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创产品策划

文创产品策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文创产品策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创产品策划范文第1篇

要系统谋划,不要仓促出击

古语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从“内容供应”到“产品供应”转变,就是要用系统谋划的思维、统筹兼顾的方法,妥善处理好内容和产品的关系、组织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要构筑和完善推进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动力机制。长期以来,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往往把青年视为单纯的受众,只是满足于理论灌输而忽视社会实践、道德体验和青年生活现状等重要环节,以思想说教来取代交流与互动,造成青年的知行脱节。思想引导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灵魂上的碰撞;不是空话、套话,而是应该附着在青年欢迎的实实在在的产品上。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动力机制不能背离青年,不能背离时代,更不能背离思想产生、传播乃至落地生根的规律。

要把青年思想引导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统筹谋划。在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新媒体时代,文化价值传播方式因青年活动方式改变已发生革命性变化。青年思想引导工作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契合青年能够接受的维度,充分应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文化、艺术等手段和产品,把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合理地融入各种有效方式和产品中,在潜移默化的精心设计里实现从“内容供应”到“产品供应”的根本性转变。既要用新媒体时代创造性甚至颠覆式的思维做实内容,将需要引导的内容生动地融入精心策划的产品中;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从重僵化教育到重时尚引领转变,让传统的、碎片式、填鸭式的单向传播发展到互动传播的模式。

要用市场化的方法来进行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经营管理。从“内容供应”到“产品供应”过程中,光靠团组织,很难满足青年需求和工作需要。可以解放思想,“模块化”创造需求,引导市场联动。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面前,要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生产出丰富多彩的产品。要学会创造需求,引领广大青少年为消费对象的广阔市场大面积孵化,采取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申请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此项工作,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在创造“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的同时获得收入,实现了产业繁荣与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良性互动。

要遵循规律,不要长官意志

凡事要讲科学,凡事遵循规律。《道德经》里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青年思想引导工作,不能搞长官意志,重“术”,更要重“道”。

全面把握青年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当前的青年引导,我们发现有三类人群需要党团组织乃至社会特别重视和关注。第一类是80后、90乃至00后的独生子女,在相对宠爱和保护的环境下长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在融入社会、责任心、奋斗精神上予以关注;第二类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新鲜感消失后的繁重工作、复杂而现实的人际关系、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等,往往让他们倍感失落,容易出现心理上的焦虑、恐惧和畏难情绪,需要特别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第三类是青年农民工,他们走出农村,在政策机制尚在完善的过程中,行走在城市的边缘,漂泊在故乡的梦境里,特别需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保持情绪上的稳定,尽快融入城市、融入社会。

深刻领悟青年思想引导产品的市场供需规律。供需关系引领市场走向,决定产业链资源流动,从而主导消费判断。青年思想引导工作从“内容供应”向“产品供应”,也要遵循市场的资源分配、价格导向、生存竞争规律,推进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当今互联网深得追求新奇、自我、时尚的青年喜欢,因而越来越成为青年学习、交往、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掌握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利用其开放共享和相互交流的快捷与便利,建设时尚可靠的载体依托和渠道保证。团组织要把新媒体的建设和运用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积极运用 “即时通讯”“博客”“SNS社区网络”“搜索引擎”“MSN”“微视频”“微博”“飞信”等新媒体资源,扩大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

要以人为本,不要居高临下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青少年的科学引导,或者说青少年思想引导产品的设计制造,核心是以青年为本。因此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针对青年群体的特点,增强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产品,必须坚持舒适性和易操作性相一致。当产品中渗透了独特的文化,以浓厚的文化底蕴呈现在大家面前时,该产品就有了自己的魅力,青年会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吸引。从内容到产品都做到与时俱进,需要以品质和文化作为新的工作理念,尊重青年个性,让青年参与消费容易、便捷。

“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产品,必须坚持新颖性和适宜性相统一。在“产品供应”过程中,通过对青年的关怀来深化产品的情感和功能要素,用产品去引导青年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就需要我们在产品设计时应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一是关爱设计,即策划者和设计师一定要把产品当作“人”来看待,从使用者青年的心理角度考虑,使产品使用者的内在感受趋于亲切、适宜;二是多样化设计,即适应青年多样化的个性需求,要针对产品的目标人群市场细分的现实和规律,注重将使用者个性变为设计的重要参数,让设计尽可能的去满足当代青年人的需要;三是通感设计,即要注重情感切入,注重感情唤醒,让人产生一种适当的感怀,这种感怀会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回忆自己的故事,满足情感需求,赢得青年喜爱。

要时尚生动,不要面目可憎

当前,由于对受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缺乏深入研究和足够尊重,多数青年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并不十分欢迎,其传播效果因其“说教”色彩和“慢半拍”的做派,在青年中显得面目可憎,需要切实改变。

自觉尊重青年的时尚化需求。“潮”是每个时代青年的固有特点,对青年的思想引导,要更加关注与满足青年引领时代浪潮的需求,以更好地适应青年群体的口味、文化环境和思维习惯。要与青年平等交流,特别要注重运用青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引领时尚,创时代新风。如可以结合重大节庆活动,组织青年美术节、青年电影节、青年体育节、青年文化艺术节、青年动漫节、青年达人秀等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把时尚创新元素融合在活动之中,特别是用高科技元素,实现内容和形式时尚化,吸引广大青年关注。

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互联时代,@即世界。西方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已经给青年思想工作引导提出了新思考。举个简单例子,好莱坞影片之所以吸引人、被人推崇,是因为它们遵循文化价值传播规律,润物无声,能够多方面满足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而国内某些影视作品,典型人物的塑造与现实生活相差得太远,往往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常常板着面孔讲大道理,浓厚的说教味让人不胜其烦,为“教育”而“教育”,效果适得其反。这些,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借鉴。

切实发挥团组织自身优势。紧密联系青年,了解青年,亲近青年,是团组织的独特优势。团组织要认清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做好或更多参与产品策划和供应,要向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向解决思想难点问题上拓展,努力为广大青年提供内容含量、文化含量丰厚的高品质产品。以时尚生动的形式和喜闻乐见的载体,实现核心价值和易碎信息的二次加工、多次生成,按需至互联网、报纸、手机、微博、便携式阅读器等多种信息接收终端,才能满足青年的个性化需求。

要润物无声,不要暴风骤雨

当今信息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青年的思想引导不是革命式、运动式、暴风骤雨式的方法能解决的,也不符合价值传播和养成的规律。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努力在“化”上下功夫。《周易》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很深的哲理。当前,从实践中看,要做到“润物无声”的青年思想引导,特别要注重“化”的过程,即通过巧妙的产品设计和营销,要化在无形、润物无声,不要暴风骤雨。其实,注重“化”的过程,就是把工作的思想、主张、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文化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让青少年易于接受,主动接受。

充分运用“合”的手段。加强与专业化、市场化组织的合作,实现借力、双赢,发挥出资源竞合优势。合力出击,特别要体现“新”的特点,创新文化产品。要从文化娱乐、工作学习和日常消费活动等多个层面对青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对青年的思想引导也从上世纪80及90年代初单一的政治思想影响,扩展到了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感等深层思想意识的影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我们不妨借势而上,适当采取“拿来主义”,提高应变能力,为我所用。

要打造品牌,不要零敲碎打

从“内容供应”到“产品供应”,其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建设的跃升。没有品牌价值的产品,不可能有好的市场号召力,也不可能为我们的消费对象所认可和接受。

认清打造文化品牌的价值。品牌影响力深刻而久远,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有深切感受。在青年文化建设上,团组织要抓住重大主题活动开展等契机,努力争取党政支持,精心策划,与出版社、电视台青少频道、媒体网络、文化经营企业等合作,打造一批青年文化精品;依托动漫产业园、各类论坛、各种载体等,建设一批青年文化创新创效实践基地;发挥青联、青企协、爱心艺术团等作用,吸引凝聚一批青年文化名人,创建属于青年的文化品牌。

履行打造文化品牌的责任。打造青年文化品牌要见行动,归根结底需要各级团组织脚踏实地的去做。“脚踏实地”是态度问题,在产品上不仅要“想到”和“得到”,而是要“做到”。脚踏实地的做产品就要求关注青年的需求,尊重市场规律,在整合产品的同时也要考虑青年的利益和思维,努力在“想到”后积极地“做到”,更重要的是注重高端策划、系统策划,做出影响,创出品牌。

精心经营青年文化品牌。做产品到打造品牌,需要团干部要练就行家的眼光,树立经营的意识。当今时代,经营什么,显然已不是简单的产品、市场、资源,而是思想,是品牌,是标准。互联网时代,提供了自由发表的平台和充裕的信息,但是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形成品牌,只有经过筛选过滤后的内容才具有市场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团组织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以亲近、熟悉青年的行家眼光将巨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加以选编,进而形成产品和品牌。而打造品牌需要团组织学会经营党和国家的要求,经营青年人的需求,经营市场资源,经营品牌后面的思想和文化。

文创产品策划范文第2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跨媒介传播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为了打破僵局,当下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应顺应媒介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与改革,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媒介融合趋势的编辑出版学教育发展路径,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

关键词:媒介融合;跨媒介传播;编辑出版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7-02

收稿日期:2015-01-28

作者简介:于准(1980—),女,吉林吉林人,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新媒体出版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竞争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跨媒介传播成为未来媒介发展的主要方向。媒介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态格局,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是媒介内容的生产、媒介信息的传播、媒介产品的管理乃至媒介受众的信息获取方式都将发生巨变。而处在整个信息传播流程起点的媒介编辑,其思维方式、能力要求、知识储备、技术水平等都应适应新的媒介环境而进行变革。以培养媒介编辑人才为己任的编辑出版教育,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更应树立起培养新型媒介人才的目标,顺应媒介发展趋势,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应时而变。

一、明确培养目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

编辑出版专业定位不仅要合乎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紧跟时代步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目前全国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办学点已经超过了百余个,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也在一步步加深。然而,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仍然面临着找工作难,找对口工作更难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致使学生在竞争中缺乏优势造成的。因此,编辑出版专业的专业定位虽然要紧跟形势,但却不能盲目,不能一味地追新求热,什么热门就开什么,什么热门就学什么,而忽视了自身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各高校应该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和生源的水平,科学地、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定位,从而打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专业。比如在综合性大学里开设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完全可以整合其他相关院系的资源,比如计算机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打造特色专业,并进一步实现教师共享、资源共享。再如在一些专科院校开办的编辑出版专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为对口的出版单位输送专门人才。比如河南中医学院开设的医学编辑专业,主要为医学图书、报刊出版单位、医药健康网站及卫生宣传部门培养专业编辑人才,学生既有医药卫生知识,又具备编辑出版知识,颇受用人单位肯定[1]。再如北京大学文化底蕴深厚,出版史和出版管理方面的实践是其优势与特色所在,该校本科生在出版管理实践基础上策划了《书香漫处显风云——北大周边的书店》一书;中国人民大学重视实践教学和训练,近30种校园刊物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2]。这些高校的特色专业为其他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学历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粗具规模,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多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应制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科层次要定位于前端,侧重培养技术型的精英,面向资源加工技术岗位;本科层次培养重点应放在文化产品策划、文字表达、项目执行等方面;而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则着重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管理型的人才。除了正规的学历教育之外,还应大力发展短期教育和非学历层次的编辑出版教育,比如开办暑期班、进修班等,聘请一些业界的专家和资深编辑授课,讲解一些前沿的课题和热门的案例,使得一些出版从业人员和有志于进入出版行业的人员甚至高校教师都能够在工作之余继续“充电”,拓宽视野。

目前我国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不受用人单位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专业性不强、学科背景不丰富。编辑工作者如果缺少其他专业作为支撑,将很难胜任深层次信息整合的需要。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看重的也往往不是应聘者具有多少编辑出版知识,而是其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在招聘中要求应聘毕业生是韩语、德语、计算机、生物、电子学等专业的学生;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要求是文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或其他社科专业,二者都没有对编辑出版专业有所要求[3]。针对这一现状,编辑出版学在学历教育中要大力提倡双学位或第二专业的学习。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有条件的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应积极鼓励学生在主修编辑出版学位的同时,辅修第二学位或第二专业,比如经济、法律、计算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能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下对专业出版人才的需求,也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更具优势。硕士、博士层面在招生时也应多考虑招收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学生,以形成多学科融合的优势。

三、完善课程体系:创设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结构

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出版业务体现出文化性、技术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特征,因此,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紧紧围绕这三个特性,创立起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应采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培养教育的基础平台,文理科相互交叉,以出版内容、数字技术、媒介经营管理等为基本模块,每个模块由充足的必修与选修课程集群组成。出版内容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筛选、策划、整合、编创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信息检索、市场信息收集与预测、新媒体艺术、出版选题策划、信息内容创意表达等;数字技术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字出版技术工具的使用,数字出版平台研发维护,数字作品制作,数字出版流程管理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排版软件、版面设计软件、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站技术、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网络编辑等;媒介经营管理集群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字信息资源的管理监控与交流、数字出版市场推广营销、数字出版经营管理等能力,其核心课程包括媒介经营管理、媒介经济学、电子商务、数字营销、公共关系等。三个模块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根据需要互通有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构成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立体完整的编辑出版专业课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绝不是简单地增加技术类的课程而缩减理论课程,绝不能泯灭编辑出版专业的内容优势定位,使得文化基础教学被技术教学所取代,而是要统筹全局,合理调整理论和技术类课程的比例设置,内容为王仍然是编辑出版教育培养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优化师资结构:组建高水平、高素质、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编辑出版人才的重要保障。融媒时代,高校与出版媒介一样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吸收和培养优秀人才是当务之急。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的人才准入门槛过高,对于学历、职称等限制过于严格,因此导致了目前高校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只有高学历而实践经验极其缺乏的教书匠。为此,高校应在人才引进方面拓宽渠道、完善体制,积极引进特需人才,摒弃学历、职称等限制,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具体来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三种途径:一是积极引入业内精英。欧美发达国家的编辑出版专业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由业内资深的编辑、管理者构成,通常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的头脑。我们也应借鉴这种做法,积极引进这些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具体的引入办法可以是外聘任课、客座教授、不定期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二是鼓励一线教师外出进修和亲身参与实践。派遣教师到国内外有着优秀办学经验的高校考察进修、进行学术交流,吸取外部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成果。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鼓励并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创造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派遣他们到出版社、各类媒体进行学习和锻炼,扩充视野,增长经验。三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由高校和企业联合举办师资进修班和培训班,由业内资深编辑、管理者等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组织交流讨论等。同时,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行业技能考试,获取数字出版相关资质证书;支持教师以数字出版实训基地为依托,参与企业出版项目和开展课题研究等。

五、加强实践教学: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编辑出版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点,积极推进由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化。然而,由于观念、定位、师资、经费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其教学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除了上文提到的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例,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内精英任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搭建起先进的实验平台和实习基地。媒介融合时代,编辑人员所面对的不再只是一台电脑、一部打印机,而是纷繁复杂的非线性编辑软件和各种硬件设备,因此,需要搭建的不是简单的模拟实验室而是真正的融媒实验室,将分散的传统实验室升级为涵盖平面媒体、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的编辑出版整体实验室,使学生有机会对媒介融合状态中的资源共享、流程衔接进行体验。例如汕头大学成立的融媒实验室,开设了“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出版技术”、“媒体融合管理系统”等课程,同时增加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电纸书、网络出版营销等新内容,增加学生校内外实习机会,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生的就业帮助很大[4]。此外,还可以通过创办校园媒体、组建工作坊等途径参与实践。

当前,媒介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新媒体层出不穷,竞争也日渐激烈。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也是必需的。我们必须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实践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革,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当下媒介融合趋势的编辑出版教育发展路径,才能创造性地推动编辑出版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正攀.编辑出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破解之策[J].新闻世界,2013,(5).

[2]王武林.数字化进程中的编辑出版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出版发行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