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比较

一、相关文献的综述

从2002年开始,国内出现大量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现在,循环经济不仅进入了决策层的视野,也成为国内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受到高度重视。这些研究主要是理论上的探讨,实践研究比较少,特别是专门针对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而已有的关于循环经济模式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1、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以上是对一个经济现象的内部经济结构的系统化描述,认为循环经济主要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

2、把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层面上的一些具体做法定义为循环经济的模式

丁乐群等在《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及运行模式研究》中认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有三种,即清洁生产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和循环经济总体模式。

任勇等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一文中,主要论述了我国循环经济探索实践中的主要模式,包括江苏的循环型产业和循环型社会模式、山东的“点、线、面”和“八创建活动”模式、辽宁的“3+1”循环经济模式以及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模式等。

这些实际上只能定义为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只是微观上的具体做法。

发展模式是指在宏观层面上具有指导意义,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经济的方法。本文所论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结合本国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在领域选择、制度完善和主体实施等方面所建立起来的适合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经济特色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

二、日本、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日本和德国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主要是为了适应本国固体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由于日本和德国的具体国情不同,二者在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1、路径的选择

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或消费型社会结构带来了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由此以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但是在具体发展路径上,日本和德国存在着差异。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是社会—企业(家庭),以“静脉产业”为切入点,以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利用为重点,以循环型社会为目标。静脉产业是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点,包括垃圾的收集、搬运、燃烧再资源化、填埋处理,以及再资源化到新产品的制作技术等。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是企业—社会,消费—生产,以“绿点系统”为载体,以物质流管理为核心,重在探索区域性的循环经济模式。绿点系统充分体现了“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原则”,它将企业组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绿点公司(DSD)委托企业进行处理。

2、制度的构建

日本和德国都是以法律制度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通过法律制度的诱致性或强制性力量让经济活动当事人在比较成本和收益后,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在制度构建的层次上,二者略有不同。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在立法体系上采取了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法的模式。

德国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在制度构建上,主要是制定具体领域的法规,对生活和生产的废弃物进行管理。其立法体系共三个层次:法律、条例和指南。

3、实施的动力

社会力的源泉有三:一是经济杠杆——资金;二是社会杠杆——权力,三是文化杠杆——精神。在动力机制上,日本主要依靠社会杠杆,而德国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

日本循环型社会的构建依赖于社会杠杆,主要表现为“控制和命令”的调整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了各种法规。这些法规构成了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直接管制规范和间接调控规范,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权力杠杆。

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经济杠杆。德国人把可行性论证和投入产出分析作为成功与否的标准。循环产业有市场、有利润,有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动力,有后续发展能力,这样,生产企业尽量让产品包装简化,使包装材料便于回收和循环再生,而不是把绿点标志的使用费转嫁给消费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

三、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

虽然日本和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时采取了不同的模式,但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日本成功地建设成为循环型社会,而德国在废弃物处理上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日本和德国采取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与各自的国情密切相关的。在领域的选择上,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的减量化就自然成为其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而德国作为发达国家,在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方面已经世界领先,拥有先进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因此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放在了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领域选择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制度的构建上各具特色。在动力的选择上,日本和德国分别选择了政府和市场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是由二者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和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背景与日本和德国存在相似之处,但是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经济技术条件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国在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领域的选择

我国的技术条件比德国落后,不可能像德国一样在废弃物的资源化上有很大的作为。因此,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中首先要减量化,从源头上降低资源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在具体的领域上,鉴于我国逐步进入消费型社会,并且我国制造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废旧家电的回收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静脉产业。

2、制度的构建

由于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先从整体上制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统领循环经济的发展,再向具体领域推进,制定专项法规。循环经济发展的调控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即法律牵制——直接管制规范、利益驱动——间接调控规范和道德约束——自我约束规范。所以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制度构建上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经济政策、加强环境教育。

3、推进的动力

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行动可以说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三者缺一不可;而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和企业、企业和公众之间发展循环经济的桥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上,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推动主体,企业和家庭为实施、责任主体,通过中介组织,联结宏观和微观的主体,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实:日本发展循环经济主体责任论[J].现代日本经济,2007(3).

[2]谢光华: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对我国启示[J].江苏商论,2007(1).

[3]娄勤俭: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4]周国梅、任勇:德国:循环经济从垃圾经济起步[J].绿叶,2005(9).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对策

1 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一词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大自然原本是一个完美的循环,有着强大的涵容能力和更新能力,只是在工业社会化之后,传统模式下的经济严重地破坏了这个完美的循环。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导引下,人们试图设计一种经济模式,尊重生态原理,能够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有机结合。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学的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通过资源“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理,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实现途径。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核心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在推动经济的发展时,必须同时考虑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是否有利。同样不能就环境保护谈环境保护,必须把环境融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循环经济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统一起来。作为一种新的环保理念,循环经济首先要求减少经济活动源头的污染物产生量,其次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废物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允许将最终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这对末端治理的模式是深刻的革命。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理念,循环经济强调经济增长并非意味着生产和消费更多的产品,而是着眼于提高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的质量,以产品使用寿命的延长、耐用性的提高、服务的周到来提高产品的价值,从而使经济的发展实现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到质量型服务增长的转变,从生产优先到服务优先的转变,最终实现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循环经济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大量人力资源的就业开辟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空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并推动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工业文明转变。因此,可以说循环经济是有利于整合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经济。

1.2 经济发展模式简介

(1)传统经济模式。这是一种由“资源——生产(污染物排放)——消费(丢弃包装物和其他废物)”构成的物质单项流动的线型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样最终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其严重程度已危及人类的生存。

(2)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进步表现在已意识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但这种事后治理往往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和代价。它是一条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繁荣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就采取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追求利润采取低成本工艺,把大量有用资源当作废物排泄到自然环境中,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3)循环经济模式。这是一个“资源——生产(减少污染)——消费——资源再生(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物质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生产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以使资源在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得到利用。

循环经济遵循三个原则:①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是指通过重新设计生产工艺和转变消费观念等手段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在生产中,制造厂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在消费中,消费者应通过转变消费观念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人们可以选择包装物较少的物品和购买耐用的可循环使用的物品以减少垃圾的产生;②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是指通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使用物品以减少资源使用量和污染排放量。再利用原则可以通过持久使用和集约使用两种方式实现。持久使用即通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来降低资源流动的速度。如果人们将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一倍,那就是相应地减少了一半的资源消耗和减少了一半的废料。集约使用实质是指使产品的利用达到某种规模效应,从而减少分散使用导致的资源浪费。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③资源化原则。资源化能够减少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压力。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资源化方式: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报纸变成报纸、铝罐变成铝罐,等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

从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可以看出,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时间;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轻经济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 河南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这种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的高消耗和废物的高产出为代价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加重了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而且造成资源严重的浪费以及资源的低效利用。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能源消耗量和废物产出量偏高。同样生产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总产值,河南能消耗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偏高;万元工业总产值废物产生量河南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还是偏高。

(3)能源的消耗结构不合理。在能源的消耗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占相当大的比重,尽管河南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但这种过度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会造成能源的严重短缺,制约经济的持续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实现河南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必然选择。

3 对策和建议

3.1 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资源的利用涉及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进行科学和严格的管理。首先要制定必要的综合性资源管理法规和一些“循环经济法规”,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同时要强化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的职能,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对不遵守法律法规、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要不留情面地予以批评、曝光;对垃圾的排放进行收费,如征收污染税等,使传统的外部不经济生产方式变成内部不经济,迫使企业改变生产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程度,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2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的前提,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它贯彻污染预防的原则,通过生态设计、生态工艺和高新技术等手段,尽可能的实现零排放闭路循环生产方式,从生产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针对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高消耗、废物高产出的现状,为了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郑州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西方国家推行清洁生产的实践证明,这种要求是可以做到的。以德国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GDP增长2倍多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少了75%,收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结果。

3.3 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各级政府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和重大意义,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让循环经济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和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循环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开展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活动,引导公众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增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

3.4 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围绕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经济指标,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尽快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3.5 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推动循环经济的火车头。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运动,使循环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消费引导方面,各级政府的绿色采购要起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例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的产品。

3.6 用利益机制驱动企业实现“循环经济”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也是污染的主要源头,循环经济应从企业抓起。从本质上说,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企业的效益原则是一致的,尤其是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显然与企业的经营目标是统一的,企业是有动力开发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外有名的例证是,杜邦化学公司通过循环经济的实践,1994年生产造成的废弃物和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对80年代末分别减少了25%和70%。要使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政府应采取征收排污费、绿色激励制度等利益机制手段。

参考文献

1 林英,徐可.循环经济:从理论到实践[N].光明日报,2004-12-17

2 欧阳绪情,傅晓华.试论循环经济[M].生态经济,2002(1)

3 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对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4 常健.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与建议[J].科学决策,2005(4)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第3篇

周口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辖八县一市一区,国土面积1.19万平方千米,人口1060万。周口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截至2012年年底,周口市耕地保有量85.41亿平方米,其中基本农田面积72.02亿平方米,仅农作物秸秆每年产就达100亿千克左右,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市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被用于饲草、积肥等,利用率约为23%。农林秸秆剩余总量约为68亿千克,相当于34亿多千克标准煤,这些秸秆一部分被直接还田,大部分被焚烧或废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合理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周口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问题,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结合周口实际,探索出了循环农业发展的好路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周口市应用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资源,强调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1.减量化生产形式。减量化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理念。减量化原则是我国目前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理论思想,减量化生产形式要求节约资源与减少排放并重。减量化原则有两个方面的要求:源头控制或者输入端控制资源投入和消耗,控制的结果是减少资源消耗,节约资源;末端控制或者是输出端控制,控制的结果是减少废弃物生产和排放。对农业生产而言,减量化的关键内容包括对土地污染的减量、对塑料农业材料的减量等。目前全市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被用于饲草、积肥等,利用率约为23%。农林秸秆剩余总量约为68亿千克,相当于34亿千克标准煤,这些秸秆一部分被直接还田,大部分被焚烧或废弃。我们算过一笔帐:如果把68亿千克农作物秸秆按60%青贮、氨化后喂牛羊,可减少粮食消耗近亿千克,可增加农民收入10多万元。如果再围绕我市的农产品、畜产品搞精深加工,办好近农龙头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那样产生的效益就更大了。最近,我们正计划搞秸秆发电,利用剩余农林秸秆燃烧发电,再把秸秆灰作为肥料返回大田,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相反,如果秸秆不能得到综合利用,或焚烧,或丢弃,或任意堆放,不但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将对大气、河流造成及其严重的污染。

2.生态保护模式。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就是保证环境的整合。生态保护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治理污染和保护农业环境。治理污染的措施包括要对养殖业的大量粪便及废水进行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加快对太阳能、风能、小水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得农村的生活环境进入到完全的生态能源利用的环境之中。

近几年,我们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强化生态功能,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达到了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使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协调同步。

3.再循环链接模式。再循环链接模式是将传统的农业单项目生产方式转变为多项目的链接循环模式,通过这种循环俩实现生态养殖、循环种植,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经济产业链条。例如: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沼气液还田施肥;猪粪高温发酵后的肥水养鱼――养过鱼的水浇灌农作物――农作物的秸秆再用来饲养牲畜……这是周口市部分农村一种反复循环、对资源再利用的典型的“循环经济”。周口市融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微生物链”技术,开创三维高效生态养殖新路(三维生态技术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该公司将秸秆经过生产化转化为饲料喂养动物,动物所产生的粪便用来养殖蝇蛆和蚯蚓,蝇蛆蚯蚓转化成高档饲料蛋白,蝇蛆和蚯蚓粪便转化成有机肥返回大田,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链,通过物质的重复利用,使秸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沼气是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其热能利用率比秸秆直接燃烧高3~4倍,沼肥肥效比秸秆直接还田提高1~1.5倍,秸秆燃气技术还可以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节约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目前,我们全市已建沼气池4000个,计划今年再建2400个,我市商水县固墙镇万头猪场的猪粪通过发酵池高温发酵后,产生有机物――引入养鱼池,猪粪中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可供鱼食用――鱼池的水产生大量微生物,是很好的蔬菜灌溉水源――蔬菜的根叶秆又可喂猪……由于很好地利用了相互循环的“生物链”,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农产品符合无公害生产标准,质优价高。

4.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农户观念。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户观念转变困难,加上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宣传。宣传手段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循环经济利益的宣传,宣传当前绿色环保农业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以及相关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产业模式的调整拥有了主观能动性。其次,应用政府人力宣传工具。政府部门要利用村官、村技术人员的作用,针对不同的村进行相应的技术宣传,从农户依赖的人力方面进行思想转变工作。当然,光有宣传是不够的,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技术、后续销售等方面进行引导和保障。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第4篇

摘要:我国各地区正在积极进行循环经济试点,由于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时间短,各地对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与战略重点的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通过研究提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优势导向战略模式和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基本思路,以及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

关键词:区域循环经济; 空间组合战略模式; 优势导向战略模式;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一)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空间组合模式[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综合体模式具有很大局限性,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主要包括增长极模式、点轴发展战略模式和网络发展战略模式。增长极模式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产业部门,这些部门通常集聚在某个地方即增长极(城市、经济特区、资源密集区和开发区等)。增长极既包括产业增长极,也包括空间增长极。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区域工业化初期阶段所采用的一种空间结构模式。在传统线性经济模式下,增长极推进型企业的选择所依据的产业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等,主要强调“生产者” 企业与“消费者” 企业之间的关联,忽视了企业“废物”的循环利用即“分解者”企业与“生产者” 企业和“消费者” 企业之间的关联,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

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必须用循环经济理念将传统增长极改造成循环型增长极。循环型增长极与传统增长极的主要区别如下[2]:

1.传统乘数效应向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转型。传统增长极的乘数效应指增长极中的推进性企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忽视了“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与“分解者”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实现区域循环经济效益最优化,循环型增长极中的推进性企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必然要建立产业生态联系,因此,传统乘数效应必然向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转型,产业生态联系乘数效应是循环型增长极的重要作用机理。

2.循环经济效益是循环型增长极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重要动力。与传统增长极一样,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循环型增长极的重要作用机理,但与传统增长极仅追求经济效益不同,循环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必须遵循循环经济规律,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化。由于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的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均随距离的递远而衰减 。

3.根据李小建和苗长虹提出的推进性产业的性质和相关指标[3],作者认为区域主导循环型工业选择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2)强产业生态关联性,能促进循环型产业综合体的形成;(3)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产品市场广阔,市场扩张和生产发展速度快;(4)较高的发展速度或潜在发展速度,能带动循环经济整体快速发展;(5)较高的比较循环经济利益,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循环经济优势,发展潜力大;(6)具有较大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主导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方向;(7)动态更替性,不同发展时期,主导工业不同。组成区域循环型主导工业的若干关键企业或潜在关键企业是该工业的推进性企业,推进性企业的区位集中地便是循环型增长极。

4.循环型增长极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较大。一方面,具有生态联系的企业往往更倾向于空间上互相接近,产业生态联系更多地发生在区内;另一方面,由于在产业系统中增加了“分解者”企业,从而提高了产业关联度,因此,循环型增长极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往往较大,而传统增长极忽视“废物”循环利用,缺少对外围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带动作用。

5.循环型增长极有利于其与外围地区的协调发展。循环型增长极的选择遵循产业生态联系原则,增长极与外围地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业生态联系网络,二者互相利用“废物”,既节约资源又可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增长极与外围地区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点轴发展战略模式的基本思路如下:(1)点轴发展战略模式的几何构成是由点和轴(线、带)两大部分有机组合而成。(2)点轴系统既具有集聚效应,也具有扩散效应。(3)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轴线走向与自然轴和人文轴的实际走向吻合一致,轴线具有不规则特点。(4)点轴发展战略模式具有等级层次性。

循环型点轴发展战略模式是在循环型增长极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循环型空间结构模式,由循环型增长极和循环型轴线有机组合而成,循环型增长极沿轴线形成复杂的产业生态联系,与传统轴线相比,循环型轴线增加了“废物”的运输功能。循环经济效益可分解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与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一样,循环型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也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循环型轴线走向与自然轴(流域轴、海岸轴等)和人文轴(铁路轴、公路轴等)的实际走向一致,或由自然轴与人文轴共同交叉复合组成复合轴线,是区域循环经济的空间组合战略模式的中间存在形式。循环型网络发展战略模式由循环型增长极和相互交叉的循环型轴线共同构成,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但以扩散效应为主,以区域循环经济均衡发展为目标,是以循环型点轴发展战略模式为基础的高层次终极发展。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优势导向模式[1]

传统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基本特点即:(1)把区域内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区域主导优势条件,资源储量、种类、品位、空间组合状况及开发利用难度等直接决定着区域内部支柱产业的选择、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形成,以及区域在全国乃至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2)资源导向战略模式是各类优势导向战略模式的最初存在形式,但非最终形式。随着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将逐渐被其它优势导向战略模式替代。(3)资源导向战略模式适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4)区域内部自然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决定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应用范围的空间配置格局。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在自然资源稀缺和生态环境恶劣的时代,丰富的“废物”(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优势条件之一,“废物”(资源)再利用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资源导向战略模式的重要内容。传统资源导向战略模式仅强调自然资源如煤炭资源优势,忽视了“废物”和环境资源的价值。(2)资源(含“废物”和环境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可贯穿于区域发展全过程中。传统自然资源导向战略模式是各类优势导向战略模式的最初存在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但随着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如垃圾发电)和环境资源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在“废物”集中地区如大城市可采用“废物”导向战略模式,在环境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采用环境资源优势导向战略模式(如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在空气质量优良的地区发展对空气质量要求特别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可发生在区域发展的较高阶段,并可贯穿于区域发展全过程中。(3)区域内部自然资源、“废物”和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共同决定着资源导向战略模式应用范围的空间配置格局。贵州省开阳县磷煤化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发展战略模式是典型的资源导向战略模式。

根据区位论,优越区位是决定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定阶段可成为主导因素,形成区域发展的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其基本特点:(1)优越区位是区域发展的主导因素。(2)区位导向战略模式中的区位由自然区位和人文区位两部分构成。(3)区位导向战略模式是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的中间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区位优势的动态转化导致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向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的转化。循环经济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在一定阶段应采用区位导向战略模式,但除考虑传统的区位因子外,还要重视“废物”的运输成本、“废物”运输中的环境污染、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等因子。区位导向战略模式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中间存在形式,而非最终存在形式。

我国目前的生态工业园规划,往往强调自然资源优势和政府的重要性,忽视企业区位因子如市场区位、交通区位等的重要性,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降低了企业利润,不利于调动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更不利于自然资源短缺而区位优越的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如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集聚废旧金属发展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合理布局。在我国未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中,要加强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在区位优越地区发挥区位优势集聚生产要素,加强对传统经济的循环经济改造和促进全新型、虚拟型循环型经济地域结构类型的形成。

区位动态转化导致区位导向战略模式向市场导向战略模式转化,市场导向战略模式的基本特点即:(1)市场是决定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竞争机制是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3)市场导向战略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一种模式,也是区域发展战略模式的最终存在形式。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导向战略模式具有新的特征:(1)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最终消费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因此,绿色市场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国内外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必须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因此,竞争机制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前提是建立完善的绿色市场经济体制。(3)绿色市场导向战略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模式,强调一切从绿色消费市场出发,有市场就生产,无市场就转移。

(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模式[1]

传统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区域内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与市场化是区域创新的标志,区域内部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与科研机构是区域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得以实施的重要依托。

按照区域发展初期技术创新过程形成的机制不同,可将技术创新区域分为自主创新型区域和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型区域两大类。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在一切战略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具有以下新特征:(1)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是区域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强调先进科学技术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类型,忽视了资源再生技术、资源节约利用技术等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循环经济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但确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因此,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应是区域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根据循环经济理念,“污染”的技术与“绿色”的技术不再是严格意义上对立的概念,技术的选择应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把所有减少物资消耗、封闭物质流、使能源脱碳的技术进行系统化思考。突破单一的、狭隘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把各行业的创新技术统一起来,以追求最佳效益[4]。(3)资源节约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闭路循环技术等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重点。根据循环经济的6R原则,为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除以前的高新技术外,资源节约利用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闭路循环技术和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等成为技术创新的重点之一。(4)企业网络技术创新的地位更重要。循环经济强调企业之间“废物”的相互利用、企业因产业生态链断裂的风险大,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复杂,因此,更需要企业之间加强技术创新的合作,企业网络技术创新的地位更重要。(5)政府在区域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更明显。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中介服务机构是技术创新的桥梁,政府是技术创新的航标、且通过改变技术创新活动资源配置来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而循环经济技术是带有很强公益性质的技术,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区域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5]。

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原则

(一)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原则

目前如何选择中国现阶段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以下观点[6][7]:(1)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行业和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产业是我国循环经济的近期战略重点产业。(2)中国近期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先领域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市场效益、就业、循环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四统一”原则。②治理“双高行业”即高污染排放和高原始资源消耗行业原则。③在总体污染排放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行业优先原则。④抑短原则,即抑制资源短缺程度最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使用原则。⑤成熟技术原则,即加速推进已经具有成熟循环利用资源技术、资源再生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扩散原则。⑥规模经济原则,即推进企业规模生产和区域循环经济网络原则。我国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性大,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必须因地制宜,而不是复制全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因此,以上原则在应用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选择时,需进一步修正。

1.区域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产业和短缺程度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利用量大的产业优先原则。选择该产业作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可有效节约资源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迅速提高区域生态经济效益。

2.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选择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遵循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原则即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生态化的融合原则。首先,要在符合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的前提下,优先选择近期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比例下降不太大或不变和上升的上述产业作为区域循环经济近期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否则,该产业在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迅速减少和资源短缺数量迅速减少。其次,要鼓励企业从生产优先向服务优先的转变,优先发展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即主导(含潜在)循环经济产业和支柱循环经济产业如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的发展。将制约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瓶颈”产业作为进行循环经济改造的重点产业,有利于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但忽视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大(含潜在)的产业对区域循环经济效益的贡献,该类产业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正如在区域经济中将“瓶颈”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含潜在)同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一样,本文将制约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和主导(含潜在)循环经济产业、支柱循环经济产业同时作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二者并不矛盾。

3.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原则。如果新建产业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要重视建立产业之间的生态联系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联系,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优化原则(如考虑“废物”运输成本、生态成本)进行合理布局,要重视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引导循环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已建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必须根据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化原则,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布局调整。如在坡度较大地区发展种植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必须退耕还林还草。

4.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制约原则。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如贵阳市,可采用跨越式发展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但国内外实践表明,循环经济必须与市场经济相融合,追求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优化,因此,总体上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要受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

5.可持续消费原则。循环经济包括整个社会生产领域,其中,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社会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消费模式比生产模式更重要;中国目前虽然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普遍出现高消费和不合理消费的倾向,造成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必须遵循可持续消费原则,消费领域是大多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

6.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原则。广义循环经济包括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在目前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背景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的选择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原则,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是大多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领域。

7.区域成熟循环经济技术原则。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生态环境和知识是21世纪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经济技术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加速推进区域已经具有的成熟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扩散,可以发挥循环经济技术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区域的综合效益。

(二)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原则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必须落实到空间上,但当前关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选择的理论研究滞后,导致在实践中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选择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目前,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协调布局原则。可持续协调发展包括非均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层含义,符合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21世纪初期中国区域发展的主旋律。可持续协调布局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空间侧面,包括非均衡协调布局和可持续发展两层含义。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在中国21世纪初期,其空间布局必然遵循非均衡协调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可持续协调布局原则。

2.在区域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地区和短缺程度大尤其是通过进口难以解决的资源利用集中地区优先原则。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的是节约资源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区域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地区和短缺程度大尤其是通过进口难以解决的资源利用集中地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地提高区域生态经济效益。

3.因地制宜原则。循环经济存在空间差异规律,主要理由如下:第一,循环经济依赖的自然禀赋的地区差异性。循环经济依赖于自然禀赋,而自然条件具有地区差异性,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生产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和分布不均衡性。第二,规模循环经济效益和集聚循环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改变了物质的流动方向,但不会消除经济本身的趋利性和节约性;具有生态联系的企业集聚可以减少废物排放、存储、运输及其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因此,存在规模循环经济效益和集聚循环经济效益规律。第三,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循环经济包括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循环经济各环节之间的距离是无法完全消除的,存在距离成本的地区差异。第四,技术空间差异。循环经济发展依赖于循环经济技术尤其是循环经济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循环经济技术水平存在空间差异。第五,绿色消费市场的空间差异。消费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产品或服务只有在被消费之后,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循环经济依赖的绿色消费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消费需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反映在空间上必然形成区域绿色消费市场。因此,推进循环经济模式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4.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原则。我国各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强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决定的,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原则。第一,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动态变化,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的趋势,优先选择在总体污染排放、生态环境破坏中所占比例较大、资源消耗多的产业和短缺程度大而进口难度高的资源利用产业近期在区域产业结构中比例下降不太大或不变和上升的上述地区作为区域循环经济近期发展战略重点空间,否则,上述地区不再符合原则(2)的要求,又不属于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集中分布地区,也就不再是区域循环经济近期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第二,要在循环经济网络基础较好的地区优先发展循环经济,以利于实现集聚循环经济效益。第三,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集中分布地区是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总量中贡献大(含潜在)的产业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其集中分布地区如某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源再生利用产业集中分布地区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集中分布地区是区域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贡献大(含潜在)的地区,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

5.可持续消费布局原则。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消费模式比生产模式更重要;在中国已普遍出现高消费和不合理消费的倾向,消费集中地域如大中城市往往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消费的分布直接影响着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可持续消费布局原则。

6.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重点地区优先原则。在目前生态环境普遍恶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是大多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领域,但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往往大大超过了生态承载力,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严重失调,应优先进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空间的选择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重点地区优先原则。

7.成熟循环经济技术地区优先原则。循环经济技术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已具有成熟循环经济技术的区域,率先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发挥比较循环经济技术优势,迅速提高区域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诸大建.中国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 李小建.公司地理论(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第5篇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断强化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因地制宜的引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延长和拓展循环产业链条,使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效果都得到了很好的和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处于基础性的重要环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农村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很大益处,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将会使农村生活环境更洁净,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持续建设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分析农村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大量浪费、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材料,在加工生产阶段产生“垃圾”,而这些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又作为废弃物处理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这是一种粗暴掠夺资源、浪费资源的落后经济模式。针对传统经济的弊病,农业循环经济奉行的和谐经济发展模式,不滥用土地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农业现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物质和能源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极大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垃圾的排放,保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使农业资源获得最好的效益,在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

结合当前形势,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更新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办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循环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才能真正保障农业经济长远的发展,进一步在发展质量上提升农业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挖掘,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和难得的就业机会,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稳步发展。

2 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具体模式

2.1 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有一种重要的循环系统就是基塘生态系统,是目前在农村比较容易实施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鱼塘―台田系统是水陆相结合的生态农业人工创造模式,是根据生态学发展原理进行设计并实施的一种立体农业发展系统。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华北地区低洼的地势,严重的内涝以及土壤中的水盐运动的状况,农业科技工作者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低洼地带的治理发展模式。采用鱼塘积水发展渔业,在无法搞农业种植的重盐碱地里,挖塘筑台田,因为台田地势高,地下水水位就会低一点,这样会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成为无盐碱良田,实际上就达到了台田地表的盐度的目的,对于改良我们这一区域的中低产田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能种植农作物,还能种植经济作物桑树养蚕,再在塘里养鱼养鸭养鹅,载重莲藕等水生经济作物,这就构成了鱼塘台田互相促进,资源良性循环的立体发展模式,也会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还会生产许多有机无公害产品,提高农民收入,体现循环经济的真正价值。

2.2 “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已经在较大的范围内使用,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范例。这种模式就是把农业资源充分地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四位一体模式指的是“温室大棚―养殖畜禽―生产沼气―种植蔬菜”的模式,将温室大棚、养殖畜禽、生产沼气和种植蔬菜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四者相互补充,突出优势,构建一个生态能源统筹立体体系,在同一个地方实现沼气生产与积肥共进、种植蔬菜与养殖畜禽共存、创造能源与生产资源常规循环的高效农业生态模式。

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得到农村朋友的的普遍认可,要想在实施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结合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加强引导,跟踪管理,进一步挖掘农业经济的发展潜力。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认识,推动理念更新

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让社会主义农村充实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环保部门的牵头推动下,在地方政府统一部署下,农业、林业、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齐头并进参与其中。一是要利用新闻媒体和发放宣传材料手段,有计划地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让广大农民树立环保意识,在生产生活中监督约束自己的不良生产习惯。二是认真制定和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开发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增强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取缔无法做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要求的产业项目。如果有了地方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加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农民的一致认同,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为推动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2 政府强化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少技术指导和实施不够规范的问题,譬如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规划和管理引导,没有统一的标准细则;农民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在基础建设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是困难重重;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虽然按照相关标准施肥施药,但是没有技术员的跟踪管理,出现农作物长势较差,病虫害增多,造成减产的不良效果,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政府应完善建立引导保障机制,通过健全综合决策处理机制,建立新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乡镇农业技术科研、推广和普及的网络传播体系,同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思维,引导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稳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 环境分析 保障

问题的提出

在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小城镇是农村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环节,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将是小城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河北省侯村镇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将为小城镇如何实现循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型城镇提供思路。

侯村镇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侯村镇位于河北省曲周县东南部,面积96平方公里,辖43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是市县农业开发示范乡镇、文明乡镇、省级重点小城镇、省市县中心镇。侯村镇主要产业(行业)现状,如表1所示。

(一)优势

1.区位优势。侯村镇地处曲周、广平、邱县和馆陶四县交界处,是四县边缘的中心乡镇,同周围县城距离均在30公里左右,一小时经济圈可覆盖周边曲、邱、馆、广、鸡、永、肥、广八县及邯郸市区,辐射约400万人口的市场范围。侯村镇可以充分利用四县交界区域所具有的人才、技术、农畜产品、市场等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同时可以整合利用四县交界区域经济互补、关联、错位发展的优势。

2.交通优势。侯村镇是四县交界区为数不多的具有高速交叉、公路交汇的乡镇。距大广高速曲周出入口仅1公里,距曲周县城车程仅15分钟,距309国道车程仅10分钟,距106国道车程仅10分钟,距邯郸市车程仅30分钟,距邯郸机场车程仅35分钟。

3.资源优势。侯村镇种植及养殖人力资源丰富,为侯村镇发展绿色种植与特色养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以及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成为可能;所在邯郸市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可为侯村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侯村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均匀,为农作物生长和牲畜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为发展绿色种植、特色养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4.基础设施完善。侯村镇电力充裕,有110KV和35KV变电站各一座;有大型供水站2座,日供水能力30万立方米;有宾馆、饭店多家,日接待能力千余人次。

5.产业优势。侯村镇是全县粮、棉、蔬菜、林果、养殖基地,有高产优质小麦、棉花近10万亩。日光温室大棚200余座,单棚年效益在3万元以上,小拱棚蔬菜2万余亩。在河渠路和村庄周围种有大量树木,全镇树木存量突破150万株,是曲周县重要的速生木材生产基地。晚秋黄梨1000亩,优质苹果2000亩,鸡存栏突破200万只,猪存栏超10万头。镇域内的曲周县乾赋春牧业公司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年出栏生猪1万头养殖规模,是一家集生猪生产、幼崽繁育、提供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公司。

6.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侯村镇现有木材加工、塑料颗粒加工、粮食加工、服装加工等,为侯村镇的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郭照河,2011)。

(二)劣势

1.产业链条短。候村镇现有产业链条偏短,主要为种植、养殖、日用产品生产、小型加工等,且企业单兵作战现象较为普遍,协作意识差。镇内产业链条需进一步延伸,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科技含量,促进镇内产业聚集。

2.产品附加值低。侯村镇农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缺乏深加工,使得产品附加值低。镇内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且高新技术企业少。由于总体上研发投入力度不足,致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低价格、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结构较差,市场竞争力较弱。虽有规模蔬菜种植,但缺乏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虽有规模养殖,但缺乏国家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或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种植和养殖特色不明显。

3.缺乏农业科技人才。侯村镇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科技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一般只能依靠自己积累或别人传授的经验进行种养殖,缺乏系统的农业科技知识专业培训及专家技术指导,致使农民的种植、养殖效益较低。

(三)机遇

1.有利政策。河北省“十二五”期间,坚持完善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壮大畜牧、果品等优势产业,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大力培育乳品、肉类、粮油、果品等产业,坚持建网络、创品牌、进城镇、上超市,充分发挥蔬菜生产合作社作用(陈全国,2011),对曲周县侯村镇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政策保障作用。邯郸市“十二五”期间,将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小城镇,打造以邯郸为中心的冀南城市群,构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特色县城、新市镇良性互动的城镇化体系(郑雪碧,2011)。侯村镇作为省级重点小城镇,将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曲周县“十二五”期间,曲周县将壮大畜牧养殖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绿色蔬菜种植加工、优质棉生产加工四大基地,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高效农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白钢,2011)。侯村镇作为曲周县的一个大镇,将在十二五期间发挥重要作用。

2.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发,人们的食品安全观念普遍显著增强,使得食品安全观念正深入人心,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显著增强,这为侯村镇发展绿色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可以预见,发展无公害粮食、蔬菜及绿色食品加工,是我国食品工业未来长期发展的主流和趋向,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挑战

1.周边乡镇及产业园区的竞争影响。侯村镇周边的安寨镇、依庄乡等乡镇以及永年县姚寨乡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园区的竞争日益激烈。侯村镇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应在充分利用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产品特色,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实施“蓝海战略”。

2.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日益提高。目前,我国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工艺、技术标准体系、准入制度、监管制度、售后服务等领域均设立了严格的制度要求,对侯村镇发展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在技术支撑、管理水平、销售渠道等方面均带来一定挑战。因此,侯村镇应充分分析、研究当前国家政策和技术动态,努力打造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生态镇。

侯村镇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在利用侯村镇以上特有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机遇,构造了以绿色种植、特色养殖、速生林业三大基础产业,延伸出绿色蔬菜包装、脱水蔬菜、罐头、家纺制造、食品制造、饲料生产、肉类加工、有机肥制造、家具制造九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并相应衍生出污水处理、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三大静脉产业。侯村镇循环经济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产业

充分发挥侯村镇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均匀的自然环境优势,依托曲周县的蔬菜种植基础,以市民蔬菜消费趋向为导向,不断提高侯村镇绿色蔬菜种植水平及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无公害水果种植、棉花种植、无公害粮食种植等绿色种植。充分发挥侯村镇作为全县养殖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良种生猪繁殖、自动化蛋鸡养殖、肉鸭养殖、林下土鸡养殖等特色养殖。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养殖布局,把特色养殖打造成农民增收、就业增加、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是侯村镇养殖业当前和今后的一个主攻方向。发挥速生林优势,进行规模种植,为产业链的延伸打下基础。

(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充分发挥侯村镇及周边地区畜牧产品原料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曲周县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基础,以食品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变化为导向,以不断提高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和广度,变农副产品种养殖优势为加工优势为目标,突出食品工业绿色、方便、营养、保健的发展方向,以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保鲜食品为重点,着力打造绿色蔬菜包装、脱水蔬菜、罐头、家纺制造、食品制造、饲料生产、肉类加工、有机肥制造、家具制造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三)静脉产业

对侯村镇大量的秸秆资源,可以利用其进行生物质发电、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渣又可以生产有机肥和喂养猪,猪的粪便又可以入沼气池发电或制造有机肥,有机肥用来给棉花、小麦等施肥,并且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又可以进行沼气发电,农副产品深加工后产生的废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可以用来养殖和种植,使初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真正实现无公害。依托污水处理、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三大静脉产业,使得候村镇的物质流及能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循环流动。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出版社,2012(11)

2.岳志春,任向阳等.曲周县侯村镇2011-2020年总体规划[R].河北工程大学,2011(7)

3.郭照河.侯村镇党委五年工作报告[R].侯村镇党委,2011(3)

4.陈全国.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N].河北日报,2011-1-13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

    中国是农业大国,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这种循环相对封闭保守的,只有从农业小循环走向工、农、商、研结合,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融通的产业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中国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释义

循环经济既是一种生态经济,也是一种系统经济。将其应用于生态农业抑或系统农业的建设,还需要在基本理念和内涵方面做些介绍。

(一)循环经济理念、内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 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以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进行根本变革,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减量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再利用”是指产品多次使用、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使用周期,防止过早成为垃圾;“资源化”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

关于循环经济的内涵,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循环经济的发展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第二,循环经济实现途径是将物质流从单向型转向循环型;第三,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是在社会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产生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循环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及农业废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对环境的污染,使清洁生产技术和高效物流、能流循环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西方国家围绕循环经济支持系统的研究不断发展,在法规层面,以德国、日本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循环经济立法。在技术层面,自1995 年以来,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始把环境战略应用于产品而不是工艺。以此为出发点,引进生命周期分析,并推动了产品生态设计的发展。在政策支持层面,西方国家把财政资助与补贴、税收优惠与限制、价格杠杆等作为基本促进政策,通过刺激技术创新和发展产品生态设计,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由于西方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相对完善,因此,循环经济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中国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过去城乡居民的粪便、垃圾、秸秆、绿肥和沼液都是农田宝贵的肥源,农家的畜禽、鱼、桑、蚕、蚯蚓、沼气和菜地、农田、鱼塘、树林、村落构成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轮作、间作、湿地净化和生物降解等时空生态位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这些都可以归为农业循环经济形态。但是,这种循环相对封闭保守的,要从农业小循环走向工、农、商、研结合,生产、消费、流通、还原融通的产业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中国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约束条件来看,可分为制度原因和技术原因。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主要在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

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制度创新。在技术给定条件下,制度安排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使资源环境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体系。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法律、财税、金融、行政等方面的制度安排。金融工具是国家经济政策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的经济杠杆,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上有很大的作用空间,把金融扶持与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结合信贷管理程序,对产业、企业、产品进行分类排队,筛选出支持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体现扶优限劣、主次有序的金融措施。

另一方面,技术改进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方面主要有三种形式:1.减量化生产形式。这是要求用新型生产资料、技术来替代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以达到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数量,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2.再利用运作形式。其主要是指将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和饲料化。3.再循环链接形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业生产资料,如可降解地膜、营养钵、生物柴油等生物产品。

三、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银行融资

建设“循环型农业产业经济”是循环型农业的核心,设计对应的银行融资模式支持并加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在农业经济发达区和农业污染严重区域选择优先区域,结合农业优先领域的发展,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根据国开行云南省分行已开展的支持农业循环经济贷款经验,结合传统农业中具有循环理念的 技术和措施,应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两种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集约化组织循环经济模式

集约化组织循环经济模式强调规模化生产,利用农业产业模块之间的链接关系来实现对能量与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这种循环模式可以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接,资源循环呈现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种、养初级产品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多层次利用,使产品多次升值,提升农产品生态经济效益。

集约化组织循环经济的最典型模式为种—养—加生态模式。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体,以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种、养、加相配套的生态农业园模式。该模式实施主体单一,类似工业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形式,生态农业园内的废物已经在内部形成封闭循环利用。由于该产业循环的产品将经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因此该模式的外来物流除优质良种外,农药、化肥和精饲料的投入比常规农业生产减少30%以上。具体分析以漾濞县涵轩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循环生态园为例。

该项目通过核桃种植土地及人力资源——林下玉米种植——产生原粮——养殖生态猪——产生农家肥——种植核桃重要的肥料——集中式沼气——供热供电,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目标。

涵轩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核桃种植过程中配套实施林下套种玉米项目,不仅节约了翻地的成本,实现了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对基地土壤也起到了保水、保肥的作用。林下套种的玉米提供生态生猪养殖饲料来源,同时还能获取到优质的农家肥料,使得核桃获得更快更好的生长条件。生猪养殖是短、平、快的项目,每年能创造一部分收益支撑核桃项目的生长期无收益状况。该项目促进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改善生态环境。按此模式实施既有利于核桃林地的中耕管理,又有利于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还解决了生猪生态养殖的绝大部分饲料需求。

银行融资推动支持了集约化组织循环经济模式的规模化生产,发挥农业产业模块之间的链接关系,通过中小企业平台+用款人带动周边大部分农户参与本项目,从而改变农户传统小型零星、分散种植、饲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式种植、饲养转化,并带动进行相应的圈舍改造,进而推广沼气的使用,从整体上促进生态农业园循环经济水平的提升,由此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促进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义。

(二)农业龙头企业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循环模式的实施主体可以是一个公司,也可以是多个公司或公司+农户。该模式可以成为家庭型循环经济生产和村镇循环经济生产产品输出的接受体。该模式由于实施主体的统一性,更容易开展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和产品的标准化认证,进行较为彻底的物流、能流循环控制,也必将成为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以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普洱茶产业化项目为例进行分析。

我国茶叶产业正向深层次发展,营养、绿色的消费趋势逐步形成。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茶树管理上,由于茶农对于经济效益的渴求,必将大面积施用肥料,这样就会使得茶园土壤的结构遭到一定的破坏。同时,由于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喷洒农药的浓度也会越来越高。在茶叶的加工中也会受到茶厂(或茶场)环境的影响,在包装运输等多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一些污染问题。这种掠夺式的开采资源和不计后果的生产,必将使得茶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乃是刻不容缓。

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双江县茶产业龙头企业对双江县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公司通过多年稳健经营,其“勐库”牌系列茶叶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公司产品经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多次抽检,均未检出各种农药和有害金属残留超标,认可为“无公害放心茶”,是全国首家得到认证的厂家。把企业做强做大,带动双江茶产业的发展。公司一方面逐年加大生产经营规模,计划在“十一五”末实现年产5000吨的目标;另一方面目前公司产品品质已达到无公害茶产品要求。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保健品和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欢,所以公司认准目标,努力开发有机普洱茶产品,争取公司全部生产有机普洱茶。操作思路是:与当地农户签订培育有机茶园合同,要求农户按照有机茶园建设要求培育茶园,鲜叶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公司对原材料茶叶质量提出要求,并提供优惠措施,促使种植户按绿色农产品或有机农产品生产规范清洁生产,从品种、土壤、灌溉用水、肥料、病虫害防治、大气环境等方面实行全过程控制。有机茶园建设使用土地减量化、水资源减量化、施用肥料减量化、喷施药品减量化,茶树的栽培管理过程中实现充分的施用有机肥,改进使用生物农药,使茶园环境避免后天污染。公司生产内部也按照绿色生产规范实行清洁生产和产品认证。

目前公司产品品质已达到无公害茶产品要求,产品经国家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多次抽检,均未检出各种农药和有害金属残留超标,认可为“无公害放心茶”。公司产品销路良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了产品质量,取得了竞争优势。

四、云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

云南是农业资源大省,长期以来在烤烟、核桃、茶叶、花卉、橡胶等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云南农业生产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整体处于落后水平。目前,云南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意识落后,没有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型大农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不能有效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二是缺乏搞好循环型农业生态园建设的管理和技术。三是发展过程中缺少银行融资的支持,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为了更好地落实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云南的发展,以下措施的实施极为必要:

首先,应出台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有关部门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省级龙头企业列入当地政府工作重点,在项目申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有机产品认证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探索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重点放在能起示范、引导、带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上,发挥 好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

其次,努力规划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循环农业园区。以生产要素为纽带,由龙头企业引入循环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引入的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搭建循环经济框架,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

最后,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取向,也是金融业支持循环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便于区域内相关产业之间的耦合,也便于向银行融资筹措发展资金。云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尽快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发展循环型农业是云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云南各级政府和部门可以建立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配套使用的耦合机制,发挥好政府贴息对社会投资、银行贷款的引导作用。银行融资是农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银行要创新贷款模式,帮助企业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规划和财务规划,依托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服务。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 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 世界环境,2003.

[2]苗泽伟.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与生态农业建设.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

[3]崔和瑞.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

[4]祁峰.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阜阳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华北平原南端、淮北平原的西部,交通便捷,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是皖北地区乃至黄淮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对外贸易、物流中心以及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旅游中心,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国比较大的地级市之一。

随着我国畜禽生产规模愈来愈大,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愈来愈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人类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愈是突出。为促进畜牧业的良好发展和实现畜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针对阜阳地区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调查进行了研究和综合分析,对当地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有效探索,以期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阜阳地区的畜牧业概况

阜阳市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适合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适合广泛发展生猪、黄牛、山羊等畜牧业产业。2012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73.7万吨,实现畜牧产值161.3亿元,其中生猪存栏267.5万头,出栏527.9万头;牛存栏31.6万头,出栏30.2万头;羊存栏126万只,出栏217万只,全市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3%。通过畜牧发展的转型,规模化养殖场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和措施得当、有力,切实保障了畜牧养殖的健康和稳定。

2 畜牧业循环经济理论

畜牧业循环经济是“生态中国”、“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现,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污染治理与经济一齐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指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契合党十提出的生态中国、美丽中国、低碳发展的主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现。

3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3.1 畜牧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畜禽养殖需消耗大量的植物性饲料,同时排放大量的污物,而废弃物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经相关处理就可以被制作成肥料、生产沼气、产生饲料和养殖其他生物等,有利于促进种植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形成一个循环经济模式。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节点上,在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兼顾污染处置和打造畜牧业循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畜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3.2 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水、粪便和恶臭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污染物的随意排放也会导致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和板结,从而严重影响土质。在各种资源日趋紧张的同时,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新型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是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3.3 公共卫生的迫切需要

对于传统畜牧养殖产生的动物粪便以及废水等,89%的养殖户选择将其直接排入地下,35%选择暴露丢弃,用作肥料直接使用的有77%,而用于制作沼气和基料的分别只有14%和24%。污染物不能合理处置造成大量微生物繁殖和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暴发。此外,在投入品中过多地使用精饲料和添加剂、激素、抗生素也极大地危害到公共卫生安全。

4 阜阳地区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畜牧业循环经济养殖基本模式是利用较少资源满足畜禽养殖的最大要求,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等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再利用、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持续利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对阜阳地区畜牧业现状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目前的规模化养殖模式,笔者结合区域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对本地区的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了探索。

4.1 营养调控措施

提高饲料利用率和使用绿色饲料,减少畜禽污染物的排放。世界先进水平肉猪的料肉比为2.4∶1,我国为3.5∶1;肉鸡的料重比为1.6∶1而我国为2~2.2∶1,这表明我国的养殖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大量的饲料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另外,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丝兰属植物提取物可明显减少粪中NH3等臭味气体的排放,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4.2 粪便的污物资源化措施

4.2.1 粪便的发酵

将粪便中温堆放20d以上,高温酵解后可作为有机肥料施于土壤,该模式对于土壤的改良、工业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都能起到积极作用。阜阳市部分地区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利用辖区内养殖肉鸡的优势,把鸡粪堆肥然后用于种植草莓,实现了粪便的合理处理,也带领农民实现了产业多样的转变。还有的通过对粪便喷洒生物菌群,加速其发酵速度,然后供于鱼塘;或采用生物发酵床生产技术,既实现无粪尿排放,又能满足猪自身的生活条件和原有生活习性,从根本上提升了猪的健康活力。目前,阜阳全市有69家养殖场利用了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推广生物发酵床面积达6.1万平方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2.2 粪便的转化

制作饲料或者有机肥。该种模式主要是将畜禽产生的粪便通过加工后作为猪只的饲料原料,或者是通过发酵处理加工成有机肥。禽粪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的蛋白饲料源。另外,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原料加工成后也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

4.2.3 构建以沼气为纽带资源的利用模式

利用沼气池发酵,积极探索“养殖一沼气一种植”、“养殖一沼气一果园一鱼塘”、“养殖一沼气一蘑菇”等一系列循环经济模式,能有效实现能量的转化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目前我市有130多家养殖场均采用了该循环模式。

5 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5.1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宣传。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建章立制。通过深度调研并结合地区养殖特色建立相应制度,帮助和扶持地方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资金到位,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来严格规范环境保护的法制环境;科学谋划。阜阳地区人多地少,养殖业规模较大,急需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有关部门应尽快把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精心谋划,循序渐进,科学发展。

5.2 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创新经济措施

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粪便再利用的能力,加大污染减排的督查力度。对畜禽粪便进行合理处置,达到无害化标准后再进行填充还田、制造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在养殖业方面积极探索“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有能力处理污染物,进而树立循环、绿色、环保的理念,积极为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