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撤街并居;改革;反弹

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与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让全体社会成员充分分享,这就为沿袭已久的行政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积极适应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最大的程度上方便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作为最基层的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在改革中首当其冲。从54年全国一大四次会议决定设立街道办事处这个设置至今已有近六十年时间,在这六十年里,街道发挥了沟通、协调、服务、管理等多项职能,也承担了诸如发展街道经济、市政管理、民政工作、人口管理、治安管理等多项任务。但随着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人民需求的逐步增多,街道办事处不论是从人员上还是组织机构上都不堪重负,撤街并居成为改革的趋势。但新的制度在现实中无论从思想上或是行为上都很难让人在短期内适应,特别还存在着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既得利益者的分流工作,这都使得原本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改革遇到了强烈的反弹。当然,改革遇到阻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此时更应当积极的发现问题本质,寻求解决思路,让改革的成果与普通社会成员分享。

一、撤街并居的改革是大势所趋

街道办事处设立之初,其职能定位非常明确:一是办理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二是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三是反映居民意见和要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街道的工作内容和重点都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快,逐步建立了在市、区、街道体制上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新机制,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日趋明显。伴随着经济转轨和企业改制,原本大量的“单位人”又被推向社会,成为“社会人”,这也极大的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任务。加之工作受日益增多的政府基层工作量以及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制约,街道必须开始考虑维持自身的运转问题。在这多重压力之下,街道办事处原本就较为脆弱的适应能力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体制本身存在的弊端更是显现无疑。

(一)职能定位模糊

现阶段,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尚未严格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展开,职能繁多而相对混乱。首先,作为一级政府,需要处理一切辖区内的社会事务。面对繁杂的相关事务,街道机构设置不合理,容易出现权力集中,职能重叠等问题。其次,在经济转型期中,街道又承担了许多原本由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如老年人服务,在就业培训等等,这使得街道的负担雪上加霜。再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大量任务下移,街道不堪重负,错位,越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

(二)职责不对等

虽然在现实当中,街道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工作,但由于区直部门与街道的职责不清、条块关系混乱,街道在管理权限以及资金支持上完全受限于上级部门,责大权小或是有责无权是对街道办事处的真实写照,这也阻碍了城市管理科学化的进程。

(三) 机构设置不合理

职能繁多直接致使街道办机构和人员膨胀,加之有些地区不重视街道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政成本无形间增长迅速,并且人浮于事现象严重,部门间缺乏沟通,效率十分低下。

这一切都使得街道办事处的根本性改革势在必行,但更为重要的是为改革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而又必须卓有成效的道路。

二、撤街并居的改革道路

面对外界环境的诸多变化,政府管理部门寄希望于改革去突破瓶颈,更好的为社会成员服务。但在现实条件下,如何选择改革的道路至关重要,选择出现问题,不仅会阻碍现实中的政策推进,更重要的是会动摇到人们改革的决心,让接下来的工作困难再次加大。其实从上世纪末开始,全国各地就已经开始了关于对于街道办事处重新定位的试点性改革,从深圳的盐田,到南京的锁四,再到北京的鲁谷。而这其中又以北京的鲁谷社区的改革最具代表性。

鲁谷社区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地处城乡结合部,成立社区之前有20来个国家和北京市属单位,还有鲁谷、衙门口等自然村。随着北京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鲁谷地区的人口急骤增加,2000年后常住人口达到6万余人,加上外地来京打工人员,总人口达10万。为此,2002年北京市确定石景山区增设鲁谷街道办事处。借此契机,石景山区委、区政府决定将鲁谷街道作为城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突破街道原有管理体制,组建全新的鲁谷社区管理机构,力图通过体制创新,解决“目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提高行政效能、公共参与热情,发挥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

鲁谷社区的改革在组织架构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被鲁谷人成为“三驾马车”,即社区党工委,处于组织核心领导地位,对辖区内部工作负总责;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对辖区有关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协调、指导、监督和服务;最有创新性的是就是选举产生的鲁谷社区代表会议委员会及其常设机构—社区委员会,负责民主自治工作,指导居民委员会和中介组织的工作。在“三驾马车”的组织架构下,又有具体的“三部一室”的职责划分。党群工作部代替了原先的街道党工委,负责辖区内的党建工作;社区事务部承担民政、计生、劳动、文教等社区行政职能;城市管理部则承担原先街道城建管理和综合治理的职能;综合办公室是原街道工委办、行政办、财政科与监察科的合体。(具体如下图所示)

鲁谷社区的改革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民政部门相关领导也都做了具体批示,一时间全国上下都在学习鲁谷模式,将“三驾马车”的组织架构向纵深推广。

三、改革遇到的反弹

在复杂的环境面前,改革的推进都会遇到来自不同方向的质疑和阻碍,鲁谷也不例外。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在历经了“七年之痒”后,2011年8月,石景山区委办向辖区内除鲁谷外的8个街道下发了通知,就街道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调整。这意味着,沿袭鲁谷模式而来的基层治理改革,遇到了麻烦。而鲁谷模式本身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严重走样,几近搁浅。撤街并居的基层管理模式改革,前路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根据对鲁谷模式实施以来的深入分析,发现了推进遇到的三大瓶颈。

(一) 减负后任务不降反增

曾经为减负而进行工作任务剥离,但鲁谷在八年间职能不降反增。业务工作被源源不断的分派下来,让鲁谷人只能“跟着任务跑,围着考核转”。2003年,鲁谷承担的行政职能约368个小项,但在鲁谷体制改革中最初只剥离、转出、整合了其中的28小项,仅占街道实际承担职能的极少数。即便是已调整的28项职能中仍有部分并未彻底剥离。转出的18项职能,只是从社区的行政机关转入了社区所属的事业单位,对外仍由鲁谷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负全责,总体上的工作任务和上级考核并未实质减少,大部分的职能剥离只是“从左手换到右手”。即使在职能调整的项目中,很多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比如计划生育方面,改革时提出两项职能调整方案,要将“地区人口学校的指导工作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由区卫生局负责”,但实际上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相应机构,而区卫生局又没有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职能,所以最后根本没有实现。如此,新体制运行以来,有的职能虽然按照改革方案进行了转出,但由于区有关职能部门现行体制并未相应与之衔接,导致部门职能翻番,使这些已经转出的职能又重新由社区事务部直接包揽承担。

(二) 机构设置瘦身后再反弹

除了转出职能复归、翻番,随着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需求的增加,2008年奥运会开始后对城市管理标准的提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应急指挥等许多新的职能陆续进入街道层面。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职能又被转移到了社区。社区的工作人员常常一人兼数职,一人对数口。以文教体卫工作为例,最多的时候曾经2名工作人员对上文委、教委、科委、科协、卫生局、政府教育督导室、人大教科文办公室、农委、体育局、区文明办、区语委办、区校外办、区社区学院、区疾控中心、红十字会等15个局处单位。再加上鲁谷社区与小街道相比,辖区面积大、人口多,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当初的瘦身出现了反弹。八年间,虽然鲁谷的行政编制增加不明显,但事业编制则出现猛增,从当初的十几个人,增加到四十多人。尽管如此,鲁谷社区同其他同等规模的街道相比,行政编制还是少的。这已经与改革的初衷大相径庭。

(三)居民自治难以落到实处

鲁谷模式创立之初,社区代表会议是一个突出创新,这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组织。但一旦落实到实践中,其实困难重重。突出体现在资源配置上,虽然与人大相比,权力的来源是一致的,但社区本身没有财政审批权,甚至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来源于政府,这使得自治明显底气不足,这与国外自治组织的资金独立有根本的不同。在参政议政方面,来自不同小区的代表都为各自的利益发表见解,矛盾和意见不可避免。由于缺乏必要的决策手段,问题常常拖而未决,这也影响了代表们对未来的信心。

遇到以上问题,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改革的配套措施还没有准备好,“下变上不变”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改革必将遇到阻碍,这要求政府决策部门在将来必须要将相关配套资金和决策的权限彻底下放,只有这样,让社区本身能够做到职权责利相统一,改革预期的结果才会顺利到来。同时,模式创新本身也为基层管理制度创新和民主制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经验,为相关人员提供了必要的积累,而这些都是未来改革成功的必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戚学森,城市社区建设思路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张兴杰,社区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陈雪莲,从街居制到社区制:城市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J],华东经济管理,2009(9)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2篇

区编办:

按照区编办《深化**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我镇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专人,对照调研内容进行梳理汇总,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方面。

为方便人民群众办事,**镇积极推进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坚持以“热情周到、便民公开、高效廉洁”为宗旨,以“便民服务是我们的职责”为理念,让便民服务中心真正发挥“便民、利民、惠民”作用。

(一)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筑牢便民服务基础。

一是对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硬件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为中心配备显示屏,配齐5个综合服务窗口显示屏、5台电脑,进一步规范大厅办事秩序,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对中心内部硬件设施布局再调整,更换宣传资料架、增添便民药品种类、植物绿化、门口挡风帘等便民设备,积极营造温馨舒适的办事环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三是保留第二办公区镇级便民服务点、综合服务窗口、业务工作人员,定时定点服务,为老年群体、弱势群体提供镇级便民服务事项代办服务,切实完善“15分钟公共服务圈”,打通基层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推进服务形象统一化,展示政务服务新面貌。

一是对标省颁标准,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配齐工作服装,以统一的人员着装、服务形象、服务行为面向辖区群众。

二是对标全区标准,将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的楼顶门头、大厅门头、背景欢迎墙、工作人员状态栏等整体形象进行统一更换改造,进一步推进综合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三是对标镇级标准,督促25个村将区、镇两级模板与本村特色相结合,制作便民服务室标识标牌、窗口人员台签、工作牌等,进一步推进村便民服务规范化建设。

(三)推进运行管理科学化,增强便民服务意识。

一是充分发挥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干部监督作用,组织督查小组,通过不定时巡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窗口工作人员出勤、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问题。

二是坚决落实AB角岗位制度、一次性告知制度、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服务流程、人员配置,确保为群众办事不间歇。

三是定期开展窗口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根据群众满意度调查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提升窗口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综合行政执法方面。

我镇深入贯彻落实深化乡镇和街道机构改革工作部署,聚焦重点难点,紧扣关键环节,创新整合镇及区直派驻执法力量和资源,做实做细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职能体系和工作机制,探索构建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实现治理重心下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目前我镇已有5名行政人员办理了行政执法证,并设立**镇综合执法办公室,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扎实开展各项综合执法工作,此外还成立了**区综合执法局**中队,中队成立以来,在局党组和镇综合执法办公室双重领导下,积极配合**镇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一是强化镇容镇貌的治理。首先规范“门前三包”的制度落实和长态化;以及主要街道两边门面的出店经营;二是强化流动商贩的规范治理,规定经营秩序;三是配合镇政府进一步规范门面门头的管理和亮化,达到整齐划一。四是加强310国道两边的治理。在“双创”期间,全体同志不怕苦不怕累,严要求,高标准,强化制度的落实,加强市场规范经营秩序,圆满完成了局党组和镇政府交代的各项任务。

二、放权赋权方面。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3篇

■杨浦区人大组织开展“居委干部看两院”活动。2月14日,由区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等组织的“居委干部看两院——检察开放日”在区检察院举行。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和来自该街道的25位居委干部应邀走进检察机关,感受检察工作。区检察院检察长岳杨参加这一活动。通过听取机构设置、办案流程、葛海英工作室运行等方面情况的介绍,以及参观案件受理大厅、办案区、院史陈列室、检察文化长廊等场所,“小巷总理”加深了对区检察院检察职能、工作创新和文化建设等的感性认识。一位居委干部参加活动后感叹道:原来检察机关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神秘,反腐查案、打击刑事犯罪、保护未成年人等工作,其实与老百姓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据悉,今年将举办五场“居委干部看两院”活动,让更多的居委干部走进法院和检察机关,了解审判和检察职能、监督审判、检察工作。(赵金华)

■崇明县人大与“一府两院”举行新年工作通气会。2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举行新年工作通气会。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卫杰主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县人大常委会向“一府两院”领导通报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并当面征求意见。会上,周卫杰主任在通报县人大常委会2014年度重点监督工作时,着重介绍了确定这些议题的原则及主要考虑,并就完善人大监督工作机制,继续开展专题询问和询问常态化、对审议意见办理工作开展满意度评价、邀请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作了说明和介绍并就“一府两院”做好新一年度相关工作提出建议。(游闪闪)

■静安区人大调研食药监静安分局。2月20日,静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严俊瑛率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侨民宗工委负责人等一行到食药监静安分局调研。食药监静安分局领导班子参加了调研活动。在听取食药监静安分局局长罗继钢关于2014年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以及将要实施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后,严俊瑛副主任指出,本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将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全部纳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一管理,有利于形成食品药品监管社会共治格局,更好地探索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问题。她希望食药监静安分局以此次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更好地促进静安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姜颖洁)

■青浦区人大调研张江高新区青浦园、出口加工区经济运行情况。2月20日上午,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赴张江高新区青浦园、青浦出口加工区集体调研园区经济运行情况。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燕平,副主任张海珍、张映华、沈红慧,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预算工委、办公室负责人,张江高新区青浦园、青浦出口加工区班子成员等参加调研活动。调研中,主任会议成员一行实地察看了张江高新区青浦园落户企业上海科泰电源股份有限公司、青浦出口加工区尚之坊时尚创意产业园,认真了解了企业经营运行、产业园规划建设发展等有关情况。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主任会议成员分别听取了张江高新区青浦园、青浦出口加工区关于园区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黄宝辉)

■宝山区人大举行2014年预算解读代表培训会。近日,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就预算解读举行代表培训。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区人大代表及街镇人大联络员、镇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专职干部参加会议。会上,区税务分局就税收的概况、区级税收的基本情况以及2014年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影响等内容,向代表们进行了解读。随后,区财政局向代表们介绍了我区2013年预算执行和2014年预算草案编制相关情况,并围绕2014年预算草案,对一些具体的预算收入支出项目和数字进行了详细解读,体现了以审查预算草案数据为主、预算报告文字为辅的新理念。座谈中,大家就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对部分超预算科目需进行补充说明、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三公”经费中出国经费的规范使用等问题进行交流,并提出意见、建议。(张 磊)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4篇

200*年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改革攻坚的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为构建和谐*提供体制保障,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200*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促使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改革的重点与分工

200*年,我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深化国企和国资监管改革、农村改革为中心,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科技体制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重点研究探索政府机构的重组与优化,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能分工,明确管理权责,创新管理方式(市编办牵头)。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精减行政审批环节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制订《*市行政审批管理规定》,做好*市“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市发改局牵头)。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市国资委、经贸局、发改局负责)。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市法制局牵头)。继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市编办、民政局牵头)。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思路,以转换用人机制和完善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分行业实施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制订出台争取《*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意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新途径(市人事局牵头)。

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争取尽快在全市全面铺开。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将市直二、三级预算单位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不断推进县、区改革试点,逐步确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管,不断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政府采购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激励型财政体制,制定改革配套措施,推行“镇财县管镇用”改革试点(市财政局、发改局牵头)。

(二)深化国企改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在董事会建设方面迈出重要步伐。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实现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有机结合。学习借鉴各地实施国有资本金收缴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健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市国资委牵头)。

2.做好国企改制、重组、退市工作。对已确定改制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一企一策等方式,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争取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退市的目标和任务(市国资委牵头)。

3.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市科技局牵头)。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手段,支持金融担保、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的发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市金融办、中小企业局负责)。

(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完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坚持落实好土地承包政策,坚决维护农民自主经营的合法权益,尊重、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土地流转规范操作,依法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及农村征地遗留问题(市国土资源局牵头)。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有效监管和科学经营(市林业局、财政局牵头)。

2.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的政策。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网点,健全乡村债务控制和预警机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努力构建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市农业局牵头)。

3.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抓住当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联合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拓宽信用社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建立农村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户互助合作的信贷担保组织,组建多层次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允许各层次担保机构之间开展反担保和再担保业务(市金融办牵头)。

4.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8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以市、县(区)就业训练中心、乡镇培训基地和技工学校为依托,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推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转移,通过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等,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劳务收入,带动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5.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建设粮食宏观调控载体,继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扩大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粮食订单收购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布局结构调整,利用粮食基础设施,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市粮食局牵头)。

*.继续推进农村价格改革,健全农村价格监督网络,规范农村市场价格秩序,完善农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物价局牵头)。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形成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良性互动的岗位开发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把当前行之有效的、专门的、过渡性的政策上升为长效性制度,形成一整套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稳妥地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新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劳动者需求出发,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区)和乡镇(街道)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的“九统一,一加强”建设,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开拓社会保险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做好以失地农民和计划生育纯二女户为保障对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金,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进行重点突破,重点解决高风险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和城镇私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问题。积极研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救助机制,探索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五)完善市场功能,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地方商业银行改革,提高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建立金融准备金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稳定协调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市金融办牵头)。

2.规范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产权市场,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市国资委牵头)。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稳步推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市国土资源局牵头)。继续规范发展人才市场(市人事局牵头)。

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推进流通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适合新时期农村消费特点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市经贸局牵头)。

4.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构建金融信用体系入手,加快建设统一、高效、规范的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体系。加快信用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政府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市政府办公室牵头)。

5.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深化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改革,以行业协会民间化、中介组织市场化为突破口,按照“理顺体制、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扶持发展”的思路,建立行政机关宏观监管、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与中介机构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加强对行业协会、学会和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按照《广东省行业协会管理条例》,研究制订规范我市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管理的办法(市经贸局牵头)。

(六)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市科技局牵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市教育局、财政局牵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监督(市卫生局牵头)。建立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市物价局牵头)。

三、推进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对改革的领导,为推进改革创造条件。市和县、区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主动承担改革的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推进改革。

(二)充分发挥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作用,整合改革资源,建立改革专家咨询小组,吸收经济社会和政治法律方面的相关专家,参与改革的决策咨询评估,为推进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建立改革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征求意见制度,必要时采取听证制度,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监督。

(三)积极开展改革试点。要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改革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

(四)加强改革经验的推广交流。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联络员制度,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的改革联络员要积极发挥作用,加强改革工作联系。没有改革联络员的县、区和部门要按《印发20*年*市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府〔20*〕*4号)要求,确定改革联络员。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5篇

社会管理依据管理的内容不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管理泛指各类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这个概念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讲的公共管理;而狭义的社会管理则是指各类社会公共事物管理中排除掉政治统治和经济管理事务的管理。从构成因素上看,它包括社会管理目的、社会管理主体、社会管理对象、社会管理方式和社会管理途径五个部分。因此,所谓的社会管理创新,就其创新内容来讲就是围绕这个五个部分展开的。那么什么是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指,围绕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新任务,运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和力量,以先进的、有效的社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对陈旧、落后、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方式、方法进行改造、改进、改革,构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社会管理框架、机制和制度的行为及过程。目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一时期的社会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等。奎屯作为一个改革开放,奋发进取的新型城市,同样面临上述局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区重要性日趋上升,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因此,创新社区管理成为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和谐奎屯的关键。

2、当前奎屯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奎屯市社区建设起步于2001年。目前,奎屯市设五个街道办事处,共计37个社区居委会。近年来,社区建设飞速发展,在阵地建设、办公经费、社区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社区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1管理体制问题-事多责不明。(1)街道办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过多。过多的行政职能,使街道办成了政府的下派机构,使得它对社区的管理带有较强的政治和强迫色彩,这不但使社区成员对社区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背离了社区建设的初衷;(2)目前社区居委会对自身的性质、定位、职责不甚明了,虽然社区居委会承担大量的社区管理工作,但他们的管理职权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上级职能部门的授予和法律的认可,使社区居委会在开展工作时显得没有权威,缺乏力度;(3)在管理中与辖区相关职能单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有的职能部门直接对社区安排工作,形成“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单位都可以指导社区工作”工作局面,而且,绝大数是只安排不投入,导致社区负担过重。如社区本无下水管线老化的修复职能,但要面对社区居民提出的及时解决要求等,类似情况普遍存在。类似交叉管理的诸多问题还很多,严重制约着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

2.2管理对象问题-参与意识薄弱。从现行的法律来讲,居民委员会是一个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而要把社区居民委员会打造成这样一个组织,需要社区全体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行。然而在社区管理中中存在着,部分社区居民不理解、不支持社区工作,比如,对于社区干部的入户调查、人口摸底、计划生育排查等工作置若罔闻,看到社区干部上门干脆闭门不理;参与意识薄弱,共建认识和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比如,许多共建单位对参与社区共建、支持社区活动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社区级别低,对共建单位来说往往显得“人微言轻”,工作无法推进。

2.3管理人员问题-素质能力需要提高。目前的居委会成员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但与社区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的距离,特别是对社区的思想认识、定位、创新思维、看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制约了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社区工作者多为下岗、内退职工,他们原先多在企业工作,固有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已经定型。总的来讲,能吃苦,但缺创新意识和文化知识,特别是社区专业化的知识。另外,向社会招聘的人员尽管学历较高或有着较强的行政能力和政治素质,但很少有人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的训练,仍然不能适应专业化的社区服务的要求。因此,提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是我市社区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2.4管理内容问题-服务单一。社区管理的内容很多,包括社区党建、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多个方面。从理想的角度上讲,社区管理内容创新就是要构建一个全覆盖式的社区服务体系。近几年来,社区服务尽管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求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但还是规模小、档次低,形式比较单一,与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适应。比如物业管理方面,没有按市场化运作;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作面临很多困难;对弱势群体服务不能连贯等。因此,如何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向广大居民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如何让居民积极投入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来,目前还在努力探索的过程,还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3、奎屯市社区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3.1改革基层社区管理体制。(1)实行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启动奎屯市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工作,多方争取意见,提出改革方案,明确街道社区工作职责、任务和应承担的工作,对街道社区人员、机构设置、编制管理等进行明确规定,逐步解决制约街道社区发展的体制性问题;(2)实行工作准入制度。按必进项目、可进项目、不进项目进行区分,必进项目是社区本身的职能,可进项目实行部门购买服务,给予社区工作经费,增加社区收入,不进项目不能进入社区,已进项目必须退出,确实减轻社区负担。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6篇

近年来,在国家统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省统计局的积极工作,**省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先后公布了《**省

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省统计监督处罚条例》、《关于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设置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统计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等。省局还制定并实施了《**省统计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和《**省统计系统干部培训规划》,加强了全省资源环境与评价统计和社会科技统计,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有新的提高,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更加规范,统计执法力度得到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更为有力。同时我们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实践中也培养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为全省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提供了经验,全省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得到了有效加强。

一、提高认识,努力营造适应统计工作需要的城乡统计信息网络

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省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市区、县域经济和工矿企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传统的统计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建立起科学有序的城乡统计信息网络,重点强化三个层次的城乡统计信息网络建设。

在城市市区必须加强区级统计机构和街道办事处、社区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各市(地)级城市市区都必须依照《统计法》和《**省统计监督处罚条例》的相关规定,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依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的职能。城市街道办事处应根据其规模大小视情况成立街道统计站或设置专职的统计人员,城市社区必须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

在县(市)、乡(镇)和村这三级统计设网络中,县(市)级的统计机构还是比较健全规范的,重点是要加强乡(镇)和村两级统计队伍的建设,这是当前统计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因为乡(镇)和村两级的统计数据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源头,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国家近几年对“三农”的投入加大,乡级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很快。相应的统计工作任务大量增加,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是仅仅依靠乡(镇)统计助理是难以组织协调完成统计工作任务的。根据**省的实际情况,应将过去曾经推广的在乡(镇)成立统计信息办公室的作法恢复起来。由乡镇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担任信息办主任,乡镇统计助理担任常务副主任,乡(镇)各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协调和研究乡镇的统计工作。同时在村和自然屯设置兼职统计人员,并给一定的工作补贴,工作中要设置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以保证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为达到以上目标,无论是城市市区还是县(市),都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县级统计机构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和《县级统计机构统计基础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在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工作制度、组织统计调查、进行数据质量评估、开展统计分析、加强统计资料和调查管理及依法公布等诸多方面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确保机构、人员、制度、程序落实到位。

在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应成立综合统计机构或视情况将综合统计职能进行强化,各种所有制的小型企业必须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提高工作效率,对诸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和资质等级以上的投资企业,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网上直报和超级汇总。

二、加大投入,努力打造全省统计工作纵横交错的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

一是要发挥政府统计的整体效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目前的财政体制是“分灶吃饭”,县级以上政府统计

部门都应根据工作需要,作出“五年规划”和当年的安排,并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二是要由省统计局统一组织改善统计的网络环境,将目前的政府统计内部信息网进一步延伸,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即在纵向上从目前的县以上政府统计部门延伸到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在横向上延伸到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各业务主管部门、重点企业及事业单位。三是要强化管理并加快开发应用的步伐。由硬投入转移到软硬开发并重上来,确保全省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十五个系统工程实施到位。四是要全面开展数据库的开发应用。全省上下要协调一致,从源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和综合数据库的各个角度全面启动推进,逐步向实施宏观经济数据库过渡,最终达到“路路顺畅、路上有车、车上有货”的“网上统计局”的发展目标。

三、更新观念,努力实现部门统计的统计制度方法、统计调查范围和统计协调管理方式的三个转变

第一,要从统计制度方法的“生产型”统计向“生产经营型”统计转变。目前部门统计工作中的计划经济“生产型”统计的痕迹较深,反映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进步、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指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调查方法主要依靠全面调查,而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现状是全面调查难以完成的。而要完成这样的转变,必须从统计制度方法上进行科学的改革,而制度的改革又必须依靠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互动,共同研究制定可行的改革方案。国家和省以上统计制度设计是关键环节,我们要在向国家统计局反映的同时,以开拓创新精神在条件成熟的部门先行进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或通过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

第二,要在统计调查范围上进行改革,从过去的按隶属关系统计向“行业”统计转变。统计工作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变,才能为加强行业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适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情况,从而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的信息、咨询和监督整体功能。

第三,要实现统计工作协调管理方式的转变,从重政府统计,轻部门统计转变到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协调发展上来。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通过对部门统计加强指导和协调,总结工作,部署任务,严格要求,促进提高工作水平。对部门统计的队伍建设也应该协管,部门统计人员变动调整,要征求同级政府统计部门的意见,保证统计人员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后,持证上岗,保证部门统计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人员稳定。

四、强化统计法制建设,贯彻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提高数据质量保驾护航

**省的统计法制工作,多次得到国家统计局和省政府的表彰,去年省统计局又被省政府确定为行政执法责任制示范单位之一,这是省政府贯彻行政执法与行政执法监督有机结合的新举措。行政执法责任制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制度,对象是行政执法机关,不是其它机关,更不是管理相对人,功能和作用是规范和监督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在省直机关的示范单位活动中,省局已经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何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向全省县级以上政府统计系统推广,也是加强统计工作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搞好了将对全省的统计法制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强化法制观念、完善执法依据、加大执法力度,搞好法制宣传、强化监督和协调配合,全面提高统计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得到加强。因此,应将行政执法责任制向全省统计系统推广,进一步明确统计执法主体、梳理执法依据、界定执法界限、确立执法责任、明晰执法程序和标准。认真执行《**省统计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切实在政府统计部门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逐步健全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建立涉及所有领导和机构的责任制度和工作流程。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在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完善执法,把提高数据质量作为核心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为了达到以上基层基础建设的工作目标,我们必须在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统一思想、协调步伐、强力推进。

一是要把基层基础建设工作进一步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统计法》修改后,《**省统计监督处罚条例》的修改必然要纳入省人大和政府的工作日程。要力争将新形势下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要求写进去,各地也可以通过地方规章或政府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要求。通过法律手段约束和规范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

二是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总体推广先进经验,狠抓薄弱环节和落后层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抓两头、带中间”是我们党长期使用的工作方法。各级政府统计部门要加强领导、上下齐动,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先进典型,以此带动全省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加强。

三是定期召开全省基层基础建设工作会议和部门统计工作会议,通过会议总结经验,宣传先进典型,提出工作要求。找准问题、捋顺关系,进一步在全省形成横向联合、纵向攻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统计信息网络和工作格局。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管理制度

我国实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对增强中央政府,尤其是县乡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起到显著作用。地方政府通过参照中央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了组织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基本保证各项经济发展和基层政权运转的需要。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是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继续。

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及把握财政体制

体制保障和调控手段历来都是国家财政行使职能的基础,财政管理体制科学与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治理效果、公共福利和经济效率有直接关系。由于县乡级财政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导致政策扭曲、财政资源配置使用低下,从而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政权稳定,损害经济效率。如今我国也是高度重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县乡级财政管理体制经过多次财政改革,正在逐步完善改革内容,因改革涉及的财政利益主体较多,实施难度也相对较大。合理制定县乡级政府的责任范围,建立财政管理框架,进一步明确县乡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

县乡级地方政府是政府体系组成的重要基础,在县(乡)与上级政府职能划分时,公共职能应下放到乡,为县(乡)级政府起到基础作用。市(区)级政府在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县(乡)级政府起辅助作用。政府需重点做好综合协调、规划统一、监督产业发展与引导,利用优势壮大自身产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县乡级政府应合理划分财政收入,明确建立财政体制,即履行政府职责,财政收入进行合理调整,逐步达到匹配完善。

二、规范县乡级政府财政支出制度

深化财政体制的核心应规范县乡级政府财政支出制度,县乡级财政改革是比较繁琐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行政体制改革,还关系到整个财政体制改革,其涉及的经济问题即县乡级基层政治发展建设,涉及广大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利益,县乡级政府必须落实改革体制,使服务均衡化,有效促进地区之间资源合理的分配和财力合理支出,加大力度调整财政支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县乡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使得城乡处在不协调发展中,完善增强政府财政发展,避免利益冲突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上下级政府通过深入的协商,提升各项制度的有效性和统一性,使得各方利益平衡,财政体制完善适应我国国情。

三、合理规划地方税种税收结构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税取消,大幅度增加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事业支出,县乡级政府财政收支矛盾日现突出,即使中央增加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也不足以平衡收支缺口。如何完善地方税种,改革地方税制度,确定合理的县乡主体税种,增强县乡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是目前社会经济建设的紧迫任务。完善改革税种是需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和支持的一项复杂工程,应依据社会经济条件的难易程度和情况,本着循序渐进和积极配合推进的原则,逐步实施。从税种的属性和税收的特点看,分层次实施。确保有效提高县乡级政府财政能力予以保障,均衡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促进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和统筹,对财政收入大、人口多、经济发达的乡镇,宜以规划收入和支出责任的范围,核实收支明细,按超收部分递减分成;对收入基数不达标的乡镇自己承担,县级补足基本支出,项目补助递减为主要模式,从而逐步形成县乡级政府税种税收结构独立,促进乡镇税收制度合理稳定。

四、减轻县乡债务解决县乡债务

要解决县乡债务需加强财政监督,深化县乡级政府的管理体制,对历史遗留的债务明细进行彻底甄别清理,分类化解,对促进公益事业政府形成的债务,应通过预算制定计划分期偿还;对企业向乡镇政府借款的债务,企业通过办理债务划转正常经营;对因上级出政策下级出资金形成的债务,应予以援助资金。严格把控,防止新增债务,禁止县乡级政府超财力举债和超财力办事的行为。

五、大力发展县乡城镇经济

想要解决县乡城镇财政困难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县乡经济来实现。农村财政改革的成果与巩固,事关县乡全面建设及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的实现。无论从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意义上,都应明确制定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县乡级城镇发展的规划。目前乡镇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正在成为非农业发展的主体和经济根基,根据县乡城镇经济发展面临的要求,研究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为深化改革制度,调整经济结构是解决县乡城镇财政发展的稳定基础。

六、县乡级政府基层干部职位过多

经调查目前政府部门基层职位人员过满,理论上可以泾渭分明但落实到工作中比较困难,据有关数据调查,乡镇党政基层编制已经超出正常范围的1-2倍,目前一个中小乡镇的在职人员已经远超50年代一个小县城的人口数量,这不仅超出政府规定数目,更使乡镇政府经济领域徒增负担,造成人员多的原因是基层工作量大,服务群众任务繁杂,有时还会出现人员不够用,所以要想减人先要减事、减少机构或减少阶段性突击工作。

七、规范乡镇编制体系

规范建立新的编制体系内容:拆分。拆除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和政府经济负担的来源,乡镇政府应统一规范工作机构,在建立规范编制体系后应设立社会、经济发展、党政职能事务办公室,这样方便各自职能的规范。行政部门的配备,应按照辖区人口、面积大小、财政收入等因素科学确认乡镇区别,配备的行政编辑人数应按类别区分配置。财政管理的人员编制体系应实行总数控制,编制标准应综合考虑辖区财政收入、定编基数和农业人员数量等因素来确定不同的人员编制数量。同样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应按照人数比例核实拟定,做到每年核实一次。防疫部门、林业管理部门、卫生部门、消防部门、交通部门应按政府具体标准编制核实拟定。工商税务部门、司法公安部门、检察院等编制应实行数量的控制。这些部门经过测定后还应与各县乡目前财政人员的规定数目进行综合调整平衡,同时应严格把控乡镇职能部门职数,实行领导职位交替任职制度。

八、县乡政府实施改革措施应避免的问题

应避免的问题包含:改革视角应从地方政府向地方来治理;改革进度应以循序渐进的改革方案进行为主;实施改革发起者应在联邦国家和单一国家中寻求不同之处。政府部门更应该成为协调者或推动者,而不是只会做控制和指挥的工作,而服务的供给者不必成为生产者;公共部门应多在私企部门中多吸取经营之道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灵感。应把关注的方向转变,从以往的按规定执行逐渐转向按结果执行,地方职能部门应强调落实目标的管理方式,把服务精神和公共精神逐渐引入竞争的机制中,使普通消费者的利益大大提升。应重视乡镇政府规范立法的推进和乡镇政府的改革推进。

九、目前已实施体质改革政府所取得的经验

目前研究已实施的体质改革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多样化。政府职能部门的转变重心应考虑地方政府的缘由背景因素。地方政府应从横向关系、纵向关系和政府的各个非盈利组织、私有企业等关系入手;地方政府应在政治角色、服务管理角色之间做出平衡调节;政府扩大原有规模或合并微小企业规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质改革的核心;地方政府应按照从上至下的方针来实施战略;地方政府不应把希望寄托在原有组织框架,敢于突破落实方针实施核心变革。

十、总结完善乡镇政府财政体制建议

鼓励地方县乡财政体制先行先试、持续加力、攻坚克难、率先突破、为全面县乡体制改革提供可用范本。提出两种试点模式。

(一)全面深化乡财县管机制

深化重庆忠县模式,取消乡镇财政,对乡镇政府的管理模式实施新制度,新模式,改革乡镇政府为街道办事处,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使得财政权和实事权不具备独立性,使基层农村的管理完成度提高,只负责县级以上的委托。取消乡镇财政问题,应使得农村经济产生的政府来源体现到县政府财政,派出的机构费用及公共设施支出应由县级财政部门提供,由此可以预防县级政府财政的资金缺口,应由上级政府或中央等各级落实解决其问题。主要用于人口较少、事务简单、财政收入低、基层人员少,例如新疆、等西部地区不宜健全乡镇财政体制的地区。

街道体制改革方案范文第8篇

规划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模板:

今年以来,XX市规划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两聚一高”目标任务,紧扣“五个牢牢把握”工作导向,按照“大城市”定位,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在完善规划体系中强化发展导控

以总规修编为契机,加快完善《XX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规划-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四级规划编制体系,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努力实现全市空间管控“一张蓝图”。

1.初步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多规融合、存量盘活”为导向,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互动为要求,划定了统一的城镇开发边界,确定了建设用地总量,形成市域范围内功能结构完备、要素配置合理、通勤就业均衡、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积极融入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特色小镇等发展理念。目前正在优化调整用地布局方案,预计6月份完成最终成果论证工作。

2.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调整。一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全市单元规划确定的边界逐步开展各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已完成F0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C12、E05单元控规初步成果,B11单元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二是落实水乡古镇发展要求,基本完成千灯、锦溪、周庄老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对重点地块进行修建性详细设计。三是协助相关区镇按照法定程序推进控规编制、调整、报批工作。报批完成张浦镇城东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花桥国际商务城南部生活区、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完成花桥经济开发区、陆家镇、锦溪镇等相关区域控规调整方案。

3.组织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一是组织开展杜克科创小镇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工作,以“XX智谷”为总定位,征选国内外6家设计机构开展方案设计,现已全部提交最终成果。二是组织开展前进路、长江路道路沿线景观提升设计。根据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以前进路、长江路为试点进行深化研究,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现已完成初步方案,正在进行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最终成果。三是进一步完善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XX段)沿线城市设计,以交通引导理念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已基本形成成果。

4.不断优化镇村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编制完成《XX市锦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由省住建厅组织论证通过,报省政府批准实施。会同市文物部门开展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经省住建厅、文物局组织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巴城镇成功入选“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根据《XX市镇村布局规划》,我市所有31个特色村、189个重点村和218一般村(除高新区22个一般村无编制计划外)已全部形成规划成果,今年上半年,按计划继续推进村庄规划成果的公示、论证及审批,完成千灯镇歇马桥村村庄规划公示、锦溪镇计家墩新乡村生活项目规划报批工作,以及周市镇26个自然村、淀山湖镇6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的审查、论证工作。

(二)在狠抓专项规划中增强城市功能

1.增强城市民生功能。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设施规划》,确定中心城区核心区范围内社区、街道的行政边界。并以亭林片区为试点,完成深化设计方案,构建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模型,正在开展青阳片区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详细方案。

2.优化城市生态功能。继续推进《XX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现已完成草案,基本形成市域各片区海绵设施建设管控原则及技术指引。加强区镇对接,进一步深化《XX市城市“六线”控制规划》,涉及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绿化绿线、重大市政设施黄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轨道交通橙线,并将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录入规划综合信息平台,便于日常审批管控。

3.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继续积极推进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规划建设,完成《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沿线交通一体化交通详细规划设计》、《苏州市域轨道S1线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中期成果。及时启动XX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停车系统规划等。

4.升级城市市政功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完善《XX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为规范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建设步伐,配套起草了《XX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草案)》。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综合管廊建设可行性,向市轨道办呈报了《关于与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同步建设综合管廊的请示》。目前,XX市中心湖二号路地下综合管廊已开工建设。为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有效指导我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XX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0)》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

5.完善城市文化功能。为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高质量完成市博物馆、美术馆方案设计。根据《XX市城市雕塑规划》和《XX市雕塑规划管理意见》,开展了第一批雕塑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第一批公开招标的2个点位已经完成方案招标相关工作;另外7个点位海选工作也已完成专家评审。

(三)在推进改革创新中优化审批管理

1.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报城建例会讨论。完善规划编制制度建设,拟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通知》,从协调机制、成果入库、动态维护、调整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规范工业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加强对方案的审查指导,结合XX市规划管理实际,制定了《XX市工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技术审查导则》。为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市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在工程项目中运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审批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并在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运用。

2.努力推进审批服务创新。为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方便群众办事,打破传统审批的固化模式,创新推出“容缺受理”弹性审批流程。对主要条件具备,次要条件或手续欠缺的审批事项,放宽受理门槛,提前进入审查,予以“容缺受理”。并通过跟踪服务,主动沟通,确保缺项及时补正,实现依法服务、特色服务、高效服务的同步到位。为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基层办事,在“表单整合、项目申报、网上审批”三个环节创新推出“嵌入式”服务。通过“三表合一”建立嵌入式申请、标准格式落实嵌入式管理、共享数据实行嵌入式审批,非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6项缩减为9项;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0项缩减为6项,切实方便了项目报建,提升了服务效能。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审查59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8张,用地面积75.34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08张,建筑面积177.86万平方米;核发验线证明68张;核发建设项目规划核实证73张,建筑面积189.24万平方米;受理及审查店招店牌、户外广告21件。

3.着力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建立在建项目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对管辖范围内181项在建项目进行全覆盖监管。通过区域联动,开展拉网式违法建设排查认定工作。积极参与“263”专项行动,联合各区镇规建部门对全市538家重点监管工业企业的规划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已完成排查372家。对《2017年苏州市列入省第十三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名单》中我市涉及企业(46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排查,完成排查35家。对《XX市化工企业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中涉及企业(143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排查,完成120家。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立案处罚违法建设案件6起,做出违法建设认定移交291件,切实维护了规划严肃性。

(四)在现代技术运用中夯实规划基础

1.启动全市用地信息普查(重点单元)。拟在测绘XX市大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基础上,通过对用地信息和建筑信息的普查,生成带有多种属性信息的标准化地形图,并引入三维实景技术,构建具有实景可视信息和丰富用地、建筑信息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XX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完成项目招投标。

2.完善规划综合信息平台。继续根据实际需要扩充平台功能,完成了规划监察系统建设工作,开发了在建项目“双随机”监察系统,实现了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监管及违建入图入库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完成了全市城镇未治理D级危房档案信息化入库工作。配合经信委核对了全市工业企业信息。下一步,还将完成网上报建系统建设及应用拓展项目建设。

3.推进2017年XX电子地图更新、地下管线数据更新测绘。

(五)在“六个一”大走访中密切联系群众

制定了《XX市规划局常态化推进“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实施方案》,第一时间召开“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局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目标、任务、要求、组织工作作了全面部署。领导干部带头,全员参与,紧扣“两聚一高”,强化政治责任,突出问题导向,全局19个走访调研小组对所挂钩的周庄镇高勇村、双庙村村民家庭已全部走访一遍以上,仔细了解家庭情况,深入收集村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并作了详细记录。对能当场能解决的给予反馈解决,对不能解决或需转办的,做好解释工作或给予转办。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在积极延续、加快推进、全面完成上半年正在开展的工作的同时,下半年,我局还将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总规落实

在完成总规成果论证、报批的基础上,加快总规的实施步伐。根据总规要求,及时指导各镇开展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根据《关于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及《XX市单元规划》,逐步对城市核心区所涉及的单元及跨区镇行政界线的单元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下半年重点完成B11、C12、E05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对市域其它发展单元,指导各区镇根据单元定位,明确编制要点和内容,力争于年底前完成控规编制。

2.抓城市设计

适时开展城市总体设计,强化地域特色、建筑风貌、城市文化的“基因”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积极推行全市拟出让地块必须预先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3.抓存量更新

结合危房治理,开展城市更新规划研究,计划完成老城区及城北地区6个片区的更新规划研究工作。突出民生改善,推进被撤并乡镇更新研究,重点完成张浦镇大市地区和千灯镇石浦地区更新研究。立足产业特色,围绕打造全市10个特色小镇目标,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引导和方案设计工作。

4.抓空间拓展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空间延伸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予积极利用。按照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求,大力开展XX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修编,结合轨道交通S1线沿线站点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城市地下人防规划等,推进轨道、管廊、人防等多规合一,重点研究地下空间的横向连通开发及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5.抓生态控制

结合规划工作实际,继续全力配合及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完成海绵城市、六线控制、绿道网等专项规划,切实在引导和保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方面贡献规划力量。

6.抓交通引导

结合新一轮总规及控规编制,根据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布局及方向,高标准、高起点开展新一轮《XX市综合交通规划(2017-2030)》修编,进一步优化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完善轨交S1线配套规划的同时,适时开展XX轨道K1线预可行性研究,为XX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开展“自愿停驶,绿色出行”实施方案及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引导城市交通方式转型。

6.抓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继续推进“容缺受理”流程,将服务固化为制度。由规划综合信息平台支持,增设“容缺受理弹性流程(试运行)”,同步进行电子审批,实质性提速增效。促进全市统一运作规划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统筹规划智慧政务建设,强化对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撑作用。

7.抓执法监察

继续完善、实质运用规划移动监察系统,推进违法建设认定情况入图入库,提升执法监察效率效能。运用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在建项目定期检查、抽查工作,力争早发现、早制止,减少未报先建、批建不一现象发生,切实履行好事中事后监管职能。

8.抓调研走访

扎实开展、圆满完成“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倾听搜集基层、百姓心声,切实解决基层、百姓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档案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模板:

上半年,我县档案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大”发展理念,紧扣项目落地年,聚焦“一路二水三项目”中心工作,以面向社会,服务民生为重点,以拓宽档案发展领域、深挖档案文化资源、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为抓手,树立“科技强档、依法治档、服务活档”的新理念,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做到时间过半,目标任务完成过半。

一、强化项目建设

一是启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建设。今年县上安排我局爱教基地建设专项资金x万元,主要用于多媒体报告厅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基础装修工程、视频器材、桌椅采购,项目将6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是开展门禁系统项目建设。安排落实项目资金x万元,通过招标,配备馆内24小时温湿度监控设施和档案馆(库)门禁系统。项目正在施工中,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了各项设施的安装工作,届时将使我县档案馆库现代化、规范化建设大步向前迈进。

三是启动数字化项目建设。落实数字化项目资金50万元。近段时间以来,我局对多家档案数字化机构进行了调研,参观学习了遂宁市、市中区等档案局数字化工作先进经验,对比了我县档案工作和项目经费情况,研究确定了我县今年数字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目前,该项目正开展需求论证,拟于6月份完成项目招标,年内完成今年的数字化目标任务。

二、强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三大”体系建设之本,是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中心工作之本,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围绕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上半年,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我县档案工作纲领性文件。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通过积极主动向县领导汇报,与县委办、县政府办等相关部门协调,由县委、县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委办发﹝2017﹞x号),对我县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工作目标。

二是加大我县档案移交力度。根据我县新馆建设的情况,由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到期档案移交工作的通知》,对全县近二十年应移交的到期档案制定了接收计划,明确了应移交进馆档案的范围、质量要求、移交程序、组织领导作出明确规定。今年底前,我局将对全县56个单位2006年前整理规范后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

三是创新档案工作,引入中介服务档案工作。自今年以来,县档案局大胆探索,立足单位工作实际和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服务的要求,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在确保档案保密的前提下,推广政府购买档案事务服务。规范并支持档案中介机构、有关专业机构提供档案管理技术、设施、劳务等服务,激活社会资源、节约成本、规范服务、统一标准,通过政府采购,选出了两家质量可靠、服务优良的档案中介机构供各单位选择,作为我县各单位专业档案服务机构,促进了我县档案整理规范化上档升级。

四是加大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根据我县档案移交工作实际和档案整理新规则的出台,今年4月11日,我局和县行政学校联合举办了全县档案工作人业务培训班,专门聘请乐山市档案局业务专家实地授课,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服务中介机构等100余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我县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全县档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是规范整理遗留档案。对十年前移交到我馆的转制破产企业共22个单位未整理的档案约x卷,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规范性整理,于6月中旬整理完成进馆。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快档案数字化工作。数字化项目将是我局今后几年持续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数字化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力争于2020年我县馆藏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

二是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和档案移交进馆工作力度。对列入今年移交进馆的56个单位,加强档案规范化整理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力度,增添新措施,确保在年底前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