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媒体信息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新媒体 教育信息 教育传播
新媒体丰富了传媒形态,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它在促进社会教育信息传播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本文抓住新媒体的特征,分析其与社会教育信息传播系统之间的关系,并说明新媒体在教育传播中的优势,提出正确使用新媒体的策略。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新媒体近年来被广泛讨论,但其并非新名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其中将电子录像列入新媒体的范畴①,随后在罗斯托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新媒体开始正式在美国社会广泛应用②。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智能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由于新媒体得到了多方的广泛关注,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对其展开了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的廖祥忠教授将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并且认为新媒体的定义随技术变化不断变化,而如今的新媒体的限制比较宽泛,只要有特定人群活动的平台皆可以称为新媒体③。
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教授在综述各界对新媒体的定义后,将其精炼地阐述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并认为新媒体应该具有“数字化”与“互动性”两大特征④。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景东、苏宝华综合分析了新媒体的特质,提出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⑤。
综合以上国内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关于新媒体定义中,数字化、互动性是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其成为了鉴定媒介工具是否为新媒体的最基本要求。其中,数字化指的是新媒体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更依赖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降低存储、传播成本,传播效率也更高;互动性是指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在新媒体的促进下,受众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可以作为传播者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形态下的单向传播模式。此外,移动性、实时性、个性化则是对新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媒体与社会教育传播的关系
社会教育信息传播系统是由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这四大要素组成的⑥,而在教育领域中,这四大要素则分别为教师、学生、知识与教学媒体。其中,教学媒体指的是在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呈现信息所使用的手段或工具,它以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学生,使得教学信息的呈现形式以及教学设计的选择方式多样化。而不同媒介工具功能互补,更增强了教育传播的效果。因此,教育媒体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载体功能。
由于新媒体的特征使其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降低了教育传播成本、而且提高了灵活性与自由度。与教育模式改革相适应的是,新媒体使得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⑦,由于新媒体的双向性特点,学生也可以作为传播者传播信息,教师的角色也相应成为了教学的引导者,甚至是受传者;而实时性与移动性使得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为教育的大众化、终身化提供了媒介基础;针对个人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功能定制的实现,促进了教育的因材施教,优化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目前,新媒体是大学生最常接触、最受欢迎的媒体,成为了其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⑧,因此新媒体为进一步促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三、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功能
从上述新媒体与社会教育传播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社会教育传播与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一样,传播媒介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传统媒体,其社会教育传播功能也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中的媒介功能
新媒体作为教育信息的载体,能够为教育信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是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有效工具,教育活动设计也因此不再枯燥单一。
2、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系统中的结构变革与传播形式变革功能
社会教育系统结构发生的变革是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从教学主体地位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从信息接收者变为学习的主体;社会教育传播形式的变革是指新媒体使得教育活动从传统的课堂形式中解放出来,不再受限于固定时间与地点,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甚至与教师进行实时交流,例如远程教育。
3、新媒体对社会教育传播中的学习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功能
媒体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格外重要,它能够将教育信息全面地呈现给学习者,丰富学习者的视听效果,加深学习者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因此也要积极使用新媒体,为教学活动服务。
四、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优势
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并且以更开放、更自由、更人性化的形式进一步解放了信息的传播,其特点也极大的影响了社会教育信息的传播,使得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变革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1、提供实时快捷的教育信息途径
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灵活、实时。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与移动网络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外部技术条件。只要用户有需求,就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利用新媒体快速获取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或者抛出学习话题,打破时空限制。
2、增强了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双方的互动
新媒体交互性强,主要体现在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人机交互。新媒体使用户可以实时地进行交互,并且人机交互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包括移动设备上的各种人性化的手势、语音输入等,都为人机交互提供了便捷。
3、丰富了社会教育信息的传播形式
社会教育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出现,新媒体则为此提供了传播平台。新媒体赋予了社会教育传播更多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传播形式。
4、促进了社会教育信息量的增加
新媒体为海量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访问接口,如搜索引擎等,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保证了海量的信息存储与高效计算,如云计算。
5、激发了教学活动参与者的创新能力
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让用户拥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因此用户的创新能力也得以展现。由于该平台特征,学习者更易于创新,且创新成果得以展现也大大激发了其创新欲望。
6、便于开展个性化学习
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机器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用户的需求,并且为用户推送合适的信息或资源。新媒体借助这一技术实现了符合用户个性化的设置与推荐,方便用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效率。
五、新媒体冲击下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参与者的应对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的涌现对整个社会教育信息传播系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作为该系统的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播者与受传者(即教师与学生)应当意识到这种变革,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应对。
1、加强自身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教育参与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培养非常重要。由于当今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而且新媒体为教育带来了海量的教育信息与资源,若不能掌握必要的信息获取手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容易被信息的潮流淘汰。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够熟练使用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化产品;正确搜索获取信息,掌握一些必要的搜索技巧;对媒体与信息要有辨别能力;对信息技术产生的问题要有适当的解决方法。
2、正确看待新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新媒体的发展并不只为教育带来正面的影响,也有各种弊端,例如内容过于丰富而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出现偏差;开放的平台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管理和投入;网络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加大了学习者的辨别难度等等。为此教育者与学习者均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应当正确使用新媒体,避免其缺陷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3、合理利用新媒体为教学服务
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中对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运用适当的新媒体为教学服务至关重要。对新媒体的选择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媒体具有感官偏向认识,因此要考量新媒体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过程中注重强调的感官刺激方式;②新媒体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包括使用成本、设备条件、安全系数等;③新媒体的运用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可控。
参考文献
①邵庆海,《新媒体定义剖析》[J].《中国广播》,2011(3):63-66
②曹春丽,《论新媒体》[J].《湖南社会科学》,2007(5):208-210
③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121-125
④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4-27
⑤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7-59
⑥文志娟,《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6):44
⑦李建秋,《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4-80
⑧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32-134
⑨刘静,《试述我国新媒体的特征与社会影响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222-225
2014年7月1日,安徽新媒体集团挂牌成立,新版《安徽手机报》同步上线,成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重要举措。就媒体融合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徐东平。
“媒体融合不是谁要吃掉谁、取代谁的问题,更不是谁控制谁、干扰谁的问题,而是大家要主动融合,积极作为,吸收其他媒体的优势和长处,毕竟不同的媒体都有先天的基因缺陷,都有需要补上的不同短板。”徐东平认为,加快融合,就是要把不同媒体的优势盘活再造,产生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进而把传播的速度、内容的厚度、影响的广度和服务的效度有机统一起来,直道奋进,弯道超车。
谈到纸媒在媒体融合中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时,徐东平表示: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过去那种大水漫灌的粗放运作早已不合时宜,传统媒体要学会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找到用户,学会向精准化、渗透式的滴灌作业转变,使服务更具体、更深入,而媒体人强调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接地气要求的意义也在于此。
徐东平认为,当前我国媒体融合才刚刚上路,没有成功的样板可以借鉴,我们能做的,唯有瞄准方向,立足实际,才能走出一条新路。他说:“媒体融合,融的是理念和思路,合的是内容和技术,做的是协调和互动,求的是再造和双赢。它是通过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进行有效整合。这种整合,既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的技术融合,也包括报纸之间,报纸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资源整合。这种融合,不是大家抱在一起防范式地取暖,而是用抱团方式,产生更为壮观的火焰。”
(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振南)
关键要解决好“融”的问题
江西日报社社长王晖认为,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关键要解决好“融”的问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绝不是单纯的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增加新的平台和渠道,对新闻进行简单重复的,而是要运用新媒体运作的新思维在整体上进行战略优化重组,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一体化发展。
纸质媒体要通过组建全媒体中心,打造集采编、、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独立的全媒体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平台,生产出适应受众新的阅读特点和阅读习惯的新闻产品,让受众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突破纸媒时效性差和表达效果单一的局限,让新闻变得生动活泼,让读者有亲近感,提升传播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纸质媒体一方面在媒体融合中要发挥好评论和深度报道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要改变办报风格,转变舆论传播方式,多增加能拨动读者心弦的报道,在体现权威性、公信力的基础上增加亲近感。在抓好新闻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多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多种传播形式,打造可看、可听、立体动态的报纸,让平面媒体插上腾飞的翅膀。
要不断提高记者、编辑的全媒体素养,加快记者、编辑跨媒体转型。让记者不仅做到能写、能拍、能摄,还能对所获信息进行多层次、多样式、多手段的整合,并在第一时间推送到不同的介质上,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产、多元、多级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采编及流程,达到传播范围最大化、传播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内蒙古日报记者 苏永生)
确立“用户第一”的观念
2013年,大众网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2亿元,利润1921万元,综合实力居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前三位,利润居首。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这样的效益是怎么来的?
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社长梁国典说:“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把报纸传媒线继续做强,把有线电视传媒线做大,把网络媒体传媒线规模做上去,进而探索实现三种媒体的融合,走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路。”
报纸要与新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为新闻报道增加新的平台和渠道,也不是浅层次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让新闻报道多样化,更不是报纸+网站的平面组合。梁国典说,融合发展要确立“用户第一”观念,着眼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一体发展。在免费经济大行其道的数字时代,掌握新的商业模式,为用户提供“稀缺”内容、“增值”新闻服务。
梁国典介绍说,大众报业集团的基本做法是:对重大事件报道,各报稿件见报后源源不断输送给大众网,再由网站配发视频、动漫和海量图片整合成专题,使主流媒体声音在新媒体阵地形成集束重磅报道;在重大节点报道中,报纸在网上设置议题,征集网友意见,倾听网友见解;在民生热线类、特色访谈类栏目中,报纸积极利用网友的力量产生互动;都市类报纸下设官网、移动客户端、收费数字报、增值业务等业务部门,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打造网友生活圈,并尝试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合作,通过二维码扫描,实现厂商与消费者的精准化互动消费。
平面媒体在融合发展中,要整合既有新闻素养又懂互联网技术的新闻团队,改变僵硬的新闻运作和采编流程,凭借自身的品牌和传播优势,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便捷性和多元化特点,将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延伸、聚焦和放大。 (内蒙古日报记者 及庆玲)
做第二个吃螃蟹的人
“与很多省级党报一样,我们也正在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广西日报总编辑于起翔说。
于起翔说,对于处于西部后发展地区的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来得迟了一些。直到今年6、7月份,我们再也坐不住了。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媒体已经到了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
“我们非常清楚,相比发达省区,我们在资金、人才上都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的想法是采取跟踪战略,做‘第二个吃螃蟹的人’。那些短时间内由于资金、人力等原因学不来的,我们要‘低态跟随’,瞅准合适机会再着手做,这样虽然时间上可能晚一些,但能够把风险降低。”于起翔特别讲述了“广传魔码”的故事。去年第14个记者节,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上线“广传魔码”――一款结合二维码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手机应用端。“广传魔码”上线当天,《广西日报》出版了“魔码特刊”――《传播正能量 老记在动》。不仅以文图形式叙述了5位记者的职业理想和历程,还通过相应技术,向读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
“广传魔码”上线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告中心迅速跟进,通过多轮扫码送大奖和各类活动迅速扩大“广传魔码”用户群。通过“广传魔码”,传统纸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目前,广西日报传媒集团的所有报纸都在上魔码。“为了解决下载视频耗费流量的问题,集团与移动、联通、电信部门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扫魔码免费。这一借鉴来的技术,成了我们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敲门砖。”于起翔说,目前除了继续开展“广传魔码”的升级工作,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正在学习做新媒体矩阵,号召所有对新媒体感兴趣的记者都开通微博微信。
(内蒙古日报记者 丁 燕)
把握好“技术+用户”这个核心要素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谈到媒体融合,伍义林语气很肯定。
近几年,党报也启动了新一轮与新媒体融合的步伐,只是有的行动快,有的走得慢。伍义林认为,快与慢的最主要差别,就表现在观念转变、人员配置、机构设置、资金投入、技术培训等方面,而目前则集中反映在运用微博、微信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上。
伍义林举了一个例子:当前,很多党报都有微博和微信,但是有的更新慢,有的只是简单地推送报纸的内容,有的只是配备一两个人在兼职做,有的仍然运用办传统媒体的思维在办新媒体。
伍义林说:“新闻传播向来是善于和勇于运用新技术的,每一次的印刷革命和信息技术运用,报纸都是不甘落后的。今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突飞猛进,尤其需要纸媒体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从而焕发出更大的传播效能,传播更多正能量。”
对于党报与新媒体的融合,伍义林认为,首要的仍然是观念转变的问题。在党报营业收入下行态势中,希望开发新媒体就能马上赢利不切实际。不从党报引导舆论的职责出发,就难以看到与新媒体融合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其次,是要更新“读者”观念,树立“用户”思维。“读者”观念是将受众看作被动体,是单线传播,难免灌输,是静态服务;“用户”思维是尊重受众的主动性,是参与式互动传播,是平等交流,是动态服务。没有“用户”思维,在新媒体融合中可谓寸步难行。第三,流程再造。流程再造内容丰富,但有两个原则,一是基于阅读传播移动终端技术进步的流程再造,二是基于阅读丰富性和用户体验多样性的流程再造。把握好“技术+用户”这个核心要素,流程再造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各自的人力、技术、资金、信息内容等实际,加以有效整合创新。
(内蒙古日报记者 李振南 )
新技术的引领和推动是关键
“《重庆商报》的数字媒体转型升级成效非常明显。商报在原有的汇融网、重庆商报电子报、腾讯・大渝网、重庆一百度等网络媒体基础上,推出了重庆财经新闻手机报、重庆商报官方微博、重庆商报官方微信、重庆商报微视频、微电影等项目,形成了全媒体发展格局。到目前为止,重庆商报的微博粉丝总量超过了200万,微视频推出100多部,网上浏览量上百万次。去年2月创立的新财商指数研究院,为政府、企业决策者提供数据智库。”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向泽映自豪地对记者说。
“报纸的存在已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报纸,而是具有多种形态的全媒体传播综合体。” 向泽映说这话时略显沉重。那么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在哪里?向泽映的观点是,新技术的引领和推动是关键。向泽映说,为加快重报集团全媒体一体化技术平台建设,重报集团利用建设集团新闻传媒中心大楼这一契机,在集团层面和各报建立全媒体一体化技术重要支撑平台,期待整合资源,打通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共享通道。此外,集团为其所属的各主要新闻媒体单位配备全媒体直播车,为一线记者配置全媒体采访设备。在实现大渝网媒体报网融合基础上,力争把华龙网打造成集新闻咨询服务、数字出版融合为一体的新兴产业集群。
今年和明年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确定的全媒体数字化转型攻坚年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是各种资源要素整合、产品的研发,通过组织架构和采编流程的再造,加速集团新闻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形成集报刊、网络、手机报、微博、微信、音视频等多业态、多种传播手段于一体、全媒体发展和产业集群的新型事业产业发展格局。
(内蒙古日报记者 及庆玲)
期待一种新的媒体样式诞生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谁也不能回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不足。传统媒体的传播力、渗透力、互动能力不及新兴媒体,而新兴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不如传统媒体。”贵州日报副总编辑张兴说,无论对于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就是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最终很有可能形成的是一种新的媒体样式。目前,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在研究二者的不同特点,期待找到融合发展的正确道路。
张兴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者简单共存,是表面的融合,没有在深度上达成合作。第二个阶段,是二者互动发展,新闻报道产生了立体的效果。第三个阶段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以融合体的方式出现,它既不是单纯的新兴媒体,也不是单纯的纸质媒体,是一个新的融合体。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媒体借用新兴媒体的优势,新兴媒体学习传统媒体的长处。同时,还要把一切可利用的传播形式和手段都融进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在影视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拍摄了一些影视剧,比如宁静主演的电视剧《奢香夫人》。
张兴介绍说,今年8月初,借着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贵阳召开的契机,贵州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正式启动运行。官方微博除了及时对书博会进行报道,第一时间传递书博会上的重要信息外,还设置了有奖互动参与栏目――微评论。官方微信设置了互动猜字游戏,整个活动效果非常好。“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充满智慧的时代,是对媒体充满考验的时代。我们必须在内容上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在思想观念上寻求创新。新旧媒体融合格局将呈现出既裂变、又结合,既转型、又回归的态势。”张兴说。
(内蒙古日报记者 丁 燕)
打造全媒体“中央厨房”
在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跟上时展步伐,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就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忠。
李忠说,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很大的冲击,许多企业的广告开始由平面媒体转移到“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但是,传统媒体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资讯、审慎的评论和价值取向的优势仍然不可替代。传统媒体要发挥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优势,科学分析新生代青年的阅读习惯,借助新兴媒体的技术平台和传播平台,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纸质媒体要迅速在传统媒体的平台上建立全媒体整体发展战略,打造全媒体的“中央厨房”,将精神文化产品内容进行集成,输出到不同的终端,并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不断调整变化。一次制作,一次投入,形成主媒体生产线和大规模集约化的产业链条,对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做对象化、分众化的表达。
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要“嫁接”新媒体,不仅要在内容和技术上实现对接,而且要在技术、营销、融资等方面向新媒体学习。在表达方式上,传统媒体要不拘一格,一方面要为社会提供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另一方面也要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资讯,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要接地气,通过多种介质,用老百姓能接受的方式提供新闻资讯。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上,内蒙古有后发优势,有民族文化优势,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利用全媒体的形式,总结、发掘、传播内蒙古的历史文化,让内蒙古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十年前的新世纪之初,我国的报纸媒体还在改革之路上埋头探索,3年后才跑入了“厚报时代”。而在上个世纪末的1999年,全国的省级卫视才刚刚实现全部上星。至于网络媒体,在2000年,1997年成立的网易、1998年成立的新浪与搜狐相继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而与这三家网站合称“中国四大门户”网站的腾讯当年还未建成大型的门户网站,只是在享受4月份QQ用户注册数达500万以及5月份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十万大关的喜悦。
而现如今,虽然面临着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我国的报纸媒体仍然在竞争中保持着特色,厚报、读图、关注民生新闻等使报纸媒体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占有重要的席位。而电视媒体方面,全国大规模的数字电视推广,使得电视媒体信息得以在更广泛的区域传播,媒体在市场化经营的大潮下通过竞争更显出勃勃生机。而在这十年间发展最快的则非网络媒体莫属;将一种传播媒体推广到5000万用户,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5年,而互联网仅用了5年,相对此而言,十年已经是一个很长的跨度,足以令网络媒体获得巨大的腾飞式的进步。
古人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如今技术与市场都越发成熟,十年后,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呢?一切都难以预计。然而,笔者认为,媒体职能、公众意识以及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必将是时代与技术进步的重要表现。
公众群体:传播过程的双重身份
十年之后,“80后”群体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将成为社会公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群体。而出生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家腾飞的新时代的“80后”群体,也感染了时代的气息。他们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自由意识、自我意识与权利意识;他们绝大部分接受了高等教育,知识水平较高,信息的吸收与传播能力较强;他们有青春年代就开始接触网络,网络在他们的成长与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更熟悉自主信息传播的网络人际平台。
正是这样的一群社会中坚力量,他们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他们热衷于利用电脑、手机等各种入网电子技术工具、通过网络信息传递来寻找同类,获取认同与支持,为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奠定基础;高等教育与网络使用的经验,使他们更能熟练地通过网络自主平台传播信息。在这时,他们是信息的传播者。
当然,作为社会中坚力量、作为接受了新兴教育的社会新一代,他们了解信息获取的正统途径,他们了解专业化运作的媒体机构在信息获取与传播方面的优势与能力,他们了解网络中自由的信息场与专业媒体信息传播之间在真实性与客观性方面的差异;于是乎,他们依旧需要专业的、高可信度的正规媒体渠道信息,也就是说他们依旧需要经由媒体接收到自己所无法触及的或者直接获取的信息。如此,他们又成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群体。
所以,从信息传播形态方面来看,十年后的主要社会公众群体,将会普遍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同时扮演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受众)这两种角色。这两种角色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而且,对于信息时代的公众群体来说,这两种角色同样重要,无法割舍。
媒体机构:信息传播的大中介
或许有人认为,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十年后的新时代,报纸与电视媒体将衰落甚至走向灭亡。笔者认为,这样的情况并不可能。
报纸媒体有其独特的性质,它不仅是一种媒体形态,更是一种社会习惯。十年后,有着读报习惯的社会群体并没有大规模地走向灭亡,而报纸同样不会。另外,报纸媒体比之网络媒体要更专业、深刻;报纸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公信力并不是一时三刻可以为网络媒体所取代的。另外,就互联网而言,它给予网民自主操作的空间,而使得其信息来源各异,可信度不高。
而同样经过了长期发展与积淀的电视媒体,也有其严谨的制作流程与可行的运作模式。网络媒体视频的拍摄技巧、画面质量、节目制作,相比于电视而言,太流于简单粗糙。而公众自主拍摄、上传的信息视频,与电视台的产品更是相距甚远。
另外,虽然报纸、电视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也存在虚假的现象,然而与完全没有组织性、纪律性而言的个人信息传播行为相比,这些媒体机构的信息传播还是有着不可否认的高真实性与可信性。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报纸、电视这类传统媒体的功能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所谓的沉痛甚至毁灭性打击。传统媒体机构形成了一个系统、长期的信息传播经验与运作机制,使得媒体机构具有信息搜集与的专业性质。这样的媒介机构并不是公众之间的群体互动或私人互动可以撼动的。
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公众互联网自主信息传播铺天盖地而来的情况下,这些自主传播信息将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媒体机构更多的是提取公众自主传播的信息,进行核实与查证,并通过其专业的信息传播方式与渠道进行大众传播活动,从而起到一个良好的信息中介作用。
信息时代:全民把关人现象
任何人在传播信息时都会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筛选。十年后,公众群体利用各种新时代技术下的入网电子工具,经由网络进行自主信息传播,而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也必然存在信息筛选与把关的行为,信息把关不再只是媒体记者、编辑或是媒体机构的专业行为;所有参与信息传播的社会构成都将存在信息把关行为。而这样的情况,笔者称之为“全民把关人现象”。
“全民把关人现象”其实是社会信息传播全民自主化的体现,公众群体对于信息获取与传播的敏感度将在时代、技术与媒体的发展中得到加强。信息传播时的把关行为将成为一种普遍的流程性现象。这种“全民把关人现象”,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志揭示十年后中国媒体市场或社会信息的传播行为。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应用
引言
新时期,媒体技术作为新时期的标志性技术而对电视信息的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电视行业的发展,加之媒体技术的应用,节目的信号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在进行新闻传播的时候,电视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和不断提升的综合实力,使得电视媒体技术所具备的优势得以发挥。但是,新闻传播中采用媒体技术,还会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使电视媒体技术多元化发展,与其他技术之间相互融合。电视媒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其发展特征是螺旋式上升的,对电视信息的传播具有同步性、跟踪性和实时性。当进入到电视媒体信息多元化传播的时候,使得电视媒体技术的多元传播适应了时展环境。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中,不仅含有信息技术,还含有微电子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有的传统电视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电视媒体技术被用于应用领域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使得信号传播效率和传播质量都受到影响[1]。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使得电视媒体的信息处理功能更为强大,从而使得电视新闻传播更为有效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需求。当信息传播中,信息技术被用于电视媒体中,对于电视的数字信号就会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电视信号的传播起到更好的作用。从技术的角度而言,当电视信息处于传播状态的时候,就需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即只有具备了技术保证,才可以让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均能够安全地运行,新时期对新闻传播中电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使得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受众接收电视信息也不再局限于观看电视机,而是登录网络电视平台,就可以用电脑观看节目。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这种新闻传播方式迎来了发展机遇,伴随而来的就是挑战。
2.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新时期,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媒体技术也不断地创新。电视新闻媒体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更新信息传播技术。这就意味着,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需要直接面对各种挑战。
2.1电视新闻媒体以单向信息传播为主,缺乏互动性
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是单向线性的,传播信息的形式是以电视台为中心向四周围覆盖。这种单向传播使受众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并不能对所获得的信息以反馈。电视媒体的地域性是非常强的,这种传播方式会导致电视新闻媒体与终端的受众之间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而使得信息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都会有所降低。
2.2电视新闻媒体的信息内容单一,缺乏原创性
从电视新闻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情况来看,存在着明显的雷同性。新闻节目无论是从内容上来看,还是从传播形式上来看,都存在着大同小异的问题,主要的目的是要借由热播的节目提高自身的收视率[2]。但是,电视媒体没有以自身的新闻特色吸引受众,而是采用了模仿的方式,就会导致新闻内容单一化,难以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从新闻节目的传播形式上来看,内容单一是一大缺陷,很容易让受众感到可听可不听、可看可不看,就会逐渐地失去受众群体。
3.电视媒体技术的因素
信息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种媒体实现了融合,电视媒体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实时性,而且还实现了跟踪传播、多元传播,并且还实现了同步传播。对于生活节奏快捷的受众而言,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得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地形成了多样化的传播意识,同时还可以随时与电视媒体之间互动交流。新时期是微电子技术的时代,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成为了主要的电视信息信息传播技术。首先,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促使电视新闻信息的处理能力逐渐增强。电视媒体大量地吸收数字化技术,使得电视新闻的信息化程度加强,且传播速度加快,使得电视媒体能够高质量地传播电视新闻[3]。其次,现代的媒体技术促使处理数字新闻信号的能力有所提高,确保新闻信息在传播中的抗干扰能力增强,从而确保了信号持续而畅通,提高了新闻信息传播质量。
4.新闻传播中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
进入新时期,电视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在新闻传播中使得新闻内容更能够吸引受众的,使得新闻传播中所传播的内容和所传播的环境都逐渐地焕发。在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新闻媒体。
4.1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可以使得传播透明度得以增强
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以及信息的传播方式,都是新时期需要考虑的问题。按照传统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信息传播速度慢,而其还会导致信息传播缺乏有效性,即电视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并不是受众所关心的内容,逐渐地,就会失去大量的公众群体。新时期,新闻媒体要提高电视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就要从时代的角度出发调整传播策略,了解受众所感兴趣的话题,能够通过新闻切实为受众解决民生大事,让受众能够及时地了解国情,使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话语传播热点信息[4]。此外,在新闻信息传播上,还要增加电视信息传播的透明度,使得受众能够获得话语权。
4.2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注重新闻传播的沟通效应
在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不止于用电视传播,现行的新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都可以充分地利用起来,打破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而实现了互动传播,即新闻信息采用电视媒体技术传播出去之后,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增强了电视新闻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使得两者之间的互动性增强。在电视新闻媒体采用电视媒体技术进行新闻传播的同时,还要将互联网有效利用,开通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与受众近距离接触,让受众有机会在观看新闻之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间接,甚至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电视新闻节目中。在民间有各种类型的微信息源,具有一定的受众群,电视新闻媒体可以对这些民间的资源吸收、整合,让他们加入到电视节目的编辑和制作中,成为媒体人[5]。民间的记者与受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对受众的信息需求及时掌握,从而使得电视天新闻传播中能够针对性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增强新闻节目对受众的感染力。
4.3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将网络储存充分利用
新时期,新闻媒体就要在制作电视节目的时候,力求内容新、形式新,将自身的优势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出来。提高对互联网的利用率,电视新闻媒体要将网络信息平台利用起来,提高新闻节目在网站上的存储能力,扩大节目存储量,一方面可以使新闻被重复消费而提高新闻媒体的利润,另一方面可以使新闻品牌在其他媒体上传播,有助于后期工作的推广。
4.4新闻传播中应用电视媒体技术要注重新闻资源整合
新媒体技术不仅快速地融合到电视媒体中,而且还不断地升级并更新换代。人们获得新闻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电视新闻媒体要满足受众的要求,同时还要提高行业竞争力,就要将各种新的媒体技术以利用,将各种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充分利用,包括各种手机电视,诸如IPTV、移动电视、CMMB等,都要根据电视媒体的实际需求利用起来,对于新闻信息资源要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整合,以使得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符合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做到新闻信息有效传达。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确保新闻传播中能够提高电视媒体技术的应用质量,就要对新闻传播所具有的影响力予以重视。处于传媒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就需要新闻传播中所采用的电视媒体技术不断地更新信息传播手段,以打造属于自己的新闻传播空间。
参考文献
[1]程金海.数字媒介与跨文化交流,一种批判性的传播学视野[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01-105.
[2]冯蕾.新媒体时代的企业新闻传播[J].通信企业管理,2014(05):81.
[3]成倍.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主播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路径[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报),2012(03):61-62.
[4]栾鹏.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讨论[J].才智,2015(02):176.
[关键词]云计算云传播移动互联网
1引言
当前网络传播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部分用户难以接触网络,“数字鸿沟”问题依然严重;海量“语法信息”过载,用户的阅读时间、“关注度”和“注意力”严重短缺;互联网不能理解页面内容的语义,人们通过基于“关键词”的信息搜索模式,较难精确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内容;基于PC计算的信息传播系统中,人们面临永无止境的系统升级和软件更新等问题;各终端的数据不易同步和共享,用户较难找回丢失手机中的通讯录、短消息等重要信息,不易恢复“崩溃”或“硬盘损坏”的台式机中的重要数据;用户较难在出差的途中等移动状态下处理急需修改和发送的某个文档,不便与他人保持实时的信息传递与共享。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将变革基于PC计算的传统网络传播模式,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将成为新媒体的主流发展方向,深刻影响网络用户的生活娱乐方式和工作方式。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互联网上某些节点强大的信息资源,以服务的方式,变为动态的、可伸缩的虚拟资源,为广大用户共享和使用,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和服务器形成一种超强的计算能力,为全球各地的个人和组织服务[1]20-34。云计算具有移动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强大的、智能的、自动化的特征[2]15-20。“云”就是“真正”的互联网,一台由计算机网络级联而成的无边无际的计算机[1]12-16。“云计算”的基本应用模式包括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Web服务和utility computing(实用计算或按需计算)等[2]29-31。云计算能把个人用户的数据和程序从个人电脑移到“云端”,让用户像用电一样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服务[3]。如在云计算模式下,科学计算所需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应用软件资源,都可通过付费的方式按需获取,当使用完之后就可以释放所有资源[4]。云计算将改变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大幅降低政府和企业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重复投资[5]。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将对我们身边的一切带来革命性变化。云计算通过提供位置透明性和协议无关性的“云服务”[6]10-12,将颠覆传统互联网的服务模式。云计算通过“解放”终端,将改变人们使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用户只需根据自身的需求获取服务,无须关心该服务是由谁提供的[7],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成为主流模式[8]。移动互联网是相对于目前的固定互联网而言的。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的主要区别在于终端和接入网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应用和服务的差别。用户可以用手机、PDA或者其他手持(车载)终端通过移动网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公众互联网上的服务,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音乐、移动TV、视频、游戏、即时通信、位置服务、移动广告等应用增长迅速,并仍在继续衍生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的其他应用[9]。移动互联网继承了互联网的体系架构,是对互联网的继承和发展[10]。因此,云计算能为用户的信息传播和管理活动提供先进的计算模式和基础架构,将革新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本文将这种云计算环境下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界定为 “云传播”,将探讨其基本内涵、传播模型及变革性影响。
2云传播概述
云传播是云计算环境下人们传递和分享信息的一种机制。云计算环境下,人类信息传播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交织而成的“互联云”。云传播的本质是信息在“互联云”上的流动过程,基本原理可通过其系统模型和层次结构模型进行描述。
2.1 “云传播”的系统模型
云传播的系统模型主要从宏观层面描述云计算环境下人们通过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总过程,是对云传播环境下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规律的总体描述。云传播的系统模型的本质是对用户、云终端、云服务、云计算中心等云传播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的整体描述,如图1所示:
图1云传播模式的系统模型
由图1可以看出,云传播系统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在云传播系统中相互交织,浑然一体。4种传播类型均以云终端为工具,以云服务为媒介,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平台。云传播系统环境下,人类传播、共享和管理的信息资源全部集成到云计算数据中心,承载于公共云和私有云之上,将有效促进人类信息传播和共享的效率,整体提高社会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同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云终端时,会自动产生位置数据,内容数据和位置数据的绑定传递机制可为用户提供各种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
2.2 “云传播”的层次结构模型
云传播的层次结构模型主要描述单个云传播系统的结构、环节、要素和内部机制。云传播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云传播用户、云传播终端、云传播服务、云传播平台、云传播资源、云传播基础设施等六大要素,其构成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云传播的层次结构模型图
2.2.1云传播用户层由云传播的参与者,也即云传播系统的节点构成。用户是整个云传播系统的核心,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的信息传播需求是整个云传播系统架构和设计的核心。用户需要普适的文档访问、实时的群组协作,需要通过基于Web的桌面掌控一切,需要基于Web的数据库,需要在线编辑和共享照片[2]69-199。
2.2.2云传播终端层由用户开展云传播活动的工具构成。用户只要在云传播终端上安装浏览器,就可以通过账号登录使用Web操作系统,能在线进行用户管理、网络存储、文件管理、安全管理等操作,可访问和使用各类云服务[11]。现有的智能手机都具有移动导航、移动证券、号码管家、移动搜索、移动词典、移动视频、移动电视等多种信息服务功能,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
2.2.3云传播服务层由各类支撑用户云传播活动的软件构成。云传播服务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媒介,是云计算环境下媒体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一般来说,用户的云传播行为主要包括三类:①用户自身的信息资源管理行为,主要包括用户对“云端”私有数据的访问、添加和修改等维护管理,也即对个人“私有云”的访问和管理;②用户与其它传播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行为,包括发送和接受各类数据和文件,主要表现在个人“私有云”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分享;③用户的信息资源共享行为,主要包括用户搜索、浏览各类“公共云”上的可共享数据。云传播服务软件主要为上述行为提供运行软件和存储服务。按照服务对象和领域,云传播服务主要包括个人软件服务、家庭软件服务、社区软件服务、媒体软件服务、企业软件服务、政府软件服务。
2.2.4云传播平台层主要由支撑云服务提供的各类平台构成,与云计算体系架构中的PaaS(平台即服务)相对应。云传播平台层是开发和搭建云传播服务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云服务开发接口和云服务开发工具。按照服务领域,云传播平台主要包括移动门户平台、移动游戏平台、移动电视平台、移动社区平台、移动商务平台、移动政务平台等。基于云传播平台,各信息服务提供商和媒介机构可在“云”中自动搭建其面向用户的资讯内容门户、网络社区系统、移动电视系统、移动商务系统等,可有效降低其技术门户门槛和运营维护成本。
2.2.5云传播资源层主要由计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等虚拟资源构成,与云计算体系架构中的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相对应。云传播资源主要包括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宽带资源和数据资源。其中数据资源按主题可划分为电视节目资源、新闻资讯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视频音频),企业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云传播模式下,各类信息资源能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和最大程度的共享。
2.2.6云传播基础设施层包括移动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传感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各类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超级计算机以及各类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在内的所有硬件设施,是云传播的物理层。
3“云传播”将重构人类信息传播的体系结构
云传播将从信息传播节点、信息传播关系、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媒介等4个层面重构人类信息传播的体系结构。
3.1信息传播节点
云传播环境下,任何有信息传播需求的用户都可随时随地加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云传播中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信息传递者和受传者之分。云传播模式下,信息传播节点将呈现如下三个特征:
3.1.1基于云计算信息传播的计算过程由“终端”转移到“云端”传统的PC计算模式下,节点的所有计算任务都在本地完成,用户一旦离开本地计算机,则较难完成信息传播活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的全部或主要的计算任务在“云端”完成,这将打破用户对“固定终端”的依赖,有效提高信息传播活动的便捷性。用户通过拥有基本计算能力的智能手机和上网本等简易终端,便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活动。
3.1.2基于云计算信息传播节点的信息资源存储由“终端”转移到“云端”传统的PC计算模式下,节点的所有计算数据都存储在本地电脑,用户的本地硬盘或机器一旦损坏,便可能导致重要数据丢失。同时,用户一旦离开本机,则不方便访问、获取和维护其中的数据。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可把全部或部分私人信息存放在“云端”,这样通过“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访问和传递。用户可通过各种终端维护同一份数据,确保用户数据的“同步”,避免传统计算模式下,多终端多版本带来的“数据冲突”和“数据不一致”。如 “LiveMesh”系统能整合和互联各类移动终端,让用户跨越不同设备完成个人终端和网络内容的同步化,将数据存储在“云”中[12]。
3.1.3“云服务”模式将成为节点获取信息服务的主流方式传统的网络传播环境下,Web站点的分割性和独立性会导致一个个“信息孤岛”,用户的网上信息资源难以同步和共享。在云传播模式下,用户通过“云服务”可整合网上的信息资源,集成不同的信息服务和应用软件,有效提高信息传播和管理的效率。如云服务能提供丰富的手机数据备份功能,可自动上传手机拍摄的照片并与好友分享,也可用手机访问在PC上存储的文件内容;能将各类社交网站内容显示在同一个界面上,用户可以同时访问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双重社交关系网络[13]。
由此可见,云计算将全方位再造信息传播节点的信息传播行为和方式。
3.2信息传播关系
云传播模式下的信息传播连接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关系。这种传播关系在需要时可以随时建立,信息传播完成后随即解除:①云传播模式下,某节点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跟任何一个节点建立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②节点间的传播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具有较高的对称性;③节点间传播关系在时间上具有良好的持续性,稳定性较高,不会因为节点地理位置等空间变化而受到影响。云传播模式下的信息传播关系包括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云服务提供者之间、云服务提供者之间等多种类型。
3.3信息传播网络
云传播模式下,云计算能重构信息传播网络的基础设施,重构信息基础设施的架构和应用模式。传统互联网环境下,节点间能否建立信息传播连接受限于计算机网络的连通性,如果两节点间没有物理的通信网络连接,则理论上二者之间将无法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云传播模式下,无线的移动互联网可全面普及,理论上拥有手机等无线网络终端的任何两个节点可以随时随地地建立连接,构造出一个全连通的信息传播网络结构。
3.4信息传播媒介
云传播模式下,云计算技术可让大量的计算任务都由“云端”完成,将催生智能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电子书等新型媒体终端,创造出各类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和商业模式。
3.4.1“云服务”创新将涌现各类新型传播媒介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包含云计算数据中心(硬件平台)、云平台和云服务:云服务是互联网上使用一种标准接口来访问一个或多个软件功能;云平台提供服务开发工具和基础软件,是云服务的运行平台,能为云服务的开发者提供开发服务[6]10-14。在云传播模式下,各信息传播媒介无需构建自己的硬件平台和云平台,只需应用云平台的开发工具和接口,就可快速创建和部署多个信息服务平台。这种应用服务构建机制,能有效降低新媒体系统搭建的技术门槛,信息服务提供商只需专注于内容创造、应用模式创新和信息传播,将释放传播媒介的创新潜能,各类新型传播媒介将逐步涌现。整合移动搜索、语音搜索服务、定点搜索、手机地图[12]等新型媒体平台已逐步兴起:整合移动搜索能实现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有机整合;语音搜索服务能搜集不同的口音和词汇,形成超大规模的虚拟数据,并利用云计算平台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提供更为准确的语音搜索结果;定点搜索及手机地图能识别用户的位置信息并根据地点的变化提供相应的搜索结果,实现精确定位,可提供驾车路线等服务[12]。
3.4.2“按使用量付费”的收益模式能为新媒体运营商构建可靠的盈利模式新媒体运营商通过“按使用量付费”使用“云平台”,可节省大量的硬件成本和系统软件成本。同时,客户“按使用量付费”享用新媒体运营商提供的信息服务,能为新媒体运营商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结束“免费是硬道理”的传统互联网服务时代。云服务能以用户登录为基础进行收费,也可以通过一个基于Web的用户界面制定详细规则,按照用户需要自动组合服务和扩展存储容量,用户只需根据使用量进行付费[14]。
4“云传播”将变革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
云传播具有移动性、实时性、“全信息”内容、个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显著特征,将变革人类信息传播模式。
4.1移动传播
移动互联网是云传播的基础网络平台,能实现任何地点和位置相关的信息传播。移动互联网有两种:一种是宽带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通过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采用Http协议接入公共互联网;另外一种是采用wap协议的互联网(窄带移动互联网),终端主要是手机――由于可以移动接入,因此具有更强的无处不在的能力,可以演绎出更多的传统互联网所不能提供的应用[15]。任何用户可随时随地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传递;通过移动性管理,可获得相关用户的精确定位和移动性信息[16]。由此可见,移动性是云传播模式最基本的特征。
4.2实时传播
基于PC的传统网络传播模式下,用户一旦离开台式机等固定的终端设备,则较难开展大规模的信息传递和信息管理活动。云传播模式下,用户只要携带轻便的移动终端,就可与其他用户实时分享自己的现场信息。如游客可以通过摄影机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直播途中的所见所闻。
4.3“全信息”传播
依据信息论,认识论层面的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信息、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全信息”,同时计及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语法信息是仅仅计及形式因素的信息,语义信息是计及含义因素的信息,语用信息是计及效用因素的信息[17]。传统网络传播的内容主要是语法信息,由于信息传播系统无法理解网络媒体页面上的语法信息内容的含义,用户较难准确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语义网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18],能理解人类语言的含义,可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能实现语义搜素,将逐步替代当前的万维网。云计算能为语义网提供先进的计算平台,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层面从语法信息扩展至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实现“全信息”内容传播。
4.4个性化传播
传统的网络传播可满足一定程度的个性化需求,云传播可实现更全面、更彻底的个性化传播服务。针对不同用户的云服务需求和传播需求,云计算模式可为用户提供“即时按需”的个性化云服务。一方面,可支持用户对需求进行准确且方便的描述,从而实现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服务资源的发现、匹配与推荐;另一方面,通过对云计算中可用资源的状态、用户的情境等信息进行感知,提供能够主动适应这些状态信息变化的云服务[19]。
4.5自动化传播
基于PC的传统网络传播模式下,用户需要执行大量复杂的操作才能完成某信息的传播过程,需要反复地拷贝才能保持不同终端设备中同一文件的数据同步,需要复杂的版本控制机制才能保持项目组文档的同步。如某学术会议的会务组要将会议的实况录像分发给每个参会人员,一般要经过导出文件、拷贝文件、刻录光盘(或上传到网上)等多个复杂的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云传播模式下,不同的用户、不同的设备可维护管理同一份数据,可实现信息的自动化传播和管理。如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流媒体应用系统,利用局域网广播与多线程处理机制,能实现流媒体在局域网内不同移动终端之间的即时切换;利用其消息管理机制,能实现流媒体的断点续播功能,实现媒体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在不同终端之间媒体播放可以一键即时切换,实现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设备间的媒体信息的传播和共享[20]。这样,可实现新闻视频点播管理的自动化,传统的视频网站较难实现这一点。
4.6智能化传播
云计算技术能实现信息传播的智能化。所谓智能化,就是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得更加新颖、系统和全面的洞察力来解决特殊的问题[21]。也即,信息传播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获取大量的信息,而是从海量原始信息中再生出有价值的策略信息,为人类自己的行为提供决策依据。但信息传播系统只有通过数据挖掘、语义搜索等技术手段,通过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实现智能的数据访问[2]5-6,才能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决策信息。基于PC的传统网络传播模式下,大量的计算任务都需在本地完成,难以完成海量数据的处理。在云传播模式中,上述复杂的计算任务由“云端”完成,能实现智能化传播。
由此可见,云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机制,将创造新一代人类信息传播模式,与传统的网络传播具有显著的不同,如表1所示:
5结语
综上所述,云传播具有移动传播、实时传播、“全信息”内容传播、个性化传播、自动化传播和智能化传播等显著特征,是一种新型的人类信息传播模式。云传播将对以下方面产生深刻影响:①新闻媒体内容的生产流程、承载形式和传播机制;②各类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维护管理方式、传播方式和共享方式;③个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总之,云传播将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Fingar P.云计算:21世纪的商业平台.王灵俊,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 Miller M.云计算.姜进磊,孙瑞志,向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Sheu P,Wang S, Wang Q, et al.Semantic computing, cloud computing, and semantic search engine. Semantic Computing,2009, 51(9): 654657.
[4] Vecchiola C, Pandey S, Buyya R.High-Performance cloud computing: A view of scientific applications.Pervasive Systems, Algorithms, and Networks (ISP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2009, 151(10):4-6.
[5] Minutoli G, Fazio M, Paone M,et al.Virtual business networks with cloud computing and virtual machines.[2011-01-20].ieeexplore.省略/xpl/freeabs_all.jsp?arnumber=5345440
[6] 杨正洪.企业云计算架构和实施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 Buyya R.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 Vision, hype, and reality of delivering computing as the 5th utility.[2011-01-20].省略/portal/web/csdl/doi/10.1109/CCGRID.2009.97.
[8] Liu Q F, Jian X, Hu J C, et al. An optimized solution for mobile environment using mobile cloud computing.[2011-01-20].dl.省略/citation.cfm?id=1738800.
[9] 伍佑明,杨国良,丁圣勇.IPv6技术及其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电信科学,2009(6):18-23 .
[10] 何宝宏.移动互联网是第三代互联网.中兴通讯技术,2009,15(4):35-38.
[11] 任怡,管剑波,尹虎哲,等.面向瘦客户端的WebOS研究.计算机科学,2010(6):164-167.
[12] 刘越.云计算综述与移动云计算的应用研究.信息通信技术,2010(2):14-19.
[13] 袁楚.手机云服务开始兴起. 互联网天地,2010(10):72 .
[14] 房秉毅,张云勇,程莹,等.云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电信科学,2010(8A):1-5.
[15] 陈德华,席利宝,唐守廉,等.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研究.移动通信,2009(10):78-82.
[16] 吴伟,王志勤.移动互联网技术标准.中兴通讯技术,2009,15(4):24-27.
[17] 钟义信,周延泉,李蕾.信息科学教程,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27.
[18] Pinsonneault A, Kraemer K.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middle managers. MIS Quarterly, 1993, 17(3): 271-292
[19] 熊锦华,虎嵩林,刘晖.云计算中的按需服务.中兴通讯技术,2010,16(4):13-17.
[20] 曹彬,程久军,闫春钢.基于云计算Live Mesh的流媒体应用研究,计算机科学,2010(11):92-96.
[21] 朱近之.智慧的云计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13.
关键词 微信时代;信息传播变革;科技媒体;挑战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03-02
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不断创新与改革的进程,在现阶段人们逐渐进入到微信时代,在时代的发展中信息传播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可以说,微信就是基于互联网移动化发展、社会网络化以及传播多样化的发展平台中产生的一种模式。其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呈现着社会化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趋势,微信平台不仅仅是通信方式的变革,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1 微信时代信息传播规律特征表现
1.1 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的波动
在互联网服务发展过程中,产品的创新更换,推动了信息的产生与传播。在前期的时展中,基于广播方式的新闻咨询提供的各种互联网服务模式对于信息的单项传播较为重视,如新浪、搜狐等相关网站,在服务形式逐渐增多发展之后,传统的单项信息传播模式逐渐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关系与模式,这也就使得信息服务具有一定的社会化关系特征,同时随着天涯社区以及博客等信息教学形式的出现,将传播形式呈现着一对多的信息服务模式,同时各种社会化的网络信息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网络人际关系。在社会化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微博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微信的出现推动了基于人际关系为主要核心的通讯以及信息分享,这也就促进了互联网络在信息传播以及人际关系的整体波动中不断发展与融合。
1.2 话语权表达的碎片化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中,信息的制造、信息的存储、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简单,也就是说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基于技术层面上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把握话语权、争取多元思想交流的实验阵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实现话语权的民间回归,形成社会多元价值共存的和谐发展状态,使得基于互联网世界中的话语权在社会结构顶层逐渐呈现底层的下放以及扩散的发展趋势。这也就使得网络相关信息的传递以及表达呈现着简单化以及碎片化的发展趋势。
1.3 相关传播方式的演化与发展
在微信时代信息的传播与发展逐渐基于简单的点对点传播模式发展为点对多的传播模式;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又逐渐呈现着网络化传播模式,充分融合了点对点、点对多传播特征,其整体呈现着复杂性的传播趋势。
2 微信及信息传播模式
2.1 微信概述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专门针对智能终端提供的一种即时通讯服务免费的应用程序。自微信推出以来因为其特色功能以及便捷性广泛受到人们的接受与认可,在2015年底,微信覆盖我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
微信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代表性应用,在信息传播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代表性应用,微信的多种实用功能使得微信变成了一个商业交流的平台。更多公司、知名人士都会通过公共账号进行公共关系进行维护,成功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微信朋友圈相对于QQ、微博等即时通讯软件来说,有着强大的私密性;微信的及时性表现也较为突出,在微信朋友圈中拍照选项作为状态发表的第一选项,可以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2.2 微信信息传播模式
第一,微信信息传播模式符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实际需求;微信信息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发表,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的娱乐休闲呈现时间碎片化的模式,而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手段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与需求。
第二,微信信息传播模式可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递、娱乐以及表达的实际需求。在互联网时代,个人诉求被无线放大,而对于微信来说可以自身的需求以及实际进行各种信息的生产以及传播。
3 微信时代科学媒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3.1 面临的各种挑战
微信自身的发展不仅仅是通信模式的发展,其对于传统的媒体来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实践中其在一定程度上变革了整体的传播模式与手段,可以说微信时代是一个信息生产以及传播的低成本时代,因为各种科学媒体信息的产生者、传播者以及受众都会与新兴技术以及互联网络有着一定的面感性,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同时因为在微信时代,在各种具有移动化以及社会化的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其降低了媒体的整体成本,有效地推动了产业的重构以及信息的整合。也就是说,在微信时代,科学媒体在发展中要尽可能地适应这些低成本的自媒体以及新媒体,要突破其成本优势,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权威性以及严谨性,凸显自身的管理优势,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微信时代信息传播与发展中始终屹立不倒。
3.2 对策略
在微博以及微信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要凸显自身的优势,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要在根本上转变其重视生产、轻视传播、重视,忽略互动的弊端,只有转变观念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其整体发展,对此,在实践中要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第一,积极引进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全面应用微信互动模式。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官网微信账号以及相关平台的设置,提升其与相关受众的互动性,不断拓展其服务内容与形式,对此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例如,中央电视台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通过微信公众账号为人们提供各种新闻咨询。可以说央视微信公众账号的开启在延续品牌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式。
第二,加强对新闻营销以及社会化网传播的研究,提升其整体的信息传播职能。首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拓展自身的订阅传播模式,进而有效地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同时也要基于微信模式提升传统媒体自身的权威性以及公信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移动App的开发与推广,对现有的用户以及潜在用户进行整合,进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化网络发展,不断地拓展其用户的整体范围。
第三,优化改造现有媒体,融合技术手段,加强媒体创新。在实践中要基于现阶段的媒体定义广义化的发展趋势,不断进行技术的融合以及创新,通过各种用户创作内容以及自媒体的整合,提升科技媒体的整体话语权优势,再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不断降低其整体的信息生产以及传播的成本,进而凸显其内在的价值与优势,为其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4 结论
微信是基于手机客户端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集发送文字信息、语音、图片以及小视频等内容为一体的移动通讯工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新媒体形式的信息传播模式促进引发了信息传播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给科技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黄儒敏,李淑云.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的微信传播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6):162-164.
[2]范红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社交模式变革――以微信传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6(8):9-12.
一、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特点
1.为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提供了互动的平台。
自媒体拥有广大的传播平台,其传播信息的速度相对于传统的媒介来说,要更快,而且传播的范围也更广,自媒体可以说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在信息技术不断进程的同时,自媒体开始出现。相较于一些新兴的媒体,自媒体所具有的信息传播性能也有所不同,其不单单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场所,也是一个可以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平台。自媒体可以将所有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汇集,并将信息进行分类区别,其所具有的信息传播模式是一种集合边缘与核心的信息传播模式。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的利用和传播将更加的方便,其可以有效的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加强各个档案存储机构之间的联系,使得档案信息资源可以更为快速的传播,并且可以将传播的范围进行有效的扩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流提供了一个专业的平台。
2.档案信息的更加自由
自媒体能够简化信息传播的步骤,其并不会过多的受到把关人的限制和影响,在自媒体这一平台中,任何人都可以信息,任何时间也都可以信息,自媒体的利用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如微博,可以随时的进行各项消息的,也可以随时的进行信息的获取,而且所的信息并不会被无端的屏蔽或者是消除,并且信息的也较为及时。档案信息利用自媒体进行,可以使得档案信息的更加的自由和随意,但是也要注意的是,由于没有言论的限制以及大众媒体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会使得档案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不实的情况,使得原本的档案信息被曲解,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利用价值的下降。
3.信息传播的范围比较广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相对于其他的媒体形式来说要更多,信息传播渠道增多,也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想要了解的档案信息,档案信息也能够被更多的人所利用,从而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自媒体在信息的时候以及在对信息进行传播的时候,并不会受到专业机关的限制,其属于自由的言论平台,这就使得自媒体的传播范围较广,档案信息应用自媒体进行传播,就能够有效的拓宽档案信息的传播范围,使得档案信息的获取更加的方便,档案信息能够为更多的人服务。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自媒体是一个相对较为自由的信息传播平台,会使得档案信息的传播范围尽可能的扩大。
二、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存在的问题
1.可利用与传播的资源比较少。
档案馆馆藏是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的基础,其为档案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利用资源,但是由于档案馆馆藏的数量有限,所以,自媒体档案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可利用资源不足的问题。档案馆中的资料信息虽然比较全面,但不是所有的资料都适合被传播,有很馆藏中存在保密文件,这类资源是不允许传播的,所以,自媒体时代下,可利用的档案信息资源比较少。
2.档案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有待考证
微博、人人网等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平民实现了从媒体的“旁观者”到“当事人”角色的转变,实现了平民对档案信息的产生、传播与分享过程。在利用自媒体技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传播时,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引起质疑,首先,自媒体的用户没有任何准入标准,个人道德素质无法甄别,特别是一些网络水军混迹其中,虚假信息,搅乱人们的视线。而且,由于网络屏幕上再现的文字、图像是经过转换的档案信息,经常会被多次复制、迁移或网络传输,档案信息不稳定,易更改,在传输过程中被改动的几率很高。其次,由于自媒体很少受到信息传播机制的管制,导致信息的真实性也失去了制度屏障。
三、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创新服务研究
1.立足现有馆藏,改变传播策略
开放利用与保密之间的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因此,传播内容可以集中在具有地方特色或其他档案信息不可替代的档案信息及珍贵档案信息上。
从长远上看,要优化馆藏结构,采取档案信息资源储备与资源开发并举战略,及时开放档案。这就需要档案部门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储备有价值的档案;在开发策略上,应采取独立开发、公益性开发与商业开发三者相结合的原则,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这样能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吸引用户的眼球,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传播。
2.要强调把关人的作用
在自媒体时代下,要对档案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严格的把关,保障档案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在自媒体平台上,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都是以电子的形式而存在,但是无论其载体形式如何,是否具有原始性,只要该份档案文件记录的内容与当时活动过程中形成和表达的内容信息一致,并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以上两种内容信息确实是一致的,就可以认为该份档案是真实的。
一、互联网站体育信息传播的特征
目前,在我们国家,体育信息传播表现最为突出的依然是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等大型互联网站,通过对这些网站体育新闻的跟踪和调查,我们发现这些网站在体育信息传播方面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体育信息摄取和传播频度相对较快新闻信息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和传统报纸媒体相比较,网络信息传播在传播时效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是报业媒体无法比拟的,各大型网站在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之后,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传播到另外一个角落,这种高效率的传播途径使得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任何体育信息,包括赛事状况。调查发现,对于赛事而言,有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信息浏览人员都希望在第一时间甚至同步了解到赛事的状况,而不是之后的几个小时,大众对于信息及时性的要求就迫使互联网站在体育信息的获取时必须做到高效;另外,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赛事及体育明星的重大信息,都必须第一时间告之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体育爱好者,所以各大网站在体育信息更新方面更新频率非常快,调查发现在体育信息更新频数方面,基本上各大互联网站都能做到事件发生的同步革新。
2.体育信息的高度互动与参与性是网站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网站而言,免费的信息获取需要网站承担较大的支出,为了在收益方面有更卓越的表现,就必要了解大众对于信息的兴趣程度和关注程度,所以几乎所有的网站管理人员都会对自己网站的信息参与和浏览人数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分析,比如某一项体育赛事结束之后,对于赛事的结果和赛事的过程,很多支持者和关注者都会对赛事进行评论,互联网站就可以通过评论的频率、评论的次数等信息了解到关注人员对体育信息关注的方向和趋势,这对网站的体育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际奥委会首次允许运动员可以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发表自己的博客,这为运动员会赛事观众及支持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观众可以了解更多队员在赛事期间的心得体会,情感变化,通过这个网络交流平台,也可以让观众对队员了解更多,反过来,队员受到观众的支持和关注,对于提升他们参赛的信心也是很有帮助的。
3.体育信息的自由选择性为用户的信息获取提供了诸多方便相比较报业而言,互联网信息的容纳数量是巨大的,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轻松的在各大网站搜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信息,这种便捷性在传统媒体中是无法实现的,传统媒体由于收到版面限制信息容量相对较小,这本身就使得二者在市场角逐中网络信息传播更胜一筹。比如对于赛事密集的奥运赛事和足球世界杯,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关注的比赛和体育明星;另外,传统媒体缺乏必要的相互沟通机制,而网络媒体为每一个用户都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用户可以轻松的通过博客、微薄、微信等方式参与到相关信息的传播中去,让更多的人们在具有信息可选择的空间内享受快乐和轻松。
4.娱乐化发展成为网站体育信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伴随着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于体育所赋予的价值,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在大众生活中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所以,互联网站在体育信息传播中也具有明显的娱乐化趋势。以前的网络媒体受人们观念的影响,在体育信息报道中,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的状况,这和传统媒体的风格是完全一样的,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精神、体育明星、体育传奇色彩等方面的内容上,这就要求我们的网络媒体在信息选择上需要注重这些信息的挖掘,信息的趣味性、可阅读性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带有故事情节的各类报道逐步占据了体育信息传播的大多版面章节。体育信息娱乐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媒体报道的主流趋势。
5.媒介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资源共享成为当今体育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即便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网站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信息都能够及时的采集到,这需要传统报纸、电视台及其他互联网站的配合才能共同发展,所以在面对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时,这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一份报道,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搜狐网与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等国内知名卫星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平面媒体构建了一个专业的媒体联盟;而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与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世界知名媒体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为体育信息的摄取和报道编制了一个立体式的网络联盟。这些短期联盟一方面可以提升各个媒体的知名度,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加速资源的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二、互联网站体育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