备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素养;在服务面向上定位于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培养人才。学制四年,培养目标是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小学教育专业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其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努力使学生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1.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义务教育是,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直接的重大责任。它保证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目标的实现。

2.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大都分为若干阶段。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三大阶段,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每个阶段又有其独立的性质和任务。其中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连贯性很强,“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的作用是基础的。

二、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内容落后

小学课程设置比较单一,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化是教学内容所呈现的趋势,而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加强了一些课程,他们都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而目前小学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这必然导致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导致老师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二)教学观念落后 强制性过强

目前的教学技能中强制性的要求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培养观念略显落后,难以真正调动学生老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与教学技能培养中过度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足也有重大关系。

三、怎样完善小学教育

(一)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我们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利用各种手段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校设备的管理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教学管理,并不仅是学校的领导者的工作,教师也参与其中,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直接和教学管理挂钩,所以说,教师一直进行着管理工作,也是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教师清楚自己也是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所以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二)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教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对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学校要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条件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加强对教师的评价管理。对于教师的评价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积极地评价,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反之则不然。所以,学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

(三) 构建教学评价体系

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对教学评价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建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只有符合教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才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则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教育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展的,时代的主旋律不会轻易的改变。所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抓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落实新教育,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孙晨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教育探索 2007

[2]傅幼玲.高等师范院校创新课程及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王琰.我国基础教育公平性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

对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第7篇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学生和家长对基础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培训市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对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调研,查找存在问题并进行对策探究,以期更好发展,使之成为校内教育的有效补充。

关键词:

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发展;问题;对策

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是指从事中小学学龄段教育辅导的社会机构,它是相对于普通学校而言的,是教育培训市场的主力群体。随着十几年的发展,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已经成为普通中小学校的知识补充体和深化体,为教育服务行业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成为教育行业持续繁荣的一股新的增长极。

一、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兴起的原因

近年来,教育培训市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笔者实地考察走访,发现自2001年南通市第一家教育培训机构成立以来,教育培训机构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展势头迅猛,数量逐年提升,现如今全市总计共有236家在教育局、民政局、工商局注册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科学进行教育功能的区分,有利引导,成为笔者关注的课题。因此,对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调查和研究有着积极的社会学意义和教育学意义,这是对社会教育发生重大变革的一次实践性探究,也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所做的深度思考和策略组织。笔者对该选题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了江苏省南通市29家典型的中小学辅导机构,实地探访了3家普通中小学校,发放612份有效问卷,访谈36人,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和论述依据。中小学教育培训兴起的原因较为复杂。从社会文化环境上来看,家长期望子女能通过教育选拔机制来改变命运,教育需求显著提高,由单一转向多元,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补习功课,从而催生了这一现代教育产业。从应试教育体制来看,我国的升学考试选拔人才机制是教育辅导产业得以存活并发展的重要原因。从经济层面来看,教育行业本身就具备极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从政策导向来看,随着素质教育以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基础教育办学力量从学校的一元封闭向社会的多元开放。

二、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规模不一、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培训机构实力参差不等,大多规模小实力弱;师资力量薄弱,良荞不齐。南通市经过15年的发展,辅导机构之间良莠不齐,层次分化鲜明,既有上市公司,也不乏小作坊,但大多数还处于作坊式发展阶段,教学场地小,教学条件一般,其中很多都隐藏在居民住户家中。差异化明显的教育机构在教学质量上也是优劣悬殊。

2.功利性明显

校外教育存在的一大因素就是高额的利润,这也就不难理解其产生的功利性根源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目的是育人与盈利相结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培训机构的生存靠的是良好的办学声誉,只有生源的扩大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3.从业者普遍缺乏教育学理论基础,对学生心理缺乏研究

虽然少数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达到了理想效果,但是普遍从业者缺乏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教学策略的系统知识,使得他们对其赖以生存的教学活动缺乏研究,不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差异,也就无法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体系,无法设计针对学生学习差异的教学策略。

三、对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究

1.加强监管,提高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整体实力

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只允许信誉、实力兼备的机构办学。2013年2月28日,《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自律公约》的出台,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也是校外培训行业保证自己的品牌、信誉,寻求自身健康发展的见证。建议更多这类机构都加入《公约》。

2.打造特色,明确市场定位,提高自身价值

建议培训机构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增强自身软实力。在浩如云海的校外培训机构中,如何脱颖而出,以响亮的品牌号召力,新颖独特的特色教育以及准确的市场定位,吸引更多的生源,应该是培训创办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所有这些具备,利益也就随之而来,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一味只“向钱看,向厚赚”。

3.加强师资,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的师资管理及激励体系

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不像正规学校那样受到严格的课程规划和标准的限制,有更大伸缩性,这就要求校外教育培训应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根据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不但专业知识扎实,还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熟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制定符合其身心发展的学习策略,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VIP教学,最大效果提升补习效果。目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流动性大,不稳定,这与培训机构的奖励激励措施不够,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从整体上,可以根据本机构的资金实力、现具规模和发展计划对教师资源的招聘、储备补充、培训开发、职业生涯发展、薪酬福利及激励等方面做出详尽规划。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培训是教育学习的一种补充形式。在开放的教育市场下,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能有效改进教育。教育培训机构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组成部分,它将与学校教育一起接受教育市场的调配,这样势必给教育改革带来新鲜的空气。我们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教育资源,补充学校教育的短板,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建议,以求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施栩濠 单位: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对小学教育的建议范文第8篇

1.1在知识结构上突出综合性

小学学习阶段的孩子处于人生基础学习的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品格、感情、人格、修养、基础知识等各方面都处于基础积累的一个阶段,小学生自制力差、理解力有限,同时特别容易效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受外界的影响。除了家长以外,与该阶段学生相处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的是小学教师,教师的言行、知识积累、道德品质、思想感情都要符合教育者的各项要求。在知识结构方面,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小学阶段的教材,但是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了好奇,随时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各种问题的答案。而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给学生的回答很可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有些影响是终生的。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要综合掌握知识,这也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

1.2在人格上要更具情感性和人文性

接受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处于其情感世界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作为承担对其进行教育和影响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正确的人格观和情感观。高等教育机构在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对其人格的培养。要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人格上具备情感性和人文性,这也是对小学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在人格上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不仅会对所教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而且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一个和蔼可亲、能够理解学生情感世界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亲切的、可以依靠的教师。同时对于帮助学生建立信任感,也是十分关键的。

1.3强调教育教学的技能性和艺术化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较差,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要采取引导教育和吸引教育的方法。这就要求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掌握足够的技能和一定的艺术性思维。所谓的技能性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将知识从学术的层面,转化到教育的层面,将展示在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能力转化成能够被学生接受的知识的能力。这点要求对于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来说不仅重要,而且较其他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对小学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虽然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比较浅显,但是处于小学尤其是小学初级阶段的学生,其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其他阶段的学生要弱一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对他们教育教学技能的锻炼,以及艺术感的培养。

1.4养成思维模式的儿童性

作为教师要具备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需,但是作为成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要理解还处于儿童时期的学生,就必须要养成其思维模式的儿童性。只有养成思维模式的儿童性,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所讲授的知识是否能够被学生理解、吸收,所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否适合学生该阶段的特点。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2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2.1加强队伍建设

在我国独特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是中级师范院校。因此,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培训机构,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培养模式,而且的确为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输送了相当多的优秀人才。但是由于中级师范院校的培养能力和综合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资源与高等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接受中级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其起点也相对不高,所以经过长期发展导致小学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普遍需要提高。

2.2植根于大学文化的沃土

建设完善、系统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高等院校。高等院校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综合性的教育平台。同时,高等教育机构的文化、精神、环境,以及国家扶持等都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高水平的。因此要建设小学教育专业,必须要根植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沃土。

2.3坚持职前培养与小学教育改革的整合

要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队伍,小学教师上岗前的职前培养和小学教育的改革要相结合,这是最主要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职前培养包括在高等院校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校教育,以及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前为其提供实习教育等。现在个别城市开展了小学和大学联合的培养模式,小学为在校的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大学为在职的小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和相对丰富的教育资源。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