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工程的历史

工业工程的历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工业工程的历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业工程的历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现状

0.工业工程概述

工业工程的主要核心目标就是实现成本的降低,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其应用过程注重人的作用与因素,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与系统优化技术。工业工程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业工程综合了自然社会科学、科技与管理技术等学科,该综合特征要求工业工程设计师必须是综合性、复合型的人才;其次,由于工业工程的工程属性,依据其工程分析与设计的原理方法,在技术手段实施上特别强调定量方法;再次,工业工程的管理特征决定了其追求的是人力、资源、设备、科技与信息等所有生产要素的整体效益;最后,现代工业工程不仅包含了工程技术的范畴,还将其提升到哲理的高度,强调人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因此工业工程方法常常运用到组织设计、人员评价以及员工激励的研究过程中。

1.国内外工业工程发展概况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源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泰勒所从事的科学管理活动研究,该研究既促进了现代管理的发展,又为工业工程奠定了基础,因此泰勒被称作“工业工程之父”。由于国内外工业工程发展的时间、水平等相差较大,工业工程的发展大致可分可从国外与国内两方面来阐述。

1.1国外工业工程发展

工业工程的本质,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管理效率,其发展历程包括了理论知识、工业原理以及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工业工程的初期发展阶段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即提出了应用动作研究与时间研究等在工作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对劳动工作进行专业化分工、实践研究、生产动作研究以及制定相关动作标准化,达到提高工人工作作业的效率。随着其不断发展,工业工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引进,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是工业工程不断壮大、不断拓展创新的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经济形势的复杂,工业工程研究领域不断扩充与完善,并与新技术结合,成为当今最具创造力的学科之一。

1.2国内工业工程发展

虽然国外工业工程的发展拥有漫长的历史,在各个国家间普及较多,但国内的工业工程受到国内经济制度转型的制约,在企业生产效益与科技管理方面需求不大,因此工业工程在刚引进国内的时候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积极的推广与发展。直到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以及外资的引用,工业工程学科才在国内初具规模,并产生了一些小范围的工业工程应用实例,因此一部分观点认为工业工程在国内应用较多的企业主要是外资合资企业与内资企业。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推动了企业将注意力放到了如何使用最少的成本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效率上,因而,工业工程学科得以在内地企业之间发展,同时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现代工业工程发展趋势

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工业工程融合了越来越多的新学科与新技术,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代工业工程的学科体系。现代工业工程学科已经不再局限于制造业领域的使用,而是扩大到了农业与第三产业,系统在复杂性、功能性都较传统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工业工程的发展广泛采用系统工程技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技术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生产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模型,从而能够高效快捷的进行生产系统的投资分析、决策分析以及生产计划、任务安排等工作,同时保证大规模生产的迅速、准确及时的完成。其次,在企业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以及生产质量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与控制,对生产环境与条件、生产方法的测定与改进等进行更加综合的分析,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在制造过程中,结合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化技术与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上,完成制造技术的集成化。在组织结构与生产技术中,出现了如制造单元、CAD/CAPP/CAM等新方式,因此现代工业工程的研究重点需要转移到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对工业生产各种资源的综合协调控制上,从而达到提高生产力的目的。

最后,工业工程学科未来发展必将同时结合运筹学与系统工程学科,对传统的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进行大幅度的改进与完善,提高工业工程的研究应用水平。系统工程强调哲学思维的培养与系统分析方法的训练,结合运筹学对工程进行实用化改造,从而建立工业工程学科的完备体系,能够同时使用与不同的领域。未来的工业工程理论与方法,必将是技能对小至具体的某一劳动岗位,大到完成的企业生产线甚至整个工业系统进行系统的分析规划、设计评价。现代工业工程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伴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完善的,例如,日本在五十年代引入美国的工业工程后,开创了看板管理、JIT技术等拉动生产系统,在国际间交流合作越发频繁的今天,工业工程学科必将涵盖越来越多的知识内容,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3.结语

工业工程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与社会整体生产水平的发展发面具有不容忽略的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对工业工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分析,为推动国内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科]

【参考文献】

[1]温丹卓.浅析工业工程的发展及在中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商品与质量,2012,03:31-32.

工业工程的历史范文第2篇

从科学管理开始,现代工业工程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运筹学、系统工程、计算机与自动化、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而形成的学科,在技术理论和方法、应用领域和范围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内容更加广泛,应用范围由微观扩大到宏观系统,任务是研究生产和经营管理系统的集成和整体优化,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包括提高生产率和质量、降低成本,保证交货期、安全、良好的服务以及系统的革新和可持续发展,其显着特征为: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支撑条件。重点转向集成生产,传统的生产系统结构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延伸到整个经营管理系统,成为研究微观和宏观系统,追求系统整体优化和综合效益的工具。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我国的改革开放向着更深的层次、更广的层面上深化,使得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开化。企业必须以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做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才能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工业工程在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中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经济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当前社会经济和企业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如下变化

1.全球化,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走”出国界,加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组合,以取得全球竞争力和战略优势。

2.社会加速信息化,信息作为仅次于人力的第二大资源,是社会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全球目前正在快速进入信息化时代。

3.动态市场带来挑战和机会,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快速变化使得市场日益动态化,这样既给企业的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挑战,又为企业带来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机会。

4.技术创新加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发展与创新的密切关系和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被人们所确认;技术创新的速度、范围、深刻和影响力等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技术创新的人本观、效率观、变化观、集成观,体现出了其系统性特征和现代管理的思想。

5.可持续发展引起普遍关注。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二、现代制造作为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制造,已有数千年以上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制造经历了不同的制造模式。从古代到19世纪,为手工或手工场模式。从2O世纪初至6O年代是机械模式。在2O世纪初,美国创立了基于自动化的大量生产模式,该模式为机械论主导,人被当成机器,无视员工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从70―80年代是生物模式。提出以此战略为核心的制造业的历史使命――制造业被迫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的方法向21世纪的制造技术和方法的关键性转变”,从9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看,世界制造业进入从传统的制造生产方式向适应2l世纪的先进制造技术和方法的历史性战略转变。现代制造存在的问题:

1.工业面临的困难:一是现有的产品饱和,制造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二是“工业空洞”推动发达国家将中低技术产品和基础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三是资源的滥用己引发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危机。四是职业吸引力迅速下滑。

2.企业管理中存在不足:没有按照系统科学和系统集成管理进行企业设计,没有同社会科学密切结合。

3.工业制造技术不足:表现为设计与制造分离,制造与管理结合不密切,传统的生产技术与方法严重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4.可持续发展:“三高”传统工业化道路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灾难,成为不可持续发展。

三、工业工程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

工业工程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它是人们致力于改善生产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以及质量,降低成本的实践中产生的学问,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把生产要素组成生产力水平更高和运行更有效的系统,去实现提高生产率目标的工程技术。

工业工程的应用:工业工程应用及意义工业工程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生产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主要有两种增长方式:一是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二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产系统及管理,挖潜革新,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增加产出,即提高生产率。后一种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我国工业企业的综合能耗高,生产效率低,是长期困扰工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该问题的解决,除了有赖于体制改革外,从我国当前企业生产与工业经济的实际情况看,在企业中推行Ⅲ技术,特别是基础正和传统正,如方法研究、工作研究、作业测定、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技术方法,立足于对现有企业的改良、调整与提高,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系统诊断、结构调整和综合治理,在少投资或不投资的条件下,达到生产系统的再造。在日常管理中,很多企业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使用基础正技术,因而全面和系统的推广、应用正技术对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企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工业工程的历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 用型人才 培养

工业工程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台湾地区并取得了显著成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资、台资等企业的进入,工业工程专业在我国大陆得到了一定范围的推广,经过近30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学术界看,国内已有超过百所大专院校设立了工业工程专业;从企业发展进程来看,工业工程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工业工程及其学科特点

1.工业工程概述

工业工程( 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工业工程)是通过对人员、材料、机器设备组成的系统设计和改进,从而提高生产率并降低成本的技术。工业工程专业对提高生产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资源成本,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均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

2.工业工程学科的特点

(1)系统优化。工业工程是综合的系统优化技术,它所包含的对象应视为一个完整系统,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对待人力、财力、资源和知识等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2)交叉性强。工业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不仅应用数学等自然科学与工程分析技术,而且要应用社会科学、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征。

(3)追求卓越。本学科倡导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的统一、效益与效率的平衡,企业盈利价值是检验应用成效的唯一标准。

(4)鲜明的时代特征。各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如准时制(JIT)、精益生产(LP)、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是工业工程在新的全球技术经济背景下发展的新产物。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概括为四种:①机电学院开设的四年制本科教育,这种办学模式学生的工程技术基础较好,学生应用能力较强。②管理学院开设的四年制本科教育,这种办学模式学生的系统观念较强。③本硕连读的办学模式,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这种模式前三年时间在机电学院学习,后几年在管理学院学习。④三年制高职专科教育。这些院校的工业工程专业无论在机电学院还是在管理学院开设,其培养模式均体现了“工业工程专业技术+管理”的特色。

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工业工程是跨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科研、教研的方面很多,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不明确,办学时多个方向“齐头并进”,特色不突出,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毕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不强。

(2)知识结构比例不合理。经济管理类课程与工程(技术)类课程比例不合理,未体现出工业工程专业学科的系统性特点。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中有的来自机电类,有的来自管理类,系统掌握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较少,且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对工业工程前瞻性知识的教学不足。

(4)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与其他专业现代化的场地、设备相比,工业工程实践教学条件功能较单一,学生训练的场地选择的针对性不强,实践课教学环节演示、验证性实验与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比例不合理。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

培养掌握机电制造技术基础、系统工程和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能够运用工业工程知识对机电制造类企业的生产系统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服务、管理子系统进行评价、改善和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有别于重点院校同专业的“对工业生产、服务及其管理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价、创新和决策”,将应用领域限定在“机电制造类的生产系统”和服务、管理“子系统”。

从培养目标出发,我们设置了具体的培养方案,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培养目标: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将专业能力分解为核心能力与外延能力两部分。核心能力是“对机电制造类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评价、改善和优化的能力”,它能使学生适应机电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管理者的岗位需求,可设置10门左右相关的能力课程。外延能力是对“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服务、管理子系统进行评价、改善和优化的能力”,它使学生能够适应其他企事业单位基层管理岗位的需求,拓宽学生的职业适应面,也可设置8-10门相关的能力课程。

2.加大实践教学比例。除了在一些课程中设置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外,还可开设独立实践教学课程,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生产制造管理实训(ERP软件)及专业课程设计等,同时通过金工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

3.加强课程建设,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教师不断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理论、新观念和工业工程应用实例引进教学中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参考文献:

[1]周梓荣,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3.

[2]陈保国,郑涛.工业工程专业广东地区调研报告[J],知识经济,2008,3.

工业工程的历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生产线;粘贴海绵;优化研究

泰勒的动作研究开辟了工业工程时代,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努力研究探索,工业工程得到迅猛发展,至今已涵盖了许多领域。可以说,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在人类进步历史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没有工业工程,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会有今天的成绩。在X冰箱公司预装生产线上粘贴海绵工序的实际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了工业工程的最基本也是最经典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得到更加良好的运转方法。

1优化研究概述

优化是指为了达到更好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系列方法。优化技术在现代企业中应用广泛,例如在研究企业生产线的平衡问题时,都会使用优化技术。优化技术的诞生一直到今天,随着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规模的优化问题得以解决。由于优化技术广泛见于经济计划、生产管理、等重要领域,因此它受到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的高度重视。

2X冰箱公司预装生产线上粘贴海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X冰箱公司的生产线是指在一系列工作中将原材料组合在一起,最终生成产品。生产线是制造行业中应用广泛的生产方式,生产线平衡是这种生产方式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追求的长远目标。根据操作指导书,现场调研以及跟相关人员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了解到,任何原材料或者零件在进入流水线生产之前,都要保证其合格标准,并且,在其预装生产线上的员工都各自有分工,能够熟练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发现依然存在一个问题,即对于预装生产线上粘贴海绵操作的员工而言,虽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任务,但是整体上自身的消耗是比别人的多,每天的工作都使得自己筋疲力尽。

3优化改善方法

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进行现场考察,发现粘贴海绵的工人在一个工作周期的动作路线包括:员工从自己的工作位置(即传送带旁边)转身并走到放置原材料海绵的位置取海绵;取了海绵之后,返回到传送带旁边继续进行工作。其次,我们根据工业工程动作分析原理,对该员工进行了动作分解,发现该员工的工作在一个周期内大致可以分为粘贴海绵、去拿海绵、拿回海绵3个分解动作;根据以上的信息,我们采用5W1H的提问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即Where:预装生产线上;when:一个工作周期内上;who:进行操作的员工;what:粘贴海绵的操作;why: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how:以4个分解动作为一个周期来完成;在进行5W1H分析的基础上,然后我们再运用工业工程学中程序分析的ECRS四大原则,即取消、合并、重组和简化的原则进行提问分析,根据ECRS提问技术,我们发现,对于这四个分解动作,其实来回走动的动作是可以取消的。因为该动作是不必要的动作,不仅没有带来任何效益,还带来以下两个不好的效果,1.导致工作时间的浪费;2.导致工人更容易疲惫。优化改善建议:根据海绵的密度小,体积小的特点,我们将原材料海绵放置在工人的旁边或者头顶上方,让工人对海绵触手可得,这样就可以省去工人因为拿海绵而走动所花费的时间。这是从生产布局的角度出发而进行改善。根据改善的结果,我们知道,在一个周期以内,员工进行了两个分解动作,即粘贴海绵、就地拿海绵,然后,我们再用ECRS提问技术进行分析,发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可以继续优化的选项。与优化之前对比,我们知道,优化起到了两个效果:1.省去工人因为回走动而花去的时间;2.从人因工程学的角度来讲,降低了员工的疲劳程度,员工能够在更加轻松的环境下作业,降低劳动强度之后的员工能够主动地进行作业。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制造行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方便和快捷。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制造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其实对企业来讲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对于制造业而言,完善自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优化改善,特别是对生产线、装配线、流水线的改善,这样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文章.现场工业工程(Ⅳ).工业工程,2000.12,第3卷第4期

[3]李赞明.工业工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工业工程,2000(3).

工业工程的历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 项目管理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49-02

项目管理是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技术基础必修课。怎样理解项目管理课程的性质,如何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既按教学大纲讲授规定的教学内容,又注重在教学方法上对教学内容及算法进行结构化、程序化的组织,以适应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这是当前对项目管理及类似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的关系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知识,以提高各种组织的运作效率,有效地应用各种资源、能源,以便取得最大效益的学科。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成功的生产效率提升方法,应用项目管理可提高内部运作过程效率和持续消除浪费,实现内部增值最终向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实现精益“一个流”生产、平衡生产线、改善布局等。研究表明,德国、日本、美国的生产技术总是处于高端水平,其成功之道就是努力运用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的解决方法。

二、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

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由时间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等九个领域构成。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内容与国际最新发展来划分,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现代项目管理发展。包括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发展特点以及热点,项目管理学科的发展,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管理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等。

2.项目与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与项目相关的一些概念,项目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理念等。

3.项目管理知识框架。包括国内外几种典型的知识框架、项目生命周期过程及其管理内容、项目管理职能要素及其内容、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及其内容等。

4.项目组织与团队。包括项目组织特点,几种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力,合格项目经理的能力与素质要求,项目经理的选拔,项目团队定义、特点,项目团队的发展过程,团队组建与建设,团队成员的激励与考核等。

5.项目论证与评估。包括项目论证的定义、意义以及阶段划分,项目论证的原理与方法,项目论证的内容,项目评估的定义与论证的区别等。

6.项目计划与控制。包括项目计划的概念、层次、内容与方法,项目启动,项目目标,范围计划,进度计划,资源计划,费用计划,质量计划,项目控制的组织、流程、工具、方法,项目采购的方式以及合同的类型等。

7.项目验收与后评价。包括项目验收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特点、目的、内容以及方法工具等。

三、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大力推广从新产品试制到投产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呈现出了既规范又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目前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认识不到位。当前我国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大都设在经管学院,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管理、轻技术、怕理工等课程的现象。而项目管理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其课程内容必然体现“工”、“管”结合的显著特点。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模式,是现代制造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课程简单叠加。随着项目管理在制造企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创新,教材建设问题凸显。近年来,工业工程项目管理教材几乎毫不例外地将工业工程与项目管理知识简单叠加。一般在介绍工业工程之后,就是项目管理的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将学到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进行很好的综合应用,因此在制造企业提出其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时无从下手。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工业工程专业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历史较短,很少有实践性教学,并且设置在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寥寥无几。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脱离,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难以更深入理解,培养技能的教学目的也受到影响。

4.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辅助运用案例分析,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就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5.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单一。项目管理课程课堂授课,教师较多的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通过板书或PPT授课,期终以试卷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考核。教学和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一些直观感受,其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项目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6.信息技术平台未能充分利用。目前很多专业软件公司开发出了多层次的项目管理应用软件投放社会,项目管理课程由于课时都安排紧张,客观上使得授课教师无暇有效地利用该信息技术平台。

四、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笔者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中,提出了以下对策,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1.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丰富工程技术的管理知识,开展好的项目管理教学十分必要。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项目实践。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运作,或学校直接与一些项目型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给予教师更多时间或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获取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管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到制造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积极创办校外实习基地。引导学生利用暑假等较长节假日到制造企业参加生产活动,使其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项目管理程序、生产制造技术及项目计划与控制等环节工作及内容,以此加深对工业工程和项目管理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实际应用。

4.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市场应用的国外项目管理软件有P3、P3E、P3E/C、P6、OraclePrimavera、OracleP6EPPM、OracleP6PPM等,国内项目管理软件以上海普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PowerPiP和PowerOn为代表。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地搭建起信息系统平台,把项目管理软件引入教学过程,以便将理论方法与软件实用操作技巧相结合,使学生具体掌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计划和控制技术及方法。

5.对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每次课程教学前后及时安排相对应的案例作情景演练,是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在课程考试方式上,将着重测试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到课、课堂发言情况占总成绩的20%,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出;案例讨论中的项目团队作业占总成绩的50%,根据团队分阶段提交的项目资料和成员汇报表现由项目评估师和任课教师给分;项目管理软件操作占总成绩的30%,通过考核软件操作情况得分。

五、结束语

项目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结合企业实际运用项目化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进行有效的计划与控制,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项目管理的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必须考虑工业工程专业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启发式、案例式、实验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课件、网络、计算机等各种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戚安邦.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涛,牛旭东,路琨.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研究[J].工业工程,2004,7(1):61-64.

[3] 马旭晨.对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内容与层次结构的思考[J].项目管理技术,2006,(5):72-74.

工业工程的历史范文第6篇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专业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新兴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工业工程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业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国内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75%是在2000年以后开设本专业的。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加之本身具有管理手段与工程技术统一的特点,国内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在近200所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中,有1/2的高校将该专业设在管理学院,另外1/2的高校设在机械学院。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等各不相同,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因此,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2.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2.1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现代制造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其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大制造、全过程;要求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因而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系统化的制造科学与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思维的能力及多学科协作工作能力。工业工程作为集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学科,同时具有与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关联的特点,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拥有强烈的工业工程思想意识及基本工业工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设立的归属方面,国外普遍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工学院系,比较重视专业的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背景培养。而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系,二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管理工程学院系,三是个别学校把专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系。

工业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也就不同。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

(1)设立于机械学院,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

(2)设立于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突出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2.2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的开展

三峡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在机械与材料学院,2004年开始筹备,2005年获准开设,2006年正式招生,2010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同时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此期间,机械与材料学院和工业工程系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特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验室规划和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3.本校工业工程专业体系建设与发展思路

3.1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机械与材料学院是三峡大学最早开办的学院之一,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输电线路工程专业、金属材料专业、材料成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三峡大学在2004年筹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专业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

3.2发展目标

从2005年起,工业工程本科开设一个专业方向,招收一个班约40~50名学生,利用3~5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成本专业的体系建设,同时申报和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培养,形成本科+工程硕士+专业硕士的多层次培养模式;从2011年起,争取本科开设两个专业方向,招收两个班约100名学生,探索与国外高层次大学联合培养的发展模式,争取依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机械工程博士点建设提供支撑。

4.本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我校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及制造实验室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定位在:主要承担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系统优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研究等作用。

4.1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工程专业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的跨学科的高级技术人才。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4.2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目前开设的培养方向为生产系统规划与运作,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改善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优化的能力;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是:以掌握机械制造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知识为主,同时要具备管理与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结合学科优势,强调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遵循: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制造技术基础等制造大类平台课程为基础,强化制造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公共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模块课,各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40%,体现了厚基础的基本思想,依托机械大类平台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AD/CAM技术基础等多门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工程、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等工业与系统工程特色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程。在学分分配上,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25:1:0.8;较好地体现了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类课程学习的宗旨。

4.3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把实践环节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

我校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思路:营造一个类似真实的自动化制造系统生产运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创新的、密切联系工业实际的实验教学平台,能满足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实验需要,保证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以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制造系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以及生产运作与管理水平、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目的。这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我校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工业机器人等多门课程。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模块、人因工程实验模块、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实验模块、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模块等。

为此,学院一方面利用机械工程学科现有实验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迄今已建立了工业工程实验室中的人因工程实验模块、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模块等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同时,学院与本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与合作,先后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依托企业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使教学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专业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保证。为了确保新办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我校高度重视工业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2004年来,本专业从机械工程专业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业建设队伍,2006年后,先后引进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2名、工业工程专业高素质研究生1名来充实教师队伍,2009年,委派一名专任教师到武汉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进行国内高校访问学者专业进修,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工业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工业工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9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58%,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达到100%。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合理,职称分布优化的专业教师队伍。

6.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5年的实践,工业工程专业已成功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从就业情况分析,2010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就达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有8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达到毕业生总数的17%以上;可以看出,依托机械制造大平台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相关用人单位的需要等方面,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工业工程的历史范文第7篇

工业工程起源于美国,有大约一百年的发展历史。工业工程研究生教育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和成熟,相关的学科建设、教育体系也已经有了自己非常成熟的标准化架构;同时,西方国家研究生的教育很早就进行了应用性和职业化教育的实践,在这些国家专业硕士研究生种类多、规模大,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美国不完全统计有74种专业学位,2006年授予的专业硕士学位占硕士学位的63.7%,英国该比例平均为75%[3]。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对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而工业工程专业在国内的认知度比较低,因此全日制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相关研究也就成为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不成熟的发展现状制约了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所有类型的硕士教育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人才水平的高低又与教育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因此提高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进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2构建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教育质量是评价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标准,而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则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有效途径。构建教育质量控制体系,可以用定量的观点精细地认识教育教学质量,发现体系中诸多环节的潜在问题,挖掘教学过程中深层能量,这将会使高校可以更细化更具体地进行教育控制过程,从而提高教育质量[4]。我国工业工程专业发展起步较晚,社会和企业的认知度低,并且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体系,构建一个真正的适合高质量、复合型工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框架,这是保障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应用系统控制论设计出一套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用科学的观点量化地提高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对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教育质量工程有很重要的意义。

3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外部的影响因素众多,因素之间又有相互作用,因此本文只讨论高校内部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教学质量,通过研究教学质量体系,进而建立教育质量体系。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检查的保障体系。3.1教学质量体系的形成过程在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过程是载体,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实现了两者的交互作用。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四个环节。课程教学一般采用校内集中授课的形式,这一环节又包括三要素,即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方式,可以在实践基地、生产现场或工程单位完成,这一环节的三要素是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过程、实践教学效果。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硕士教育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培养环节,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能够独立完成真正的工程实践工作,其三要素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学位论文是检验毕业生质量的有效途径,包括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答辩3个部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见图1所示。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是可测评的,通过建立质量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的方式进行评价,进而可以分析评价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体系中的所有因素都是可变量,因此教学质量是可量化测定的,可以作为一个输出数据。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体系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该系统动态运行时必然是可控制的。本文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进而构建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3.2教育质量控制模型的构建3.2.1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的因素分析控制系统由控制器、执行机构和信息反馈装置三部分组成。质量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式的控制系统,其模型包括八个部分,即输入量、输出量、控制器、控制量、被控对象、执行器、检测装置和比较器[5]。控制模型具体应用到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中,这8个部分分别指代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体系中不同的要素,具体如下:(1)输入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2)输出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3)控制器:即决策机构,包括学校、工业工程专业下属学院、工业工程系。(4)执行器:即完成决策机构下达任务的人员,包括工业工程专业教师、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管理人员等。(5)控制量: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内部因素,包括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培养经费、管理工作。(6)被控对象:即教学过程。(7)检测装置:实际上就是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包括6个子系统,即教师监测、学生监测、设施建设监测、师资监测、资金监测、管理监测。(8)比较器:实际上就是反馈体系,包括评价系统和反馈系统。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得出的评判结果与期望值进行比较,从而为系统提供反馈信息。3.2.2教育质量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输入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在决策机构下达的指令下,由执行机构通过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工作、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培养经费,作用于教学过程,达到控制功效,得到输出量即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从而形成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体系。教学评价由系统自身的决策和监测部门进行,得出评判结果;评判结果可以为系统的决策机构提供两类反馈信息,一是评判结果和系统输入作比较,反馈给系统输入对培养目标做出修正;二是评判结果和各子系统作比较,反馈给各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做出修正[6]。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学质量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

4专业硕士教育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环节

4.1教学过程在教育质量模型形成过程中,教学质量成形体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系统中,由培养目标作为系统的主要输入变量,6个子系统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工作、专业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和培养经费作用于教学过程,达到控制功效,直接输出变量即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形成系统中教学过程奠定了质量基础。教育质量控制体系是通过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检查的保障体系。4.2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可以反映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和发生作用的过程及作用结果,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的实施。监测是针对执行部分进行的,对执行者完成指令的执行状况和执行过程以及各子系统都有监督作用,对执行结果有测量作用[7]。在控制模型中,监测体系得出的监测数据为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主要依据。4.3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通过研究分析教学质量,构建出一套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客观量化地判定教学质量,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理论支持。专业教学质量是一个可测评量,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判定。这个指标体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和各子系统的效能评判得出的一个可比量。一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研究教学质量评价问题。此方法是将工业工程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得到模糊关系矩阵及模糊等级向量,然后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矩阵的合成将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排序,从而实现综合评价[8]。评价体系得出的评判结果为决策机构提供两类反馈信息,一是评判结果和培养目标(输入量)作比较,反馈给系统输入对培养目标做出修正;二是评判结果和各子系统(控制量)作比较,反馈给各子系统对各子系统做出修正。反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评价非常重要。

5结语

工业工程的历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业工程;民航维修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34-03

一、前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学科起源于美国,到目前为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学科,此学科主要研究利用各种工业工程技术综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使生产系统能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而获得最高整体效益,近数十年来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工程的学科已经成为其主要学科之一,得到了高度重视,国外大多知名高校都建有工业工程的学科或学院,在工业界工业工程师也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我国工业工程学科发展相对较晚,工业工程高等教育虽然只有二十几年历史,但发展迅速,目前在制造业、装配业、化工也等诸多行业已经得到了认可获得很好的应用,高等教育也已有将近200所高校开设了IE专业。但是,各个学校的发展历程、行业背景、优势学科等各不相同,其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所以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学科定位,探索一条适应于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对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研究[2]~[6],但是对于以民航为背景和应用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还未见公开发表。

近年来,我国民用航空快速发展,民航飞机数量以及从业人员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的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发展的“瓶颈”,因此民航企业开始重视采用诸如供应链管理、ERP等工业工程技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是,我国民航维修管理方面整体上还面临着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特别是维修工程分析、生产计划与调度优化、现场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化技术和能力的人员严重缺乏。针对目前所面临的形势,作为民航的高等院校,迫切需要研究民航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培养出适合民航发展需要的掌握工业工程技术的人才。

二、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特色

国外知名院校的工业工程专业会根据当地市场和产业需求定位和设置课程,学校甚至会根据企业需求调整课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高校工业工程课程的开设较少考虑区域因素和当地及行业优势,所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国民航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应依托行业优势――民航维修,培养既懂得工程技术,又熟悉维修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中国民航大学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叉融合的普通高等学校,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工业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是目前中国民航唯一一个依托于民航维修定位于航空维修管理的本科专业,其特色在于将工业工程的技术与民航维修管理紧密结合,为民航业培养复合型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工程专业的经验,结合行业背景,中国民航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定位为以航空维修工程为背景,以工业工程技术为主线,为民航业培养优秀的维修管理人才。其特点体现为:

以航空维修工程为背景,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具备民航维修的相关知识。

以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教学目的,掌握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工业工程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

重视专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思想。

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针对航空维修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应用工业工程方法实现维修管理、生产调度的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成本。

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综合美国知名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其课程体系有几个特点:重视基础理论方法的培养,专业基本课程主要是机械、制造、设计、力学等工程类基础学科以及建模、数据处理、计算机知识等基本方法;选课体系广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设立多门限选课或任选课,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能通过选择某一系列的课程,确立不同的专业方向;管理和工程技术有机结合,每个学校均会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管理和工程技术结合的课程。较普遍的有人因工程、工程经济、质量管理、物流工程等管理和工程制造技术的综合课程。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作为中国民航大学的特色专业,应以民航为背景,紧密结合行业特色,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点,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主干学科为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设置从纵向来说除公共基础课以外,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性环节等,如图1所示,符合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除主干公共基础课程之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根据培养目标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置。从横向课程分类和专业所需掌握知识点角度来看,所有专业课程包含的知识体系包含了5大类课程,如图1所示:

1.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工业工程专业应以基础课程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应包括工程力学、电工学、电工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工程制图、工程材料、可靠性理论、自动控制原理等相关课程。

2.航空维修相关知识:我校的IE专业应紧密结合民航机务维修背景为行业服务,此类课程包括机务工程英语、飞机结构与系统、航空发动机原理与构造、飞机机型、航空安全管理等。

3.IE管理类:此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航空维修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基础、工程经济学、维修生产运作理论等。

4.维修管理及技术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及课内实验的学习,将机务维修以及现代管理方法相融合,此类课程应包括维修管理信息系统、飞机故障诊断技术、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航空器适航管理、航空维修质量管理、航材管理、航空维修工程与管理、飞机故障诊断技术、复合材料修理技术、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应用统计学等。

5.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在航空维修方面的动手能力,接触机务维修实际,包括认知实习、金属工艺实习、飞机发动机维修实习、飞机系统实习、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发动机系统实习、维修管理工程课程设计等。

这些课程体现了我校IE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航空维修的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工业工程理论为核心,以航空维修管理为落脚点,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办学思路。使学生掌握较厚实的航空器维修的理论基础,不仅能从事民用飞机维修相关工作、维修工程管理类等维修管理工作,还能从事工业工程资源优化方面的工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能较好地适应民航业的用人要求。

四、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内容丰富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整体来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向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使用: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及讨论教学法等。(2)使用紧密联系实际的高水平教学资料。针对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模块独立编写一个针对当前航空维修领域最新动态、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框架完整的讲义,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3)基于民航实际的航空维修管理的声像资料。针对课程知识点及讨论的问题播放一些实际工作现场的声像资料,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更直观深入、接近实际。(4)推荐一系列国际上该领域畅销的书籍,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应用情况。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自编与之配套的精品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先进,内容丰富,形式呈现立体化。例如:实施精品教材工程,编制多媒体课件,将案例、应用软件、双语教学和实验等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不仅能系统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了解到实际应用情况;同时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1)基础IE技能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为核心,按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四个层面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既突出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系统思维,更强调创新能力和实用性。鼓励和提倡创新型实验,实现从验证模仿型实验(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工作测定等)向设计创新型实验(装配流水线设计、生产计划的优化算法、生产与物流系统模拟仿真实验、自主创新项目等)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2)航空维修专业实践教学。中国民航大学的IE专业实践环节可利用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及航空维修企业,如国航、南航、东航、AMECO等企业,作为学校IE教学实践基地,使实践环节全部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同时,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航空企业运作的关键环节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将民航维修企业运营中跟工业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环节:工程文件管理、飞机排班计划编排、维修质量管理等作为模拟实践的主要内容,根据与航空公司合作项目的契机开发仿真实验系统或与相关单位共建联合模拟实验室,把企业搬进课堂。这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专业,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由于我校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航综合性高校,引进高水平具有民航背景的人才较为困难,所以师资的后期培养尤为重要。针对IE专业实践应用性的专业特点,可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并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和民航企业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鼓励和推动与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创新和科研发展。根据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教学经历和教学能力,探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模式,建设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建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航业IE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对民航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和研究了面向民航的工业工程专业的定位和专业特色,提出了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同时,并研究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提出了专业培养的实现方法。

参考文献:

[1]周梓荣,龚存宇.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湖南工程学报,2005,15(3):89-91.

[2]杨晓英,韩建海,范卫峰.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1(1):90-92.

[3]胡开顺,李帅,赵少勇等.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1):109-112.

[4]张顺堂,张代芹.国内外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比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26(5):115-124.